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范文

时间:2023-03-09 07:12:43

河道治理

河道治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河道治理; 生态河道; 深圳治水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shenzhen city river manage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shenzhen river harnessing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explore the shenzhen water control concept and engineering methods and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upervision measures, involving urban flood control, bait-casting dredging, cut unclean water, the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and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legislative supervision and other cities in China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river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river management; Ecological river; Shenzhen water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深圳河道概况

深圳市区主要河流有深圳河、大沙河、布吉河、福田河、新洲河、深圳水库排洪河等,河道大多呈现山区河流特征,具有流域面积小、流程短、比降陡等特点;河道大多自北向南, 上游体现为山区河道特征, 中游体现为平原城市河网特征, 下游河道体现为潮汐河道特征;河道属雨源性河流, 雨水分布极不均匀, 汛期洪水暴涨暴落, 旱季河道里几乎没有来水。

深圳河道治理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20 世纪90 年代的水安全治理阶段和2005年以后的生态整治阶段。第一阶段核心是解决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通过河道裁弯取直、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河底和岸坡硬化等工程手段, 提高河道过洪能力 [1, 2]。第二阶段核心解决河道生态问题,河道治理综合考虑河道防洪、河道水环境、人文景观等方面因素,由单一的防洪治理转变为生态河道综合治理。

目前深圳水库排洪河、福田河、新洲河的综合治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布吉河治理还在进行中。

2 河道治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1河道防洪标准偏低,无法满足城市防洪要求

根据1995年水利部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94)规定,特别重要城市的防洪标准应大于200年一遇。深圳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一旦发生内涝,经济损失严重,社会影响大,因此防洪标准要求较高,属于特别重要城市。但深圳的河道防洪标准不容乐观,市区河道除大沙河是按200年一遇标准设计外,其余河道大多为50年一遇。受河道淤积、堤围破损等因素影响,河道防洪标准实际不到50年一遇,与深圳特区城市200年一遇的标准要求相差甚远。

2.2 治水理念滞后,与城市发展不协调

早期河道治理侧重考虑防洪排涝要求,河道硬底化、“三面光”现象极为普遍,甚至部分河道变成了暗渠或箱涵。河道硬底化改变了河道的自然特性, 使河道植被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 河道裁弯取直使河道水流加速, 不利于各种生物栖息; 河底和岸坡硬化切断了水土营养交换。以上因素导致河道生境的恶化,生态链断裂,生态网格结构破碎,生物多样性消失[3] 。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功能单一,缺少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亲水平台和文化景观,与周边的城市环境极不协调。

2.3截污不完善,河道水质恶化

深圳市区内排水系统是按雨、污分流制规划和建设的,但由于污水收集及处理系统不完善,城中村合流制的存在以及分流制管网大量错接乱排,导致大量污水排入河道。尤其雨季,污水及垃圾大量进入河道,加之执法监管力度不足,建筑泥浆水、工业废水偷排时有发生, 对深圳河道水环境造成的危害极大, 河流污染严重,水体发黑发臭。据深圳市2004年环境公报显示, 截至2004年全市没有一条干净河流, 除部分河流上游个别断面外, 其余河流断面水质均为劣Ⅴ类,水质达标率为零,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NH3-N、挥发酚等6个指标。

3 河道治理基本方略

近年深圳以“安全、资源、环境、景观”四位一体建设理念为指导,把河道整治与城市安全、城市景观、水资源利用以及市民“幸福指数”提高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河道防洪排涝、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使防洪、生态、景观、文化、经济五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3.1 改变治水思路,优化河道治理方案

深圳治水之路并不顺畅,但通过不断探索、尝试和优化,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治水理念:

一是保证城市防洪的安全性。生态治理的基础前提是防洪安全,利用治污的契机,提高河道防洪能力,提升防洪标准到100年一遇,重点河段达到200年一遇。

二是保持河道的自然性。尽量保持河流走向的自然状态,因地制宜,建造公园、湖泊和湿地,营造出接近自然的河流形态。

三是恢复河道的生态性。建设生态堤岸、河床,为生物群落、鸟类、两栖动物提供生存环境,实现河道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构筑河道生态走廊。

四是实现人水和谐。利用复式断面建设景观休闲平台,营造亲水的滨河活动空间,满足人们在水边休闲、娱乐和健身等方面的活动要求。

五打造城市文化长廊。在打造城市滨水空间的同时,构筑城市河道文化景观,挖掘河流所在区域的文化底蕴。

3.2 清淤疏浚,提升河道排洪能力和河道水环境质量

受市政污水排放、水土流失、垃圾入河等方面影响,新洲河、福田河、水库排洪河、大沙河等河道淤积严重,多年积累的黑臭底泥,一方面影响河道防洪安全,另一方面底泥缺氧发酵,影响河道水质,导致河道水质发黑发臭。因此,要提升河道的过洪能力和河道水环境质量,底泥清理是关键环节。清除水体中的污染底泥, 可为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创造条件,同时增强河道行洪能力。

3.3截污清源,污水处理并再利用

随着深圳近年截污工作的进展,大量污水得以回归到污水系统,然而部分河道沿线采取的是点截污方法,由于截污受各种条件所限, 难以达到100%的截污率,截污后仍然有相当部分污水在水量大时直接排入河道,河道污染负荷仍然很大。尽管防止污水入河的根本措施还是雨污分流,但雨污分流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短期难以实现。因此,河道的生态改造短期最为有效的办法是在河道两岸铺设截流管, 将两岸难以分流的少量污水及初期雨水全部截流进入管网[4],减少其对河道水质的污染。

截流的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重新补充到河道,解决河道生态补水问题。福田河、新洲河、大沙河等河道还建有生物飘带、自然水循环等水质改善装置,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补水进入河道前,先通过河道水质改善设施进行进一步处理,提升补水质量。

3.4 加强监管,提升河道管理水平

(1)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深圳2007年、2011年分别出台了新的《深圳市排水条例》和《深圳经济特区河道管理条例》,通过立法加强排水管理和河道管理,进一步规范排水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以及排水户的排水行为,加强对污水、雨水排放的控制,减轻水污染现象,保障防洪防潮安全,保护水体环境,发挥河道环境、生态和社会效益。

(2)主管部门加强河道执法监管

河道主管部门成立河道水政执法队伍,联合其他部门共同执法。一方面加强河道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偷排污水、泥浆、垃圾等污染河道水环境的行为,确保河道水环境安全;二是加强在建工程管理,对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在建工程,检查其是否经过审批,是否严格按照审批的方案施工,以保证行洪通畅;三是严查水土保持违法行为,检查河道范围内建设工程是否按规定申报水土保持方案,是否按照批准的方案施工,是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施工中受到毁坏的表土层和植被进行恢复等,防止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3)运行维护单位提升河道管养水平

作为深圳市区河道日常维护管理单位,深圳市防洪设施管理处制定了生态河道管养细则,规范河道日常保洁、绿化、巡查、执法和防洪调度等方面的标准。此外,还制定了河道运行维护考核细则,通过日巡查、月检查和季度考评相结合,对承担河道日常维护工作的第三方公司进行监管,并将考评的业绩与支付挂钩,大大提升了管养单位的管养质量和管理效率。

4 结语

城市河道治理是跨部门、跨学科的综合治理工程,涉及水务部门、环保部门、城管部门、规划部门、国土部门等政府职能部门,融合水利、环境、生物、生态、城市规划、园林景观等学科。深圳通过创新治水思路,融合多学科,实施清淤疏浚、截污补水、景观绿化、生态改造及水质改善等一系列措施,构造市民休闲空间,恢复河流生态,打造城市河道生态景观廊道。

目前,综合整治后的水库排洪河、福田河、新洲河等河道的水质达到地表Ⅴ类,河道水环境大为改善,河道鱼虾等生物逐渐增多,基本实现了岸绿、水清、景美,满足市民近水、亲水、赏水的需求,为促进深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 沅, 刘灼华, 邓 平. 浅论深圳市河道治理规划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J ] . 人江, 1997, ( 4) : 37- 39.

[2] 刘志龙, 闫甜甜. 浅谈深圳市城市河流生态修复[ J] .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8, ( 6) : 91- 93.

[3] 汤金伟. 对深圳市河道综合整治若干问题的探讨[J] . 人江,2007, ( 3) : 8- 10.

