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审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8 05:31:51

效益审计论文

效益审计论文篇1

(一)效益审计的现状分析

我国国家审计制度恢复20年来,审计机关的主要审计工作仍是财务合规性审计。虽在效益审计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的来说,效益审计的开展情况很不理想,主要表现在:(1)大多数审计机关并未把效益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来安排,而是在财务合规性审计过程中顺带关注经营管理和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财务审计报告中偶尔顺带提及效益评价和管理建议。(2)效益审计开展范围小,层次低,手段落后,事后审计居多。(3)效益审计随意性大,并没有把审计效益作为法定审计任务,从而使落实《审计法》规定的审计效益的要求成为空话。(4)即使偶有开展效益审计(比如2001年《深圳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各部门进行绩效审计,每年向本级政府和受其委托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效益审计结果),但全国范围内尚无效益审计的专项准则或指南,使效益审计无规范性和先进性可言,审计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造成效益审计发展滞后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有:(1)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人们期望的是先解决财务合规性问题,再解决效益审计问题;(2)财务合规性审计任务过分繁重,使审计机关难以顾及效益审计工作;(3)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不能适应开展效益审计的需要;(4)我国民主政治体制尚不够完善,这必然反映到审计工作中,从而影响效益审计的开展。当然也还有认识方面的原因。

改进我国政府审计重财务合规性审计,轻效益审计的现状,已成为历史必然。在搞好财务审计的同时,大力开展效益审计已成为国家审计的发展方向。

(二)效益审计的理论依据、社会需求与开展条件

在我国大力开展效益审计,不仅有法律依据,而且有理论支持。《审计法》第2条已明确规定财政财务收支的效益是审计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尽管以往未专门开展效益审计,但并不等于审计机关放弃了对效益的监督,因此审计机关积极探索开展效益审计,才是全面履行法律赋予审计机关职责的需要。受托责任理论是国家审计的重要理论基础,国家政府部门不仅负有保证人民公有财产安全完整和合法使用社会资源的责任,而且还负有有效节约利用社会资源的责任即效益责任,考核政府效益责任履行得如何,必须开展效益审计。

在我国开展效益审计,有着广泛急迫的社会需求:一是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要求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提高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这客观上要求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加强对政府活动有效性的监督。二是人大和政府对审计工作的要求在提高,不仅希望通过审计机关了解有关部门、单位执行有关法规的情况,还需要了解其使用财政性资金和管理使用国有资产的效益情况。三是社会公众日益关注政府及有关单位有效管理和使用纳税人资金为社会服务的效果,传统的财务合规性审计已不能满足其需要。

在我国开展效益审计,也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一是20年来,审计机关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对效益的考评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比如对建设项目效益的审计,对领导干部的效益责任的审计,对信贷资产质量的审计,对预算资金的管理情况和使用效果的审计等,为开展效益审计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二是这些年来,各级审计机关采取多种措施储备和培养人才,使审计队伍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结构有了可喜的提高与改善,这为开展效益审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三是国际上效益审计的发展和效益审计准则的为我们开展效益审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四是我国民主和法制化程度在不断加强,接受审计监督已成为一种制度要求,政府行为比以往更加透明和公开,经济活动中的违规违纪行为在不断减少,社会公众关注和支持公布效益审计结果。所有这些,为效益审计的开展创造了适宜的社会环境。

(三)当前开展效益审计的有关考虑

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要将效益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来开展。要落实这一规划,应选择好开展效益审计的最佳切入点。选择切入点时,应充分考虑到审计机关和人员的胜任能力,被审计单位的可接受程度和社会的需要。我们认为,目前效益审计的范围主要是财政性资金,目的是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如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以及一些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今后应主要开展效益审计。另外,我国目前的效益审计还应以揭露问题为主,重点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而不可能象国外那样搞全面的效益评估。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不应作为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的重点,而应更多地考虑与其他政府部门在管理方面的配合以及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

效益审计的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人、法、技”等多方面的配套建设,否则效益审计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当前我们应抓紧做好以下方面的主要工作:

(1)审计机关应加强效益审计的学习与培训。效益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强、难度很大的全新工作,与传统的财务合规性审计相比,具有目标多样化、标准模糊化、方法灵活化和评价主观化、结论非强制化等一系列特点,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效益审计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之中,范围之广,情况之复杂,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和认真培训,才能胜任工作。

(2)审计机关可选派一些审计人员到效益审计搞得好的国家、地区乃至单位去参观学习,体验效益审计的操作程序,收集效益审计的实践经验。

(3)要做好效益审计的“三化”建设,力争高起点开展效益审计。我们应避免走“先自由发展,然后再去慢慢规范”的老路,从一开始就必须重视效益审计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一是要做好效益审计的有关立法工作,明确效益审计的法律地位,使效益审计有必要的法律制度保障和工作机制保障。二是抓紧制定效益审计的有关规范,包括国家审计机关的效益审计准则、效益审计的质量控制办法、效益审计结果公告办法等,以确保审计质量和效益审计的规范有序进行。三是要加大对效益审计的指标评价体系和效益审计的技术方法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开发一套实用有效的审计技术方法,是保证效益审计的科学化的根本要求和基本措施。在效益审计中,最大难题就是难以找到合适的衡量、评价效益好坏的指标体系。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多样性、系统性、层次性、计量性等特点,不同部门和单位,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差别较大。各级审计机关应在积极探索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不断修订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使效益审计结果有更好的利用价值。

(4)要改变审计观念,在效益审计中应重揭露问题,轻处理处罚。在传统审计中,对审计发现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审计机关必须依法进行审计处理和处罚。但在效益审计中,由于难以评价一些影响经济、管理效益的行为是否合规或违规,加之难以事后去纠正某些影响效益的行为,也难以实施制裁措施,使得对发现的一些问题无法通过以往常用的处理、处罚措施来解决,而只能通过向政府和人大反映问题,借助政府的决策和人大的监督来促使问题的解决。

(5)充分重视利用社会监督的作用,向社会公布效益审计结果,促使审计机关认真开展审计工作和被审计单位采取改进措施,增强政府行为的效益意识。

当前在推行效益审计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盲目跟风,过分偏向效益审计,而忽视财务的真实合法性审计。必须注意的是,对各级审计机关来说,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真实合法审计仍是主要任务。效益审计必须建立在有关行为和数据的真实、合法的基础之上。二是脱离实际,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效益审计目标和要求。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在具体目标上各地、各级不应要求一致。要通过实践,来逐步探索中国效益审计的模式、路子和规范。

(四)效益审计的发展前景

效益审计论文篇2

关键词:工程项目;重点难点;效益审计

1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工程项目能否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不仅涉及工程项目本身,而且影响着企业的资金、管理和信誉,甚至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前景。我企业前几年也曾先后启动过两个工程项目,投入资金约1200万元,因管理经营失误,投入资金无法收回,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制约企业的发展。这些事例也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必需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认真开展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而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又能帮助我们找漏洞、挖潜力,改进管理,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建立控制制度,减少经营管理失误,从而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非常必要的。

2建立和完善指标评价和法规体系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

(1)正确确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指标评价体系。指标评价体系对于真实反映、合理评价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我们在近三年初步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中,所使用的评价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指标大多数是沿袭财务分析指标,如投资回报率、资金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材料利用率和资产报酬率等等。从实际使用的情况来看,单靠财务指标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而且往往容易形成一种财务分析报告而非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指标评价。因此,我们迫切希望通过借鉴国内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我们已有的实践成果,建立适合我行业的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科学的、规范的、权威的指标评价体系。

(2)规范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准则,建立和完善法规体系。为使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有条不紊,依法依规的进行,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现在《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等早已颁布实施,但针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极少且不健全。如有关工程项目审计方面的法规、管理条例、工作程序、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特别是缺乏以工程项目各施工管理环节为核心的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具体法律法规实施细则。

(3)完善财务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各项费用开支标准。工程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产生对应的材料、费用、效益,如果没有完善的财务制度及科学的开支标准和程序,经营者随心所欲,工程效益就无从谈起,经济效益审计也无从下手。针对初步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遇到的情况与问题,我们先后制定和完善工程市场管理、内部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设备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了各项费用开支标准和程序,即规范了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各项费用开支,严格控制各项成本,又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为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打下了基础。

3工程项目各施工管理环节和相应经济合同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

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审查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管理的有效性及投资效益水平高低等。因此,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应是各施工管理环节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可分成三个阶段:项目开工前、建设中和决算投产后的经济效益审计,每个阶段的审计都应有相应的经济合同。前两个阶段工作的好坏,决定了项目投入使用后的经济效益的高低。因此,工程项目各施工环节的经济合同是工程施工管理和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合法依据,在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质操作中,对每个阶段的审计不仅局限于各施工管理环节的审计,更重要的是对相应经济合同的审计。我们初步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过程中,对前几年遗留的工程项目进行审计,从审计的情况来看,都是在项目决算完工后,项目经营失败后才进行审计,而且更多的是从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而对各施工管理环节和经济合同没有进行审计与监督,这也是个别工程项目经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要特别注重把握好各施工管理环节及相应经济合同的审计,缺一不可。

(1)工程项目开工前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包括:①工程项目的立项审计,主要审查投资项目决策程序的合法性,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充分性和可靠性,投入资金是否已到位,预测的经济效益目标是否科学合理;②设计和施工的招标审计。通过招标审计,促使设计者和施工者在保证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项目的总体造价和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2)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经济效益审计。实质上是监督工程项目质量和核实工程项目的成本造价。工程项目质量关系到工程项目的寿命和投入使用后的效益,如果工程项目质量合格或者达到优良,就为工程项目投入使用后充分发挥效率奠定了基础。因此,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经济效益审计要注重:①工程量的真实性审计;②材料使用情况的审计;③结构层次、施工工艺等有可能牵涉到工程造价的情况;④审计分项工程预算定额选套是否合理,选用是否恰当;⑤审计工程质量;⑥审查建设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建设单位支付工程款的情况及有无挤占、挪用、转移资金的现象;⑦审查索赔的合理性,对索赔事件的起因责任归属进行划分,按索赔程序赔偿,拒绝不合理赔偿;⑧审查影响项目成本造价变动的事项,如设计变更和材料市场价格变化等;⑨审查现场签证及工期执行和工程质量控制情况等。

