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实训心得范文

时间:2023-10-31 09:10:48

保险实训心得

保险实训心得篇1

我校从2006年以来着力于课程建设与改革,《保险学》课程的改革取得了重大成绩,从理念、目标、教材、内容、教法、实训、场所等方面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保险学》课程改革应以

课程名称的变更为起点

我校对《保险学》课程的改革是从课程名称开始的。2005年,我校设置金融保险专业时,将该课程命名为《保险学》。2008年,在“专业剖析”活动中,将其更名为《保险合同与法律》。

课程改名表达了对课程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决心 我们研究了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保险学》或《保险学原理》课程,发现其在改革力度上形式大于内容,几乎是本科同名课程的“山寨版”,没有体现出高职课程应有的特色。究其原因,在于急功近利思想的作祟和创新精神的缺失。一个改革者应该具有科学家的头脑,企业家的气魄,未来学家的眼光。着眼于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宁愿在探索的路上走得慢些,但不能在起点上误入歧途。

课程改名的根本动因来自生产实践一线的要求 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毕业去向之一是保险行业。保险行业对学生的职业要求可以用“明理念,懂法律,会理财,善沟通”12个字概括,即合同管理能力和法律素质。作为入门的保险类课程,在有限的课时内(一般为54课时),课程应聚焦于保险理念的引导、签约技能的训练和法律素质的养成上。有了这种起点,该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将会具备严谨的职业理念和良好的展业习惯。

课程改名有助于形成分工明确、逻辑严密的课程体系 《保险学》或《保险学原理》课程知识体系庞杂,能力目标不明确,前导后续课程逻辑关系不清晰。因此,我校金融保险专业对开设的三门保险类课程进行改革。《财产与人身保险》课程主要介绍重要的财产与人身保险产品的类型,并培养解读相应保险产品的能力;《保险营销理论与实践》课程主要介绍保险产品营销的方法与技巧,并培养理财规划和制作投保建议书的能力。因为保险产品属于无形产品,法律特性明显,所以,《保险合同与法律》课程顺理成章地成为二者的前导课程和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主要介绍风险与保险、保险业务流程、保险合同、保险法律等理论知识,同时,训练学生运用相关法律签订合同与解决保险纠纷的技能。

《保险学》课程改革应

从六个方面进行内涵建设

调整教学理念:从“以学生为中心”到“以市场为导向” 从成人教育转制为高职教育的头几年,我校专业教师迅速调整了心态,走下“居高临下”的讲坛,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确实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我们发现这种改革还不到位。在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时,许多学生与大多数国人一样,对保险业持较深的戒心甚至偏见,原因在于他们对行业状况、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等缺乏清晰的感性认识。如果能加强学生与市场的直接沟通,创造条件让他们更多地进行实践,学生就会逐步转变观念,形成对保险业客观、辩证的评价。所以,“以市场为导向”理念对这门课程的教与学更具有现实意义。

提升教学目标:从“传授理论知识”到“培养职业潜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功能仅仅局限于“传授理论知识”,有经验的教师最后沦为教学“流水线”上的“知识蓝领”。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初期,应确立“训练就业能力”的教学目标,并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我们分析了保险营销的工作过程后,发现保险合同作为产品载体,贯穿于工作流程的始终,因此确定了以“培养学生解读、签订保险合同

转贴于

与处理保险合同纠纷的能力”为具体教学目标。在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要培养学生签订和管理合同的能力,必须以扎实的法律知识和素质作为支撑,同时,学生毕业后到保险公司就业,无论是见习业务员,还是高级管理人员以及职业晋升,都需要法律素质这种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培养职业潜力”被重新定位为本课程的终极培养目标。

整合教材资源:从“普高教材”,到“校本教材” 《保险学》课程最早采用的是普高本科或中职教材,改名为《保险学原理》后采用的是“伪”高职教材,这些教材通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缺乏高职特色,实践内容不足;内容陈旧滞后,不符时代要求;忽视能力培养,偏重单一知识;固守传统思维,脱离教改轨道。在课程更名为《保险合同与法律》后,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保险合同与法律》(已立项,待出版),该教材将具有以下特点:

1.以“基于工作过程”作为选取教材内容的指导原则。作为入门课程,本课程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认真规划长远的职业生涯,扎实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岗位技能。因此,我们重新整合了以往的教学内容,选取了保险理念的形成、保险业务流程与岗位、保险合同管理、保险法律支持四个内容模块。

2.以“任务导向”和“项目导向”作为教材的组织方法。本教材设置了四个教学项目。项目一“保险理念的形成”,将帮助学生澄清误解、端正态度,以专业的心态认识要学习的课程和将来要从事的行业。项目二“保险业务流程和岗位”,将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所要从事职业的业务流程和所需的素质与技能要求。项目三“保险合同管理”是教材内容的核心,贯穿所有业务流程的主线,也是学生从业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项目四“保险法律支持”是项目三内容的根本保证,将培养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每个项目都通过“任务导向”编排内容,其逻辑顺序是:任务的引入(如,案例导入,问题引入等)→任务的分解(子任务,按时间顺序、流程顺序或平行顺序分解)→任务的解决(包括知识解释、原理分析、技能运用、课后练习)。

3.以教材的“无缝对接”作为校企合作的契合点。本教材的编写体现了校企合作“零距离沟通”的特色:(1)项目内容均来自生产一线。教材的内容是授课教师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行业人士共同协商确定的,案例也是来自保险行业的经典案例。(2)满足学生考证上岗的“零过渡”需求。教材内容覆盖了保险人考证的绝大部分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顺利通过考试,达到上岗的初步要求。(3)与企业资源“零障碍”共享。我们已与友邦人寿广州分公司达成协议,企业派专业人士深入教学课堂,按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协助教学,专业教师也可以将与理论模块配套的实训项目放到企业生产一线加以实施。

创新教学方法:从“举例教学法”到“现场教学法” 《保险学》课程教学最初采用“举例教学法”,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较难理解的概念、原理通俗易懂。但是这种方法目标性、针对性、逻辑性不强,而且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居于被动地位。改名为《保险合同与法律》后,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案例为内容,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的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引导,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置于实践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对实践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实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我们以“案例教学法”作为贯穿项目、牵引任务的主要教学方法。如表1所示。“案例教学法”能够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即便如此,我们感到这种教学方法还是存在一些沟通障碍问题。比如,在哪里讲授这些案例?哪些人来讲案例?谁是案例中的主角?所以,我们正在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现场教学法”。具体做法,一是将部分教学内容安排到保险公司的职场、培训中心、展业现场进行教学,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二是请保险公司的培训师和资深业务员来校授课,以其自身经历激励学生;三是让学生参加展业实践,使其成为教学案例中的主角,回校后与同学进行知识分享。这种方法推出后获得了学生的好评。转贴于

再造实训项目:从“五大实训项目”到“展业签约核心业务” 《保险学》课程最早是将教材《保险学原理与实务》的内容(见表1)粗略划分为五个理论模块,设计了五个配套实训项目:

实训1——风险认识:海上逃生(保险游戏);

实训2——保险纠纷案(案例讨论);

实训3——订立保险合同(模拟训练);

实训4——与保险界交流(参观、座谈);

实训5——社会各界对保险的认识与需求(市场调查)。这些实训项目与理论模块基本吻合,实施方式也丰富多样,但没有真正体现项目导向和任务导向的特色。高职课程的实训课应以“有用”为原则,提倡精炼。因此,在《保险合同与法律》课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项目化,我们将实训项目整合为:

实训1——认识保险事业(与“风险与保险”项目配套);

实训2——了解保险工作过程(与“保险业务流程”项目配套);

实训3——模拟签订保险合同(与“保险合同”项目配套);

实训4——保险理赔实务(与“保险法律”项目配套)。整合后的4个实训项目围绕保险展业签约的核心业务设置,更具有针对性和整体性。

延伸教学场所:从“传统教室”到“一线岗位” 高职课程的教学应具有开放性,要求做到“三个延伸”:一是将实验室延伸到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设备和资源;二是将教师培训延伸到企业,可采取挂职锻炼的方式;三是将课堂延伸到企业,进入生产实践环节。要让学生知行合一,他们对保险事业、保险理念的认识才会深入。因此,我们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与其中的签约企业更是进行了深度合作。除了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进度表、选择教材和实训项目外,还以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学生参加公司晨会,可对保险公司的文化和工作氛围增加感性认识;参加暑期实习,可为新学期课程学习作良好的铺垫;参加业余时间展业,可大大弥补课堂学习时间的不足。

《保险学》课程改革

需要夯实支持保证基础

课程体系需优化 金融保险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按将来的就业方向设置成证券类、银行类、保险类三大课程模块,这些课程按工学结合的要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成效参差不齐。最大的问题是这三大课程模块变成了相对的知识与技能“孤岛”:各门课程具体教学目标明确,但总体上不统一;各门课程理论知识自成体系,但不能相互印证;各门课程实训项目琳琅满目,但缺乏强化效应。总之,专业课程体系欠缺的整体性和逻辑性,势必影响《保险合同与法律》课程改革的深化,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

