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9 03:48:09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1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参与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151-03

目前,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实践上还是理论研究上都很不完善。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对社区共管实践的理论总结,更好的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协调保护区与社区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使得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协同发展,走上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研究的意义

(一)实践的需要

1.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建各种类型不同级别底自然保护区1 999个,保护区总面积14 398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14.4%。全国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已有1 538个,总面积达1.18亿公顷,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2.3%。中国耕地面积2003年底的统计数据为18.51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12.8%。也就是说,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在2003年底已超过全国耕地面积,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已接近全国耕地的面积。截至2009年底,中国自然保护区的数量上升为2 541个,总面积上升为14 774.68万公顷(不含港澳台地区),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比例为14.72%。

但在同时,与相对高水平的保护面积相比,又存在相对落后的周边社区。中国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自然环境特殊和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但又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边远山区,涉及贫困人口约2 000万。在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内和周边都有当地居民分布。这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自然保护区情况的一个突出特点。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基本无居民的保护区不同,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人口众多,平均每个保护区内定居人口近1.5万,周边社区人口5万多。

如此大面积的资源丰富地区,没有建设好,没有保护好,没有管理好。目前,自然保护区的任务已由数量扩张走向质量提高阶段,迫切需要好的管理方法。

2.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冲突普遍存在,而且非常尖锐。过去不考虑社区的需求,封闭式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不通的,因此引入了社区共管的管理方法。但是这种管理方法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在国内的实施,主要依赖于国际援助项目的推进,处于试点阶段。在实践中理解不同,做法各异,绩效也不同,可以说良莠不齐,实践中还没有总结出一套或几套成功的模式、经验。

3.对国内外特别是国内社区共管实践的总结不够,因此对下一步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及社区共管实践就难以给予有效的指导。

目前,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中,很难找到不涉及当地参与保护以及把保护与发展相联系的项目。但是,以社区为基础的保护项目到目前为止,还不能为政府和国际组织局限这类项目提供较具参考性的方法和经验。

(二)理论研究上的需要

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虽然在国外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但如同实践的不成熟,理论研究也远没达到完善的地步。社区共管脱胎于社区(社会)林业以及参与式扶贫项目,在中国的兴起及推进又主要赖于国际援助项目,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思想基本上是从国外借鉴过来的,因此,国内对社区共管的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创新的、能与实践结合并指导实践的研究。

(三)政策、法律规范完善的需要

目前,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有关政策及法律已不能完全适应保护区发展的需要,修改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已提上了日程。在中国社区共管的实践中也发现,社区共管还缺少政策、法律的有效支持,有时甚至是矛盾的。政策、法律规范的缺失制约了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有效开展。因此,需要通过对实践的总结,从理论上分析并指出进行有效的社区共管所需的政策、法律支持,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提出政策、法律修改、完善的合理建议。

二、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理论来源

1.社区林业。共管较早应用于社区林业,社区林业精神后来在其他自然资源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得到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共管的基本思想已应用到包括资源保护等相关领域中。

2.参与式扶贫。社区资源共管的理念和实践,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村民的参与。这种参与式发展起源于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成长于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实践。参与式扶贫项目力图促进人们自主地组织起来,分担不同的责任,朝着一致的目标努力,使发展项目的制定者、计划者、执行者之间宣传一种有效的平等的“伙伴关系”。参与式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得到极大的推广[1]。

3.公共资源的管理。共管经验也主要来源于鱼类资源、森林资源、地下水资源等公共资源的管理经验,主张这些公共资源的管理需要更具活力的伙伴关系:政府和其他资源利用的相关机构为当地资源的使用者和社区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来补充当地资源的使用者和社区在管理这些公共资源上的需求。

总结以往的研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第一,虽然有研究者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来源,但是没有对此作进一步分析。目前尚无人关注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与社会林业、参与式扶贫及共管资源共管的差异所在。第二,在对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研究(及实践)中,借鉴了或者是直接应用了社区林业及参与式扶贫的理论,但是没有与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自身的特点相结合进行深入研究,建立起适合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思想理念、理论及模式。第三,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脱胎于社区林业与参与式扶贫等实践及理论,在社区林业及参与式扶贫中,社区及社区居民是当然的主体,而其他利益相关者并不是主体。这些项目中基本不存在中国保护区与社区之间复杂的土地、资源的权属问题。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有自身的特点,其中,社区共管的主体并不那么简单明确;土地权属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非常复杂的问题,在目前的研究中没有深入研究这些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特殊问题。第四,因为保护区社区共管中权属的复杂性,产权的明晰以及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的权利义务配置,就有别于社区林业及参与式扶贫及公共资源社区共管的权利义务配置,目前的研究对这一问题没有给予关注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在中国的引入、兴起

20世纪90年代,社区共管和参与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开始受到重视,首先应用在扶贫、农村发展、环境保护等项目中,并逐渐从纯粹的自然保护拓展到保护与生产相结合,从单目标扩展到综合发展,从农村项目向小城镇发展项目扩展[2]。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开展则主要由于国际援助项目的推动。

1.国际援助项目的推动。一些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在中国实施的几个大的发展项目有力地推动了社区资源共管在中国的发展。1995年8月起,全球国际基金(GEF)在中国5个省10个自然保护区实施了为期六年的“GEF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社区共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2002年10月至2008年10月间,GEF实施了“林业可持续性发展项目(SFDP)”,其中一个子项目是社区共管,涉及7个省的13个自然保护区。1998年由荷兰政府资助的中荷合作森林保护和社区发展项目(FCCDP)在云南省展开,涉及6个自然保护区。社区资源共管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云南白马雪山和中甸等地,陕西秦岭地区,长江中游湿地和四川等地实施的众多保护于发展项目,都有社区资源共管的部分,显著地推动了这一理念在中国的实践。。

2.争取资金的利益驱动。为了争取国际援助项目资金,保护区对社区共管缺乏深入的研究及理解,为了获得项目资助而在报告中写人了一些他们自己可能不完全信服的内容;村民们认为,国家给贫困地区的资助应是无偿的,资助是应该的,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先把资金“骗”来,而地方政府也持这种观点,只要争取到资金就行。这就形成了重争取资金,轻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对加强自身管理不够,忽视社区利益。影响了共管的成果 [3]。

3.矛盾冲突的压力。由于产权的模糊和重叠而形成的冲突是共管体制形成的原动力。保护区管理部门相对更积极地支持解决权利或利益冲突所导致的矛盾,主要原因在于起工作职责和目标直接指向保护区自然环境、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同时其并不掌握对保护区所辖面积的各种资源的管理权力,即工作要求与可支配权力之间有很大的缺口。而各级政府的态度并不是很明确。各级政府及社区的参与显示出较强的被迫性。

