城镇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12 22:43:23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1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扶贫帮乡工作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帮扶单位围绕扶贫帮乡做了大量扎实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一是各部门、各单位把扶贫帮乡工作真正纳入日程,认真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帮扶工作的领导力度明显加大。二是去年全市共组织了八千多人的工作队,深入农村,在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过程中,督促、协助乡镇政府发放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xx亿元,使补贴资金及时发到了农民手中。三是市直部门共投入资金xx万元,为农民办实事486件,培训农民7200余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3450人。四是各帮扶单位积极从根本上想办法、理思路,变“输血”为“造血”,把气力下在帮助引,进项目上,成果显著。五是各扶贫资金出资部门,克服困难,及时筹集资金xx万元,实施了97个市扶贫开发项目,加大了对贫困户发展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解决了22439户贫困户、96486口人的温饱问题,全面超额完成了当年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目标。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扶贫帮乡工作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只是阶段性的,帮扶工作正处于攻坚阶段,各项任务还很艰巨。由于我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城市对农村经济的牵动作用还很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收入不高,贫困户脱贫标准偏低,返贫现象依然存在。从帮扶工作本身来看,也存在着工作重点不够突出,帮扶工作开展得还不够平衡等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把扶贫帮乡作为自己的份内职责,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努力地做好扶贫帮乡工作。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全市的扶贫帮乡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扶贫帮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央“一免两补”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两个趋向”是我们党对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发展趋势认识的进一步升华,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切实做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帮乡工作,把扶贫帮乡工作作为城市带动农村,统筹发展城乡经济,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一项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在新形势下,扶贫帮乡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第一,做好扶贫帮乡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当前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方略。从政治上讲,“三农”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缩小城乡差别,不可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可能有全社会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没有农民富裕,不缩小城乡差别,也不可能建成真正的和谐社会。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扶贫帮乡工作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村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干部的普遍欢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全市各级党政组织特别是市直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以创造性的工作,努力把扶贫帮乡工作引向深入。

互补,共同发展。如果仅靠农村自身求发展,割裂农村和城市的联系,农村所面临的资金、市场、人才和观念制约等问题就难以及时有效地解决。如果不能迅速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尽快解决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村市场消费不足等问题,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没有农村经济的快发展、大发展,不可能有全市经济的快发展、大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扶贫帮乡工作,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互动,加速城乡经济融合,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扶贫帮乡工作取得实效

当前,我市扶贫帮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认真总结历年开展扶贫帮乡工作的成功经验,认真分析新形势下扶贫帮乡工作出现的新问题,紧密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着眼当前,立足长远,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着力解决好帮扶地区和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确保各项帮扶措施落到实处。

第一,着眼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在扶贫帮乡工作中,首要的是帮助各县(市)和贫困乡镇研究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目前,大多数乡镇发展思路比较清晰,工作重点比较突出,推进措施比较具体,但有的乡镇发展思路和措施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市直部门要投入更多力量,帮助县(市)、乡镇理清思路,制定好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和小康建设规划。特别是要从培植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出发,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帮助乡镇规划好要培育壮大的优势产业和产品。

第二,围绕资源优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帮助贫困乡镇脱贫致富,关键是要帮助抓好结构调整。要帮助乡镇发挥自身优势,合理调整种养加、牧副渔的比重,加快发展壮大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其他养殖业,扩大农民增收领域。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发展第二产业。就总体而言,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如果没有工业作支撑,乡镇经济只能停留在弱势产业的层面上。区域经济不能以行政管辖区为界限,不能“画地为牢”,要融合其他区域的优势产业发展本地经济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发挥部门优势,积极帮助向上争取项目和招商引资。市直部门要充分发挥信息灵通、联系面广、与国家和省直部门关系密切等优势,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扶持力度和增加农业、农村投资的机遇,帮助贫困乡镇搞好项目前期基础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支持;另一方面,要抓住城市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大举进入农业领域的机遇,帮助贫困乡镇引进一批大项目。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

第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各综合、涉农部门,要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先投入到与能够尽快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直接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抓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先进的节水技术;要抓紧搞好乡村道路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落后的状况;要抓紧搞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使贫困乡村群众吃上合格水;要注意保护基本生态环境,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做到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并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五,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最现实、最有效途径。扶贫帮乡单位都是市直部门,联系面广,在帮助农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要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xx建工集团组织180名农民工到xx从事建筑业劳务,一年每个农民工都挣到了4万多元人民币,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培养了一支农民工建筑队伍。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使广大农民劳动力自觉参加转移培训,主动外出务工,跳出“农门”求发展。要紧跟劳务市场的变化,突出培训重点。近期要用好省里投入的“阳光工程”和扶贫培训资金,主要抓好餐饮、保安、建筑、制造、家政等市场需求量较大岗位的技能培训。要强化组织引导,畅通就业渠道,帮助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实际问题,保证进城农民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切实解除进城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劳务中介市场的管理,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增强乡镇“造血”功能。抓好扶贫开发工作是扶贫帮乡的一个重要方面。要以增强贫困户自身脱贫能力为重点,以帮为主,以扶为辅,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和生产技能,尽快进入市场,找准项目。要教育贫困户培养和树立战胜贫穷的信心和决心,培养树立不等不靠、积极进取的自力更生精神。特别是每个扶贫项目都要充分论证,科学决策,确保取得实效,决不能搞那种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要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扶贫资金必须瞄准贫困农民,专款专用,不得随意截留、挪用。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切实把各项扶贫帮乡工作落到实处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2

一个省级贫困县,如何在短时期内一举摘掉贫困的“帽子”,变成山青、水秀、天蓝、人富的旅游名县?其中有什么“秘诀”和经验值得总结推广?为了探寻答案,本刊记者一行专访了黄龙县委书记任高飞。

《新西部》记者(下称《新西部》):我们了解到,您是第一个将黄龙县称为“黄土高原的香格里拉”的人。您是哪一年到黄龙县工作的?当时黄龙县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任高飞:我是2013年到黄龙县工作的。黄龙县区域面积2752平方公里,辖5镇2乡,总人口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属于省级贫困县,当时黄龙的经济结构以核桃、苹果、玉米等传统的农村自然经济为主,工业一片空白,旅游产业处于“零起步”状态。三年来,我们遵循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思路,确立了“生态立县、旅游带动、统筹城乡、全面小康”的发展战略,按照“生态旅游的田园县城、适宜人居的美丽乡村”和“黄土高原上的香格里拉”建设目标,通过生态旅游的深度发展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缩短贫富差距;通过旅游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基础条件,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缩短城乡差距;通过生态旅游创新发展理念、整合发展资源、破解发展瓶颈,将小区建成景区,将街道建成街区,将田园建成公园,将民房变成客房,将农民变成股民,将上山变成上班,将资产变成资金,将政务变成服务。以生态旅游为战略支柱产业的全县社会经济呈现出全面、迅速、良性发展的喜人局面,全县GDP、财政收入、城镇化率、城乡两收入均较“十二五”初实现翻番目标,实现了生活在城镇、产业在农村、致富在旅游,正在向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深度融合,生态与经济高度统一的终极目标大步迈进。同时也为精准扶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5年4月,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市委、市政府要求黄龙2015年底实现整体脱贫,到2020年实现小康,任务艰巨,但我们黄龙绝不能落后,经过一系列的措施,于2015年底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全县全面脱贫目标。

《新西部》:我们都知道,精准扶贫的首要工作就是要精准扶贫对象,我们了解到黄龙县去年确定的各类贫困人口总数是1759户3843人,那么请您介绍一下,在全县的贫困人口普查过程中是如何做到精准识别的。

任高飞:在贫困人口摸底核实过程中,我们按照省市确定的家庭人均年收入2850元以下的贫困标准,严格程序,本着公平、公开的原则,经过居民申请、村组初选、村组核实、乡镇审核、扶贫办审查、公示等六道程序,最终确定全县贫困人口1576户3009人。同时,按照贫困状况、致贫原因将贫困人口划分为两大类四小类,为精准施策奠定基础:

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610户1727人;

无发展能力的贫困户966户1282人:无劳动能力低保户146户239人(有一定的保障);五保户339户356人(有保障);鳏寡孤独68户76人,二级以上残疾人347户509人,三无户66户102人(尚无保障)。

