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实验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3 20:09:49

高中化学实验论文

高中化学实验论文篇1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之上,以实验结论来探寻化学原理和规律的学科,利用现代媒体和信息来开展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不但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形象生动的实验演示过程还会加深学生对化学零碎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如果教师在实验课程之后能够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论进行认真思考,同时还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实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已经不容置疑教师在力图提高自己的课堂和课外教学效率时,应该对实验教学倾注适当的精力,以便借助于实验的重要地位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不Jl用丰富有趣的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化学。

二、高中化学实验对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意义

从目前我国高中教学资源来看,大多数的高中化学实验室都具备了基本化学实验演示和学生自主操作的条件,学生完全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进行典型实验操作,从中亲身感悟化学世界的神奇体验化学实验变化的神秘。除此之外,一些条件先进的高中化学实验室还有微型化学实验的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验肠U如不同金属与酸、碱反应产生气泡或气体等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动手来尝试新的实验从中获得知识和启发。良好的化学实验教学氛围必然会吸引更多学生对化学的关注,全面提高学生求学的兴趣,当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在化学知识的探寻上教师的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如果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能够巧妙地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来完成化学实验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得学生在快乐的实验经历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那么通过实验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就水到渠成了。

三、利用化学实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1.鼓励学生动手实验提高学习兴趣。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化学实验课上常常发现一些平时上课不积极的学生他们一旦做实验会表现得更主动、更突出,因为教师让学生自主设计和进行实验,会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力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化学实验中的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往往最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因为在他们急切想知道现象产生的原因、产生的条件、产生的结果等时赴他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进行实验字生将会获得更深的体会和理解。比如说白磷自燃硫是火药的成分之一铜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等这些现象在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不同可燃物燃烧会产生不同现象和结果,在不同燃烧条件下将会产生另外的物质这一原理。

2.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注重实验步骤。只有安全有效的化学实验操作才会带来科学准确的实验结论所以安全、有序是化学实验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最基础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在进行一切实验之前给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例如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提醒大家首先明确实验目的精心设计实验步骤,细心留意实验注意事项总结实验安全防护措施然后通过正确的步骤来操作。譬如课本上比较经典的铜与浓硫酸的化学反应教师应该提醒大家注意浓硫酸的使用不要让浓硫酸伤害到皮肤或者衣物,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提醒学生注重实验步骤,细心观察是将浓硫酸倒入铜块还是将铜块放入浓硫酸中。化学实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随时随地都需要大家细心洛液的浓度、实验的温度、药品的纯度、试剂添加的顺序等都是大家应该注意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实验开始之前一定要提醒大家注意安全注重实验操作的科学性。

3.督促学生领悟过程掌握化学知识。化学实验虽然是一个有趣的操作过程,但是它的真正目的是想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一定不要本末倒置将学生的学习乐趣当成了实验的目的从而忽略了及时指导学生体悟实验过程的重要性。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指导学生依据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颜色、气味、密度、溶解性等特性的变化实验中的燃烧、变色、生成沉淀、放出气体等现象来对实验步骤、操作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让学生体会化学原理的来源。

四、结语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天生的两种品质,特别是面对新事物时很多人的好奇心往往会指引他们做出超出寻常能力的事情,每天面对巨大学习压力的高中生对新奇的化学实验常常就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和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组织实验教学。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字生直观的接触远远胜于教师千百遍的重复讲解字生在亲身参与实验中找到学习乐趣、获取知识无形之中将会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高中化学实验论文篇2

实验的有效实施

首先要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熟悉实验步骤。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要进行什么样的实验。同时在实验中还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既要带着一些问题进行实验,又要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在学习“氯水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目的———探究“氯水的成分”,验证“氯水的性质”。先和学生一起做氯气和干燥的红纸、湿润的红纸作用的实验,观察产生的不同现象———干燥的红纸没有褪色、湿润的红纸褪色。进而思考氯气不能使干燥的红纸褪色,说明氯气本身不具备漂白性,那么使湿润红纸褪色的不是氯气又是什么?在实验中观察,带着问题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教师因势利导,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查阅资料,引出氯气和水的反应。接着布置学生完成以下探究:①使氯气褪色的是生成的盐酸吗?怎样验证你的结论?②氯水中含有哪些成分?你能用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吗?请设计出你的验证方案,完成实验报告,思考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以往学生在上到这一部分内容时,忌讳氯气的毒性、刺激性的气味,对演示实验的兴趣不高,都想往后躲,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不高,自然也就谈不上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地思维,而且对后续学习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氯气的性质”,验证“氯水的成分”时,每一个学生都很兴奋、很认真。实验过程中有同学发现pH试纸变红后,中间发白或褪成浅黄色,石蕊变红后褪色,碳酸氢钠和氯水作用没有气泡……可喜的是还有同学引发了思考:pH试纸能测氯水的pH值吗?碳酸氢钠和氯水作用没有现象,是反应太慢了还是根本不反应,亦或是碳酸氢钠变质了,我用这个碳酸氢钠样品和盐酸做个对比实验看看……实验室里,同学们略显笨拙地操作着,他们在和同学热烈地交流着,讨论着自己的观察所得、所思。学生在本节课的收获不仅仅是氯水的性质。

