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管理条例范文

时间:2023-11-04 05:15:23

河道管理条例

河道管理条例篇1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发挥河道的综合效益,根据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河道管理。河道内的航道,适用国

家和本市有关航道管理的规定。

第三条本市对河道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市水利部门是本市河道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称市河道行政主管部门)

,负责本市河道管理工作,并负责管理行洪河道和城市供水河道(以下称市管河

道)。

区、县水利部门是区、县河道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称区、县河道行政主管部

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市管河道以外的河道(以下称区县管河道)。

第五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河道管理工作的领导。河道防汛和

清障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第六条市和区、县河道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河道管理单位、河道管

理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加强河道管理,执行防洪调

度命令和供水计划,维护河道工程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七条市河道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将市管河道委托区、县河道行政主管部门

实施管理。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河道堤防安全和参加防汛抢险的义务。

第九条对维护河道安全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或者河

道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河道整治与建设

第十条河道的整治与建设,应当服从流域和水系综合治理规划,符合国家

规定的防洪标准和其他有关技术要求,维护堤防安全,保持河势稳定和行洪畅通。

河道的整治与建设,由河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涉及航道的,应当征求

航道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涉及土地变更的,应当征求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

第十一条河道的整治与建设,应当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计划,所需资金由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筹集。

第十二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修建开发水利、

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等工程,修建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

渡口、管道、取水口、排污口、缆线等建筑物和设施,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河道管

理权限,将工程建设方案报河道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方可按照建设程序履行

审批手续。建设项目经批准后,建设单位应当将施工安排告知河道行政主管部门,

并与河道行政主管部门签订确保河道功能正常发挥、保障防洪安全的责任书后,

方可施工。

建设项目性质、规模、地点需要变更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向原审查同意的

河道行政主管部门重新办理审查手续。不得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影响河道功能

正常发挥和防洪安全的项目。

建设项目施工期间,河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派员到现场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工程施工影响堤防安全、河道行洪、排灌功能正常发挥的,建设

单位应当采取补救措施或者停止施工。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将工程竣工报

告、质检报告、竣工图报送河道行政主管部门;工程施工现场必须按照责任书的

要求进行清理。建设单位因施工造成河道堤防及其设施损坏的,应当负责赔偿;

未按照责任书要求清理施工现场的,应当交纳清理费用。

第十四条修建桥梁、码头和其他设施,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确定

的河宽进行,不得缩窄行洪通道。桥梁和栈桥的梁底高程必须按照防洪和航运的

要求确定。跨越河道的管道、渡槽、线路的净空高度,以及穿越河道的管道和在

两堤之间埋设管道的深度,必须符合防洪和航运的要求。

第十五条河道管理范围内已修建的闸涵、泵站和埋设的管道、缆线等设施,

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定期检查和维护,并服从河道行政主管部门的安全管理;不符

合堤防安全要求的,由河道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设施管理单位限期改建或者采取补

救措施。

第十六条利用堤顶或者戗台修建公路、铁路的,必须报经市河道行政主管

部门批准。利用堤顶、戗台修建的公路、铁路,应当服从堤防安全管理。具体管

理办法,由市河道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公路、铁路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城市、村镇建设和发展不得占用河道管理范围。城市、村镇建设

规划的临河界限为河道管理范围的外缘线。城市、村镇建设规划涉及河道管理范

围的,应当事先征求河道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本条例施行前占用河道堤防的建筑物,应当逐步迁出。

第十八条河道岸线的利用和建设,应当服从河道整治规划和航道整治规划。

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审批涉及河道岸线开发利用规划,立项审批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利用河道岸线的建设项目,应当事先征求河道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河道岸线的界限为:有河堤的以河堤外坡脚为准;无河堤的,以护岸为准;

既无河堤又无护岸的,以天然河岸为准。

第十九条河道清淤和加固堤防取土以及进行河道整治需要占用土地,由市

和区、县人民政府解决。因整治河道和河道入海口清淤增加的土地,属于国家所

有,优先用于河道整治工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占用。

第二十条河道整治和清淤弃土,由河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使用和处

置,主要用于河道整治与建设,免交相关费用。

第二十一条在市管河道管理范围内修建排水、阻水、引水、蓄水工程以及

河道整治工程,必须报经市河道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市管河道以外的区县界河

或者跨区县河道管理范围内,未经有关各方达成协议或者未经市河道行政主管部

门批准,禁止修建排水、阻水、引水、蓄水工程以及河道整治工程。

第三章河道保护

第二十二条河道管理设定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第二十三条河道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

地)、行洪区、两岸堤防护岸、护堤地及河道入海口。护堤地范围按照下列规定

划定:

(一)海河、永定新河、独流减河、子牙新河、潮白新河为河堤外坡脚以外

各30米;

(二)州河、氵句河(含引氵句入潮)、还乡河(含故道和分洪道)、蓟运

河、青龙湾减河(含引青入潮)、永定河、北运河、金钟河、子牙河、南运河(

独流减河以上)、大清河、中亭河(左堤)为河堤外坡脚以外各25米;

(三)北京排污河、马厂减河(独流减河以上)、新开河为河堤外坡脚以外

各20米;

(四)区县管河道为河堤外坡脚以外各10米;

(五)市区和塘沽区、汉沽区城区内的行洪河道不宜设护堤地的,在河道两

侧各设不小于15米宽的防汛抢险通道作为河道管理范围。河道入海口的管理范围,

纵向由挡潮闸起,无挡潮闸的由河道入海口的海岸线起,向海侧延伸至拦门沙的

外缘;横向由河道入海口的中心线起,向两侧各延伸1500米至4000米。海河入海

口的管理范围,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四条河道保护范围按照下列规定划定:(一)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

二款第(一)项规定的河道,为护堤地以外30米;(二)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

款第(二)项规定的河道,为护堤地以外20米;(三)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

第(三)项规定的河道,为护堤地以外15米。市区和塘沽区、汉沽区城区内的行

洪河道,以及区县管河道不设保护范围。

第二十五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水域和土地的利用必须符合河道行洪、排

沥、输水、蓄水和航运的要求。

第二十六条禁止损毁堤防、护岸、闸坝等水工程建筑物和防汛设施、水文

监测设施、测量设施、河岸地质监测设施以及通讯照明等设施。未铺设路面的堤

顶,除防汛抢险车辆外,禁止载重量3吨以上车辆通行;在雨雪泥泞期间,除防

汛抢险车辆外,禁止其他车辆通行。

第二十七条单位和个人对堤防、护岸和其他水工程设施造成损坏或者造成

河道淤积的,应当负责修复、清淤或者承担修复、清淤费用。

第二十八条禁止非河道管理人员操作河道上的涵闸闸门。

第二十九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围垦河道;

(二)擅自拦河筑坝以及修建阻水围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

(三)在河滩地种植高杆农作物、芦苇和树木;

(四)设置阻水渔具或者其他障碍物;

(五)弃置矿渣、石渣、煤灰、泥土、垃圾等;

(六)堆放、倾倒、掩埋、排放污染水体的物体;

(七)在河道内清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车辆、容器;

(八)在堤防和护堤地内建房、放牧、开渠、采砂、采石、取土、打井、挖

窖、挖筑池塘、葬坟、存放物料、开采地下资源、考古发掘以及进行集市贸易活

动。

第三十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下列活动,必须按照河道管理权限,报经

河道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一)在河滩地内采砂、采石、取土;

(二)在河滩地内钻探、开采地下资源、进行考古发掘;

