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生物复习提纲范文

时间:2023-10-04 14:23:21

八上生物复习提纲

八上生物复习提纲篇1

俗话说得好: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的这条道路上,我们每位教师都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教法,今天,我把我在生物复习中是怎样做的写出来与大家共勉。谈不上经验,只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紧扣考纲

紧扣考纲就是要找准考试范围,弄清复习要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生物学科的考试大纲往往不是在九月开学初下发,那么在考纲到来之前我们怎样进行生物复习?我们不能等,在大纲到来之前要抓紧时间上好的每一节复习课。根据多年的实践,我都是从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部分内容开始进行复习的,复习的第一节课就是《练习使用显微镜》,因为在实验操作考试中必须使用显微镜,这一节在七年级是不可能让学生真正弄懂显微镜的原理的,比如,看到的图像为什么是倒立放大的?移动玻片标本为什么是向相反的方向?学生在八年级物理课中学习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之后才能理解,这时九年级复习时水到渠成给学生讲解:物镜是利用了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是利用了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性质,所以我们在白亮的圆形视野中就看到了成倒立放大的虚像。学生会觉得豁然开朗,学生就会真正掌握移动玻片标本的方法,并且永远不会忘记。同时要及时关注教研室的通知或领导传送的信息。还有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也是必考内容,只有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除外。

当考纲到来之后,就要M定一个周密的复习计划,特别是在时间的安排上要具体到每一节课。时间对生物的复习这样一个小学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因为分值太少,学校不可能给你多的时间,学校领导重点考虑的是大学科。

二、运用好一种复习资料

我使用的复习资料就是《学考新视野》。说实在的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再使用其它的复习资料,这个资料已经很全面了。在复习每单元内容时,教师要吃透“考纲定向,考点释要”。在复习每节内容时都要结合《学考新视野》对知识进行梳理。若《学考新视野》还没有下发,我就会将进行复习内容的知识进行梳理印发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对整个考试内容进行系统地把握。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件,有很多抽象的知识用课件就一目了然了。如教师将“血液循环的途径”动画课件一播放,学生就很快掌握了,这就是直观教学、形象记忆。这也是我设计的第一轮的复习。这一复习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对知识梳理,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学生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

第二轮复习就是抓住备考辅助,夯实双基知智提升进行用功。千万不要小看了备考辅助,它告诉了单元重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要点,能让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更加明了。其中的例题相当重要,通过例题教给学生解析方法,也就是“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解题能力。例如学生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分不清,我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部分的备考辅助,并结合例题进行讲解,再出类似题目题让学生自己辨析,学生很快就搞清楚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联系与区别。

“夯实双基知智提升”,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层次的练习。这时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地去思考,去解题,让学生对有困难的题目作上记号,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难题一定要认真的讲解,告诉学生解析方法。学生提出的难题各班都有细微的差别,对甲班提到的难题,而乙班没有提到的,教师要进行检测,看乙班学生是否遗漏了。教师要事先做好下水练习,对难题要做好充分的预估。这些题目涉及的是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学生感到困难的知识点,我们预估的题目其中绝大部分学生可能都要作为难题提出,也可能有少数没有提出,老师要重点讲解(难题中往往是有图形的题目比较多),并作为难点突破。对填空题,每产生一个答案都应结合教科书找出原始出处。比如: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把 交换给组织细胞,组织细胞把 交换给毛细血管。七年级下册58页下面图4―37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的就很清楚。前一个空填“氧、营养物质”,后一个空填“二氧化碳等废物”。这就是标准答案,学生会结合示意图形象记忆,记的快,容易回忆。教师要扎扎实实搞好第二轮的复习,在这个复习阶段学生才真正增长才干具备解题能力,同时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这一轮复习开始不要怕学生练习做得有多差,关键是把难点都要找出来,全部攻克。

第三轮复习就是做模拟试卷。对此,教师要精心制定模拟试卷,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模拟考试,以增强学生的应考能力。其实,试题大赛试卷就是很好的模拟试卷,这些试卷汇聚了全县教师的智慧。但这太多了,时间不允许,只能进行精选、筛选和补充。我根据我校学生的学习情况精选了一部分试卷;再从另外的部分试卷中进行筛选一些题目重组试卷,因有重复的,可能有个别题目超纲;最后根据学生的薄弱环节,自己补充了两份试卷。这样的模拟试卷做了八份。第三轮复习是实战演习,这一轮复习完结,总体成绩会进一步提高,同时高分人数会有大幅度的上升。