师资队伍需完善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保险合同与法律》课程教学团队年轻,有活力,学历层次也较高,但缺乏企业工作经历。正如柳传志先生所说的:“人才应该具备三个特点:一是人品要端正,二是胸有大志,进取心强,三是善于学习和总结”,年轻教师只要牢记这三点,就会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提升能力,积累经验。

学生心态需转变 改革后的《保险合同与法律》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但随着对行业的深入认识,面对保险营销工作的巨大挑战,多数学生提前放弃了对保险职业的就业选择,学习积极性逐渐消退。影响了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和合作企业的热情。因此,我们一直在努力促进学生心态的转变,并告诫学生:第一,即使将来不卖保险,一定会买保险的,保险知识和保险理念不可或缺;第二,保险公司的培训和展业实践对培养营销能力非常有效;第三,“保险不是人做的,是人才做的”,度过最初的适应期,后面的职业道路会越来越宽阔;第四,躲避保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躲避困难,逃避人生。

保险实训心得篇2

刘燕平,2007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专业。毕业后,他放弃了专业对口的编辑工作,全身心投入保险行业。当时,他满怀理想,愿意付出,但却也只坚持了一年半的时间。现在,已转行的他“而今迈步从头越”,体会到“雄关漫道真如铁”。回忆那段做保险的日子,自己虽然失去很多,但也非毫无所获。虽然没有从保险那里得到他想要的成功,但他通过这段时间的历练,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学到了很多做事的好方法。

踏入保险业之前不知何为保险

刚上大学时,刘燕平给自己设定了两条路:一条搞研究,研究法律;另一条经商,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后来考研出了点小小问题,让他下定决心走第二条创业的路。当时,他并不知道保险是什么,究竟该怎样做,自己是否适合。他说:“刚毕业的时候,我也不会问这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是普遍的想法。”他想找份自由一点的销售工作,为将来经商快速积累点经验和资本,保险的宣传恰恰契合了他的心思。

招聘的人也就是以后团队的“老大”告诉他,“在这里没有领导和下属只有团队和伙伴,你可以自由施展,没有限制,你努力越多收获就越多;在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大家靠业绩说话,只要你业绩好,你可以超过任何人,包括我。”他听了很激动,心想“如果我做好这份工作,那我就可以很快赚到一笔钱,然后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当老板。”

“刚毕业的大学生,对现实估计总是低点,对自己估计总是高点”,他打趣说。

保险是“朝阳行业”,

但关键要看“自己是否适合”

保险行业属于金融行业,在国外,其地位影响甚至超过很多大银行。像美国AIG、德国安联都是世界顶级的保险金融集团。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面临雷曼兄弟、AIG等金融机构的注资要求,美国政府选择的是AIG,而不是叱咤百年的投行老店雷曼,由此可见,AIG在美国影响之大。它几乎关乎到每个美国人的的生活,如果倒闭不堪设想。

保险业在中国方兴未艾,每年的增长速度惊人。保险业内经常提到“黄金十年”即2005年到2015年,这十年快速增长期你抓住了就抓住了,错过了就再也找不回了。

“我不会因为自己做保险很失败就去否定整个保险业。保险工作很自由,收入弹性大,又和目前热门的‘金融’、‘理财’挂钩,与其他行业比起来,保险确实不失为一个好的行业,但前提是你要‘适合’。” 刘燕平说。

保险行业“贫富”分化严重,做得好的一年几百万,做得不好的连饭都吃不上。刘燕平做保险做了一年半,个人寿险半年,银行保险一年。“很显然,我并不成功,保险讲‘剩者为王’,我算是提前出局的。”他讲起自己来很直率、很坦诚。虽然自己没做好,他还是认为保险这段经历,给予他的大于他失去的。从最开始出校门时的“盲目自信”到工作一段时间后对自己的“怀疑失望”到现在能够客观的认清自己;从开始的“心浮气躁”到后来的“悲观落魄”到现在的“脚踏实地”,他经历了蜕变。

保险经历:职业生涯的重要开端

很多企业的培训模式都脱胎于保险公司。进了保险公司,就好像进了一所学校,保险公司的培训真正实践了“活到老,学到老”这句古语,每天都会有培训,而且不止一次,早上有晨会,晚上有夕会。保险公司的培训涵盖各方面,有培训理念的、有培训知识的、有培训礼仪的,有培训方法的。培训非常讲究应用,学员当场就要“模拟现场”。刘燕平讲他自己之前上台讲话,腿打哆嗦,嘴发颤,现在之所以能流畅演讲,临场应变,都源自于这些培训。他每天早上都会关注重大新闻、金融时势的习惯也都是这段时间养成的,因为每天见到客户,大家首先必须要有个共同话题,而跟客户聊这些就是个很好的开始。保险公司的击掌、唱歌和跳舞也不无道理,他们驱走你的懒散,让你精神饱满的投入每一天的工作,不知不觉提高你的工作效率。

刘燕平的团队观念很强,这主要也在做保险期间养成。保险公司以金字塔式的团队为基础。在团队内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互相帮助,协调配合。在团队内大家诚意批评,伙伴们以“清醒”的旁观者身份指明你的优缺点,大家都可在伙伴们的帮助下,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我。在工作时,大家分工合作,结伴展业,共同应对客户,共同总结改进,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保险是一种魔鬼销售,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你给客户的只是一张保单,但客户要做的往往是连续20年左右的缴费。”刘燕平总喜欢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强调他说的事的重要,他的这种讲话方式也是从保险讲师那里学来的。保险营销对客户经理的专业性、说服力要求非常高。你的“专业”让客户能够相信你,你的“说服力”让客户心甘情愿拿钱出来。最高水平的客户经理甚至能做到不仅把保单销售出去而且还让客户感谢他。“做保险这一年半对我的专业知识、对我的说服力考验很大,不断激发我去学习知识,去研究销售心理,这种时刻提醒自己还需努力的意识对我的帮助将会是一辈子的。”刘燕平非常肯定地讲。

保险让人真正客观地看待自己

“当然,做保险也不是没有教训。其实,像我这样一个外地人,而且那时是一个刚毕业的外地人,去选择做保险,这就是一个最大的教训。”当我问到刘燕平做保险对他有什么启示时,他如是说。任何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决定了每个行业对从业人员都会有一些硬性要求。保险行业的销售模式,在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是以“缘故法”为主,就是所谓的“从熟人做起”。为什么呢?原因是中国人的保险观念一直不强,有的人甚至因为误解而抵制,而且保险业的前期经营确实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现象,有死缠烂打的,有遮遮掩掩的……一些客户的利益也实际上受到了侵害。

在亲人朋友等已认识的人之间,这种“防备”会降到最低,他们起码会耐心听你讲保险。一个从外地来的保险客户经理,不可能在广州有很多亲朋好友,所以你只能找陌生人,这种方式效率很低,成功率也低。另外,保险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理财规划,一个没有家庭的,对社会都不太熟悉的人,就算你很专业,也难掩你话语的“苍白无力”。俗话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说家庭你没家庭,说理财你又没财理,你都没经历过,在我面前“瞎指挥”啥?这是刘燕平做保险遇到的最大无奈。这些客观的东西通过努力也是弥补不了的。

实际上真正做得优秀的销售经理,往往也是那些工作多年、人缘很广、本身已经很成功的人,除非你真的很天才,或者你运气好。

保险行业是个朝阳行业,未来的发展肯定会很好。保险行业也是个很专业很考验能力的行业,你能在保险行业做好,你也肯定可以在其他销售行业做好。保险行业也是个很有挑战的行业,可以磨练你待人接物、察言观色、临场应变、销售等各方面能力。但保险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去做的。

保险实训心得篇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曾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职业教育要想持续而稳定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既具备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大力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瓶颈和职业院校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过于形式化,合作层次相对较低,没有彻底展开。为了加深校企合作的步伐,部分职业院校对校企合作的形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摸索出“集团化办学”、“ 校中厂”、“厂中校”等多元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促进了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在推动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方面率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建立了中美联泰大都会保险电销实训基地,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学校教师教授保险专业理论知识,企业指导教师注重保险实操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园就可以进行实战演练,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为学生更好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校中厂”合作模式,实现了“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亲临支持,未进入社会就可以增长实践技能。

一、“校中厂”合作过程与做法

中美联泰大都会保险电销实训基地是辽宁金融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示范性基地,同时也是保险实务专业电销实训中心。该项目于2013年3月开始筹建,201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是辽宁金融职业学院首个引进行业内企业投资、在校内设立实训基地、真正开展实际业务的“校中厂”项目,是我院与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股份公司辽宁分公司、辽宁鸿途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共同进行校企合作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项目。

项目合作方式为我院提供实训基地职场所需要的场地和配套设施;鸿途科技投资85万元购买相应的软硬件设备,将原来实训楼705和706教室改造成为保险公司电销中心现代化的办公职场,建有综合呼叫系统设备96台(套),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股份公司辽宁分公司提供业务培训、业务数据和业务指导;三方强强联合,共同为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保险实务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打造保险电销实训基地,目前该项目运营正常,每天都有学生在此进行实际操练。