由此可见,在实验教学中设疑激趣,开展探究性实验,通过对实验的设计、改进,使学生产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机,使学生乐于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化学知识,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东西———获得知识的方法。在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和处理实验信息、总结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价值,思维领域不断扩大,开发出创新的潜能,从“学会”提升到“会学”的境界。

实验后适时提问

在进行化学实验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做实验时巩固知识,对于一些不理解的知识可以在实验过程中体会。在做一些实验以后,学生对于实验的结果和现象已经有了很多的了解,那么就要要求学生正确回答实验结束以后教师提出的问题。例如,学习“从铝土矿到铝合金”时,学生在做了大量的铝、氧化铝、氢氧化铝的相关实验后,教师适时提问,督促学生及时总结,分析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学生们回答问题以后,教师要给予正确的点评来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高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在实验过程中也会随着自己的意愿来进行实验,那么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在实验中要注意一些事项。很多化学药品是可以和空气的过直接接触而发生反应的,所以整个实验过程中都要求学生们非常地注意。例如,在做完实验以后,酒精灯如何熄灭。当学生闻一些化学药品(特别是一些液体和气体)的气味时,要避免直接与其接触。以保证学生的安全。

实验后的复习

教师要督促学生在实验结束以后温习实验过程,要让学生学会整理,要让大家做好实验报告,掌握实验过程中的一点一滴,同时要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实验作业。例如,写出本节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实验方程式、提出问题及思考,等等。

实验教学的反思

高中化学实验论文篇3

关键词: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教学 教学改革 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集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把过去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某一具体科研课题,在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技巧、动手能力、论文撰写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收获。但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了明显下滑,质量不高,而且弄虚作假严重,形式大于内容。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课题[1]-[3]。

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下降。原因如下:学生的态度不端正,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每到大四上学期,学生开始准备考研、找工作、出国等。毕业和就业时间存在严重的冲突。有的学生为了找工作而向学校请长假,这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而且一般学校很少发生学生因为毕业论文的原因而不能毕业的,所以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非常不认真。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与其他文科专业的论文有更大的区别,有些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要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除了学生和指导教师有时间和精力上的保障外,还必须有一定的实验条件和科研经费保障才能有效开展相关的科研实验。很多学校图书馆的资源非常有限,特别是相关外文数据库几乎没有,教师和学生无法查阅最新的外文文献资料。学校提供的毕业论文专项经费有限,实验所需的药品和测试条件不足。大多数普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没有科研项目,缺乏必要的研究经费;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这势必造成对学生指导得不到位,老师由于工作量大而态度敷衍。这些因素造成学生很难完成具有一定水准的实验性毕业论文。

二、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方法

(一)加强对毕业论文的重视,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教学定位,正确认识本科毕业论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部分学生往往是在应试教育指挥下进行机械性学习,严重缺乏创造性,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毕业论文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集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的不足,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好的课堂。学生和老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此重要性,加强对毕业论文的重视。教师是指导者和领路人,要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在指导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履行自己的职责,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国家和学校应加大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激励力度,加大对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资金的投入;使得本科毕业论文在物质上得到保障,解决普通教师由于经费的缺乏而限制了论文水准的问题。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指导毕业论文的能力和质量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在课时配备、津贴补助、评优晋级等方面予以倾斜。

(二)鼓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相关教育,建立有利于毕业论文创新的教学机制。

化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短暂的毕业实验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和其他专业相比,它是一个长期过程,应该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中。化学专业的本科生除了要牢固地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外,还需要具有扎实和熟练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和研究课题,获得更新和更前沿的知识与理念。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研究项目课题组,尽早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从事科研实践活动。学生在大二、大三就进行相关的科研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加快了科研项目的进度,调动了教师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经过更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往往能凭借自己的体会写作毕业论文,从而避免论文抄袭现象。目前,我院很多大四学生已经成为教师科研项目的得力助手,毕业设计已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较好结合点,体现教学与科研很好结合的范例。