(三)在河道内固定船只、修建水上设施。

从事前款规定的行为,应当按照河道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范围和作业方式进

行。

第三十一条在河道保护范围内,禁止打井、钻探、爆破、挖筑池塘、采石、

取土等危害堤防安全的活动。

第三十二条市和区、县河道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河道管理单位,应当

加强河道滩地、堤防和河岸的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

第三十三条市和区、县河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河流的故道、旧堤、原

有工程设施的管理。河流的故道、旧堤、原有工程设施,不得填堵、占用或者拆

毁;确需填堵、占用、拆毁的,必须报上级河道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四条护堤护岸林木,由河道管理单位组织营造和管理,未经河道行

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擅自砍伐。河道护堤护岸林木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由

市河道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审核发放采伐许可证。河道

护堤护岸林木抚育更新性质的采伐和用于防汛抢险的采伐,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免

交育林基金。

市区和塘沽区、汉沽区城区内行洪河道护堤护岸林木的营造和管理,按照城

市园林绿化管理的规定执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护堤护岸林木。

第三十五条在海河航行的船只必须限制航速行驶。限制航速的标志,由市

河道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交通管理部门设立。汛期内,在河道行驶和停靠的船只

必须遵守防汛指挥机构的规定。

第三十六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建设项目临时占用堤防、河滩地以及利

用河道、堤防、闸桥的,应当征得河道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并给予适当补偿。

第三十七条山区河道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崩岸、泥石流等灾害的河段,河

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地质等部门加强监测。

在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河段,禁止从事开山、采石、采矿、开荒等危及山体

稳定的活动。

第三十八条河道管理范围内的阻水障碍物,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由

市和区、县防汛指挥机构责令设障者在规定期限内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防汛

指挥机构组织强行清除,并由设障者负担全部清障费用。

第三十九条壅水、阻水严重的桥梁、引道、码头和其他跨河工程设施,根

据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由河道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责成设施管理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改建或者拆除。汛期影响防洪安全的,必须服

从防汛指挥机构的紧急处理决定。

第四十条在河道上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门或者设置临时排水泵点的,

必须经河道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向河道排水(含污废水),必须服从防汛统一调

度和河道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排污口门的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对排污口门的管理,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

排水。

在非汛期,因排放污废水造成河道(不含永定新河)水质污染、河道工程设

施腐蚀损坏的,排污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二十一条、第三十条、第三十

四条第一款、第五款、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一款规定的,由河道行政主管部

门责令改正,可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处以五千元以

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第二十九条第(三)

项、第(四)项、第(五)项、第(八)项、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

五条第二款、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由河道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

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

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二十九条第(一)项、第(

二)项规定的,由河道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赔偿损失,可处以一万元以上三

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处以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应当给予治安

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予以

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市河道行政主管部门对区县管河道管理范围内发生的违反河道

管理的行为,可以直接查处。区、县河道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市河道行政主管部门

的委托,可以对本行政区域内市管行洪河道范围内发生的违反河道管理行为,进

行查处。

第四十五条河道行政主管部门在制止不服从河道管理的行为时,可以采取

暂扣车辆和机具物品的措施。

第四十六条拒绝、阻碍河道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

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复议条例》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逾期不

申请复议,不,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

强制执行。

第四十八条河道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

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

河道管理条例篇2

《杭州市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杭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现在,我受杭州市人大常委会的委托,就本条例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和经过

杭州市市区范围内水网密布,河道众多。为了推进市区城市河道的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我市自2007年启动市区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大大改善了城市河道的环境,提升了城市河道的综合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随着我市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深入持续的推进,有必要从杭州实际出发制定一部规范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以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

条例是杭州市人大常委会2012年立法计划正式项目。2012年12月,杭州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杭州市人民政府提请审议的《杭州市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会后,杭州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将条例草案在杭州人大网登载,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同时,还分别征求了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委员会、市人大代表及各区、县(市)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并就有关问题与相关部门进行多次沟通。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法制委员会对条例草案进行了统一审议并作了修改,形成条例草案修改稿,提请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

二、条例的主要内容

条例分为总则、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法律责任、附则,共六章五十三条。

(一)关于适用范围。2007年,我市提出,力争五年内完成对杭州绕城公路以内长度一公里以上的291条、总长约900公里的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任务,全部河道按城市河道整治标准建设,整治达标后移交城管部门进行管理,并提出了“流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城市河道长效管理目标。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条例适用于杭州市市区范围内由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河道及其附属设施(统称城市河道)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等活动。同时,条例规定城市河道的具体名录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协商提出,报市人民政府确定后公布。对于钱塘江等特殊河道的管理则不适用条例。

(二)关于城市河道管理主体。在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实施过程中,我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负责城市河道的建设、保护管理工作,其他部门则协同进行相关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根据《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第五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城市人民政府确定相关部门管理的城市内河,由相关部门依据规定的职责对河道实施管理。因此,为保证现有城市河道管理体制稳定、有效的运行,条例明确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条例规定分别负责本市城市河道的建设、保护管理工作。各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负责本辖区内区管城市河道的建设、保护管理工作。同时,规定城乡规划、城市绿化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条例。

(三)关于城市河道规划。规划是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活动的基础。随着我市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的逐步展开和深入推进,城市河道的功能发生了较大转变,其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防汛排涝、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传承历史文化等主导功能日益突出,对涉及城市河道的规划活动进行必要的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条例第二章对城市河道各类规划活动进行了规定,明确了规划编制的主管部门、规划编制的主体、规划编制的要求和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等内容。

(四)关于城市河道工程建设条件。在城市河道建设工程中,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城市河道建设项目初步设计进行审查时,经常出现设计单位编制的设计文件不符合城市河道建设标准需要反复修改的问题,直接影响工程的设计质量和工程进度。为了有效避免设计方案反复修改的问题,提高工程设计行政管理效率,保证城市河道建设符合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的要求,条例从九个方面明确了城市河道工程建设条件,不仅综合考虑城市河道安全、生态、景观等方面,还从绿化、文化、旅游、交通等方面规范城市河道建设的内容,并要求建设单位在编制城市河道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文件前,应当向市城市河道建设管理机构办理工程建设条件对接手续;规定城市河道建设工程的初步设计文件应当符合工程建设条件的要求。

(五)关于城市河道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的特别要求。考虑到城市河道作为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其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防汛排涝等方面有特殊要求,条例对城市河道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提出了较一般市政工程更高的要求,规定城市河道建设工程开工前,施工单位应当编制和实施地下管线、相邻建(构)筑物、周边生态环境等各类保护方案,以及相应的防汛防台应急方案。对于单项清淤或者挖土超过五千立方米的城市河道建设工程,条例则对处置工程渣土作了特别规定。

(六)关于城市河道的保护和管理。条例从我市城市河道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不仅注重保护城市河道的防汛排涝、蓄水调配水、通航等基本功能,还特别强调对城市河道核心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从涉河活动、建设行为、水环境改善和治理、养护绿化及禁止行为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规范。

此外,为了保障条例设定的相关制度和规范得到贯彻落实,第五章法律责任对违反施工管理、实施禁止行为等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并与《杭州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了衔接。

河道管理条例篇3

第一条为加强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发挥江河湖泊的综合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河道(包括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区、蓄洪区,滞洪区)。

河道内的航道,同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

第三条开发利用江河湖泊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四条国务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是全国河道的主管机关。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是该行政区域的河道主管机关。

第五条国家对河道实行按水系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等大江大河的主要河段,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河段,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边界河道以及国境边界河道,由国家授权的江河流域管理机构实施管理,或者由上述江河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河道主管机关根据流域统一规划实施管理。其他河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市、县的河道主管机关实施管理。

第六条河道划分等级。河道等级标准由国务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七条河道防汛和清障工作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机关以及河道监理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加强河道管理,执行供水计划和防洪调度命令,维护水工程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九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河道堤防安全和参加防汛抢险的义务。

第二章河道整治与建设

第十条河道的整治与建设,应当服从流域综合规划,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通航标准和其他有关技术要求,维护堤防安全,保持河势稳定和行洪、航运通畅。

