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31 05:21:23

小学体育教师论文

小学体育教师论文篇1

1.1高层次培训惠及面过窄

我县共有137名中小学体育教师,专职教师89名,兼职教师48名,2014年我县教育局共组织了两批次的培训工作,培训对象达210人次,也就是说,相当部分教师按受了两次培训,这是我县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取得的可喜成绩。然而,由表1可以看出,我县体育教师“走出”巴马接受职业培训者凤毛麟角,毕竟,县级以下基层体育老师对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课程解读等方面确实需要专家“批点迷津”,更需要到“外面的世界”去开拓视野,多与同行交流,更多地汲取新思维、新理念。

1.2经费来源单一

目前,我县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经费来源为区教育厅和县教育局,主要来源为县教育局,也就是说,教师的培训经费全部来源于财政,可见,我县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来源过于单一。

2.巴马县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对策

2.1培养浓郁的自主学习氛围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体育教师的培训应以此为理念。如同当今政府扶贫一样,与其发放现金扶贫,不如技术扶贫。在科学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如果广大体育教师的思维仍停留在“吃老本”的状态,那他会在体育教育理念变迁过程中,成为体育教师角色转换的失败者。就提高体育教师的从业素质而言,必须要不断〗更新知识、理念以及新运动项目的学习、技能的提高,所以,与掌握了捕鱼技术才不经常有鱼可吃,是一样的道理,广大体育教师更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不断“充电”的方法,才能在教学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2.2科学合理的规划培训计划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主要区别在于,体育教学不仅是一个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教学对象在学习过程中生理机能会发生较大变化,主要以身体活动为特征。体育教师的工作也以这一特征为基点,通过身体活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健康水平,基于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既要关注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理念、新课标解读、体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等方面,还要注重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术科教学方法的培训。如果,条件允许,自助菜单式培训,肯定会大受体育教师的欢迎。科学合理规划培训工作,不仅体现在培训内容的取舍方面,应该还包括形式的多样化、与国培、区培相衔接的“市培”、“县培”以及学校级的教研室培训的层次化。通过不同形式学习,如现场观摩、理论学习、技能提升、交流切磋、听专家报告,可以“按需所取”,既经济又实用,而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实现各级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进一步实现体育教师培训工作的“利益最大化”。

2.3扩大经费来源渠道,为更多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条件

全靠政府财政支持经费额度必定有限,毕竟,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各项事业建设都需要投入,教育投入还不能占GDP比例过大,既使我国GDP连续30年高速增长,但毕竟底子太薄,人均收入水平仍然很低。所以,相关部门就广扩经费渠道,吸纳更多社会资金进入体育教师培训系统,如,从体育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支持体育教师的培训,或者,设立教育名人、体育明星、企业教师培训基金,用于基层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这都不失为当今现实状况下的好办法。笔者有时思考,现今我国有的足球俱乐部动辄花费上千万欧元引进一位大牌球星,试想这上亿元的人民币足够数万,甚至十数万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经费了。相信,只要全社会都来关注体育教师培训这个问题,基层体育教师会获得更多职业提升的培训机会。

3.结语

体育教师的培训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不可一蹴而就,其制度的建设、程序的建立,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虽然,目前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相信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基层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会上一个新的台阶的。

小学体育教师论文篇2

一、当前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客观方面

1.小学体育教师不堪重负。据调查,当前我市的小学体育教师,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的,课程量都非常之大。平均每周课时都在15节左右,最高的达18节,通常都是一个教师负责整个年段的体育教学任务,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较,就显得比较累了。除了教学外,还要组织做好全校性的体育大课间活动、课外性训练和参加各种比赛等,体育教师经常处于高负荷的运转状态。而且,多数学校没有把全校性的体育大课间活动、课外性训练和参加各种比赛计入体育教师的工作量。

2.小学体育教师待遇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称评聘中,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师是弱势群体,基本上要熬到20年教学工龄,还要持续出成果的基础上才可能评上小学高级,能不能聘上又另说。二是在实行绩效工资后,绩效多是向班主任及其他“重点”学科倾斜,体育教师又是弱势群体,应得的利益都没有得到保障。三是多数学校没有给体育教师配备服装、没有发放高温补贴等。

3.小学体育教师结构失衡。也是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年龄结构失衡,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40岁以上居多,30岁左右的青年教师偏少,青黄不接。二是性别结构失衡,男性体育教师占绝大多数,女性体育教师的比例不足。三是专业失衡,多数体育教师都是篮球、田径专业。乒乓球、武术、体操、游泳、健美操等“冷门”的专业教师严重缺乏。