实验室高端仪器向本科生开放。通过精心设计实验课件,向包括本科生在内的各层次学生开放实验室等,把高端仪器设备的应用和实验技术推广到本科实验教学中,既提升了本科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又提高了贵重仪器的利用率。例如,X-射线衍射仪、电镜、核磁等现代仪器和技术的培训与运用,可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现代仪器的操作,培养运用现代技术与技能的能力,为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提供扎实的技术与技能。

(三)改革毕业论文成绩的评价方式。

对于毕业论文不要拘于形式,将对化学本科生的专业要求落到实处,毕业论文中形式的东西可以弱化;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多元化的学习成果替代单一的本科毕业论文。

美国是公认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美国大学可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本科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灵活多样的毕业形式,例如公开发表的专业性学术论文、专利,完成各种项目或写作调研报告等。在美国,不仅很多本科生不写毕业论文,而且有的专业连硕士研究生都不用写毕业论文。因此采用多元化的成果代替毕业论文有国际先例,证明可行。对待毕业论文要综合考虑中国国情和外国经验,在确保对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基础上对毕业论文进行改革。鉴于高等学校是多层次性、多类型性和专业的差异性,宜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化学专业本来是一个实验学科,周期很长,实验过程中有很多失败。毕业论文开题的课题不一定顺利,但在失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弱化对毕业论文教学的过程管理,强化结果管理。毕业论文时间本来就不充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等形式的东西应予以弱化、取消。但应强化毕业论文的答辩环节,从严要求毕业论文的评定;加强毕业论文的工作检查,对于那些抄袭、剽窃、达不到要求的毕业论文,采取一票否决制,延期毕业。

参考文献:

[1]黄英金.许祥云,徐正进。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9):57-59.

[2]孙群英.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提高毕论文质量[J].黑龙江教育,2005,(10):24-26.

高中化学实验论文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探究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89-0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化学课程标准》理论与实践已随着新课程的推广深入全国各大中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目标,这给新时代的高中化学教学赋予了新的教育内涵。高中化学教学已经不单单只是传授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以实验教学的发展愈发注重探究与实践,本文就如何在高中化学实验课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展开讨论。

一、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准备阶段

高中新课标对化学实验课程做了相关要求阐述,倡导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强化其探究意识,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开展成功的化学实验教学,教师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创设引入实验的情境,提出与实验课程相关的实验问题,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探究式化学实验的兴趣。

1.巧妙创设实验情境,合理提出实验问题

实验情境的创设本质是设置实验背景,目的是通过一个日常可见的案例或者提出一个浅显却能切入实验主题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学习积极性,以此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参与到实验的课程中来,而后对化学现象后的本质探索研究,最终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比如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学生对燃烧的铁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很多学生在实验材料面前跃跃欲试,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是什么气体能让铁丝都能燃烧,并且燃烧的如此剧烈呢?此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就是探究式实验课程开展的第一步。

2.结合教材实际,制定实验方案

结合教材实际就是进行知识准备,知识准备的主体包括学生,同样包括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的教师。理论基础是探究式实验得以开展的保障。新课程标准下的探究式实验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就是为了能够在日常实验课程教学中,将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发挥到极致。在高中化学理论课程中,涉及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化学反应规律与原理等重要实验教学。教师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启发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思路,对实验的原理、步骤形成系统性、结构性的认识。教师也要关注本阶段学生的学习要求,以阶段性知识为主,设计相关探究实验,强化本阶段的理论知识。

3.优化实验环境,仪器用品得当

探究式实验讲究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中国人口基数大,学生人数众多,师资与教学资源短缺,实验教学更是很难惠及到每一个学生,仪器用品等硬件设备的优良与数量的齐全是一堂实验课程成功开展的保证。在开展探究式实验之前,教师务必要通过理论教学将仪器与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化学实验主要以药品实验为主,学生安全、正规地实验操作是对其人生安全的保证。

二、探究式实验教学的进行阶段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有效组成成分,为了全面普及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化学实验课程的开展是保证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探究式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实验课程的进行阶段是化学实验教学的核心。

1.认清实验理论本质,先观察,后动手

化学探究实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其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验进行的开始阶段,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讲明此次实验的基本步骤,实验要点,注意事项等,先让学生以观察为主,弄清实验本质后,再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下一步的具体实验操作。

2.深入浅出进行实验,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高中化学实验的组成包括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物质制备与合成、物质的分离提纯等。实验的基础性教学较强,教师进行深入浅出式的实验课程可以让学生更能领悟实验课程所要表达的能力教学目标。在实验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规范化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化学实验是学生巩固化学理论知识的主要形式,理论与实验教学结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3.实验合作进行,提高效率