第十一条修建开发水利、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类工程和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等建筑物及设施,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河道管理权限,将工程建设方案报送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

建设项目经批准后,建设单位应当将施工安排告知河道主管机关。

第十二条修建桥梁、码头和其他设施,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所确定的河宽进行,不得缩窄行洪通道。

桥梁和栈桥的梁底必须高于设计洪水位,并按照防洪和航运的要求,留有一定的超高。设计洪水位由河道主管机关根据防洪规划确定。

跨越河道的管道、线路的净空高度必须符合防洪和航运的要求。

第十三条交通部门进行航道整治,应当符合防洪安全要求,并事先征求河道主管机关对有关设计和计划的意见。

水利部门进行河道整治,涉及航道的,应当兼顾航运的需要,并事先征求交通部门对有关设计和计划的意见。

在国家规定可以流放竹木的河流和重要的渔业水域进行河道、航道整治,建设单位应当兼顾竹木水运和渔业发展的需要,并事先将有关设计和计划送同级林业、渔业主管部门征求意见。

第十四条堤防上已修建的涵闸、泵站和埋设的穿堤管道、缆线等建筑物及设施,河道主管机关应当定期检查,对不符合工程安全要求的,限期改建。

在堤防上新建前款所指建筑物及设施,必须经河道主管机关验收合格后方可启用,并服从河道主管机关的安全管理。

第十五条确需利用堤顶或者戗台兼做公路的,必须经上级河道主管机关批准。堤身和堤顶公路的管理和维护办法,由河道主管机关商交通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城镇建设和发展不得占用河道滩地。城镇规划的临河界限,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城镇规划等有关部门确定。沿河城镇在编制和审查城镇规划时,应当事先征求河道主管机关的意见。

第十七条河道岸线的利用和建设,应当服从河道整治规划和航道整治规划。计划部门在审批利用河道岸线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求河道主管机关的意见。

河道岸线的界限,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交通等有关部门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划定。

第十八条河道清淤和加固堤防取土以及按照防洪规划进行河道整治需要占用的土地,由当地人民政府调剂解决。

因修建水库、整治河道所增加的可利用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用于移民安置和河道整治工程。

第十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以河道为边界的,在河道两岸外侧各十公里之内,以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河道,未经有关各方达成协议或者国务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禁止单方面修建排水、阻水、引水、蓄水工程以及河道整治工程。

第三章河道保护

第二十条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两岸堤防及护堤地。

无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根据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确定。

河道的具体管理范围,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划定。

第二十一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水域和土地的利用应当符合江河行洪、输水和航运的要求;滩地的利用,应当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土地管理等有关部门制定规划,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二条禁止损毁堤防、护岸、闸坝等水工程建筑物和防汛设施、水文监测和测量设施、河岸地质监测设施以及通信照明等设施。

在防汛抢险期间,无关人员和车辆不得上堤。

因降雨雪等造成堤顶泥泞期间,禁止车辆通行,但防汛抢险车辆除外。

第二十三条禁止非管理人员操作河道上的涵闸闸门,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干扰河道管理单位的正常工作。

第二十四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修建围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种植高杆农作物、芦苇、杞柳、荻柴和树木(堤防防护林除外);设置拦河渔具;弃置矿渣、石渣、煤灰、泥土、垃圾等。

在堤防和护堤地,禁止建房、放牧、开渠、打井、挖窖、葬坟、晒粮、存放物料、开采地下资源、进行考古发掘以及开展集市贸易活动。

第二十五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下列活动,必须报经河道主管机关批准;涉及其他部门的,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有关部门批准:

(一)采砂、取土、淘金、弃置砂石或者淤泥;

(二)爆破、钻探、挖筑鱼塘;

(三)在河道滩地存放物料、修建厂房或者其他建筑设施;

(四)在河道滩地开采地下资源及进行考古发掘。

第二十六条根据堤防的重要程度、堤基土质条件等,河道主管机关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河道管理范围的相连地域划定堤防安全保护区。在堤防安全保护区内,禁止进行打井、钻探、爆破、挖筑鱼塘、采石、取土等危害堤防安全的活动。

第二十七条禁止围湖造田。已经围垦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进行治理,逐步退田还湖。湖泊的开发利用规划必须经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

禁止围垦河流,确需围垦的,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八条加强河道滩地、堤防和河岸的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河道淤积。

第二十九条江河的故道、旧堤、原有工程设施等,非经河道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填堵、占用或者拆毁。

第三十条护堤护岸林木,由河道管理单位组织营造和管理,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砍伐或者破坏。

河道管理单位对护堤护岸林木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及用于防汛抢险的采伐,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免交育林基金。

第三十一条在为保证堤岸安全需要限制航速的河段,河道主管机关应当会同交通部门设立限制航速的标志,通行的船舶不得超速行驶。

在汛期,船舶的行驶和停靠必须遵守防汛指挥部的规定。

第三十二条山区河道有山体滑坡、崩岸、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河段,河道主管机关应当会同地质、交通等部门加强监测。在上述河段,禁止从事开山采石、采矿、开荒等危及山体稳定的活动。

第三十三条在河道中流放竹木,不得影响行洪、航运和水工程安全,并服从当地河道主管机关的安全管理。

在汛期,河道主管机关有权对河道上的竹木和其他漂流物进行紧急处置。

第三十四条向河道、湖泊排污的排污口的设置和扩大,排污单位在向环境保护部门申报之前,应当征得河道主管机关的同意。

第三十五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堆放、倾倒、掩埋、排放污染水体的物体。禁止在河道内清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容器。

河道主管机关应当开展河道水质监测工作,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章河道清障

第三十六条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阻水障碍物,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由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清障计划和实施方案,由防汛指挥部责令设障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防汛指挥部组织强行清除,并由设障者负担全部清障费用。

第三十七条对壅水、阻水严重的桥梁、引道、码头和其他跨河工程设施,根据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由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意见并报经人民政府批准,责成原建设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改建或者拆除。汛期影响防洪安全的,必须服从防汛指挥部的紧急处理决定。

第五章经费

第三十八条河道堤防的防汛岁修费,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分别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负担,列入中央和地方年度财政预算。

第三十九条受益范围明确的堤防、护岸、水闸、圩垸、海塘和排涝工程设施,河道主管机关可以向受益的工商企业等单位和农户收取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其标准应当根据工程修建和维护管理费用确定。收费的具体标准和计收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取土、淘金,必须按照经批准的范围和作业方式进行,并向河道主管机关缴纳管理费。收费的标准和计收办法由国务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四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凡对堤防、护岸和其他水工程设施造成损坏或者造成河道淤积的,由责任者负责修复、清淤或者承担维修费用。

第四十二条河道主管机关收取的各项费用,用于河道堤防工程的建设、管理、维修和设施的更新改造。结余资金可以连年结转使用,任何部门不得截取或者挪用。

第四十三条河道两岸的城镇和农村,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在汛期组织堤防保护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义务出工,对河道堤防工程进行维修和加固。

第六章罚则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机关除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外,可以并处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弃置、堆放阻碍行洪物体的;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或者高杆植物的;修建围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的;

(二)在堤防、护堤地建房、放牧、开渠、打井、挖窖、葬坟、晒粮、存放物料、开采地下资源、进行考古发掘以及开展集市贸易活动的;

(三)未经批准或者不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工程安全标准整治河道或者修建水工程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

(四)未经批准或者不按照河道主管机关的规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取土、淘金、弃置砂石或者淤泥、爆破、钻探、挖筑鱼塘的;

(五)未经批准在河道滩地存放物料、修建厂房或者其他建筑设施,以及开采地下资源或者进行考古发掘的;

(六)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围垦湖泊、河流的;

(七)擅自砍伐护堤护岸林木的;

(八)汛期违反防汛指挥部的规定或者指令的。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机关除责令纠正违法行为、赔偿损失、采取补救措施外,可以并处警告、罚款;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损毁堤防、护岸、闸坝、水工程建筑物,损毁防汛设施、水文监测和测量设施、河岸地质监测设施以及通信照明等设施;

(二)在堤防安全保护区内进行打井、钻探、爆破、挖筑鱼塘、采石、取土等危害堤防安全的活动的;

(三)非管理人员操作河道上的涵闸闸门或者干扰河道管理单位正常工作的。

第四十六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向人民法院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对治安管理处罚不服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办理。

第四十七条对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国家、集体、个人经济损失的,受害方可以请求县级以上河道主管机关处理。受害方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

当事人对河道主管机关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

第四十八条河道主管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及河道监理人员、、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对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九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的规定,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第五十条本条例由国务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河道管理条例篇4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进行河道采砂,必须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河道采砂是指在河道(包括湖泊、水库、人工水道)管理范围内采运砂石、取土、淘金等活动.

