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6 11:37:51

中学生科普论文

中学生科普论文篇1

【关键词】领导集体/科普思想/科普实践

【正文】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现代世界历史的精辟洞见,是唯物史观的当代形态,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思想指南。由于科技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继而对政治和文化的决定性作用,科学精神必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思想必将作为一切思想的先导,科学方法必将构成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科学知识必将成为人类知识的源泉。正因为如此,作为科技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技术普及已不仅仅是一个实践课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本文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核心的形成时间为界,把我国科普工作分为三个时期,目的在于探讨各个时期的指导思想与实践形式、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当前科普实践应有的方向和任务。

一、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科普指导思想与第一个时期的科普实践

毛泽东十分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学习。他在许多文章和讲话中都运用了科学知识的例子和比方,他领导制订的“农业八字宪法”就是一种成功的科普典范之作。1942年,他在《文化课本》的序言中就已强调“一个革命干部必须有丰富的社会常识和自然常识”(注:《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103~114页(转引自龚育之文)。)。1954年底,根据他的指示,中科院在京科学家向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及各省市负责人宣讲了原子能科普知识。1955年初,他还主持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了李四光、钱三强的汇报并观看了现场演示实验。这一时期科普指导思想和科普实践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科学技术普及是科技内容与文化教育形式的紧密结合,因此,毛泽东科技思想和文化教育思想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科普指导思想的基础。在延安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阐明了科学与自由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说:“自然科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中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注:《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103~114页(转引自龚育之文)。)。1963年12月,毛泽东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注:《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103~114页(转引自龚育之文)。)。以上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新的发展,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科技思想。毛泽东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06页。),建国初,周恩来把这一文化指导思想运用到教育上,提出“新民主主义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08页。)。同时,文化的大众方向包含了普及思想,毛泽东写道:“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07页。)科普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文化事业,普有科技的内容、教育的形式、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新闻出版的传播途径,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毛泽东科技和文化教育思想包含了科普指导思想。

第二,科普工作具有反封建、反迷信、提倡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干部思想改造的功能。毛泽东指出,文化的科学内容“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⑦。1952年周恩来在爱国卫生运动发起之初多次强调要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1958年2月,毛泽东在签发农技工作的文件时指出,“种试验田是一种彻底克服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方法,可以打掉官气”(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5~20页,第415页。),可以教育干部。这些论述和指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观第我国科普实践中的体现。

第三,由于“大众的文化”决定了科普的主体是工农群众,科普的文化教育方式决定了科普主导是知识分子,因此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是第一个时期科普工作的组织方式。1958年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农技科普的通知中首次提出“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群众相结合”的组织方式。1963年初,周恩来在上海科技工作会议上重申了“认真实现领导、专家和群众的三结合”(注:《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第265页,第578页。)。

第四,在建国初期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知识分子队伍不够大,工农群众的文化觉悟不够高,因此这一时期科普的具体组织方式以比较容易发动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为主。1952年发起的爱国卫生运动极大地普及了卫生科学知识、科学的生活方式及其观念。1955年底毛泽东发动的除“四害”运动普及了害虫害畜的生态和生活史知识。1956年初,毛泽东发起的“向科学进军”的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运动。

第五,由于工农群众中文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1949年为80%),第一个时期科普工作的战略乃是把科普作为扫盲之后的提高。1956年5月,周恩来指出:“要普遍提高科学水平,一定要先扫除文盲。”(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03页。)这一战略使得业余教育成为科普的重要方式。1950年,政务院共颁布了七个关于业余教育的文件,指出:业余教育以扫盲为主,兼以技术普及教育。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工厂和绝大部分农村都进行了业余教育,仅1958年就有6000万人参加。1958年开始实行的半工(农)半读教育是在文化提高中进行科普的重要方式,至1966年,全国有此类学校4000多所,农业中学和其他职业中学61600所。

第六,正规的经常性的科普工作体现在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的工作和技术推广工作中。中华全国科普协会成立于1950年8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科学技术普及”这一概念),到1956年该会拥有27个分会和983个支会,18万余会员,其中有15位中科院学部委员。仅1956年,该协会就举行了20多万次演讲,3000多次展览,还广泛深入工厂、农村进行科普。50年代初开始发展的农业技术推广站负有培训农民的使命,至1957年达每区一站,60年代初则达到每公社一站。

