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03 17:23:46

气象服务市场分析

气象服务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气象服务;产品属性

中图分类号:Q93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004-02

一、对气象服务的产品属性定位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

(一)讨论气象服务的产品属性的必要性

气象服务是市场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属于服务产业。社会经济单位,不论是生产部门还是消费部门都对气象服务有需求,需要以气象服务来保障生产,防灾减灾、指导生产和生活。有气象服务需求就需要有气象服务的供给。那么,怎么进行供给呢?在当代市场和政府都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混合经济中,市场和政府对产品的供给是有分工的而且这种分工是根据产品属性进行的。西方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生产和生活中需要的产品可以分为三类,即公益产品、私人产品和混合产品。并且这些理论指出:私人产品应由市场供给,公益产品应由政府供给,混合产品应由市场和政府共同供给。

由上我们看出,产品属性是市场和政府分工实现产品供给的根据。市场和政府的分工可以优化配置资源,增加社会福利。二者就像两只手,实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气象服务也是一种产品,它的产品属性如何?它的供给应该如何实现呢?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实现市场和政府的在气象服务供给上的分工,我们需要进行气象服务产品属性的认识。因此讨论气象服务产品的属性和成因是非常必要的。

(二)对公益产品、私人产品、混合产品的认识

公益产品理论①是对气象服务产品属性定位的理论依据。公益产品理论认为,公益产品从广义上讲可以包括有形产品和还包括无形产品。与一般的私人产品相比较,纯粹的公益产品通常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非排他性,其二是非竞争性。所谓非排他性是指一个产品提供出来,便会有众多的受益者,不可能将任何人排斥在外面,不管付费不付费,大家将共同消费这一产品,即该产品具有正的外部性、不能排他,例如国防安全、公共场所燃放的礼花、路灯等;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个公益产品提供了,多一个消费者的加入并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消费者无须为消费展开竞争,即边际成本为零。例如刚才介绍的三个例子――国防安全、公共场所燃放的礼花、路灯。具有这两个特征的产品就是纯公益产品。

与公益产品相对应,私人产品就是具有排他性竞争性的产品或劳务,我消费你就不能消费,没有外部性,边际成本不为零。例如牛奶、个人电脑。

除了公益产品和私人产品以外,就是混合产品。混合产品是排他性和竞争性只具其一,要么是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要么是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例如不拥挤的收费公园是一种混合产品,它通过收费实现排他性,同时公园内多进一个人不影响先进来的人的游玩,即具有非竞争性。因此不拥挤的收费公园一种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混合产品。再如水资源也是混合产品。水资源有限,所以你用了我就少用,但无法排他,因此水资源就是一种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混合产品。

(三)公益产品与私人产品、混合产品的判断标准和步骤

明白了什么是公益产品,私人产品和混合产品,我们就应该对社会中所提供的产品进行判断。怎么判断呢?应该遵循一定的判断标准。竞争性、排他性、排他成本高不高或排他技术能否实现,是产品属性的判断标准。

判断标准:

第一:竞争性特征,即竞争性还是非竞争性;

第二:排他性特征,即排他性还是非排他性;

第三:排他成本高不高或技术上能否实现;

有了判断标准,遵循下列步骤对产品的属性进行判断。

判断步骤:

首先,看是否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两点具备为私人产品;

第二步,看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或者排他成本非常高技术上无法实现也可视为具有非排他性),两点具备公益产品。

第三步,看是否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排他性成本高技术上无法实现也可以说具有非排他性)或者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也就是说,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只具其一,就是混合产品。如下图所示②:

二、对气象服务的产品属性的定位及成因

有了对气象服务的认识和对产品属性的判断标准,现在我们可以根据判断标准,对气象服务产品的属性进行判断了。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气象行业是公益行业,气象行业所提供的服务是公益服务,气象服务的产品属性是公益产品。那么气象服务是不是公益服务是不是公益产品呢?我们应该以理论为指导,确定气象服务的产品属性。

今天的气象服务种类是非常多的,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公共经济学理论,从产品属性的角度对众多的气象服务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将发现因为气象服务涉及很多方面,所以气象服务的产品属性不一而足。

(一) 气象服务是不是公益产品

我们来看这几项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包括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消雾、人工消雹)、在大众传播媒介上传播的气象预报资料实况资料警报消息、政府决策气象服务、国家安全气象服务、国家公路铁路航空航海的保障气象服务、针对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的气象灾害警报服务等。这些气象服务从公益产品理论来看,第一无排他性第二无竞争性,如,人工影响天气,是针对空间尺度达几公里到十几公里的云团进行作业,不论是人工增雨消雨还是人工防雹消雹作业,受益者是该云团覆盖下大片区域的城市乡镇的所有人,对人工影响天气的消费无法排他,受益时没有你享受了我就没有了的竞争性。因此这种气象服务是公益产品。再如,在大众传播媒介上传播的气象服务也是无法排他而是共同受益,所以很明显,这类气象服务是公益产品。政府决策气象服务、国家安全气象服务、国家交通运输气象服务、气象灾害警报服务也都是一样。

由上分析,可以定性这些气象服务产品都是公益产品。

(二) 气象服务是不是私人产品

现在,我们来看这几项气象服务:避雷施工检测、企业工程建设的保障、企业庆典活动的保障等。

我们再运用公益物品理论对这些针对个体企业的气象服务进行考察,如针对企业庆典活动气象服务保障,气象服务保障的是该企业某种活动的顺利实施不是其他企业,这样就具有排他性特征,而且技术上很好实现排他性,同时该企业享受针对该企业的气象服务保障而别的企业不能享受,这样就具有享受的竞争性的特征。排他性和竞争性这两个特征具备,因此这类气象服务是私人产品。同样企业的工程建设气象服务保障,避雷施工检测气象服务也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特征。所以很明显这些气象服务也是私人产品。

这样看来,气象服务产品不是单纯的公益产品,还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气象服务。其实通过分析,气象服务产品还有其他特征即竞争性和排他性只具其一,这种特征的产品只能称为混合产品。

(三) 气象服务是不是混合产品

我们来看这几项气象服务:收费的行业气象服务(例如服装行业,空调行业、饮料行业、水产行业、建筑行业等),商业化用途的气象预报资料实况资料警报消息等可以称为混合产品。

首先我们来看收费的行业气象服务,行业气象服务是针对某个行业生产或消费而提供的气象服务,在这个行业里哪个企业都可以使用你用了不影响我使用,这说明行业气象服务的非竞争性,排他性是通过收费实现的,这样行业气象服务就属于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混合产品;同样的道理,商业化用途的气象预报资料实况资料警报消息,例如保险中应用的气象服务资料,不是你用了资料就消失了,你用不影响别人使用,因此这类气象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同时因为个人商业化使用就具有了排他性,因此也是混合产品。

通过公益产品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气象服务无竞争性但可以排他,所以这类气象服务是混合产品。

通过对其气象服务产品的公共经济学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因为气象服务种类很多,因此不同的气象服务,产品属性是不同的,可以分别归入公益产品、私人产品、混合产品中。也就是说:

有的气象服务是公益产品。

有的气象服务是私人产品。

有的气象服务是混合产品。

(四)气象服务产品属性成因分析

为什么气象服务具有这样的产品属性呢?它根源于气象需求的特殊性。气象需求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种对赖以生存的环境在认识和实践上的需求。大气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属于环境因素和宏观因素。气象现象发生在大气中,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是不可能脱离大气环境来存在的,因此发生在大气中的现象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大到国家全人类,小到企业、家庭、个人我们不能没有大气,我们的生存发展也不能脱离大气。这样,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是广泛和深入的。针对个别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因为针对性非常强具有度身定做的特点,就具有私人产品特征,两个特征排他性和竞争性都具备。共同需求分为各种不同群体的需求,例如,企业、行业、国家、全球,这些共同需求,随着共性的扩大化,气象服务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越明显,也就渐成为公益性产品。

