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作品赏析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5 04:30:26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篇1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人文精神 舞蹈赏析 舞蹈教学 舞蹈美学

马克思曾经提到:“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舞蹈赏析这门课程是现当代舞蹈教育教学中必需开展的专业课,特别是从平日普通的观看舞蹈上升为舞蹈赏析,即观众进行舞蹈作品欣赏和分析这项审美活动的时候,这就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识、舞蹈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这样的舞蹈审美活动才能正常和顺利的进行。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对舞蹈赏析教学感悟的立足点不仅仅在于讲述“我”通过舞蹈赏析课对舞蹈作品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知,更关键的是希望通过这种有效深入的审美活动反思到舞蹈教学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本文题目“初窥舞蹈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并不仅仅局限的表达出“我”对舞蹈作品认知的升华,而是通过对舞蹈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让“我”发现在进行审美活动的同时,其课程本身也就是“人文精神”对自我内心世界的一次关怀和洗礼。舞蹈是一门长于以情动人的艺术,舞蹈赏析课的教学实践无疑就是“人文精神”在舞蹈专业课程中的一个闪光点。在进行舞蹈作品的赏析前,首先我想谈谈我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人文精神的核心应该是对人文本体的回归。不同时代和历史背景下形成和运用的人文精神反映出的其实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当舞蹈艺术开始与人文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也就是舞蹈艺术回归本体的最好体现。

以舞蹈《文钦赤那》为例,该作品以狼为载体表现辽阔草原中孤独的狼面对寂寞的苍茫和悲凉,用蒙古族的舞蹈语汇来模仿狼的造型和动态,从表面看似乎离人文精神有点远,但当你回归结合舞蹈作品回归到创作的源头和作品通过对狼的生活描述而想要体现和表达出的疑问和精神,就会发现其实人文精神与舞蹈的距离是如此的近,甚至原本就是殊途同归,唇齿相依的双生花。

该作品的编导是蒙古人,从小一直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中,除了蒙古族与生俱来的豪迈气魄与开阔眼界,当然也少不了与大自然时刻相依的质朴和野性。这与他创作该作品时所站的创作角度和切入点是分不开的,观众可以时刻从舞蹈作品的动作语汇中感受到民族本身自带的坚韧与孤傲。那人文精神中第一层的基本意“人类自我关怀”在这里也就得到了体现。试想一下,编导的生活环境一直都离不开狼群颠沛流离的草原,这片草原的主人并不仅仅是处在文明社会的人类,也还包括了狼群。那么,是否只有人才会感受到孤独呢?当然不是,狼同样也会在草原中感受到孤独,感受到无限大的天地间形单影只的寂寞。这份孤独是每个置身于草原的生命都会感同身受到的一种从内心衍生和流淌出的感知,是对草原的感知,对生命的感知,也就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共鸣。

更深入的看,除了人文精神对草原所发出的那份悠悠天地与渺小个人的呼应,还可以察觉到其中表现的狼的孤独和寂寞更多还是带着一份莫名的悲凉与惆怅。观众此时带着舞蹈作品所传递出的这份哀伤就可以用逻辑性和联想性双重思维引申至当今社会刻不容缓的保护环境和保护动物的问题。这里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也就是人的思考与关怀之极,也就是对人对自身的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可以说,这是以《文钦赤那》这个具体想象的作品延伸到直指人心的对人类生存本质提出的质问,它直接探视到了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核心。看完该作品的观众无一不真切深刻的感受到那份属于这最后一只孤独的狼的切肤之痛,而这又与我们人类自身,社会自身和环境自身所分不开的。那这份不断回荡于人心的人文关怀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也就更加容易让观众感受到。这个作品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狼的生活模仿和生存现状的表现,也不仅仅只是通过蒙古族的舞蹈语汇来表现狼的特性和特点,而是通过这表面俱象的一切来回归到人自身的关怀和自身的提问。这是个很严肃也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翻译为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humanism”,其本身需要关注的也就是借对动物与环境的不断关怀和维护来真正做到对人文,人本和人道自身的不断升华和进步。由此也可以看出,当下舞蹈带给观众的已经并不简单的局限在优美的舞姿,高超的技巧和绚丽的舞台设计,更多的是将舞蹈内在的精神力量传递给观众。当这份精神力量被人文精神和文化意义包裹的时候,从某种角度来说,也就正是舞蹈正在逐渐回归到最纯真最本质的艺术领域和文化殿堂,这也是每一位热爱舞蹈的人所乐于见到的现象。

通过对舞蹈作品中人文精神的思考和探索,在舞蹈教学上,我收获了更多深层次的内容。舞蹈教学需要我们不停的提高和进步,这就需要我们从舞蹈本体开始出发,不能仅仅局限在肢体训练的外在框架上,还要我们能由表及里的开展更多舞蹈教学工作,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更好的发现舞蹈之美,理解舞蹈之美,这样才是综合、全面的舞蹈教学。

参考文献

[1] 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中国戏剧出版衽,1994

[2] 吴晓邦:《当代中国舞蹈的主流》,《舞蹈》,1994

[3] 王杰、国伟等:《艺术与审美的当代形态》人民大学出版社

[4] 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舞蹈》2002年1O月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篇2

舞蹈欣赏是人们观看舞蹈表演时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欣赏者通过作品中所展现出的动态形象--富有审美价值的动作、姿态、构图、技艺、音乐,服装道具表情所组成的有意味的形式所具体地感受其所反映出的社会生活及在其中活动着的人物(也包含拟人化的花、鸟、鱼、兽等)的思想情感,进而产生共鸣,受到感染乃至思想启迪和陶冶性情的过程。本文章就对舞蹈鉴赏的过程进行探讨,对舞蹈鉴赏过程加以分析,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调整身心,以接近舞蹈艺术最美好的境界。就本人在多年从事舞蹈奖赏课中积累的教学经验的来说,我觉得,舞蹈艺术奖赏的过程,大体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一、切身感受阶段

这是舞蹈奖赏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因为,一切奖赏的原动力,一切奖赏的美妙,都源自真实的感受,正像普列汉诺夫指出:”一件艺术品,不论使用的手段是形象活声音,总是对我们的直观能力发生作用。”[1]鉴赏舞蹈艺术也是如此。当舞蹈着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观众不仅立即被舞者的舞姿所吸引,而且随着舞蹈者所表现的内容的不断展开,他的各种心理机能也逐步启动、协调、配合、逐步进入完全摆脱功利性倾向的关注状态,并获得一种对舞蹈艺术形象直接感知的整体把握。这时,受舞蹈着艺术表演的吸引,欣赏者会进一步展开想象的翅膀,并将个人的情感投入其中,自然地就感受作品中传达出来的信息,或者说是充分的调动自己感觉器官的全部能量来参与到舞蹈艺术鉴赏过程中,充分“触摸”舞蹈,感觉舞蹈,从而进入舞蹈艺术的奇妙的世界当中去。

