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7 03:35:56

效益分析报告

效益分析报告篇1

1.栽培技术规程

1.1树段的采集

当前温室栽培刺嫩芽主要是利用自然刺嫩芽树。在秋季落叶、树液停止流动后开始,到第二年春发芽的这段时间内,到山上采集直径1.5厘米以上的独生顶端树条,长60-70厘米,而后将树条全部剪成等长50厘米,芽向一侧,用草绳把树条每60-100根捆成1捆,堆放在0℃左右的湿润处。我们所用的刺嫩芽树段来源为外购。

1.2栽植方法

刺嫩芽由栽植到采收一般为40-50天。如果单纯栽植刺嫩芽,冬季栽植1-2茬后,还可提前育黄瓜、西红柿、茄子等菜苗。当刺嫩芽菜收完了,还可及时整地施肥再栽植一茬菜,能提高温室利用率、增加收入。当然,树段贮存充足,也可连续生产,效益更好。大多数冬季只生产1-2茬,应在温室中部用砖砌槽,也可用木杆搭槽,槽高35-40厘米,槽大小可根据贮存树段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栽植树段900-1000根。砌好槽后,槽内铺整张大块塑料,塑料薄膜四边高出槽外,槽内放入8-10厘米深水,也可向地下挖槽。若能长年栽植,可在室内用水泥、红砖修建永久栽植槽。我们实验的栽培方式是将刺嫩芽芽向上摆放在塑料桶中,每桶约放50根,加水后保持水面10-12厘米深水,使树段保持直立或稍有倾斜。再将塑料桶摆放在种植了草莓的温室中,每隔两垄摆放10个塑料桶,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空间,也便于日常管理。

1.3管理

刺嫩芽喜低温潮湿环境,栽后除需保持水深10-12厘米外,主要是温度。它在5℃以上就能缓慢生长,15℃-20℃为生长适温,25℃以上生长缓慢。在适温范围内,温度偏低时芽粗壮、鲜嫩,高温时芽瘦弱。槽内水每10-15天换1次,保证水质新鲜,有刺生长。整个栽培过程中没发现任何病虫害。

1.4采收

栽后40-50天,芽高20厘米左右时为采收适期。树段粗壮时,20-30个芽可收500克,一般情况30-40个芽可收500克,每桶科收获600-800克。收后500克绑捆或放入包装袋中,就可上市销售。

2.经济效益分析

由于刺老芽有着极丰富的营养成分,况且天然野生的量非常少,为此从目前看,国际市场价格为每吨l万元以上。在国内市场,每逢年节之际,每公斤价格可达到40-60元。单独定植刺嫩芽效益分析见表一:

规模为667平方米的温室,若起垄80条,套种草莓桶栽方式经济效益分析见表二:

3.总结

(1)刺老芽味道清新,采摘后洗净,沸水焯后过凉,可拌、炝、腌、炒、炸、炖、蘸酱、做粥、做汤等。配各种调料烹出的菜肴,色、香、味、形均佳。刺老芽除嫩芽食用外,根皮为药用部分,种子可榨油,植株又是点缀公园、游园以及做刺篱的材料。种植价值很高。

(2)温室种植过程中应注意温、湿度的控制,温度过高除生长过缓慢外还容易造成刚发的幼芽萎缩,温度过低不易生长发芽。

效益分析报告篇2

[关健词] 施工企业 审计重点 内容 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审计工作事业得到了较快的与进步,特别是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化建设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施工企业经营性质不同,经营管理的方法与手段也不一样,所以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有其特殊性,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与方法也不相同。

一、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概念

(一)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含义

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受财产所有者的委托,根据有关、法规和标准,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性、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以及经营战略的长远正确性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和,并评价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以促进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控制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二)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1.审计评价重心的长久性。施工企业经济活动具有投入量大,消耗多,周期长,时间跨度大,经营效果缓慢的特点。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是要保证工程产品的全部优良,也就是说,进行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首先要衡量劳动成果是否达到预期和设计的质量目标,其次再考核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耗费和资源投入及占用情况。

2.审计内容的复杂性。对于施工企业,凡是有工程项目的地方就有经济活动,就存在经济效益,各类工程项目的经济活动构成了经济效益审计审查和评价的内容。在管理方式相同的情况下,同一个地区同一类工程报价相同,投入的资源不同产生的效益不同;同一类工程不同一个地区报价相同,投入的资源相同产生的效益也不一定相同;同一个地区同一类工程,报价相同投入相同管理方式不同,产生的效益也不同。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就是在这些多种环境和形态下产生的,是极其复杂的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因此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全面衡量,防止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二、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较为复杂,表现形态多种多样。所以在进行效益审计时,必须要考虑到纵向和横向的关系,纵向指工程项目的工期和阶段性效益,横向指企业已完工和在建项目效益的总和。既要注意各项目、各环节、各方面的微观效益,又要注意能综合反映企业经济运作的整体效益;既要重视能反映当前整体的效益,又可预见持续发展的长远效益。只有这样,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才能得出正确的审计结果,才能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

(二)综合性原则

施工企业具有财务分散,不便统一管理的特点。只有核算方式方法达到统一,规范管理,才能便于监督。财务会计资料失真、资金管理不规范是企业和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源,同时违纪违规现象也将会孳生和漫延。会计资料真实性是基础,合法性是重点。如果经济效益审计没有建立在真实合法基础上,那么将审计出来的效益结果向领导层报告,将会使决策者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经济效益审计要把财务合法与合规性同时纳入其中,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不真实,不合法的问题,在审计报告中应披露反映,引起企业管理者的关注。

(三)重要性原则

搞好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必须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实际,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进行。近年来,施工企业承建bot、boo、bt方式投资施工的项目逐渐增多,实践证明,这些项目工程变更随意性强,资金保障性差,效益潜能小,审计风险高,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有一定。因此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必须要抓重点,集中审计优势,确保审计结果的质量。

三、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和内容

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来源于工程项目,工程项目的经济活动是复杂的。企业要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其管理内容就要逾加过细,管理的手断就要逾加严谨,但不管是什么样的项目,什么样的经济活动,都存在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和占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都存在提高经济效益问题。施工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多种管理手段形成的,因此施工企业经济审计的内容也是繁杂的,除审计通常使用的考核评价指标外,我们还根据审计实践中的重点,制定了如下审计指标和内容:

(一)经营管理指标

1.工程中标率。该指标反映企业报告期内工程投标中标情况。主要考核评价工程投标发生的成本而影响的经济效益。

公式为:工程中标率=工程中标总数/参加投标总数×100%

或工程投标成本率=报告期内工程投标成本支出总额/报告期内工程中标总额×100%

2.职工上岗就业率。该指标反映企业内部职工上岗就业情况。

公式为:职工上岗就业率=上岗职工总人数/企业职工总人数×100%

3、息工待岗职工工资占有率。主要考核因职工息工待岗发生的工费成本而影响的效益。

公式为:息工待岗职工工资占有率=报告期息工待岗职工工资总额/报告期工程成本总额×100%

4.劳务分包收益率。该指标反映中标金额与内部队伍(或劳务队)工程分包金额的合理价差。在分包单价合理的情况下,降低率越高,收益越高,反之越低。主要评价工程分包的合理性和收益额。

公式为:劳务分包收益率=降低额∕中标总额×100%

降低额=中标价-对下分包价款

5.工程变更索赔收益率。该指标反映合同外的合理收入情况,如变更及索赔等。收益率百分点越高,说明收益越好;收益率百分点越低或越下,说明合同工程量和价款越减,收益越少,甚至出现亏损状况。

