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选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1 16:15:26

化学选修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知识点总结篇1

一、提出的背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目的之一就是尊重地方差异、学校差异,体现课程的针对性与适应性,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的客观现实确定教育思想,形成学校个性。课程是一个学校奠定特色的基础和保障,任何学校特色都需要一定的课程作支撑,没有一定的课程支撑,学校特色是难以形成的。

新的课程体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着眼于生命的未来。本课题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突出教师的导师作用,给予教师宽松和谐的教学空间;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舞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课程的校本性,在国家法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这些课程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知识进行灵活多样的拓展与深化;突出校园生活的丰富性,通过社团活动、电影展播、诗歌朗诵、主题活动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校园不仅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源地,而且成为学生涵养自己、升华自己、一生牵系的精神家园。

课题组通过多种途径深入调研后认为,国内外很少有人对这个课题进行专门的研究,有的只是一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探讨。我们的这个课题则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纵向提升他的知识水平,横向提升他的自身修养(包括文学、数理、音乐、美术、体育、社会伦理等)。

二、研究目标:转变师生教与学的观念,为特色学校奠基

围绕“1+3”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学校特色,通过“1+3”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对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学生个性发展、课堂教学效益、学校文化品位提升起促进作用,从而形成学校的特色。“1+3”课程:“1”是必修课的设置。必修课是国家的法定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升学深造的主阵地。“3”是指选修课的设置,包括选修1、选修2、选修3。选修课体现的是校本课程,是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包含了即将实施的新课程,更是学校着眼于未来、创建生命校园、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1+3”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促进学校特色构建,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建立利用“1+3”课程体系促进学校特色构建的研究范式。另一方面,该成果在社会的推广使用,为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技术。为了真正落实目标,我们制定了《基于学案教学的“五一”课堂教学模式》,突出课堂教学的主动探究、预设与生成,突出思维的培养,突出讲和练的结合。

一个问题的引领:针对学生自学缺少方向而低效、课堂时间有限、教学目标需明确等问题,教师通过分析教学内容,结合重点和难点,浓缩枝节问题和次要问题,选择一个恰当新颖的切入角度,提炼出一个中心问题,引领学生自学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在自学之前提出一个核心问题的基础上,倡导学生根据自己自学的结果,提出更多的问题。

一个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一段宁静的时间,结合学案,让学生自我学习,深度思考,结合自己原有知识,重新建构新知识。自学的过程中应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为下一步质疑和交流作准备。

一个交流的平台: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问题,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质疑探究,分析总结,师生在交流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对规律的总结。教师在预设的基础上,强调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三讲”和“三不讲”,突出知识的高效生成。教师是设计者,更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匡正者、升华者和梳理者。

一个练习检测的契机:练习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是知识内化的途径;在练习中能发现问题,在练习中能培养思维。练习一定要紧扣课堂内容,突出经典性,突出梯度性,强调检测功能。

一个规律的精练总结:突出一课一得,用精粹的语言归纳本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强调规律的总结,让每节课都成为一个提升的阶梯。总结意识可以强化教师教学设计的目的性和学生学习的总结性。

三、实践与探究:构建“1+3”课程体系,践行科学的育人观

1.选修课三个层次的梯度划分

选修1是基础层,是对必修课所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既可以从对知识的横向,即相关联知识的延展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的理解需要孜孜以求的摸索,也需高屋建瓴的俯视与旁征博引的左右勾联;还可以从对知识的纵向的探究中把握知识和规律的产生历程,从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勇气。

选修2是提高层,是浓缩的知识板块,是术业有专攻的各种专家的大讲堂。在这个讲坛上有对高考的精辟分析与应对之策、有对文学名著的精彩点评,有对时事热点的深刻剖析;主讲人可以是我们的老师,可以是知名专家,也可以是我们的学生。

选修3是开放层,是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业余爱好的空间。在自由的空间里,在课外的活动中,学生的情操会得到陶冶,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发展,个性会得到张扬,创新精神会在心中扎根发芽。有各科的竞赛辅导,有学生的社团活动,有各种科技小组的考察,还有书法、艺术等培训,以及党政工团安排的各种活动。

2.选修课各个层级的目标落实

选修1要求:针对部分学生,注重基础知识,落实扎实原则。

选修1以学生报名为主,各科教师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根据学科进度,选择选修课题,选择主讲人,至少提前一周公布,接受学生报名,根据报名情况安排讲课地点、听课人数、讲课次数和讲课时间,提前公布下发名单,告之学生。选修1主要利用每天的下午自习课。例如学习了诗词中衬托的手法,就可以进行诗歌“衬托”手法的相关训练。

选修2要求:针对全体学生,专题知识讲座,内容系统充分。

选修2根据情况利用报告厅转播,整个年级或学校全体学生听课。年级或学校选择学有专长的教师或者学生,精心准备,就像“百家讲坛“式的讲座,通过海报等形式提前公布。选修2主要利用每周六或周日的时间。例如学习了古典诗词单元可以开讲《纳兰性德研究》,学习了散文单元可以进行《余秋雨散文艺术手法分析》的讲座。