总结以往的研究,局限主要在于:(1)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实践及在此基础上的研究,主要是国际援助项目的推动,所以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在各项目的原则和基础上进行的,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不同的项目,实践及原则、理念是不同的,因此研究也有较大的局限。研究的项目色彩较浓。(2)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者虽然愿意接受社区共管这种管理模式,出发点基本上是基于矛盾冲突的巨大压力,及外部的推动和争取资金的需要,保护区的真正目的:帮助社区发展经济,社区不要再破坏保护区资源,同时还可以通过经济激励等手段,“迫使”社区承担一部分保护责任。但在他们思想深处,仍是把社区作为自然保护的破坏者和对立面来看待的。保护区及研究者的基本逻辑是:封闭式管理行不通――因为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破坏保护――社区破坏是因为他们生存需求――通过社区共管,帮社区发展了经济,社区不再破坏。这种对社区地位的认识是有偏差的。对社区共管的真正意义也缺少认识。

从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理论来源看,应用了社区林业及参与式扶贫的经验理论,但是没有与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特点相结合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从在中国的兴起看,主要源于国际援助项目的推动,大多数的研究局限于各自的项目,而且这些项目主要是针对社区经济的发展。

四、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在中国的实践模式

从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案例的研究来看,共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保护区+地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保护区内及(或)周边社区;(2)保护区+地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非政府组织;(3)保护区+地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公司;(4)保护区、社区成立股份有限公司。

比较多的是第一种模式,第二、三种模式比较少,第四种模式目前只看到一例。第一、二种模式,保护区收获保护效益,社区收获经济效益,第三种模式中,社区、公司获取经济效益。第四种模式中,考虑了保护区在共管中的经济收益。

第一、二种模式,社区项目范围基本锁定在保护部门,资金不足、影响小、缺乏主动力量,尤其缺少企业、公司等社会力量参与,形成了输血式的效果。第三种模式吸纳非传统部门参与,争取经济力量的介入与支持,既有弥补投入不足、补充和衬托政府保护工作的作用,又是扩大影响、增强项目自身动力的有效途径。是社区共管的有益探索。在第四种模式中,保护区与社区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成立公司,并在共管中考虑保护区的经济效益,是一种新的探索。

目前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在中国的实践,基本是保护区及国际援助机构对社区提供资金、资助、扶持社区经济发展。几种模式中基本都存在以下问题:(1)目前国内的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实践,项目只涉及到很少的保护区以及社区中非常少的一部分居民,缺乏社区及居民的广泛参与,只能说是社区共管的试点阶段。(2)目前还没有完全成功的案例,也基本没有通过社区共管真正脱贫致富的社区及居民。(3)除第四种模式外,社区共管中保护区的经济效益没有考虑。(4)基本是行政命令加上部分的民主,社区居民在共管中并没有真正的平等。(5)保护区在共管中是主动方,共管基本是站在保护区保护的角度进行设计的。(6)几乎每一种模式都存在可持续性问题。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 技术档案 社区 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2.6/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2-0012-03

Application of nursing staff appraisal technology

archives in the community nursing management

YANG Min, LIU Yingyan

(Yingbo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the nursing staff appraisal technology archives in the community nursing management.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of 2011, the nursing staff examination technology files were managed for the all nurses in this center, and their resul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Results: The nursing quality examination, theory test and average operation test scores, patients’ satisfaction were enhanced after using the nursing staff examination technology files. The number of errors and adverse events occurred were reduced remarkably. Conclusion: Use of nursing personnel evaluation technology archives can improve the nursing quality, enhance the ability of managers,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nursing adverse events.

KEY WORDS technology archives; community; nursing management

护理人员技术档案是医院档案的组成部分,是护理人员业务成长的真实记录,是考核护理人员德、勤、绩、能的重要依据[1]。但护理人员技术档案在社区服务中心尚未普遍建立。我中心引入护理人员技术档案的管理理念,并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情况,制定了更适用于社区护理人员考核的技术档案摸板,并于2011年1月试用,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中心护士总数30名,均为女性,年龄21~51岁;平均年龄(33.18±5.46)岁;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15名,护士10名;本科2名,大专18名,中专10名;工作年限:≥10年21名,5~10年3名,2~5年3名,

1.2 方法

所有护理人员均建立护理人员技术考核档案,人手一册,统一存放于护理部。护理人员技术考核档案包含工作质量、业务考核、职业素质、继续教育、加扣分和考核汇总5项。年终将各项得分相加得总分,满分为100分,并评定考核等级。护理人员技术考核档案自2011年1月实施,2012年1月采用相同表格比较《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实施前后的考核结果。

1.2.1 护理质量考核

护理质量占总考核分的40%。考核内容包括:护理文件书写、分级护理、抢救物品管理、消毒隔离、病区管理、护士长管理等,护士与护士长的考核重点不同。参照上海市护理质控中心修订的《护理质量工作标准》,质控分数按5~10分的标准进行分层,考核小组每月按项目评分,并将全年平均分计入“护理人员年度考核汇总”栏,扣分原因记录在该考核表下面的“具体内容记载”栏内。

1.2.2 业务知识考核

业务考核占总考核分20%。包括基础理论和操作考试,考试成绩取全年平均分,理论考按10分的标准进行分层,操作考按5分的标准进行分层,考核后给予相应分值,年终总评。

1.2.3 职业素质考核

职业素质考核占总考核分20%。内容包括:遵守社会公德和医疗道德、尊重患者权利、遵守劳动纪律、工作认真负责等,每违反一项扣1分,如屡次发生或情节严重者加扣5分。

1.2.4 继续教育考核

继续教育占总考核分10%。继续教育根据职称和完成学时数换算成相应分值,护理论文根据不同职称,将上交或发表的论文数换算成相应分值,年终总评。

1.2.5 加扣分

加扣分占总考核分10%。加分项目包含:①在核心期刊;②参与课题研究;③评为服务明星;④获院级及以上荣誉;⑤获院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减分项目包括:①科内投诉或纠纷造成不良影响;②发生性质较严重的差错或事故;③严重违章违纪等。加扣分按项目赋予不同分值,同一项目可累计加分或减分,但不超过该项的最高分值;加扣分事实记录在“具体内容记载”栏内。实时记录,年终总评。

1.3 考核等级评定

将4项考核分及加扣分累计得总分,按总分评定考核等级。

年终总分≥90分为A级,推荐评先、深造、晋升、升职;81~89分为B级,不能参加各类评先;70~80分评为C级,不推荐参加技术职称晋升;

2 结果

使用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后,4项内容考核分值均比考核前提高,锦旗和表扬信数增多,差错及纠纷的发生数明显下降(表1)。

