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3 21:09:59

前端设计论文

前端设计论文篇1

【关键词】ADOasp;数据库

一般Web论坛都开设有涵盖不同领域的主题论坛,网友可以根据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论坛进行浏览和发言。本选题的目标就是使用脚本编程设计出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通用Web论坛。要实现这样的功能,离不开后台数据库的支持。 本文作者主要完成Web服务器端的用户管理、帖子管理、版面管理、数据库管理、浏览和查找功能等设计、实现与完善以及整个实验网站的组织建立和测试工作。

一、ASP简介

1.ASP技术

ASP即Active Server Page的缩写。它是一种包含了使用VB Script或Jscript脚本程序代码的网页。当浏览器浏览ASP网页时, Web服务器就会根据请求生成相应的HTML代码然后再返回给浏览器,这样浏览器端看到的就是动态生成的网页。

2.ASP页面的结构

ASP的程序代码简单、通用,文件名由.asp结尾,ASP文件通常由四部分构成:

(1)标准的HTML标记:所有的HTML标记均可使用。

(2)ASP语法命令:位于 标签内的ASP代码。

(3)服务器端的include语句:可用#include语句调入其它ASP代码,增强了编程的灵活性。

(4)脚本语言:ASP自带JScript和VBScript两种脚本语言,增加了ASP的编程功能,用户也可安装其它脚本语言,如Perl、Rexx等。

3.ASP运行所需的环境如下

目前ASP可运行在三种环境下:

(1)WINDOWS NT server 4.0运行IIS 3.0(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以上。

(2)WINDOWS NT workstation 4.0运行Peer Web Server 3.0以上。

4.IIS与ASP的结合

利用IIS+ASP技术来集成Web前后端所带来的强大效益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减少构建和维护成本;②加快联机过程;③应用软件集中在服务器端开发管理;④前端可使用任何浏览器(IE、Netscape…..);⑤后端可存取任何数据库 (SQL、Access…..);⑥可使用任何脚本语言开发 (VBScript、JavaScript、PERL…..)。

三、网络论坛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1.网上论坛系统说明

此网上论坛可以实现:① 游客:查看帖子、学生、老师注册新用户。②注册用户: 查看帖子、发新帖子、回复信息、修改个人资料。③管理员(老师): 公告、帖子管理、论坛设置、版面管理、用户管理、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2.网上论坛系统总体分析

通过上面的功能说明,我们可以将论坛的制作分为两大部分:

(1)前台管理:主要是学生浏览、注册、发贴、修改个人资料等。

(2)后台管理:主要有论坛基本设置、用户管理、论坛管理、数据管理。

3.后台管理系统部分功能详细设计与实现

(1)论坛设置管理:论坛基本设置中主要是论坛基本信息的设置,如:学校论坛名称、论坛URL、主页名称、主页地址、是否开放用户注册、过滤设置。

(2)论坛管理:主要功能有建立论坛、编辑论坛。即增加论坛栏目、编辑以前建立的论坛。在网络中,难免有些同学会发一些不文明的用语,在此我们设计了过滤功能,一旦用户发一些不文明用语时,系统会自动隐藏该帖。从而行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文明网络。

(3)数据管理设置:数据的备份:是先利用replace修改数据库名称,然后用copyfile 方法把修改后的数据库复制到相应的目录中去。

copyfile 功能描述:将一个或多个文件从某位置复制到另一位置。

使用语法: object.copyfile souce, destination [,overwrite]

object filesytemobject 对象名称,Souce 表示指定文件的字符串。

Destination表示目标位置的字符串. Overwrite可选,表示是否覆盖现有文件。

四、运行环境

硬件环境:WIN2003

数据库:Access2000

其他:服务器必须安装微软IE浏览器5.5

推荐:Windows 2003+IIS6.0+Access2000+IE5.5环境测试

参考文献:

前端设计论文篇2

【关键词】网页设计;前端工程师;工作过程;实训模式

为了适应社会进步所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和提升教学效果,高等职业院校不断尝试结合专业和课程的特点,引入多种课程开发方法,深入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目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正逐渐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领域。网页设计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和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的职业核心课程。所以,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1.网页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网页设计课程的相关岗位包括:前端工程师、网站管理、网络编辑等,其中前端工程师是最主要的岗位。前端工程师是Web前端开发工程师的简称,是一种高端技能型人才。很多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开设了网页设计课程,但培养出的学生很多都达不到企业关于前端工程师岗位的用人需求,所以依然存在很大的人才需求缺口。

网页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体系相对滞后。学生在学校学到的table表格布局等相关知识在企业已经基本不用。学生对企业用人需求描述中的专业术语和知识比较陌生,没有用过企业要求的知识体系,这是造成学生不敢在前端工程师岗位竞聘的主要原因。(2)注重单个知识点的掌握,不注重综合能力培养。调研发现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组织大多采用案例教学等方法,注重单个知识点的掌握,学生掌握了一个个知识点,比较有成就感,但面对企业的工作任务却无从下手,感觉都不是自己学过的知识。这种注重单个知识点,忽略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虽然短期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但并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应地也不能实现教学目标。

这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但很多研究仅仅是简单地将某一种教学方法应用于课程的实训教学,或者侧重于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教学过程设计,都不够系统,不够贴近前端工程师的职业能力需要,所以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也很难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职业需求,对“网页设计”课程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模式改革。