(3)工程项目决算投产后的经济效益审计。工程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工程项目是否达到设计能力、投资回收期长短、投资利润率高低等方面。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后,达到设计能力要求,迅速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投资回收期短,利润率高,说明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好。通过对工程项目决算投产后的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可以评价企业领导的投资决策是否正确,并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做出全面准确、客观公正的评价;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途径,促使被审计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企业改善管理。

4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遇到的难点

我们初步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近三年,曾用大量精力对前几年遗留的工程项目进行审计,通过审计反映出许多问题,遇到一些难点,这些问题与难点主要集中反映在审计介入难;审计确认难;缺乏专业人才等。这些问题与难点阻碍了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也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应予重点解决与研究的问题。

(1)项目开工前和建设中审计介入难。这即有认识问题,也存在法律空白。因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往往容易用财务审计的思维方式解决处理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问题,财务收支审计一般均在年底、期末或项目完工后进行,因此,由于存在这种认识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导致目前我们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几乎均在项目完工后或经营失败后进行,开工前与建设中两个重要施工管理环节的审计几乎没有介入。另外,工程项目开工前和建设中的经济效益审计还存在法律空白,针对这两个重要施工管理环节的审计,目前还缺乏具体的法规操作细则和有关政策规定。

(2)流动性资金审计确认难。①债权债务确认难。工程项目债权债务往来频繁,应收应付款等债权性资金在工程项目中所占比重较大,拖欠时间较长的现象较为严重,有的已影响到工程项目资金的周转,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主要原因:一是开工前、建设中的审计均未介入;二是企业与行业特点,导致工程项目类型多、数量多且复杂,相应经济合同不配套不完善,审计工作深入难;三是应收应付款等债权性资金量大,回馈率低,审计确认难。②存货审计确认难。工程项目决算完工后,账面都会反映有较大存货,经过经济效益审计会发现存在许多账实不符的现象,其中盘亏较多。一是管理不善出现跑、冒、漏现象;二是通过存货这一会计科目人为调节成本和利润,造成存货与利润虚增。虽然账面反映有存货价值不少,但实际存货价值出入较大,甚至是年久存放的报废物品,因而形成审计确认难。影响着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结果与评价。③货币资金审计确认难。工程项目的货币资金是经济效益审计非常重要的内容,由于企业与行业特点,受工程项目类型多、数量多且复杂等因素影响,导致工程项目货币资金流动性强,收支业务频繁,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游离正常使用渠道,而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这是目前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中值得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难以审计确认的问题。④材料成本审计确认难。目前材料市场及价格不规范。材料材质相同,价格不同;产地不同,价格不同;渠道不同,价格不同。市场价格差异较大。⑤工程项目经济合同签订不规范,工程结算计价审计确认难。我们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许多工程项目经济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内容未逐一填写,存在少填或者不填的现象,给工程计价取费留下活口,为竣工结算计价埋下伏笔,使得原本十分严肃的工程项目经济合同失去约束作用,容易造成决算价格偏差,给工程项目结算计价审计带来难度和风险。

(3)专业人才寻找较难。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强、难度较大的全新工作。需要审计人员具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创新审计方法等。目前,我们内审队伍总体状况是对财务收支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丰富,具有较好的工作技能与基础,但对工程项目效益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对来说还比较欠缺,特别是即懂财务收支审计又懂工程管理的专业审计人才较难寻找。再加上目前我们内审部门的审计人员与工程管理部门的预算审核人员全部分设在两个不同的管理部门,这即不利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也给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人才的使用培养造成影响。因此,加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人才的培训与选拔,是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技能和工作水平,更好发挥经济效益审计作用的重要保证。

5注重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

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方法运用的科学、合理,能够较为顺利的解决审计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能够处理好各专业审计关系;突出审计重点和难点;提高审计成效和质量。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应重视审计方法的研究和运用,不断创新技术方法、促进审计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1)把握财务收支审计与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关系。财务收支审计是目前内审工作中的主要类型,其主要内容是对财务的真实、合法进行审计,其目的是通过审计,确定被审计单位资源管理和利用是否节约、有效,抓住典型的财务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原因,提出意见建议,促进规范管理。而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的深入和发展,必须与财务收支审计等其他审计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途径。财务收支审计主要从审查会计账簿,财务报表数据。分析财务指标着手;而我们认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更注重施工环节及其经济合同的审核,审计的范围更广,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更注重从决策、分析、评价等环节进行审查,对反映的问题要突出重点,有说服力,须经得起各方面的检验。

(2)突出重点难点,规范作业行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范围广,审计标准更严,审计难度更大。因此,必须突出重点和难点,规范审计作业行为,确保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是紧紧围绕经济效益而展开的,可能影响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问题,就应该成为审计关注的对象,成为审计工作重点。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难点,主要以货币性资金或流动性资金为主,抓住各阶段各环节及相应经济合同的审计,注重资源投入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

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还没有现成的操作指南及作业规范。对此,我们要以严谨细致的作风,大胆实践。要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经验和做法,做到边实践,边总结,边规范。切实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质量。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注意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立足于整改,堵塞漏洞,切实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

(3)选择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成效。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要灵活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方法,掌握重要性、时效性、可行性原则。要重视运用审计调查方式,对一些共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迅速地作出反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从而解决我们在审计工作中的滞后性和单一性问题,增强超前性和综合性,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助于企业领导做出重要决策。要加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技术方法的利用,有选择地利用好审计实践中使用过的各种方法,提高工程项目审计效能。

总之,提高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工作的重心,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有助于补充和完善内审理论,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对加速企业经济发展,扩展工程市场,承揽工程项目起着重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巍.浅谈投资项目经济效益审计[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1,(2).

[2]金怀远.关于当前经济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浙江审计,2003,(3).

[3]任莉.经济责任审计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陕西审计,2005,(3).

效益审计论文篇3

1.会计审计工作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企业发展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资金,资金管理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情况。提高会计审计工作的精确性,有助于找到财务工作中的漏洞,避免信息失真现象,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帮助企业实现正确决策。

2.会计审计工作影响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

审计工作是对企业资金管理状况实施的审核,通过有效的审计能够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数据,帮助企业领导者明确企业建设实际,从而根据审计数据做出准确的决策,减少浪费,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3.会计审计工作影响企业的整体实力会计审计工作是经济监管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弥补企业财务工作存在的漏洞,完善管理措施。随着企业形式的不断丰富以及企业经济行为的多样化发展,其经济活动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加强审计效率能够从企业采购、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入手,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数据,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经济损失,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加强会计审计工作精确性的有效对策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对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它对企业经济管理以及资金有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简单阐述一下,如何通过切实可行的对策加强会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1.提高企业职工对会计审计工作的认识

想要从根本上提高会计审计工作的精确性,就要完善企业全体职工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具体而言,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帮助企业职工了解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做好教育。企业领导者更是要积极了解审计工作的情况,做好上行下效的工作,让企业所有人员对审计行为和会计行为进行监督,发挥全体员工的功效。

2.拓宽会计审计工作的工作范围

由于企业工作内容的逐步增多以及管理事项的多样性,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需要管理的项目愈加多样,以往的会计审计工作不够全面,审计内容不健全。对此,企业审计部门一定要不断扩宽审计工作的内容,完善监管环节,细化审计的各个方面,从而细化责任制,提高工作效率。3.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单独的审计部门众所周知,审计工作是企业经济管理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约束企业经济行为的主要手段。为了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企业一定要加大资金投入数量,建立单独的会计审计部门,不能将审计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分开进行,形成严格的监管。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完善设备建设情况,加大资金投入,引进现代化的审计设施,发挥科学审计。

4.提升会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审计职工是提高企业审计精确性,减少资金浪费的基础。企业一定要做好员工选拔工作,选取具有较好审计能力的职工进入企业,制定完善的审计工作体系,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加强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能够利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监管。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要做好会计审计人员道德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对岗位的热爱之情,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保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完善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愈加激烈,从本质上而言其比拼的实质就是经济竞赛。加强会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完善审计环节,制定健全的审计制度,是提高企业经济管理能力,减少资金浪费的关键。对此,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运行情况,了解会计和财务行为,找到以往审计工作存在的弊端,并细化审计工作的各项内容,避免信息失真现象,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效益审计论文篇4

审计体制改革使联通内部审计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联通内部审计以内向和增值型为定位,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指导思想,在审计理念、审计业务、审计管理、审计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促进内部审计向现代内部审计转型。

一、从传统型审计向风险导向型审计转变

在当今资本市场中,企业的经营风险就是审计师的审计固有风险,企业的经营失败、舞弊、违法行为等所引发的风险对会计师而言往往是最不可控但又是最致命的,这就需要我们从公众期望及现代资本市场规律和公司治理框架等更高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审计风险。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公司风险管理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公司风险管理的要求和审计自身发展需求,联通内部审计进一步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了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理念。

在审计准备阶段,联通公司就贯彻风险导向理念,加大防范力度,根据本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和分析性复核的结果,加强审计风险分析,最后根据确定的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概率,得出关于剩余审计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的概率,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和范围,即可将审计风险减少到满意程度,实现防范风险的目的。在风险评估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本着成本效益原则,制定出既符合公司发展战略又切实可行的审计计划。在实施审计过程中,从分析审计风险入手,建立科学的审计风险分析模型,通过定性定量分析,量化确定固有保证程度系数,并控制保证程度系数,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以保证审计质量。

风险导向促进了内部审计向增值型审计的转变。在内部审计日常管理工作中引入风险导向,使审计工作转向了高风险部门和高风险业务,审计工作更加高效,也更加符合管理层需要;风险管理渗透到审计项目实施中,以风险为导向引导项目的方案设计和程序执行,增强了审计人员的风险审计意识,提高了审计成果的质量,切实发挥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改进等方面的作用。