强调分组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会与组员进行交流合作,从而能够更好的完成试验任务,让因人为因素产生的实验误差降到最低。合作交流不仅仅是将实验任务分摊到团队来完成那么简单,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的同时进行的知识交流、思维交流能够最大范围的将学生个体之间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更是一种有效的资源整合。探究式实验中,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团队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总结交流阶段

一个成功的探究实验的完成,不仅只是引导学生完成一堂实验课那么简单。课堂实验只是探究实验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进行课后的总结与交流。总结与交流可以使分散的探究知识变得条理化、系统化。

1.把握探究实验内容总结,将知识化零为整

知识的获取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过程。探究性实验的实质,就是将零碎的知识整合后上升为理论高度。学生更深度的理解化学概念、化学解析式、化学方法等教材内容,并将实验总结的知识内化为一种能力。这种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

2.多种交流总结形式相结合,深度挖掘实验知识

就开展的实验总结形式而言,同样是可以多角度、多主体进行交流的。比如在探究式实验后,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向学生提出实验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课后自主讨论后得出结果,也可以让学生与第三方教学设备互动,比如在课堂上播放多媒体、在互联网上查阅相关资料与文献,丰富课后知识。

四、高中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开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综合以上笔者的观点与理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关键点在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并且学生运用化学理论知识才能进行探究式实验。探究式实验教学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了教学思路,此教育模式可大力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学科创新能力。在探究式实验的设计方面,教师要结合教学与学生实际进行实验课程的设计,真正做到提高学生探究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掌握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建,车延平.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方法的案例分析[J].现代阅读,2011(12):105.

[2]丁莹.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初探[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61~62.

[3]杨宏伟,侯千金.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8):150~153.

高中化学实验论文篇5

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小组数据共享工业生产概念设计《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是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并可以衔接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很强的实验课程。

近年来对《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研究非常活跃,主要围绕实验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如实验指导教师的配备、实验方案的自主设计、实验室开放、实验成绩的评定等方面)进行,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重点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吉林化工学院对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和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化学、应化、制药、药剂、化学工程与工艺、轻化等专业的大三或大四学生开设《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对于在大一和大二阶段已经经历多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历练,进入大四第二学期就要面临毕业论文环节的大三学生来说,是一门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实践课程。多年来,对大四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同学之间的协作和毕业论文的撰写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面对几十个在不同条件下获得的大量实验数据,不能进行较深度的剖析和讨论,不能发掘有意义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不能很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设想。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对《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如下改革,并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验证了实施效果。

一、《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1.《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课程中引入实验小组,通过实验小组二次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过程中分工实施与协作实施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可以充分利用团队成员的智慧和能力,通过激发个人潜能,往往达到1+1>2的效果,因此团队协作能力越来越被视为一个人的必备素质。

过去对《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的教学研究中,更多地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文献检索和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施实验,这对于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很有帮助,但由于实验过程中每个学生只针对自己的实验负责,实验过程中学生之间没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相互交流。为了培养学生更多的团队协作精神,在《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了实验小组。即学生随机分成若干实验小组,每一个实验小组围绕一个因素,参考小组成员各自所设计的实验方案,通过集体协商讨论,设计进一步完善的二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分工实施和合作实施相结合,共同完成实验内容。以综合设计性实验题目《VB1催化下安息香缩合反应》为例,该实验包括四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实验方案的设计,是由实验小组共同参与讨论制定;第二部分是VB1催化下的安息香的合成和分离,是由小组成员按照不同的实验条件分工实施;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别为安息香的重结晶以及安息香的红外光谱分析,是由实验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在《VB1催化下安息香缩合反应》实验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安息香合成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VB1的用量、pH值、碱的种类、溶剂种类、溶剂配比、原料加入方式、相转移催化剂的用量、反应方式等。在学生了解各种影响反应因素的基础上,实验小组围绕各自感兴趣的实验因素进行二次实验方案的设计,通过分工实施和协作实施,完成综合设计性实验。在此期间,指导教师只提出启发性参考意见,抛砖引玉,调动学生参与实验讨论的兴趣和积极性,诱导学生的思路向能够解决问题的方向引导,使学生在《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过程中,由教师依赖型、实验讲义依赖型向自我依赖型和团队依赖型转变,并通过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更有利于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真正做到指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

2.实现实验数据共享,强化有深度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为毕业环节打下良好基础

无论是《基础化学实验》还是《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过去更多注重实验技能的培养,强调一人一组进行实验,并只针对自己的单一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进行讨论,实验信息量少,获取知识量少。通过教学改革,我们将实验人员编成若干实验小组,每一个实验小组对不同的实验因素进行探索实验,并通过同一实验小组的实验数据的共享,使学生通过一次综合设计性实验,就可以获取多次实验才能获得的大量实验数据,学生对实验条件的变化对反应的影响有更直观的体验,拥有更多的实验数据可供处理、更多的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可供发掘、分析和解决,这对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有深度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均有很大帮助,对于大四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实验报告与工业生产概念设计有机结合

