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31 16:06:59

闽南文化论文

闽南文化论文篇1

一、打造海西文化品牌,闽南文化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影响

自福建省提出并实施海西发展的战略构想以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快发展,不仅增强了福建的综合实力,也为两岸交流搭建了更大的前沿平台。几年来,“海峡西岸”这个概念相继写进中共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的重要文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也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政府报告中得到肯定。党的十七大开幕式上,******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经济发展”进一步表达了党中央对海西建设的重视和关怀。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一水之隔,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流的独特优势,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是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全面和谐、持续平衡的总体推进发展,在各个领域中都需要强化品牌带动。从海西文化建设来讲,最有特色和优势的就要数闽南文化了。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根据史料介绍,闽南文化形成于五代末至北宋时期。到了明代中叶大批闽南人下南洋,过台湾,闽南文化向台湾、海外播迁。闽南文化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域和东岸的台湾岛方言和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目前闽南人分布居住的区域主要在闽南、台湾和东南亚闽南华侨华人聚居地,从人数上讲,闽南地区有一千五百万人,台湾地区有一千八百万人祖籍闽南,东南亚一带则有二千万人祖籍闽南。海峡西岸经济区南边的广东潮汕、西边江西上饶、北边浙江南部也居住不少闽南人。闽南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方言、习俗、信仰、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形态等,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闽南人一直沿袭着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并吸收和融和当地的文化,使闽南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有了新的发展。当时刚开放台湾同胞到大陆旅游探亲,台湾同胞到了厦门、泉州一带,他们感叹怎么这里的楼房、饮食、习俗等都和台湾一样,他们诧异地说怎么这里的人会讲“台语”。岂不知这是因为长时期的封闭和反宣传,让台湾同胞误将闽南方言当成台湾话了。忘记了所谓“台语”的祖宗就是闽南话,忘记了台湾的习俗大部分是从大陆流传过去的,这也恰恰证明了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历史事实。近年来,有许多祖籍福建、闽南的台湾同胞相继回到大陆寻根谒祖、修谱续谱,追远报本。闽南人历来注重对祖先的孝敬,培养感恩、宽容的品德,这种闽南文化精神是海峡两岸中华民族子孙的共同特质。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区域,文化的感知和认同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情感的交融与沟通是一条重要的纽带,在这方面闽南文化有其特殊的作用。

二、增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闽南文化有成功的经验

闽南文化论文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仁:

大家早安!我是泉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传播协会负责人陈宗钰,爱拼敢赢、重乡崇祖的闽南人。闽南文化传播协会,成立于2010年4月1日。六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传承闽南文化,服务校园师生”为己任,做有理想,有特色,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的社团。

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不能没有灵魂,不能没有理想,不能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明确,那便是通过各种闽南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播的媒介,传播、弘扬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即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闽南精神。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家乡、传承家乡;让非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泉州、爱上闽南、奉献海西,也就是让闽南的小伙伴乐意回报乡梓,让省外的小伙伴,愿意留下来建设我们福建。因此,我必须强调,社团的活动,从来都不只是闽南人的独角戏,从来都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一个文明一旦灭绝了语言,便被宣布死亡,例如玛雅文明、印加文明。因此,在闽南文化传播中,闽南方言文化就显得举足轻重。为此,我们设置了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三个活动。其中,闽南语歌曲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第六届将于5月8日母亲节当天以“爱要大声讲出来”为主题举行,每届的闽歌赛都得到非闽南地区的同学积极参与,2014年更是被入学前从未接触过闽南语的、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学员、来自新疆的小伙伴张伟同学夺得冠军;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于去年11月首次举办,共吸引了包括陕西、海南、贵州等在内的277人报名参与。足见,社团活动,绝不是闽南人的独角戏。

我们从来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每个项目的设置,都经过我们的调研、思考,并且进行可行性评估。例如,我们闽南语歌曲大赛及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的设置。有人说,读大学就是品读一座城市。但是,现实中,许多闽南籍同学,会唱国语、外语,甚至粤语,对于乡音却只停留于《爱拼才会赢》;许多非闽南籍同学,来了泉州四年,却只学会了公交车上提示注意安全的“开门请细腻,落车请行好”。这无疑将会是大学青春时期的遗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社团在汉语言方面的优势,开设了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举办了一届又一届结合不同时事、节庆的闽歌赛。

对于一个团体来说,有理想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的武装。市场营销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明确社团闽南文化传播的对象,设置有针对性的项目,才能真真切切地起到闽南文化传播的目的。从学生社团的性质来说,兴趣是社团成型的原因,因此对闽南文化抱有强烈兴趣的会员是我们的主要的文宣对象。但是,文化的传播也不能忽视潜在市场,立足社团,辐射全校,乃至全市,一直是我们的理想。

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社团文宣活动分为对内(即会员、理事)、对外(即全校师生)两个部分。对内文宣活动由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两部分组成。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包含闽南语教学、闽南灯谜教学、闽南文化研讨会三个子项目。闽南文化研讨会是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项目中的亮点,能够引导会员深入了解闽南文化,近一年来,先后在社刊《一页刺桐》发表了《论闽南文化重乡崇祖的精神内涵》等近5篇学术论文。对外活动由闽南民间艺人进校园演出、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文化摄影大赛及摄影展、“中国灯谜之乡”灯谜展猜、戏曲小品表演等活动组成。我们坚持在实践中,创新、淘汰、升级我们的活动。

闽南美食品鉴会是社团的特色项目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对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升级。从一开始的单纯品尝,到讲解环节的加入,茶文化、闽南语歌曲表演的加入,到第六届的“自己动手做”。会员通过自制闽南美食,分组讲解美食蕴含的历史文化。既享受了美食和劳动的快乐,又学到了闽南文化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活动得到了《海峡都市报》半版的专题报道和东南网、闽南网等媒体的报道或转载。

不仅如此,社团的许多活动在校内、泉州市内都具有影响力。首届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吸引了包括华侨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等近5所高校总计58部作品参赛。活动得到了泉州晚报社、泉州网等媒体的宣传和报道,4天网络点击超过4万人次。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等活动被列为中科院闽南文化研究基地社科普及计划项目。

打铁还需自身硬,传播习大大口中“大有可为的闽南文化”需要坚强的文宣队伍。社团现设决策团、顾问团,秘书处、财务处,组织部、实践部、文宣部等七大机构,及隶属文宣部的社刊工作组、闽南语教研组、灯谜教研组,拥有一间闽南文化学术研究室。值得一提的是,社团组织部由会长直接领导,负责社团理事凝聚力、向心力的建设工作,确保文宣队伍具有极强的战斗力。社团的顾问团,由社团离任理事自愿组成,负责监督社团,为社团发展献计献言、发挥余热。

泉谚:“站着要像东西塔,躺着要像洛阳桥。”闽南文化传播协会一步一个脚印,做切切实实地闽南文化传播志愿工作。

谢谢!