参考文献:

① 张洪广、马鹤年.《我国气象服务产业化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期

② 马鹤年.《气象服务学基础》[M].气象出版社,2001

③ 吴肇基.《公共经济学》[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

④ 曹雪芹.《财政与税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⑤ 曹小春.《市场营销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⑥ 张晶.《中国气象部门体制变革的公共经济学分析》[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⑦ 邵博文.《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知识读本》[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气象服务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燃气用户;发展;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作为城市公用事业行业,管道燃气行业的经营关系到城市千家万户的正常生活,但它也要象其他企业一样参与到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也需要对市场营销环境进行分析。企业必须依照自身条件,并有效运用目标营销理论和市场环境营销理论进行分析,选择一个或几个作为目标市场,在此基础上完成恰当的市场营销,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需求,为其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使企业的目标得以实现。

1.塑造燃气企业形象

燃气企业要实现从自然生存到竞争生存,从垄断经营到竞争经营的转变,保持或提高市场份额及市场占有率,不仅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及服务水平,还要注意产品的形象价值的提高在消费者中树立别具一格的企业形象。衡量企业形象的主要指标是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不仅可以提高消费者信心,赢得消费者青睐,也可以鼓舞员工士气,获得政府等相关协作者的支持,从而得到社会公众的回报。燃气公司应应特别注重企安全形象、产品质量形象、服务形象、企业环境形象、公共关系形象、社会形象等等方面的形象建设。

2.加强营销组织管理

加强硬件建设,提高用气可靠性。加强城市管网建设,保证管网安全运行。强大的管网是燃气企业营销的基础,也是企业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根本保证。加强城市新区管网建设,并配合好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建、扩建,重视管网建设质量,真正做到城市建到哪,管道就铺设到那里,保证企业有气送得出,居民有灶点得燃,使居民用气安全有保证。面向城市安排检修,最大限度地减少检修停气的次数和时间。建立快捷的抢修服务队伍,对故障处理提供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快捷服务。加强设计、施工协调。在现实工作中,对签约用户的踏勘、设计、施工等活动都会影响用户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占用用户大量的宝贵时间,给用户增添了许多非必要的麻烦。有效地协调好工程的设计周期,施工组织安排,避免用户无效工作,从而也是保证客户满意度,拓展市场的有效办法。建立完善的服务监督体系。反馈用户意见,改进服务工作,定期与客户代表召开座谈会,通过座谈倾听客户意见,沟通双方感情,了解客户需求,不断改进服务。建立客户投诉部门,投诉电话和投诉信箱,有专人负责处理,在规定期限内给予答复和解决。

3.管道燃气用户发展的有效方法

3.1 认真分析市场目标用户

认真分析目标市场,分析判断出能为公司带来最大机会的服务对象, 往往这部分消费群体更可能购买公司的产品。经过大量的市场调查, 掌握顾客的详细资料, 分析公司的顾客并记下他们的特征, 然后通过分析与筛选, 将公司的顾客细分成更确切的目标市场。经过市场研究管道燃气的目标用户主要确定为: 新建楼宇、酒店,效益好、有一定实力的单位,有条件安装的用户。以单位用户开发为主, 散户开发为辅。确定目标用户后, 首先要熟悉市区内各有关单位住宅的分布情况,了解市政管线已辅设及计划铺设的道路;其次有计划地上门与各单位联系, 回来后及时做好记录与整理工作, 对用户进行分类,分出可能性大、比较大和基本无望的单位, 对安装管道燃气可能性最大单位经常保持联系, 多宣传、多了解情况;对可能性较大的单位则定期回访, 注意意向的发展。顾客购买安装管道燃气一般经过几个阶段: 知晓、兴趣、评价、试用和使用。在每一个阶段都必须给用户有效的信息传播。在最初的知晓阶段, 顾客对公司整个工程的建设、市政管网的铺设及何时能用上管道燃气较关心;而在兴趣与评价阶段对管道燃气的价格、支付方式、管线走向、安装方式方法、施工期限、安全稳定供气, 销后服务等方面了解得更细致;在试用及使用阶段对气价、安全、服务方面要求更高。在与单位用户接洽中, 尽可能多的联系购买的影响者和决策者, 并向他们提供有用的信息与协助。

3.2 签订合同前的谈判

谈判应是基于双方的需要, 寻求共同最大利益的过程。满足公司需要和预测对方需要应成为整个谈判的中心, 以互惠互利方式进行谈判, 视谈判对方为问题的解决者, 对谈判对方以诚相待并视为朋友, 在谈判中摆事实, 讲道理, 但又不屈服压力, 探求共同追求的利益, 在高效率、协调人际关系的条件下, 达成协议, 达到共赢。对客户在商谈过程中提出的各种疑问及讨价还价要不厌其烦, 应给予充分的解释与关注, 以便从中找到双方争执的关键和解决问题途径。谈判要取得成功, 没有熟练的业务知识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客户在谈判中, 最关心的是他所得到的利益和实惠, 向客户介绍管道燃气的方便、安全与经济性, 打消他们对安装管道燃气的疑虑, 是吸引客户最终成交的重要因素。这样, 在平时就要多注重学习营销知识, 谈判技巧、与客户有效沟通的方式方法及管道燃气的专业知识, 熟知公司燃气管道铺设线路、公司收费标准、工作程序及本人的权限。借鉴他人的经验和长处, 不断更新补充业务知识。在谈判过程中, 双方为各自的利益争执不休是合同签订前的必然过程, 这其中一定要沉得住气, 不能因为怕失去客户而放弃原则, 造成自身被动, 同时要给予对方可讨价还价的余地, 这就要求对对方安装管道燃气的原因和计划有充分的了解, 做到“知已知彼”。

3.3 后续服务是保障

管道燃气合同签订后, 对用户就是一条龙的服务系统, 包括设计、图纸会审、施工前交底、施工协调、竣工验收、供气等过程。由于业务人员与用户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这过程中就少不了业务人员的组织。让用户充分了解服务的整个过程及内容, 并协助解决服务中遇到的问题。由于大部分用户对管道燃气的设计、安装、供气的专业知识了解较少, 因此在整个服务工作中就要向用户介绍每个过程的相关知识、相关规范, 服务中, 坚持在遵守规范的前提下, 满足用户需求的原则。合同签订后用户最关心的是工程的质量与工程进度。每个单位的管道燃气的安装和使用都会碰到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和矛盾, 客户的问题和矛盾是否能及时解决和解决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声誉。经常的探望与回访客户, 可以及时了解用户在服务过程的意见与想法, 对用户提出的意见与要求能及时反馈与协调解决。服务工作是环环相扣的, 前一环节工作做得好, 后面的工作就越顺利。整个服务就越有效率与实效, 用户就越满意, 同时越利于合同后续款项回收工作的完成。做好售后服务工作不只是为公司赢得信赖, 同时还能为推销员提升业绩, 售后服务也是促销的手段。每个使用管道燃气的用户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社会上宣传管道燃气的使用效果, 它实际上成为一种无形的广告, 做着无声的宣传员工作。客户能为业务人员介绍新的准客户, 发展管道燃气用户的业务重新迈入一个良性循环过程。

总结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燃气企业须转变观念,从以往等客户上门办理业务,到主动联系客户使用燃气服务。从自身的营销观念,营销管理、营销策略等方面自我改进,以适应日益严峻的竞争局面。使天然气为全民绿色能源目标的实现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气象服务市场分析篇3

(新余市气象局,江西 新余 338004)