《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中,将合成实验与化工原理课程学习相结合,进行工业生产概念设计,即在实验过程中引入工业生产中的物料衡算、设备选型等内容,可进一步加强实验与理论、工业生产的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二、《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问卷调查

为了验证教学改革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以文献检索和整理能力的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实验报告写作能力的提高等为调查选项,对吉林化工学院09化学专业88名同学为调查对象,发放了问卷调查表,共回收79份调查表,统计结果见表1。

回收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通过《综合设计性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学生不仅在文献检索和整理能力、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而且在文字编辑和制表制图能力、实验报告写作能力方面也得到较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在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兴趣的提高方面提高更加显著。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教学改革对学生能力提高的影响,以调查选项为横坐标,显著提高和较显著提高的百分比之和为纵坐标,绘制了如下柱形图。

注:(1)文献检索能力的提高;(2)文献整理能力的提高;(3)实验方案自主设计能力的提高;(4)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5)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6)文字编辑,制表制图能力的提高;(7)实验报告写作能力的提高;(8)实验兴趣的提高

由图1可以看出,经过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对各项能力提高较显著和显著的比例均超过了60%,其中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兴趣的提高百分率最高,在回收的调查表中占到87.2%(如果考虑未回收到的调查表,占比为75.0%),而文字编辑、制表制图能力的提高和实验报告写作能力的提高百分率最低,分别为65.8%和69.6%(如果考虑未回收到的调查表,占比分别为60.2%和62.5%),这也说明了给学生更多的“我的实验我做主”的机会,学生的实验兴趣会得到明显提高,另外实验课程在设计上,增加了集体设计实验方案和共同协作进行部分实验内容,增加了学生间沟通和协商的机会,团队协作能力同样得到明显的提高。反观文字编辑、制表制图能力的提高和实验报告写作能力的提高百分率相对较低表明,这些能力的培养并不能通过一两次实验就能得到大幅度提高,而是需要反复的锻炼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三、结论

目前对《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的改革更多地强调个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实验过后形成的报告关注度相对较低。

通过对综合设计性实验的三方面的教学改革,学生不仅在文献检索和整理能力、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实验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得到提高,而且在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报告的写作能力方面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这对于毕业班级学生顺利开展毕业论文,乃至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都具有很大帮助。

对《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不需要明显的人力投入和物力投入,在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下,通过有限的学时,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可操作性强,便于管理、实施和推广,对今后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性良,陆靖.综合化学实验内容及课程体系的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8(2):108-120.

[2]吕梅香,汪朝阳,何广平,章伟光,范军,俞英,李红,曾荣华.综合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4):112-114.

高中化学实验论文篇6

关键词:高职;微积分教学;文化素质;数学素质;数学文化

21世纪科学的发展呼唤重视人文精神,希望用人文精神重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重视人的文化素质和创造、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教育发展关注的重点。

作为文化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素质教育,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开展面临着诸多困难。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高职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依照此原则,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但是教学效果却不能尽如人意。

首先,数学教学难以真正体现应用性,教师依然沿袭传统教学套路,课堂信息量小,学生在这种单纯计算的数学技巧训练中,逐渐对数学产生厌倦情绪,看不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自然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高职使用的数学教材还不成熟,由于片面强调“够用”原则,教材基本上是在工科教材基础上的删减,普遍缺乏文化气息,即使增加了一些数学家简介和数学史料,也使人感觉是生硬的知识组合,无益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无益于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无益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文化素质和创造创新能力。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高职生的数学素质呢?笔者拟对此进行初步探索,尝试以高职数学基础课《微积分》为知识载体,实施数学文化素质教育,即在教学中注重微积分内在的数学文化的育人功能。

数学文化概述

数学文化是一种“子文化”。在上世纪初,关于数学的本质曾经爆发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在三个学派间展开,其核心思想分别为:数学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先验真理、数学是人类大脑直觉的自由创造、数学是可以用一种周密的符号体系精确表述的真理体系。由于每一派的观点都有合理成分,也同样存在不可克服的弱点,所以争论并没有得出结论。但一致的认识是,有史以来,数学真理从来就没有一种绝对可靠的判断标准。真理的标准把握在不同时代的数学家群体——“数学共同体”之中。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数学家怀尔德从数学人类学的角度提出了“数学——一种文化体系”的观点,很快得到广泛赞同。

