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态范文

时间:2023-12-12 15:46:31

河道生态

河道生态篇1

关键词:生态 建设 原则

中图分类号:V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蒲河发源于铁岭县横道河子乡想儿山,是浑河下游右岸最大的支流,在棋盘山风景区上游望滨乡石垃子村入境,流经东陵、沈北新区、于洪、新民市和辽中五个县(区),于辽中县老观坨乡黑鱼沟村入浑河。蒲河河道全长205Km,流域面积2496 Km2。

蒲河生态廊道建设分为四段,沈北新区段、于洪段、新民段、辽中段。每段区域结合各自的特点,在满足河道基本功能防洪、渡汛的基础上,对蒲河流域进行规划、设计、水生态修复建设。

1蒲河廊道的基本功能

河道的基本功能是防洪、渡汛,蒲河也不例外。在进行蒲河生态廊道建设之前,必须研究河流、工程区域段的自然特征和保护对象,弄清楚为什么要采用工程措施、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起到怎样的作用,然后再考虑采取哪些技术手段。蒲河上游棋盘山段河道陡坡急流,洪水暴涨暴落,历时短,水位变幅较大、冲击力强,以保护村镇道路和农田为主,防冲是最主要的,同时也要重视棋盘山的生态环境保护;位于蒲河中下游的于洪、新民、辽中几段河流,保护范围和汇流面积逐步增大,堤防高度和河床宽度都相应加大,高水位、长历时浸泡所引发的防渗抗滑问题尤为突出,对蒲河流域的综合利用要求增强;平原地区水流平缓,主要考虑护岸的稳定性、河流的调蓄能力和水域的保洁措施;对城镇段河道既需满足行洪排涝的要求,又必须考虑水域的观赏性。其次明确蒲河的主要功能。蒲河工程的主要功能可以分为行洪、排涝、蓄水、输水、航运、养殖和生态景观建设等。

为了改善防洪、渡汛条件,有便于船只运行,保证工农业用水及桥梁、沿岸建筑物的安全,整治蒲河已提到一定高度。此项工程必然从全局考虑,从主体出发,统一安排。沈北新区段、于洪段、新民段、辽中段各部门相互配合、综合治理、抓住重点、分期分段逐步解决。目前蒲河防汛治理的主要原则是:(1)加强规划设计及建设中的质量管理。 规划、设计的质量关系到工程的投资规模和标准。规划、设计本着正确处理除害与兴利、上下游左右岸、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景等多方面的原则;护岸工程要以防洪保护为目的,充分利用已有的护岸工程为节点,从控制主流摆动,确定制导线,作为控制蒲河河道平面位置的长期目标;人工修建的护岸节点外形,以曲度适当的弯道形式把河道改造成比较平顺的弯曲性河道,把河势稳定在规划整治线控制范围内。

(2)建立健全建设管理体制。要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确保工程建设需要。要坚持“谁受益、谁出资、谁组织实施”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市区两级责任分工,协力推进工程建设。建设单位要负责组织工程施工,办理工程征地等手续;负责工程投资的落实;组织编制防洪、渡汛方案,落实有关安全。

2蒲河廊道的生态、景观建设

蒲河流域水生态修复是蒲河生态廊道建设的目标之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渴望见到水清天蓝、绿树夹岸、鱼虾洄游的生态河道。近几年,沈阳市对蒲河水环境治理上加大了力度,在自然生态型河道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建设生态型护岸已成为蒲河上的一大趋势。

以景观建设带动蒲河两岸开发是近几年沈阳市对蒲河建设的重点之一。在蒲河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加快集水资源综合调度、景观和观景、河道内游艇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景观水系建设,从而带动河道整治和加快沿岸绿化景观建设,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目标。可以选择在水面开阔、水质良好、人文历史景观丰富的河段启动景建设和旅游开发,并在市区形成中心水环。

在蒲河生态廊道综合治理中,河道景观设计是一个重要方面。经过精心设计的河道景观,不仅大大改善了蒲河面貌,而且可以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蒲河廊道生态、景观建设牵涉到诸多方面的问题,目前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成效。

辽中段蒲河左岸景观路延长线郁郁葱葱的行道树,原生态的植被、田园化的景观,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重点,培育出各自的特色,真正形成遥相呼应、异彩纷呈的发展格局,辽中段全力打造一湖(珍珠湖)、一洲(近海绿洲)、一湿地,完全符合自身实际。

新民段加强道路两旁、河流两岸的植树绿化工程,建设乌牛闸湿地、新蒲岛公园、石油博览园、两处采摘园,将打造优美亲水的环境作为重要环节,完善廊桥、栈道等基础设施,为更好地聚集人气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撑。

于洪段蒲河生态廊道建设以“九龙归蒲、大御绿洲”为设计理念,倾力建设御林叠翠、平湖望月、水泊观莲、永安秋水、凭栏赏鹭和湿地物语等六大景观节点。使区域面貌、整体形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继续坚持先建环境、后搞开发的原则,全力抓好相关项目和工程建设,确保蒲河生态廊道建设综合效益的不断提升。

溯洄而上进入蒲河生态廊道沈北新区段,纪念林广场和冬雪湖,冬雪湖是沈北新区在蒲河沿线规划建设的七座湖泊之一,以开阔的水面和护岸的白桦林塑造了北方湖泊的雄浑之美。站在滨水栈道上,远眺湖心岛上蓊郁的丛林。

从蒲河生态发展的趋势出发,一些传统的观念开始受到冲击,积极绿化河堤及其保护区,努力改善蒲河河道的水质等也是促进城市河道生态发展的有效途径。

3蒲河生态廊道建设遵循的原则

蒲河生态廊道建设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系统与区域相协调原则:区域的规划建设要服从系统的主体思路,在进行蒲河景观设计时,首先应对河道的汇水范围,从区域的角度,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协调蒲河岸线和土地使用、尤其要控制用地对河道的侵占、综合治理环境污染等。解决这些问题,是河道生态、景观设计的基本保障。(2)多目标兼顾的原则:蒲河治理不单纯是解决防洪、渡汛的问题,还包括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河道亲水性、增加娱乐场所,提高区域土地利用价值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统筹兼顾,整体协调。蒲河生态廊道建设,必须能够满足社会生活多样性的要求。(3)生态设计原则: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河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蒲河生态走廊。(4)自然美学原则:保持自然线形,强调植物造景,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生趣,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5)文化保护原则:自然景观整治与文化景观保护相结合,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恢复和提高景观活力,塑造蒲河新形象。

4 结论

河道生态篇2

【关键词】 河道 生态技术 生态建设

0 引言

随着人类对河流改造能力的不断增强,人与河流的关系由最初的原始依赖,在洪涝灾害的威胁与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下,走向对河流的开发利用。进而由于人类的对防洪的错误认识和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河道空间发生畸变,引起水环境质量下降,威胁人类的生存。于是人们开始思考人与河道的关系,提出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建设生态河道的新理念。