附件:

答辩材料

1. 社团活动理论联系实践

文化的研究、传播离不开切身的体验,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做到切实地文化传播。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便是社团为此设立的活动项目。“闽台缘博物馆采风活动”是项目中的传统,其目的在于促使新一届会员了解闽台五缘,领略以泉州为代表的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对闽南文化形成初步认识。文化骑行是该项目的另一传统,也是社团活动中最受会员欢迎和好评的活动之一。2015年11月社团组织会员开展了新一届“y-滨海”民俗调研骑行活动。在本次活动中,社团依托y“王爷生”等重大民俗活动,结合y村蚵壳厝及传统闽南“皇宫起,燕尾脊”建筑和宗法产物,结合“y女”服饰、头饰,进行实地讲解,让会员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此外,社团的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也会结合时事热点和月份民俗,灵活增加项目。如,2014年因永春达埔镇获评“中国香都”而开展的“香都古韵、文传千里”暑期采风活动、泉州广播电视台“香恋?中国香都”文艺演出现场采风活动,结合泉州“海丝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举行的“源和1916”采风,2015年结合第14届泉州亚洲艺术节开展的泉州戏曲采风(含泉州南音、提线木偶戏),2016年4月的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采风等。采风活动所征集的采风报告、诗歌、散文,都择优发表在社团《一页刺桐》宣传栏、微信公众号。

2.社团活动宣传:节俭实用原则、闽南文化同活动一并宣传原则。Eg.宣传书签、会员证钥匙扣。

3.社团文化宣传:敬畏传统,大胆创新。重视“大字报”,否定报纸与微博。开发微信功能。

闽南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 东南亚; 闽南语歌曲; 音乐风格; 独特唱腔

中图分类号 J609.1

文献标识码 A

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2012年度院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东南亚歌曲的教学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012JGY08.

闽南语歌曲顾名思义就是用闽南方言演唱的歌曲,主要流传在福建省东南沿海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及宝岛台湾、东南亚等闽南人聚居的地方,包括大陆、台湾、香港及整个东南亚流行乐坛中,闽南话歌曲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经久不衰。歌曲中所传承的地域文化、人文精神和鲜明的音乐风格,以及独特的唱腔,让人们在艺术的美境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愉悦。

一、闽南歌曲的根源、演变及音乐风格

一说到闽南语歌曲,这个极具闽南方言韵味和特殊魅力的“乡土”歌曲,很多人都会想到台湾的闽南语歌曲,目前舞台上演唱的闽南语民歌也主要来自于台湾。它的产生可追溯到300年前。那时,大批的闽南移民追随郑成功东渡台湾,使闽南人的语言文化、风情习俗在台湾扎根。先民们以闽南方言采用中国古老的五声音阶进行演唱的俗歌俚曲、山歌褒调世代相传,所以说现在流传于东南亚一带的闽南语歌曲就是在闽南语民歌的基础上演变、发展、创作出来的,它的歌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题材大多包含亲情、爱情、励志、思乡等。 早在1922年厦门才女周淑安就创作了第一首闽南语歌曲《安眠曲》,这首花腔歌曲的出现在原本到处都是闽南歌仔的当时可以算得上是闽南语流行歌曲的一个雏形。闽南歌曲用的是闽南方言演唱,闽南方言源远流长,是一种超地区、超省界、超国界的汉语方言,千余年来,闽南人出洋谋生而相继向海外移居,人语相随,故在如今的东南亚诸国有相当一部分华侨和华裔仍然以闽南方言作为语言交际工具。在东南亚地区,闽南语歌曲具有一定代表性。长期以来,闽台海峡两岸以及东南亚等世界各地闽南语系地区的闽南同胞都非常喜爱并传唱闽南语歌曲。 闽南语歌曲可以说是闽南文化精华浓缩的体现,它的不断崛起、发展和演变,无不渗透着古老悠久的历史,从最初的歌谣启蒙到戏曲音乐,再到风起云涌的各种流行乐风,始终因应着时代的不同需要而生存。

作为民族音乐百花园中之一乐种闽南语歌曲,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通俗的话语,朗朗上口的语调,通俗易懂,好听好唱,因此受到老白姓的喜欢,被人们称之为老百姓自己的歌。台湾闽南语歌曲之所以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喜爱的艺术之花,除了歌曲始终保持自己的质朴、通俗、大众化等特点外,还在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元文化因素之融合。如闽南的戏曲有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芗剧(台湾歌仔戏)等。民间音乐有南音、北管以及山歌、茶歌等。在宗教方面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及相关的宗教音乐文化。闽南语歌曲正是产生在这种多元文化积淀的土壤中,具有鲜明的地域多元文化的音乐风格。当然语言和音乐并非孤立的文化事项,它们往往是某个民族或民事的地理的、历史的、心理的等等自然的文化产物,他们有其自成一格的特殊框架。这些音乐语言相互交叉、相互融合,使歌词内涵的情感强化、深化、使色彩更丰富;变化更细致,展现更富有动态,其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其感染力十分强烈,它经常以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影响人们的身心、陶冶人们的情操。再加之它的歌词完全趋于大众化,同时做到贴切生活的通俗性不说,任何一首闽南歌曲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十分形象生动,内容高度统一,结构紧蹙层次分明。闽南歌曲音乐的陈述也是很具特色,其音乐色彩包括旋律美、语言美、韵味美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歌曲内容、形式体裁的不同,其创作手法大致分为三类:童谣、爱情、婚姻生活。闽南歌曲中的童谣活泼俏皮,其歌词充满着童真童趣。如闽南语童谣《天乌乌》:天乌乌,卜落雨,海龙王,卜娶某。其爱情歌曲多半忧伤缠绵,婉约迷离,非常扣人心弦,如《爱人跟人走》把一种痛失爱情,深爱的人却爱上别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闽南歌曲中有关婚姻的歌曲则风趣幽默,充满着幸福与甜美,其取材也贴近着生活,以生活中真实的一面来歌颂婚姻的美好。如《病仔歌》其唱腔欢快而有趣,而其歌词更展示了闽南方言的丰富多彩。短短的十句换了十种叫法称呼自己的妻子。总之,闽南语民歌最为单纯朴实,闽南方言的根植于民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各种乐种相互吸收、相互渗透,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该地区的音乐风格,为其音乐文化远播海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体来说,闽南歌曲是独具魅力的歌种,鲜明地体现了当地人的生活情趣。闽南语歌曲作为闽台文苑中的一个乐种,正是其歌曲音调组合元素来自闽南文化沃土中,源于闽南地区的语言,民间曲艺民间民谣、戏曲、以及地域特色的生活、习俗等人文活动。一直以来,闽南语歌曲为海峡两岸及东南亚各地的闽南乡亲所津津乐道并传唱着,凡是有闽南语系的地区如闽台一带、广东潮汕、海南以及东南亚等地,都少不了闽南语歌曲,可见其辐射影响之大,影响之深远。