2.课程改革思路

工作过程是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过程。生产复杂产品、完成重大项目都可能需要多个工作过程,从而构成该产品、该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基于工作过程即工作过程导向,是一种课程开发方法,是2002年德国劳耐尔(Rauner)教授带领下的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与大众汽车公司合作开发的一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

网页设计课程面向的岗位群中最主要最具代表性的是前端工程师。所以在网页设计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依托前端工程师岗位展开。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将通过走访企业、校内交流、理论应用研究、调查问卷等方法对网页设计人才需求情况和课程开展情况展开分析。根据调查研究中所发现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对网页设计人才能力的需求,对网页设计师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分解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各个环节的能力要求。再基于网页设计师的工作过程,构建网页设计课程的实训教学模式,其中包括实训内容、实训方法、考核方案等。并将构建的实训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改进教学效果。

3.前端工程师典型工作任务分解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前端工程师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基于XHTML+CSS架构根据网站策划图实现网站前端界面开发,所采用的技术目前主要是HTML4+CSS2,但也有部分前端工程师为了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已经升级到HTML5+CSS3。为了兼顾目前的主流技术,课程设计以HTML4+CSS2为主要教学内容。但为了学生将来的技术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课程简单涉及到HTML5+CSS3的特点。

将前端工程师的主要工作内容进行分析整理,结合前端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我们将前端工程师的典型工作过程分解为以下八个部分:网站规划、页面布局、简单元素添加、导航栏设计、图文列表设计、特效脚本应用、系统设计、兼容性测试。一个网站是由一个个网页所组成的。任何一个网页都要经过除了网站规划之外的七个步骤才能完成,每一个网页的设计完成需要用到的知识基本类似,所以这里我们以单个网页的设计完成为主要目标。前端工程师岗位的工作内容在技术方面涉及到Photoshop、Flash等网页设计图形设计软件的使用以及JavaScript特效脚本的应用,这些都是网页设计课程的前导课程或同期课程的讲授内容,所以在此只涉及到应用,并不深入讲解。

4.重新构建教学体系

4.1 实训内容设计

网页设计课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核心课程,所有理论知识必须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得以掌握和运用,所以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网页制作实训能力。网页设计课程的实训内容设计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工作过程分解为依据。网页设计课程以前端工程师的典型工作过程分解为依据,将实训内容设计为包括局部设计、界面设计、兼容性测试、案例实训四个大的模块,贴近前端工程师的工作过程,满足前端工程师的岗位能力需求,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局部设计又由常用XHTML标签、DIV布局、CSS样式美化、JavaScript页面特效组成。局部模块设计即兼顾网页设计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又结合前端工程师的工作过程,即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个别知识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网页设计知识体系的构建。

(2)基础知识与综合实训并重。实训内容的前三个模块属于基础知识学习部分,最后一个案例实训模块属于综合实训。在整个课程设计中,综合实训课时占整个课程课时的1/3以上。课程教学方式也从前期的讲练结合,转变为实训辅导为主;授课对象从前期的面向整体为主,转为面向个体为主。通过对综合实训课时比例的增加,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而无缝衔接前端工程师的岗位能力。

(3)化整为零、小小案例。前端工程师的工作过程是一个系统性非常强的、复杂的工程,由很多小的知识点组成,需要对知识点进行综合、灵活的应用。针对知识点的案例往往并不适用于整体网页设计,这就造成了知识点的学习与综合实训的脱节,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无所适从感。课程实训设计将分布于综合实训中的局部功能分解为基础知识点的学习案例,一个个局部功能分解为一个个小小案例。这种方法也使得学生在做综合实训时有一种亲切感,方便学生知识体系从局部到整体的构建。

4.2 实训方法设计

课程实训方法设计结合实训内容特点,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局部设计主要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知识点在小案例中的应用。综合实训主要采用分组教学法和真实案例教学法,强调小组协作能力和综合实训能力。

(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时一种由项目引入进而展开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一边分析讲解、一边操作演示,讲练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轻松达到教学目标。

(2)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实训内容设计为一个个独立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任务也分为三种类型:局部功能任务、整体设计任务、真实企业任务。任务的实施也是从简单的局部功能任务到整体设计任务,再到灵活运用的真实企业任务的过程,逐步进阶。任务驱动贯穿整个实训环节设计,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职业态度,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分组教学法。综合实训阶段的任务相对复杂,单个同学实现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有利于形成小组内探讨解决问题的氛围,也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为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潜能,形成足够量的成员任务,在设计小组时人数不宜太多,一般以2-3人为宜。

(4)真实案例教学法。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教学过程,能有效拉近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需求之间的距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即能让学生对岗位能力需求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增加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进而达到培养岗位人才的目的。

4.3 考核方案设计

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根据网站策划图完成网站设计。前端工程师是一个注重实际能力的岗位,传统的理论知识考试方式不能充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就业能力的提高是没有多少益处的。也有部分研究者将考核形式改为考核学生完成网站作品制作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相对理论知识考试有了很大的进步,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但很多时候教师考核给出的网站策划作品比较滞后,内容相对简单,所有同学完成一样的网站设计,难免存在抄袭的嫌疑。这就造成了很多同学觉得自己对课程内知识掌握的不错,但看到企业复杂的网站策划图,依然不敢面试前端工程师岗位。