二、“校中厂”合作模式

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营的主体实际包括四个方面,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股份公司辽宁分公司、辽宁鸿途科技有限公司和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在校的参与实训的学生,合作各方通过合作协议来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从而保证整个项目的有效运行。在此过程中,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与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股份公司辽宁分公司签署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协议书》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协议书》,与辽宁鸿途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书》和《校企合作(“校中厂”建设)协议书》。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在合作过程中提供相应的部分资金,项目所需的场地和教室,以及诸如水、电、网络等相应的配套资源,从硬件上保证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在满足专业学生人才培养要求的前提下,修改部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软件上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辽宁鸿途科技有限公司是整个项目的主要投资方,投入绝大部分资金,购买相应的办公设备,引入呼叫中心的业务系统,配置实训基地的软硬件设施系统,承担着整个项目的日常运营成本支出和人员薪金支出,并管理着项目的实际运营。

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股份公司辽宁分公司是整个项目的产品提供方和业务需求方,即电销中心外呼的与保险相关或者附属的服务产品是由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提供的,外呼赠送成功的业务也同样由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股份公司辽宁分公司来购买。为保证业务的有效顺利进行,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股份公司辽宁分公司提供人员和场地为学生进行业务培训与指导,并和现实的行业内的职场一样随时进行现场管理。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保险实务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学生是实训基地日常参与的主体,在学习过相关的思想道德、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后,以实践课程参与实训的方式,投入时间、精力和劳动,完成实际的外呼业务,在增长实际业务技能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

三、“校中厂”项目运营

电销中心的运营完全按照现代化的职场和企业化的流程进行,相关专业的同学必须经过报名――面试――筛选――培训――工作――晋级等一系列严格的流程和步骤,才能够成为电销中心的“工作人员”。经过实训基地“洗礼”过的优秀学生还可以优先选择在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股份公司辽宁分公司和辽宁鸿途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四、保险专业“校中厂”合作模式的成效与反响

1.对学生而言

中美联泰大都会保险电销实训基地主要设计开展金融行业综合呼叫服务业务,目前正在进行的是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的全球免费救援和免费私人医生以及免费短期意外伤害保险的赠送业务,上线呼叫的学员全部来自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二年级的在校学生,完全由辽宁鸿途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进行培训、指导和管理。学员不出校门就可以亲临职场,尚未毕业就可以带薪工作,未入社会就能够增长技能。

同学们在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开展实际的业务,增长自己的技能,还可以得到很好的薪金待遇,经过两个月左右的业务技能提升以后,平均可以获得每月1000-1500元的薪金收入,表现优异的同学的薪金更是有超过了3000元。该项目为辽宁金融职业学院院投资与保险系保险实务专业,以及相关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找到了良好的归宿,也为投资与保险系,乃至全校贫困学生的勤工俭学开辟了一条新路。

加入到电销中心实训的同学们是这样评价这项工作的:“能在学校就接触到职场实战,真的觉得很幸运!”; “学校为我们安排好了实习和就业,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了!”;“公司的领导很关心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工作是很辛苦,但是收入很令人满意!”

2.对企业而言

保险行业是一个人员流动率居高不下的行业,电销行业同样也是需要大量的新生力量来发展自己的业务。所以合作的企业一方,在这样的项目当中同样也是存在自身的利益着眼点的。

首先,“校中厂”的办公职场设计,尤其实在目前高等院校普遍迁往市郊的大趋势下,节省了很大一部分的运营成本支出;

其次,在有大量实习实训学生参与的情况下,保证了自身有效的人员需求可以不断得到满足,并且为后续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对于企业自身而言也是一个良好的营销策略和品牌推广,对于扩大企业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3.对学院而言

中美联泰大都会保险电销实训基地的建成,迈出了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在“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不断探索中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一步,整合了社会各方的优势资源,拓宽了校企合作的视野,加强了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提升了学院的地位与威望。

按校企合作程度的由浅入深,可以将校企合作划分为三个层次:层次一,业务合作;层次二,技术合作;层次三,资本合作。

3.1业务合作层次。业务合作层次是目前大多是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形式,即学校将学生送往企业已经存在和建成的职场办公场所或者车间,学生在那里获得实践操作技能,并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同时工作成果归企业所有,合作的主动性在企业一方,这是层次比较低的校企合作形式。

3.2技术合作层次。技术合作多发生在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高等院校和合作企业之间,企业借助学校的知识力量,学校借助企业的科研和技术力量,以双方共同研究课题进行技术开发为主要的校企合作形式,技术开发成果归双方所有,合作双方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合作程度较高。

3.3资本合作层次。资本合作层次属于较高层次的校企深入合作,即一方或者双方共同出资,建造或者建设一个“新”的项目,自身的利益完全依附在这个合作项目中,合作双方具有高度的依赖性。资本合作层次有初级和高级两个细分等级,初级的资本合作是通过协议来约束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高级的资本合作是双方出资设立现代企业实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进行管理与运营。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的中美联泰大都会保险电销实训基地项目,就属于资本合作层次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项目,虽然目前尚处于初级的资本合作形式当中,但是属于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有力探索,也必将为“校企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保险实训心得篇4

论文关键词 消防战训 日常训练 战备训练

消防战训是为了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火灾抢险等工作而进行的日常训练和战备训练,要突破传统瓶颈,努力在熟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上、在适应新情况和新任务上、在战法、灾害处置、灾害防范研究成果的转化上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思路,寻求抢救与防范上全面突破。确保战训适应城市化建设需要和满足人民群众安全生产生活的的需要。

一、结合实际,只有在训练针对性上下足功夫,才能确保抢险救灾扎实牢靠

这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突飞猛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这使很多的中小城市出现了高楼大厦,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流物流的加大,这些象征城市繁华变迁的高楼大厦还会不断出现,与此相对应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发展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强,道路交通、城市改造、商品交易日趋加快和升级,这些发展,对消防日常训练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结合实际,紧跟时展的步伐,在针对性训练上下足功夫呢?

笔者认为,消防战训要在宏观把控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区域的建设情况和地理状况上下功夫,首先要了解自己所驻扎区域的地形地貌,繁华区、公共娱乐区域、人群密集场所的现状、交通通行情况以及距离消防部队的实际距离等等,只有把这些基础性的情况了然一心,从而开展一些针对性的训练、针对性的演习演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发生火灾甚至其他灾害性事故时能够准确出击、精确救援,才能更好的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从2008年,文山州消防部队结合实际,大胆探索消防战训,为满足日趋复杂多变的抢险救援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山州94%以上区域属于山区,有着480余公里的边境线。特殊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使得这里自然灾害多发,主要灾害为地质、地震、泥石流、塌方、旱涝等自然灾害和人员密集场所火灾、交通事故、危化品泄漏等公共突发事件以及社会救助等。在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战略中,文山州在积极抢抓机遇的同时,全面将综合应急救援工作融入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建设之中,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至上、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在日常的战训工作中,充分依托公安消防和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以建促训、以训促防范,建立起覆盖全州、上下衔接、反应灵敏、协调联动的州、县、乡(镇)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网络,实现了综合应急救援体系跨越式发展、灾害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极大提升的目标,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边疆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日常的战训工作中,文山州消防部队牢牢把控文山州实际,以城市化建设为基础,以各地不同实际为特色,展开“实战化”训练。从2008年以来,文山州消防部队特勤中队,各大队分别就高楼抢险救援工作进行了贴近实战的高楼、公共娱乐综合应急抢险演练、恶劣天气环境下机动、警民联合、联合救援等一系列高难度训练课题的训练,突出特殊地域、特殊环境下的抢险救援指挥调度、抢险救援协同、社会动员、远距离指挥协同等综合科目的训练,在训练课目设置和检评方法力求贴近实战,使部队对新情况、新地域地貌、高楼大厦、人员密集场所抢险救援有了全面的了解,做到知己知彼。通过不断丰富训练内容,因地制宜开展训练,使得全州消防部队灭火和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大大的满足了实战需求,警力配置科学、指挥体系顺畅、编程结构优化,部队实战能力过硬,灭火和应急救援成功率显著提升。

以此同时,各大队结合本区域实际,展开针对性的实战训练。西畴县消防大队结合西畴县山多,很多山区取水困难的实际,大队在抢险救援训练中积极挖掘现有资源,把训练与动员百姓有机结合,建立村寨之间相互协防的抢险救援新机制,远程指挥与就近调动相结合的联动机制。通过完善警民协调,共同防范的战备训练,确保火灾发生时能够有效处置,大大降低了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由于建立灵活的全民防范、处置、应对机制,实现了全县连续三年无一起死亡的火灾事故发生。富宁县消防大队结合富宁县通边达海的实际,积极延伸抢险救援实战训练,完善水上、高速公路抢险救援实战训练科目,把处置突发性自然灾害考虑到训练内容之中予以规划,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抢险救援训练指挥调度,应急救援体系,由于前期战训工作中充分考虑了区域中的特殊性,较好的完成了多起高速公路危化品翻车抢险救援工作,确保突发性事件处置有力,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在新的形势下,消防部队只有结合实际,超前谋划战训科目,积极拓展战训内容,才能更好的保护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安全,也才能让消防部队大有可为。