2016年1月,在“回头看”过程中,退出402户776人,新纳入295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585户1610人,最终确定贫困人口1759户3843人作为精准扶贫巩固对象进行巩固扶贫。

《新西部》:据悉,黄龙县已取得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阶段性胜利,在延安市率先实现了整体脱贫,请介绍一下黄龙县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

任高飞: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确保成效。一是确立了“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思路和“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的扶贫方略,实行“人对人”、“点对点”、“面对面”的全覆盖帮扶;二是实施“4321”帮扶机制,即:处级领导帮扶4户贫困户、正科级干部帮扶3户贫困户、副科级干部帮扶2户贫困户、后备干部帮扶1户贫困户,全县领导干部中的“关键少数”723名帮扶“贫困少数”共计1759户3843人;三是整合行业部门项目资金,重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在扶“志”、扶“技”、扶“业”、扶“主体地位”上下功夫。结合县域实际,着力推行庭院养殖、就业扶持、产业提升、生态旅游带动、土地扶贫、金融扶贫、企业带动、教育资助、搬迁扶贫、兜底保障十种扶贫模式;四是严格考核验收,按照“逐户问、整村查、全覆盖”的原则,通过看搬迁、看教育、看医疗、看收入、看档案、看政策落实、看居住环境、看发展后劲、看2016年增收措施、看群众是否认可满意等“十看”的方法进行了考核验收。验收结果为,全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6946元。其中,人均纯收入最低的贫困户石堡镇安善村祝和贵一家,人均收入4350元;人均纯收入最高的贫困户石堡镇吉家河村乔家亭一家,人均收入46900元。

《新西部》:您作为黄龙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总设计师”,提出的“4321”帮扶机制的确很有新意,但如何保证精准扶贫工作不因正常的人事调整而中断,使之具有政策上的延续性?

任高飞:为了确保“4321”帮扶机制的落实,我们规定“不脱贫,不脱钩”,夯实部门包村、干部联户的责任,无特殊情况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不再调整,用铁的纪律保证和促使帮扶干部、驻村队员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好,确保了帮扶队形不变,帮扶队伍不散。

同时,成立了黄龙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担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实行扶贫攻坚督查问责制,对扶贫攻坚工作逐级督查,对落实不力的部门和乡镇,严格追究责任,坚决执行脱贫攻坚“一票否决制”。

《新西部》:扶贫工作在本届县政府中心工作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和意义?

任高飞:梁宏贤市长讲过,县域经济要做好城乡统筹工作。我认为,要做好城乡统筹工作,就得紧紧抓住扶贫脱贫工作,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统揽全县工作。扶贫、脱贫工作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标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标志。一切工作都是为脱贫服务的,包括开展旅游,也是为脱贫致富服务的。群众没有脱贫,一切发展都是空的。

《新西部》:黄龙县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扶贫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如何尽量减少脱贫后又返贫的现象发生?您如何评价自己这几年的工作?

任高飞:扶贫永远在路上。我们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扶贫工作的重点:第一,逐步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第二,逐步提高贫困人口的产业基础。第三逐步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第四,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避免或减少“返贫”的发生。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3

2016年林业局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一

4月7日,市林业局召开局党组会议,传达学习了市委文清书记对开展结对帮扶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提出的要求和市政府冷新生市长在全市结对帮扶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并就林业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会上,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明哲对林业系统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他指出,全市林业系统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高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精准扶贫和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结对帮扶作为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结合林业工作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排除困难、主动作为,切实把这项工作扎实开展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为确保林业系统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效果,市林业局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工作的目标要求,提出把林业扶贫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快发展赣南油茶、毛竹、花卉苗木等林业特色富民产业,千方百计拓宽困难群众就业渠道和增收致富空间上来,充分发挥林业工作富民作用。一是深入开展精准扶贫产业调研。组织局领导带队,围绕精准扶贫开展产业调研。通过现场察看、座谈讨论、个别交流等方式,深入各县(市、区)的林业产业种植基地、加工企业和种植户,就林业产业精准扶贫等情况作了全面调研,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赣州市油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赣州市扶持农村贫困户发展高效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工作方案》、《赣州市扶持农村贫困户发展毛竹基地建设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林业精准扶贫专项工作方案。二是制定和出台帮扶政策。认真谋划,组织编制了《江西省赣州市国家精准扶贫油茶产业示范区建设规划》,提出完成油茶产业示范区建设任务100万亩,帮扶贫困农户50140户、覆盖贫困人口200560人的产业扶贫目标;制定下发了《市、县两级林业局局长挂点建设油茶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实施方案》,采取五个一的措施,充分发挥林业部门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推进油茶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结合全市实际,代市政府草拟《关于扎实推进油茶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扶持,完善机制,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力争把我市油茶产业建设成为农民致富、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的生态富民产业,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三是强化结对帮扶工作措施。充分利用三送工作服务群众的优势,扎实开展结对帮扶。组织驻村三送工作队对帮扶贫困户开展调查摸底,把结对帮扶挂点村于都县黄麟乡黄龙村等3个村114户扶贫对象的情况摸清、摸准、摸透,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建立登记台账;多方筹集扶贫资金。按照班子成员每人结对帮扶3户贫困户,科级及以下干部结对帮扶2户标准,筹集专项帮扶资金,确保结对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2016年林业局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二

1月8日至9日,国家林业局科学研究院所长陈绍志率国家林业局定点扶贫调研组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调研精准扶贫、生态脱贫、绿色产业脱贫等工作开展情况。罗城县县长潘秋琳,副县长覃周民,以及区市县乡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

调研组一行人先后到宝坛乡拉郎村金洞屯,进村入户调查林业扶贫情况,通过查看精准识别入户评估表,与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和村委干部交流,了解工作推进落实情况。随后到四把镇水源毛葡萄基地、东门镇猕猴桃产业基地实地考察,详细了解我县毛葡萄产业、猕猴桃产业基地生态产业、绿色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据悉,目前罗城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29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4.2%,有林地面积151.9万亩,其中,衫木林面积85.9万亩,松林面积17.9 万亩,速生丰产林面积62.5万亩,经济林面积6万亩,公益林面积143万亩,全县森林蓄积量114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7.5%,林业生产总值 16.5亿元。但是林农收入并不高,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林业收入与林地资源的现状极不协调,丰富的森林资源没能更好地发挥其潜在的优势,林业扶贫空间仍然广阔。

在1月9日召开的反馈会上,调研组对罗城县在扶贫方面勇于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调研组指出,国家林业局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把对罗城的定点扶贫作为自身工作职责和政治责任,此次调研的目的就是从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等方面,在调查摸清贫困人口情况、广泛征求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工作部门意见建议基础上,结合罗城县情实际和需要,有针对性地从资金、项目、政策、人才等方面向罗城县倾斜,开展有效的精准扶贫工作。

对今后如何做好林业扶贫工作,调研组要求,要落实具体责任人,明确工作机制,做好对接工作,确保在1月底前做好林业定点扶贫规划;要尽快确定主导特色产业,以便在政策上给与倾斜;要尽快做好抽样户数调查工作,县乡各有关部门加大配合力度,确保按时按质完成摸底调查工作。

2016年林业局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三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岳池县委、岳池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岳委[2014]99号精神,切实做好我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建立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确保扶贫对象得到有效识别,召开专题动员部署会议,就进一步搞好农村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安排。全镇26个驻村干部及各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文书等村委干部参加了会议。会议指出,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充分识别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低保户与五保户,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建档立卡范围,有针对性地落实扶贫政策、对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加快我镇扶贫攻坚进程意义重大。要求各村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准确把握建档对象,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体现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工作任务。现就我镇2014年到户产业项目帮扶落实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完成情况

花园镇位于岳池县城东北部,距县城2.5km,有省道仪北路、国道广南高速公路、县道万红路、双响路纵横贯穿而过。全镇辖1个社区26个行政村,148个村民小组。2013年末全镇总人口28300人,总户数7860户。2014年,县扶贫办分配我镇贫困人口总数为640户,1798人,实际录入1798人。我镇根据县扶贫办定的规模进行了总量控制,并按照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以下的标准顺利识别出贫困农户640户,贫困人口数1798人,其中:产业扶贫到户项目17个行政村,共有165户,382人,2014年实施项目的有101户,277人;另有9个整体推进扶贫的贫困村475户,贫困户1416人。2014年、2015年我镇均没有基础设施扶贫项目。