第七,运用传播媒介进行科普宣传。1955年10月毛泽东指示:“要出版适合农民需要的通俗读物和书籍,发展农村广播、电影放映队。”(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90页,第40~41页。)还在50年代初期,科普协会就创办了《科学大众》和《科学画报》两种科普月刊,1956年发行量达10万册以上;1956年又创办了《知识就是力量》和《学科学》两种月刊,其发行量最高分别达23万册和11万册。1956年还成立了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全国出版了3000多种小册子,248种科普小册子发行890万。电影是这个时期仅次于出版而以传播方式进行的科普途径。1952年5月政务院就组织拍摄放映了宣传反细菌战的科教片;1949~1955年间优秀影片的授奖中有科教片8部,优秀创作人员8人;1957年,北京师范学院建立了首都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1960年扩展为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50年展起来的农村广播网到70年代已深入到农户,极大地宣传普及了农技知识。

每次科技重大突破而伴随的声势浩大的科普宣传也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如“两弹一星”的宣传等。

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科普指导思想与第二个时期的科普实践

“文化大革命”一方面破坏了有组织的和行之有效的科普工作;一方面又将科普工作庸俗化,严重地阻碍了科技水平的提高。十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开创了科普工作的新局面,“出现了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新风尚”,“一个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热潮正在全国迅猛兴起”(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90页,第40~41页。)。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在会上说明《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时强调要做好普及工作,1981年4月,国务院在一个文件中重申了这一点。第二代领导人也十分注重对自身的科普教育,1980年7月,中央书记处邀请科学家讲授农业、能源、人口、环保、计算机、空间技术、数学等方面的知识。第二代领导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科技的作用,更强调全民科技意识的提高。这一时期的科普指导思想和科普实践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邓小平科技思想是第二代领导集体科普指导思想的基础。1977年5月,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275页。)。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他又详细地论证了这一思想。邓小平根据现代历史的发展趋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阐述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要素的关系,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88年9月,这一论断更进一步表述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中国改革全书》文化体制改革卷第178页。)。这一思想是毛泽东关于科学技术能够提高生产力的思想的更具时代意义的发展,是唯物史观的当代形态。由于这一时期科技工作包括了科普工作,因此这一思想也包含了科普指导思想。

第二,科普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极大的重要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早是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大会上提出来的,其中包括“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1982年11月,彭真“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谈到精神文明时提到:“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普及工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极大的重要性。”(注:《中国改革全书》文化体制改革卷第207页。)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提出要“努力在全民族范围内扎扎实实地组织教育科学文化的普及和提高”(注:《中国改革全书》(科技体制改革卷)第222~230页,第170~172页。)。这是党的历史上中央全会决议中第一次明确提到科普,是党对科普工作理论认识的一个里程碑。同月,国务院转发有关文件的通知中强调“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冲击和改变着陈旧的社会观念”,要“发挥科学技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并提到了“传播、发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90页,第40~41页。)。

第三,由于解决知识分子问题是这一时期一切工作的组织前提,因此尊重和强调知识分子主导及其作用是这一时期科普组织工作的首要方面。这一时期,邓小平重新肯定了“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90页,第40~41页。);并多次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275页。),“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90页,第40~41页。)。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包括科普工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地位和待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为新时期科普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第四,由于这一时期党的工作重歇移到经济建设上,也由于要实现对科普工作庸俗化的拨乱反正,这一时期科普工作的战略也就是服务于经济中心所决定的人才培养战略,是以提高带动普及。1977年5月,邓小平指出,教育“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注:《中国改革全书》(科技体制改革卷)第222~230,第170~172页。)。同年8月,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实行全国统一招生制度;次年2月,国务院拟定88所重点大学,1981年增至96所;1980年10月,国务院作出分批试办重点中学的决定,至1989年,全国共有2187所重点中学。提高性科普方式还有全国范围内的职业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1989年这三种方式在校考生分别为630万、42万、300万,另外还有634所普通高校实行函授和夜大学。这些提高性教育极大地带动了科学普及。