(二)主观方面

1.个别体育教师敬业不够。应该说,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改革满怀信心并积极参与,接受了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观念,并应用于实践当中。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仍然有个别的小学体育教师,徘徊在课程改革的门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尤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坚守传统的教学理念,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理解甚至是排斥,重竞技、轻普及不能很好地面向每个学生,也影响长远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悖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2.多数体育教师理论不精。由于体育教学长期受“重技术、轻理论”的影响,体育教师队伍大多是“技术型”、“经验型”,而“理论型”、“科研型”教师少,因此造成实践课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上室内理论课力不从心、费劲吃力,上课就是照本宣科,自己也不知所云,学生迷迷糊糊、一知半解。体育教师缺乏体育理论知识全面系统地学习,不仅影响他们自己的体育参与态度和能力,也直接影响他们对小学生进行体育教育。

3.部分体育教师能力偏低。主要是指教育研究能力偏低。虽然说绝大多数的小学体育教师曾经撰写过论文或参与过课题研究,但这些论文或研究,都是在职称改革大背景下的压力催生的,短期目的性较强,从而导致论文水平不高。我们看到的高水平的论文和课题并不多,七成以上的文章只是发表于区县级和校级的报刊杂志上,也有部分教师是因为工作负荷较重、学校没有学术氛围或是工作年限较短而从未写过教学论文,这就有待于向有经验的爱岗敬业的教师学习,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向科研型教师发展,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邓小平说过“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这充分说明了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要更好地、更科学地抓好小学体育的发展,要把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根本、关键和前提来抓实抓好。

(一)配齐小学体育教师队伍

我们党和政府对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的落实工作主要是依靠体育教师去贯彻落实,而我市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逐年扩大,年轻教师偏多并且学历高,有工作激情和开拓创新精神,但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偏少,教师数量“隐性”缺乏,女教师严重缺编,师资队伍的规划和管理还有待于提高。因此,要把我市当前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当作重点来抓,认真制定好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规划,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按照有关的要求重新核定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编制数额,按有关文件的要求“配齐配强体育教师”。

(二)提高小学体育教师待遇

稳定体育教师队伍,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的领导要端正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的认识,要利用各种机会,营造重视体育工作,尊重体育工作者的氛围,要关心、爱护体育教师,为其提供基本的工作条件,提高相应的劳保待遇,逐步改善其生活条件,并关心他们的职称晋升,使优秀教师愿意留,留得住。

(三)规范小学体育教师培训

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素质,是提高体育理论教学质量的关键。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应该是全面的,由过去侧重掌握活动技术转变为理论,技术全面发展;由简单的“示范型”向具备高素质的“智能型”过渡。体育教师的理论素养应该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其次,必须掌握生物学知识,心理学,活动训练学和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第三要掌握活动项目的有关理论及其比赛规则,第四还应具备社会学,文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

要将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创新培训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充分发挥我市的体育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的作用,加快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有事业心、责任感强的体育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我市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小学体育教师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职前职后一体化;研训一体;教师教育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日趋国际化,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也由封闭走向开放。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这对改革我国原有的教师教育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2001年5月29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四部分第28条又指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师范院校正在进行的教师教育改革,既是积极应对时展与学校发展的主动选择,也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一、反思新课程改革视野下我国职前教师培养模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师范院校职前教师的培养模式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

1 教育理念滞后。从整体上看,高师院校对新课程的认识比中小学迟缓。高师院校除了一些教育研究机构及一部分参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人员,大多数教师由于学科壁垒的束缚,长期从事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科研,无暇跟踪教育理论的新进展,先前学习的教育理论大多已经陈旧,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评价观等基本上不能与时俱进,教育理念滞后。

2 课程设置滞后。第一,课程结构失衡,多年来,高师院校强调培养具有扎实功底的专业学科教师,在专业学科方面片面向综合型大学看齐,学科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过大。一般在60%以上,远远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专业课程比重过大,挤占了普通教育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致使教育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过小(不足总学分的10%),教育类课程门类、课时比例等偏低,与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专业课程的学时(美国的教育课程占总学时的20%,英国占25%,日本占38%)相比差距较大。第二,课程内容陈旧。由于教材出版周期的制约,现行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教材多数都未更新,其教学内容陈旧,观点老化,不能解决当今基础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师范生在职前教育阶段虽然较系统地学习了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和一般方法,一旦进入中小学教育具体的实践情境却往往陷入严重的现实冲突。

3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落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长期以来,高师院校都采用教育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并行开设的方式培养教师。这种培养模式的弊端有三点:一是固化的培养规格和统一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师范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使学生人文素养不高,思想底蕴不丰厚,学生全面素质和个性发展受到影响,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二是高师院校的教育理论学习与基础教育实践相互脱节。大学是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的场所,中小学是教师开展实践的基地,然而二者却缺乏联系,各行其是,相互隔阂,导致师范生对中小学教育感到陌生,进入教师角色缓慢。三是培养渠道单一、封闭,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对多种类型、多种规格师资的需求。

