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暂行条例范文

时间:2023-11-27 15:38:21

增值税暂行条例

增值税暂行条例篇1

一、增值税行条例修订的积极意义

(一)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保证经济增长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增值税转型改革,将起到促进企业发展、刺激经济增长,从而有利于保证经济增长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在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在这种形势下,适时推出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于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允许企业抵扣其购进设备所含的增值税,消除我国生产型增值税制产生的重复征税因素,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在维持现行税率不变的前提下,是一项重大的减税政策。从短期看,这项改革可以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投资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从长期看,这项改革可以刺激投资,提振内需,从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在当前企业经营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全面推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企业增加投资和实施技术改造,这种刺激既体现在企业负担的减轻上,同时也体现在政策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现金流量,这种作用对于当前融资困难、现金流量相当紧张的国内企业来说意义更为重大。

(二)完善我国增值税税制根据对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税金扣除方式的不同,增值税制分为生产型、收入型和消费型三种类型。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已征增值税,税基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税基最大,但重复征税也最严重。收入型增值税允许扣除固定资产当期折旧所含的增值税,税基相当于国民收入,税基其次。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一次性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税基相当于最终消费,税基最小,但消除重复征税也最彻底。新《增值税暂行条例》的实施宣告在我国实行了十四年之久的生产型增值税将结束其历史使命,我国开始进入消费型增值税制的时代。这项改革体现了税收的中性原则,使我国增值税税制更加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税收对市场机制的扭曲。

(三)标志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回归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减税和增加支出两大方面,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全面推开就是减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表明,国家正在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式的变化,主动采取政策加以应对;二是国家将通过积极财政政策更加全面地对经济实施调控,即对某些竞争性领域也要给予相应的扶持。经过四年多的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项政策的实施效果也在试点中得到了检验,国务院此时推出新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彰显了政府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的财政政策。

二、增值税暂行条例的主要变化

(一)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修订前的《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即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修订后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删除了有关不得抵扣购进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规定,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性的转变。具体而言,在维持现行增值税税率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入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从这一规定看,抵扣购进设备所含进项税额适用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不是小规模纳税人。自2009年1月1日之后,一般纳税人购进的设备和原材料一样,可以按正常办法直接抵扣其进项税额,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不受地区和行业限制。此处所说的设备,主要是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同样属于固定资产的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不纳入增值税的抵扣范围,企业为构建房屋建筑物等发生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为堵塞因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可能带来的税收漏洞,修订后的《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自用消费品(如小汽车、摩托车、游艇等)所含的进项税额,不得予以抵扣。

(二)取消了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购买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此次改革取消的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政策,主要指《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国发[1997]3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外经贸等部门关于当前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意见的通知》([1999]73号)规定的增值税免税政策。这些政策是在我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的背景下出台的,主要是为了鼓励相关产业扩大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后,企业购买设备,不管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其进项税额均可以抵打,原有政策已经可以用新的方式替代,原来对进口设备免税的必要性已不复存在,因此这一政策应予停止。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也是在生产型增值税和对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的背景下出台的。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后,这部分设备一样能得到抵扣,因此,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也一并停止执行。

(三)将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采选产品的增值税率恢复到17% 1994年税制改革时,经国务院批准,将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的税率由17%调整为13%。自2009年1月1日起,矿山企业执行新修订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后,外购设备将纳入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企业整体税负将有所下降。为公平税负,规范税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矿山企业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的增值税税率从13%恢复到17%。

(四)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统一降低至3%修订前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将小规模纳税人分为工业和商业两类,征收率分别为6%和4%。修订后助《增值税暂行条例》取消了这一规定,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区分工业和商业设置两档征收率,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统一降低至3%。该项规定主要是为了平衡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之间的税负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扩大就业。考虑到现实经济活动中小规模纳税人混业经营十分普遍,实际征管中难以明确划分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因此,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区分工业和商业设置两档征收率。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水平的大幅下调,将减轻中小企业税收负担,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增值税暂行条例》第17条规定,纳税人销售额未达到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增值税起征点的,免征增值税;达到起征点的,依照本条例规定全额计算缴纳增值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将通过调高增值税起征点等政策在税收上进一步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

(五)将现行增值税政策体现到修订后的条例中 修订后的《增值税暂行条例》补充规定了农产品和运输费扣除率、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等规定,取消了已不再执行的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所需进口设备的免税规定。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8条规定,一般纳税人购进农产品,除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外,按照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进项税额计算公式为:进项税额=买价×扣除率;一般纳税人购进或者销售货物以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支付运输费用的,按照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上注明的运输费用金额和7%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进项税额计算公式为:进项税额=运输费用金额×扣除率。

(六)纳税申报期限由10日改为15日 修订前的《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以1个月或者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10日内申报纳税;以1日、3日、5日、10日或者15日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5日内预缴税款,于次月1日起10日内申报纳税并结清上月应纳税款。根据税收征管实践,为了方便纳税人申报纳税,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缓解申报大厅的申报压力,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23条第二款规定:纳税人以1个月或者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以1日、3日、5日、10日或者15日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5日内预缴税款,于次月1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并结清上月应纳税款。

