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台和气象站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4-01-03 17:11:21

气象台和气象站的区别

气象台和气象站的区别篇1

《**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规定(试行)》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年三月二十九日

**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规定(试行)

第一条为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工作,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使用效率,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及本省管辖的海域内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预警信号,是指由县级及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以下简称各级气象台站)为有效防御和减轻突发气象灾害而向社会公众的警报信息图标。

预警信号由信号名称、信号分级与图标和信号含义三部分构成(见附件)。

**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分为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沙尘暴、冰雹、雪灾、道路积冰等十一类。根据不同灾种特征和预警能力,预警信号总体上分成四级(Ⅳ、Ⅲ、Ⅱ、Ⅰ级)标准,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预警信号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同时以中英文标识,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

第四条省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省行政区域及本省管辖的海域内预警信号的管理工作。

新闻宣传、信息产业等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预警信号的实时工作。

第五条各级气象台站负责对本预报服务责任区内预警信号的统一工作。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向公众传播非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预警信号。

第六条各级气象台站应当及时、准确地预警信号,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变更(包括更新或解除)预警信号,同时通报相关部门、防灾减灾机构和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公共新闻媒体。

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公共新闻媒体在收到当地气象台站或变更的预警信号后,应及时播发或变更该预警信号信息。

其他媒体和信息服务单位播发预警信号的,应当使用各级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适时预警信号信息。

第七条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公共新闻媒体应有明确版面(画面、时段)播发预警信号。预警信号以图标形式的,要保证图标刊播位置相对固定,图案清晰。预警信号以文字或语音形式的,要明确指出预警信号分类、等级及相关防御指南。

预警信号的具体刊播办法,由各级气象台站会同当地新闻宣传、信息产业等部门共同制定。

第八条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结合实际,根据本规定编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宣传手册,宣传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防灾减灾知识;参照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组织制订防御气象灾害的措施,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气象台和气象站的区别篇2

早在日本殖民时期,岛内便建有台北测候所,1938年改称台北气象台,1948年光复后改组为台湾省气象所,从事气象观测、天气预报和研究工作。1971年,台当局在该所基础上成立隶属于交通主管部门的“中央气象局”(以下称“台湾气象主管部门”),约有700余人,设有技术组、测政组、通讯电子组、应用气象组等部门,另外还有24处气象站、3处气象雷达站、8个潮汐观测站和1处天文站。

气象观测项目包括:地面及高空气温、气压、风力、风向、雨量、云量,以及潮汐高度、落差、波浪周期、浪高、大气污染程度、放射物沉降等,此外也进行一些大气化学项目的观测。由于台湾地区多山,且河川短促,每逢大雨季节极易造成水患,自上世纪80年代起,台湾气象主管部门陆续在岛内各山区设立自动雨量站及遥测气象站。

该部门下属天文站专门负责观测与气象有关的天文现象,如日珥及太阳表面黑子活动周期,行星、星云、星团及特殊天象,日食、月食、彗星及行星的会合等。此外,天文站也推算历象,每年定期出版天文日历、太阳黑子观测报告及日历资料表,以提供有关部门及民众使用。

1983年以后,台湾气象主管部门又以任务编组方式,先后成立台北气象预报中心、气象卫星中心、气象科技研究中心、资讯中心、地震测报中心和气象仪器检校中心,分别管理气象预报、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和信息处理、地震测报以及和气象仪器设备有关的业务。

其中,台北气象预报中心是台湾最大的天气预报机构,主要职责是多种天气预报,包括区域性(24小时)天气预报、中期(3至7天)天气预报、月长期天气预报、渔业(3至10天)气象预报、农业天气预报、山地观光区天气预报、突发性天气预报、台风警报等。

1992年4月,台湾气象主管部门建立即时预报系统,可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天气分析及预报所需的各种资讯,改进为时短暂的区域性暴雨等剧烈天气变化的预报能力,提早报警时间,0至12小时的即时天气预报(即超短时天气预报)。

台湾气象主管部门在1984年购置了数台大型计算机,于1988―1990年先后投入业务应用,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全球、区域、中尺度及台风路径预报业务系统。1990年又进行了性能提升和改进,配备了新一代超级计算机,从而建立了最佳的内插客观分析、T79全球谱预报模式以及嵌套的有限区域与台风路径预报模式。

气象卫星中心下设分析判读、资料供应、系统工程、图像处理、极轨卫星和同步卫星等科室,负责24小时接收、处理及分析日本地球同步气象卫星(GMS)和美国极轨气象卫星下传的信息资料。其中,从GMS卫星可得到每小时1次的数字云图资料,从极轨卫星每天可接收处理4次5种不同频道的资料,不但可为台湾气象主管部门各种预报作业提供重要观测依据,而且也可用作为监视暴雨中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和对台风中心进行定位及进行强度估计。

气象科技研究中心既担负气象科研的组织工作,又承担具体课题的研究,下设数值天气预报、气象统计预报、短期气候预测、卫星气象与雷达气象、台风研究等5个研究小组,主要从事数值天气预报、区域性暴雨及长期天气预报研究,尤其侧重于台湾地区灾害天气预报技术,特别是台风和暴雨的预报方法。

培养气象人才

到上世纪80年代,岛内仅有3所大学设有与气象相关的系/所。其中,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当时称文化学院)在1960年设立气象系,主要从事气候统计分析、大型防灾计划及暴雨测站规划、中尺度系统研究。

中央大学1968年设立大气物理系,并在1978和1983年相继开办了硕士班和博士班及大气物理研究所,1990年将大气物理系更名为大气科学系,主要致力于中尺度气象研究,包括大陆华南地区至台湾及临近地区的中尺度现象,以及梅雨、寒潮、季风、干旱、热带环流、区域环流和气候模式,此外还开展城市空气污染及大气化学与污染物传输、扩散方式等研究。

后来成立的中央大学遥测中心拥有先进的特高频(VHF)气象雷达和边界层探测系统,是当时台湾唯一一部观测高空风场和大气乱流现象的遥感设备,用于探测大气逆温层高度和锋面结构,开展对地面及植被反照率、地面和云型分类、地温与大气温湿剖面的反演、云量和云高及云顶温度的求取、全球水汽含量与地表风速、太阳辐射能及大气辐射参数的估算及降水量的估算等方面的研究。

台湾大学于1972年成立大气科学系,并于1981年和1986年先后成立大气科学研究所及硕士班和博士班,拥有先进的电脑设备和即时预报实验室,主要从事中尺度气象、寒潮、青藏高原作用、雷达气象、台风、气候变迁、黑潮及大气环流等研究。

中正理工学院(即现在的中正大学)物理系气象组也开展有关西南季风与梅雨季风环流,梅雨季锋面结构、地形与海陆风升的中尺度湍流,雷达降水强度估计以及过山气流的数值模拟研究。该校在上世纪90年代将气象组改为应用气象系。

此外,台湾中研院物理研究所大气组主要从事边界层气象研究,客观分析与进行大气现象模拟,空气污染、遥感探测资料分析,以及进行流体力学湍流理论的研究等。

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曾在1971年邀请海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对台湾如何展开大气科学研究,尤其是如何减少台风灾害等问题予以研讨,并成立了台风研究联系小组,协助推动相关工作。

1976年12月,该部门主持召开第一届全台湾大气科学研究会。1978年5月,与台湾中研院共同举办台湾地区灾变天气研讨会,决定在台湾南部沿海地区开展冬季季风实验研究,获得了重要气象观测数据。

为避免大气科研力量分散与设备的重复或闲置,提高大气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在1985年10月成立大气科学学科规划委员会,聘请有关专家担任规划及协调委员,拟定5个大气科学重点发展计划:大尺度气象研究;中尺度气象研究;小尺度气象研究;大气物理;应用气象。

其中,“台湾地区中尺度实验计划”(简称TAMEX) 的目的是增进对区域性剧烈暴雨(豪雨)的了解,尤其是增进对梅雨系统中尺度暴雨过程的了解,以改进对暴雨的预报能力,减少因此而带来的损失,并设法增加水资源利用之经济效益。