在现代意义下,数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文化形态,处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重叠范畴中。数学文化可以表述为以数学科学为核心,以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技术、理论等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强大功能的动态系统。数学以及与数学有关的各种文化对象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同发展,数学以其内在力量推动文化进步的同时,也从相关文化中汲取动力和养分。数学文化具有思想的高度统一性,其确切性、抽象性、严格性、应用的广泛性等都能以一种完整的形式辐射到数学文化的各个层面,数学文化涉及的基本文化领域包括哲学、艺术、历史、经济、教育、思维科学、政治及各门自然科学。

m.克莱因给出了数学文化的经典论述:“数学不仅是一种方法、一门艺术、或一种语言,数学还是一门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

一些专家学者对数学文化的内涵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但关于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普及数学文化的实践研究还不多见,笔者拟在这一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实验研究

(一)研究方法

实验假设重视数学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教师有意识地采取有效手段,提高高职生的数学素质。

被试在前期关于数学观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取调查结果相似的天津师范大学高职学院物业管理专业2005级5班和2005级6班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班为2005级5班学生,人数38人;控制班为2005级6班学生,人数36人,两个班的学生年龄相同,文理科分布相同,学习成绩相当,学生使用的教材均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数学教材。

实验类型采用相等实验组与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

自变量实验的自变量为渗透数学文化而设计的教学。

因变量加强对数学文化的教育,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映射出的数学素质是因变量。

对无关变量的控制(1)实验班与控制班均由同一教师任教;(2)实验班与控制班的学生作业量一致,教学时数相同;(3)为了避免“霍桑效应”对实验的影响,未向实验班告知他们是实验对象;(4)实验班与控制班同时进行前、后测;(5)对实验班采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控制班则沿用传统式教学。

实验程序本实验采用自然实验法,在实验班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学文化知识的渗透。实验从2006年2月开始,到2006年6月止,大约有5个月时间,其中前测于2006年2月初完成,后测于2006年6月完成。

(二)实验中的具体措施

教学实验正处于以微积分为主要授课内容的阶段,实验班以数学素质的提升为教育目的,以微积分知识为教学载体,通过微积分理论的教学,使高职生学会用微积分的观点看问题,学会用微积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微积分中蕴涵的数学文化的学习,达到高职生数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备课教师要备“微积分史”及“数学思想、方法”,每一单元、每一课时需要渗透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每一定义、定理发现创立的历史背景,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注重围绕概念进行讲解,从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方法的概括形成过程中,提炼出有助于全面了解和深入理解概念的过程知识。

运用“双重角色”研究教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以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角色面对教学内容,特别是要侧重从学生的视角看待其所要学习的知识,从发现的角度安排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数学的严谨性要求,注意揭示数学与外部各种知识之间的广泛联系,在讲授中力求使学生体会理论探索的历程。另外,授课不能局限于形式逻辑的范畴,而是要将逻辑的推导演绎与非逻辑的合情推理分析相结合,将演绎与归纳相结合,使教学过程呈现“知识发生”的全景,使其中充满审美情趣。融数学文化于课堂教学之中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由于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教材,只能以现行教材的内容和体系为基础进行“数学发现”,这就要求教师用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寻找与“数学发现”有关的资料,思考与“数学发现”有关的问题,准备与“数学发现”有关的授课程序。

利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直观教学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激发思考、促进其数学文化性认知的重要方法。仅仅在课堂上讲授微积分史是很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的,课堂教学也难以充满文化气息。以数学美为例,数学与艺术、建筑、绘画、现代生活相融合,数学美的表达除了数学自身的美之外,与其他领域的结合产物唯有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才能改变学生对数学的感受。根据教学资源的情况,可以开掘信息技术,依靠其快捷的计算功能、丰富的图形呈现与制作功能、大量数据的处理功能、交互式学习和研究环境等优势,为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提供便利,然后进一步整合体现数学文化的书刊、影视、网络等,最后将以上内容围绕微积分教学内容加以系统化、系列化。当然,这是一个课题,需要时间进行不断开发。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以组织以培养合作精神为目的的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开展学习讨论,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数学交流。讨论的作用是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此外,还有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讨论的开展一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是学生创造性的体现,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讨论过程,在讨论过程中要把握讨论的进程和方向,以保证讨论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踊跃调研、阅读关于微积分的参考资料,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完成数学专题报告或数学作文。

(三)实验前后测及相关分析

因样本大于30,所以判断实验班与控制班认知能力水平差异均采用z检验的方法。实验前测和后测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变化如表1所示。

