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16 15:59:38

舆情工作总结

舆情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2.019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2-0071-02

How the Library Should be Involved in the Network Monitoring Public WorkYu Huixin1 Ruan Jianhai2

(1.Faculty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2.Librar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In the web2.0 environment,the network to become one of the main carrier of public opinion.By analyzing the definition of public opinion,features,network monitoring public opinion work who needs,network monitoring public opinion,the main method used and the current problems,combined with the advantages of the library,giving a opinion on how the library should be involved in the network monitoring public work.

〔Key words〕network monitoring public opinion;university library;information service

在Web2.0环境下,每个人都成为了网络的生力军,网民不再单纯的是信息的接受者,不再仅仅处于信息链条的末端,不再单纯的被动接收信息,而是成为整个信息网上的一个结点,可以是信息的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还可以是信息的存储者和利用者,因此,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最好平台,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1 网络舆情的定义

当前学者对舆情概念的认识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上,王来华认为舆情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1]。

广义上,张克生认为舆情指国家管理者在决策活动中所必然涉及的,关乎民众利益的民众生活(民情)、社会生产(民力)、民众中蕴涵的知识和智力(民智)等社会客观情况,以及民众在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基础上,对社会客观情况以及国家决策产生的主观社会政治态度(民意)[2]。简而言之,广义的舆情,就是指民众的全部生活状况、社会环境和民众的主观意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社情民意”。

刘毅著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是国内在网络舆情研究理论方面的第一本专著。他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3]。而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总结前人的观点,笔者认为网络舆情就是通过互联网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主体的网民表达和传播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帖、转帖等实现并加以强化。

2 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具有舆情所具备的特点外还具备自身的特点。

2.1 网络舆情的场所特点

Web2.0以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更加注重交互性为特点引导起互联网革命,使互联网变为“可写可读互联网”,每个人都参与信息供稿。网络舆情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主要通过以下手段实现:发播各类信息的网站,网页,以及论坛,留言板,BBS,博客,SNS社区以及新兴的微博等交互式栏目。依靠网民的浏览,发帖,跟帖和转载形成人气,可以迅速集中地反映公众的意见和言论,是民间舆论或者民意得以展现。

2012年2月第32卷第2期高校图书馆如何参与网络舆情监测工作Feb.,2012Vol.32 No.22.2 网络舆情发展的阶段性

一般网络舆情的发展可划分为4个阶段:舆情议题发展阶段、舆论平稳向消退发展阶段、网络舆情爆发阶段、控制和引导阶段。有关网络言论能否成为网络舆情,很大程度上由议题的敏感性和活跃性所决定的。在网络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是网络舆论由潜性舆情向显性舆情转化的关键阶段,为网络舆论引导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如果在舆论处于潜舆论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引导,容易得到较好的效果;而引导显舆论的困难程度,则远大于潜舆论。

2.3 网络舆情具备互联网的特性

言论的匿名性:每一个网络用户在互联网上均可以有自己所设计的任何一种身份出现。这样舆论人可以在完全公开、完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交流的平等性:言论的匿名性导致了意见交流的平等性。过程的速成性:与传统舆论相比,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更加迅速。网络的传播特性使网络舆论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在全球范围内聚集起相当数量的人群。

网络舆情的主要传播途径:电子邮件及新闻组;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飞信等;电子公告板(BBS论坛)、聊天室;博客、微博;维客、聚合新闻、播客等。

3 网络舆情工作的主要需求者

市场上对于网络舆情监测有需求的主要是企业和政府。企业进行舆情监测的目的主要有了解用户使用公司的产品或服务的反馈情况了解用户的需求和产品或服务需要改进的地方、出现危机是民众的态度以便做好应对动作、竞争对手的动态等。政府进行网络舆情监测主要了解个别政府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涉及司法系统法制建设等;涉及部分政府部门公共政策公共产品城管队伍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衣食住行等系列民生问题;涉及社会收入分配等;涉及国家利益、国家安全、民族自豪感;重要或敏感国家地区的突发性事件等。

4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中国石油大学李子儒认为对不良网络舆情预警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社会公平公正和民主政治的建设,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4]。

据笔者实际工作了解,社会上一些做网络舆情监测的企业将不良网络舆情定位负面舆论,主要分为4个等级:红色等级(危险)、橙色等级(亚危险)、黄色等级(可控)和绿色等级(安全)。不同的网站因为其日均IP访问量、日均PV浏览量、网站受众范围、类型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权重。不同权重的网站其舆论影响力也是不同的,所以要对网站进行分析管理,划分为核心监控阵地、重点监控阵地和普通监控阵地。根据舆论所属的阵地、访问量、回复量、转载量和是否出现在首页重要板块来确定负面舆论所属的等级。

天津社科院刘毅指出做好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是有效引导网络言论的前提[5]。

目前网络舆情监控分析主要采用人工监测和运用舆情软件监测两种方法进行。人工监测方法主要流程是:监测员接到任务,通过对专题的分析、查找关键词、确定关键词,然后对搜索引擎、门户网站、论坛贴吧、微博等网站等进行查找、搜集信息,经过多次的关于这一个专题的监测,总结出核心监控阵地、重点监控阵地和普通监控阵地,以后的监测主要针对这些网站进行,不同的阵地监控的频率也不同,最后汇总监控到的信息,撰写监测报告。人工监测的方法的优点是搜集的信息精确;缺点是监控的频率低,容易漏掉信息。人工监测主要适合与对专题进行监测分析。运用舆情监测软件是现在主要的监控方法,市场上有很多公司开发了舆情监测软件,这些软件通过融合最新的海量信息搜集、全文搜索和数据挖掘技术24小时监控成千上万的网站、论坛、微博舆情和博客,帮助用户及时、全面的掌握各种信息。舆情软件监测的优点是监测的范围广、信息搜集全;缺点是信息的相关性小。总结上述情况,好的舆情监测分析应该是运用舆情监测软件和人工监测相结合,运用舆情监测软件搜集信息,然后人工进行筛选、汇总、撰写分析报告。

5 网络舆情监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相关部门在掌握舆情方面,存在巨大的困难

华中科技大学纪红则从舆情信息的角度提出要科学地搜集和分析网络舆情、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6]。而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一部分企业,对于网络舆情监测,没有专业的人员,不能及时掌握舆情信息。有些选择外包给专门做网络舆情监测的单位,有些甚至任其随意发展。

5.1 缺乏专业人员

网络舆情监控员大多数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各种学历各种专业人员混杂,只要掌握基本电脑操作的,再经过做舆情监测的公司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上任工作,导致搜集的舆情有漏报、相关性小、延时报道等问题的出现。

5.2 缺乏理论指导

市场上众多舆情监测公司,缺少专业的信息服务人员,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一些有实力的公司选择与高校合作,从高校专业人员中获取理论帮助,制定科学完善的舆情监测指标体系、计算出合理的舆情指数。而大多公司只是凭经验进行监控,撰写分析报告,使得报告的精准度降低、相应体系没有科学的根据。

6 高校图书馆如何参与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高校图书馆应该适应市场需求,扩大信息服务内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图书馆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参与到舆情监测工作中来。

6.1 完善的工作机制、技术和方法

建设专业的重大事件舆情数据库,一方面丰富了馆藏资源;另一方面有利于总结网络舆情的特点、借鉴成功经验。建立与完善危机舆情应对方案,完善网络舆情工作的工作机制、技术和方法。推动各馆资源共享,打造舆情监测专业平台。

6.2 雄厚的理论基础指导舆情监测的实践工作

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有其成熟的理论基础,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应参与舆情监测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拓展信息服务工作内容。

6.3 丰富的信息服务专业人力资源

图书馆有大量的信息服务专业人员,他们是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信息资源检索与开发人才,长期从事信息服务工作的图情人员具有善于通过检索、观察、阅读发现隐性、连带的新信息能及时、全面、准确的获取舆情信息;通过思考、归纳概括、发现本质、找出规律应对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总之图书馆充分发挥自己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理论基础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参与到网络舆情监测中来将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与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5-8.

[2]张克生.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17-19.

[3]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54.

[4]李子德.论和谐社会视野中不良网络舆情的预警[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8,(4):37-39.

[5]刘毅.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范式的转变[J].前沿,2006,(10):140-143.