因此课题组对考核方案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期末总评学习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过程考核(平时到课考勤、上课回答问题和随堂作品)占20%、技能考核(课内分模块作品以及综合设计作品)占30%和项目考核(期末综合作品)占50%。这种方式较为客观的反应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主要特点包括:

(1)真题真做。将企业一线的多个真实案例拿来供学生选择,作为项目考核题目。多种作业选择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作业抄袭的情况。来自企业一线的真实案例与岗位能力要求高度契合,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自信心。

(2)注重过程考核。期末考核只占期末总评成绩的50%,其余两部分都是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属于过程考核。这样的考核方案设计能有效避免学生过分注重短时间的期末考核,能使学生更加重视知识技能积累的学习过程。

5.小结

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课程实训模式开发,以前端工程师的典型工作过程分解为依据,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符合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实践内容以来自企业一线的真实案例为基础,真题真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拉近课程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兴国.DACUM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方法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2(27):70.

[2]孙士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本土化教学模式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9.

[3]沈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论文,2012.6:20-27.

[4]余雪丽.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究[J].职业时空,2009(7):47-48.

前端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VHDL,设计,综合

 

VHDL作为一种硬件描述和仿真语言,最终要实现的是实际硬件电路;为了得到可综合的有效设计,设计者在编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命名约定

在大多数设计中,常常会忽视建立、采用一种良好的命名约定。拥有好的命名约定就意味着设计清爽而系统化,对于其他设计者也具有很好的可读性。拥有好的命名约定,设计者看到信号的名字就能够很容易联想出其功能。

2. STD_LOGIC类型的使用

建议在设计用来综合的VHDL代码时只使用STD_LOGIC类型(对总线采用STD_LOGIC_VECTOR类型)。。如果只使用这一种类型,那么在将各模块集成起来的时候就无须考虑类型转换。

3. 反馈信号的使用

对于打算在设计对象内部对输出端口进行反馈的设计,提倡将该输出端口定义成OUTPUT端口,并另外建立一个与此输出端口相关联的信号,然后用该信号在设计对象内部实现反馈。不提倡将输出端口定义为BUFFER并在内部反馈该端口。使用BUFFER声明会在将各个模块集成起来的时候引起问题,这是因为与声明成BUFFER的端口相连接的每一个端口都必须声明成BUFFER端口。

4. 完整的敏感表

如果在时序进程的敏感表中未列全信号,那么其综合前和综合后的仿真结果可能会不同。Design Compiler在读入敏感表不完整的VHDL源文件时将发出正在读入的文件具有不完整的敏感表的警告信息。。

5. 对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分别使用不同的进程

总是提倡设计者将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分开来写,一个进程用于组合逻辑,另一个进程用于时序逻辑。这样做了之后,设计者就有两个更大的灵活性。使用不同的进程,也会让VHDL代码变得更有可读性。

6. IF语句与CASE语句

IF语句会综合出优先级编码器,而CASE语句将综合出多路选择器。然而,无论采用哪一种语句,都建议列出全部条件而不遗漏任何未列出的条件。这样就能确保综合过程中不会产生一个意料之外的锁存器。

7. 信号与变量的使用

在使用信号和变量是,应牢记对信号的赋值仅在下一个仿真节拍才开始有效,而对变量的赋值立即生效。

8. 尽量不使用WAIT FOR XX ns语句和AFTER XX ns语句。[1]

XX ns表明在执行下一操作之前需要等待的时间,但综合器不予支持,一般忽略该时间,而不会综合成某种元件,故对于包含此类语句的程序,仿真结果与综合结果往往不一致。

9. 声明信号和变量时尽量不赋初值

定义某确定数值时,使用常量而不用变量赋初值的形式。因为大多数综合工具将忽略赋值等初始化语句,诸如:VARIABAL S∶INTEGER∶=0。

10. 函数或过程调用时尽量使用名称关联。

因为名称关联可以比位置关联更好地防止产生不正确的端口连接和元件声明,也不要在同一个语句中同时使用两种关联。。诸如:

clk_1:bufes port map(I=>clock_in,clock_out);(不正确的用法)

clk_1:bufes port map(I=>clock_in,O=>clock_out);(正确的用法)

11. 注意算术功能的设计优化。

例如下面两条语句:

Out<=A+B+C+D;

Out<=(A+B)+(C+D);

第一条语句综合后将会连续叠放3个加法器(((A+B)+C)+D);第二条语句(A+B)和(C+D)使用两个并行的加法器,同时进行加法运算,再将运算结果通过第三个加法器进行组合。虽然使用资源数量相同,但第二条语句速度更快。以4位和 16位加法器为例,选用Altera公司EPF10K30AQC240_3芯片,通过synopsys FPGA Express综合工具实现的结果进行测试,比较结果如表1所列。

12. 注意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的主要思想是通过数据缓冲或多路选择的方法来共享数据通道中占用资源较多的模块(如乘法器、多位加法器等算术模块)。