【摘要】新余蜜桔是我市自主培育的本地早优良品种,气象灾害对新余蜜桔的影响非常大,新余市气象局积极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两个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直通式气象服务”是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迫切需求,对于提升气象服务质量和效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气象部门为新余蜜桔开通直通式气象服务,能最大程度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害,本文对直通式气象服务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加强直通式气象服务工作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开展;新余蜜桔;直通式气象服务;思考

1 开展新余蜜桔直通式气象服务的重要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我市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时期,也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式气象服务,提高气象为农服务水平,是贯彻落实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业生产科学化水平、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生产经营效益的迫切需要。

新余蜜桔是我市自主培育的本地早优良品种,自1997年全市推广种植以来,果品深受消费者的好评,先后被评为“全国优质果品”、“江西省名牌产品”、 “中国新余蜜桔出口种植基地”、“中国蜜桔之乡”、新余蜜桔原产地保护“证明商标”等荣誉,新余蜜桔各时期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新余蜜桔生育期间气象灾害发生较频繁,对新余蜜桔的品质和产量影响很大,如1991年12月29日出现的日极端最低气温达-8.2℃,为历年最低值,严重的冻害导致新余蜜桔来年严重减产或绝收。因此,开展新余蜜桔直通式气象服务对提高新余蜜桔品质和产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新余市新余蜜桔“直通式气象服务”开展情况

2.1 直通式气象服务内容及方式

将直通式服务对象纳入气象服务用户数据库,建立专门的、点对点的服务产品提供和信息传送渠道,通过信息员、大喇叭、电话、手机短信、网络、传真、气象公共信息电子显示屏等终端常规气象、农业气象、气象防灾减灾、综合信息等服务。

2.1.1 常规气象服务

包括中短期天气预报、短时临近预报、短期气候预测等常规气象服务信息。

2.1.2 农业气象服务

包括农业气象监测、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农事关键期、农用天气预报、干旱监测及影响分析、作物生长期农业气候影响分析等服务。

2.1.3 气象防灾减灾服务

包括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防御指南、重要天气消息等;结合实际提供雷电灾害防御、人工增雨防雹等气象防灾减灾服务。

2.1.4 信息服务

通过遍布全市的气象公共信息电子显示屏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企业形象宣传、产品营销宣传、农资和农产品信息等服务。

2.2 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的案例

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新余市2013年1月3-5日出现了一次雨雪、冰冻天气过程,6-7日维持阴雨天气,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预计未来5天我市仍多阴雨(雪)天气,特别是8-9日我市又有一次降温、降雪天气过程,对当前越冬农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影响。2013年1月7日下午,新余市气象局农气专家联合新余市农业局农技专家共同深入江西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余市鑫海果业有限公司的果园,实地察看了新余蜜桔的受灾情况,指导果农应对近期出现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果农对近期气象部门的天气预警信息非常满意,由于预警及时,防范有效,未出现大的灾情。新余日报社记者全程跟踪采访报道。此举也是该局认真贯彻落实江西省农业厅和江西省气象局联合发文《关于做好农业防寒抗冻工作的紧急通知》(赣农明[2013]2号)文件精神的举措之一,同时该局继续做好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气象服务、预警预报、灾情调查和收集等工作。

2013年7月10日上午,江西省新余市气象局农业气象人员冒着高温酷暑,来到渝水区姚圩镇七里山万亩新余蜜桔基地胡家排果园场,对近期出现的连续高温干旱天气给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进行调查,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气象服务。与新余蜜桔专家顾承业(新余市政协副主席)技术总顾问到果园场指导果农生产。气象与农业专家联合开展“三农”服务。胡家排果园场种植新余蜜桔350亩,由于近期连晴(6月30日至今无降水,括号内为近10日均值);温度高(31.3℃),且连续10天日最高气温大于35℃;湿度小(63%),风速大(3米/秒),导致蒸发量(11.5毫米)加大,新余蜜桔落果严重,果园场负责人邹志斌初步估计要减产60万斤,按每公斤保守价格3元计算,该项果园就损失近百万元。气象专家告诉果农这种天气可能还要持续3-4天左右,指导果农采取土壤灌水或叶面喷水(雾)办法,保持果树所需水分,减少落果现象发生。该果园场还种植翠冠梨、西瓜、水蜜桃等,高温干旱天气对这些果业影响不大。

为保障我市蜜桔产业丰收,2014年11月4日新余市气象局、渝水区气象局联合渝水区农业局深入七里山蜜桔基地,收集今年蜜桔采摘情况,实时了解蜜桔直通式气象服务效果及需求。新余七里山蜜桔基地地处渝水区东南部,规划面积2.6万亩,是新余市委1998年领办创办的群众致富示范服务基地。截至目前,已有50户参与投资,开发面积达到1.8万亩,投产面积1.5万亩。蜜桔10月上旬转色,11月初成熟采摘。此时正值蜜桔收获时节,晴好天气对蜜桔的采摘极为重要。新余市气象局天气预报:受高空低槽东移影响,地面冷空气南下,5日起将有一次降温、降水天气过程。为最大限度的保障果农效益,气象局提前短信提醒果农抓紧时间抢收。11月5日,作为本次服务受益户之一的刘文庆兴冲冲的给气象局打来电话说:“多亏你们提前通知这次降水过程让我们赶紧采摘,要不这果子烂在树上,都是钱啊!这回就光我们这家都至少免去了100万元的损失!”。

3 关于开展新余蜜桔“开通直通式气象服务”的几点建议

3.1 气象部门要开展需求调查,制定周年服务方案,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式气象服务用户数据库

气象部门要联合果业部门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需求调查,编制直通式气象周年服务方案。由各县区果业主管部门牵头、气象主管部门协助,联合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需求调查,确定服务试点对象名单(每个县区各确定1-2家),并结合具体需求编制一对一的服务方案。

开发直通式气象服务系统平台,将同级果业主管部门提供的果业公司信息录入数据库。气象部门要将直通式服务对象纳入气象服务用户数据库,建立专门的、点对点的产品提供和信息传送渠道,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电话及专用信息终端等方式,及时向果业公司提供农业气象监测、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以及农用天气预报等信息。要提升直通式服务质量。切实提高直通式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共同研发防灾减灾适用技术,并加强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推广应用。联合加强对果业公司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升其利用气象服务信息组织生产经营和防灾减灾的能力。我市有大喇叭98个,LED显示屏13个,要充分发挥全省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综合系统的功能,为果农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

3.2 召开现场会议,进行服务试点

由市气象局、市果业局召开全市果业公司直通式气象服务现场研讨会,邀请部分规模以上果业公司参加,共同研究探讨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的相关问题。

根据服务需求调查情况,为服务试点对象提供订单式、直通式、实用性和针对性强的气象服务,定期、不定期收集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总结提炼服务经验,改进服务方式、调整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根据服务对象需求提供直通式气象服务。

市、县两级果业、气象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新余蜜桔直通式气象服务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作配合,切实把直通式气象服务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共同做好全市新余蜜桔直通式气象服务工作,提升果业公司防灾减灾能力和生产经营效益。

在全面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主体自愿、成本补偿的原则,在全市果业公司中逐步推广直通式气象服务。

组建市、县两级果业公司直通式气象服务工作协调小组,每年召开1-2次协调小组工作会议,共同研究解决果业公司直通式气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市级协调小组由市果业局和市气象局业务科、气象台、气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同志组成,各地协调小组组成人员由当地果业、气象主管部门协商确定。