舆情工作总结篇2

为快速妥当应对政府办系统政务舆情,有序引导舆论,有效预防、减少和消除政务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推动政务服务工作优质高效的良好舆论环境,依据有关规定,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原则

(一)积极主动原则。

要切实增强舆情意识,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建立健全政务舆情的监测、研判、回应机制,落实回应责任,做到不缺位、不失语、不被动,牢牢抓住政务、舆情回应工作主动权。

(二)及时有效原则。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建立网络信息监测、报告、通报制度,做到第一时间监测、收集,第一时间上报、研判,第一时间核实、处置,第一时间、回应,提高舆论工作的统筹能力、管理能力和引导能力。

(三)分级负责原则。

按照“谁联系、谁负责”的原则,依法依规组织实施政务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

(四)协调配合原则。

坚持做到统筹协调,通过上下沟通、左右配合,形成信息共享、合力处置、共同应对的局面。

(五)正确导向原则。

坚持做到正面引导,通过政务信息准确、真实、权威,通过主流媒体、网络和公开平台的全面回应,做到口径一致、步调一致,传导社会正能量,发挥舆情在传播政务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畅通民意渠道中的作用。

二、组织领导

成立县政府办政务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办党组书记、主任蒋兴东任组长,副主任刘凤田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及各组室负责人为成员,主要负责组织实施本单位政务舆情的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社会发展组,负责日常工作。

三、处置程序及办法

(一)加强政务舆情收集

要做好对涉及本单位网上负面敏感信息的监测工作,安排专人和力量,加强对主要网站、论坛、贴吧、博客、微博、微信、微视频、移动客户端等平台上传播的重大负面敏感信息的监测收集,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全天候”的舆情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并立即向县网信部门报送信息。

(二)科学分析研判

要规范政务舆情研判标准,对涉及本单位的相关政务舆情,根据舆情内容、公众反映、媒体介入程度等,准确判断回应价值。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重大决策出台前,科学预测、综合研判可能引发的各种舆情风险,并制定相应的信息、宣传解读、舆情应对整体方案。对可能出现的重大敏感政务舆情,及时形成舆情分析报告,对事件的性质、舆情走势、可能出现的风险等进行认真评估,提出预控处置意见。

(三)规范政务舆情的应对处置

建立健全政务舆情回应预案,加强政务舆情回应预案动态管理。发现舆情后,要客观全面调查事实真相,依法依规进行处置,采取多种应对措施,及时权威信息,讲清事实真相、政策措施以及处置结果等,正面引导社会舆论,消除公众疑虑,降低舆情热度,控制舆论导向。对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政务舆情,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XX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有关规定应对处理,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和政府应对措施,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工作。

(四)分类回应反馈

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回应。凡涉及本单位的重大突发事件,要在网信部门指导下,按程序及时回应信息,公布客观事实,并根据事件发展和工作进展动态信息,表明政府态度。对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要作出权威、正面的回应,阐明政策,解疑释惑。对错误看法,要及时信息进行引导和纠正。对涉及本单位的网络谣言,要及时相关部门辟谣信息,在及时回应的同时,将涉嫌违法的有关情况和线索移交公安机关、网络监管部门依法依规进行查处。要进一步加强专项舆情回应引导,重点围绕经济数据和经济形势、重大改革举措、重大督查活动、重大突发事件等,做好专项舆情信息的收集、研判和回应工作。

(五)政务舆情应对总结评估

在相关政务舆情被消除或趋于平稳后,要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将应对处置工作书面报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处,并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应对政务舆情的能力。

四、工作保障

舆情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网络舆情 管控 机制

[分类号]D035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反映了人们的思想和情绪。但网络作为虚拟社会和开放平台,潜伏着各种人群和各类思潮,因而网络舆情较其他舆情形态更为复杂,为管控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建立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最终形成健康的网络舆情,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1、网络舆情的概念与特点

本文将网络舆情定义为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舆情和舆论存在一定区别。国内普遍认为舆论是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即需要持有某种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人数达到一定的量。而舆情是人们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原初表露,不需要得到多数人认同,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集合。当舆情产生聚集时就可以向舆论转化,因而舆情是一个比舆论包含内容更为宽泛的概念,对舆情的管控就是要使舆情不转化为舆论或转化为良性舆论。

与其他舆情形态相比,网络舆情具有许多自身特点:①内容庞杂性:一是话题多元化。网络舆情话题涉及到境内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有些还是上述方面的综合反映;二是内容载体丰富。新闻跟帖、论坛帖子、即时通讯、博客和维基以及逐渐兴起的3G传媒等都是网络舆情信息的载体;三是表现形式多样。网络舆情不仅表现为图文信息,还可以是影像视听资料或其他网络传播方式。②现实互动性:一是舆情反映现实,网络舆情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倾向,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二是舆情反作用于现实,网络舆情可以加速现实事件的爆发或恶化,也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研判有效预防和治理现实事件;三是与现实同步互动,一方面网民可以随时将现实事件上传到网络,成为网络舆情,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也在进行互动。③情绪感染性:一是主观性较强,出现诱发事件时,网民的第一言论反应首先是出于直觉的言论,即不深入思考事件的原因,只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表达观点;二是容易引起从众心理,网络共同体的存在以及网络传播的迅捷性,使得某种情绪极易得到快速传染。④总体可控性:一是网络具有内在稳定机制,网络中的“意见领袖”、“网络共同体”、“网络意见环境”以及潜伏着的“网络评论员”等都具有对网络舆情起到控制和引导的可能;二是技术可控性,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分析提供了可能,通过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减少不良网络舆情,达到管控目的。

2、建立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的意义

舆情会在自然或外界干预的条件下产生集聚,进而形成舆论,主导或控制整个社会的话语权。尤其是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特点,使得这种集聚更为迅速,能够产生的影响也更快更大,因而及时有效的管控尤为重要。

2.1 是及时了解民众思想动态的需要

了解民众思想动态,是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指出“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一方面,民众是网络舆情的主体,舆情中所包含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等都是由民众产生的;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和低门槛特征为民众发表观点提供了平台,产生网络舆情的网民是一种统计性群体而不是协商性群体,由于统计性群体比协商群体表现出了更多的观点多样性,因而能更真实地反映民众的思想动态。

2.2 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需要

网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阵地。但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有意识地传播其价值观及意识形态,国内对西方思维方式无意识的认同以及各种有害或虚假信息肆意传播等因素也给中国网络文化安全带来了挑战。在200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及时清除网络舆情中所出现的不良信息,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主流,必须提高对网络文化的宏观控制力,防患于未然。

2.3 是公共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需要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网络舆情中蕴含了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由于网民的热情参与,一方面为决策的民主化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影响公共决策;另一方面,网络舆情能够及时快速地反映人们的诉求,拓宽了决策信息源,改善了决策者的有限理性。不过,网络舆情中常常含有虚假信息、不良信息以及情绪化信息等,需要一定的机制和手段对其进行过滤,减少对决策的信息干扰。

2.4 是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

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需要有合格的公民,需要对公民的知情、参与、表达、监督进行正确的引导,既不打压公民的积极性,又要使其在正确轨道上运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需要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网络舆情是公民参与政治的重要表现,需要一定的机制和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使网络舆情不被不良意识形态所侵害。

2.5 是保持国家政权长治久安的需要

学术界和政策实践界普遍认同中国已进入社会“高发期”,社会近年频频发生。在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社会的酝酿、发生发展和消弭,都有重要的舆情信息表现。因此建立网络舆情管控机制,通过舆情手段预防、干预、应对和处置社会,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建立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的对策

3.1 提高对网络舆情重要性的认识

正确认识网络舆情是管控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当前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度还不够,部分领导干部对网络舆情还存在种种偏颇心理:①偏见心理,认为网络舆情不是民意,不愿重视网络舆情;②害怕心理,认为网络舆情足“洪水猛兽”,不敢直面网络舆情;③大意心理,认为网络舆情既无价值,也不会产生很大的影n向,不需重视网络舆情。

以上三种心理都低估了网络舆情的价值和影响,必须加以纠正,做到:①正确认识网络舆情是“民意库”,是民情、民声、民意的重要来源;②正确认识网络舆情是“晴雨表”,是现实问题在网络上的集中反映;③正确认识网络舆情是“减压阀”,民众需要有表达和发泄的形式;④正确认识网络舆情也可能是“导火

索”,如果管控不得当,网络舆情可能会朝着不良舆论的趋势发展。

我国古代即重视舆情,创造了“采诗观风”、“吏民上书”、“朝议”、“官员巡察”等收集舆情的手段。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管控也成为收集舆情的手段之一,党和国家领导人、等身体力行,为广大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各级领导干部也应当重视网络舆情,成为懂网和用网的带头人。

3.2 完善预警及应急处理方案和网络立法

网络舆情预警的目的在于及早发现网络舆情中所蕴含的危机苗头,并准确判断其可能概率和爆发时间。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方案必须从技术和管理三方面人手:①做好网络舆情预警的规划和建模;②基于先进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和预警;③建立预警结果准确性度量和评估体系,检验预警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还可以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网络舆情危机按照危机程度划分为四个等级进行预警。

应急处理方案包括“一案三制”,为构建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方案提供了良好的借鉴:①构建网络舆情应急预案体系,包括总体应急预案、分项应急预案、活动应急预案等;②构建网络舆情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领导机构和专家咨询队伍;③构建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法制框架体系,努力使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制度化和法制化。