例程3的设计可用图1描述,例程4的设计可用图2描述。可见例程4节省了一个代价高昂的乘法器,整个设计占用面积比例程3几乎减少了一半。

结论

通过以上初步的探讨可知,用VHDL进行集成电路的设计,不仅需要熟悉VHDL语言的使用方法和对设计要求的深刻理解,而且应在设计全程中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求电路结构设计和软件使用中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 潘松,黄继业编著,《EDA技术与VHDL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前端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纵向筋 应力集中 倒角

中图分类号:TK22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105-03

在大型薄壁钢结构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薄壁结构为了解决薄壁板的屈曲问题而增加纵向筋,比如抓斗卸船机或者集装箱岸桥门架或者前后大梁箱型截面;龙门起重机的主梁;大型薄壁圆管等,都在薄壁的腹板或者翼板上沿纵向增加角钢来保持薄板受压时不发生屈曲。纵向筋通常分为断开的和连续的2种,断开的纵向筋是指在靠近横隔板处或者其他不需要连续的地方截止;连续的纵向筋指的是纵向筋在遇到横隔板时依然保持贯通或者从两侧分别焊接在横隔板上。这里讨论的问题是断开的纵向筋端点处的应力集中问题,以及如何让载荷平顺地通过纵向筋的端点,这是每一个设计者在实际结构细节设计中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细部设计中,筋板的厚度、筋板在端点处的倒角等,都是设计应该考虑的参数。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这里用ANSYS软件做了大量的有限元计算,来给该文的观点以支持。在这里,我们认为通过ANSYS软件计算的结构在单元划分合理的情况下,结果是可以用于比较与分析的。为了便于对各种不同的参数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所有的计算模型都采用了相同的边界条件即:相同的、有代表性的载荷和相同的约束。计算模型的不同仅体现在上述所说的端点的形状、筋板的厚度方面。

1 纵向筋端部倒角对翼板应力的影响

在设计中,当截面尺寸(宽、高、板厚)和载荷确定的时候,纵向筋的合理截面尺寸和布置尺寸也随之可以确定。纵向筋的布置基于2个方面的考虑:(1)防止翼板发生区间性的屈曲;(2)防止纵向筋和翼板组成的构件发生整体失稳。但是在被横隔板断开的纵向筋端部的翼板会形成一个应力集中区域,应力集中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纵向筋端部的形状、纵向筋终止点离横隔板的距离、纵向筋相对于翼板的截面占比(即相对板厚)等。该文主要探讨的是纵向筋端部形状和板厚对应力集中系数的影响。

图1所示为某抓斗卸船机前大梁的断面图。为了专注于纵向筋端部形状和截面占比对应力集中的影响,这里不讨论横隔板本身造成的影响。把一块未经倒角的板沿着受力方向焊接在一块平板(翼板)上(见图2),与之相比较的是一块经过倒角的纵向筋(见图3),平板所受的载荷相同的情况下,未倒角的纵向筋相对的平板上产生了更大的应力集中现象。见图4、图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由于纵向筋的截面变化引起了翼板上应力分布的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应力集中点的应力突然变大现象,截面变化更大的图4产生的应力集中现象也更严重。同时,两图中的横隔板应力分布也有轻微区别,这也是横隔板形状改变之后力流发生轻微改变的原因造成的。

2 纵向筋的相对板厚

在实际的结构设计中,我们选定了纵向筋的面积和惯性矩特征,但对于和翼板相连接的纵向筋板厚无从选择,这里给出一组简单的计算结果,从翼板的应力集中情况来选择合理的纵向筋板厚。

图6至图11是翼板为10 mm时,纵向筋板厚分别为6、8、10、14、16、20 mm厚时承受同样轴力情况下的部件应力图。

由图6至图11可知,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纵向筋的板厚增加会引起翼板的局部应力变大,应力集中系数由1.3增加至1.45。也就是说,纵向筋的板厚增加对翼板的应力集中具有负面影响。在设计时应该在满足设计条件的基础上尽量减小纵向筋和翼板连接处的板厚。

3 结论

理论上说,弹性体在受力截面形状发生变化时会出现应力变化,在截面或者局部形状出现突变时会出现急剧的应力变化。在一块受力板上打孔、切边、焊接钢板都是形状的突变,会造成应力集中现象。

为减小应力集中现象,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善受力构件的局部形状突变。实施的方式就是让形状变化更缓一些,这样有助于应力的重新均匀分布。

把纵向筋的端部设计成倒角造型,是为了让整个受力截面在端部平缓过渡。可以预见,倒角越是平缓,翼板的应力集中现象越是缓和,越有利于降低翼板在局部的工作应力状态,从而可以提高翼板的整体应力利用状态,图3中纵向筋的端部倒角为1∶4。

同样,在其他条件不的情况下,纵向筋的厚度增加让局部形状变化增大,从而使应力集中现象更加严重。因此,纵向筋的连接板厚减薄对缓解翼板应力集中有益。

4 结语

通过分析,对纵向筋端部的翼板应力集中情况有了一些了解;对在工作中考虑如何处理相关的细节设计有了一个思路;在考虑疲劳许用应力时也应当考虑翼板应力集中现象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组织编写.钢结构设计规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前端设计论文篇5

关键词:J2ME/J2EE;毕业论文选题系统;手机;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3-3127-02

Topics of Mobile System Design Based on J2EE

WANG Tao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Enshi 445000, China)

Abstract: The design of a Java 2 Micro Edition-based thesis topics systems. Make full use of third-generation mobile phone-related functions, object-oriented design, the J2EE server architecture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equipment gathered together to achieve a two-way choic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help improve the topics of quality and efficiency.