二、实施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是科学定位培养目标。通过系统调研,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重庆市在十二五期间农村地区小学师资总体上还存在着数量和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未来5年共需要补充近1万名小学专任教师。每年应该补充近2000人充实到农村小学教育;而从地域结构看,地处“两翼”的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小学是教师短缺的主要地区;从学科性结构看,小学师资数量呈现明显的学科结构性不足。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的主科需求量较大。二是对高学历一专多能复合型小学语文教师有旺盛的需求。三是重庆市师范教育专业没有专门针对性地培养高学历的小学语文教师。重庆市师范资源比较富集,开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定位为“中等学校、中小学”。针对重庆市基础教育的需求和实施错位发展战略,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面向农村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小学语文师资,学生毕业能够胜任语文学科教学,具良好的艺术修养,从事1门音乐或美术等艺体学科教学,并能够胜任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探索实施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在近十年的部级和市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我们探索“研训一体”的教师成长模式。这种模式立足校本、扎根职场,做中学、做中研究、做中成长,集教育、教学、研究、发展于一体。它通过问题研究、理论学习、现场参与的组织方式与专家引领、个体反思的合作行动研究方式,引领教师研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和操作办法,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我们把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职前师范教育,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并改造为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简称为“1+2.5+0.5”模式,着力培养师范生从教的职业能力:“1”是指第1学年集中开设通识课,以理论学习为主,校内课堂学习为主;“2.5”是指第二、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的秋期共5学期,以理论学习和从教能力的实践训练并重,校内和校外课堂相结合,工学交替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实施校内课堂教学学吋占75%,按照学院教学进程表进行,从教能力训练到校外基地学校进行,学时占25%,实行导师制,每月一周到基地学校跟岗见习教师工作,在导师即小学语文教师的带领下参加所在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0.5”是指第四学年春期实习,以校外基地学校从教能力训练为主,在小学集中开展跟岗实习研修。

培养模式的变革必须通过构建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来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除通识课程外,专业课程由教师教育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教师教育限选课、艺体教育限选课和学科专业限选课等板块组成。与其他院校同专业现行课程设置相比,专业课程体系有三个明显的变化:加大了教育学、心理学类、艺术体育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共计390学时,占了近20%;增加了农村基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等课程;改变传统师范教育中学科教学时数过长的弊端,适当减少学科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实践环节。该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力求使学生能够达到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的培养要求为主,兼顾小学语文教师岗位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同时,根据一专多能复合型语文教师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小学语文教师培养为主,兼顾艺体类课程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三、深入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深入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要根据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按照师范生的从教能力的需要实施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同时探索与教学内容和要求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改革为例:

本课程是该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项目课程。第一,通过系统的行业调研和小学语文教师岗位分析确立了该专业岗位的能力需求:言语表达能力、文学欣赏能力、语文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第二,确定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培养朗诵古代诗歌的能力;了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思路,培养语文教学能力,即识字听说能力、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能力。第三,根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由于小学语文教材按照古代诗歌的人文内涵从低段到高段依次安排了歌颂大自然、山水中的哲理、友情、亲情等作品。因此,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打破了以往学科专业课按照时代从先秦到清代分类讲授诗歌的设计,共设计了十个学习模块:模块一为基本学习模块,以训练学生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认知和熟悉为目的。模块二至九安排了8个分项学习模块,按照人文内涵依次为大自然诗歌、哲理诗歌、春恨秋愁诗歌、亲情诗歌、爱情诗歌、友情诗歌、怀古咏史诗歌、爱国诗歌欣赏与朗诵。模块十是综合实训模块。除第…个模块外,每个模块都包括欣赏与朗诵两个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小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主要有咀嚼语言读懂原诗、感悟形象领悟人文内涵、琢磨方法体味艺术、朗诵等4个步骤。实际上,小学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过程就可以理解为“一个项目的完成”。本课程通过学习模块来开展教学,每个模块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十个学习模块共同完成课程目标。因此,本课程采用传统讲解法与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如启发互动、辩论式、项目教学法等。在本课程的分项学习模块教学中,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preject teaching)与以往教师为主导按固定教学内容组织课程教学相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实施相关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特点在于:将一个相对独立的现实项目从信息收集、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施到绩效评价。组建成一个动态的学习系统,由学生在教室的指导和协助下按规定的教学阶段自我完成,教学内容则是通过项目的实施进程有目的地进行,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在最终完成项目的同时,渐进地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每一环节或节点的基本要求与重点难点,从而高效率地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在教学中遵循“从做中学”的原则,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学生从模拟开始逐步掌握每一模块教学要求中的方法和技能,在实践中加深知识和理论的消化吸收,并内化为能力。

四、打造学术水平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师资队伍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一专多能复合型的小学语文师资”的培养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工作态度与能力是决定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教师自己的工作效果,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品格。因此,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以及良好的师德修养和开拓创新精神。二是学科专业素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量剧增,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科不断分化与综合。这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横向知识技能,努力做到“专才”与“通才”的有机统一。三是教育专业素养。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如了解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发展性评价理论等,还要会制作CAI课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四是教师技能要求。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在于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主动的探究式,由单一的认知转向认知、情感同步发展,使教学由单向输出式转变为多向师生互动式的合作式教学。