目前我国法律体系中鲜见针对网络舆情立法的条款,已有的主要是针对网络载体本身予以立法。由于法律不健全,既难以从法律层面对人们的网络行为加以引导,也给实践操作带来缺乏法律依据的不便。建议出台网络舆情安全安全保护法,以减少负面舆情,净化网络空间。

3.3 注重利用网络舆情自身规律

3.3.1 理解网络论坛的运行机制 网络论坛是网络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存在方式之一,也是网络舆情的主要根据地。网络论坛具有平等和非一一映射的人群体征以及普遍性、真实性、冲突性、纠错性等政治特征,在论坛中,意见领袖、公众人物、传统媒体等均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一内在运行机制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不良行为。

3.3.2 关注网络共同体的影响 网络共同体是网民在网络上基于主观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所结成的一种“团体”或“组织”。这种网络共同体也有“实体化”的趋势,由网络空间走向现实社会,其作用不可低估。因此,一方面要密切关注网络共同体的动向,防止其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实体化”趋势,防止其在现实中串联,对社会安定造成影响。

3.3.3 发挥网络评论员的引导作用 网络评论可以划分为显性评论和隐性评论。显性评论是指具有官方背景的署名文章,而隐性评论则是指混夹在舆情之中的具有官方背景但未公开署名或署名不具官方背景的评论。隐性评论既可消除公众的抵抗心理,又能较好地引导舆情,是一种有效的管控方法。隐性评论应尽量淡化官方色彩,语言要尽量接近网民风格等。

3.4 完善网络舆情监测网络体系和制度

3.4.1 建立从上至下的顺畅工作机制 任何大型组织中,都有一些旨在获取组织内外部信息的职能单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基层的多级舆情监测网络。如党委系统的舆情信息机构和政府系统的互联网新闻办等,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维稳部门也建立了类似体系。这些体系成为做好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支撑力量,但同时也存在部分舆情信息直报点工作积极性不高、舆情信息质量不高、上传下达渠道不通畅、有些地方还没有专人或专门机构负责等问题。

3.4.2 建立部门间的协同工作机制 我国对媒体的管理采用“双轨统一分级管理制”,即党委部门和政府部门同时参与,出现了对网络实行多头管理的现象。但鉴于基本国情,由某一系统单独承担管控工作并不现实,因而需要建立协同工作机制。一方面要进行协作分工,各系统的职责最好互补;另一方面要确定一个协调机构,负责各级各部门之间工作的协调工作。

3.4.3 建立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在一定的政策体制、激励措施和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在政府内部、政府与政府外部之间,共同使用政府信息资源的一种机制”。通过该机制,既可以集合各级各部门分工采集的网络舆情信息,有效地改善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又能避免信息过量,使最需要处理的网络舆情得到最有效的关注。

3.5 改善现实中的国家社会关系

在某些国家社会关系中,强烈的不满可以被化解,反体制性的意识形态也能够被边缘化;而在另一些国家社会关系下,有时即使是微小的不满也会被强化,起初是改良性的东西也会被推向极端。网络中的不良舆情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社会关系,研究表明,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直接原因80%以上来自基层,80%以上是应该能够在基层解决的,改善国家社会关系有助于矛盾在基层得到解决,从而减低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

3.5.1 建立公众回应机制,进一步促进信息公开透明化 网络舆情的快速形成并扩散,很大程度上与网民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有关。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并不断更新信息,让网民及时了解事情真相和有关部门的态度和措施,将起到防止舆情向舆论的转化或防止流言、谣言及妄言等形成舆论。

3.5.2 注重对传统媒体的管控 网络舆情的话语权成为冲击传统话语媒介造就的“中心一边缘”二元对立结构的先锋,使这种结构造就的话语垄断与独裁被彻底打破。传统媒体与网络载体两种媒介形式将引发越来越紧密的合作,将事件置入舆论中心位置。如Kevin通过研究指出是主流媒体对博客议程施加了主要的影响,而不是日益流行的博客议程对主流媒体施加了重要的影响。

3.6 加强网络舆情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3.6.1 加强网络舆情的理论研究 好的理论指导实践可以事半功倍。当前国内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并不多见,刘毅的专著《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对网络舆情的概念、传播途径以及引导方式等做了开创性研究,期刊文章中有一些对网络舆情的概念、特征、演化机理和预警机制与方法等进行了探讨,其他研究较多地集中在网络舆论层面上展开讨论,有待深入系统的研究,尤其是要加强基于国情的实证研究。

3.6.2 加强应用和管理技术的研发 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网络舆情管控工作也要以更新的技术和更快的反应速度来应对变化。如发展智能搜索技术、语音识别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信息关防和过滤等网络技术,加大对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开发和更新的支持力度。

3.6.3 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经验总结 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是项全新的工作,要注重对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与交流。平时应注意不断探寻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和介入方式,比较不同类型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舆情及其干预效果,在管控工作实践中学习提高。

3.7 实施严密的网络舆情技术监控措施

网络舆情信息量巨大,对网络舆情监控分析依靠人工方法已难以应对。为此,很有必要依靠信息通讯技术,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及时应对网络舆情,由被动防堵化为主动梳理、引导。要构建包括舆情计划、采集、加工、等主要模块的互联网舆情研判平台。目前主要采用的监控和分析技术是内容分析法和Web数据挖掘法。

内容分析法是形成于二战时期的一种新兴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客观、系统和定量的主要特征。它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描述舆情信息、推论传播主体的意图以及倾向性、推论网络舆情的变化趋势等三个方面。

舆情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新闻观;新闻舆论;新闻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在今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48个字的职责和使命,并且指出,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其中,特别强调,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求我们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新闻学是关于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媒生产及流通规律的观点与学说的理论体系。新闻观是其中的观念体系,专指涉及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媒生产流通规律以及新闻舆论、宣传思想活动同政党、民众、社会生活相互关系准则的基本理念和战略、方针、政策系列。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当今社会两大新闻学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媒生产及流通规律的观点与学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及其他经典作家关于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媒生产流通规律以及新闻舆论、宣传思想工作同政党、群众、社会生活相互关系准则的基本理念和战略、方针、政策系列。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舆论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2・19”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性质、职责、使命、党性原则、党性人民性之关系、党的媒体的身份和任务、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新闻舆论工作创新、对党媒工作者素质修养的要求、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等议题,在经典作家一百多年来的许多论述中已有提及和论证。的理论贡献在于,他结合当今世界政治和传媒多元格局以及中国新闻舆论新环境对这些理论遗产作了当代的诠释和发挥,并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新的议题和新的论证。

比如,关于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提出48个字方针。其实,这48个字每8个字表达的是一个方针,48个字总共提出6个方针。它们是:

第一个方针是举旗:高举旗帜、引领导向;

第二个方针是大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第三个方针是鼓劲:团结人民、鼓舞士气;

第四个方针是聚力: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第五个方针是持正: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第六个方针是沟通:联结中外、沟通世界。

溯源究根,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这6个方针的孕育和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比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分看重舆论,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舆论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1]。因此,影响舆论的工作具有革命的意义。他们强调,必须懂得,“争夺对德国舆论的统治地位即争夺对德国本身的统治地位”[2]。列宁、、邓小平等经典作家对舆论工作也都有一系列含义深刻的论述。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充分体现了他和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视,对正确引领舆论方向的重视,对旗帜和道路的重视。

再比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历来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展开,要努力服务大局。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在论证人民报刊的使命时就指出,人民报刊应着重报道本国的事件,把人民的目光从国外引向国内,集中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成为人民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者,是人民同国家和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列宁强调要重视党报组织广泛的讨论、形成党的真正的公众舆论的强大功能。他说,“应当努力做到对代表大会的决定进行最广泛的讨论,应该要求全体党员以十分自觉的、批判的态度对待这些决定。……但是,在统一的党内进行的这种思想斗争,不应该分裂组织,不应该破坏无产阶级行动的一致。这在我们党的实践上还是一个新的原则,因此,要正确地加以贯彻还要做很多工作。讨论自由,行动一致,这就是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的。”[3]邓小平指出,新闻舆论可以产生巨大影响。舆论工作如果出了大的偏差,可能助长不安定因素的发展。他要求报刊对安定团结的必要性进行更多的思想理论上的解释,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为安定团结服务,就是为大局服务。经典作家的这些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也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也是总结多年来国内外新闻舆论工作经验教训的科学结论。早期处理无产阶级政党和党报关系,由于没有有效的做法可借鉴,加之旧意识对党的领导人的影响,德国党的领袖们曾作出党报不许批评党的领袖集团的专横决议。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有尖锐的指责,提出党报应该享有充分的批评自由的主张,说:“你们――党――需要社会主义科学,而这种科学没有发展的自由是不能存在的。”[4]