Key words: J2ME/J2EE; thesis topics systems; mobile phone; database

毕业论文选题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高校目前在此方面还处于手工管理阶段,选题资料尚未数字化[1],一个教师要同时指导多个学生的论文写作,不可能顾及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难免出现漏报、错选,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主流手机都支持J2ME应用程序[2]。基于J2ME的手机,设计一个毕业论文选题系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全公正、开放的选题平台,不仅减轻了高校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方便学生与指导教师间的相互交流,轻松地体验移动网络的方便性,尤其适用于对非全日制高校学生毕业论文的管理与指导。

1系统概述

整个系统采用通常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运用数据库、J2EE、J2ME等现有技术,开发一个基于J2ME手机的毕业论文选题系统,实现基于Web的系统的传统基本功能,包括教师出题、学生选题、指导联系、信息传递等功能,教师借助于服务器或手机操作对敲定的毕业论文题目库进行的添加、删除,对学生自定论文题目进行修改;学生通过手机操作进行选题和信息反馈,并与指导教师、交流联系,还可对氖电子文稿进行备份保存,从而避免了手工抄写及“一对一”的面议,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益,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2系统分析

2.1需求分析

2.1.1功能需求

该系统的用户类型只限于教师和学生两类;所有经登录认证的用户都可以对相关信息按自己的需求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作,系统对开放和结束的时间等参数进行必要设置。教师除对论文题目可进行增加、删除及修改外,还具有系统所有属性的管理功能。学生的基本操作包括:1)维护个人信息,包括注册、登录、修改密码和注销,可以参看系统帮助文档;2)查看选题、公告、留言等信息;3)选择题目,发送和修改自己的选题。

2.1.2性能需求

客户端支持J2ME MIDP 2.0并可以连接互联网的手机;服务器端:PC机或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器:Apache Tomcat 5.5.17;数据库系统:MySQL 5.0。

2.2系统流程图

如图1所示。

3系统设计

3.1总体结构设计

在移动信息设备简表MIDP(MobileInformationDeviceProfile)中由包javax.microedition.io定义其网络功能。J2ME以接口的形式定义一些能够覆盖网络和文件IO的抽象方法,包括基本串行输入、基本串行输出、数据报通信、与Web服务器进行的基本HTTP通信等,J2EE的客户端以HTTP作为网络传输的协议,联网代码按CMNET和CMWAP两种接入方式作必要的修改,WAP网关作为向服务器转发请求[3]。

服务器端以Apache Tomcat软件采用Web服务器和MySQL数据库服务器。在逻辑上,将服务器分为3个层次,即业务逻辑层、持久化层和数据库层。其中,业务逻辑层由Tomcat容器的Servlet实现,可以通过HTTP协议直接和客户端进行通信。持久化层采用开源的中间件Hibernate,通过对象-关系映射(Object-Relation Mapping,ORM)模式[4]将实体对象持久化,并封装数据库的访问细节。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

图1系统数据流程图

图2系统结构图

3.2系统出错处理设计

用户通过主界面的菜单选择,进行各种相应的操作,其对象-行为的基本模型如图3所示:连接过程中由HTTP连接类将请求发送到服务器,然后Servlet调用相应的业务逻辑方法,将结果或错误的响应代码返回[5]。因此,如出现当客户端与服务器连接不畅,或传输中数据库连接出错时;当终端客户传输信息出现差错时,系统的相应设备会及时作出报警性处理,包括一是通过服务器端给客户端返回相应响应代码,如提示“网络无法连接”、“数据传输失败”等信息;二是返回有关安全性提示信息,如“密码不对”、“请再次确认”等。

图3对象-行为模型

3.3用户界面的设计

本设计用户界面的导航主要以以经典的模型-视图-控制器模式(Model-View-Controller,MVC)为样本,因在在MIDP图形用户界面组件中,List非常适合做菜单,其界面风格、样式可多样化,如可采用九宫格式的主菜单设计方案,但因不是具体生产实际设计,如何追求美观、方便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可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改进用户界面导航的设计。

4结束语

本论文选题移动管理系统基于J2EE架构设计模式,可以在J2ME手机上实现了论文选题信息传输、修改、补充和完善及交流提示等的基本功能。其特点在于一是简单易行,只要专注选题模块的开发,定义好相应的接口即可,系统的服务器端采用的都是开放源代码软件产品,这样不但节省开发成本,还有利于提高开发效率;二是采用了分层的设计方法,分离了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持久化层和数据库层,这样,可最大程度地提高了代码的重复利用率,也保证了软件的可扩展性,在其它的代码却无需太大的改变的情况下,既可对公共的组件进行优化,对系统的整体性提高,也可以根据需要更新页面内容,增加系统需求的新功能,同时,考虑到网络瓶颈的问题,设计开发了myhttp联网开发框架,分离了客户端界面的设计和网络连接的代码,使得客户端的代码更容易维护和扩展,优化了J2ME客户端和J2EE服务器端的通信。这样的设计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可移植性、伸缩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重用性和可管理性。当然,限于篇幅,我们对客户端的采集数据表单、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用例未进行具体的描述,也未一一将代码列出。此外,系统仍然存在许多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如缺少直观的后台管理功能,管理的功能还不够强大,没有实现多媒体功能等。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或在升级、扩展中改进。

参考文献:

[1]杨凌云.省略的毕业论文选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时代,2010(3):36-37.