选修3要求:对象为有兴趣和有专长的学生,术业专攻,目标超越。

选修3需要在学期初,各备课组长和各相关部门需要把活动的内容和主持人至少提前一周上报,经过审查后公布,供学生选择报名,然后安排时间地点活动。例如学校生物活动小组在学期初就应确定不同的活动计划,春天观察草木的开花、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冬天观察动物的冬眠等。

3.选修课各个层级的互补设计

“1+3”课程中的1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关注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生的一般发展奠定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基础。“1+3”课程中3里面的选修1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对相关联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和深化。选修2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专题知识讲座,内容系统充分。选修3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对象为有兴趣和有专长的学生,术业专攻,目标超越。必修课和选修课相互依存,共同完成对学生从知识到思维到价值观到个性的培养。必修课是基础平台,选修课是科学延伸,可以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课程真正构建出共性和个性齐飞的天空。

4.选修课各个层级教法的差异

依托“核心课堂”的概念,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差异性教学,必修课突出教师学生主体的高效课堂的构建。选修1是从必修到选修的科学延伸,强调分层教学,强调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因此突出教师的恰当引领和根据教学实际的规律总结。选修2是知识板块的大讲堂,因此注重知识的密度和教师讲解的生动性,教师需要大量占有知识,旁征博引,吸引学生。选修3是各种课外小组的活动,突出探究性和实践性,需要教师营造探究的氛围,激发探究的兴趣,讲解探究的方法,提供展示的舞台。

四、价值与成果:构建课程体系,转变教与学的观念

1.科学的课程体系的形成

必修课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开设。选修1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学科分层开设,每天下午的两节课打乱班级界限,根据各个学科选修人数划分授课地点进行授课,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学科特点的课程整合体系。选修2是各个板块和各个方面知识拓展的大讲堂,每周六上午通过报告厅针对整个年级和全校授课。选修3,主要是利用周六、周日或实践周,开展各种社团和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例如承德一中选修1已经形成覆盖各学科和各学段的由必修课到选修课的延伸拓展的课程内容;选修2已经形成60多个讲座系列,例如高中学法指导、环保知识讲座、名特教师讲座、特长学生讲座、校史、文明礼仪、语言哲学、家政知识、心理教育、饮食与健康、书法讲座、音乐欣赏、青少年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选修3现在已经有8个社团和26个课外活动小组,开设的课程有校外实践活动、法语课、韩语课、日语课、创新实验、健美操、柔道、武术等。

2.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按照过去的课程体系,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主宰着课堂的流程,而新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必修课上突出交流与合作;在选修1中突出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完成对必修知识的拓展;在选修2中可以领略到不同的“专家”对各方面知识的多种解读,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在选修3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主动探究、发现。新的课程体系以及相关联的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变化,就为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学习、个性化地学习提供了机会和可能,而这样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和学习途径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视野的开拓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在选修2中涌现出许多学生“专家”,例如程鑫同学的《纳兰性德诗词研究》系列,王森博的《余秋雨散文研究》系列等。在选修3中许多学生通过小组研究,撰写了各类研究报告和小论文,张瑞海、闫宇航、郎朗三同学报送的《滦平县付营子乡转山湖风景区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设计方案》在2000多篇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河北省科技创新一等奖。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学校的6名学生获得创新信息技术大赛省一等奖,学生李志获“CCTV希望之星英语大赛”全国第三名。

3.教师角色的变化

过去,教师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成了真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随着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决策权力日益增加,其角色也开始发生积极的变化。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成为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和评价者,因此,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促进教师个性张扬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手段。在建构新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师完全靠单一的讲授式教学肯定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选修这个教师课程的学生肯定少,这就会不断促使教师真正适应课程和学生的需求,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学校有九人次获省评优课一等奖,31个省级课题相继结题,又有三个省规划课题立项,在各类杂志上400多篇,为我校今后“1+3”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力支撑。

4.提出“核心课堂”的概念

我校首先创建了“双主一体”教学理论,它的主要内涵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双向的、互动的关系,问题和答案不存在明确的归属,教学过程的动机和兴趣来自双方对解决问题的需要。“双主”性原则是对教师传统单向传递知识论的根本动摇;“一体”性的观念和实践在于,把教学的目标和对象当作一个整体,把教学的各要素看作整体的部分,把每一部分、每一时段、每个环节看作整体目标的一个要素,进而形成长期性教学目标的总体设计,学科完整体系指导下实现具体目标。“一体”性体现了对所学知识的整合、重组的关联性、前瞻性观念,并依据这种理论提出核心课堂价值观念。“核心课堂”的基本概念是:(1)“核心课堂”的教学目标:满足需求、有效高效。(2)“核心课堂”的科学观:可行性、正确性、合目的性。(3)“核心课堂”的价值观:确定性、恰当性、经济性。(4)“核心课堂”的原则:独立性、选择性、系统性。

五、优化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学校的决策和教师的培养

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是一所学校不断超越自己,走向成熟的标志。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必须有足够的决策权,这必然要求学校管理的校本化,要求校长不仅能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政策,同时还要有能力施行这些政策。这样,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才能真正贯彻到教学实践中。校本课程开发是个连续、动态的过程,需要学校管理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综合考察各方面的因素。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紧扣时代脉搏,掌握影响学校环境的各种文化因素,适时对本校的现行政策和措施作出调整,实行动态化的管理。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由于课程开发对教师来讲是一个新的课题,他们在致力于这一活动之前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技能。所以,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前,必须对教师实行职前培训,提高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专业化技能。