河道治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河道;现状;治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TV143+.3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在我国七大江河流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情况,尤其在全国138个流经城市河段中,在经过繁华地区时基本上都受到很大程度的污染,其中在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低于五类水体的占三分之一以上。足以证明我国江河湖泊的水体污染是非常严重的,且继续往恶化的趋势发展。所以,对江河湖泊水体进行修复治理,成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前的要求。我国在河道治理方面起步非常晚,但还是取得一定的效果。

江河湖库水体污染中主要有氮、磷等无机营养元素和有机物污染这两个方面。治理污染河流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国内外目前的污染河道水体治理技术不论是已经使用的还是实验阶段的一般可分成化学、物理和生物三个类别的方法。本文着重介绍生物类别的方法,希望对我国河道综合整治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一、我国目前河道治理使用的方法以及利弊

(一)、湿地工程水质净化技术

生态湿地本身有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的功能,污染水体流过生态湿地时在土壤与耐水植物的共同作用下,缓慢降解污染物,提高水质标准。由于该技术生态湿地需求面积特别大,净化效率缓慢且低,占地面积大,技术建设周期长等不利因素导致其实现尤为困难。

(二)、人工与天然填料接触净化技术

水流从天然材料之间流过时会被过滤吸附,在其表面生长生物膜加快对有机物氧化分解;还有利用纤维状、绳状等人工塑料材料,作接触性氧化填料,来净化河湖污染水体。

该技术占地面积小,使用周期短,基本也不会有几次污染,但是有区域性以及净化不够彻底。

(三)、降气增氧技术

在水中放置浮筒式扩散曝气装置,提升水中的溶解氧比值,为水体中提供充足的氧气便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该技术通常只能作为河道治理的辅助而并非主要措施。

(四)、入河污水分散处理技术

为了减少污水处理厂规模和输水管道投资,尤其是对近郊区较为分散的入河污水,利用分散生物处理技术方法最为合适,在入河前就可以让水源污水就已经经过处理。

二、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的方法及其利弊

(一)、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其中包括机械除藻、疏挖底泥、调水和引水冲淤等。疏浚污染底泥就是将污染物从(河道)系统中清理干净,很大程度上能够削减底泥对上覆水体的污染程度,进而净化水质。调水的目的在于使用水利设施(如泵站、闸门)的调控将污染河道上游的清洁水源引入来净化下游污染河道水质。此类方法只能缓解污染度而并非真正的净化水质。

(二)、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如加入化学药剂杀藻、混凝沉淀、加入石灰脱氮、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等方法。该工艺对SS、浊度、TP 、CODCr(采用重铬酸钾[K2Cr2O7]作为氧化剂测定出的化学耗氧量,即重铬酸盐指数,下同。)去除效果较好,对重金属、TN等同样有可观的去除效果,且药剂用量非常少。该方法由于极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不推荐广泛使用。

(三)、生态-生物方法

生态-生物法是国外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新技术,其通过培育的植物或接种、培养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过程,对水中污染物进行降解、转化和转移功能,从而让水体得到净化的方法,在实施中工程造价相对较低、净化效果好、低耗能或根本不会耗能、实施成本低廉等优点。除此之外,这种处理技术的特点是不会在水体中投放药剂,绝对不会产生二次污染。还能够与绿化环境和景观改善连接起来,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生物方法包括有生物膜法、河道曝气复氧、土地处理法、生物修复法、水生植物净化法等。

1、河道曝气法

河道曝气复氧一般采用固定式充氧站和移动式充氧平台两种形式。人工曝气复氧是指向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的河道进行人工充氧能够加强河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改善或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国外许多的河流都会使用移动式曝气方式。该工艺具有见效快、机动灵活、安全可靠、设备简单、投资省、适应性广对水生生态不产生任何危害、操作便利等优点,极为适合于微污染源水和城市景观河道的治理。固定充氧曝气的缺点,就是每个曝气点的覆盖面积小,尤其对基本不流动、相对封闭的水体,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移动式就避免了两者所有缺点。

2、生物膜技术

生物膜技术是将微生物群体粘附于载体的表面上呈膜状,在与污水接触过程中,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为养料然后同化有机物,而起到净化污水的效果。目前国外往往在净化河流的生物膜技术上采用排水沟的接触氧化法、砾石间隙接触氧化法、薄层流法、伏流净化法和生物活性炭填充柱净化法,这些方法中运用最多的是两种接触氧化法。能够把一种非纺织性物质涂在沸石上去除河中的氨氮等无机营养元素且取得了非常好的功效,这个方法运用天然材料为接触材料,不但花费少,而且净化能力好,所以在实际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3、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或者其他水体生物,将水体或土壤中的有害有毒污染物质通过生物体内分解为CO2和水,或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的系统化的工程技术。在污染水体治理上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两类:

一类是向污染河道水体直接投放通过筛选培养的各种微生物菌种,国内曾报导使用过美国CBS菌来治理河道污染的试验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也曾把光合细菌包埋入固定的河道中,用来处理的污染水体水样,结果表明CODCr去除率高达90%以上。

另一类是向污染河道水体投入微生物促生剂,促进水体现有微生物种群的繁殖。投入的促生剂在增加水体溶解氧、消除水体黑臭有着明显而且迅速的作用。在促生剂的作用下,使得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快速生长,使污染水体的CODCr、BODs两项污染指标快速下降,水体含氧量明显增加,从而消除水体黑臭。生物检测结果指明,投放药剂后将河道中微生物由厌氧向好氧自然选择,生物由低向高等自然选择,生物的平衡以及多样不会受到破坏。

4、土地处理技术

土地处理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且历史悠久的水处理技术。它是把土地作为处理的基本设施,利用植物根系、土壤的吸附过滤及自我调控功能和净化作用,达到一定程度上对水体净化的效果。国外经验表明,土地处理系统在有机化合物特别是氨氮和有机氯等有非常好的清理效果。

5、水生植物净化法

这个方法是利用水生植物的自然净化机能来净化水体污染的。比如利用湿地中的芦苇、浮萍等在一定的水域内净化水体。对于城市周围不具备开发规划的这样的地域来说,芦苇和采用简单的处理装置的相互结合,能够小规模建成对污染度较轻的河流的处理系统。不过部分生活污水的排入会有害虫、臭气和景观破坏等问题,所以综合考虑后才可以进行处理。

总之,国外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提醒我们要主动的吸取国外河道治理的技术以及经验。在河道治理这一项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中,环境治理工作者主动的钻研出更加好的河道处理的新技术。上述的方法都是最无可奈何的处理方式,而治理好河道必须从源头开始做好保护工作,提倡清洁生产工艺,严格控制污水的排放等

参考文献

[1].熊万永.福州内河引水冲污工程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给水排水,2000,16(7): 26-28

[2].来兆坤,宫小燕,黎泽华. C E P T技术处理污染河水的研究土曙光[J].中国给水排水,2001 17(4): 16-18

河道治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河道;治理;原则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河道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协同合作。其中就包括了:环境类科学、生物类科学、现代水利类的科学、生态科学、城市规划科学、园林以及美学等,在我国原有的基础上吸取各国的经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节约资源的前提上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完善的生态系统,让城市河道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策略

生态——生物法主要包括土地处理法、水生植物净化法、河道曝气复氧、生物膜法、生物修复法等。

(1)土地处理技术

这是传统,但是效果显著的水质改善体统。这是将土地作为改善的道具,合理的利用了土壤以及植物的过滤净化以及吸附的效果,达到自我调节净化水质的目的。外国的试验说明了这种方法对有机的化合物有特别好的净化效果,特别是有机的氯、氨、氮。

(2)水生植物净化法

这种净水的技术是采用水中各种植物的净化作用,自身调节的。比如:浮萍与湿地里的芦苇在小范围内自动净化。不过在城市的生活用水排除的废水有臭气与各种害虫,所以在种植时必须结合以上的问题来考虑,比如在2到8月左右在下风口进行芦苇的种植。

(3)河道曝气法

在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的河道进行人工充氧以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改善或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河道曝气复氧一般采用固定式充氧站和移动式充氧平台两种形式。这项技术有优有劣,优点是:设备操作简单、安全系数高、灵活性强、效率高、适用于各种环境、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威胁、比较适合用在各个景点的河道以及污染较小的地区。缺点是:整体的有效面积较小、特别是在不流通的水域几乎达不到什么效果,假如是移动形的水域则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生物膜技术:生物膜技术是指使微生物群体附着于某些载体的表面上呈膜状,通过与污水接触,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摄取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吸收并加以同化,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目前,常用于净化河流的生物膜技术主要有砾间接触氧化法、排水沟(渠)的接触氧化法、生物活性炭填充柱净化法、薄层流法和伏流净化法,用得比较多是接触氧化法。该方法多使用天然材料为接触材料,花费少,净化效果好。