(二)建立健全档案资料

贫困对象识别后,通过入户登记,实事求是地获取了贫困对象的各项信息资料,并组织信息录入员将对象信息录入电脑,建立电子档案,做到户有表、村有册、镇有电子档案。

二、主要做法与措施

(一)加强领导,组建工作机构

一是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镇党政办、镇纪委、财政所、农技推广站、镇包村干部及各村书记、主任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建26个驻村工作组,分为4个工作片区,分别进驻26个行政村,协助开展入户调查等项工作。三是落实了工作经费,镇财政安排工作经费10000元,做到了机构、领导、人员、资金、责任五落实。

(二)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

按照县扶贫办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总体安排部署与要求,经镇党委和政府召开会议充分讨论研究,制定了《花园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实施方案》,提出了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方法步骤及保障措施。明确各成员单位及办公室工作职责及具体任务,建立健全了镇政府领导,相关部门配合,乡政府负责,村两委会具体落实的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工作机制。

(三)层层落实,部署周密

2014年9月25日召开了全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部署会暨培训会,全面安排部署了全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确保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把26个行政村成立了4个工作片区,分别由镇7名副职领导任组长,26名镇驻村干部为成员的指导小组、指导所属各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等为成员的民主评议小组,确保了我镇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四)规范程序,识别公开民主。

为确保此项取得实效,做到有章可循,和民政沟通,衔接民政部门的低保和五保数据,在工作中严格遵循坚持统一标准、全面调查;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识别; 坚持分片负责、分类指导;坚持严格程序,公开公正的四项基本工作原则,采取在农户申请的基础上,调查人员进村入户调查,全面了解掌握各户收入情况,逐户计算人均纯收入。我们结合两项制度,严把报查评审批五个环节,把丧失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和老弱病残等明显弱势群体人员的家庭优先纳入贫困人口范畴,然后根据调查收入低于新标准以下的农户拟定为贫困户。对拟定贫困户由村民主评议小组进行评议,真正把决定权交给群众。对拟定的贫困户进行最少不低于7天的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及时纠正评议、公示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组织抽调的调查组人员在包村领导带领下迅速进村入社到户,按照入户调查,村组评议,镇审核原则,达到摸排全面,调查详实,登记准确,定性合理,全面实行阳光识别确认,确保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甄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五)广泛宣传,培训到位

通过召开动员会、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相关政策。积极采取以会代训、全程参与的方式,着力抓好了培训工作,确保其掌握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基本知识。各驻村工作组进村入户,召开村民小组会议,为全面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基于农村广大贫困群众文化素质低、理解能力差,特别是一些特困群众不识字和白天忙农活的实际,各村成立宣传小组,上门逐户面对面宣传讲解,帮助广大群众了解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使他们真正理解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提高广大群众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贫困户识别期间,我镇举办各级培训班8期共 624人次,进村入户开展识别工作的干部共26人,向广大农民朋友发放宣传资料3000份,极大地推动了我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工作积极稳妥进行。

(六)结对帮扶,到村到户

按照《关于开展四千干部齐下乡、三万农户奔小康活动的实施意见》岳委办发[2014]9号文件的帮扶要求,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在县派县府办和财政局帮扶我镇的基础上,结合全镇及各村综合条件等情况,选派领导、干部等一共72名帮扶人员,各村建立了一支由县帮扶单位主要领导为队长,镇主要领导为副队长,县帮扶单位一般干部和镇驻村干部为成员的26个扶贫工作队,按照321的帮扶模式,结对帮扶2014年产业到户项目17个村101户,277人,9个整体推进扶贫村475户1416人的贫困户,认真摸清帮扶贫困户基本情况,找准帮扶办法,制定帮扶脱贫计划,按照 不脱贫不收队的工作要求进行帮扶。通过扶贫工作队进行实地调研、进村入户走访、分析致贫原因并找准帮扶突破口,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出了9个整体推进扶贫村工作方案,并具有可操作性。

(七)产业扶持,到村到户

2014年,县扶贫办分配给我镇产业到户任务共101户,277人,扶贫资金20.2万元。按照17个村精准识别出来的贫困户,选择最需要扶持的对象优先实施产业到户项目,对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必须由本人实施项目;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精神病患者等弱势群体人员,由于本人的原因,无法亲自实施项目,由村两委主导,协调其亲属和朋友以及邻居,在尊重贫困户本人意愿的前提下,按照自愿结合的原则,代为其实施项目。对项目实施完毕的贫困户,由各片区领导带队,进行片区内交叉检查验收,要求务必做到户要见人,项目要见物,同时必须每户拍照备查,否则,视为验收不合格。在验收合格后,计划在本月30日开始兑付贫困资金,实行打卡直发。经过全镇交叉验收,目前,我镇2014年产业扶贫到户项目共饲养生猪75头、牛6头、鸡509只、鸭312只、鹅120 只、羊4只、兔60只,种植果树130株,养鱼0.8亩,全面完成产业到户项目。

(八)扶贫规划,到村到户

针对9个整体推进扶贫村,我镇通过走访群众,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征求意见,与各村委班子认真讨论研究,根据群众意愿,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对精准扶贫项目及产业进行了初步规划。并将我镇精准扶贫工作和全民水库群众帮扶工作、大中型水库水淹区后期扶持工作结合起来,确定了重点改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居住环境、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发展思路,具体规划如下:

大扁山村:贫困户50户153人,1.新建碎石路4.5公里,主要分布在8、5、3组,便民路5公里,主要分布在1、7、4、6组。2.维修山坪塘4口,主要分布在1、4、2组。

高坑桥村:贫困户94户271人,1.新建通向养老院水泥路400米,整修跨社碎石路30米,规划修建张洪川处到8社公路10个汇车道。2.2015年底完成每户人家的自来水安装工作。3.规划种植藤椒12亩,蔬菜25亩,果树16亩

红坡盖村:贫困户44户145人,1.新建村级公路4000米,便民路4000米。

两不来村:贫困户52户167人,1.新建碎石路5公里,主要分布在4、3、1组,新建水泥路1公里,主要分布在6组。2.维修5组山坪塘1口,维修3组水渠1000米3.种植核桃600亩。

松马鞍村:贫困户34户118人,1.新建村级水泥路2公里,主要分布在1.3.4.5组,新建碎石路4公里,主要分布在2、3组2.种植西瓜100亩,果树50亩。

苏麻沟村:贫困户33户97人,1.新建村级公路2000米,便民路2000米2.新建山坪塘2口,维修山坪塘1口,维修水渠1000米。3.种植核桃570亩,套种西瓜570亩。

太平沟村:贫困户46户114人,1.新建山坪塘1口,维修山坪塘10口,顿水田1-6组,维修水渠8000米。2.新建村级公路3500米,便民路900米。

挖断山村:贫困户69户190人,1.新建村级公路3500米,便民路8500米2.新建山坪塘1口,维修山坪塘1口,顿水田4组,维修水渠2000米。3.种植花椒藤椒30亩,蔬菜62亩,果树30亩。3.修建村卫生室1个。

万寿寺村:贫困户53户161人,1.新建村级公路1800米,便民路7000米2.新建山坪塘1口,维修山坪塘5口,维修水渠5700米。3.修建村卫生室1个。

针对9个整体扶贫村,在大力规划基础设施改善的同时,还要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初步计划每个村培训300人次。

(六)加强督查,确保实效

我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人员深入26个村督查指导,对贫困户名单及相关档案进行抽样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出纠正,需要解释的进行耐心解释,确保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截至目前,我镇派出多批次干部组成的工作小组深入村屯,采用随机抽查的办法,抽检了17个产业到户的村 101户277人产业实施情况,9个整体推进扶贫村的475户贫困家庭识别情况,对照农户申请表中的数据和情况进行逐项检查。通过村干部反映、向附近村民了解情况以及到贫困户家实地察看、询问等多种方式核实,确保识别对象不错位、不缺位,实现了符合政策的一户不漏、不符政策的一户不评,让真正需要得到扶助的贫困农户享受到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个别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村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贫困对象识别程序混乱,导致工作推进缓慢。