二、紧跟时代,只有在信息化运用上下足功夫,才能确保综合应急能力有新提升

作为新时代的消防部队,应该把信息化的运用充分融入到战训工作当中,把运用好信息科技能力作为提高消防官兵业务能力、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统筹规划到部队日常战训工作当中,强化训练、增强信息技术在消防日常工作、抢险救援工作中的应用,这不仅能提高消防日常业务工作效率,而且对建立消防部队快速反应、快速联动、协调指挥扑救火灾以及处置其他灾害事故的实战能力有更大的优化和提升。

当今消防,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消防部队全面建设密不可分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日常的战训工作中,信息化的运用与日常消防训练科目还存在脱节的现象,就目前而言,消防部队在日常的训练工作中,没有将信息化的运用融入到训练工作中,肩负抢险救援工作的官兵对信息的运用还比较生疏,消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运用不理想,这些问题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既制约了消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也严重制约了抢险救援工作的发展。如何把加强信息化建设和运用有效统筹融入到日常战训工作之中,使消防官兵在信息化建设运用能力上能够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以便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消防部队日常工作效率和抢险救援能力,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加强消防官兵对信息化的运用,就是要求官兵在日常训练中,加强对信息运用的训练,使得官兵们能熟练运用现代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对消防可能有效运用的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在灾害发生时,运用信息技术对接处警进行指挥调度、对灾害现场的信息进行采集研判、对社会力量进行动员和整合,以更高的效率、对突发性灾害进行全方位的处置,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得到最大保护。

2010年来,文山全州消防部队严格按照“三项建设”战略部署和《云南省公安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全面开展部队信息化建设,先后投入460多万元,完成了文山州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砚山县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和支队移动指挥中心建设,完成了通信机房改造和服务器配置,配备了单兵图像传输设备和gps系统,购置了航拍直升机,对网络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和升级,全州消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而在战训工作中,文山州消防部队将信息技术的运用充分融入到官兵的日常训练工作中,让官兵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通讯设备的使用,同时本着培养更好指挥员为抓手,加强了部分官兵对综合应急救援指挥平台的运用训练,使得他们对119火灾接处警调度指挥、全球眼城市监控和公安信息化资源能够熟练运用和掌控,通过全面训练,全面整合公安信息化资源,努力提高信息化在火灾预防、灭火救援及部队管理中的应用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提高消防部队战斗力方面的引擎作用。全面提升了全州消防部队在执勤、调度、指挥、监控等方面信息化运用水平。

三、驾驭时代,只有在掌控高技术装备上下足功夫,才能最大限度实现抢险救援、灭火救灾效率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技术装备大量配备于消防部队,这为抢险救援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力量,而如何熟练运用好这些装备,让高技术装备发挥更大的效能,这是战训工作中应该全面统揽、合理规划的重大事件。“欲善其事,先利其器”,这是行事准则和做事追求的目标,对于消防部队抢险救援行动而言,就是要始终坚持“科技强警”理念,在日常训练中加强对新技术装备的熟悉和运用,确保在抢险救援工作中充分发挥精良装备的直接和辅助作用,最大限度地提升救援行动的效率、应急保障的能力和抢救的能力。

对于新技术装备的掌控上,我们应该纳入日常的战训工作中予以统筹规划,对配备的新装备的性能、技术特点、主要功能安排必要的时间进行培训和实践摸索,力求让官兵熟练掌握新装备的基本构造、主要功能,要提前做好新装备在实战中的模拟训练,与其它不同类装备的协同联合,确保遇有险情能够拉得出,完成任务出色。

在新装备的使用训练上,很多基层消防部队都做了一些详细的规划,把装备的使用、保养、维修纳入日常的战备训练内容,采取以老带新、相互帮学、外派学习等方法,全面夯实官兵掌控装备的能力水平。如文山州西畴县消防大队,随着各类装备的配置完善,大队狠抓官兵的日常业务技能训练,利用大队目前有一名技术全面,业务精湛的士官的有利条件,全面加强部队官兵对新技术装备的掌握,采取培训授课、使用实践、相互讨论、实战对抗、考核检验的办法,全面

四、只有建立以人为本的战训理念,才能确保战斗员、指挥员和人民的生命得到最大保护

生命至上,安全为本。在日常战训工作中,要不断加强官兵对自身和对人民群众生民安全保护演练,只有养成善于保护自我和他人的习惯,才能在处置突发性事件中强化对自身和人民生民的安全保护。即在实施抢险救援过程中,要熟练利用消防防护装备和灭火常识进行自我保护。自身防护是灭火战斗、抢险救援展开的前提,也是迅速实施扑灭火灾、抢救生命财产的重要条件。只有在日常训练中,加强队自身防护的训练和教育,只有让官兵们养成懂业务、懂知识、熟练装备器材的运用,才能更好有效地扑灭火灾,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从而为灭火、抢险救援的最终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重视对被抢救人员的生命保护训练。积极营突发性灾害事件或者火灾中的被困人员,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是我们消防部队的首要任务和使命。1996年3月公安部颁布实施的新《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条令》对此也作了明文规定,并明确指出,消防部队在灭火战斗中必须贯彻“救人第一”这一指导思想。要确保人民生民安全,加强日常的战备训练,增强官兵的身体、心理素质和对突发性灾害的处置应对能力这是必不可少的课题。灾害发生后,受灾现场基本是混乱无序的,一些复杂情况如人员密集场所、交通要道、高楼大厦火灾现场更是如此,由于人员密集,易发生大量人员被困滞留,对参战的指挥员、战斗员的心理冲击较大,在抢险救灾和灭火救援行动中,以灵活的指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拯救现场内部的被困人员,扑灭火灾,除了具备强烈的救助意识、精良的器材装备外,娴熟的技战术和高效迅捷的现场组织指挥、是使得抢险救灾灭火救援行动有序天推进的重要环节。

对火灾及其他灾害现场的控制演练和训练,要紧紧围绕现场内外侦察、内外掩护、内外联动、破拆、供水、救人、排烟、通信联络等环节训练进行,同时还需进行熟悉掌握车辆装备的技术训练,进行实地演练、战例研讨等战术训练。把战斗行动的基本单元,如单兵、小组、班、中队、大队进行分解,然后逐一把各单元分级组合,按战斗行动基本要素设置内容,灵活开展日常训练。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应构建智能、技能、体能“三能合一”的训练内容体系,训练应该尽可能贴近实战,提高战斗人员的抢险能力和个人防护能力;抢险救援队伍应突出快速反应、联合机动、协调作战和综合保障等训练,提高消防部队整体作战能力。

要不断深入研究抢险救灾、灭火救援展讯课题,侧重于对高层、地下、石油、化工、公众聚集场所火灾以及建筑倒塌、泥石流、地震、危化品、有毒气体泄露等灾害事故的处置研究,细化处置指挥、协同配合、整体联合的抢险救灾、灭火救援指挥能力。

保险实训心得篇5

[关键词]保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实施人才兴业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保险业的本质要求。落实保险业人才战略,大力发展保险职业教育是一重大举措。目前,保险行业和保险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两大机遇。保险职业教育作为保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成为当前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对保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作些探讨。

一、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带来了保险人才需求结构性变化

中国保险业经过30年的发展,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时期,但目前保险人才队伍建设与行业发展战略差距较大,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一)保险专业人才缺失

保险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对展业、精算、承保、理赔、查勘、管理和投资等环节人才的广泛需求。而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我国从1959年商业保险停办到1980年恢复,保险业一直处在教育上的真空期,20年一直没有任何保险专业教育。这意味着,20年间保险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个很大的断层。1980年到现在,也只有70多所大学开设了保险专业,不到全国高校总数的1%;每年保险专业大专以上毕业生最初不到2000人,虽然现在发展到20000多人,但与保险人才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据统计,目前保险公司年平均增员率约为25%,据中国人寿(集团)公司所作的预测认为,到2010年保险业的人才需求量将达到近50万。参照国外美国每70人中有1人为保险从业人员、日本每300个国民中有1个保险从业人员、香港平均不足200人中有1人为保险从业人员、台湾每152人中便有一个寿险推销员的经验数据,结合我国大陆实际情况,调整按1∶500推算,未来我国保险人员需求数量大约在200万左右。另外,从现有的保险从业人员情况来看,真正保险专业科班出生的人才稀少。据统计,2007年保险从业人员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占62.17%,但其中保险专业毕业的仅占8.69%。