二、闽南歌曲独特唱腔

闽南歌曲的魅力不仅来自其优美的歌曲旋律,而且来自其诗一般优美的歌词,鲜明而起伏跌宕的歌唱性节奏。它们在表达了词、曲作者的动机和思想的同时,也通过演唱者饱含深情演唱的二度创作,赋予了曲调和歌词以全新的生命。

台湾闽南语歌曲的演唱跟其他流行歌曲一样,都需要有声乐的基本功,但是台湾闽南语歌曲的演唱与流行歌曲、民歌等演唱的最大区别和特色在于唱腔上,大部分台湾闽南语歌曲演唱常用哭腔,这就要求演唱者演唱时要有一定的声乐技巧,运用充满韵味的哭腔来演唱。使整首歌曲的感彩越加浓厚,使歌曲更加富有感染力,如现代比较流行的一首闽南语歌曲《雨水我问你》,独特的鼻音、丰沛的感情、苦味满满的哭腔令人为之动容,如“啊~~~~雨水我问你,我的感情算什么,不知爱已经爱这么多年。。。。。。”如果和我们平时演唱流行歌曲一样来演绎就体现不出这首歌的韵味,如果再结合哭腔来演唱,歌曲就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非常吸引人,又显现出闽南语独有的味道。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变化,闽南语演唱也渐渐融入流行音乐的要素,有些歌曲出现了没有运用哭腔演唱,但歌曲仍然有自身的特色。

闽南语歌曲在演唱上的另一特色在于尾音的咬字以及演唱的颤音上。闽南语歌曲在演唱时经常用拉长的颤音,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的时要有气息的支持及控制气息的能力,而且在咬字上有别于我们演唱其他歌曲,闽南语歌曲演唱的尾音特别注重押韵,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爱拼才会赢》中“一时失志,不免怨叹”的“叹”,一般是唱成ta.....n,而闽南语歌曲在唱腔上却注重它的押韵,唱成tan n......“一时落魄不免胆寒”的“寒”,“那通失去希望”的“望”等等都注重在押韵上,与流行歌曲在演唱上要求要打开唱有区别,又如歌曲的尾音在演唱时运用颤音来拉长,通过气息上升到鼻腔,感觉是用鼻音再延长,就如我们练声时唱“n”字一样感觉运用到尾音的咬字上,然后再拉长保持尾音的时候装饰了颤音,使歌曲特色突出,韵味十足又与众不同。多数闽南语歌曲婉转优美,转而情绪激昂高亢,再急转直下,唱腔收放自如,出神入化。因此我们要唱好闽南语歌曲就要把握它的风格,了解其曲式结构,歌曲的特点,运用其特殊的演唱方式演绎出饱含韵味的闽南语特色。

闽南语歌曲演唱大多以质朴、通俗、大众化等特点,深受海峡两岸人民的喜爱,其唱腔曲调的特殊均利用人物性格,环境气氛,用音乐强弱和节奏松弛来激发相应的感情,所以更能强化人物性格,淋漓尽致地揭示人的内心世界。使听众直接获得不同程度的美感与共鸣。“声情并茂”作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我国民族声乐理论的一个闪光点,而且也表达了人们的审美方面的一种追求,在我国古代的唱论中,“声”与“情”一直作为歌曲艺术的两项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

综上所述,闽南语歌曲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歌种。欣赏者和演唱者应从歌唱的语言、音乐、文化去把握其间相互的关系;体会其交相辉映的美感。闽台文化源于中原文化,又与闽台当地的文化相互融合,闽南语歌曲正是秉承其特点而发展成为闽台乡土之花的特殊歌种。闽南语歌曲演唱不仅是一种技巧,而且是一种文化,他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我们的修养,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加我们的知识。

三、结语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而歌曲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看成跨越国界、疆域的文化使者,它们常常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声,也能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的喜怒哀乐、文化习俗。同时,不同风格的歌曲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其歌唱的内容也无不深深的打上了时代和文化的烙印,所以,对闽南歌曲的学习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东南亚国家的了解,促进跨文化的交流。笔者希望能借助声乐教学中闽南歌曲的教育和教学,使声乐演唱者易于接触、理解、融入东南亚国家的风土人情和习俗文化,可以从闽南歌曲的学习中挖掘出大量的他民族文化的瑰宝,缩短中国传统民歌与东南亚民歌之间的文化“时差”距离,扩大演唱者的文化视野,逐步消融不同文化之间的障碍,启迪我们学生的智慧,最终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在全球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所需的跨文化交流、交际能力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蓝雪霏.台湾“褒歌”的系属及其来源[J].音乐研究,1994年01期.

[2]邓双林.音乐审美的体验性特征与主体性发展初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陈伟建.爱拼才会赢──访台湾”闽南语歌王”叶启田[J].台声,2003年06期.

[4]李雅琴,林志党.明末清初“闽南语字典”佐证海峡两岸方言渊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5]陈艺凤.近现代闽台闽南语民间歌谣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杜晨.歌曲在中国近现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7]卢映雪.台湾闽南语创作歌曲研究(1930-1970)[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闽南文化论文篇4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建筑。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1引言

在当今国际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同化的趋势。如何在规划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传统民居优秀的特色,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设计体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显得特别重要。做为一个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者,在本土传统民居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显得日渐式微而感到遗憾的同时,深感有责任就此课题进行探讨。

2闽南红砖传统民居的解读

单德启在他的《人与环境一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文中,用英文中的“本土的”(vernacular),“传统住宅”(traditional rcsidcnce),“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etecture without archtect),对“传统乡土民居”的含义进行l}释。n]现仅以笔者当下生于斯长于斯的闽南民居为例,就其内部空间形态、外观特征、色彩特征、装饰符号、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其对于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重要性。[z]闽南红砖民居通常指的是用本地特制的红砖结合本地石材和工艺、融合了中原文化及闽南海洋文化的精神而建造的大膺a "詹”是闽南方言,就是通常所说的“房屋”。

1 .1闽南红砖民居的空间构成形式

闽南红砖民居一般为单层,其布局以中轴线分布;呈“向心围合式“;左右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正中间有天井,中设厅堂,一般摆放祖宗神位,前设石煌,两边为厢房,左为大。在闽南方言里,几进一般也称作“几落”,如“三落大膺”的说法,指的即是三进的大詹。