公式为:工程变更索赔收益率=报告期内收益额∕报告期内业主批准额×100%

报告期内收益额=报告期内业主批准额-报告期内该项工程发生的成本费用

6.物资采购招标收益率。指中标价与采购招标购入价价差节约收益。

公式为:物资采购招标收益率=物资采购招标的节约额∕工程预算所需物资总额×100%

物资采购节约额=(中标价-采购招标购入价)×用料数量

7.物资回收率。指对已摊销完毕且尚有使用价值的周转材料的回收值。主要考核因物资回收产生的收益。

公式为:物资回收率=报告期物资回收总额/报告期物资消耗总额×100%

报告期物资回收总额=报告期物资回收数量重估价值

8.方案优化收益率。指根据科学的依据而改变原施工组织方案所产生的收益。主要考核评价变更收益情况。

公式为:方案优化收益率=报告期内净收益额∕该项工程预算总额×100%

报告期内净收益额=原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预算总额-优化施工方案实际发生的总成本费用

9.工程质量优质品牌率。主要考核工程创优为企业信誉等级带来的效益

公式为:工程质量优质品牌率=报告期评定的优质单位工程个数/报告期鉴定的优质单位工程个数×100%

10.设备利用率。主要考核启用设备停机状态下的固定成本对效益的影响

公式为:设备利用率=报告期设备实际投入使用台数/设备实有台数×100%

11.合同工期提前率。指在原设计施工工期不变的情况下,经过质量验收达到规定的标准而提前交付使用的时间。 主要考核评价工程项目因提前完工而按预算减少的不变费用和可变费用产生的收益。

公式为:合同工期提前率=实际提前完工天数∕合同工期天数×100%

实际提前完工天数=合同工期天数-实际完工天数

(二)财务指标

1.资金完成率。指计划货币资金回笼和上缴管理费总额与实际完成情况的比率,主要考核资金占用成本。

公式为:资金完成率=实际上缴总额/计划货币资金回笼和上缴管理费总额×100%

2.非生产性开支降低率。指年末降低额与年初计划支出总额的比率。主要考核非生产性开支节约收益。

公式为:非生产性开支降低率=年末降低额∕年初计划支出总额×100%

年末降低额=年初计划支出总额-年末实际支出总额

3.货币资金当年净增加额。指年末与年初相比增加的差额。主要考核资金的回笼、债权清理的速度和资金存款的收益。

4.工程成本降低率。成本费用的高低直接与效益水平好坏成反向变化。该指标主要考核工程成本降低产生的效益

公式为:工程成本降低率=报告期工程成本降低额/报告期工程预算成本×100%

报告期工程成本降低额=报告期工程预算成本-报告期实际发生工程成本

5.贷款净增加额。指年末与年初相比增加的差额。主要考核资金支付能力,减少工程投标及购置设备贷款利息成本的收益。

6.应收账款降低率。指与上年同期相比债权的催收比率。主要考核应收账款的变现速度为企业带来的收益。

公式为:应收账款降低率=应收账款降低额/上年同期应收账款总额×100%

应收账款降低额=报告期应收账款总额-上年同期应收账款总额

7.应付账款降低率。指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债务的比率。主要考核企业因经济效益良好而提高偿债能力水平,以此减少经济纠纷带来的讼诉成本的收益。

公式为:应付账款降低率=应付账款降额/上年同期应付账款总额×100%

应付账款降额=上年同期应付账款总额-报告期应付账款总额

四、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技术

经济效益审计是一个不断收集审计证据,并对证据进行、评价和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除沿用一些传统的审计方法外,还主要了如下方法。

(一)审计证据的收集技术

1.调查沟通。调查沟通是经济效益审计中证据收集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可以运用到每一个审计阶段。审计组在进驻被审计单位(项目)后,首先要召开进点会,随即根据审计计划开展调查沟通,调查的内容要完整,沟通的方式要得当。调查的事项和内容要做好记录和归集,便于对事件过程分析和了解,便于审计底稿的编制工作。采用调查沟通不但能掌握审计事项的真实完整情况,搞清有关事项来龙去脉,还能为审计报告提供可靠分析资料。

2.召开座谈会。笔者认为,在审计过程中至少要组织被审计单位的主管及相关业务人员包括技术干部召开三次会议,一次是进点交底会,通报审计内容和实施方案;二次是审计过程中召开沟通会,披露和分析审计发现的;其次是审计终结时召开通报会,将实施审计期间所收集的数据、证据、基本评价进行通报,核准审计过程内容的真实和完整。这三个会议不但是审计程序之一,同时也是一种技术和方法。审计座谈会也是获取审计证据的形式。通过沟通讨论,听取不同意见,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对全理地安排下一步工作,得出正确审计结论,形成审计建议都有较大的帮助。

3.查阅资料。查阅资料是一种重要的获取证据的最直接的方法,同时也是分析的过程。查阅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中标文件;工程变更及索赔批复文件;施工组织设计变更文件;国家、地方减免税及政策优惠性文件;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劳务分包合同书;物资、设备采购招标合同及文件;信誉、安全、质量等级评价文件;企业内部控制文件及有关会议记录;以及到经济效益的相关资料和文件。

(二)归纳整理分析,确定效益审计结果

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通常采用对比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得出需要的结果,根据其复杂性也可增加其他适用于实际工作的分析方法,如层次分析等。这里笔者只介绍施工企业常用的分析方法。

1.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应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将项目的实际情况与企业核定的指标进行对比。企业核定的指标内容必须是经经营管理部门测算的,单位(项目)负责人以此为依据与企业法人签定的项目管理责任书内容。这种对比实际就是一个效益考核过程,是最有说服力的。二是将实际情况与同类项目或同行业综合指标进行比较。这种比效方法论是测定项目综合管理水平、评价相对指标的一种方法。三是应用数值进行对比分析,如比例、比率等。另外还可采用纵向和横向分析法,纵向对比分析法是指对同一主体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条件下完成的经济活动情况进行比较。横向比较分析法是指对不同主体在同时一时期或同一条件下完成经济活动进行比较。总之,不管采用任何比较分析法,其目的就是找出效益的源头,进行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2.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就是对项目的经济现象因素关系的各个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测定的一种分析法。它的工作方法是:把影响施工企业经济指标变动的几个因素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罗辑关系形成公式,前面笔者在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中已经讲到了考核评价指标的公式,实际上,就是把各个因素标准列第一算式,然后根据所列的顺序,逐次用每项因素实际数替换标准数,并分别计算出因该因素增减变动影响所得出的结果,将每次替换的结果与上次替换的结果比较,两者的差额就是这次替换的因素变动影响的结果。最后计算各个因素增减变动影响的果,即是各项指标实际与标准的差异数额。这种方法主要是确定审计重点目标,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工作提供有效的分析性数量证据。

五、搞好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审计法规依据的运用

今年6月1日起,我国实施了修定后的《审计法》,国资委先后颁布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内审计协会也制定实施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对经济效益审计没有具体明确规则,还不够全面和完善,但提出的“经营审计”、“绩效审计”实质上就是经济效益审计,在审计过程中要充分掌握和利用这些依据。要熟悉和掌握法规和准则,注重掌握审计时限与法律法规实施时间的相关性和平行性。