二、从常规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和效益审计转变

作为在境外上市的国有特大型企业,联通公司随着公司改革和内部审计的发展,以内部控制建设为契机,将审计重点向内部控制审计和效益审计转移,从组织层面上首先增设了内部控制审计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岗位,将公司的内部控制分为公司层面和流程层面控制,并确定公司层面控制为审计的重点,将其细分为销售收入管理、计划建设和固定资产管理、采购和存货管理等多个业务流程。在开展内部审计时,不是单纯地检查内部控制制度规定的操作流程,而是深入公司核心管理环节,发现深层次问题、提出建议,帮助公司规避风险。同时,针对高风险的控制流程开展专题内部审计。由于内部控制审计目的明确,审计内容针对性强,审计建议操作性高,为管理层科学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充分发挥了审计对企业的增值作用,审计结果受到了公司管理层的高度评价。

在效益审计方面,积极探索开展并实现重点突破。效益是公司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内部审计的目标。效益审计可以促进公司提高经济效益,防止公司因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浪费,促进公司改善经营管理,从而增强公司竞争能力。例如,在制定审计方案时,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从提高效益角度出发,针对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或薄弱环节,提出改进的方法。

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和效益审计的开展,联通公司的内部审计正在逐步实现由发现型、符合型审计向预防型、增值型审计转变;由监督为主向监督与评价并重转变;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并重转变,这些转变同时为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经济责任审计由事后审计向期中审计转变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加强管理和考核的个重要手段和措施。联通公司全面履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职责,加强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加大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力度。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处理哪个人,关键是要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企业领导干部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依法治企、规范决策。审计中本着对公司负责、对领导人员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了公司领导人员的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在经济责任程序与方法上,着重对公司的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不良资产的形成和管理等内容进行审计,促进各级领导人员科学决策、审慎决策,降低决策失误风险。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及时移交相关部门进行严肃处理,对于财务管理、市场经营、资产管理等方面的一般性管理问题,在认真核实的基础上,督促企业及时纠正。

审计工作重点也逐步转移到期中经济责任审计。通过与人力资源部门积极沟通和协作,在保障离任领导干部都经过审计的基础上,打破常规,全面推行期中经济责任审计,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基础性和常规性工作,实现审计监督关口前移。联通公司每年都依据年度审计计划开展对所属各级企业的期中审计,将财务收支审计内容纳入其中,不再单独安排财务审计;在审计覆盖面上,集团审计部和审计分部两级审计机构每两年要对所属各级企业审计一遍,离任审计则借鉴期中审计结果,避免重复审计。通过期中审计,做到早发现问题,早提出建议,早采取整改措施,早提高管理水平。不少被审计领导反映,期中审计帮助他们及时纠正了一些错误认识和做法,避免了错误的长期积累,从而使任期经济责任能够更好地履行。

四、从传统手工审计向信息系统审计转换

联通公司属于通信行业,信息化程度高,计费、网络管理等主要业务与信息系统流程紧密相关,公司的发展也要求内部审计对信息系统加强监督。信息系统审计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信息系统安全、稳定、有效、持续运行。通过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咨询,降低公司面临的信息系统风险,促使公司信息技术发展目标与其总体经营目标、战略相一致。联通公司根据现有审计资源,采取了分阶段、分内容、逐步深入的信息系统审计发展方略,结合自身实际需要,从对公司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信息系统流程入手,将信息系统安全性、计费系统有效性作为现阶段审计工作的重点。

联通公司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制定信息系统审计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设计审计方案、制作审计计划、开发审计评估、出具审计报告、提出改进建议、提供管理咨询。在审计方法上坚持常规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常规审计为例行的全面审计,如每年一次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审计,包括管理流程、技术平台、项目开发和生产系统审计,对信息系统做出全面的评估、鉴证,提出管理建议。专项审计可以针对信息系统管理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门的审计,可以视实际情况选择进行。如,信息系统运行安全的专项审计,可以对公司在信息系统方面的安全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审计评估、鉴证,提出管理建议。专项审计针对公司重点关心的专项问题,针对性强。为提高审计效率坚持现场审计与异地审计相结合原则,即现场审计,适用于需在现场访谈、观察、测试、调查的情况。如,对信息系统操作流程与实际业务操作流程吻合度的审计,需在现场观察数据流与实物流的流转情况。非现场审计主要借助非现场审计系统进行,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如,对计费出账数据,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远程随机实时审计。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可以发挥定期审计与随机实时审计相结合的优势,使信息系统审计制度化。

由于信息系统审计规划有力,调配得当,联通公司信息系统审计初见成效,实现了信息系统审计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过程,初步探索出一套具有联通特色的信息系统审计体系。

效益审计论文篇5

审计具有悠久,主要是指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活动审计,通过对财政、财务报告,审查评价其真实性和合法性,因而有时称之为错弊审计。效益审计主要审查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经济业务活动的效益性,评价效益的优劣,促进改进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效益审计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于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所以它是审计的一个分支。我国审计界虽然在20世纪80年末90年代初,开展效益审计的讨论,一些专家、学者也发表过一些论文和专著,介绍过一些外国效益审计的经验,审计机关、一些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搞过一些效益审计项目,未能很好坚持,只是一些阶段性成果,不少尚未达到共识。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提高认识以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

(一)效益审计产生的基础认识尚未到位

关于效益审计产生的基础,许多教材和论文,仍表述为:“受托责任”。这样说来,效益审计和财政财务审计产生的基础都是“受托责任”。从表面上看没有问题,深入思考却不能自圆其说,既然产生同一基础,为什么效益审计产生迟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二千多年,这样就忽视了审计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审计产生于经济监督的需要,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迟于,这是国内外会计界所共识的。对于审计产生的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多,当其集中在少数所有者手中较多,不能直接管理或经济时,就要委任官吏和委托专家代为管理或经营,形成了委托和关系,者要对其经管的财物安全和有效使用负责。为查明其有无错弊行为,需要委任官或委托专家对其提出的财政财务报告进行审查评价,鉴证其有无错弊行为,这就是说明形成审计的基础,是委托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审查落脚点是“受托责任”,形成:所有者说明审计委托人,代管者(接受审计人)和审计者(审计报告人)三者之间的审计关系。深入,有两个问题没有明确:其一、审计实质是有所权的监督;其二,财政财务审计,以查明错弊为目的,主要落脚点是财务责任和会计责任,而非全部受托责任。准确地说:财政财务审计产生的基础,应是管理或经营者所承担的受托会计责任和财务责任。没有明确提出效益责任。

在任何社会制度下,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都要讲求经济效益,以保证其生存和发展。过去未将效益作为审计目标,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经营管理规模不大,所有者未对经管者的效益责任提出明确要求,只处于附带的地位,如在《周礼》宰夫职掌中,有“长财善物”者赏,对此可以理解为效益的要求,历代财政财务审计中也有对节约有效的要求。审计署前几年提出的财政财务审计向效益延伸,也不能称为效益审计。所以审计机关的效益审计应算从2003年开始起步,才把被审计单位的效益优劣作为审计目标,把评价鉴证效益责任,作为效益审计建立的基础。

(二)效益审计产生的环境条件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时空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审计是如此,效益审计也是如此。审计从时间角度可以划分为古代审计、近代审计和现代审计,效益审计是现代审计的分支,它是在现代时空环境中形成的,效益审计环境条件主要包括:

1、经济条件:

审计产生于经济监督的需要,经济条件是效益审计产生环境的重要条件。由于世界第二次大战以后,技术的飞跃发展,市场经济的发达,规模扩大,市场竞争的激烈,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不仅要求增加整体效益,还要求在生产和流通各个环节,经营管理各个方面都要讲求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预测决策制度,健全责任制,评价经管、管理者承担的效益责任,企业效益审计应运而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收支增多对审计提出了更高新要求。例如美国财政预算战前未超过1000亿美元,而战后高达20000亿美元;社会公众要求提高执政能力,对重大的财政支出项目的效益优劣作出交待,迫使议会对其开支进行质询,对其开支成效进行审计证实。审计总署对财政支出项目的成效,节约或浪费进行审计提出报告。其他国家的财政支出审计,也是由审计证实真实、合法性,转向效益高低审计的。

2、条件

一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民主法制的加强,也是实行效益审计的一个重要条件。特别是在制度、法治意识加强,财政收支透明度的提高,贪污、违法活动较少,广大纳税公众更加注意对财政支出项目成效,有无浪费提出审计报告,并公之于众。在“审计风暴”中,社会公众已开始注意国债使用项目、环保项目支出的成效。有些省人大已在加强对财政监督,要求提高透明度,这也是对效益审计的一种促进。

3、法律条件

审计是依法进行,并按一定法律、法规作为评价尺度和取证依据的,有的国家通过审计长法或其他审计法规作出规定。当然,其他法律、法规也对效益评价提出要求,如预算法、环境保护法、绿色GOP的规定等。都为保证效益审计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文化条件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化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爱国家、爱人民意识的提高,也是促进效益审计开展的一个条件。

明确效益审计的生产的基础和环境条件,有助于提高效益审计开展的思路,更好地满足服务“客户”的需要。

二、效益审计概念的确定与表述

效益审计是现代审计一个分支,它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还是一种新生事物。由于审计执行的主体不同,效益审计对象的范围不同,进行的审计方式的不同,国内外审计界曾对它赋予种种不同的名称,确定种种不同的概念。

(一)效益审计的名称的确定

效益审计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综合体,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对它给予不同的名称,主要有效益审计、绩效审计、“三E”审计,管理审计、经营审计、价值为本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多种名称,最近各方面的论文也都沿用了上述名称,既然上述审计中心是一致的,应当确定一个名称,以利审计工作。有必要明确如下几个问题:

1、效益审计已成为一种独立的审计种类

国内外审计界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政法条件、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生活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对审计提出了新的需求,当时财务审计已有成熟的业务基础,于是效益审计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新型审计种类。并已形成广泛的共识。

2、独立的审计种类应当有一个统一名称

统一名称也是国内外审计界的一个共同愿望,各国审计学者、专家都有这种想法,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也作过这样的探索,但未能取得一致意见。既然效益审计产生的受托人的效益责任,那末,就效益而言,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效益:在经济活动中以最少的耗费和资源的占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即指产出与技入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线性关系,可用数学模型来表示,但对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来说,它们的投入与产出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如医疗单位、文化馆、图书馆等,其经济效果难以用货币计量价值。需要通过劳动耗费、资源占用相对节约量、服务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等间接指标来反映。

