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信息范文

时间:2023-03-08 14:20:13

气象信息

气象信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急广播 国家预警 信息系统 气象部门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C

一、为什么要建立国家预警信息系统

图1: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带来严重影响

2008年5月2日,汶川地震的前十天,一个不太强的热带风暴袭击了缅甸,造成了13.8万人的死亡。造成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是缺少预警信息、缺少应急响应。我们国家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灾害种类多、频发度高、损害较大。我国这些年防灾减灾的成效非常显著,死亡人数明显下降。但是每年还会有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比如:2005年6月,黑龙江一场范围不大的降水造成了105名小学生死亡,主要就是因为缺乏及时有效的预警和应急响应所致。

2012年华北一场特大暴雨,造成了北京、河北100多人死亡。一个现代传媒高度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一场降雨就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是缺少预警信息吗?是预警不及时吗?都不是。关键是缺少一个权威的、代表国家声音的机构和系统来对外信息。

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全国统一的预警系统,经过了50年的建设和运营不断完善。“9・11”事件的发生,使得美国进一步认识到完善预警系统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提出要建设综合公众预警系统。2006年的超强飓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他们进一步反思如何利用现代传播技术来发展这个系统。目前美国已经实现了将同一信息用多媒体方式,在灾前、灾中、灾后提供给更多的人们;日本依托气象部门建立的基于手机小区广播的预警系统,在防灾减灾当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欧洲现在正在探索建立欧洲的预警系统,选择了荷兰作为试点国家,目前系统已经建成并成功运行。

图2:美国公众预警系统的建设时间表

二、怎么建立国家预警信息系统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就把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纳入了规划,并且提出了依托气象部门来建设。为什么要依托气象部门建设?首先,气象部门具有完备的全国上下一体化的业务系统,而且每天24小时在运行之中;其次,气象部门具备多种的渠道,与各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媒体建立了很好的业务联系,特别是和广电部门的合作非常广泛。比如:电视上每天有3300套节目对社会公众;经广电总局批准建有专门的气象频道――中国气象频道,现在已经发展到9700万用户;沿海建有三个海洋广播电台,覆盖了我国的沿海地区;另外,气象部门与三大移动运营商合作,每天为1.3亿手机用户提供短信服务,超过5000万用户下载使用气象服务客户端――中国天气通;在网络服务方面,建有中国天气网,在全国服务类网站中排名第一,在全球气象服务网站当中排名前三;在广大的农村建有21万的农村大喇叭,还有13万的电子显示屏。同时,在农村还有60万人的乡村信息员队伍,这支队伍在防灾减灾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基于以上原因,决定依托气象部门建设国家预警系统。

图3:我国气象部门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的优势

三、国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有关情况

国家预警系统的建设是由国务院应急办牵头组织,气象部门承办,各个部门协同,社会媒体联动。气象部门组织了专业团队进行系统设计。这个系统构架中,前端连接着应急指挥系统,横向包括25个部委,它们都具有面向社会预警信息的职能;纵向形成了从国家到省、地、县的一体化技术体系。后端连接的是信息传播系统,包括面向各级应急责任人的专用的通道,面向社会公众的应急广播体系、三大运营商绿色通道、互联网预警通道以及一些部门建立的专业通道等,基于这些渠道,同时向社会公众提供广泛的预警信息。

图4:国家预警信息系统的构架

国家预警系统2011年由发改委正式批复建设,2012年完成了设计和技术开发,2013年完成了全部地市以上系统的建设和部署,从2014年元月份开始,系统进行内部试运行。目前正在进行县一级的部署,计划在2014年年底全部投入运行。

工信部特别批准了全国统一的预警号码――12379,它的信息代表了我国最权威的预警信息,面向应急责任人的手机短信预警平台使用这个号码信息。三大运营商分别建立了预警信息绿色通道,到目前为止,已有26个省实现了面向公众的全网,一旦有突发事件需要告知广大公众,这个省的相关区域的用户都会收到预警信息。

图5:国家预警信息系统的平台建设

目前,31个省都建立了广播电视预警专线,使得预警信息能够快速通过广电系统进行传播。另外通过微博、微信、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来进行,已经实现了多种手段的对接。

图6:我国预警信息系统已实现多手段对接

运行机制的建立是一个难点,现在正在推动建设。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下发了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工作,可以说,应急广播系统会成为预警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中国气象局和海洋、水利、交通、农业、林业、旅游等部门签订了预警信息联合的协议。各个省的预警系统边建设边发挥着作用,已经有18个省人民政府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管理办法。

图7:我国各部门预警信息流程

比如:2014年7月份“威马逊”台风席卷了南方几个省,相关省预警及时、广泛传播,政府部门应急体系有效运转、防范措施得力,公众主动参与、积极行动,大大降低了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与我国历史上发生过的相似强度的台风做对比分析可以发现,1990年的“杨希”造成了900多人的死亡,2006年的“桑美”造成了400多人的死亡,“威马逊”死亡人数则大为减少。特别是广东省,创造了无一人死亡的记录,堪称预防台风的典范。

图8:我国预警信息系统的显著作用

四、应急广播系统的未来

气象部门和广播电视系统合作的历史非常悠久。1956年6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送天气预报,至今没有停止过一天,我们的紧密合作成为部门合作的典范。特别是最近10年,我们的合作进一步加强。1980年7月1日,我们和中央电视台合作开播了第一档天气预报节目。1993年在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出现了气象专业主持人。1994年开始,全国各省气象部门与广电部门合作,建立地方天气预报的制作系统。

图9:气象部门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密切合作

当前,应急广播系统正在快速建设之中,我认为,应急广播系统将来在防灾减灾、预警信息传播方面会大有作为,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把应急广播网的建设纳入了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且提出国家预警信息的系统要与之进行有效的对接,同时要求预警系统与已经有的渠道和户外媒体也要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对接。

气象信息范文第2篇

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日益推进和国家对防灾减灾建设要求日益提高,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建设已成为预防灾害与突发灾害事件情况下迅速应对危机、减少损失、稳定局势的重要手段和基础。为满足我县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应急业务实际需要,切实加强防灾减灾应急管理能力,适应加快建设海峡西岸新兴港口城市的需要,连江县气象局着力推进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平台的建设,努力为灾害预警、抢险救灾、处置灾害突发事件、配合政府决策、以及实施快速高效的动员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2 平台设计思路