二、情感共鸣阶段

当观众全身心第投入到舞蹈艺术作品中,就会“物我两忘”进入舞蹈艺术作品虚构的天地之中。这种超越现实世界的境界,是由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就是进行典型化的艺术,只有选取最有普遍意义的、最有人性的东西,以职工遭某种令人信服的,才是最不可动摇的东西。”[2]一部优秀的、形象生动的、而且表演细腻逼真的舞蹈作品,才能充分的激活观众的感情层面,使其与剧中的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这种共鸣,即使最高形式的感动,也是艺术鉴赏中达到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的产生,即依赖于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典型生动,更依赖欣赏着感情、修养与作品的接近相同。此条件缺一不可。

三、理性判断阶段

在上述艺术鉴赏的基本经验上,在了解并掌握了一些舞蹈基本知识之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到这样一个阶段——理性体验舞蹈作品阶段,这一个近段是对舞蹈作品传达的艺术信息做进一步的判断。分析、真理,并加以理性的梳理。简单地说就是舞蹈鉴赏者如果在自然感受的基础上,脑子里适当地对眼前的艺术信息做一些综合分析。例如,该作品舞蹈形象属于什么类型?编导用意何在?动作造型怎么样?作品创新自出在哪里?作品中的音乐是否好挺好记?舞蹈服装是否有助于作品形象的创造等等,如果能够有机会进入舞蹈舞蹈鉴赏的过程,并回答这些问题,就会大大加深舞蹈鉴赏的程度。那该有多美妙呀。简单地说,就是在分析意识中,运用最普遍使用的方法去“设问”,在感受舞蹈的时候别忘了问问自己,“那是什么动作?”这个动作用在这里能体现作品中主人翁的什么情感表现?情节是在哪里有所变化的呢,有问有答,设问请教别人回答,久而久之你就会一步一步深入到舞蹈艺术奖赏的美妙境地里去了。

四、再度创造阶段

这个近段是在前三个阶段的长期锻炼中才能形成的一个舞蹈艺术奖赏中的最高阶段。在此阶段,眼前的一切,已经与自己的形象创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舞台上的表演雨你自己心中的感情相互交融、互相刺激、互相激发,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与自己的“想象”互相契合,最终,舞蹈鉴赏者自己“解读”出了很多舞蹈艺术之美,不但可以响应舞蹈编导者的内心感受,还相应了舞蹈者的“二度创作”,自己也变可以更好的舞蹈学者冯双白说进行自己的“再度创作”,从而积极的完成了自身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充分的感受到了常人所不能感受的独特魅力,令自己可以再欣赏舞蹈作品中回味无穷。[3]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篇3

关键词:?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目的?特殊性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已成为当今针对高校文理科大学生开设的一门艺术课程,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项新突破。正因为“新”,所以,《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全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出现了随意、松散、杂乱、“各自为政”的不规范局面,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合理、科学地构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是我们当前急需认真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作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与舞蹈专业课程不同,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本文试图从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目的这三方面作为切入口,对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学科建设方向进行论述。

一教学对象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对象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的教学对象是高校文理科大学生,而不是考入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正因为教学对象的特殊,所以有必要对教学对象作个基本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作为跨世纪的有学识、高智商的大学生,究竟对舞蹈知识掌握多少?当我走进的已不是宽畅明亮的有镜子、把杆的舞蹈教室,而是走进有多媒体设备的阶梯教室;面对的也不是身穿练功服的舞蹈学生,而是端坐在课桌前的文理科大学生时,我就注意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我给学生上第一堂《舞蹈艺术欣赏》课,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无知”,观看舞蹈作品时的“茫然”,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问学生“你们谁能解释什么叫舞蹈吗?”全场鸦雀无声。“你们看过哪些舞蹈?”只有一两声附和《天鹅湖》。“知道什么是‘现代舞’吗?”教室顿时活跃起来,七嘴八舌,交头接耳,接着报出一连串的名称“街舞”、“芭啦芭啦舞”、“劲舞”、“霹雳舞”、“韩国组合舞”。“为什么认为是现代舞?”“因为是现代流行的,是现代人跳的舞。”由此可见,普通高校大学生这个知识群体对舞蹈知识的匮乏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深刻地反映出因缺乏美育而导致不完整教育的结果。如何填补大学生舞蹈知识方面的“缺失”和“空白”,目前在高校开设的《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正是解决大学生舞蹈知识匮乏的有效途径;是沟通大学生与艺术的“桥梁”;是舞蹈教育的具体体现。“在普通高校中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恰恰能够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锻造功能融合起来……,借助舞蹈艺术品的媒介,塑造他们的情感,锻造他们的灵魂,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表现力,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①显而易见,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任何一门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正由于这门课程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所以对与之相关的教学环节、教学目的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

二授课时间不同,是形成教学环节特殊性的主要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授课时间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主要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授课时间安排仅是一学期,而舞蹈专业的授课时间安排则是四年。正由于授课时间的“短”“少”,因而更加深了这门课程的难度,所以必须在教学环节的诸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

1在教学内容的这个环节上,必须精炼、浓缩,直接从欣赏舞蹈作品入手,使学生最直接、最直观地感受舞蹈。在赏析舞蹈作品时,不能从孤立的、静止的角度来分析,也不单是从舞蹈形式和动作来赏析,而是要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历史结合起来;把舞蹈的特性、种类、形式、内容联系起来;把舞蹈的音乐、道具、舞美、灯光综合起来,让各方面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激活丰富的想象,让他们从一个个“具象”的舞蹈作品,来把握舞蹈的“意象”和“内核”。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课程教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点面结合”。首先应以欣赏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重点,因为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舞蹈的精髓。要让学生通过有限的课时,在对舞蹈的审美体验中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激发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另一个重点则是现代舞,因为现代舞是当今青年学生最想知道和了解的,但他们对现代舞的理解仅停留在浅层次上。“现代舞是一种观点,一种对当代世界中艺术功能的态度。”②“在现代舞者的眼里,美已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概念……。”③在欣赏现代舞作品时,学生忽然会感到与想象中的现代舞差距甚远,甚至会觉得现代舞“晦涩难懂”“莫名奇妙”。通过具体的舞蹈作品欣赏,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审美方式,注重到对人性的关照;进而了解现代舞对传统的叛逆、对程式的解构、对个性的张扬等特点。

2在教学方法的这个环节上,应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舞蹈艺术欣赏》课程虽然不是形体训练课,但舞蹈是以人体动作来表现的艺术,“动”是舞蹈的核心,没有“动”则不成为舞蹈,课堂上应该把舞蹈知识与舞蹈动作有机地整合。要让学生“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感悟舞蹈,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教授古典舞的“小五花”、蒙族舞蹈的“硬腕”、壮族舞蹈的“凤凰掌”等简单的、典型的舞蹈动作元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让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加进自己对动作的感受,把所学的舞蹈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欣赏过程中。

3在教学手段的这个环节上,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教学。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舞蹈专业传统的“口传身教”“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合适。再之,舞蹈是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艺术,音乐在舞蹈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音乐给舞蹈以想象,舞蹈给音乐以丰富。所以在课堂上应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音画空间,积极调动视听觉,使其在欣赏时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各自特色,以及和谐的魅力,达到一种“悦心畅神”的审美境界。