3.3 强化科技支撑和宣传引导

依托全市气象、果业双方和相关果业公司的科技、人才资源,建立全市新余蜜桔直通式气象服务联合专家组,整合资源,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结合实际联合实施相关领域应用型科研课题和项目,联合开展农业气象会商工作,共同制作和气象为农服务产品,切实提高直通式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提升新余蜜桔直通式气象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效益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市、县两级气象、果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宣传平台和资源,并通过市级相关媒体,面向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全市果业公司和果农大力宣传我市开展新余蜜桔直通式气象服务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典型事例,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努力争取各级领导和更多新型经营主体、人民群众对直通式气象服务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气象服务市场分析篇4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气象信息需求和传播,针对深圳大运会气象服务建设,初步探讨公共气象服务3个层面的具体服务需求以及服务要点、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和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介绍了深圳大运会公共气象服务目前的建设情况,着重介绍深圳市气象局研发的新系统、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新做法,指出应当以大型体育赛事气象保障工作为契机,通过完善各类业务系统建设,积极开展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和需求调研,充分拓展气象信息覆盖面等工作,加快推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公众及行业对气象服务的内容要求越来越细致,对服务手段要求越来越多元化,对服务及时、准确的要求越来越高。气象部门可以通过对各个层次用户使用气象信息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借以提升自身的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于2011年在深圳举行的背景下,如何在依托气象业务部门现有的业务系统的基础上,藉大型体育赛事气象系统建设来提升气象部门的服务能力,以及如何在现有服务手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是大运会气象服务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气象信息需求分析、气象信息的传播以及大运会气象服务与公共气象服务建设3方面进行探讨

1公共气象信息的需求

深圳大运会公共气象信息的需求主要分为3个层面:决策层、公众以及专业行业用户。

决策层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主要从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层面来考虑,要求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信息具有准确性、及时性和针对性,对大运会开幕式及各项体育赛事等的决策气象保障要求预报在时段、活动区域的高度精细化,气象服务人员要具有一定的敏锐性。

在夏季,公众普遍较为关心“高温天气”和“最高气温”,对天气实况信息的关注度比气象部门预期的要高,而灾害性天气预警则处于次关心的地位。气象部门一贯认为的公众对气象信息的实际关注点可能有偏差。大运会公众气象服务需加强与高温有关的预报产品的研发工作,还需增加天气实况信息服务。

深圳大运会行业气象服务更多的体现在对整个城市的运行保障中。深圳8月台风、大风、暴雨、高温等灾害天气频现,各行业都有一些针对性的需求。例如,大运会期间游客数量激增,交通运输行业(港VI码头、高速公路等)希望针对台风、大风、低能见度开发服务产品,以保证大运会官员、运动员、教练员等的出行和体育运动设施的顺利运送。同时,在高温频现的8月,气温的小幅上升就会对电力负荷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加强气温变化趋势监测及服务,配合电力能源部门做好在大运会期间的电力运行保障。

2公共气象信息的传播

大运会期间信息量巨大,为了将气象信息第一时间传达到社会各层面,气象业务部门应当致力于丰富气象服务手段,同时拓宽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

气象信息现有的传播渠道主要有:电视、广播、12121服务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络、气象信息电子显示牌、报纸、小区广播等,各种媒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2009年深圳公共气象服务调查表明,电视仍是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最主要渠道,而手机短信首次超过网络成为第2主要渠道,见证了深圳气象手机短信业务的蓬勃发展。调查还指出有近40%的公众希望“增加气象渠道”,实际上目前已有超过8种途径向公众气象信息,然而每种渠道的受众面和信息传达率有较大差异,公众个体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单一。深圳气象局通过大运气象信息服务建设,在继续发挥新兴传播渠道特长的同时充分激发传统媒体的优势,建立一个立体的传播网络,以达到公共气象服务“以人为本,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目的。

3大运会气象服务与公共气象服务建设

大运会使深圳公共气象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此前的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保障工作的成功,给深圳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如何借助大型体育赛事的气象保障服务,了解服务需求、拓展服务领域、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是气象部门最迫切的关注点。结合大运会气象服务保障项目建设实践,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提升。

3.1完善各类业务系统建设

大运会气象保障服务涵盖了大运会官员、运动员、政府决策部门职员、国内外观众、旅游者、全体市民和公众的多种需求,是公共气象服务的综合和缩影,其业务量无论在预报时效还是在预报精度方面都会远远超过目前现行的13常预报业务。各种气象服务系统的建设,不但能有效保障大运会所需的精细化预报,也能为今后开展相应的业务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深圳大运会气象服务工作,着眼于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和现有预警预报业务系统建设,不断提升探测信息处理能力和准确性,提高预警预报的服务水平,提升气候产品的开发能力。目前主要建设的系统和平台中,PONDS(Platform of Now—casting Decision Supposing)临近预报决策支持平台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个。该系统是分区预警多种临近预报产品集成显示及量化分析功能模块,依照FDP08的模式,集成多种临近预报产品统一的显示界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预报产品,实时生成对比的实况检验图。将多种临近预报定量产品转化为预报员分区预警定量化指标(图1)。

深圳市气象局自主开发的精细化气象灾害分区预警系统,可制作精细至街道辖区的分区预警产品,自动形成短信、传真、图文、字幕和报文等,与短信平台、各服务网站和传真分发系统等自动连接分发预警信息,为大运会场馆的精细化预警预报奠定了基础。

深圳市行业气象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升了专业气象服务能力。该系统以气象高敏感行业的服务需求为导向,集监测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程建设、行业调研信息和用户基础信息管理、专业预报模型建立等业务为一体,包含了气象信息收集、处理系统,行业基础信息分析与处理子系统,消息(因子、事件)驱动子系统,行业专业预报子系统,行业服务产品生成系统,行业服务产品分发系统(图2)。实现了气象预警信息按行业、按应急级别和需求种类,以及区域监测和地理信息自动分类转发,完成了专业预报产品制作平台,实现了对深圳东部华侨城的个性化对点服务等功能。目前该系统仍在不断完善之中,它的运行不仅能在大运会气象保障工作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对深圳公共气象事业发展的意义也是积极而深远的。

除以上自主研发的临近预报、预警分发、综合服务系统外,深圳市气象局还引进了一些科技攻关项目。如OFIS奥运场馆预报系统、欧洲中心32d集合预报产品系统等。从北京引进的OFIS系统,在完成深圳本地化工作后,提供了本地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深圳城镇精细化预报数据和SAFEGUARD场馆精细化客观预报数据的接入口。OFIS系统将成为大运会期间进行场馆预报的重要工具。欧洲中心32d集合预报系统每隔7d更新一次数据,提供深圳周边49个点未来32d的集合预报,图形产品分时间序列蜡烛图和要素空间分布图,给中长期天气预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3.2开展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和需求调研

深圳市气象局自2006年起每年都会开展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2009年为了科学定量评估“气象服务年”的公众气象服务和决策气象服务,开展了《深圳市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调查的模型和框架延伸至高端用户。调查除了解大运会运动项目本身的气象需求外,对气象服务效益和决策层、公众、专业用户满意度进行调研,了解各层面用户的服务需求,科学评价气象服务效益,不仅能为大运会气象服务提供依据,同时也能为深圳的公共气象服务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引。

3.3充分拓展气象信息覆盖面

深圳市气象局在筹备大运会气象保障服务、建设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在拓展气象信息覆盖面、加强气象信息有效传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首先是充分发挥和利用好电视媒介的作用。通过高收视的深圳都市频道《第一现场》节目中的气象连线直播节目,预报员与公众“面对面”讲解天气,将第一手的气象信息以最直观的方式传递出去,保证了天气预报的权威性,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其次是充分激发广播媒介的潜在优势,使其在新的背景下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至2008年,深圳市气象服务中心已实现了深圳气象信息在本土电台的全覆盖;2009年12月,在南粤之声电台增加了每日科普互动节目,节目以新颖的方式,趣味性与知识性兼具的内容,吸引了公众的关注,反响热烈。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所有节目均由一线预报、服务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直播连线,保证了节目的高度权威性,容易获得公众的认同。