三、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没有较高的课堂效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无法取得好成绩的。我们上课就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教学特色,激发学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喜欢上你的生物课,愿意去学,那么自然就能集中精力,主动参与课堂,课堂教学效率就能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上语言要有激情,要激励学生奋进,拉近师生距离,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表现的空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同时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会努力学习,不要总是提防学生。比如,作业中的参考答案我从来不撕,都是放在学生手中,绝大部分学生总能在自觉地做完作业以后再对答案。我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好的自觉学习方式。

四、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总有成绩好的和差的,对成绩好的要求要高一点,进度可以快一点,题目的难度可以大一点,让他们取得更佳的成绩;对成绩差的学生一定不能放弃,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能掌握多少就掌握多少,努力了就是好样的,要鼓励,不要批评;对懒学生要指出,要引导,要有要求;对因病,因伤,因其它原因缺课的学生注意关注,不让他们落伍。这样做到全体努力,整体都在推进。

五、要会充分地利用时间

生物是中考分值最小的科,复习时间安排最少,这是全体生物教师的同感。那么怎样最大效益地利用好这一节课的时间呢?我是这样做的:当学生出去做操或者下课时我就到教室里去做准备。比如:擦黑板、调试课件、将资料、试卷发放到每位学生的座位上等准备工作,力争做到上课45分钟1分钟也不耽误。

八上生物复习提纲篇2

鉴于考纲并无任何变化的特点,在备考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扣紧考纲中的四十个考点,逐一训练到位。但是,又不可以平均使用时间,应针对近两年来学生的测试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重点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复习:

一、古代诗词鉴赏

考纲规定“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古代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是目前学生备考中的薄弱环节。教师应将诗词鉴赏中的“表达技巧”分解为古代诗词鉴赏中的抒情手法和描法两大类。然后应把每一大类再细分小类,抒情手法分为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寓情于事)、情景交融。描法分为细节描写、白描、象征、虚实结合、烘托、动静结合等。这部分的复习备考要做得细致具体才行。

二、文言语句翻译

考纲规定“翻译文中的句子”,对这类试题考生往往自我感觉良好,但失分颇多。为此,考生应注意以下九点:

1.翻译文段或句子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注意所译文段或句子中的实词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3.遇到文言特殊句式要调整;

4.要补出文言语句中的省略成分;

5.要懂得一点文化常识;

6.要了解修辞现象;

7.不必翻译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和专有名词;

8.删去只起语法作用而无实在意义的结构助词和语气词;

9.古今词义相同,但由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所以应该用双音节词翻译单音节词。

复习时,在上述注意事项的基础上,配合以试题,加强训练,方可见功效。

三、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考纲规定“能理解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考纲的“题型示例”中刊登了曾经检测过的三篇文章,即《植物睡眠之谜》《沙尘暴》《铜奔马正名》,扣紧考点,仔细研究三篇文章及文后所设的试题,会发现学生阅读这两类文章时欠缺的是“形式逻辑”常识,而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对形式逻辑常识只字未提,致使学生解答自然科学类文章、社会科学类文章试题时感到模糊茫然。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从形式逻辑角度解读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应该先说清概念,什么是概念的内涵,什么是概念的外延;再说清判断,什么是判断的质,什么是判断的量,什么是判断的模态;最后说清推理要遵守规则,并要合乎情理。做了上述必要的铺垫之后,学生阅读这两类文章的能力会有一定的提高。

四、散文阅读

考纲规定“能阅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文学作品”,考纲的“题型示例”中刊登了曾经检测过的两篇散文,即《报秋》《绵绵土》。散文阅读的主观性试题历来是考生答题时深感困难之处,可以说散文阅读主观性试题分值高、判分严,考生丢分多。为此,备考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研究四种题型。

依据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研究“词语理解型”试题;依据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研究“句子理解型”试题;依据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即表达技巧)”,研究“表现手法题型”试题;依据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研究“主旨理解题型”试题。

2.从近几年来看,考生丢分最多的是“表现手法题型”。因此,教师要扣紧考点,做具体的解读。

表现手法包括四个方面:

1.表达方式,散文涉及表达方式之中的叙述、描写与抒情;

2.写作方法,如类比、烘托、反衬、抑扬、象征、白描、寓庄于谐等;

3.布局谋篇,可以检测文章整体的布局谋篇,也可以检测文章局部的布局谋篇;

4.修辞方法。考纲的文字表述概括性极强,高三师生备考时必须将每个考点具体化。

五、作文

2008年高考语文共十八道作文题,其中命题作文八道,材料作文八道,话题作文两道。于是有人得出结论,“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平分秋色,“话题作文”即将谢幕。这一结论的前一句话是对的,后一句话不妥。考纲“题型示例”共列十一道作文题,其中话题作文五道,命题作文三道,材料作文三道。由此看来,考生在备考作文时,还是应该关注三种作文题型,“话题作文”仍然没有过时,不可忽视。命题作文,要训练学生审题时抓住题眼,即抓住题目中能显示文章思想意义和情感倾向的关键性词语。要培养学生对词语式标题、短语式标题和句子式标题的审题能力。

材料作文,要在训练写作的过程中反复提示学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练习材料作文的类型要全面,既要练习文字材料和图像材料作文,又要练习单一材料和多则材料作文,既要练习事例材料和寓意材料作文,又要练习古代典籍材料和现实生活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要让学生练习三种模式:一是传统模式,即包括材料、提示语、话题和具体要求;二是解释话题式,即话题的材料就是话题的解释,也就是将材料、提示语和话题三合一;三是直接话题式,即无材料,无提示语,只出现话题。

八上生物复习提纲篇3

加强名著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把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呢?

一、要求学生了解作者背景,理清故事情节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际;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著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同学们之所以爱读名著,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上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级《语文》上册入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自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

二、阅读时合理安排,形成习惯

1.老师要对新课标推荐的阅读书目做到心中有数,分年级落实好。鼓励学生自愿购买名著或以班为单位到图书馆借书阅读。对考纲中的12部名著,要求学生尽可能在初一、初二读完。要求初三阅读的《格列佛游记》可放到初一提前阅读,教科书《名著导读》中没有而考纲中有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也放到初一阅读,《水浒》可放到初二提前阅读。

2.布置适当的阅读量,合理安排好阅读的密度和时间。七年级,让学生每天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阅读;八年级,让学生每天抽出30~40分钟阅读;九年级,让学生每天抽出20分钟左右阅读回顾精彩片段,包括12部名著;寒暑假可尽量多安排一些。同时,七八年级每周可安排一节课阅读或点评名著课。

3.加强督促检查,促使习惯的形成。我主要通过定期开展故事会和定期检查读书笔记进行。为督促学生读名著,平时要求学生在课前5分钟讲一个小故事,或介绍一个自己喜爱的人物等,这样既可达到检查的目的,又可加强学生对名著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扩大信息与思维的量。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既可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又可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每星期,检查学生读书笔记两次;每学期,举办一次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活动。

三、阅读要做到课内向课外延伸,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七年级上有居里夫人《我的信念》,想知道居里夫人更多的故事吗?那么就看一下《居里夫人传》;七下有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想知道英子最后的结局吗?那么就看一下《城南旧事》;八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个高傲的法国人,为何对落后、愚昧的旧中国抱有极大的同情?那就看一下《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吧;八下的《列夫托尔斯泰》,想知道托尔斯泰为何以82岁高龄从家中出走,在寒冷的路途,在一个无名小站渡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几天?看一下他的《复活》吧等等。这一环节的要点就是:浅读即可,了解大概,从书中找到问题答案,先让学生能打开书。每周留一节课(两周一次也行),鼓励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专门在课堂上交流,使同学们都能够参与到名著的话题中来。在阅读的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读书笔记的记法。对于一些长篇的古代小说,读时有一些字句常半懂不懂,教师可让学生忽略它,不要因此停滞,这样才不会影响到学生阅读的心路流程,从而获得对名著的整体感知。长篇小说,无论是人物、情节、环境都错综复杂,能把握住其中的一个局部,有所了解就好,能进行点探讨更好。1.概括来说,看书中的人物、看书中的故事、看小说的章节、看章节的题目等等。2.具体方式上,有写读后感、心得、写随笔、写旁批、办手抄报、制作课件等等。