因此,我们提出“三个结合”培养学术水平与实践能力并重的教师队伍:一是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的研究相结合,教授不仅要成为学科研究的专家还要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力。二是在职培训与到小学教学岗位研修相结合。制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培训研修计划,研究提出教师培训研修的时间和要达到的效果;按照计划实施“大小学期”相结合的研修方案:“小学期”即利用假期把老师统一送出去或延请教育专家来指导培训,提高教师的语文教育理论水平;“大学期”即结合学生每月一周去小学研修的时间安排,去小学听语文课,参与进修院校的教研活动研修。三是引进人才与聘请兼职教师相结合。聘请教学一线的名师作为学生的导师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根据小学语文教师的从教能力对学生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

小学体育教师论文篇4

论文摘要: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专业化和一体化理念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理论脱离实践,注重理论灌输的“规定式”模式的不足,我们必须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式”继续教育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强化专业知识,掌握先进教学技术,培养反思意识,促进科研发展,适应教育的变革及其新要求。

一、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客观要求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现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不断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或者说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个体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的历程,是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过程。实践也证明,教师的专业发展确是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教师教育一体化就是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这一总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教师教育的纵向各阶段和横向各方面辩证统一的一种教师教育理念和实践。教师教育一体化就是要适应社会和教育的改革要求,构建一个体系完善、结构合理、内容科学的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促使教师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崭新的变化。过去的观念是教师教育只指职前教育,现在它指终身教育。职前教育与在职进修已被统一,两者的发展呈现一体化趋势。对教师的培养和教育不是在学校的职前培养一次可以完成的,而是包括在职进修在内的,职前与职后结合的连续过程。教师只要不离开教学岗位,继续教育就不应中断。因此,教师教育一体化为进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职前一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在职教育和培训是教师在职前教师教育基础上的专业继续教育。就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现状:(1)基本上还是一种“终结性”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分别由师范大学和教育学院实施,彼此前后脱节,体制机构分离,课程体系各自为政,造成教师培养和培训缺乏过渡性和连续性,并且由于后者的专业水平与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前者,致使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低水平重复问题较为突出,在实践中运行的低效甚至失败。(2)“技术性”教师观和胜任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把教师看作是技术操作人员,认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和教学效能的提高可以诉诸来自外在的理论学习和训练,如倾心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忽视教师对自身复杂的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分析和理性思考的愿望、能力和责任感,消蚀教师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失去活力。(3)理论与实践脱离。传统继续教育的目标存在着强调理论知识,特别是专业学科理论知识而忽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偏差。教师的在职研修过分偏离教师专业环境和教学实践,过分偏重理论知识传递。教师在职教育的意图没有放在改善和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上。忽视教师个人长处和自我的知识更新上,忽视帮助教师增强专业决策、解决专业实践问题的能力和拓宽从事专业活动的知识来源。

三、继续教育专业发展模式—反思式

(1)继续教育的目的:培养专业化的教师。教师必须具备特定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资格,后者包括教学所必须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语言习得理论等专门知识和实践能力。在传统与现代交替阶段和新课标和教学改革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也必须建立职业规范意识,必须具有国家发展战略使命感。为了让中小学教师对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及教学的科学性、工艺性、教育性有充分的认识,对符合时代特征的优质教学所需要的现代教育理论、理念、知识、能力和素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同时对自己的现状进行反省和评估,有实效地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对自己的教学中理论实践的结合和科研状况做较全面的自我反省和评估的机会,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学效益。因此,开展有目的、有针对性、有实效的师资培养或培训工作可以说是为实现中小学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又一个崭新的平台。而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实现专业发展的目标的重要决策。

(2)“反思式自我教育”模式:建构主义认为,概念、知识等不是通过外部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自身在与一定社会文化情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处于不同情境,有着不同主观经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有着不同的意义建构和认识,因此,仅从外部传授现成的理论或知识对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发展是无济于事的,重要的是学习者创造有利于他进行意义建构的条件,提供相关的情境、经验和资源。这种理论使得传统的以外部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为特征的规定式师资培训模式向以研究教师自身课堂为特征的反思式,自我教育模式转变,反思模式不是规定或指导教师该如何做,而是通过某些特定的活动,让教师在描述、分析和解释自身教学行为和课堂现象的过程中形成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并据此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克服理论和实践的脱离。

要有效开展有目的、有针对性、有实效的师资培养或培训工作,需全面了解教师真实的教学过程、教师素质与在教学实践第一线中自身能力培养和发展状况,了解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背景,现有的教育观念、知识、能力和科研进修状况。有效了解在职教师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方法倾向,研究兴趣倾向,研究方法倾向,在职进修情况和愿望等。掌握学习者在某一时期内的变化和发展结果,教师在职阶段教学与科研的进步过程和幅度,做出客观分析,培训机构才能够发现教师的特殊需要和特殊需要的教师,能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便于培训机构理论观照实践、解释实践和指导实践。而按照建构主义理论,这种贯穿于实践活动中的理论正是促进教师个人教学理念和行为准则形成和发展的最有效力,也才真正体现出继续教育质量和效果,实现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小学体育教师论文篇5