(4)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类的技术是将其他的生物或者是微生物,在水域与土壤里的有害物质当即分解为水域氧气,或者是转化成其他的无害的物质的技术。其中使用在水体污染治理的修复技术大概能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将特殊培养的一种微生物的菌类,将其投放至污染的河道中,这样做能够将化学需氧量去除至百分之九十以上。另外一种九十将营养类的微生物投放至污染河道中,到使用之后,能够使污染物降解的速度加快,达到水域微生物的厌氧状态转变为好氧状态、增加水域中生物的物种种类、逐渐由低变高,这样水域里的化学需氧量以及BOD5下降速度加快,消除黑臭的状态,这主要用在水域的去除黑臭的效果。

2、新工艺

水域污染的处理技术在经过人们的分析与研究之后,各种类型的新工艺逐渐浮出水面,不管是哪一种技术都有一个特性,都是以组合的工艺为目标。这就是将多种优点揉和,经过改良后形成的新工艺。

2.1悬浮填料移动床

悬浮填料移动床是以比重接近于水的悬浮填料直接投加到曝气池中作为微生物的活动载体,依靠曝气池内的曝气和水流的提升作用处于流化状态,它是悬浮生长的活性污泥法与附着生长的生物膜法相结合的一种工艺。这种工艺水力停留时间较短,COD和BOD5去除率较高,且具有较好地氨氮去除效果。

2.2生物悬浮床技术

生物浮床技术是按照自然界自身规律,人工把高等水生植物或改良的陆生植物种植到富营养化水域水面上,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和物种竞争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同时又可营造水上景观。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生物浮床技术尚处于试验阶段,它用于河湖水体修复,效果较好。

2.3曝气生态净化系统

这种系统是将水域中的生物作为主体,加上一定量的曝气,完善人工生态的处理系统,用高效的方法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质,这也是提高水质的重要方式。这也是将人工与自然融合的一种新型工艺。这种技术是曝气的生物塘与人工结合培育出来的污水自身净化的技术。

3、生态河堤建设

3.1选择合适的护岸材料

结合河道区域附近的自然条件选择材料,考虑护岸材料选择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量与河道整体空间融为一体,同时注重护岸表面形态的多样化:1)天然材料,譬如粘土、砂砾、卵石等,适用于流速较小的平原河道,或者不具备高要求防冲能力的洪水位以上护岸,天然材料的使用可以结合植草、柳条编框等,提高防冲的性能。2)干叠、叠砌、抛(堆)块石,用于平原河道的护岸,具有防冲的性能,而且材料质朴、艺术、有动感,可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3)浆砌块石(条石),适用于山溪性河道的防洪防冲整治工程,采用内嵌植物的框格,设置于洪水位以上。4)混凝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防冲性能,但容易破坏生物的栖息地,而且影响美观,因此可对混凝土湖护的表面进行适当琢凿和添色,并在关键部位使用即可。

3.2趋向自然河流的建设

以水边多样化生物的栖息为建设核心,在保证河道具有足够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将河道建设成接近自然状态,其建设的要点如下:

(1)创造丰富多样的结构,提供接近自然河流的丰富生态环境,譬如岸线呈不规则形状设计,宽窄有度,陡缓错落,浅滩和深潭结合构筑,顺应自然的动力,允许侵蚀、淤积、冲刷等出现在河岸和河底,就能够使得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河流生态系统,为河道生物提供生存的自然空间。

(2)河道和周边环境的生态网络搭配,将河道的生态系统和周边环境结合起来,扩大河道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范围,需要恢复混凝土河岸和河床恢复自然形态,将暗渠改成明渠,增加岸线绿地和树木,形成与水底生物结合的生态网络系统,使得整个河道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3)河流景观尽量简洁朴实,采用自然的植被和石材,并协调地应用在河道设计方案当中,使得河道接近自然状态。

(4)改造河道的流路和河床的物理性质,一是创造不同流水的水路,河流有浅滩、深潭,在平水期和枯水期可以弯曲和蛇行,二是采用植石治理法,将自然石经排列埋入河床,形成深沟、浅滩和鱼礁,营造有利于水下生物生长的河床,促进鱼类的生息和繁殖。该法一般适用于河床比降大于1/500而且水流湍急的河床地基坚固部位,这样遇到洪水植石就不会被冲走,而且在枯水期也不会造成淤泥堵塞河道。三是将钢筋混凝土的框架和植石治理法综合使用,营造抗洪能力较强的鱼巢。

3.3退化河岸带的恢复

河水高低水位之间和高水位之上的河岸带,为生物群体构筑明显的边缘效应,是复杂的生态系统模式,通常蕴含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并且能够储藏地下和地下水资源,因此河道治理工程必须恢复河道的河岸带功能:

(1)恢复河岸带的生物群体,包括选育、培植、引入、保护物种,协调生态群体在河岸带的生存空间,优化配置生物群落。

(2)恢复河岸缓冲带的生态环境,在河道和陆地的交接处,种植一定宽度的树木和草皮,并提高生态的异质性水平,通常采用的技术有坡面工程技术、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土壤肥力恢复技术等,控制河岸线水土流失的情况。

3.4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

首先是种植营蒲芦苇等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物,促进鱼类的生长和水质的进化。其次是营造浅滩、巨石、丁坝和鱼道等,形成水下紊流,以便将空气中的氧气传输到水中,为水中生物提供足够的氧气,同时满足好氧微生物的繁殖需求,使得河水更加的干净。总之要在河道建设的过程中,为生物的生长提供互相依存和制约的有机环境,从而增强河道水域的自净能力。

4、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三水”融合

温州地区的河道生态治理是注重修复水生态、营造水景观、彰显水文化的生态治河,当河流穿过城市的时候,应尽量保持生态河道的连续性,连续的流水蜿蜒曲折,流淌于城市之间,可将沿岸各种单体景观元素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连续流水的水质较好,能有效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具有生态和美学价值。城市生态河道又是城市各组团之间的天然隔离带。在人口日益稠密的现代城市中,城市生态河道与绿带公园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最漂亮的、最令人留连忘返的、最具有生态和文化功能的城市亮点。

结束语

在城市河道整治过程中只有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注重保持自然生态平衡,才能使城市滨河景观成为可能,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工程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以确保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乔景顺,姚天举.冷水河河道整治与景观设计研究[J].人民黄河.2012

河道治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拉古河;河道治理;必要性;方案;建议

拉古河是浑河左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抚顺市拉古乡西山城子(河源高程273.18m),流经拉古镇、李石镇,于抚顺市李石镇夹河心汇入浑河。拉古河口上游距离浑河干流的抚顺水文站20.5km,下游距离浑河干流的沈阳水文站36.5 km。拉古河河道全长35.21km,流域面积为187.77km2。流域形状近似为长条形,东西向最大宽度约12km,南北最大长度约27km。流域东邻古城河,西邻浑河支流小沙河,南邻太子河支流北沙河。

1拉古河河道现状

拉古河位于丘陵向平原区过渡的中间地带,比降较陡,河道平均比降为2.3‰,从上游到下游比降渐缓,拉古闸以上河道两岸是丘陵,河床平均比降3.6‰,中段靠山屯到拉古闸河床平均比降2.3‰,靠山屯以下进入平原区河床平均比降只有1.1‰。拉古河河道河身弯曲,平均河宽65m,河道断面是接近矩形的单一河槽。拉古河河床主要由中细砂组成,上游粒径粗并夹少量山水冲下来的砾石,下游床沙粒径较细,砂砾较少,青台桥下为细砂。拉古河岸滩岩层土质是砂或砂砾,松散易冲刷,洪水中塌岸和堤脚的淘刷比较严重,右岸刘山河口、拉古镇和工业园区等河段都是重点险工位置。由于拉古河河槽岸边、筑堤土质抗冲能力差,河岸和堤防的稳定将是保证该河防洪安全的重要因素。拉古河历史上多次发生洪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灾害和经济损失。2005年“8.13”洪水期间,田屯桥下游受灾,经济损失约6亿元。李石开发区在1995年、1996年因洪水造成工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1亿元(未包括沿岸国有大中型企业损失),房屋倒塌820间,冲毁耕地逾40hm2。2005年“8.13”洪水造成开发区经济损失达2.39亿元,房屋倒塌22间,耕地绝收面积达304 hm2。望花区的国有企业在“8.13”洪水期间均被淹,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2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拉古河现在存在的问题有:一是防洪标准低,河道防洪压力很大,大部分河段的防洪标准较低。拉古河口向上至青台桥段现状低标准堤防3.6km。二是拉古河沈阳段岸滩不稳定,塌岸较严重,威胁岸边村庄及耕地。三是拉古河河道险工较多,部分坍岸险工发展很快,亟需治理。四是护岸标准较低、基础深不够或质量较差,除2005年汛后所建的拉古乡护岸完好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3治理的必要性