(2)社会效益:指提高社会化共道德水平、文化水平、人民健康水平、改善生存环境以及有利社会安全、民族团结等方面设施取得的效果。如孤儿院、养老院、图书馆、文化馆和医疗单位等很难用货币计量其社会效益。又如防灾、抗灾、救灾的投入也应属社会效益。

(3)生态效益:指有助于保持、改善和发展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设施对环境的,产生的效果,如保护野生动物,渔业资源、保护森林、植被、以及退耕还林、还草等投入效果,也不易用货币计量其价值。

另外,有些人认为疏通河道、修筑公路、环境保护、对改善人民生存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应作为“环境效益”。为保证社会经济成果公平分配、贯彻社会保障措施,产生的效果,应作为公平效益,所以美国将“三E”改为“五E”。基于上述认识,效益审计虽有各种名称只有“效益”能涵盖其它,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大道至简”的原理。

(三)效益审计概念的表述

效益审计概念之表述,也可理解为效益审计定义之表述。国内外审计专家、学者对效益审计的概念(或定义)在专著和论文中曾作过多种表述,都可以作为我们效益审计概念(或定义)表述的,综观国内外有关效益审计各种概念(或定义)我认为还是以审计界过去几年对经济效益审计的定义作为研究基础比较好,为此,将其引述如下: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效益优劣和有关方面经济责任,提出建议,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转引自《国际审计》)

这个定义,基本内涵是:

1、济效益审计的主体是审计机构及其人员所进行的审计。

2、效益审计的客体是被审计的行政部门、企业事业单位或项目。

3、效益审计的对象是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营活动。

4、审计性质和职能是一项独立的评价活动,通过审计人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审计意见,主要职能是评价鉴证,促进改善管理。

5、计评价的目标是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执行结果的优劣,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

6、经济审计的目的是查明业绩,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经济效益审计的出现使审计的目的防护性、公正性,发展到建设性,是对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新发展。

如果将经济效益审计,“三E”(或“五E”)审计、绩效审计管理审计,经营审计等定名为效益审计;被审单位包括财政及其它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明确效益审计职能主要是评价,当然也有鉴证和监控作用。因此,可将效益审计的定义,作如下表述:

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财政财务收支或经济和业务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效益优劣和有关方面的效益责任,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监控活动。

这个定义涵盖面宽,包括了上述各种审计,适用于各种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审计目标和目的更为明确,审计的职能作用更加鲜明,具有中国特色。

三、效益审计的特点及其与其他审计的关系

为了把握效益审计,做好效益审计工作,还应明确效益审计的特点,处理好它与其他审计的关系。

(一)效益审计的简括内容

由于各国审计机关的审计机构开展效益审计侧重点不同,所以对其名称和定义都有不同表述,但其主经内容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研究认为应包括:

-按照成熟的(Sound)行政管理原则,实务和管理政策对行政行为的经济性进行审计;

-对人力、财务和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益,以及对信息系统、业绩计量和监督工作和被审计单位工作程序的检查,以及对低效的改进。

-按照是达到被审计单位的目标,以及实际效益是否达到预计效果对绩效的效果进行审计。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就统一绩效审计的内容,曾于1986年,在悉尼召开的第十二届国际审计会议作了讨论,未能成功,只归纳了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efficiency)和效果性(Eeffictivenese)三E.未将环境性(Enveronoment)、公平性(Equity)包括在内。

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政府预算制定和管理、公立医疗设备管理、国家森林禾伐的管理、吸引投资问题的管理、地方政府的道路管理、以及政府采购等基本上都是按以上绩效审计思路进行的。

(二)效益审计的特点

效益审计的特点是与财务审计相比较而言的,主要有下列几点:

1、审计前提:财务审计建立的是基础是成理者受托所责任和财务责任,重点在查明错误和弊端;效益审计建立的基础是者的受托效益责任重点在查明节约与浪费、效率的高低、计划目标达到的程度,以及环境是否良好,分配受益是否公平。

2、审计目的:财务审计是以审查证实被审的真实性和合规性,目的是揭示错弊,查明有无违法行为保护财产安全;效益审计是以审查证实被审查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环境性和公平性,目的是促进改进管理,提高效益。

3、审计:审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审查是依据其载体进行的,财务审计审查的范围主要是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会计资料;效益审计亦以真实性为基础,除财务会计资料外,还应包括管理会计,除此而外,还应涉及有关的生产(或其他业务)工程、技术、经营计划财务预算,决策、管理、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环保设施、治理结构、内控系统以及信息等方面相关资料。

4、审计依据:审查内容范围确定的依据,财务审计主要依据是财政、财务、会计等规章准则制度,以及相关规范。效益审计主要依据单位有关政策、决策、计划、方案、法规,以及生产技术规范采购计划、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环保法规等。

5、审计评价:效益审计和财务审计都是依法进行的,对被审事项作出评价,应当依据一定的标准,财务审计主要运用财政制度的要求(财务通则、政府采购法规)会计准则及其他相关法规(如税法等);效益审计主要采用能够评价、证实被审事项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公平性的有关标准如预算、计划或方案所达到的目标,生产、技术、工程资源耗费定额、指标或标准,本单位、同行业、国际上的可比水平。在进行绩效审计时,还应将履行责任目标作为评价考核标准。

6、审计作用:指履行审计职能所发挥的作用,财务审计职能主要是监督和鉴证。所以其重要作用是监督正确核算、收支合规、财产安全、盈亏真实,对防止错误弊端有防护作用,当然促进改正错误、失当,防止漏洞也具有建设性作用。而效益审计促进改善财政财务收支,加强资金的管理,理顺生产经营支出,强化成本控制,提高决策计划水平,完善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益,改善人民生存环境,使人与,人与资源和谐协调,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所以,效益审计评价职能,建设性的作用比较突出。当然在审计中检查核算失真,指出管理漏洞,也具有防护作用。

另外和财务审计相比,在审计方式,、方面也有不同之处,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三)效益审计与其他审计的关系

关于效益审计的定义,简要言之,也可表述为:效益审计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及经济业务活动,评价效益优劣和责任者业绩,以促进提高效益为目的监控活动。它与其他审计方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效益审计由于要以会计数据真实性为基础,所以仍须财务审计的方法,但是不以鉴证财务报告真实、合法性为目的,有人认为效益审计应当把违纪审查作为主要内容这就混清了效益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区别。如果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真实性、合法性还有重大疑虑应当进行财务审计,倘若还有进行效益审计的需要,不能在同一被审计单位立项搞两种审计活动。可傚仿加拿大的经验,搞综合审计,由于结合审计有上述两种目的,不宜简单从事称其为效益审计。由于财务审计悠久,经验丰富,方法较多,在进行效益审计时,可以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方法,当然进行财务审计时,也可涉及一些效益审计的内容。

2、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都是以受托责任者的有无违法行为和效益优劣为审查评价的目的,鉴证责任者的业绩为目的。经济责任审计已实行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已成为一种独立的审计方式,并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作为审查评价依据。如果按被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的任期逐年进行,即“一年一小审,三年一中审,五年一大审。可将效益审计的”五E“内客拼入经济责任审计之内,不必重复进行效益审计”,以节的审计资源,在制定责任者业绩评价体系,应当尽包括效益审计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3、环境审计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国内外审计界对其赋予多种不同的定义。在李学柔、秦荣生主编的《国际审计》中,作如下表示。

环境审计是审计组织依据环境法规政策和标准,遵循审计准则,系统地、定期地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活动、环境财务信息和环境管理系统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并将审计结果报告给委托方的活动。由于环境审计是对环境的专业审计,不涉及其他经济业务,而效益审计是综合性审计,不可互相代带,但可以相互将审计资料作为,可以对各自的效益审计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开展效益审计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效益审计的视野宽、范围广、要求高,难度大,应当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开展效益审计的研究提高认识,扩大宣传

开展效益审计是审计署的一个重大举措,2007年要使效益审计达到一半的目标,必须思想明确,真抓实干。首先,对效益审计应当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但是在和实务两方面各方人士的认识尚不一致,虽然我们过去也作过一些效益审计的研究,开过一些研讨会,在实践方面也作过一些探索,但未能系统地、深入地坚持下去,只能说是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任何工作都需要理论上的支持效益审计也不例外,从各地审计人员反映的情况来看,从本次会议论文来看,在很多问题认识尚不一致。

其一,都承认效益审计(含绩效审计)是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法制的加强,人民民主法制观念提高的产物,但对它与产生的环境和效益审计的关系,仍不透彻,甚至连它首先产生于哪个国家说法也不一致;

其二,对效益审计的概念认识也有分歧,各种提法都有,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讨论未能达到共识,但在一个国家应当通过研究讨论逐步达到共识。

其三,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但很多文章谈一般概念多,联系实际,就连介绍国外经验时,实践谈得也很不够,对审计机关过去的一些项目也缺乏。

各级审计机关领导人员、广大审计工作者要研究,深入提高认识,审计科研所和审计学会更应当把它作为中心课题来研究,多出成果为领导作参谋。

(二)审计署应当制定效益审计的法规

效益审计是现代审计的分支,应当依法进行,有些国家在审计长法中,或其他相应法规中都有明确规定,而我国《审计法》中在审计目标中提到“真实、合法、效益”。如纳入《审计法》,我国尚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还须一定时日。但审计署对开展效益审计作出规定,或暂行规定,还是有条件的。如能搞效益审计准则最好。如认为条件不成熟,搞一个效益审计指南也可,以利各级审计机关开展工作。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扩大对外合作

效益审计视野宽、范围广、要求高,难度大审计人员现有水平不能适应,应当开展效益审计、技术和文化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但由于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如对医疗机构、环保项目,及专业性、技术性较高的部门或单位,应聘请各该行业的专家参与,审计机关编制有限,应当给一定数量经费,聘请专家,开展合作,以适应效益审计工作的需要。另外,学习借鉴外国效益审计经验也很必要。

(四)做好各种审计项目的衔接,避免重复审计

财务审计、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等虽然各具特点,但仍有相通之处,应当相互借鉴有益成果,或将效益审计内容纳入经济责任审计之中,以避免重复审计,对各部门单位内部审计的效益审计成果,也可参考吸收利用。