化学选修知识点总结篇2

关键词: 开放式选修课 实践教学 案例教学法

一、高校开放式选修课的界定与特点

(一)开放式选修课的界定

高校课程体系设计中一般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选修课有公共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之分。本文的开放式选修课,上课形式类似于公选课,指提供给全校学生选修的专业属性较强的课程,通常这类课程也可以作为专业内的专业选修课。

(二)开放式选修课的特点

1.课程内容的发散性。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补充与拓展,是为拓宽学生的视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而开设的课程[1]。同一门课程从专业选修课变为开放式选修课,在授课内容上会明显不同,开放式选修课一般需要在基本的纲要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的补充,比如结合多学科的前沿、社会热点、学生感兴趣的实际话题,等等。选修课教师可以摆脱教科书的束缚,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知识理解,设计开放式教学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性的延伸探讨。

2.授课对象的多元性。开放式选修课面向全校所有大学生,授课对象具有不可预见性与多元性。通过实际授课调查,这种多元性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是年级专业的多元性,学生来自从大二到大四的不同专业,甚至可能会有理工科学生选修纯文科类的情况,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差异性较大;其次是学生选修原因上的多元性,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择有益于自己的课程,部分学生为了“凑学分”,完成学分制下的硬性指标,部分学生因为网络选课没选上自己喜欢的而将就选了该门课程;再次是学生学习期望上的多元性,有的学生希望能增加知识储备量,有的学生希望能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的学生则是更多地希望老师上课能轻松,课程考评能尽量容易过关。

3.课堂管理的复杂性。开放式选修课面对的是临时性的课程班级,相对于大学自然班级,这种课程班级背景差异大、成员间的熟悉度低,班级内没有一个成形的班委管理组织,更多的是“非正式组织”,在日常考勤、课堂讨论和教学计划调整等方面的处理上更复杂,需要授课教师具有更高水平的课堂管理能力与技巧。

4.教学目标的应用性。开放式选修课设置基于全体学生这个出发点,因此会更多考虑绝大多数学生的情趣倾向,而目前大学生普遍比较关注课程的实用性,这使得开放式选修课的教学目标表现出较强的应用性。相比专业选修课,开放式选修课在弱化专业理论知识的倾向背景下,实践性表现得更突出,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作用与一般操作

(一)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实践教学法,其过程是一个学知识、研究问题和进行读、写、说综合训练的过程,在教学中有重要作用。

1.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总体,深化课堂理论教学。对现实案例进行分析需要运用各学科知识,使其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使分析者头脑中原来处于分割、零散状态的知识有机结合。案例分析是学习的深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致力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加速知识向技能的转化。案例中一些典型素材来源于实践,可提供大量具体、生动的感性知识,案例分析过程可丰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洞察问题、发现问题和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的实际技能。

3.推进“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案例教学一改单纯由教师进行课堂知识讲授的传统形式,要求学生对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并以高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理论知识和实例的相互碰撞中受到启发,开发学生的智能,发挥创造性,增强学习能力,对推动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大有好处。

4.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与人和谐相处。案例教学在注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强调提高处理人际关系和集体工作的能力。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与沟通,体会如何听取别人的见解,如何坚持自己的观点,如何说服别人,如何自我指导与自我控制,如何与人相处。

(二)案例教学法的一般操作

1.准备案例。案例的选择,既要典型又要贴近实际。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在课前将准备好的案例告知学生,让学生了解案例内容,并要求学生查找一些必要的资料,做好发言准备。

2.讲解讨论案例。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师应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案例展开讨论,方式可以是全班一起讨论,也可划分成小组讨论。

3.总结案例。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三、案例教学法在开放式选修课中的创新实践

(一)实施过程

基于开放式选修课与案例教学法的分析,在开放式选修课中进行案例教学是相适宜的。以《旅游服务与管理案例评析》课程为例,单纯的教师准备案例―学生讨论分析的模式不足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所以在开放式选修课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更多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具体分为如下阶段:

1.组织安排。根据课程班级中学生的人数按照4-5人/组分成若干组,组别数可以根据教学计划中设计的课程主题数进行匹配性调整,如按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主题进行分配。要求小组成员不能过于同质化,最好由两个以上专业背景的成员组成,每组推选小组长,由组长组织本组成员的具体分工。

2.任务布置。每个主题都提前布置给若干组学生,如果组数少(6-8组)则可以要求所有组都参与,如果组数多(12-16组),则可以对半轮流布置。每组学生需紧扣主题准备一个典型案例,根据案例设计好启发思考的问题形成word形式的打印稿,课堂上供其他小组讨论,同时需要准备在课堂上用于具体案例讲解的PPT演示文稿,以便所有学生都能全面认识该案例,学生也可以采取模拟案例情景的形式灵活呈现案例。

3.案例小组讨论。教师先将任务小组的案例讨论材料收齐,再有意识地打乱分发给各小组,确保所有组能领到非本小组准备的案例讨论材料,随即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就案例及问题进行小组内部讨论,形成小组集体观点。