1 .2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分析

1.2.1主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以红色为主色调。究其心理及传统因素,红色是中国传统象征意义文化中举足轻重的色彩,红色在几千年的中原传统文化中,象征喜庆、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闽南红”呈现的便是一种带有喜庆的红色,它代表了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乐观向上,奋发图强的生活态度,使闽南人对传统文化中代表喜庆、吉祥和朝气的红色情有独钟,并将红色作为建筑主色调延用至今。

1.2.2辅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中的白石、青石、原木色及饰作的辅助色,与砖红主色调相辅相成。可以说,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搭配无论从建筑本身,还是置于在自然的大环境中,都显得既端庄典雅又活泼灵动。

总之,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那一栋栋具有典型的闽南特色的红砖民居,犹如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中一枚枚朱砂色的印鉴,它与环境显得统一而又有变化。

1.2.3闽南红砖民居的装饰符号

闽南红砖民居不仅远观起来赏心悦目,近看局部装饰的符号设计亦别具一格。

a、装饰符号的位置:屋脊、墙面、悬梁、柱子、门窗、斗拱等;b、装饰符号的制作方式为: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剪贴、拼凑等;c、装饰符号的题材:吉祥纹样、神话教化、诗词楹联等。这些装饰符号的灵活运用结合民居建筑的材料与工艺,使之无不充分显示营造者的匠心和艺术造诣及文化品位,亦成就了闽南民居独特的魅力。 1.2.4闽南红砖民居的文化

闽南上承古闽越的积淀、下启汉族及西域的交流、再融合东南亚、伊斯兰和西方建筑的影响,在文化面貌上呈多元化的状态。今天,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独特的外观是在闽南地域文化的浸染下逐渐形成的,她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在造型式样上处处以装饰视觉元素体现建筑与文化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2传统民居传承之意义

2.1传统民居传承之重要性

弗.赖特曾说:“唯一真正的文化是土生土长的文化”由此可见,其对于本土建筑文化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传统民居是本民族人民智慧浓缩的结晶,它必然有着我们能够“古为今用”的有益成份。但是,令人深感遗憾的是,今天现代化的民居建筑的大量涌现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各地的民居逐步被所谓异彩纷呈的各色建筑、貌似多元的审美追求的建筑所代替。这表面看是“现代化”的体现,但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亦反映出民族自信心的缺失;从另一个侧面看何尝不是现代对传统的蚕食与否定,或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让位?如果说房子塌了,可以重建,但一个民族的精神垮了,要重铸又谈何容易?建筑是表现民族精神的一种主要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可以说亦是民族精神的外化。因此,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传统民居的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尊重。

2.2传统民居传承之紧迫性

2.2.1外来因素导致传统民居加速消逝

当今,大量优秀的传统民居,正由干经济加速度增长、生活习俗的变革而快速消失。所以,民居的保护与传承已刻不容缓。早在建国初期,梁思成、林徽音夫妇就曾为了老北京的旧城保护问题竭尽全力、四处奔走。他们的方案是保留老城,将现代化的建设计划移到旁边的城市去;保留城墙,并在上面做出一些景观、休闲娱乐区域,这样人们既可以边饮茶,边徜徉在古城墙上,看老北京、看众生相,试想那是何等的享受!当梁氏夫妇看到古城墙被拆时,不禁痛哭涕零道:“每拆一块砖,都是在剥我的皮啊!”据说苏州郊区著名的水乡一一周庄之所以今天能够留存下来,也多亏已故艺术家陈逸飞先生当时四处呼吁奔走,今天才能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之内。

2.2.2内在因素造成传统民居传承的紧迫性

古民居本身因年代久远及建筑材料的限制,导致古民居保护与传承问题的刻不容缓。我国古民居多为砖、土、木结构,因年代久远、凤吹日晒,老化程度加剧及资金匾乏,更加深了这种紧迫性的程度。

3结语

闽南文化论文篇5

为了保留和传承闽南文化,我们开设了闽南文化校本课程――闽南语课。闽南语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身心健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现代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探究型综合课程。闽南语是闽南人创造和使用的地方语言,是中国方言之一,是全世界最有代表性的60种语言之一。据统计,全球讲闽南语的人多达4000万,闽南语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它保存了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这些特点使闽南语非常有趣,这为闽南语的教学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会。我在闽南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契机,努力使闽南语教学“趣、实、活、高”共生。

一、创设情境,变契机为“趣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是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在无意中形成内在的动力,就会迸发出主动学习的热情,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而学习兴趣,主要借助情境来激发。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在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学习语言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闽南语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语言活动环境与条件,诱发儿童学习语言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闽南语作为地方语言、“语言的活化石”,有许多非常有趣的语言特性和特例。在闽南语课程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变契机为“趣机”,让闽南语课有趣起来。

1.通过表演创设有趣的情境

闽南语中有很多有趣的童谣,我采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渲染手段,创设出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童谣情境,让学生进行童谣表演,激发学生的语言体验和学说闽南语的兴趣。《草蜢弄鸡公》一课中的童谣:“草蜢弄鸡公,鸡公哔卟跳,草蜢死翘翘。”我让学生表演这个童谣。学生们有的扮草蜢,有的扮鸡公。充满好奇的学生感到十分新鲜,学习闽南语的兴趣顿时被激发出来了。学生动感十足地表演着,学习着。

2.通过游戏创设有趣的情境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闽南语中,有很多有趣的儿童游戏,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闽南语。比如《炒米芳》一课:“一的炒米芳,二的炒韭菜,三的……”这是一种十分有趣的类似“剪刀石头布”的闽南儿童对手游戏,我让学生一边诵读童谣一边做动作,然后让他们两个一组边诵读童谣边做游戏,最后决出优胜者。学生一个个情绪激昂,摩拳擦掌,兴致高昂地比划着:“一的炒米芳,二的炒韭菜,三的……”就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会了童谣。

为了使童谣和游戏中的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我还指导学生进行拟人化表演。如教学《多黎咪》一课时,课文是这样说的:“多黎咪,老猴抓蜻蜓;咪黎多,老猴戴碗帽。”我先让学生讨论:顽皮的猴子怎样抓蜻蜓?猴子看到西瓜皮会做出怎样可笑的动作?学生兴趣盎然,各种古灵精怪的表情在他们脸上出现。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边吟诵课文,边表演猴子抓蜻蜓、戴瓜皮帽的情景。这样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趣味横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童谣和游戏中人物的心理位置,教学内容幻化成了具体的表象,学生很快理解了课文。下课了,学生还兴致勃勃地扮着猴子的各种鬼脸。

二、回归生活,让闽南语课“实”起来

闽南语作为一种地方方言,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学习闽南童谣之后,我会根据教学内容,分类补充一些闽南日常生活用语。如教学《食三碗公》一课时,我补充“碗、汤匙、筷子”,再通过造句的形式,巩固日常生活用语,并作为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用闽南语说这些日常用语,提倡课内学习,课外巩固,把课内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把教学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回真实的生活中去体验和运用,使闽南语课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闽南语教学活动实践“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回归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