第五,由于要“在全民族范围内扎扎实实地组织”科普工作,因此这一时期科普工作的具体组织形式改变了过去过于简单化的群众运动方式,而代之以高效的有层次的体系化方式。这一体系化方式主要体现在各级科协组织和基层科技推广的科普活动中。1978年11月,中国科协召开了第一届二次全会扩大会议,1980年3月和1986年6月分别召开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强调要“大力做好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此期间恢复并极大地发展了各级科协组织;地方分会延伸至县乃至公社、乡、镇,据统计,1982年全国公社级科普协会由近4000个发展到15000多个;专业分会则延伸至三级学科,每个专业分会都有科普小组,发起了城市职工的读书学科学的热潮,1983年全国有1000万职工参加,1984年则达1500多万。1981年开始了科技推广的整顿与改革,此后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召开有关会议,到80年代末已经基本建成农村技术推广体系,其中有关机构22.8万个,参与人员达150万人。与科技推广体系配套的是1986年启动的“星火计划”和此后实施的“燎原计划”,至1990年,两个计划在推广了大量实用技术的同时,共为农村培训各类技术人才650万人。

第六,传播媒介的科普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科普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81年4月,国家科委指示“科普出版部门”要“出版更多更好的科学普及读物,要利用电视、广播、讲座等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科学普及节目”。(注:《中国改革全书》(科技体制改革卷)第222~230,第170~172页。)这一时期的科普出版呈现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主要是中初级科普读物为主,内容以知识普及为主,兼及科学思想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老三论”)等。第二个高峰是80年代中后期,转向高中级科普,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普及逐渐成为主导,许多科学新思潮被介绍入我国并在社会科学方面得到普及性运用,如所谓“新三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超循环论)、科学方法论以及与科学相关的哲学等。两次出版高峰的共同特点是自然辩证法工作者的加盟和丛书形式发行,有影响的丛书如“三个面向”和“走向未来”等。同时,报纸和期刊的科普活动也得到迅速发展,各种合适于青少年和家庭阅读的期刊都广泛进行着科普活动;《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协报》、各地方科学报纸的创刊或复刊都极大地带动了科普工作。这一时期的电影科普在8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科教影片以“加映”形式在群众和学生中大量放映;1980年首届“金鸡奖”有3部科教片获奖,而文化部获奖影片中有7部科教片,1983年则为11部;同时,科教片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80年代有10余部获得各种国际电影节奖。80年代后期居民电视普及,中央台和各主要地方台定期或不定期设立了科普节目,较有影响的如中央台的《动物世界》等。

三、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科普思想与当前的科普实践

毛泽东在八大的一次预备会议上提出一个很有远见的设想,他说:“现在的中央委员会是一个政治中央,还不是科学中央,将来,中央委员会就是一个科学委员会了。”(注:《人民日报》1989年12月20日。)第三代领导人及其中央委员会不仅是一个政治中央,也是一个科学中央,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科技教育。江泽民在多次重要讲话中谈到了科普工作。1989年12月,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江泽民认为“要抓好科技普及工作”(注:《人民日报》1991年5月24日。);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宣传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注:《人民日报》1996年5月28日。);1996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再次强调“坚持普及科学知识和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注:《人民日报》1997年9月22日。);在十五大报告中,又一次谈到了科普工作,要求“普及科技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注:《人民日报》1994年12月5日。)。1994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三个方面推进科普工作”(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90页,第40~41页。)。1994年6月起,中组部、等联合举办的现代科技基础知识讲座在人民大会堂开讲。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科普思想和当前科普实践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坚持充分发挥科普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的同时,对科普工作的内涵作了高度的概括,在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把科普工作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一种实现方式。这是对前两个时期科普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一代领导人强调科学精神中反封建反迷信的方面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功能;第二代领导人把这些功能拓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第三代领导人把科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明确科普的内涵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三个方面,它们形成了一个文化体系。邓小平曾指出:“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注:《人民日报》1991年5月24日。)。那么科学技术如何才能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呢?江泽民指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注:《人民日报》1991年8月26日。)这里明确了第一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在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都包括了科普,因此可以说,科普工作是第一生产力的实现方式之一。