农村小学 体育教师素质 专业化发展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现状分析

体育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健美的工程师”,这是人们对体育教师这个职业的赞誉。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总体素质是比较好的,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应试教育的长年影响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地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宜之处。从当前农村小学学校的教育改革现状来看,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对参与教育改革缺乏主动性。一般情况下,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直线上升,大部分教师达到每周18节课,繁重紧张的教学任务压得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穷于应付,疲惫不堪,很难静下心来考虑教学改革与创新,从而造成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停滞不前,教研能力下降。再加上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体育教师是复员军人或其他非专业人员,或者是年纪偏大的教师,因而有一部分农村体育教师不愿接受教改思想,知识相对落后,教学观念、教学手段仍然是以竞技为主,与信息时代新的教育观有较大的差距,不能适应当代教育的要求。他们深感知识的落伍对教学的不利影响,亟需更新观念和充实知识,但由于他们所受的教育就是一种缺乏改革创新的教育,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已不习惯于改革创新和在认识结构上进行过多改革。

二、重塑和提高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具体内容

1.关注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

在素质教育的整个体系中,教育的政治方向是首要的。新世纪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应具有马列主义、哲学、进化论等方面的知识,应具备坚定的政治信抑、执着的追求、较高的理论素质和较强的政治鉴别力,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掌握有关社会学、心理学、人才学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稳定的心理状态及较好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广泛的活动兴趣爱好,情感丰富、深刻而又富有理性,意志坚强,工作热情稳定、积极进取,能协调自己的知、情、意、行等的能力,对本职工作有创新的理想和行为,以培养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为目标。

2.关注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知识素质建设

在新世纪的今天,知识传授仍是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之一,体育教学也需要教给学生一定的体育技能知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播的主要是以运动知识和技能知识为主,因而其知识结构应首重专业性。为了有效地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使其全面协调发展,更好地搞好体育教学、业余运动训练,农村体育教师首先要在熟悉掌握和运用教学大纲基础课中各类教材的教学法、练习法、裁判法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教学大纲专项课中至少一项的运动理论和技术技能;其次要尽量多掌握一些娱乐体育的项目,才能搞好本职工作。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一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体接纳新知识,完善其知识结构和知识容量;二要适应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中心,广泛涉猎各学科的知识尤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以充实教学内容,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三要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从文学、美学、音乐、绘画、体育、戏剧等方面发展自己的才能,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关注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建设

教学能力是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最基本的业务工作能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性因素,是体育教师能否出色地完成体育教学工作的关键要素之一。要搞好教学设计,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对本班整体情况了解,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课要达到的目标的差距、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风格等,确定体育课内容的范围、深度以及教学目标。其次,明确教学步骤、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最后,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的高低、技术的掌握程度等,多方面采用自评、他评、互评来评价本次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并将评价的结果及时加以反馈,对本次课的设计取其长处、去其短处,从而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农村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要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努力倡导开发式、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内容做出新的构思和处理,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养成自我锻炼的能力和终身体育的方法。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科研意识,才能够了解与把握学校体育发展的前沿动态,才能够以科研的态度去审视学校体育对学校及社会所带来的种种价值。因此,农村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基础理论和交叉学科的知识水平,掌握现代化教学科研所需的工具,保持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要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很好地分析问题及正确地解决问题,从而撰写出学术文章、论文及课题,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知识。

三、结论

综上所述,重塑、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当务之急的大事。建立一支新型的、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环境,以提升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促进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丹.体育教师职业成熟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

[2]黄文仁.论批判性反思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3]王鉴.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

小学体育教师论文篇6

关键词: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040-02

一、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完善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的实用价值

我国教师教育类课程一直存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教学实践环节的现象,突出表现为教育类课程在教师培养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与开设时间不足,教育实践课程缺乏。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调查显示,各国教师教育类课程比例大体为,教育理论课25%,教育实践课15%,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教育专业课占40%。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在开设的三类课程中,公共课占教学总时数的20%~25%,专业课占65%~70%,教育类课程占教学总时数的7%~11%,其中教育实践课的比例大约为总课时的1%~2%,主要以单一的教育实习、见习形式进行。按照目前教学大纲规定,本科生的实习时间是6周,专科生的实习时间是4~6周。这样有限的课程和较少的授课的时间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执教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知识,真正进入实习阶段之初,很难展开教学工作,而且实习学校也不信任实习学生的教学能力,还经常会发生实习过程流于形式的情况。

