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研究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5 09:51:58

气象研究生论文

气象研究生论文篇1

关键词:气象科技 关联理论 最佳关联 语境效果

一、引言

近年来,气候灾害事件的频繁发生,需要世界各国及时了解和共享最新的气象信息,携手应对气象灾害。然而在科技翻译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多从功能理论、目的论等角度展开研究,很少运用关联理论探讨气象科技论文翻译。赵彦春曾指出:“关联理论不是翻译理论,但可以有效地解释翻译活动,指导翻译活动,奠定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基础”(赵彦春,1999:276)。

二、让中国气象科技“走出去”

在引进西方先进的气象科技时,我们也要让中国的气象科技“走出去”。气象科技论文作为学术研究与信息传播的载体,在科技合作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气象论文英译的需求日益突出。

气象科技论文是科技文献的一种,用以“陈述地球大气圈、气象科技领域所发生或出现的事情,描述其特点、规律、过程等,能有效记录大气科学和气象科技界的动态”(寿邵文,姚永红,2008:178),具有专业性、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等特点。本文的研究案例――《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影响的比较》是典型的气象科技论文,具有代表性。

在汉语中,由动词构成的动核结构是句子在语义平面上的结构。一个动核结构体现着一个事件或一个命题。因为气象科技汉语描述的主体是从事研究、分析和观测的研究者或设备,而客体往往是客观的事物、自然现象、观测的过程或实验结果,所以在客观描述气象研究内容时,气象科技汉语注重功能和意义,多用主动句,大量使用含动核结构的简单句或分句描述逻辑事理。

三、关联理论与翻译

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1986/1995)中,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提出了有关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在中西认知语用学领域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他们认为,“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Sperber and Wilson,2001:50)。1999年,Ernst-August Gutt率先将关联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中。Gutt在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提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Gutt,2004:107)。为了实现原语作者与译语读者之间的最佳交际,译者在处理作者要传递的信息意图时,要作出最佳语境假设,以寻求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关联度进行推理,取得最大语境效果,使作者的信息意图与读者的心理期待达到最佳关联。气象科技论文属于信息文本,以传播气象科技信息为主。本质上讲,气象科技翻译可视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际活动,译者不仅要将原语作者的信息意图推理出来,还要将此信息意图展现给译语读者。

四、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气象英译

气象科技论文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而准确地传达原文中所包含的信息。在关联理论指导下,为了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译者要准确分析原语逻辑关系,合理调整语序和划分意群,灵活采用顺译法、倒译法、合译法及转译法等翻译策略。下面从关联理论角度,列举几个典型案例来研究气象科技论文中句子的英译。

(一)顺译法

气象科技汉语中的句子较为简单,句子间逻辑关系比较独立。作者与读者的认知语境虽有差别,但也存在共性。依据关联理论,为了再现原语语境,可以采用顺译法,即按照汉语原句的语序进行翻译。句与句之间的简单对应必然不会对读者的推理过程产生阻碍。但有一点不同,为了准确描述客观规律,英语句子偏长,结构复杂,常常采用各种从句。

案例1:原文:YSU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是MRF方案的改进版本,次网格尺度扰动通量(w′c′)与平均量(C:u,v,θ,q)的关系为

(二)倒译法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不能单纯地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而是要准确推测原文的深层次语义,把握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意图及最佳关联。在描述一些气象定义或实验过程时,气象科技汉语通常先叙述方法后呈现结果,而英语则先结果后方法。所以,为了准确传递作者的信息意图,给读者提供最大的语境效果,常采用倒译法,根据译文读者的语境表达习惯,将内容忠实、规范地表达出来。

案例2:原文:本文采用①高分辨率中尺度WRF模式,通过改变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进行多组试验②,评估③该模式对美国北部森林地区边界层结构的模拟能力,同时比较④五种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得出的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

译文:To assess③ the performance of simulating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boundary layers at the forest areas in the northern Unites States and compare④ the thermal and dynamic structures of boundary layers simulated by the five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s, a high resolution mesoscale WRF model was employed① in this paper to carry out② multiple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configurations.

分析:原文描述的是一个气象实验过程,采用动核结构,分句较多,如果顺着翻译,译文将生硬难懂。根据关联理论,可以采用倒译法。将“结果”译成“目的”并置前,将中文动核结构译成非谓语动词结构,即“to assess...and compare”、“to carry out”,把主动汉语分句整合为含有一个主谓结构的被动英语长句,描述“方法”。这样句子结构严谨,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实现了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准确清晰地将作者的信息意图传递给读者。

(三)合译法及转译法

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不仅要把握原语语义,还要考虑译入语的逻辑表达习惯,实现话语语境的最佳关联。比如,气象科技文献在解释研究原理时,往往采用表示逻辑连词“因为……所以”、“于是”等。但英语中,有些动词(如cause)或动词短语(如result in,lead to)本身已含因果关系。此外,汉语习惯采用不同词语(多为形容词)表达同一个意思,若逐一翻译,则显得重复嗦。在描述气象现象时,论文大量使用动核结构,含有多个主谓结构,这跟英语的形合句型完全相反。这时,为了更清晰地表达原文逻辑,实现更大的交际效果,通常采用合译法和转移法,将重复的表达简单化,并灵活转换词性,多使用名词化结构。

案例3:原文:这主要是因为③太阳辐射不断增强①,地表热量也不断增加②,于是③由浮力产生的湍流动能不断增加④,边界层内强的湍流混合能发展到更高的高度⑤。

译文:This is mainly because the increased solar① radiation and surface heat flux result in② the continual increase③ of th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generated by buoyancy and strong turbulent mixing energy in the boundary layer.

分析:原文中①、②、③、④和⑤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依据关联理论,采用合译法和转译法,将①”和②合并“the increased”,动词转换为形容词,使信息明确。③中的连词翻译为动词词组“result in”,准确地体现了逻辑关系。同时④和⑤合译为“the continual increase of”的名词结构。这两种译法的巧妙结合实现了最佳关联,为读者提供了最大语境效果。

四、结语

和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观突破语义层面,更侧重翻译活动的认知与交际属性,将作者的信息意图与读者的心理期待联系起来,以实现最佳关联为目的。这对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气象科技论文翻译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依据关联理论,为了准确传递气象科技论文的信息意图,译者应以最佳关联原则为翻译准则,使译语读者在推理过程中付出最小的信息处理努力,实现理想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文妍,范新勇,等人.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影响的比较[J].北京:地球物理学报,2014(5):1400-1414.