(二)操作应用型人才缺失

保险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具有较强的实务性,这个特征决定了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同时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目前,从总体来看,保险教育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保险专业课程偏重于基础理论,涉及的大多数是一般保险知识、理论概念,缺少保险经营实战经验,对经营管理中的实际操作知识比较表面,理论性强、实用性差。有一位保险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经理这样评价新入司的大学毕业生;才华横溢,但眼高手低;颇见理论功底,但脱离实际;言语滔滔,但能力平平。这一现状说明目前保险课堂教学基本上处于半封闭的“自我循环”状态,与业界脱节的现象严重。

(三)技能型人才缺失

保险是由许多职业岗位组成,比如产品开发、展业、承保、防灾、理培、会计、信息技术,它要求保险教育应该强化职业能力训练,将实际操作技能作为一种素质来培养,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但目前保险教育片面追求学科型,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上岗。比如,有的学生基础操作技能不懂,甚至看不懂保险单证、不会填写投保单,对车辆、企业财产、建筑工程等关联知识匮乏;查勘理赔程序、技巧不熟悉;财务报表看不懂;沟通谈判时更无所适从。

(四)复合型人才缺失

保险是众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要求保险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广的知识。与保险有密切关系的知识非常多,如寿险核保核赔需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车险的定损查勘需要丰富的车辆维修知识,涉外业务则需要扎实的外语知识,保险营销需要丰富的公共关系知识,营销主管和公司管理人员则需要丰富的团队管理知识。而现行保险专业课程主要有保险学、人身保险、财产保险、风险管理、保险精算等,过于就保险论保险,与保险有关的课程比如医学、管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灾害学、人口社会学等等开设比较少。这一行为直接造成了在校保险专业学生知识面较窄,难以达到用人单位要求,这也就出现一种怪现象,即正规保险专业毕业的学生难以胜任保险公司工作,这有悖于保险专业的初衷。

(五)综合管理人才缺失

近年来,随着保险业务的迅猛发展,保险机构的不断增多,保险业对管理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不少公司反映,现在比较优秀的基层经理和主管成了稀缺人才。有的公司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管理人员,就只能看谁业务做得好,就把谁提拔起来当经理、当主管。而这些同志多数缺乏管理经验,不会带团队,往往工作很被动。有的同志以高报酬、高待遇到兄弟公司“挖墙角”,造成人才争夺的恶性循环。

二、保险职业教育是我国保险业破除人才需求瓶颈的有效途径

保险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它姓“高”名“职”,保险职业教育的特点使其在破除当前我国保险业人才需求瓶颈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保险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各企事业单位的第一线从事实务的高等实用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强烈的职业性、岗位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和造就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这种应用型人才,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同时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由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保险职业教育的职责之所在,这使得保险职业教育成为了能直接面对当前我国保险人才供求主要矛盾的中流砥柱。在2007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吴定富主席强调指出,“要更加重视保险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保险系统现有职业培训学院作用,培养高素质的保险人才。”这充分说明,保险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也反映了保险职业教育所应承担的、任重而道远的光荣使命。

(二)保险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标准化的技能型人才为显著特点

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职业技能,是把实际操作技能作为一种素质来培养,是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的。为了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保险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技能和能力考核,将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实行“双证”制度。即学生毕业必须取得毕业证书和相应的专业技能等级证,比如保险人、公估人、经纪人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等,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学生毕业后多了一份就业的机会,而且一上岗就能很快地胜任工作,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这既符合国际社会现行的就业惯例,又能对我国保险业正在推行的持证上岗制度起到促进作用。

(三)保险职业教育以培养“零距离”上岗的效益型人才为中心任务

过去高等教育思想观念上是“升学导向”,随着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的转变,尤其是职业教育,其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直接服务于学生的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特征。保险职业教育重视从实践和应用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并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心任务来对待,这为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成为能适应保险业需要的从业人才,为实现零距离上岗提供了保障。

三、完善保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虽然保险职业教育在保险业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改制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式,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具体措施如下:

(一)构建以保险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从目前中国保险业界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来看,作为一个合格的保险专业人才至少应具备以下素质:第一,应具有优秀的职业精神,包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助、创新图变、积极进取的精神;第二,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它包括保险专业知识及与人打交道的相关知识;第三,应具有很强的职业能力,它包括语言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操作办事能力、处置应变能力;第四,应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它包括诚实守信、奉公守法、遵章守纪、重形守规等;第五,应具有丰富的职业常识,它包括行业发展状况、市场竞争状况、理论前沿状况等。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局限在某一狭隘的岗位技能范围内的课程,构建不了学生持续发展的通道。

市场需求的培养导向强调应给予学生宽泛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一般性知识技能,使学生有更大的柔性去适应未来保险工作的需求和变化,并具备继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扩大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利用“宽基础、活模块”的培养模式,来满足学生未来从事多个保险职业技能领域的需求。因此,应采取第一学期大专业,统一基础课,第二学期起开始专业定向学习的形式,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压缩公共基础课,加大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更加有的放矢地自主选择专业学习方向,确保每位学生毕业时均能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使学生的就业及发展渠道更广、更宽、更深。

(二)建立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过去,高职教育无视职业教育的职责和定位,把传统高校的一套做法直接搬到职业教育课堂上,教学模式强调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形成普通高校课程的“压缩饼干。由于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与普通高校不同,许多高职学生尚不具备普通高校所需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如果按普通高校的要求教学,学生就认为自己学了一些本身不擅长、不愿学,派不上用场的东西,感觉中学弄不明白的东西,大学还是弄不明白;老师教了许多不知为什么教,不该教的东西,最后的结果是学校里学的用不上,工作中用的没有教。其实,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人才,你有你的优势,我有我的长处,这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是一种和谐,关键在于要找出学生的长处,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的兴趣。为此,应改变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建立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为依据

对于教学内容,不要求有高深的理论,要淡化学科体系,强调能力本位,突出实用性,要贴近公司第一线的高技能岗位的职业需要,而不要盲目向学科型高等教育的模式攀比或趋近。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应当学习的是“细胞如何工作”,而不是“什么是细胞”。

2.教学方法应倡导行动导向

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目标来引导教学组织的过程,从过去的“老师教、学生学”转向“老师教学生学”,即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行动者,从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学生通过对行动过程全面、主动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这里所说的行动,绝非单指某一技术或技艺,而是学生即将从事的某一职业可能发生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比如对于保险业务,其工作过程包括展业、签单、理赔、售后服务等。

3.教学计划和教材编写应强调综合化、模块化

综合化不是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拼盘”,而是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综合,是把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即教学项目的手段,这需要冲破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通过综合化,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提高职业能力。而每一个教学项目的内容可以构建成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一个模块教学内容的筛选和组织,又是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所必须为依据的,是围绕某一工作过程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的综合,其排列顺序也以工作过程的实际为依据。

4.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主体

过去对一堂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是以教师为主体,只要老师讲好了就是好课,上课质量似乎只与教师“讲”得好不好有关。这种教学模式有可能老师从头忙到尾,学生什么都没学会。其实,课程的效果首先要看学生,看学生“学”的好不好。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动手动脑,课后在能力上得到实质性提高,这才是好课。教师讲得好,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同时,教无定法。要认定原则,但不固执坚守某种具体的模式和方法。课程评价的最终标准是效果。只要学生有兴趣,能主动参与,在能力上有显著提高,使用各种模式的方法都是可以的,不限制唯一的教学模式。

(三)完善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训教学体系

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训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好方法,也是职业教育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物质基础。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保险实训教学基地

实训教学要以必备的硬件作为支撑,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必要前提。它包括:(1)建立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包括实训教学大楼、专业实训实验室等,实训教学基地应具有全仿真性质,可以模拟成一个保险公司或保险公司的一个部门,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实训素材都来自于保险公司提供的案例、数据、标准化流程,做到职业氛围真实,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管理规范。(2)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保险人才培养,需要保险学界与保险业界紧密结合。保险业界可以提供实践教学基地,与学界共建实践教学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社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依托行业建立一些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绝大多数专业都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每学期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现场进行参观、实习,这些基地教学任务明确,条件保障到位,运行情况良好,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过程中,可以考虑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和日本的“产学合作”办学方式,以校企合作教育为切入方式,以公司急需人才培养为结合点,突破封闭单一的教学模式,寻求与行业、公司的紧密对接,实现校企教育资源共享和双赢。与保险公司合作的主要形式有:教师承担科研和保险产品开发项目攻关、教师到公司挂职锻炼、聘请公司高级业务和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以公司的实际案例教学、“订单式”培养、学生到公司代岗实习等,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节省了公司的人力成本。

2.成立保险职业培训公司

职业培训公司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是指人为创造师资队伍仿真模拟环境,作为各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学生在其中可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和弄清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而又不必承担任何经济活动风险。由此可见,职业培训公司也可理解为一种实践教学方法。