八上生物复习提纲篇4

关键词: 大学之道 儒家三纲八目 高职师范生 人生成长发展

儒家经典《大学》,一开篇就向人们提出并展示了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通览四书五经,不难看出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纵观中国历史,同样不难看出,三纲八目实质上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我院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第185页指出:“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道、墨、法等学派,虽然各自的价值观念不同,但都推崇并努力追求道德境界的升华。特别是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始终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并以圣人为人格追求的最高标准,同时把完善人的道德视为完善社会道德的基础,将个人修养与对他人、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联系起来。”我们应当引导当代高职师范生继承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自觉地坚持儒学三纲八目的要求,以促进他们成长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儒学三纲八目的内容皆起于大学之道,现谈谈对大学之道与高职师范生人生成长发展的思考。

一、大学之道

《大学》自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后,遂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并被列为四书之首。古人8岁入小学,学习洒扫、清除、应对、进退和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礼节;15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这段开篇之言,开宗明义,标明了古代大学教育的崇高目标在于使人明确并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所谓的“三纲”。大学之道所谓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明德,就是关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诸方面的人伦道德。新民,就是不断学习,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更新改造和自我升华完善。止于至善,就是立志高远,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达到自己人生成长发展的最佳境界。古今“大学”的涵义确有诸多不同。当今社会的大学教育已经十分发达,包括了一本、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等层次和类型。各个层次和类型的大学都有其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但是,无论哪一层次和类型的大学,都应该把教会学生做人作为首要目标,都应该坚持当今社会的“大学之道”。我认为,古代“大学之道”的基本精神,在今天仍然是适用的。不过,时代变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内容应与时俱进:为父母的对子女要慈爱,负抚养教育之责任;做子女的对父母要孝敬,尽养老送终之义务,是为父子有亲。全体国家公务员都要坚持以民为本执政为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有的从业人员都要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国家的富民政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自觉践行公民义务,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是为君臣有义。凡是涉婚男女都要严肃对待爱情婚姻,不得以任何方式影响、干扰、破坏他人夫妻关系和家庭生活,是为夫妇有别。兄弟姐妹都应相互关心,和睦相处,兄姐爱护弟妹,弟妹尊重兄姐,是为长幼有序。同学同事同志相处相交,应该做到诚实守信,坚决杜绝坑蒙拐骗行为,是为朋友有信。不难看出,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是家庭美德;君臣有义是职业道德;朋友有信是社会公德。这人伦五德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全貌。高职师范学校的全体师范生应该遵循大学之道的规范,首先注重努力构建自身符合时代要求的人伦道德体系,力争成为新时期人格道德的完人,以相称于为人师表的职业要求;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自觉地适应学习型社会和社会型学习的时代要求,坚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达到人民教师在人格、道德、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应该具备的完善境界。

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出于《大学》首篇里的这段话,意在标明践行大学之道必须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这八个步骤,就是所谓的“八目”。格物就是了解事物,致知就是在了解研究事物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诚意就是不要自欺,正心就是端正心态;诚意正心就是了解和研究事物不带任何私心杂念和主观偏见,具有正确的意念、健康的心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修身就是在人格道德方面全面地修养自己。齐家就是把家治好。治国就是治理好国家。平天下就是使天下太平。那么,什么叫国,什么叫天下呢?在周代来讲,像齐国、燕国、郑国等国是国,天下则指整个周代的中国。现在像中国、美国叫国,天下则指整个世界。就这八个步骤而言,实际上包括了“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联结“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联在一起是“独善其身”,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联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努力践行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的人生信条,以高度自觉的责任担当审时度势而又最大限度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当代所有知识分子在人生成长发展上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今天在校的高职师范生参与的学校组织的一切学习和实践活动,都可看作是在进行格物、致知;学校引导和教育他们端正学习目的和态度,都可看作是在帮助他们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为了帮助他们修身,为了把他们由一个普通的师范生修炼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齐家就是主动地承担家庭责任,以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态度影响、帮助家庭全体成员扮演好各自特定的角色,使家庭中的老人慈祥善良,小孩活泼可爱,学生积极上进,从业者努力工作,全体家人各司其职且皆能较好地融入与自己对应的社会群体或社交圈内,成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治国、平天下是千百年来凡有良知仁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共同责任担当。今天的高职师范生更应该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忧心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情愫付诸具体的实际行动。每一个高职师范生都应该做到:当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或者手中拥有较大权力或者自身具有较大社会能量的时候,就竭尽全力奉献社会,报效国家,造福人民;当自己身处社会底层,人微言轻,从社会能量和自身能力方面都不足以造成较大社会影响或效应的时候,就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通过培养合格人才的途径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当代高职师范生践行“大学之道”提出的“三纲”“八目”的要求,是一个系统的人生成长发展工程。实施这一工程,高职师范院校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对之进行引导和教育,高职师范学校的学生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参与学习和实践,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既不能希冀于一蹴而就,又不能企望于毕其功于一役。特别是高职师范生要有付出终身关注和努力的思想准备。但是,当下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修身。高职师范生必须按照时代的要求,修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知识渊博,技能全面,吃苦耐劳,勇于开拓创新,善于竞争合作,从容淡定,乐观豁达的合格教师之身,从而为将来担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打下坚实的基础。果能如此,一批批德才兼备而又具有自觉的责任担当的人民教师必能在新时期全党齐心谋发展,全民合力搞建设,全面实现在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历史大舞台上奏出科教兴国的时代最强音。