增值税暂行条例篇2

关键词:增值税;新旧准则;比较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6月29日

一、引言

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国家为顺利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2008年重新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同时出台了一些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文件,特别是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都是在原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基础上修订的,与原有政策相比对很多内容进行了修改,那么,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与原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之间存在的变化,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实施同原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相比对会计处理产生的影响是本文所要探讨和研究的主题。

二、增值税新旧准则比较

(一)增值税新旧准则的会计变化比较

1、增值税会计科目的变化。增值税旧准则是“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新准则是“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旧准则中的应交税金还包括了教育税金及附加等内容。明细科目相对少了“转出未交增值税”、“减免税款”、“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移出多交增值税”等二级科目。

2、存货会计核算的变化。旧准则中,很多人为的操作使存货的成本存在不实记录,而新准则中存货成本是以公允价值入账,防止人为摊销方法的变化,从而减少了人为操作的空间,大大提高了存货成本的可靠性、准确性。

3、增值税月末与缴纳时会计核算的变化。因为增值税会计科目的变化,旧准则要分很多的明细科目,而新的规则只需要在“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科目中核算。相比之下旧准则远远比新准则麻烦很多,所以新准则的产生大大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总体来说,增值税修改之后使增值税更加简单明了的展现出来,使会计核算更加清晰,提高了核算的准确性,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更便于信息使用者清晰地了解本单位的财务状况。

(二)增值税纳税义务的确认。旧《企业会计制度》对增值税纳税义务确定的规定中明确指出:企业在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按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六种:

1、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均为收到销售额或取得索取销售额的凭据,并将提货单交给买方的当天;

2、采取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

3、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

4、采取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为货物发出的当天;

5、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为收到代销单位销售的代销清单的当天;

6、销售应税劳务,为提供劳务同时收讫销售额或取得索取销售额的凭据的当天。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主要变化在于:

1、《增值税暂行条例》修订的主要内容

(1)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2)为了避免转型后可能避免的税收漏洞问题,修订后的暂行条例规定,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内容混为个人消费品(如小汽车、汽艇等)所含的进项税额,不得予以抵扣;

(3)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修订前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6%,1988年开始将小规模纳税人划分为工业和企业两种,征收率分别为6%和4%修订后的小规模纳税人不再设置工业和企业两档征收率,将征收率降至3%;

(4)将一些近些年来陆续推出已经执行的增值税政策体现到修订后的条例中,主要补充了有关于农产品和运输费用扣除率、对增值税纳税人进行资格认定等规定,取消了已不再执行的对来料加工、来料装配和补偿贸易进口设备的免税规定;

(5)根据税收征管,为了方便纳税人纳税申报,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缓解征收大厅的申报压力,将纳税申报期限从10日延长至15日。

2、《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修订的主要内容

(1)限定了固定资产抵扣的具体范围;

(2)部分现行税收政策体现到修订后的细则中;

(3)明确了增值税扣税凭证的范围;

(4)一般纳税人认定门槛降低;

(5)混合销售行为按销售额超过50%确定征收营业税或增值税;

(6)建筑业混合销售由国、地税分别征收;

(7)兼营业务不分别核算,已由国、地税分别核算;

(8)未按规定开具的红字发票不得扣减销项税额;

(9)价外费用范围缩小;

(10)非正常损失不再包括自然灾害损失;

(11)免税权可自行选择放弃;

(12)个体工商户申请一般纳税人不需报省局审批;

(13)销售收入确认的变化;

(14)个人起征点提高。

(三)新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与原会计制度的区别。新《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与原会计制度的最大区别在于采取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也就是确认时间的不同导致计入的时间也不同。在新会计制度实施以前,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会计核算上销售收入确认时间基本一致,在新会计制度实施以后,由于新制度对销售收入的确认原则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会计核算上销售收入的确认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确认上存在不一致。

增值税暂行条例篇3

关键词:增值税;税收杠杆;税务筹划

中图分类号:F810.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4-0046-03

税务筹划主要是指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人经营活动或投资行为等涉税事项做出的事先安排,以达到少纳税或递延纳税为目标的一系列谋划活动。税务筹划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纳税人对国家税法及有关税收经济政策的反馈行为,是对政府政策导向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国家现行税法完善性的检验。另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对纳税人税务筹划行为的分析和判断,发现税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税制,更好地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作为流转税的增值税是企业缴纳的主体税种之一,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既是国家征税的重点,也是企业税务筹划的要点。为了进一步完善税制,发挥税收杠杆调控宏观经济合理、 快速发展的目的,2008年11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新的增值税条例, 与之相配套,2008年12月15日财政部随之又颁布了新的增值税条例实施细则,并已于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通过规定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可以抵扣,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等措施加大了对企业投资和更新改造的扶持力度,同时通过加强对纳税人兼营行为的管理,取消废旧物资发票抵扣、来料加工进口设备免税等政策,严格税制设计,堵塞漏洞,对税务筹划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新增值税暂行条例的主要变化

与增值税的税务筹划相关,新修订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发生了变化。新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为: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 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并兼营货物批发或者零售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下(含)的(原为100万);除此以外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下的(原为180万)”。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可选择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2. 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由4%或6%降低为3%。

3. 对于纳税人兼营增值税非应税项目未分别核算的,由原来的“不分别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核算的,其非应税劳务应与货物或应税劳务一并征收增值税”,改为“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