4.案例互动分析。讨论完后,先由案例准备小组通过PPT演示文稿调出案例内容,向全班学生简要介绍案例,提出思考问题,然后主持邀请已讨论过该案例的小组发表看法,也可发动其他学生补充观点,再由案例主持小组点评发言并结合PPT陈述本小组的具体分析。

5.主题案例点评与总结。这一环节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先请学生以个人名义对各小组的表现及分析的案例作出印象点评,再由老师就问题与出彩点等作出总结性点评。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讨论分析的适当数量的案例,并补充相关案例,总结案例的问题焦点,形成解决方案,使学生能对主题有整体性的系统认识。

(二)创新体现

1.案例选择更自由。传统案例教学中,更多的是教师准备案例内容,而后交给学生课前阅读、讨论准备,再在课堂中互动交流,这种模式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的把控,但不免存在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案例不感兴趣、分析雷同度高等问题。把案例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的匹配,案例教学会更具多样性与丰富性。当然,在案例内容准备过程中,教师在指导管理上不能缺位,课前需要对学生准备的案例进行审阅,就案例的典型性、针对性及是否有重复等问题进行把关,及时与学生沟通指导,同时需要对学生准备的案例进行“背书”,以便教师能在学生主体的课堂上适时发挥引导作用。

2.学生参与更主动。开放式选修课应讲究开放式教学,这种开放性首先体现为处理“教”与“学”关系上的一种开放情怀,大学教育更提倡“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观。通过在传统案例教学中,把课堂的主导权更多地赋予学生,特别是多元化的学生集体,学生能获得一种被尊重、被信任的精神动力,在课前准备和课堂表现中更愿发挥专业优势和个人特长,更容易获得成就感,继而形成积极参与课堂的良性循环。

3.课堂互动更丰富。真正的好课堂不是老师讲得精彩,而是让学生出彩,特别是作为素质拓展的开放式选修课。开放式课堂少不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目前比较常见的是教师与学生之前的问答式互动,即比较重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认知互动”,但是对师生“情感互动”“行为互动”和“生生互动”“生本互动”“人机互动”这些方面关注较少。在上述案例教学的实施中,充分强调了“生生互动”,并结合“生本互动”“人机互动”等形式,学生间的交流更多、更全面,同时需考验学生对主题内容的自主学习效果及对于现代化教学工具的灵活运用,如各种多媒体软件,学生会结合音频、视频等辅助资源全面展现案例作品。

4.教学效果更全面。大学课堂重要的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学生学到的不能仅仅局限于课程知识,教师需要从人文素养、综合能力等多方面扩充课堂。开放式选修课中,学生有各种不同期待,教师对于课堂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需要把握得更准。学生主导式的案例教学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更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演讲表达能力、舞台表现力、场景把控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增强了课程班级的凝聚力,这些是学生全面发展所需要的,也充分延伸了开放式选修课的价值。

四、结语

开放式选修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有特有的地位与作用,体现出许多个性特点。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开放式选修课的教学需要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适宜开放式选修课的一种实践教学法,通过对案例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与优化设计,案例教学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聂思举,窦春轶,刘艳荣.选修课与必修课的依赖关系探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2):72-74.

[2]邹吉高.浅析高校选修课的作用及其教学管理现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10):222-224.

化学选修知识点总结篇3

化学兴趣培养

众所周知,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就是知识点多,而且零碎,这就要求学习化学时要多去记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所以我认为学习化学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如何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针对此,首先我认为上第一节化学课非常重要。因为第一节课我们一般带同学们学习化学课本绪言部分,这也是很多老师容易忽略的地方,认为绪言部分没有涉及到具体的化学知识,不重要。但这部分如果讲解好的话,使同学们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可以极大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好的开始也是成功的一半,这也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打下好的情感基础。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多发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多联系实际,如讲到干冰、AgI的时候,为同学们介绍2010年我国西南大旱,国家采取人工降雨的措施进行缓解,其中就利用到干冰和AgI。讲到H2和有机物的时候就为同学们介绍,我们国家的神州飞船系列就用H2和一些有机物作为飞船的燃料。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多让学生参与,比如讲钠与水的反应,就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来做实验,通过自己的动手和观察,即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合理的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

我国的素质教育从1985-1993的酝酿和讨论,1993-1999的实验探索,1999至今的全面推进,风风雨雨走过了20多年。其中新课改后化学教材包括两本必修(必修1、必修2)和6本选修(选修1化学与生活、选修2化学与技术、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选修5有机化学基储、选修6实验化学)。这些都说明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素质教育为本。具体我做到以下几点。

1 分层设计

因为教授的对象有好有差,所以在教授的内容上以基础知识为主,同时准备一些有深度的知识让学生们挖掘,比如讲到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时候,在讲解化合价方法配平的同时引导同学们思考能不能用别的方法配平,比如利用元素守恒。

2 设计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比如讲化学与环境保护的时候让学生们自己收集资料再分组上台介绍。每节课的总结部分也留给同学们自己去总结。

3 构建评价体系

我把课堂评价分为2部分,学生间的互评和我总绪性的评价。激励性的,客观性的总结评价,帮助学生处理解决化学课程中那些有难度的或有争议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也要促使对原有化学知识进行重新构建。总结评价过程中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和合作,构建了和谐的课堂和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工具的使用