第一阶段试验在淡水河流域及桃竹地区进行,先后对显着的梅雨期中尺度系统进行了三次加密观测试验,共有21个地面站、19个雨量站、7个探空站、3个高空测风站、3个雷达站、1个VHF测风站和1个气象卫星接收站参与实验。

第二阶段试验范围扩大到以台湾岛为中心的500×500公里的区域,而且增设了地面及高空气象测站网、常规与多普勒雷达站、研究船与气象飞机等,共完成13次加密观测和10次飞机观测,收集到比较完整的中尺度气象资料。

为了充分利用TAMEX试验的加密观测资料,以达到学术研究和改进暴雨预报的目的,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又在上世纪90年代实施了两项后续研究计划,即“TAMEX后续研究推动计划”和“POST-TAMEX预报实验推动计划”,对于台湾地区的梅雨锋结构、对流结构及其与暴雨的关系、局域环流及地形对梅雨峰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影响、降水预报技术等都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新的认识和进展,改进了对暴雨和定量降水即时与超短时预报的能力,明显提高了预报工作的水平。

早期研究成果

到21世纪初年,台湾科技人员在气象及大气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有:搜集欧洲中期预报中心(ECMWF)全球资料、美国国家气象中心(NMC)全球资料、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计划(TOGA)海上浮球资料、海洋温度及长波辐射等卫星资料;对海陆、山坡的局部环流与对流系统的关系资料进行分析与模拟;对台风经过台湾的雷达、路径与分裂的分析,研究台风生成动力、台风的水文及数值模拟及建立台风数据库;台湾地区低层喷流的特性、季风环流内的扰动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关系、豪雨与地形效应,及重力波与豪雨的关系;局部环流的特性、环流资料观测与分析及模拟,建立数据库,探讨水循环及能量特性;研究大气环流即时诊断分析,分析东亚季风的特性,分析中纬度天气系统、太平洋洋温与季风的关系,分析梅雨期大尺度环流的时空特性,探讨水循环及能量分布特性,并发展数值天气预报的模式及其应用;收集卫星导求海洋表面风资料,以了解对流、辐射等作用在短期气候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针对热带动力对东亚梅雨期大气环流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模拟,研究东亚季风的季节与年际变化的关系;研析南海季风实验资料,了解季风肇始、低频震荡的特性、确定南海与四周的热力差异对季风环流及多重尺度过程,与对东亚季风肇始及后续演变的影响等。

在高层大气方面,台湾科技人员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建立电离层数据库及分析技术,了解中性大气及电离层特性及雷达资料在不同天气系统的特性;利用台湾经纬度电离层扫描网,长期观测赤道异常区电离层结构的变化、电离层运动及研究共轭点效应,利用大气晖光研究电离层,利用数值模拟研究电离层动力,建立四维空间变化的特性及闪电与雷达干涉法;研究磁层内超低频波、磁层结构与动力及特高频雷达波谱的特性分析,磁层副暴及太空等离子磁性流体不连续面的交互作用模拟等。

自从美国研究人员在1989年证实云对地闪电会诱发高空短暂发光现象后,人们陆续发现高空短暂发现象的主要种类有“红色精灵”(sprite)、“淘气精灵”(elve)、“精灵晕盘”(halo)、“蓝色喷流”(bluejet)及“巨大喷流”(giganticjet),但其全球分布及发生频率仍有待测定。台湾科学家从2004年7月起,利用世界上首个搭载高空大气闪电仪的“福卫2号”卫星,致力于找出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

气象台和气象站的区别篇3

关键词:气象;信息;共享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6-5803-02

1 系统概述

气象信息资料的处理、加工和共享是基本气象业务的重要内容,是支撑基本气象业务、气象科研、公共气象服务、行业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服务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经过多年的气象现代化建设,辽宁省气象局已构建了包括地面气象站、高空气象站、新一代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系统、GPS/MET、风廓线雷达、自动土壤水分站、大气成分等探测设备的大气探测网。每天通过CMACast接收大量的全球、全国范围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欧洲气象中心、日本气象厅、德国气象局、美国气象局的全球模式中期数值预报产品。这些资料已经在我省各级气象台站得到广泛应用,在提高我省气象预测预报水平,增强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东北区域气象信息共享平台以满足辽宁省气象防灾减灾业务应用为出发点,依托现有气象业务系统和气象专用网络以及互联网络,通过建设东北区域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气象综合观测数据、公共服务产品、区域指导产品、业务管理信息以及业务监控信息等5类信息的共享,为预报预测业务、气象服务、科研工作以及信息传输提供技术支撑。本系统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以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大型网络数据库技术、Internet网络通讯技术开发建设统一规范、实用实时、安全可靠、灵活可扩充的共享平台。

2 关键技术

2.1

是创建动态Web页的一种强大的服务器端技术,它是Microsoft .NET Framework中一套用于生成Web应用程序和Web服务的技术。页在服务器上执行,并生成发送到桌面或浏览器的标记(如 HTML、XML或者WML)。可以使用任何.NET兼容语言(比如Visual Basic、C#)编写Web服务文件中的服务器端(而不是客户端)逻辑。页使用一种由事件驱动的、已编译的编程模型,这种模型可以提高性能并支持将用户界面层同应用程序逻辑层相隔离。

2.2

(ActiveX Data )是Microsoft公司开发的用于数据库连接的一套组件模型,是ADO的升级版本。由于组件模型很好地融入了.NET Framework,所以拥有.NET Framework的平台无关、高效等特性。程序员能使用组件模型,方便高效地连接和访问数据库。

3 东北区域气象信息共享平台设计与实现

系统共分为后台数据库、服务程序、WEB显示三大部分。具体功能如下:

1)数据库设计

后台数据库采用 MS SQL Server 2008,主要数据表如下:

(a)表UserInfo用来存储用户信息。

(b)表FileData用来存储共享信息元数据信息。

(c)表ProductInfo用来存储管理策略信息。

(d)表ProductList用来存储用户定制栏目信息。

2)服务程序

(a) 资料监控服务(主要功能:监控平台数据传输目录的文件改变,将文件元数据信息写入后台数据库。)

(b) 文件转储服务(主要功能:根据平台用户自定的文件存储策略,对历史文件进行存储管理。)

3)Web页面显示

①数据展示页面

该系统框架的设计满足了气象信息的复杂展示需求。

(a)气象信息分类、级别及名称的复杂性。

(b)观测信息和预报信息的差异性。

(c)气象信息在垂直方向的层次性。

(d)同一气象信息数据格式的多样性。

(e)气象信息在时间序列方面的连续性。

②后台管理页面

共享平台业务系统由系统管理员实行统一管理;信息共享工作由各单位的数据管理员分别完成。系统管理员统一设置操作界面的信息栏目结构,数据管理员分别设置气象信息的共享展示方式。

4 结束语

东北区域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充分考虑将来应用和管理中的技术需求;系统结构科学合理,系统的可扩展性强;充分考虑气象信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界面布局、设计要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气象信息分类合理、产品丰富、实时性强;可以满足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应用需要,是一个服务于东北区域气象中心各级业务和管理人员的通用型综合业务平台。

参考文献:

[1] 邓莉,王国复,孙超,等.基本气象资料共享系统建设[J].应用气象学报,2004,15(增刊).