三教学目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目的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而舞蹈专业的教学目的则是培养艺术团体的舞蹈演员。正因为教学目的不同,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培养,是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

首先是审美能力的培养。舞蹈不仅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也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由于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滞后,青年学生在艺术上的“营养不良”,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全,对真、善、美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偏差。诸如自我个性膨胀、审美取向扭曲、爱情至上、信仰危机等,导致人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功利。青年人光有科学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真、善、美的良知,有完美的人格,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舞蹈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以人的思想情感为核心,利用肢体语言这个特殊的载体,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精神和道德情操,反映着一定的文化特点。“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人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看法,培养人们美好的道德情操,促进人们奋发向上。”④欣赏一部优秀、健康、向上的舞蹈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美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美人格的作用。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使学生在对人体美、人体动态美以及舞蹈之美的审美活动中,提高分辨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其次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美育的最高境界。”⑤《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审美能力的层面上,而更重要的是挖掘潜质、开拓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对于文理科大学生来说,创造能力不是指具体的舞蹈创作,而是将舞蹈欣赏作为催化剂,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在自己的学科里发挥创造力。在人们的眼里似乎科学与艺术之间没有什么联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教授很精辟地阐述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中国舞蹈教育理论家吕艺生在《舞论》中也说到:“实际上,我们每个跳舞的人,几乎无不天天使用90°、180°、720°等数字概念,天天生活在“一八零”的几何图形中。”由此可见,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科学与艺术共同的目标都是认识客观世界,共同的特点都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目的的关键,“从广义的教育和教学的角度看,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和高层次思维技巧的发展,是生活和工作中获取成功所必须的,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受到严肃的关注。”⑥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提高文理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不仅掌握舞蹈基本知识和舞蹈种类风格的特点,还对舞蹈形成的历史、人文、生态、风俗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专业特别有帮助。一位外语系的学生写道“对于外语系的同学来说,舞蹈欣赏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如芭蕾舞等多种经典舞蹈都起源于国外,对我们了解外国文化,促进外国文化的普及,对于开拓视野,以及对外国文明的理解和深入有很大的帮助。”文科的学生也深有感触地说“文学和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历史上无数的文学家和艺术有很深的联系。艺术给文学创造带来灵感和动力,文学给艺术主题和思想……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在课程中对各种舞蹈作品的欣赏,使我们加深了对艺术的认识,对我们在文学方面的认识也增加了更新的材料。”“我的专业是数学,一直以来我都希望数学符号能如音符般跳动,思维能力如舞步般流畅,其实音乐与舞蹈与数学是交融的……”这是一位理科学生的体会。从学生们的心声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有利于促进他们的专业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今天,舞蹈教育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的颁布,使《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功能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越来越凸现。我们相信《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在高校已不再是“点缀门面”“附庸风雅”,它将在探索和研究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并将会建立独立的舞蹈学科体系,为中国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性、创造性的跨世纪人才,发挥它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舞蹈艺术教育》杨仲华、温立伟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肉体的叛逆》刘青弋著北京舞蹈学院出版

③《万般风情弄清影》陈洁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④《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⑤《人体律动美育》郑慧慧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⑥《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绪论部分)刘沛译载《舞蹈》2002年第4期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篇4

关键词:舞蹈编导;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舞蹈编导教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模仿式舞蹈教学,它是通过编舞技术技法的训练、编导理论知识的学习、创作手法的解析等方法,引导学生走向创作的道路。教师应在舞蹈编导教学中抓好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的引导和运用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能否学好这门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舞蹈编导教学方法的宏观把握

1.1教师应从“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舞蹈,什么是舞蹈编导”入手,让他们明白真正的舞蹈创作并不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简单连接,而是根据舞蹈本身表达的思想和内在结构发展变化成为外在的肢体语言。教师可以通过舞蹈作品欣赏与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对舞蹈编导的概念更加熟悉,逐步了解不同的编创手法和表达方式。学生可较快地进入舞蹈编导学习的状态。1.2应让学生从“舞蹈编导理论和舞蹈创作实践”两个方面共同学习,使其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更加牢固地掌握舞蹈编导技能。在舞蹈编导技法教学中,先对学生进行系统教学,之后对课后作业进行评讲与修改,帮助其掌握舞蹈编导的编创技法。同时,使其通过编导理论的学习加深对舞蹈编导技法的理解,并将实践中遇到的编导问题反馈于编导理论学习,最终达到学生对编导技术技法的全面掌握。1.3应给予学生实践创作的机会,采用“自己创作自己表现、别人创作自己表现、自己创作别人表现”等不同方式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锻炼学生独立完成创作的能力、熟悉舞蹈编排的过程及细节,为今后的实践奠定基础。

2舞蹈编导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2.1舞蹈动作语汇教学

2.1.1舞蹈动作即兴教学。即兴包括动作即兴、情绪即兴、命题即兴、音乐即兴等,以挖掘肢体语言为主要目标,可以有效地解放学生的肢体,让学生在瞬间本能地产生最具感情的动作,积累大量的舞蹈语汇。例如,编导教师分别给出不同类型的代表性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本能地舞蹈,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音乐传递给自己的信息,不要太多考虑节奏、调度、结构等要素,仅仅是用肢体表现,挖掘其最本能的自然动作。即兴对于舞蹈编导学习非常重要,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尤为重要。2.1.2舞蹈编导技术技法教学。编舞技法包括即兴编舞法、音乐编舞法、动作元素编舞法、动作动势编舞法等。动作语汇要想有所长进就要进行动作元素编舞练习,如动作分解变化练习、舞句编舞练习和舞段编舞练习。动作变化练习是指把动作的四个因素(动态、动率、动力、节奏)分别进行变化练习,保留一部分因素、变化一部分因素,再加上空间变化、方向变化、综合变化练习等。舞句编舞练习是指通过对音乐短句的理解,展开想象,找到主题,选择运用各种动作发展变化的方法,把主题呈现出来。舞段编舞练习是指在句的基础上扩充、展开,较完整地表达主题。掌握了这些技法,动作语汇会有很大突破,能让学生大量出动作,反复做此作业,把学生逼出无动作的“绝路”,从而激发更新更好的动作出现。2.1.3舞蹈作品和舞蹈形象的产生源于生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经常观察生活,把生活中不经意的动作加以加工提炼,就会创作出意想不到的动作。艺术离不开人的情感,从心底产生的情感所引发的本能舞蹈动作,更能打动人心,使观众产生共鸣,达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大量地观看舞蹈作品,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各种舞蹈语汇的熏陶,也会成为学习舞蹈编导的有效途径。在平时动作的设计中,应多思考、多琢磨,那么动作语汇将不再是一个难题。