表1说明,在实施数学文化教学实验前,实验班与控制班的学生数学认知水平无差异。实验后,实验班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高于控制班,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引入数学文化的微积分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文化是数学中的深层知识,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且不易测量的,通过学生做作业写出解题思路、回答问题、与学生讨论交流等环节得到的反馈信息是,实验班学生或多或少地均可领悟或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或多或少地懂得欣赏、感悟数学美,从而反映出数学文化教育确实有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伴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高职教育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而是伴随学生一生的终身教育,因此,数学教学的目标要立足于学生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加速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促进学生个人素质、职业道德的养成,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现代人需要多维的视野和辐射性知识,需要以全方位态势接受并了解现代科学,将数学文化融入高职数学微积分教学的始终,切实贯彻数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符合时展的需要。因此,高职数学教学应通过渗透数学文化教育,使学生逐渐认识到高度理性思维来源于数学,使高职生懂得拥有较高的数学素质才能顺利将个体融入社会中,才能成为未来具备较高数学素质的、有较宽视野和较强创新能力的职业人,这是把握职业机遇的关键,也是自我实现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黄秦安.数学哲学与数学文化[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81.

[2]m 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m].张祖贵,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徐沥泉.源于数学高于数学——我的数学教学观[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1):11-13.

[4]张顺燕.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9.

[5]李经文.数学分析纵横谈[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55-57.

[6]朱懿心.高职高专教师必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196.

[7]骆洪才,等.数学观的层面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3):27.

作者简介:

高中化学实验论文篇7

论文摘要:食品化学理论隶属于化学课程,它是根据当前我国国民营养与健康的实际情况及食品安全形势建立的,食品化学理论人才的化学素养方面的培养尤为独到和特殊。从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阐述了食品化学理论的作用的几点设想,旨在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营养科学和食品安全与卫生管理需要的人才提供参考。

食品化学是中学化学课程的一项特殊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外延是食品化学污染及防范所谓食品污染指食品中含有的(或人为添加的)。它与食品微生物和食品工程原理并称为食品科学与技术学科三大基础支柱分支学科。食品化学理论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化学课程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及知识创新有很大帮助,对进一步提高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食品化学理论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食品化学理论对学生化学素养培养的一些探索。

一、食品化学理论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

食品化学理论作为化学课程的有机一环,对于学生化学课程专业素质的整体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所得疾病的种类及控制方法正在发生着变化。在传染性疾病逐渐减少的同时,非传染性疾病却在逐渐增多。许许多多由于饮食引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代文明病)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而食品化学理论正是根据当前社会的医疗发展要求而建立的学科。

本课程紧紧围绕食品化学与医学营养学和食品安全的关系,其学习和应用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他强调的是食品化学在人类健康和疾病预防方面的作用。如有关水分的介绍,重点是阐明水的生理健康作用、水分活度与食品安全,充分说明水的营养化学及其与食品安全的相关作用。水是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因此,对水质化学指标应做适当的引申,并指出饮用水中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带给人们的健康危害。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使学生深入和广泛的接受和学习化学知识,并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使学生充分理解学科知识之间的衔接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一些有关食品化学理论的案例,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则需要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有着深入的了解,这一切必然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化学基础知识作为支撑,这便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这对促进学生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并将食品化学理论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互比较、相互融合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从而从侧面上推动了学生深钻研,广涉猎,勤探索,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化学课的专业素养的提高。

二、食品化学理论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化学这门学科要想具备一流的素养,除了理论上的熟稔外,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即通过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食品化学理论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深刻领悟到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化学背景及预防方法。例如,烤鸭和烤羊肉串可以产生某些致癌物和致突变物、多环芳烃和杂环胺,腌制食品和腊肉、盐鱼等食品中可以产生致癌物等。这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加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 转贴于

食品化学的概念及反应过程均是非常抽象的内容,但它却以研究型、设计型为只要特点,因此,教师在食品化学理论讲授的同时,必然会根据所学理论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利用现有设施设计一些基础实验。这些实验表现在实验结论的获得不是由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求证,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验是一切自然科学研究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手段观察自然现象的运动变化,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验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好地融合前期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在实验中加以印证,从而获得感性认识,巩固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了教学成果,在另一方面,这样的教学方法也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关键的理论,增强学生在化学领域从事创新性科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食品化学理论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化学是一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学科,作为理工科,它的理论应当时时刻刻在更新和进步。因此,这要求研究者在拥有很强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具有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这门学科时刻走在学术的前沿。