拉古河保护面积共有200.1km2,保护范围内人口3.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3万人,非农业人口6 200人。保护范围内共有耕地面积1 453.33hm2,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约22亿元。拉古河流域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保护区内厂矿、耕地众多,拉古河的防洪安全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下游的李石开发区尤为重要。拉古河现状防洪标准较低,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抚顺市城市发展的要求。为了与相关城市规划有机结合,促进和保障流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1-5],对拉古河进行规划治理非常必要。

4河道治理方案

4.1规划规模

拉古河全长35.21km,该次规划治理范围从拉古河口向上至浅沟水库溢洪道处,规划长31.39km。青台桥以下属于开发区,铁路桥以下范围内已成规模,集中了政府机关、科研单位、学校、居民、企业等,本次规划确定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铁路桥以上按规划是沿南北向发展的纵轴,对于现在已有抚顺国化厂、有机化等诸多中小型化工企业的右岸,虽然目前规模尚不大,但在沈抚同城化的大环境下,开发区的发展非常迅速,因此本次规划确定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而左岸现状除少数工厂外,大多是农田,其防洪标准暂定为50年一遇,将来亦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其防洪标准。青台桥以上到拉古闸河段是抚顺县拉古乡和沈阳东陵区的王滨乡所在地,拉古乡除少数的几个村离河较远外,其他村子都靠河边较近。该段在河的右岸有拉古乡政府和拉古工业园,本次规划采用50年一遇。左岸是拉古乡和沈阳东陵区的农村,防洪标准确定为20年一遇。拉古闸向上至浅沟水库段,河道进入山区,地势较高,沿岸(右岸)只有大甸子、杜家堡、小前街、陡山沟、浅沟子等村屯,防洪标准定为10年一遇。

4.2治理方案

拉古闸以下河道渐进入平原,采用的是以堤防为主的规划方案。由于河道右岸地形低于左岸,大多数断面的设计水位要高出地面1m以上,平均高0.53~1.30m,最高达到3.44m,宜修筑堤防。但在该河段中,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地势渐高,岸边保护范围渐窄,尤其是中华寺北桥到八家子沟,正是王滨沟上下游大弯道塌岸十分严重的地方,规划采用护岸方案。拉古闸以上基本上采用护岸方案,河道两岸多为山地,岸边较高,除个别断面外,大多数断面的岸边高程都在设计水位以上,平均高17~43cm,最大高差为4.32m,无需修堤,主要是要解决岸滩的稳定问题。该河段保护的土地和村庄主要分布在右岸沿河一带,左岸只有小甸村至松岗堡河口2.6km的河段上分布有村庄,其余7.3km左右河段岸边在山根下或接近山根,不需要布置任何工程,规划为无工程河段。

4.3工程布置

一是堤防工程。在铁路桥以下和铁路桥到田屯桥之间堤线按现有堤防布置;铁路桥至田屯桥是民间所修的民堤,堤距窄断面瘦小、堤线不直,在堤线布置中将考虑部分利用,左岸新堤线基本上顺现有小堤顺直以尽量利用原有土方,右岸则完全舍弃原有堤防按规划堤距要求重新布置;田屯桥以上是无堤段,根据河道形态按规划的堤距布置新堤线。在拉古闸下的河道上共有5处较大弯道,左岸有青台桥下、柳条沟上游2处;右岸有刘山河口、拉古工业园前、拉古镇前3处,是全河冲刷塌岸严重的河段。对这5个险工河段,凸岸堤线将不随河弯而基本按原来的走向布置,凹岸堤线则随弯道走向平顺放开至弯顶,然后堤线沿河岸边直到过弯顶后离开河岸。二是护岸工程。铁路桥以下开发区两岸经济较为发达,人口较为集中,在河口以上现有堤段上都建有混凝土板的护岸工程,在没有护岸工程的河段,本次全部布置河道护岸工程。铁路桥以上右岸位于规划中的沈抚工业走廊的黄金地带,目前沿岸是村镇、土地、人口的集中地,将来是诸多工业集中的区域,是重要的保护对象,因此该河段将全部布置护岸工程,以保证河槽的稳定和岸上的防洪安全。左岸的堤防段除规划中已布置的2段险工处堤岸结合工程外,其他堤段不再布置护岸工程。三是穿堤建筑物。规划治理有灌区渡槽、浅沟子水库渡槽2处,管线9处,排水口42处。四是跨河建筑物。有7座桥的梁底高程不够,其中,田屯桥和靠山屯桥问题较为严重,这是由于这2座桥建设时间较早,过流断面窄,标准也不够,在拉古河防洪标准提高后,这些问题更加明显,建议桥梁的权属部门对这2座桥进行改建。而其他几座桥虽然梁底高程不符合要求,但桥梁阻水并不严重。

5 规划实施建议

拉古河河道治理工程本着先下游后上游、先重点后一般、先消险后达标的原则,先治理城市段再治理农村段,干支流同步分段、分区依次治理,堤防整修完成后再进行堤防标准化建设。具体规划如下:李石开发区规划治理拉古河抚顺开发区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8.82km,护岸长18.08km。抚顺县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闸下游抚顺县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5.0km,护岸长15.7km;治理拉古闸至浅沟水库段,左右岸护岸长11.95km;对于右岸拉古闸以上、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的护岸工程,一定要根据水流和塌岸的实际情况、以及投资的可能,本着先出险先安排,不出险暂不安排的原则,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实施。沈阳市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河岸堤防共长1.58km,护岸长4.7km。

6参考文献

[1] 周立霞,阮国余,赵迎旗.总沐河王庄闸下游河道治理方案探讨[j].治淮,2008(12):14-15.

[2] 闫建兵.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河河道治理方案比选[j].山西水利,2009,25(5):38-39.

[3] 李国元.阳泉市河道治理方案的比较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5):119-120.

[4] 张相峰,阚兴起.黎河输水河道治理方案浅析[j].水利水电技术,2001,32(8):53-55.

河道治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河道治理;规划设计;方法

1 概述

河道关系到人的生存环境,近些年,河道治理工作越来越重要,规划设计方法也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只有全面做好河道规划与设计,才能使自然更加平衡,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让大自然更加美好。河道治理工作能够从根本上有效优化河道质量,达到科学治理目标。

2 河道治理基本原则

河道治理较为复杂,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同时还要考虑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在进行河道治理工作中,需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2.1 人与自然协调原则

人与自然和问题自古就有,人类破坏自然,就会使人类反受其害,人类保护自然,则自然就会回馈人类丰富的资源,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现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自然资源包括空气、水力、地质等,河道只是其中一个重点部分,河道治理工作与以往概念有所不同,已经从传统水利工程建设向现代水利服务转变,这种概念观念上的转变是人们思想深处上的回归。人们能够从根本上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协调互动关系,人类能够在活动中主动与自然相适应,符合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改变了抑制自然的想法,通过对河道自然环境的适应与规划,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健康发展。

2.2 开发利用和保护原则

河道规划与设计的目的是推进社会发展,服务人类活动,保护自然环境,那么各项工程建设就要满足自然平衡需要,对自然的开发需要加入保护内容,也就是说各项水利工程建设,既要能够防洪、供水,发挥巨大利用价值,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改善水环境、修复生态系统的功能,良好的水生态系统能够有效改善流域范围生态环境,有利于区域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优美和谐的环境对人类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当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水利工程建设遵循的主要原则,通过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建立可利用的水利工程,同时带动周围水生态改善,达到利用与保护相结合。

3 河道治理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河道是否科学合理,需要进行有效设计与规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河道通畅,生态均衡。

3.1 河道平面形态设计

要本着生态保护的理念,对河道进行总体平面生态化设计,按河道自然状态,尽量宽窄结合保持河道弯曲状态。弯曲河道能缓冲洪峰,有效控制住洪水流速,同时,也能大大降低对护岸的冲刷,确保河道周边生态安全。另外,从生态角度来看,曲折的河道有利于鱼类生存,这类河道能够提供丰富的繁殖场所,使生物能够在自然灾害面前避风生存。

3.2 河道护岸设计

为了河道坚固,往往会采用混凝土及浆砌块石等进行河岸建设,但这种做法只考虑安全,而却破坏了生态。严重导致两栖动物、微生物、植物链的断裂,同时,也会使河水与地下水阻隔,生态系统不够稳定。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就需要不断进行研究,根据自然环境需求,做好河道护岸设计,进行设计时,综合性考虑多方面问题,一是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考虑到生物的多样性;二是生态系统能够形成自我修复,同时也起到环境净化。根据以上问题,当前一般使用生态格网做护岸施工材料、混凝土草坪进行护岸建设,这样,不但形成较大孔隙率,同时也能确保地下水与河水自由沟通,满足生态环境需要。