2.2节奏教学法

2.2.1节奏示范教学。教师做一种节奏型的示范,让学生模仿,待学生掌握了此种节奏型后,教师给予其一定的模式让其发展变化。2.2.2节奏即兴教学,先给学生单一节奏型音乐,让其根据音乐即兴,之后再对多节奏型的音乐进行即兴练习,让其学会在一首音乐中处理不同的节奏。长时间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处理音乐节奏上遇见的问题。2.2.3情绪节奏教学。让学生欣赏情绪性较强的舞蹈作品时,带着问题观察作品中的音乐有哪些情绪,分析舞者是如何处理情绪节奏与动作节奏的,从而弥补自己在情绪节奏处理方面的弱势,也可以掌握多种情绪节奏的处理方法。

2.3舞台调度教学

2.3.1扩大语汇量教学。学生在学习调度时会遇到原地打转的问题,原因是动作语汇量的缺乏。首先引导学生克服动作语汇方面的难题,不要太过于注重动作语汇的发展而忽视舞蹈整体的发展,应从专注于动作的框框中走出来,把思路打开,置身于整个舞蹈中,让动作语汇为整个舞蹈服务。2.3.2借鉴优秀舞蹈作品中的调度运用进行教学。调度是表现舞蹈内容的一种方式,它辅助舞蹈动作向欣赏者传达舞蹈作品内在的情节和情绪。让学生先模仿优秀舞蹈作品中的调度运用,然后开始自己创作,同时要考虑什么调度贴合什么主题,怎样调度会产生舒适的视觉效果,使舞蹈更加出彩,思路一旦打开以后,便会游刃有余。2.3.3借鉴日常生活、调查资料及其它类艺术作品进行教学,画面调度也来自观察生活。例如,从姊妹艺术中学习,当电影中出现的精美画面符合舞蹈的表现情境时,可以运用到舞蹈中,并根据舞蹈的特殊性加以发展和改变。

2.4舞蹈作品的结构教学

2.4.1教师的点评及指导。在讲解舞蹈结构时,教师无法通过自己的表达及示范向学生传授结构方面的知识及内容,它主要是依靠学生自己的领悟能力及研究摸索而习得的。但是,教师可以在学生回课时,通过对其所编创的舞蹈作品点评及指导来启发学生。2.4.2借鉴优秀舞蹈作品及专家点评进行教学。当欣赏一部舞蹈作品之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观赏,观察他人是如何将主题与舞蹈完美结合的。欣赏完之后,自己先分析该作品是如何安排结构的、创作手法有哪些,然后查阅此舞蹈的作品分析及评论文章,从而使自己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把舞蹈作品中的精华吸取到自己身上,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2.4.3借鉴姊妹艺术及文学作品进行教学。如,文学作品、电视电影等。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种类,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生活、表达情感。虽然形式不同,但内在却是相通的。因而我们可以从优秀的电视电影、戏剧等艺术种类中学习它们的结构处理和创作手法。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为日后的舞蹈构思积累素材,还可以为日后舞蹈创作积累创作手法。当看完一部文学作品时,应该根据作品中的情节内容,构思一个舞蹈剧本,即将文学形式转化为舞蹈形式,经常练习改编文学剧本,对于提高结构能力有很大帮助。综上所述,舞蹈编导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老师有方法的传授以及学生有效的学习,不仅使他们了解舞蹈作品创作的全过程,而且还能接触到舞蹈创作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使之尽快成长为优秀的舞蹈编导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篇5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需要大学生有丰富的知识,更需要他们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舞蹈教育对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能促进人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感特征和理智特征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文化的同时,通过一些措施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很有必要的。 

 

素质教育重视人才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才个性的发展,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而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教育对培养高等院校综合型人才的素质教育能起重要作用,它能真正开启人的身体和灵魂,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一、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舞蹈艺术是以人体为媒介、用人体动作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象、直观的艺术形式。而舞蹈是一种人体美的无声语言,通过美的动作、美的姿态、美的造型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能使人在欣赏美、享受美的同时,受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使人们在美的熏陶中感情得到提升。同时,在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过程中,人们可以提高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舞蹈在使学生在舞蹈动作的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美的概念、美的标准,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且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之拥有矫健的形体、高尚的心灵、非凡的气质。舞蹈艺术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等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通过舞蹈教育所带来的身体律动教育、美学教育、表演意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情感和灵魂,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气质、审美修养以及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此外,由于人们在学习和表演舞蹈的过程中,需要身、心、脑全方位的配合,如肢体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对艺术形象的反映,对空间意识适应等外化现象,使肢体动作语言化、情感化,人脑在这种运动中会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对于大学生来说,当他们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渗透时,可以深入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二、如何使舞蹈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1.转变教学观念 

如今,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大多普通高校没有开设针对普通大学生的舞蹈教育。因此,必须首先转变教师与学生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在校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可以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和审美鉴赏能力,扩大知识面,深化人文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普通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本专业课较重,教师要让他们认识到,对他们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其艺术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其人文修养和对文化的思考能力,让大学各个系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掌握美化自身形体的舞蹈方法和学会正确欣赏中外不同舞蹈作品,了解不同舞蹈形态特征,了解不同民族舞蹈形式的生态环境,进而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能力。 

2.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 

舞蹈课程的设置应以科学性、生动性、趣味性相结合为方针,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目的,并尽量做到边教、边学、边实践。舞蹈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教法,比如利用电化,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电视教材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可重复再现的功能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模仿动作和对照练习的有利条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随意做几拍动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动觉,乃至全身心的投入。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舞蹈意识来加以美化,分析动作节奏的几种可行性,进行常规动作与反常规动作的体验,打破一般的思维定势,创造出不同的节奏型。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舞蹈比赛、舞蹈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多地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其知识结构,如:“怎样欣赏舞蹈”“民间舞蹈发展历史”等。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发创办舞蹈社团,由他们自身去推广舞蹈,自己组织进行舞蹈成品或舞蹈片段的排演,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或组织到社区表演,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舞蹈的作用和意义。这些活动既能推动校园文化的开展,又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3.开设舞蹈鉴赏课 

对于非专业性的大学生而言,教师设置的舞蹈课应偏重于赏析,即欣赏大量的舞蹈艺术作品,在学生欣赏与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对舞蹈艺术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对中外舞蹈作品的欣赏和讲解,使学生在舞蹈的动作和情感中,产生一种“内模仿”,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情绪的带动下去尝试舞蹈带来的身心愉悦,让学生体会到舞蹈艺术的特殊表达方式,舞蹈真实、率真及油然而生的情感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使学生产生共鸣和心灵的颤动。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结合起来,让各方面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大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激活丰富的想象,使舞蹈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 

4.重视形体训练 

气质是指一个人表现在心理活动、速度和灵活性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具有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气质是可以经过教育而加以塑造的。在进行舞蹈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形体塑造训练,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驼背、佝胸等),塑造学生昂首挺胸、充满自信、朝气挺拔的健康形象,通过舞蹈使学生的身形更加挺拔,身体的各个部分更加协调地发展。 

 

结语 

 

舞蹈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集体能、艺能、智能、气质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高等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知识教育、智力教育和创造力教育,它更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因此,普通高等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艺术教育,使舞蹈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其应有的认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资料: 

[1]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2]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3]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代舞蹈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4]朱立人,汪流等.艺术特征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篇6