(二)会计核算资料对审计效果的影响

审计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财务舞弊、虚设账目、违法违纪等现象。要对会计事项进行认真审查核实,突出对工程结算和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的审查,否则将会对审计成果产生重大影响。

(三)实事求是,坚持审计谨慎性原则

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除受管理者自身素质影响外,同时还受会计核算办法、环境(如气候、地里条件、不可抗力的因素等影响)、国家政策的变化、市场经济的调节以及其他影响企业效益的因素等。因此,审计只有实事求是,坚持审计谨慎性原则,对审计过程认真加以分析和评价对比,才能作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判断,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赵保卿著:《企业内部审计》,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第268~303页。

[2]、刘明辉主编:《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全书。

[3]、张立民、刘英来主编:《中国审计改革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全书。

效益分析报告篇3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

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

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五、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三是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和部门领导审阅。审计结果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证实或是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是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参考。

六、企业效益审计成果的利用

企业效益审计成果的利用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中单独列出,另一种是以专题审计报告的形式出现。管理、体制、机制等效益方面的问题不同于合规性审计的违规违纪问题容易判断和处理。企业效益方面的问题有很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仅仅从某个方面和某个环节很难判断其对错优劣,必须从整体性和系统性上思考才能把问题说清楚。企业效益审计方面的问题不象合规性审计的问题简单明了,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直接规定,企业效益方面的问题有很强的状态依存性,条件不同,结论也不同。因此,企业效益方面的问题必须从公认的条件出发,经过严密的论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结论利益相关方才会信服和应用,企业效益审计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否则,条件不充分、论证欠妥当、结论不准确或者武断地给出结论,既不会得到利益相关者的认同,更不会积极进行整改,企业效益审计的成果就付诸东流。因此,企业效益审计报告应当采取专题审计报告的形式,而且这种专题报告要具有研究的性质。

效益分析报告篇4

一、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分析的双重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分析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新会计准则对公司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财务报告分析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比如:《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区别对待,允许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财务分析人员因而可以得到上市公司开发阶段的具体数据,便于分析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业绩及现金流,提高这类公司的估值水平;另一方面,因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和公允价值的难以取得,无法杜绝上市公司虚假信息的可能性,这不仅加大了分析难度,同时也有可能使分析结论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告的内涵

(一)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

《基本准则》第四条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是一种双重的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该目标在重视财务报告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强调财务报告决策有用性;在突出财务报告内容质量的同时,还必须把财务报告披露形式的质量放在显要的位置。这是一种高质量会计准则理念对财务报告质量的要求。

(二)会计理念的变化导致报表地位的改变

新准则中的多项准则,比如:《基本准则》中关于收入和费用要素的定义、《或有事项》准则关于预计负债的确认、《所得税》准则关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运用等均以“资产负债观”的理念来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即:先定义该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者说,先确认和计量该类交易或事项的产生对相关资产和负债造成的影响,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这表明我国的会计理念已从“损益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

从而改变了以前重利润表轻资产负债表的理念,更加看重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所描述的企业财务状况。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导致利润表体现出了全面收益观

新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事项主要有: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生物资产、政府补助等。比如: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并体现在利润表上,这使得利润表体现了全面损益。

(四)合并报表理论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

《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以控制为基础,更关注实质性控制。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把“少数股东权益”项目作为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原规定列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在合并利润表中将“少数股东损益”作为净利润项目的组成部分,在净利润项目下列示(原规定利润总额扣减少数股东损益后列示净利润)。这样将增加合并报表的资产和权益、收入和利润,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具有较大的影响。

通过以上阐述,笔者认为:依据不同观念编制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类型及信息含量存在着差别,那么对财务报告的分析内容和方法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

三、新会计准则下对财务报告分析内容和方法的思考

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告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的分析有双重影响。相应地,对财务报告分析的部分内容和方法应该有所变革。

(一)结合基本面将会计政策选择分析作为首要分析步骤

会计政策的选择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却是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制度的安排。新会计准则给予了企业较多的职业判断空间,公司管理层的会计政策选择对财务报告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分析财务报告时,应该结合宏观基本面将分析、评价公司会计数据反映经济现实的程度以及执行会计政策的正确性作为首要分析步骤,分析公司运用会计政策灵活性的性质和程度,确定是否调整财务报告的会计数据,以消除由于采用了不恰当的会计方法而造成的扭曲,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分析做好准备工作。

如何实施会计政策选择的分析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分析程序,程序如下:1.辨明关键的会计政策;2.评价会计灵活性;3.评价财务会计战略;4.评价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5.辨明潜在亏损;6.消除会计扭曲。

(二)挖掘新的财务比率指标,增加风险管理策略和财务预警分析

目前,财务比率基本上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比率概括了公司某一时点财务状况的某些方面,是两个“存量”项目的对比,通常称为资产负债表比率;第二种是损益表比率,概括了公司一段时间经营成果的某些方面,将利润表的一个“流量”项目与另一个“流量”项目作比较;第三种比率反映公司的综合经营成果,是将利润表中的某个“流量”项目与资产负债表的某个“存量”项目作比较,称为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第四种是基于现金流量表的比率,特别关注收益与营业活动现金流量提供的公司收益质量方面的信息。

在新准则下如何挖掘新的财务比率指标,进而通过财务比率进行分析,有待大家的进一步思考。比如:《财务报告列报》准则中,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根据判断标准区分为流动资产(负债)和非流动资产(负债),并给出了明确的分类标准。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企业的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同时《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而不是现在采用的成本与市价熟低法),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为“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项目(净损失以‘-’号填列)”。试想,如果把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或净损失”项目与“净利润”项目作比较,计算出公允价值变动净利润率,考察公允价值变动对净利润的贡献,或者把资产负债表中的平均“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与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或净损失”项目作比较,计算出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率,这些都应该是可以的,但是如何判断指标的信息含量呢?这些指标是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公允价值变动净利润率”越高,代表公允价值对净利润的贡献越大,但同时意味着损益波动性大,市场风险高,因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是没有办法左右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评价指标、管理策略和财务预警分析体系还有待大家进一步探讨。

(三)强调分部报告在财务报告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部报告》准则推出后,对分部报告进行分析无疑是必要的,但是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甚至证券分析师对企业分部报告的分析,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行业分析和地区板块分析上,可能就不能满足需要,甚至得出错误的判断。分部报告分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对分部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评价企业整体的风险和报酬,分析方法除了以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为主外,还应结合各分部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条件、产品生命周期、主要客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甚至国内外的政治发展情况等各种因素,以确定这些环境因素对各分部发展前景及整个企业的预期报酬与承担的风险产生的影响。如何从分部报告披露的信息中,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模式,取得归属于各业务的数据,从而建立盈利预测模型,对公司业绩进行更准确的预测来降低投资风险,值得大家思考。

(四)关注合并报表在集团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合并会计报表与个别报表相比,在编制基础、编制方法、信息含义等诸多方面的特殊性,使合并财务报告的分析有其独特之处。比如:一般情况下,一个公司的负债能力依据其自有资本、还款可能性和提供的担保而定。但是企业集团在负债能力上具有杠杆效应。这种杠杆效应产生控股使企业规模日益庞大并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控制体系,这种一层一层连锁控股导致多次运用同样的永久资本、同样的不动产而取得不同的借款,从而导致负债的可能增加,对其控制的资产和收益发挥很大的杠杆作用。显然,企业集团财务报告分析的任务之一是通过合并报表,结合对母公司、子公司单个报表的分析,有效利用这种资金金字塔杠杆效应,并密切关注由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因此,就拥有数家被投资企业而本身又为经营实体的母公司而言,决策所依据的会计信息是个别报表还是合并报表?哪些方面的决策依据合并报表?哪些决策依据母公司本身的报表?合并报表在集团财务管理中能够起到哪些作用?以上这些都值得大家深入思考。