第二,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的科普思想在对以往科普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强调了科普的层次性。如前已述,第一个时期侧重于实用技术知识和初级科学知识普及;第二个时期继续技术知识普及并转向了科学前沿知识普及,注意宣传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第三代领导集体则在强调各个层次的科技知识普及的同时,把宣传普及科学思想、方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从而把科普区分为知识、方法和思想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三,由于党的领导人对科普工作空前的重视,科普工作已成为党的一项独立的文化事业。第三代领导人的科普思想有三个历史性的“第一”,党的领导集体核心第一次谈到科普(1989年12月),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提到科普(十五大),党中央下达了第一个关于科普工作的专门文件(1994年12月)。1991年5月,江泽民提出科普内涵的讲话是科普作为一项独立文化事业的理论标志;1994年12月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是其实践标志(该项举措曾成为1994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而十五大报告则是其政治标志。在这一科普思想中,科学不只是文化的一个方面,而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文化活动,因为科学知识、方法、思想与科技体制及科技成果满足着文化的观念方面、制度方面和物质方面的要求。十五大将科普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文化意义的,因而发展了上两代领导集体的科普思想。

第四,当前科普组织工作最重要的特征是政策引导力度的加强。江泽民等领导人的多次讲话和中央各种相关会议、文件中再三强调科普工作及其重要性。国家设立了各种科普奖励,如优秀科普作品奖、优秀科普工作者奖以及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的评选。尤为重要的举措是1995年5月中央确立了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科普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立法则是政策引导的集中体现,《宪法》和《科学技术进步法》都有国家鼓励科普工作的条文,《科普法》是专门的科普法律,使科普走向了规范化和法制化。同时,科技成果推广取得新的进展,各县市在农技站的基础上普遍设立了科普示范乡,从而以行政行为巩固并扩大了成果推广中的科普成就。

第五,在政策引导下,知识分子以饱满的热情自觉自主地投身于科普工作是当前科普实践的主流。知识分子自主地开展了各种科普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国际科学和平周”活动,百名院士百场科技报告,迈向21世纪的中国科技暨中国青年科技发展论坛,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国科协四届和五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传媒是当前科普宣传的主要形式,都离不开知识分子策划参与。全国各电视台几乎都设有经常性的科普栏目,影响较大的有中央台的“科技博览”、“走近科学”、武汉台的“科技之光”等,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开辟了科普宣传的第七套节目;同时,各大报纸都辟有科普专栏或报中刊,如《光明日报》的“科学周刊”、《中国科学报》的“大众科学周刊”、《科技日报》的“科学前沿”和“追科星”栏目等;期刊方面则创立了不少地方科普杂志,一些学术杂志辟有科普专栏或已改为科普杂志。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同时也是知识分子自身的科普教育,其内容之一是诠释科学中的人文成分,如科学思想、方法、史趣等。目前,全国54所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已圆满完成,正向全国高校推广。有两项活动最为强烈地表现了知识分子参与科普的自主性。第一项是90年代初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发起了反对伪科学的活动,至今仍活跃在传媒界和出版界,极大地宣传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如一些科学哲学家发起了“保卫科学精神”的活动;第二项是90年代中期发起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大讨论,这一讨论促使人们反思了科学和科学精神,从而从更深的层次上加深了对科学的理解,是一次很有特色的高级科普活动。

第六,当前科普实践中出现了科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良好势头。在1994年,我国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次科普出版热潮,像“第一推动”、“科学大师系列”等丛书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科普出版的繁荣是适应文化市场需要的结果。市场行为最强的科普活动是商业宣传中的科普,这一时期产品广告的显著特色是科技知识迅速增长。另外,这一时期科普场馆建设和使用也是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较好方式。中国科协认定的177家科技馆中,大部分是这一时期由国家投资兴建的,但也开始有企业参与投资兴建场馆。一些地方开始采取经营方式使用场馆,据报道,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已有6家“海洋馆”以经营方式使用,社会和经济效益良好。

由于党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国当前科普事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欣欣向荣。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科普事业依然任重道远。一方面,我国目前尚有1.7亿文盲,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不足5%,接受中等以上教育的青年亦只占10%,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仅占0.3%,广大公众必须通过社会教育和科普教育增长科技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另一方面,科普人才的流失较为严重,相对需求而言,科普设施严重不足。面对这一形势,我们必须解决几个首要的问题。