[2] Gutt,E.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07-199.

[3] Sperber,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Second 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50.

[4] 寿邵文,姚永红.气象科技英语教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178.

气象研究生论文篇2

关键词:理论;创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由中国明代心学家、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知”与“行”的关系成为了当今中国哲学、艺术届重要的议题。

知为知识,行为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概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概知,认为行便是知。行中有知,知中有行,两则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不仅要认“知”,更应践“行”,“知”与“行”合一,才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高校美术研究如何让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即是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相辅相成,学以致用,浑然一体。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生成理论,由理论指导实践共同前行!

改革开放以后,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美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探索,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教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专业技术人才,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对高校美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由于高校的美术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探索结合不够紧密,就造成了很多美术专业的学生,理论与实践分开学习,做理论研究没有实践,不懂笔墨,一味传习古人,拿古人的标准来评价现代的绘画,生搬硬套,完全没有理解古人之意,做实践绘画的只会引用西方绘画标准,详细的描摹事物本身,从而缺少了文人气息。谢赫在所著《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也在绘画的讲统一性。气韵生动指绘画所展示出来的精神,气在本体论中就是生命万物的本原,最初的状态,是无形,是感受,韵是气的一种表达形式,气可通过韵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摹而具体化,气韵两者是可以多元化、例如有轻松的、愉悦的,有饱满的等,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所绘的事物,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表现出它的精神。也可理解为“以形写神”。在绘画的形式中经营位置也时分的重要,讲究多少、大小、主宾、呼应、虚实、疏密,参差,等各种关系。传移摸写、笔墨技法是对气韵生动的具体形象的展示。

骨法用笔:骨法来源于相学,指人外形特点,再就是指所画人物形象所体现出的气质身份。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骨法更多的表达转向骨力、力量美即用笔的艺术表现了,用笔的艺术性,准确性,也包涵着笔力、结构表现等。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简单来讲就是用什么样的笔墨技法形象的把画面呈现给观者。“气韵生动”是理论高度,实践创新就是“骨法用笔”,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理论研究”的描写借助于用笔画出来,而骨法与用笔是展示的手段,其主要为了表达理论研究理的结果。

藝术理论作为艺术人文性传承的载体,对艺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距离越拉越大,更多的艺术类院校更重视绘画技巧的培养,而综合性院校更重视理论性研究,在理论研究中得不到实践的检验;从而实践创新也没有思想上的正确指导,很容易偏离主导思想,汲取不到传统理论中的营养元素,也就没有办法创造出新的笔墨艺术形式、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的绘画,更谈不上做到“笔墨当随时代”。失去了理论的支撑,实践创作只会凋零,理论学习与实践创作相辅相成的发展局面就会遭到破坏,画家沦为画匠,闭门造车,临摹古人作品,只是掌握了一门专业的技能,重复使用单一技法没有创造性,没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与艺术理论,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画家。掌握绘画的技能只走完一半的路程,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建立就要“明理”。明理就是要研习艺术理论,让理论做为技能的指导,才能行的更远。论评论家如果没有很好的技能临摹与训练就成了高谈阔论只会指手画脚,创作的作品不见笔墨,久而久之,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不能得到健康均衡发展。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改变画者的思想与多种绘画方法相结合,多角度、全方位,提高专业训练。才能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同时还要多学习传统文化,使创作的艺术作品更具有深刻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意象,也可以临摹古代佳画名迹近距离触摸历史面对面的交流。在学习中对古与今进行必要的辩证思考,承袭古人虽然对人类文化、精神文明的表现与传承都起着重要作用,但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只有不断比对两者差异了解两者的本质特征的区别,才能对古与今不同的艺术形进行再加工。艺术作品与其传递的文化内涵才是重点与难点。只有开放的思维,包容的胸怀使各种文化融合进来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

美术理论研究是实践创新的概括与升华,实践创新是理论研究的展示与重现。两者只有理论与技法并重,艺术道路才能长足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谢赫,姚最.古画品录 续画品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2]冯友兰.知行合一:国学大师讲透阳明心学像[M].北京:海台出版社,2016. 

[3]冯民生.中国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气象研究生论文篇3

【关键词】 气;天人合一;动而不已;中医理论;社会;宇宙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学如何把自然界、生物界、人类、人类社会联系起来研究人类的卫生保健,疾病预防、治疗等。方法 从人的生命全过程和以《黄帝内经·素问》及中国古代文献,结合现代科学成就进行研究。结果 发现“气”是中医学把自然界、生物界、人类、人类社会联系起来的理论工具。结论 对于“气”的认识和理解对中医学以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气;天人合一;动而不已;中医理论;社会;宇宙

study on zhongqi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qin feng.

“气”在中医学典籍及临床诊疗用语中广泛地使用着。如天气、地气、人气;精气、神气、血气、元气、脏腑经络、营卫之气,正气、邪气,治则中的补气、破气,中药学中的四气、益气药、下气药,其他疗法如针灸、气功和按摩等操作过程中的得气、运气、调气等。以“气”组成的中医学术语远不至于此。这些含有气的词其意各别,其故何在。“气”组成的中医学术语何以能与中国古代其他学科(如天文、地理、哲学等)相互使用呢,其内在原因是什么?由于中医学理论和实践涉及天文、地理、生物、人文、社会、哲学、科学等多方面、多学科,范围甚广现就《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关“气”的内容进行研讨。个人学识有限,错误之处敬请医界同仁及广大学者指正。

1 资料分析

1.1 从人的呼吸和饮食研究气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1],《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1],《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1]。中医学认为:由人的呼吸之“气”是天气,由口嗌进入人体的饮食等是地气。人是依靠天地之“气”生成和维持生命的。就是人以天地之气生。呼吸之天气,人眼是看不见的称为无形之气,进入口鼻之地气是饮食等,它们是可见的称为有形之气。二者是“气”存在的不同形态。现代科学证明:呼吸之气是以氮氧为主的空气,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是有形的;人类的饮食是由水、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矿物质组成的,五者几乎包括了