三、立足活动,让闽南语课“活”起来

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渴望加入课堂教学中。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参与课堂教学呢?我认为,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立足活动,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强化参与意识,使其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课堂上,我在指导他们诵读闽南童谣时,让他们加上适当的动作,边朗读边动手,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识记,这样不但能够增强记忆效果,而且能增进对闽南童谣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放鸡鸭》一课有一首描写儿童丢沙包游戏的闽南童谣:“一放鸡,二放鸭,三展开,四相拍……”我让学生边诵读边按照课文内容做出不同的动作。丢沙包是儿童喜爱的游戏,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兴趣盎然。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闽南童谣,使闽南语课“活”起来,“动”起来。

四、开放时空,促闽南语课“高”起来

闽南文化校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这为教师因地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和班级的课程留有一定的空间。因此,在使用教材时,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教材观,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进行细致的研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成为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在保证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教师以教材为引,推开生活的窗子,想方设法地挖掘生活的素材和资源,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补充,从而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如中秋节期间,我引导学生用闽南话说说闽南的习俗――博饼,在课堂上举行“博饼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博饼的来历、博饼游戏的规则等。又如教学《食》这首童谣时,我让学生认识并学会用闽南语说甜、麻糍等童谣中介绍的闽南特色小吃;利用节假日让学生走出学校,了解闽南特色小吃,进行一些小专题的调查和研究,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加兴趣,发展实践能力。利用图片、照片、DV进行收集记录,在下一节课上进行交流展示,这样,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访问、品尝等亲身体验,对闽南小吃有了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课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方面,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应该走进课堂,使课堂充满生机;另一方面,闽南语教学要走出教室,走进真实的生活天地,深入学生的生活,使闽南语课“高”起来,使学生“动”起来。

闽南文化论文篇6

地方性知识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呼应结构主义而提出的一种阐释人类学研究方法,它与普同性知识相对应,反对知识的“全球化逻辑”,强调文化的相对主义观。格尔兹在长期的社会调查研究实践中发现地方文化的丰富多样且各自相对,并且认为人类的知识形态和文化价值体系是多元而非一元的,人类学研究者应当深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视界”,通过对文化文本的分析与意义的阐释,将文化持有者的感知经验转换成理论研究所特有的表现方式,也即“深度描写法”。这种研究方法意在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与相对独立性,提倡通过“参与其中”而加深理解,从而还原文化文本和文化行为生成的具体情境,挖掘其背后深在的文化脉络。“地方性知识”命题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文化人类学的知识观念和方法论方面,它也有其具体、实在的内容,比如在一定情景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规范、价值、认知模式等,它往往与地域性、传统性、多元性、经验性和民间性相联系[1]。闽南文化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体系中的一朵奇葩,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它跟随闽南人的生活轨迹,影响波及周边省份乃至海外。闽南文化既是闽南人的共同记忆,也是闽南人行为的整体背景,代表了闽南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闽南的社会现象在其中得以清晰描述。闽南文化研究在地方文化研究热潮中从未间断,历史、宗教、民俗、方言、戏曲、建筑等方面的成果丰富,闽南文化这一地方性知识框架不断得以完善,意义更加显现。以闽南方言为例,闽南语融合了古越族和中原古音而生成,又汲取了外来语(如马来语)的一些语汇,典型体现了闽南文化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在与外延。以“老”的读法(泉州音)为例,“老”除了一个文读音,还有四个白读音,而且每种读音分别用在不同词汇中代表不同的意思[2],而在现代汉语中“老”完全不具备这样多变的内容,这说明闽南语(因之也可以代表古汉语)在把握现实方面的丰富和生动。又如,海洋文化是闽南文化中耀眼的一抹色彩。闽南文化的海洋性缘于闽越先民“习于水斗,便于用舟”的海洋探索,发展于唐、五代兴起的航海贸易,其后在与海外频繁而广泛的文化经贸联系中,形成了海洋文化的社会生活特色,宋元时期的泉州已经成为中国少有的海洋文化核心区域之一[3]。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拓展,海洋作为世界性商品流通和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和汇集地,其社会经济属性已经在人们的海洋实践中得到验证,闽南人就在拓展海上贸易的实践中,进行着沟通内外的文化交流,历练出不失儒道传统却又重商求新的跨文化性格。地处边陲的闽南,历史上曾经在相对自主的状态下,在与海外频繁接触的过程中,在地方社会内部形成了文化多元主义的宽松格局,佛教、道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和谐共处一地。海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社会整体历史运作的过程和结果,即使在明清时期,在官方极权统治的意识形态急速扩张的情况下,海洋文化的多元主义因子仍旧在海私贸易中延续,并且内敛于闽南的宗教、习俗、文学尤其是人文性格中,深刻影响着闽南人的行为和思想。从地方性知识的传播背景分析,闽南文化所体现出的海洋性及其发展特性,为我们指明了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政治地理与文化地理的边界线上需要更多的、更活跃的跨文化研究,抵制民族中心主义,讲求交流与对话[4]。

2全球化·多元文化·文化自觉

全球化缩短了各个地区和国家的距离,越来越广泛的流动性和多样性使多元文化现实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议题。2005年,在浙江杭州召开的“第三届全球化论坛———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建和谐世界”为主题,会议强调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更要重视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各种独立存在的界限实体,即各种社会或者各种文化上,这些独立存在的界限实体拥有独立的文化仪式、社会实践、信仰体系、亲属结构以及可能有的种种特质[5]。文化的多样性一般建立在地方性的基础上。某一地方文化既具备一个共同的地域,又依赖于一个共享的历史,并将之作为该地域群体共同特征和特点的基础,将该群体联系了起来,从而具有维持集体心理和社会意识的稳定性的作用。然而,也正是这种多元主义的文化观容易促使我们忽略以自己的文化为主体[6]。多元环境与现代经验打破了地理、种族、阶级、宗教和意识形态的边界,使我们获得新的视野、新的自由和新的机遇,但新的机遇预示着新的挑战,我们被抛进了一个充满着不断的分裂和更新、抗争和矛盾的大漩涡中。传媒信息大量混杂,社会结构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取向,传统的宗教观和道德信念在“现代化”面前显得微荡难继,对自我与他者如果缺乏自觉主动的了解和实践,接纳、宽容的多元文化将成为一个不切实际的口号。比如,英国是世界上少有的较早推行多元文化政策的国家,然而21世纪初的10年,因为种族和文化冲突而发生的数起恐怖主义活动引发人们思考,纯粹强调多样性反而容易在文化与文化之间竖起重重藩篱,在实际上造成了一种文化的“真空”状态,要消除隔离、在最大程度上达成共识,必须在广泛的交往和互动关系中形成深刻的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7]。全球化是一个伴随着地方性影响的多元互动的过程,在当前人群混居、文化认同多元化、社会整合灵活多变的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化的接触必然要求有以自我身份的认同为前提,之后才能谈及相互之间的理解与融合,因此地方文化研究对于人们的文化界限与身份认同别具重要性。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要求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8]。从这种明白来历、特色和趋向的“自知之明”看来,闽南文化研究的一大意义在于培养闽南人的文化自觉意识,在于为保存和建构闽南文化,涵养闽南人丰富而健劲的文化精神提供“先见之明”。与此同时,它在平衡闽南本土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共存与同化时,所需要达到的跨地方性逻辑,是一种必须保持的审慎态度。