关键词:中学音乐鉴赏教学舞蹈律动创新策略

在中学的音乐教学中,教学需要以审美教学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自身的情趣与爱好,将音乐知识真正地传播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运用特殊的思维能力,实现个性化发展,让学生通过实践,提高音乐的创造能力。中学的音乐教师在创新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在舞蹈以及欢快的音乐中掌握基础知识,从而获得艺术的熏陶。那么,如何才能利用舞蹈的优势,提高音乐鉴赏教学的实际效果,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

一、教会学生感受律动,在音乐中自由舞动

所谓律动,主要指的是身体对于音乐来临时的基础反应。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能够通过身体产生的韵律,利用想象、创造对乐感、律动感进行培养,这是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方式之一,也是中学鉴赏教学中需要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在生活中,审美应当是无处不在的,这是生活的必要环节,更是发展的必然要素。因此,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应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高尚的、自由的审美情操。在音乐作品中,能够感受到丰富的情感以及优美的韵律,但是,音乐自身还存在着一定的抽象性与想象性,每一个学生在鉴赏的时候,需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让音乐在心中留下独特的烙印。

在中学的音乐鉴赏中,需要引入舞蹈元素,让学生感受舞蹈的律动,随着节拍自由舞动,这样能够将音乐自身的抽象性更为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更为深刻的了解音乐、掌握音乐,懂得音乐背后的故事。其实,每个人自身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当听到一首歌曲的时候,肢体会不受控制的自由摆动,这是人体最自然的条件反射,因此,在中学的音乐鉴赏教学中必须要利用这种规律,提高教学的效率,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将舞蹈与音乐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于音乐本身的视听能力

在中学的音乐鉴赏课上,音乐教师需要将舞蹈当作一种特殊的审美载体,利用舞蹈将音乐的魅力展现出来,教师在组织学生跳舞时,可以让学生自由地把握音乐、欣赏音乐,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音乐鉴赏教学的效率。学生在自由舞动的过程中,可以结合音乐旋律、律动节奏,不断挖掘出自身的舞蹈天赋,利用自己对于音乐的特殊理解,将自己的感受通过舞蹈表现出来。

不仅如此,学生在跳舞时,脑子需要不停地运转,不停地去分析,对听到的音乐的节拍、律动、情感或者音速的变化等进行理解,让思维能够更为主动的融入到音乐当中。例如,在欣赏非洲音乐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随着音乐摆动,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根据听到的音乐自由模仿各种舞蹈动作,曲子可以选南非世界杯的主体曲WakaWaka。这个曲子比较容易理解,并且律动性非常强,全班的学生可以利用肢体动作体会非洲的音乐特色,感受非洲的当地文化,提高鉴赏的效率。同时,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让学生可以自由的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结合舞蹈动作去分析音乐作品,将自己的真实体会利用舞蹈动作去表现,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对舞蹈的感知能力。

三、实现自由舞动,需要做足准备活动

在中学的音乐鉴赏课上,想要有效地结合舞蹈律动,发挥出舞蹈的真实作用,需要教师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这一点非常重要,主要的工作在于:

(一)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让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

在鉴赏课上,可以重新给学生排座位,将座位围成一个大圆,中间留出足够的表演空间,让学生更为放松,拉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学生看得更为清楚。例如,在鉴赏藏族民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圆圈中自由跳舞,感受藏族舞蹈、藏族音乐的魅力。当学生融入音乐、舞蹈中的时候,可以真正感受到藏族文化的那种吸引力。

(二)营造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无论是音乐鉴赏课还是其他的文化课,教学环境的营造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在一个压抑,充满束缚的环境中学习,相信学习效率一定不高,而且对于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讲,还会导致厌学心态的产生。在音乐鉴赏课上,环境的营造更为重要,需要给学生们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度,吸引学生参加课堂上举行的各类活动。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还要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动态,看看是否有不愿参与,或者一些性格过于内向的学生,这些都是观察的重点。对于这类学生,教师需要下一番功夫,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在下节课上,争取将他们喜欢的元素融进音乐中,融进舞蹈中。这样可以让所有的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提高教学效率。

(三)找寻网络流行元素,让学生爱上舞蹈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真正地爱上舞蹈,喜欢音乐,才能更好地进行鉴赏教学。作为现代社会的音乐教师,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了解现阶段的流行趋势,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挖掘一些优秀的舞蹈、音乐。例如,风靡全国的《小苹果》,这个曲子欢快、自由,并且舞蹈动作奔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们都能够很快的掌握舞蹈动作。学生在舞曲中可以自由的舞动,利用肢体的摆动将压力释放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实现鉴赏教育的目的,还能够满足学生们的基础性要求。

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因为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缺乏艺术细胞,跳舞、唱歌对自己来讲很难,害怕自己在同学面前出丑,这个问题需要教师重视起来。让学生知道,课堂上只需要自由的释放,只需要在舞蹈的律动中对音乐的魅力进行感受,享受音乐带来的这种美,这就足够了。相信舞蹈与音乐的结合,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真正喜爱音乐、喜爱舞蹈、喜爱艺术。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系统地分析了中学音乐鉴赏教学的创新手段,将舞蹈与音乐充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之美。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音乐都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最好的方式。作为音乐教师,鉴赏教学需要研究大纲提出的要求,分析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引入新型的教学元素,提高教学效率。因此,音乐鉴赏教学的未来发展一定要重视同舞蹈的结合,让舞蹈元素成为教学的催化剂,让学生在舞蹈中完成学习,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以及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王静.探析中学音乐鉴赏的高效教学方式和对策[J].通俗音乐,2014.

[2]毛岩华.中学音乐鉴赏教学的问题与应对探讨[J].学生之友,2012.

[3]张静.如何提高中学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水平[J].中学教学参考,2011.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篇7

【关键词】影像 电视 电视舞蹈 新艺术

引言

人类的文明发展离不开文化。通常所说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无疑,舞蹈是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内的一个艺术门类。因此,舞蹈存在的根本意义在于:显现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舞蹈这门古老的艺术并未走进公众的视野。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将舞蹈这门艺术引入公众的视线。不可否认,大多数人认识舞蹈、了解舞蹈,更多的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来实现,也因此诞生了电视舞蹈这一全新艺术形式。舞蹈与各种大众传媒的结合,改变了这门“小众”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同时也对其内在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电视舞蹈的概念

广义的电视舞蹈,在西方舞蹈界称为video dance,即舞蹈录影,于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诞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舞蹈艺术的传播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舞台形式,而是借助电视、电影、网络等新兴媒介走进人们的生活。相对于电视舞蹈这一提法,舞蹈录影似乎能更恰当更全面地体现这种舞蹈媒体艺术形式,体现舞蹈与影像之间的媒介关系。电视舞蹈除了电视技术,也包括电影、录像等传播媒介对舞蹈的再创造。舞蹈录影是将传统的舞台舞蹈与电视、电影等新的技术手段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全新艺术形式。电视舞蹈出现的意义不仅仅是记录舞蹈,还在于在创作过程中,通过数字、角度、电脑特技等技术手段,创造性地参与到某些编舞行为或影像角度的观察中去。