教学工具的使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多媒体的使用,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使我们教学的模式更加丰富,从上个世纪末多媒体已经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来,经过近二十来年的发展也越来越趋近于成熟。加拿大著名的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体是人体的延伸。”的确,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一支粉笔通吃”的时代,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也使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多媒体对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扩充了教学容量

传统的教学需要把教学的内容进行板书,这耽误了部分的教学时间。而多媒体教学利用计算机把学习的内容事先准备好,这极大节约了展示知识内容的时间,利用这些时间可以为同学们介绍更多的相关知识,也留给同学们更多的思考和讨论时间。

2 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比如讲“物质的量”这个地方,同学们刚接触的时候一定感觉很迷惑,这时一定要给同学们举例讲明白“物质的量”就像长度、时间、质量、温度一样,是一个新的物理量。

3 化学实验的使用

化学这门学科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强化实验课的教学对于同学们掌握新的知识和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的素质教育不在需要“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而是要求培养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人才,而化学实验的操作无疑是培养学生们全面发展的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实验的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即提高学生们的动脑动手能力,也激发学生们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总之,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核心部分。如何更好的展现化学的魅力,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个化学老师都毕身追求的目标。这需要我们去不断的思索,不断的去探索。

化学选修知识点总结篇4

1 开设语文类选修课的必要性

传统语文教学以应试教育为基础,讲究“题海战术”,重点集中在文章中心思想、古诗词、语法等方面,但这种教学方式对职业教育显然并不适用。职业教育类学校通常采用各自地区的教材,或根据自身需要开发校本教材来应对各自学生群体需求。从应试教育到职业教育,其间的跨度是很大的,职业教育的学生语文基础通常不高,从“题海教学”到“按纲教学”不仅学生的学习状态突然间发生松懈,一步步对学习放松心态,甚至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本着按大纲教学的基本原则展开教学活动,造成了学生不爱听、教师没动力的情况产生。另外,由于原有学习基础的限制和个别知识基础的欠缺,如果按照现有大纲继续进行语文教学,则会有大量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从而一步步放弃学习,进而丧失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最终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在没有针对性的补齐“知识拖欠”的前提下,是无法按照教学大纲正常开展语文教学的。而且,虽然有校本教材作为弥补,但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得知,教材内容的编纂、汇集、审核需要很长的时间跨度,这种情况在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下,就造成了教学知识的滞后和学生需求的脱节。所以,即使是校本教材,由于课时、学生基础等条件的限制,也不可能完全满足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在当下环境中,开设语文类选修课,有针对性的对感兴趣的学生进行特定语文教学,提升其文化素养,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2 开设语文类选修课的可行性

职业教育的初衷是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所以对基础教育的要求不是很高,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不高,学习基础不牢靠,所以,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对基础知识进行一系列的查漏补缺。另外,由于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学生在入学时自主选择专业,这就形成了职业教育在教育方式上有天然的“自选性”、“自愿性”,所以,职业教育可以根据自身的这一特点,广泛的开设选修课作为学生专业课程的辅助。以语文教学角度来说,经过对学生的广泛观察、调研,历届学生的语文入学成绩普遍不高,语文基础较差,那么如果要开战语文类选修课就应该对应这些特点并结合学生需求来开设。经过长期的选修课实践,长春职业技术学校总结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选修课程内容开设、修订、研发之路,在开设选修课之前,开展广泛的学生调研,了解学生希望学习哪些知识,解决哪些问题,而后根据现有条件和可建设条件来开设对应选修课;而后让学生自愿选择,考察每门选修课的选课率,对选课率高的选修课进行大班教学、对需要校外活动的选修课安排车辆接送(如?v史遗迹考察、参观博物馆、绘画采风等选修课),而对选课率低的选修课则进行重新研讨,找到对应办法或果断取消。学生选择选修课的原则是自愿按兴趣选择,所以学习的欲望更强烈,教师在准备教案和各种资料的时候也自然更有针对性,所以教学效果也更好。

3 语文类选修课的特点和建设

语文类选修课在设置时,不应只关注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既然是选修课,不妨将知识面进一步扩展,如历史、地理、政治这些在职业教育课程中通常不会单独开设的课程都可以列入语文类选修课教学的内容当中,既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可以让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更感兴趣。另外,在开设语文类选修课的过程中应该本着自觉自愿的原则,而不是强制教学、强制灌输造成逆反思想,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一步步的通过教育主题的引导,教育思想的融入,教育方式的多样来逐渐引导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对学习知识的渴望。

3.1 选修课的开设

语文类选修课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延伸,是弥补学生语文基础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增进学生学识的有力补充,所以,选定语文类选修课的主题就尤为重要,以长春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在开学前基础教研室语文组会在开学前对上届学生的教学成果进行总结,对学生兴趣进行调研,对上学年选修课的选定率进行总结归纳,并开始研讨新学年的选修课进行研讨。在开设选修课之前,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另外,一些在职业教育中没有的学科课程也可以归属到语文类选修课当中。比如对应当下流行的网络小说开设《网络小说赏析》、对学生中广泛探讨的穿越问题开设《穿越的必备技能》、对在学生群体中有广泛受众的网络游戏开设《网络游戏发展历程》等广受学生欢迎的语文类选修课选课率普遍在40%(同年级学生群体的百分比)以上。所以,职业类学校可以根据各自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设置,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归纳总结、优胜劣汰,在不断革新中逐渐完善语文类选修课体系。