3.3 河道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关系到最后的使用功能,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全面综合考虑,做好土地利用与规划,同时,还要对河岸生态景观进行设计,确保河道生态系统稳定。河道断面要满足使用功能,同时,也要保证陆地与水体紧密联系,使两栖动物能够上岸繁殖,确保周边生物多样性发展。

3.4 植物配置设计

河道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周边生物配套,使周围植物符合生态发展,改善河道两岸生物环境。强大的植物根系能增加土壤有机物含量,同时,能够很好地改善土壤结构,使土质更加抗冲刷;植物枝叶能截留雨水、抵消波浪、净化水质,成为天然氧吧。

4 河道治理规划设计措施

4.1 顺直型河道治理

顺直河道是指河道边界平滑、外形顺直的河道,这类河道滩地和主槽有一定的容量,具有行洪放洪能力。而顺直型河道时常出现不稳定状态,这类河道极其不利引水、航运、建港、防洪,常常给人类社会带来灾害,只有全面治理,才能稳定周边环境,保证人类财产生命安全。要想治理好顺直型河道,就需要对边滩进行稳定,这样,整个河段才能稳定,为了确保河道流通稳定,需要采用编篱杩槎等简易措施,做好防冲促淤准备,对边滩多的区域,要对上游边滩进行治理,由上至下做好全面整治,使整个河段逐步稳定。对河道治理时需要考虑几个问题:一是橡胶坝地板采用中间低,两边高呈凹字形式,人为地形成“主槽”和“边滩”,保证洪水通过橡胶坝主流线居中,强化泄洪能力、减缓两岸冲刷;二是加强橡胶坝上下游设计标准,确保安全性。

4.2 游荡型河道治理

治理游荡型河段重点是整治泥沙,泥沙不稳定是河道的主要危害,那么进行治理时,则需要本着综合治理、兼顾标本的原则,对河道进行彻底治理,保证游荡型河段稳定通畅。一般情况下,需要利用“下排上拦,两岸分滞”的方法对洪水进行有效控制,通过“调、放、挖、拦、排”处的手段,对河道进行有效治理。主要用中游水库进行调节,对细沙进行排放,同时也能拦住粗沙,调整下游输沙能力,确保河道通畅,减少河床泥沙淤积;通过挖河道进行放淤处理,利用好现行河道把下游洪水和泥沙输送入海,达到治理目标。

4.3 蜿蜒型河道治理

蜿蜒型河道较为复杂,进行治理时,要全面综合考虑上中下游的关系,治理方法一是当河湾发展至适度弯曲河段时,要对弯道凹岸进行有效的保护,良好的护岸措施,能够解决弯道继续恶化的问题,有效稳定河道,使弯道凹岸形成稳定结构,保证过渡段稳定流畅;二是采用人工裁弯工程,对没有必要的河段进行适度改造,使弯曲连续河湾更加平直顺滑,保证河水河势稳定,通过迂回曲折河道的人工改变,达到裁弯取直目的。进行河道取直方法主要有内裁和外裁两种,内裁通过狭颈最窄处节省土方。外裁线路长不实用。

4.4 分叉型河道治理

分汊型河段能够形成堵塞,需要进行有效改善,才能保证河段固定,进行治理时,一要认真全面的分析汊道分沙分流现状,总结出分沙分流演变规律,提出亮点,拿出方案,视具体情况形成可操作的计划。可以在上游修建控导工程,在汊道入口处修建导流坝和顺坝,然后在洲尾修建导流顺坝,使江心洲尾部水流趋于平缓,达到治理目标。

5 结束语

河道治理关系到自然进化和人类社会发展,进行河道治理时,一定要全面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保护环境生态,在当前条件下,遵循自然规律,从客观实际要求出发,合理规划与设计,满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强化自然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士国,等.现代河道治理规划设计与治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2]王宗侠,段渊古.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01).

河道治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城市水利;河道治理;生态景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河流空间减小,水面窄小,水灾问题日益严重。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大量污水入河的问题产生,河流水质普遍恶化。城市化也增加了地表径流,洪水频繁,对市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人们不得不去通过堤防加高培厚,建造混凝土河床来改善水质。这些硬质铺装也起到了隔离污水的作用,还有采取“整顿”的做法疏浚,以增加河流的防洪能力。然而种种办法之下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河流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破坏生活条件,地下水和地表水交换受阻,大大削弱了河流生态自然修复功能。

1 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

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势利导,重点整治”。具体说,规划中对河道上下游及左右岸应兼顾,综合考虑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方面要求,根据河道变化趋势,因势利导,掌握时机及时整治,重点河道先整治,整治一段,巩固一段。整治时应尽量利用河道上合理开发的已有整治工程,保护沿河城镇、农村、农田,使河槽远离洪水威胁的居民点。河道治理必须符合城市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与城市其它专业规划相协调;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满足其他需求;扩展河道功能,在扩展人防、景观、休闲健身娱乐等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其供水、排污、通航等多种功能;河道综合整治与岸线走向和周边地貌、环境相协调。

2 河道治理设计理念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要改变过去工程水利的传统观念,建立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的设计理念。营造一个方便舒适、整洁优美、生态健康的生活环境。“河道联网”理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见水贵在灵气。现在通常是单独一条河道或者一条河道分段治理,分段治之,相互孤立,活水往往被治理成“死水”,虽不泛滥,也无水趣可言。而将一个流域内的河道或一条河道的上下游通盘考虑、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互为补给,则必将使整个水系活跃起来,“水网”通畅,如龙其中。“人水和谐”理念。城市河道的治理体现了河道景观与人类、生物及周围环境的和谐,维护了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长期平衡相处的共同利益,达到了人水和谐、人水相亲的河道治理目标。生态景观河道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代表了河道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蓄洪涵水理念。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态、植被茂密的河岸、起伏多变的河床,利于减小河水流速,消减洪水的破坏能力。两岸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丰俭,缓解旱涝灾害。然而,水利部门往往出于安全角度考虑,采用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标准,建筑高坝雄堤,裁弯取直,结果却适得其反,洪水的破坏力被强化。原因在于没有顺其自然。生态美学理念。自然河道和滨水带由凸岸、凹岸、深潭、浅滩和沙洲组成。是各种生物适宜生存的境地,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是各种生物的迁徙廊道。生机勃勃的水际尽显自然形态之美,动、植物互相依偎,动、静互相映衬,自然且不凌乱,变化而不失秩序。审美统计实验表明,植物丰富的自然景观比人工景观有更高的美学价值,而且随着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也会提高。

3 城市河道治理模式的取向

滨水是城市最为宝贵甚至稀缺的空间。生态景观型河道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河道治理的发展方向,紧紧把握住它的中心理念“师从自然,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实现河流的自我修复”。

河流平面流畅化、舒展化。自然河道整治应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疏堵合理。 河道断面多样化、自然化。合理利用河流空间,在设计中可采用复式断面或不规则断面等多种形式,满足人们休闲、亲水、亲近自然的需求。

护岸生态化、景观化。避免使用单纯硬质护岸,选择生态型护岸材料与结构型式。

建设河流各河段特色性的水岸。河流各河段要根据自然风貌、经济用地性质、历史文化各异的特点,创造出有特色的秀美宜人的河流环境。

治理中,应借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河道治理,逐步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色面貌,还原水面、绿化河道,形成具有现代气息又有自然风貌的河道。

护岸形式的设计和选择,要充分考虑特定河流、特定河段的自然生态状况,精心构思,力求细致全面。为了保护一定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治理采用材料源于自然,使得整治后的河道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4 工程实例

通过比较水系治理实例,充分反映出传统水利建设和生态水利建设两种不同理念下的建设成果。

案例1综合治理理念是注重河道行洪、排涝等本身的功能,主要考虑的是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忽视了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和谐的问题,忽视了河流本身具备的自净功能,忽视了河流是多种动植物的栖息地、是大量生物的物种库这些重要事实。因此河道断面形式单一,护岸多采用直立式设计,走向笔直,护坡结构坚硬,材料为浆砌块石,没有亲水互动的连接段、平台和栈道,层次不清,没有注重生态合理性。

案例2水系综合治理树立融入自然、充分利用河流自我修复功能的工程设计理念,创新设计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使水利工程既体现水工建筑物的特点和功能,又与周边植被、地貌等自然环境相协调。在河道治理方面,充分重视生态的原生性,避免改变原有河道形态,实现了“宜弯则弯,宜宽则宽,人水相亲,和谐自然”的先进理念。景区水系生态建设呈现出生态层次清晰,分区明显,景观植物栽种因地制宜,设置亲水景观,拉近人水之间的距离。

5 结束语

通过对河道水系治理的对比,清晰地看到了传统水利和生态水利建设结果的迥异,充分暴露出传统水利的不足和缺陷,即没有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改变河道原有形态,无法满足人水和谐相处的要求。而生态水利的优势就日趋明显,既实现工程安全,又紧随自然和谐的景象,顺应自然和满足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沈国舫.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J].2005.