地球上所有的物质成分。可见《素问》所论述的“气”就是自然界一切有形和无形物质的总称或对其的认识。

在人体内,呼是气之升,吸是气之降,饮食入胃是气之入,消化排泄是气之出,此种作用称为“升降出入”,维持着人生命的全过程。《素问·六微旨大论》“非升降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出入无以生长化收藏”[1],这种作用如果发生障碍“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1]。这种种作用变化,人或生物就生病或死亡。“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也,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1]。凡是具有“升降出入”作用的个体《素问》均称为“器”。人体、生物个体和群体,社会,宇宙及其内部的星系、星体、分子、原子,时间及空间均具有此作用,都可以称为器。器就是能进行升降出入的个体,包括生物、非生物、有形者、无形者等(请参下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归气…气生形”[1],《素问·六节藏象论》“气合而有形(形:人眼能看见的形态,包括生命的和非生命的),因变而正名”[1],《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1],《素问·天元纪大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化生万物,气有多有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损益彰矣”[1]。“气合”及“气散”是形气转化的两种方式和物质基础。其转化表现条件有:自然界的,生物界的,人类社会及人类思想意识和人类创造的科学技术等,在“合散”成个体过程中上述条件或单独或复合起着作用。构成人体的元素成分已经清楚,没有人的生物作用它们是不能组成人体的。宇宙是由大爆炸及不断膨胀的自然界的“气合散”作用生成和存在的[2],没有这一自然界的条件就没有宇宙及其中的一切。个体的千差万别是由参加“合散”过程时各种“气”的多少及“合散”条件而定。形,成之后就有象,象是人们眼目和意识中的形。由此产生了中医学的脏象理论和望诊技术。

《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廖廓肇基化源,万物资始……气?颜媪樽芡忱ぴ??判切?势哧字苄???????肺锵陶隆?1]。《五运行大论》“气为人之下太虚之中大气举之”[1]。古人认为太虚是无穷大的,天空中的宇宙及其中的天体和大地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气”存在的现象,大气的力量是无穷的。气是由有形和无形及各种力组成的。

1.2 从“动而不已”来看 《素问·六微旨大论》“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变而化……成败倚伏生乎动,动不已则变作矣”[1]。升降是天地之“气”运动形式和作用;天和地又是“气”存在的不同表现,两者都是“气”存在的表现。以此类推宇宙内外的一切都是“气”存在的不同形式的表现;它们以各自的运动规律永不停息地运动着。事物由化生而成,由变而败坏以至毁灭,此一事物能变化成另一事物是由事物本身的动而不已,及其自身之外的一且动而不已引起的,动而不已的形式在《素问》中有:合散、变化、转化、生长壮老已、生长化收藏、象变、“器”的存在与毁灭等。

人类的心脏在其一生中是动而不已的,从而使脏腑功能正常地进行着《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不通形乃大伤”[1]。生物的生长壮老已和生长化收藏是由其自身的动而不已完成的。太阳以它的动而不已约束着系内各星体有序的动变着,它的任何变化都可以引起系内星体出现异常。宇宙中各星系、星体各自动而不已保持着其系内外各星系的有序运行。个体和群体只有动而不已才能存在。

“气”是以动而不已致使有形和无形的事物时刻不停的形成、存在、发展、毁灭和转变等永恒地进行着;事物的内、外部的“气”动而不已的形式和规律各别;“气”动而不已造成宇宙及其内部的星系、星体到原子、亚原子和其中的各种力的相互转化及生物、人类社会等事物的相互依存、转化等。我们把这称其为“动而不已”理论或“动变作用”理论、或“动变论。”

2 讨论

2.1 用“气”的“动变作用”理论看中医学 《素问》在两千多年前引入《易经》中的八卦、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理论研究了“气的动变作用”,及其在中医学方面的应用。如应用在经络藏象精气神等人体的保健、生理、病因、病理、发病、诊疗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及各种疗法,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防病治病和保健工作。《易经》以六爻、八卦、重卦、阴阳等形象的论述了“气,动而不已”的特点和变化方式。阴阳、五行还用以对气进行分类,前者把气分为阴气、阳气、阴中有阳和阳中有阴等四个类型,后者把气分为木气、火气、土气、金气和水气个五型,结合阴阳又分为10个亚型。此两种分类方法可用于任何事物的分类或分型。阴阳以其“平秘、平衡、消长、转化和决离”等;五行以生克制化乘晦等方式来研究“气”的动而不已和其相互作用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运:有天之五运(风寒暑湿燥火)和地之五运(木火土金水)之别,两者以太过、不及和平气来描述天地之“气动而不已”的规律及其对大地上气候、人类及各种生物和事物产生的影响和(或)所致的变化等。藏象经络学说结合上述四种学说及精气神等生理病理变化藏于内、而象见于外等的研究:形成了天人合一理论,指导着中医学的保健和治疗工作,如按四季气候变化不同的摄生方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病因学中的三因致病,发病学中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诊治中的四诊八纲,辨证论治,及疗法中的补气、益气、调气、行气、破气、运气、治未病等;更以气的动而不已为指导把天地(包括宇宙及自然界)、人、人的思想意识、人类社会、生物界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医理论和中医学模式:天体(自然界)、生物、人类-心理、思想意识和社会的医学模式。

2.2 用“动变作用”的观点来看现代科学和文化 人们对大千世界物质的认识从古代宏观的几种(木火金水)到现代微观的几种(分子、原子、亚原子)等都是有形可见的,天文学中的黑洞,宇宙中的暗物质、暗能量现在是看不见的,所有这些都可看作是“气”的有形和无形的存在。宇宙是在140~15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中出现的,从其形成至今尚在不断的膨胀着而且越来越快[2]。是人们截至目前已知的最大变化,这可看作是“气”的“合散动变”作用在自然界中的最大显示;但是大爆炸是怎样来的和爆炸之前又是什么情况现在仍然是未解之谜。

宇宙中各星系和各种星体都是依靠其内部不断运动(合散)变化产生的力量才能在各自的轨道上不停而有序地运行着,并在运行中合并其他丧失原有动而不已规律而毁灭的天体使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反之毁灭。天体是靠其内、外部动而不已存在着,分子、原子也是如此。

宇宙的空间是由大爆炸和不断膨胀造成的;从星系、星体到亚原子等它们是以各自个体及其运动轨道划出范围为其空间;生物个体出生后不断膨胀及群体在其活动中占有的范围是个体和群体的空间。空间是由“动变”作用产生的。