3.2 选修课的选择

选修课的设置是为了对学生的知识进行补充,开阔学生的视野,所以选择的注意必须是学生,这是选修课程的主要原则,而不是学生为了修满学分,随便选择几个好通过的课程。所以,在开设选修课之前必须对学生群体的学习欲望进行广泛调研,根据自身情况和教学条件有针对性的设立对学生有益的选修课程。由于在在学生选择的过程当中,不应该添加任何强制环节,在各学期、各学年选择选修课的过程中,不应该强制选修课程的门类和数量(可以根据学时、学年的实际情况提醒学生每年如何选择),在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有针对性的调研后不断对选修课进行重新核定、对内容进行重新审核,不断对选修课进行改进。

3.3 选修课的内容

职业教育的选修课和大学阶段的选修课有本质区别,大学阶段的选修课是对自身学业知识的再一次升华和扩展,而职业教育的选修课未必和本专业有联系,甚至没有关联,所以,教学内容的基础就需要深入浅出,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所以,单就语文类选修课来说,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应该再局限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扩展。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让课堂氛围更融洽,也可以更方便的在课程教学当中融入一些传统美德、为人处世原则等学生以后生活的必备知识,课程的引导也可以更有机、更紧密的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

化学选修知识点总结篇5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及抽样方法采取整体调查的方法,选取我校2007、2008和2009年级的药学J、中药学二个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86份,收回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100%。

1.2调查方法参考国内其他医学院校课程开设情况自行设计调查表,以学位课程设置、调整和增设的选修课程、专业前景和就业意向为主要内容,采取无记名调查问卷法,由被调查人自己填写。

1.3数据分析由SPSS统计与案件分析,采用率及构成比等指标进行单元素描述分析,其中对合理性调查结果采用X检验。

2结果

2.1课程设置合理性调查

2.1.1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目前我校药学专业可设的主干学科包括公共课、化学类、医学类、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选修课,核心课程包括中医药学概论、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事管理学、医药数理统计学等。

2.1.2学位课程由医学基础课、公共课、化学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根据教学大纲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公共课学时624占总学时(2816)22.16%,基础课学时704占总学时25%,专业课学时816占总学时28.98%,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理论课学时(584)和实践课学时(338)的比例为1:0.579;毕业实习8周,毕业设计15周,共计23周。经调查结果显示:对药学专业课程设置整体情况认为满意136人,占73%,不满意50人,占27%;总体来看对药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目前认为基本合理。调查结果见表1。

2.1.3选修课程设置经调查,药学专业通过几年的教学,认为临床药理学、药品营销学等课程均可作为药学专业学生选修课程,针对增设选修课程的调查结果见表2。

2.2实践能力培养

2.2.1生产(毕业)实习根据药学专业教学计划目前安排药学专业学生的生产(毕业)实习时间为8周,经调查认为毕业实习时间合适92人,太长4人,太短的94人。

2.2.2毕业设计药学专业安排毕业设计时间15周,经调查认为时间合适141人,太长36人,太短9人。

2.3专业前景和就业意向见表3

2.3.1专业前景药学专业多数学生认为该专业的发展前景较好,比如在医院药房、医院制剂、药品生产、药品研发、药品经营、药品检验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在体现办学特色方面仍需改进和完善。

2.3.2就业意向目前有390人次分别选择在医院药房、医院制剂、药品生产、药品研发、药品经营、药品检验等方向就业;51人选择继续深造考研。就业意向调查结果显示:在通识教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学生个性培养,这样也能改善药学人才的知识结构。

3讨论

化学选修知识点总结篇6

关键词:新课改;选修课;物质结构

一、新课改的宗旨

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及发展的需要。为充分体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设置两个必修模块,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

二、选课的依据

1.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要求而定

学生在高中阶段修满6学分,即在学完化学1、化学2之后,再从选修模块中选学一个模块,并获得2个学分,可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6个选修模块中选学一个模块,也可以选学2个或3个模块,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素养。

2.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而选

(1)对文科类学生,学完必修1、必修2后,再选修一门选修模块,就可以达到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毕业要求。在学习了必修课程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后,可以从6个选修模块中选择比较简单,理论性不强,接近现实生活的模块进行学习。针对这6个模块而言,《化学与生活》模块相对比较简单,适宜学文科的学生选修。学生在学完必修课程后,已经对化学基础知识有所掌握,在此基础上选修《化学与生活》,能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2)对理科学生而言应依据高考的趋向而定。

①根据高考思路有选择性地选课。

宁夏高考内容是两个必修模块和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为必考内容,选考内容为《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基础》三个选修模块中任选一个。