2.有利于促进新任教师的入职适应,促进其专业发展

目前,我国高师毕业生一旦步入教师工作岗位,普遍存在缺乏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主要靠设置的教育类课程培养,而这类课程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在就业时会有较长的适应期和磨合期,难以完成较为复杂的教学工作。如果高师院校能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将实践课程的地位从边缘位置提升到中心位置,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学过程,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程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情境应变能力,这些新教师就可能具备一定的实践知识和能力,较快 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新任教师对教学岗位的良好适应,还能减少其内心的冲突与困惑,提高其职业认同度与归属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有利于教师形成终生学习的理念,提高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和能力直接影响其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选择与判断,影响其对理论知识的筛选、过滤、学习与运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实践性知识积淀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后继发展与学习。构建合理的高师教育类课程,丰富职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重视理论认知与经验体会的融合,就能唤醒师范生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养成不断感悟、体验、积累、发展实践知识的习惯,激发其终生学习的意愿与能力,促进其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理念,实现对教学与教育的开拓与创新。

二、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路径

1.增加教育类课程门类,调整课程比重

参考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我国目前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可从两个层次推进。

第一个层次应为教育理论课与教师技能课程,其设置比例应提高至20%~25%之间。当然,仅仅增加此类课程的比重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到课程的门类,教学理论课与教师技能课可以突破原有的较为单一的课程门类,提供较为丰富的内容供学生选择。例如教学理论课具体开设课程可包括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学、中外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经济学等,教育技能课可以开设教师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学科教材教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专题、教学实验、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教师基本功训练等。在教育技能课中,师范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学习专家型教师的结构化经验。此外,还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从事微格教学,使其在模拟的状态下通过自己的表现来体验、纠正和形成正确的经验,从而积累实践性知识。

第二个层次应为教师实践性课程。其设置比例应不低于总学分中的15%,最高比例可调至20%,以强化学生的教师实践知识,体现教师专业的实践特色。教师实践性课程不应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实习、见习,而应是建立在高校与中小学合作的基础上,以教育行动研究为核心的教师教育课程。南京师范大学所提出的四层次教师教育实

践课程模式可供借鉴。该课程体系的第一层次为体验层,要求学生通过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以及开展教师教育文化系列活动(如教育经典影视欣赏、教育名师讲坛、师范生入职教育)感悟、体验教师职业角色;第二层次为实验层,即在教育技能课中,适当开展中小学教育模拟练习,在大学课堂中生动再现中小学教育活动场景,训练提升师范生的教师实践知识;第三层次为践行层,即教育见习与实习,可以集中进行,也可以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但总学时应不少于半年;第四层次为研究层,实践者的研究与思考是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使实践更有效的必要条件。要引导师范生在理论课堂和实践的“临床环境”中实现“实践—反思—再实践”,使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能实现螺旋式提升。四个层面的课程不是先后递进的直线关系,而是贯穿于师范生教师教育学习全过程的立体交错的实践课程系统。

2.课程教学内容应贴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

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新的教育类课程教材的编写,需要突破传统教育类课程教材重视理论体系、枯燥行文的方法,运用灵活多样的结构和行文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教材的文字叙述力求生动活泼,不再追求严谨的逻辑顺序,应注重充实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掌握理论在实际中灵活应用的方法。在相对成熟的理论观点的阐释之外,教材还要适当加入存在争议的内容,培养学生探究与反思的能力,为形成教师实践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教材中还可以充实一些教改经验教训、教学心得体验并提供个案分析、方案设计等练习项目,促进学生通过建构性学习,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其次,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一是高师教师对教育理论观点的论证,应紧密结合中小学课程的具体实践,注重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的客观数据和实例进行诠释,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避免用理论论证理论的空洞说教。二是课程内容应删除重复空泛的旧内容,融入教育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变化、新要求以与教学环境相呼应。三是要抓住教育热点问题和教学典型案例,引导高师学生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唤起他们探究教育实践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将抽象理论转化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要统合教育专业内部知识,在多门教育理论课程之间进行渗透和整合,在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之间进行整合,从而激活知识在践行层面上的活力。五是高师教师在对课程内容的讲授过程中,要深入中小学收集教学素材,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启发学生反思与追问,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探究,积累教学实践知识。

3.实践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1)实际案例分析

教师可带领师范生亲赴中小学参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或观看教育教学实况录像、视频等,选择有代表性的某个教学情景作为案例,要求学生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进行探讨和分析,将课程传授的理论知识内化成为教师的实践知识,提升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工作能力。

(2)中小学课堂教学观摩

邀请中小学专家教师承担示范课,要求师范生进行观摩、体验和反思,初步掌握教师实践性知识。

(3)教育教学经验交流

教师实践性知识本身是个体的,但是它所包含的元素却是可以提取和可供借鉴与交流的。请中小学领导、教师及家长等以多种方式给师范生介绍教育教学经验,组织师范学生进行讨论,以利于取长补短。此外,还可以将历届毕业生的教育教学经验、教学成长记录提供给学生参考,利用替代性强化获得间接经验,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