第三条河道采砂应当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和河道管理的要求。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全面规划,计划开采,总量控制,确保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河道采砂管理实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河道采砂工作负总责,河道、河段防汛责任人,同时对河道采砂管理工作负责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河道采砂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河道管理单位受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承担本行政区域内河道采砂的管理工作。

省三门峡库区管理机构负责库区管理范围内河道采砂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公安部门负责河道采砂治安工作,对采砂活动中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实施治安处罚,依法打击采砂活动中的犯罪行为。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河道采砂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省三门峡库区管理机构及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和机构应当及时查处。

第六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河道防洪规划、整治规划和河势现状编制河道采砂规划。河道采砂规划的内容包括:划定可采区、禁采区、禁采期,可采深度、河段开采总量和采砂场数量及布局、采砂规划平面图等。

河道采砂规划内容涉及铁路、交通、电力、通信等设施保护范围的,应当征求有关管理部门的意见。

第七条渭河干流自宝鸡峡大坝至成阳铁路桥段、汉江干流自勉县武侯镇至洋县小峡口段、丹江于流自二龙山水库大坝至丹

凤县月日滩段采砂规划,由所在设区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渭河干流渭南市行政区域内的河道、洛河干流状头水文站以下河道采砂规划,由省三门峡库区管理机构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_管部门批准三门峡库区管理范围内其他河道采砂规内河道采砂的管理工作。

省三门峡库区管理机构负责库区管理范围内河道采砂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公安部门负责河道采砂治安工作,对采砂活动中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实施治安处罚,依法打击采砂活动中的犯罪行为。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河道采砂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省三门峡库区管理机构及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和机构应当及时查处。

第六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河道防洪规划、整治规划和河势现状编制河道采砂规划。河道采砂规划的内容包括:划定可采区、禁采区、禁采期,可采深度、河段开采总量和采砂场数量及布局、采砂规划平面图等。

河道采砂规划内容涉及铁路、交通、电力、通信等设施保护范围的,应当征求有关管理部门的意见。

第七条渭河干流自宝鸡峡大坝至成阳铁路桥段、汉江干流自勉县武侯镇至洋县小峡口段、丹江于流自二龙山水库大坝至丹凤县月日滩段采砂规划,由所在设区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渭河干流渭南市行政区域内的河道、洛河干流状头水文站以下河道采砂规划,由省三门峡库区管理机构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_管部门批准三门峡库区管理范围内其他河道采砂规划,由所在设区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省三门峡库区管理机构批准,报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省内其它河道、河段采砂规划由所在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报设区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河道采砂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河道采砂规划因河势、砂石资源分布发生变化,确需修改时,应报经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八条渭河干流自宝鸡峡大坝至入黄河口段,汉江干流自勉县武候镇至洋县小峡口段,丹江干流自二龙山大坝至丹凤县月日滩段,每年6月1日至9月30日为河道采砂禁采期。其他河道禁采期由有关市、县、区人民政府确定。

河道以下范围为禁采区:

(一)河道防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水库枢纽、水文观测设施、涵闸及取水、排水等水工程管理范围及安全保护范围;

(二)河道顶冲段、险工、险段、护堤地、.护岸地、规划保留区,河道中水治导线以外河床;

(三)铁路、公路、桥梁、码头、通信电缆、输气输油管道、输电线路等工程设施安全保护范围;

(四)其他需要划定为禁采区的范围。

经划定的禁采区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公布,并由有关工程设施管理单位设立明显禁采标志。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禁采期、禁采区进行河道采砂活动。

第九条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河道砂源补给情况、河床下切程度、两岸地下水位变化幅度及采砂对防洪工程的影响等,提出全面禁止河道或河段采砂的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公告,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河道采砂依法实行许可制度。

在渭河干流渭南市行政区域内河道、洛河干流状头水文站以下河道采砂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省三门峡库区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在设区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河道内采砂,采砂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设区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在前两款规定以外河道采砂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采砂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第十一条申请领取河道采砂许可证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采砂申请书;

(二)采砂申请人与第三者有利害关系的,与第三者达成的协议或者有关文件;

(三)从事经营性河道采砂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供营业执照的复印件及其他相关文件。

第十二条采砂申请书的内容应当包括:申请单位的名称、

企业代码、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姓名、职务,申请人的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开采地点、开采时间、作业方式、开采深度、年开采量、采砂机械种类和数量、砂石料堆放地点、弃料处理方案、运输路线、度汛措施等。

第十三条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省三门峡库区管理机构,自收到河道采砂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不予许可的,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十四条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和个人,由受理申请的机关审查后发给河道采砂许可证:

(一)从事经营性采砂的,有营业执照,且经营范围符合规定;

(二)有符合要求的采砂设备;

(三)在河道管理范围外,有砂石料堆放场地;

(四)具有符合要求的运输路线;

(五)无非法河道采砂记录;

(六)开采地点、作业方式、开采深度和开采量等符合河道

采砂规划的有关规定。

第十五条河道采砂许可可以采用公开招标形式确定采砂人。采用招标形式的,由有河道采砂许可审批权的机关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河道沿岸村民个人自采自用河道砂、石、土料在50立方米以下的,应持村委会证明直接向采砂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按照指定地点采运,不再申领河道采砂许可证。

第十七条河道采砂许可证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

河道采砂许可证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由持证人保存,副本在采砂现场悬挂。自采自运的,副本随运输的车、船携带。

河道采砂许可证不得伪造、涂改、买卖、抵押、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

河道采砂许可证的有效期限不得超过1年。

第十八条经许可在河道采砂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一)按照河道采砂许可证规定的开采地点、开采期限、开采范围、开采深度、开采量、作业方式采砂;

(二)随时转运、清除或复平砂石料和弃料堆体及采砂坑道,清除河道行洪障碍物;

(三)不得损坏河道工程、水工程、堤顶路面、测量标志、水文观测设施、照明报警设施(器具)、通信电缆、宣传牌、界桩、里程桩、护堤护林设施和河道防护林及河道管理范围内其他工程设施;

(四)不得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堆放砂石料,安装分筛、冲洗设备,修建料台、房屋及其他建筑物;

(五)不得在河道工程和其他工程设施及其安全保护范围和护堤地内堆放砂石料;

(六)在禁采期,采砂机械和淘金船必须撤出河道管理范围;

(七)在每月底前向批准机关报送本月采砂数量和下月计划开采量。

第十九条需在禁采期、禁采区进行河道清淤、疏浚性质的采砂,应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具体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开工前应向有关工程设施管理单位通报。

第二十条在河道采砂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发放河道采砂许可证的机关缴纳河道砂石资源费,不再缴纳河道采砂管理费和矿产资源补偿费。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减免河道砂石资源费。

河道砂石资源费的征收标准由省人民政府财政、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一条河道砂石资源费属于行政性收费,实行预算管理,收入全额上缴财政,支出通过财政预算安排。