[2] Dino Esposito. 2.0技术内幕[M].施平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胡勇辉,曹倬瑝,兰湘涛开发实战详解:入门、模块、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气象台和气象站的区别篇4

关键字:气象台站;地面观测数据;B/S体系架构;数据图形化;气象要素;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主要技术及特点

1.1B/S体系架构

B/S (Browser/Server)体系架构和 C/S (Client/Server)体系架构不同,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更为先进、经过改进的浏览器/服务器架构。由于在此模式下,访问用户可通过多种浏览工具访问服务器来实现与底层数据库的数据交互,通过这种访问方式,几乎所有的访问负荷都集中在服务器端,从而减轻了客户端多点分散的维护压力,方便了用户,降低了系统访问者的成本。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目前所有的技术方法中成本最低以及较易操作的是采用既通过局域网建立浏览器/服务器架构的应用,又在互联网模式下开展数据库的应用。此种方法可使得不同成员在不同地方以多种接入方法均可对相同数据库进行访问和操作,同时也保证了服务器平台和数据库的访问权限。特别是当诸如JAVA等跨平台语言普及推广后,Browser/Server体系架构的相关应用更能体现其优势。

采用B/S体系结构的系统最大优势就是用户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小,无需对客户端进行单独维护。只需一台能上网的终端就可实现,无需在特定场合进行复杂操作,更不用安装特定的软件终端。此外,系统还具有可扩展性强的特点,系统使用者只需能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的安全认证即可上网访问使用。

1.2 . NET 技术

.NET技术,简而言.之,就足针对XML网页服务的微软平台。XML网页服务允许各种系统应用借肋于互联网进行交换和共享资料,而不依赖于操作系统或者程序语言。

微软的.NET平台包括一个全面的产品系列,建立在XML和互联网的行业标准之h,提供各方面的发展,管理,使用和创建XML.网页服务。XML,网页服务将成为微软的应用程序,发工具和生成新的产品来满足用户所有的业务需求。更具体的说,当今微软创建的.NET平台包含五个组成部分,分别是:.NET工具,.NET服务器,XML基础服务,.NET客户端和.NET用广服务。

1.3 Dundas Chart控件

Dundas Chart控件可以实现功能强大的、丰富多彩的多维效果图表,具有易操作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功能。由于其控件的多种属性决定了可绘制各种类型的图表,这其中就既包括可以实现曲线图、饼状图、柱状图、玫瑰图等各种形式的效果图,又可绘制包括甘特图和区间范围图等其他形式的图表。软件开发人员可通过编制相关代码实现对Dundas Chart控件多种属性的设定,从而达到绘制出所需呈现的图表形式;此外,开发过程中还可以利用控件引导功能快速建立图表、绑定数据和形式调整。开发出来的图表在运行时既支持放大或缩小,也可以多页面滚动。

1.4 Surfer绘图软件

Surfer是一个强有力的易于操作的专业图件制作软件,由Gold software公司,可实现数据网格化、绘制等值线图、矢量图以及曲面图等。它有个突出的特点是:可利用不等间距的数据资料来实现绘图,并且还能提供用户熟悉的Windows界面。

此外,Surfer绘图软件的二次代码研发功能还体现在可提供开放的通过属性和方法的对象调用,并己在气象、水文、地质勘探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需求分析和设计

2.1总体需求分析

设计与开发气象台站地面观测数据应用服务系统,应满足如下系统功能需求:

1.建立某某各类部级地面气象站基础数据库系统。依托“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项目成果,建立“某某各类部级地面气象站基础数据库系统”,包括87站的台站沿革信息,87站建站以来的基本气象要素序列和18个基准基本站均一性订正气温序列等。

2.研制台站级数据分析与平台。基于“某某各类部级地面气象站基础数据库系统”,围绕基层台站为当地防灾减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建立某某省台站级数据分析与平台,为台站提供数据统计、加工、分析、显示、服务。

3..建立主要气象要素序列分析图表:以台站为基本统计单位,绘制温度、降水等主要气象要素变化序列分析图表,为台站服务当地的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支持。

2.2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良好的设计不仅可以提高性能,还便于扩展。

气象台站地面观测数据应用服务系统的底层数据库是既作为数据预处理软件直接面向整个地面观测数据流程的底层,又可依据数据结构来保存、组织和管理内部数据,其设计的是否合理将是整个数据流程中间的关键环节,它的运行效率决定了全系统的运行效能。

数据库是程序与WEB之间的中间层,通过合理的数据结构设计、表表嵌套、存储过程等方法来提高数据访问效率。本系统的数据库包含数据表、视图及存储过程的设计。

2.2.1数据表设计

本系统数据表设计参照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项目确定的数据库设计框架和元数据标准,以某某省气象科学数据集和项目研制的数据序列等信息资源为基础,从基层台站地面观测业务实际出发,根据需要建立数据表、视图和存储过程,这样设计可以达到提高系统的访问效率,缩短系统响应时间。

在服务平台页面数据的访问上使用视图列表,用户可以访问某些数据,然而内部数据表或数据库的其余部分是不公开和隐藏的,并且不允许用户访问,着重于特定数据、简化数据操作将用户限定在表中的特定行或列上,将多个表中的列联接起来,使它们看起来像一个表。

在存储过程的设计上,系统具有模块化编程的功能、可实现对数据库立即访问的功能、加快程序的运行速度、减少网络流量和提高数据库的安全性。

2.2.2存储过程设计

为加快系统数据的读写效率,提升系统的访问性能,创建了多个存储过程进行数据的存储、查询和修改。将历史数据文本文件按一定的格式处理入数据库的相关表中,如地面观测数据日值表、月值表、年值表等。

三、系统的实现功能

3.1系统开发及运行环境

由于气象台站地面观测数据服务平台的业务应用范围是全省各级气象部门的预测预报人员,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考虑到系统运行环境的适用性、普遍性和易操作性,本系统采用了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底层基于B/S架构的WEB访问方式,其开发及应用环境具体如下:

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2003/XP;

数据库平台: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空间数据库:PostgreSQL8.4/PostGIS;

3.2数据预处理

在数据的预处理过程中,考虑到我省地面台站观测数据处理流程中包含数据,审核部分,为保证处理时效和提高入库数据的准确性。数据预处理主要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用自动站上传的实时数据进行各类统计处理,第二次是用审核后的自动站数据替换实时数据,再重新统计处理一遍。尽量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数据预处理主要包含三大部分:一是单站的数据预先处理,二是单站的数据追加处理,三是数据的统计处理(区域统计、温度统计、降水统计)。

3.2.1数据处理流程

按图形预处理子系统需求对基础数据进行集中处理,生成统计值,如各台站每年的汛期降水量、区域统计数据等。此外对台站的部分历史沿革信息进行了统计处理,有利于查看站点地址变迁对气候变化是否有影响及影响程度。台站地面观测数据中的气象要素中除雨量外温度、气压、相对湿度等其余要素数据处理流程如图3.1所示,

首先使用单站每小实时上传的自动站原始数据,对其统计生成单站日值数据、区域1:1值数据及对应的月值数据、年值数据。对于温度要素,通过温度处理程序还生成近30日以来、本月以来、本季以来及本年以来的统计数据。其次当月数据审核完成后,用审核后的数据替换原有的11值、月值数据,并重新计算相应统计值。

在台站地面观测数据要素中,对特殊的雨量气象要素的数据处理则有所不同,处理流程如图3.2所示:

3.2.2数据追加流程

应用服务系统的资料共享基础数据追加程序主要用于数据的实追加,包括动处理部与需人工干预两部分,界面如图3. 3所示:

3.2.3数据统计流程

在数据统计流程中采用四个子程序模块入库,主要有以下三个功能:

1.区域统计:实现对全省及11个设区市计算年、月、旬、日的平均气温、平均设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极端设高气温、极端低气温、平均降水量、平均日照时数等数据,同出极高极低气温出现的站点及对应间。

2.温度统计:按30天以来、本月以来、本季以来和本年?以来四个时间段,计算出该时间段的平均气温、最高温度及出现台站和日期、高温日数等并与历史同期比较,得出距平值、距平百分率、历史排位、当前气温极端最高/出现日期和极端最低/出现日期,平均气温最高年份、平均气温最低年份、极端最高/出现日期和极端最低/出现日期等数据。

3.降水统计:先根据自动站实时资料按30天以来、本月以来、本季以来和本年以来四个时间段,计算出该时间段的降水量、大雨日数等计算值,并与历史同期比较,得出距平值、距平百分率、历史排位、曰最大降雨量/出现日期/出现站点等数据,再根据每日8点的GD05报,重新计算与雨量相关的所有数据。

3..3图形预处理

数据的图形化预处理主要是分为两类:第一类通过编制软件调用surfer组件绘制各地区各要素的色斑图与数据填图,并对矢量边界图进行裁剪,生成最终效果图;第二类通过Dundas Chart for ASP控件采用WEB控制直接在页面上对台站观测数据进行图形绘制,生成各类图形产品、如曲线图、柱状图、玫瑰色图等。