[2]宁宇.中国移动BOSS30业务技术规范[S].中国移动,2009:7-19.

[3]赵强.J2EE应用开发WebLogic+Jbuilde[M]. 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57-92.

[4]张有根.实现品牌自动化管理客户自助服务平台[J].电信发展论坛,2007(11):11-18.

前端设计论文篇6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能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同时计算机应用技能也已经成为招聘单位衡量毕业生综合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目前,高校计算机课程的重要任务是:一方面提高并培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已经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它不仅需要在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中普及计算机知识、信息技术,而且担负起推广计算机广泛应用的重任[1]。

1 现状分析

根据有关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各大公司在高校进行招聘的过程中,有86%的企业对员工的计算机水平有一定的要求,至少要在计算机二级水平以上,特别是针对文科生,要求具备一定的Word文档,Excel电子表格,PPT幻灯片的制作等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在作者本校的计算机课程当中,目前安排的课时是一学期有23课时的理论,6课时的实验课,总起来说是理论课程远远大于实验课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普遍感觉是老师讲的太快、太多,不能领用理论的知识,实验课中的感觉是动手的机会少,刚刚上手就快要下课了,实验课中间相隔的时间比较长,等到下次实验课时往往已经将上次实验课的内容和知识忘记了。

针对目前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创新性学习平台的设计方案,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访问并有选择性的进行计算机课程的学习。

2 平台的设计

该计算机创新性学习平台分为学生端和教师端两个部分,其中学生端设计的功能模块有创新作品、作业管理、在线学习、答疑系统、学习讨论、自测系统、考试系统、教师评价。教师端设计的功能模块有资料更新、视频录制、作业审阅、在线答疑、题库维护、问卷编辑、成绩管理、查看评价等。学生端和教师端都是通过WEB层来访问系统数据库来实现交互。学习平台的架构图如图所示。

1)学生端

(1)创新作品

学生可以在该模块中提交自己的作品,比如一个优秀的PPT,一个精美的Word文档等等;

(2)作业管理

学生在该模块可以对自己的作业进行管理,包括编辑,删除,提交等等操作;

(3)在线学习

该模块是学生端的重点模块,在线学习模块为学生提供了所选课程的所有的内容,教师可以讲这些课程内容提前录制下来,学生可以随时的点击查看,同时也支持下载到本地的操作;

(4)自测系统

该模块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自测的题目来供学生提升并进步;

(5)考试系统

在每学期的期末或者其中,学校可以统一安排上机考试,其中考试题就可以在这个模块中下放,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打开并完成相应的考试内容提交即可;

(6)教师评价

学生在该模块可以对学校的每个教师的学期表现进行一个匿名的评价;

(7)答疑系统

学生可以再答疑系统模块和教师直接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8)学习讨论

学生可以在改模块中进行自由讨论。

2)教师端

(1)资料更新

教师可以在该模块对自己所教课程的资料进行维护和更新操作;

(2)视频录制

教师可以在这个模块对课程内容进行网上录制;

(3)作业审阅

学生提交的作业都会在这个模块中显示,教师可以在该模块中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阅并反馈批阅结果,同时也可以按照不同的条件进行统计;

(4)在线答疑

教师在这个模块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咨询和答疑服务;

(5)题库维护

教师每学期或者每隔一个固定的时间将所出的测试题上传到这个模块中,可以供学生下载;

教师可以对要调查的内容进行编辑并提供给学生进行评价;

(7)成绩管理

录入学生的成绩,统计学生的成绩,并且提供打印的功能;

(8)查看评价

查看每学期的学生评价,该模块的内容与教师的年终考核挂钩。

3 结论

本文针对高校中的计算机课程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探索了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并设计了创新性学习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通过创新性展示平台可以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

参考文献

前端设计论文篇7

Open Source技术[7]已经成为国际上最受瞩目的技术潮流之一,从开放源代码的Linux操作系统到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开放源代码项目,为技术人员提供了协作与沟通的平台。国外许多大学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了Open Source技术方面的活动,开发了一些著名的开放源代码项目。我国高校在Open Source技术方面起步较晚、差距较大。但是,包括贵州大学在内的一些大学也开始开展Open Source技术方面的工作。

当前,无论是教育行业还是商业领域,均对Open Source技术表示关注,国际上的跨国IT企业,比如IBM、SUN公司,均积极参与Open Source技术方面的工作。教育领域对Open Source技术高度重视,利用Open Source技术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问题。Open Source技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

当前信息安全领域的人才培养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是信息安全专业的教学计划普遍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不利于“网络安全”等理论与技术并重的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本科“网络安全”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与理论知识相配套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不成体系,开设的实验内容偏少,影响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

(2) 高校普遍扩招,实验室资源短缺,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验环境。

为了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我们利用Open Source技术辅助教师在“网络安全”课程中的教学工作,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技术专题实验,增强教学效果。