连江县地处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高。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冰雹、冷害、高温、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每年都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为加快地方气象事业的建设步伐,增强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测和防御能力,充分发挥气象服务的作用,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良好服务,连江县气象局提出建设连江县防灾减灾信息支撑平台系统的项目。

3 平台主要功能

基于连江县地理信息系统的气象防灾减灾信息支撑平台:实现气象自动站、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信息、地质灾害信息、森林火险信息、交通气象信息、台风路径、卫星云图、雷达图、气象预警信号、气象灾害警报等信息统一可视化与共享。

3.1防灾减灾数据库便于气象信息共享

主要是区域气象自动站资料、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资料、地质灾害资料、森林火险信息、台风路径、卫星云图、雷达图、气象预警信号、气象灾害警报等信息规范入库管理,提高气象信息的管理、查询的效率,便于信息资源的共享。

3.2GIS平台功能

具有放大、缩小、漫游、测距、图层控制、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功能,且性能流畅。

3.3各种气象信息的可视化

自动站信息可视化以气象标准综合填图为标准;地质灾害点信息显示包含灾害类型、危害大小、危害人口等其他信息;卫星云图、雷达图实现连续动画效果;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浮动;气象灾害预警报信息可弹出窗口。

3.4查询统计模块

实现时间、站点、气象要素条件值等综合查询,并将查询结果进行统计,辅以图形图表(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查询列表等多种形式。

3.5数据共享

与连江县政府、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水利局、国土资源局、林业局、农业局、海洋与渔业局进行了良好的沟通与协作。本系统提供客户端平台,提供信息共享与气象产品输出接口,在第一时间内将预警信息统一发送给相关职能部门、重点单位和指定客户,实现公众气象防灾减灾预警报信息的覆盖面。

3.6预警功能

当气象监测数据达到设定的预警值时,信息终端还可以通过声音报警和短信信息,提醒有关部门注意。

3.7权限管理

可根据用户类型给予相关权限,以便于特定用户信息浏览,但给予权限限制。

4 系统特点简介

本平台数据分析采集、可视化遵循相关气象技术规范实施;采用多层构架体系,表现层、业务层、数据库访问层分开;查询、统计模块采用B/S体系结构。B/S结构采用一个集成、统一的Framework平台,GIS使用第三方平台开发,采用ORACLE数据库,数据交换采用XML。从内部建设Intranet网络,与业务系统连接;到外部向Internet扩展,进行信息和共享。

5 应用实列

0908号台风“莫拉克”袭击我县,全县普降大暴雨,24小时雨量达193.4mm,大部分乡镇过程雨量超过300mm,本站瞬时最大风速为24.5米/秒,沿海瞬时最大风速为44.3米米/秒。本次台风过程,该平台首次投入使用,以快速、便捷、准确,及时的传递气象信息,把台风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建立了良好的公共气象形象,获得各级各部门的肯定。

6 结语

气象防灾减灾信息支撑平台将为政府打造全新的气象防灾减灾应急信息服务体系,建造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使之成为地方各级基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在为加快海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气象信息范文第3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气象档案信息化已经成为气象工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气象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内容描述的方法,对1995年至2015年期间有关气象信息化研究的文献从内容上进行了梳理,为气象档案信息建设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气象档案;信息化;综述

气象档案信息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气象档案信息化建设、气象档案数字化、气象专业档案现代化、管理系统设计、气象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应用、信息化成果推广应用、档案灾难备份、网络安全和大数据等方面。

1气象档案信息化建设

气象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是气象档案信息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许多人对此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如:安徽省气象信息中心的刘晓蓓、徐光清结合安徽省气象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实践,论述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过程、建设中需注意的问题及建设内容,分析气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重庆市梁平县气象局李琪梅则结合重庆市梁平县气象局气象档案信息化过程中的工作经验,论述了气象档案信息化过程中档案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处理办法以及气象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资源站的建设,分析气象档案信息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气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不是全面和先进,而是符合实际需要。

2气象档案数字化

气象档案数字化是气象档案信息化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气象档案数字化处理是档案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是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实现气象档案信息化能够极大地提高气象档案利用、服务的效率,为防灾减灾、预测预报、决策气象服务、公共气象服务、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科学研究等提供更快捷、有效的服务。

3气象专业档案现代化

近年来,随着持续大范围灾难性雨雪天气的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影响。现存的历史气象记录档案虽然可以在这些极端气象灾难的监测、预告、预警服务中起到关键作用,但是大量的非信息化气象记录档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气象专业档案对气象预告和天气预测的支撑能力。因此,实现气象专业档案管理现代化,实行气象专业档案的数字化与网络化管理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

4气象档案管理系统

引用现代管理理念对日常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是气象档案工作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创新管理方法的重要课题。气象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应当本着超前、安全、可靠、便于管理的原则进行设计和开发实现,既节省了工作量和复杂性操作,又加强了气象档案记录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提高了管理效率,为气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自动化奠定了基础。为加快气象信息化建设和推广的步伐,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减少长期以来因手写管理和不规范的档案管理软件引起的人力物力浪费,本着实用、简洁、开放、系统的原则,开发气象资料服务登记系统,提升气象资料服务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

5气象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应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气象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多,气象数据的分享与利用也已经扩大到全球范围内。因此,气象数据库变得非常庞大。只有有效地实施气象档案信息化管理才能有效地管理这些数据,确保这些数据的安全性以及使用的便捷性。然而在气象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信息安全性受到威胁等。针对这些问题,其相应的解决对策主要包括: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提高气象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的专业素质,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提高电子信息数据安全性等措施。

6信息化成果推广应用

作为气象档案信息化工作重点之一,信息化成果推广应用相对于设计与开发一直是信息工作中的短板。广西区气象信息中心就如何对气象档案信息化成果进行推广应用,结合实际,提出了应以用户需求为主,梯次推进。同时,还要考虑进行综合数据产品的制作研究及数据流程、在线数据的等级划分、数据存储与归档等相关标准、规范与制度的建设的措施。