时间是人们对某一星体运行轨道的分割,如太阳年、太阴年、回归年和恒星年等;或对于某元素衰变阶段的划分等方法作为时间单位的。时间是各物动而不已的产物,和空间一样离开了动而不已作用时间也是不存在的。

人类社会、国家、政体、团体、小集体、家庭等都有产生、发展的上升阶段和衰败、灭亡的下降时期,这些变化都是在动而不已中产生的。

人脑对传入传出的各种信息的接受和处理是它的“动变”方式之一。人的思想意识的出现、发展、成熟和运用及其产生的效果等是人脑的另一种动变形式。哲学是人脑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抽象和反复而创造出来的,认识、抽象正是人脑动而不已的形式,离开了人脑的动而不已,哲学也就不能为人类发现的了。

化学、物理学和数学是对物质“动变作用”的不同研究方法。如化学中的化合和分解。物理学中对力、热、声、光、电、磁、分子、原子、亚原子等的研究,都是对上述各种物理现象动变形式的研究;又如对温度的产生、变化可影响或改变物质的物理状态等,说明了气的相互间的作用,而温度的产生和变化则是由太阳等动而不已造成的。数学是以各种运算方法来揭示各种事物的运动规律,从简单的加减乘除到高级数学的运算方法、成果等都是研究事物动而不已规律的方法。三者均可用于各种事物的“合散动变”作用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及对天文、地理、生物、社会、医学和哲学等学科的研究与开发。用之于中医学阴阳五行理论方面的研究可以扩大其思维、思路及方法。

中医药学运用“气”动而不已的理论把自己和外界的一且联系起来形成其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这个理论至今仍然是有其强大的生命力的,与现代科学观点在许多方面有相同的认识。使用现代科学成果及研究方法对中医学中“气”进行研究和探索一定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参考文献】

1 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5-398.

气象研究生论文篇4

关键词:气象服务效益 评估 大学生 影子价格法

一、引言

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气象服务工作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评估气象服务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既能肯定当前气象服务工作的价值,使气象服务与国民经济运行接轨,又能为气象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1994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召开的气象水文服务效益评估专门会议认为,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是一项重要且有价值的工作,也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目前,多国专家已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气象服务效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但迄今尚未形成一种国际公认的评估方法和模式。

目前,国外针对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文献并不多,比较典型的是 Jeffrey(2002)等的研究报告,报告中采用支付意愿法评估了改善公众气象服务对家庭带来的经济价值[1]。在国内相关研究中,一些学者进行了理论研究。例如,姜爱军等(2008)设计出了定量评估暴雨预报气象服务效益的数学模型,并对该模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分析探讨[2];韩颖等(2010)从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的角度出发系统地介绍了气象服务效益的主要评估方法和技术,并针对我国目前的气象服务现状提出了建议[3];姚秀萍(2010)研究了我国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的现状,并对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构想。另一些学者则在理论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例如,濮梅娟(1997)等利用费用―效益分析理沦,定量分析评估了江苏省公众气象服务效益[4]。王新生等(2007)[5]、李峰等(2007)[6]、郑宏翔等(2006)[7]又利用 3 种方法分别评估了对安徽、山东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

由以上文献评述可知,目前国外相关研究尚少,而国内较多。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虽然理论研究较成熟,但实证研究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前人的研究表明,在进行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过程中,常用3 种评估方法:自愿付费法、节省费用法和影子价格法,但自愿付费法存在明显的主观因素,节省费用法是一种典型的“反向”支付意愿,而影子价格法中影子价格的修正和确定又因调查人群等的多样化而难以客观准确。本文采用影子价格法进行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其创新点主要有两个:第一,本文对原有的影子价格模型进行了参数修正,使模型更能反映目前的状况,增强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第二,本文的气象服务效应研究人群为大学生,能针对性地反映气象服务在大学生中的现状。

二、模型介绍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影子价格等于某种资源、产品或服务投入的边际收益,反映了整个社会某种资源、产品或服务供给与配置状况的价格,即资源越丰富,服务方式越多,产品数量越多,其影子价格越低,反之亦然。影子价格法在公共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和行业气象效益评估均有应用,其评价模型为:

其中,P为订正系数,公共气象评估是一般用电视普及率代替;C为影子价格;T为时间扩展系数,若以一年为单位,则取值为365;Mi为调查地区第i类公众的人数;Ni为实际回收抽样调查表中的第i类公众的人数;Gi为第i类公众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总次数;T为自愿付费法计算出的气象服务效益。由此可见,影子价格法中最关键的是C值的确定,C值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最后气象效益的大小。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气象服务效益资料获取的基本方法,主要是社会抽样调查法。为了解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情况,本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并专门选取了财务管理、会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日语以及大气科学(气候方向)6个专业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所涉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二)参数修正

P为订正系数,取值为全国电视人口的覆盖率。《气象服务效益分析方法与评估》(1998)根据 1994 年全国电视人口覆盖率(83.4%),取P=0.834加以订正。时隔15年,显然P值已发生了巨变。随着电视普及率的升高,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我国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达97.82%,所以将上述模型中的P值定为0.9782。问卷结果表明,大学生获取天气预报的渠道主要有手机、电脑网络、电视以及报刊,其比重分别为52.69%、40.86%、5.38%和1.07%,则C值的确定方法如下:

1、手机渠道的影子价格: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手机上查看天气采用的是上网方式。电信行业公布的手机流量官方价格为1.024元/M,而通过手机上网查看天气预报所耗流量约为0.1M,因此算出C1=0.5269×0.1×1.024=0.0540元。

2、通过电脑网络获取天气预报占有的影子价格:据统计,全国上网平均1元/小时,看天气预报的时间大约需要5分钟,则

■元。

3、通过电视获取天气预报占有的影子价格: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有线电视工作委员会会长陈晓宁指出,目前国内有线电视每月平均缴费约24元;此外,统计资料表明每户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为3小时零5分钟,这里取3小时,其中看天气预报的时间大约是10 分钟,因此算出

■元。

4、通过报刊获取天气预报占有的影子价格:报刊每份平均售价1元,天气预报所占比重约为 1/24版,则算出■元。

5、计算出:

C=C1+C2+C3+C4=0.0908元

(三)大学生气象服务效益评估

根据问卷中的数据,并结合影子价格模型进行计算可得,所调查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财务管理、会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日语以及大气科学(气候方向)这6个专业中各专业的人均气象服务效益值分别为26.7元/(人・年)、35.07元/(人・年)、27.79元/(人・年)、33.74元/(人・年)、27.02和72.47元/(人・年),6个专业的整体人均气象服务效益值为36.34元/(人・年),其柱状图如图1所示。

(四)影响大学生气象服务效益的因素分析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了解大学生气象服务效益,我们需要知道大学生气象服务效益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下面对“专业”和“性别”对“气象服务效益”的影响进行分析。首先,采用赋值法对“专业”和“性别”进行量化,各专业分别对应数字“1”―“6”,“男”、“女”分别对应“0”、“1”,“气象服务效益”用每一个被调查对象按影子价格法算出的年气象服务效益值来反映。其次,利用Stata12.0计算出“专业”和“性别”这两个自变量与“年气象服务效益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376和0.3609。

(五)结果分析

1、与全国平均效益值的比较分析

2011年我国人均气象服务效益值为339.2元/(人・年)(谢宏佐,2011)[8],而本文用影子价格法算出的6个专业的整体人均气象服务效益值为36.34元/(人・年)。这表明,大学生的人均气象服务效益值普遍较低。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近两年来科技发展十分迅猛,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方式不断更新,越来越方便和廉价,例如,5年前手机流量的官方价格可以折合到10元/M,但现在只要1元/M。第二,“我国人均气象服务效益”的研究对象是全国人民,包括老人、临时工、农民等大学生以外的很多人群,这些人群中一部分人的收听收看方式比较落后且很昂贵,一部分人对天气预报的需求程度和质量要求又很高,而本文的研究对象只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部分专业的大学生,其主要收听收看方式为手机或互联网,价格相对低廉,对天气的信息要求也不是很高,所以最后的人均气象服务效益值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

2、各专业间的比较分析

从6个专业的人均气象服务效益值可以看出,气象专业的学生的人均气象服务效益值为72.47元/(人・年),约为6个专业的整体人均气象服务效益值的2倍,远高于其他5个专业的人均气象服务效益值,而其他5个专业的人均气象服务效益值都很接近。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专业需要的不同,气象专业的学生对气象信息的质量和及时性要求都相对较高,而其他专业的同学普遍只需了解天气的大概情况即可。

3、相关性分析

从相关系数可见,“专业”对大学生人均气象服务效益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气象专业的同学对气象信息的要求较高,每天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次数较大,而其他专业的人均气象服务效益值较低。“性别”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女生的人均气象服务效益值总体来说要大于男生,大学女生总体比男生更关心天气。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影子价格法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6个专业的同学进行了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值普遍偏低,这反映了大学生对气象信息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同时,这也给气象服务市场放出了一个信号:气象服务产品在大学生中并不流行,有关部门和企业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调查和创新,开发一些适合大学生的气象服务产品,从而拓宽市场,提高收益。此外,文献研究可见,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发展较晚,同时也是世界性的难题。影子价格法是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如何发现和改进该方法在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过程中的缺陷是摆在该领域学者面前的首要问题。从本文的研究过程及评估结果可以总结出影子价格法在公众气象服务评估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是如何科学确定影子价格。由于每个区域的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方法和频次皆有所不同,因此影子价格的确定应根据具体样本予以科学修正;二是构建较好的调查问卷平台,确保样本数目和质量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以提高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研究的精确度。

参考文献:

[1]Lazo J K, Chestnut L G.Economic value of current and improved weather forecasts in the U.S.household sector[EB/OL].(2002―11―22)[2010―10―05] http://economics.noaa.gov/bibliography/economic-value-of-wx-forecasts.pdf

[2]姜爱军,屠其璞,陈广昌,田心如. 气象预报服务效益评估方法研究――以暴雨预报服务为例[J].气象科学,2008,28(4):436―439

[3]韩颖,蒲希. 中国的气象服务

及其效益评估[J]. 气象科学,2010,30(3):420―426

[4]濮梅娟,解令运,刘立忠,等.江苏省气象服务效益研究(Ⅰ)――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J].气象科学,1997,17(2):196―203

[5]王新生,陆大春,汪腊宝,等.安徽省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J].气象科技,2007,35(6):853―857

[6]李峰,郑明玺,黄敏,等.山东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J].山东气象,2007,27(1):22―24

[7]郑宏翔,谭凌志.一次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调查分析和对策建议[J].广西气象,2006,27(4):65―68

[8]谢宏佐,许广浩,刘寿东. 采用影子价格法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定量评估――以京沪穗为例[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250―254

气象研究生论文篇5

[关键词]气象服务 公共气象 服务主题

[中图分类号] Q938.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190-1

0前言

公共气象服务指的是气象部门利用一系列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将气象信息和技术服务提供给政府、社会、公众以及生产部门的过程。公共气象服务包括很多个组成部分,比如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等等。我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是在2008年成立的,它的成立代表着在我国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中已经加入了公共气象服务的内容。在社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公共气象服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等等。目前,政府职能在改变,社会对气象部门公共服务有了更大的需求,开始逐渐凸显出来了公共气象服务研究主题。

1数据与方法

在数据来源方面,本文以气象服务为主题,对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了搜索,在2013年以前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得到的论文有4500篇,将那些会议发言稿、简讯以及作者不明的文章给剔除掉,一共剔除了300篇文章。

研究方法:本文选取了文献计量学范畴中的知识图谱方法,比如词频分析、因子分析、引文分析、共被引分析等等,作为一种图形可视化方法,可以将学科内部知识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关系给直观化的显示出来。其中,在文章或者讲话中,一个词语出现的次数就被称之为词频。通过对主题词出现的频率进行分析,可以对某一个领域或学科的研究热点有效获取,从而对可能的研究热点转移趋势进行捕捉。词频分析法指的是找出那些关键词,这些词语可以将文献核心内容给揭示或表达出来,通过对研究领域文献中关键词出现频次高低的分析,可以对该领域研究热点以及发展动向进行有效的确定。