第一,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在坚持普及和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同时,把科普工作定位于知识创新,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普人才的创造热情。为什么科普人才会严重流失?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以往有意无意地把属于科技创新的科普工作当作重复性劳动,科技专业人员不敢理直气壮地从事科普工作,科普工作者的成果难以得到有关方面的承认(尤其是人事组织方面)。朱丽兰撰文认为,知识创新是包括了科技创新、商业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在内的一切知识创造活动。(注:《光明日报》1998年7月24日(转引自陈建强文)。)其实,知识创新又可以分为原创性和再创性两个层次,科普是对科技原创性知识的再创新,科技知识与哲学、艺术、文学、传播媒介乃至宗教等正面或反面的结合,构成了一项全新的文化创新活动。江泽民1996年5月讲话指示要“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进行科普;1991年8月,李瑞环在一次讲话中要求科技宣传“做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32)。其实,这些指示已经要求我们把科普作为一项传播上的文化创新活动。今年6月,我国正式启动知识创新工程(江泽民就此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把科普工作定位于知识创新上,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普人才的积极性,使之更好地投身于知识经济的大潮。

第二,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在坚持政策引导的同时,必须加强科普工作自身的改革,建立和完善“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应该说,我国目前科普工作的政策引导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但并不等于贯彻和落实得很好了;政策投资由于财力原因,其增加程度将是十分有限的。对此,新任科学技术部部长朱丽兰一针见血地指出:“能否促进科普工作有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尽快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33)我们认为科普工作在走向市场时应该注意如下两个方面:首先,应该对必须由政策主导的公益科普和可产业化的科普有一个基本的区分,不能搞一刀切,以避免公益性科普的萎缩滑坡;其次,要改变自身单一功能模式,尽可能地与其他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如旅游业、娱乐业、影视业等相结合,以便能更深入多样地适应广大群众的需要,刺激企业的投资热情。在这一方面,科普出版有着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多地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

中学生科普论文篇2

科学作为一种尚在制定中的东西,作为一种被追求的目标,却同人类其他事业一样,是主观的,受心理状态制约的,”[2](P298)狄拉克则说:“一个理论家宁可要一个美的方程,也不要一个丑的但结果与实验数据更相近的方程。”普朗克更是有一条在科学界传诵的“普朗克原理”:新的理论很少由于理性地说服了对手而得到认可,人们只需等待,直到对手死去。[3]科学知识社会学也提示我们:科学家的行为以及科学的行为并非依据科学语言来说明,而是据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语言、文化资源等等)来说明的;科学规范并非用默顿所说的科学体制来保证,而是用科学的文化资源来解释的。因为,“科学或知识是一项公共的事业,而不只是存在于少数知识精英和技术专家头脑中的东西。