俄国红色政权成立以后,起初党报对新时期的内容布局把握不好,列宁对此提出批评说,“现在,老一套的政治鼓动,即政治空谈,占的篇幅太多了,而新生活的建设,建设中的种种事实,占的篇幅太少了。”[5]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国缺少民主生活的传统,加上没有明确的舆论监督的法规政策的支持,一度出现压制报纸批评、打击从事舆论监督的干部群众的现象。为此起草、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议》,明确指出,“吸引人民群众在报纸刊物上公开地批评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并教育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在报纸刊物上作关于这些缺点和错误的自我批评,在今天是更加突出地重要起来了。因为今天大陆上的战争已经结束,我们的党已经领导着全国的政权,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很容易危害广大人民的利益,而由于政权领导者的地位,领导者威信的提高,就容易产生骄傲情绪,在党内党外拒绝批评、压制批评。”[6]

今年2月19日,走访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他总结近年来的经验教训后强调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这些讲话,总结了近年来新闻舆论工作的经验教训,拓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视野和内容。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这样,在一百多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闻舆论工作的基础上起步、深化、发展、创新。它总结、吸收了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甚至个别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教训。所以,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灵魂,指导和把握今天中国新的传播格局下的新闻舆论工作,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实现党和人民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嘱托

观念即思想。正确的思想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新闻舆论工作,应该坚守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实现党和人民的嘱托,完成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按照的要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一)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指导下,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

政策是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政策是政党的生命。主张是政党为解决当前事务的见解和办法,是实现既定目标的具体工作步骤和操作方法,是政党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政策和主张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媒介才能为党员和民众所了解、理解和接受,经过党员和民众的自觉行动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其中,新闻舆论和新闻媒体是最广泛、最有力、最有效的渠道和媒介。所以刘少奇对新闻舆论工作者说:“列宁说,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是的,我们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你们的工作,你们的事业,就是千百条线索中很重要的一条。报纸每天和群众见面,每天把党的政策告诉群众,军队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人民代表会、合作社等也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没有这些桥梁,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就断了,党和人民之间就有了鸿沟,因此必须有这些桥梁。千座桥,万条线,主要的一条就是报纸。”[7]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指导下,当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必须坚持做到以下五点:

一是传播党的政策主张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媒体对政策主张,也就是提出的要有“看齐意识”,新闻舆论所传播的政策主张必须同中央的口径完全一致,宣传的内容应当不折不扣地体现中央方针政策的精神;宣传各项具体政策和主张应当同党的总政策总路线一致。

二是新闻舆论工作要明确和摆正党的总路线、总政策、总主张同具体路线、具体政策、具体主张的关系。不能以实现前者为由去模糊后者的目标和要求,也不能以后者为主要追求而无视前者的目标和要求。

三是要善于运用说理、写实、抒情、鼓劲、纠错等手法,把党的政策主张变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

四是要正确全面和辩证地传播党的政策主张,防止片面性、简单化和绝对化。实践中,党的多数政策和主张对多数地区和多数民众基本上是适用的,而个别政策主张对少数地区和有些民族则不那么适用或基本不适用。因此,新闻舆论工作对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必须区分不同情况,针对不同对象,仔细而有针对性地实施。

五是提倡媒体实事求是地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呼声,党委要有勇气支持和保护媒体在实践中检验党的政策主张。应该强调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能够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的权威,维护党的团结,是爱党、护党、为党的表现;新闻舆论工作能够敏锐地发现党的某些政策主张的不足,能够深入人民群众反映他们的疾苦、愿望,能够发现党群关系中一些不协调、不和谐的问题和弊端,同样是爱党、护党、为党的表现。

(二)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指导下,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风云激荡、变化神速、人才辈出的伟大时代。同时又面临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各类矛盾奔涌,各色心态展现。新闻舆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做忠实的时代风云的记录者,首先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真实地报道新闻和真实地反映舆论。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实的全貌,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出的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当下,全面把握新闻真实性,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对社会生活要有总体认识。从新闻舆论传播的功能看,新闻和舆论所涉及的事实,大致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大类。每个社会,每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这两大类事实分别报道多少才能客观地反映现实,并实现以正祛邪、以善制恶的功能?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有全面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二是对新闻舆论所传播的正反两方面事实的反映要实事求是。全面认识社会生活,为的是准确把握表扬性即正面报道和批评性即负面报道的适当比例。在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原则。因为唯有这样,才符合社会生活的真实,新闻舆论才能做到总体真实。同时,又必须不动摇地开展舆论监督。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三是对新闻舆论的信息流量要有科学调控。社会生活中,产业结构各大类的比例,各地区各部门的投入与产出,各种职业及各种人士的贡献与报酬,各机关各行业的成就与不足,都呈现出一定的量与质的特点状态。新闻舆论应以相应的量与质的报道,亦即通过新闻舆论对信息流量的把握,反映与维持这种平衡。这样才能有效地反映和指导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避免相关信息过量或信息饥渴。四是对新闻舆论传播的事实要进行必要的道德考量。对新闻舆论质量的评判,必须从社会道德规范加以全面审查。有些事实,如凶杀案件、交通意外事故,将血淋淋的镜头或照片公之于众,尽管是真实的,却会引起受众的不快。一般情况下,这种传播是不宜进行的。一些关系到地震、灾害、疫情的事实,发表之后可能会造成人心惶惶,也应有节制并把握时机。凡此种种,可见做时代风云忠实的记录者,是多么不容易。

(三)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指导下,做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t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这段话十分形象地说明,新闻记者应该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既要指出社会前进的方向,又要警惕社会可能出现的迷惘和谬误。也就是说,根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规范,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引领社会导向,为社会站好岗、放好哨。

舆论导向从总体上看可以分为政治导向、经济导向和价值导向三个方面。

政治导向就是新闻舆论媒体根据党和政府的总任务和总目标,遵循新闻传播规律,通过大量的事实报道和舆情传达,引导人们认识、理解和接受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并联系自己的本职工作,积极加以贯彻。

经济导向就是通过新闻及舆论的传播,排除各种干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活动引导到党和政府提出的经济目标和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去,调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稳定。

价值导向就是用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价值观,培育人们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爱国主义情操,克服旧思想和旧习惯。

新闻舆论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典型报道、热点事件报道和突发事件报道来引导舆论,推动社会进步。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具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为此,要针对互联网普及条件下呈现的社会舆论多层次和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加强互联网新闻舆论工作者队伍建设,使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成为网上文化传播的主流,形成网上的正面舆论强势。

(四)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指导下,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中外新闻舆论界都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成为社会和国家的守望者、守门人和守护者。西方新闻学指出,大众传媒的守望人功能,就如原始部落中的守望人守候在地平线上随时报告危难与机会一样。传媒负责报道环境中有什么事情发生,把消息告知社会大众,其目的在于协助人们认识复杂的环境和事物,使之能充分地获得调适。

监督环境、监督政府,最重要的是守望公平正义。马克思说过:“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8]新闻舆论媒体每天通过大量的关于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行政行为和个人品质的公开报道,对政府和工作人员的缺点和错误进行揭露批评,刊载公民关于政府工作的建议意见,实施监督政府和监督环境的功能。把监督的重点放在政府和工作人员一边,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守望人做到公平正义的重点。重视媒体的“耳目”作用,即倾听来自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而不仅仅是替政府说话即实施“喉舌”功能,是守望人做到公平正义的另一重点。为人民建言提供同政府一样的平等利用媒介的机会,充分保障民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守望人做到公平正义的又一重点。

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成为真正的公平正义的守望者,首先要有正确的理念。新闻舆论之所以应持公平正义的立场,是因为传播者和新闻舆论媒体负有社会责任,还因为新闻媒体在本质上应该成为社会公器,传播人应向民众提供实现公平正义的机会和条件。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成为真正的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其次是社会要有严明的法律,政府要有强有力的举措,能够为新闻舆论界提供一定的支持和援助。

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一定要认真学习和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此作为自己坚守正确立场、科学理念和行为准则的灵魂。为此,我们应该自觉用“2・19”的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更加深入和扎实地学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真正作为从事新闻舆论工作的指针和动力,实现党和人民的嘱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97.

[3]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

[5]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1.

[6]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5.