我国河流众多,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薄弱,加之过度的开发、错误的防洪理念,导致河道生态多样性减少、河水与驳岸的自然生态链中断、水体自净能力丧失等一系列问题,影响河道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内相关部门吸取了国外经验,在河道整治中注重河道的生态保护及景观效应,并鼓励相关技术研究。

1 国内外河道生态建设的技术研究

河道生态建设在许多国家已不是新兴的课题,它已成为一个十分系统的学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其中有欧洲的瑞士、德国,亚洲的日本,还有美国,他们所取得的经验和技术,是值得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借鉴的。

2 河道生态建设的技术内容

河道生态建设的技术提倡尽量少采用人工建筑材料,以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建立水.土.生物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形成自然的河道生态景观。当前已形成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社会措施3个方面技术。

2.1 工程技术

2.1.1 河道平面及断面改造依照自然规律,将直线化的人工河道恢复原来蜿蜒曲折的自然线形,丰富水流形态,为水生植物创造丰富的水环境。同时,在河岸修筑丁坝以减缓水的流速,为丁坝之间进行软质材料护岸创造条件。修筑的丁坝基本与岸线垂直,将河水流向朝河心挤压,降低水流对河岸的冲刷。

河道的断面改造可分为横断面改造和纵断面改造。河道横断面采用复式断面,断面因地而异,不强调对称。这样河道枯水期流量小,水流归主槽。当洪水期流量增大,洪水可以漫滩,这样过水断面大,洪水位低,不需要建高大的防洪堤。同时,次槽尽量采用缓坡,其特点优于斜坡和直立式护岸墙,因为在保证土壤安歇角的同时,方便护岸工程的施工。河道纵断面的改造体现在落差工程上。在河道中修建横向构筑物以降低河床纵向坡度,同时形成水面高差,造成跌水以降低河水流速。

2.1.2工程护坡材料工程护坡材料是在不改变原设计坡度、高程的情况下,对坡面用生态材料防护,保证上下土层水文的联系沟通。目前该领域内主要有自嵌式植生挡土墙、机织土石笼袋、天然麻椰固土毯、生态护坡袋等技术。它们的共同点是利用材料的渗透性结构构建水文联系通道,保证水与土层的联系,为水生、湿生植物提供良好的土壤基质.

生态护坡袋被视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应用于河道生态建设的软体生态护坡材料,它的出现取代了混凝土、石块等硬质护坡材料。其优越性体现在施工的前、中或后期可根据需要进行生态植被的修复,被人们誉为一项集生态、环保、节能、工程于一体的生态护坡系统。

2.2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是河道生态建设的主流。常见的措施是在河道的驳岸、河道水位变幅区、水中种植各类植物,利用植物有效吸收水中富余营养物质,降低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净化水质。同时,在水中放养适量水生动物,使水.土.生物形成生物链,利用生物链的生态平衡功能,使水体达到自净的效果。目前常用的技术有:植物净化、动物净化、微生物净化等。

2.2.1植物净化根据人工湿地净化水体研究显示,植物净化技术是目前河道生态建设中最低碳环保、最高效的净化技术。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差异,很难建立通用的植物目录,目前河道生态建设中常用的植物有以下几种。

湿生植物:旱柳、垂柳、水杉,马蔺,狗尾草等。

挺水植物:无苞香蒲、水烛、水芋、马蹄莲、水葱、芦苇、荷花、千屈菜、菖蒲等。

浮水植物:浮萍、水葫芦、睡莲、大藻等。

沉水植物:金鱼藻、水车前、黑藻、狸藻、狐尾藻、茨藻、细叶眼子菜等。

同时,植物的应用多结合园林景观的需要,施工人员对植物品种合理搭配,从季相变化、空间形态方面形成自然生态的河道景观。

2.2.2 动物净化动物净化通过水生动物的投放,弥补被损坏的河道生态链,修复水环境生态平衡。

通过投放当地鱼苗,不仅有效降低河道水体中的蓝藻含量,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一措施修复了被破坏的生态链,在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的同时,重新建立河道的生态平衡。目前人们将鱼巢与自嵌式植生挡土墙结合,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有效地提高了鱼类成活率,为构建河道生态系统创造有利条件。 类似方法还有河蚌、螺蛳等水生动物的投放,同样修复了生态链,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

2.2.3 微生物净化目前应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净水微生物分为3类:土著微生物、外来微生物、基因工程菌。

土著微生物是本地水域中自然存在的微生物,相对于其他微生物,它们有着更强的适应性,能够快速融入当地水环境,净化水体。技术人员将土著微生物大量繁殖,投放到河道水体中,有效降低其中富余元素。如光合细菌具有固氮、脱氢、固碳、氧化等作用,把水体中的有毒物质加以利用,使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还可以降低水体的COD,稳定水体的pH值。

由于水陆环境差异,一些有效降解水中氮、磷、硫系污染物的菌类最初生长在土壤中,随着河道受到陆地环境的污染,水环境发生改变,使该菌类在河道中的生存变为可能。相对水体而言,它们是外来微生物。

此外,为了为微生物创造更有利的水环境,技术人员利用人工技术改造水体含氧量。例如利用叶轮增氧机带动水层交换,进行富氧对流交换将湖底废气带出,使底层处于富氧状态,污染物被降解,最终水体达到无异味、异色的理想状态。

2.3社会措施

2.3.1政府政策河道生态建设是一个交叉性学科,这就要求政府牵手各个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规划设计准则,强制要求河道建设在满足防洪的前提下,积极构建完善的河道生态系统,满足河道生物多样性与自然景观的需要。同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出台相关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最大限度控制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与工业的点源污。

其次,政府对不同级别的河流治理,应从流域抓,从源头抓,先小流域,后大流域,从上游到下游,从小河到大河进行生态建设。

此外,政府应加大资金补贴力度,大力扶持河道生态建设工程材料的开发,并鼓励在河道生态建设中综合应用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以水系长久的自净能力为建设目标,切忌大搞形象工程,盲目强调“多、快、省"的错误口号。

2.3.2 社会宣传河道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与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有着直接联系。在加强水污染防治法宣传的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对生态河道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社会尊重自然、关爱河道生态健康,使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其次,对于河道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主要源于人们对于利益的盲目追求与环保意识的薄弱。因而,加大河道生态保护的同时,要加大对污染行为的处罚,同时大力宣扬并奖励保护河道生态的优秀典范。

3 小结

人们对于河道生态建设的研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质的飞跃,对于中国河道的永续利用以及世界河道建设的未来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潘杰.生态文化与城市河流修复[J].中国水利,2009