河道砂石资源费用于河道堤防工程的管理、维修和设施的更新改造以及河道采砂执法监督检查,任何部门不得截留或者挪用。

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省三门峡库区管理机构收缴的河道砂石资源费应逐级上解。上解比例和使用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财政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二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省三门峡库区管理机构应当依照《陕西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申领收费许可证,使用省财政厅印(监)制的河道砂石资源费专用收费票据。

收费人员在征收河道砂石资源费时,应当出示合法证件和收费依据。

第二十三条发放河道采砂许可证的机关,不得委托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企业征收河道砂石资源费。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维护河道采砂秩序,及时查处违法采砂行为。

河道采砂规划的审批机关对河道采砂规划的实施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河道采砂许可证的发放机关负责河道采砂的现场管理,查处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河道采砂许可证发放机关的上级机关对许可证的发放和管理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纠正不当的行政许可行为,指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河道采砂重大案件的处理。

第二十五条在汛情紧急情况下,水行政主管部门或省三门峡库区管理机构有权决定停止河道采砂作业,并强行清除有碍行洪的砂石料堆体和采砂设备、设施。

第二十六条禁止拉运砂石的车辆沿堤顶行驶。

在河道采砂的单位和个人需要为运输砂石的车辆修筑越堤路的,按照《陕西省河道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办理。

第二十七条在河道采砂的单位和个人,应与发放河道采砂许可证的机关签订河道清障协议,负责清除行洪障碍物。逾期不清除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或省三门峡库区管理机构组织强行清除,所需费用由采砂单位和个人承担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办理河道采砂许可证,擅自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省三门峡库区管理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非法所得,并处2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四款规定,在禁采期、禁采区采砂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省三门峡库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省三门峡库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收缴伪造、涂改、买实、抵押、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的河道采砂许可证。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一)、(二)、(四)、(五)、(六)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省三门峡库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由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省三门峡库区管理机构依照《陕西省河道管理条例》第四十条规定给予处罚。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县级

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省三门峡库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不依法缴纳河道砂石资源费的,由发放河道采砂许可证的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缴纳的,按日加收3‰的滞纳金;拒不缴纳的,处应缴河道砂石资源费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并停止其采砂活动。

第三十五条使用暴力、威胁等手段拒绝、阻碍水行政主管部门或省三门峡库区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第三十六条依照本办法罚款在2万元以上的,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第三十七条当事人对水行政主管部门或省三门峡库区管理机构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八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及省三门峡库区管理机构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或不按照规定的范围和标准收取河道砂石资源费的,由财政、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依照《陕西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九条水行政主管部门、省三门峡库区管理机构和河道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一)不执行已批准的河道采砂规划、擅自修改河道采砂规划或者违反河道采砂规划组织采砂的;

(二)违反本办法规定审批、发放河道采砂许可证的;

(三)不履行本办法规定的现场管理和监督检查职责,造成河道采砂秩序混乱或者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

河道管理条例篇5

一、2002年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实践

2002年是《条例》实施的第一年,长江河道采砂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长委和沿江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探索管理办法,大胆实践,依法行政,较好地履行了《条例》赋予的各项职责,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2002年的长江采砂管理的实践之一,是长委和沿江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把学习和宣传《条例》,作为首要工作来抓。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召开采砂户座谈会,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报道打击非法采砂及有关案件处理情况,有针对性地发表电视讲话和宣传文章等,广泛宣传滥采乱挖江砂可能造成的各种危害;宣传实行统一规划和实行总量控制,是科学开发利用江砂资源的重要基础;宣传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是实现有序管理的组织保证;宣传依法打击违法采砂对维护沿江两岸人民利益的重要作用等。通过对《条例》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增强了沿江广大群众维护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秩序的自觉性。

实践之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监管能力,为长江河道采砂的长效管理创造条件。经水利部批准,长委于2002年4月专门成立了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局,并正式组建专司采砂管理的水行政执法队伍。湖北省黄冈市成立了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站,对长江河道采砂实行了采砂规划、许可、收费、监督检查“四统一”管理。江苏省南京市聘用武警退伍战士,组建了两支素质优良的采砂管理专业执法队伍,配备了4艘采砂管理水政执法船和必要的强制执法工具,每年从财政安排300多万元的专项执法经费,保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需要,不仅使南京市河段禁采管理工作成效显著,而且树立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权威。

实践之三,是保持对非法采砂的严打高压态势,维护长江禁采管理的良好秩序。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长委和沿江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检查和组织打击非法采砂活动4600余次,查处各类违法偷采船只2000余艘次,拆除违法偷采船只采砂设备1500余台套。

实践之四,是积极探索对采砂船只的有效监管途径,从源头上遏制非法采砂活动。一年来,江苏、安徽、湖北等省多次对采砂船只进行了清理,长委于2003年1月27日组织中下游四省统一开展清江行动,要求各省对采砂船只进行登记造册并实行集中管理,一些地方还采取措施,坚决取缔小型采砂船,严格控制新建采砂船,在一定程度上从源头上遏制了非法采砂活动。

实践之五,是抓紧开展有关基础工作。主要是编制完成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制订《条例》实施办法,下游4省的实施办法预计不久即可正式颁布实施;启动了第一批以执法船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购置,第一批10艘执法船正陆续投入使用;开展了对开禁后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机构设置、采砂许可审批、《规划》实施方案编制规程和可采区现场监管模式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二、对长江河道采砂管理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长江中下游河道采砂秩序长期处于比较混乱的状况。1996年江苏省率先对境内长江干流实行禁采,至2001年2月8日,江西省实施禁采令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全线实施了禁采。尽管沿江各省切实加大了对非法采砂的打击力度,但是在长江上从事非法采砂的大型采砂船的数量和采砂能力仍然急剧增加,少数江段的非法采砂行为仍然十分猖獗。2002年1月1日,《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但就在当年汛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非法采砂再次出现反弹。长江河道非法采砂为何屡禁不止?《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为什么还未能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一年多来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的实践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巨额利润是非法采砂屡禁不止的主要根源之一

长江中粗粒径的江砂是优良的建筑材料,每年市场需求量达数千万吨,而开采江砂直接成本很低,偷采砂者又逃避了国家有关税费,因此非法采砂存在着巨大的利润空间。据调查,目前在长江上有一定规模的机械采砂的直接成本仅仅为每吨1元左右,而长江江砂的船上交易价(运砂船上船价)高达每吨8~12元,平均按每吨10元计,长江非法采砂每吨就有9元的毛利润。2003年4月初,长江水利委员会在长江干流鄂赣边界查处了一起非法采砂案件,一艘2×1650kW(以下简称1650型双泵)采砂船(2002年9月下水的新船)平均每小时采售江砂高达2000余t,当晚江砂的船上交易价是每船(1600t)2万元,由此可见,一艘大型采砂船每晚(按8小时计)的非法所得可达20万元。简单计算下去,一艘1650型双泵采砂船,一年只要有1/4的时间从事非法采砂,其非法所得就有1600万元之巨。而采砂船的造价仅为850万元。如此巨大的利润空间,难怪有如此多的不法分子铤而走险从事非法采砂,难怪有些人敢于从地下钱庄贷取年息18%的贷款从事非法采砂!