2公共气象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公共气象服务研究的关键词分析:在气象服务中,继“效益”、“气象条件”以及“对策”和“数据库”之后重要的研究关键词就是公共气象服务。对所选的论文关键词进行聚类,得出的关键词数量为2900个,如果关键词在词意方面有合并关系,就进行合并,处理后,大于5的关键词一共有84个词,代表了本研究领域在方面至少在5篇以上。将检索关键词如气象服务、气象、服务等取消之后,位居前列的就是公共气象服务。比如气象服务的词频为250,气象信息的词频为100,气象的词频为98,服务的词频为67,公共气象服务的词频为37排在它后面的有专业气象服务、服务系统、系统设计、灾害、农村以及天气预报等等。

通过共词分析可以将相同研究主题文献间的联系给揭示出来,对本领域的学科结构以及相关领域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反映出来。通过同时感知到两次的相对频率可以有效衡量两个词间的联系。利用共词词频次矩阵可以有效量化多个关键词两两共现情况,对这些关键词的共现词频进行了统计,得出一个共词频次矩阵,我们可以看出来按照词频大小与公共气象服务相关的关键词分别是公共气象、应用、系统、应用气象等等。

公共气象服务研究的分类识别:运用相关的统计学方法来因子分析共词频矩阵,就可以得到公共因子抽取情况,通过相关的图表我们可以得知,抽取出来的13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87.23%,也就是说将关键词分为13个类别,可以对气象服务研究领域87.23%的信息进行解释。提取的关键词是旋转平均正交,因子负载不小于等于0.5的因子。命名这些因子,就可以将中国气象服务领域研究热点分布给得出来。其中在公共气象服务类别在因子负载方面都没有小于0.7,说明在气象服务研究中,一个热点就是公共气象服务。

公共气象服务研究的层次性:采用系统聚类法来分类上文所提到的共词词频次矩阵,在分类的时候是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并且依据的是组间距离的相似性,这样可以将研究领域主题聚集的情况给反映出来。主要可以得出这些结论,一是在气象服务主题中,总体上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部分,分别是气象信息服务研究和气象灾害防御,前者的关键词是气象信息,后者的关键词是防灾减灾。二是关键词聚集程度可以将研究领域内被关注的层次性给直观的反映出来,那些比较明显的领域层次分别是气象信息服务、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灾害应对、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应用气象服务等等。三是应用气象服务领域研究层次包含了公共气象服务研究领域,在气象服务背景下,公共气象服务研究主要关注的内容分别是灾害、系统、服务农村等。公共气象服务研究领域下有着分散和扁平的主题,说明公共气象服务研究有着较为广泛的涉及面,并且应用和实践比较的偏重。

其中,气象服务总体评价的两个重要维度是服务专业性和气象时效性,服务专业性指的是关注气象服务中气象服务内容和气象服务技术手段的程度,而气象时效性指的是对气象服务业务内容时效性关注的程度。

3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公共气象服务主题已经成为气象服务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公共气象服务主题,希望可以促进公共气象服务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卓宁,敬枫蓉.国内气象服务研究中的公共气象服务主题分析[J].程度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2,2(1):123-125.

气象研究生论文篇6

关键词:恢复气候;重建生境;气候正义;生境利益;协作减排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13)01-0017-15

气候引来伦理关注,不在于气候变化,而在于气候失律及其造成的日益恶化的生态后果。为此,笔者尝试这方面的思考,首先撰写了《气候伦理:恢复失律气候的社会方法》,考察气候失律如何造成灾疫失律,论证气候伦理何以可能构成人类恢复气候的社会方法;其次通过《气候伦理研究的依据与视野》,辨析“气候变化”概念,澄清“气候争论”误识,论证并确立“气候失律”这一气候伦理的核心概念,并以此为出发点,考察气候伦理研究的客观依据,展示气候伦理研究的基本视野。本文是在前两文的基础上,比较气候伦理研究与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灾疫伦理学的区别,明晰气候伦理研究的范围,并尝试构建气候伦理研究的学科话语,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性规范的应有疆界和话语平台。

一、气候伦理的学科指向

以气候失律为认知出发点,围绕如何恢复失律的气候而展开深入的伦理检讨与实践方案设计,抛弃感觉经验描述方式,走理性规范探索的学科化道路,来构建气候伦理学。

构建气候伦理学首先需要明确其学科性质。从其研究的特定对象看,气候伦理学应该属于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应用人文科学。

(一)气候伦理学是新型的应用人文科学

气候伦理学的“新型”性,首先指气候被意识和关注而得以进入伦理学的研究视域,也指它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其诞生展示了完全不同的新视野、新理念、新认知、新方法,这种新视野、新理念、新认知、新方法承载了当代人类存在和生存所萌发的新向往、新追求,并最终需要创建一套新的话语方式予以表达,以引导当代人类生存朝生态理性方向展开生境重建和家园重建。

气候伦理学关注气候失律,是为解决灾疫失律这一世界性难题,实现生境重建,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的共在互存、共生互生。气候伦理研究探讨的主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恢复失律的气候,重建气候生境;二是探索创建人类生态幸福的宇观方法。气候伦理学之所以最终要以人的生态幸福为主题,是因为人与生命世界相连,人与自然宇宙相通,人与过去和未来相依相生,人与群或他者不得分离。人作为世界性存在者的历史与现实,使得气候伦理学的人文价值取向,既是古典意义的,也是当代意义的,更具有指向未来的前瞻性。因而,气候伦理学的人文特质,既呈现出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又为人类在新的存在条件下追求人与自然相统一以及人与生命世界相协调提供新的路径与方法。

(二)气候伦理学是综合性的新型人文科学

基于如上“人文”要求,气候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型的人文科学,必然是综合性的。

气候伦理学的综合性,首先表现为认知视野的综合,它必须超越性地统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资源,形成一种全景视域的整合视野。具体地讲,气候伦理学必须在考察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的律动规律、生成法则和人类社会的律动规律、生变法则,以及人性敞开的可能性趋向的前提下,寻求三者的共生曲线,找到自然宇宙、生命世界、人类社会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最终法则、依据、公理、方法,这是气候伦理学为陷入灾疫之难的当代人类提供其谋求解决之道的绝对前提。