参考文献:

[1]颜炳罡.四书五经现代版.青海出版社,1999.

[2]季羡林.季羡林说国学.中国书店,2007.

八上生物复习提纲篇5

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高校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简称《纲要》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着主渠道作用。《纲要》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围绕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精神,在强化“三个选择”的基础上,整合《纲要》课教学内容,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个坚持”的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多维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以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改革的“三维意识”,使当代大学生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合格接班人。

关键词: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融入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2014003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中国近现代史纲》课作为一门从历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因此,《纲要》课教师必须在《纲要》课教学中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精神,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整合教学内容凸显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以多维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培育大学生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使当代大学生深刻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并转化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1 《纲要》课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意见》规定:“《纲要》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因此,《纲要》课教学在于使学生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史,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并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革命、建设发展的内在规律,深刻领会“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引导学生忠于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动员,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量向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奋勇前进的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对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决定》指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经验,必须长期坚持。”这些宝贵经验,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坚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要深刻理解并贯彻“四个坚持”,用其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实践。

换言之,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是党在了解中国近现代国史和国情的基础上,在坚持“三个选择”的历史结论上,继续坚持在党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共和国的改革开放航船,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正确航道,又一次扬帆起航。这就说明,《纲要》课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内容有着内在逻辑,因此,在《纲要》课的教学中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2在强化“三个选择”的基础上,整合《纲要》课教学内容,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个坚持”的精神

在《纲要》课的教学中,如何从教学内容上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凸显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呢?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35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这些宝贵经验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坚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要通过《纲要》课的教学贯彻这“四个坚持”,使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真正进入课堂,使“四个坚持”的思想进入大学生的头脑,将来能用其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实践。在《纲要》课的教学中,不仅要通过近代大量历史史料正面阐述中国人民和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而且通过反面对比印证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百日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都失败了。历史事实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不可能走向资本主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不能给中国革命带来希望和光明,中国人民正是在历史的艰难选择中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信念、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地位、最终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迎来了社会主义的曙光,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在给学生强化“三个选择”的基础上,《纲要》课老师进一步结合教材内容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个坚持”的精神。

2.1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这第一个坚持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力量、路线和方向,回答了在谁的领导下、朝什么方向,走什么道路的问题。《纲要》课老师要使学生明白把党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核心,也是历史的选择。正如前面所述,从1840年以来,无数个试图改变中华民族备受屈辱的悲惨命运的政治力量,都以失败告终。最终把中华民族从亡国灭种的边缘挽救回来、把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党不仅领导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还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带领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35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摸索前进的历史。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功经验的总结。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进一步的稳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坚持“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表现。尤其是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克难的深水区,改革的方向必须更加明确和坚定。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个坚持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阐述了在党的思想路线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实现途径,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应该在什么思想指导下、怎么做的问题。《纲要》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思想路线提出的历史脉络讲清,这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中提出来。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针对党内存在“左倾”或“右倾”的错误,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做了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认识和尊重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并据此认识和改造世界。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遭到了严重破坏,20世纪60年代后期党和国家甚至陷入了“”的深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拨乱反正,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根据时代和实践的要求,突出强调了“解放思想”,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而以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在党的十进一步丰富了思想路线的内涵,突出了思想路线的实践性,进一步提出“求真务实”。由此可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正是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这一思想路线。