[7]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98.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75.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文科资深教授、志德书院院长)

舆情工作总结篇5

对于迅速传播、负面影响较大的舆情事件的发生,建立随时监测、预案准备、应急响应的管理机制,基于其自身发生、演变规律,在不同阶段采取相应措施,化解危机,避免陷入被动,维护区域投资环境的良好舆论形象。

1.及时发现,正确应对。只有通过建立“区域投资环境舆情监测与声誉管理体系”,才能做到对于紧急舆情事件的随时监测、及时发现,为正确应对争取必要的时间准备,在第一时间掌握舆情事件的酝酿、发展状况,根据其演变规律,运用相应的管理机制程序化应对,避免舆情危机事件对区域投资环境形象造成更大的危害。2.把握发展趋势,积极引导化解。基于危机舆情发生酝酿、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建立“区域投资环境舆情监测与声誉管理体系”,在各个不同阶段作出相应的正确反应,才能够逐步化解危机舆情对于区域投资环境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建立“区域投资环境舆情监测与声誉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

“区域投资环境舆情监测与声誉管理体系”既需要发挥常态化的信息收集渠道功能,又需要发挥准确信息功能,具有一“收”一“放”两重功能。通过“收”来收集信息,作为改进环境基础的信息参考依据;通过“放”来释放准确信息,避免信息误传,引导舆情传播正确信息。因此,建立“区域投资环境舆情监测与声誉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有“收”与“放”两个方面:在“收”的方面,需要“悉心倾听、总结改进”;在“放”的方面,需要“主动引导、及时应对”。

(一)发挥“区域投资环境舆情监测与声誉管理体系”的信息收集功能

以“悉心倾听、总结改进”为基本思路发挥“区域投资环境舆情监测与声誉管理体系”的信息收集功能。

1.“悉心倾听”是“区域投资环境舆情监测与声誉管理体系”的工作基础。通过“区域投资环境舆情监测与声誉管理体系”监测采集到真实的舆情信息,反馈投资者、大众对于区域投资环境的真实感受、意见,这是区域投资环境舆情声誉管理工作的信息基础。2.“总结改进”是“区域投资环境舆情监测与声誉管理体系”的实质目标。基于舆情监测信息,基于投资者和大众意见、建议,“引导”政府及各个部门的工作,切实改进区域投资环境。

(二)发挥“区域投资环境舆情监测与声誉管理体系”的信息释放功能

1.“主动引导”是“区域投资环境舆情监测与声誉管理体系”的常态模式。“主动引导”的基本思路是将“主动引导”作为“投资环境舆情监测与声誉管理体系”的基本功能。尤其是当监测到虚假信息的传播时,需要通过传递真实信息,“引导”舆论了解真实信息,避免信息误传,体现声誉管理的主动性,塑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声誉,主动营造良好的舆情环境和舆论基础,帮助吸引各类投资。2.“及时应对”是“区域投资环境舆情监测与声誉管理体系”的应急功能。当发生舆情危机事件时,需要具备应急反应能力,维护区域投资环境声誉。关键是建立及时的舆情反应机制以作为应对舆情危机的管理保障。做到及时应对,积极反应。在网络自媒体时代,舆情演化规律早已突破了原有传统媒体时代的局限性,有时小小的舆情传播,如不加以重视、及时应对,有可能演化为大的舆情事件的爆发。因此,应急反应的及时性是掌握主动性、积极应对的关键。

三、建立“区域投资环境舆情监测与声誉管理体系”的基本策略

具体落实建立“区域投资环境舆情监测与声誉管理体系”,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策略入手,即:“系统规划、部门负责、专人管理、随时监测、消化吸收、引导应对”。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系统规划

针对“投资环境声誉”的维护,首先,需要明确投资者的需求;其次,针对投资者对投资环境声誉的要求,系统规划区域“投资环境声誉”目标;最后,是基于区域“投资环境声誉”目标,规划建立相应的“投资环境舆情监测与声誉管理体系”,建立相应的包括制度、部门、人员等在内的保障机制。

(二)部门负责

由区域投资主管部门牵头、协调,组织金融、财税、工商、宣传、报纸、电台、网络管理等部门共同组成工作机制,根据区域投资环境声誉的形象要求,研究制订总体规划,确定部门分工、建立协调机制,定期、不定期沟通信息、协调工作、研究完善规划、任务以及分工协作机制。

(三)随时监测

监测区域投资环境舆情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的,可以总结为“一收”、“一放”。一方面是吸收,即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帮助科学决策;另一方面是传播,即发现舆论误解、传播真实信息、增加信息透明度,或者进行相关信息传播的沟通、解读、解释以获得理解、增加信任。基于舆情监测两个方面的目的要求,其重点也就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从舆情信息中了解舆论诉求,以便获取有价值的决策信息,帮助调整工作方向、弥补工作偏差;另一方面,把握舆情传播状况,以便及时澄清谬误、传达真实信息,或者进行相关沟通、解释、回应,增加信息透明度,增加理解、信任。反应及时性是掌握主动性、积极应对的关键,而及时反应又基于有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在技术实现层面上,一方面,可以由信息管理部门负责开发专门的具备舆情监测预警、分类汇总、分析报告功能的软件;另一方面,也可以选择采取技术外包的方式,有专门的技术公司根据要求协助开发具备相关功能的舆情监测软件。

(四)消化吸收

消化吸收体现“区域投资环境舆情监测与声誉管理体系”的内部作用。建立“区域投资环境舆情监测与声誉管理体系”的信息收集、整理与常态化处理机制,对于监测收集到的有关区域投资环境方面的舆情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分析研究,发现所反映的问题真实、可靠,对于投资环境工作的改进、完善有启发作用的,就应该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具体责任人,主动利用舆情信息改进工作、不断完善区域投资环境,体现投资环境舆情信息对内部管理、完善内部功能的积极作用。

(五)引导应对

主动引导与及时应对相结合是“区域投资环境舆情监测与声誉管理体系”外部声誉形象管理的基本策略。1.主动引导明确区域投资环境声誉的目标形象,发挥主动性,积极传播真实信息,引导舆情传达帮助树立区域投资环境声誉的目标形象。积极向包括传统与新媒体在内的各类信息媒体提供有助于树立区域投资环境形象的信息;持续积极运用各类新媒体传播区域投资环境优势。2.及时应对舆情事件的发生、发展有着自身一定的演化规律,基于这种认识,根据设想的影响区域投资环境声誉的突发舆情事件,对于最有可能引发舆情风波的情况,制订可行的应对预案,保障应对舆情危机的及时性。争取在舆情演化的前期阶段,在舆情事件爆发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掌握舆情应对的主动性,避免被动局面的出现,避免给区域投资环境声誉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基于舆情监测、预警结果,当出现舆情话题的时候,由牵头部门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具体负责,及时地通过适当方式、适当渠道澄清事实、表明态度,从而争取舆情应对的主动性。如果是由于事实不清而引起的舆论猜测、缪传,则应及时通过权威渠道、传播真实、可信的信息,及时制止虚假信息;如果是由于工作失误引起的舆情反映,则应及时研究对策,及时合理、可行的应对措施,真实面对问题、诚恳解决问题,争取舆论的理解与支持。针对特定舆情,不同的回应可能带来迥异的后果。在研究、把握舆情诉求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恰当应对,会得到舆论的认可、理解,使舆情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而不恰当的反应反而会使舆情的发展进一步走向极端,甚至难以控制。舆情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推动力和抑制力。两种力量相抵决定舆情发展的走向,因此,对于负面舆情,需要找到疏导舆情的抑制力因素,因势利导。

舆情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微信;把关人;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04-03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通过网络场域以及相关网络媒介对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或者社会公众关注度较高的突发性新闻事件,迅速、广泛的汇集各类网络意见与评论所形成的所有网络舆论总和。当前,大学生的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对自身生存状态关注度日益提升,而互联网的普及,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深刻思考自我以及社会问题的平台。受大学生乐于表现自我等因素的影响,网络很自然地成为大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但是,随着大量的不良信息通过网络被大学生接触,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价值观的塑造的不利影响日益显现。如何引导大学生自觉分辨抵制不良信息,正确的使用网络,培育积极健康的高校网络舆情氛围,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基于对安徽省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的调查,详细分析高校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特点及现状,并提出了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新机制――“把关人”机制的意见和建议。

一、数据采集与结果分析

(一)数据采集方法

1.样本选取。本次调查研究对象为安徽某大学在校本科生,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选择540人,其中男生300人,女生240人,本科一、二、三年级各138人,本科四年级126人。各学院样本人数按照学院在校本科生总人数加权平均。

2.问卷内容。问卷主要围绕使用互联网和微信平台的频率、校内微信公共平台的吸引力、最关注的校内微信平台、最常关注微信平台的信息类型、对校内官方微信平台的价值观引导作用的认识、对校内官方微信平台的通知消息的信任度、是否愿意在官方微信平台透露个人信息以及对高校官方微信平台建设有哪些意见建议等进行了调查。调查时间为2015年11月2日至5日。