近几年来,我国部分职业学校在各类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国家教委通过开展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因此,可以考虑和保险公司联合筹建保险职业培训公司。该公司实行员工化管理和培训式教学,采用具有学校特色的公司化管理模式,既要有公司的概念,同时也不要有公司的固定模式,学生以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的出现,以公司化的管理对学生进行实战性的专业熏陶,使学生得到最新的高度仿真的保险业务模拟训练。公司初期是作为一个实训基地,以师生实习、实训为主,以展业为辅,该基地最主要是从事销售和实务培训,但是不能仅定位于提升销售技能,因为公司培养的不是单纯的业务人员,而是全流程式的实训,让每一个师生通过公司这个平台都非常熟悉保险实务流程。等积累人才、资金、客户资源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再把基地逐步演变成一个独立运行的公司。由此可见,这种实训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与连贯性,实训操作的逼真性及与实务的贴切性会大大提高学生的业务技能,培养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缩短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

(四)建设以“双师”结构为标准的师资队伍

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必须拥有一支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专业教师在保险技能的掌握上,还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具体来说,可采用“送、下、带、引、聘”等多种方法。“送”是选拔部分教师到高等保险院校的对口专业深造;“下”是让部分没有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尽可能多地安排他们到保险公司第一线实习,丰富、提高他们的实际知识和能力;“带”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对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实训指导方法培训;通过保险实验基地、课题合作或委托等方式,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保险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充实和完善知识结构,增加感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引”是指从公司一线调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教学工作,通过引进人才,引进学科带头人,设立教师奖励基金等方式,加大师资培养力度;“聘”是指聘请兼职或客座教授、保险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师,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聘请现场技术人员讲学并请他们做兼职教师,保证学生能够得到“一体化”教育。[]

[参考文献]

[1]吴定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23号文件,全面提高保险业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J].保险研究,2007,(1).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保险实训心得篇6

《孙子兵法》是孙武著作的一部杰出兵书,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缜密严谨的逻辑和精辟理性的论述被誉为军事理论领域最为宝贵的经典之作,它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代表了我国军事管理思想的最高成就。两千余年来,《孙子兵法》的思想受到古今中外政治家、军事家的高度推崇。比如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亲自为《孙子》作注,成为中国注释《孙子兵法》的第一人。当代伟人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评述:“孙子的规律‘知己知彼,百?鸩淮?’,仍是科学的道理”。自公元600多年开始,《孙子兵法》一书流传到世界以后,其奇闻韬略先是在日本、东南亚,继而又在欧美各国,受到了大力推广,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人云:“治产如治兵。”《孙子兵法》里的军事谋略与当代企业管理有相似、相通之处,值得企业管理者借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企业面临来自行业内激烈的市场竞争。“商场如战场”、“治产如治军”的概念也被企业家所提出。因此,可以将《孙子兵法》里具体的战略战术,创造性的运用于企业管理,运用其管理原理和方法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成功的高地。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模块。企业希望通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以维护与激励组织内部人力资源,使其人力资本得到应有的提升与扩充,最终促进组织的持续发展。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商业竞争,其主角都是人,人都是战争和竞争的主宰。因此,从组织人、激励人、实现人的领导行为视角来审读《孙子兵法》这部不朽著作,会发现其中许多论述都蕴含着丰富的领导智慧。因此,《孙子兵法》的谋略思想同样适用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对人力资源管理可提供启发与借鉴。

2 阳光保险公司情况

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全国五百强企业,中国服务业100强。阳光保险于2005年成立,在阳光初创期中国保险市场已经有三十多家成熟的保险公司,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成立的阳光保险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成立短短三年后就成功跻身中国七大保险集团。截至目前,阳光保险集团旗下已拥有财产保险、人寿保险、信用保证保险、资产管理、融和医院、惠金所等多家专业子公司。十年间阳光凭借其强大的市场拓展力量、卓越的客户服务能力、专业的资产管理能力实现了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阳光已成为保险行业变革发展的中坚力量。

3 阳光保险人力资源管理中利用孙子治军之道的具体体现

(一)根据“上下同欲”的企业文化精心确立阳光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孙子在《始计篇》中指出“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其意思为若民众和君主目标相同,意志统一,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以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孙子兵法》的《谋攻篇》又提到“上下同欲者胜”。当全国上下、全军上下都怀着“战胜敌人、振兴国家”同样的想法,军队和全体人民就会同心协力,夺取战争的胜利。在企业中也一样,当员工能够认同企业的使命,就会产生强大的合力,员工就会不顾个人得失,为实现企业战略而共同努力。对企业来说,“同欲”包括共同的奋斗理想和共同的利益,这就要求企业既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统一大家为国家、为企业争荣的思想认识,又须从物质利益上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 使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协调一致。

俗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企业家谋划企业战略,只有先谋划好全局,才能部署好一隅。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也必须首先正确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只有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才能正确地制定出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

阳光保险的原始文化为集众家之长,取自我之道;聚业内人才,纳业外贤士;高起点组建,远战略发展;风雨下做事,阳光下做人;走精英之路,创阳光品牌。阳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公司核心文化为基础,确定了高、远、细、准、异、魂的人力资源工作理念。高,即起点高、标准高,以公司文化聚集到高起点的人。远,即立足长远、坚持久远,阳光人力资源规划是持续上升的、发展的。细,即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做到耐心、细心。准,即强调准确落实,严格标准。异,即突出阳光保险人力资源管理与同业的不同之处。阳光非常重视公司文化建设,利用文化的力量,引导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引领企业的发展。在2005年阳光成立之初,阳光核心文化成功吸引了当时保险业领军企业――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常务副总到阳光公司,正是阳光文化吸引了人保的绩优团队。在阳光后来的发展中,许多政府官员、央企领导也被吸引到阳光公司中来,靠的也是文化吸引人找到高起点的人。在阳光的成长期,人力会根据公司的战略来匹配合适的人才到相应的岗位上,因此大部分阳光的员工都认为只要他们与时俱进、善于学习、勤奋努力工作就会得到肯定,就会在未来予以重任,阳光会更加兴旺发达,自身依托阳光的平台能够生活得更好,最终会实现自身和阳光的共同发展。正是“上下同欲”的阳光文化明确了阳光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和道路,促使阳光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士卒孰练”――全面系统的培训与开发

孙子在分析比较敌对双方兵力问题时,关注的不是人数多少,而是“士卒孰练”。训练有素的一方通常兵必精、将善谋,作战时必然具有优势,因为训练是锤炼精兵、锻造强将的必由之路。一支部队达到兵精将强的程度,人员素质普遍提高,实施管理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也在“士卒必练”,通过规范的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阳光公司非常重视培训,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培训。阳光聘请专门的讲师针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有针对前台、中台和后台工作的专业培训,有具体的财务软件、人力软件等操作技能培训,有各种员工再培训计划。这些培训设置本身就是很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而且,具体的培训内容也是以阳光的长远发展为目标,根据阳光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来设定的。员工通过培训与学习,最终要达到解决阳光实际问题和提高为公司服务水平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阳光的培训与员工的绩效、发展紧密联系。阳光保险将培训分为日常性培训与提升性培训,并根据二八定律,指出绩效前百分之二十的员工享有提升性培训。这就将培训与员工个人发展、晋升联系起来,能够使员工意识到培训是与自己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保证了培训的效果。人力的培训有效地培养了员工的能力,增强了员工的素质。训练有素的员工增强了阳光在竞争空前激烈的保险市场上的软实力,是阳光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视卒如爱子”的人力资源管理

孙子非常重视将帅的自我修养,认为这是能否成功治理军队的关键,也是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孙子在《计篇》中提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后人把这些好将领的基本素质称为“将之五德”。特别地《孙子兵法》的《地形篇》指出“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即将帅要爱护士卒,把士卒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样士卒也会尊敬将帅,把将帅当作自己的父母。士卒与将帅间形成坚固牢靠的关系,在战场上才能够同生死、共患难。企业家也应该懂得理解员工、关心员工。当员工感受到来自领导的关怀,他们会把企业看成为自己的家,会以饱满的热情来对待工作,会全心全意工作来回报企业。最终企业的凝聚力和忠诚度会大大提升。阳光保险秉持“只有赢得员工的心,才能真正赢得顾客的心”的原则,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以员工为基石来推广“亲情式管理”,通过优厚的福利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阳光保险的员工每年享有十二天的全薪病假;阳光保险关爱员工的父母,明文规定员工在父母生日当天有祝寿假;阳光每月拿出一笔专项津贴,由公司直接寄给员工的父母,让员工父母直接分享阳光发展成果,肯定老人的价值;阳光推出《员工奖励计划》给优秀员工配股……员工在工作中能够感受到阳光“视卒如爱子”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他们会用辛勤努力的工作来回报阳光。同时这些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忠诚度,整个阳光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向心力,员工在思想意志上与领导保持一致,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创造了阳光持续快速发展的辉煌局面。

(四)赏罚分明的绩效激励

赏罚历来是治军的法宝和落实管理的手段。通过奖赏激励先进,运用惩罚警示落后,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孙子主张重奖重罚,在《九地篇》中提出“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即施行超越惯例的奖赏,颁布打破常规的号令,这样指挥全军就会如同指挥一个人那样,令行禁止、指哪打哪。基于这种思想,孙子反对“数赏”、“数罚”、即频繁赏罚。频繁奖赏,必然降低奖赏的含金量,难以激发士兵拼死立功的热情;频繁惩罚,必然降低惩罚的威严度,容易使士兵视惩罚为儿戏,不以为戒。