2.3坚持以人为本,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第三个坚持即“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和价值取向,回答了谁来改和为谁改的问题。《纲要》课教师在整合教学内容时,要突出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就根据革命实践提出了革命致胜的三大法宝之一“统一战线”即建立最广泛的群众联盟,提出“兵民乃胜利之本”,制定了一切依靠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坚持群众立场、尊重人民群众实践主体地位。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创造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发展先进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志秉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进一步指出“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实践一再证明,正是基层和群众的探索实践、创新创造,推动着改革车轮滚滚前行。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让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社会的创造活力才会竞相迸发,才能在人民群众中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广泛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2.4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

第四个坚持即“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从总体任务、基本要求、实现方法、基本原则等方面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纲要》课老师在讲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时,要突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方法,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获得长久持续的发展;只有获得长久持续的发展,才能实现安定团结的稳定;只有安定团结的稳定,才能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强调,改革要“慎重,要反复研究、反复论证,但也不能因此就谨小慎微、裹足不前,什么也不敢干、不敢试。搞改革,现有的工作格局和体制运行不可能一点都不打破,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还是要大胆干。”所以正确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实现方法。强调顶层设计,就是强调从大局出发,统筹谋划。历史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没有模式可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前进“摸着石头过河”。例如现有了小岗村的创新实践,才带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进而来开了农村经济改革。可见“摸着石头过河”体现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改革顺序,现有基层实践创新,进而上升至改革政策加以推广。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实现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和“摸着石头过河”、“自下而上”的有机统一,“上”“下”呼应。正确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必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整体推进改革,加强各项改革之间的协调配合,使之产生共振效果,放大改革效应。然而,整体推进并不意味着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找准关键点,一点带面,带动全面改革。

八上生物复习提纲篇6

高三是人生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每一个考试科目对于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可是即使进入高三生活,即使现在复习的内容在高一、高二都早已学过,也有很多的学生对于历史这一科目的学习仍然没有掌握精髓,客观地说大多数学生在主观上还是想学好历史这一科目的,从历史老师的角度来说,这就需要在教学策略上多下一些工夫,以便提高学生的得分,经过几年的教学,从备考方向、导学提纲、重要考点内容整合、课堂有效提问、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几个角度对高三历史复习课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备考方向;导学提纲;重要考点;内容整合;有效提问;认识水平

一、明确备考方向

高考历史备考方向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教科书,所以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要对其进行仔细研读,对于里面要求的主要历史事实、主要观点、知识关联、逻辑联系都要弄个清清楚楚,也要给学生讲个清清楚楚,并且要求学生把每课的课程标准要求都写在教材相应的位置以便学生自主复习时再次研读。高三一轮复习主要侧重打基础,具体的步骤和安排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可以按照一、二、三、四、六、七、五、八单元的顺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多的唤起高一、高二学习历史记忆的同时,对教材做了小小的整合。历史二轮复习主要是将教材专题史的形式转而采用编年史的方法进行复习,将历史知识通过另外一条线索穿起来,从而有利于我们看到具体某一段时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等的发展情况,以及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我们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编写适合学生的导学提纲,“学(讲)思练”结合

“导学案教学”在课堂使用的流程包含以下基本环节:一导学,即教师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课前对教材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一些问题;二探究,学生围绕“导学案”进一步探讨问题;三检测,通过当堂达标测试,发现还存在哪些问题;四总结,指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进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学习方法;五拓展,布置与学习目标相一致,具有针对性、层次性的作业与练习,并对完成作业与练习的数量、质量、时间,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在高考中,对材料和解题思路的考查所占的比重要远远高于对教材知识的考查。考纲可以告诉考生考试的内容,但不能告诉考生考的材料和思路。所以高三复习平时就要编写适合学生的导学提纲,注意培养学生“学(讲)思练”结合。

三、做好重要考点的内容整合,掌握重要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科目知识点庞杂,所以对历史知识的整合在第一轮复习期间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我们可以这样来整合:(1)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2)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四、设计课堂有效提问,优化教学环节

