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一单元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4 11:38:52

八上语文一单元总结

八上语文一单元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讲方式;模式;单元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4-0054-01

一、对“学讲方式”和单元教学的探索

首先,全体教师想尽一切办法掌握了“学讲方式”的精髓和单元教学的实质,然后坐下来认真学习,潜心研究,重点弄清了“学讲方式”和单元教学的精神实质和课堂教学模式,这为后来的探索和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学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语文教研组的二十多位教师,决定在初二(1)班进行“学讲方式”和单元教学试验。全体教师大胆探索,认真进行了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备课。具体做法是:每个教师对本单元的教学设想和步骤先在备课小组发言,然后集体评议,最后由推选的执教人根据小组评议,写出单元教学报告和教案。教案确定了,那就得在课堂上下功夫。课堂上,教师讲练结合,侧重启发诱导,及时点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得灵活,掌握了规律,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二、“学讲方式”和单元教学的原则

通过单元教学,测试效果十分显著,初二(1)班的语文成绩有了明显提高。经过大胆探索、认真总结和研究,认识到“学讲方式”和单元教学必须把握好如下几个原则。

第一,重视单元总领课。“万事开头难”,若要较快转入新单元的学习,先要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重点及方法,时间安排也要让学生胸中有数。八下第三单元共五篇课文,第一课《敬畏自然》和最后一课《喂――出来》为讲读课文,中间三课为自读课文。单元总领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十分关键,它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指导方向,直接关系到该单元教学的成败。因此,对单元总领课必须给予足够重视。本单元总领课《敬畏自然》第一课时安排学生初步自读或预习,重点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基本内容。这一环节要大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学、预习,在课堂上相互讲。第二课时主要是分析讲解,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尤其要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第二课时要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当然,这个过程也要穿插学生的讲。

第二,上好讲读课。本单元共五篇课文,总领课《敬畏自然》和最后一课《喂――出来》是讲读课文。对这两篇讲读课文,教师的讲读尤为重要,特别是总领课,力求通过讲读给学生授之以法。对于讲读课,必须充分显示教师的讲授艺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基础外,还要具备演员的素质与全能,这样教师的“讲”才能有艺术性。如通过讲授《敬畏自然》《喂――出来》,使学生了解科学小品文的结构特点,把握科学小品文的说明方法、顺序和语言特色,尤其要树立环保意识。讲读课是“举一”,“举一”顺利完成了,为下面自读课学习即“反三”奠定了基础,也为科学小品文的写作做了必要的准备。上讲读课虽然以老师“讲”为主,但并不等于全是老师“讲”,学生的“讲”也要适时地穿插其中。

第三,不偏废自读课。本单元共三篇自读课文,每篇安排一课时,课外自读安排在自习课或其他课外时间完成。教师及时抽查了解,掌握自读情况。自读课应最大限度地体现让学生“学讲”的原则,体现教改中的“反三”。应该说,“学讲”在这一环节中体现最为充分。但是,教师绝对不能袖手旁观,而应发挥点拨、指导的作用。自读课文在单元教学中,可采用编写提纲式、复述式、辅导式、讨论式等方式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力求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

第四,重视单元总结课。一个单元学完后,要及时进行总结、检测、反馈和弥补,这些环节对顺利实现单元内容的过渡是非常必要的。可根据单元具体情况,讲解时灵活掌握,主要是整理、比较、分析、归纳、综合、概括、总结,让学生在头脑中较快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从而强化教学目标。课时一般在两课时,其中一课时用来检测。每一课、每一单元的总结都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充分体现“学讲”的原则。

第五,加强写作指导课。教学过程是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客观规律不断向高层次进行延伸的。学习语文贵在应用,应用的本质在于会写作,加强写作指导非常重要。教师在具体指导时,应根据该单元中的文体及知识结构,通过反复训练,做好写前指导、写后讲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科学小品文,根据要求,学生只要能够初步掌握科学小品文的写法就可以了,不作过高要求。

三、结束语

通过全体教师的认真探讨、实践、总结,充分认识到“学讲方式”在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绝不能让“学讲方式”在单元教学中的运用流于形式,而应落到实处。在实施“学讲方式”在单元教学运用的过程中,以同年级为一备课小组,每一个单元都选一名教师作为该单元的中心发言人,并负责整理单元教学报告,报学校教务处,最后由教师本人写出具体的实施教案,方能上课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讲方式”在单元教学中的优势,确保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张顺涛.语文单元整组教学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05.

八上语文一单元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读写结合写作目标课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11

语文教学历来重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但现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隔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和写作能力呢?

“写和读密切相关。它们各自的过程并非孤立地发生发展,而是互相作用、互相转移的。”我们的教材虽然把阅读和写作分开,但它们实际是紧密连结的,有着共同的过程。“提高写作能力,必须以学习阅读为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阅读教材来指导学生写作。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为例,笔者在学期初就思考着如何构架课文阅读教学和单元写作目标之间的联系,在备课过程中心中始终牵挂着单元写作目标这个“纲”,在具体的教学中适时调整自己阅读教学的步骤及相关内容。以下便是笔者践行读写结合,将单元写作指导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的几个方法。

一、水到渠成,课后归纳总结写作方法

当写作目标与该单元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一致之处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文阅读教学结束后来个“顺水推舟”,水到渠成地将其作为写作方法传授给学生。

比如,第一单元的写作目标――记叙的线索。它包括以下内容:

1.记叙文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2.记叙的线索可以是人物、事件、一个具体的事物、情感的发展变化等。

3.写作时可以设计明、暗两条线索。

4.记叙的线索应该隐含在文章中,与文章内容吻合。

其中第三点提到记叙线索可以设计明、暗两条线索,这也是该单元第一课《藤野先生》的一个重要的写作特点。《藤野先生》的叙事线索有两条,一条是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另一条是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时已经讲解清楚了,那么在总结课文内容时,就可把它作为写作方法直接传授给学生。等进入单元写作训练时,学生对这一方法也就驾轻就熟了。