河道生态篇3

论文关键词:生态河道;生态系统;历史文化保护型河道;浙江省

浙江省濒临东海,水网密布,河道总长度为6万多km。独特的浙江水乡风貌为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河道建设主要侧重于考虑工程的安全和人类需求,较少考虑河道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河道生态环境问题仍比较严重,河道环境质量现状仍不容乐观。笔者综合应用环境科学、生态水工学、美学等相关理论,试图研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河道的构建体系,以指导浙江省历史文化型河道建设,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传承河道水文化。

1现状分析

抽取浙江省文化历史保护型河道进行调研,其中包括杭州余杭塘河、古新河、沿山河、古荡新河;嘉兴杭州塘、平湖塘、苏州塘、长水塘、老环城河、九里溪;宁波西塘河;温州温瑞塘河、石坦河;以及衢州、台州、丽水等22条河道,了解河道水域面积、水系分布、水生态状况、人文水景观资源、驳岸情况。

通过调查与分析,目前问题主要表现为:(1)人文水景观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水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城镇大多时过境迁。如衢州的鹿溪渠,嘉兴的杭州塘,台州的始丰溪等,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缺乏对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利用。(2)河道水域生物群落单一,缺乏生物多样性。按照《欧盟水框架指令》河流生态要素的标准“对以上河道进行生态评估,评优河道只有2条。(3)景观工程方面,传统方式造价高。在随机调查的22条河道中,有19条河道在规划、设计和施工中所用的材料为现浇混凝土、浆砌或干砌石块、抛石等硬质不透水材料,施工及养护成本较高。(4)缺少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加强河道生态建设,制定一个在河道建设中加强生态保护的技术规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规范应涉及面广泛、内容全面,符合科学性、操作性、经济性要求,并且满足工程建设的地方标准。

2构建生态河道管理体系的措施

2.1保护性措施

由于城市发展、旅游开发等,大量河道被侵占,河渠硬化,其完整性和真实性不断遭到破坏。作为文化遗产的城镇河道不仅仅包括古城镇、古街巷、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包括历史上因河道发展而形成的船闸、河埠头、桥梁、堰等水利设施。对于这些已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应作为古代水文化的载体,通过综合整治加以维护与保护。

在设计时要注重对传统村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的保护,考虑具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尽量使用当地材料和物种,体现河道治理的地方特色。如美国圣安东尼奥河改造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将国家历史公园中的四个历史街区相互联系起来。在南段德埃斯帕达水坝附近,修复北美最古老的水渠,作为文化和教育场所。对于南部河段的4处建于18世纪的教会遗址,规划将教会遗址现有的道路系统与滨河步行道相连接,以避免局部过分突出。

2.2生物措施

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利用生物措施,通过生态工程与生态恢复方法,可以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促进整个河道生态系统的完善。主要措施有:(1)构建河道上中下游生境异质性。河流上中下游由多种异质性很强的生态因子描述的生境,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这种条件对于生物群落的性质、优势种和群落密度以及微生物的作用都产生重大影响。(2)营造水陆交错带的生物栖息地。在河道治理规划中,构建深潭和浅滩,营造多样性水域栖息地环境,使之具有不同的水深、流场和流速,适于不同生物发育和生长需求。(3)构建生态驳岸时,要考虑生物栖息地的要求,采用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或者采用新的结构型式,如石笼、鱼巢砖、生态砖等。岸坡砌护尽可能采用透气透水透孔的天然材料,使得植物生长,为鱼类、两栖类、昆虫、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的栖息提供从水域到陆地的连续空间。

2.3低成本景观工程性措施

提倡“低成本”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如何权衡短期投资和长期收益,如何不以牺牲形式美感、功能使用、自然生态为代价。在设计时尽量避免使用高耗能、高污染的钢筋、水泥等硬体传统材料,采用透水性好,施工养护成本低的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改善河道的生态条件。

2.4制定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

对于历史文化型河道,地方要加强立法,各地都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以建立新型长效的生态河道管理体系。

3整治案例

3.1项目概况

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处于仙霞岭腹地,由浔里、枫溪、花桥三个自然村构成。廿八都镇历史上是军事要冲,是商贸集镇,留有丰富的古建筑和多彩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穿镇而过的廿八都溪在境内流程10km,流域面积73km,承担沿河地区雨水排放以及地下水补充的功能(现状图见图l~3)。

3.2生态河道规划

组景序列是体现中国传统景观欣赏与表达模式的重要文化形式。本案延续“枫溪八景”这一文脉,借鉴传统中国画长卷做法,根据现状把枫溪沿河景观分成6部分:山光潭、珠波桥、百花涧、青溪坊、秋霞圃、枫影滩。分别以山、路、水、村居、田园、植物景观为名,构成全景山水长卷式的山水村居田园画卷,突出枫溪之美。具体措施如下:

3.2.1保护性措施廿八都古建筑种类多、数量大,其风格融浙、皖、闽、赣干一体,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枫溪村的水安亭桥,原为木结构跨桥,清康熙五年毁于洪水,同治三年建成石拱桥,桥上原有亭阁18问,现尚存14间,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浔里村的清文昌阁,也是保留下来的重要古亭阁。除此之外,还有枫溪桥、河埠头等古建筑物,在枫溪河水道设计中都应给予保护,现对传统村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特色。另外,从依存古镇空问构成来分析,枫溪如腰带,其急缓开合的动态恰和古镇人文景观耦合,构成古镇景观意象(规划图见图4~6)。

3.2.2景观工程与生物措施结合(1)构建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上游有潭,主静,文昌阁高耸潭西。下游为滩,主动,关帝庙动峙滩头。中间两弯是村落居处,缓急适中。由此,营造出水陆交错带的生物栖息地,丰富水域生物多样性。(2)在中游清溪坊两湾处,保护当地条石砌石驳岸,加砌水下种植池,种植水生植物。在岸坡防护工程上,选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条石块石和当地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3)在下游枫影滩处,利用具有透水性能的卵石、砾石等构成河床材料,为生物提供栖息地。

4结语

河道生态篇4

关键词:景观;生态;人文;河道

Abstract: The "garden of water, first in the source, passive water will become stagnant water" [1]. Water reflects a city’s aura, is showing a city ecological spiri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economy, the original river into the city garbage centralized sewage gully, governance city river, it is the thing that a modernized city must do. In this paper, taking Wangdu Jiulong River and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project as an example, which should be followed in upgrading in Jiulong River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principles a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measures and implementation plan.