二是个别村宣传发动不够到位。部分群众存在认识偏差。在工作开展期间,不少农户认为被确定为贫困户后会得到很大的利益,特别是在信息采集环节需要贫困户提供银行账号。一些比较偏激的群众还到村委会、镇政府要求评定为扶贫户。

三是一些村干部作风不扎实、工作不细致。一些干部为了减轻工作量,填报数据不够细致,也出现个别有关数据错误。

四是部分弱势群体产业项目实施有困难。部分贫困户为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精神病患者等弱势群体人员,由于本人的原因,无法亲自实施项目,只有由村两委主导,协调其亲属和朋友以及邻居,在尊重贫困户本人意愿的前提下,按照自愿结合的原则,代为其实施项目。

五是部分贫困户饲养的家禽销售较快。由于产业到户项目实施时,各村进度不一,饲养较早的贫困户,尤其是饲养鸡鸭鹅的贫困户,在3月即将结束之时,都已经到了销售时节,多饲养一天,就多一天的饲料成本,经济压力较大,因此,部分贫困户在镇政府组织验收后,还未等到县扶贫办抽查,就对饲养的家禽进行了销售。

四、下一步工作

(一)档案归档,完善数据库。由于我镇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分管领导和业务人员变动较大,相关的档案资料较分散,我镇将安排专人负责,继续完善档案数据库。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4

一、指导思想

全镇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市的总体部署上来,把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切实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加大力度,创新举措,举全县之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二、脱贫开发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2015年至2018年,是我镇扶贫开发和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总体要求是: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和中省市扶贫开发各项政策措施,以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总揽,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以“贫困村、贫困户”为重点,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贫方略,落实“五大脱贫举措”,确保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与全国同步够格进入小康社会。

总体目标是:到2018年,全镇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阶段:消除绝对贫困,实现整体脱贫(2016年至2018年)。到2018年底脱贫3个自然村1560人。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贫困标准,即:2015年底人均纯收入低于2800元)。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四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有保障)。

第二阶段:巩固提高,进入小康(2018年至2020年)。按照省市县要求,做到扶持政策不减、工作力度不减、资金投入不减,继续对初步脱贫的贫困村、贫困户给予三年扶持,巩固扶贫开发成果,确保持续发展不返贫,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三、“六大扶贫”措施

(一)搬迁扶贫。认真实施扶贫移民搬迁规划,三年实施移民搬迁196人,2016年移民搬迁58人,2017年移民搬迁87人,2018年移民搬迁51人。要围绕城镇体系建设总体布局,结合镇村综合改革,坚持80%以上搬迁群众向集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安置,其他搬迁群众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统一规划、就近就地集中安置。优先搬迁特困户、贫困户、受灾户、避灾户。

(二)产业扶贫。围绕全镇产业布局,依托涉农龙头企业、合作社等,落实专项资金扶持、互助资金扶持、就业创业扶持和信贷资金扶持等措施,对贫困户进行产业扶持,确保贫困户都有致富产业。充分发挥专项扶贫资金作用,建立专项扶贫资金到户台账,集中扶持当年脱贫的贫困村、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积极引导小额创业贷款、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投入扶贫开发,向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倾斜,重点扶持贫困家庭退伍复转军人、大中专学生和进城镇居民自主创业,拓宽脱贫渠道。金融部门要主动承担扶贫开发的社会责任,积极探索推广果园、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大中型农机具、农村有效房产等抵押贷款模式,降低门槛,简化手续,为贫困户提供更多贷款支持。拓宽农业保险险种和承保覆盖面,贫困农户应对自然风险能力。

(三)整村扶贫。坚持行业扶贫与专项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加大3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持力度,镇直相关部门负责水、电、路和广播等“到村”问题,专项扶贫解决“到户”问题,提高整村推进财政扶贫资金扶持标准。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对列入年度新农村建设的贫困村,适度提高所涉贫困户建设项目的补助标准,确保2018年所有贫困村实现稳定脱贫。

(四)能力扶贫。整合扶贫、人社、教育、农业、工会、团委、妇联等各类培训资源和培训资金,建立由农业服务中心牵头、扶贫办确定对象、远程教育及专家培训、社会各行业协助就业的培训工作机制,依托职业培训机构,举办扶贫培训班。实施“雨露培训”计划,对贫困户“两后生”和进城务工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培训对象免学杂费、免住宿费、免技能鉴定费。要加强贫困户剩余劳动能力输出,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带动一户。要健全完善大中专学生返乡创业优惠政策,促进贫困家庭大中专学生自主创业、有效就业。保洁员等社区公益性岗位优先吸收贫困户就业。围绕发展林果、小杂粮、养殖等特色产业,利用远程教育教学农技知识,对贫困户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确保贫困户家庭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至少参与一项种植、养殖、设施农业等增收项目。

(五)救助兜底扶贫。民政办负责对因病、因灾致贫的贫困户实现救助全覆盖,对因自然灾害造成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贫困人口,及时提供应急救助;对因临时性、紧迫性、突发性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贫困户给予临时救助。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中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条件的,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按照省定脱贫标准补足差额,实行政府精准兜底保障。民政办要和县残联搞好对接,将农村一级智力、肢体、精神残疾人口符合政策条件的要纳入“五保”供养对象,二级以上农村重度残疾人家庭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要纳入农村低保范围,逐步提高残疾人生活补助标准。要优先扶持残疾人发展产业、自主创业。社保中心要将60岁以上贫困人口纳入基本养老范围。

(六)驻村帮扶扶贫。

一是建立“驻村帮扶”机制。实行镇党委领导二包一联(包二个村联户)、中层干部“一包一联”(包一个村联户)、大学生村官和村两委干部联户扶贫,动员全镇干部全面参与扶贫工作,实现干部包村联户全覆盖。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同联户干部签订扶贫目标责任书,联户干部向贫困户填写“一对一”结对帮扶明白卡,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做到“六个到村到户”,即:工作管理、规划计划、分类施策、项目资金、帮扶责任、监测考核到村到户,确保精准脱贫措施落到实处。

二是建立包村联户考核机制。各包村干部包村联户,不脱贫不脱钩、不脱贫不使用。领导干部包村和驻村工作组主要任务是:制定规划、发展产业、改善条件、扶贫解困、服务群众、调处矛盾,实现脱贫致富目标。联户干部的主要任务是:理清思路、增强信心、发展产业、提升能力、资助上学、协调就业、解决困难,实现脱贫目标。要结合实际调整驻村联户及包扶低收入村干部,保证每个村有1名副科以上的驻村组长、1名以上驻村干部。

四、抓好“十项重点工作”

各部门要加大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支持力度,制定各部门具体工作方案,组织实施好“十项重点工作”。

(一)村级道路畅通工作。结合移民搬迁、特色产业发展等,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支持力度,重点实施村、村和村生产道路建设。全面实现贫困村村级道路、扶贫避灾移民搬迁安置点道路通畅,解决村社断头路问题。(责任部门:交管办、城乡建设办)

(二)饮水安全工作。大力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到2018年全面解决贫困村、移民搬迁安置点安全饮水问题,贫困村居民安全饮水比例达到100%,同时解决移民搬迁安置点、贫困村产业发展用水问题。(责任部门:农业服务中心)

(三)农村电力保障工作。到2018年全面解决贫困村和移民搬迁安置点安全用电及生产用电问题。(责任单位:供电所)

(四)教育扶贫工作。整合扶贫、教育、民政、工会、团委、妇联、残联、慈善协会等各类助学资源,对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全覆盖。合理布局调整就读学校、幼儿园,保证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落实和实施好“春蕾计划”(责任单位:学校、扶贫办、民政办、工会、团委、妇联、残联、关工委)

(六)卫生计生扶贫工作。卫生院要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保障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卫生院和民政办要落实好贫困人口在门诊治疗老慢性病过程中产生费用的报销及重特大病报销政策;对贫困户因大病和意外事故产生的住院费用,除按现行医疗保障政策标准报销外,民政办要根据其困难程度,再从社会救助资金中优先给予扶持,着力解决贫困人口大病返贫问题。进一步完善镇、村二级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体系,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户建立健康档案。定期组织开展医务工作人员联系因病致贫贫困户帮扶活动。计生办要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落实计划生育扶贫对象扶助政策,使扶贫对象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服务。(责任部门:卫生院、计生办、民政办)