3.统计方法。全部数据收集完成后输入计算机,并利用Excel等相关软件进行归纳整理,制作成表格。主要统计方法为频率分析。

(二)数据采集结果

1.对于“关注各类微信平台的频率”,由表1可知,在540名调查同学中,有192名同学选择了“天天用”,占总人数的33.56%;有120名同学选择“经常用”,占总人数的22.22%;有222名同学选择“偶尔用”,占总人数的41.11%;有6名同学选择了“不用”,占总人数的1.11%。

2.对于“高校微信平台的吸引力”,由表2可知,有132名同学选择“经常关注”,占总人数的24.44%;有396名同学选择“偶尔关注”,占总人数的73.33%;有12名同学选择“从不关注”,占总人数的2.22%。

3.对于“最关注的微信平台信息类型”,由表3可知,有210名同学选择“校内新闻”,占总人数的38.89%;有234名同学选择“活动资讯”,占总人数的43.33%;有42名同学选择“服务信息”,占总人数的7.78%;有54名同学选择“文化板块”,占人数的10.00%。

4.对于“校内微信平台应该改进之处”,由表4可知,有186名同学选择“开设视频等更有吸引力的内容”,占总人数的34.44%;有264名同学选择“信息沟通与问题处理”,占总人数的48.89%;有90名同学选择“及时更新”,占总人数的16.67%。

5.对于“官方网络平台的价值观引导作用”,由表5可知,有408名同学选择“是,有一定影响”,占总人数的75.56%;有132名同学选择“否,缺少此块内容”,占总人数的24.44%。

6.对于“校内官方微信平台消息的真实性”,由表6可知,有516名同学选择“是,占总人数的95.56%;有24名同学选择“否”,占总人数的4.44%。

7.对于“是否愿意在官方微信平台透露个人信息”,由7可知,有204名同学选择“是”,占总人数的37.78%;有336名同学选择“否”,占总人数的62.22%。

8.对于“目前国家对微信等平台的法治建设健全与否”,由表8可知,有96名同学选择“是”,占总人数的17.78%;有444名同学选择“否”,占总人数的82.22%。

(三)结果分析

1.大学生对网络信息关注度较高。本次研究针对微信这样一个当前使用较为普遍的网络社交媒介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除了极少部分同学不使用外,大部分同学使用微信,说明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沟通与社交的重要工具。调查同时显示,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一个重要用途是搜集了解有关信息,对自己身边的新闻资讯类信息较为关注,这反映了当下大学生对自身生现状的关注。

2.高校官方微信平台缺乏吸引力。调查显示,只有四分之一的同学选择经常关注校园微信平台,大部分同学为偶尔关注,甚至还有少部分同学未曾关注。调查还发现,只有不到一半的同学愿意在校官方微信平台透露个人信息。这说明高校官方微信平台对同学们的吸引力不强,未能充分发挥校园信息导向作用。对此,大学生们建议,希望校内的微信平台能够及时创新,开设一些视频等更有吸引力的栏目,同时增加微信平台的服务功能,切实发挥公共平台的作用。

3.官方微信平台价值观引领作用不强。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校内微信网络平台的信息是准确可靠的,对其价值观引导作用是持肯定态度的,这体现出高校官方信息平台在同学们心中的权威性。但是仍有四分之一的同学对所信息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对它的价值观引导作用持否定态度,实际情况也许比这个比例更高,这也是学校领导老师以及校内学生工作的负责人所应该反思和警惕的,高校官方微信平台价值观引领作用须待进一步加强。

二、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机制的探讨

了解了高校大学生微信使用的基本情况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后,我们有必要对解决这些问题办法。下面,笔者就对一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机制进行探讨。

(一)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群体人员的组成

1.现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根据调查,目前各大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主要由学校党委负责,分为主管部门和协作部门,主要包括宣传部门与学生部门等,由校领导负责分管。网络舆情一旦发生,视情况层层上报。高校宣传部门负责审核舆情,并长期关注相关网站,时时关注网络舆情动向,并向学校领导定期汇报。学生部门主要负责学生管理工作,并通过培育一批高校网络舆情的“把关人”,依靠“把关人”引导高校网络舆情走向健康稳定的轨道。

2.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人员组成。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主要由学校的学生部门负责培养和教育,重点负责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其主体是学生中的思想先进分子(包括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等,并由学校的党团机关的领导负责指导协调工作。学生中先进分子思想进步,遇事冷静,对党的理论有很深的理解,对普通大学生的基本心理也有一定的认识,能够有效配合学校主管部门对学生思想进行干预和引导,保障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学生干部经验丰富,人际交往能力强,办事务实稳重,眼界开阔,对学校和社会存在的问题有自己的思考与认识,具备成为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的能力基础。

(二)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队伍的价值观培养

学生中的思想先进分子以及学生干部等,虽然具备了成为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的思想基础和能力。但是高校网络舆情复杂性,其突发性和广泛性特点决定了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工作的重要性与艰巨性,所以必须要对“把关人”队伍进行正确的培养教育,尤其是价值观教育。

1.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1)对党的理论有深刻理解。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应达到一定高度,关注党的最新理论动态,不断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问题。(2)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关人”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标准规范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并能够在网络上营造良好的舆情氛围。(3)在突发事件中能够坚持原则。恶性网络舆情会在一瞬间突然发生,这就要求网络舆情“把关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用党的理论知识理性客观地看待、分析问题,并能够传播这种正能量,积极疏导同学中出现的不正确认识,抵制不良信息、谣言的传播。

2.要有过硬网络技术水平。(1)具备与时俱进的网络观念。当今世界,网络新媒体迅猛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应当时刻学习有关互联网的知识,树立新理念,在网络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网络新媒体素养,形成实时掌握高校网络舆情新动态的能力。(2)具备扎实牢固的网络使用技能,扎实的网络使用技能是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互联网素养的基础。“把关人”应该具备在微信、微博、论坛、贴吧以及qq中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的能力,能够有效预防一些网络恶意攻击,保证网络环境的和谐。

3.要有较高的个人综合素养。(1)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面临的工作环境十分复杂,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干扰因素多,所以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克服干扰,保持清晰的思路与乐观向上的心态。(2)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勤勉务实的品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因其特殊性,充满着意想不到的挑战与困难,所以“把关人”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勤勉务实的品质,努力施展自身的才华,将纷繁复杂的工作做细做实。

(三)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的培育路径

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队伍的培育,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通过什么路径培养“把关人”,关系到这项工作的成功与否。

1.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的思想培养路径。(1)定期开展党的理论知识学习。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队伍必须在思想上紧跟党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学校相关机构定期开展党的理论知识培训,学习党的最新理论知识。可以由负责党团工作的领导主讲,或者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2)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检验的重要方法。活动形式要丰富,包括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拜访一些参与革命战争的长者,慰问敬老院,开展有关的社会调查等。

2.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的网络技术培养路径。(1)注重实践,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就是熟练使用各类网络媒介如:QQ、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平时,高校网络舆情的“把关人”应该合理利用这些网络新媒体,传播正能量,成为引领网络舆论导向的关键性人物。面对突发事件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发出自己理性的声音,坚决弘扬正能量。(2)学习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高校网络舆情的“把关人”的工作重点在“舆情”,但也离不开网络,因此应该学习网络技术知识,可以请学校计算机学院的老师进行培训指导,也可以自学。

3.时刻掌握“把关人”思想动态,并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环境。(1)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也是网络舆情的参与者,更是一名普通的在校大学生。所以,难免也会出现头脑发热,思想波动的情况。这个时候,负责“把关人”队伍的人员要及时加以干预,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思想。同时还应注重教育和引导,积极化解“把关人”队伍中出现的工作消极、思想懈怠的情况。(2)学校应对“把关人”队伍大力宣传,帮助他们树立威信。同时对网络舆情工作的先进分子,应予以表扬和奖励。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依然复杂,因此培养优秀的“把关人”不仅有利于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当然,高校网络舆情“把关人”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不断坚持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陈郅荣,李厉铨.基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大学生思想动态研判探索[J].2013,(05):83-85.

〔2〕王`芝.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

〔3〕康玉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探析[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2,(02).

〔4〕方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与治理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4).