二、移花接木,将单元写作目标渗透到阅读教学中

有些单元写作目标可能不是课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但它与课文内容又有一定内在的联系。这时需要教师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给予“植入”,也就是将写作训练目标部分迁移到课文阅读教学中。

如第六单元的写作目标――学写游记。具体要求是:

1.写游记要写清楚游览的经过,以游踪为线索。

2.在写景时,可以移步换景,也可以定点观察。

3.游记要注意详略得当,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独特的感受。

4.还可以适当介绍与游览地相关的知识。

该单元的四篇文言文以游记为主,但很难说以上四点是它们阅读教学的重点。毕竟又是文言文,教师在教学中可能很容易忽略其写作方法的指导,那么就可能错失很好的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的良机。

因为有了单元写作目标这个“纲”,所以笔者从一开始备课的时候,就在寻找它与阅读教学之间的契合点,最后发现完全可行。就单元写作目标的第一点而言,要写清楚游览的经过,以游踪为线索。柳宗元写《小石潭记》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的:“从小丘西行……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中鱼……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其中既有移步换景也有定点观察。教师可以边讲授课文内容,边补充说明这便是游记的写法之一――交代清楚游览的经过。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单元写作目标也迎刃而解了。

再举写作目标的第三点来讲,游记要注意详略得当,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独特的感受。我们可以举《满井游记》为例,课文对满井初春的景色进行了细致描写,尤其是山光水色,最后作者用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画龙点睛地表明了自己Τ醮壕吧的喜爱。如果仅仅依据教参的要求,只要解释清楚这议论语句的内在含义即可。但如果教师能把其作为游记的写法之一传授给学生,这既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又部分完成了单元写作目标,何乐而不为呢?

可见,只要教师心中有写作教学这根弦,并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将单元写作目标这朵“花”移植到课文阅读教学这棵“树”上,那么植根于课文阅读教学的写作指导必将“盛放”。

三、深入挖掘、提炼、归纳和总结

教材编者在每个单元的写作训练里都附上了“写作导引”,它一方面简要介绍单元写作的要求,另一方面还结合具体的课文篇章加以举例分析。这样理论和实践结合,学生的确容易理解和体会。但仔细研究:“写作导引”里所举的课文实例是有限的,有些甚至是“过时”的。那么,是否可以引用单元课文内容来作为写作指导的实例呢?回答是肯定的。

以第四单元为例,其写作目标是:记叙中的描写和抒情。具体要求为两方面:其一,写记叙文时,往往要在一些重要的地方加入适当的描写。描写能让文章更加具体、生动,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还可以突出重点和中心。其二,在记叙文中适当加入抒情,能使作者的情感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为了说明描写的作用,教材以冯骥才的《泥人张》(第四单元)为例,即作者通过对“海张五”的外貌、神态和动作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目中无人的恶霸形象。对于抒情的作用,编者以朱自清的《背影》(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文中几句简短的抒情,道出了作者的追悔、思念,及内心的五味杂陈……

如果教师仅是把这两个案例和学生交流或解读一遍,学生对写作要求的理解很难说是深刻的。其实,我们阅读教学的课文资源既丰富又鲜活。

就这个单元而言,教师可以举的课文实例是不少的。《云南的歌会》中作者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分别侧重于人物、环境和场面的描写,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欣赏和赞美,其中对人物(年轻女子)的描写是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

还有《端午的鸭蛋》中的“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一个简单的动作细节描写就把吃鸭蛋的动感和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语言诙谐幽默,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和自豪。而《春酒》中描写和抒情的语句更是俯拾皆是。结尾“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可见,这些记叙类文章中描写和抒情的手法都运用得十分巧妙。教师可采用串讲的方式,将其写法加以提炼、归纳,经整合后传授给学生。比如,以《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春酒》中有关描写的语段为例,告诉学生记叙文中描写所起到的作用,也可以举《端午的鸭蛋》《春酒》等中有关抒情的语段,和学生阐述记叙文中抒情的意义所在。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写作技法的认识,而且也是对文本的又一次解读,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我们的语文教材在与时俱进,无论是作为阅读教学的课文篇目,还是单元写作设计都在改变,日趋完善。而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也必然是一种趋势。针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笔者先摸透每个单元的写作训练要求,再将单元写作目标分散、渗透到单元课文阅读教学中,或是根据单元写作目标的要求,对单元课文的相关写法做提炼和整合。这样的过程算是读写结合的一个有益尝试吧。

[参考文献]

[1]黄厚江.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M].苏州: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八上语文一单元总结范文第3篇

2016年上半年我去河南省辉县送课,该校使用的是语文版教材,在对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首先阅读了教材的单元说明,思考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然后确定了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流程。这样可以做到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对教学目标的合理定位,对课时的高效利用,整体上使得教学高效,让孩子们的时间不被浪费,每一节课的收获都丰盈。以下是对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步骤的解读。

一、阅读单元说明,梳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几篇课文,有游子对父亲背影的描述,有耄耋老人对母亲往事的追忆,有抗战时期八路军的传奇故事,也有美国女权运动领袖的斗争经历。读这样的散文,首先要抓住文章的叙事线索,如《背影》以特定情境中最感人的细节为线索,《永久的悔》以“红的”“黄的”“白的”为线索,《铁骑兵》以离开大队的骑兵的行踪为线索,《苏珊・安东尼》以苏珊・安东尼争取妇女选举权的斗争过程为线索;然后体会作者在叙事中所蕴涵的情感。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定为:

1.抓住文章的叙事线索。

2.体会作者在叙事中所蕴涵的情感。

3.学习文章的表达手法。

二、依据单元目标,确定课时目标

《背影》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我依据单元提示制定了单元目标,依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这篇文本的特点,结合本课的阅读主题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依据学习目标又选取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父爱的姿势》《永不缩回双手的父亲》这两篇文章作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中,由讲述叶倾城的故事到速读叶倾城的文章《永不缩回双手的父亲》,让学生走进那无私无畏的父亲,走进置自己生死于度外的父亲,进而感悟到平凡中凸显伟大、感人至深的父爱。在这个情感渲染的基础上,再走进教材中朱自清的《背影》,以便充分发挥课文的范例作用。