根??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欲望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应该以此为依据来对人才激励,结合人才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对于已经实现生存和安全需求的人来说,物质激励已经远远不够了,这时需要用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来激励他们。

在绩效管理中,对于可量化的项目,阳光以业绩好坏作为衡量指标;针对不可量化的项目,阳光主要依靠对核心文化的落实、高层的评价、以及同事的评价等作为考核指标。阳光保险对传统的绩效考核标准进行了创新,确定了卓越、优秀、良好、一般、待改进的绩效标准。阳光将激励与业绩评估挂钩。对于绩效考核为优秀的员工,阳光除了给与他们丰厚的年终奖等物质方面的激励外,更注重从精神方面给与鞭策。通过提供专业性或提升性培训来培养他们对公司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供晋升的机会激发他们为自我成就而奋斗的信念。对于业绩评估为一般的员工,阳光则会给与物质上的惩罚,对于业绩评估为待改进的员工,则面临降职的可能。阳光通过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制度,使得广大员工知所当为,戒所禁为,最终集中了所有人的力量为阳光的总体战略目标服务,确保阳光的团队精神越来越强,企业生产经营有序进行。

4 结论

保险实训心得篇7

作者采用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对警察体育训练中的风险进行审视,在对警察体育训练风险管理的涵义进行分析后,从理论上对其警体训练的全面风险管理要素和体系构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警察体育风险管理理论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字:

警察体育训练;风险管理

随着国家和人民对警察队伍整体素质要求的提高,警体训练在提高警察队伍素质的同时,也充斥着各种风险。为保证警体训练活动的持续开展和警察队伍的持续竞争优势,本文把警察体育训练管理作为管理项目,将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引入到警察体育训练这一项目中,建立了以全过程、全部风险、全面组织为特征,以风险管理环境体系、风险管理目标及制度体系、风险管理流程体系、风险管理方法体系为四大支柱,以逐步构建警察体育训练的风险管理理论体系,最大限度解决警体训练增强警察队伍战斗力与警体训练过程自我减员的矛盾,使得警察体育训练既能把自身训练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又能最大程度地通过警体训练提高警察自身素质和实战能力。

1.警察体育训练的全面风险管理涵义

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是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进行风险控制,以减少项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它不仅使各个主体、各层次的管理者建立风险意识,重视风险问题,防患于未然,而且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管理过程。警察体育训练看似一节课或一次次训练的片段性过程,但每节课或每次训练都是环环相扣,且训练过程需要各个训练管理部门统一协调、相互协作,是一个整体、系统的过程。总体而言,警体训练的全面风险管理有三个方面的涵义:

1.1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这是从时间跨度层面上的管理,即从警察体育训练的筹划、开训、训练过程、结束汇报阶段等整个过程中,对于其各个阶段的不确定的因素,都必须进行风险的研究与预测、过程控制以及风险评价、监控反馈,实施有效的全过程预防、控制,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1.2全部风险的管理:

在警体训练的每一个阶段进行风险管理时,都要充分预测、列出各种可能的风险,并将它们作为管理对象,进行分类、分析、形成警体训练的风险库,不能有遗漏和疏忽。这是在空间上的全面管理。

1.3全方位的管理:

从各方面、各视角对风险的影响进行分析,例如对整个警体训练的各个方面,如训练计划、训练效果、时间安排、器材保障、人身保障合同、技能运用等;风险管理流程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决策、监控等全过程;采用的对策措施也必须考虑综合手段,从训练人员配置、组织体系、训练的科学技术手段等各个方面确定解决方法。

2.警体训练的全面风险管理要素和体系构建概述

警察体育训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主要由三大支柱体系构成:风险管理目标及制度体系、风险管理环境体系和风险管理流程体系。在这三大体系中,涵盖要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部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这几个要素主要从不同的管理视角,整合融入在全面管理体系之中。

2.1警察体育训练的风险管理要素分析

警察体育训练中风险管理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见图3-2):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这几个要素主要从不同的管理视角,整合融入在管理过程之中。内部环境是指警察体育训练过程中“人”和“物”的环境,“人”的环境即教官和受训警察的人品、性格、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在环境中的抗压能力等。“物”的环境是指训练中的硬件保障和器材供应、使用的情况,是硬件环境。内部环境是推动训练过程可持续进行的内在动力,也是管理过程中其他要素的生存基础。目标设定是根据警察训练的目标和要求及内部环境,管理和训练部门确立目标的过程。风险管理要确保管理和训练机构有一套确定目标的程序,并保证已确定的目标与训练的任务相一致,而且符合的相应较低风险要求。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是训练过程中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流程,是对风险管理目标的细化和执行,是识别警察训练的各种风险、确定风险的性质和程度、对相应风险采取科学对策的过程。内部控制是警察体育训练过程中教官和受训者对潜在的风险苗头进行及时控制,灭火于未燃之际;信息在训练的组织管理中各个层面被需要用来确认风险、评估风险和应对风险,其需要适时地确认、捕捉和交流。交流也是在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出现,自上而下地贯穿于整个过程。内部控制、信息和交流这两个要素是其他各个要素畅通无阻的剂。监控是整个警察训练过程中风险管理过程的宏观、独立的监督控制,其在必要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修正。监控通过持续的管理活动、独立评估二者的结合来完成。这八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警体训练风险管理这一有机体系。内部环境是整个管理的平台,内部环境中“人”的管理理念和风险偏好影响决定了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目标设定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对策的前提,具体风险管理战略和流程都要符合风险管理的要求,来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是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流程,是对风险管理目标的细化和执行;内部控制、信息和交流这两个要素是其他各个要素畅通无阻的剂;监控是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再控制和再完善,以保持风险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和俱时性。

2.2警体训练的风险管理目标及制度体系

风险管理目标及制度体系的构建,主要由目标的制定、目标的实施和目标的考核评价三个阶段构成。目标体系制定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出发点,是实施风险管理流程的前提,因此,警体训练的风险管理目标体系的制定是其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平台基础。制定警体训练风险管理目标的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逐步完善的过程,要根据公安实践需要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化、细化、科学化。总体来说,警体训练风险管理的根本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预防、减少风险事故发生,在保证警体训练质量的同时,保障训练的安全顺利进行。而具体目标体系的细化和构建,要通过实践调查、科学分析等方法进行具体分析、科学论证。在构建好警体训练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后,针对公安工作和警察训练的实际,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标准、指标体系等绩效考核制度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目标提供有力支持。图3-3警体训练风险管理环境体系构成图

2.3警体训练的风险管理环境体系

风险管理环境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生存基础和坚实平台,全面风险管理的其它体系和要素都是在风险管理环境体系这一平台的支持下运行的。警体训练的风险管理环境主要内容“硬件环境”和“软环境”两大方面,硬件环境主要是训练资源设施配备的管理环境;软件环境主要是指整个训练的人文管理环境(见图3-3).警体训练的硬件环境主要有:训练器材的充足程度、质量及安全性能;训练场地的安排设置、使用情况、受损程度等;训练资源的供给情况,如视频影像资料的配备学习、训练技能知识网站的浏览等。警体训练的软件环境包括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组织、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等。

2.3.1风险管理文化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与灵魂,警体训练的风险管理文化包括训练知识技能、训练制度规定和意志精神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警察训练知识技能的合理安排、适当宣传、快速整合、深入实践,来促使公安民警对所学知识技能及相关风险防控知识做到学前有兴趣、学中有动力、学后得益处;通过制定实施训练管理的制度规定,使得受训民警增强纪律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加深受训队伍的整体实战意识,同时为受训人员树立法治观念、减少“人治”的可能性寻求一个可靠平台;通过训练前动员、训练时培养、训练后总结,重在培养受员民警不屈不饶、坚忍不拔、不畏艰险、敢于克服战胜困难等积极的意志品质的同时,培养他们自我防控重大风险、减少中小风险、处理个别风险的意识。

2.3.2风险管理组织是全面风险管理得以实施的组织保障和支撑,警体训练风险管理组织包括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领导机构等。警体训练中风险的预防、化解以及处理不仅仅依靠教官和受训学员的高度重视和相应处理,更需要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来执行。这个机构应该建立一套常设的机构和人员,组建高效率的突发事件管理小组,进行警体训练风险的管理和运作,平时负责本系统的日常管理,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在突发风险事件出现时进行应急管理。目前我国警察体育训练的主要基地通常是各地警察培训机构和警察院校培训部门,其管理的领导通常为机构或院校负责培训工作的领导;这些机构和部门直接管理受训民警,而警体训练过程中直接的管理者就是教官、受训民警(自我管理)、带队辅导员或队长以及相关后勤工作人员,间接管理者包括培训机构领导和其他间接辅助人员,这些管理者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警察体育训练中的风险管理起到不同作用。借鉴各国警察培训管理和体育训练管理的经验以及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当前警体训练机构设置的基础上,成立警体风险管理中心,主要从事突发风险事件的管理工作,可以设立以下部门并赋予相关职责(参见图3-4)。