舆情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关于“舆情”这一概念的界定,比较权威的是天津社会科学院的刘毅在《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一书中给出的,即“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这里,我们可以借鉴这一定义,将网络舆情界定为:公众借助互联网技术、以互联网为载体,在一定时空内,就自己所关心的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事务,表达和传播的各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一、网络舆情的特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网络舆情呈现出许多新特征,主要有:

(一)多样性

网络舆情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达内容无所不包,民众的言论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大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态、民生等各种现实问题,小到娱乐新闻、家长里短,奇闻异事等生活杂谈;二是表达主体丰富多样,既包括一些有影响的官员、专家、学者、明星,也包括很多草根阶层,普通民众,高校大学生的加入正日益扩大这一主体。

(二)自由性

网络舆情的自由性或开放性,充分表现在各种空间、BBS、博客、微博、QQ 群、社交网站等网络载体中,网民在这里可以任意发贴留言,发表意见,进行围观、转载传播,而不计后果,这就加大了对网络舆情控制和引导的难度。

(三)迅速性

网络舆情,往往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的形式,通过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等便携设备,进行点击,由于网络的发达,的各类信息将会迅速地传到世界各地,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四)互动性

网络舆情的互动性主要表现为: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博客、贴吧、QQ群、飞信、微博、人人网、聊天室等聊天工具和网络平台进行相互之间地交流,这种互动式的交流往往是双向或者多向的。通过互联网,信息呈现出爆炸式的传播,一则消息的,经过网民广泛的转载,尤其是名人的推波助澜,往往很快就能达到众人皆知的效果。很多网络舆情往往是从微博和论坛中最新引爆的,最为典型就是近年来的网络反腐,使多名政府公职人员因腐败而被曝光。

(五)非理性

网民的匿名表达让网络舆情表现出非理性化的倾向。一些网友,常常在不了解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发表传播各种言论,妄加猜测,语不惊人死不休。有时甚至含有恶搞的成分,纯粹是为了在网络上哗众取宠,吸引眼球。例如,对一些传统和经典的网络恶搞。

(六)渗透性

网络舆情往往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和目的性,主要体现为网络中所传播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导向。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高校网络传播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是主流意识形态。但是,西方敌对势力通过互联网,不断向中国网民,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进行西化和分化的图谋,不能不提高警惕。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具体变化规律

舆情的发生,发展、结束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高校网络舆情也不例外。但由于网络舆情自身的自由性和迅速性,它的变化规律也是比较复杂的。因此,我们只能基于基本经验和客观事实,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变动规律进行一些简单的归纳总结。

网络舆情的变化是一个整体过程,主要体现在前期发生、中期发展、后期结束三个过程。

(一)前期发生

在前期发生过程中,主要指学生对高校中发生的能引起广泛关注或与学生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或个人事件所引发的各种议论、意见、情绪或态度在各种网络平台上的汇集。例如学生对于学校一些具体规定和管理行为的关注或对校园中的一些师生人物的评论等等。这些往往是引发网络舆情的“导火索”。

(二)中期发展

在中斯发展阶段,高校管理者和学生通常会有一定的互动,学生的情绪和态度往往会随着学校对相关事态的处理和学生自身利益是否得到维护和自身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具体的变化。此时,网络舆情有可能好转,也可能进一步恶化,关键在于高校管理者是否因势利导,进行了正确的引导。

(三)后期结束

高校网络舆情的结束阶段一般呈现出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产生网络舆情的具体事件和原因得到了合理解决,学生不再关注,舆情消失;另一种是发生了新的舆情,或者原来的舆情的性质、方向等发生了改变,使学生的关注点发生转移,直至新的舆情结束。

网络舆情虽然复杂多变,但却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只要我们掌握这些规律,针对每一阶段有意识地进行正面的干预、引导,就可以使网络舆情得到合理的控制和良性的发展。

三、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路径

对于高校网络舆情,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既要有的放矢,努力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更要未雨绸缪,做好前期监测和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维护高校的安全与稳定。

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路径主要有:

(一)改变传统应对方式,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

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由逐渐传统的被动应对转向积极主动管理,加大了对于网络舆情的监测引导,有意识地在网络舆情中加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以往,在面对网络舆情时,高校常见的态度是“躲避”和“被动”,不愿意或不肯正面接触,害怕曝光,甚至将一些问题进行有意的掩饰,逃避责任。或者私下里协商,将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种行为,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往往可能激化矛盾,将网络舆情引向错误的方向。因此,高校应主动积极地应对相关的校园网络舆情,从时间上取得主导权,抓住先机,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进行疏导,保持正面信息的畅通,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

例如针对校园自杀事件或,高校要及时通报相关信息,第一时间把握话语权,将发生原因、处理情况和结果及时告知外界,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猜疑和误会。

(二)变单向灌输教育方式为个性化启发、服务

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注重单向的灌输知识和教育,而较少考虑教育对象自身的感受,许多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处理方式相对简单、粗暴,一味重单向的 “禁”和“堵”而轻视“疏”和“导”,而强制性地禁止和说教往往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处理网络舆情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引导方式,教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发展和辩证地眼光理性地看待现实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尤其是在一些事关国家利益的重大的政治问题上和关于意识形态的敏感话题上,要教育引导学生分清是非,坚定立场,自觉抵制不良言论。

在这方面,许多高校辅导员已经开始意识到并有针对性地利用QQ空间、博客、微博、人人等社交平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交流沟通和舆情疏导。这些是很好的尝试,应该坚持做到持续更新,更多关心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

(三)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预警,学会与媒体打交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不能盲目开展,要有一定的规划。虽然“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这种事后的“补救性措施”,往往比较被动,因此,及时关注学生动态,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测,提前预警、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高校必须制定必要的应急预警预案,成立网络舆情领导和监管小组,明确职责分工,配备相应的人员专门负责。对于可能出现的危机状况,要提前做好相关准备,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必要时候,高校要主动相关信息,主动和媒体、公众沟通,从时间上掌握舆情的主动权,以便进行正面引导。

在与媒体打交道时,要尊重事实,既不夸大吹嘘,也不欺骗隐瞒,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主动利用媒体做好正面引导和宣传工作,谋求双赢。

(四)加强网络引导队伍建设,做好舆情的“监、管、研”工作

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切实做到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是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支队伍中,既要有学工部门的领导来主抓,又要有一线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具体负责,更少不了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参与。队伍内部要有明确的分工,设立不同的部门来由专门的老师或学生来负责,例如,有负责每周或每月定期汇总校园网络舆情上报的信息员,有专门在学生集中的贴吧,论坛,QQ群、聊天室、人人网中进行监测和干预引导的网络监测员,还要充分发动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学生党员和干部),培养学生中的“意见领袖”,主动设置相关议题,因势利导,将网络舆情进行正面引导和转化。

此外,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部门或科室,建立相关网站,进行关于网络舆情的课题研究,为网络舆情的监管提供科学化的建议和对策。

(五)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畅通的上通下达机制

高校在处理相关与学生相关的事务时应该尽量做到信息公开,凡是不涉及到国家机密或个人隐私的,都应尽量透明、公开,使学生及时了解。信息公开应该做到常态化,高校应该建立相应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时定期将重大事件对全校进行通报。“谣言止于智者”,当学生都对事件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才能减少对于学校的猜疑,增加对学校的信任。高校要树立负责任的形象,敢于面对问题,坦然接受质疑,以实际行动提高公信力。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必须建立畅通的上通下达机制。既要保证学校的各项相关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又要保障学生的意见和反馈能及时地传达到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主管领导。例如,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专门的校长接待日、教务处长或学工处长接待日、校长信箱和邮箱、网络留言板等,这些都是有益地尝试。

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地进行研究和监管。高校要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及人员的作用,特别是要注意培养一大批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具有较高威信的大学生参与到这一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高品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齐勇.高校网络舆情的变动规律[J].中国校外教育,2010 (08):165-166.

[2] 陈晓东.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7(8).

[3] 刘治军.网络舆情在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管理与引导.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11(22).

[4] 钟涨宝,聂建亮.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综述.现代教育管理[J].2011(5).

[5]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51―52.

[6] 岳鑫.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功能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基金项目: 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05006)。

舆情工作总结篇8

加强新形势下的职工队伍管理是企业健康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形势的不断深化,职工的思想动态越来越活跃。运特大队现有在职职工282人,女职工61人,“45、50”人员41人。非在职职工85人,其中协解职工41人,退休内退职工44人在河口居,住的有28人。职工家属126名,非在职职工家属64人,在职职工家属62人,在河口居住的26人,在东营居住的有2人。职工队伍构成比较复杂,非在职职工多,人员居住分散是大队职工队伍管理的最大难点。同时,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不同利益主体的差别日益增大,职工获取外部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职工中的“困惑点”和利益诉求越来越多,这都给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新任务,运特大队党委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将工作目标确定为“以稳定促发展、以管理促效益”,将和谐建设放在整体工作的第一位,立足怎样把职工队伍管好、带好,怎样及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和内心想法,及时制定了《运特大队舆情监测制度》,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建设双网双会平台,就是落实采油厂“三三三”思想政治工作法的一个创新尝试。通过建立舆情监测网和政工管理网,形成了形势任务教育在下而上收集舆情、自上而下针对性宣讲的闭环管理、服务机制。通过月度政工工作例会,分析舆情,部署宣讲内容。通过集中宣讲、座谈讨论、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主题教育活动使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深入人心,并将干部员工的认识统一起来,智慧集中起来,力量凝聚起来,干劲激发出来。一场场部署周密、效果显著的大行动,成为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公开课,成为重点突出、贴近基层的总动员,成为凝聚人心、积聚力量的大工程,促进形势任务教育进脑入心,确保全面提高大队队整体管理水平。