2.少数地方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成为非法采砂的保护伞

《条例》第三条规定:“长江采砂管理,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然而,沿江极少数地方政府部门不仅未按《条例》的要求担负起应有职责,反而从眼前和局部利益出发,为非法采砂者大开绿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充当非法采砂者保护伞和纵容非法采砂行为的作用。2002年8月下旬,在长江某敏感河段,在高洪水位时期发生了一起情节极为严重的非法采砂事件。经查,这是一起打着“平垸行洪”旗号公然进行非法采砂的典型案件。在这起非法采砂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先是想方设法,把几乎毫无关联的开采江砂与“平垸行洪”工程挂起钩来,为非法采砂者办理了相关的“合法”手续,然后是对每艘工程船(实质是非法采砂船)收取每月30万元的“管理费”,一共收取“管理费”120万元,而所谓与之“关联”的平垸行洪工程总投资仅为30余万元。最后,在有关部门对这起非法采砂案件查处的过程中,当地政府部门还找出种种借口,为非法采砂行为开脱和叫屈。虽然这起非法采砂事件和有关当事人,在国务院主要领导的直接关注下得到了应有的处罚,但其中暴露出的问题令人深思。

3.非法采砂,现象在江上,根子在岸上

几乎所有的非法采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非法采砂者往往是与盗采江砂所在地的黑恶势力相互勾结。大量的非法采砂案件表明,非法采砂的组织者(俗称“带泵人”,以下简称“带泵人”)一般为当地的黑恶势力或与黑恶势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带泵人负责指定盗采江砂区域,组织运力(运砂船),他们或是在相当长的江段布置监控点,对执法机构进行反监控,逃避监管,或是利用各种手段,收买管理、执法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为其所用,保护非法采砂行为。带泵人因此要对每一艘非法采砂船每晚(一般都是在夜间盗采江砂)收取5万元的保护费(又称押金),并向非法采砂者承诺,如果非法采砂船被执法部门抓获,一切由带泵人负责出面摆平或者承担全部的处罚金和相关损失。事实上,因为带泵人在当地都有相当庞大的社会关系网,信息灵通,组织非法采砂手段狡猾,从而使非法采砂屡屡得手,带泵人也因此从中获取巨额的非法所得。由此可见,非法采砂,现象在江上,根子在岸上。

4.现有执法能力不适应管理工作的要求

长江中下游非法采砂行为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长江中下游多属分汊河道,江面宽阔,分汊众多,便于非法采砂者躲避和逃逸;二是为了逃避监管,非法采砂者多选择在行政区划交界水域,在夜间甚至天气条件比较恶劣的情况下偷采江砂;三是非法采砂者利用在非法采砂活动中获得的巨额资金,在采砂船上配备了GPS、地面雷达、夜视仪等先进设备,并在长江两岸布点,对执法部门实施反监控,信息灵通,反应迅速。而目前沿江各省打击非法采砂的现场执法能力还很不足。据统计,目前长江中下游沿江80%的县(市)没有专用的执法监督艇和执法监督车,已有的执法监督船也很少配有GPS、雷达、夜视仪等监测设备,且常规设备也比较陈旧,船速慢;大部分县(市)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已有的执法队伍也不具备强制执法能力,因此经常有暴力抗法事件发生;除江苏省南京市外,绝大部分地(市)、县(市)没有用于打击非法采砂和日常管理的专门经费。可见,现有执法能力严重不足,是制约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亟待解决。

5.采砂船只的管理问题较突出

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禁采期对采砂船只的集中停放,统一管理工作不到位。《条例》第十六条规定:采砂船舶在禁采期内应当停放在沿江县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地点,无正当理由,不得擅自离开指定地点。但据沿江各省统计:目前只有大约40%的采砂船舶停靠在指定地点,且有些地方对集中停靠地的采砂船舶监管不严,没有派专人实施24小时看管,使少数非法采砂者有机可乘。大量采砂船舶在江面上任意流动,大大增加了长江河道采砂现场监管的难度。

二是在现有采砂能力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有不少地方在建造新的采砂船,且单船采砂能力也急剧攀升。据对长江中下游各省现有采砂船的调查分析,保守估计,长江中下游现有采砂船的年采砂能力已达数十亿t,而《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提出的年采砂控制量为3400万t。2002年6月,笔者随同中央电视台记者调查时,发现在安徽省一河滩地上正在建造的大型采砂船就有9艘;2003年3月初,湖北省黄冈市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站现场抓获的一艘采砂船单船采砂动力为3500kW。据查,这艘巨型采砂船是2003年1月份刚刚下水的新船。如此无节制地建造采砂船,不仅会造成国家资源的大量浪费,也会增加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的压力。

三、对策与建议

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是事关长江河势稳定、长江防洪安全和通航安全的大事,中央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同时也备受社会关注。国务院领导曾多次就此事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和沿江各级政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迅速、坚决地整治长江河道采砂秩序,保障长江防洪安全和通航安全。笔者认为,整治长江河道采砂秩序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经济手段,调整长江河道采砂的收益率

通过征收砂石资源费和对采砂经营权进行拍卖或招标的方式,降低长江采砂的收益率,使其达到或接近社会平均利润水平,从而引导绝大多数从事长江采砂经营活动的企业和个人转产,减少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的压力。

2.全面贯彻《条例》,把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到实处

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是全面贯彻《条例》,实现长江河道采砂依法、科学、有序管理的关键措施之一。只有沿江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把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真正落到实处,长江河道采砂秩序才能根本好转,为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江砂资源打下坚实的基础。

3.做好采砂船的集中统一管理,从源头上遏制非法采砂活动

首先,沿江县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条例》规定,切实做好禁采期对现有采砂的集中统一管理,对所有采砂船只登记造册,集中停放,并指派专人对集中停放地封存的采砂船只,实行24小时看管,无正当理由,不得让采砂船随意离开。

其次是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严把新建采砂船的审批关,原则上,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不再批准建造新的采砂船只。

4.迅速提高现有执法能力,满足日常监管需要

根据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沿江各地(市)、县(市)要组建一支10人左右的专门从事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的执法队伍;至少配备一艘性能优良、有必要的监控设备的执法监督船,配备一部执法监督车;在非法采砂活动频繁和管理任务繁重的江段,建立执法基地,以减少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率。为此,沿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安排必要的专项经费,用于河道采砂管理的能力建设。

5.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非法采砂

现阶段,长江中下游仍然处于全线禁采期,各地要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采砂事件,特别是对一些影响较大的典型案件,要依法从重处罚,并追究对非法采砂行为提供保护的部门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坚决打击地方保护主义,维护长江中下游的禁采工作局面。

6.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河道管理条例篇6

当前,一些地方河道非法违法违规采砂、过度采砂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河势和航道稳定,给沿岸水利工程、航道及航道设施和桥梁、管线等跨河、穿河、临河建筑物带来安全隐患。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为加强河道采砂管理,保障防洪、通航、航道及航道设施和桥梁、管线等跨河、穿河、临河建筑物的安全,防范事故发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研究,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河道采砂事关防洪、通航、航道及航道设施和桥梁、管线等跨河、穿河、临河建筑物的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航道管理条例》和《内河交通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河道采砂管理的组织领导,落实相关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牵头部门和协作部门的责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对河道采砂活动进行全面治理整顿,坚决打击非法违法违规采砂活动,严格控制采砂总量。

要把相关法律法规和治理整顿的要求落实到基层和相关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逐级落实责任,建立河道采砂管理责任追究制度。要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对违法违规乱采滥挖的,对治理整顿工作不力,安全监管不到位,导致违法采砂现象严重,影响河道防洪和通航安全的,进行严肃处理。

二、突出重点,专项整治

即日起,各地要用两个月时间,集中开展一次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打击非法采砂,治理违法违规乱采滥挖。专项整治的范围是非法违法违规采砂比较突出的河段和采砂量较大的河段,重点是无证采、运砂,危及防洪、航运安全,影响水利工程、航道设施和桥梁、管线等跨河、穿河、临河建筑物安全的非法采、运砂行为和违法违规乱采滥挖行为。各地要制定周密的专项整治行动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对非法采砂行为要采取断然措施,坚决予以取缔;对违法违规乱采滥挖的单位和人员,要依法予以处罚;要在专项整治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采砂规划,确定河段的禁采和限采区,严格采砂总量控制。在专项整治行动中,要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电〔*〕16号)的要求,对重点河段、航道,重要水利工程和跨河、穿河、临河的铁路、公路桥梁等涉河设施周边的河道采砂活动进行全面排查,消除一切因采、运砂活动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为确保江河防洪和通航安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水利部所属流域管理机构可根据实际,对所管辖河段汛期或全年禁采令。