主要参考资料:

1、《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2、《国际审计》李学柔、秦荣生主编经济出版社2002年

3、《国外效益审计简介》审计署外事司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0年

4、《审计研究》1985年第5期

效益审计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设计

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今世界政府审计的主流,它丰富和充实了政府责任监督体系。在政府绩效审计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指导审计活动、衡量审计事实、鉴定经济效益的标准,这就是绩效评价标准。绩效评价标准是审计部门或审计人员对实际效果进行衡量或评价的鉴定要点,是衡量经济效益优劣的尺度。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如美、英等国在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时间上远远早于我国,而且他们的经济发达程度以及审计体制等也为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他们在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也显然比我国成熟。就世界范围来看,美国的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走在世界的前列。美国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由硬性指标和软指标共同构成。美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就是以硬性指标为基础毕业论文怎么写,针对不同被审计项目,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如综合评分法进行评价[1]。

英国国家审计署对政府绩效确定了三项标准:钱是否花的少,尽可能少地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钱是否花得好,通过比较所投入资源与所产生效益进行评定;钱是否花的明智,通过比较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进行评估。英国政府绩效审计部门以这三项标准为依据,运用各部门各行业己有的评价指标,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2]英国在评价方法上也有许多形式,如专家意见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具体评价指标的对比、定性分析、运用统计进行定量分析等[3]。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以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为专题的研究文章并不多见,夏军峰简要介绍了国外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指出由于绩效审计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审计人员不得不为每个具体的审计项目建立评价标准,标准可以来自于基本的计划文书、预算文件、项目报告、国际机构的标准、政府的方针政策、专业机构的公告、过去的执行情况等。审计人员还应对绩效评价标准的适当性做出判断,许多具体的审计标准应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建立中国学术期刊网。其他大多数研究者把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作为讨论的问题之一[4]。

张丽华指出我国目前开展绩效审计的障碍之一就是缺乏一套完整的评价绩效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一些设想,认为公共机构绩效评价体系应包括被审计单位资源占用、资源利用、管理活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的内容,在建立政府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时毕业论文怎么写,还应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无法量化的影响绩效的因素,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优先实践”原则作为衡量标准[5]。

张天正提出绩效审计应着力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效率、管理控制体系、工作方法以及工作结果。其中工作效率可以用公共资源的数量与需求量、设备和职工允许空闲的时间、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等定量指标来衡量,其他几个方面则多为定性评价[6]。

邢俊芳、吕文基撰写的《经济效益审计》一书讨论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利用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以经费自给率、经费节约率、单位工作量费用率、本年人均经费、本年人均经费、比上年经费节约率等作为考核行政机关效益的指标,显然上述指标主要是从经济性方面对绩效进行考量,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的考核不够[7]。

竹德操等编著的《经济效益审计》又进一步提出了本年实事完成率、群众来信来访处理率、所属地区社会总产值增长率、所属地区引进外资增长率等效率指标,这些指标的贡献在于对行政机关的效益考核指标在考虑经济指标的同时考虑到了社会效益;其次,该书指出长远的经济效益、地区的合理经济结构难以从一时的指标中反映出来[8]。

二、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建立原则

建立政府绩效评价标准的功能,在于保证政府绩效审计判断的一致性和客观性。[9]因此,审计人员在制定或选择评价标准时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一)评价标准的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审计评价标准应当与被审对象的核心效用紧密相关。审计评价标准要能够对具体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并且保证绩效审计提供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或采取正确的行动。随着审计的深入,审计目标会层层细化。审计人员应针对各个具体目标来选择相应的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必须为每一项审计项目量体裁衣,根据审计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具体审计目标,形成审计人员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二)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主要是指审计评价标准必须简明、具体、易懂毕业论文怎么写,便于审计人员进行分析,易于判断被审计对象绩效的好坏,也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理解。审计评价标准应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的影响,从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反映现实的方法、管理能力、组织结构,且考虑发展潜力,主要对可控制和可调整的因素进行评价。

(三)评价标准的科学性

科学性主要是指审计评价标准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主观意志左右,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不同的评价人可以使用该审计评价标准得出相同的结论。审计评价标准应当涵盖特定条件下绩效的所有重要事项和方面。即注意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预算和实际业绩相结合,能够全面、辩证地考虑分析问题[10]。

笔者认为,除了上述三个原则之外,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还必须保持一定的灵活性,由于政府各部门的目标、性质、职能各不相同毕业论文怎么写,故如果要建立一个固定的标准模式很难,所以,灵活性是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根据不同的单位选用不同的标准,这样可以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另外,还要遵循一致性原则,标准可能来自不同的方面,但是有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一定要与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具有一致性,否则就不具有可操作性,是没有价值的。

三、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设计

《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确定的指标体系由职能指标、影响指标和潜力指标三大类组成。

职能指标。它用来衡量政府在其职能范围内所表现出的绩效水平,具有直接性和主体性,如社会保障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等基本问题。

影响指标中国学术期刊网。它用来测量政府管理活动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效的影响和贡献,具有间接性和根本性。这一指标直接考察政府是否有所作为。

潜力指标。它反映的是政府内部的管理水平,体现政府管理廉洁、公正、高效的政治要求,实际上就是在测量政府在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方面的工作效果。

笔者认为毕业论文怎么写,政府绩效的评价标准应该划分为政府总体绩效和项目绩效评价标准两个层次。政府绩效审计总体评价标准是带有根本性和指导性的原则标准,是对政府行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基本规定,也是政府部门开展一系列公共管理活动应努力达到的目标。项目评价标准是对一个项目是否实现其目标进行的评价,其重点是对活动产出价值的衡量。

(一)总体评价标准的设计

1.公共资源耗费审计评价指标

政府拥有社会公共资源的强制分配权,政府远景规划及年度财政预决算需要将财政收入分配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领域。公共资源耗费类指标主要考察政府行为成本,包括政府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占用。具体指标有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和社会综合发展支出。

基本建设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是财政用于新建、扩建、改建、重建固定资产的支出,其对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巩固发展国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补充国民经济各物质生产部门所需资金和投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基本建设支出往往是公共资源耗费的主要形式。

行政经费支出:公共资源耗费通常也必须考虑政府行政效率,衡量指标有行政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人员资金占用率等指标。当今政府治理的发展趋势是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大市场、小政府”。因此,行政经费所占比重过高的政府机构过多的消耗了社会公共资源。

社会综合发展支出:除了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外,政府还必须关注社会的综合发展。因此,政府在科教文卫事业上的财政支出、在环境治理、社会保障、其他公益事业投入以及在司法和国防建设上的投入,均能反映政府在公共资源的投向。

2.政府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需要是政府的根本职能毕业论文怎么写,也可以说是政府活动的产出。因此,在保障合理预算的公共支出后,对政府活动的产出绩效考察,即政府业绩考察应作为绩效审计的重点。政府业绩包括政府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政府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政策制定水平与实施效果、政府管理效益、政府管理社会效果等。可以通过设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来建立政府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1)经济效益指标

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得政府调控经济的职能日益突出,由于经济是其他社会资源耗费的基础,经济不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就无法顺利开展,也不利于社会发展总目标的实现。因此,经济发展始终是政府尤为关注的“政绩”。在衡量政府经济管理能力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中,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①宏观经济发展中国学术期刊网。包括人均GDP、经济发展速度、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比重、社会总投资增长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指标。上述指标反映了地区或部门整体的经济运行状况,是考核政府经济绩效的重要指标。②居民生活水平。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主要包括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消费能力、物价上涨指数等指标。③政府调控能力。包括产业结构、招商引资能力、乘数效应、挤出效应、市场监管能力和法规完善程度等指标。

(2)社会效益指标

政府经济行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而且还体现在其带来的社会效益上。作为一个现代型政府,仅仅关注经济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直接关系人民生活的人口和社会方面的指数必须纳入到政府绩效审计中。从质的规定性来看,就是用一定的资源消耗获取满足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从量的规定性来看毕业论文怎么写,就是用一定的资源消耗获取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和其他有用效果,也就是说,是其付出的代价与其社会受益程度之间的对比关系。具体指标有社会发展状况和人口质量水平。

社会发展状况:失业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公用设施保有量等指标,上述指标主要反映社会发展综合效益。

人口质量水平:人均预期寿命、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受教育程度等指标,主要是反映了人口发展状况和质量。

3.政府行政潜能审计指标

政府行政潜能指标主要是反映政府的施政效率和服务潜能,从而反映政府提供行政服务质量和能力。它包括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指标。定性指标主要包括:政府战略规划能力、政府应付突发事件能力、领导者基本素质、政府服务环境与条件、机关工作作风等。定量指标主要包括:行政人员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重、机关服务单位信息化程度、公务员处理事务速度、政府行政透明度、年行政复议次数、公众支持率以及服务满意度、廉政建设程度等。

(二)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设计

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包括一般类指标和项目个体评价指标。

1.一般类指标

一般类指标是对不同项目绩效评价摘要是评价项目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项目从立项直到最终完成是否做到了经济有效地运用资源。项目的成本效益比如何。项目的最终效益质量如何,包括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项目评价个体指标

项目审计评价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于项目绩效的评价应主要从项目的效果来评价。对项目的前期建设主要评价项目立项的可行性、立项程序的合法性、建设项目的机会成本的评价中国学术期刊网。项目的效果性评价应当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来评价。

(1)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

①投资利润率

投资利润率指标经济意义明确、直观,计算简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效果的优劣,适用于各种投资规模。、通常情况下,当计算出的投资利润率高于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时,认为该项目方案是可行的。

②投资回收期

回收期越短,说明投资的经济性越好,投资回收期也是反映投资效率的一项指标,投资回收期越短,说明投资的效率越高。

③净现值

式中:n----项目的期限

Ik----第k年的现金流入量

Ok----第k年的现金流出量

i----资本成本

该指标是反映投资方案在计算期内获利能力的动态评价指标。当NPV>0时毕业论文怎么写,说明该方案除了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赢利之外,还能得到超额收益,故该方案可行;当NPV=O时,说明该方案基本能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赢利水平,方案勉强可行或有待改进;当NPV<O时,说明该方案不能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赢利水平,该方案不可行。