知识的有效性必须以别人的实际认可为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一起共同地构造了知识。”[4]史蒂芬•科尔在《科学的制造》一书中也写道:“对于潜在批评和潜在接受的考虑(同样,对于潜在同盟者和潜在敌人的考虑!)是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实验室的科学发现的。论文是否被接受,这是受写作风格影响的。论文作者用自己的写作风格使读者想象论文中的观点是正确的。……论文作者的社会特征、思想权威等社会因素的作用也会影响新论文的是否被接受。不同的论文评价者有不同的认识兴趣和社会兴趣,论文是否被接受,是由评价者的这些兴趣指向决定的,而不是由论文的特点决定的。当一个新发现在它的赞成者中深入人心,很难被时,科学共识也就达到了。”科学期刊里的文章试图使读者相信某些事实,这就意味着作者在写作时所做的选择,大部分都是修辞选择。此外,科学文章的写作过程通常包括多个作者的互动(甚至包括评论家和编辑),使得其中的某些选择和基本原理对于研究本身开放。这些观点甚至也被那些坚持将修辞从经验论的文章中剔除出来的作者所认同。如果说,知识的生产过程包含着生产者基于实在论建构主义的游戏,那么,这种受认识因素和社会因素双重制约的游戏也许能更易于知识的传播,也更易于人们理解实际的科学运行。[5]科学从一个环境传播到另一个环境时,是靠一个选择过程发生的,这个过程决定了科学的哪些部分应当存活,哪些部分不应当存活。懂得如何销售一项新发现的科学家,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发现者。在有些情况下,科学的兜售者、组织者和宣传者并不是活跃的科学家本人。[6](P87-P88)斯蒂芬•梅森在《自然科学史》一书中就举例说:“在大陆上,人们接受牛顿的发现要慢得多。在巴黎科学院,连笛卡儿的学说直到十七世纪后期都受到歧视。可是巴黎科学院在公元1699年改组时,笛卡儿的最大提倡者丰特列尔当了学会秘书,并且任职四十年之久。在这个时期,笛卡儿的学说在科学院里占了优势。”这是否能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即,是否存在某个科学因传播、兜售而或多或少被部分改动的情况?亦即,我们见到的科学是否就是科学家本人的真实意思表述。[7]事实上,“无论是政府、工业部门发动的科技公共传播,还是大众媒体进行的科技传播,都未必能够全面、客观地告诉公众一个准确的科学技术概念,他们从不同的动机出发,选择不同的信息,给公众以不同的引导,为科学塑造着不同的社会形象。公众从这些传播的信息中也未必准确知晓哪个是真实的科学,公众最终只能靠自己对各种信息的综合分析建立一个关于科学的印象。”[8]以上事实使人们意识到:将科学仅仅视为对客观事实的发现,将“客观性”视为科学发展的唯一主题并不完全正确。科学是人的科学,包含有情感、利益、价值观等人性因素。科学具有可错性无论是唯理论的宠儿———欧几里得几何学,还是经验论的宠儿———牛顿力学,原来都不是万无一失的、一劳永逸的得到证明的。于是人们考虑这样的结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可错的。[9](P111-P112)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两点:第一,诚如波普尔所强调的:科学理论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说,其中潜藏错误。而且,科学理论具有严格全称陈述的逻辑形式,因而无法被观察证据完全证明为真。因此,波普尔声称其著作“是想强调科学的人性方面。科学是有错误的,……夸大科学的权威性是不对的。”[10](作者前言P1)波普尔在《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一书中也指出:“科学是人类精神的崇高的冒险活动。……科学家的目的不在于发现绝对的确定性,而在于发现愈来愈好的理论[或者发明愈来愈好的探照灯],这些理论可以接受愈来愈严厉的检验[并由此而引导我们达到最新经验,照亮我们的最新经验]。但是,这意味着这些理论一定是可否证的:正是通过它们的否证,科学在前进。”科学理论不可能一蹴而就即达到完备或完美的状态,只可能在漫长的纠错过程中向理想的境界逼近。第二,由于观察渗透理论,所以,很难断定观察陈述也是全真的。如前文所述,科学是一项包含理性和人性的公共事业,科学家是具有不同人性的凡人,科学本身具有可错性。那么,还存在一种能够保证科学知识具有绝对普遍性的机制吗?