3文化研究对于经济的反哺

文化作为经济关系的派生物,它与各种经济关系的延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经济是相互融合的。发掘利用地方性知识,可以使区域发展政策、法规更符合当地的发展情况,引导区域经济合理、有效的良性发展。仍以海洋文化为例,随着2012年《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得到国务院的批准,海洋经济成为福建发展的重要战略,与台湾省的两岸海洋开发深度合作和周边地区的涉海领域区域合作逐步提上议程。同年出台的《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到201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8%以上的发展目标,其中海洋三次产业比例将调整为4∶4.5∶51.5,可见海洋文化产业将成为海洋产业的发展重心。近期,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福州、厦门、泉州被列入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福建又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对接“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也已经基本成形,泉州市建设“海丝”先行区,福州市设立福州新区,还有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开放合作重点功能区建设均得到支持。在这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经济带的建设机遇中,地处福建重镇的闽南,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闽南拥有丰富的海洋历史文化、海洋渔业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商业文化和海洋文化等资源,突出的对台和侨乡区位优势更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海神妈祖、保生大帝等信仰信俗,台湾同胞、南洋侨胞寻根祖地,“因海而兴”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都是闽南发展滨海旅游、开展海洋文化节、开发海洋文化产品、发展海上休闲活动等重要的文化资源。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2011年福建省海洋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8∶44∶48,包括海洋运输、海洋空间利用、海洋旅游、海洋信息和海洋服务等五个方面在内的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增加[9]。但是目前看来,由于对海洋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整体营销的策略缺少、海洋文化产业项目开发的观念较陈旧等原因,闽南的海洋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固定产业链和区位优势,旅游产品存在着趋于同质化、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在旅游业上,漳州多以海洋原始生态观光为主,泉州多以历史文化遗迹参观为主,而厦门在开发海洋元素方面比泉州、漳州都要成功,海底世界、郑成功历史遗迹、环岛观光、海洋邮轮等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厦门也以综合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城市知名度、居民的亲和友善态度等多方面因素,已经跻身国内最具竞争力的港口城市之一。有鉴于此,如何依托闽南文化研究力量,以科学研究形成理论说服力,挖掘海洋文化内涵,统筹协调闽南三地塑造整体旅游形象,整合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是文化研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厦门依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南洋研究院、郑成功纪念馆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东南沿海、台湾省、南洋的华人研究和海洋文明上,已经积累了多年的学术传承,形成了研究梯队。2014年,为献力“一带一路”建设,华侨大学整合校际科研优势,联合中国新闻社、福建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共建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致力打造丝绸之路理论研究的学术高地和丝绸之路战略决策的重要智库,文化研究对于经济的反哺作用可见一斑。

4结语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语境下,闽南文化研究既要规避完全无界限地整合到更大的文化系统中,也要警惕因为集中关注地方性知识而走上本土主义,纯粹强调地方文化特色而使自己更加封闭。研究闽南文化既包含阐扬地方性知识本身固有的文化意义,也具有支撑区域经济朝着合理、有效方向发展的作用。

闽南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和谐共融;闽台文化;交流;顺势而为;

Abstract: Firm implements policy on Taiwan, tries to seek sometimes move.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hercynian historical opportunity and improve the occasion, act, and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fujian and Taiwan cultural exchange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As a unique display, focus on the first try first. Is play "five the reason" the advantage, deep local culture, and to enhance the compatriots on both sides of the heart communication and common welfare, and to let go in culture and sentiments of the fusion fluctuation kongfu, bold in the inheritance of the common folk beliefs and friendship for an in-depth on, take the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ttitude of first practice.

Key words: the harmony; Fujian and Taiwan culture; exchange; act

中图分类号 G127

一、夯实基础,开拓交流领域。以我省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推进各领域闽台文化交流工作。在新闻领域,邀请更多台湾媒体来闽采访重大经贸文化活动和两岸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化媒介运营、节目互换、广告制作等方面合作。在文艺领域,加深区域特色文化、地方戏剧、民间艺术等方面交流,延伸至剧本创作、影视拍摄、学术研讨、文艺评论、艺术教育等方面合作。在文化产业领域,利用经贸文化展会,扩大双向文化交易,推进图书发行、版权贸易、文化创意、影视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对接。在科技领域,着眼两岸相关产业互补,建立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合办科技论坛与研发实体,轮流主办技术人才培训班。在教育领域,深入实施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组建海峡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推动学者互访、教育机构互利合作、教育资源共享。在卫生领域,促进公共卫生、医疗科研攻关、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深度合作,引导双向投资医疗卫生事业。在体育领域,推进运动员培训、项目竞赛、理论研究、体育普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合作,共同提升竞技水平和群众文体生活水准。

二、挖掘特色,打造交流平台。认真贯彻《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挖掘平潭本土文化特色,积极探索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新途径新举措,推动平潭成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前沿平台和两岸人民共有文化家园。坚持注重特色、强化功能,更高水平抓好海峡论坛、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海峡两岸文化艺术节、海峡两岸媒体峰会等重大活动,使之成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品牌。坚持统筹开发、合理布局,进一步挖掘提升全省各地对台特色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一批特色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影响力,为增进两岸同胞的沟通理解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积极参与每年在金门、马祖、澎湖举办的各类文化庆典活动,不断巩固对金马澎独特的交流优势。