二、以纪实性为主的录像舞蹈

1.影像舞蹈

传统的舞蹈影像作为一种纯记录手段,已无法满足人们对影像舞蹈的审美追求。随着技术的发展,通过艺术再加工,影像舞蹈在传播和交流上有了全新的舞蹈呈现形式。电视版本《扇舞丹青》便是影像舞蹈成功的典型。

电视版本的《扇舞丹青》,在拍摄和后期制作过程中,运用了大量先进的电视技术来对该作品进行再加工。包括角度、色调、明暗、长焦、虚焦、构图、推、拉、摇、移、特写、剪辑、蒙太奇及电脑合成技术等[1]。这些技术的应用使舞蹈主题表达拥有了更多的表现手法,也让观众更能理解电视舞蹈的意义。

2.录像舞蹈

谈到舞蹈就不得不谈录像舞蹈。由于技术原因,长久以来仅仅用电影、电视等媒介来纯粹地记录舞蹈,早期使用电影胶片,后期使用录像带作为记录材料,以一个固定机位进行舞蹈的全程拍摄,把当时的舞蹈动作和构架完完全全地单纯地记录下来。

然而舞蹈是一门流动的艺术,一个机位的拍摄远不能达到舞蹈原来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效果。如建国初期的舞蹈剧目,由戴爱莲先生改编的《荷花舞》,初次在银幕上出现时就是以一个单机位拍摄完成的,电视上所呈现出来的意境和效果远不能和剧场表演时相媲美。使用固定机位且不添加任何技术处理手段的舞蹈资料是得不到观众认可的,这样的舞蹈资料只能被各大、中专院校作为教学使用。

单纯的纪实手段已经远远不能达到现代舞蹈传播所需的标准,唯有运用现代先进的电视、电影及其他媒介技术手段来拍摄和制作舞蹈,传统舞蹈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传播。

三、大众传媒与舞蹈的创造性结合

1.电视技术与舞蹈的关系

在电视未出现前,信息传播主要通过书籍、广播等来传播。电视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传播工具的种种不足。它功能齐全,可以同时将文字、音响及动态的画面融为一体,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并且能快速直观地传递各种信息,具有特别强的现场时效和立体感。

电视依靠先进的数据传输技术,将舞蹈信息发通过各个电视终端传播到千家万户。电视一方面可以逼真地直播或重现舞台舞蹈的声音和影像;另一方面,还能够使一部舞蹈作品的观舞观众不再局限于观舞台之中,而是扩大到不同地域不同时段不同类型的电视观众,使更多的人分享同一舞蹈节目。它使舞台艺术从富丽堂皇的剧场、轻松灵活的户外环境,走向影院、电视等传媒平台,使之成为视觉影像和肢体表演相融合的一门全新艺术形式。

电视技术还能够更加方便和完整地记录和保存舞蹈。它能够将声音与图像结合起来,快捷方便地记录舞蹈,将一段舞蹈长久鲜活地保存下来。

2.电视舞蹈

Walter Terry在《美国的舞蹈》中曾说:“电视的出现,使无线电无法传播的舞蹈有机会进入每个家庭。”[2]。Walter Terry概述了电视对电视舞蹈节目发展的影响,肯定了电视技术在舞蹈传播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在增加观众、扩大舞蹈影响力方面,电视传媒所发挥的作用无疑是其他媒介所无法替代的。

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舞蹈录像的发展呈现出“一头独大”的特点,即仅电视舞蹈得到较为长足的发展,因此更多时候,我们将“舞蹈录像”称为“电视舞蹈”。具体说来,电视舞蹈是由舞台剧目为原本,借助电视技术对舞台舞蹈的二次创作,通过电视的演播厅传播给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观众。

在传统舞蹈艺术中,无论舞蹈内容是什么,其表现形式都是通过人的肢体语言。但电视舞蹈将舞台演绎与电视技术相结合,呈现出不一样的舞蹈形式。以古典舞《扇舞丹青》为例,作者利用电视技术对该舞蹈进行再次创作,十分精准地把握住中国古典文化精髓,将中国古典舞蹈、绘画及音乐熔为一炉,营造出一种恰淡、雅致、高远的意境[1]。

《扇舞丹青》电视舞蹈作品并非首部在舞蹈创作过程中运用电视技术来进行再创作的舞蹈作品,然而,其创作的成功之处在于制作作品过程中比以往电视舞蹈作品更加灵活地运用了电视技术。在《扇舞丹青》中,三维动画勾勒出一幅富有线性美的中国国画,而该部舞蹈作品的舞姿也处处表现出线性美,二者相互融合,通过电视技术,成功地创造了一部电视技术与优美舞姿相互交融互相提升的舞蹈作品。

《扇舞丹青》电视舞蹈作品的表现手法简洁。整个作品的表现过程犹如一幅水墨画慢慢舒展,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会感觉既简单明了又不单调乏味。虽然加入了现代的电视技术手段,却不失美感。这种追求言简意赅、丰富多彩的创作意识,也许正是“电视舞蹈”进入成熟的、高层次的境地的一个标志[3]。

《扇舞丹青》的创编摄制所得到的收获,不只是电视艺术手段上的经验积累,更是艺术观念及艺术方法上的感悟,是电视高科技手段参与中国式样风格的“电视舞蹈”的成功尝试[3]。很多学者对《扇舞丹青》这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电视舞蹈”作品做了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孟秋在《传统艺术思维融会贯通》一文中说:“《扇舞丹青》就表现了电视独有的‘虚’。‘虚’并不意味着‘假’。‘虚而不假’,不仅能够保留传统的美学价值,而且还能够使每一个艺术元素都一起升值,使元素的相加大于元素本身的和。[4]”。

当然,在肯定电视技术对舞蹈再创造性的积极面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两者的结合也有其不利的一面。首先,由于电视舞蹈是通过电视技术加工过的作品,它在制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带有加工者的思维导向。观众对电视语言的认知顺序基本是按照电视语言的陈述顺序进行,这就使得观众在欣赏电视作品时会跟着电视的思维走,观众会被迫从摄影机的角度来欣赏舞蹈作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观众的主观审美能力。其次,为了追逐视觉上的饕餮,电视舞蹈作品制作过程中,常常会将舞蹈成片段分解并重新构造,这使得观众虽然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段跳跃地欣赏舞蹈,但同时,舞蹈的一部分整体美和连贯美也被打破了,变成了断续的舞蹈。再次,观众通过电视观看舞蹈与在舞台剧场观看舞蹈效果有所不同。现场舞台观赏舞蹈的感染力及其带来的视觉美感,因观舞环境及表现形式不同,与电视舞蹈带来的视觉效果大不相同[5]。在剧场观赏舞蹈,观舞的氛围会让观众身临其境,迅速进入角色。而通过电视观赏舞蹈,电视本身形成一道媒介屏障,使得观赏的视觉感受呈虚拟化状态。

因此,我们在利用电视技术进行电视舞蹈的拍摄和创作过程中,也应加强理论的探索与学习。在作品本身的水准、编导者的个人能力及观众的鉴赏力三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使三者之间能相互协调、共同进步和发展。