本文第二节介绍网络安全实验的硬件环境;第三节介绍在搭建的实现平台上设计的实验内容。第四节是本文的重点,详细描述了实现的设计过程。最后给出本文的总结。

2实验平台环境

本实验在由三台计算机组成的小型局域网平台上进行。利用少量的计算机搭建网络平台进行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按照本文介绍的方法在宿舍等环境中简单、容易地搭建实验环境。在大型局域网内搭建网络安全实验环境的缺点是,环境搭建复杂,需要大量的软件/硬件支持,不能充分利用Open Source技术开展实验教学的优势[2][3]。

本实验的硬件平台都是一样的,三台计算机的硬件配置是相同的,主要的系统配置是:CPU:Intel® Pentium® 4 CPU 3.00GHz;内存:512MB。本实验的操作系统平台也是一样的,三台计算机都安装的是双系统:Windows XP Professional;Fedora 5。在一台计算机上装两个操作系统的目的在于,可以根据不同实验要求,在两个操作系统中方便地切换。

3实验内容

我们设计的网络安全实验由8个实验专题组成,实验内容以及所需要的开源软件如表1所示。

4实验设计

我们按照教学大纲,结合“网络安全”的课程内容确定实验题目和目标,然后从Open Source技术领域中选取实验题材,搭建实验环境。根据不同的实验题材的原理和方法,设计实验专题。下面我们对几个典型的实验原理和方法进行讨论,其他实验题材和实验过程的详细内容将在有关实验指导书中给出。

4.1端口扫描

第一个要详细讨论的实验专题是“端口扫描”。我们通过采用模拟黑客攻击的方法对目标进行检测。端口扫描是探测本地和远程系统端口开放情况的方法,端口扫描是网络安全的起步。

端口扫描的分类[4]如图1所示。在我们搭建的实验平台上,执行了如下几个端口扫描的实验:

*TCP connect 扫描,通过TCP协议的三次握手与目标主机的指定端口建立一次完整连接。如图2所示:

*TCP SYN 扫描,利用三次握手的弱点,扫描主机向目标主机的选择端口发送SYN数据段。如果应答是RST,那么说明端口是关闭的,按照设定就探听其他端口;如果应答中包含SYN和ACK,说明目标端口处于监听状态。

*TCP FIN 扫描,扫描主机向目标主机发送FIN数据包来探听端口,若FIN到达的是一个打开的端口,数据包则被简单地丢弃,并不返回任何信息。当FIN数据包到达一个关闭的端口,TCP会把它判断成是错误,数据包会被丢弃,并且返回一个RST数据包。

*TCP ACK 扫描,扫描主机向目标主机发送ACK数据包。根据返回的RST数据包有两种方法可以得到端口信息。一种方法是:若返回的RST数据包的TTL值小于或等于64,则端口打开,反之端口关闭。另一种方法:若返回的RST数据包的Window值非零,则端口打开,反之端口关闭。

*NULL 扫描,扫描主机将TCP数据包中的ACK,FIN,RST(重新设定连接),SYN, URG, PSH标志位置空后(保留的RES1和RES2对扫描的结果没有任何影响)发给目标主机。若目标端口开发,目标主机将不返回任何信息。若目标主机返回RST信息,则表示端口关闭。

*XMAS 扫描,XMAS扫描原理和NULL扫描的类似,将TCP数据包中的ACK, FIN, RST, SYN, URG, PSH标志位置1后发送给目标主机。在目标端口开放的情况下,目标主机将不返回任何信息。

*SYN/ACK 扫描,扫描主机故意打乱TCP连接的3次握手协议,先发送SYN/ACK数据包。若目标端口开放,目标主机将返回RST信息。若目标端口关闭,目标主机将不返回任何信息,数据包会被丢弃。

*UDP ICMP端口不可到达扫描,扫描主机发送UDP数据包给目标主机的UDP端口,等待目标端口的端口不可到达(ICMP_PORT_UNREACH)的ICMP信息。若超时也没有收到端口不可到达的ICMP信息,则表明目标端口可能处于监听的状态。若这个ICMP信息及时接受到,则表明目标端口处于关闭状态。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端口扫描的原理。可以利用TCP/IP不同的端口服务,采用不同的方式向目标主机服务端口发送探测数据包,并记录目标主机的响应。通过分析响应来判断服务端口是否打开,就可得知端口所提供的服务或者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就可以判断哪些端口开放是安全的;哪些端口开放是有安全隐患的,需要关闭;哪些端口开放是未经允许的。这样就能让学生知道,端口扫描是检测网络安全性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4.2NAT分析实验

NAT分析实验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地址转换的机制与原理。网络地址转换(NAT)是一个很流行的服务。防火墙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对外部网络隐藏内部网络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TCP/IP地址和网络工作站和服务器之间的确认数据。为了隐藏主机信息,当NAT代表内部网络的客户在因特网上建立连接时,它使用自己的IP地址(或者某个IP地址范围)。在受保护的网络里,客户之间使用分配的真实IP地址进行通信。

我们的实验平台搭建如图3所示:把Linux主机设置成NAT服务,内部网络的计算机通过访问外部网络。

如图4所示,我们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描述NAT时[5],先发送给服务器,NAT服务器改变了IP包的源地址和端口,把私有地址转换成可以访问外网的授权地址,然后再向外网发送。传回来的数据包,也是如此。