拓展形式,丰富交流内涵。深入挖掘闽台文化渊源关系,不断充实文化交流内涵。针对民间习俗相近的特点,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和闽台共有的民俗节庆,持续组织两岸民间艺术节、两岸七夕牵手会、两岸中秋博饼等联谊活动,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针对民间信仰相同的特点,积极组织闽台两地世代称颂的妈祖、保生大帝、临水娘娘和关帝等民间信奉人物的祭祀纪念活动。保护祖祠、祖墓,建好族谱馆、方志馆、名人馆,有序发展宗亲文化、祖地文化、祖祠文化,开展宗教交流活动,加深两地民众对“根、祖、脉”的共同体认。针对文化遗产相承的特点,相互观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建设,激励两地同胞共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促进对闽台文化遗产及相关自然、文化、生态环境的动态性保护。一是媒体合作更加紧密。联合摄制《福建行·两岸情》、《闽台三十年》、《海峡东岸行·直播台湾》等大型电视纪实片及合办《萍水相逢》、《梨园百花春》等电视栏目,广受两地民众欢迎。福建日报、东南卫视实现赴台驻点采访。二是民间交流日趋频繁。举办“两马同春闹元宵”、两岸七夕牵手会、妈祖文化旅游节、开漳圣王文化节等活动,迎来大批台胞来闽寻根谒祖、探亲旅游。福建文化艺术交流团赴台参加“郑成功文化节”、莆田湄洲举办“天下妈祖回娘家”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等,在两地产生强烈共鸣。三是品牌带动凸显实效。入岛举办“妈祖之光”大型电视综艺晚会、全球闽南语歌曲大赛总决赛暨跨年迎新晚会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金门书展等,互动热络,影响扩大。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取得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接待台湾观众突破15万人次。

四、营造氛围,完善交流机制。发展与台湾文化界的长久合作,有来有往、常年互动。用好中央赋予我省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简化赴台文化交流手续、优化文化产业合作环境。鼓励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加大对闽台文化交流的投入,为重点地区、重点单位、重点项目和重大活动提供人力、财力、物力支持。健全市场机制,开辟多元投入渠道,将适合市场运作的文化交流项目推向市场。加强与岛内各界人士、合作伙伴的信息交流,适时征询他们对改进文化交流的意见。推进两地媒体订立合作契约,形成宣传报道常态互动,使闽台文化交流始终保持良好舆论氛围。

五、积极引导,构造共有文化。深入挖掘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和闽都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增强两岸共有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加强闽南、客家、妈祖、畲族等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进一步办好“妈祖之光”电视综艺晚会、闽南语歌曲创作大赛等活动,提高闽南语、客家话等节目译制能力。加强闽台姓氏族谱和源流研究,建成闽台同根族谱网上查询系统。继续开展赴台族谱展、涉台文物展、福建民间民俗展,以及妈祖金身入岛巡游等反映闽台文化渊源关系的专题活动。扶持制作一批反映闽台两地文化渊源、姓氏溯源、民间信仰等精品节目和出版物。加强对台文化研究,积极开展闽台历史文化名人等各类学术研讨活动。

六、横向延伸,扩大交流覆盖。扩大所覆盖的区域、层次和人群,使闽台文化交流的结构布局更加均衡优化。主动发展与台湾民间组织的联系,创新运作模式,联办文化活动。适应台湾社会各阶层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组织满足各界人士需求的文化项目和活动入岛交流。鼓励各文化类专业协会约聘岛内享有盛誉的同业人士为特邀成员或顾问。推动入岛文化交流向北、中、南部全面拓展。针对台湾乡村文化活动的特点规律,运用我省群众文化活动经验,促进两地基层文化机构往来,实现闽台文化交流由县、市向乡村拓展。一是继续落实中央关于对台经贸工作方针政策,密切闽台经贸联系,加强闽台产业对接,推动两岸经济技术的交流合作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发展。二是发挥闽南文化的优势,大力促进闽台文化交流,提升民间文化交流活动的层次,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进一步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三是巩固和发展“两门”直接往来的成果,推动闽台空中直航,促进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为两岸人员往来、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提供更加通畅便捷的通道。

七、扩大影响,打造交流品牌。有重点地做好文化交流项目的优选、培育和扶持工作,在多方面形成一批影响大、可持续、见长效的交流品牌。新闻宣传方面,持续发挥海峡卫视、东南卫视、厦门卫视的主干作用,巩固发展《海峡新干线》、《东岸·西岸》、《闽南走透透》等品牌栏目。办好福建日报《台湾印象》专栏,开展驻点采访系列报道,反映现代闽台情缘。特色活动方面,做大做强海峡论坛、“妈祖之光”、全球闽南语歌曲大赛等活动,持续办好妈祖文化旅游节、闽台对渡文化节、开漳圣王文化节以及“两马同春闹元宵”、“两岸同唱一首歌”、“魅力福建·海西风采”图片展等活动。产业合作方面,持续办好海峡两岸文博会和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争取文化交流入岛良好效益。交流阵地方面,发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引领作用,建立一批闽台文化交流合作基地。文化传播方面,共同创作一批反映闽台特殊关系的影视作品,开发弘扬闽南文化、客家文化、船政文化、妈祖文化、朱子文化的出口产品,市场运作,扩大营销。

八、密切合作,发展交流伙伴。与不同层级的台湾文化机构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促进闽台文化交流广泛深入进行。以适当方式与台大陆事务、新闻事务主管部门及县市行政当局建立联系渠道。加强与台湾各媒体友好往来,探索建立闽台媒体交流合作常设办事机构。密切与岛内宫庙堂会、宗亲会、同乡会、文化社团的联系,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交流活动。鼓励科研单位、文化部门、文艺团体及文史馆、博物馆等与台湾同业机构联谊,建立“友好”、“兄弟”、“姐妹”关系。遵循一个中国原则和总书记提出的“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主张,与岛内各党派及政要善意接触,实现文化合作伙伴由“民”到“官”。