4. 对于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混合销售行为增加了“应当分别核算货物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并根据其销售货物的销售额计算缴纳增值税,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不缴纳增值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货物的销售额”。

5. 全面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取消了购建固定资产不予抵扣增值税的相关税收政策。

6. 取消了销售废旧物资的免税和购进废旧物资抵扣10%的税收政策。

7. 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所需进口的设备不再免税。

8. 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适用免税规定的,可以放弃免税,依照条例的规定缴纳增值税。

9. 提高了个人纳税人的起征点。销售货物的,为月销售额2000~5000元;销售应税劳务的,为月销售额1500~3000元;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销售额150~200元。

10. 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规定发生了微调。

11. 延长了增值税的纳税期限。纳税期限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1个季度的规定。 纳税申报并结清上月应纳税款的期限由次月10日之内延长至15日之内。

二、增值税税务筹划的要点

增值税是对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以及进口货物金额计算税款,并实行税款抵扣制度的一种税。根据增值税的特点,纳税人的税务筹划活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 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务筹划。根据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及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的计算,选择两类纳税人的类型。

2. 兼营、混合销售行为应纳税种的筹划。根据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及无差别平衡点抵扣率的计算,通过调整销售额或营业额在全部经营收入中的比例等,选择应纳增值税还是营业税。

3. 销售税额的税务筹划。选择合理的销售方式、结算方式及销售价格,获得递延纳税的利益。

4. 进项税额的税务筹划。合理利用特殊项目进项税额抵扣的规定,获得税收利益;通过价格折让临界点的计算,合理选择供货方。

5. 税率的税务筹划。掌握低税率的适用范围,避免从高适用税率。

6. 出口退税的税务筹划。 运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选择合理的经营方式、出口方式争取出口退税最大化等。

三、 新增值税条例及实施细则变化对增值税税务筹划的主要影响

(一)对纳税人税务筹划的影响

1.对增值税两类纳税人身份选择的影响。增值税纳税人分为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两类纳税人在税率、计税方法上有所不同,因此税负水平也不相同,从而为税务筹划提供了一定的空间。纳税人一般是通过计算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或抵扣率来进行两类纳税人身份选择的税务筹划的。由于新的增值税法规定企业购进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以及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由原来的4%或6%降为3%,因此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和抵扣率发生了变化,且其中的内涵与以前相比也大为不同, 纳税人在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税务筹划时,需要根据新的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或抵扣率进行选择和判断。具体变化情况见表1、表2。

2.对增值税纳税人与营业税纳税人身份选择的影响。(1)对兼营非应税劳务的影响。兼营非应税劳务,是指增值税纳税人在从事应税货物销售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同时还从事非应税劳务,且从事的非应税劳务与某一项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的业务活动并无直接的联系或从属关系,即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既涉及增值税应税项目,又涉及营业税应税项目。原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兼营非应税劳务的,应分别核算货物或应税劳务和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对货物和应税劳务的销售额按各自适用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对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即营业额)按适用的税率征收营业税。如果不分别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核算货物或应税劳务销售额的,其非应税劳务应与货物或应税劳务一并征收增值税。这一征税规定说明在兼营行为中,对属于营业税范围的应税劳务,纳税人可以选择是否分开核算,并以此来选择是缴纳增值税还是营业税。一般情况下,营业税的纳税负担低于增值税,常用的税务筹划方法是将兼营业务分别核算, 以降低纳税支出。但当营业税税率为5%,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为4%时,则多采用合并核算的方法一并缴纳增值税,来达到降低税额的目的。新的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七条规定“纳税人兼营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应分别核算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 且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降为了3%,等于或低于营业税税率。因此在新的税法条件下,这种筹划方法已不可行了。(2)对混合销售税务筹划的影响。混合销售是指一项销售行为既涉及增值税应税货物,又涉及非应税劳务。 原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及个体经营者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货物,应当征收增殖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非应税劳务,不征收增值税”。“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及个体经营者,包括以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零售为主,并兼营非应税劳务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及个体经营者在内”。所谓的“以货物的生产、批发或零售为主,并兼营非应税劳务”,是指在纳税人的年货物销售额与非应税劳务营业额的总额中,年货物销售额或应税劳务的营业额超过50%, 非应税劳务营业额不到50%。 纳税人常通过调节应税货物销售额或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在总销售额(营业额)中的比例超过或低于50%,来选择缴纳增值税或营业税,达到少纳税的目的。由于新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特别规定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混合销售行为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货物的销售额。因此对于该混合销售行为通过上述措施从而进行增值税纳税人与营业税纳税人身份选择的筹划方法不再适用了,但对于其他混合销售行为,原纳税人筹划方法在实践中仍然是可行的。(3) 对增值税纳税人与营业税纳税人税负判别方法的影响。当增值税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具有可选择性时,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通常采用与增值税两类纳税人身份选择相同的方法,即通过计算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或抵扣率来进行判别和选择。由于新税法中,一般纳税人的税率和营业税税率均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因此这种判别方法仍然适用, 且平衡点也没有发生变化,具体情况见表3。由于在新的增值税暂行条例下,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统一降低为3%, 等于或低于营业税税率,增值税的税负是小于营业税税负的,所以运用税负判别法进行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身份选择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了。