(七)文化建设工作。加强贫困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服务体系和体育设施配套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到2018年,贫困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健全,村级图书馆普及率达到100%,全面实现贫困村广播电视“户户通”。(责任部门:广播站、文化服务中心)

(八)基本农田建设工作。加强贫困村和扶贫避灾移民搬迁安置点的基本农田建设,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加大小型淤地坝和治沟造地建设力度,增加耕地面积,改良土壤质量,有条件的推广节水灌溉,到2018年贫困户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亩以上。(责任部门:农业服务中心、国土所)

(十)生态建设工作。实施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不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做好移民搬迁安置点和贫困村的绿化美化工作。城乡建设办公室要加强新农村建设村贫困户的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改善。房管办要集中危房改造资金,切实加强贫困村、贫困户危旧房改造和村容村貌整治,确保贫困户住房安全。加强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建设生态乡村。(责任单位:城乡建设办公室、林业站、房管办、农村环境整治办)

五、建立健全精准扶贫“五大工作机制”

(一)建立精准扶贫工作领导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扶贫工作责任制,镇党委、政府“一把手”是扶贫开发的第一责任人。进一步健全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副镇长任副组长,镇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镇扶贫开发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全镇扶贫开发工作规划和年度扶贫开发工作计划,下达年度扶贫工作任务,制定扶贫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组织实施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建立精准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健全镇扶贫工作机构,为适应扶贫工作精准化管理、动态化监测的要求,加强各驻村小组驻村联户;各村要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明确村三职干部为各村扶贫工作人员,负责各村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实施、组织协调、跟踪监测、档案管理等工作。各贫困村要配合“第一书记”,团结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建立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严格执行《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有关规定,建立财政扶贫开发专项资金管理机制,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并报省市县备案。按照县级报账制,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封闭运行。严格实行项目资金公示制度,公开项目的立项、审批、实施、资金管理,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三)建立精准扶贫动态管理机制。按照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照扶贫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贫困户信息,由驻村和包扶干部逐户走访调查和逐项算账核定,并以村为单位,进行群众评议,张榜公示,作为贫困信息核查备案资料存档,确保将贫困状况、致贫原因、脱贫方案等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做到贫困对象档案信息户有卡、村有册、镇有档。驻村工作组、联户干部坚持每月底向扶贫办报送扶贫工作信息;扶贫办通过梳理后,如实输入贫困人口信息系统;镇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每季度对脱贫户抽查30%。

(四)建立联动扶贫机制。财政、交管、水利、电力、住建、林业、农业、教育、卫生计生、文广、金融等部门要加大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支持力度,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组织实施好“十项重点工作”。各贫困村要积极同各部门、驻村单位对接,抓好具体项目的衔接和落实。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西部 贫困 扶贫开发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2-0094-04

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西部一直是全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贫困问题异常突出。西部的发展关系到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构建。在中央多管齐下的政策扶持下,西部各省区奋发图强,绝对贫困状况得以根本缓解。本文对西部发展中的贫困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以助决策部门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西部发展的贫困难题,促进西部全面发展。

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经济总量增幅快,占全国比重不断提高,人均GDP水平还比较落后

在西部大开发政策指引下,西部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经济总量显著增长,2007到2011年5年间,西部是中国经济增幅最快的地区,GDP增长了104%,同比中部增长了53.72%,东部增长了77.72%。西部地区经济占全国的比重不断提高,从2007年占全国18.5%的比重提高到2011年的21.02%。西部经济欣欣向荣,为扶贫开发提供了坚实基础。通过人均GDP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东部远远领先于中、西部。西部2011年人均GDP只相当于东部的52%,全国平均水平的79%。因此,只有西部、中部地区经济迎头赶上,才能保证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二)从经济结构看,第一、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西部地区以小规模农、牧业为主,二、三产业相对滞后。2011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全国最低,第二产业发展进步快,总量比中部地区大,全国占比达到23%,第三产业的比重也是最低的。从一、二、三产业结构看,西部跟全国平均水平比,工业化进程稍落后于全国,但第三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收入低,恩格尔系数高,收支结构和城乡差距都亟待改善

经过多年的发展,不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都大幅度提高。但西部发展还是相对滞后,同全国水平比较,不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收入都是最低的,恩格尔系数也是最高的。西部农民还是以小农生产经营为主,工资性低于其他地方,且城乡差距最大,城乡收入比西部是2.46,东部是1.76,中部是1.81,这表明西部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加大了反贫困治理的难度。

(四)人口降幅大,城镇化进程需加快

根据统计年鉴测算,2011年西部总人口3.6亿左右,占全国人口比重27%,是全国人口比重最少的地区(东部人口占全国比重为41%,中部人口占全国比重为32%)。西部人口比重这些年呈下降趋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西部地区人口降幅最大,下降达到1.11%。城镇化率反映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程度,西部2011年城镇化率是42.99%,全国最低。

二、当前西部地区贫困状况

在政府大力扶持下,我国反贫困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2.5亿,贫困率30.7%,下降到2010年2688万人,贫困率为2.8%。

(一)绝对贫困大幅度下降,但全国贫困人口2/3仍集中于西部

西部的扶贫工作成效显著,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5731万,下降到2010年的1715万,降幅高达70%左右;贫困率从2000年的20.6%,下降到6.1%,是贫困人口下降最大的地区。但是西部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比重,2000年为60.8%,2005年下降到59.2%,2010年却又上升到65.1%。说明西部贫困人口基数大,扶贫任务艰巨。

(二)扶贫标准低,西部贫困问题被低估

2000年和2005年,我国统计的贫困人口只包含绝对贫困人口,没有计入低收入人口,贫困人口被低估。2009年我国把低收入人群也纳入贫困人口,提高了扶贫标准。

2011年,我国扶贫标准上调到人均年纯收入2300元,首次超过世行低标准的贫困线,导致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度超过1亿以上,西部贫困人口增加到8000万人以上,贫困率高达23%左右。随着扶贫标准提高,西部扶贫形势异常严峻。如果按照世行中等国家(如同为金砖国家的俄罗斯、巴西等)采用人均每天2美元的标准(按2011年PPP换算为3036.8元/人),我国扶贫标准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西部贫困人口数估计将过亿。可见,西部贫困人口众多,贫困率高,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越来越大。

(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战略给西部扶贫开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最新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的公布实施,扶贫开发战略进入全新阶段。我国将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为基本思路,带动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目前全国划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12个就坐落于或横跨西部各省区。西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成为当前西部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和有效突破点。如何通过加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发展,带动、搞活西部全局的扶贫开发,加快西部扶贫进程,改进扶贫绩效,成为当前西部扶贫开发的新方向。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明确提出,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希望通过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自我发展。新时期扶贫开发对西部贫困地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从人的发展来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不再局限于原来单纯解决温饱的收入贫困。但这也给西部贫困地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不仅要做好扶贫开发,更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综合配套,实现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真正解决贫困问题。

三、结论

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指引下,西部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GDP的增幅全国最快,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不断提高,人均GDP大幅度增加。但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一、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还需及时调整经济结构,更好地促进经济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改善支出结构,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老百姓。西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必须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来解决。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6

3月5日,总理在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工作,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作为今年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自治区党委也于5月12日召开会议,对扶贫帮困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中央、自治区的部署,我州于去年11月底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州城镇困难群体的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春节、古尔邦节前对全州13个困难企业的765户困难职工家庭实施了救助,一季度采取措施进一步扩大了困难企业职工的养老和失业保险覆盖面,3月下旬至4月中旬又组织工作组对全州低保、养老统筹、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州委还先后三次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了城镇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就业、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应该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解决城镇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下了很大的决心,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和财力,成效也是明显的。就我州来讲,目前已有1.63万人享受到了低保,有6.67万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7.37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6.24万人参加了医疗保险,按时足额发放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确保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和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为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都来帮助城镇特殊困难群众尽快摆脱困境,实现温饱,步入小康。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致力于本世纪前年建设一个惠及18万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市今后十年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市经济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近几年我市总体发展水平较快,总体发展水平居西部百强县第21位,发展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但我们还应看到,在广大农村,农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仍有2500户、6782人没有解决温饱。由于历史、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市城乡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这是我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我市要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全面推进缓解和消除贫困的进程。