3 讨论

3.1 有利于完善社区护理的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人数虽然不多,但工作地点分散,工作内容相差大,考核标准也不同,如果没有一套完整周详的考核方法,很难管理到位。使用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后,对每一位护士都能根据其职称、岗位、工作表现、服务态度、继续教育等进行完整、系统、科学、有效的考核与管理,从而使护理工作达到岗位责任化、操作规范化、工作程序化,提高了护理质量,构建了高效的管理模式[2],进而增强社区护理的竞争力。

3.2 为护理人员的评先、深造、晋升提供依据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流动小,晋升职称的机会少,往往数人或十几人竞争一个晋升名额;医院内每年有评选优秀护士、先进医务人员的名额,以往都采用护士投票或护士长推荐的方法产生,主观性较强。使用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能真实、完整地记录护理人员业务技术信息、工作表现、个人业绩以及技术能力测评情况,提供了客观公正的参考依据[3],提高了护理管理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3.3 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率

有些社区护士长期在同一岗位从事简单而重复的护理工作,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明显减退。实施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全面考核后,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环境,促进护士改善服务态度,提供优质护理和人性化服务,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同时通过全面考核,督促护士加强护理查对与观察,提高了安全防范意识,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造成安全的医疗护理环境[4]。

3.4 强化了社区护士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学分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晋升、聘任的必备条件[5]。社区护士接受院内外继续教育的机会比医生少,观念落后及知识陈旧导致社区护理的水平不高、发展缓慢。实施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后,我中心护士积极参与各项院外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操作水平,提高了撰写论文和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促进了护理科学的蓬勃发展[6]。

我中心护理部通过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的使用,达到了对护理人员的有效管理的作用,提高了护理质量,提升了管理者的能力,强化了护士的职业素质和工作态度,促进了护士自身和中心护理事业的发展,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努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说明护理技术档案是社区护理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白姣姣, 王素美, 张颖. 护理人员技术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 上海护理, 2005, 5(4): 57-58.

[2] 顾慧. 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0, 21(6): 106-107.

[3] 吴鸿珠, 李双凤. 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档案手册的建立与使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5): 67.

[4] 魏志红. 创建护理安全文化的探讨[J]. 甘肃科技纵横, 2013, 42(6): 125-126.

[5] 萧鸿, 封梅, 刘学政. 继续医学教育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制和应用[J]. 继续医学教育, 2003, 17(5): 18-20.

[6] 赵庆兰, 杨绩成. 护理人员技术档案管理[J]. 中国护理管理, 2005, 5(1): 48-49.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木论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Mulu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Guangxi is a reservoir of biological resource,and it had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ervation of species persity in karst area of our country. In this paper,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Mulun Nature Reserve was introduced,the notion and meaning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nature reserves were analzsed,and then the problem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Mulun Nature Reserve presently were discussed. Meanwhile,the countermeasures to advanc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Mulun Nature Reserve were put forwar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Mulun Nature Reserve;environmental education;situ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自然与环境面临着严重的考验,野生生物种的灭绝、物种多样性的锐减,已经成为重大的全球环境问题,引起人类的关注。自然保护区的提出和建立,保护了一些珍稀物种,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物种多样性。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群众进行环境教育,也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现以木论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保护区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之路的对策,以期为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提供参考。

1保护区环境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环境教育这一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7年在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环境教育会议上正式定义的,旨在促进整个人类的环境忧患感,促进人类解决现有的环境问题并避免新问题出现[1]。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人类划分了自然保护区。世界保护联盟(IUCN)把自然保护区定义为致力于生物多样性和有关自然和文化资源的管护,并通过法律和其他有效手段进行管理的陆地或海域。而在我国,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一定面积的陆地和水体划分出来,并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而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我国一直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1 999个,占国土面积的14.4%,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保护区网络。目前,我国70%的陆地生态系统种类、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绝大多数都在自然保护区里得到了较好的保护[2]。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群众进行环境教育,也成为环境工作者及地方政府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保护区的环境教育可以理解为向保护区及周边社区人群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技能,转变不重视环境教育的旧观念,促进社区与保护区的和谐关系建设,以实现自然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保护区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培养社区群众科学评价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帮助保护区和周边地区人群获得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保护区管理机构与周边地区的和谐关系建设,促进社区共管,实现自然资源和周边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

2木论自然保护区概况

木论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北部,地处北回归线北侧,始建于1991年(当时为县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4月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为部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东西长20.6 km,南北宽11. 6 km,总面积10 829.7 hm2,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5.0~18.7 ℃,年均降雨量1 530~1 820 mm,年无霜期310 d,相对湿度较大。保护区内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石山裸露面积80%~90%,土壤覆盖面积不足20%,且土壤多分布于岩石缝隙间,只有洼地或谷地才有成片土壤。土壤为由白云岩、石灰岩风化形成的石灰土,局部出现由燧石灰岩风化形成的硅质土。木论林区属中亚热带石灰岩常绿落叶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保存极为完好,覆盖率高达96%,为世界同纬度地区所罕见。林区内物种极为丰富,在已知的1 048种高等植物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51 种,广西特有植物30多种,木论特有植物6 种。在保护区内,仅兰科植物就达128种之多,包括国际濒危保护的兜兰属植物5 种,堪称植物王国“熊猫”的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 onalis)在林区内也有群落分布,其数量居全国之最。木论自然保护区周边有6个行政村,28个自然屯,736户,总人口3 200多人,少数民族人口占95%以上。人均耕地面积500~1 000 m2,人均粮食100~270 kg,人均纯收入1 040~1 480 元[5]。

3木论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3.1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

木论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盲有294人(占9.1%),小学文化程度的有1 863人(占总人口的57.6%),中学以上文化的有810人(占25.0%),学龄儿童270人(占8.3%)。因为教育文化落后,加上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差,所以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的生产方式十分落后,绝大部分还沿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产业结构单一,家庭收入60%~70%来源于传统的种养业,外出务工收入不到30%。社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等,养殖的畜禽及水产品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鱼等。保护区东部社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经济收入较高,农作物产量、节柴灶、沼气池入户率较高,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西部社区的基础设施和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滞后,大部分家庭只有旱地,人均耕地少,土地贫瘠,单产较低,并且野生动物啃食和毁坏农作物较为严重,社区群众对当地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比东部高[5]。目前保护区部分群众已经开始植桑养蚕,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仍采取比较原始的粗放养蚕模式,不提青、不分批、不除沙,增加蚕病传染几率,并直接影响经济收入。在桑蚕生产中病死蚕、蚕沙等随便倒入房前屋后,甚至倒入河中,不仅导致蚕病频发,陷入恶性循环,而且还会污染环境,成为一个新的环境问题。