课堂提问是教师上课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进行历史学科思维、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就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提问的有效性。每一节课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结论等,都是历史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提问,而且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切忌平、淡、浅、直。提问类型要灵活多样。提问的类型,按认知水平可分为知识水平(考查是什么)、理解水平(考查为什么)、应用水平(考查怎么用)、分析水平(考查分析能力)、综合水平(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和评价水平(考查评价能力)六个由低到高不同层次水平的提问类型。按提问技巧可分为诱导式(设置诱导源)、疏导式(设置问题链)、阶梯式(设置阶梯状问题组)、对比式(考查比较辨析能力)四种类型。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管运用何种技巧,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与学习要求,精心设计。

五、融通基本史观,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

高中历史要求学生掌握六大史观,即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史观,并能分别从这些观点或角度去认识同一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与观点能符合青少年学生阶段的特点;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中国的世界与世界的中国、古老的中国与现代的中国。相信各位教师如果在以上几个方面做得足够到位的话,一定能打造出高效的高三历史复习课,也定能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历史,提升学习能力,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能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作者:常爽 单位:吉林省珲春市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德]特尔哈特.建构主义与教学(一).张桂春,译.外国教育资料,2000(03).

[2]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八上生物复习提纲篇7

第一阶段:夯实基础阶段。中考纲要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和方向,也是我们复习的重要依据,要把对考纲的学习、理解和复习紧密的结合起来。回顾近年中考试题,基本上都是依据中考纲要和新课标,源于教材,又拓展于教材,从教材引伸到检查学生的知识储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感价值观。因此这一阶段依据中考纲要对教材进行系统的复习是保证复习质量的关键环节。在讲基础知识时要注意这样几点:

(1)简单知识、基础知识应少讲,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进行归纳、识记和理解工作。我的具体做法是这样:以单元为单位,老师先把重要考点根据考纲要求层次讲解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本单元的知识框架,下一节课的前十分钟抽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一些达不到要求的学生让科代表督促并检查,目的就是要达到对本单元基础知识的基本掌握。

(2)教师着重强调和讲解重点、难点和疑点,并适当拓宽知识,有联系的知识点要讲清,例如在讲解权利和义务时,怎样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重要的考点,也是考试的难点,同样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但途径却不尽相同,老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既要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更要讲清维护各种权利的具体途径。

(3)对于学生易错、混淆不清的知识应“讲细、讲透、讲全、讲清”。例如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讲解时,学生对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内涵混淆不清,容易产生错误,有不少的学生把国家制定法律以及整治网络等举措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说成是司法锤护,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两个保护,老师要讲清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内涵及基本要求;特别要举例说明国家对大的社会环境的整治以及立法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都属于社会保护的内容;司法保护仅仅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比如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实行特殊制度等。

(4)重视通过试题训练来巩固基础知识,注重试卷讲评方式方法和效果,重视教学反思。

我的做法:每周复习两个单元,测验一次,老师认真阅卷,及时评讲。每次测验都是随堂完成,就当作一次课堂作业,所不同的是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试题做完,而且是独立完成,需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仅要分析问题,还要根据问题找出答案,这样既有利于熟悉教材,也有利于训练学生的答题能力。考完以后老师要及时批改,及时向学生通报成绩,不能拖延批改时间,否则学生的学习和考试兴趣就会受到影响。老师在评讲试卷时做到两点:一是要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解决办法;二是通过评讲把所学的重点内容再复习一遍,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5)在复习中注重用联系的观点指导学生领会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思想品德课的知识具有关联性,所以单元复习可以将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关联复习,以便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从而提高能力。

首先,帮助学生理顺教材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复习到八年级在竞争中合作这个考点时,可联系七年级创建良好班集体;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复习八年级诚实守信这一考点时,可联系学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谐社会、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等。

其次,把教材知识和时政热点有机联系起来。中考试题紧密联系社会热点,时代感强,这是思想品德学科的特色,所以我们要广开教学门路,注意小课堂与大社会、大环境的结合,教师要注意多收集整理一些时政热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知识点去观察、分析这些时政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例如复习到八年级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这一知识点时,可联系国家努力实现教育平衡;关注社会收人公平;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有去年“两会”关注民生问题等;复习九年级承担社会责任这一知识点时可联系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上海世博会、感动中国人物、青年志愿者活动等。