(五)突出战略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财务报告分析有其固有的缺陷,何况财务报告分析仅仅是企业战略分析的必要步骤,应该在进行财务报告分析的同时,结合企业的客户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企业成长维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分析,辨明关键动因和商业风险,从而对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领域作全方位的思考,以保持经营战略的一致性。

(六)分析方法

在继续使用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财务比率分析法的基础上,可以找寻更多的方法将其运用到财务报告分析中来。比如时间序列法。时间序列分析是将某一现象所发生的数量变化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以揭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现象的发展规律,从而预测现象发展的方向及其数量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就是利用这一方法,得出许多令人信服且有意义的结论。目前,实证会计研究方兴未艾,预示着时间序列分析法在财务报告分析中的前景是光明的。

四、结束语

效益分析报告篇5

关键词:事件分析法;公告效应;创业板;分配方案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一、引言

自2009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上推出的创业板以来,高管解禁套利;高送转、高分配变相摊薄小投资者收益、创业板公司退市等问题日益暴露。为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研究市场公告效应情况,进而研究在有效市场假说下创业板市场的类型将是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评述

(一)实证综述

好消息影响大。年报公布对股价变动的效应分析――基于上证50指数的实证研究(彭继华,2006)对2004年年报公布前后股价的波动情况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认为预期好消息的公布对赢家组合的股票价格能产生进一步的推动效应。

坏消息影响大。上海证券市场年报公布的市场效应研究(周宏,2004)全部样本的累积异常收益在时间窗内都持续走高,而年报披露为坏消息的公司收益增加幅度最大,无消息的公司次之,好消息的公司最小。好消息与坏消息都不显著。上市公司年报披露与股价变动关系实证研究(费立明、高俊、申丽杰,2009)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年报披露与股价变动的相关关系不显著。无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在年度披露日商并不存在明显的盈余公告效应。

(二)文献与现状分析

在我国的传统研究中,年报公布与股价的变动占了很大比例,就所查阅的资料来看,中国证券市场中上证与深证的研究占了很大比例,有发现存在国外市场中存在的“盈余公告效应”,也有影响非常小的。这些类型的分析与时间点的选取有很大的关系,还与数据的选择的多少,样本选择的好坏,研究时间长短等有很大关系。

三、研究假设与设计

(一)研究思路

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以及分配方案的公布对于该公司股票价格具有一定的影响,而市场中的投资者往往根据对此类消息好坏的判断,采取相应有利于自己的行动,进而影响当日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该股票价格的走向。

在非有效市场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少数投资者可能在公司正式公布之前便获得相关消息。从而他们能在其他投资者采取行动之前便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动,获取异常收益。反映到公司股价过程中,就是在正式公布消息之前,股价就发生了异常变化。并且,由于之前消息泄露消化了消息正式公布应该带来的影响,正式公布后的股价变化将较微弱。因此,要研究单只股票公告效应的情况,需要了解该股票公告日前与之后股票变化情况,计算异常收益大小。

由于公告消息中存在“好消息”和“坏消息”,且在好坏消息中又可根据程度不同细分为不同级别。因此,根据消息性质的差异将样本股票细分为不同种类的小组,再进行研究也是必要的。

(二)研究设计

事件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某事件对某一活动是否确实存在冲击作用,因此我们也可以利用该方法衡量一个公司的股票价格对新信息的反应程度。

1.确定事件日期:我们将事件日期定义为,市场第一次获得新信息的时间,即无论是信息出现在快报还是年报中,总是将第一次向市场公布的日期作为时间日期。

2.确定事件窗口与估计期:由于不能确定之前消息泄露的确定时间,因此我们将事件日期前后各5天作为事件窗口。为了确定股票在没有公告公布发生情况下本来的收益率,我们选取事件窗口前110个交易日作为估计期,计算原本收益率。

图1: 事件窗口设计示意

t=0为事件日期。

3.事件窗口公司残差的计算:估计期公司残差,即估计期公司非正常收益的计算可用一个简单的计算公式表现:

(1)

其中,:在事件窗口中,j公司股票每天的非正常收益率;:在事件窗口中,j公司股票每天的收益率;:在估计期中,估计出的j公司股票的截距项;:在估计期中,估计出的j公司股票的斜率项;:在事件窗口中,市场每天的收益率。

要完成以上计算,首先需要计算公司的正常收益率,即公告事件没有发生时该上市公司的收益率。由于单个股票的公告效应对市场的影响是微小的,因此可以将其收益率近似看为正常收益率,并用单只股票正常收益率与市场收益率回归计算。公式如下:

(2)

其中,:j公司股票每天的正常收益率(或非事件)收益率;:市场每天的收益率;:估计出的j公司股票的截距项;:估计出的j公司股票的斜率项。利用回归得到上市公司正常收益率与市场收益率的关系,进而求出事件窗口每日公司的正常收益率,带入公式2得到事件窗口公司残差。

4.标准化非正常收益率的计算:为使得变量间具有可比性,我们需要计算标准化后的非正常收益率,其计算公式为:

(3)

其中,:j公司股票在t时期的标准化非正常收益;:j公司股票在t时期非正常收益方差的平方根,即j公司股票在t时期非正常收益标准差。

要进行标准化,需要计算上市公司非正常收益率的方差,公式如下:

(4)

其中,:j公司股票在t时期非正常收益率的方差;:在估计期中,j公司股票在t时期非正常收益率平均值;:在估计期的观测中,j公司股票的交易日数目;:在事件窗口中,t时期市场的收益率;:在估计期中,t时期市场的收益率;:在估计期中,t时期市场的收益率的平均值。

5.事件窗口单日显著性的确定:接着用Z统计量对所计算的非正常收益率确定其显著性,计算公式如下:

(6)

其中,:事件窗口中每天的Z-统计量;:事件窗口中每天的总体标准化非正常收益率;N:样本中公司的数目。

6.总体标准化非正常收益率显著性的确定:首先需要计算总体标准化非正常收益率:

(7)

其中,:事件窗口中每天总体标准化非正常收益率之和;

计算该总体标准化非正常收益率的Z-统计量,公式如下:

(8)

:事件窗口中,每天总体标准化非正常收益率之和的Z-统计量。

(三)研究检验标准

本文以计算各类组别不同时段、的值进行检验,并以5%作为显著水平。本文估计窗口中的回归采用单指数模型计算,解释变量为对应交易日的创业板指数收益率(市场收益率),回归拟合程度高,得到的回归结果可以作为正常收益率。

标准1:在事件窗口期间,某类公司统计检验的p值<0.05,即公告效应在中国A股市场创业板中存在;标准2:在公告公布前(t=-5至-1日)某类公司序列统计检验的p值<0.05,即分配方案正式公布之前就发生了泄漏,反之则没有泄漏;标准3:在公告正式公布当日(t=0日)某类公司序列统计检验的p值<0.05,即分配方案对市场的正式公布对该类公司股票价格产生了显著影响;标准4:在公告正式公布后(t=1至5日)某类公司统计检验的p值<0.05,即公告效应强烈,延续至公布后数日。