(二)对计税依据税务筹划的影响

1. 对销项税额税务筹划的影响。 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对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规定做了微调。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天;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无书面合同的或者书面合同没有约定收款日期的,为货物发出的当天;生产销售生产工期超过12个月的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等货物,采取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 为收到预收款或者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总的来说,新的税法条款对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规定比以前更严格了,我们在合法进行税务筹划时,能晚开发票的尽量晚开发票,需要签订书面合同的,一定要签订书面合同,以便推迟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延迟纳税,获得最大的筹划效益。

2.对进项税额税收筹划的影响。(1)对运用废旧物资发票抵扣政策税务筹划的影响。在原增值税法条件下,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的废旧物资,可按照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开具的由税务机关监制的普通发票上注明的金额,按10%的比例计算抵扣进项税额。而生产企业自行收购的废旧物资, 其进项税额是不准抵扣的。因此在原增值税法下当生产企业为一般纳税人,且生产耗用的废旧物资比较多时,其税务筹划方法是自己成立一个回收公司,这样不仅可以按收购金额的10%抵扣进项税,还可以享受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的待遇。但是,新颁布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国家取消了销售废旧物资的免税和购进废旧物资抵扣10%的税收政策。废旧物资回收发票不再作为抵扣凭证,所以这种筹划方法已不再适用了。(2) 对供货方选择税务筹划的影响。对于小规模纳税人来说, 不管供货方是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也不管对方能不能提供增值税发票,由于不实行抵扣税制,均不能抵扣,因此在采购时,只要比较一下供货方的含税价格,从中选择价格较低的一方即可。但对于一般纳税人来说,如果供货方是一般纳税人, 可提供增值税发票, 按17%或13%抵扣,而若供货方是小规模纳税人,则不能进行抵扣或只能按6%或4%抵扣。 为了弥补因不能取得专用发票不能抵扣或抵扣率太低而产生的损失,一般纳税人必然要求小规模纳税人在价格上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此时,一般纳税人常采用价格折让临界点的方法进行税务筹划,当供货价格高于价格折让临界点时,选择从一般纳税人进货;当低于价格折让临界点时,选择从小规模纳税人进货。在新增值税暂行条例下,由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由6%和4%降低为3%,所以一般纳税人通过价格折让点选择供货方的筹划方法虽然仍然适用,但是价格临界点发生了变化,具体情况见表4。

(三)对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方式选择税务筹划的影响

在原增值税法下,来料加工是免税的,而进料加工采用的是免抵退税方法,同样的贸易往来业务,在这两种加工方式下的税务效果是不一样的。 对于退税率比较高的产品,一般采用进料加工的方式,可以获得较高的退税额,而对于利润比较高的产品则采用来料加工的方式。新的增值税法规定来料加工不再免税,因此这种税务筹划的方法也不适用了。

(四)对其他方面税务筹划的影响

1. 对运用纳税期限进行税务筹划的影响。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对于纳税期限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1个季度的规定。纳税申报并结清上月应纳税款的期限由次月10日内延长至15日之内。因此该税法条款对税务筹划的启示是:要充分运用新条款的规定,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尽量延迟纳税,获得最大的运用税金时间价值的筹划收益。

2. 对运用税收优惠条款税务筹划的影响。(1) 合理运用起征点。新增值税法提高了个人纳税人的起征点。销售货物的,为月销售额2000~5000元;销售应税劳务的,为月销售额1500~3000元;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销售额150~200元。对于小本经营的个人纳税人,应合理调节月(日)销售额或营业额,尽量控制在起征点以内,以避免纳税,合理运用新的税法条款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达到最佳的经营效益。(2)考虑放弃免税优惠。纳税人如果购入的是免税产品,除免税农产品可按13%抵扣外,其他均不得抵扣进项税额。这样该环节的销项税额实际上成了应缴税额,税负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如果本环节是生产免税产品,产品销售时免征增值税,但不能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可能影响企业的产品销售,而其进项税额又不能抵扣。因此,若企业处于中间环节,要根据获利情况和销售等因素考虑是否需要申请免税,如果免税后既影响销售,又不能抵扣进项税额,不如放弃免税优惠。

总之,税务筹划具有合法性、预见性、收益性,同时也有风险性、实效性,它会随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纳税人在熟悉和充分运用税法保护自己权益的同时,一定要密切关注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以使自己的筹划方案随时更新,适应国家的税收政策,避免不必要的风险,获得最优的筹划收益。

参考文献:

[1]计金标. 税收筹划[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增值税暂行条例篇4

关键词:税控收款机进项税额抵扣

税控收款机是一种具有税控功能的电子收款机,内部装有自动记录但不能更改和抹掉的计税存储器,记录着每日的营业数据和应纳税额,能保证经营数据的正确生成、可靠存储和安全传输,满足税务机关的管理和数据核查等要求。税控收款机采用特殊"铅封"手段固定在机器内部,除税务人员和专职注册维修人员外任何人不能打开,从而保证纳税人规范纳税,保证国家的税收收入。