7档案灾难备份

面对全球灾难频发,山东省气象信息中心高凤姣提出了构建气象档案灾难备份中心的设想。

8网络安全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安全问题早已经成为当今网络技术的研究重点,其中,漏洞和病毒所造成的安全问题尤为引人关注,一般黑客和病毒都是通过漏洞进行入侵和传播的,通过漏洞检测工具及时发现漏洞并进行处理是实现网络安全的重要技术之一。漏洞监测就是对系统中存在的漏洞和安全隐患进行实时侦测,使用户了解系统的安全脆弱性,进而采取措施,加强对系统的安全性防护。

9大数据

随着移动互联网、观测数据传输系统及预报网络等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应用发展,数据发掘、对比分析、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也迅速崛起,大量智能终端广泛应用于气象系统,数据正如雨后春笋般飞快增长,数据的类型、机构、存在形式也愈发丰富和复杂,行业发展已然进入大数据时代。面对日益增长和瞬息万变的群众需求,以服务为发展核心的气象系统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总之,虽然气象档案信息化研究开始的比较晚,研究的规模与活跃程度不高,但仍然形成了一些有特点、有份量、有实践基础和前瞻性的成果。这些成果很好的反映了气象档案工作者以这一研究的关注,也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可预期的将来,气象档案信息化研究一定会产生出更多更有份量的研究成果,进而推动气象档案信息化工作和整个气象档案工作向前发展。

气象信息范文第4篇

一、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定义

突发性气象灾害是指突发性强,生成发展移动快,破坏性大的短时暴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强降雪等所造成的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指上述灾害性天气可能发生时的气象警示信息。

二、信息管理、、播发单位及其职责

(一)信息管理部门。**市气象局负责本市突发性气象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和播发的管理工作,制订信息标准和确定信息播发媒体,市级新闻宣传、通信等相关管理部门协助做好播发管理工作。

(二)信息单位。**市气象台负责各类突发性气象灾害信息的。建立突发性天气预警系统,规范预警的内容、标准和流程,如发现突发性灾害天气即将发生或发展时,立即启动预警系统,并预警信息并迅速传递给播发单位。根据天气变化,实时更新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或者解除信息。

(三)信息播发单位。市电视台、市电台、电信**分公司、移动**分公司、联通**分公司、市气象台(声讯电话96121)、市气象局网站为指定预警信息播发单位,其他媒体和信息服务单位如要播发,须报经市气象局审批。各播发单位必须使用市气象台直接提供的适时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在收到气象台或者更新的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迅速播发,最迟不超过15分钟,不得擅自更改信息内容。各有关单位都要建立信息接收、播发制度,落实人员,确保信息及时畅通。

三、信息传输保障

各播发单位应建立快捷、可靠、方便的信息传输方案,确定责任人与通信方式,于8月底前报市气象局,确保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信传递畅通。

四、各县可参照本暂行规定制定相应的政策。

气象信息范文第5篇

多输出模型指的是:只需要将输入变量输出,经过输入层、隐层和输出层便可以得到多个输出[6]。如本文采用全天96点的负荷预测方式,只需要建立1个神经网络,其输出层含有96个神经元便可以进行1次预测,便可以预测1天96个点的所有负荷,但由于这种模型结构太过庞大,预测精度很低,训练速度很慢,甚至1天也无法仿真出一个程序,不适合实际进行。本文选取杭州市2007年7月和8月进行负荷预测。由于夏季天气炎热,空调、电风扇等调温设备使用量很大,因此调温负荷占总负荷的比例也很大。本文首先选取的两个气象输入量为温室指数和人体舒适度,利用改变学习的BP算法和上述建立的模型进行负荷预测,观察预测的结构。根据理论进行预测温湿指数主要受到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人体舒适度主要受到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影响。经过调查研究,风速每增加1m/s,人体的实际感觉温度会下降2~3℃。在炎热的夏季,温度和调温负荷成正相关,相对湿度和调温负荷成负相关,风速和调温负荷成负相关;当温度升高,相对湿度降低,风速减小时,空调等用电设备使用量增加,调温负荷上升;反之,则调温负荷下降;很明显人体舒适度相比于温湿指数来说,考虑的因素更加的全面。因此从理论上预测选用人体舒适度作为输入的模型预测精度将会更高。

考虑气象信息短期负荷预测实例

本文选择杭州地区2007年夏季7、8月的负荷数据和实时气象数据作为神经网络训练和预测的样本。如上文所述,气象因素是影响短期负荷预测最重要的原因,下文输入人工神经网络中的主要变量就是气象因子,并且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选择学习速率可变的人工神经网络的BP算法。对于工作日样本和双休同样本进行日期标注,工作日的日期类型取0.2,双休同的日期类型取0.6。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量需要仔细选择,为了使预测精度提高,在合适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全面的考虑各种因素。本文主要是研究气象因素的短期负荷预测,所以在其他量不变的情况下,将气象因素改变来观察不同输入量带来的不同变化,并且最终选取合适的输入量进行训练,最后获得较高精度的预测结果。气象因子选取人体舒适度和温湿指数在表1中,气象因子选取人体舒适度。然后将输入量输入人工神经网络,利用学习速率可变的BP算法,利用MATLAB编程进行仿真,得到的。其中1天96点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1995%。中,气象因子选取温湿指数。然后将输入量输入人工神经网络,利用学习速率可变的BP算法,利用MATLAB编程进行仿真。其中1天96点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0784%。实际结果对比由于人体舒适度比温湿指数多考虑了风速这个影响因子,而风速与调温负荷又有着很明显且重要的关系,因此根据理论预测选用人体舒适度作为输入的模型的精度将会高于选用温湿指数作为输入的模型。可是在编写程序利用MATLAB仿真之后可以看到,选用人体舒适度为输入的模型的误差为1.1995%,而选用温湿指数作为输入的模型的误差为1.0784%。实际仿真的结果与理论相反。经过长久的探究,猜测风速是造成误差的原因。为了论证这个猜想,下文建立了两个新的模型。即将气象因子分别选取温度、相对湿度和温度、相对湿度、风速这两组输入量,并通过相同的神经网络,利用学习速率可变的BP算法进行训练仿真。