Key words: landscape; ecology; humanism; river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望都又名庆都,是尧母故里,千年古县。在这片沃土上,孕育出灿烂的尧母文化、辣椒文化和拳文化,为望都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内涵。近年来,随着我省城镇建设“三年大变样”工作的开展,望都县的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九龙河是望都的母亲河,是望都悠久历史文化的发祥地。望都九龙河的治理及景观改造工程是望都县委县政府继新城区城市综合体建设之后,又一鸿篇巨制,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民心工程,必将为望都人民的生活带来新的飞跃,同时也将为我们在推进城市建设工作中遇到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以及注重自然生态、打造人文生态景观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践基础,从而更好地把彰显文化个性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以此增加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精神。

九龙河人文生态景观改造的原则

(1)生态设计原则,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河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境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2)文化保护原则,自然景观整治与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保护利用相结合,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恢复和提高景观活力,塑造城市新形象[2]。陈从周先生说:“把中国人的感情在具体的东西上体现出来,这就是中国园林了不起的地方” [3];

(3)自然美学原则,保持自然线形,强调植物造景,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生趣,鼓励平易质朴,反对铺张奢华,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4]的艺术境界;

(4)多目标兼顾原则城市河道治理不单纯是解决一个防洪问题,还应包括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河道可及性与亲水性,增加娱乐机会,提高滨河地区土地利用价值等一系列问题。仅从某一个角度出发,轻则造成资源的浪费,重则对城市生态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必须统筹兼顾,整体协调。河道景观设计必须能够为此提供多样性的结构、功能组合,以满足现代城市社会生活多样性的要求。

二、九龙河人文生态景观改造的措施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5]。人文生态景观的改造同样离不开这些园林要素的设置。

(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基于现有生态系统适当调整、改造,以乡土植物物种为主,同时引进部分观赏性强、生长表现好、有经济效益的适生树种和品种,丰富植物物种多样性,增强景观观赏性;通过合理布局、优化绿化;(2)调整乔、灌、藤、草比重:充分考虑植物的空间配置,增加优良草本、藤本植物,形成立体绿化景观;增加水生植物的数量与种类,提高绿化美化质量和效果;(3)突出重点景区装饰,加强以望都拳文化、辣椒文化以及尧母文化为主的人文景观的设计和展示。

三、九龙河人文生态景观改造的实施方案

1.设计构思

九龙河是望都县主要的行洪河道,横贯望都全县。河道县城段西起西环、东至东环,全长6.4公里,从西环至107国道东侧植物园高差为5.6米。大部分河道两侧生活污水肆意排放,商业区垃圾胡乱投放到河道内,形成水质差,垃圾多,环境脏的状况,河道两侧有民建,堤顶道路不通。根据现状,本方案构思结合望都县文化及生态需求对九龙河进行以下景观治理:

增大绿量,增加水生植物,建设休闲场所及点缀望都文化小品,提升河道景观;清理加固河道,建设橡胶坝蓄水,使整个河道都有水面,形成跌水景观;修建堤顶路,使城区内整个堤顶贯通,为人们出行、观景和休闲提供方便;改造现状河道内雨污合流盖板涵,形成雨污分流,建设污水排放管道,两岸污水排入污水管道、纳入污水管网,雨水就近排入九龙河。

2.方案设计

根据现状地形地貌特点,结合城区内市政路网交叉所形成的区域,进行了四个景区的设计,分别是:河畔诗意、掠影闻芳、珠光灵动、古庆含韵。

(1)河畔诗意。河畔诗意的起点是西外环,终点是枫叶鞋厂,这个景区的特点是河道两侧农田较多,建筑较少,属于望都县城的郊区范围。根据这种特点,准备做生态自然河道,保留现有河道护坡上的杨树,并种植红叶碧桃以及樱花进行点缀,采用卵石入水护坡的形式进行驳岸设计,沿河道种植芦苇、千屈菜、香蒲等水生植物,并在河道北岸建设3.5米宽的曲折不定的木栈道,形成自然、生态的河道景观。在驻足休息的广场或者草地里布置打太极拳的人物造型雕塑小品来展现望都拳文化。

(2)掠影闻芳。掠影闻芳景区的起点是枫叶鞋厂,终点是复兴路,这个景区的现状特点是河道两侧居民较多,河道护坡有大量成型杨树。本着美观生态、经济合理的原则,在这个景区结合堤顶路布置休闲座椅、种植池以及小广场,从而为河道两侧居民创造一个旅游、观赏、休闲、休息的空间。并以河道南岸民居做背景墙,进行以尧母文化为主题的墙壁彩绘,同时在广场处布置雕塑小品,一方面美化河道环境,另一方面也展示了望都的民俗民风。

(3)珠光灵动。珠光灵动景区是本案中景观特征最复杂、改造难度最大的一个景区。该景区位于望都县城最繁华的区域,河道穿商业区而过,景观类型包括河道景观、街角绿地、街心公园、商业步行街等多种形式。在该景区的设计改造中,坚持生态和文化的设计主线,沿河道两侧种植行道树美化岸上绿化景观,并适当种植花灌木以及地被植物进行点缀,河道中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美化河道景观;选择“龙”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进行景观立意,同时对“九龙河”进行点题,具体表现有九龙柱、九龙壁、九龙喷水雕塑等;设施上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休闲休息的空间和场所,在美化、保护环境的同时为居民提供方便。商业街的装饰装修以望都的辣椒文化为主题,寓意商业经济繁荣昌盛,红红火火。

(4)古庆含韵。古庆含韵景区的景观特征与第二个景区“掠影闻芳”相似,起点是京广铁路,终点是107国道。该路段河道两侧为居民区,河道两侧有成型杨树林,在保证6米堤顶路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设计,根据现场情况适时布置休闲广场,满足游人的休息休闲需要。古庆含韵景区多采用以浮雕墙的形式来展现望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事迹,以突出当代望都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主要目的进行雕塑的设计与摆放。

对九龙河的治理及景观提升改造是改变望都县城精神面貌的主要措施之一,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也是造福子孙的民心工程。河道的建设,对于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乃至人类的文明进步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人们对河道的生态环境的治理,景观的建设,都是势在必行的。随着人文生态河道的建设,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陈从周·园林谈丛[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J.O.西蒙兹著程里尧译 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陈从周·中国的园林艺术与美学[C],惟有园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4].(明),计成 著 赵农 注·园冶图说[M],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

河道生态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也应用到了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当中,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中“南水北调”工程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有效地防御洪涝灾害,并为两岸的农业生产提供丰富的灌溉资源,带动了两岸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数量比较多,但水利工程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河道生态环境的平衡,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河道生态问题,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

生态材料;河道;生态工程;治理应用

水是生命之源,人们的生活与水紧密相关,无论是工业生产用水,还是居民饮用水,都体现了水资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每到夏秋季节,南方和北方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南方洪涝灾害严重,北方则经常发生旱灾。为了让南北方的水资源能够均衡利用,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该工程既解决了南北方水资源不均衡的情况,又有利于防洪涝灾害;既解决了我国的河运问题,也解决了发电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在调配水源的过程中对河道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在人工修建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对河道的生态平衡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使得河道水体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这一现象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1水利工程建设对河道治理方面的影响