但是在税收领域依法纳税意识淡薄,偷税逃税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尤其是对财务核算不健全的纳税人,税务机关难以实施有效监控。这种现状不但严重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为了进一步加强税源监控,堵塞税收漏洞,减少税收流失,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信息产业部、国家质检总局2004年4月联合了〈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信息产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推广应用税控收款机加强税源监控的通知〉(国税发[2004]44号),国税发[2004]44号决定在适用的行业推行使用税控收款机。

税控收款机的推行使用有利于加强税收的征收管理,但对于纳税人来说,购置税控收款机需要一笔支出,而且这笔支出换来的是”紧箍咒”,所以税控收款机的推广应用并非易事。为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4年11月联合发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推广税控收款机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167号),财税[2004]167号规定:“为加快税控收款机的推行工作,减轻纳税人购进使用税控收款机的负担,现将有关纳税人购进使用税控收款机的税收优惠政策通知如下:

一、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置税控收款机所支付的增值税税额(以购进税控收款机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税额为准),准予在该企业当期的增值税销项税额中抵扣。

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或营业税纳税人购置税控收款机,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可凭购进税控收款机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按照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税额,抵免当期应纳增值税或营业税税额,或者按照购进税控收款机取得的普通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依下列公式计算可抵免税额:

价款

可抵免税额=————X17%

1+17%

当期应纳税额不足抵免的,未抵免部分可在下期继续抵免。”

财税[2004]167号规定纳税人购进税控收款机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不仅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还有小规模纳税人,甚至还包括营业税的纳税人。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税控收款机的应用推广,加强税收的征收管理,但我认为有它不合理的地方。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采用购进扣税法,当期销项税额减去当期进项税额即为应纳税额,体现了对商品或劳务新增价值的征税。在销售额和销项税额既定的情况下,可抵扣的进项税额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应纳税额的多少,究竟哪些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哪些进项税额不可以抵扣,《增值税暂行条理》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我国目前实行的还是生产型增值税,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无论是从国内购入的,还是从国外进口的,或者是接受捐赠的,其进项税额都是不能抵扣的。根据财税[2004]167号规定,纳税人购置税控收款机,购置费用没有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购置费用达到了固定资产标准的,其进项税额也可以抵扣,则不尽合理,与目前我国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不符。

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实行简易征收办法,按照6%(小规模商业企业4%)的征收率征税,它的税收负担并不因此低于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是参照一般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设计的。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按照销售额和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额。而财税[2004]167号规定税控收款机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而且当期应纳税额不足抵免的,未抵免部分可在下期继续抵免。这样的规定的有违《增值税暂行条例》。

营业税是对提供应税劳务(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金融保险等)、转让无形资产及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营业税是对纳税人的全部营业额计算征收的税种,跟增值税不一样,增值税是对销售货物、进口货物和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征税,对纳税人生产经营中新增加的价值部分征税,销项税额中要扣除进项税额,而营业税是不扣减进项税额的。营业税是对增值税的非应税项目征税,两个税种有着各自不同的征税范围,有着不一样的计税方法,财税[2004]167号规定用购进税控收款机的增值税税额,抵免当期应纳营业税税额,当期应纳税额不足抵免的,未抵免部分可在下期继续抵免,是很不妥当的。

财税[2004]167号规定税控收款机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从税收的角度是不尽合理的,从法律的角度来说也是不合法的。

从法的渊源看,《增值税暂行条例》和《营业税暂行条例》是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推广税控收款机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167号)是属于部门规章,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制定。根据《立法法》第79条“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上位法高于下位法。增值税、营业税的计算纳税分别是由《增值税暂行条例》和《营业税暂行条例》加以规定。《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一般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是不能抵扣的,小规模纳税人是不抵扣进项税额的,《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的营业税应纳税额=销售额*税率,财税部门为了推广使用税控收款机,了财税[2004]167号,规定纳税人购置税控收款机所支付的增值税税额不管是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又或者是营业税纳税人都可以从应纳税额中抵扣或抵免,与《增值税暂行条理》和《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是不符的,下位法的规定与上位法的规定不一致,应当是无效的。如果在税控收款机的应用推广过程中有较大的困难,确实需要税收优惠政策,相关部门应当向国务院报请立项,在真正的“法治”社会法律应当是高于一切的。

增值税暂行条例篇5

【关键词】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 会计处理

增值税是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个税种。增值税实行价外税,实际上由消售者负担,但在实际当中,商品的增值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是很难准确计算的。因此,我国也采用国际上的普遍采用的税款抵扣的办法,即根据销售商品或劳务的销售额,按规定的税率讲算出销项税额,然后扣除取得该商品或劳务时所支付的增值税款,也就是进项税额,其差额就是增值部分应交的税额。

因此,在会计的处理上应该准确的体现出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这两部分。其中进项税额又分为可抵扣和不可抵扣两部分。

一、购进的货物或劳务改变用途

购买生产经营用的货物或劳务时,企业是可以确认增值税进项税额的,但是企业在使用在改变其用途,使其在使用后不能产生企业生产相关的增值,即不能形成与销售相关的增值税销项税额。

例一,某企业购进一批生产用材料,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表明材料进价为10000元,进项税额为1700元。由于企业修建仓库,将此批材料用于仓库修建。本例中仓库虽然属于固定资产但是与生产无关,因此要将此批材料的进项税额予以转出,领用材料时会计处理如下:

借:在建工程 11 700

贷:原材料 1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1 700

例二,某企业买进一批生产用材料后决定将此批材料以福利发给本企业的职工。本企业共有生产工人90人,管理人员10人。购买该批材料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为500 000元,进项税额为85 000元。会计处理如下:

1.确认应付职工薪酬时

借:生产成本 526 500

管理费用 58 5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585 000

2.实际发放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 585 000

贷:原材料 5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85 000

在做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的会计处理时,应该注意其与视同销售中的销项税额的处理的区别。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对于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对外投资或捐赠;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等行为,税法上视同销售货物,需计算交纳增值税。

从规定中可以看出,与进项税额转出相似的是视同销售中的销项税额的增值税会计处理中也有对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等行为的要求。二者的不同会计处理主要是由于进项税额转出中涉及的是还没经过企业自身进行生产或者说是增值处理的货物或劳务;而视同销售中的销项税额涉及的是已经完成了生产的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新增了价值,因此应该作为销项税额处理。

例三,某企业将自产的50件商品用于车间的改造,该产品的销售单价为100元,产品成本为80元。会计处理如下:

借:在建工程 4 680

贷:库存商品 4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680

可以看到本例与例一的题设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用的是自产产品,而后者用的是外购的原材料。所以对于增值税的的会计处理也就不一样。

二、购进的货物发生非正常损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 非正常损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盗、丢失、霉烂变质的损失。”可以看出,“自然灾害损失”已不属于增值税法规规定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非正常损失”范围。这是新的实施细则的一项重大改变。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是企业不能够控制和决定的,企业不存在主观上的错误。因此,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应该与管理不善即企业自身存在过错造成的损失区分开来。这一改变体现了,税法的人性化,尤其是对于那些遭受自然灾害陷入困境的企业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对于企业购进的货物发生实施细则规定的非正常损失,导致其价值为零,不能形成相应的销项税额。因此,进项税额无法抵扣,应作为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例四,某企业由于管理不善,造成购买的一批原材料霉烂变质,该批材料的购买价格为10 000元,进项税额为1 700元。会计处理如下: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11 700

贷:原材料 1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1 700

借:管理费用 11 7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11 700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M],人民出版社,2008,12.

[3]盖地.税务会计与税务策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

增值税暂行条例篇6

为更好地揭示某时点的暂时性差异本质,以某项固定资产为例,则其暂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如表1和表2所示:

由于时间性差异表现为收入和费用的差异,而收入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费用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则:

某年某交易或事项产生的资产或负债时间性差异=年末暂时性差异-年初暂时性差异

(式1)

由此可推出下列计算式来计算暂时性差异:“某交易或事项产生的资产暂时性差异=该资产的计税基础一该资产的账面价值”;“某交易或事项产生的负债暂时性差异=该负债的账面价值一该负债的计税基础”。同时规定,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所有者权益项目,若报表中账面取值为负值,则视同资产项目(如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结转以后年度的未弥补亏损和税款抵减);若报表中账面取值为正值,则视同负债项目。一般地,S0=C0。由于对同一交易或事项产生的各期时间性差异之和等于零,则有:Sn-Cn=0。即第1期初、第n期末的暂时性差异一定等于零,这正是暂时性差异的本质特征。

二、税率不变条件下暂时性差异的账务处理

由式(1)可知,暂时性差异确定的是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值而非期间值,类似于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的计提坏账准备的账务处理。对于同一交易或事项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一般地,S0=C0),其账务处理的本质在于第n期末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暂时性差异等于零;此项交易或事项确定的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为零。在税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对于同一交易或事项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每年增加或减少的暂时性差异,引起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变化都用相同的税率折算,因而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由此得出税率不变条件下,按税法计算本年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金额借记“所得税费用”,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并按以下步骤对暂时性差异进行账务处理:

一是对当期交易或事项取得的资产或负债项目期末确定的暂时性差异,若其大于0,则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若其小于0,则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均为其暂时性差异与税率之积。

二是对以前各期交易或事项取得资产或负债项目确定的暂时性差异,若取得时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则在当期增加的暂时性差异大于零时,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在当期增加的暂时性差异小于零时,冲销递延所得税资产。若取得时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则在当期增加的暂时性差异小于零时,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在当期增加的暂时性差异大于零时,冲销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均为其当期增加的暂时性差异与税率之积。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时,其对应科目除企业合并和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所得税影响外,均记入“所得税费用”。当期增加的暂时性差异符号发生改变的期间称为暂时性差异转回的开始期间。

账务处理时还应注意:(1)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所得税影响金额列入“资本公积”而非“所得税费用”,即对此项交易或事项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必须单独进行账务处理。(2)企业合并中,按会计规定确定的合并中取得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并调整合并中应予确认商誉等。(3)对于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形成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不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4)与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投资等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一般应确认相关递延所得税负债,但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除外:一是投资企业能够控制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二是该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不会转回。(5)除企业合并以外的其他交易或事项中,若该项交易或事项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所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形成暂时性差异的,交易或事项发生时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三、税率变动条件下暂时性差异的账务处理