论证风速是产生误差的原因

气象因子选取温度和相对湿度。然后将输入量输入人工神经网络,利用学习速率可变的BP算法,利用MATLAB编程进行仿真,结果。对比分析原因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连续性很好,且相近的2天具有很明显的规律性,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推测,风速具有很强的离散性,相隔很短的时间内就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偏差与温度和相对湿度有规律可循不同的是,风速毫无规律可循,在相近的2天的任意时刻都可能有很大的不同,难以推测。而负荷预测中,往往是根据以往的相似规律建立合适的模型,带入现有的数据进行推算。因此发现风速造成误差的最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离散性强,突变性大;难以找到风速的变化规律,导致无法准确利用风速进行负荷预测。统计分析为了进一步论证提出的方法预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将随机在2007年的夏季选取1周的时间作为测验的时间段。如上所述,温湿指数具有相对较高的精度且具有较快的训练速度。以下选取温湿指数作为综合气象指数,利用学习率可变的BP改进算法建立神经网络,对2007年8月20~26日这1周每天96点各个时刻算出预测负荷与实际负荷的误差,得到的结果。接着进行误差统计,进一步论证算法的精度与可靠性。在1天96个时刻中,90%以上的点的精度都在97%以上,平均误差全部可以控制在2%以内,精度可以达到98%,有些天甚至精度可以达到99%,总体来说,误差精度可以很好地满足要求。在查找误差数据的过程中发现,极个别点误差超过了10%,可能的原因是出现了突况或原始负荷数据的损坏。从总体上看,本文提出的模型再配上BP算法进行改进,选定合适的学习速率和误差精度,在总体的预测效果上还是令人满意的。

气象信息范文第6篇

关键词:非法;播发;气象信息

近年来,尤其是气象法实施以来,有关气象信息的权逐渐成为舆论和媒体争论的焦点。在一些企业非法传播气象信息牟利或者一些团体组织的非赢利便民措施受到气象执法部门的阻止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在媒体以及一些所谓专家的引导下,对气象部门的信息权产生质疑,有的甚至已经提起行政诉讼。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有必要对关于气象信息的播发问题从合理合法等角度做一个梳理,这样更有利于气象部门和民众的相互理解,更有利于气象服务真正服务于大众,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案例列举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2006年11月2日,丽水局职工在翻看当天《处州晚报》时,发现该报刊登的天气预报与气象部门预报结论相差非常大,同时,群众也纷纷致电气象局,质疑气象部门的预报结果,此事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经查,该报此前未办理任何合法手续,为擅自刊登天气预报的非法行为。为制止该报非法传播气象信息行为,丽水局于12月3日致函《处州晚报》,要求立即停止非法传播气象信息行为,并由廖良清副局长亲自送达该报总编。报社总编当即通知具体负责的副总编,立即停止刊登天气预报信息,并保证在没有办理合法手续前,不再出现类似情况。

[案例二]国庆长假期间,金华公交公司开展了一系列便民服务,特地在8路、27路公交车上设立了天气预报展示牌。由于该公司传播天气预报未经气象部门许可,10月8日,市气象局法规处负责人专程前往公交公司车队进行执法调查。气象执法人员指出公交公司的出发点是开展便民服务,但也必须遵守《气象法》和《气象预报与刊播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并告知未经许可传播天气预报的错误性质和危害性。由于未使用规范的气象信息,不但难以为乘客提供便民服务,反而会误导乘客。气象执法人员要求该车队停止违法行为,依法办理天气预报传播的行政许可手续。

[案例三]湖南某新闻网站非法传播气象信息案:从2002年1月开始,省专业气象台发现省内某新闻网站向用户的气象信息不是由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实时天气信息。经查,该网站是通过下载德国私人气象网站的气象信息,从而转发全省未来5天天气预报;并开通网上天气预报定制业务。这些行为违反了《气象法》第25条之规定,属非法传播公众天气预报。省气象局于2002年8月14日派出执法人员依法对其进行了查处,该网站在收到《责令停止违法通知书》后2天停止了违法行为。

[案例四]河北省一家短信运营商因经营气象短信业务与气象主管部门发生争议,该省11市气象行政部门分别对该短信运营商下达行政处罚书,并引发了11起行政诉讼。6月13日,石家庄市桥西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其中的一起行政诉讼纠纷。

二、社会质疑及解析

类似的案例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气象信息与经济联系日趋紧密的今天,将会越来越多。信息社会里信息会带来的经济利益势必会使一些企业或个人把目光盯到天气预报上来,如案例三、四中的网站和短信运营商。人民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品质提高,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多样化,从而使一些服务行业盲目天气预报这样的好心办坏事,如案例一、二中的报社和公交公司。

对于两种情况下的违法处理,均有法可依,但也都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2.1质疑一:气象部门独占气象信息资源,并以垄断权,是一种垄断行为。

03年科技日报发表的《热点聚焦:中国气象怎样走向市场》就已开始关注这个问题。而气象部门到底是不是垄断?究竟一个什么样的市场中什么样的行为才构成垄断?我们不妨从法律角度入手,在尚未正式出台的《反垄断法》(草案)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三条:本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一)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二)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前款第(一)项所称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第四条:本法所称经营者,是指在相关市场内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本法所称相关市场,是指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相关商品或者服务(以下通称商品)进行竞争的范围或者区域。也就是说该法给出的定义中构成垄断,首先是在相关市场中,为排除其他竞争者而采取的达成垄断协议或滥用支配地位等手段。气象信息服务领域本身不构成反垄断法所说的市场地位,《气象法》第三条强调:气象工作应当把公益性气象服务放在首位;气象台站确保公益性气象无偿服务,明确了气象服务的公益无偿原则。气象服务部门不是企业,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共服务单位,而不是市场的主体。虽然在气象服务中存在个别有偿服务(见气象法第三条)和收取部分传播收益(见气象法第二十五条)也只是一种探索和对公共经费的补充。不可否认和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气象服务局部领域会向民间开放,并够成合理市场,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市场。同时,气象部门不是市场主体,也就不能称之为垄断了。

有专家学者指出,正是因为国家用法律的形式来巩固了气象部门的垄断地位,才造成了今天这样无市场形成竞争者少的局面,其实是一种国家垄断行为。国家确实需要对一些领域进行垄断,气象服务也包含其中。对于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行业,国家有必要完全控制其不进入不必要的市场进行竞争。并非所有的竞争都导致进步,尤其在经济发展尚未达到可以放开的阶段更是应当谨慎。以现在的国情来看,气象服务气象信息直接影响着工农业生产和公众生活,一旦失真,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贻害无穷。竞争会带来不择手段,甚至以迷信代替科学,以哗众取宠代替严谨认真,那样不但不利于气象事业的发展,也会阻碍经济建设的进行。