(1) 从192.168.0.1:1234发送到64.233.189.104的http请求。

(2) 把192.168.0.1:1234翻译成172.30.0.119:1546。

(3) 从172.30.0.119:1546到64.233.189.104:80发送http请求。

(4) 从64.233.189.104:80到172.30.0.119:1546发送信息。

(5) 从172.30.0.119到192.168.0.1:1234发送回复消息。

(6) 192.168.0.1:1234到172.30.0.119发送中断连接请求。

(7) 172.30.0.119:1546到64.233.189.104:80发送中断连接请求。

使用NAT隐藏NAN信息。NAT能够用来隐藏内部网络的信息。因为客户的真实IP地址从没有在因特网上使用。所以外部网络的主机想找到它是很困难的,也几乎是不能的。这个实验让学生了解到,可以通过NAT地址转换,增加网络安全性。

5总结

针对信息安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6][8],结合“网络安全”课程教学过程,利用Open Source技术,本文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专题,有助于强化网络安全方面的实验教学。所设计的实验专题对于“计算机网络”、“计算机通信”和“计算机安全”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工作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设计了若干基于Open Source技术的网络安全实验,同时对于利用Open Source技术解决实验资源紧缺的问题、因地制宜地设计一些有效的实验方案具有实际意义,可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工作,增强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因此,本文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工作重点在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系列实验,形成“实验指导书”。

参考文献

[1] Fred Gutierrez. “Stingray: A Hands-On Approach to Learning Information Security” [C]. Proceedings of the 7th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Minneapolis, Minnesota, USA. 2006.

[2] Mike O’Leary. “A Laboratory Based Capstone Course in Computer Security for Undergraduates” ACM SIGCSE Bulletin, 38(1), 2006.

[3] Bradley Bogolea, Kay Wijekumar.“Information Security Curriculum Creation: A Case Study”[C]. Proceedings of the 1st annu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ecurit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Kennesaw, Georgia, 2004.

[4] 张玉清. “安全扫描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 Jose Carlos Brustoloni. “Laboratory experiments for network security instruction”[J]. ACM Journal on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Computing, 6(4), 2006.

[6] 马建峰,李凤华. “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J]. 计算机教育, 2005,1(1).

[7] Joseph Feller, Karim Lakhani, et al. “Open source application spaces”, the 5th workshop on open source software engineering”[C], USA, 2005.

前端设计论文篇8

关键词:同步清零,异步清零,计数器设计

 

引言

任意进制的计数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电子表、秒表、分频器等等。

1.芯片对比分析

集成计数器74161是四位同步可预置二进制计数器,逻辑符号、引脚图如图1所示。它是由4个JK触发器和若干个门组成的计数器,它有下列输入端:异步清零端(低电平有效)、时钟输入端CP、同步并行置数控制端(低电平有效)、计数控制端EP和ET、并行数据输入端D0~D3。它有下列输出端:Q0~Q3、进位输出端CO。所说的异步清零,是指只要=0,不管其他输入端(包括CP端)状态如何,都可以实现电路清零,即Q3n+1 Q2n+1 Q1n+1Q0n+1=0000。由于清零操作与时钟CP无关,所以称为“异步清零”。表1为74161的功能表。

图1 集成计数器74161逻辑符号及管脚图

表1 集成计数器74161功能表

表2 集成计数器74163功能表

集成计数器74163是四位同步可预置二进制计数器,与74161唯一的区别是74163的清零是同步清零,即在=0的条件下,必须有计数脉冲CP上升沿的作用,才能实现计数器74163的状态全部清零。。表2为74163的功能表。对比表1和表2不难发现74161和74163的清零功能的差别。

2.计数器对比分析

在集成计数器基础上,加上反馈电路,使2n进制计数器在顺序计数过程中跳过2n-M个状态,既可实现计数容量为2n以内的任意进制(M)计数。

现应用“反馈清零法”将74161和74163构成十进制计数器,通过对比分析来比较异步清零和同步清零的差别。

图2 用“反馈清零法”将74161构成十进制计数器

图3 用“反馈清零法”将74163构成十进制计数器

分析74161应用“反馈清零法”构成的十进制计数器如图2,设计数器的初态全为0,在前9个计数脉冲上升沿到来后,Q3Q2Q1Q0=1010,通过与非门,使由1变为0,借助“异步清零”功能,使Q3Q2Q1Q0=0000,返回到最初设定的初始状态,实现了自然态序模十加计数。。值得注意的是,在图2 中,10个状态是从0000~1001,而1010状态只是很短暂的一瞬,出现后很快就消失,如图 虚线所示。

分析74163应用“反馈清零法”构成的十进制计数器如图3,设计数器的初态全为0,在前9个计数脉冲上升沿到来后,Q3Q2Q1Q0=1001,通过与非门,使由1变为0,借助“同步清零”功能,在第10个计数脉冲作用下使Q3Q2Q1Q0=0000,返回到最初设定的初始状态,实现了自然态序模十加计数。值得注意的是,在图3 中,10个状态是从0000~1001。

3.小结

我们发现,同样十进制计数器,异步清零需要11个状态计10个计数脉冲,同步清零需要10个状态计10个脉冲。。应用时需注意。

参考文献

[1]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7

 

上一篇: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领导力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