相对普遍性:是否存在?

(一)科学知识的相对普遍性以普遍性的信念为基础,当代世界各国在进行公民科学素养的测量时,形成了“各国通用”的一些基本测试题目。调查发现相应的问卷结果的确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同时,也看到相应的结果之间还有相当大的不一致性。例如,正确回答“就我们目前所知,人类是从早期动物进化而来”的中国公众的比例高于美国和欧盟。原因何在呢?可能的原因很多。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设想,中国文化传统是无神论占主导地位的,这与欧美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因此,认为中国公众更容易接受生物进化论而不是神创论的思想,也就同样是可以设想的。[11]可见,科学知识在传播时具有普遍性特质,但也受到相应的“地方性知识”的制约,科学知识表现出相对普遍性。关于地方性知识的涵义,赵乐静先生在《技术解释学》一书中写道:它是指各民族人民通过长期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积累的动态的知识、专业技能和表现方式。它与语言、社会关系、精神、世界观密切相关。地方性知识在医疗实践中体现甚多,不但如中国医学、印度医学这样持续数千年的医学体系具有显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即便是通常认为足够“科学化”的西方医学,事实上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文化特征。例如,“在一项研究中,按西德医生的标准发现有40%的病人心电图异常,而按美国医生的标准,则仅有5%的病人有异常。当胆固醇值高于每分升225毫克时,美国医生即开降胆固醇药,而英国医生认为胆固醇高于300时才有治疗的必要。”[12]又如,跨国公司的品牌本土化战略则显示了地方性知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历来极具价值的品牌译名大多具有鲜明的本土化倾向。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语言的斟酌等等都需要以潜在本土消费者的期待心理为中心。若译名不符合目标市场的社会文化背景将会导致品牌发展战略的受挫甚至失败。举例来说,美国有种化妆品Revlon译成“露华浓”,就迎合了汉民族的集体审美无意识,很快与读者产生视野融合,使人联想到李白描写杨贵妃花容月貌的名诗《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从而带动了产品预期的市场效应。而四川丰田生产的丰田SUV“霸道”(PRADO)越野车,由于激起了中国人的民族情绪而被迫更名为“普拉多”,则是一个反例。[13]除了力求品牌译名的足够“土”之外,跨国公司对其产品所含技术是否为东道国消费者乐于接受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例如,摩托罗拉公司在清华投资建立“清华飞思卡尔(Freescale)单片机与DSP应用开发研究中心”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将其尚未在市场上推广的芯片经该中心做出本土化调整后再推向中国市场,并对摩托罗拉的产品和技术进行使用方面的培训与传播。在学术界,注意到科学知识的“地方性”和“文化传统约束”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桑德拉•哈丁在《科学的文化多元性: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认识论》一书中就指出:“现代科学与其他文化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一样,也是‘地方性的知识体系’。……无论现代科学对自然秩序的预言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多么大的成功,它们也绝不可能在下述意义上达到惟一的普适性的高度:现代科学不受文化的约束,或者注定它们的意义和概念背景在历史进程中不可改变。”需要指出的是,声称自己是一门自然主义的经验科学,主张用自然科学描述并解释自然现象的方法,描述和解释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人类知识的形成机制,并以一系列反对知识的客观性、传统理性主义以及真理的普遍性的激进观点,对传统的认识论、知识论和真理观提出强力挑战,并因此而发挥了人们更加关注知识与社会多方面关系和互动作用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某些见解特别是其“强纲领”、相对主义立场也常常极有争议。例如,爱丁堡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巴恩斯在其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著作———《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中指出,该书的目的就是要探讨知识易变性,以及人们怎样维持和改变知识,在他看来,科学知识并不是合理认识的必然结果而是一种偶然的知识。他认为知识是已被群体接受的信念而非正确的信念。又如,科学知识社会学另一重要代表人物马尔凯指出:“科学是一项解释性的事业,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自然世界的性质是社会地建构出来的”。换言之,科学知识并非由科学家“发现”的客观事实组成,不是对外在自然界的客观反映和合理表述,而是科学家在实验室制造出来,又通过各种修辞手段将其说成是普遍真理的局域知识,是负荷着科学家的认识和社会利益或受到特定社会因素塑造的。像其他任何知识(如宗教、意识形态、常识)一样,科学知识实际上也是社会建构的产物。[14](绪言P2)尽管学界对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上述主张存在不少争议,但它促使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科学形象”,而是要进一步认识“真正的科学和实际的科学(realscience)”,亦即,身处现实的社会和文化情境中、甚至被其型塑的科学。(二)相对普遍是一种动态的绝对普遍前文已经表明确实存在对科学知识普遍性的信念,然而,借鉴李克特的主张,即,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那么,可以设想,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作为处于社会情境中的科学就必然有一定的社会建构色彩。“但是当这一切成为常识之后,是否还存在一种大写的科学,一种不依赖个人意志和特殊文化特性的不断进步的客观性的科学?我们认为确实存在。特别地,作为具体科学中的科学原理有其客观性和普适性,不依赖于特定的文化和语言。”[15](P4)著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在《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一书中也提出:“现在数学的符号和约定在所有文明世界中通用,无论在什么地方它们的意义都是一致的。”这是为什么呢?默顿的回答是:“尽管自然科学所关注的问题可能受社会因素的决定,但是无论其概念要素还是其内容结论并不受社会因素的决定。科学研究共同体很可能具有特殊的社会性质,这些性质减少了像偏见、成见和非理性这类不利因素对科学家的专业研究工作的影响,所以它们对保证科学家提出客观性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16](P12,P14)当然,默顿的上述结论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他启示我们:某些科学知识的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科学共同体的特殊性质保障。刘闯在《实验科学传统是环境问题的根源吗?》一文中指出:“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都是有条件地为真的。不是某种知识之为真是否是有条件的,而是该条件是否为我们了解无遗,或是否能为我们在时空中不同的地方所复制。如果该条件不能为我们所复制,那么在该条件下为真的知识即为‘地方性’知识;反之,如果该条件能为我们所复制,那么该条件下为真的知识就是‘普遍性’知识。”或许我们可以将普遍性理解为地方性在时空维度的拓展,是一种动态的绝对普遍性。

科学知识普遍性:在绝对与相对之间

中学生科普论文篇3

近年来,长炼科协致力于打造凝聚科技人员智慧、激发科技人员创造力与活力的“科技之家”,努力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打造科技创新的特色活动平台,致力于为科技人才的成长、为企业自主创新与科学发展服务,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长炼特色的科协创新文化。