当然,国外与我国不同的气象服务类型,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比如英国是公私竞争型,公共气象部门既开展公益,又开展商业,同时鼓励私人公司搞商业性气象服务,公共气象部门与私人气象公司在气象服务市场平等竞争。这种制度安排,减少了政府的经费和精力负担,既保证了公益性气象服务的持续发展,又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政府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美国、日本是公私分明型,公益性气象服务与商业性气象服务分开进行。公共气象部门只搞公益无偿服务,不搞商业性活动,资料和产品无偿提供给社会和私人公司;商业性气象服务由私人气象服务机构开展。但是,公共气象部门仍然需要政府直接拨款,公共气象服务的提供缺少竞争和激励,而公共气象服务的使用也没有财务约束。新西兰是完全竞争型,国家实行气象信息全部商业化,国家没有气象部门,政府也要出钱向私人气象公司购买数据。而在我国,直属于国家气象局的华风集团正在做着一些有益的探索。我国加入WTO之后,气象服务商业化行为也越来越刺激公益气象的发展进步。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气象服务贸易属于WTO贸易服务的范围,因此国外各种类型气象服务都将成为我国气象服务的有力挑战,气象做为特殊服务领域,最多也只能是有限放开。或许未来中国气象服务领域会向市场方向发展,而那时再讲垄断避免垄断也为时不晚。

2.2质疑二:气象部门应当以便民原则为服务指针,不应当和方便民众无谋利的行为过不去。

对于同样仅以服务为原则,不为谋利的便民违法气象信息的行为。虽然他们的初衷是好的,只是为了方便人们,但做好事也要讲究方法,便民不能成为违法的理由。一个真正法治社会,应当依法办事,按照法律的程序来做好事,而不是随意妄为。这样不但容易办错事,而且容易让想办坏事的人钻了空子。其道理类似于慈善事业,慈善本是好事,以己之财助人一臂,但是如果没有法律的监管,很容易使双方都受损,而违法者从中渔利。凡是有经济利益的领域,都会引来不法分子的注意,而非法的方式纵然有个体的便捷性,却不利于国家的行政管理。众多的法律案例都一再证明,法治社会做事最好的方法就是遵循法律办事,违法办事会偶尔给人以方便省事的,但久则必乱。法律是用来防范和规范做事的,因此,如果真的是把便民服务作为气象事业的原则,那就应当依法办事。

三、气象信息的法律依据依法办事就应当熟悉相关法律,我国的气象法律也越来越完备,越来越充分起来。关于如何气象信息,我们从气象法及地方规章中完全可以找到适当的方法。

3.1统一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在第二十二条中明确规定,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制度。

如何做到统一?首先,的来源统一,气象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中,(除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其次,的渠道统一,气象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应当安排专门的时间或者版面,每天播发或者刊登公众气象预报或者灾害性天气警报。第二十五条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向社会传播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必须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并标明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

为保证的来源和渠道的统一而规定了相应的处罚,第三十八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一)非法向社会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的;(二)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向社会传播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不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的;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九条,该处罚条款是有效条款。对于其中的非法的概念,气象法没有详细说明,但从其前后法条可以看出,非法情节应当包括:个人或其他组织向社会气象信息,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未安排时间版面每天播发气象信息,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向社会气象信息未使用气象台提供的信息、未标明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各地方规章也以行政许可和命令禁止等不同形式来规范气象信息(如浙江省实施《气象法》办法)。

3.2著作权问题

随意播发转载气象信息,不仅违反了《气象法》和地方规章,同时也违反了《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中国气象局刊发的《气象预报与刊播管理办法》中明确,气象预报属于气象科技成果,制作和单位对其享有所有权,并受有关法律、法规保护。气象预报信息是气象台站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根据著作权法规定,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主持,代表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视为作者。因此气象部门是预报信息的合法著作权人,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著作权法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合同或者取得许可。

因此,笔者认为,非气象部门气象信息,要注意到,在某些制订的地方规章中有明确的行政许可规定的省份,应当按照行政许可程序办理。气象部门正当行使审批和监督的职能,并收取适当费用用于气象事业发展。对于无明确规定行政许可的省份,个人及其他组织无权气象信息,即不能,否则就是违法。对于正当使用气象信息的组织或个人,可以和气象台站签定使用协议,但该使用不应当涉及。

而气象部门在遇到违法气象信息行为时,不但可以依照行政法律程序,对违法人员和组织进行行政处罚,同时气象台站做为气象信息的著作权人,还可以依照著作权法,对违法使用气象预报信息的侵权行为人要求民事赔偿。

四、一些建议

虽然关于气象信息的非法传播问题,法律已经做了详尽的规定,我们从国家发展经济进步和当前国情的角度能够理解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制度,但对于非法传播气象信息的执法工作以及气象部门对气象信息的工作仍任重道远。

首先,需要做好普法工作。虽然气象部门是科研单位,以科技研发为主导。但科学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帮助,没有法律的指导和防范,气象工作就很难做到科学严谨,服务人民。所以就需要气象部门在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同时,不忘普法宣传;在科学普及的同时,让气象法同样深入民心。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气象事业顺利进行。做好社会普法工作,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对媒体的普法,现阶段媒体具有相当大的舆论引导能力。而在违法事件发生后,某些媒体的唯恐天下不乱心理,也刺激了很多不懂法律的民众的违法热潮,这固然是媒体监管上的疏漏,但也是新闻自由很容易带来的副产品。这就需要气象普法工作首先做到先普媒体,让媒体先知道法律,明白法律,并代为解释法律,从而让大众了解法律。因此,先普媒体是做好气象普法的一个便捷有效的方式。

其次,气象执法部门应当规范执法、严格执法、依法执法。气象执法存在着发现难,相关法规少等困难,这就要求气象执法更要做到规范严格。气象法其实质是实体法,而气象法缺乏程序法规,所以更多的时候,只能依靠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等行政相关法律。因为气象部门的行政主体性质,所以在气象法律诉讼中使用行政诉讼规则是符合气象法律特性的。但我国一向有重实体轻程序的弊病,加之气象法的公益优先原则,很容易造成气象行政诉讼只追求实体公正而忽略程序公正。wWw.gWyoO.