一、开展对口帮扶农村贫困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注贫困群体,提升贫困群体的生活水平,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目前,我市还有25户、6732人的贫困人口,由于居住条件恶劣、综合素质差、经济状况很差,年人均纯收入不足882元,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410.1元相比,差距很大。我市还有一个村,也就是阿依库勒镇黄宫村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扶贫村。

与过去相比,这些贫困人口与其它农民的收入差距更大,表明在发展中弱势地位的问题更加突出;这些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更差,文化素质更低,意味着发展的空间受到很大的约束;这些贫困人口分布相对分散,构成更复杂,进一步增加了瞄准、扶持的难度。改变这部分人的贫困状况,将是继"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之后的又一场攻坚战,任务十分艰巨,不可有丝毫松劲情绪。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贫困群体难以自发变富,政府必须调节社会分配格局,增加向贫困群体的投入。对于人均纯收入低于637元的绝对贫困群体,政府通过五保户供养,发放救助物资、救济金来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对于人均纯收入介于637元-882元之间的低收入户,政府通过扶贫帮困贷款解决他们的生产困难,通过扶贫项目解决他们的缺乏起动资金的问题。这些措施部分缓解了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但距离脱贫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这就需要全社会都伸出热情的双手,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进步的目标。

实现全面小康是我们不可更改的目标,实现小康的重点在农村,重中之重在贫困群体。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是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发展、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逐步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维护我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既要看到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又要增强搞好扶贫工作的紧迫感,进一步把扶贫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市定点扶贫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自治区、地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安排全市定点扶贫工作,在全市迅速掀起扶贫帮困、捐资助困的热潮,用爱心凝聚人心,用关怀温暖社会,用三个文明建设的新成果巩固和发展我市改革开放和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3月5日,总理在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工作,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作为今年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自治区党委也于5月12日召开会议,对扶贫帮困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中央、自治区的部署,我州于去年11月底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州城镇困难群体的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春节、古尔邦节前对全州13个困难企业的765户困难职工家庭实施了救助,一季度采取措施进一步扩大了困难企业职工的养老和失业保险覆盖面,3月下旬至4月中旬又组织工作组对全州低保、养老统筹、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州委还先后三次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了城镇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就业、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应该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解决城镇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下了很大的决心,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和财力,成效也是明显的。就我州来讲,目前已有1.63万人享受到了低保,有6.67万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7.37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6.24万人参加了医疗保险,按时足额发放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确保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和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为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都来帮助城镇特殊困难群众尽快摆脱困境,实现温饱,步入小康。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致力于本世纪前年建设一个惠及18万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市今后十年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市经济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近几年我市总体发展水平较快,总体发展水平居西部百强县第21位,发展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但我们还应看到,在广大农村,农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仍有2500户、6782人没有解决温饱。由于历史、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市城乡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这是我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我市要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全面推进缓解和消除贫困的进程。

一、开展对口帮扶农村贫困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注贫困群体,提升贫困群体的生活水平,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目前,我市还有25户、6732人的贫困人口,由于居住条件恶劣、综合素质差、经济状况很差,年人均纯收入不足882元,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410.1元相比,差距很大。我市还有一个村,也就是阿依库勒镇黄宫村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扶贫村。

与过去相比,这些贫困人口与其它农民的收入差距更大,表明在发展中弱势地位的问题更加突出;这些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更差,文化素质更低,意味着发展的空间受到很大的约束;这些贫困人口分布相对分散,构成更复杂,进一步增加了瞄准、扶持的难度。改变这部分人的贫困状况,将是继"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之后的又一场攻坚战,任务十分艰巨,不可有丝毫松劲情绪。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贫困群体难以自发变富,政府必须调节社会分配格局,增加向贫困群体的投入。对于人均纯收入低于637元的绝对贫困群体,政府通过五保户供养,发放救助物资、救济金来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对于人均纯收入介于637元-882元之间的低收入户,政府通过扶贫帮困贷款解决他们的生产困难,通过扶贫项目解决他们的缺乏起动资金的问题。这些措施部分缓解了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但距离脱贫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这就需要全社会都伸出热情的双手,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进步的目标。

实现全面小康是我们不可更改的目标,实现小康的重点在农村,重中之重在贫困群体。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是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发展、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逐步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维护我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既要看到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又要增强搞好扶贫工作的紧迫感,进一步把扶贫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目前、全市上下正轰轰烈烈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各单位的党员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纷纷开展了慰问贫困户,给贫困户送温暖活动。这些自发性活动充分体现了社会对贫困群体的关注。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推动下,我市努力探索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对一扶贫帮困应运而生,成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有效载体和具体形式。

二、开展一对一扶贫帮困的主要任务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必须把减少贫困人口作为主要任务。扶贫工作的对象是贫困群体。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必须紧紧围绕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生产质量。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解决6832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同时,还要帮助初步解决温饱的低收入贫困人口增加收入,巩固脱贫成果。

对口帮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地付出艰苦的努力。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要树立长期扶贫的思想,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一是集中精力、集中财力,积极改善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进一步开展结对挂钩扶贫。按照中央"扶贫到村到户"和"整村推进"的指示精神,发动各党工委、党总支、党支部。以及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部门继续开展"一帮一"对口扶持,真正把扶贫工作落实到村,落实到户,使贫困村、贫困户早日脱贫,帮助低收入的贫困人口进一步增加收入,为小康创造条件。

三、开展对口帮扶的做法及要求

为了搞好一对一对口帮扶,市委、政府经过认真讨论审核,决定颁发《阿克苏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阿克苏市定点帮扶工作实施意见》,望各单位领导遵照实施。《实施意见》安排市上县级领导干部有人,按照一对一要求,对口帮扶户贫困户;科级(副科级)领导干部人;对口帮扶户贫困户,县级、科级及乡镇场的村级干部对口帮扶6000多贫困人口。基本实现一对一对口帮扶。地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后,地区各级领导也开展了一对一口帮扶,地委书记朱昌杰同志对口阿克苏市,也联系了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的2名农村贫困户作为帮扶对象。

希望参加对口扶贫的市乡两级党政机关的领导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把帮助和支持贫困人口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任务,认真组织和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不断拓宽帮扶领域,不断提高援助规模,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帮助对口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具体要求如下:

1、以求真务实之心,尽结对口帮扶之责

"工作到村,扶贫到户"是新阶段扶贫工作的基本原则,开展结对帮扶是落实扶贫工作到村到户的有效形式。我市开展的对口帮扶工作,进一步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强化社会扶贫的责任,发和利用对口帮扶单位的各种资源优势,实现社会扶贫的目标。市直各单位和各乡镇场要把定点扶贫工作纳入本单位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抓,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2、把握新特点,在发展思路上帮扶

在帮助低收入户实现解决温饱的目标后,还需适时把扶贫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巩固提高上。对于已经脱贫的低收入户而言,虽然温饱已不再是扶贫的主要矛盾,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农村工作的热点和难点。新阶段结对帮扶工作必须调整工作思路,适应新变化,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给钱给物、大包大揽的帮扶方式,把工作重点放在帮助基层干部理顺发展思路,充分调动农民自主扶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帮在关键处,扶在点子上。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7

“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党的十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15年11月27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作出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全国总动员;2015年12月7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召开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大扶贫战略行动推进大会,发出了向绝对贫困发起全民总攻的贵州声音;2015年12月10日、12月18日,遵义市、新蒲新区相继召开大扶贫战略行动推进会,拉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序幕……

率先全面小康

脱贫攻坚补“短板”

新蒲新区是为适应遵义中心城区城市“东扩”需要,于2009年成立的城市新区,按照省委对新区发展“产城景一体、铁公机联动、山水田融合、村社园统筹、文教医配套”的工作要求,新区发展定位为“三区两中心一枢纽”。