②依据选修课的知识结构来选。

高中化学选修模块中,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而又有知识结构的联系。《化学与生活》是以生活中常见物质为基础,了解其性质和用途。《化学与技术》《实验化学》是综合性的知识,用到的一些原理、概念、方法、规律都分散在各模块中,相对比较难学,拓展起来要用到各方面的知识。《物质结构与性质》是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反应原理》是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有机化学基础》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机化学对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贡献。《实验化学》是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我校在高二开设选修课时,依据学生的选课情况,有两个班级选《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一个班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我在给没有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班级上有关甲烷、乙烯、乙炔、苯分子中碳原子的成键情况,及分子的空间构型时,涉及碳原子的轨道杂化理论对分子结构的影响,给学生列举了许多例子,花费了好长时间,其结果学生仍然是懂非懂,教学过程中感到很费力,学生难以接受,教学效果不佳。但是当我在学完一个模块后,两班交换模块后,给学过《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班级上这节课的内容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且能用杂化轨道理论来解释这几种分子的结构,学生学习兴趣比较高,讨论也比较活跃。

因此,我认为,在选修这三个模块时,应先学《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再学《有机化学基础》比较好点。另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选学《化学与技术》,这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来选课。

总之,在高中化学新课改的教学中,各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选课,使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特点,展示自己的优点,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江家发,阎蒙钢.高中化学课程评价[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化学选修知识点总结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 必修课 选修课 关系处理

高中语文设置了选修课,其目的是为了实施适合不同发展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认为,上好选修课必须“要正确理解必修与选修的辩证关系、要准确调整选修与必修的比重配置关系、要处理好选修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互统一关系、要处理好选修的统一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关系”。

一、正确处理必修与选修的辩证关系

必修课所侧重的是共同知识、技能、素质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的根基。正如新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学生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运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全面发展,它所讲求的是全体学生的“公平发展”,所传授的是最为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技术,旨在保障学生的基本学力,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它更强调知识技能的基础性、基本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选修课所侧重的是拓展学科的视野,深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与个性。它体现的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多样选择,促进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关注较深、较广、较新的知识技能与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弹性幅度比较大,且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及学生的要求及时进行调整。所以,选修课程相较于必修课程,要求更高,容量更大,专题意识性更强,选择余地也更宽泛。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必修是选修的前提与基础,选修是必修的延伸、拓展,二者相辅相成。在教学时,我们既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又要考虑到它们的不同;既不能把选修课“克隆”成必修课,又不能将选修课搞成讲座。对必修内容做到“精读不嫌细”,对选修内容做到“宽泛不怕粗”;从必修课到选修课,做到由“必修”范例“举一”进而“选修”扩展“反三”,翻出一个天宽地广的崭新领域,真正做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二、准确调整选修与必修的比重配置关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能够较为准确地调整好选修课与必修课的配比。从人教版的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来看,选修课程不仅名目繁多,而且内容丰富。所以,我们必须按照“三年一盘棋”的思想来合理地规划教学进度。不能按照那些课程改革前沿省份的做法,选修课和必修课各占2.5个学期。

不仅如此,有的教师还人为地将选修课与必修课割裂开来,先集中时间上完必修课,再集中时间处理选修课。比如,在高二上半学期前,所有的必修课就全部结束了,而下半学期要完成《语言文字运用》《先秦诸子》《中国小说阅读》这三门选修课,由于专题式内容比较集中,所以教师很累,学生也产生了“审美疲劳”。我认为这样的时间分配十分不合理,也不科学,合理科学的时间应该是必修课占3个学期,选修课占2个学期,而且必修课与选修课要交叉安排,并贯穿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一个班级的语文课中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教学任务,要安排两位教师来完成,如此,语文教师的个性特长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若能够从高一至高三全程采用此种交叉模式,那么学生语文必修课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就必定能保持相对的连贯性,同时也给高中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活泼且多样化的信息。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充分领略不同教师的不同风格,让学生绽放兴趣的光芒。试想,学生用半个学期的时间选修某一模块,在这种枯燥、单调、乏味且气氛沉闷的教学氛围中,拓展、延伸、深化、提高从何而谈,陶冶情操更是奢望。

三、处理好选修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互统一关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因此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也必须实践这一特点,但是语文教师在这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好这个“度”。

人们把语文当做一种工具,是从20世纪初期开始的,当时教育老前辈蔡元培先生首倡“利器说”,后又由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发展为“工具说”,一直到了20世纪80年代,陈钟梁先生提出了“人文性”,语文界又争论了二十多年。在今天,我们的新课程标准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列在一起,实际上是对争论的总结。然而,这种总结却给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实践带来不少麻烦。首先,语文教师不敢讲知识,如果讲知识,就是过分强调了其“工具性”;其次,语文教师还要拿出大量的时间进行文本迁移,如果不迁移,就难于体现其“人文性”;再次,语文教师不敢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果阐释自己的观点,又怕“违背学生自主学习”的黑锅背在自己的背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在眼中的是,教师用较少的时间进行知识教学,而用较多的时间进行文本“思想性”分析。曾经有一位语文教学同仁在公开课上,执教海子的诗时,就让学生“自主”地在网上,用大量的时间查找关于海子死亡的材料,然后再围绕这些材料,共同分析海子死亡的原因。也许这位教师是在试图运用这种方式进行“人文教育”吧,但,这种所谓的“人文教育”充其量也只是一种“思想教育”。殊不知,如果不把握知识教育这一点,很可能使高中阶段的选修课,失掉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最终走入歧途。