④内部收益率

内部收益率就是使投资方案在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在项目计算期内,项目始终处于“偿付”未被回收投资的状况,内部收益率指标正是项目占用的尚未回收资金的获利能力,能反映项目自身的盈利能力,其值越高,方案的经济性越好。

⑤净现值率

其经济含义是单位投资现值所能带来的净现值,是一个考察项目单位投资赢利能力的指标。应用NPVR评价方案时,应使NPVR≧o,方案才能接受。

⑥总资产报酬率

该指标反映资产的运用效果。总资产报酬率越高,说明总资产的运用水平越好。

⑦资本保值增值率

该指标反映资产所有者投资回报效果的高低。只有当该指标数值等于或大于100%时毕业论文怎么写,才说明资产所有人的资产得到了保值或增值。

⑧计划投资资金节约率

该指标是反映项目投资经济性的指标。计划投资资金节约率为负且越大,说明项目投资的经济性越好。应当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计划投资额应当是具有科学依据并经过充分论证的。

⑨借债偿还期

借债偿还期是指根据国家财税法规及工程项目的具体财务条件,以可作为偿还贷款的项目收益(税后利润、折旧、摊销及其他收益等)来偿还项目投资借款本金和利息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反映项目借款能力的重要指标。

(2)社会效益审计评价指标

社会效益多数难以用货币计量价值,因此社会效益审计评价多以实物或劳动量指标为主,并多表现为服务范围和质量的提高或改善。据此,我国社会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由以下指标组成:

①资金节约率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经济性的指标。在项目建设质量保证的前提下,资金节约率为负数且越大,说明公共项目建设的成本越低,社会效益越好。

②工期计划完成率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经济性的指标。在项目建设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工期计划完成率小于1(100%),说明公共项目投资建设的速度越快,社会效益越好中国学术期刊网。

③公共设施增长率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公共设施增长率越快,说明社会的服务性功能越强,社会效益越好。公共设施增长率一般由城市标准道路增长率、城市公交营运线路增长率、人均绿地拥有量增长率、教育经费增长率、政府部门工作效率提高率、每万人拥有病床数的增长率等具体指标组成。

④公益性事业经费占GDP的比重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效果性的指标。公益事业经费占GDP的比重越大毕业论文怎么写,说明财政对公益性事业的资金投资越多,政府对公益性事业越重视,社会效益越好。

⑤适龄群体就业率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适龄群体就业率高,说明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安定,具有比较好的社会效益。

⑥教育水平人员结构比

该指标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地区人民接受教育的状况,是其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是否稳定、健康的晴雨表。

四、结束语

无论是总体评价标准,还是项目评价标准,它们的确定都需要我们在开展每一项政府绩效审计活动时不断的摸索。影响政府绩效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有表象的因素也有潜在的因素,有可预见因素也有不可预见的因素等等。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不可能包罗万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建立一种政府绩效审计的衡量尺度。审计过程中,应结合掌握的大量的活的情况进行对比测算。在此毕业论文怎么写,仅是对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初步探讨,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还很不完善。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本身是个系统,各种标准应联系的看。同时,由于政府绩效审计客体涉及面很广,既有政府部门财政预算支出,又有重点项目、专项工程支出,还有各类基金支出、国有企业投资支出等等方面。所以,绩效审计指标的确立就必须分类别,按审计客体的不同分别设立,没有适合各类政府绩效审计的一个指标体系。总之,只有经过充分的调查和论证,我国才有可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及其各部门和项目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并使其不断完善,为即将在我国大规模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

参考文献

[1]齐国生.美国绩效审计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审计,2001(1)58一59.

[2]管亚梅.英国绩效审计对我国的借鉴与思考[J].陕西审计,2005(3)36.

[3]张健梅.英国绩效审计对我国的启示[J].财会月刊,2005(9)56一57.

[4]夏军峰.国外绩效审计标准的借鉴[J].中国内部审计,2002.5

[5]张丽华.西方国家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与启示[J].财会月刊,2006(8)53-54

[6]张天正.引入绩效审计完善财政监督[J].财政监察,2003(1)38-39

[7]邢俊芳,吕文基,《经济效益审计》,人民出版社,1995年.

[8]竹德操,吴云飞,达式华,《经济效益审计》,中国审计出版社,1997年.

[9]邓小红,王俊.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J].决策与信息,2006(1)52一53.

[10]温美琴.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统计与决策,2007(19)67一69.

效益审计论文篇7

关键词:政府审计;产权法律制度;公共财政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以来,我国财政制度进入快速变革阶段,国家水平不断提高,产权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由此,社会各界对政府财务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政府审计的地位与作用也因此突显出来。政府资金的违规、违法使用行为在“政府审计风暴”之下不断浮出水面。然而,在经历了多次的“审计风暴”后,“政府审计疲劳”随之出现。针对新时期我国的经济与政治情况,如何发展我国政府审计事业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部门必须面对的课题。

西方国家也曾经因产权关系、产权法律制度、财政制度、水平、政府管理制度的变革而改革其政府审计,研究现代西方政府审计的变革有利于吸收经验教训,从而为我国政府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启示。19世纪末,美国进行工业革命,西方各项制度再次处于活跃变革时期,政府审计就此进入了现展阶段。而现代西方政府审计可分为新公共管理运动之前和之后两个阶段。新公共管理运动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它不仅深刻地改变了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管理,而且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政府审计。本文随后安排:第二部分介绍新公共管理运动前现代西方政府审计的状况,第三部分是关于新公共管理运动后现代西方政府审计的变革,第四部分是现代西方政府审计变革对我国的启示。

二、新公共管理运动前,现代西方政府审计的状况

近现代西方国家政府审计组织类型已经发展成“议会型”、“司法型”、“行政型”三种,其中“议会型”、“司法型”政府审计组织类型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有利于解决委托与关系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然而,不论是西方的发展还是公共预算制度、政府会计制度、政府审计制度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重要的分水岭。在20世纪之前,西方国家财政制度并未完整地体现出“公共性”、“法治性”、“归一性”、“非营利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在20世纪之前西方国家政府审计是接受了议会的有限“受托责任”,政府审计的范围受到当时政治、法律的限制,故其“法治性”也是有限的。

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开始前,西方政府审计是什么状况?一是英国的情况。英国国会在1866年颁布《国库及审计院条例》,1921年对《国库及审计院条例》进行修订,扩大了审计院长的职权范围:凡国家的一切收入与一切开支都要接受国家审计部门审计监督。直到1983年《国家审计法》颁布,英国的政府审计一直没有太大进展。期间,英国国家审计署也曾经进行少数的绩效审计,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而未普及开来。二是法国的情况。法国在1807年设立“审计法院”,政府审计因此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与独立性。进入20世纪后,法国审计法院的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并且在1947年因其工作人员被普通法承认为法官而实际取得司法性审计组织地位。三是美国的情况。美国从政府审计产生开始,其政府审计机构就处于政府内部——财政部之下。由于财政部对国会负责,尽管政府审计机构的设置一开始缺乏独立性,但政府审计已经具备“立法型”特征。192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预算与会计法案》强调了国家审计总局的权威性以及其直接对国会负责。1946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立法机构改组法案》使审计总局脱离总统机关,从而加强其独立性与权威性。

三、新公共管理运动后,西方政府审计的变革

20世纪70年代西方兴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改革。新公共管理运动改变了政府审计环境从而改变了政府审计理论、政府审计目标、政府审计假设、政府审计方法、政府审计对象以及政府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等。

(一)政府审计理论的改变

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审计的理论研究缺乏深刻、系统的经济理论的支持,尤其是政府审计理论。新公共管理运动促使人们对政府审计的受托责任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国内外不少文献从制度经济学理论入手分析了审计(政府审计)活动的实质,比如利奥.赫伯特(Leo.Herpert,1979)认为,审计行为的关系是被审计人为了表明自己的受托责任已经履行而接受审计人的审计,而审计人是得到委托人的授权;瓦茨和齐默尔曼(1983)指出,会计审计都是产权变化的产物,是为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实施而诞生的。审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支持着政府审计理论的改变。

(二)政府审计目标的变化

从审计史角度看,审计目标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查弊防错的审计目标阶段;查错弊和证明财务状况真实性的审计目标阶段;从查错弊过渡到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的阶段;以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为主要目标,查错弊为次要目标,同时非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也被拓展为审计目标,效益目标的审计逐渐受到关注的阶段。政府财务收支合法性与效益目标并重是出现在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之后。正是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对追求产出与效果导向的预算导致了政府效益审计大行其道。

(三)政府审计假设的变化

西方关于审计假设理论研究起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莫茨和埃及的夏拉夫。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效益审计推动理论界关于经济效益审计基本假设的研究。目前关于经济效益审计基本假设研究已经有不少成果,比如受托经济责任中存在经济效益方面的因素的假设;经济效益审计是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有效手段;经济效益审计人员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有效性存在正当怀疑的假设;受托经济责任的效益方面的因素是可以验证的假设;经济效益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与胜任能力的假设。效益审计假设使政府效益审计活动成为可能,因此关于效益审计假设的研究还需要不断完善。

(四)政府审计方法的变化

传统审计方法是针对财务审计的,主要是账表核对法、盘存法、调节法、函证法、查询法、顺查法、逆查法以及一些统计方法。由于政府经济活动的非营利性,传统政府审计使用的方法比上述的还要简单。西方政府会计制度“企业化”的变革使得政府审计活动复杂化。不仅如此,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政府审计方法的影响还表现在效益审计方法上。西方政府效益审计方法比如文件检查、访谈、二手资料评价、问卷调查、行为观察、与被审计单位交流、与基准(内部)的比较、国际比较、案例、统计技术、向第三方或外部专家咨询、讨论、数据分析、专业鉴定、摄像等等。效益审计方法的特征体现出政府效益审计的复杂性,也反映出政府效益审计对公共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政府审计对象的变化