此外,通过精读文中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细节,让学生一边品读,一边感悟真情,一边总结细节描写的方法。运用学到的描写细节的方法,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赏析《父爱的姿势》,最后走出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细细地品读生活中在特定情境下父亲对我们的爱,捕捉生活中的瞬间,运用细节描写,书写父爱。

根据以上分析,我把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定为:

1.学习以特定情境中最感人的细节为线索的叙事方法。

2.学会品析文章的细节描写,并且用特定情境中的细节描写表达情感。

3.体会作者在叙事中所蕴涵的情感。

三、根据课时目标,确定学习内容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背影》(朱自清)

丛书《在阳光下奔跑》:《父爱的姿势》(钱国红)、《永不缩回双手的父亲》(叶倾城)

四、根据目标和内容, 合理设计学习流程

基于以上对单元目标的解读和本课时教学目标及内容的分析,我把本课主题确立为“那个人,那情境……”并采用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走进故事 走进父亲

1.出示幻灯片“一刀为他,另一刀还是为他,只因他是他的儿子……”

请同学们带着这句话跟随老师一起走进动人心弦的《永不缩回双手的父亲》的第一个故事。

2.自由回答: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又是怎样的一个父亲?

3.请深情地把这句话读出来。

4.速读叶倾城的《永不缩回双手的父亲》的另一个故事,在最后的刹那间,在生死关头,这位父亲又是怎样做的,请勾画出来。

小结:这位父亲让人感动缘于他死死握住菜刀的细节,其实在生活中父亲让我们感动的细节很多很多,下面让我们走进朱自清的《背影》,慢慢地走进我们的父亲,细细地品读生活中在特定情景下父亲对我们的爱。

(二)抓住线索 明晰内容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细节 感悟真情

1.找出文中描写父亲的四次背影的语句。

2.赏析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细节。

(提示:从特定的情境、特殊的角度、精妙的动词、传神的情态、情感的烘托、分步的烘托几方面入手。)

3.有感情地朗读“走到那边月台……我的泪很快流了下来”。

(四)总结方法 学习运用

学习《父爱的姿势》:

1.速读文本,勾画出三个情境下父爱的姿势

在风狂雨骤时,父亲冒雨接我回家;

在我患上重感冒时,父亲守在炕沿边照顾我;

在我参加高考时,父亲在烈日下为我助威。

2.运用上一篇文本的品析细节的方法品析本文的三个细节,感悟细节中蕴含的父爱。

如:“在风狂雨骤时,父亲冒雨接我回家。”这一细节,在――情境下,父亲――,父亲当时的情态让“我”想起了――,运用了――词语,表现了父亲对“我”的――,也表现了我对父亲的――。

(五)走出文本 追寻父爱

播放歌曲崔京浩的《父亲》,学生一边用心听歌曲,一边看父亲在平时关爱孩子的图片。

(六)捕捉生活 书写感悟

父亲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b在书包里的一盒牛奶……

爱在生活的细节中,请捕捉你生活中那感人的瞬间,带着你那颗感恩的心把这个瞬间放大……

八上语文一单元总结范文第4篇

一、“选择式”整合文本内容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遇到好的文本喜欢条分缕析,大到主题思想、谋篇布局、语言特色、写作手法,小至一句含义深刻的话、一个重点词、一个易错字,甚至一个标点,都想一股脑儿教给学生,这样看似面面俱到,教学效果却大打折扣。相反,如果我们整合同一主题不同文本内容,选择文本间的融合点,重点落实,使教学目标更明确,课堂效果也会更显著。

1. 抓住一个问题

《日月潭》和《葡萄沟》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以“家乡美”为主题。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两个地方的共同特点――“美”。然后,抓住“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美”这一主线索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阅读、交流文中的关键语句,从而体会日月潭和葡萄沟不同的美。接着,顺势引导学生口头表达:你认为家乡哪里最美?从何见得?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文章主线,学会了抓关键语句的方法,也有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2.把握一种结构

总分总结构在三年级的课文中十分常见,需要学生重点掌握。我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先请全班学生齐读第一段,再请各组学生轮流读中间三段,接着请全班学生齐读末尾一段,读后引发思考:首尾两段与中间三段是什么关系?分别起什么作用?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明白了总分总的结构,理解了作者谋篇布局的意图。我还把《秋天的雨》与《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两篇同是写景主题的课文整合在一起读,找出两篇课文在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力图全方位、多角度地加深学生对全文总分总结构和构段方式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

3.学会一种修辞

《翠鸟》一课中,作者仔细观察,充分想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有序、生动地展现了翠鸟外形的美。精读课文第一段后,我又讲了郑振铎写的《海燕》一文,请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让学生在更丰富的阅读材料中体会修辞之美、语言之美。接着,我出示熊猫、孔雀、大象等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用比喻句有序、生动地仿写其他小动物的外形。这样的训练使学生能力得到发展,收到见木知林的效果。

4.习得一种策略

阅读同一主题的文本时,“求同比异”的策略非常适用。学生习得这种策略,在以后的阅读中便能举一反三,提高阅读能力。同一主题的不同文本,在主要角色、主要事件、表达主题、表现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可能各有异同,教师在充分比较和考虑的基础上,设计阅读单,激发学生比较异同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今后自主比较同一主题不同文本的习惯。这样的整合学习能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与表达能力。

二、“并列式”整合单元内容

每个单元同一主题的不同文本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整合单元教学内容,应以单元导读课点出其共性,再针对不同文本的个性,寻找课内文本与课外文本的融合点,使学生每课都有不同的所得,到单元综合实践课再将这些所得联系起来,形成单元内同一主题下并列的知识结构网和能力结构网。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文章都表现了人间真情,但《可贵的沉默》《妈妈的账单》以对话为主表达父母深情,《七颗钻石》《她是我的朋友》以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主人公的赤诚爱心。这样的合并、归类、整合,能避免相同训练点或近似主旨的重复,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在不同课文中提高学生不同方面的语文能力。