1.1水利工程建设对河道水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在改善人们的生活中,水利工程建设就是其中的一项,主要运用高新技术改善我国南北水资源不均衡的情况,是借助原有的河道水源建立水利工程。但是,由于人工施工破坏了河道的生态环境,使得河道中的水温发生变化,影响鱼类和植被的生长,再加上水利工程沿线的水库比较多,因而影响了河道的水质,也影响了河道水环境。水利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向河道排放了大量的施工垃圾以及施工废水等,严重破坏了河道水源,对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水利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水库对河道水资源有一定的消耗作用,影响了河道的水流速度,减缓了河道水资源的更新,进而使得河道水质下降,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最终让河道环境失去平衡[1]。

1.2水利工程建设对河道周围环境的影响

由于水利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施工垃圾,一部分排放到河道中,另一部分丢弃在水利工程旁边。众所周知,施工材料含有化学物质,所以,其对周围的植被资源有一定的影响,也破坏周围的生态平衡,不利于陆地生物的栖息生长。

2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建设中坚持的原则

2.1要提高河道生态环境空间的异质性原则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对河道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破坏性,降低了河道的自净能力,破坏了河道水生植被、水生生物的生长环境。为了提高河道生态环境的质量,改变河道水生植被等的生长环境,就要提高河道生态环境空间的异质性。此外,由于人们对河道生态的干预太多,使得河道逐渐向单一化发展,为了让河道重新向多元化发展,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人们要注重河道生态环境中生物的多样化,并对河道环境进行保护,为河道异质性打下良好的基础[2]。

2.2合理布局景观,坚持整体性原则

水源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一切的建设要以水利工程建设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建设为前提,进而对水利工程进行合理规划。对于景观的尺度,应当设计得小一点,并与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保持整体性,将水利工程、河道的生态建设放在第一位。

2.3要坚持水利工程服务社会原则

我国建设水利工程的目的是解决我国的人民生活用水问题,并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除了我国大型的水利工程之外,还有很多小的水利工程项目。因此,在建设小的水利工程项目时,既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生态建设,还要注重水利工程对社会的服务功能;一方面要解决用水不均衡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让水利工程调节洪涝灾害,并利用水资源进行发电,争取让水利工程在保持生态平衡的情况下能够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从而体现水利工程的价值。

3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在自然环境中,河道与周围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河道自身也独立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让水利工程对洪涝灾害进行预防,并对河道的治理提出合理的规划,前提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3.1促进河道环境恢复自净能力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提供生态水利工程的应用,主要确保河道水生动植物的多样性发展,促进水利工程的防洪防涝功能建设,并恢复河道的生态状况,促进河道恢复自净能力[3]。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以保持河道的生态环境为主,为了让水利工程与河道的走向保持一致,保护河道,将河道的岸线形状以不规则的形式设计,让河道中冲刷的淤泥形成自然的河岸,对河道进行保护。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要将河道与生态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它们形成一个生态环境体系,并促进整个生态环境体系的食物链发展,让食物链不断完善,才能提高河道生态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

3.2建立生态河堤,促进河道生态治理工程

水利工程建设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用水问题,还与河道的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之前,工作人员要让专家对水利工程沿线的河岸进行勘察,然后对其分析,按照不同河段的情况对河堤进行合理改造,建设生态河堤。再对不同河道的形状、水流速度等因素进行测量,制定合理的河道空间。当然,在河堤生态建设中,还可以在河道两侧设置浅滩,扩大视觉效果[4]。建立稳定的河堤之后,就要关注河道生物的多样性,只有河道中的生物种类多了,河道的生态就能得到治理。在河堤施工之前,要对施工材料进行慎重选择,让护岸的材料与河堤周围的环境能够融合,减少护堤材料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3运用新型的水工建筑物

在河道生态建设工程施工中,施工的材料要符合河道生态环境要求,就要保证施工材料的安全环保性。最常见的河堤有橡胶坝,它是一种新型的水工建筑物,它的结构简单,价格也比较低,而且还能够防洪,成本比较低,是小型河道治理工程的首选。

3.4水生植被的种植和水生动物的放养

在河道生态建设过程中,河道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那么对于缺少的水生植被与动物种群而言,就要不断地自我修复,或者进行人工放养的方式让河道中的生物多样化。河道管理人员可以在河道内种植水生植物,如睡莲、海藻等,对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收,进而增强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并为河道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稳定的生存环境。管理人员还可以放养水生动物,比如各种鱼类的养殖,有利于消耗水中的微生物,阻断病菌的成长和传播。

4结语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传统的水利工程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发展。但是,传统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河道产生了一定的污染,不利于河道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而新型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不仅具备防洪功能,而且还有利于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通过河道生态环境的建设,有利于改善河道的水质,并通过人工放养的方式增加河道生物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王宏俊.生态材料在河道生态工程治理中的应用[J].人民长江,2013(S1):86-88.

[2]高建.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11):227-228.

[3]李强.关于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探讨[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4(6):30-31.

[4]吴俊和.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6(3):75-76.

河道生态篇6

关键词:河道治理;河流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一、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

凡事都有两面性,在全面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使河流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为产生的破坏无法避免,但是对破坏以后的合理生态进行修复却是可以的。对河流的生态进行破坏以后的修复是一项复杂而耗费巨大的工程,如果修复好了,又具有重大的作用,不仅可以改善河流的各项功能,还能保持水土,改善气候等等,对河流的生态环境进行及时的修复,显得十分的必要。

1.改善河流的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河道治理利用河流的相关规律、河道的规律,从河流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势利导的调整水流的位置,改善水流的条件。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来保证河流的灌溉、航运等功能的发挥。但是,在河道治理的同时极其容易造成只注意治理而忽视了河道治理的同时河流生态的保护问题,使得河流的生态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这种破坏是极其严重的,使得河流内部生物的多样性变化,旱涝灾害时有发生,城市的正常供水补给受到威胁,河流沿岸的气候产生变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曾经的美丽景色不复存在。

基于河道治理的合理生态恢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不仅可以恢复河流曾经的活力,改善被破坏的河流的生态,还可以实现自然和人类的和谐。人们在看到了河流生态遭受到的破坏,体验到了生态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之后,开始注意到了生态的保护,开始审视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这对河流生态修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破坏了的河流生态进行修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

2.保证河流的功能,促使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河流进行治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保证河流发挥它的最大的功能,这些功能包括:航运、灌溉、防洪、供水等等。治理可以使得河流达到这些要求,而要如何保持这些功能的长时间、不打折扣的发挥,生态问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要素。