四、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研究的样本选取自2009年10月30日至2010年6月25日期间在中国深证创业板上市的81家公司,剔除一家上市不成功的样本(江苏恒久,300060),整理后得到符合条件的样本为80个。按送转方案分为,SZ_N:无送转、SZ_L:每十股送转0至5股(不含0股)、SZ_M:每十股送转5至10股(不含5股)、SZ_H:每十股送转10股以上,共四组;按派现方案分为,PX_L:无派现、PX_M:每十股派现0至5元(不含0元)、PX_H:每十股派5元以上。

本文共涉及对80家上市公司,共20800个交易日数据的计算。所用交易日数据来自雅虎财经网络数据源,年报公布日、快报公布日消息来自网络。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根据上面方法计算Z统计量、p值后利用公式7对TSAR加总进而求得,并根据公式8计算Z统计量、p值后的结果为:

表1

将以上结果整理可得出两个组不同类型消息股票在事件窗口中每天积累超额收益的显著情况如下:

表2

按照检验标准1看,可以认为公布好的、较好的送转消息的上市公司与公布较好、坏的派现消息的上市公司出现了公告效应。

按照检验标准2看,较好的送转消息、较坏的派现与坏的派现消息上市公司均出现了在公告日前伴随概率显著的情况,说明此类公司公告消息在公布前已泄露,存在“盈余公告效应”,与陈涛(2005)的结论相符。

对于检验标准3,仅有较好的送转消息的上市公司与较好的派现消息的上市公司在事件发生当日超额收益显著,这说明这两类上市公司股票的公告公布对市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同样是较好的送转消息的上市公司与较好的派现消息的上市公司出现事件发生日后伴随概率显著的情况,说明该类公司公告效应强烈,延续至公布后数日,符合检验标准4。

值得注意的是其显著天数仅分别为2天与1天,与彭继华(2006)对整个A股市场研究后认为公告效应延续8天的结果相比,说明新兴创业板市场仍与主板市场存在相似性,但公告效应延续效果更弱。

(三)结论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中国A股市场创业板中公告效应是存在的。究其原因,由于创业板监管不够完善,存在部分内部人员通过非公开渠道提前向某些投资者提供公司公告信息,使后者提前采取行动赚取超额收益的行为。其次,对于不同性质的消息,消息的好坏程度,公告效应的显著程度不同。究其原因,过低的送转、派现方案不能吸引投资者,而提供过高的送转、派现上市公司数量稀少,勾结内部人员,获取内幕消息的难度相对数量庞大公布较好送转、派现的公司来说更大。同时,从公告当日来存在上市公司超额收益显著的情况看,说明一部分投资者在对公司分配情况进行关注并及时采取有利于自己的反应,并偏好公布较好的分红、派息消息的公司投资。最后,公告日后非正常收益率显著程度的情况说明公告效应在创业板市场存在可延续的情况。对于公布良好分配方案的上市公司理所当然受到市场的追捧,大量投资者跟进操作。而分析结果显示,公布较好送转、派现的公司公告效应延续情况最好。

五、政策及建议

对于证券监管机构,对于公布了较好的送转消息的上市公司与较好的派现消息的上市公司应追查其公告日前数日超额收益情况,认真调查,处罚泄露了内幕消息的公司。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高送转分配政策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对市场中投资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采取适量、较好的送转与派现政策才是创业板上市公司良好的分配方案。对于投资者来说,由于公告效应的存在,说明我国A股创业板市场是半强式有效市场。因此,要避免过于依赖对股票历史价格的分析来指导投资。随时关注投资股票重大消息公布日期与情况迅速采取有利行动。

参考文献:

[1]迈克尔・J・塞勒.金融研究必备方法论大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2]谭洪涛,蔡利,蔡春.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11(7).

[3]魏志华,李常青,辉.中国上市公司年报重述公告效应研究.会计研究,2009,8.

效益分析报告篇6

【原刊地名】武汉

【原刊期号】20068

【原刊页号】6~8

【分 类 号】F1011

【分 类 名】财务与会计导刊(实务读本)

【复印期号】200612

【作 者】荆门市审计局课题组

【摘 要 题】审计监督

【正 文】

财政预算资金效益审计是指在财政预算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审查政府部门履行其职责时财政资金使用所达到经济、效率和效果程度,并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审计建议的专项审计行为。

1 审计目标

财政预算资金效益主要定位于提供公共产品和弥补市场失灵,其现阶段效益审计主要是揭露反映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影响经济活动效益、效果和效率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管理性问题。从长期经济发展战略角度来看,财政预算资金效益审计应围绕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对公共支出的效益进行评价,包括政策评估、预算安排、资金管理、使用效果等,重点审查与评价预算单位使用财政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各部门正确决策,依法理财,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一是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方面,要促进问责制的建立,重点揭露和反映由于行政权力失控或不作为、乱作为造成的公共资源配置不当、管理不善、利用率低等问题。二是在行政效能方面,重点披露由于体制不顺、职责不清,不能依法行政造成的行政成本过高、资源浪费大、行政效益低的问题。三是在科学发展方面,分析和评价由于机制缺陷、管理缺位所导致的影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并深入分析其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从体制、机制和管理的层面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和关注,从根本上达到促进规范部门单位内部管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提高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2 审计范围

当前对预算资金进行效益审计,重点应放在支出效益和资金的安全上,具体有三个方面内容:

1.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效益审计。行政事业单位是财政预算的主要执行部门,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体现最终要落实到这些单位履行职责的好坏上。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审计是财政预算资金效益审计的重点。在效益审计中,一是要抓好对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真实性的审查和评价,看有无编制虚假预算、擅自扩大开支范围;二是要抓好对部门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经济性的审查和评价,重点检查和分析各项支出是否适当,有无铺张浪费、扩大行政成本、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三是要抓好对部门使用财政预算资金在管理控制方面情况的检查和评价,重点检查有无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与规范建设执行情况。

2.财政专项资金(基金)审计。财政管理的专项资金(基金)较多,当前要围绕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围绕与各类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各类专项资金(基金),如社保基金、农村开发资金、环保资金、扶贫救灾资金等开展效益审计。在方式上可按资金类型采用专项审计调查的方式,关注资金使用、管理是否合规以及资金的使用效果,注意跟踪和应用财政绩效评估的成果;也可按项目类型在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确定项目的决策、管理和绩效。

3.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目前财政预算安排投资建设资金比重较大,这也是效益审计最直接、最有效的突破口。随着财政体制、政府投资管理体制的根本转变和国库集中支付、项目直达、部门预算等制度的逐步建立完善,对财政预算安排的投资建设资金,审计应重点审查建设主管部门上报的部门预算和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建设性预算和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建设性预算,看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对项目建设资金的分配和审批是否合理、合法,项目建设招、投标是否规范,有无挤占挪用建设资金等违规问题。在具体项目审计中,应着重抓住投资决策、资金使用、建设管理和投资效益四个环节开展审计。

投资决策环节主要审查立项是否规范、科学,重点审查项目审批严格遵守程序、记证依据是否科学、充分,可行性研究是否确实可行,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决策责任制。资金使用环节主要审查建设资金安排和管理情况,看建设资金筹集、使用是否合规;各职能部门对建设资金拨付、使用和管理各环节的监管是否到位、有效。建设管理环节主要是审查各种管理制度落实情况,通过对国家建设资金投资活动取得有用效果的审核和评价,重点揭示项目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评价项目。