此类图形化处理方法为在.NET环境中,利用C#开发语言和Surfer 二次开发接口生成

等值面图,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过C#读取sqlserver2000数据库中数据,得到离散点数据,包括站点号,经讳度以及气象要素值,并生成文本格式数据。

第二步:调用Surfer软件。通过Surfer软件的GridData函数对离散数据进行网格化。部分实现代码如下:

:

其中,DataFile为文本格式数据,1, 2, 3分别为文本格式数据中X,Y坐标及气象要素值的所在列,Surfer.SrfGridAlgorithm.srfKriging为插值方法,本文采用克里格方法。113,119, 23, 31代表生成格网数据的范围。

第三步:网格数据的白化。网格化后的数据为一个矩形区域,与实际地图不符,因此要对数据进行白化清楚地表示边界区域。通过Surfer的GridBlank函数,并读取某某省行政边界矢量文件对网格化数据进行裁剪,其代码实现如下:

其中,SmoothGrid为网格化数据,BlankHle边界文件,BlankedGrid为裁剪后的文件。

第四步:生成等值面。先把离散点数据转换成格点数据,再以Surfer软件的Contour功能描绘等值线图。可实现诸如:图片规格、周边坐标、边界线属性等多参数设置。等级属性文件预先设置好等值线间距、填充色彩以及线条属性后,再实现等值线图谱。其代码实现如下:

第五步:图形输出。Surfer提供多种图像输出格式(如gif、bmp、JPg、emf、jpeg、png等),我们选择等值线图输出文件的格式为PNG格式,实现输出代码为:

第六步:将生成的图片在网页上相应部位显示。

3.3.2 Dundas Chart 控件绘图

此类图形的生成实现方法首先是利用Dundas Chart for .net控件,配置数据源、图形类型、图形大小、样式等,然后再结合代码生成各类趋势线、均值线等,最后查找出最大值、最小值等数据点并以特殊的颜色标注。在年值数据的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中,对于站点地址发生更改的年份还加上不同的标记。经过以上处理后,生成的图形产品外观清楚,内容丰富,非常实用。

3.4数据服务平台

用户在登录数据服务平台,系统通过用户所在地区的IP地址确定M站的默认区域或站点,用户可以通过点击位于首页右上角的“各地快捷入口”选择看不同区域和站点的气象要素数据资料。

3.5台站气候挂图实现

为提高台站科技含量,增强资料共享和调用服务能力,在系统的设计上还利用基于EXCEL VBA程序设计开发了气候挂图制作软件,绘制了全省各站建站以来主要气象要素变化序列曲线,并与建站、迁址、观测项目及主要气象要素的历史平均、极值等基本情况一并制作台站气候变量挂图展板。

气候挂图反映各个台站的天气气候特征。主要内容有:台站基本情况,观测任务,主要气象灾害,观测要素。年日照时数、年大风日数变化等曲线图或柱状图并且显示年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极端最高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极端最低气温的最高值和垠低值,年平均降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平均年日照时数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无霜期,年平均暴雨日数,最长无雨日数。

结束语

本系统采用B/S模式,依托“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项目成果,基于“某某各类部级地面气象站基础数据库系统”,达到了数据规范可靠,产品输出方式多样,用户使用快速便捷的设计目标,是气象科学数据和基于互联网的图形化展示平台,蕴涵众多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创新,功能丰富实用,系统成熟稳健,该系统的建成使用将较好的实现气象科学数据全省共享应用,为气象预报预测和灾害性天气监测提供更加快捷全面的信息支撑服务。

参考文献:

[1]申丹娜.全球变化研宄计划数据共享政策的启示研究[C].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发展分会场论文集.北京,2010.

[2]任慧龙,谷富生,张雪梅.浅析地面气象数据的质量控制[J].山西象,2004(3) :45-46.

气象台和气象站的区别篇5

区域站运行监控系统是针对我国现有的3万余套省级台站区域自动气象站和将建的3万多套加密自动气象站及6万余套暴雨监测站而建设的监控保障业务应用系统。系统采用两级部署、多级应用的模式,为部级、省级和市县级保障人员、管理人员和预报预测人员提供统一的工作平台。整个系统分部级和省级两级系统(图1),两者功能基本一致,均实现了气象探测设备运行状态、探测数据质量状况、维护维修状况、观测站网信息的实时和非实时监控,对设备运行能力、探测数据质量状况、维修保障能力、观测数据报文有效性、观测站网信息的准确性等的综合分析评估,以及探测产品的分析显示功能。根据实际业务需求,两级系统之间功能上有所侧重但又相互联系:部级系统主要供部级相关人员使用,注重全国范围内自动站设备运行状况的综合分析评估、探测产品的综合分析显示;省级系统供本级及以下级别人员使用,注重设备维修保障,两级系统之间可以实现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结果、维护维修信息、观测站网信息的定时交互。本监控系统是保障我国区域自动气象站、加密自动气象站及暴雨监测站正常运行、提高探测数据质量、缩短保障时间的实时业务平台。系统的建成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设备的稳定可靠运行能力,充分发挥其建设效益。

系统结构

系统采用两级部署、多级使用、多方共享的逻辑架构(图2),即在部级和省级部署,部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业务管理人员、技术保障人员、监控人员、预报预测人员等多用户群体使用,另外系统还可分别向部级和省及以下各级相关业务系统共享相关数据。部级和省级系统分别基于客户端和浏览器的设计模式,部级与省及以下级别人员可在气象业务系统局域网内分别通过安装客户端和基于网页形式实现对系统的访问。区域站运行监控系统技术架构总体可分为平台和处理平台两部分(图3)。平台是面向用户服务的体系结构,是对外服务的门户,通过各类展现技术(如GIS),将状态监控、产品分析、质量控制、维修管理、分析评估和观测站网等监控结果提供给各类用户,同时接收用户的请求并响应;处理平台主要是数据处理的体系结构,包括数据采集、数据解析、数据分析、产品生成、产品入库、软件管理等。整个系统内部的功能模块是在统一的技术框架下实现,最大程度保证系统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

系统主要技术路线

系统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与B/S(浏览器/服务器)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对于比较复杂、通信量高、交互性强的应用,采用客户端模式,实现部分信息的本地化安装,如GIS数据、站网信息数据等,图3系统技术框架图提供快速响应能力和对较大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等;使用编程语言方面,系统采用C/C++和Java相结合的语言开发;为便于系统在全国推广使用,在系统软件选择方面,数据库软件兼容SQL和Ora-cle,操作系统采用Linux或Window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部级系统使用ArcGIS,省级系统根据各省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GIS软件,如ArcGIS、Su-perMap等。系统的网络环境主要依托气象业务专用网(DMZ区),但在两集系统之间信息交互方面,考虑到交互的及时性、直接性,建立基于公网FTP的形式进行数据质量控制信息、维护维修信息和观测站网信息的定时交互。此外,考虑到未来加密自动气象站和暴雨监测站监控需求及各省自身实际业务需求,省级系统采用了开放式的设计理念,提供多种标准数据接口,使其满足设备扩充和功能扩展,并且能够实现与其他系统的多方面连接。

系统主要功能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可分为设备运行监控、探测数据监控、探测产品分析显示、维护维修管理、站网信息管理和综合分析评估六部分,每一部分下面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子功能,具体功能结构如图4所示。(1)设备运行状态监控:通过气象业务通信网,接收区域自动站的观测数据文件,在部级和省级监控中心检查数据文件上传情况、上传观测数据质量状况、数据文件格式情况,实现各级区域自动站运行状态实时监控,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实时展示监控结果。(2)探测数据质量监控:在部级和省级监控中心利用报文格式检查、界限值检查、气候极值检查、内部一致性检查、时间一致性检查、空间一致性检查等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开展探测数据质量实时监控,并进行质控结果的多形式展示。(3)探测产品分析显示: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根据用户需求显示不同范围、不同时间段、不同观测要素、不同站点多种形式数据,如单/多要素色斑图、单/多站曲线图、观测要素实时填图、单/多站不同时间段各观测要素列表等。(4)维修信息管理:部级利用省级上传的维护维修信息进行设备故障的实时定位、跟踪、查询等。(5)站网信息管理:区域站网信息管理主要包括测站信息、设备信息和人员信息。测站信息包括地理信息、环境信息、站名/号等属性信息;设备信息主要为设备厂家信息、传感器等主要部件型号信息。维护区域自动站的站网信息包括新增站点添加、错误站点删除、已有站点信息的修改及查询等功能;此外,结合电子地图和站点经纬度坐标,还可查看站点分布情况。(6)综合分析评估:主要包含数据文件上传情况、设备运行情况及数据质量情况3方面。数据上传情况主要指文件到报、逾限、缺报,具体的缺报时次查询等;设备运行情况主要是设备业务可用性的统计分析;数据质量情况包括数据文件格式情况、参数信息情况及各观测要素质量情况统计分析。此外,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还可实现部级和省级两级系统之间信息的交互、本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共享业务数据等。