此外,开发了多级气象服务网站,其中的决策气象服务网在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了使决策部门第一时间做出科学决策,决策网在主页正中醒目地放置了预警信号、信息快报、热带气旋消息警报、专题天气预报、全市自动站监测预警等内容(图3),还提供数值天气预报、全市的自动站气温、雨量、风速风向地理分布页面。在2009年深圳决策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决策部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有69.2%的决策部门每天都会从决策网上获取相关信息,充分说明了决策网在气象信息传播方面的有效性。决策网将在大运会期间为深圳决策气象保障工作提供良好的信息传播平台。

4结语

气象服务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电力;营销;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概述

当前,我国电力工业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重要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特别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将推动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电力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透明的电力市场已成为我国电力工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的形式下,坚持“客户至上,服务第一”,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价值增长为目标,通过现代化的市场营销,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电力服务,实现社会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统一。电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同样需要通过市场来进行买卖,而进行电力商品的交易的电力市场有自己的特殊性。由于电力产品是无形的,作为“商品交换场所”的含义目前是不存在的。尽管如此,电力产品也存在销往何处的问题。近年来,在社会各行业和城市居民用电市场中,电能面临着与越来越多的诸如煤、煤气、天然气、燃油等可替代品的竞争。随着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的深入推进,电力市场将面临新的挑战。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供电企业电力市场的开发已经逐步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电力市场需要营销”的观点已经为大家所接受。

一些省的电力公司营销部门,在巩固供电系统承诺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便捷服务、紧急服务、信息服务等优质服务内容,向服务要电量。配合城网、农网改造,大力推进居民电热、电炊工程,引导客户利用蓄热、蓄冷技术用电,推进城市光明工程,对直供的居民实行超基数用电优惠政策。对用电报装实行“绿色通道”,快报、快装、快送电。力争搞好电力需求侧管理,研究出台新的峰谷分时电价办法,用经济杠杆调整电力负荷,鼓励客户多用低谷电。这些营销措施一改过去等用户上门,动不动就拉电的外部形象,给电力系统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电力市场营销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服务仅仅是其中之一,还应该包括诸如市场占有率分析、需求导向分析、广告促销效果分析等。电力市场营销综合效益分析就是汇总各方面的情况,根据有关数据进行定量的判断,市场占有率分析、需求导向分析、广告促销效果分析通过对特定数据的处理,可以为电力市场的营销明确战略方向,为企业的经营策略提供依据。本文试图通过对市场占有率分析、需求导向分析、广告促销效果分析的探讨,研究电力市场营销综合效益分析开展的可能性。

2.市场营销意识

电力市场营销就是电力企业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以满足人们的电力消费需求为目的,通过电力企业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经营活动,提供满足消费需要的电力产品和相应的服务,从而实现电力企业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的目标。电力作为一种绿色能源既清洁又安全,它与天燃气、煤气、液化气等能源相比,对消费者有诸多好处。主要体现在:给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系统、消费者一次性投资少、对环境没有污染等方面。当前,能源消费策略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这就迫使电力企业要及时转变观念,牢固树立面向市场的经营理念,合理规划科学的营销策略。要增强为客户服务的意识,提高对客户服务的质量,改变工作作风,先买“心”后卖电。

电力行业既有社会公益性事业性质,又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负盈亏的企业性质,如何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这是大家长期以来思考和关注的话题。一些电力企业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他们或是提供安全、可靠、实惠、优质的电能,以无可挑剔的优质服务来扩大电力市场;或是为孤寡老人、五保户、残疾人免费检查整改线路,修理家用电器;或是在能力许可范围内,捐资筑桥修路,热心公益事业,造福于当地家乡父老,也许这些事情很小,却撞击着老百姓的心扉,赢得了民心。这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曲径通幽”推销电能方法,先树立供电企业的社会形象,将用户的“心”融合于电力产品之中,尔后用户自然乐于用电,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搞好服务的同时,电力企业要积极开拓市场,提高电力在能源消费市场上的占有份额。这对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供电企业来说更为重要,要充分明确电力市场营销的战略意义,要在扩大市场占有率上下功夫,努力增加全社会供电量和售电量。

3.市场占有率分析

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电力价格形成机制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国家电力公司作为一个服务型窗口行业的承担者,必须注重自身的服务形象和服务水平,企业有客户才能有市场,有市场才能有效益。电力企业的销售绩效并未完全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何。企业的售电收入增加,既可能是由于企业所处的整个经济环境的发展,也可能是其市场营销工作有了相对的改善。市场占有率正是剔除了一般环境影响来考察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如果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升高,表明该企业较其它竞争者的绩效情况为好,反之其绩效就差。

在能源消费市场容量一定的条件下,电力企业销售电力产品的总量占能源消费市场中的份额,就是电力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用公式表示如下:

电力企业市场占有率=电力销售量/整个能源消费市场产品的总销售量×100%

市场占有率反映企业在整个市场的同种商品的经营比重,它是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对比关系。通过分析、预测电力企业市场占有率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可以明确电力企业在能源消费市场上的地位,也可以估计竞争对手的变化速率,从而有效地帮助电力企业主动地对各种影响电力企业市场占有率的因素采取适当的策略加以控制,达到同类竞争产品在消费市场的优势。

表一我国近几年能源消费情况统计(以能源消费总量为100)

从表一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煤炭的市场占有率在2008年达到其最高点71.8%,以后逐年下降。相比较之下,电力和天然气的市场占有率却是自2008年起每年递增,反映出电力企业和天然气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都比较好。而且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天然气市场占有率的上升速度比较快,今后是电力市场占有率的主要竞争对手。

目前,随着国家农网、城网改造的进一步深入,电价平均水平的普遍下降,加之国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环保政策的落实,给发展既安全又清洁的电力产品一个很好的契机。电力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努力扩大市场营销领略的策划,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实施与可替代能源消费竞争,大力推进以电代气(天燃气、液化气、煤气)、以电代油、以电代煤、以电代柴等工程的全面实施策略,积极推广有利于环保及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江苏、陕西、浙江、安徽等省电力公司准备进一步采取措施,参与能源消费市场的竞争,刺激电力消费市场,提高电能在能源消费市场中的份额。提高电能消费在社会能耗中的占有率。

4.广告促销效果分析

通过对电力产品的需求导向分析,我们必须就如何提高电力产品的竞争力和销售渠道进行长远的策划。广告作为一种宣传促销手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被许多优秀的企业称之为“杀手锏”,对电力企业同样适用,而且效果十分明显。特别是近几年,电力系统开展的全国性优质服务活动和统一报修、报装服务电话(95598)以及区域性的优质服务活动(如山东省电力公司开展的“彩虹工程”、江苏省电力公司开展的“心桥行动”)这些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电力企业在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营销策略,加大消费市场占有的份额。但电力企业在进行广告促销时,必须全面考虑回报率。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广告费用支出大、宣传范围大、时间长、影响面广,但绝非广告费用越多越好。对任何企业来说,每支出一笔广告费用,都要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研究,把需要支出的广告费用与可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现值进行比较,若后者大于前者,则广告支出经济,否则就不可行。

由于广告费用引起的收入现值与由于广告费用引起的当期和以后各期净销售收入的总现值、当期广告费用支出之间的关系(或者与现行银行贷款利率、由于广告费引起的当期净销售收入增加额、广告作用逐期减弱的速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计算公式表达:

M = PV – E = S(1+R) / (R+U) - E (3)