3 审计内容

任何经济活动,都存在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和占用,获取更多的符合社会公共需要的有用成果,都存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因此也都需要进行效益审计。按照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范围和审计技术手段以及开展效益审计的经验等条件,目前对财政预算资金可侧重以下内容:

(一)预算内、外经费收支效益审计

财政资金经过合理分配后,部门经济活动效益的高低就取决于经费如何管理和使用,管理得体,使用得当,资金使用效益就高;反之,效益就低。部门预算内、外经费的使用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有:审查预算供给和满足单位行使职能运作需要之间是否综合平衡;审查单位的经费使用的是否合理,开支是否按预算执行;审计预算外经费收入是否合规及纳入预算,是否按照收支两条线执行;审计单位各项经费使用节约程度。需要考察的指标及计算公式如下:

1.预算经费使用和管理效益指标

①预算收支平衡率。

公式为:年终决算预算收支平衡单位部门数/年初预算单位部门总数×100%

②经费按标准供给率。

公式为:年终实际预算拨款数/年初预算安排数×100%

③预算执行程度。

公式为:按预算合理开支数/部门预算编制数×100%

2.预算外资金使用和管理效益指标

①预算外收入合规率。

公式为:1-收入不合规数/收入总额×100%

②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率。

公式为:纳入预算预算外总额/安排预算外支出数×100%

③收支两条线上缴费。

公式为:实际上缴预算收入数/按规定应上缴预算外收入数×100%

(二)专项资金(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益审计

专项资金(基金)主要审计是否专款专用及其资金的安全性,审查资金合规使用率和专项经费节约率。其考察指标及计算公式如下:

①专项资金专项使用率

公式为:报告期专项资金专项支出数/报告期专项资金拨入数×100%

②专项资金节约率。

公式为:计划开支数—实际开支数/计划开支数×100%

(三)政府投资建设效益审计

政府投资建设活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经济生产活动,其管理水平的高低、效益的大小,对于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增强宏观调控能力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政府投资建设效益审计时,应从项目立项、调研、概算、建设过程、竣工决算、环境保护、社会综合保障能力等诸多方面依照基本建设程序和建设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评价。一般来说,政府投资建设效益审计需要考察和计算以下几项指标:

1.工作效益指标

建设投资工作效益可以从建设的工作效率、建设速度和工作完成情况等方面来分析研究,它所包括的指标有:建设项目交付使用率、竣工交付使用率、未完工程设施占用率、平均建设工期等。计算公式为:

①建设项目交付使用率。

公式为:报告期交付使用项目个数/报告期施工项目个数×100%

②竣工交付使用率。

公式为:报告期竣工交付使用的项目个数/报告期竣工的项目个数×100%

③未完工程设施占用率。

公式为:报告期未完工程设施投资额/报告期实际完成投资额×100%

④平均建设工期。

公式为:报告期投资项目建设工期总和/报告期投资项目个数(年)

2.质量效益指标

政府投资建设质量效益主要是通过工程质量优质品率和合格率来反映的。计算公式为:

①工程质量优质品率。

公式为:报告期评定的优质项目工程个数/报告期验收鉴定项目工程个数×100%

②工程质量合格品率。

公式为:报告期评定的合格工程项目个数/报告期验收鉴定工程项目个数×100%

(三)费用效益指标

审查政府投资建设费用效益主要考察单位面积(工程)水平和工程成本降低率。计算公式为:

①单位面积(工程)成本水平。

公式为:报告期完成的单位工程实际成本/报告期完成的单位工程面积×100%

②工程成本降低率。

公式为:报告期工程成本实际发生额/报告期工程成本预算安排×100%

4 审计评价

效益审计是一个不断收集审计证据,并对这些证据进行分析、评价和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因此效益审计的技术方法可以分为审计证据收集技术和分析评价技术两大类。对财政预算资金效益审计与其他效益审计的技术方法大致都一样,除了一些传统审计方法,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观察法、盘点法、抽样法等,它还有自身独特的方法,如利用座谈会、问卷调查、聘请专家等方法来收集审计证据。具体有以下几种:

1.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方法是指将被审计单位项目(资金)的实际情况与部门绩效预算指标或财政预算资金支出效益指标进行对比,其标准可以是计划、预算、标准、历史、同行业等,以发现其差异,并分析判断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

2.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指对影响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各个因素及其影响程序进行测算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它的工作方法是:把影响效益指标变动的几个因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计算公式,然后把各个因素的标准数列为第一算式,再根据算式所列的顺序逐次用每项因素的实际数去替换标准数,并分别计算出因该项因素增减变动影响所得出的结果,将每次替换的结果与上次替换的结果相比较,两者的差额就是这次替换的因素变动影响的结果。最后计算各个因素增减变动的总结果,即是各项指标实际与标准化差异数额。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衡量各项因素影响程序的大小,以便判断影响指标变动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值,为确定审计的重点目标、评价被审计单位使用财政资金效益及工作情况提供有效的分析性数量证据。

3.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简明实用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它充分利用了人的经验和判断能力,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进行量化,适用于目标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评价,为评价资金预算决策效益提供了依据。

4.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利用数学模型在“盈亏”平衡点分析的基础上对各技术方案的所费与所得,即投入成本和取得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选出成本最低而效益最高的方案的一种方法。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过程。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在预算资金效益审计中,可对使用者工作进行不同的分析,例如:投入经费总额、公共产品占用、人力资源开发、国有资产使用率等等,计算出投入之后,产生的表明各种活动的某些量,例如:依法理财能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工作目标完成质量好坏、给社会带来的效益等。在效益审计评价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目标原则:效益审计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对目标的实现情况。

2.沟通原则:效益评价最好能由被审计单位依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自行评价,然后再由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从而使审计组不会忽略或抹煞被审计单位的贡献,并及时发现疏漏,同时有助于被审计单位查摆整改。

3.客观原则:效益评价依赖于审计人员超然独立的立场和精湛熟练的业务能力来完成。

4.比较原则:数字是评定效益的最佳衡量工具,但通常要选择项目预算等可比较的基准数字资料。

5.责任原则:评价时应首先确定责任的归属,辨明责任是否再被审计单位权责范围之内,是否为当事人可控制事项,剔除主管部门无法改变的外在影响。

6.谨慎原则:对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证据不足、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事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不作评价。

7.总体把握原则:先针对存在的问题围绕审计目标进行分阶段评价,再进行综合评价,不能进行总体评价就不评价。

效益分析报告篇7

关键词:《报告》;实务;风险分析

为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在编制《报告》之前,应确定编制依据,并充分做好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比选论证,做到编制依据可靠、结构内容完整、图文资料论证充分,同时不同阶段的项目运行风险也应进行充分的预测和评估。

一、《报告》的编制依据

国家、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部门发展规划;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国家相关部门和行业颁布的工程建设方面的标准、规范和定额;项目的立项批复及项目建议书(或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双方签订的协议书或意向书;受托编制可研报告的服务委托合同;其他有关依据资料。

二、《报告》的信息资料采集与应用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需要大量准确、可用的信息资料作为支持。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中,要对以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市场分析资料、自然资源条件资料、原材料燃料供应资料、工艺技术资料、场(厂)址条件资料、环境条件资料、财政税收资料、金融贸易资料等方面的信息,并用科学的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加工,要满足充足性、可靠性、时效性的基本要求。