闽南文化论文篇8

既有宏观概括,又有典型事例分析,是此书的特点之一。作者全书分上篇“舞台艺术”和下篇“造型艺术”。上篇主要论述了福建音乐,包括福建民歌、福建说唱音乐、福建器乐音乐;福建舞蹈,包括福建舞蹈的特点、福建舞蹈的种类和代表作、福建舞蹈的渊源、福建舞蹈的艺术魅力;福建戏曲,包括福建戏曲的形成和发展、福建的主要剧种、福建戏曲的艺术魅力、福建戏曲的特点;台湾音乐,包括台湾汉族音乐、台湾少数民族音乐、台湾佛教音乐;台湾舞蹈,包括台湾汉族舞蹈、台湾少数民族舞蹈、台湾佛教舞蹈;台湾戏曲,包括台湾闽南人戏曲、台湾客家人的戏曲、外省戏曲在台湾;闽台音乐源流,包括福建民歌对台湾民歌的影响、福建音乐对台湾传统主流音乐的影响、福建音乐对台湾其它音乐的影响、福建音乐在台湾;闽台舞蹈源流,包括直接从福建移植到台湾的舞蹈、从福建传入台湾后被改造的舞蹈;闽台戏曲源流,包括日据时期福建戏班对台湾戏曲的影响、福建戏曲对台湾戏曲的影响、闽台偶戏源流、解严后闽台戏曲交流。下篇主要论述了福建建筑,包括城市与城堡、福建民居、福建土楼、福建寺观、福建古塔、福建古桥;福建绘画,包括福建历代画家、福建画家特点;福建工艺,包括福建年画、福建木偶头、福建剪纸、福建陶瓷、福建石雕、福建木雕;台湾建筑,包括台湾民居的历史沿革和特点、台湾民居与台湾社会文化、台湾各地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台湾庭园、台湾传统民居的装饰、台湾寺庙建筑与台湾社会文化、台湾佛寺建筑、台湾宫庙建筑;台湾绘画,包括台湾绘画的历史、台湾著名画家、外省人在台湾的绘画;台湾工艺,包括台湾雕刻、台湾陶瓷、台湾编织、台湾漆器、台湾纸工艺、台湾玻璃工艺、台湾蚵贝艺术、台湾竹器、台湾刺绣、台湾版印、台湾戏偶、台湾少数民族工艺、台湾佛教造像;闽台建筑源流,包括福建民居对台湾传统民居的影响、福建寺庙建筑对台湾寺庙建筑的影响;闽台绘画源流,包括台湾美术发展与福建画家的关系、清代福建画家对台湾画家的影响、日据时期福建画家对台湾画家的影响;闽台工艺源流,包括福建年画对台湾年画的影响、福建雕塑对台湾雕塑的影响等。作者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在论述每个节点时,都尽可能选择最为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如在论述闽南民歌时,以《天乌乌》为例;在论述闽南舞蹈时,以《拍胸舞》为例;在论述福建民歌对台湾影响时,以《桃花搭渡》为例;在论述福建宗教建筑时,以福州华林寺、泉州开元寺、泉州清净寺为例;在论述福建木偶头时,以泉州木偶头为例。既有面的概括,又有点的开掘,使读者既有总体了解,又有具体印象,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将闽台艺术更全面、更生动地呈现出来。作者以一人之力,统揽所有内容,可看出作者具有较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广博的知识面,以及较为娴熟驾驭资料的能力。

从闽台艺术的最主要特点入手,是此书的特点之二。福建艺术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呢?作者认为是“多元性”,作者在这方面做了深入的开掘,令人信服、准确表现了福建艺术特点,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福建“各种艺术难以交融,始终保持其鲜明地方色彩。以福建戏曲为例,福建的戏曲不像其它省市那样,有一种或几种为全省人民普遍接受的戏曲,如北京的京剧、浙江的越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四川的川剧、云南的滇剧、的藏剧、甘肃的陇剧等。福建历史上存在过的和现今仍保留的戏曲剧种达三十多种,占全国剧种总数的十分之一,为各省地方剧种之最,但却没有一个剧种能在全省流行,更没有一个剧种各能代表福建。即使其中最有影响的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这五大剧种,流行的地区也很有限。这五大剧演出的范围如果变换,即使演技再精湛,也不可能取得好效果”。再如福建音乐中的民歌,不仅各文化区因受方言影响而无法统一,就是流行于同一方言区域同一类型的民歌,也不会完全一样,如同样流行于闽南各县的民歌《天乌乌》,其曲词没有一首是完全相同的。再如舞蹈,主要用形体动作表达感情,它虽不用唱,不存在方言障碍,但福建不仅各地舞蹈风格各不相同,就是同一舞蹈,其内涵、风格也有不同。如同是闽南的《拍胸舞》,其由于跳法不同,风格也各不相同,有“酒后拍胸”、“乞丐拍胸”、“拍胸乐”等。福建艺术的多元性,正是福建文化多元性特点的反映。福建各区域特点鲜明,各区域在方言、民风、习俗、信仰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差异,由此造成福建各类艺术难以交融。如闽南人性格粗犷豪爽,拍胸舞极符合闽南人表达、宣泄感情方式;而闽北是理学的故乡,讲究克己谦恭,难以想象闽北人会上身沿街拍打。而闽北的采茶灯舞细腻,规范性强,其独特的采茶步轻盈细碎,当然也不可能在闽南流行。正因为福建任何一种艺术都难以在全省流传,所以福建艺术百花园因百花争妍而更加绚丽多姿。

深入探究了闽台艺术之间的渊源关系,是此书的特点之三。作者深刻地揭示了闽台艺术之间的源流关系,如作者在梳理闽台音乐源流时,从福建民歌对台湾民歌的影响、福建音乐对台湾传统音乐的影响、福建音乐对台湾其他音乐的影响、福建音乐在台湾等方面进行揭示,基本囊括了闽台音乐源流的主要方面,在揭示福建民歌对台湾福佬系民歌、台湾客家系民歌的影响,福建音乐对台湾南管音乐、台湾北管音乐的影响同时,作者还特别对一些不为人注意的闽台音乐关系,如对福建音乐对台湾杂乐和说唱音乐、台湾宗教音乐、台湾仪式音乐的影响,都进行了研究,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作者特别注意对一些长期被忽略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闽台佛教音乐的交流往往被忽略,作者通过研究福建佛教梵呗传播台湾后指出:台湾佛教音乐主要由海潮音和鼓山音组成,而鼓山音传自福州鼓山涌泉寺,是日据前后台湾僧人到鼓山受戒后传回的。作者揭示了其“然”,更分析了其“所以然”,不仅使读者信服,也掘进了全书的深度。作者在揭示闽台绘画关系时,指出台湾早期画坛以临摹福建画家作品为主的原因为:处于开创时期的摸索、清代画坛临摹风气的影响、“闽派”画家的画风比较符合台湾画家的胃口、与台湾早期移民的有关、与移民冒险精神契合、当时的台湾画家较少从所处的环境中汲取题材。而台湾在清代没有出现杰出画家,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一味摹拟、缺少创新也是一个方面。

对一些似而非是、人云亦云或已成定论的问题进行重新思考,是此书的特点之四。作者对一些长期含混不清的问题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进行了重新定义。如作者通过日据时期闽台之间艺术的频繁交往,论证了当时闽台之间在日据中前期不仅并未阻隔,而且交流还十分活跃。作者以日据时期福建戏班对台湾戏曲的影响为例,指出了日据时期大量的福建戏班渡海来到台湾,这些具有鲜明特点的高水平的戏班,以持续的演出时间、强大的演出阵容、丰富的演出剧目、新颖的舞台美术、精湛的表演艺术、积极的传带精神,对台湾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还通过对台湾北管戏的研究,揭示了它在音乐上与福建的渊源关系,纠正了过去一般认为它是非闽乐系统的偏见。作者认识到互动在闽台艺术中的重要性,这也是事实,却从未被人提起过。作者认为并不只是闽对台产生影响,台对闽也产生了影响,如台湾“跳鼓”早期由福建移民带入台湾,后又由台湾传回福建,现南安诗山镇凤坡村的“凤坡跳鼓”,就是由台湾传入的。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研究还注重立足于当下。如在戏曲方面,作者分析了解严后闽台戏剧的交流的形式、特点,并提出解严后闽台戏曲交流中的发展趋势及建议,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小学体育教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