这里,M――由于广告费用引起的收入现值

PV――由于广告费用引起的当期和以后各期净销售收入总现值

E――当期广告费用支出

R――现行银行贷款利率

S――由于广告费引起的当期净销售收入增加额(增加的销售收入-―不包括广告在内的成本增加额)

U――广告作用逐期减弱的速率

由此可见,只有根据现行银行贷款利率,考虑计划采用的广告手段和形式可能的广告作用逐期减弱的速率,参照不同广告费用支出和由于广告费引起的当期净销售收入增加额,才可以计算出由于广告费用引起的收入现值。这种计算和分析,可以给经营者关于广告促销决策提供广告促销效果数量上的参考。

6.结论

市场占有率分析、需求导向分析、广告促销效果分析通过对特定数据的处理,可以为电力企业明确在能源市场中的营销战略方向,为企业的经营策略提供定量的参考。在这些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就可能进行电力市场营销综合效益分析。

气象服务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农业气象;气象服务;特色农产品区划;建议;江苏泰州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281-02

目前,泰州市以建设高效、生态、外向、休闲农业为方向,重点发展了十大产业,即优质水稻产业、专用麦产业、无公害蔬菜产业、银杏产业、意杨产业、优质生猪产业、优质家禽产业、奶业、河蟹养殖产业、农业旅游业。笔者对其中的优质水稻产业、无公害蔬菜水果产业、银杏产业、河蟹养殖产业、农业旅游业等五大产业产品进行了气象服务需求调研和分析,具体研究了“河横”大米、草莓、西红柿、早西瓜、黄瓜、靖江香芋、葡萄、银杏、溱湖簖蟹等特色农业的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建立了一套较全面的为农气象服务业务流程,开发了气象服务专业平台为高效农业服务。

1开展气候和特色农产品区划

1.1区域气候概况

泰州地区(包括所辖4个县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高空在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交替控制下,近地层受冬季风和夏季风影响,其天气气候具有四方面的特点:一是季风盛行,四季分明,雨量丰沛;二是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三是冬冷夏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四是灾害性天气频繁。

1.2研究方法

采用eof方法实现泰州市农业气候特征类型。eof分析及经验正交函数展开分析,又称为主分量分析或主成分分析。从数学角度看,即把气象要素场序列分解成正交的时间函数与正交的空间函数之和,通常把正交的空间函数视为典型场,而把时间函数视为典型场的权重系数,用来将大量初始信息资料(矩阵)加以压缩,并从中求得能最大部分地捕获初始方差的正交线性组合或固有变量,即出现频率最高的时空变化型或主导的时空变化型的一种分析方法。该方法是当前气象上多变量分析中最流行的方法之一。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气象要素的主要优点在于,没有固定的函数形式,其展开收敛速度快,很容易将大量资料的信息浓缩,并且在有限区域上对不规则分布的站点进行分解[1,2]。在泰州市范围内均匀地选取5个国家一般气象观测站(兴化、泰州、泰兴、姜堰、靖江),取每站的1978~2008年的月平均温度和月降水量连续地排列作为eof分析的对象。

1.3 结果与分析

1.3.1气温分布特征。气温的前4个基本特征向最对应的特征值及其百分比见表1。选取百分比权重较大的前2个特征向量作为分析对象,从前2个特征向量来看,第1特征向量表示第1温度分布型,该分布型分布反映了泰州市温度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第2特征向量表示第2温度分布型,该分布型分布反映了泰州市温度分布呈现东低西高的特征(见图1)。

1.3.2降水分布特征。降水的前4个基本特征向量对应的特征值及其百分比见表1。选取百分比权重较大的前2个特征向量作为分析对象,从前2个特征向量来看,第1特征向量表示第1降水分布型,该分布型分布反映了泰州市降水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特征;第2特征向量表示第2降水分布型,该分布型分布反映了泰州市降水分布呈现东多西少的特征(见图2)。

1.3.3特色农业区划。从以上分析来看,泰州地区的气温分布第1特征形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状况,第2特征形呈现东低西高的分布状况,降水情况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分布状况。结合实际种植的作物来看与分析的气候环境需求也相吻合。结合以上气候特征区划分析和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对泰州市部分特色农业进行气象服务需求研究,并作了初步的区划,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2高效农业产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一是优质水稻产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在适宜种子发芽、秧苗生长的光、温、水等气象条件下,才能培育出“河横”大米壮秧,为水稻丰产增收打下基础。高温高湿的气象条件下容易引发稻纵卷叶螟病虫害,在夏凉秋暖的气候条件下容易引发褐飞虱病虫害等。二是无公害蔬菜水果产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日常温、光、突发灾害性天气对草莓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移栽前气温的把握与草莓的质量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移栽后的生长,也需重点关注低温、阴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等。日常的温、光、湿、降水等气象要素对西红柿、早西瓜、黄瓜、靖江香芋、葡萄的生长都有影响,在相同的气象条件下不同作物会受到不同的影响[3,4]。三是银杏产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银杏生长过程中授粉期受气象因子影响较大,授粉期要避开大风等恶劣天气。此外,果实生长旺期对气象服务也有很大需求。四是河蟹养殖产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通过气象条件与水温分析,可提高溱湖簖蟹的产量。五是农业旅游业的专业气象服务需求。针对旅游产品的特色开展相关的气象服务,如通过研究桃花花期预报技术提前预报桃花花期,并结合天气状况开展一系列的游园活动;通过研究油菜花花期预报提前预报油菜花盛花花期,并开展艺术节活动等。

4建议

一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据调查,有53% 的农民认为天气预报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有41%的农民认为天气预报基本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6%的农民认为天气预报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民群众对气象部门的气象服务满意度为95%,一致认为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但是中期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对于作物播种、收获和一些农事管理活动,还急需更准确的天气预报,特别是降水的出现时间和量级的大小、初霜冻和终霜冻发生的时间等。二是加强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对于大农业的田间管理,农民更关心的是在农作物生长期的各种农业气象信息,其中包括农业气象预报(适宜播种期、发育期),农业气象灾害(倒春寒、干旱、暴雨、大风、冰雹、连阴雨、初霜期、终霜期)预报和有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预报。58%的农民认为1周以上的农业气象预报十分需要,63%的农民认为3d的天气预报对农业生产更有用。大多数农民群众都希望在开春前能够提前了解本地当年的气候年景,包括地温稳定通过界限温度(3、5、8、10℃)的预报。许多农业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危害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因此要重视农业灾害的气象监测预报、预测预警、评估及控制技术,实现与天气、气候密切相关的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及其减灾控制[5,6]。三是进一步深化里下河地区的为农气象服务工作,启动江苏里下河地区气象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进一步拓宽高效农业服务范围,逐步把服务范围拓展到全市的主要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加强农村气象信息通信传输体系建设,拓展农业气象服务的传播途径,通过农情网、农信通、气象显示屏等方式及时将气象信息和突发性、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送到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手中。加强对重大灾害性天气发生机理、农业病虫害发生气象条件的研究。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应用气象信

息的能力。

整理

5参考文献

[1] 邓爱军,陶诗言,陈烈庭.我国汛期降水的eof分析[j].大气科学,1989(3):289-295.

[2] 于跃飞,谭季青.东北地区平均温度和降水的时空演变[j].科技通报,2006,22(6):753-756.

[3] 杨志强.开辟农业气象服务新领域的若干思路[j].福建气象,2002(3):46-47.

[4] 蒋运志,唐熠,黄东林,等. 桂林开展特色效益农业气象服务的思考 [j].农技服务,2009(8):167-169.

[5] 张顺玲,李全荣.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探讨 [j]. 吉林农业,2009(7):74-75.