系统关键技术

目前为止,全国已建成区域自动站33110套,后续还将建设乡镇自动站32690套,暴雨监测站61336套,移动气象观测站2872套,未来部级系统中要监控的台站数量将达到13万余套,这些设备的实时观测要素数据、设备运行状态数据以及日常业务数据量小,每个文件基本在几千字节左右,但文件数目总量庞大,日峰值量超过312万条,而业务中对数据传输、处理和显示的时效性要求较高,要求在30min内实现数据解析、质控、入库并在监控系统中显示,这给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为满足时效性要求,部级系统中在数据处理方面采用多线程分布式处理技术,即将全国各地设备按照地理分区分成7大区域(港澳台地区除外),分别部署在多台服务器上同时进行数据处理,处理完的数据存入相同数据库、集中显示。系统分别在部级和省级部署,可同时满足部级和省及以下级管理人员、技术保障人员、监控人员和预报预测人员的需求,且在信息门户层两级系统分别采用基于客户端和基于浏览器的访问技术,这一方面与两级业务的侧重点相联系,另一方面便于省级发挥自身优势,在现有系统上进行功能和设备的扩展。根据中国气象局信息网络化建设现状和安全要求,相关业务系统必须部署在中国气象局DMZ区,以实现与气象局内部业务系统的逻辑隔离。本系统部级和省级版本均部署在气象局局域网,相关业务人员也只能在气象局内网进行系统的访问。但基于目前中国气象业务数据传输的流程及两级系统主要部署物理地点的现状,系统在实现部级和省级系统之间数据质量控制结果、维修保障信息和观测站网信息实时交互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本系统利用Internet和Intranet的优势,将系统部署在气象局局域网,进行日常数据的传输、接收、访问,而将两级系统之间信息交互的部分利用公网,通过FTP的形式实现。

中国区域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系统是针对我国已建区域自动气象站以及未来将建的加密自动站和暴雨监测站而建设的监控保障实时业务系统。系统分部级和省级两个版本,分别在部级和省级保障部门安装部署。两级系统采用相同技术架构,基本功能均包括设备运行监控、探测数据监控、探测产品分析显示、维护维修管理、站网信息管理和综合分析评估6部分。系统的建成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我国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网的稳定、可靠运行。然而,为更好地发挥其效益,系统还需在探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相关业务机制和职责流程方面进一步完善。

气象台和气象站的区别篇6

(一)扎实推进“两创战略”,加快科学发展

深刻领会“两创”的重大战略意义,全面把握其丰富内涵和主要任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形势,紧紧抓住机遇,坚持实践特色,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统一思想和行动,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加快科学发展,扎实推进创业创新。以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为重点,坚持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新理念,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气象部门的第一要务,推进体制创新和气象现代化建设,在*大桥新建自动站。开展以“服务‘两创’再增感情”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干部蹲点调研促“两创”活动。3月18日,局领导下大陈镇胜利村进行蹲点调研,开展多种形式的恳谈、讨论,对胜利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为该村的创业创新提供了发展方向。8月又深入洪家街道开展民主恳谈会,开展破难攻坚活动,以进一步增强气象服务能力。通过调研,局领导组织撰写加强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对策建议的调研论文,在*政务通讯20*年一期增刊发表。

(二)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区工作部署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三个气象”理念,围绕中心工作强化优质气象服务,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为气象事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技术支持。认真切实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通过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民主恳谈会、“创新创业,破难攻坚”、解放思想大讨论、“五五”普法教育等活动,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建、党风廉政取得新进展,巩固与深化市级文明单位工作。

(三)高度重视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创人民满意机关

大力加强支部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切实抓好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工作,落实党风廉政自律责任制,努力建设廉洁、高效、实干为民班子,推动全局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认真执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廉洁从政要求,保持班子廉政清正勤政为民的良好状态。今年3月职业道德教育月活动,组织学习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为主题的党风廉政教育,同时做到重要事项集体讨论,认真听取群众合理化建议。按照区委统一部署,今年8月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制定实施意见,学习中央《工作规划》,开展警示教育,细读徐州市原建设局局长靖大荣的细算腐败“七笔账”,局领导班子成员都写出心得体会,算清算好腐败之失和廉政之得,警钟长鸣,深受教育,并上报教育活动总结情况。多年来我局班子成员团结协作,相互监督,坚决执行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始终保持清正、勤政、廉洁作风,未发生违风廉政建设行为。支部工作成绩显著,7月荣获20*年度区“十佳党支部”称号。牢固树立全体干部职工的文明创建意识,积极参与“多城同创”、创建文明单位和满意机关活动,完善《*区气象部门工作人员文明礼仪行为规范》,树立本部门良好形象,今年3月,我局被*区委区政府授予“人民满意机关先进单位”称号。汶川大地震,我局党员领导带头积极开展捐款活动,共募集爱心捐款和特殊党费17996元,全局7位在职党员有6人和1人分别获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发捐款证书,为灾区人民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全力以赴,出色完成全年气象服务

我们遵照胡总书记的“搞好各项气象服务,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服务”的重要批示,认真贯彻浙江省市防灾减灾会议精神,坚持任何时候必须把气象服务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到”和“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个天气过程不放过”的服务理念,强化民生气象,以灾害性天气预报为重点,突出为领导决策服务、公共气象服务、为农服务。尽管今年天气气候异常,除2月份外,各月气温都比常年平均偏高1.2℃,降水比同期偏少186.9mm,年初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持续阴冷天气,6-9月先后有5个台风影响我区,但是我们早准备,前服务,尽心尽责,出色地完成全年的气象服务任务。

(一)突出抓好重要天气过程和重要时期的气象服务

1、冬季连阴雨及春运期气象服务

今年初我国南方出现近50年来最严重的持续阴冷大雪冰冻过程。*从1月12日-2月2日也出现罕见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其间平均气温仅4.9℃,日照时数仅3.6小时。区气象台1月11日在天气预报和接受电视台采访中都作出今夜受冷空气影响转低温天气的预报,并指出由于前期气温偏高,易造成农业冻害,对海洋作业、公路交通以及市民生活等带来不利影响,提醒各有关方面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同时密切监视天气变化,2月2日发现天气转晴征兆,立即制作“连续阴雨结束”的天气专报,指出天气突晴,低温持续,仍要加强防低温冻害工作。以上天气专报都及时迅速地发到区领导和相关部门,并通过短信、农民信箱信息,预报准确,服务效果好。

春运期间(1月23—3月2日)的气象服务,局领导更为重视,做好每日及未来7天内逐日天气趋势预报,制作春运天气专报,送区领导、春运办,在春运简报上刊登春节期天气预报,计发春运天气专报4期,春节天气专报1期,预报准确,服务主动,有1人被区政府评为春运工作先进个人。

2、抓好清明节期间森林防火的气象服务

我们主动与区森林防火办公室联系,在清明节禁火期间制作“清明期间天气和火险等级滚动预报”,共17份,内容包括未来7日内每日天况、风向风力、火险等级等,每天16时传区森林防火指挥部。我局有1人被评为区森林消防工作先进个人。

3、奥运火炬传递气象服务

奥运是我们百年企盼的盛事,为做好奥运火炬过境台州期间的保障气象服务工作,检查我局应对突发天气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我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参加演习,做好短时预报服务工作。