作为遵义东部正迅速崛起的新城,新蒲新区已由原来的农村变为城市,群众由农民向市民、务农向务工转变。在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中,新区作出了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的小康的战略决定。只有真正解决贫困问题、在全市率先消除贫困,才能真正实现率先小康。

如何加快小康步伐,解决困难群众的脱贫问题,成了新蒲新区必须补齐的“短板”。

梳理贫困原因

找准扶贫对象

“抓好脱贫攻坚工作,中央用了战争年代常用的制定‘作战图’、立下‘军令状’、用好‘指挥棒’、配强‘突击队’等词汇,足以说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史意义。”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在全省第二次大扶贫战略行动推进大会上强调。

作为刚成立7年的新城区,新蒲新区32万群众在分享开发建设红利的同时,偏远乡镇和老弱病残群众贫困状况依然存在,摸清贫困底数,尽快实现精准脱贫,成了新区各级各部门必须攻克的难题。

“精准脱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新蒲作为遵义东部崛起的‘火车头’‘排头兵’,率先实现精准脱贫,是赋予全区干部群众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也是历史担当。我们必须集聚各种要素,竭尽全力把脱贫攻坚这项关乎民生的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通过精准脱贫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遵义市委常委、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新蒲新区党工委书记张继勇如是说。

立说立行,新蒲新区党工委第一时间建立机构并抽调精干人员,专门负责脱贫攻坚工作。

“新蒲新区各镇的状况不相同,在托管的六镇一中心中,新蒲镇、礼仪社区管理服务中心、新舟镇、虾子镇随着新蒲新城、礼仪新城、空港新城、新蒲经开区的规划发展,镇域状况逐步从农村变为城市、部分群众从农民变为市民,贫困群众主要在城市规划范围以外。其中,三渡、永乐、喇叭三地是贫困群众集中的重点区域。”新蒲新区脱贫攻坚办常务副主任张光翔介绍,为了精准摸清贫困状况,新区围绕“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作出了系列安排部署,辖区内1357名在编干部先后三次进村入户开展精准识别工作,梳理出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缺技术致贫、因缺产业致贫、因缺资金致贫、其他原因致贫六个方面的贫困原因。精准识别贫困村10个,贫困人口4505户9789人,其中社会保障兜底3359户6535人。

组团对口帮扶

解决实际困难

贫困状况找准后,脱贫工作如同打开的试卷,等待作答。“谁来扶,怎么扶”?新蒲新区领导班子作了反复研究。

结合部门不健全人员编制少的实际,新区采取组团方式,37名县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对口帮扶镇、村、组,48个区属部门160个镇属部门分组集中帮扶,198名科级干部1254名一般干部分别与4505户9789名贫困群众“结亲戚”,确保每个镇、村、组至少有一名区级以上领导挂帅,行成了“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帮扶机制。同时,发动辖区内企业积极参加帮扶,利用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帮助村组、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新区各级各部门闻风而动、顺势而为、因户施策,一场单位与单位、干部与干部之间比作风、比方法、比能力、比效果的脱贫攻坚战役悄然打响。

永乐镇源泉村作为市级扶贫攻坚示范点,率先在全区开通农村无线电视和无线宽带,目前共开通数字电视用户94户,无线宽带用户17户,有效提高了村级信息化水平。结合源泉村的地域环境和群众意愿,新区开司投入高效生态农业示范项目扶持资金60多万元,产业生产建设资金29.79万元,发动群众种植蔬菜180余亩,养鸡2300羽,实现销售收入36万元。

在新区开司的对口帮扶下,山渡镇双河村蜜蜂繁殖基地今年上半年销售蜜蜂3000余群,产值300余万元,利润100余万元,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在“三渡云门购”上进行网上销售,大大增加了销售量。

新蒲经开区动员18家企业通过提供技能培训、吸纳就业、捐资助贫等方式确定帮扶意向,其中新联爆破公司已落实帮扶资金50000元。

区安监办动员17家矿山和烟花爆竹企业参与脱贫攻坚,目前已有1家企业表态实行定点帮扶、1家企业愿意改善贫困户住房环境、2家企业愿意提供就业机会、13家企业自愿捐资助贫,其中已有2家企业各捐赠2万元用于修建村委会文化广场。

区财政局出资7500元对虾子镇兰生村红兴组贫困户游少元的房子进行了维修;区社事处按照精准认定应保尽保的要求,将“两无”贫困人口和暂不能脱贫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解决了贫困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虾子镇信用社为困难群众开辟发展资金“绿色通道”,共计授信金额2045万元,同时对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内免抵押、免担保的“特惠贷”贷款,上半年已发放16笔共71万元。

……

尽快消除贫困

实现精准脱贫

省委明确提出,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回顾新蒲新区“十二五”重要经济指标: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23.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6.9亿元,固定投资从2010年的40亿元增加到2015年308亿元,财政收入从2010年的0.5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5624元增加到2015年的9680元。

精准脱贫的最终目的,是尽快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结今年1至5月的脱贫工作成绩单:新区各级各部门共向贫困户发放家禽(畜)2万多只(头),通过实物、现金等方式,帮扶物质折合人民币共计350万多元。

到今年底,全区将完成社会保障兜底3359户6535人,异地扶贫搬迁425户1709人,教育扶贫720户1030人,医疗救助1145户1254人,就业脱贫434户606人,发展生产1233户3425人,金融扶贫194户582人。

如何抓好“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新区重视从“贫困点”上着力的同时,更加重视从整体“发展面”上解决长远问题,并作了长远谋划,明确提出以智能终端、物流商贸、现代楼宇、全域旅游、山地都市农业“五大产业”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工业增加值180亿元;以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基础先行、功能配套、农民市民化行动、数字引领“五个聚焦”加快全区扶贫开发建设,打造精准扶贫的“新蒲样板”,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以上,实现15年教育全覆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34000元、18000元,年均增长7%、13%以上;以规划引领建设工程、生态引领建设工程、城乡一体化工程、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社会保障标准化工程“五大民生工程”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建成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万以上,城镇化率达70%,新增道路里程3000公里以上。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8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2.060

Abstract:As Yicheng city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plan for example,carried out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ied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measures and actual effect. Conclusioned accurate method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d the rich farmers out of poverty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key measure;actual effects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区域、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它包括对象精准、内容精准、目标精准、措施精准、考评精准五个内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按照中央、湖北省精准扶贫开发总体要求,宜城市委市政府结合基层实际制定了《宜城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两年行动计划》。要求党组织负总责,主要领导挂帅,部门整体联动,调动一切资源,细化关键措施,决战两年率先全省全面完成扶贫攻坚任务。

1 精准扶贫的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引领作用,瞄准贫困户,盯准贫困村,找准贫困根,实施安居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保障扶贫、金融扶贫、党建扶贫六大扶贫工程,强化组织领导机制、资金保障机制、结对帮扶机制、督查问责机制四大工作机制,对宜城市29个贫困村和3.18万贫困人口实行全方位帮扶。将扶贫攻坚与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通过挂图作战,合力攻坚,确保2017年底率先在全省完成精准扶贫任务。

2 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

2.1 贫困户贫困村全部脱贫销号

到2016年底,全市减贫2.18万人,18个贫困村脱贫;2017年底,全市减贫1万人,11个贫困村脱贫,全市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

2.2 贫困户收入明显提高

到2017年底,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至少掌握1项就业创业技能,参与1项增收项目,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同期国家确定的扶贫标准,并达到本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的50%以上;未成年贫困人口都能接受公平的教育,新生代劳动力具备转移就业基本素质,贫困代际传递得到有效遏制;建档立卡低保户、五保户每人每年保障性收入超过同期国家确定的扶贫标准。实现“一有、两不愁、四保障”目标,即有收入来源,不愁吃、不愁穿,住房、教育、就医、养老有保障。

2.3 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到2017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旧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得到整体搬迁安置,贫困村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实现“一无”(无危房户)、“四通四有”(通安全稳定电、通广播电视信号、通宽带互联网、通乡村客运;有安全饮水、有致富增收产业、有达标合格的村卫生室及医生、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 精准扶贫的关键措施

3.1 精准实施安居扶贫工程

3.1.1 加快危房改造 编制贫困村建设规划,引导人口相对集中居住。国家危房改造资金优先用于贫困户,适当提高贫困户危房改造财政补助标准。到2017年底,全面解决贫困户居住安全问题。