气象服务市场分析篇7

一、20*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围绕中心,努力做好各项气象服务工作

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为工作目标,坚持“主动、准确、及时、科学、高效”的工作方针,认真组织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及市县政府各类活动的预报服务工作,为各级党委政府部署防灾抗灾,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优质的气象预报服务。

1、认真做好重大灾害性、转折性天气服务,社会反响较好。自8月份以来相继有“圣帕”、“韦帕”及“罗莎”等台风袭击我市,给全市经济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特别是第16号台风“罗莎”与南下冷空气夹击,影响范围大,降水强度强,强风持续时间长,是90年15号台风以来对我市影响最大的一次过程,给全市造成了近6亿多元的损失。面对超强台风的来袭,全市气象部门严密监测,准确预报,主动服务,通过电视、报纸、手机短信、96121、网站、传真等各种形式最新台风信息,为市委市政府领导决策做好参谋,为全市防台防洪赢得时间,把台风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切实履行了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重要职责。据统计,整个台风期间全市共气象决策服务材料80多期、通过预警短信平台信息15条2万余人次,公众气象服务短信150万条左右,预警信号8次,预警短信48条。今年我市除了台风频频来袭外,还出现了寒潮、暴雨、高温等各类重大灾害性天气,全市气象部门均能仔细分析,提前预报,做好服务。3月初的寒潮,由于全市气象部门预测早、早、宣传力度大,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各行业都及时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仅德清县67个茶场就免遭经济损失170万元,安吉县为农户减少经济损失近5000万元。受到市县政府领导及全社会的广泛赞誉。3月中旬的连阴雨、5月23—24日中到大雨、6月1日中到大雨、6月13—14日大到暴雨等重大过程,市县气象部门均认真做好服务。面对今年夏季的持续高温少雨状况,全市气象部门在认真分析天气特点,对高温天气提出防范建议的同时,积极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分别于8月2—5日,8月31日~9月1日共作业11轮次,发射火箭弹37枚,受益面积总计约900多平方公里,累计增雨量达1000万吨,使我市前期的旱情得到了控制,特别是缓解了中东部蚕桑养殖区和西部乡镇干旱少雨的局面,河流水质、城乡生态环境和山塘水库蓄水紧张局面也得到了有效缓解。据统计,截止10月15日全市共累计《气象信息内参》347期,预警短信410条,预警信号60次,其他各类农气、专业服务材料82期次,气候评价52期。

2、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预报服务准确及时。密切关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作,开展针对性气象服务。湖笔文化节期间,市局圆满完成了开幕式文艺晚会和“笔墨江南清丽*”千人广场书画创作表演、水上极限运动会开幕式、南太湖科技成果交易会开幕式、篝火晚会等5个大型户外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共专题气象服务材料24期、预警短信5次,以及电话服务20余次。今年我市气象部门还参与了由全国6个部级气象业务和服务中心,16个省市气象部门的50多个气象台站参加的20*年上海特奥气象服务“大会战”。一方面确保每10分钟一次将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的正常上传。另一方面市人影作业队认真选点,随时待命,为确保开闭幕式圆满成功做好人工消云减雨火箭作业准备,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和赞誉。同时在今年的高考气象服务工作中,市县气象局仔细分析,认真预报,市局通过气象影视节目制作了高考天气专版,德清电视台新闻栏目制作了高考天气百姓连线,长兴气象局也接受了电视台新闻节目的采访,并通过决策短信网向各级领导。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种类、形式不断丰富,全市共有预报服务产品54种,上半年新增5种。

3、深化为农服务领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新开展了土壤墒情观测,开展农业干旱综合监测与评估服务,从4月13日起开始推出了内容包括土壤墒情监测实况及分析、未来天气预测及农事建议的“农业旱涝监测分析报告”,并送市委、市政府领导、各相关部门及农业大户,为防汛抗旱和农林业生产提供了新的服务产品。大力开展“农民信箱”注册用户发展工作,仅安吉县用户已达9000余人;上半年市县局还派员陪同省政府调查组开展了有关乡镇“农民信箱”和农民收入及行政村概况调查工作,同时为农户进行了“农民信箱”使用培训。通过“农民信箱”免费群发农业技术短信230000余条,积极开展现场指导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

4、加强基层防灾减灾服务,建立气象乡镇协理员队伍。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不断增强乡镇(街道)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最大限度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气象服务,全市气象部门开展了气象协理员队伍建设。市县气象部门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得到了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发了《关于开展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队伍建设工作的通知》,主持召开了全市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市气象局也对气象协理员组织管理原则,配套基本设备以及协理员名单等进行了明确,并自行编写了培训教材,于近日开始对*市区各乡镇首批上报的600多名气象协理员进行培训和发证工作,并划区定片,开始上岗。

5、开展了各项气象服务,有效缓解蓝藻蔓延趋势。面对蓝藻对太湖水质的污染,我市气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为缓解蓝藻蔓延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一是加强太湖水质监测力度。建立了南太湖蓝藻监测系统,建立了江浙气象部门在太湖建立的第一个自动水温监测仪,建设改造了风力风向自动站。二是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开展专题气象服务。依托省局技术支撑,将蓝藻卫星遥感监测情况与我市实际相结合,截止11月共向政府报送《太湖气象实况资料》96期,《气象信息内参》——蓝藻专题气象服务材料65期,为市委市政府防治太湖蓝藻做好服务。三是及时开展人工增雨,防止蓝藻蔓延。6月1日上午,*市、县气象部门紧急动员,在长兴县雉城镇*村开展了人工增雨大会战,共发射火箭弹8枚。作业区域周围明显降水,平均降水5毫米,其中从长兴县的夹浦至太湖东山一线降水6~8毫米,受益面积达300平方公里,为太湖水源增加了水量,缓解了蓝藻蔓延趋势。

6、为经济社会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开展了电力、交通、航运、建筑、商业、重点工程、地质灾害、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的专项气象服务,取得了成效。春运期间,市县气象局分别通过电话、传真、电视、气象预警、短信、“96121”等各种方式将预报结论及时告知市县政府领导、春运办、交巡警支队及公众,做到了上至领导下至百姓人人皆知,为春运安全提供保障。森林火灾高发季节,气象部门又及时调整预报服务重点,从早准备,狠抓落实,精细预报,为防火办指挥调度、群众合理安排生产当好参谋。夏季高峰用电期间,我们每天滚动提供温度预报,为合理调度电力负荷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县都开展了地质灾害等级预报服务工作。全市专项气象服务更精细、更周到,体现了气象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日益提升。

(二)加大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提升南太湖及山区气象灾害易发区应急服务能力

今年以来全市气象部门将南太湖气象防灾减灾放在突出位置,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气象应急服务能力。一是加大硬件投入,不断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克服资金、选址、通讯等困难,上半年全市共完成14个中尺度自动站、3个强风站的新建、改造任务。为加强临近预报预警及短期预报能力,一市三县气象部门均配备了局地雷达。市局完成了防灾减灾预警中心建设改造工作。二是完善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机制,进一步拓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渠道。畅通了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等渠道,确保气象信息和灾害预警的工作高效有序,市县气象部门在5月底前完成了包括市、县、区、乡镇、村领导、相关人员及学校、重点企业、旅游景点等预警人员组成的紧急异常气象预警信息服务平台的完善和人员调整工作,短信用户达5000余户,新的平台从6月1日起投入使用。三是积极开展参与各类应急演练。组织并参加了全省、全市气象系统紧急异常天气事件模拟演练,通过演练进一步提高了我市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6月中旬还参加了市政府组织的水上救援应急处置演习,共发送应急演练专项服务7期,并在演习当天,携带配有无线网和VPN网的移动气象台、自动气象站等气象应急移动设备赶赴现场参与了水上应急演习的气象服务工作,实时采集气象信息,为水上救援提供气象保障。