4、抓高考期间气象服务

我们对今年高考期间天气进行早分析,在6月4日就“20*年高考期间天气预测专报”和高考日每天天气预报,送区教育局及相关学校,尽心尽责做好服务。

(二)特别突出抓好汛期气象服务

梅汛期、台汛期气象服务历来是全年气象服务的重点,是中心任务,我们健全以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工作小组,认真抓好卫星云图接收系统、通讯网络系统、中尺度自动站等设施的维护检查与安全运行,重新安装大陈站风塔,抓好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与气象员经验的结合,抓好预报服务流程和应急方案学习与实施,参与市局组织的演练,做好思想、组织、技术、装备、后勤等各方面的保障,使汛期气象服务有序进行。

1、梅汛期气象服务

根据天气形势分析,我们在6月6日“梅汛降水集中期”的重要天气报告中,预报8日入梅,梅雨较集中,并提出有关方面做好安全渡汛工作。6月29日随副高加强西伸北抬,果断作出30日出梅,7月1日起进入高温晴热天气,又及时向区领导、防汛办等作出专题汇报,提醒作好防暑降温和蓄水节水工作。事实上6月8日入梅,30日出梅,梅雨期降水238.7mm,预报相当准确。在4—6月间先后出现“4.21”、“5.28”、“6.8”强降水和“6.14”暴雨、“6.24”风神台风的重要天气过程,我们都准确做好预报和服务。尤其是6月13日,受梅雨锋影响,我们在当日11时30分果断今夜到明天我区有一次暴雨天气过程专报,同时从16时30分至次日7时30分共暴雨兰色预警信号4次,实际上洪家14日降水量66.8mm,为今年首场暴雨。我们精心服务,4—6月向区领导、防汛办及相关部门发送重要天气专报服务13期,由局长向领导直接汇报5次。

2、台风期气象服务

今年7月至9月先后有*、*和*、*4个台风影响我区,其中*、*后分别再次登陆霞浦、福清,*、*则后北上转向。对我区影响程度,沿海海面风力,*达12级,其他皆10-11级;降水影响:*、*降水均在50mm以下;*全区面降水94.7mm,洪家124.7mm;*全区面降水94.9mm,洪家94.6mm,大陈251.2mm。

这4个台风强度变化快,移动路径复杂多变,我们皆提前2-3天准确预报*、*分别在闽北、闽中北登陆,*、*均预报为转向台风,同时结合台风的历史资料,均作出不登陆台州的预报。在风力预报上,分析*转向路径偏北,海上风力可达10-12级,而其他均预报9-11级;在降水预报上,*、*虽为登陆台风,但*水汽输送条件明显强于*,预报*面降水100mm,局部150mm;*、*转向台风,但*有冷空气配合,且水汽输送强,预报面降水也为100mm,海岛多于内陆。以上风雨量级预报与实况也较为吻合,同时鉴于这后二个均为转向台风,影响也不会很大,所以只发警报,未发紧急警报。

在台风预报上我们突出在抓好为领导决策服务和公共服务,每个台风都发重要天气专报为区领导、防汛办及相关单位,通过短信、农民信箱等传布台风动态信息,及时报告各时段台风影响出现的风雨实况。据统计,这4次台风发重要天气专报44期,预警信号33期,发农民信箱、短信服务达30000余份,陈琳局长向领导汇报34次,并随带台风路径图,同时针对台风影响程度提出相应的防台措施建议,为领导防台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区委区政府采取科学防台决策,有效防台减少损失,未有人员伤亡事件。特别是*台风在中秋期和刚开渔期影响,*台风临近国庆长假影响,我们做好早汇报和前服务,为市民欢庆中秋、国庆佳节和渔民安全出海提供了优质服务。另外*、*台风期间答复区农业局,*章安杨司农业园区风力在8级以下,可不拆防虫网(能抗8级);洪家街道一养猪大户接农村气象信息员转告*台风信息,及时加固猪舍,未造成损失,农村气象信息员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三、抓气象宣传,积极参与科普宣传活动

积极参与科普宣传活动,开展“3.23”世界气象日宣传,与市气象学会联合在市民广场举行咨询宣传活动,并接受台州电视台采访;与区安监局一起进行对外安全宣传咨询活动,制作宣传图片,向市民和学生发放防台和防雷电知识画册,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参与“红五月”全国安全生产月宣传,9月又参加全国科普宣传日活动,在区科协组织下,参加4场下农村进社区科普活动,我局宣传以防雷减灾和防台风灾害为主,发送各类宣传资料;奥运期间积极开展迎奥运宣传,积极宣传开展改革开放30年*气象事业发展的重大成果。洪家基准气候站被列为区科普教育基地,实行对社会公众开放。气候是当今公共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增强市民气候意识,推进节能减排,我局在《*科协》杂志中开辟“关注气候”专栏,每期精选题材,提高宣传效果。以云健小区为试点,开展“和谐社会,平安家园”活动,建立气象显示屏、宣传栏,发放12000份防御气象灾害宣传卡。与区应急办联合在海正药业举办“外来民工防台知识讲座”,请市局陈宏义副局长授课。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区新农办和应急办的支持下,建立*区农村气象信息员和社区气象员队伍,共300余人,并举行了一期以“提高气候意识,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作”为主题的培训班,为普及防灾知识取得良好效果。加强信息工作,电子政务建设在行政服务中也获佳绩,10月被评为“20*年度子网站建设优秀单位”。

四、推进气象依法行政,积极开展防雷减灾工作

我局严格贯彻实施《气象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全省气象部门防雷管理与服务工作人员五项禁令》以及浙价服20*[267]号文件里《关于规范专业气象服务收费的通知》,完善了气象行政审批制度,创建气象行政审批档案管理规范化工作,气象审批科行政服务在区政府行政服务中心众多窗口中走在前列。

在防雷工作中,我们通过调查研究,确定了全区98家为防雷重点单位,确保应检的必检,重点对建筑物、石油库、加油站、医化行业、学校开展防雷安全年检,消除和减少重点行业安全隐患。从业人员重视防雷业务理论和操作技术学习和实践,代表我市县级局参加全省首届防雷检测技能竞赛比武,参加省局防雷检测技能竞赛,均取得较好成绩,在市局指导下,防雷站通过计量认证工作。我们还重视雷电灾害调查工作,把它作为防雷安全工作基本任务和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技术重要载体来抓,今年7月21日、9月26日发生二起雷击民房、教室事件,接到报灾后调查组人员迅速出动,赴灾点详细询问和调查灾情,结合雷击处的内外环境和洪家站当时雷电发生纪录,进行分析雷击发生原因、雷灾程度,提出防御措施和做好防雷安全的宣传工作。这项工作受到市局防雷管理办的称赞。

在同时,我局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和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提高气象行政执法队伍素质,依照《气象法》、《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浙江省气象条例》、《浙江省雷电灾害防御和应急办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开展气象管理工作,加强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对涉及公共安全的施放气球、易燃易爆场所的防雷安全,加强安全年检和管理,消除隐患。在局内通过会议、宣传窗等进行动员、宣传教育,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按照区里安全排查的实施方案,制定实施细则并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强调施放气球、防雷检测、车辆使用等方面的注意事项,特别是奥运期间和国庆期间,每天都加强安全保卫值班工作,营造和谐、祥和、安全的良好氛围。

五、存在问题

气象台和气象站的区别篇7

关键词 气象;科普;校园气象站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021-03

1 前言

从1901年我国中小学正式设立地理课程以来,气象科学就一直是《地理》教科书中的内容,那时气象科学并没有成体系地传授给学生。

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竺可桢先生提出并在他任教的东南大学里创建了国内第一个校园气象站。随后气象站被逐渐引进中小学校园,气象观测成为课外兴趣活动之一,激发了无数青年对天气和物候现象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中小学的科学普及与气象科学教育,校园气象站如雨后春笋,在各地中小学校园里纷纷建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市有70%的中小学都曾建立过校园气象站。校园气象站在我国中小学的教育与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为我国科学普及和气象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校园气象站已经成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战略和对中小学生实施“科技教育”的载体与平台。截止2012年底,全国共建有1000多所校园气象站,其中开展科普活动的占80%以上。全国通过校园气象站接触到气象知识的约有66.3万人[1]。