(一)税率变动,但事先不可预计又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先进先出法(递延法)。其基本思路是在发生转回之前增加的应纳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均用当期所得税率来调整,待应纳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时,采用先进先出法的思路逐次将原来的调整数额冲销,这就恰好能保证此项交易或事项确定的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于第n期末的余额为零。

[例1]B公司于某年初购入一台机器设备,成本为21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6年,预计净残值为0。会计上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因该设备符合税法规定的税收优惠条件,计税时可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假定税法规定的使用年限及净残值均与会计相同。假定该公司各会计期间均未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设6年对应的所得税税率分别为33%,30%,27%,27%,30%,30%。

则该公司每年因固定资产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不同应予确定的暂时性差异如表3所示,用先进先出法可计算如表4。

由例1可知,从暂时性差异的转回年度开始,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算金额仅与以前年度税率有关,与当期税率无关。

二是后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的基本思路是在发生转回之前增加的应纳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均用当期所得税率来调整,待应纳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时,采用后进先出法的思路逐次将原来的调整数额冲销,这就恰好能保证此项交易或事项确定的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于第n期末的余额为零。

承例1,用后进先出法可计算如表5。在后进先出法下,类似先进先出法的有:从暂时性差异的转回年度开始,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算金额仅与以前年度税率有关,与当期税率无关。

三是加权平均法。加权平均法的基本思路是在发生转回之前增加的应纳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均用当期所得税率来调整,待应纳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时,采用转回之前的加权平均所得税率将原来的调整数额冲销,从而保证此项交易或事项确定的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于第n期末的余额为零。

仍承例1,用加权平均法可计算如表6

在加权平均法下,同样从暂时性差异的转回年度开始,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算金额仅与以前年度税率有关,与当期税率无关。

四是现行税率法(债务法)。其基本思想是在税率变动年度,必须将以前各期未转回增加的应纳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调整成现行税率,即税率变动年度的递延税款额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当期增加的应纳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按当期税率计算的对所得税影响数;另一部分为以前各期未转回增加的应纳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调整成现行税率对所得税的影响数,税率不变年度的递延税款额仅为当期增加的应纳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按当期税率计算的对所得税的影响数。账务处理的结果也能保证此项交易或事项确定的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于第n期末的余额为零。仍承例1,用现行税率法计算如表7:

注:税率变动年度第2、3、5年的递延税款额计算如下:

①3750=-15000×30%+(-25000)×(30%-33%);

②-150=-5000×27%+(-25000-15000)×(27%-30%);

③3300=15000×30%+(-25000-15000-5000+5000)×(30%-27%)。

现行税率法由于税率每变动一次,需对未转回的时间性差异调整一次,工作量较大。从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算看,每年的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计算额中,都与当期的增加或转回的应纳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当期的税率有直接的关系。事实上,在账务处理时,可先对每年末暂时性差异确定的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都用当期的税率折算,再反推其对所得税的影响数。

(二)税率变动,但事先可以预计其基本思路是,对于税率变动前的各期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计量金额,按当期增加的应纳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未来预计的税率来确定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数;税率变动期开始年度的递延税款计量金额按当期增加的应纳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可确定出的原预计税率来确定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数,只要能保证此项交易或事项确定的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于第n期末的余额为零即可。

仍承例1,假设第1、2年的所得税率为0,第3、4年的所得税率为27%,第5、6年的所得税率为30%,则采用未来可适用税率27%,可计算如表8:

增值税暂行条例篇7

关键词:非正常损失;进项税额;转出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152-01

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税率17%。2月底,因公司更换仓库保管进行了财产清查。清查中发现,库存A原材料短缺5000元,经查短缺的原材料不含运费,是由于仓库管理员管理不善造成I库存B原材料短缺18000元,其中含分摊的运输费用1500元,经查是由于被盗引起的}由于遭受水灾,损失产成品成本60000元,产成品成本中外购项目金额比例为50%;6000元半成品,因设备更新无法使用,准备削价处理;到期承租经营一车间积压产成品原值50000元,经资产评估减值至20000元。该公司想了解上述库存原材料、产成品毁损、半成品削价、资产评估减值等情况造成的库存减少或减值,是否均为非正常损失,作进项税金转出处理。

首先,企业要对损失存货是否为非正常损失有个正确的判断。其次,是正确计算其涉及的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的规定,非正常损失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正常损耗以外的损失。包括:自然灾害损失(如风灾、水灾、火灾、地震等发生的损失)、管理不善损失(如货物被盗、发生霉烂变质等损失)和其他非正常损失。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及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同时新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及细则又做了详细的说明:一是增加了非正常损失的“相关的应税劳务”不得抵扣的规定,如运输费、加工修理等;二是剔除自然灾害损失。原细则规定非正常损失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包括自然灾害损失;三是原细则规定的“其他非正常损失”,因不够明确,不利操作,予以删除。

若企业发生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应税劳务,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如果企业在货物发生非正常损失之前,已将该购进货物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实际申报抵扣,则应当在该批货物发生非正常损失的当期。将该批货物的进项税额予以转出。按所涉及的进项税额的计算方式不同,非正常损失存货可分解为:不含运费的原材料、含运费的原材料及产成品、半成品三种典型情况。正确掌握上述两点,在处理非正常损失存货时,就能符合税法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以该企业为例:管理不善造成丢失。、被盗的损失,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视为非正常损失。上例中,企业丢失非正常损失原材料所涉及的进项税额=5000×17%=850(元)应作进项税额转出。应做分录为: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85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850