三、“螺旋式”整合学段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在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时,需要从学校层面进行统筹,把小学六年的语文教学看作一个整体,要把握好总的教学目标和每学期教学目标、每单元训练点之间的关系,精简课内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我校三校区统筹安排,分工合作,各备课组组长带领组员们围绕“多阅读、勤思考、善表达”的指导思想进行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高效管理。以四年级上册八单元内容的备课为例,北校区负责备第一、二、三单元,南校区负责备第四、五、六单元,西校区负责备第七、八单元。三校区各有侧重,精准备课,再资源共享,各校区老师再根据课文内容有所侧重,针对训练点及补充材料的特点和学生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全校六个年级分别设立正副组长二人,负责分工、统筹,调整各单元训练点,从而使各学段的内容实现有机融合,使六年的素养目标实现螺旋式上升,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八上语文一单元总结范文第5篇

一、主题单元,为复习内容的整合铺就通途

主题单元就是围绕某个主题组织3-4篇课文成为一个单元。本单元的“习作”、“练习”内容也尽量予以配合,凸显这个主题。如六年级上册的七个单元分别是: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奋斗与生存、民风民俗、景物聚焦、名人风采、读书有方。其中第二单元围绕“人间真情”这个主题。通过三篇课文,多角度、立体地歌颂了人情美、人性美。而本单元的习作训练,安排学生“回家做一件事,想一想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然后向他们示爱,记下整个过程:单元练习的“诵读与感悟”,要求学生领悟汪国真的《我不期望回报》这首诗。这就较好地把阅读和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了起来,整合了各项训练,增强了训练效果。这种编排特点大大地提升了文本的教育资源,给阅读这套大餐提了“味”,增了“色”。同时,也为我们的语文复习内容的整合提供了现成的可依。

二、巧用复习方法

在复习中,除了对知识的归类复习外,我还尝试了一种新的复习方法,效果也不错。这种方法分三个阶段进行:

1.教师划定复习范围或确定复习项目,学生依据课文、课堂笔记、平时作业及相关学习资料,确定复习重点,列出复习提纲,自行复习,然后根据自己的复习所获,尝试拟出模拟试题,做好“摆阵”和“攻阵”的准备。此阶段,学习支配权应属于学生,教师只是相机做一些提示:“想一想,还有那些内容该掌握。”“你还有哪些地方没复习好。”“你估计谁可能会疏忽什么内容,会搞不透什么问题,你能出个题目考考他吗?……

2.学生之间开展“攻阵”活动。第一个“阵主”,由学生自荐上场,根据自己所拟的测试题进行“摆阵”,或由全班同学竞答,或指人作答,优胜者为下一轮“阵主”,继续“摆阵”。此阶段,教师是导演,是参谋,是顾问,除维持好课堂秩序,调节好课堂气氛,还要做出客观的评价:对学生不正确的问法、测法要给以纠正;对没有掌握好的问题,要引导讨论,明辨是非;对提问巧妙、见解独到、回答正确、表现突出的学生要给以热情表扬。

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本次复习要点,交流、推广先进的学法,帮助确立正确的复习导向。教师针对学生暴露出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进行强化训练。这种复习方法因为是师生共同活动,打破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三、注意归纳复习,提炼解题方法。

有的老师在总复习时,总喜欢搞题海战术,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学生表面上练得挺熟,可实际考起来,总是抓不住要领。各种题型五花八门,老师仅通过分数考查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帮助学生分析研究命题方向,分析解题方法,结果事倍功半。正确的方法,我们教师可根据各册教材的要求,帮助学生归类复习,可逐册归类复习,或从字、词、句、篇逐一复习。在归类复习中,突出每一类重点和难点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例如修改病句这一训练内容,复习时我们可先引导学生寻找修改方法。一般来说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紧缩法,对于较长的句子,可以把修饰、补充成分去掉,留下最基本的成分(即主语、谓语、宾语)以便检查句子是否有残缺或搭配不当的毛病。例如“滚滚的乌云和滂沱大雨顿时从半空中倾泻下来”。这句子较长,修饰成分多,不易看出毛病,若把修饰成分去掉成为“乌云和大雨倾泻下来”,这样,就不难发现,句中的“乌云”是不能“倾泻下来的”,故这一句子犯了顾此失彼词语搭配不当的毛病。二是类比法。按照原句的样子(即意思)用另一些句子表达,进行对照比较,也可以检查句子的正确与否。例如:“工地上横七竖八地码着木料”可能有的同学没到过工地,没见过木料是怎么码着。因此这一句子的毛病一时找不出其毛病。遇上这类句子,可以引导学生仿照一些句子。例“商店里横七竖八地码着货物”这样一比照,原句话的毛病就可以容易地看出来了。商店里的东西是要放得整齐的,而“横七竖八”是乱糟糟的。“码着”是整齐地堆着,显然它与“横七竖八”是有矛盾的。以此类比,毛病就显现出来了。学生掌握了方法以后,修改病句就容易学了。复习其它内容时,同样的办法也要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加上适当的训练,学生复习时就感到轻松了。

四、注重发展,迁移升华

复习不是就知识论知识就文论文,更不是单为考试而复习,而是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既要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又要关注复习知识形成能力的方法和过程。将所学知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梳理和相关的拓展迁移,实现理性的升华。如在复习古诗时,不光要知道诗文的大意触摸作者的情感脉搏,还可以借此诵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引读其他诗人相同情感的古诗。在复习对联时,除让学生补充对联外,还可以让学生交流在相关课文中学过的对联,或欣赏自己课外搜集的更多对联。这样,复习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体现知识由“会”到“会的更多”的发展轨迹,使学生原有的水平、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五、注意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尽管试卷中常常出现一些课外题,但它所含的知识和能力从来也没有离开教学大纲,复习课本正是掌握这些知识,培养这些能力的捷径。所以,我们应该扎扎实实地把课本复习好。我们的试卷中大部分题目是考能力的,例如:查字典、阅读、写作等,从这些题目看,知识和能力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在总复习中既要要求学生牢牢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又要要求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读写中的问题,二者不可偏废。