3.2环境教育模式和内容单一

目前,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模式较为单一,即使一些比较著名的环保组织(比如NGO)鼓励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要模式也仅限于环境宣传教育。这些宣传教育的内容一般分为三大类,即法规类、知识类和技能类。法规类内容一般是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典型案例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知识类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的作用、意义、现状,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一些乡土知识等;技能类内容主要是在传授环境保护知识内容的同时,尽可能地使一部分人掌握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基本技能[3,6]。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木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项目还不完善,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环境教育面向的主要对象还是社区群众。另外,目前的环境教育还存在重形式轻效果的问题。

3.3科技力量薄弱

木论自然保护区现有34名管理人员,其中正式职工11人,临时聘用的护林员23名。据了解,在木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中,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相对较少,尤其是农林、生物、环保等专业的科班出身的人更少(不到30%)。护林员一般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主要由一些退伍军人或社区中责任心较强、威望较高的村民担任。由于人才缺乏、经费紧张、实验场地和设备短缺,因而极大地制约了保护区科研及相关工作的开展[7]。

3.4社区关系亟待协调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大多分布在经济贫困而生物多样性相对丰富的地区,靠山吃山,向森林索取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砍伐林木、猎捕野生动物、采集野生药材通常是获取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因此人们长期形成的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无法在短期内改变。保护区的建立,切断了村民的部分经济来源,客观上使村民的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社区与保护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可避免[8]。由于保护区的设立,原来属于地方政府管辖的区域划到了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无力承担社区群众的经济补偿费用,当地政府同样无法提供财政补贴,使这部分社区群众的生活水平比以往更加困难。据2007年PRA调查统据显示,保护区周边社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500~1 000 m2,人均口粮100~270 kg,人均纯收入为1 040~1 480元。由于生态补偿等相关政策未能及时落实,因此在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保护的问题上,社区与保护区的矛盾恐怕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消除[7,9]。

4木论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对策

4.1依托地方特色资源,调整产业结构

随着国家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广西一跃而成为全国桑蚕生产第一大省,蚕茧产量逐年提高。2009年,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又明确提出河池发展有色金属、生态旅游、桑蚕等特色产业。而木论自然保护区又位于桑蚕生产第一市——河池市,紧靠桑蚕第一县级市——宜州市,有利的地理位置为桑蚕产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桑蚕生产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有效解决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农业生产和生态问题,除了可以有效地提高经济收入、解决社区群众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以外,还可以利用桑枝、蚕沙发酵沼气等解决燃料问题,是一项一举多得的产业。保护区管理局应该充分认识到目前社区桑蚕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和环境问题,积极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联合,提高社区群众养蚕技术水平,并指导群众合理解决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考虑到群众经济基础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区可以在原来沼气项目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发展生态农业,为将来的生态旅游项目奠定基础。

4.2优化环境教育模式,丰富环境教育内容

通过木论GEF(全球环境基金)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开展,初步明确了群众的基本需要。在原有的环境法规、知识类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增加和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农业技术培训等内容,环境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结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与科技局、农业局、畜牧水产局等单位联合开展科技下乡等活动,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之路。

4.3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走科技富民之路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广西一些自然保护区自主科研和环境教育的功能还不够完善,实力也比较薄弱,致使许多应当正常开展的工作力不从心,地方特色资源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也常常滞后。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教育培训)及科学研究方面有先天的优势。因此,依托地方高校及有关科研机构,在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前提下,走自然保护区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之路是一种双赢的选择。这种结合,既能促进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又能提高社区群众的生产技术水平,同时还能加强社区群众与保护区管理部门的联系,可谓一举多得。2010年1月,结合广西林业厅GEF小额贷款科研项目的实施,河池学院与广西木论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在保护区周边的社区(下寨屯)联合举办桑蚕养殖及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群众踊跃参与,反映强烈。在听课过程中,群众主动反映他们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索取相关资料。这种专家现场指导、群众自觉参与的技术培训和环境教育方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4.4协调政府及社区关系,走合作共赢之路

加强社区共建,带动社区发展不仅是保护区的责任,同样也是当地政府的任务。保护区群众处在多个管理部门的领导下,不应该出现真空区,而是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因此,保护区管理部门应该积极与当地政府加强沟通,了解当地政府发展规划,并听取社区群众意见,群策群力,将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能否处理好政府和社区群众关系,关系着保护区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保护区和当地政府的良好形象。

5结语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粮食、蚕茧等农产品价格的提升,依托地方特色资源,积极调整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村产业结构,主动开展各种相关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积极性,发展特色经济,提高群众经济收入,是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益探索。

以农民喜闻乐见的生产技术培训带动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不断丰富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对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积极的意义。

6参考文献

[1] 廖德宝.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公众生态教育初探[J].广西林业,2004(1):16-18.

[2] 刘思慧,刘季科.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J].世界林业研究,2002,15(4):47-53.

[3] 金红艳.吉林省向海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实施的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4] 张民侠.陕西秦岭保护区开展社区环境教育初探[J].陕西林业科技,2001(4):54-56.

[5] 覃勇荣,黄志丹,葛建邦,等.社区环境意识与喀斯特地区生物资源保护[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0):13358-13361.

[6] 吕艳,王续琨.环境教育的难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科学,2004,20(5):43-46.

[7] 覃勇荣.自然保护区管理与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广西木论自然保护区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2004,24(4):69-75.

[8] 杜雪飞,郭辉军,曾益群.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发展研究——以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为例[J].云南植物研究,2001(S1):194-200.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 公众参与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一、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分析

公众参与原则在国际环境法上已经作为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得到普遍确定和遵守,并且在众多环境问题中有所体现。公众参与制度的构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公众参与原则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日益高涨的环境保护浪潮和国家管理的日益民主化进程。已有一些国家在立法中对公众参与予以确定,用法律形式给予最高认可并支持公众参与制度的确定与实践。主要是涉及公众在环境管理及相关事务中参与和决策的资格,并据此享有和承担法律的上的权利和义务。

(一) 公共信托理论

196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JL萨克斯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公共信托理论,为环境权以及公共参与的确定奠定了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空气、阳光、水等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环境要素不应再被视为“自有财产”而作为所有权的客体,它应该是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任何人不得对其占有、支配和损害;为了合理支配和保护环境公共财产,应当按照信托的原理,由广大公民作为信托人,将其委托给作为受托人的国家进行管理。该理论的提出,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大大的激励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获得的积极性,提升了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环境权理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人们对于传统的发展观和环境价值观进行了深入思考,引发了全球对环境法理论的研究,其中环境权理论就是引人注目的理论内容之一。作为一项新型权利,其内容的主要包括有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决策权、环境监督权等,这些具体的环境权益也是公众参与的内容,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奠定了理论依据。