教科书从小学到高中气象科学方面的内容的比重一直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气象科普馆和校园气象站在各地纷纷建成,可见气象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这一块的高度重视。在气象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尽管我国拥有1000多所校园气象站,但占全国中小学校的百分比仍不到0.3%,校园气象科普工作的开展存在严重滞后。广大气象科普工作者希望通过“校园气象站”建立一个气象科普平台,把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知识深入到学校中,让更多的生命在自然和灾害面前能够做出正确的存活选择。

本文通过对现有校园气象站的功能作用和实际推广情况分析,并与国家正规气象站发展的规模和程度进行对比,探索性地提出新时期我国新型“校园科普气象站”的概念模型。

2 我国校园气象站发展的规模和现状

我国的校园气象站诞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其初衷就是引领和启发学生对天气和物候现象的研究,推进气象科学的发展,为萌芽中的我国气象事业培养人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不少的中小学都曾建立过校园气象站,由于受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校园气象站都是单个气象观测站,学生主要以测量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雨量、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多种气象参数为目的,以及通过观云识天气和收集解读气象谚语的方式来了解天气和物候现象。个别校园气象站的观测数据进入到国家气象监测网系统,为补充天气实况的观测密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成为这一时期校园气象站蓬勃发展的直接动力之一。

20世纪90年代,随着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的普及和发展,台北市12个区的60所中小学率先安装了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并组成了全球领先的微观(micro)气象网。21世纪初,由香港新界翁佑中学发起的“香港联校气象网”,由香港地区30多所学校的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参加并组网。由香港天文台、香港城市大学大气实验室统一集中,每天收集各校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所获取的气象数据,通过专门网页公示,并定期组织各学校开展一系列气象科学探究活动。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的校园气象站基本上形成了地面气象人工观测站、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和地面气象综合观测站等三大规模结构格局[2],目前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联网。

是不是校园气象站都要走“地面气象观测站+多站联网”的模式呢?适合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校园气象站的模式会是怎么样呢?

3 国家气象局正规气象台站发展的规模和程度

在校园气象站蓬勃发展的同时,国家气象局正规气象台站已经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气象及其他相关部门先后建立了3000多个各类气象台站,752个全国基本基准站,3万多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已投入使用。开展了较全面大气观测、海洋观测和陆地观测,观测对象涉及大气、海洋、水文、冰雪、陆地、生态等多个方面。卫星和雷达观测具有世界水平。我国成功发射了4颗极轨气象卫星和3颗静止气象卫星,是世界上同时拥有双轨气象业务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沙尘暴监测网、自动气象站网、L波段探空雷达网、全球定位系统(GPS)探空站、飞机探测、风廓线仪和三维闪电定位仪等的建设和应用,提高了我国气象综合探测的现代化水平。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说:“中国是气象大国,但还不是气象强国,差距主要不在硬件上,而是在软实力上。”[4]

随着国家气象局正规气象台站发展,各类专业网站也在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各种气象资料的共享,为气象科学在各个领域内的发展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国家气象站高度发展、布网密度很高的今天,能不能用现有国家气象站代替校园气象站进行教学和科普?还有没有必要再发展校园气象站?

4 新时期校园气象站的发展方向探讨

国家正规气象站代替不了校园气象站 前文肯定了校园气象站的作用和效果,这里可以肯定地说:国家正规气象站是代替不了校园气象站的。

第一,国家正规气象站是受气象法律保护的,其数据结果是和国计民生直接相关联的;校园气象站只是为教学、科研、育人服务的,其数据结果精度和连续性要求相对较宽。

第二,校园气象站在气象设备和观测气象要素的多少上,没有国家正规气象站要求严格。

第三,国家正规气象站对测试环境要求很高,特别是自动站对外界的干扰因素控制较严格,是绝对不允许大量学生长时间近距离参观、实习或课堂讲解实践的。

第四,国家正规气象站的设点位置是有严格规定的,不一定方便学校教学。

因此,不能用现有国家气象站代替校园气象站进行教学和科普,应该加强校园气象站的普及和建设。

“地面气象观测站+多站联网”的模式不适合我国校园气象站 近年来,国内新建的校园气象站绝大多数是自动站或综合观测站,尽管现在互联网技术很发达,宽带网络已经在各个城市和乡镇普及,但校园气象站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像台北市和香港地区的一些学校一样实现多站联网。退一步讲,现在国内正规气象台网系统相当发达,气象科研资源十分丰富,刻意对校园气象站进行多站联网意义不大。

制约我国校园气象站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新时期校园气象站的性质和任务没有及时调整,出现定位不准。现有校园气象站基本上是沿袭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方式建设,相当于当地气象局的一个下属地面气象观测站,是一个“工作型”的场地,而不像一个“科普型”的平台。

现有传统的校园气象站担负着四项职能[3]:一是满足课堂教学;二是满足规定的气象观测项目的观测需要;三是满足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四是要获取准确有价值的气象资料。这种使校园气象站既符合国家专业气象站的要求,又要为学校完成日常教学任务提供课程资源,显然是一个“技术型”和“工作型”的场地。

新时期校园气象站应当成一个“科普型”的育人平台。“校园科普气象站”应当成为满足地理教学的实际需要,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技意识,优化校园科技教育环境,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行科学素质教育,进行地理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进行气象防灾减灾、安全防范、灾害自救的科普教育及技能培训,进行应对气候变化、践行低碳生活的理念科普宣传的平台。

2)活动的内容单调枯燥,缺少经过专业培训的地理辅导教师,是制约现有校园气象站发展的原因之一。现有校园气象站大多数是以“气象要素观测记录+气象知识教学”为主要内容,以“辅导老师+兴趣小组(社团)”的方式开展活动。对于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说,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气象知识学习与枯燥乏味的气象要素观测记录实践,简直反差太大,除非是很听话的学生,很少能够坚持记录下来。不少专业气象台的职业观测员长期面对一堆冷漠的数字会表现出烦躁情绪,让学生进行这些枯燥的记录意义不大。相反,学生大多数都喜欢去参观气象科普馆,生动逼真的多媒体动画技术往往使他们流连忘返。现实是国内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条件去参观气象馆,有条件参观的去一两次气象馆就不会再去了。能不能把气象馆的一些简单多媒体搬到校园气象站,让更多的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启迪生发科学智慧?

在调查中发现,已建成的校园气象站严重缺乏经过专业培训的地理辅导教师,这也成为制约校园气象站发展的原因之一。

3)校园气象站缺少社会化的建站机制。校园气象站的建设和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仅靠教育部门和气象部门很难有所突破。据国家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科普室2009年底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已有的1063个校园气象站的地区分布情况为:贵州551、广东138、江苏97、山东85、福建63、浙江23、上海16、北京13、内蒙10,其余都是个位数。可见校园气象站的建设与地域和经济发展状况没有多大关系,而是与政策扶持有关、与重视程度有关。目前仅有0.3%的中小学拥有科普气象站,普及校园科普气象站任重道远。

现有的校园气象站大都是上级主管部门划拨经费(或机构捐赠),由当地气象局协助建设的。校园气象站还没有社会化、市场化,某种程度上讲机制制约了校园科普气象站的发展。

5 新型校园科普气象站的概念模型设想

新型校园科普气象站的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由政府在中小城市建“气象科普馆”,用市场化的方式在广大中小学建“校园科普气象站”,即“1个气象科普馆+n个校园科普气象站”。

“校园科普气象站”归具体学校管理,让社会捐赠直接落实到学校。让专业气象科普技术公司负责建造。由地理教师任辅导教师,“气象科普馆”义务对本地区的“校园科普气象站”做技术支持和科普辅导,义务对本地区的辅导教师进行培训。这种1+n的模式将会极大地推动课堂教学和气象科普的发展。

校园科普气象站的主要任务 校园科普气象站应当成为一个“科普型”的育人平台。其主要任务应当是:满足地理教学的实际需要,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技意识,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行素质教育,优化校园科技教育环境,进行地理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进行气象防灾减灾、安全防范、灾害自救的科普教育及技能培训,进行应对气候变化、践行低碳生活的理念科普宣传。