八上语文一单元总结范文第6篇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学习后记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客观素质和个性差异,让学生享有发现、探求、归纳、梳理问题的自利,使其思而有路、思而得法、思而生情、思而成智,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从而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窗。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1]。而书写学习后记正是达到这一目标、提升学生思维层次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写好语文学习后记呢?一、注重学法总结,促进学生优质高效地学习知识“方法是学习的钥匙”[2]。 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学法的总结,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适合自己的独到的学习方法。笔者在教完人教版八年级上期第三单元(说明文单元)后,笔者看到学生语文学习后记本中有这样一段随笔:“单元提示”的启示今天,我们进行了第三单元的复习。语文课开始,老师就问我们这一单元的学习收获。同学们把很多收获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有人说掌握了说明文文体知识,有人说知道了桥的特征,有人说了解了园林艺术……老师对我们的收获表示了肯定。然后,老师说:“谁能概括一下大家的收获?”顿时,本很热闹的场面静了下来,大家都在用心归纳学习心得。我灵机一动,好像书上啥位置有这样的文字,想起来了——单元提示里面不是有吗?我重新认真地审读了一遍“单元提示”,它分两个部分,一是本单元共性内容、共同主题的概括;二是学习的重点及方法。我用“单元提示”中的内容回答了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用赞许的话语对全班同学说:“xx同学归纳的语言,正是‘单元提示’中的内容,其实‘单元提示’是对一个单元的整体‘俯瞰’,但愿其他同学都能像xx同学一样找到学习纲目,我们今天的复习就根据单元提示分块展开,首先……。”一节课下来,笔者收获颇丰。回首一想,如果在课文学习的始终都带着单元提示中的任务去完成,那今后学习的重点不是更加突出,效率不是更能提高吗?这则后记是学生运用“单元提示”学习语文的深刻感悟,也许就是这一次后记的书写,便能让她形成带着问题学习、探究、总结、归纳的好习惯,无疑对她终身学习都会有莫大的帮助。二、强化写法辨识,增进学生科学准确地解读作品写法辨识是指学生在以课文为主要载体的语文学习中,结合文化常识、文学常识、文体常识, 通过认知、理解、归纳出来的写作技巧,它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笔者在结束人教版八年级上期第一单元《蜡烛》的课堂教学后,看到有这样一则后记:用反复描写凸显主题之美《蜡烛》中描写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苏联红军烈士,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故事自然感人,手法尤其独特。这篇通讯有几组数据非常醒目:对炮火的十一次点染、对蜡烛的六次描写、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以及对老妇人“三爬”“三跪”的特写。这种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没有反复的描写,就难以表现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更难以表现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的动人事迹。文章对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的赞美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的讴歌,均是通过反复描写凸显出来的。“轻轻地我来了,正如我轻轻地走了。”诗歌如此,散文依然。我们且不去评价这篇后记的语言和措词是否得当,单就小作者对《蜡烛》这篇文章的写法的辨识,足可看出他对文章深入透彻的理解。三、彰显个性特征,引导学生冷静理智地审视生活。新课标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活动”[3]。学习后记是个体在体验的基础上对收获的充分表达。学生在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后,总是站在一定的角度想对文中的人物发表点看法,或者对作者说点什么。这时老师要启发学生拿起手中饱蘸深情的笔,让心灵的泉水尽情的流淌,书写出对作品的独特感受和对生活的理性思考。比如笔者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就启发学生要多角度思考,获得人生的启迪。学生围绕“播种”而写——……“播种才有收获”,丑小鸭从小播种了梦想,播种了希望,最后终于变成了白天鹅。我们也应该有春的播种,夏的耕耘,才会有秋的丰实。没有播种的人生,永远是荒芜的。有的围绕“磨难”而写——……丑小鸭的故事折射出来的是一个童话大师的成长经历。磨难对于弱者而言,是绊脚石,是埋葬自己的坟墓;对于强者而言是踮脚石,是完美人生的财富。有的围绕“选择”而写——……面对鸡鸭的嘲笑,丑小鸭选择了离开;面对猎人的追捕,丑小鸭选择了躲藏;面对猫和鸡的歧视,丑小鸭选择了追求;面对冰冷的湖水,丑小鸭选择了抗争。人生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选择,正确的抉择方能造就永恒的辉煌。甚至还有围绕“美”与“丑”而写——……美与丑是一对孪生姐妹。当美从天而降时,丑也悄然而至了。同样,当丑成了一种巅破陋习鼎立革新的力量时,这时的丑便成了一种惊艳,一种绝美。总之,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学习后记时,应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客观素质和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在质疑思考、感悟交流中,发挥其发现、探求、归纳、梳理问题的自利,达到“其兴也勃、其思也兴、其收也赢”的境界,彰显文采、富有哲思、充满个性地表达出自己所思、所悟、所得,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窗。参考文献:[1]李秋菊.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2]孔祥田.探索性学习与其它学习模式的比较[J].江苏教育研究,2007,(01).[3]叶上雄主编.中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4]刘维娅.大学生的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J].文学教育,2008,(10).(周永灿 重庆市綦江职教中心 401432)

八上语文一单元总结范文第7篇

的经验,进一步深入钻研《语文教学大纲》《语文科考试说明》和十二册中学语文课本,针对所教班级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能力培养的阶段性,努力探索一条使学生在复习求知中提高能力的教学途径。

我的具体做法是按照先“登堂”后“入室”的顺序,由基础知识、基本课文到高考应试解题应变能力,分两轮进行复习,作文教学贯穿始终。第一轮沿着三条线索——语文基础知识(纵线)、基本课文(横线)和与纵横线并行的作文(综合)层层推进。通过纵横两条线索引导学生系统复习,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加之与其并行的作文能力点、文体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对中学语文知识树从整体上把握,引导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升堂”。本着让学生从学会语文到会学语文、会用语文的教学目的,在学生对知识点了如指掌,并把握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进入第二轮复习:紧扣《语文科考试说明》结合高考试卷结构和题型,指导、点拨学生把握高考命题思路和解题思路,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技巧,培养高考解题应变的思维能力,在知识的运用上进入高考应试能力之室。