[2]浦德明,何刚强.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J]].江苏水利,2003(5).

[3]李益健,任南.简述三峡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M].环境科学与技术,1993(2).

[4]周厚贵,曹生荣.水电工程土石方施工的生态与环境保护[A].土石坝技术—2008年论文集[C].2008.

河道治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生态河道

中图分类号:X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4-0095-02

1 引 言

大连市多直接入海的中小型河流,具有河短、基础流量小的普遍特征,且大多属于季节性河流。大连城市河道的治理先后经历了依附自然被动防御阶段、发展生产与河争地阶段和防洪排污经济治河阶段,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河道的治理在满足行洪排涝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开始重视其生态、景观、休闲、娱乐等功能[1]。

2 生态河道概念的提出

从20世纪60年代起,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河流污染与破坏问题,欧洲各国开始重视河流的治理。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河流治理工程还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提出了建设多自然型河川等理念。

多数学者认为生态河道建设是指在保证河道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建设生态河床和生态护岸等工程技术手段,重塑一个相对自然稳定和健康开放的河流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河道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最终构建一个人水和谐的理想环境[2]。

3 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

3.1 尊重自然原则

尊重自然的原则是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形态,注意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3.2 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河道生态治理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足够的水面率和水体容量,保证水体循环流通,进而改善整个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全方位的协调。

3.3 植物合理配置原则

植物合理配置原则是指在河流生态治理中合理配置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建立起多样性的生物群落,以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3]。

3.4 协调统一原则

发挥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在景观中的作用,将美学融到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之中。使治理后的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形成城市景观中的一道亮点。

3.5 发挥河流的社会功能原则

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在满足河流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同时,也要发挥河流的休闲娱乐、景观等社会功能。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应该能够为人们提供可亲水的休闲娱乐的空间。

4 河道生态治理的实例

凤河发源于大连旅顺口区的老铁山,流域面积23.93km2,河长10.12km,为季节性河流。凤河河道大部分为自然形成冲沟,河道宽度在20~56m之间,主要做泄洪渠使用。2007年11月~2008年11月,对凤河在旅顺科技创新园境内的河段进行了治理,治理河段长度为2745.57m。

凤河该河段治理在工程设计中注入了生态建设理念,具体措施包括:护岸采用复式断面,直立式护岸为石笼结构,斜坡式护岸为用干砌石结构;驳岸将软质驳岸、硬质驳岸、湿地岛驳岸、休闲岛驳岸、支流驳岸、水下平台和亲水台阶有机结合,形成多样性的护岸结构;河床采用干砌石护底,在软塑淤泥质土上层覆盖石渣和毛石;护岸表层进行绿化,河道南岸布设三处湿地岛,河堤布置绿化廊道和景观带,为人们提供休闲游玩的场所。

凤河的治理实现了生态修复与亲水结合的治河理念,石笼和干砌护岸和护底具有透气、透水性,河床内、外环境之间可以进行物质循环和交换,对滞洪补枯、稳定护岸和植被恢复有利。同时,石缝间也为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留有生存空间,有助于实现河道内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5 关于河道生态治理的体会

5.1 必须截流污水

进行河道的生态治理,首要任务是要进行流域污水的截流。将排放入河的污染源截污纳入城市污水管网,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可根据洪水汛情预报,提前放空, 利用洪水对蓄积水进行置换,以保证河道良好水质。

5.2 保证水流多样化

生态型河道要求在满足行洪需求的基础上,宜宽则宽、宜弯则弯、深浅不一,以形成水流的多样性。水流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阶段对水流的需要,同时也更具景观价值。

5.3 采用可渗透型护岸、护底

河道的护岸和护底不可全部用混凝土浆砌石结构,可利用卵石、块石堆体等具有渗透性的材料,不阻断河道内外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护岸也可利用粘土夯实边坡, 或采用根系发达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护坡处理。

5.4 合理配置岸边及水生植被

河岸上尽可能留出空间,种植防护林带,在河坡铺种草坪和灌木,可增强生态功能,一方面可以起到涵养水源、过滤地表径流、减少河水污染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调节沿河地区的温度、湿度,发挥景观作用,提升环境的舒适度。

在河道中以小岛、岸边滩地等形式因地制宜地营造一些湿地,也是河道生态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湿地是水生态系统中最有代表性及功能作用最强、最完整的区域,它可起到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共同作用,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外,湿地充满了野趣,散发着自然气息,可成为休闲娱乐的场所。

河道水面上可种植浮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如水葫芦、荷花、睡莲等,这些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水体的自我净化。

5.5 建立完善的河道管理制度

河道治理完成后,要加强管理,以维护河道的生态平衡。①要加强对水中生物和水体质量的观察与调查,及时掌握生物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和水体质量变化规律,对生物的数量、品种及时进行调节。②要监督检查流域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垃圾,保持河水水质。③要合理利用相关设施,通过河水置换、增氧等综合措施,增强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效果。

6 结 语

将生态的理念应用于河道的综合治理中,是城市河流整治的发展趋势。利用生态修复技术使受到污染的城市河流重新恢复水生态环境功能,可以使河流在发挥防洪排涝的基本水利功能的同时也具有景观和休闲的功能,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永敏,许士国.大连市生态型河道建设[J].城市水利,2004(14):53~55.

[2] 蒋冲良,徐俊.河道生态化在河道整治中的实践[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11):70~71.

[3] 于智勇,崔凤国.城市受损河流生态恢复的原则[J].中国科技信息,2005(7):139~141.

[4] 董哲仁.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J].中国水利,2004(10):6~9.

[5] 李娇娇,毛明海.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研究[J].科技通报,2007,23(1).

[6] 裘江海.河岸景观设计理念初探[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4(3).

[7] Gerald E,Galloway M.River basin management in the 21st century:Blending development with economic, and cultural sustainability[J].Water International,1997,22(2):82~89.

河道治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黑臭河道治理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河道是包括河堤、河床、护坡、水体和生物等的复杂生态系统,既是防洪排涝和引水抗旱的通道,又是生态、景观、休闲和旅游的重要场所。随着人口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河道生态的影响越来越大,河道的生态环境状况越来越差,越来越多的城市河道变得黑臭,给河道景观和居民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同时还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直接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水污染的防治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

一、上海地区河道黑臭的成因:

上海地区的河道黑臭的一般原因都是因为河道所接纳的污染负荷已经远远超过了它自身的净化能力。主要是由于水体缺氧、有机物腐败而造成的一种有机物污染的极限现象。具体的成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1、河道接纳了大量的工艺废水、生活垃圾废水、农田化学废水、牲畜的粪便废弃物及各种重金属废弃物。大量的污染造成河道内溶解氧几乎没有了,才使的河道的水质变黑发臭。

2、上海地区的潮汐特点是每天两潮水,河道较密对污水的排出较不利,容易发酵产生变质,造成反复污染,同时上海处于长江和黄浦江的下游,上游下来的各种污染经常在这里沉淀造成污染。

3、上海是高度发展的城市,城市建设、市政建设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造成地下水、河道、管网的水系不能完全畅通,河道水系结构复杂治理困难。长期以来上海地下水的雨水管线也被用来做污水管,使的污水没有办法排除形成污染发臭。

4、由于污染的严重,环境的恶化,造成水体食物链中最重要、最基础一环(底端腐蚀群落食物链)严重缺失,造成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消失殆尽,造成水体的有机污染物无法得到及时分解,加剧了水质的恶化。

另外一个现象值得我们警惕,现在上海地区的农村河道治理改造工程,一般都是简单的采取河道两边打桩在插上预制的水泥板。这样外观是好看了,但却是阻碍了水体与岸滩间的养份交换,大大减少了河水的自净能力。

二、河道黑臭的治理办法

治理本地区河道黑臭的方法还是比较多的,概况起来一般有以下几个办法。

1、物理方法

主要是引水换水和底淤疏浚;

2、化学方法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

3、生物方法(生物加生态修复技术)

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和繁殖能力,达到一种微生态平衡。这类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

4、曝气复氧法

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

三、上海黑臭河道适宜的治理方法及原因

比较下来我个人认为生物-生态技术最适合也最科学。这是因为上海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问题决定的。

上海地处黄浦江的下游入长江口,常年水流喘急应该比较适合采用引水换水作业,但由于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造成了许多内陆河道成断头河,影响了河水的流动。要想改造难度较大,时间很长。特别是上海的河道富营养严重要想通过换水来治理必然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费用高昂。