传统的政府审计对象受限于审计目标——查错防弊,其审计对象范围很有限。新公共管理运动后,西方各国审计对象虽然各有差异,但效益审计促使政府审计范围扩大,比如美国效益审计对象是对每个政府项目的资金流向和政府运作的高风险领域进行实质性的监督检查,并监督联邦政府的财政管理,开展范围广泛的效益审计和项目评估。英国效益审计对象主要针对四种类型:效益低下、浪费严重的领域;特定部门、重大项目、工程;管理活动;其他较小规模的检查。

(六)对政府审计人员素质要求的变化

传统政府审计人员只需掌握财务会计方法、技术、制度以及相应审计方法就具备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新公共管理运动后,效益审计对政府审计人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效益审计不仅要对政府财务收支活动记录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还要对政府经济行为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对政府活动是否达到预定计划目标做出评价,对政府工作效率、服务质量进行分析,提供改进政府管理质量的相关建议等。这些都需要政府审计人员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与更强的综合素质。

四、现代西方政府审计变革的启示

现代西方政府审计经历新公共管理运动前后的两个阶段,其发展受到产权关系、产权法律制度、财政制度、、政府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其变革对我国政府审计事业的发展启示如下:

(一)提高政府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进入20世纪后,西方国家政府审计的发展主要是以提高其独立性与权威性为主。这主要是当时西方国家产权关系、产权法律制度、财政制度、水平所决定的。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大,我国产权关系、产权法律制度、财政制度、水平都表现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为了提高我国政府审计的工作效率,我们认为提高政府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很有必要。其中首要的事情是定位我国国家审计的机构类型,从国情来看,我国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更适宜采用“司法型”而非“议会型”政府审计机构类型。

(二)完善财政制度与政府产权法律制度,提高传统政府审计工作的效果

从西方20世纪上半叶的政府审计史可见,公共财政制度的不完善致使政府审计未必有很好成效,比如美国在20世纪初才有公共预算制度,英国议会直到20世纪初才真正控制公共预算收支,财政收支缺乏完善的立法规范等。我国自1998年正式提出建设公共财政制度以来,入世后我国公共财政各项制度改革快速发展。但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尤其是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滞后,因此政府审计业务一直效果不佳。完善政府产权法律制度是提高传统政府审计工作效果的前提。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推动公共预算管理的深刻改革,政府产权法律制度也因新公共管理运动深入而不断修订与完善,政府效益审计因此得以长足发展。我国政府效益审计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绩效预算改革与完善的产权法律制度基础上。

(三)努力做好理论研究,促进政府效益审计的发展

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会计理论与制度获得快速发展并取得相当成就,这为即将到来的西方政府会计革新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理论与实践经验。而此时,西方国家私有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创新也为新公共管理运动提供大量可供参考、引用、借鉴的理论、方法、制度。新公共管理运动促使人们对政府审计的受托责任的本质进行更为深刻的研究。政府会计理论、政府审计理论、政府管理理论的发展极大推动政府效益审计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也表现出“国际化”特征,从2001年开始政府会计理论的研究广受关注并取得不少成果。为了推动我国政府效益审计发展,理论研究工作还要不断深入。

(四)政府审计工作,需要更高素质的政府审计人才

西方国家政府效益审计的崛起极大改变了政府审计“受托责任”本质的内涵,改变了政府审计的目标、方法、审计对象、程序以及对审计人员组成与素质要求。现代政府审计的目标不再是简单的政府财务收支的合法性与真实公允性,还包括了效益审计目标。政府审计人员必须由具备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士组成,必须拥有更高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我国政府审计人才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效益审计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郭道扬.会计史研究(第一卷)[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靳玉波.20世纪美国政府腐败及其反腐措施[D].山东师范大学,2002.

3.蔡春,刘学华.绩效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4.冯均科.审计关系契约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石爱中,胡继荣.审计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彭华彰.政府效益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本文属集美大学科研预研基金项目(Q201007)。

效益审计论文篇8

关键词 经济效益审计;对象;遴选;DEA

一、引言

经济效益审计在中国提出和施行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如:早在1985年,娄尔行、汤云为就指出:经济效益审计的出现,标志着审计理论和实践有了新的发展,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审计不再局限于各种形式和类别的财务审计,而是将经过长期实践、已经日臻成熟的审计方法,应用于财务以外的其他领域。进一步发挥其管理经济的作用。这正是现代审计与传统审计有所区别的地方。管锦康在1992年就强调了国家审计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他指出:国家审计机关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既是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我国当前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审计进一步强调了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如: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多次提出。国家审计应将经济效益审计作为其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在2005年12月接受《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时指出,审计不仅仅是揭露案子,更多的是要通过审计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是解决经济生活中的“亚健康”问题,如深圳市有一个投资审计局成立7年来,通过效益审计为深圳市政府节省的资金有77亿元,占总投资的近10%。这说明经济效益审计已经逐渐成为国家审计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力度的加强,有关矛盾便逐渐显现出来。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国家审计资源的有限性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经济效益审计任务的需要。有资料显示,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负责审计的单位有3万多个,而目前每年实际被审计的单位却不到3000个,审计覆盖面只有10%左右,甚至于不少单位自审计署成立以来还从未接受过审计(杨政、许汉友、何瑷。2005)。作为法定的财政预算和财务收支审计都难以满足。就更难满足经济效益审计对国家审计资源的要求了。

为解决此矛盾。国家审计就不可能对经济效益审计对象进行面面俱到的审计,唯有采用抽样审计技术。有选择地安排每年的审计任务。但如何做到尽可能最大效率地根据审计资源选择最需要被审计的对象呢?这是一个需要科学决策的问题,也是国家审计机关正确制定审计计划时必须解决的问题。针对经济效益审计本身的特点,笔者提出,可采用DEA法遴选审计对象。以尽可能最有效地选择最需要被审计的对象。既能节约、利用国家审计机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达到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

本文的研究基本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动因;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就本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进一步指出尚待研究的问题。从而说明本文的研究价值;第三部分是对DEA方法作一介绍,以便为后面的使用作准备;第四部分是具体应用分析。展现DEA在经济效益审计对象遴选过程中的功效;第五部分是结论,就本文的研究作总结。

二、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遴选问题。国内外很少有专门的研究文献,但关于国家审计对象的遴选问题,相关的研究文献有很多。

刘国常(1999)提出:遴选国家审计对象必须服从于政治、经济目的。并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稳定下来。张彤(1999)则提出了根据国情选择国家审计的重点领域。并强调了审计署提出的20字方针。即“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

杨政、许汉友、何瑷(2005)详细考察了中国国家审计机关遴选审计对象的方法和依据。他们研究发现,中国国家审计机关遴选审计对象的方法主要有:根据中央政府上一年末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来遴选审计对象;根据上级部门交办的任务以及相关部门的委托事项来遴选审计对象;根据公众的声音来遴选审计对象;根据突发事件来遴选审计对象;根据前期审计问题的整改情况来遴选审计对象;根据年度审计重点自行选择审计对象。但他们也进一步指出:尽管审计署在遴选审计对象方面有专门的5年规划和年度计划,但这些规划、计划仍以经验数据为主要参考依据。计划管理的前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不够,因此有些计划缺乏长远性、科学性。执行中缺乏连贯性。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采用风险预警法和数据集合法来遴选国家审计对象。

廖洪、闵青(2005)指出,传统的国家审计对象遴选方法只注重短期行为,欠缺深层次分析。他们认为,制定审计计划要考虑六个要素:上级要求、政府与人民的要求、审计对象的内在需求、国家法律政策要求、前期审计情况、目前审计机关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的方法,如德尔斐法、专家决策法、项目预算法、巴雷特图法、未来分析法等。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张允明等(2005)。王社庭(2004),高翔等(2005)。

林树青(2003)则提出了建立审计对象信息系统的设想:应用最新的Internet技术、数据通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开发和运用审计对象信息管理系统。规范审计对象信息管理。并指出,审计对象信息管理系统能为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李建洲(2001)。肖正兰(2000),程维国(2004),李侠(2003),李满和、彭青兰(2001),陈大峰等(2003)。胡志勇等(2005)从图论理论探讨了审计对象的选择问题。龚明晓(1999)则提出了以网络技术优化审计对象的遴选问题。

马学斌(2002)研究了美国国家审计机关遴选审计对象、制定审计计划的问题。他特别介绍了洛杉矶市审计局在确定年度审计重点时的风险评估法,即审计局对其管辖的部门、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按照一定标准评出各部门的风险系数,最终将风险系数大的部门列入当年的审计计划,从而建立了以风险高低为依据来选择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计划的编制方法。另外一种方法是召开专家研讨会,类似“德尔斐”法。通过专家集体评价打分来遴选审计对象。

上述研究文献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国家审计机关如何遴选审计对象的问题,这些角度既有体现政治高度的,也有体现经济基础的;既有专家调查型的,也有数学模型运算的。但这些研究都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过程。很多方法比较模糊。仅仅给出了遴选的指导思想。可操作性差。更重要的不足是,这些方法主要是针对传统国家审计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对象的遴选而提出的,没有专门针对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遴选方法。而经济效益审计是目前国家审计正在大力倡导的方向,其审计对象遴选的科学性已越来越重要。笔者认为,必须针对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和目标来遴选其审计对象。因此,DEA法是其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三、DEA方法简介

DEA英文全称是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一般翻译 成“数据包络分析”或“资料包络分析”。它的前身是Farrell(1957)提出的“生产边界”(Production frontier)概念,这是利用等产量曲线为基础。以“生产边界”衡量技术效率与价格效率。并建立数学规划模式,以衡量整体效率。Charnes。Cooper&Rhodes(1978)将Farrell的模式加以推广。发展至“多投入/多产出”的概念,并提出了固定规模报酬(CRS)下多项投入与多项产出时的生产效率评价模型CCR。后来,Banker et a1.(1984)将CCR模型中的固定规模报酬假设改成了变动规模报酬(VRS),提出了BCC模型。这些模型都是运用数学规划的原理对决策单元(DMU)集合进行极值运算。最后给出相对效率评价。