被盗B原材料属非正常损失,所涉及的进项税额=(18000-1500)×17%+1500÷(1+7%)×7%=2183.1(元)应作进项税额转出。应做分录为。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2183.1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2183.1

修订后的细则更加体现人性化观念,将自然灾害损失从原细则规定的非常损失中删除,不需做进项税额转出。假设该部分产成品是非正常损失,则应做进项税额转出的是其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涉及的进项税额,应作进项税额转出=60000×50%×17%=5100(元)。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51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5100

削价处理产品应计销项税项。因设备更新无法使用,准备削价处理的半成品,不属非正常损失范围,应按该销售额计算的销项税额减去按材料核算的进项税额为应纳税额,不涉及进项税额转出。

资产评估减值不属非正常损失。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改制中资产评估减值发生的流动资产损失进项税额抵扣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2)1103号)明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非正常损失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正常损耗外的损失。对于企业由于资产评估减值而发生流动资产损失,如果流动资产未丢失或损坏,只是由于市场发生变化,价格降低,价值量减少,则不属于《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规定的非正常损失,不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因此评估清算减值损失,不需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增值税暂行条例篇8

【关键词】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

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实施后,一般纳税人认定资格条件较过去有所降低,一大批过去达不到标准的小规模纳税人获得了认定资格。《条例》同时规定,对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一律应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本文就降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为立足点提出了几点看法。

一、新税法中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08年第538号)规定:

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增值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令2008年第50号)规定:

第九条 条例第一条所称单位,是指企业、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军事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单位。

条例第一条所称个人,是指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

第二十八条 条例第十一条所称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为

(一)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并兼营货物批发或者零售的纳税人,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以下简称应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下(含本数,下同)的;

(二)除本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以外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下的。

本条第一款所称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是指纳税人的年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占年应税销售额的比重在50%以上。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明显降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只要销售收入超过规定的标准则必须申请一般纳税人的认定;二是销售收入的规定标准由原来的180万元(批发零售企业)、100万元(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为主的企业)分别降低为80万元和50万元。

二、降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后的有利影响

(一)有利于进行一般纳税人的强制认定

新条例规定:纳税人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未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的,应按销售额依照增值税税率(17%)计算应纳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这样可以强制达到一般纳税人销售额标准的小规模纳税人进行一般纳税人资格的认定。

(二)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

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降低后,可以使一大批原来不符合一般纳税人的企业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由于一般纳税人要求必须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具备完善的帐薄资料,而一般纳税人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这必然会使纳税人更加重视增值税专用发票等相关票据资料的取得和保管,从而逐渐地减少整个社会经济中的无票销售,达到控制税源,堵塞税源漏洞的目的,可以给国家开辟一部分税收收入,最终使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进入良性循环。

(三)有利于增强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我国增值税的转型,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的进项税额可以依法抵扣。而小规模纳税人只能开具3%税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在同价同质的情况下企业必然会选择一般纳税人的企业进行设备的购进,这无形之中削弱了小企业的竞争能力。降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后,可以使相当一部分小企业进行一般纳税人的认定,从而有利于为规模不同的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四)为拓展会计服务提供了条件

在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的总体业务比例中,其中介业务的收入几乎占据总收入的一半左右,特别是受安然事件的影响,许多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取消了审计业务。而在我国,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依然主要依靠审计业务创收,从而导致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单一,风险防范能力过低,竞争过于激烈。降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后,会使一大部分原来不符合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的企业步入一般纳税人的行列,使它们被动的完善和健全自己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由于这些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专设自己的会计机构成本较高,它们必然会求助于会计中介机构,从而为会计师事务所拓展中介业务提供了契机。

三、降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后的不利影响

(一)使一些不能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小企业纳税成本过高

新的《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销售收入超过规定标准的企业,必须进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审批,而那些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是无法取得一般纳税人的认定资格的,这些企业的收入一旦超过规定的标准,就必须按照增值税的一般税率纳税,其进项税额也不得抵扣,这势必大大加重了小企业的纳税负担。

(二)小规模纳税人申请一般纳税人的审批手续复杂

小规模纳税人营业收入超过税法规定的标准后,按规定应向税务部门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的认定资格,但通常情况下一般纳税人的审批手续非常复杂,特别是个体工商户的一般纳税人的认定审批,需要省局最终审批,而审批的结果一般是“不予认定”,且时间较长,一般都在半年以上。半年的时间对于一个小规模纳税人特别是个体工商户而言,所受到的损失会使他们不得不另辟蹊径。在实践工作中税务人员大多会建议企业注销原企业重新注册一个新企业的办法来应对,这样不但增加了企业的各种成本,还使得我们税法的严肃性受到了冲击,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更有甚者,有的企业竟然同时注册两个以上的营业执照,这势必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其隐患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新条例的实施,可以整体减轻企业的税负,有利于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有序发展,但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希望在有关税务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会使我们的新税法在实施的过程中日渐完善,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S].2008.

[2]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令第5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S].2008.

上一篇:继承法意见范文 下一篇:团支书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