(4)模拟教学

教师通过组织扮演模拟环境中的角色,从事指定内容的一系列角色活动,以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模拟教学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准确分析自己的教学素质,明确提高自己教学素质的方向,消除其在正式教育实习时产生的紧张心理。美国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临床实践就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模拟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借助于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运用教育中的某一原理、原则、方法或技术,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和实验,探讨个案问题的原因并寻求解决办法。这种专业的指导和引领是实践知识快速生成的有效手段。

(5)微格教学

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在微格教学中,授课者可以通过录像资料的重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自觉自愿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微格教学的最大优点在于提供了一个可以反观自身、反思自我的条件,它是促使师范生迅速提高自身实践性知识、适应真实教学情境的有效方法。

(6)全程化、导师制的实习方式

全程化意味着实习时间的延长和贯通,包括在不同阶段和时间实地考察、观摩,深入到课堂、学生活动等实际教育教学情境中并亲身体验教育教学实践。如廊坊师范学院正在进行的教师教育改革,就将教育见习、实习细化为教育基本功与教师入门、教学见习、教学训练与微格教学、教育实习四个部分,要求学生前三学年均进行每学年不低于16学时的教学实践活动,第四学年的教育实习时间延长至半年。导师制则要求每位学生都应得到中小学专家教师的指导,可以是一名导师针对一名学生,也可以是一对多,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均要求师范生必须真正深入到中小学教师工作的第一线进行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发挥专业“引路人”和“保护者”的作用,有效地引领着实习教师的教学适应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快速生成。促成学生尽快地由新手成长为熟练教师。

参考文献:

[1]石生莉.教师实践知识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2]袁克定,申继亮.论教师知识结构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 中国教育学刊,1998(3).

[3]李方,刘晓玲.新课程实施与高师教育类课程变革[J]. 课程? 教材?教法,2005(6).

[4]曲铁华,冯茁.专业化:教师教育的理念与策略[J]. 教师教育研究,2005(1).

[5]宋改敏,李景元.实习教师是如何习得实践性知识的?[J]. 教育学术月刊,2010(1).

[6]谢攀峰.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植[J]. 广西师范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小学体育教师论文篇7

摘要: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新世纪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本文浅析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现状,提出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要求,以期和体育同仁们共勉,努力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

在中国各地中小学正在实施素质教育,学校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基础体育教育依靠中小学体育教师,他们个人道德修养、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体育教学能力直接关乎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因此,只有提高体育教师的自我素质才能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体育教师素质的现实状态

体育教师的有作为思想和心理素质不足,因为职业困难,所以教师心理不平衡,体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长期以来被遗忘。体育教师要更新知识的相当一部分是不够的,备课不认真,课也同样陈旧,教学时间长,知识结构单一的老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学行为不规范,缺乏技能和科学研究不强,专注于体育技术和轻视体育理论总结与升华,只是想到怎么做到没有想到把好的理论怎么去普及讲的通俗易懂不,只注重学生的体育训练成绩,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素养的养成与好的运动习惯,演变成为了教学而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师通常不会有意识地培养自我发展学习进修的意识形态,没有自我探究体育科学发展的研究能力,因此,体育理论水平无法有效提高,学生们对体育的兴趣只是停留在一种课间活动的认识层次。

二、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要求

(一)建立崇高的职业道德

建立师德始终是教师的原则。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交流是体育学科独特性让的体育老师要做到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有健康的人格,对学生的意志、信念和性格等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不能简单理解只需要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素养素与个人修为,把人民体育教育事业放在心里,把为学生成长的事业放在肩上,落实到自己为体育教学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行动上,培养实事求是,在专业工作的职业精神,自觉抵制侵蚀,崇拜金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注重行为文明礼貌,依法行为,为人师表。

(二)建立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首先具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的发展,即速度,力量,耐力,敏捷性,灵活性等质量,步行,跑步,跳跃,摔跤,攀登,身体活动如负荷-承载能力。每个器官系统功能好,具有适应外界环境和抗病能力的能力,精力充沛,可长时间坚持工作,快速消除疲劳,旺盛活力

(三)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精深的教育理论

一方面,拓宽体育教师学习的渠道和内容。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获得学生的欣赏,感情和依赖。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参与再教育学习,不断学习。教师应该打破旧模式,掌握现代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外,在学习中,老师除了学习其他科目的知识外,还会研究其他科目的知识,但也会继续开拓,分解。另一方面,为提高教师指导实践的理论知识,改进了老师的理论,把实践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找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教师应该相互沟通,交流和学习,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四)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我们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以使自己的专业技能既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又能满足课后培训的需要。当然,没有必要去做和教授等同,不是技术水平越高,教学能力越高。第二,一定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是可以教的必要条件。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智能发展的基础。知识越大,能力越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就越扎实。体育理论科学、体育基础科学和体育应用的科学知识应该是多学科的;体育教师能够与时俱进,学习体育活动知识,丰富和改进体育工作。最后,有能力进取和更新你的知识。在第二十一世纪,知识陈旧,体育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教育方法和手段将不断翻新。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否则就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具备更新知识的能力。

三、结束语

体育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体育教育改革的关键。体育教师素质不高,体育教学质量不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体育教育的基础,必须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各级应重视教育部门,加强督导,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拓宽多渠道、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方法,提高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桂银,王正欧.体育人才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2]吕云家,固守忠.跨世纪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3).