底淤疏浚可减少积存湖内的大量有机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大湖的蓄水量,是减少内源性污染、减轻水体黑臭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但是大规模清淤,可能会破坏湖泊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和生境,削弱其自净功能,对生态修复带来负面影响。

采用化学方法主要是化学絮凝处理技术,这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在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而随着水体污染形势的日趋严峻,对严重污染的水体如黑臭水体的治理,可减少积存湖内的大量有机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大湖的蓄水量,是减少内源性污染、减轻水体黑臭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可减少积存湖内的大量有机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大湖的蓄水量,是减少内源性污染、减轻水体黑臭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但是大规模清淤,可能会破坏湖泊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和生境,削弱其自净功能,对生态修复带来负面影响。

曝气复氧法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其原理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2S,FeS等还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对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及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如韩国、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对于污染情况严重,污染长期排入的水体需配合生物方法及生态措施,因此,可做为辅助生物―生态修复的方法之一。

曝气复氧法在上海推广还是有局限性的。上海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河道中含有较多的工业废水,封闭的纯氧曝气池内可燃气浓度较高时,有产生爆炸的可能,纯氧曝气池周围要设为防火区,对区域要求高。其次,自控仪表多,维护保养工作较多,且对运行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要求较高。封闭的纯氧曝气池内热量不易损失,而且没有有效散热的手段,因此夏季进水温度较高时,一旦混合液的温度升高,无法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控制。最后受氧源限制,如果没有专业的空气分离厂制造和供应足量氧气、而是依靠污水处理场自身制备氧气,会导致纯氧曝气法的运行成本上升、增加管理难度。

生物、生态修复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在生物治理的同时进行生态修复。生物治理就是生物复合酶能刺激加速微生物的反应,同时它能促进水中的大分子化合物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结合氧,增强水体复氧功能,这些简单化合物又很容易被微生物所利用,在有机物被降解的同时,又有利于微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和繁殖能力,达到一种微生态平衡。生物复合酶可有效地刺激和加速自然的生物反应,激发土著微生物的活性,加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对浮游生物和环境无害。从而可以快速有效地促进受污染水体向良性生态系统演替,使得水体中的复氧得以恢复,污染指标迅速下降,水体的黑臭异味现象得以快速消除。它有以下一些特点。

特点1、是能高效消除黑臭恢复生态系统;以微生物实施水体生态修复,重建底端生物链,为上行生物链的梯次恢复奠定基础,为底栖生物着床创造底质条件;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水生动物的放养创造水质条件。通过人工控制生态环境,使水生动植物与水环境达到动态平衡。

特点2、标本兼治

生物技术治理河道污染,不仅治理水体,而且治理河湖底泥。生物修复治理不仅仅是水质的达标,最终是要通过阶段性治理完全恢复河湖底泥的活性,使河湖恢复自净能力,达到生态平衡。

特点3、施工简便,投资小

采用生物法治理河湖过程中使用的设备简单,不需要挖掘机等大型设备,所以施工方便,操作简单,投资规模小并且不会产生噪音,不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在施工过程中不需转移底泥,即消除了污染物的转移,同时杜绝了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而且在原有底泥的基础上进行治理,刺激原有土著微生物迅速生长繁殖,形成种群优势,恢复底泥的活性,达到水体长期自净的效果。经过生物修复的底泥恢复了活性,不但不需要疏浚,而且活性底泥可以大大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

在生物治理的同时生态的修复也同时进行,这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环境生物技术。这类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由于这类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同时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因此已成为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生态―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浮岛技术、植物操控技术,生态护堤技术,生态复氧技术、生态清淤技术、水生动物恢复和重建技术等。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按照水体污染程度,水环境现状给水体功能等考虑选用不同的技术组合,以呈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由于内河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河道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的恢复,并促使系统的自我维护和自我发展。因此,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最有价值和最具生命力的生物处理技术。

结论:

河道治理范文第9篇

1概述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城市的河道整治不仅是简单的行洪排涝,而是通过流域的综合治理与管理,充分地发挥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等功能,使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都得到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内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1]。城市河道治理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标准到高标准,由盲目治理到科学治理,由简单功能到多功能的过程。但是许多河道治理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建设中为增加使用面积对河道随意占用,部分河道甚至被填埋覆盖,造成河道空间减小,河道断面变窄,造成河道水面减少,行洪能力降低,极易造成洪涝灾害。 (2)为提高城市化水平,不少城市将河水抽干堵住,用水泥铺河床,河道取直砌筑河沿,对城市内地表采用混凝土、沥青等硬质铺装。这种治理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比较美观,但是投入大,容易导致地面透水性减小,地表径流量增加,洪涝灾害发生频繁。河底没有了泥层,缺乏具有净化功能的植物、微生物和其他生物,河水丧失自净功能,容易滋生传染性病菌、病虫,河水下渗能力减弱,破坏地下水资源环境[2]。 (3)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建设未考虑在治理工程规划中,致使大量污水进入城区河道,河流水质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自然生态平衡被打破,导致河流生态系统严重退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发展不断加快,如何生态治理河道将成为我国城市建设所面临的一大课题[3]。 2城市中小型河道治理途径 国内外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主要以“生态水利、还河流天然状态”为宗旨,针对生态型护岸工程、景观设计和生物技术工程等方面对河道进行治理[4]。 2.1河道断面规划 由于城市河道具有行洪排涝、引水灌溉以及旅游等功能,对河道进行治理时,应根据功能要求规划设计河道的断面型式。根据过流能力要求初步设计河道标准断面,同时考虑河道槽蓄能力以及城市需要和功能方面需要,设计内容丰富和用地空间广阔的断面。河道断面的选型设计要充分体现生态水利的理念,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同时,充分考虑景观要求,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空间满足各种需要,以达到防洪工程同景观设计相结合的目的[2]。 2.2生态护岸工程 生态护岸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利工程[5]。护岸治理考虑河堤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以“保护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创造自然景观”为目的,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过去的混凝土、砌石护岸改造成为水体、土体和生物相互涵养且适合生物生长的生态护坡。目前,城市河道治理常用的生态型护岸形式有固土植物护岸、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岸、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护岸和土壤整体固化护岸等。 2.2.1固土植物护岸 固土植物护岸就是采用发达根系植物进行护坡,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形成以植被为重要组成的保护河坡的生态系统。可以选择的固土植物有沙棘林、刺槐林、墨穗醋栗、黄檀、胡枝子、池杉、龙须草、金银花、紫穗槐、油松、黄花、常青藤、蔓草等,要根据当地的气候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6-9]。 2.2.2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岸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岸技术起源于日本,主要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难溶性肥料和表层土组成。多孔混凝土由粗骨料、高炉炉渣、硅灰、水泥以及适量的细料组成,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的骨架。保水材料常用无机人工土壤、吸水性高分子材料、苔泥炭及其混合物。在多孔混凝土表面铺设表层土,并提供植被发芽初期的难溶性肥料。在生态河道治理中,可以将植被型生态混凝土做成预制砌体应用用于堤防的挡土墙或护坡结构[10]。 2.2.3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护岸 (1)铁丝网与碎石复合种植基。铁丝网与碎石复合种植基主要由镀锌或喷塑铁丝网笼、碎石、肥料及种植土组成。由于镀锌铁丝网笼容易锈蚀,对于河道护坡一般选用耐锈蚀的喷塑铁丝网笼。铁丝网与碎石复合种植基具有抗冲刷能力强、整体性好、适应地基变形能力强等优点,同时又能满足生态型护坡的要求,生物与微生物在全断面护砌情况下仍可以生存。(2)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可分为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土工格栅固土种植基、土工单元固土种植基等多种形式。土工材料主要由聚丙烯、聚乙烯、聚酯、聚酰胺、高密度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等高分子材料组成。土工材料内部有合适的高度和空间,可充填并存储土壤和沙粒植物,草皮生根后可使土工合成材料、草皮、泥土表层牢固地结合在一起[11-13]。 2.2.4土壤整体固化护岸 土壤整体固化(+植草)是利用固化剂将土壤与一定比例建筑垃圾细料的混合体进行固化,通过固化剂水化作用引起的系列反应把松散的土壤颗粒凝结成具有整体强度的固化面的过程[14-17]。该护岸技术具有工期短、施工灵活、土壤稳定、抵抗水力剪切、效果好等优点,能够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解决土质河岸的坡面侵蚀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达到固土的效果,可在固化土壤表面上撒播一些草种或铺设草皮,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根系逐渐向固化土中延伸,对岸坡土壤整体固定性增强,周边水生、陆生环境的改善作用越来越明显。 2.3生物技术恢复水质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总量在不断的增多,以前的治理工程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建设并未考虑在内,导致城市河道黑臭的现象。其中,生活污水是导致城市河道黑臭的最普遍和最主要的污染源。目前,污染水体的修复技术主要有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等,而生物修复技术具有环境友好、生态节能的优点,是最具发展前景的主体修复技术[18]。#p#分页标题#e# 2.3.1水生植物净化水质 在河道治理时,应根据不同生态类型水生植物的净化能力以及其微生物特点,建立由漂浮、浮叶、沉水植物及根系微生物等组成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水生植被治理根据水深不同一般分成两部分:水深小于0.8m,种植挺水植物、芦苇、菱草等,以及漂浮植物莲、藕、风跟莲等;水深大于0.8m,种植马来眼子莱、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19]。在选择水生植被种类时,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水质营养状况以及种植成活难易程度等,选择对氮、磷等营养性污染物净化能力高的物种,以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 2.3.2微生物净化水质 用于水体治理的微生物修复主要有3类:①生物强化技术;②向污染河道水体投加微生物促生剂(营养物质),促进“土著”微生物的生长[20];③生物膜技术。生物强化技术实际上是外源微生物投放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农业等领域,向污染河道水体中添加一定量的美国的Clear-Flo系列菌剂、中国的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微生物制剂,加速水体中污染物降解,增强水体的自净功能[21],这种方法在我国上海等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生物促生技术是通过对河道水体中土著微生物的促生作用,创造一个自然降解污染物的环境,增强水系环境的自净能力,加速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22]。生物膜技术是人们长期以来根据自然界中水体自净现象、农田灌溉时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以及有机物的腐败过程,模拟发展起来的一种水体净化技术[23]。生物膜技术使微生物群体附着于某些载体的表面上呈膜状,通过与污水接触,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摄取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吸收并加以同化,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生物膜技术具有水体净化效果好、便于管理的特点,针对我国当前城市河道水体治理中技术落后、水体处理率低等现状,生物膜技术在河道生态治理中前景广阔。 3结语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中小型河道不仅在行洪、排涝水土保持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景观和生态价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市河道治理中,要充分认识当前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河道过水要求以及城市功能要求进行断面设计,对河道护坡进行生态治理,重视河道内生物多样性,对河道内水质进行相应的净化,实现河道治理的生态化,为恢复河道生态环境创造条件。河道治理后的管理也不容忽视,应建立有权威,运行机制灵活的管理机构,当地环保部门按时对水样抽查检测,对生态治理工程进行监督管理,为生态治理的效果和改进措施提供依据。河道的生态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对治理后的河道护岸以及生物环境情况进行长期观测与分析研究,对河流的生态治理以及环境的监测保护提供有效的资料。