(二) 环境正义理论

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发起了“环境正义运动”,催生了环境正义理念,她是针对环境不公平而引发的一种对环境权利的要求。在美国,不同种族之间,甚至在富人和穷人之间,在环境权益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表现为政府通常会把那些容易造成污染的企业、有毒有害废物堆放场建造在有色人种或穷人的聚集地,由此引发了要求享有同等环境权益的并对环境保护产生深远影响的环境正义运动。这样的不公平对待现象不仅存在于美国,世界各国都曾有相应现象发生。可以说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环境正义,公众参与对于环境公平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自然保护区立法中对于公众参与制度的规定情况

(一)缺乏必要的公众参与监督机制

在我国,现行环境立法中设立了公众参与的规定,但是规定过于原则化和抽象化,缺乏可实施性。不仅如此,公民及团体在法律上的地位不明确,公众参与形式比较单一。同时,缺乏与之相应的环境保护鼓励机制,因此,公众很难意识到个体与自然环境的息息相关。这大大损害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使得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难以进行。想要完善自然保护区的法制工作,仅仅依靠国家权力机关对自然保护区的单一监督是不够的,现行法律法规对公民法制监督的权力设置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实际上公众监督本身就是公众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公民监督权缺乏法律上的规范无疑是自然保护工作的一个疏漏。综上所述,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法律制度缺乏可操作性,有法难依是自然保护区法制建设的最大弊端。

(二)对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协调不足

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两者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在实际生活中,当缺乏有效、具体的措施时,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很难协调的。现行的《自然保护区条例》除强调协调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经济建设、居民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外,还规定了自然保护区内的单位和居民应当遵守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接受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考虑到我国至少有80%的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有效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封闭保守

我国传统上对自然保护区采取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监管主导模式,和封闭式保护政策。这里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第一,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同所属地经济发展脱节;第二,当地社区群众处于被动的或与保护区对立的地位。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影响巨大,很容易加剧环境与发展、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导致地方政府建设自然保护区的积极性不高,群众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存在抵触情绪。因此,传统的管理模式应该调整,顺应全球性的自然保护区域目标和功能多元化的趋势,逐步推行开放式、参与式、适应式的管理模式。普遍采取社区、公众与非政府组织团体等积极参与的合作型管理模式。

三、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公众参与制度问题解决思考

(一)自然保护区亟待高位阶立法保护:

自然保护区屡遭破坏和蚕食,有关立法严重滞后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国自然保区立体系不健全,高位阶法律长期缺位;管理体制不合理,部门间缺乏协调和配合; 管理制度不完善,必要制度未建立;违法责任规定不全面,处罚力度缺乏威慑力。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当根据统一规划、科学设立、分类管理、保护优先、严格责任、公众参与的原则尽快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法》。我国的环境立法中有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第九条规定:“对建设、管理自然保护区以及在有关的科学研究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但是此类的规定都过于抽象,既没有具体的公众参与机制,又没有具体的监督办法和奖励措施,在宣传教育方面的力度也远远不够。将具体的公众参与制度写入法律,不仅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也有利于促进环境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具体体现。自然保护区要保护,当地社区要发展。对于这两者的冲突,在自然保护区立法中应该加以规定。

(二)鼓励环境保护团体和个人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进行监督

据调查,在美国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社会地位较高,要求也相对较高。一般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热爱这份工作;而且能胜任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环境和增强保护意识这一主要工作。志愿者也是自然保护区重要的组成人员。在美国,有大量的志愿者投入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中,他们无偿地做解说员、管理员等工作。这些志愿者不限地区、不限年龄和职业、只要有时间、精力、专门的技术等都可以为自然保护区工作。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组织志愿者为自然保护区工作。这样既有利于自然保护区工作减少开支,又可以加深人民大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增强对环境保护的热爱。至于志愿者的来源,可以考虑主要在各地的大学里征集志愿者,相关专业的优先。使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巩固所学知识。另外,只要是热爱自然环境保护的其他职业的人,也可以申请到就近的自然保护区做志愿服务。

(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妥善地解决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矛盾。根据保护区的重要性、土地权属等特点合理构建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在立法中明确补偿义务主体及补偿标准,规定具体详细,使制度在执行时有法可依。探索建立保护区和当地社区共同发展模式,实现保护和社区发展共赢。生态补偿的主体,应为国家。生态补偿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现金补偿,也可以是实物补偿,或者以其他方式补偿,如给予就业机会,提供生活补助等。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自然保护区都在为社会提供各种生态效益,建议国家设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基金。补偿基金由税务部门从受益自然保护区的经营性企业中征收,由国家财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用于国家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四)完善社区共管制度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参与到自然保护区管理决策的公众参与制度。它可以缓解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是符合自然保护区公益性理念的管理模式,符合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国际趋势,也符合环境正义的理念,一方面社区共管有利于培养和自然保护区最接近、关系最密切的周边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社区共管也可帮助当地群众维护自己的权益。

参考文献:

[1]周珂.环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谢焱.中国的保护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李娜.美国自然保护区及其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

[4]张敏,李凭,邵义,朱富志.自然保护区建设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作用[J].辽宁林业科技,2007(3).

[5]周珂,侯佳儒.中国自然保护区分类体系的立法完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和谐社区 社区网站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篇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谐社区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决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提出要“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1]笔者认为,在条件成熟的社区发展社区网站是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一种可行的思路。

一、发展社区网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第一,社区网站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有效抓手。

同志指出:“要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2]很多已有社区网站的社区发展实践证明,在具备条件的社区大力发展社区网站,是使社区发挥其“服务作用”、“桥梁作用”和“促进作用”的有效抓手。

第二,建立社区网站是迈进信息社会的必然趋势。

建立社区网站是人们日常工作、生活走向智能化的客观要求。发展社区网站,构建数字化社区,可以使社区办公自动化,社区管理数字化,为民服务网上化,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都可以获得极大的提高。

社区网站也是物业管理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必将推动社区网络智能化的进程,未来的社区网站不仅是提供各种社会信息和服务资讯的平台,还应是整个社区网络服务的智能化控制中心,形成网络智能化的新型物业管理模式。

第三,社区网站可以成为社区的党建阵地。

把基层党建网站整合进入社区网站,把开展党建工作同为广大社区居民服务结合起来,比以往的独立的社区党建网站更加贴近群众、方便群众。通过社区网站,可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党员服务群众、加强党性锻炼搭建平台,可以拓展党员教育培训和自主学习的渠道等,有利于推动基层党组织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

第四,社区网站是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的良好平台。

《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1]社区网站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社区网站构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平台,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促进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使之成为广大社区居民的精神家园。

二、当前我国社区网站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我国社区网站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地特别是在大中城市都涌现出了很多社区网站,不过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当前我国社区网站的发展现状

全国各地都已有了相当数量的社区网站,虽然还没有权威的统计数字,不过总量已经十分可观。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新建社区和新楼盘大多建立了社区网站。