二、创新管理理念

(一)结合自身特点,明确“双网双会”的方针

推行管理现代化管理,明确现阶段的形势任务教育方针。①以宣讲教育促进和谐为根本;②坚持双网双会双轨制;③以形势教育进脑入心为目标。

(二)明确生产经营核心,“双网双会”为生产经营服务

“双网双会”的内涵:1、建立舆情反馈网;2、建立政工管理网;3、设立月度政工工作例会;4、开展形势任务专场报告会。

“双网双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各单位、部门协调联动、共建共管的原则。

(2)坚持以基层党支部为纽带、政工管理人员为主体,思想工作进班组、入岗位的原则。

(3)坚持继承发扬传统优势与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快速反应与日常监测并举,矛盾化解在基层的原则。

(5)坚持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

(三)树立全员都是宣讲员的观点,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网络

树立“大政工”的管理理念,大队党委将机关管理人员及中队政工人员重新定位,全员做思想政治工作,它适合构建和谐企业的管理需要,是行之有效的现代管理方式。运特大队推行的双网制度是一种闭环管理方式。舆情是职工群众关于现实社会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根据大队实际,舆情监测网络由大队党委、大队政工办、基层中队、信息员(帮扶结对人员)四个层次主体构成。大队政工办,负责形势任务宣传,搞好舆情的收集、分析、处理、反馈;基层中队负责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向政工办及时报送形势任务宣传教育情况,按要求报送舆情信息,提出初步处置建议;各基层信息员负责向中队汇报舆情信息及上级、大队政策形势的宣传情况。政工管理网则是舆情网的逆向实施,由大队党委组织,针对舆情信息反馈的情况综合分析,制定综合措施,分类管理舆情,处理突发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群体,做好分类管理。另一方面发挥管理服务职能,利用采油厂《政工例会纪要》,部署月度政工工作,检查上月政工工作落实情况,优化了政工管理效果。

(四)树立形势任务教育“进脑入心”观念,通过月度政工例会和形势任务教育宣讲会获得效果

大队党委首先通过制度建设保证了“月度政工例会”和“形势任务教育宣讲会”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常规抓手。政工管理人员通过月度政工例会统一思想,总结不足,统筹安排月度思想政治工作要点,制定宣讲计划和形势任务教育宣讲会内容、形式、参与受众。形势任务宣讲会通过集中宣讲、座谈讨论、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使主题教育活动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深入人心,并将干部员工的认识统一起来,智慧集中起来,力量凝聚起来,干劲激发出来。一场场部署周密、效果显著的大行动,成为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公开课,成为重点突出、贴近基层的总动员,成为凝聚人心、积聚力量的大工程,促进形势任务教育进脑入心,,确保全面提高大队队整体管理水平。

三、“双网双会”的运行模式

(一)舆情监测网和政工管理网的管理。发挥舆情监测网的作用,核心是及时有效地实现舆情反馈,包括定期反馈和随时反馈,定期反馈是每个基层信息员(帮扶对象)每月向基层中队反馈1次信息(信息反馈卡形式),经基层中队整理,月底之前通过大队网络办公系统以信息反馈专报的形式向大队政工办反馈,按舆情重要程度,实施A、B、C三级管理(A类为重要信息,B类为苗头、倾向性信息,C类为一般信息),及时将重要信息反馈到领导,由大队领导安排问题涉及部门,提出处理建议,并组织抓好落实。由大队政工办负责落实办理结果,并做好信息备案。发挥政工工作管理网的作用,每月5号之前召开由大队党委负责人、政工办人员和各基层队指导员参加的联席会议。一是落实采油厂党委办公室《政工例会纪要》内容所规定的常项工作。二是分析舆情,有针对性地制定月度思想政治工作要点。三是对党群、纪检、宣传、、工会、综治、共青团等具体工作进行部署落实,网络公示月度运行表。

(二)舆情监测网和政工管理网的职能发挥

一是负责监测舆情:

(1)党和国家政策方针、国内外形势的宣传教育及上级政策的宣传;

(2)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思想反映。

(3)对上级和大队重大工作决策的思想反映。

(4)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5)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动态和反映。

(6)突发性事件及相关思想反映。

(7)其他需要反映的重要问题。

二是发挥政工管理人员职责

(1)大队政工办工作职责

负责党、国家和上级政策信息的收集,每月印发到基层贯彻学习;

负责制订形势任务教育模式,抓好党、国家和上级文件精神的学习贯彻,组织开展好形势任务教育;

负责信息的舆情的采集整理;

负责舆情信息的反馈;

负责舆情信息涉及问题的办理情况落实。

(2)基层中队工作职责

按照大队党总支要求,负责组织开展好形势任务教育;

负责每月搞好信息的舆情的采集整理;

负责舆情信息的反馈;

对突发事件及时汇报。

(3)基层信息员工作职责

负责有关政策精神的宣传;

负责每月搞好信息的舆情的采集整理;

负责舆情信息的反馈;

对突发事件及时汇报。

(4)管理人员工作职责

负责每月搞好信息的舆情的采集整理;

负责定期深入基层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并在大队半年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上交流。

(三)月度思想政治工作例会为载体,促进政工管理的职能发挥

大队党委通过设立月度政工例会工作制度。确定党委政工例会的参加人员: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政工办主任、各中队指导员。明确了政工例会的主要任务:1、传达上级党委有关文件精神和会议精神,研究贯彻实施意见。2、研究需提请党委讨论的党群工作方面的重要议题。3、根据党委确定的工作任务,研究具体实施方案和措施。4、讨论研究党群工作月度工作安排。5、讨论处理党群部门日常工作和自身建设的重要问题。党群各部门根据舆情监测网反馈信息,提请政工例会讨论的事项,定会议议题。由党委书记根据议题需要,每月召开一次,对大队党群工作作出月度工作总结,安排部署下月重点工作。

(四)形势任务教育宣讲会为载体,促进思想教育进脑入心

通过抓住“四个好”目标建设:即制度落实好,解决有章理事的问题;队伍建设好,解决有人管事的问题;学习载体好,解决如何开展学习的问题;推动工作好,解决学以致用,推动工作的问题,筹备专题形势任务教育宣讲会,做到了形势任务进脑入心。1、制度落实好:通过制定形势任务教育示范点建设制度,保障宣讲会的制度基础。健全学习组织、学习考勤、集体研讨、个人自学、专题调研、汇报通报、笔记调阅、督促检查、学习考核、档案管理等十项制度,通过落实十项制度,使形势任务教育建设规范化、标准化。2、教育人员队伍建设好:建立了一支理论教育工作的队伍,着力解决了有人管事的问题。党委书记为理论教育第一责任人,统筹安排好理论教育工作。舆情信息网各节点管理人员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备课制度,发挥好宣讲员作用。3、学习载体好:针对在职人员和非在职人员六类群体,区分层次,分类指导,针对学习对象的不同,创新学习方式,创设丰富多彩的载体,突出学习的多样性和灵活性。4、推动工作好:按照理论武装、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解决构建和谐运特中遇到的问题,确保了思想政治工作鼓舞人、引导人、激励人的作用发挥。

四、“双网双会”的实施效果

通过建立大队“舆情监测网”和“政工管理网”,实施“月度政工工作例会”和“形势任务教育宣讲会”制度,进一步明细各层次的具体职责,分清了各自的工作责任,规范信息传递、反馈和问题解决的工作流程,形成了大队领导到职工、机关管理人员到职工、中队干部到职工、基层信息员到职工四条相互独立,而又上下贯通、各为环节、互相联系的舆情监测网络,实现了有困难及时解决,有问题及时探访,有动态及时掌握,有矛盾及时化解的和谐建设目标。

一是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由事后补救向超前预防转变,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确保了职工队伍的稳定。快速灵敏的反应系统,延伸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眼”和“手”,为及早掌握各种舆情信息,把矛盾热点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年以来,在稳定工作难度大、形势严峻的局面下,大队没有发生1起上访事件。

二是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由专职人员做向专兼职人员结合转变。以往思想政治工作仅仅是大队政工办和基层指导员的事情,现在不仅拓展到全体管理人员,而且好多入党积极分子都成为大队思想政治工作的节点,形成“群众工作群众做”的新局面,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由以往政工战线的“小合唱”变为干部群众的“大合唱”。

三是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由普遍性教育向个性化服务转变,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由于职工的思想波动,中队和大队都能够及时掌握,对有的思想情绪都能及时发现。发现问题苗头后,大队都能及时拿出方案,安排人员靠上去做工作,给职工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思想上的小疙瘩,不仅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而且还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上一篇:两年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评选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