第一轮复习分两步走。

第一步,依据大纲中规定的“各年级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教学要求”参照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和单元知识,按照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线索——汉语拼音、汉字、语汇、语法(词法、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古代以纵向为主,现当代及外国以横向为主)、文言文常识(常用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古今字、句读及翻译等)——分成七个单元。每单元先列出全面、系统的纲目提要表,只列项目,不列内容。用提要表引导学生去独立采摘语文知识树上的每个果实(知识点),等学生把表中空白的内容填完,再在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复习填表情况,不当的地方予以订正,不全面的地方加以补充;接着“热蒸现卖”,让学生做“单元过关”练习。习题尽量囊括该单元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点的各种高考题型,以各种选择题为主,其次是填充题和简答题等;最后是单元小测。练习知识题、能力题并重,测试则以能力题为主。

这样每单元都巧编知识网,落实知识点,以表引路,复习知识,以练习和测试巩固知识,并培养能力。七个单元下来,学生既在思想上形成语文基础知识系统图,明确密布于各干枝上的知识点,又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每个知识点融会贯通。再遇到有关的练习或试题,就能够举一反三了。

在知识单元复习时,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中的名词术语不求

死记,但要理解其内涵,把握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把知识作为发展能力的基础,在运用上狠下功夫。对有争论的问题,以教材观点为准;对重点、难点,在反复强调的同时,又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力求使每个学生过关。

与此并行的作文教学,主要是写作能力的训练,分为审题能

力、提炼中心能力、多角度立论能力、联想能力、选材能力、列提纲组材结构文章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章修改能力等八种能力,以此进行训练。根据近几年高考作文实际,把审题、联想和语言作为训练重点,以学生写作为主,以写带讲,重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此段教学,要求学生在注重系统梳理知识、积累知识的同时,注重积累写作素材,注意把多方搜集到的写作素材整理、归类,以便作文时随时提用。

第二步是以教材中的精讲篇目为主线的文章阅读复习。前面复习的“知识点”实际上都散装于基本课文中。我把这些课文都看作是例子,对此,我把高中的基本课文分为两个大单元——实用文体单元和文学文体单元。

首先从其产生方式和写作意图的角度讲清二者的主要区别:文学文体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它们的特点是“虚”,允许虚构,目的在于艺术欣赏;实用文体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它们的特点是“实”,目的在于应用。据此,复习时我又将实用文体和文学文体两个大单元各分为四个小单元,根据不同文体的

特点共分为八个单元——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诗歌、散文、戏剧、小说。

经过前两步的第一轮复习,学生虽然对中学语文的知识点和

基本课文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只是具备了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距离从容应付高考不过是刚刚“升堂”矣,还未“入于室”也。因为高考是本着“以考查能力为主”的精神命题的,“语言知识的考查着眼于运用”,学生掌握各种文体、文学、文化知识的目的也全在于应用。

因此,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课文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以训练学生高考解题思维能力为中心的复习。我根据

《语文科考试说明》中的有关部分,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精选设计出一套单元练习题,先让学生把题做一做,对照每个高考例题的命题意图和思路以及该题涉及的能力点的其他命题方式,然后再按

《语文科考试说明》内容的五个方面——语言知识及运用、文学常识及文学鉴赏、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写作——让学生各做一套题,分块过关,反复体会《语文科考试说明》要求,最后通过做精选的“语文样题”等形式,再从总体上体会、把握高考命题思路、题型,按卷面结构掌握各块答题要领和规范。

此段复习,在严格按能力点训练的同时,还注意加强高考解题思路与技巧的点拨。所谓解题思路,就是从试题出发,沿着试题要求的方向,达到解出答案的思维过程。技巧是技能的熟练运用,是思路的外在体现。根据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中规定的各类题型特点,结合对训练题、测试题的分析,具体给以点拨。

指导学生解答考卷中出现的形形的选择题,按照“读、审、筛、比、判”的顺序迅速、准确地作答。读,即仔细读题,了解题干要求及选项内容;审,即正确审题,命题者设题意图是什么,给了哪些条件、用什么解题方式、从哪些角度分析等等都要审清;筛,即用排除法缩小解题范围;比,比较排除后所剩选项的相异点;判,分析后作出准确判断,得出结论。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选择题的具体解答技巧——横向选择法、纵向选择法、代入验证法、比较选择法、排除法、求同法、求异法等。

对于现代文阅读和语言运用题,知道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借助具体语言环境,先林后木、上挂下联,不放过题干和材料中的每个语言信息,抓住要点,积极思维,有针对性地做出简明扼要的回答。

这样,经过第二轮复习,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可以把握住《语文科考试说明》能力点的要求,独立复习时能自觉向这方面靠拢,并在练习中悟出高考主要题型的解答技巧,练就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多方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多数学生在此轮训练中能够自觉向审题清、标题明、结构严、立意稳、选材准、语言顺、卷面洁的方向努力,基本能顺利渡过作文应试难关。

总之,在这一届的高三语文复习中,我始终注意瞄准《语文科考试说明》,瞄准高考,在每个复习环节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成序列、有重点、点面结合、读写结合。基础知识部分,知识、能力并重;写作复习部分,轻知识、重能力。引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从自己系统学会到会自觉学习、自由运用语文,真正地既“升堂”又“入室”。融知识、技巧、智能为一体,在今年的高考中也确实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

基础。

以上只是我在高考语文复习过程中摸索、思考、实践情况的简单总结,许多方法还有待于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也殷切期望语文界同行给以批评指正。

八上语文一单元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教学;德育教育

一、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古今中外的许多学校和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德国哲学家康德也非常赞同这一观点,他说:“能引起内心敬畏和赞美的东西,一是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心底的道德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改造》中也说过,“近世所倡的自动主义有三部分:一是智育注重自学,二是体育注重自强,三是德育注重自治。”这里他明确使用了“德育”的概念,并把它看成整个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①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其主要职责早在唐代就被明确:“传道、授业、解惑”②。可见,在教书的同时,教师的另一项主要的工作就是育人。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学科性质作了如下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学科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语文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最终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可见,语文教学与德育是统一的,是同时进行的,在教学时应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将德育渗透其中。