再次,气象信息服务要跟上时代步伐。许多的违法行为的发生,正是因为气象部门自身的服务并没有完全适应经济发展,没有全面的考虑到人民的需要,因此才刺激了一些公司企业以此做为其盈利的手段。正是服务的滞后,才给不法分子创造了“市场”,同时也给自己造成“垄断”的负面影响。《国务院下发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应拓展气象信息渠道,引导有关媒体、网络和通信运行企业积极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信息的播发工作,以气象警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多种形式及时气象灾害预报警报信息,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服务渠道,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2006年11月10日浙江省气象局新闻

[2]2004年10月18日金华日报二版

[3](2003年12月02日长沙晚报

[4](2006年06月20日中国青年报

[5](2003年4月8日科技日报

气象信息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公众 气象 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291-01

【引言】对于气象服务来说,属于我国气象事业的立业之本。伴随着对气象科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加上观测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资料处理技术也在一步步增强,还有计算机技术、卫星雷达技术等技术的应用,气象信息不但在量上有个很大的突破,信息的准确率也得以提升。

一、公众气象服务

公众对于社会气象信息的需求最先受到生理需求的驱动,之后是保障内在安全需要的驱动,最后是高层次的信息需求。为了给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减少损失,长期以来,气象部门通过更新观测、通信设备,不断改进预报模式,加强特殊季节值班等各种措施,希望能够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虽然如果把社会公众看做独立的个体的话,其需求是千差万别的,气象部门要提供的服务就是要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这种需求需要气象部门经过长时间、不间断的调查,为社会公众提供能够满足他们生理、生活和生产需要的气象信息产品,从而根据公众需要,进一步明确未来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

二、公众气象信息服务的发展建议

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一些灾害性的天气在世界各地频繁出现,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公众气象服务信息的迅速发展非常重要,可以增加社会公众对天气变化的关注,提高气象防灾和减灾意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重要信息。在公众气象信息服务的a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气象部门对防灾减灾服务的提供,提高气象信息的价值、结合信息技术实现公众气象服务信息的发展。

1.提供气象部门的防灾减灾服务

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气象灾害频发,防灾减灾工作就十分重要。为了在灾害前,提示人们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气象部门在气象服务信息的时候,一定要提供相关的防灾减灾服务。例如,我国的气象局专门建立了气象灾害警示系统,对灾害性天气进行监测和预防。气象部门利用不同的信息传播方法,实现对气象信息和预警信息的及时,可以有效的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手机气象短信服务,在信息传输的渠道中,具有广泛的覆盖面,比较便捷,可以实现对气象信息的迅速传播,为气象信息服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提高气象信息的价值

气象信息如果只是向人们提供天气信息,已经不能适应用户新的发展要求。因此,气象服务部门应该提高气象信息的价值,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例如,气象部门在向用户提供气象信息服务的时候,不仅提供天气信息,还在信息中增加了出行指数和锻炼指数,为农民用户提供一定的施肥指数和灌溉指数。这样可以促进气象信息服务的多样化发展,满足更多人的气象信息服务要求,增加了气象信息的社会化和公众化特点。

3.结合信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气象信息的监测技术也越来越高。在向人们提供气象信息服务的时候,气象部门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实现对气象信息的广泛,提高人们的气象信息认识,实现气象信息的有效运用。例如,气象部门除了和移动企业结合向用户传达气象信息之外,还可以结合腾讯、百度等比较常用的信息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显示气象信息等。

4.气象手机短信平台打造公众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由于气象手机短信的快捷、准确、定时、一对一服务,所以深受用户欢迎。已成为公众了解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同时也面临着与报业、广播电视等运营商的竞争。报业集团的手机报内容丰富,详实,用户十分喜爱。气象部门应发挥自己的网络、品牌、用户众多等优势,拓宽服务范围,加强与公共部门的合作,气象、农业、水利、高速路况等关系群众生活的实时信息,把手机短信平台打造成气象公众服务的信息中心。

4.1通过农信通手机短信系统为农民提供及时的气象信息

当秋收季节,气象部门要精心部署和准备,全力做好秋收气象服务工作。通过农信通短信系统,每天24小时天气预报和近期主要天气特点,以及对秋收工作的影响;组织预报与服务人员多次深入到田间地头察看土壤墒情,开展下乡调查,实地考察农作物的长势;对于早熟地块建议农民及时收获,对晚熟地块建议农民增加田间透光度、喷施促早熟制剂等方法促进农作物早熟;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大大地增加了农民对天气的了解,及时准确地做好有关雨雪天气的准备,为农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2与地震局合作实时信息

地震是人类最恐惧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是毁灭性的,但提前预报非常困难。当人们恍恍惚惚感觉到发生了地震后。往往不知所措,最想知道的是哪里发生了地震,离自己所在的城市有多远,而在人们最需要得到信息的关键时刻,往往却处于信息传递的真空区。因此,利用气象手机短信平台与地震局合作,在第一时间震后实时信息,可以澄清因军事演习、爆破施工等引发的震动被误认为地震的谣言,消除谣言引发的地震等群体性活动。

4.3与公共服务行业联合开展便民服务短信

加大与高速公路、环保、电力、供水等公共事业部门合作的力度,拓宽服务的范围。供电公司、自来水公司有计划的停电、停水可以做到事前通知,用户都能理解,并提前做好准备。但因大风、暴雪、意外事故等造成的突发性停水、停电,由于电力、供水等部门没有短信平台,不容易将信息及时,给用户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通过与这些行业部门联合开展便民服务,遇到临时停水、停电时,按相关单位的要求,及时停水停电原因、范围、何时恢复的手机短信,既满足用户的需求,又可以有效化解因突发性事故造成停水停电给用户带来不便可能引发的怨气,维护了相关行业的形象,更以实际行动感染着气象短信用户,形成“气象短信是个宝,突发事件它知道,居家生活不可少”的氛围。

参考文献

[1]黄治勇,王丽,王仁乔;公众气象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湖北气象;2012。

[2]高晓斌,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与气象部门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方向[J];陕西气象;2012。