当前形形的社区网站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独立的社区网站和专门的门户网站。

依据建立和维护网站的主体的不同,独立的社区网站,可以区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由居民自建的、自己维护的网站或者论坛。

这些网站或论坛是由热心的业主们自发建立的,大多是以个人主页的形式出现,或以在一些热门网站上开辟专门论坛的形式来建立,日常维护等工作也由业主自己完成。这类网站、论坛通常还都在一些搜索引擎中注册,以方便其他同一社区的业主查找和参与。业主自发建立的网站网页大多以业主间互通信息、相互交流为主,如组织团购、外出游玩或提供帮助等等,成为邻里交往的一个新平台。

二是开发商或物业管理公司自己建立并维护的网站。

现在新开发的社区和楼盘,一般都有自己的网站或网页,这些网站很多是由开发商或物业管理公司创建并维护的。一般来说,由开发商们自己建立或委托创建、维护的网站通常都以配合楼盘销售为主导,信息多倾向于开发商宣传和介绍新楼盘,如地理位置、交通出行、小区实景、各项配套设施、物业管理公司通知等内容。这类网站作为楼盘营销的一个平台,具有过渡性质。有的网站在售楼结束后撤销,有的转变为物业管理公司的专属网站,还有的转变为下面第三种类型的社区网站。

三是物业管理公司与网络公司共建的社区网站。

这类网站是宽带网商家出于争取市场份额的目的为开发商或物业管理公司维护的。这类网站一般策划比较全面,网页制作比较精美,栏目和内容也比较丰富。这些网站栏目设置呈现多样性,主要有社区概况、物业管理(包括物业介绍、管理费用价目表、举报投诉、维修维护、家庭装修、防灾应急、基础服务等)、业主委员会、业主论坛、生活信息等等。有的社区网站还有车友会、志愿者协会(或义工站)、社区党建(党员之家、党支部)等栏目并开通了业主博客,有的社区网站还开设有每日警情通报等特色栏目。

以上三种情况都属于独立的社区网站,目前还有专门为城市小区和社区居民提供社区服务的浩友网等门户网站。到目前为止,浩友网在全国已有超过4000多个小区的加盟,注册用户超过100万。

(二)当前社区网站存在的一些问题

众多社区网站在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和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产权不清。由于创建社区网站的资金来源多种多样,很多社区网络建设的硬件(如服务器、网络铺设、宽带接入等)和软件(网站系统、管理软件、电子商务系统开发等)的成本分担也比较混乱,导致一些社区网站产权不清并引发了很多其他问题。

二是收益分配不清。社区网站建成后,由于产权不清等原因导致了收益分配不清,并在一些社区网站的实际运营中引发争议。

三是日常维护和监管的责任主体不清、监管力度不够。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相对自由的新型交流模式。社区网站为业主们自由发表意见提供了平台,但也容易产生虚假信息;对于社区网站上的商家信息,必须加强管理,提高商家的准入门槛,保障业主的权益;对于业主论坛中的交友、寻找同游、同住伙伴等信息,更要加强监管。但目前很多社区网站由于维护和监管的责任主体不清等原因导致监管效果差强人意。

三、社区网站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物业管理公司建立社区网站是时展的要求,社区网站的建成标志着该社区现代化办公程度的提高,社区能依托这一不断完善的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更快捷更方便的社区服务。而以什么样的方法或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去建立和经营管理社区网站,把网络技术科学有机地融入于现代物业管理之中,已是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而物业管理公司与网络经营公司以合作的方式建立网站,同时通过在管辖区内实行网站“会员制”的方式就成了社区网站建设的较好路径。

首先,理顺了产权,规范了资金来源渠道。物业管理公司与网络经营公司双方共建和“会员制”的建设经营模式,确保了网站的资金筹集,较为容易地解决网站的初步建设资金和网站基本运行基金,减轻经营网站的财务压力,也明确了成本分担主体。

其次,实现了收益分配较为合理,达到了双赢。社区网站采取“会员制”的经营方式,一方面,业主定期交纳一定的会费,即可上网和得到有关的免费服务,这种做法既使广大业主在较低的费用下获得较丰厚的回报,又便于物业管理公司收取比较稳定的收入,使其成为物业管理公司一大利润增长点。

再次,明确了网站维护和监管的主体。物业管理公司与网络经营公司共建的模式可以发挥双方各自的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优势。网站经营公司可弥补物业管理公司在网站经营、维护方面技术缺陷,扩展了物业管理的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而“物业管理公司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站的形式,向业主广泛地宣传物业管理知识,使广大网民可以时刻在线地查阅物业管理相关内容,从而大大地增加了物业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另一方面通过网络的互动功能,可以使所有的业主能够更多、更直接地参与社区的物业管理事务,及时地反映物业管理工作存在的缺陷、改进意见和合理化建议,从而促进物业管理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3]

总之,发展社区网站是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能为和谐社区建设搭建新的平台,有效促进社区和谐与发展。我们应该鼓励发展社区网站,整合现有资源,引导物业管理公司同网络公司共建(网络服务提供商可利用社区网站开展一些增值服务,有相当的利润空间,因而参与社区网站建设对网络公司是有吸引力的),并加强对社区网站工作的指导。同时,也要认真研究、逐步解决当前社区网站存在的问题,促进社区网站健康发展。当然,社区网站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应先从条件成熟的社区(如大城市中新开发的、具有较大的消费需求、网民比重较高的社区)开始并逐步推广开来,避免搞“一刀切”和盲目跟风。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6-10-19.

[2].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2-19.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6

首先要有强烈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社区护士必须明确社区护理的目的,充分认识社区护理工作的意义和性质,建立助人为乐的价值观,积极进取,为自已选择的事业而奋斗终身。

第二要尊重患者。在工作中要重视病人的权利与需要、人格与尊严。要以照顾为工作核心,既有以知识与技术为基础对病人无微不至的照料,又有以敏感和爱心为支柱的对服务对象的关怀。

第三要具备应有的文化、心理、技能素质。除必须掌握医学基础理论、护理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外,还必须掌握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相关的自然科学和护理心理学知识。

第四要增强服务意识和经营意识。要以客为尊,以人为本,优质、低耗、高效、全方位地提供优质服务,满足患者不断提高的护理服务期望值。

内容、职责及应具备的条件

社区护理工作与医院病房护理工作不同,有其特殊性。

社区护士需承担以下工作:①社区护理的重点是家庭、社区以及有关团体。其性质还决定要与不同机构打交道,要具有一定的沟通与协调能力。②社区护理工作需要上门服务,除执行医嘱以外,一般情况下是独立工作的。社区护理是以家庭为单位,除传染病外,应鼓励家属的自主与自我管理。③社区护士通过与各类家庭的各种接触,可以了解到家庭环境对健康的影响。④因个案的需求,可能必须与其他医学专业人员联系。社区护士必须对个体及其家属在生理、社会和环境方面进行评估,帮助个人寻找社区资源,这是社区护士的基本职责。⑤居民健康筛查是社区护士的重要职责之一,通过筛查,能够确认自已所服务社区范围中的高危人群,并能给予持续照顾,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职责范围:了解政府卫生组织与卫生法令,进行卫生统计,协助环境卫生和团体卫生工作,实施卫生教育,从事妇幼卫生工作,协助公共安全与传染病管理,从事家庭访视及护理,心理卫生指导,执行医嘱,巡回服务,运用社会资源,保存正确记录。