三、《报告》的编制内容

(一)市场分析。主要是在对市场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掌握市场目前的供需状况,并对国内外市场需求及价格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一方面为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和产品方案提供依据,同时为项目建成后的市场开拓打下基础。

(二)生产规模。实事求是,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在对生产的产品、产量、厂房设施、机器设备、职工人数和技术力量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项目的规模大小。切忌片面追求大而全,过度举债而增加融资成本,反而引起规模效益递减,盈亏失衡。

(三)融资决策。根据生产规模、物料供应和成本开支,计算出资金总额,并通过对拟建项目的资金来源渠道、投融资模式、融资方式、融资结构及融资成本的研究,对拟定的融资方案进行比选,确定相对更有利的融资方案。

(四)技术设备。这是形成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可行性研究的重点。对设备的选型应与选择的项目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和工艺技术流程相适应,以满足项目的实际需求。提高设备连续化、大型化程度,同时强调设备技术上的可靠性和成熟性,以确保生产和质量的稳定性。

(五)劳动定员。根据生产规模和经营管理的需要,研究出符合企业实际状况的管理组织形式,明确工作职责及工作岗位,落实人员的编制,分析、预测市场及工艺技术的发展趋势,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六)对新建项目厂址的自然、经济、政治、运输及地理位置等条件进行研究。在厂址选择中,应符合总体规划要求,满足项目对原材料、能源、水和人力的供应,符合节约和效益的原则,同时应注意环境保护,以人为本,减少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七)经济效益。实现项目利润最大化是项目建设的最终目标,在对新项目投产后销售收入和费用支出进行估算后,根据全年净现金流量和收益情况,推算出投资的变现能力和回收年限。在分析和论证投资效益时,也要注意对国民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并尽可能做到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利益协调统一。

(八)综合评价及结论和建议。综合评价应谋求项目方案的整体优化,不能只强调某一项或几项的指标达到最优。同时,以咨询者的角度对项目实施阶段和运营阶段应注意的有关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提出相应的建议。

四、《报告》的编制要求

(一)报告本身使用的资料数据应准确可靠。由于决策分析与评价是个动态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新情况的出现,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获取新的信息,从而确保决策信息的准确性。

(二)主要设备的规格、参数应能满足预订货的要求并能满足实际合同谈判的需要。

(三)论证的方法科学合理,并对重大的技术、经济方案应有两个以上的方案进行比选。

(四)建设方案中主要工程技术数据应达到一定深度,满足项目初步设计需要。

(五)投资估算的深度应能满足投资控制准确度的要求。

(六)附件中应包括:评估、决策(审批)所必须的合同、协议、意向书、政府批件等。

五、《报告》的项目风险分析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市场供需、生产规模、资金筹措、技术设备等都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比选固然很重要,但项目在真正运行时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可行性研究阶段对项目自身的风险分析。这是因为项目可行性研究得出的技术经济指标和结论一般都提供了项目经营管理的几种前提假设状态,这几种前提假设包含以下内容:

1.项目管理机构设置科学合理;

2.项目的管理者具备应有的素质并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

3.生产操作人员经过培训后达到标准要求;

4.市场供求总量的实际情况与预测一致,产品完全具备市场竞争能力,实际价格与预测价格一致;

5.产品销售达到了预期的市场份额;

6.企业有一套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产品达到既定质量标准;

7.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劳动保护措施适当,管理到位,避免了重大不安全事故的出现;然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满足上述前提假设的项目并不多,大多数项目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生程度不等的“管理障碍”。

为了规避这种项目管理风险的出现,应在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列出专门章节,说明项目实现可行性报告预期效果的经济环境和管理条件要求,特别是要根据自己在可行性研究中结合项目本身实施的重点、难点、特点的认识,提出风险预防的处理措施和建议,使委托方对项目实施风险有一定清醒的认识,从而能够在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过程中时时注意、节节把关,努力达到项目所必备的各种条件。或者说,将可行性研究报告隐含的“理想条件”尽量变为现实条件,达到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最大或最优的预期效益。

六、结语

效益分析报告篇8

本文在分析2002年以来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概况的基础上,依据“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估体系2010”(简称GBEE-CRAS 2010),对2011年外资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总结在华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在华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现状

(一)数量

在华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近年明显增长,但占中国报告比率整体呈下降趋势。

表1显示,自2002年朝日啤酒集团《与环境对话书》(中文版)以来,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呈持续增长趋势。201 1年前10个月外资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为77份,接近2010年全年报告的数量。在外资企业报告数量持续增加的同时,外资企业报告占中国报告的比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在2004之前,外资企业报告占中国报告的比率均在50%以上,之后不断下降,自2009年以来在10%上下浮动。

(二)评估样本概况

本次研究样本选取原则为在华外资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综合性披露企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绩效信息的报告。最终符合要求并纳入评估范围的报告共有43份,作为本次研究的评估样本。

1.报告主体的地域分布

在评估样本中,最多的是日资企业,占40%以上,其次是美资企业和港澳台地区投资企业,排在第三位的是来自欧洲的投资企业。

图1显示,日资企业、港澳台企业、美资企业在报告的外资企业中居前三位,占外资企业报告的比率接近80%。欧洲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占11.90%,也是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群体。另外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家的在华外资企业也了社会责任报告。

2.报告的次数

在评估样本中,多次的社会责任报告占主体。

图2显示,75%以上的报告是企业第三次及以上,其中次数为5次及以上的报告占35.7%。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多数报告在责任信息披露方面具有较好的延续性。

5.报告篇幅

报告的篇幅长短不一,大多数报告篇幅超过30页。

图3显示,73.8%的报告篇幅在30页以上,超过三分之一的报告篇幅超过50页。这表明报告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比较丰富,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外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

4.行业分布

本研究根据国家统计局行业分类标准,对所评报告行业分布进行统计。

图4显示,报告的外资企业行业分布比较集中,其中制造业占83%,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等行业也是报告相对较多的行业。

5.报告性质

所报告中,国别报告占主体。

图5显示,所评报告中,国别报告有37份,占评估样本的86%;非国别报告有6份,占评估样本的14%。

二、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分析

本研究依据GBEE-CRAS 2010,从报告的完整I陛、可信性、可读性、绩效可比性、创新性和内容实质性六个维度对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估。

(一)结构完整性

结构完整性包括公司概况、报告参数、战略与治理、高管声明、利益相关方、风险机遇分析、实践内容、计划内容八个方面。所评报告的结构完整性平均得分率为57.16%,下面是各指标的平均得分率情况。

图6显示,报告在公司概况、高管声明、实践内容等方面披露较为全面,平均得分率均在75%以上,其中在实践内容方面,平均得分率超过90%;对战略治理、风险机遇分析和计划内容等方面的披露相对不足,得分率相对较低。总体来说,多数报告结构比较完整,能够对企业信息、报告信息、履责信息均做较为全面的披露,但对机构战略、风险和机遇分析进行了披露的报告仍只占少数,同时在披露企业社会责任计划方面,大多仅限于对社会责任规划做整体描述,只有部分报告显示出企业在经济责任、环境责任、社会责任的详细计划。

(二)报告可信性

报告可信性包括表述客观性、利益相关方评价、CSR专家评价、第三方审验和信息来源五个方面。所评报告可信性平均得分率为41.19%,下面是各指标的平均得分率情况。

图7显示,97.62%以上的报告包含了利益相关方的评价,表明外资报告重视和利益相关方沟通,期望在中国树立良好的形象以及营造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氛围,65%以上的报告能够做到对履责信息进行客观表述。总体来看,报告信息表达较为客观可信,重视引入利益相关方评价,部分报告还通过第三方审验和标注信息来源,增强信息的可信性。