四、网络时代的数字化舞蹈

数字化舞蹈,简言之就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软件开发或网络技术),对实体舞蹈或非实体舞蹈进行数字化加工的一种全新的舞蹈形式。它是电视舞蹈技术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

数字化舞蹈一方面以技术手段冲淡了剧场和人性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以多样的手段延伸和扩充着人们的感知。由于涉及技术因素,许多人抱有审慎和观望的态度,但数字化舞蹈并非神秘的事物,随着录影技术的数字化,多媒体舞蹈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电影、电视及录像舞蹈等的创作者之间的合作和相互激发,加上新兴的技术因素(诸如多媒体舞蹈)和设计的加入,使媒介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创作方式。同时,舞蹈的创作也在改变媒介的性质并赋予媒介新的涵义。数字化舞蹈让舞蹈艺术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一方面是创作速度及作品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成本的大大降低。同时在观赏角度上也是一个飞跃,使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让编导所要表达的意图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现。

文化学者罗兰・巴特曾经说过:“舞蹈是已被看过千万遍的仪式化的姿势组成。”大众在这个仪式过程中保持着身体的记忆,进而在这种身体记忆中保持着具有强大共通性的“文化记忆”[6]。我们相信数码技术的适时介入必将使这些潜藏在舞蹈中的历史性文化记忆与当下人类之生存体验在碰撞中生发更为强大的力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技术的出现对舞蹈的影响是深远的。伴随着新的电视技术产生的电视舞蹈,既是对传统舞蹈的继承与兼容,同时又是一门全新的独立艺术形式,不能取代传统的舞蹈和其他媒体舞蹈。同样,电视舞蹈作为一门全新的艺术类型,也不会取代传统的舞台舞蹈。两种类型的舞蹈会沿着各自的规律和特点向前发展。全新的电视舞蹈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强电视艺术实践,扬长避短,平衡舞台舞蹈和电视舞蹈交叉和兼容的分寸尺度,探索电视舞蹈的个性及规律,使其成为其他传统舞蹈无法替代的一门新艺术门类[7]。

为了能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舞蹈艺术,应该充分利用电视技术对传统舞蹈传播的影响和有利之处,发掘出原来隐含在舞蹈深处的“意蕴”,更加合理的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去创造出更能让观众熟悉和喜爱电视舞蹈节目。

【参考文献】

[1]马莉,张伶俐. 浅析舞蹈影像与电视传媒的艺术交流[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7(4):30-32.

[2]杨建生. 舞动银屏――试论电视舞蹈的电视化特征[J].艺苑,2007,35(8):15-17.

[3]白志群. 电视舞蹈创作的实践与思考[J]. 电视研究,2004,28(3):19-21.

[4]孟秋. 传统艺术的融会贯通――评电视舞蹈《扇舞丹青》[J].电视研究,2002,31(9):24-27.

[5]蓝凡. 电视舞蹈刍论[C]. “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电影评论学会,2004:127-132.

[6]耿纪朋. 嫘祖传说舞剧式的表现形式及其推广[J]. 大舞台,2011,42(11):29-35.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篇8

【关键词】舞蹈传播 舞蹈媒介 舞蹈传承 舞蹈审美

传播是人类的信息沟通行为,有了传播人类才有了联结成社会的纽带,而舞蹈是以人的肢体语言作为传达、传播人内心情感信息符号的一种物质载体。从舞蹈学发展的角度来看,舞蹈传统的承续、舞蹈文化的交流必然要通过舞蹈传播,舞蹈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对舞蹈的传承发展和繁荣有着直接的影响及作用,给喜欢和热爱舞蹈的人带来了重要审美变化和影响。

一、舞蹈传播方式的历史传承

“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①舞蹈之所以不曾中断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这是因为舞蹈传播方式的发展和舞蹈历史的发展是同步的。在舞蹈传播史上,每一种传播方式的出现都成为某个时代的象征,为舞蹈的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试从口传身授到网络传播(数字舞蹈)对舞蹈传播方式做以简要阐述。

(一)口传身授

《毛诗序》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②可以看出,从远古音乐起源的论述中就强调了舞蹈成为歌唱情感的进一步升华,舞蹈比语言更易于表达人们内心的思想感情。事实上“言、诗、歌作为人的内在生命情态的外化,以人的声态作为物质媒介。音乐、诗歌、舞蹈作为艺术符号其本质都是人的内在生命情态的符号表征。”③ 远古时期,人们是在音乐与舞蹈的传播中,通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舞蹈表演和模仿来表达他们自己的生活形态、思想感情和对世界的认识。

口传身授是舞蹈传播史上第一个发展阶段,同时也是舞蹈传播方式的原始形态,是在舞谱、电视等媒介传播诞生之前最为便捷、最为普遍的舞蹈传播方式,在舞蹈传播史上对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口传身授的舞蹈教学、舞蹈知识讲座、舞蹈欣赏活动等传播方式对传播舞蹈文化、普及舞蹈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口传身授传播方式也受到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不同限制,从而使得我国传统舞蹈的传承、传播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直到舞谱传播媒介的出现,这一问题才得到了彻底性的解决。

(二)舞谱传播

舞谱记录的出现标志着舞蹈传播进入了大众传播时期,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舞蹈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舞谱可以清晰准确地用文字和图形配合的方式来记录舞蹈动作,可以使流动着的舞蹈能以某种形式固定下来使之得到保留和传播。如我国古代的“敦煌舞谱”“德寿宫舞谱”用术语词汇来记录舞蹈动作,而“六代小舞谱”“灵星小舞谱”等则用文字和图形配合的方式来记录舞蹈动作。④

舞谱的出现和发展给原始舞蹈传播形态带来了更多变化:它克服了创作者在创作构思中的遗忘性,舞蹈就可以借助舞谱而较精确地固定下来;避免了舞蹈传播过程中的模糊性,可以较清晰、准确地记录舞蹈作品再传播给受传者。⑤舞谱记录也有它的特殊性,大多采用各种舞蹈符号、舞蹈动作图形、舞蹈队形移动线图、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图等再配以文字来记录舞蹈作品。⑥这种舞谱记录法对于舞蹈爱好者来说虽然简单易学,但是学习舞蹈技能、舞蹈风格和舞蹈韵律会较困难。然而,电视媒介传播的广泛普及,使得记录和保存舞蹈有了很大的突破,为舞蹈学习者、舞蹈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三)电视传播

电视舞蹈传播、舞蹈电视录像片等是舞蹈传播的最有效方式。电视舞蹈传播不仅体现它是以舞蹈、音乐与电视画面相结合成为一个有机体的电子传播媒介,而且还体现在它简易方便、形象准确、普及面广等。