四、处理好选修的统一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关系

化学选修知识点总结篇8

【关键词】中职;汽修;教学;地区产业结构

1、相城区产业结构升级背景

相城区经过十年的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0亿元,年均增长20.7%;在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9.3:52.3:38.4调整到2010年的2.9:55.1:42。与汽车产业紧密相关的两则消息对汽修专业的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落户渭塘

2009年底,中国汽车零部件(苏州)产业基地在相城区渭塘镇揭牌,总投资达36亿元的机械工业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苏州分中心、苏州海拓科技有限公司、新金运国际有限公司等首批11只汽车零部件项目签约入驻。

在相城经济开发区渭塘产业园建立的中国汽车零部件(苏州)产业基地,总规划面积2000亩,前期开发1000亩,建立电子电器、内饰件、机械类零部件检测研发三大公共服务平台,设立车用自动变速箱和电子、电器、内饰件两个产业区,重点引导汽车电子电器、变速器及内饰件三大产业集聚发展,发展高新关键汽车零部件产品,不断调整汽车零部件行业资源布局,推进行业整合进程。形成生产能力后,基地内产值能超100亿元,将成为长三角地区集汽车零部件检测、设计、研发、制造于一体的部级产业基地。

1.2最大二手车交易市场紧邻苏城机动车检测中心开业

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成长迅猛,汽车销量逐年屡创新高,新车销售增长速度举世瞩目:2007年700万台,2008年880万台,2009年1380万台,到2010年1800万台的销量,名副其实地占据了“世界第一”汽车消费市场的位置。与此同时,二手车交易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州市苏城旧机动车交易市场2011年3月8日正式落户相城区中心城区。据了解,该市场一期占地面积45亩,能够容纳1500多辆车。由于紧邻检测中心,可以做到不出市场门,半小时内完成所有交易手续,非常方便快捷。

以上两则新闻引申出的汽车相关的新兴产业将在今后的十几年内解决成千上万人的就业问题,但是如果培养不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对应人才,则会加深区域内就业矛盾,对学校意味着生存困难,对企业意味着无人可用,对社会意味着动荡因素。所以,针对区域内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开发对应课程具有了关乎学校、企业生存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

2、中职学校汽修专业教学现状

当前,中职学校培养的汽修初级人才存在以下的先天不足:

2.1学生基础薄弱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学生,而且对学生的初中入学成绩没有实质性要求,所以出现只要能初中毕业的学生都能上职校,这些学生在初中没有养成必要的学习习惯,而且基础薄弱,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都不高。

2.2教师教学理论化倾向严重

担任汽修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是高等技术师范毕业的本科生,他们毕业后也主要从事汽修理论的教学工作,很少涉足汽修实训操作,即便是汽修的实训教师,由于平时不直接从事汽修生产实践,各方面技能也会逐渐退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浮于表面。

2.3实训教学多以“换件”等初级操作为主,缺少课后反思

原本汽修实训教学是中职汽修专业教学的核心,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项目,而且由于实训操作更符合文化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所以大多数学生是非常乐于接受这样的学习方式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实训教学走了样,存在大量地重复式的“换件”训练,加上学生缺少“换件”后的反思和总结,使得经过整个实训教学后,学生大多学会和熟练掌握的是拧螺丝的技巧。

3、大力开展汽修选修课开发是解决现状与需求矛盾的有效尝试,也顺应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方向

3.1选修课程实质就是兴趣课程,通过开设选修课程既丰富了学生学习内容,又保证了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探索更多的途径。

中职学校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有规范的指导文件,江苏省职业学校课程实施规范中针对选修课程就明确指出:“中等专业学校应开足开齐选修课,选修课课时比例要占总课时的10%以上。”我们汽修专业在规范落实选修课实施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我区的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开设了《二手车鉴定与评估实用技术》选修课,以后还可以逐步开设《汽车驾驶》、《汽车零部件销售》、《汽车营销沟通技巧》等类似的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特点的专业选修课。这些选修课程的开设不仅仅保证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而且对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汽修人才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大力发掘汽修专业教师的潜力,促进教师更好更快成长

学校应建立选修课程的常规申报、审批和开课规范和程序,对优质的选修课程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能够调动教师利用自己的专长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选修课。如果实施这样的管理政策,势必极大激发教师的教科研热情,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现状,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并且鞭策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新陈旧的知识体系,向学生奉献最适应市场需求的精品课程。

3.3多方弥补,融会贯通,选修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巩固专业主干课学习效果

在汽修专业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在学习专业之前,很少有学生对汽车有感性了解,甚至从来没有碰过汽车的大有人在。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学习是囫囵吞枣,不成体系,很多时候只知道如何做,而不清楚为什么这么做。在诸多汽修选修课程中,很多选修课内容是给汽车盲们扫盲的,比如《二手车鉴定评估实用技术》课程中对汽车身份识别代码的认识、汽车轮胎的认识、汽车玻璃的鉴别等专业知识以及车况鉴定技巧和事故车鉴定技巧等都能促进学生对汽车维修知识的回忆和再认,从而无形之中促进汽修知识的巩固与提高。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一定要创出特色,创出品牌,始终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结合自身地区经济发展趋势,服务地方经济对中等专业人才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怀连.以项目课程为载体的《二手车贸易》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12期91页

[2]戚萌.汽车行业服务与营销人才需求分析,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科技信息,2009年第7期160页

上一篇:课堂提问艺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造型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