在进行河道治理的同时重视河流生态的修复不仅对合理发挥功能无害,相反是大有裨益的。河流生态修复了,从灌溉的角度来说,无论在枯水期还是丰水期都能保证灌溉。从防洪的角度来说,既满足了河流航运的要求,又不至于在雨水多的时候,无法承担排水压力。洪水来了,因为生态比较好,植被覆盖有保证,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如果河流不仅不能起到有益的作用,在灾难来临的时候还不能减少灾难的发生,更谈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了。改善、修复河流的生态,在保证河流最基本功能的同时,还能促使河流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正是治理河道所期望的。

二、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举措

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不是一蹴而就的,河道治理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在河道治理的同时进行河流的生态修复,困难重重。河道修复不像一般的建筑施工过程那样比较容易掌握,而是一个涉及各种地形地貌、弯曲的河道、变化的河床、已有跨河桥梁、取水建筑物、河道旁的植被等等一个立体的工程。所以要修复好河流的生态,要先规划好河道治理的标准和规模,再进行河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还要从多方面探讨修复的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生态修复效果。

1.河道、河床修复,为生态恢复创造条件

现代的河道治理一般都是运用当今时代的科学技术、材料来进行河道的治理。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固然的坚实有力,但换个角度来说,正是因为这种材料的使用使得河道在洪水来临的时候,河水是难以改道的。在河道治理的时候要注意河道的修复指的就是要保持河道的自然形态,河道的自然形态一般都是蜿蜒曲折的,而不是笔直的。蜿蜒曲折的河道可以使得水流的流速不同,流速不同自然的水体流动就具有多样性,多样性的水体流动是十分的有利于合理的生物的多样性的,这对修复河流的生态具有积极的意义[2]。同样,在河道治理当中,修复河床也要体现对修复河流生态的意义。河床是河流生物的栖息环境,生态河堤不仅可以防洪,还能有利于河流生物的生息繁衍。

修复河流的生态就是要使河流的生态回到曾经那个多样性的面貌,而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进行河道、河床治理的时候就要充分的考虑到河流生态的问题,在治理的时候就着手于恢复,一举两得。

2.缓冲带修复,降低河流的压力

河流自身并不是孤立的、脱离于陆地之外的一个存在,河流和陆地之间有一个缓冲带,这个缓冲带把河流和陆地紧紧地联系起来。河流的生态破坏包括缓冲带的破坏,缓冲带一般是由河边湿地,河谷等组成,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河道治理的时候要注意河流缓冲带的修复,这对修复河流生态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要在河流的两个岸边都要留出一定的位置,专门设立一个足够宽度的缓冲带。缓冲带的作用在平时显现不出来,一旦洪水发生,它不仅可以起到减弱洪水冲击的作用,还能把洪水分蓄一部分出来,大大降低了河流的压力。缓冲带承担着给河流降压的作用,还发挥着维持河流生态多样性的作用,它的湿地、河谷等等可以给生物提供一个生存的环境,还能净化河流的水质,为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

3.植被景观修复,保持生态平衡

过去一直认为,所谓的生态修复就是指植被的修复,今天虽然人们的认识已经发生极大的提高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植被的修复在合理生态的修复当中还是非常重要的。过去破坏的植被导致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无情的报复,在治理河道的时候,修复破坏的植被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在科技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善于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因时、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修复被破坏的植被,使得植被的覆盖能够恢复,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植被覆盖水平。植被的修复、恢复可以极大的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的同时,也可减小洪水的峰值,有利于河道的畅通,是一种根本的、生态的治理方法。植被恢复了,毫无疑问的将会对生物的多样性有益,形成一个比较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是河道治理和河流生态修复一直以来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效果[3]。

三、结语

认识到了问题就要积极的去解决,即使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也要积极的探索、实践。基于河道治理的合理生态恢复是顺应时展的,虽然至今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还有不足之处,但是其重要性已经体现了出来。合理的生态修复是一个长过程的修复,涉及面广、问题多,比较复杂。虽然如此,进行积极的探讨,找到修复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方法,对河流的生态进行修复,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灵峰,张玉萍,邓建绵,吴波,明海涛,王哲.河流修复技术应用现状及生态学意义[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07)

[2] 刘志龙,闫甜甜.浅谈深圳市城市河流生态修复[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8(06)

河道生态篇7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也应用到了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当中,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中“南水北调”工程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有效地防御洪涝灾害,并为两岸的农业生产提供丰富的灌溉资源,带动了两岸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数量比较多,但水利工程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河道生态环境的平衡,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河道生态问题,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生态材料 河道 生态工程 治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a)-0069-02

水是生命之源,人们的生活与水紧密相关,无论是工业生产用水,还是居民饮用水,都体现了水资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每到夏秋季节,南方和北方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南方洪涝灾害严重,北方则经常发生旱灾。为了让南北方的水资源能够均衡利用,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该工程既解决了南北方水资源不均衡的情况,又有利于防洪涝灾害;既解决了我国的河运问题,也解决了发电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但是,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在调配水源的过程中对河道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在人工修建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对河道的生态平衡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使得河道水体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这一现象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1 水利工程建设对河道治理方面的影响

1.1 水利工程建设对河道水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在改善人们的生活中,水利工程建设就是其中的一项,主要运用高新技术改善我国南北水资源不均衡的情况,是借助原有的河道水源建立水利工程。但是,由于人工施工破坏了河道的生态环境,使得河道中的水温发生变化,影响鱼类和植被的生长,再加上水利工程沿线的水库比较多,因而影响了河道的水质,也影响了河道水环境。

水利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向河道排放了大量的施工垃圾以及施工废水等,严重破坏了河道水源,对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水利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水库对河道水资源有一定的消耗作用,影响了河道的水流速度,减缓了河道水资源的更新,进而使得河道水质下降,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最终让河道环境失去平衡[1]。

1.2 水利工程建设对河道周围环境的影响

由于水利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施工垃圾,一部分排放到河道中,另一部分丢弃在水利工程旁边。众所周知,施工材料含有化学物质,所以,其对周围的植被资源有一定的影响,也破坏周围的生态平衡,不利于陆地生物的栖息生长。

2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建设中坚持的原则

2.1 要提高河道生态环境空间的异质性原则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对河道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破坏性,降低了河道的自净能力,破坏了河道水生植被、水生生物的生长环境。为了提高河道生态环境的质量,改变河道水生植被等的生长环境,就要提高河道生态环境空间的异质性。

此外,由于人们对河道生态的干预太多,使得河道逐渐向单一化发展,为了让河道重新向多元化发展,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人们要注重河道生态环境中生物的多样化,并对河道环境进行保护,为河道异质性打下良好的基础[2]。