自从电视传播普及以来,不仅使得舞蹈可以很好地记录和保存下来,也为舞蹈的广泛传播开辟了新天地。电视舞蹈传播是一种视听合一的大众传媒,“它同时可以利用声音、文字和形象,是所有媒介中最广泛和最普遍的”。⑦电视媒介传播使得各种电视舞蹈节目花样百出,例如:舞蹈、舞剧演出晚会和大型比赛、舞蹈专题、舞蹈文艺、舞蹈教学等节目的直播和录播。中央电视台在上世纪80年代末播放的《杨丽萍的舞蹈艺术》,是一部舞蹈艺术片。电视导演和杨丽萍所共同塑造的艺术形象,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具有强烈的精神鼓舞力量。⑧中央电视台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电视舞蹈大赛,这不仅为专业学习舞蹈者提供了学习和展示的舞台,也为热爱舞蹈艺术的人们学习和欣赏舞蹈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从而成为普及舞蹈文化、学习舞蹈的有力手段和有效工具。电视舞蹈传播是舞蹈艺术和电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将音乐和舞蹈表演融合在一起,让观众能够欣赏到更加美妙的舞蹈画面。

(四)网络传播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发展,网络传播为舞蹈文化的交流与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网络传播是传播舞蹈艺术的大众传播媒介,它与传统的舞蹈传播媒介有所不同:一方面,网络舞蹈传播是一种数字化的、虚拟的、双向互动式的传播方式,欣赏者主动参与其中;另一方面,网络舞蹈传播是以音乐与舞蹈表演同时发送信息,因此覆盖面广、欣赏便捷、信息获取方便。同时,人们还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舞蹈信息、录像资料进行下载、储存、整理、复制等。由此可见,网络舞蹈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有创作舞蹈、欣赏舞蹈作品的权利,使得欣赏者与舞蹈表演者之间的距离感大大缩小,同时给现代舞蹈传播方式提供了一种超越历史的灵感与走向大众的动力,也使得舞蹈传播可以跨越时空让人们尽情地领略和分享视觉艺术,心灵的审美体验也因感官的再一次解放而得到延伸和扩展。

从舞蹈传播方式的演变及革新来看,每一种舞蹈传播方式都将人类带进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时代。口传身授是人类最基本的舞蹈交流方式,使人类可以相互进行舞蹈交流、表达感情等;舞谱传播使得人类可以将所思、所闻用舞谱固定下来;电视舞蹈传播是记录和保存舞蹈的最好方法和手段;网络舞蹈传播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向人们进行反复传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将人类由工业时代带进了信息时代。可见,舞蹈传播方式的每一次革新不仅延续了舞蹈艺术的传承发展,而且使得人类对舞蹈文化的审美认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二、舞蹈传播方式的审美嬗变

舞蹈传播从最原始的口传身授发展到如今的大众传播(电视网络传播等),这不仅对舞蹈创作、舞蹈表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也为舞蹈欣赏、舞蹈审美观念带来了新的变化。舞蹈欣赏是舞蹈实践活动中最为普遍、最为多见的,也是观众最能直接接触舞蹈作品的基本方式。舞蹈传播方式的发展正在逐渐影响着人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一)传统舞蹈传播方式的审美活动

传统舞蹈传播方式的审美活动包括口传身授的舞蹈教学、群众性的舞蹈活动、舞台和广场的舞蹈演出等。口传身授主要是以教学为主,特别是课堂教学,这是舞蹈教学与传播的重点,舞蹈教学最能直接使学生舞蹈知识和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目前,除了舞蹈院校与舞蹈团体开设了专业舞蹈课程外,其他艺术院校、音乐院校也开设了专业舞蹈训练班和知识讲座等,为了在群众中普及舞蹈,很多专业舞蹈学院的学生把舞蹈带到各大专院校进行演出和交流活动。群众性的舞蹈活动通过群众之间互教互学,通过舞蹈肢体语言与思想情感的交流,为人们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气息和精神风貌。舞台和广场的舞蹈演出是舞蹈者与欣赏者最为直接交流和传播的方式,它可以在演员和观众之间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和直接的信息反馈,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传统舞蹈传播方式的审美活动不仅比较系统地提高了人们的传统舞蹈文化和丰富的舞蹈技能,而且扩大了舞蹈传播的范围,培养了爱好舞蹈的观众,增强了舞蹈艺术的社会影响。传统舞蹈传播方式的审美活动使得表演者与欣赏者不仅面对面接触,可以更直接、更自然地互相交流情感,而且欣赏者会很专注表演从而进入角色,欣赏者的热情也使得舞蹈表演者更加投入到表演中。欣赏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舞蹈表演上,注重舞蹈作品与舞蹈表演者给予自己的感性印象,从而不会想到感性与表演之外的事物。

(二)媒介舞蹈传播方式的审美特性

媒介舞蹈传播方式的审美活动包括舞谱传播、电视网络传播、网站构建、舞蹈下载、网络论坛等。舞蹈艺术经历了从“舞姿、舞谱到舞蹈程序”⑨。人类最早的舞蹈形式得益于人的舞姿,然后舞谱的出现让舞蹈音乐以符号的形式便于传承。随着网络的发展,数字化的舞蹈取代了舞谱,这不仅使得舞蹈者更好地设计、表演、研究自己的舞蹈动作,而且也对舞蹈表演者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舞蹈传播方式是在现实空间的广场或剧场进行舞蹈交流与欣赏,而网络媒介下的舞蹈交流是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现在网络上建立了很多专业的舞蹈网站,例如“舞蹈者之家”等,这些专业的舞蹈网站为舞蹈作品的传播、爱好舞蹈的欣赏者提供了丰富的舞蹈资源。⑩

媒介舞蹈传播方式的审美特性在于它以强大的科技力量为基础,以极高的效率和极广的空间跨度向人们提供舞蹈信息、娱乐节目等。它不仅拓展了人们的舞蹈审美观念,而且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活跃化、社会化;它不仅给舞蹈作品提供了一个从编创、表演直接抵达众多舞蹈欣赏者的路径,也为我们提供了各种舞蹈交流、舞蹈评论、无数的舞蹈视频资料等资源;它不仅对全民普及舞蹈、艺术审美共享和审美情感互相交流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也使得欣赏者获得舞蹈的审美感受是复合型的、多样化的,可以在任何一个产生冲动的地方,由欣赏者转变成舞蹈作品的破坏者或再创造者。

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舞蹈的不断发展,还将会出现更多更新的舞蹈传播方式,从而对舞蹈实践活动和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网络媒介传播在对舞蹈欣赏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和虚拟冲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舞蹈欣赏的现场感、舞蹈审美的价值是否还需要和存在?人们的舞蹈审美观念和理想该如何发展?舞蹈文化该如何继承?如何以高尚的审美趣味提升全民的舞蹈素质?这对我们现在已经十分多样化的舞蹈欣赏和审美趣味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注释:

①李彬.传播学引论[M].新华出版社,2003:2.

②③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89.

④⑥⑧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425,425,434.

⑤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267—268.

⑦邵培仁.艺术传播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7):235.

⑨黄汉华.音乐作品存在方式及意义之符号学思考[J].音乐研究,2005(4):71.

⑩郑志勇,贾淑华.舞蹈因科技而更有魅力——数字舞蹈初探[J].舞蹈,2004(4):2.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4]邵培仁.艺术传播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上一篇:舞蹈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本科舞蹈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