(三)落实责任,履行气象安全社会管理职能

1、加大安全气象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向公众广泛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群众自防、自救和互救能力。一是利用3·23世界气象日、科普周、安全生产月,开展了上街宣传咨询活动和气象防灾减灾有奖竞答等活动,并通过电视气象栏目、手机气象短信、气象网等向公众广泛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二是采用实拍雷灾画面、动漫制作、背景字幕等手段从雷电灾害危害性、防雷科普知识、防雷法律法规等方面制作了一部农村防雷安全宣传短片,并委托市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在吴兴区、南浔区有关行政村和市区有关社区放映200场400余次。三是编印了16000余字包含了防雷法律法规汇编、雷暴的生成和危害、防雷科普知识、雷电灾害实例等内容的《防雷减灾手册》,免费发送到农村农民、社区居民、学校学生、企业职工。四是制作了防雷安全宣传展板到农村、社区、学校、企业进行巡回宣传展示。真正做到防雷安全宣传进乡入户、进校进厂,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防雷安全意识,减少雷电灾害损失。

2、加强雷电防御管理,做好防雷减灾工作。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社会管理职责,进一步加强领导,严格落实防雷减灾责任制,逐级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召开了全市防雷管理工作会议,对加强防雷法规宣传和执法检查以及对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检查进行了布置。与建设局联合举办了建筑防雷施工人员专业知识培训班。先后与教育局、安监局就开展防雷安全专项检查联合下文,重点对学校、医院、车站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和易燃易爆场所的防雷安全隐患自查整改、集中抽查进行了安排和部署,并且由局领导亲自带队与市安监局共同深入三县两区对有关防雷安全重点单位进行了集中抽查。召开了全市防雷管理工作会议,对加强防雷法规宣传和执法检查以及对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检查进行了布置。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签订协议,在市局建立了“新农村防雷教学基地”。

3、加强气球施放安全管理。为确保施放气球活动安全无误,上半年举办了全市施放气球资格证培训班,对全市6个施放单位进行了年检工作,并对存在问题要求立即改正。组织气象行政执法人员对市区开展了3次施放气球安全检查活动,检查结果良好,均未发现违法施放和违规操作等问题。

(四)认真组织开展“作风建设年”及“大实践大讨论”活动,文化建设出成效

气象服务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计;实现

1.引言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种类甚多、强度大、损失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每年因干旱、洪涝、暴雨、台风、冰雹等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气象灾害事件呈上升发展趋势,直接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遭受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可达4亿人,农作物受害面积达5000万公顷,经济损失年平均2000多亿元,其中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约占整个农业GDP的15%~20%。

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腹地,属南北气候过渡带,天气气候复杂,暴雨、洪涝、雷电、大雾、高温热浪和低温雨雪冰冻等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且危害严重,气象防灾减灾任务艰巨。近年来,武汉市气象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增大,损失逐年增加,气象灾害损失占全市GDP比重达3~5%。因此,由气象部门指导、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联合,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武汉市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办法(试行)》要求,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应急响应机制,重点强化暴雨、雷电、大雾、高温热浪和低温雨雪冰冻等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和应急响应能力,积极争取市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的支持解决建设资金,加快武汉市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不断增强灾害性、突发性、关键性和转折性天气的预警能力,提高当地重大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分析平台设计与实现

2.1 自动气象监测站网建设

自动气象监测站网的建设是武汉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重要基础,也是构成当地气象监测网的一部分。地面自动气象监测站网的建设,增大了监测气象要素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密度,可捕捉中尺度天气系统(局地灾害性天气等),掌握小区域气候资料变化,以此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预测水平及社会发展等适应性气象服务业务。

在气象观测系统原有基础上,2005年6月,武汉市城市气象灾害预警和气候生态监测自动气象站网第一期武昌“磨山梅园站”、青山“青山站”、汉口“百部亭站”相继投入试验运行。武汉市城市气象环境细网格网络化监测工作的全面启动结束了武汉市气象观测站缺乏的历史。同时,武汉市城市灾害预警与气候生态监测自动气象站网建设工程也得到了湖北省局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局业务科级处组织协调、武汉气象中心及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武汉市气象局通力协作,依照边建设边应用的原则,实现已建站点组网的正常运行。监测站每小时提供一次各测点的风速、风向、温度和降水,所搜集资料用于日常预报和服务业务中心,可为汛期提供安全新技术支撑和保障,并由武汉气象中心和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技术人员对其气候资料用于应用开发。

2.2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设计

    综合利用自动气象站、大气电场仪、卫星、雷达、闪电定位系统等各种探测设备,对多种常规气象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建立客观定量化临近预报系统,对各类天气及相关灾害的发生发展机理进行充分认识、判断,利用新一代多媒体、多功能人机交互预报制作系统作为工作平台,开展短期集合预报研究业务,制作灾害性天气落区概率预报,并综合分析订正系统构成的灾害性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确保在气象灾害发生前1~3天制作和灾害性天气出现落区和强度的预报。通过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精细化预报预警系统,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天气预报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精细,对预报时段的需求也越来越多。2009年12月,武汉市政府常务会通过了《关于加快武汉市气象事业发展意见》,于2010年启动了气象防灾减灾工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损失,至2012年,武汉初步建成了“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和“公共气象服务系统”,防灾减灾工程的建成,使武汉市精细化天气预报有了实质性的进步,拥有常规阴晴预报和城市洪涝、雷击等预报模型,且预报精度分辨至乡镇级;同时在中心城区和远城区布设了17个自动气象站,武汉外环、客运港和长江大桥等处共安装16个能见仪。武汉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的明显提高,暴雨、大风和雷电等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0%以上,大雪、极端低温、干旱、强冷空气等监测率达到95%以上,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在原来基础上提高了5%,达到了90~95%,而气象灾害预警时效也有以往的20~30分钟提前到了2小时以上,预警信息实现了5分钟内发出的及时性。

2.3 气象灾害信息传输系统建设

气象灾害信息传输系统包括气象灾害信息的制作、、传输、预警、防御、灾情收集和上报等,由全市气象、通讯和防灾减灾部门等密切协作。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重点做好地面高速宽带网络、3G无线网、高速卫星通信移动应急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的综合应用,建设先进的分布式气象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提升气象数据存储能力,提高信息传输分发能力和网络安全控制能力,确保气象信息及灾害信息畅通、准确、及时传输。其次,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共享及平台,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途径,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声讯、电子显示屏等各类公共媒体和社会信息传播信息资源,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给社会公众,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以及时效性。

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金银湖畔的武汉气象预警中心是湖北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工程,建成后,其中心可完成15分钟内向湖北公众发送气象灾害预警的需求;中心计划建设应急移动气象台、应急气象服务指挥平台、应急气象信息系统等,同时将筹建交通气象服务子系统,拟在外环、城区一环至三环、长江大桥、过江隧道、高速公路、航道沿线设立监测点,收集各类气象信息。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建成后 ,将编制全方位气象监测预报网络,在暴雨、雷电、冰雹、大雾等灾害发生前15分钟发出预警信息,使公众覆盖率达到95%,学校、社区和公共服务场所人口密集区,预警信息覆盖率将达到98%以上。

3.结语

今后,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建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一流服务,加强武汉市气象事业安全运行中的基础性保障作业,确保为当地气象灾害监测建设提供的一流气象服务,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分析平台设计与实现。

参考文献

[1] 尹佐臣,隋东. 沈阳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与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08(28):111-112

[2] 郭家旭,皮艳萍,刘志等. 索伦气象信息网站建设[J]. 学术园地

上一篇:社会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桥梁工程的地位和作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