气象信息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气象信息;农村;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S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204-1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防灾减灾方面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一些地区由于地形地貌较为复杂,极易出现局性地、突发性的恶劣天气,这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通过气象信息服务可以提前为人们提供有效的各类信息,如何有效的利用气象信息,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指导,这对于社会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不仅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对社会的安定团结、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1 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的实现途径

我国农村地区占地面积较大,且人口众多,做好农村居民的气象服务,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如何能够将各类有利信息及时传递到农村居民手中,为他们提供实时信息,需要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从当前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途径有,一是通过电视天气预报的形式。电视天气预报是农村居民了解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途径,通过电视气象节日的收看,可以有效的了解气象变化情况,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指导。二是通过手机气象短信的形式。通过手机气象短信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实现途径,它通过一定的信息服务平台将各类农业生产的气象信息发送到相关用户手中,使他们及时对天气情况进行了解,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气象灾害等,目前随着农村地区手机用户的越来越多,手机短信的形式正在逐步得到推广。三是“96121”气象电话的形式。通过拨打气象电话“96121”的方式对气象情况进行了解,平日大多数农村居民会很少拨打,在遇到恶劣天气或复杂情况时,农村居民拨打的人数也会有一定的增加。四是通过广播电台、报纸的形式。由于农村居民平日里农忙时间较多,大多数农村居民阅读报纸、收听广播的时间有限,因此接受这类气象信息传播的人数较少。五是互联网的形式。随着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迅速,互联网已经进入到了平常百姓家中,对于计算机的依赖也不断增大,通过互联网的形式了解天气信息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六是气象预警平台的形式。这一形式主要适用于在恶劣天气或复杂天气时,通过各类预警信息,组织相关人群进行气象预防,做好各类安全生产。

2 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信息气象服务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农村居民获得的收益也越来越多。但由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各种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气象信息服务还表现出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这严重影响着我国农村地区气象信息服务的水平。

2.1 气象信息服务水平难以覆盖全部

我国由于地理位置差别较大,各个地区的地形、地貌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别,因此,气象信息在服务上也出现了一定的差别性,对于一些地势较为平坦、监测条件较好的地区,对于气象信息的监测较为准确,而对于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气象监测站较少,人员实施条件不足,特别是一些山区境内,气候条件变化多样,监测较为困难,这样就造成了在气象信息服务上也出现了一定的不足,致使气息信息覆盖面不全、容易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

2.2 农村地区气象信息意识淡薄

由于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不高,致使一部分农村居民对于气象信息服务的意识较为淡薄,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认为自身对气象信息了解较多,不需要气象部门提供的信息。同时,各级气象信息部门的财政投入力度不足,服务水平不高,也是影响农村气象信息服务欠缺的一个重要因素。

3 新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的思考

3.1 政府部门要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政府部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协调力量,在气象信息服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地方要不断完善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不断健全服务网络,拓宽服务覆盖面,增加气象服务的建设项目,有力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时,要对各类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进行完善,完善灾害应急处理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各级地方政府要不断的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的投入机制,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方式,为农村地区气象信息服务提供坚实的保障。

3.2 气象部门要提高气象灾害预测能力

气象部门作为各类自然灾害预测的主体,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级气象部门要把防灾减灾作为气象信息服务的首要地位,要不断的加强监控的能力,要能够充分考虑到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和种可能发生的灾害,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要加快建立各种自然灾害事件的应急机制,不断的完善气象预警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提高气象部门的服务水平和能力,要加强各类预警机制的研究力工,实现对各类自然情况提供准确的气象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洪祝.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生态文明建设[J].浙江气象.2010(04).

[2] 杨恭敬.陈仓区气象服务农业工作调研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20).

气象信息范文第9篇

新一代雷达系统具备监测、预警和服务一体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防灾减灾能力。各观测设备和防御设备需要在一定的网络环境中运行,我市气象网络有内部局域网和外网,卫星网等。内部局域网采用网状拓扑结构,且与福建省气象信息中心及宁德市气象局通信专线、雷达接收系统、降雨指挥中心、internet互联网等之间相互连接的复杂网络体系。任何一个部位的网络系统遭到破坏,有可能导致整个观测系统的瘫痪,对气象业务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找出气象信息网络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安全之策显得十分重要。

2气象信息网络存在的问题

2.1信息网络安全意识较差

目前,气象部门的大部门工作人员存在着重使用、轻管理的网络认知态度,网内各设备的使用操作者认为气象网络是专网,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不会有安全问题发生,就养成了随意上网的习惯,增加了网络隐患;虽然有相应的网络安全信息管理制度,但相关人员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较差,对网络安全方面没有注重强调,要求较低,使基层操作人员疏于安全防护,增加了气象信息网络被病毒感染的几率,造成信息数据被破坏、丢失,甚至使整个网络瘫痪。

2.2共享信息交流频繁,各部门协调机制滞后

现代化综合气象业务体制的建立,构成地基、空基和天基一体化的集约平台发展模式,气象部门与多个部门之间建立了数据交换共享的联动机制,使气象信息网络的使用度更加频繁,不同单位之间的网络信息频繁流通的同时,增加了网络安全隐患。各相关单位只重视自己内部网络运行状况,无法查看到其他互通部门的网络安全隐患,导致网络故障发生时,不能相互协助解决,有可能影响到其他交互网络的安全。期间数据信息在使用、传输等过程中可能发生被外人读取、假冒、恶意修改等多种风险,容易发生数据信息丢失、泄密的严重问题,使气象信息的可靠性大大降低。

2.3缺少网络故障应急方案

科技的进步,增加了网络被攻击的手段,气象网络系统其他电脑的接入和较多的连接点,都给攻击者以可趁之机,使用逻辑炸弹、网络病毒、失能武器等多种入侵方法,侵入网络系统内部,对网络系统进行肆意掌控。虽然有自动网络安全管理系统,但其主动防御技术与网络攻击手段相比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再加上网络故障的不确定性和网络管理人员技术能力较低等不利因素,导致很难制定全面的网络故障应急预案,在较短的时间内任其破坏网络系统,导致气象信息被非法窃取、破译、拦截等,破坏了气象信息的完整性。