社区护士应具备的条件:热爱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具有法定执业资格、接受过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合格,有独立工作能力者。

提高素质的途径

首先提高护理管理者自身的素质,这是提高护士素质前提。

护理管理人员一方面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做出表率,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和改变护士心理和行为;另一方面,护理管理者还必须善于接受新观念,在护理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第二要完善护理管理体系,规范护士行为。强化约束机制,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考核制度,完善护理管理。制定评分标准,对护理人员实行量化考核,即定时对护士工作质量、服务态度、劳动纪律进行检查、考核、监督,明确责任目标,从而使护理工作件件落实到实处,责任到人,在工作中自觉维护护理质量。

第三应用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思想教育、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医疗改革;社区护理

一 社区医疗护理存在的问题

1人力配置未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需求医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制度不规范。

医务人员多是低学历,低职称,或不能胜任医院本部的工作。工作能力强、职称学历高的基本都在医院本部,因为本部需要他们来提升医院的技术力量和知名度,他们也需要医院这个平台来历练和展示自己技术才能。

2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目前没有一套适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质量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是随着医疗改革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科目,规章制度在逐步规范过程中。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管理用的是与医院本部相同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严重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的个性发展,没有反应出它的特殊性。

3社区护士知识结构存在不足社区护理是一种对社区人员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医疗保健服务,它需要护理人员既熟练掌握护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应掌握预防医学,社会医学、老年、康复医学、心理学及一些人文科学等知识。

目前社区护理人员学历偏低,大多为中专及聘用的临时人员,这些虽然暂时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的功能制护理工作,但要为社区人群提供生理、心理、社区全方位和连续性的服务就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4社区的护理队伍不稳定,临聘人员多,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和应急知识政府购买服务还没有落实到位,社区医疗服务补贴不到位,药品零加价,检查治疗项目少,自身缺乏创收能力。

工资待遇比较低,她们多是把社区护理工作当做跳板,一旦有更好的去处便会离开,导致护理工作没有连续性,更缺乏主动性。社区护理的价值未得到充分显现。虽然我院社区护理工作近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尚未显现出来。

5急救知识和法律意识欠缺没有工作经验,缺乏处理问题的应急能力。法律意识淡漠,说话、做事随意不懂得保护自己。

二 改善当前社区状况建议

1制定适合社区护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

社区护理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专业性,这由它的工作特点所决定。要求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慎独能力,责任到人,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健全社区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服务人群的满意度纳入月底的绩效考核,奖惩分明,对社区护理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强化在职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社区护理所需的知识面以及知识结构具有其特殊性,决定了社区护士教育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对社区护士的教育不同于医院,特别是社会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教育、常见病、多发病预防知识的学习,使社区护士充分认识到社区护理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加强护理技能及独立工作能力和急救基本知识的培训,强化人际沟通技巧的培训。加强法律知识的培训,强化法律意识,依法执业,严格操作程序,严谨工作作风,成为合格的社区护理人员。

3加大检查与考核的力度

护理部派遣护士长分社区包保,每月两次不定时对社区的护理工作全面进行指导及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调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与指正或限期整改,并跟踪验证效果,在月护士长例会上通报。社区护理组长每月要组织社区护士护理“三基”业务学习及社区护理学知识的学习,院内组织的护理技能考核与“三基”理论考试社区护士必须参加,并纳入年底的综合考评等级,包保护士长的工作业绩同样纳入年底的综合考评。

4加强院内感染知识与传染病知识的学习与考试,做好双向防护,开展以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五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工作,以满足不同患者和辖区居民的健康需求,

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站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5每月组织开展两次健康知识及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预防知识的社区宣传,让社区居民在自家门口就能了解如何做好自我预防保健。随时都能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

6与医院内护士要求一样,着装整齐、文明用语 如需家庭输液治疗,医患之间必须签订协议书,使患者及家属做到三清,即清楚病情、清楚用药的不良反应及输液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简单的应对措施、清楚与社区服务站的联系方式。在家庭病床管理方面,护士上门送医送药每次必须做好详细的记录,根据病情确定巡诊次数、护理级别,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好取得合作并签字同意,做好病历的管理与归档,以备查询。

7完善相关政策,探索适合本社区的护理模式 在政府购买社区医疗服务,补贴没有到位前,向医院寻求政策,保证社区卫生人员的基本工资及福利待遇。鼓励技术人员到基层开展医疗服务,在技术职称晋升方面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并给予一定的倾斜,缩短晋升年限,让社区卫生人员安心工作。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要有配套的政策来保证,使社区医疗、人力资源得到合理应用,在资源共享的同时也为各自发展找到契合点,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得到快捷、便利、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三 结论

通过对社区护理服务现状分析,找出目前社区护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真正地履行好老百姓健康守门人的责任和使命,新世纪的医学重心下降,社区为主;眼光前移,关注预防。经过不断改进,进一步完善社区护理管理制度和体系,提高社区护理服务质量及居民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建华,金锦华。我国临床护士循证护理实践技能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3(18)

[2]万洁,夏绿芳,史卫星,张萍,管建粉。九江地区三级医院循证护理的现状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13(25)

[3]曾,赵梅珍,毛秋婷。护理人员循证实践水平的聚类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3(15)

[4]叶S,张兰凤。外科护士术后疼痛管理循证实践先决因素与实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12)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 社区护士长

护理管理

社区护理管理是应用管理的原则,研究社区护理工作中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达到控制社区护理系统、激发社区护士工作热情及优化社区护理效应三方面的统一,从而确保社区护理服务质量。它包括组织管理、人员管理、业务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经济、信息管理、科研教学管理等。

社区护理由基层护理人员立足社区、面向家庭,以社区内居民的健康为中心,以老年人、妇女、儿童及残疾人为重点,向他们提供集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为一体的综合、连续和便捷的健康护理服务。在卫生改革和卫生体系的建设发展中,社区卫生服务将成为我国基本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有效的保证社区“六位一体”工作顺利开展,形成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运转模式,是社区护理管理者努力的方向。