气候伦理学的综合性,还表现为对学科的综合化。从研究对象及其关注重心的角度来看,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是气候,主题是气候变化,重心是气候变化的自然动力;而气候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气候失律,主题是如何恢复失律的气候。其关注重心有二:一是揭示导致气候失律的复杂机理和人类因素;二是探求恢复失律气候的人类之道。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使气候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型的人文科学,不仅获得了应用的性质定位,还获得了跨越学科的整合功能。

客观地看,气候失律既是自然现象,也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恢复失律的气候,不仅要遵循自然之道,更需要重构人类方式,包括存在方式、生存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所以,气候伦理学不仅要充分运用自然科学,如气候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地球科学、宇宙学等学科资源和方法,更要整合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公共政策、国际政策、财政学、福利社会学、灾害学、疫病学、环境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灾疫伦理学、环境哲学等学科资源。所以,气候伦理学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三大领域进行多元科际整合的大综合的应用人文科学。

二、气候伦理的学科特征

要全面彰显气候伦理学的学科特征,需分析与其相近的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灾疫伦理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气候伦理学与生态伦理学的区别

气候伦理学是研究气候的失律与恢复的伦理问题,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的破坏与重建的伦理问题。二者研究的对象和主题不同,并且其研究得以支撑的自然科学基础也不同,前者是气象学和气候学,后者是生态学。

气象研究生论文篇7

关键词:信息中医学;信息中药学;中药基础理论;现代化;药理学;方法学;生理病理模型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2-2595-02

中医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中药现代化的关键也在于中药基础理论现代化。中药学是中医理论在药学上的具体应用和体现,所以中药基础理论现代化的关键也在于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开发研究的基本前提。近年来,笔者提出并阐述了信息中医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实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研究的突破,以此为基础创建信息中药学,将实现中药基础理论现代化研究的突破。

1.信息中医学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

信息中医学是以信息方法为主要方法,主要研究人的生命整体层次信息的内容及其运动规律,扩展人类处理生命信息的智力功能的医学。  根据中医形气神理论,结合现代生理学,信息中医学把气血理论中气血的有形部分,诠释为生理学意义上血液和组织液。

信息中医学认为气血(血液组织液)是人的生命整体层次信息的天然载体,为研究和应用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丰度;直接从气血获取生命信息将减少信息失真;在日、年等完整的生命节律时段内,通过连续提取人血液指纹图谱信息,以中医藏象理论为框架,构建动态的人整体层次的生命信息模型体系即血液指纹图谱藏象信息模型体系,来实现中医学的理论表达,并在此基础上以信息技术实现中医学的研究与实际应用。藏象信息模型充分的体现了信息中医学的内涵,克服了既往四诊提取信息方法信息量不足而且稳定性差、客观记录不便的缺点,充分证明了中医数学模型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了对传统中医最充分的继承和创新。

信息中医学及藏象信息模型体系不仅充分的实现了对传统中医的继承和创新,而且从人生命信息的整体层次充分整合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实现了对系统生物学研究的升华。

信息中医学及藏象信息模型体系应用到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将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1实现中药基础理论客观化 药性理论是中药研究和应用的基础,这里所说的“药性”是指与疗效有关的药物的性质与性能的统称,它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性味归经等。以信息中医学和藏象信息模型体系为平台,根据每一味药物在藏象信息模型体系中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不同反应,可以实现对药性客观的定性与定量。

同理也可实现用药禁忌、品种鉴定等理论客观化和实现复方理论和研究方法客观化,即实现中药基础理论的客观化。

1.2创造了适合中医药研究的生理病理模型 藏象信息模型体系的建立,创造了适合中医药研究的生理和病理模型(病理模型即中医“证”动物模型),实现了以中医的方式进行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突破,提供了实验和临床的药效学及药代学研究平台。

1.3实现了中医学对实验动物属性的划分 西医药普遍利用实验动物做临床前的药学研究,并通过临床研究来验证临床前研究的有效性。能否通过对既往临床研究药学研究与临床前研究药学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一个公式,直接根据临床前研究药学研究的数据对临床研究药学研究进行准确的预测?

信息中医学及藏象信息模型体系可以实现这一理想。中医理论有对动物划分五行属性的内容,血液指纹图谱藏象信息模型体系在人和不同实验动物上一定有区别,而且是可以客观化定性定量的区别,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公式,直接根据临床前研究药学研究的数据对临床研究药学研究进行准确的预测。  藏象信息模型体系数学实验的开展也将支持这一目标的实现。

1.4创新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 近年来,国内相继有证治药动学、时辰药动学、血清药理学、药动学一药效学(PK-PD)模型、胃肠药动学、中药指纹图谱药动学、药效-药动-时间三维模型等中药药理学新方法的提出和应用。

指纹图谱方法是处理海量信息的适宜方法,中药化学和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拥有海量信息的复杂系统和开放式复杂巨系统。因此,信息中医学认为无论中药化学还是中药药理学,指纹图谱方法都是目前为止最适宜的方法。

综合以上内容和方法,信息中医学提出指纹图谱-证象-药效-药动学研究方法,其中指纹图谱包括中药指纹图谱和血液指纹图谱,证象包括血液指纹图谱藏象信息模型体系,其中也包含着时间因素。指纹图谱-证象-药效-药动学研究方法。从分子水平上和药物整体信息层次与人生命信息的整体层次上对药和证进行客观的定性与定量的研究,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治疗最主要的特点之一,研究中药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规律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方法实现了这一研究的方法突破。

2.创建信息中药学

2.1信患中药学的概念 传统中药学是以中医学为理论基础的中药学,信息中药学是以信息中医学为理论基础的中药学,根据信息中医学为理论,信息中药学解决了中药基础理论客观化的问题,更解决和发展了中药应用理论,大大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及开发新产品。  信息中药学还将解决更多的药学问题,以下试举两例。

2.2扩展了传统中药学的范围 岳凤先教授曾经多次撰文倡导西药中药化研究,信息中药学的提出和新的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的创建为这一倡议提供了技术保证,因此,信息中药学的理论和方法实际上实现了对西药体系的包容。

另外,现代医药学中经常应用的生物制剂和微生物制剂、酶制剂、免疫用品和组织学组织工程学制剂等等,也因为以上原因,由信息中药学的理论和方法实际上实现了其的中药化。

2.3对中药学进行了的重新分类 根据信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将以药物的信息属性为标准对传统中药和对被包容进来的西药体系进行重新分类。