3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建设的安全策略

3.1加强网络技术防护

网络技术防护是利用相关访问控制、防火墙等技术,保护气象网络范围内的各种行为操作。利用访问控制可以对入网访问、网络权限、信息目录等进行控制,确保内部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访问;防火墙是气象网络最基本、有效的安全措施之一,防火墙处于网络使用群体与外界通道之间,对所有internet的来访信息进行检查,拒绝不明危险信息来源,提高内部网络运行质量;入侵检测技术可以对气象信息网络中的各个节点进行入侵检测、监视和分析,对监测到可疑地址进行自动切断,并发出警报,实现网络管理的动态监管;网络密码技术包括单钥匙密码体制、数字签名等多种密码钥匙管理方法,为信息安全提供可靠的保证,直接防止人为入侵,增加了气象信息的实用性和完整性。

3.2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气象网络是否形成良好的网络环境,最重要的是管理,网络安全管理要结合安全技术和防范措施双重防护,才能确保气象网络的良好安全有效。网络安全管理贯穿于气象工作的所有流程,可加强内部工作人员的安全网络意识,制定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相关领导和管理人员要严格执行监督其网络运行维护制度,使全体人员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同时明确设备软件管理责任,提高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责任心,便于对网络设备及网络系统进行全面管理,提高气象信息网络的安全性能。

气象信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气象信息服务 气象服务模式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互联网和移动增值是新媒体最重要的两个领域。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具有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等特征。新媒体技术是指依托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生成的新得传媒技术。

二、气象信息服务手段

我国的气象服务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一的气象服务发展到公众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气象有偿服务和商业性气象服务为一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性气象服务体系。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信息传播也经历了从平面媒体到视听媒介再到移动通信、互联网媒体的转变。报纸、影视、短信、wap、网站、3G等气象服务应用层出不穷,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传播媒介手段可以大致将气象信息服务分为以下几类:

1、印刷品气象信息服务。包括报纸、杂志、期刊、传真等,是传统的气象信息传播手段,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手段。优点是易于保存、廉价方便。缺点是受到预报定时、字数篇幅、时间和频次固定的限制。

2、电话气象信息服务。电话气象服务手段方便、快捷,可以按需选择。最大的优点是预报信息和内容不受播出时间或播送篇幅的限制。信息接收时间和信息内容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选择,播送内容可以根据天气的变化情况随时更新。缺点是电话一对一方式传播途径单一,预报内容对用户来说无法以简单的方式重复使用,不易查存。

3、广电系统气象信息服务。广电系统曾是最普及、最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介,我国从1956年6月1日起就在通过电台向社会公众天气预报信息。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后开始播发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开始于1981年7月1日。广播电视传播一直以来都是气象信息服务有效地传播方式。优点是覆盖面广,获取方式方便。缺点是受节目播出时刻和内容长度的限制,不易查存和记忆。

4、手机短信气象信息服务。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能够定时接受最新的天气预报信息。优点是简明扼要,方便快捷、并具有一定的互动性。缺点是受短信字数限制,内容比较单一。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巨大冲击,天气短信服务规模大幅度下降。

5、网站等互联网服务。目前专业的气象网站有中国天气网、湖北气象天气通等等,各种热门网页主页上一般都有天气资讯模块。优点是资源共享,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缺点是阅读不便,受网络条件限制,信息来源无法保证。

6、微博、微信等。“气象微博”、“气象微信公众号”作为气象新媒体的代表,具有迅速、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作为新媒体在气象服务领域中的应用,能起到提高气象防灾减灾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进一步了解用户需求,推动公众参与气象服务以及带动其他服务项目发展的重要作用。缺点是受移动通信网络或互联网络条件限制。

7、手机客户端。天气预报客户端是目前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用户获取天气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主流气象客户端软件:“墨迹天气”、新浪“天气通”、“中国天气通”、“中国气象频道”。优点是使用方便,形式多样,信息量大。缺点是受移动网络和接收设备条件的限制。

三、国内外典型商业气象服务模式

国际上的商业气象服务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1969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就是以“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为主题。为了提高服务能力,国外专门的气象公司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开发出各类气象指数预报信息,例如乘车指数、啤酒指数、食欲指数、雨伞指数、泳装指数等,特定的气象服务提供给专门的需求单位,采用定向服务获取利润的模式。

国际上常见的商业气象服务的运作方式可归以下几类:

一是国家气象部门仅提供公益性气象服务。比如美国和日本,其国内的各种商业气象服务均由私营气象公司提供。二是国家气象部门承担所有公益性和商业化气象服务,比如新西兰整个国家的气象服务商业化发展。三是国家气象部门同时开展公益性气象服务和商业气象服务。这种类型又分为两种情况。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内的商业气象服务是国家气象部门与私营气象公司竞争的形式开展的。中国的气象部门主要从事公益气象,同时开展商业气象服务,但因为缺乏私营气象公司,商业气象服务基本被气象部门垄断。

商业气象服务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

一是萌芽阶段,国家气象部门完全靠政府拨款,以展公益气象服务为主,专业有偿服务为辅。二是拓展阶段,公益气象服务、专业有偿服务和纯商业气象服务作为业务工作并列发展。三是蓬勃生长阶段,纯商业气象服务和公益气象服务、专业有偿服务相分离,形成如今美国、日本、新西兰、英国的商业气象服务发展模式。

四、新媒体时展气象信息服务的几点思考

(1)以客户和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开发丰富的具有针对性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利用优势资源,细分用户市场,制作针对性强的服务产品。(2)依托新媒体技术,多手段、全方位发展气象信息服务。明确不同媒体介质气象服务产品的差异化定位,建立多个服务产品之间的相互联动发展机制,利用各种服务渠道和手段,根据用户需求和服务效果优化服务项目内容、数量。(3)公益气象服务和有偿性商业气象服务相互结合。逐步利用微博、微信、网站等公益性免费服务带动短信、点播、专业服务等收费服务项目稳步发展。发掘气象信息服务的商业附加价值。在每天更新的天气信息、灾害天气预警信息,气象科普、健康养生、生活类服务内容中,结合相关的品牌产品推荐。(4)结合天气热点策划天气话题,开展其他服务推荐活动。新媒体服务界面上开发气象短信定制、专业服务点播、差异化气象服务模块等功能向用户主动推送有偿气象信息服务。巩固传统气象信息服务成果,拓展新媒体气象服务领域。

五、结束语

上一篇:医院信息范文 下一篇:采煤安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