2.2 合理布局景观,坚持整体性原则

水源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一切的建设要以水利工程建设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建设为前提,进而对水利工程进行合理规划。对于景观的尺度,应当设计得小一点,并与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保持整体性,将水利工程、河道的生态建设放在第一位。

2.3 要坚持水利工程服务社会原则

我国建设水利工程的目的是解决我国的人民生活用水问题,并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除了我国大型的水利工程之外,还有很多小的水利工程项目。因此,在建设小的水利工程项目时,既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生态建设,还要注重水利工程对社会的服务功能;一方面要解决用水不均衡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让水利工程调节洪涝灾害,并利用水资源进行发电,争取让水利工程在保持生态平衡的情况下能够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从而体现水利工程的价值。

3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在自然环境中,河道与周围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河道自身也独立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让水利工程对洪涝灾害进行预防,并对河道的治理提出合理的规划,前提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3.1 促进河道环境恢复自净能力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提供生态水利工程的应用,主要确保河道水生动植物的多样性发展,促进水利工程的防洪防涝功能建设,并恢复河道的生态状况,促进河道恢复自净能力[3]。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以保持河道的生态环境为主,为了让水利工程与河道的走向保持一致,保护河道,将河道的岸线形状以不规则的形式设计,让河道中冲刷的淤泥形成自然的河岸,对河道进行保护。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要将河道与生态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它们形成一个生态环境体系,并促进整个生态环境体系的食物链发展,让食物链不断完善,才能提高河道生态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

3.2 建立生态河堤,促进河道生态治理工程

水利工程建设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用水问题,还与河道的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之前,工作人员要让专家对水利工程沿线的河岸进行勘察,然后对其分析,按照不同河段的情况对河堤进行合理改造,建设生态河堤。再对不同河道的形状、水流速度等因素进行测量,制定合理的河道空间。当然,在河堤生态建设中,还可以在河道两侧设置浅滩,扩大视觉效果[4]。建立稳定的河堤之后,就要关注河道生物的多样性,只有河道中的生物种类多了,河道的生态就能得到治理。

在河堤施工之前,要对施工材料进行慎重选择,让护岸的材料与河堤周围的环境能够融合,减少护堤材料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3 运用新型的水工建筑物

在河道生态建设工程施工中,施工的材料要符合河道生态环境要求,就要保证施工材料的安全环保性。最常见的河堤有橡胶坝,它是一种新型的水工建筑物,它的结构简单,价格也比较低,而且还能够防洪,成本比较低,是小型河道治理工程的首选。

3.4 水生植被的种植和水生动物的放养

在河道生态建设过程中,河道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那么对于缺少的水生植被与动物种群而言,就要不断地自我修复,或者进行人工放养的方式让河道中的生物多样化。河道管理人员可以在河道内种植水生植物,如睡莲、海藻等,对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收,进而增强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并为河道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稳定的生存环境。管理人员还可以放养水生动物,比如各种鱼类的养殖,有利于消耗水中的微生物,阻断病菌的成长和传播。

4 结语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传统的水利工程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发展。但是,传统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河道产生了一定的污染,不利于河道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而新型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不仅具备防洪功能,而且还有利于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通过河道生态环境的建设,有利于改善河道的水质,并通过人工放养的方式增加河道生物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 王宏俊.生态材料在河道生态工程治理中的应用[J].人民长江,2013(S1):86-88.

[2] 高建.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11):227-228.

[3] 李强.关于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探讨[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4(6):30-31.

河道生态篇8

关键词:生态廊道建构;倭肯河水系;河流廊道;七台河市

1引言

1.1倭肯河水系形成七台河市自然地理的基本构架

七台河市地处黑龙江省东部城市群中心位置,是一座因煤而生的新兴工业城市。倭肯河水系隶属松花江流域,流经七台河境内,全长305km,水系包括有主流倭肯河,支流七台河、挖金别河、万宝河、茄子河、中心河、龙湖河和一个由倭肯河拦截而成的桃山水库作为该市的工业及生活水源地。倭肯河水系支脉纵横形成七台河市自然地理的基本骨架,并与城市交错联系、共同作用,成为区域自然环境整体景观格局的主导因素,直接影响着七台河市的生态廊道构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2倭肯河水系现状面临严峻的生态问题

作为煤城新兴工业城市,在现代城镇化快速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环境隐患和生态威胁:①城市基础设施落后,污水管网不健全,部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河中导致的水体污染;②城市垃圾收集系统的缺失,致使河岸成为垃圾堆积焚烧点,直接导致了垃圾对河流环境的污染;③农业发展下农田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水质恶化加剧;④部分河堤人工化改造成为笔直硬质堤岸而失去河流本身的自然净化涵水功能;⑤人工干扰大大影响了河流廊道的宽度和连通性,破坏其生态效应和生物栖息功能;⑥城市缺乏良性的滨水空间,儿时的母亲河变成现在的臭水沟,亲水的记忆渐渐淡化,而形成了强烈的社会矛盾和人文生态隐患;⑦城市建设下对河流的环境负荷,使倭肯河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受损,生境退化,城市生态安全存在严重隐患。

2倭肯河水系生态廊道构建意义及原则

2.1建构意义

倭肯河水系是我国东北部松花江流域上流淌着的一条生生不息的血脉,孕育了这片土地,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的发展文明与灿烂文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以环境为代价的快速发展,孕育生命的母亲河遭到了极为严峻的威胁,城镇建设对河流的过分依赖和掠夺式利用侵蚀使之不堪重负,甚至成为城镇的疾患。因此构建倭肯河水系生态廊道,在区域景观格局与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特殊功效。通过修复水系生态环境并维护其生态服务功能,将更好的发挥水系廊道在生态支持、环境保护、景观塑造、社会文化活动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从而促进城镇生态化建设。

2.2构建原则

2.2.1以支促干,以点带面

根据不同水域特点,将倭肯河流域水系划分为自然河道、人工湖库和城市内河,以支流为重点治理对象,通过控源减排、截污导流、生态修复、综合整治等工程措施,确保重污染支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倭肯河干流水质长期稳定达标。对于七台河市重点污染源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升级改造力度等措施,基本解决城市生活、工业污染问题,逐步带动区域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开展,有效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

2.2.2防范风险,保障安全

针对倭肯河流域重污染产业比重高,煤矿、焦化、规模畜禽养殖等企业沿河分布广,潜在环境风险大,环境监管任务繁重等特点。“十二五”期间,高度重视沿江企业环境风险问题,加大有毒有害污染物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防范重大水污染事件,保障水环境安全。

2.2.3多措并举,协力推进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鼓励全社会参与水污染防治,促进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形成政府主导、上下联动、横向协调、资金倾斜的推进格局。加强组织协调、部门协作,分解落实水污染防治目标、任务和措施,严格评估、严肃考核、严厉问责,多措并举推进倭肯河污染防治规划有效实施。