中学阶段的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逐渐形成和完善的阶段,可塑性较强,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对其塑造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德就显得尤为重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若不教,行乃偏。教之道,德为先。”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培养其诚实守信、平等互助的品德和积极、健康向上的品质。正如冯英子所说:“最最重要的,是教会自己和学生怎样做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⑤

二、语文课情境教学中蕴含的德育内容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正确而迅速地理解教材内容,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⑥情境教学,是人为创设的教育环境、校园环境、活动环境、人际环境,富有教育内涵,渗透着教育者的意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⑦,情境教学能拨动学生情感体验的琴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之一。笔者认为语文的教学离不开情境设置,情境教学中蕴含多项德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以设置情境的方式实现德育的目的,现以语文教材为例分析语文情境教学中蕴含的德育内容。

目前我校语文初中教学所使用的是人教版教科书,根据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即“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写作・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两部分。目前笔者任教与八年级,所以现将人教版教材研究所顾振彪先生总结整理的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内容分析表列出如下:

表一⑧: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

七上

阅读感悟人生理想信念自然景物科学世界人间亲情想象世界

综合性学习・

写作・口语交际这就是我漫游语文世界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奥秘我爱我家追寻人类起源

七下

阅读成长足迹热爱祖国名人伟人文化艺术探险传奇动物世界

综合性学习・

写作・口语交际成长的烦恼黄河,母亲河我也追“星”戏曲大舞台漫画探险马的世界

八上

阅读战争生活凡人小事建筑园林科学世界古代生活古代生活

综合性学习・

写作・口语交际世界何时

铸剑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搜集资料

由以上图表可以看出,教材内容丰富多样,为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材编排凸显了人与自我、社会、自然的关系,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成长中的烦恼和问题,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帮助学生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增强责任感,明确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等等。

三、如何在情境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段话指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人文素质,同时也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基本方法―“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⑨

八上语文一单元总结范文第9篇

实施“单元模块教学”,从教师的层面讲,需要实现四个改变。

改变一:改变认识

从范畴来看,课程设计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微观设计是指对单节课层面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宏观设计是指针对某一学科或整本教材进行的教学设计;中观设计,是指介于课程与课时之间开展的教学设计,通常是对课程单元或主题模块的设计。就这一定义来说,我们现行的教学多为微观课程设计,而“单元模块教学”则是立足一个单元层面所做的中观教学设计。

当前,教师的教学设计大多停留在微观层面,在单个课时内“打转”,很难在同一课时内对各种“营养”兼收并蓄,无法展示和提升教师更高层面的教学设计技能。而“单元模块教学”是以一个单元为整体进行教学,单课时的教学内容随课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教师兼顾语文人文与工具两个性质提取单元学习主题,分课型落实单元教学目标。这样的中观教学设计使教师能够更加自由地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法,往下可以合理协调课时之间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往上可以较好兼顾课程整体目标和知识结构。

改变二:改变内容

“单元模块教学”背景下,教学内容在尊重现有单元文章组合的前提下,根据单元主题所需增、删、调、补部分篇目,共同完成某一知识的系统学习,让教材能够真正发挥范例作用,让学生能够真正“一单元一得”。比如,我以“描写,让文化艺术如此绚丽”为主题展开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单元教学重点为描写这一语文知识点。在借助单元文章讲过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场面描写之后,由《口技》同出自《虞初新志》这个点引出《核舟记》,将同册第五单元的文章调至第一单元教学,补充事物描写这一知识点;由作家相同这个点拓展丰子恺的《梧桐树》一文,补充景物描写这一知识点。这样“以文带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描写这一表达方式有了系统的认识。

改变三:改变模式

根据国家课程设置标准,初中二年级语文的周授课节数为5节,其中包括两节作文课。据此,融合单元教学内容,我从单元整体阅读课开始,以第二次主题写作课习得单元方法为终止,把三周作为一个教学周期实施单元教学,下面以图表阐释实施单元教学后的教学操作模式。

改变四:改变课型

单元教学内容发生变化后,随之变化的是课型。在一年多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单元目标教学所需,我将教学周期内的课型分为单元预习课、基础知识落实课、整体阅读展示课、精读课、作文指导课、作文讲评课、能力指导课、拓展阅读课八种。八种课型其实质为八个教学专题,各个专题逐一落实的过程即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展示交流、深入探究、拓展阅读、练笔巩固的学习过程。其中能力训练课侧重于单元知识在典型文章中的运用分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和学生集中学习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的基础上,第二单元聚焦“人物描写”做深入学习。课内学习结束后,则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指导学生掌握描写这一知识点在语文技能考查中拟题的角度以及应对策略,这样的学习将学与练融为一条知识链,便于学生系统掌握语文知识。能力指导课侧重于“习得方法”,拓展阅读课则侧重于“根”上的语文训练。阅读内容上可以是同作家阅读,可以是名著阅读;可以拓展以知识,可以训练以方法,可以设计为学生潜心“素读”,可以设计为阅读成果汇报。教学的目的在于拓宽视野、加深理解、积淀文学素养。

至于单元预习课、基础知识落实课、精读课、作文指导课、作文讲评课五种传统教学中有,但实施模块化教学中教学内容和形式略有变化的课型。

单元课型设计中与以往区别最大的是整体阅读展示课的教学设计,以下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为例谈这一课型的具体操作。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从人文的角度讲,通过单元阅读,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从工具的角度看,本单元文章介绍文化艺术时都采用观演活动来实现,文章中都涉及到了描写这一语文知识。介于此,我设计导学卡片引导学生阅读:

描写,让文化艺术如此绚丽

――第一单元整体阅读预习与展示导学卡片

预习提示:

提示一:请在翻开课本之前再一次复习“语文表达技巧知识库”,这个过程将赋予你一双敏锐的眼睛,捕捉到每一篇文章的精彩。

提示二:本单元文章都不同程度运用了描写这一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对这一知识做系统的辨识、积累;单元文章多采用在观演活动中介绍文化艺术的方法,请思考这类文章在结构、顺序方面的特点。