DEA目前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效率分析方法。限于篇幅,笔者不在此赘述DEA相关模型的数学公式,这些数学公式的运算现在通过软件可以很方便地加以解决(本文所使用的就是专为DEA开发的EMS软件)。按照权威的说法。DEA克服了传统效率衡量方法的缺点,成为更加一般化的衡量模型。其具备四大优点(Seiford&Zhu,2003;Pendharkar,2002;Lewin etal,1986;张锡峰及周齐武。1992):1 DEA可同时处理多项投入与多项产出,而不需事先设定参数,属于典型的无参数分析方法。2 产出和投入指标之权重决定是由数学规划所产生。任一决策单元(DMU)均无法依据主观判断找到另一组权重。可以排除主观判断的成分,较为公平。3 DEA所求解的效率值可视为一综合性指标,可以用来表达经济学上总要素生产力之概念。4 通过DEA法中给出的松弛变量及效率值可了解组织资源的使用状况,并指出效率有待改进之单位。以达到组织效率的全面提高。

虽然DEA法拥有种种优点,但仍有一些使用上的限制(Doyle&Grew,1991;张锡峰及周齐武,1992):1 主要受限于线性模型的假设。2 根据经验。决策单元(DMU)个数应为所考察之投入与产出项个数和之五倍或五倍以上,否则将会严重影响研究的效度及信度。3 效率分析的正确与否受限于投入项与产出指标的选用和衡量。

笔者之所以在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遴选中推荐采用DEA法,主要是考虑到DEA的运行本质与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不谋而合。1 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是对被审计对象的经济效益进行检查评价,而DEA正是专门针对决策进行效益评价的模型;2 在现行经济效益审计施行初始,难以给出具体被审计对象的效益影响因子。也就不可能进行因子分析,而DEA克服了这一不足,它不需要事先对被评价对象有全面了解,只要给出共同的指标数据即可。另外。DEA对投入/产出指标的设计没有严格的限制。这也符合经济效益审计前的控制状态,因此。DEA的特点完全符合了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遴选要求。

四、具体应用

采用DEA法遴选经济效益的审计对象。主要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操作:

(一)决策单元(DMU)集合的选定

决策单元集合的选定是进行DEA分析的第一步。这一步主要是将经济效益审计的全体对象作为决策单元集合,DEA的目的是从决策单元集合中选择经济效益相对较差的单位作为审计对象。

正如前面的文献综述所言,每年国家审计机关在安排审计重点领域时都有着对应的选择依据,但在大的审计领域方向选定后,如何在一个具体方向领域内再进一步遴选,这就是DEA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了。DEA的优势就是可以进行同行业的相对效率分析。将同行业的相关单位作为决策单元,形成相应的集合。根据经验判断,决策单元的个数与决策中的投入/产出的指标个数选择有关联。假设模型中的投入指标个数为M。产出指标个数为N,决策单元(DMU)的个数为S,则一般要求S≥2(M+N),也有的学者提出应该是S≥5(M+N),当然这是一个经验估计,在具体设计决策单元时,这个集合中的元素一般是越多越好。

本文在DEA应用分析过程中。以中国商业银行2003年的数据为例。为尽可能地提高决策的有效性,笔者搜集了14家商业银行的资料。它们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兴实业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由于本文只是用这14家银行的资料作为分析的例子,并不是真正研究这14家银行的运营状况。在本文后面的分析中将隐去这些银行的名称,并将其顺序打乱。以英文字母表示。这些银行的资料均是笔者从中经专网(211.81.31.53:88)提供的数据库中获得的,限于篇幅,笔者不在此列出这14家银行的原始资料,读者可去该网站自行查阅相关数据。

(二)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尽管常用的回归模型也可以评价经济效益,但DEA与之相比有很大的优势。DEA分析的最大优势不仅是无参数分析,更主要的是它可以进行多投入/多产出分析。在一般的回归模型中,尽管可以做多元回归分析,但因变量只有一个。如果将自变量看成是投入指标。将因变量看成是产出指标。那么在传统的回归模型分析中只能做单投入/单产出或者多投入/单产出分析,这就很难满足现代经济主体复杂效率评价的要求。而DEA则解决了这一矛盾。

在本文针对14家商业银行的投入/产出指标设计中,笔者参考了银行效率评价研究和经济效益审计中的指标评价研究的相关文献。如:孙晓冬、王逢宝(2006)在利用DEA分析商业银行的资产利用效率时选择了五个投入指标,分别是: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固定资产净值;给出了三个产出指标,分别是: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程昶志、鲁志勇(2006)在研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效率时选择了四个投入指标,分别是:存款、固定资产年度折旧、资本金、劳动力:而产出指标有三个,分别是贷款、投资、净利润。顾芸(1999)研究了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两类指标。即综合指标和单项指标。综合指标分别有资本收益率、社会贡献率、净资产报酬率和社会积累率,单项指标有资本保值增值率、销售利润率和存货周转率等。

前已指出,本文的研究目的不是专门考察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只是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前对被审计对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遴选审计对象。笔者认为。在具体选择投入/产出指标时。应考虑资料所能提供的指标深度和审计目标的针对性。基于此,结合有关学者的研究,本文选择了三个投入指标和三个产出指标,三个投入指标分别是14家商业银行的实收资本金额、贷款金额和投资金额;三个产出指标分别是14家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其他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这些指标无论是对商业银行的运营过程还是运用结果都有了较为全面的诠释,比较符合对商业银行进行整体效益评价的要求。

(三)EMS软件分析

在设定好决策使用的单元(DMU)集合和投入/产出指标后。为效率评价所作的数据准备就已经完成了,下面的工作就是用成熟的软件来考察搜集的数据,从而给出分析结果。本文在进行DEA分析时选用了EMS软件。EMS全称是Efficiency Measurement System,它是由Holger Scheel编写的,它不仅可以考察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TE),而且可以给出相对效率低下决策单元的标杆学习对象。

根据笔者搜集的14家商业银行的资料,通过EMS软件(投入导向)的运行,得出的技术效率结果如表1所示、标杆学习集合如表2所示、松弛变量如表3所示。

(四)DEA结果的评述及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选择

通过上面的EMS软件的分析结果。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哪些商业银行的整体运营是有效率的,哪些商业银行的整体运营是无效率的。这就为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精确遴选提供了理论指导。

1 投入导向技术效率的评价

根据表1可知,14家商业银行中有8家银行的整体技术效率大于或等于1,分别是:C银行、F银行、G银行、H银行、I银行、L银行、M银行和N银行,说明这8家银行的运营是相对有效的。剩下的6家银行的整体技术效率小于1,分别是A银行、B银行、D银行、E银行、J银行和K银行。从技术效率上的摸底。可以大致确认将技术效率小于1的银行作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集合。

2 标杆得分的分析

通过表2可以看出8家运营有效率的商业银行的标杆得分。其中,得分最高的是C银行。其标杆分值为5;其次是N银行,其标杆分值为4;再往下是H银行,标杆得分为3;I银行标杆得分是2;F银行和G银行的标杆得分都是1;而L银行和M银行的标杆得分都是O。这些分析结果一方面说明了在有效率的银行中,其整体运营效率仍然有区别,另一方面也给出了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的目标值。很显然。标杆得分高的银行的相关指标可以作为经济效益审计时的参考指标。在本文所分析的14家商业银行中,C银行的运营效率是最好的。而L银行和M银行只是近似有效,因为它们的技术效率虽然大于1,但标杆得分却是0,说明它们在运营中还存在相关问题,需要改进。属于边缘有效率的决策单元。如果无效率的决策单元数量小于经济效益审计准备安排的审计计划数量。则可以将边缘有效率的决策单元也纳入经济效益审计范围。

3 松弛变量的分析

在DEA分析中,松弛变量的计算为改善规模效益和技术效率提供了直观的理论潜力目标。在表3中,针对6家技术效率小于1的商业银行。DEA分析都给出了每个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改进潜力值。说明A银行的投入指标中,实收资本和贷款额度是正常的,但投资额与其收益不相称。或者说投资处于低效率运转;而产出指标中,利息收入处于正常水平。但其他收入和净利润的获取与其投入不相称。根据松弛变量的具体数据。理论上可以预测,在14家商业银行正常的运营效率参考下。A银行的净利润可以再提高113.8亿元,这一产出的增加数据是相当可观的。同样的道理。基于松弛变量值,可以分析B银行、D银行、E银行、J银行和K银行的改进潜力。这种改进潜力的理论预测是经济效益审计正式开展之前就给出的,可以作为理论标杆。在具体审计过程中起到参考作用,也可作为审计报告和有关改进建议形成的先期依据。

另外,如果首次DEA分析得出的无效率决策单元数量仍然大于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计划安排数量,则可以进行第二轮DEA分析。在这第二轮DEA分析中。可以剔除第一轮分析后技术效率和标杆得分都大于1的决策单元。即将第一轮分析中无效率和边缘有效率单元作为决策集合。再进行一次DEA分析。直到无效率的决策单元数量小于或等于本次经济效益审计准备安排的计划数量时,遴选工作才算是告一段落。在本文中。假如根据国家审计机关目前的资源限制。本次对商业银行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准备安排审计2家商业银行。而第一轮DEA分析后有6家无效率单元,于是将这6家银行加上L、M两家边缘有效率银行组成集合进行第二轮DEA分析,再次运用EMS软件。其具体结果见表4。

第二轮DEA就属于“差中选差”了。在表4中。只有B银行和J银行的技术效率小于1,其他的都大于1。刚好与本次审计的计划安排数量不谋而合,于是就可以选择B银行和J银行作为本次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

上述采用DEA遴选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分析过程可以采用流程图直观反映,见图1: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DEA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遴选方法。它不仅可以迅速地找出符合审计数量计划的审计对象,而且可以事先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大致的运营效率评价。为下一步展开具体的经济效益审计活动作了铺垫和摸底,也提供了参考的标杆效率指标。可以说。这种方法在经济效益审计中的应用收到了“一石多鸟”的效果,完全与经济效益审计的动因和理念相一致。

当然,DEA分析是建立在对投入/产出指标的信任程度上。如果被审计单位事先掌握了国家审计机关的遴选方法,在相关指标上提供虚假数据。则DEA结果就不可信了。另外,DEA分析主要是考察同行业的相对效率,如果作跨行业比较,可能会出现失灵现象,这也是它的一个不足之处。

上一篇:财务内控机制论文范文 下一篇:专项基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