2.3.3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是风险管理科学化和常规化的重要保障。风险管理人员是管理的主体和执行实施者,是风险防控的最核心力量,因此,对不同岗位层次的管理人员进行适时、针对性的培训,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修课。警体训练中的风险管理人员,主要包括训练中心领导、直接管理人员、教官及训练辅助人员,在对其进行培训过程中,重在强化风险意识及风险防范,对各个岗位人员进行针对性辅导培训,并对相应风险防控进行模拟演练,提高管理人员的实际风险管理能力。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警察体育风险管理体系涵义包涵全过程管理、全部风险管理和全方位风险管理三大方面。

3.1.2警察体育训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主要由三大支柱体系构成:风险管理目标及制度体系、风险管理环境体系和风险管理流程体系。在这三大体系中,涵盖要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部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这几个要素主要从不同的管理视角,整合融入在全面管理体系之中。

3.2建议

3.2.1根据警察体育风险管理体系的风险管理目标及制度体系、风险管理环境体系和风险管理流程体系这三个方面,从制度上、人员安排上和管理者的素养上等各个方面进行管理,从源头上降低警察体育训练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2.2从管理过程上,注重管理中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预警,在掌握风险应对方案的同时,强调“防”的意识,做到“不发生风险就是最好的风险管理”。

3.2.3进一步深入研究风险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做到警体训练中风险管理的量化和细化,深入了解和掌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是风险发生的动态临介点和预警红灯区。

参考文献:

[1]田文学等警察体育训练中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4):,115-118.

[2]凌平等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风险管理[J],浙江体育科学,2004(6):4-6.

[3]凌平,王清.论体育运动的风险与体育保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596-597.

[4]田文学警察体育训练中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4):119-121.

[5]秦燕.重大体育赛事危机管理探悉[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4):25-28.

[6]石岩.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7]王和.奥运风险管理的中外比较[J].首都经济,2003,(7):14-15.

[8]杨辉.奥运风险与中国体育保险[J].中国保险,2004,(4):14-21.

[9]田文学.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0--74.

保险实训心得篇8

关健词:保险行业培训

引言

我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我国经济增长较快,保险需求量较大;保险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从事保险销售工作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但管理落后、员工素质低下已成为保险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进入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未来几年全球财产保险业将面临增长放缓的局面。我国又有不少保险公司特别是地方保险公司发展历史不长,员工培训经验不足,措施不当,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培训效果,使得培训出现了亏本。长此下去将影响地方保险业质量的提高,制约地方保险公司的长远发展。为了了解地方保险行业员工培训的现状,对**市部分保险行业进行问卷调查,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素质。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源来源于**市8家保险公司的问卷调查,其中发放调查表至各保险公司人力资源部和员工手中。共发放调查表210份,回收166份,回收率79%,有效问卷164份,有效率98.7%;涉及太平洋寿险**中心支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财产**分公司等,虽然这些数据不能完全代表地方保险行业,但是这些数据足以反映地方保险行业员工培训的现状,调查的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作为统计说明。

二、地方保险公司员工培训现状分析

2.1地方保险公司员工培训的现状

2.1.1管理者和员工对培训需求的主观认识保险公司培训员工有其客观必然性,但保险公司的管理者和员工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又如何呢?调查结果表明,8家保险公司的管理人员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有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但愿在具体的座谈中我发现,8.6%的公司管理者认为公司对员工进行培主的需要“非常强烈”,44.3%的管理者认为对员工进行部训的需要“比较强烈”,表示需要程度“一般”的占39.3%,而没有公司管理者认为没必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因此大多数公司管理者认为培训是必要。可见,多数管理者认识到了企业培训的重要性,而保险公司员工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呢?在所调查的公司员工中,他们根据自己的经历肯定了学校教育与公司培训的重要价值,11.1%的人认为正规的学校教育对自己比较适用,而的88.9%的人认为企业培训更为重要,在深度访谈的结果表明,不同的员工做出不同的回答,主要是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经历和工作岗位,很难简单地得出学校教育比公司培训重要,还是企业培训比学校教育重要的结论。

2.1.2保险公司员工需要培训的内容毫无疑问,保险公司培训员工的目的是增加盈利。但是选择哪些项目进行培训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盈利的目的呢?这里存在着公司管理者对于各种培训内容的价值判断问题。在对**市8家保险公司管理者的调查中发现,在非常需要的培训项目选择上,首先是以培养团队精神为目的的培训(44.4%),其次是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44.4%),再次是以塑造或灌输企业文化为目的的培训(11%);而对员工的培训调查问卷中发现多数员工更重视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51.4%),部分公司也尽力满足员工的需求。虽然对于培训各家保险公司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但具体的培训内容不一定完全按照管理者的意愿实施。

2.1.3保险公司开展培训数量在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是认为每年该开展2次或以上企业占83.4%,开展1-2次占16.6%。这个问题,反映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数量之少,而要求多开展培训的强烈愿望。在一些先进的公司里,职工培训是经常的事。如摩托罗拉公司的员工培训规定:每年每位员工至少要接受40小时与工作有关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新员工入职、企业文化、专业技能、语言及海外有关知识等。摩托罗拉公司还积极积推广电子学习(e-learning),公司要求员工每年电子学习要达8小时以上。2.1.4保险公司培训的途径公司在确定了培训内容之后,就要考虑通过哪些途径对员工进行培训,当然也会认真考虑成本与效益的问题。在对**市8家保险公司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在“更愿意”的培训途径的选择上,首先是本单位内部培训机构,其次是政府办的各类培训中心,再次是有业务关系的其它单位。总的来说,保险公司培训的途径是以自己单位内部培训机构为主,以与公司的业务关系的其他单位和政府主办的各类培训中心为辅。而在与之座谈中得知,公司培训员工首公司内部培训机构,不仅是为了节约开支,也是因为部分公司内部的培训机构有较为正规的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和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培训针对性较强,员工的收效也较大。而通过座谈了解到管理者更多地是从经济角度衡量投入产出比,对培训的直接费用、间接成本与培训收益进行对比分析而后做出的选择。

从对**市8家保险公司问卷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地方保险行业的发展历史短,加之地处较落后的地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方保险公司在培训的深化及发展也还存在很多需要加强的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2.2地方保险行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2.2.1缺乏正确的培训理念和指导思想由于培训并不能直接产生于经济效益,是只见“投入”不见“产出”的“亏本买卖”,出于节约成本理念,能省则省,尤其是见于培训了员工要么“跳槽”要么要求“加薪”的两难境地。这些原因造成保险公司的管理者对待培训的随意性比较大,不能从公司战略的角度来看待培训,过分强调短期效应,使得培训缺乏长期、系统的战略支技,往往流于形式。培训的首要目的应该是满足公司长期发展的需要,然而**市的某些保险公司的领导对培训定位不清,并不是十分清楚公司人力瓶颈所在,也没有认真分析公司的困境是否通过培训就可以解决,只是简单地认为培训就是组织理论学习,教会员工基本的岗位技能和知识,无需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联系起来,以至于将培训变成一种盲目的应急式、救火式工作,无法将培训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达不到真正激励员工的目的,更谈不上将培训制度融入公司文化之中,同时,在这种观念引导之下,公司往往会忽视对管理层和决策领导的培训,忽略培训的潜在价值。

2.2.2缺乏各层级管理者对培训的支持力度员工培训如果离开各层级管理者的支持,培训效果就很难保证。因为培训的很多工作,特别是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效果的跟踪都离不开一线管理者的支持和帮助。而地方的多数保险公司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实施保障体系,各层级管理者对自己在培训工作中的职责不明确,所以在团队建设中,还有很多管理人员认为员工技能缺乏和绩效低下是因为培训工作做的不好,跟他们毫无关系,甚至推卸责任。

2.2.3缺乏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和培训效果的评估培训过程的监督和培训效果的评估是培训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地方保险公司没有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或者对培训效果进行测评的方法单一,效果评估工作仅仅停留在培训后的简单考试上,而事后又不再做跟踪调查,使培训与实际需求脱节,培训是否成功,能否为企业带来预期收益,不得而知。这样不仅仅不能达到考评培训效果促进培训工作,对培训上的巨大投入也不能收到预期的回报。培训结束就意味着培训者与公司、与被培训者脱离了关系,缺乏严格的监督制度及效果反馈系统,如此循环使受训者的工作技能、工作行为、工作态度改进不大,并导致受训者丧失再次受训的信心和兴趣。

参考文献:

[1]徐融.《企业培训宝典》(第一版).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

[2]雷蒙德.A.诺伊、约翰.霍伦拜克、拜雷.格哈特、帕特雷克.莱特著刘昕译:《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上一篇:工作鉴定意见范文 下一篇:简历个人鉴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