食品化学更是如此,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以单纯的理论的讲解为主,教学模式是灌输式的,这样便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即便是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的实验仪器,药品的配置等一般在实验教师准备好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常常是包办式的。此结果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并且增加其依赖性,那么“创新思维”更无从谈起。而我们在食品化学理论则有所不同,是验证性向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实验转化,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食品化学理论的学习,不但要求课上老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一些基础实验的安排。更需要一些课下的研究。这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更多的思考和观察,得出属于自己的观点。例如,由教师给出课题,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查阅参考资料,独立或合作设计实验方案,论证可行性,独立完成实验前期准备工作如原材料制备和仪器调试。学生应当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给出数据分析过程和最终结果,并进行总结。在整个设计性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给予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空间,保持与学生沟通,并给出适当建议。这样便较好地融合学生各个时期所接受的知识,巩固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引发了学生研究兴趣,训练了创新思维,并是教学成果也卓具成效。

四、结语

食品化学理论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但体现在上述的三个方面,而且是一种个人化学素养的整体提高,但这一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学生自身不断积累经验,正视现实,培养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经受挫折、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使自己的化学素养每经过一次学习、实践就得到一次锻炼和提高,这样才能体现出食品化学理论的作用,而这也是化学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学英.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09,(8).

[2]贺菊萍.关于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9,(5).

高中化学实验论文篇8

教育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知识、育人才的工程。因此,笔者认为:在化学实验教学方面大胆地引入人文教育的理念,鼓励学生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等过程中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对高校化学教育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化学人才是大有裨益的。本文拟对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意义等进行理论上的一些探讨。

人文精神是哲学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精神,它既代表了人类追求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也体现了维护和关切理想的人格。因此,倡导人文精神不仅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而且对高等化学实验教育的改革也有积极作用。表现在:

(一)人文精神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人文素养。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化学实验综合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同时,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化学人才的要求。但目前实验教学的模式仍然沿袭了传统的注入式模式,每个学生实验的相关信息如实验目的、原理、仪器、药品、步骤,甚至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都在教材中详细地列出来了,学生只需机械重复,“照单抓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也就是说,目前的高校化学实验教材设计使得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参与度不够,对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综合设计体现不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难以体现化学这门学科和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的特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限。如果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学习精神,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效果应该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良好的人文修养可使高校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

(二)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可以培育大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锻炼其形象思维能力和学会如何做人,为其在社会上立足,为社会做贡献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作为今后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怎么谈得上对国家、对民族有感情、有责任心呢?又将如何为国家、为民族服务和献身呢?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博士毕业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能背诵《论语》和《老子》,否则就不能参加博士论文答辩。

(三)人文精神能为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提供正确的导向。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本身并不包含价值判断,因此需要人文精神为其导航,明确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和价值取向。高校的化学实验教学不能只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还应在实验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只注重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人文精神运用到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手把手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将是大有裨益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把人文精神贯穿于化学实验教学中,能有效保证化学实验教学工作和谐、有序、健康地进行。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构建现代化化学实验教学创新平台体系势在必行。创新平台的创立应着重以训练基本实验操作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在传授学生实验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科学思维,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因此,我们要结合化学实验教学实际,整合与优化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使化学实验教学进一步规范化、系列化、规模化,不断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学科门类相互融合程度加大,因此,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科技人才,不但具有娴熟的实验技能,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化学人才的要求,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已在悄然进行。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将化学理论运用于化学实验、加深对化学理论感性认识的好办法,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高校化学教师应精心设计实验教学的过程,将人文精神渗透其中,通过多种渠道、多个环节、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积极观察多变的化学现象,主动分析和探究化学问题,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让学生自主设计和完成实验内容,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如下几方面渗透人文精神:

(一)恰当地运用教具、实验、模型、化学常识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针对教材中各章节的教学内容特点,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方法、手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在保障化学实验教学任务和质量的前提下,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绿色化和节约化”建设,培养大学生绿色化学理念,建立和完善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体系。高校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方面,具有化学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室作为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开放实验室以其特有的优势在现代化实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要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今后的发展如何,不但与本科期间的知识储备、能力训练有关,还与品行修养,处理协调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休戚相关。化学实验研究的过程是枯燥和漫长的,如果在本科期间没有夯实基础知识和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那么继续攻读研究生则会步履维艰。特别是立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同学,在读研究生期间,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处理尤为重要,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你科研成果的品质以及今后的发展前景。而这一切均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密不可分。

(四)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还应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术氛围。健康向上的学术氛围是化学实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因此,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引入道德情操、学术忠诚和学术进步的思想,要从制度上提供保障,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遏制学术浮躁、腐败、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传统道德和美德教育,使传统道德在培养大学生亲和力、自觉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塑造新人格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总之,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的同时,要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和学生的知识储备,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既学到知识,使操作能力得到锻炼,人文修养也得到提高,进而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实现了个人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完美统一。

上一篇:工科大学化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有机化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