各地要在*年8月25日前将专项整治行动总结报水利部、交通部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三、协调配合,强化监管

河道采砂管理涉及水利、交通等多个部门。各相关部门要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建立有效的河道采砂管理沟通协调机制,共同处理好采、运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采砂监管力度。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批发放河道采砂许可证,涉及航道的,发放许可证前应征求航道、海事部门的意见,避免河道采砂对通航安全造成的影响,涉及采矿等其他部门的,还要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加强日常巡查和现场监管,严密监控禁采区,严防非法采砂;对非法违法违规采砂行为及时查处,依法处罚。交通部门要加强对"三无"船只的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运砂船只等水上航行的安全监管,确保通航安全。安全监管部门要积极配合、督促有关部门加强河道采砂、运砂安全生产教育和管理,加强对安全事故的防范。

四、加强规划,完善制度

为依法、科学管理河道采砂,各地和水利部所属流域管理机构应尽快编制河道采砂规划,划定禁采区和可采区,规定禁采期,确保采砂不影响河势稳定,不恶化通航条件。制定采砂规划时,涉及航道的,应征求航道和海事部门的意见。尚未完成河道采砂规划的,有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流域管理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编制河道采砂应急计划,临时划定河道禁采区和可采区、规定禁采期限,并予以公告。编制河道采砂应急计划时,涉及航道的,应征求航道、海事部门的意见。

目前,江西、重庆等部分地方已颁布了河道采砂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对规范河道采砂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要根据《水法》、《防洪法》、《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河道管理条例》、《航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快制定河道采砂管理的法规、规章,完善河道采砂管理的制度体系,使河道采砂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五、加强宣传,长效管理

各地要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河道采砂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非法违法违规采砂的危害性和政府依法管理、治理整顿的必要性。要通过曝光、举报等形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舆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为加强河道采砂管理和打击非法违法违规采砂创造有利条件。

各地要加强采砂管理队伍建设,保障必要的执法装备和执法经费。要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执法能力。对采砂管理部门或人员与非法违法违规采砂者内外勾结、为其提供信息和充当保护伞等行为要严加惩处,并追究有关部门及其责任人的责任。

各地要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和部门分工协作相结合,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依法查处和教育引导相结合,始终保持对非法违法违规采砂的高压严打态势,努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使河道采砂始终处于可控状态,确保防洪、通航、航道及航道设施和桥梁、管线等跨河、穿河、临河建筑物的安全。

河道管理条例篇7

第一条为加强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根据《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国务院第320号令)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属于行政性收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三条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应当接受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章征收

第四条在长江宜宾以下干流河道从事采挖砂、石、取土和淘金(以下简称采砂)活动(包括疏浚整治河道、航道中经营销售所采砂石活动,不包括长江防汛抗洪进行采砂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向长江水利委员会或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重庆市、上海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沿江省、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缴纳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

第五条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沿江省、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收取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

(一)在《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水利部令第19号)中规定的省际边界重点河段的采砂活动(含吹填造地进行的采砂活动),在疏浚整治河道、航道过程中经营销售所采砂石活动,由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收取。

(二)在省际边界重点河段以外的采砂活动(含吹填造地进行的采砂活动),由河道所在地的省、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收取。

第六条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沿江省、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采砂活动所在地县(市)、市(地、州)水行政主管部门代收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

第七条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的征收标准,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八条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按月征收。

从事采砂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按月向长江水利委员会或沿江省、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代收单位,申报开采砂石的数量、销售数量、销售价格等资料。

长江水利委员会或沿江省、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代收单位按照核定的采砂数量和规定的征收标准,计算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的征收数额,并按月向从事采砂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送达《缴费通知书》。《缴费通知书》应载明缴费数额、缴费时间和地点等事项,从事采砂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按照《缴费通知书》的规定缴纳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缴费通知书》式样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规定,由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沿江省、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印制。

从事采砂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中止或者终止采砂活动时,应当及时结缴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

第九条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沿江省、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收取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应按规定到指定的价格主管部门申领《收费许可证》,并按照财务隶属关系使用财政部和省、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

第十条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沿江省、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向从事采砂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发放《河道采砂许可证》时,不得另行收取其他任何费用。

第三章缴库

第十一条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沿江省、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收取的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按照预算收入级次上缴国库。

(一)长江水利委员会收取的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全额缴入中央国库。

(二)沿江省、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收取的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全额缴入省级国库。

第十二条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采取下列缴库办法。

(一)由长江水利委员会直接征收的,应在取得收入的当日内,将收入就地缴入中央国库;由长江水利委员会委托代收的,县(市)、市(地、州)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取得收入的当日内,将收入就地缴入中央国库。同时,将收入缴库信息及时反馈长江水利委员会。

(二)由沿江省、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征收的,应在取得收入的当日内,将收入就地缴入省级国库;由沿江省、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代收的,县(市)、市(地、州)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取得收入的当日内,将收入就地缴入省级国库。同时,将收入缴库信息及时反馈省、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沿江省、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代收单位使用"一般缴款书"办理缴库手续。长江水利委员会及其委托代收单位在填写缴款书时,"财政机关"栏填写"财政部","预算级次"栏填写"中央级","预算科目"栏填写"一般预算收入"科目第42类"行政性收费收入"第4216款"水利行政性收费收入";沿江省、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代收单位在填写缴款书时,按相应的财政机关、预算级次和上述规定的科目填写相关内容。

第四章使用管理

第十四条长江水利委员会收取的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纳入中央财政预算管理。其中,50%列入中央本级支出预算;50%列入中央补助地方专款预算,返还相关省、直辖市财政。

沿江省、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收取的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纳入省级财政预算管理。沿江省、直辖市财政部门商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省(直辖市)、市(地、州)、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各自承担的职责,确定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分成比例。返还市(地、州)、县(市)的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通过国库办理划转手续。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规定编制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收支预决算,并纳入部门预决算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沿江省、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支付的代收手续费,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范围,列作部门正常经费。

第十六条财政部门应按照县级以上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和长江水利委员会履行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和监督检查职能的需要,核定预算支出,确保经费供给。县级以上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和长江水利委员会按照批准的预算和财政部门核拨的资金具体安排使用。

第十七条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和监督检查预算经费支出,填列"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中的第09类"水利和气象支出"第0901款"水利行业管理"第090105项"水政执法监督"。

第五章违规处理

第十八条从事采砂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逾期未缴纳或者不缴纳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的,按照《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国务院第320号令)的规定进行处罚。

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沿江省、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代收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多收、少收、免收、缓收,或者隐瞒、截留、挪用、坐收坐支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的,由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十九条对违反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行为中涉及有关部门或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国务院令第281号),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条从事采砂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缴纳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后,不再缴纳河道采砂管理费和矿产资源补偿费。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自年1月1日起执行。过去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一律以本办法为准。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河道管理条例篇8

1长江流域河湖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随着《水法》、《河道管理条例》、《防洪法》等法律法规的陆续颁布实施,我国已逐步建立了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制度、蓄滞洪区非防洪工程防洪影响评价制度、采砂许可制度和入河排污口设置许可制度等,河湖管理经历了一个从无序到逐步完善、不断规范的过程。这些河湖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规范的实施,对加强河湖保护,促进河湖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生态等综合效益的发挥,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开发河湖水资源、岸线资源、土地资源、砂石资源的迫切需求与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河湖管理法规体系不尽完善,违法成本明显偏低,导致一些地方在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河湖保护,违法围垦湖泊、挤占河道、蚕食水域、滥采河砂、随意排污等问题仍时有发生,河湖管理工作亟待加强。目前,导致河湖管理困难、水事违法事件时有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违法水事行为惩治力度尚需加大。尽管我国现行水法规对违法水事行为的法律责任均做出了相关规定,但由于我国现行《刑法》中没有对重大水事违法行为设立相应的罪名,难以依据《刑法》对违法者实施刑事制裁,只能依据有关水法规给予罚款、没收非法所得、限期清除障碍等行政处罚,致使一些严重水事违法行为违法风险小、成本低、获利高,达不到有效的震慑作用,迫切需要通过完善法规,加大对违法水事行为的惩治力度。