3.1.2 开展村庄环境整治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优先在贫困村开展以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卫生厕所建设为重点的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将流水镇马头村,王集镇联合村、双泉村,小河镇大冲村,刘猴镇赵嘴村、新??村作为建设的重点,在土地整治、“一事一议”等项目上给予倾斜。

3.1.3 适度开展移民搬迁 结合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对生存环境恶劣地区贫困群众,创新扶贫搬迁方式,探索易地开发、公租房安置、基地安置等模式,对贫困户在城镇落户就业给予政策支持。

3.1.4 解决好生产用水和安全饮水 2017年前,全面稳定解决贫困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安全饮水全面达标。优先支持贫困村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创新贫困村水资源和水利项目管护机制,按照事权划分和分级管理的原则,统筹使用财政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优先将贫困村符合条件的重点小型水利工程纳入省级项目、争取纳入中央项目维修养护和建设范围。

3.1.5 确保安全稳定用电 加大贫困村电网建设投入,优先实施贫困村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到2017年底,全部解决贫困村和贫困户生产生活用电问题,消除存量配电网供电“卡扣”和“低压电”现象。

3.1.6 全力改善道路交通条件 加快推进贫困村通客运工程,在2016年底每个贫困村要全部通客车。实施贫困村畅通工程,在所有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的基础上,提高通村路、产业路通达标准。统筹使用财政资金,支持建立村组道路维护机制。

3.1.7 加强通信设施及电商网络建设 到2017年贫困村实现宽带网络信号全覆盖。优先在贫困村创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点,到2017年底,实现镇级电商综合服务中心及村级服务点全覆盖。

3.2 精准实施产业扶贫工程

3.2.1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加大贫困地区特色资源、优势资源、闲置资源开发力度,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且与贫困户利益相关联的产业扶贫模式,确保贫困户合理分享资源开发效益。优化“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格局,郑集养鸭、刘猴生猪、孔湾蔬菜、南营养牛、雷河养羊、东西两山香菇等支柱产业要逐步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对吸纳贫困户就业、参股、带动增收效果好的农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在财政扶贫资金、扶贫贴息贷款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3.2.2 努力增加贫困户的财产性收益 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保护农民群众的财产收益。按照自愿原则,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式,实现宅基地的有偿退出。探索建立扶贫资源资本化投入机制,鼓励贫困户按照量化到户、股份合作、保底分红、滚动发展的原则,抱团入股参与企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最大限度释放贫困村贫困户的资产潜能,增加贫困户的资产收益。

3.2.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贫困地区服务平台建设,健全现代服务体系。加大银行、保险、担保及其他金融机构对贫困村的支持力度,扩大小微企业发展、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学生创业、妇女创业、残疾人创业等金融服务新产品的覆盖面。大力支持贫困村发展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强农机、农技、疫病防治等农业科技远程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到2017年实现现代服务业对贫困村的全覆盖。

3.2.4 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 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优势,坚持“内修人文、外修生态”,着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科学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整合旅游资源,打破区域界限,串点连线扩面,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乡村旅游综合带动效应。支持流水镇开发建设马头寨生态景区,支持板桥店镇罗屋村、王集镇双泉村、小河镇大冲村建设“红加绿”旅游长廊。鼓励贫困户创办“农家乐”等旅游配套项目,多渠道增收。

3.3 精准实施智力扶贫工程

3.3.1 教育方面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同步实现标准化和现代化远程教育。对贫困家庭中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逐一建档立卡,从2016年起,将学前教育贫困生资助标准提高到每年1 000元;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小学生每人每年增加到1 00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增加到1 250元;对全日制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中的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资助,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 2 000元;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进行减免(最高2 000元),接受中职教育学生国家助学金提高到2 000元;对当年被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学生优先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做到应贷尽贷。

3.3.2 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加强贫困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所有贫困村“十星级文明户”创建面要达到100%,农户知晓率、参与率和挂牌率均达到95%以上。力争到2017年底,现有贫困村有15%以上村跨入县级以上文明新村行列。加大贫困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加强贫困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支持村民自主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重点支持贫困村文化骨干培训,加大文化下乡力度。建设一批特色文化村,深入挖掘“一红一绿”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

3.4 精准实施保障扶贫工程

3.4.1 养老与就业保障方面 大力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强其就地发展产业、进城进园就业、自我发展创业的能力素质。立足沿海发达省份和当地企业的市场用工需求,通过校企对接等方式,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定单式技能培训。到2017年,对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贫困人员,由本级财政为其代缴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外出务工贫困人口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可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对通过初次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的,可申请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外出务工贫困人口中,对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的,可按规定享受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可按规定享受政府补贴。实施“雨露计划”,实现应补尽补、直补到户,对初、高中应届毕业生接受全日制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按每人每年不低于3 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

3.4.2 医疗卫生保障方面 将贫困村的卫生基础设施改造和卫生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扶持作为医疗扶贫工作重点,优先推进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落实贫困户医保政策,贫困户参与新农合就医报销比例提高20%,免除贫困户中的低保户参与新农合就医报销起付线。逐步开展大病医疗补充保险试点,由本级财政为贫困户购买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实现贫困村地方病、流行病、常见病和多发病防治常态化。

3.4.3 民政救助保障方面 及时将贫困人口中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低保五保救助范围,适时提高低保五保标准,实现动态条件下应保尽保。按照城乡低保对象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原则,建立低保标准、五保标准自然调整机制。从2016年起,全面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3.5 精准实施金融扶贫工程

大力实施金融扶贫。贫困户小额信用贷款规模、扶贫贴息项目贷款,包括老促会、再就业担保中心等用于贫困户的贷款资金,以2 500万元为基数,每年增长不低于10%;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用于发展生产的5万元以内的贷款,三年授信、免抵押、免担保、政府贴息。创新金融扶贫保险机制,全面推广小额保险系列产品,实现小额扶贫保险与扶贫小额信贷之间的互利互惠,防止贫困群体因意外事故返贫的现象。设立产业扶贫发展基金和扶贫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发放贷款,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担保、贴息等方式,激活和引导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

3.6 精准实施党建扶贫工程

推行和深化从机关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实现贫困村“第一书记”选派全覆盖,不脱贫不换岗;加大选拔优秀大学生村官进乡镇、村“两委”班子力度;拓宽选用视野,在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复员退伍军人以及乡村医生、乡村教师和其他乡贤中寻找人才、使用人才,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储备;加大对在扶贫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党组织书记的宣传力度,充分激发其扶贫热情,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为主要内容,对所有贫困村干部开展集中轮训。

4 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

4.1 组织领导机制

实行“一个贫困村、一名市领导牵头、一套专班服务、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宜城市委市政府每季度召开一次“四大家”联席会专题研究扶贫攻坚工作,通报工作完成情况,查找存在问题,研究解决对策。市“四大家”领导统筹所帮扶村的扶贫攻坚工作,每月进村入户三次以上研究扶贫工作,每月召开一次扶贫攻坚部门协调推进会,组织和协调市直部门、镇、村落实帮扶措施。各乡镇村要增强扶贫工作力量,明确机构和人员专司扶贫工作,保障扶贫工作经费,确保如期完成每一阶段攻坚任务。

4.2 资金保障机制

从2016年开始,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80%必须用于贫困村,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形成的实际可用财力增量15%的规模,并整合涉农部门支农强农、扶贫资金,优先投向29个贫困村。市直各部门本着“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按照“项目跟着扶贫规划走,资金跟着扶贫项目走,效益跟着扶贫对象走”的要求,积极向上级争取扶贫项目资金,加大项目资金向贫困村倾斜的力度,实施好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配套项目建设。

4.3 结对帮扶机制

按照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的原则,各市直部门与联系村结成帮扶对子,并以“三万”工作队为基础,组建工作队驻村扶贫。建立干部帮扶贫困户工作卡,进村入户开展工作实行登记制度,不脱贫、不撤退、不换人。要积极组织、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和社会成功人士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市场开拓、村企共建、爱心捐赠、志愿服务和结对帮扶等形式参与驻村帮扶和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

4.4 督查问责机制

上一篇:扶贫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公司扶贫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