在实践之初,我对单元预习课的定位是“素读”:教师不介入指导,尊重学生元认知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提炼单元教学重点。一个阶段的教学后发现这个过程出现了教学费时、单元教学目标不清晰的弊病。根据上海胡根林博士的指导,我将预习课改为导学案引导下的自主阅读:尊重学生的初读感受,导学案仅起提示单元学习重点的作用,力求“引而弗牵”,既保证学生阅读的开放性,也保证学生阅读针对性。

单元展示课则是在学生充分预习基础上展开的,主要由四个环节组成:

(一)分专题研讨

1组:内容概括(不同文章所介绍文化艺术形式的特点)。

2-4组:行文思路探究(列文章结构提纲,梳理思路)。

5-9组:表达技巧分析(谈每篇文章最突出的写法特点)。

因为整体阅读展示课具有容量大的特点,分专题探讨有利于节省时间,并能避免面面探讨面面不能深入的弊端。此时的分工是建立在学生全面自学基础上的,在后面的交流中同样可以实现生生互动,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

(二)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师生互动点拨归纳。

概括:用什么方法概括。概括的要求:准确,简洁。

思路:三分式结构(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时间顺序。

表达技巧:描写知识汇总;典型句段中了解描写作用。

这个过程是本课操作难度最高的部分,需要注意三点:把握好引导、提升的时机;激活学生先学体验;资料介入适量,知识深度、广度适中。

(三)总结归纳,提取主题

内容方面:文化艺术。

技巧方面:多用描写。

提取单元主题:描写,让文化艺术如此灿烂。

文化艺术类文章多采用写一次观演活动的形式来呈现,这类文章如何写?根据课堂所学谈看法。(结构、顺序、选点细描)

这一环节是学习的总结和提升,目的是学生在经历了潜入文章细细咂摸之后,“浮出水面”梳理归纳,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俯瞰所学内容,把文章“读薄”。

(四)学以致用,挖掘训练点

借用单元文章所得方法,写《外教来了》。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学以致用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之一。本次的写作命题来源于学生生活,方法来源于刚刚进行的单元探究,这就增强了写作指导的针对性。

正所谓:大道至简。从单篇到单元,教师付出的是认识和行动,改变的是语文教学散漫无序等诸多弊病。“单元模块教学”带来了课外阅读课内教、“一单元一得”的教学胜景。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今天的“卢橘杨梅次第新”,最大的欣慰莫过于看到了学生的变化:兴趣浓了,阅读量大了,学习语文得法了……时至今日,教学改革已不再是新名词,但惟有有效地改革才能产生效益,对语文而言,在整合中回归教学的本真,在回归中寻求语文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突破――模块教学不失为当下语文教学有效的改革路径。

八上语文一单元总结范文第10篇

一、关于语文教材的整合

(一)语文教材整合。教材的整合是对整体教学的二次开发。整合是需要经过对教材的研读、宏观理解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自身的擅长,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化。“整合”不仅仅是对教学自身的严格要求,也是教育之本优化多样的进步表现,是新课改教育理念的第一步。

(二)整合的原则。第一要一切以学生出发,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的学情,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整体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第二要强化整体意识,课程目标、年级目标和单元目标的统一。课程目标是教学的大纲领,而每个阶段的进展情况就是年级目标。相对于单元目标,就需要更具体地实施操作并加以指导,这三者属于层层递进的关系,只有一步一步的夯实基础,才会有上层建筑的巩固。第三整合以育人为本。整合教材要着实以发展性的眼光,教师不能仅在关注学生的成绩上,更要注重学生未来终生的发展。对于课本上所没有的或言简意赅的,只要是有益的,具有发展性的都应该寓之于学生,让其思考并有所感悟。

二、关于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因为追求课堂形式,忽视学生的主观需求。在针对初中生阅读教学而展开的一项问卷调查中,将近一多半的学生认为语文教师授课没有吸引力。究其根本,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授课点太多,不能够完全消化。还有34%的学生认为需要老师指引如何选择能够充实自己的书籍,避免在阅读的道路上误入歧途,同时也需要加强阅读理解上的指导和技巧。当代课堂上多媒体的使用已广泛普及,导致严重忽视了教材是根本的意义,而将授业解惑流于表象,大大地降低了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是追求题海效应,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八年级作为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中承站,学习压力偏大。教师会将授课与练习分离开来,反而叠加更多的课外阅读训练,并常常将答案标准化,这很大程度上会禁锢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想法。

三、整合初中语文教材和提升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

首先,适度运用多媒体教学。课本仍旧是任何课堂的本源,适当地将现代科技运用到传统课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也可以更直观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图文音频并茂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大了课堂的利用率,提高学习效果。

如,在进行第三单元的《故宫博物院》一文课程讲授,可以利用多媒体道具,添加故宫博物院的相关图片与文字信息,给予学生更为直观的体验。

其次,发动小组化学习。中文是我们的母语文化,讲求听、说、写、读的综合应用,所以要增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多元化的理解,培养同学间学习默契。互助式的小组学习可以将同学间以好带差,互帮互助,既巩固了基础又紧密了学生间的联系。同样也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分享,利于创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

再次,要提高学生预习意识。八年级正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段,为将来直升高中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预习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在课前学会审视自我,勾画出自己的弱点和重难点,培养自身良好的语法感触。与课后所获得的知识相融合,有利于综合能力的提升。

还有,要及时评价总结。评价总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其不仅能促进学生课程教学的吸收情况,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评价总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总结,另一个是学生自我的评价总结。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总结,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阶段性目标,审时度势,让师生共同成长与进步;而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后要学会自我总结与归纳,提高学习效果。

八年级作为升学高中的铺垫性阶段,也是培养良好且高效率学习效果的最佳时段。因此,语文教师更要在教材与阅读的教学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注重教材的整合和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希望在广大的教师和未来祖国花朵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民族整体实力越来越强盛。

上一篇:五年级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下一篇:语文五年级教学计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