(三)报告可读性

报告可读性包括信息清晰定位、信息清晰表达、信息饱和度、色彩、版式五个方面。所评报告的可读性平均得分率为74.76%,下面是各指标平均得分率情况。

图8显示,可读性的各个指标的平均得分率均在50%以上。其中,信息清晰表达方面的平均得分率超过90%,85%以上的报告能够做到版式布局合理。总体来看,所评报告能够应用图片、表格等方式更为清晰地表达信息,做到图文并茂、色彩搭配和谐、排版精美,具有较好的可读性。

(四)绩效可比性

绩效可比性包括纵向可比、行业内可比、跨行业可比三个方面。所评报告的绩效可比性平均得分率为33.82%,下面是各指标的平均得分率情况。

图9显示,在纵向可比指标的平均得分率超过70%,而在行业可比和跨行业可比指标的平均得分率均不足30%。多数报告在披露绩效数据时通常会同前几年数据做跨年度对比,使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绩效的纵向变化,但较少有报告能够利用行业或国家标准做自身定位。总体来看,所评报告具有较好的绩效纵向可比性,但应进一步增强绩效行业和跨行业可比性,对绩效进行更加全面直观的披露。

(五)报告创新性

报告创新性包括理念创新、结构创新、形式创新三个层面的内容。所评报告在创新性方面平均得分率为29.05%,下面是各指标的平均得分率情况。

图10显示,理念创新平均得分率达到50%以上,而结构创新和形式创新平均得分率均未超过20%。外资企业普遍注重树立并宣传贴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社会责任理念,而在报告结构方面则相对缺乏行业特色和企业特色,报告形式也多以平叙为主。值得指出的是,东芝集团报告采用ISO 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中的7大社会责任议题作为报告框架,反映出ISO 26000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影响的趋势。

(六)内容实质性

内容实质性包括识别利益相关方、利益相关方要求期望、沟通的渠道和方式等八个方面,其中每个方面都涉及到出资人、员工、客户、环境、社区、政府、供应商、同

行、社会组织、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等十二个利益相关方。所评报告在内容实质性方面平均得分率为44.38%,下面是报告在内容实质性方面的指标覆盖情况。

图11显示,所评报告在利益相关方群体识别、利益相关方内容、议题披露和责任绩效方面有着相对较高的指标覆盖率,而在利益相关方要求和期望、责任理念和战略相关等方面指标覆盖率较低。

图12显示,所评报告在员工、客户、环境、社区等基本利益相关方的指标覆盖率较高,但对出资人的履责信息披露相对不足。对政府、供应商、媒体和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的披露相对全面,但对同行、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的披露较少。

从评估结果来看,所评报告在披露对各利益相关方的履责信息方面呈现两个特点:其一,对基本利益相关方中的员工、客户、环境等履责信息披露比较全面,例如对员工劳资问题、安全生产措施、培训发展等均做了较为全面的描述,但对出资人的履责信息披露较少,只有部分报告显示了企业盈利状况;其二,对除了基本利益相关方的其它利益相关方责任在识别、沟通等方面信息披露较少。另外,有些报告显示企业选取利益相关方最关注并且与公司发展密切相关的议题作为责任实践的重点,有效提高了履责绩效。

(七)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对比分析

从2011年、2010年对比的情况来看,外资企业报告在各维度的得分情况有一定程度的变化。

表2显示,201 1年在外资企业的报告整体得分率比2010年上升了2.27%,具体在各个维度的变化不一。一是报告的完整性、可信性和可读性平均得分率均有一定的增长,其中报告可信性和可读性得分率均增加了10%以上;二是绩效可比性、报告创新性和实质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绩效可比性得分率下降了9.62%。

总体来看,2011年外资企业报告与2010年相比,整体水平有所提高,尤其在完整性、可信性和可读性方面,这表现出报告主体越来越重视报告的结构和形式,并且注重参考社会责任报告规范不断提升报告质量。但报告同2010年的报告相比,在结构创新、形式创新、社会责任绩效的行业可比和跨行业可比性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三,主要结论和建议

(一)主要结论

1.报告数量呈明显增长趋势,发展空间巨大

从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来看,外资企业报告数量增长较快,但是占中国报告比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2011年上半年中国外资实体企业为44.19万家,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不足外资企业总数的万分之二,社会责任报告的外资企业仍然是凤毛麟角。其中,跨国公司500强在华投资已经达到470多家,了中国区社会责任报告的有25家。这一定程度显示出外资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方面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以国别报告为主,具有较好的针对性

研究样本中国别报告占86%,是外资企业在华报告的主流。国别报告比例高缘于中国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反映中国市场对外资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一客观情况,同时也能反映出外资企业对在中国发展的战略意识。国别报告作为外资企业与中国区各利益相关方交流的重要工具,对企业在中国区的社会责任实践信息做了比较系统的披露,便于中国区各利益相关方更全面地了解外资企业社会责任及持续发展理念、行动和绩效等信息,有利于企业推进社会责任本土化进程。国别报告的增加也是外资报告质量逐步提升的重要因素。

3.报告内容具有较好的实质性,但对经济绩效披露相对欠缺

报告普遍对关于员工、客户、环境、社区等基本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实践信息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披露,尤其对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等与公司业务相关和利益相关方密切关注的议题进行全面的介绍。部分报告还对相关责任绩效作了详细披露,总体上内容具有较好的实质性。部分外资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对关系各利益相关方的议题进行评估,有效地提高了报告的信息披露水平,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报告普遍对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效益和市场贡献等企业经济绩效影响信息缺乏明确的披露,比如企业营收状况、对出资人履责信息等,而这些也是利益相关方期望了解的重要信息。

4.报告结构普遍比较完整,与母公司风格保持一致

报告的整体框架普遍包含公司概况、高管声明、利益相关方、责任实践内容及责任规划等内容,较为完整地披露了公司的社会责任理念、措施和绩效;报告篇幅适中,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责任实践信息。大部分报告能够延续母公司的社会责任理念和社会责任报告的基本框架,保持了整体风格上的一致性。

(二)建议

1.深化对社会责任报告价值的认识,积极中文版社会责任报告。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在全球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外资企业在华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作为中国经济的贡献者和受益者,外资企业应加强对报告认识,积极中国区报告。现在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许多外资企业都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进一步根植中国,在新的发展时期与中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战略和计划。与中国各利益相关方的充分沟通,倾听利益相关方的关切和期望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中国的利益相关方的中文社会责任报告对内外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一方面针对利益相关方关注并对企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核心议题进行披露,以获得各利益相关方的认知认同和支持;另一方面在社会责任报告编制过程中,及时总结和发现企业管理的优点和不足,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2.加大报告对外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力度,增强报告的实质性。外资企业应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加大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披露力度。在报告的广度方面,外资企业需要综合考虑企业所处的行业和自身的特性,使报告能够尽量覆盖企业的利益相关方以及与各利益相关方相关的议题,加强对出资人、监管机构和同行等利益相关方相关信息的披露,加强对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效益和市场贡献等方面经济信息的披露。在报告的深度方面,系统披露外资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行动和绩效,特别是加大企业在满足利益相关方期望、以及为实现差异化竞争等方面履行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力度。

上一篇:副职竞聘演讲稿范文 下一篇:处长竞聘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