3倭肯河水系生态廊道的构建方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优美滨水城市”为目标,将“污染防治工程与生态景观建设相结合”为主线,通过宏观、中观、微观尺度构建“治支流、促干流、抓城市、护生态”的防治格局,将环境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城市品位,建设七台河市全民参与的滨水生态景观城市。

3.1宏观构建方法

宏观层面构建城市水系绿道网络,形成区域绿色生态网络体系,通过水环境建设综合生态基础设施,从多角度建构复合系统,包括水生态净水系统、雨洪管理系统、生物栖息地系统、绿色文化网络系统、自行车和步道网络系统。通过景观建设带动城市建设,形成永续生态城市。

以倭肯河流域水源保护为依据,将生态廊道构建区域分为水源地上游严格控制区、水源地保护区、水源下游治理区。从宏观流域角度,保证上游水源水质的基础上,加大下游市区河道的治理与景观建设,保证城市水源质量的同时,建设优美的城市环境(图1)。

3.2中观构建方法

中观构建方法以控制为先,以水系各河流为基底,研究河道及周边土地利用情况。以河道生态廊道为前提,控制周边土地保护、开发的强度,限定出生态核心区、缓冲区、活动区,预留出雨洪蓝道基础设施,再依据城市空间结构界定出各河流段的土地利用情况,以宏观结构为依据,定位出生态湿地公园、城市滨河开放公园、生态河流绿道、城郊自然湿地等。

核心区内以保护乡土物种及栖息地为主,恢复湿地自然功能,形成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最核心的保护区域,人不进入形成干扰,核心区内禁止一切开发建设。缓冲区在满足保护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同时,尽量减少人为干扰的基础上,可适当建设亲水设施,形成栖息地观景点,形成核心保护区与人为活动区的一个缓冲带。活动区内主要建构滨水开放空间,以人的游憩休闲活动为主,提供生态社会的良好环境,满足市民的亲水户外需求,可建设滨水步道、开放广场、露营、烧烤、垂钓等活动场地(图2)。

3.3微观构建方法

微观层面具体落实到地块与河道的景观生态建设,以水质、土壤、降雨量、植被、动植物、驳岸等各生态因子为依据,指导具体的景观设计,以中观结构为依据,结合景观工程技术、净水工艺、环境工程技术等手段综合整治倭肯河水系。结合场地具体情况建设“沉淀池+氧化塘+潜流人工湿地+表流湿地”的净水模式系统,通过拦截垃圾、漂浮物,到生物降解,再到分层、分级、分类去除污染物的净水过程,达到调节水源、自身净化的功能。同时划定核心区、缓冲区、活动区,核心区以提供生物栖息地为目的,活动区内可建设步行栈道、自行车道、观景平台等设施,合理规划场地内的游憩路线,满足市民滨水游憩的需求(图3)。

4倭肯河水系生态廊道的功能

4.1生态净水骨架

应用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转化与生态自净功能使河道得以净化,形成倭肯河生态净水骨架的功能。利用支流入河口、倭肯河干流两侧的滩涂空地和荒地,采用生态塘处理系统、湿地处理系统等因地制宜的生态处理工艺,修建“水体滞留塘(氧化塘)+人工强化湿地”模式的净水功能空间。通过建设滨水缓冲带解决库区周边面源带来的农药、化肥、腐殖质等污染物。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复合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特征,对污水中的水、肥资源加以回收利用,对污水中可降解污染物进行净化,形成一个独特、良心循环的生态环境净水体系。

4.2绿色滨水廊道

构建倭肯河水系带状绿色开放空间,形成稳定持久的绿色滨水廊道。滨库区构建形成由“截留系统――人工强化林灌系统――草滤带――湿生植物带――挺水植物”组成的绿色生物净化系统。滨水休闲带形成由草地、林地、湿地构成的绿色景观滨河活动系统。建构水上慢行健康绿道,提供水上游憩休闲航道,提供多种出行方式选择性,还原市民亲水的记忆与情感。沿河两岸建构滨水慢行康体绿道,依据服务范围在各城市干道与河岸交汇点处设置自行车乘换点,提供自行车这种绿色出行方式,各街道社区沿一定步行范围内形成步道环线,满足市民户外运动、休闲体验的需求。

4.3人文活动空间

塑造优质的“煤城”文化景观形象,营造反映七台河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刻录城市历史足迹的文化景观。打造促进自娱自乐文化活动的景观广场,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为游憩者提供一个了解北方民族文化、了解七台河历史文化,欣赏寒地生态景观的绿色城市。为全体市民提供优质宜人、充满生机的生活环境。刻录历史足迹,成为展示黑龙江乃至北方文明发展的窗口。塑造优质“煤城”文化景观形象,激发市民的自豪感,引领新时期大都市居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休闲文化时尚潮流,供市民接近自然、进行交流运动健身,欣赏大自然纯朴之美,陶冶情操,推动七台河城市文明进步。

5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倭肯河水系也不例外地面临着生态环境污染的严峻考验。七台河市提出倭肯河水系生态廊道构建的总体目标,坚持完善单元治理机制,重点抓好点源、面源和区域综合治理,持续改善倭肯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打造优美水滨城市。坚持把倭肯河污染防治与恢复流域水体功能相结合;坚持把倭肯河水环境质量改善与打造滨水城市相结合;坚持把倭肯河污染防治与水源地的生态保护相结合。倭肯河水系生态廊道构建将适应北方特点的多个技术集成,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尺度规划控制,将污染治理与生态景观建设相结合,通过污染治理,美化环境,提高城市品味,将环境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小流域治理提供指导。

2014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参考文献:

[1] Forman R T T,Godron M.Landscpae ecology [M].New York:Wiley,1986:121~155.

[2] 张定青,曹象明,张崇.西安地区“泾渭水系”生态廊道建构理念与方法研究[J].中国园林,2012(6):113~117.

[3] Rob H.G.Jongman,Gloria Pungetti,生态网络与绿道――概念・设计与实施[M].余青,陈海沐,梁莺莺,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 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 刘莉,张晓婉.生态工程在水资源保护利用中的应用[J].绿色科技,2014(8):168~169.

[6] 倪晋仁,刘元元.论河流生态修复[J].水利学报,2006,37(9):1029~1043.

[7] 刘海龙,俞孔坚,詹雪梅,等.遵循自然过程的河流防洪规划――以浙江台州永宁江为例[J].城市环境设计,2008(4):29~33.

[8] 张桂红.基于廊道的结构特征论河流生态廊道设计[J].生态经济,2011(8):184~186.

[9] 高建强,赵滨霞.城市区域生态廊道的含义、功能和模式[J].能源与环境,2007(6):77~78.

上一篇:突发公共事件范文 下一篇:公司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