小学体育教师论文篇8

[论文摘要] 本文对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意义、历史及现状、实践探索以及期望目标进行综合研究,提出构建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理念。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面向新世纪的重大战略。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积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积聚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而其中西部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范为本。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新世纪初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支持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建设。“制定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培训规格与课程计划,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强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与终生发展能力。”我国西部的高师院校,这里主要是指西部12个省(市、区)的地方师范学院(包括师范类为主的学院)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分,2003年我国西部的地方高师院校有53所,占西部高师院校数的81.53%,全国高师院校数的27.46%;2003年广西的地方高师院校有8所,占广西高师院校数的80%①。列举这些数字,说明西部的地方高师教育的重要地位。但西部高师教育更重要地是体现在新世纪它对西部大开发的作用上,即主要为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教育学、心理学等主干教育课程是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着数十万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和数十万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②,对实现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立足于广西山区农村特别是河池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期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和建树。

2 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从中国农村教育研究的历史看,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提出过多种农村教育的理论和模式,如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雷沛鸿的“民众教育”理论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路子,现在已构建起农村“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教育新模式。一些专家、学者在农村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育系编的《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郭道明教授主编的《农村教育经济学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余永德主编的《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李少元研究员的《新世纪农村教育走向何处》(《人民教育》2002年第5期);谈松华研究员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教育学》中国人大复刊2003年第5期)等。在国外,当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重视农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如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实施“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农村服务计划”等。

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前在我国对农村教育的研究,还未引起真正的重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深刻地指出:“要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我有一种感觉,今天谈教育改革,讲教育现代化,总是着眼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需要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似乎还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③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地方高师的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严重脱离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问题。例如,教材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学家睢文龙指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师专培养的学生,今后主要去发展农村初中教育。可师专教育学教材对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问题,反映也很不够。”④这一突出的问题,至今在地方高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如何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构建高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尤为匮乏。

3 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围绕师专的培养目标,注重联系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讲授教育学科理论;探索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在经常性教育见习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试图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如组织师范生去乡村初中开展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和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职业感情及品质。这方面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做了相关的探讨,黄白等的“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摸拟教学研究”⑤、“经常性教育见习研究”⑥,罗之勇的“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研究”、“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师教育研究”⑦,唐毓首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⑧,谢春艳的“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⑨等。在这些研究中,我们注重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总结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经验。在教育学教材改革方面,黄白等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教材中增编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反映了山区农村教育的实际。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黄白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研究”⑩。

本课题在2002年立项之后,为了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首先,我们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及教育课程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河池地区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及乡镇初中和小学校长、教师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二是当前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三是应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四是师范院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师教育,培养适应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并实施了面向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案。

其次,参编出版课题教学改革所需的教材:一是《现代教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由宋书文教授主编,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编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编。该书凸现了现代的“大教育”观,其内容从宏观教育到微观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教育管理等),探索和构建面向21世纪教育学教材体系。它既体现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阐明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又凝聚了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等,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并突出教育实践训练的内容。二是《现代心理学》(专著性教材,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宋书文教授为主任委员,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任委员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著。该书在整体结构上打破了以往单纯以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主线编写教材的惯例,整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等有关理论和内容,力求反映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彭聃龄为该书作了序言,他评价说:“本书是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材建设的一项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两部教材已在我校2001级师范生中使用,增强了教育课程教学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师教育和培养师资的适应性。

4 课题研究的期望目标

本课题围绕新世纪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目标,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教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师范生的教育素质。教学改革的目标是:(1)适应培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初中和小学教师,构建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2)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改革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探索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使其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同类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地方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脱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突出问题,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学科课堂教学,从而构建高师院校教育学科课堂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本课题完成的关键是处理好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在师范生学好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山区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教育素质。加强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化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素质,适应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注释:

①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做的统计,《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8日.

②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教育学改革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页.

③顾明远:《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的发展前景和任务》,《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第2页.

④睢文龙:《师专教育学教材编写的反思》,《教育学改革论文集》(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42页.

⑤黄白:《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教材·教法》(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1999年第9期,第55-57页;2001年11月在南京·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作交流并在圆桌会议上作主题发言,收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等主编的《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一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258页.

⑥黄白等:《经常性教育见习的尝试》,《高等教育》(中国人大复刊),1987年第10期,第47-50页;《谈师专经常性教育见习》,《河池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第93-96页.

⑦罗之勇:《对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专辑,第128-129页;《西部大开发与高师教育》,《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第68-70页.

⑧唐毓首:《师专心理学教学改革探讨》,《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第57-59页.

⑨谢春艳等:《河池地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第92-95.

上一篇:闽南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文化地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