我院是一所三级乙等综合医院,2003年依据卫生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等十四部委,《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经昆明市市卫生局资质审定,批准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经过近10年的努力实践,按,《昆明市2006-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经市、区卫生局批准,先后设立了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五华区红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盘龙区重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盘龙区青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五华区幸福家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社区服务,覆盖19.2平方公里,为辖区近13万居民健康服务,形成自己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深受社区居民的认可,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其中按区域属地化管理原则,红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下设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网络管理和技术指导,并配合省、市、区开展多项科研载作,并有多篇社区论文在各种护理杂志上发表,社区护理科研也进展良好。在近10年的社区护理管理实践中,护士长在社区的建站、培训、服务和质量管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总结如下:

1 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规范化管理主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落实和执行来实现。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管理和评价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

1.1建立管理制度,制订各项考核细则,以制度管理人,医院实行业务副院长—医务科、护理部—中心(站)主任、护士长三级管理,各社区中心(站)设立护士长,建立了各级各类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各类人员培训、管理与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登记、记录、统计制度;制定了常见病、多发病护理常规;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各项技术服务工作规范;生物制品使用、管理、保存制度;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护理紧急风险应急预案及程序;社区护理操作规程;制定社区护理工作考核标准,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拓展护理服务项目,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工作流程,为社区护理管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2依法执业 在医疗将证责任倒置的形势下,强化社区护士职业风险意识,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遵守操作规程,恪守行业规范,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如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抢救制度、查对制度、告知制度、差错事故防范和登记报告制等核心制度。加强法律法规教育,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传染病防治法、消毒技术规范、职业安全防范办法等,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安全,减少护理纠纷和缺陷。[1]

2 转变服务意识,加大培训力度做到持证上岗

社区知识的培训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社区护理具有住地分散、工作独立、面对人群广泛等特点,应具备高度责任心、崇高的敬业精神、能独立解决护理具体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和一定的交流能力,应采取多形式、对多渠道、多方法对人员进行培训。

2.1团队建设

社区中心(站)承担“六位一体”的服务,每人有重点负责项目,每项工作有交叉部分,团队协作程度直接影响工作量完成。要培养护士树立团队精神,转变思想观念,进行护理执业道德教育。建立社区激励机制促进社区站健康发展。

2.2护士由专科转向社区,应学习全科护理理论,重点加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监测知识学习。由于临床护理与社区护理工作内容存在较大差别,社区护士除了要将临床护理中的基础护理技术应用到社区外,还要学习掌握社区急救、家庭抢救、外伤清创等技术操作;要学会母乳喂养指导、家庭护理、临终关怀、伤残康复护理等,以保证护理服务质量;同时还要掌握财务、药品、计算机信息管理知识,以适应社区护理服务需求。

2.3制定系统理论培训计划,分阶段组织系列知识培训班学习 如:《高血压防治指南》、《糖尿病系列管理》、《心电图学习与指导》、《流行病学调查与统计》等系列知识。全员分期分批组织护士参加市、区社区协会举办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培养重点人员参加护理管理干部培训、残疾人康复指导知识培训、计划生育指导知识培训等,按照医院管理年评价要求组织技能操作训练,全员参加人人过关。

2.4鼓励护士参加《全国社区护理函授培训》及《云南省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学习,参训率100%,预防保健人员取得区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培训合格证,尽早实现了护理人员持证上岗要求; 转贴于

3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遵循法律原则

3.1 社区卫生服务按照服务项目管理 社区护理治疗远不同于医院,医患关系也不同于医院,医院护理不能照搬到社区,拓展护理服务项目满足居民需求是护理工作的目标,同时也增加了护理工作难度,特别是家庭护理服务增加了护理风险,根据实际工作的问题研究并出台了《家庭静脉输液协议书》、《患者输液须知》等,对社区站用药做了严格的控制,如生物制品、抗生素等药物应用做了严格限制;外带药患者治疗的实施方案等,以降低护理工作风险,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3.2 应用护理程序开展家庭护理 对家庭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也根据家庭环境也做了明确规范,特别是入户输液治疗的患者观察做了具体要求。同时社区护理还承担健康课堂、康复指导等工作。根据家庭护理工作流程,制定了家庭护理的护理病历书写模式,对家庭护理的病人按整体护理的要求,做好对患者评估、制定护理计划、护理措施,记录每次入户时患者的病情、心理、饮食、治疗、健康教育内容,掌握患者病情进展,为医生诊疗提供参考,对完成的护理病历归入个人健康档案管理。

3.3 拓展服务项目依据居民需求 基础护理及健康指导对于长期在家卧床患者极为重要,根据患者需求护士在上门开展基础护理,如:褥疮护理、口腔护理等操作,并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指导。尽管这些工作繁复、消耗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但更多的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同时带来了社会效益。

4 抓好质量管理是社区工作健康运转的重要环节

4.1 社区质控工作在护理部和院感科的监督管理下执行,将护理工作制成表格进行量化并制定考核标准 , 护理质量检查采用坚持每个月不定期抽查、定期月查和护理部季度大查相结合,在站上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讨,采取措施解决,并按照社区奖惩制度实施,做到奖惩分明。

4.2 每月召开护理组长例会 布置、传达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定期反馈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对社区中心、站发生的特殊问题,特殊病例加以讨论,修改工作流程、制定解决方案。限于社区站条件,对布局和工作程序进行多次规范、调整,坚持质量持续改进。

4.3 每季度召开全员护士大会 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结合工作中的特殊事例,增强法律意识,加强医疗事故的防范。根据社区培训要求,组织全员加强重点知识培训和考核,做到学习有系统,考核有重点、实效。

4.4 每月质量检查同时在社区中心、站进行现场访谈 每半年对辖区居民电话调查或召开座谈会,了解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和社区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一方面考核属区护理质量、一方面不断拓展护理服务项目、完善社区护理工作,最大限度内满足居民需求。

4.5 加强消毒隔离管理和医用废物处理管理 社区中心站虽然设置在院外,地方小、条件差,但消毒隔离要求及医用废物管理和医院是相同的,由于消毒室在医院供应室进行,故对消毒包增订了运输环节管理规定,确保消毒包使用安全。社区中心站物品均由医院消毒、监测、管理。如:医用垃圾存放和运输严格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处理,医院有专人、专车回收,社区中心站有详细的医用垃圾回收登记。全科医生也参与了管理,所以社区全员要掌握消毒技术规范知识,严格按规范要求落实,责任落实到个人。

随着人类对健康需求的日益提高,社会对社区护士的要求标准和期望值越来越高,如何建立社区护理组织体系,加强社区护理质量管理[2],使社区护理健康发展,是每个社区护理管理者必须思考、实践与努力的方向。

参 考 文 献

[1]吴瑾如.北京市护理工作规范质量标准.北京:卫生局医政处,1999,24-25.

上一篇:中华护理学会论文范文 下一篇:社区护理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