3.创建信息中药学的意义

创建信息中药学对实现中药现代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认为,中药现代化的意义,即创建信息中药学的意义。

气象研究生论文篇8

关键词:中国画,临摹,写生,创新能力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艺术,以人物、山水、花鸟为表现内容,高度概括、洗练为特征,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独特的审美规律及特殊的笔墨语言和表现技法。学习中国画要“师古人”与“师造化”,即向古人学习,拜大自然为师,中国画的教学从临摹开始,写生、创作循序渐进,在中国画的教学中要与时俱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临摹是学习传统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中国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论文,临摹。通过分析研究前人的绘画作品,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鉴赏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分清精华与糟粕,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用笔、用墨、设色及构图的各种技法与表现方法。精心选择好的画本,认真“读画”,研读作品的意境情趣,分析表现内容、造型语言与形态结构;进而研究用笔用墨、着色技法以及场景的气氛渲染,在仔细分析画面的意境、构图、造型、色彩、技法等因素后,方可动笔。中国画的临摹实践,是认识上由“心读”到笔临的过程,这个过程学生主要掌握造型、笔法、敷色、章法四个方面,同时领悟作品的内含与精髓,而不是表面地模仿其面貌。

临摹是中国画学习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要逐渐地学习对物写生,拜大自然为师,即要“师古人”,更要“师造化”,写生的过程是一个认识与研究表现对象的过程,也是提高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历代的中国画家,十分注重对表现对象的观察与研究。隋唐五代时期的人物画、宋代的花鸟画,元明清的山水画以及现代的绘画作品,都是画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之后的提炼与升华。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画家,他们都把真切具体的形态描写与意境表现放在重要的地位,他们认真选择表现对象,同时认识、分析研究所要表现的对象,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多角度地选择,做到胸有成竹,有感而发。

对表现物象进行深入地观察,是深刻认识客观对象的第一步。任何对象,要表现它,首先要认识它,了解它,弄清它的特性。画人物,不仅要研究人的基本比例结构、外貌特征,还要研究其精神气质与个性特点等等;画山水和花鸟,就要到大自然之中去领略,要认真地观察与研究,了解其外部特征与内在精神以及文化内涵和寓意。这个过程的观察首先要从整体到局部,研究其共性、个性等特征,认清其本质面貌,然后对各个细节进行分析研究,做到真正认识它。自然的形态生动丰富,但同时又显原始、粗糙,因此,写生的过程是一个高度概括和提炼与加工的过程,写生时既要忠实客观对象,又不能是简单的直观描绘,要表达对生活、对表现对象的整体美的感受,既要遵循自然形态的基本规律,又要调动主观能动性,要用提炼取舍等手法,创造性地进行艺术加工,变自然形象为艺术形象,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学生可以创造性地构成画面,既要抓住客观对象的本质规律,又要运用艺术手法来表现大自然中美的形态,这种灵活的画面组织方式不仅可以使所表现的对象变得更完整,同时也培养与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了画面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中国绘画精于形象而意味横生,植根于悠久的民族意识和美学传统,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表现风格与特点。中国的绘画艺术,在表现客观世界时不是简单地再现,也不是可视物象的真实复制,而是画者对客观世界“物象”的“意象”表现,意象造型使画家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和利用形象的各种因素,自由地组织画面。表现对象时,适度地概括,夸张和变形,同时移入画家个人的情感、意趣、个性,使中国绘画的写意性、抒情性、表现性和艺术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科技论文,临摹。科技论文,临摹。①中国画的审美特征是在表现物象时,既不轻视造型,也不拘泥于“形似”,而要求画出能“传神”的,体现审美理想“传其真”的艺术形象,从而使得中国绘画作品“象”有尽而“意”无穷。“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②唐代画家张躁的这一不朽名言,概括了中国画艺术形象创作的全过程,是中国画家特有的感受生活的方法和创作情态。

优秀的中国画作品,都是经历了由外至内,因物动情,进而由内向外、寄情于物的思考酝酿过程。科技论文,临摹。所呈现的是天趣与人的精神,是在不知不觉中把自然纳入自我,而自己又消融在景物之中,创造的是无我之境。在我们看到的宋人花鸟画作品中,那些亲切可爱的花与鸟的姿态以及魅力均是画家观察生活后的创造所得。无论是格法严谨的黄家体,还是徐熙的野逸旷达,以及崔白的萧散风骨,虽风格各异,但呈现出大千世界中生生不息的生命,都能使我们在这些画中感受到理想的欲望和对生命的爱恋之情。画面中那一笔一墨和色彩的节奏正是画家饱满的情绪与理想的追求,既是大自然生命的律动,也是诗情的荡漾。画家感情的流露、精神的物化,在山川与花卉禽鸟中,潜流着无穷的意趣与情思。

绘画是一种创造,要透过物象的外貌观察研究它的内在本质,画家一方面要研究具体形象,另一方面又要集中概括,表现其内在的神韵。唐代张彦远曰:“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③中国绘画气韵生动,以形写神,不是简单地对物象作纯客观的描摹,而是要赋予物象感情,渗入作者气质与品格,达到“形神兼备”的最高艺术境界。

借鉴运用传统技法,目的还是在于表现自己对现实的感受,反映时代精神,创作出有自我个性的绘画作品。宋代郭熙饱游饫览,“胸贮五岳”;元代赵孟頫“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吾师”;明代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可作画;清代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近代画家齐白石案头养螃蟹,日夜观察,画出了栩栩如生、姿态多变的螃蟹。学习中国画离不开传统文化,脱离不了自然造化,美学思想与审美要求的与时俱进,方可以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绘画精品。

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画家是以即高且远的心灵眼睛,以小观大俯仰宇宙。中国画家对美的观照是全方位的,“胸有成竹”,“胸中自有丘壑”,“一气呵成”等都是这种审美整体性思想的描述。科技论文,临摹。中国画的审美基础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临摹不仅仅是学习中国画的表现技法,更重要的是学习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要求;写生及对自然的研究是创造“天人合一”理想世界的前提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表现力也更为丰富,中国画的教学,临摹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科技论文,临摹。在学习与继承传统的同时注入新的美学因素,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画作品。

参考文献:

①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第20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884年6月

②王伯敏《中国绘画史》第21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883年

③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第13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上一篇:西方文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国外文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