再次,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中考命题形式日趋人文化、生活化,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关注青少年的行为,加大导行力度,每年中考的试题大都与学生生活相关,新教材主体性、开放性、贴近现实生活的特点在试题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而成人化的东西也在逐渐淡化,所以,我们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要注意联系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中考有时候材料很大,但问题却很小,我们面对的仅仅是初中生,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应该贴近他们的生活。所以在复习时材料题的设问须从

小处人手,切忌过大。如对金融危机问题可以从侧面问:对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是否应该放弃对外开放?或二十国集团协商共同应对金融危机说明什么?等相对小一点的问题,答案可以涉及对外开放、和平发展是当代的主题等。最好不要出现像“如何解决金融危机问题?”这样的大问题,国家领导人都难以回答的问题中学生当然回答不了!

第二轮“课标复习及题型训练”

复习的目的:

(1)课标复习就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以解读课标的形式归类复习。这有利于打破教材的顺序,实现知识的重新组合,把局部的、分散的知识整合为系统知识。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基础知识到综合运用的飞跃,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题型训练:通过不同的题型让学生在解题中了解考试命题的原则及思路,研究题目类型,揣摩解题方法,来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不断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遇到新问题时,可以迅速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知识灵活运用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三轮复习中,重点应是查缺补漏、强化提高,关注答题技巧、质量和速度,积累应试经验,培养、提高学生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最佳竞争状态和实战能力。要做到: ,

(1) 完成一定的综合模拟训练题。

(2)重点训练学生的审查设问的能力、概括提取信息的能力、联系整合知识的能力、形成准确答案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明确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题型特点、命题规律和答题要领,掌握各类题的解题方法、技巧和规律。

八上生物复习提纲篇8

一、坚持写日记,记录成长的脚步

日记是人的随笔记录,生活,学习情况都可以写成日记。如果从会写字,会造句时就开始写,一直坚持到走上社会,那将是人生一笔巨大的财富。大凡学习优秀者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的要求教师可以由少到多,逐步提高。每个学生的发展情况是不一样的,要让后进生也会写,对他们提的要求就要少些,能多些的多写,不能多写的,就把当天的年月日写上,至于内容,只写一二句话就行,时间久了,他们自然就会有话可写。

二、摘录笔记,激起创作的灵感

摘录,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不但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还能深化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做摘录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时间久了,就会有很多的资料,写作时就会有话可写。另外,不能只是为摘录而摘录,如果对摘录下的内容很少去复习,甚至根本就没有再去理会,摘录的东西就成了一堆毫无用处的废物。摘录的知识要化为己有,才是摘录的目的。

三、写提纲,为作文设计好蓝图

提纲是作文构思阶段的产物。构思是从整体上对作文进行设计,没有构思就没有作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作战的计划书,要力求写的符合要求。有些同学常写“1.事情的开始; 2.事情的经过:3.事情的结果”一类的提纲。这太空洞,对作文没有什么用处,不能算是提纲;也有的同学把提纲写成文章的内容;还有的同学把提纲写的呆板,生硬,缺少变化,也会影响作文质量。所以写提纲一定要切题,简明扼要地体现体裁的特点,

四、在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

“作文,作文,见到头痛”,大部分同学都有这种感触。是呀,作文难写,许多同学拿到题目,就觉得脑袋空空,不知道该写些什么,规定写500字,有的同学搜肠刮肚写不到300字,就觉得没话可说了;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写出来的句子干瘪,词语匮乏;还有的同学硬着头皮,东拉西扯地说上一些大话、空话、套话、假话,自己看着都别扭;更有的同学抓不住中心,像猪八戒踩着西瓜皮,溜到哪算哪儿,写到后面才发现自己离题万里……

出现这些情况,首先是材料问题。肚子里没货,笔下自然无文。其实要想作文写好也不难,平时要留心观察事物,搜集写作材料;参加实践活动,积累鲜活的材料;还要加强课内外阅读,积累好词佳句。无论用哪种方法积累,同学们都要学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并灵活运用。

总之 ,一个好的习作习惯就如同一颗美丽的卵石,你为什么不从今天起为自己多捡一些卵石呢?明天,这些卵石就将变成你的一笔丰厚财富,有它们伴随你的学习,相信你一定会收获一个美好的未来。

上一篇: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范文 下一篇: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