校园科普气象站应分级建站,各有偏重 校园科普气象站应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进行分级建站,从硬件配置到科普内容应该体现出差异,各有偏重。每个校园科普气象站除“多要素气象地面观测站”室内和室外部分外,其教学和科普内容应当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衔接,与学生年龄段相适应进行分级。

“小学站”要结合气象自然知识的教学实践、生活安全防范的教学实践,利用校园“气象地面观测站”使小学生了解各类物候和天气现象,能够看懂电视气象预报节目,突出气象自然灾害的正确避险和防范教育,在通俗性和趣味性上下功夫。

“初中站”要结合物理、地理和科技知识的教学实践,利用校园科普气象站平台,能够“看云识天气”,能够理解和解释部分“天气谚语”,探索各种天气和物候现象的科学道理,突出各类危险伤害和天气自然灾害的正确避险和自救,在趣味性和动手能力上下功夫。

“高中站”要结合高中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的教学实践,校园科普气象站利用国家气象局现有互联网上资源,建立“互联网气象预报室”,使高中生能够看懂气象云图和天气图,能够对气候变化、空气污染、低碳生活等概念有所了解,对陆地水文和自然地理地貌有所了解,突出各类抢险和救援知识的应用,在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上下功夫。

“大学站”接近国家专业气象台站,只针对部分学生建造和开放,突出教学科研功能,可以兼科普类气象站,不是本文的重点。

校园科普气象站应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渴望改善教学配套设施,也就是说校园科普气象站将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下,校园科普气象站应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

建校园科普气象站是没有直接经济收益的项目,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不会有人直接投资的,因为资本的根本目标就是获利。因此,校园科普气象站建设要走向社会化,要把建校园气象站当作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来做,广泛接受社会、企业和个人的捐资和爱心捐赠,让一些非盈利机构在全国招募或成立一些气象科普技术服务公司,以市场化的方式建设和运行校园科普气象站。

6 总结

本文通过对我国校园气象站发展历程的回顾,充分肯定了校园气象站在“科教兴国”战略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通过对我国校园气象站发展的规模和现状与国家气象站的对比,分析了制约我国校园气象站发展的因素,并对新时期校园气象站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最后给出发展新型校园科普气象站的“1+n”概念模型。

参考文献

[1]孙楠,任俊.全国校园气象站工作纵览[N].中国气象报,

2012-12-5.

[2]任咏夏.我国校园气象站的规模结构格局与评价[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0):9-10.

[3]任咏夏.学校气象站的规划思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5(5).

气象台和气象站的区别篇8

关键词:支线机场;气象数据库;交换;服务

1 概述

在中国民航过去十几年的快速增长过程中,支线机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十二五”规划中,支线机场成为了民航业的重点发展对象。由于发展速度过快,目前支线机场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航空气象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保障空中交通管制任务的压力较大,这无疑对飞行安全造成了一定的隐患。因此民航总局提出明确要求,新建支线机场上必须提供基于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的气象服务。

2 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现状

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由民航气象中心、民航地区气象中心、机场气象台(站)三级气象服务机构承担,其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空管一体化改革后,民航新疆空管局下设阿克苏分局。新疆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设23个支线机场。气象部门设置为民航新疆地区气象中心(即乌鲁木齐气象中心)、阿克苏气象台以及23个支线机场航务部气象台。

目前在支线机场的体系结构中,在民航气象方面,各个站点之间已经实现了较高程度的资源共享,提供了协调一致的分级式服务,且贯彻“民航气象中心-地区气象中心-机场气象台”这一运行主线,将各个站点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通过逐级的运行管理和业务指导,确立了业务产品、分级质量控制、系统状态实时化通报和航空气象用户的分级服务等机制,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3 体系结构设计

支线机场的民航气象服务系统按照功能和层次划分可分为硬件平台系统和软件应用系统两大部分。首先,硬件平台系统作为整个系统的基础,其运转情况决定整个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各局域网均由网络设备和主机设备构成,应用层面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库存储和通信传输系统,同时与民航新疆地区空管气象中心新配置的对外接口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传输;其次,软件应用系统和气象业务直接相关,它包括通信系统、数据库系统和气象信息服务系统三个部分:(1)通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ATM线路、PSTN线路实现各类型交换航空气象信息的及时交互,将这些信息及时传输至控制站点,经汇总、分析和处理后再将其传输至预先指定的目的地,以供各个分支站点查询。(2)数据库系统负责与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对接,存储和管理相关数据资料,主要实现州市机场内及上一级数据交换平台各类气象资料的入库、归档、数据维护、数据库和数据资料文件管理等方面的任务。(3)气象信息服务系统主要功能是为民航专业气象预报人员提供全面、完整的专业气象数据和信息,从而为气象预报提供一个方便、稳定的数据支撑平台和产品展示平台。

4 子系统功能设计

在完成框架结构设计之后,需要对具体的功能该模块进行设计,本系统的主要功能可以分为通信子系统、数据库子系统和气象信息服务子系统三个主要模块,现分别介绍如下:

4.1 通信子系统

由于气象服务的特殊性,要求通信子系统能够实现全天候24小时的持续运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自适应和自学习能力,同时对安全稳定性和操作简单性也有明确的要求。结合国家民航总局《民用航空飞行气象情报与交换办法》中的具体条例,将通信系统运行的基本流程分为两条分支,分别为资料收集和处理,以及资料发送。具体的传输媒介采用专线网络来完成,保障了数据的安全性,目前已覆盖新疆机场集团所属所有支线机场。

4.2 数据库子系统

数据库子系统负责对接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并管理所有的数据资料,主要实现支线机场和中国民用航空新疆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气象中心数据交换平台各类气象资料的入库、归档、数据维护、数据库和数据资料文件管理等方面的任务。目前处理的资料有:飞行气象情报,常规天气图、剖面天气图及温度-压力对数图等图形产品资料,常规报文资料及要素场形式的资料,自动观测系统和气象雷达的探测资料,以及气象卫星云图产品。

在数据接口方面,数据库子系统采用统一规范的SOA接口方式,以便于其他的数据库系统实现方便的对接,同时也便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维护与管理。接口功能分为五种,分别为:报文检索接口SA、卫星云图检索接口SP、雷达图(雷达回波)检索接口FC、自动观测检索接口FT和天气图检索接口WA。

4.3 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根据数据库中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完成汇总分析并得出相关的天气预测结论,主要包括:预报员工作平台、观测员工作平台、管制员气象信息。

以上三种信息化服务系统在构建时均采用了流行的MVC模式,功能模块间可实现良好的弱耦合性,在有效减少了开发周期的同时,也确保了系统的逻辑清晰度,同时各个功能模块间的相互影响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满足了气象服务对系统的易用性、易维护性和可靠性方面的需求。

(1)预报员工作平台。该平台的基本目的是用功能更强大的、更加及时的多资料源系统,并保持向上兼容现有图形系统的文件和输出格式,提供更加灵活方便的人机交互的操作平台,以满足民航业务对气象服务需求的快速增加,下辖的主要功能有气象报文检索功能、飞行文件提取功能、卫星云图检索功能、实况航危报填图功能等。(2)观测员工作平台。该平台同时具备对两路以上的RS232链路的支持,满足RS232接口O备对系统的连接,为观测工作平台获取提供外接设备的数据进行支持。观测员工作平台可分为如下的五个功能:自动观测显示功能、气象情报编发功能、自动信息采集功能、自动发报、观测报表等功能。(3)管制员气象信息检索平台。该平台主要功能有:气象情报检索功能、飞行文件提取功能、卫星云图检索功能、雷达图像检索功能、自动观测显示功能、天气图检索功能。

5 结束语

本文根据长期的工作经验,针对支线机场在气象业务方面的欠缺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并设计研发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气象数据服务系统,目前已在新疆地区各支线机场投入使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显著提高了气象资料的获取、传输和分析的效率,为新疆地区支线机场气象台等相有关人员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高辉.我国支线机场航空发展研究探讨[J].时代报告,2016(24).

上一篇:初中数学课堂点评范文 下一篇: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