河道治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河道整治,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 S89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河流开发力度的增大,河流的管理问题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河流要发挥防洪、供水、灌溉、发电、航运、旅游等传统水利功能,另一方面要兼顾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的需求,实现水利功能和生态修复功能的统一,并在开发利用水资源与保护河流生态系统之间寻求相对平衡。目前河道治理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河道渠道化,传统的护坡工程侧重于工程安全和人类单方面的需要,设计时往往采用不透水的硬质结构,对河流的环境效应和生态补偿重视不够。因此修复河流生态和优化河流管理是保障河流健康的先决条件。基于这一观点,从河流健康的理念出发。对河流的现状、发展及治理进行分析。

1 河道现状

河道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河流管理方面,已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仍有区域性的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缺、水生态退化、洪涝灾害等问题尚待解决.流域多头管理、职责不明、公众参与不足等现象仍然严重存在。虽然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改变了原有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其主要表现在河流干涸,水生态环境消失;河流功能降低,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加重。因此.基于环境变化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探讨河流治水方略,修复河流生态刻不容缓。

存在问题

大多数集镇、村庄、农田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均零星分布在河道两侧。由于建设用地和耕地资源不足,占用河道水域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早期河道的建设规划受历史因素的限制,河道行洪断面偏小,与集雨面积不成比例,甚至出现倒置现象。另外,由于历史上对水土保持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造林育林力度不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此外,防洪堤、堰坝等河道建筑物大多建设年代久远.已运行了30―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工程老化现象比较突出。

2河道治理原则

河道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河道治理首先是要利于生物的多样性,为水生、两栖动物栖息繁衍提供生存环境,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论文参考,河道整治。除满足渲泄洪水要求外,还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多样化。为此,河道的整治要从生态、经济、人文、社会效益等多方面考虑,既要修复自然河道的功能,又要满足人类依赖生存的要求。

2.1 平原河道治理原则2.1.1 平原河道特点

平原河道纵向坡降较缓.横断面一般呈复式,河道较宽,阶地、河漫滩较发育,水深较浅。枯水期河道内水量很小或无水,洪水期河势变化剧烈,水流泥沙运动规律复杂,河床冲淤变化无常。近年来由于干旱少雨,河道径流量减少,河床、河滩,有的河段行洪区域内栽植了大量树木及高杆作物,致使河道行洪断面缩窄.影响河道正常行洪。

2.1.2 平原河道治理原则

治理平原河道,要求既满足河道体系的防护标准.文又利于河道系统恢复生态平衡。所以应根据岸坡稳定、正常行洪、表面异质、材质自然、内外透水、成本经济等原则进行。目的是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还要使工程结构对河流的生态系统冲击最小化,不仅对水流的流量、流速、冲淤平衡、环境外观等影响最小,而且要创造动物栖息及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多样性空间。治理原则为宜宽则宽、宜弯则弯、宽窄交替、深潭与浅滩交错、急流缓流并存的多自然型河道。

2.1.3 生态护坡技术

平原河道护坡应尽量减少混凝土用量.优先采取自然的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干砌块石等各种浅护坦.为水生植物生长、繁育及两栖动物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土堤可采用植树、种草和生物袋等工程措施.以利于保护河道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便于河道管理,防止河岸边坡耕作,可设置防护带,以确保堤防安全。常用的生态护坡形式有抛石护坡、混凝土预制件护坡铺砌、生态砖和鱼巢、土工织物袋、格宾网护砌等。河北省近年来河道常用的护坡形式为格宾网生态护坡和草皮护坡。从工程效果看,格宾网生态护坡优于草皮护坡,且观赏性强。从生态环保方面.格宾网生态护坡属生态环保型护坡,透水透气性好,一定时间后易于植物生长;又由于其柔性结构,故整体性较好.适应变形能力强.能满足河道较大流速对岸坡的冲刷,适应冻胀变形,不易破损,尤其适应北方寒冷地区,是理想的护坡材料。

2.2 山区河道治理原则

2.2.1 山区河道特点

山区河道纵向坡降陡.横断面一般呈“V”或“U”字型,阶地、河漫滩不发育。论文参考,河道整治。河道洪枯变幅大,枯水期流量小,河岸或河堤承受高水位压力时间短。山区河道集雨面积小,暴雨集中强度大,汇流时间短,水流速度快,挟沙能力和冲刷能力强,其推移质和悬移质多,危害性不容忽视。轻则河岸坍塌、淤塞河床,重则损毁耕地、摧毁城镇村庄,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2.2 河道整治原则

山区河道治理中.要统筹上下游及整个流域相互关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并遵循自然规律,尽量发挥天然河道功能。所以在规划治理中。一方面在流域内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拦截地面径流,减少泥沙进入河道。论文参考,河道整治。另一方面进行河道整治,采取上堵下排,修建堤防、护岸工程。上堵就是在河道上游修建一定的拦挡坝、沉沙库,拦截泥沙;下排就是疏导河道,清除阻水障碍,使河道畅通。论文参考,河道整治。其次在关键河段修建堤防护岸工程,约束水流,保护岸坡。堤身结构和型式应尽量采用当地的建筑材料。由于山区河流水土流失严重,推移质多,大部分河道内都有充足的卵石材料.可采用大块鹅卵石堆砌、干砌块石等护岸方式,使河道趋于自然形态。还应注意河道的生态平衡问题,充分遵循自然规律.不宜过多改变河道自然特性,尽量保护天然河道的作用。

3水质改善及污染源的处理

在河道水质污染严重的地区,必须控制点源、面源污染,强调源头治理。通过河道清淤、水面保洁、控制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实行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减少排入河流的污水量。改善末端治理,对于必须排出的污水,应逐河段进行总量控制(即功能区的水质目标确定后的河段最小环境容量)。必要时需进行深度处理。提出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对于易积累的有毒物质,要坚决制止排人河流。根据河流径流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和自净规律.合理规划排污口位置和排污时间,按实时水情调度.合理利用水体的环境容量,达到逐步改善水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可娜.河流健康状况评价及其枯河流管理中的应用[D].北京:国家图书馆一博士论文库.2005.

上一篇:隐患排查治理范文 下一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