(2)河湖管理规划体系有待完善。近几十年来,我国河湖规划体系主要侧重于水旱灾害的防治和河湖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有关河湖管理的规划体系亟待健全和完善,如长江流域除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中制定了治导线规划外,其他河流或河段到目前为止尚未制定河道治导线规划;长江干流宜宾以下岸线控制利用管理规划尚未正式批复,其他河流或河段尚未编制岸线控制利用规划;洲滩控制利用管理规划除长江综合整治开发规划,以及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和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中提出的原则性规划意见外,尚未针对不同河流或不同河段的特点及发展要求,编制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洲滩控制利用管理规划。由于河湖管理相关规划体系不完善,缺乏规划的指导作用,规划的约束性不强,给河湖的科学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

(3)河湖沿岸水域、岸线、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长江流域区位条件优越,水资源丰沛,航运条件优越,河湖沿岸水域、岸线、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各级地方政府将经济增长作为绩效考核重要指标的巨大压力下,以及我国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的背景下,各地违规侵占河道、湖泊的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地方政府为完成招商引资任务,不惜将大量的岸线资源廉价甚至免费提供给企业使用,导致岸线资源浪费现象大量存在。目前,除少数省份通过立法象征性地征收了水域岸线占用费以外,大部分岸线资源均未实行有偿使用,河湖沿岸水域、岸线、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尚未得到发挥,致使长江流域经济发达地区的岸线开发利用程度已经接近饱和,岸线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4)河湖管理范围有待科学划定。目前在长江流域河湖管理范围划定上,各地主要依据的是各自地方性法规。“河道管理条例”规定,对没有堤防的河道,按照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设计洪水位划定其管理范围。从各地已颁布的地方性水法规的规定来看,大部分省份是按照当地防洪标准相应的防洪设计水位划定其管理范围,这些地方性法规给河道管理和保护带来较大困难。如重庆主城区按照其100a一遇洪水位划定河道管理范围,但紧邻其下的农村河段却仅按10a一遇洪水位划定河道管理范围,这就意味着农村河段按照由10a一遇标准确定的范围进行围垦是合法的,如果这些地处农村的山区性河道均按上述标准进行开发建设,在遭遇100a一遇洪水时,将给重庆主城区的防洪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地方性法规中关于河道管理范围的不合理规定对中小河流管理的影响,在近年来的中小河流治理中已经充分暴露出来。因此,迫切需要通过修改河道管理条例和地方性法规,科学划定河湖管理范围。

(5)监督管理职责亟待进一步明确。根据我国现行水法规的相关规定,河湖管理实行的是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并通过水利部授权的形式,明确了河湖管理的审批权限,但对起决定性作用的日常监督管理职责却未作出明确具体规定,导致河湖开发利用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责不明,相互推诿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我国河湖管理力量呈宝塔型配置,基层管理力量相对其管理区域而言最强,因此,由基层管理单位承担日常的监督管理,有利于水事违法事件的早发现、早处理,有利于降低执法成本和执法难度。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法规,进一步明确河湖监督管理职责。

(6)管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由于受以往重建设、轻管理,重治理开发、轻河湖保护观念的影响,长江流域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河湖管理能力与日益加重的河湖管理任务极不匹配,有的地方甚至没有专门的河道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少、管理经费严重不足、管理手段落后等现象普遍存在。为此,迫切需要按照新的河湖管理要求,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机制,下大力气加强河湖管理能力建设。

2总体思路

只有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践行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统筹、水域水量水质并重、预防保护治理齐抓”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河湖水域不萎缩、功能不衰退、生态不恶化的河湖管理总体目标。通过河湖岸线、水域的有偿使用,促进岸线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通过岸线功能分区管理,保障岸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规划防洪评价制度,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防洪保安、河势稳定等方面的关系;通过河湖规划治导线管理,强化规划的制约作用,实现河湖水域的有效保护;通过实施更严格的涉河建设项目监督管理,规范河湖资源的科学利用。

3今后工作重点

建立最严格的河湖管理制度,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统筹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关系。为推进长江流域最严格河湖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建议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加快推进以下工作。

(1)科学划定河湖管理范围。目前水利部正在开展河道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长江委建管局曾就河道管理条例中关于河道管理范围的相关规定提出修改意见。同时,水利部近年已部署开展全国水利工程及河湖管理与保护范围的确权划界工作。如仍按现行河道管理条例及地方配套法规进行河湖管理范围的确权划界,将给今后无堤防河段和中小河流的河湖管理带来被动局面。因此,迫切需按照流域防洪管理的总体要求,由水利部通过颁发指导意见等形式,科学指导本次河湖管理范围的确权划界工作,确保河湖宣泄和调蓄洪水功能的有效发挥,实现对河湖资源的有序保护。

(2)建立河湖岸线水域有偿使用制度。在积极配合水利部作好相关法规体系完善工作的基础上,以《长江法》立法为契机,增列河湖水域、岸线有偿使用制度的相关条款。统筹考虑岸线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现状、岸线资源保护需求、长江经济带发展需求、企业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区分不同性质(公益性或经营性)的建设项目,研究制定《长江流域河湖岸线、水域占用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长江流域河湖岸线、水域占用费征收标准》等流域规范性文件,以河湖岸线、水域的有偿使用,促进岸线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3)建立河湖岸线开发利用分区管理制度。按照保障防洪安全、维护河势稳定、保障航道通畅的总体要求,根据长江经济带总体发展规划的新要求,立项开展《长江流域(包括长江干流、主要支流、重点湖泊及西南诸河干流)岸线控制利用管理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制定长江流域岸线功能区规划,科学划定岸线开发利用区、保留区和保护区。在《长江法》中增列河湖岸线开发利用分区管理的相关条款,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长江流域岸线功能区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岸线功能区管理制度,保障长江岸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探索建立规划防洪评价制度。根据《水法》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的规定,在《长江法》中增加规划防洪评价制度的相关条款,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长江流域规划防洪评价制度管理办法》。通过建立一整套规划防洪评价制度,推进城镇布局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规划、行业专项规划等规划防洪评价制度的落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河道防洪承受能力和河势条件的协调统一。

(5)建立健全规划治导线管理制度。在《长江流域综合规划》、《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的指导下,统筹考虑防洪安全、河势稳定、航运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要求,尽快科学制定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治导线规划,区分洪水治导线、中水治导线、枯水治导线,科学建立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治导线规划体系。同时在《长江法》中增列规划治导线管理制度的相关条款,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长江流域规划治导线管理办法》,规范河湖资源开发利用活动。

(6)完善涉河建设项目审查审批制度。经过多年来的法规建设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不断探索,涉河建设项目审查审批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仍面临缺乏统一的审查、审批标准和防洪评价报告资质管理制度等制约。建议尽快立项开展长江流域涉河建设项目审查审批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并研究出台《长江流域涉河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单位资质管理办法》、《长江流域涉河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专家评审管理办法》,进一步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审查审批管理。

(7)实施更严格的涉河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根据河湖管理的新要求,尽快制定《长江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加强河湖管理能力建设,建立覆盖全流域的河湖管理动态监控系统,实现对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依法监督管理和实时动态监控。

上一篇:保障措施范文 下一篇:改进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