构建科技“思想库”

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共享、开发和运用,是企业实现知识增值、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长炼科协从2006年开始,利用企业局域网,创建知识管理系统。2010年初,长炼科协进一步升级完善了该系统,在“知识库”上新建了“论坛精华库”,新增了“专家黄页”、“个性化主页”,收纳了长炼石化科技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13个知识库,建立了“长炼科技论坛”论文库等,逐步实现了企业科技知识的采集、检索、共享等功能。

长炼知识管理系统中的知识论坛,作为一个学术技术、经验交流和沟通的互动平台,科技人员既可以进行专业探讨,也可以跨专业交流,以发帖、回帖方式,实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并探讨有关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法。这种与优化生产、攻坚破难紧密相关的讨论,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1年,论坛组织开展各类技术讨论418项,提出建议近100条,其中35条经专家讨论评审认为具有可行性,12项已经采用并实施完成。长炼科协还设立奖励制度,以评选“论坛之星”等方式鼓励员工参与。截至到目前,“长炼知识论坛”已有论坛学组24个,论坛版块9个,论坛会员2891人,累计主题24632个,累计参与59813人次。知识论坛已成为长炼科技人员共享资源、交流学习、创新创造、成长进步的重要平台,成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智囊。

搭建产学研平台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学研特色平台,是长炼科协近年来积极探索学术交流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一是发挥科技论坛的主阵地作用。“长炼科技论坛”首创于2005年,每两年举办一次,已经成功举办四届。论坛创造性地与“院士专家企业行”结合起来,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需求,邀请国内知名的院士、专家现场诊断、作适用性的前沿学术报告,为长岭地区的技术进步献计献策,先后有6800多人次参加论坛活动,收集论文近1100多篇,其中经专家评审,具有重大价值122篇。二是组织专业学组开展技术学术交流。与中科院开展了环氧丙烷项目研讨,与美国S-zorb技术创始人进行S-zorb装置优质高效平稳开工的探讨等学术交流活动。协同企业有关部门,支持各学组组织、参加一系列内外技术学术交流、技术研讨、技术攻关等活动,每年达200多场次。三是鼓励科技人员参与科技论文交流。每年组织科技人员总结科技创新成果、撰写论文,将实践经验提炼总结为理论成果,进行交流。仅2011年就组织撰写论文469篇,其中有106篇论文在全国、全省论文交流中获奖。四是通过学术交流,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发挥产学研平台作用。建立了与高等院校、研究院所、设计单位长期合作的产学研联盟,与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化工研究院、清华大学、石油大学、湖南大学、洛阳工程公司等二十多个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从实验室研究、工程设计、工业应用开发全过程的科技创新链,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讲、比”激发活力

长炼科协坚持把“讲、比”活动作为组织广大科技人员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有效途径,作为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培养科技人才、推进自主创新、促进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执行的《“讲、比”活动实施办法》、《“讲、比”活动组织及奖励办法》,使得“讲”有依据,“比”有标准,“创”有收获。截至目前,长炼科协“讲、比”活动已连续举办24届,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讲、比”成为企业科技创新项目产生的重要方式之一。长炼科协以“讲、比”为平台,特别针对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组织项目申报,推动技术攻关。如2011年,“讲、比”滚动立项418项,内容涵盖了生产优化、节能减排、管理创新等内容。公司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创新项目“RSDS-Ⅱ汽油选择性加氢”和“RSH液相循环加氢”,就是通过“讲、比”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实现了技术突破。二是成就了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长炼科协的“讲、比”活动符合科技工作者投身企业生产建设、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在活动中锻炼了人才,涌现出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华,全国科技标兵刘建平,湖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胡先念、沈刚,岳阳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罗世贤、朱铁光、龙伟灿、刘郁东等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他们的模范行为成为激励企业科技工作者创新、贡献的精神动力。三是对企业节能创效作出贡献。近两年来,通过“讲、比”活动,集体立项成果600余项,收集科技工作者建议7000余条,“金点子”10多个。企业科技人员参与“讲、比”活动的比例达95%以上,累计创效10多亿元。

普及科学素质

长炼科协以《科学素质纲要》为依据,创造性地开展科普工作。一是利用企业资源推进科普工作。联合有关部门,开办贯彻实施《纲要》骨干培训班,举办大型报告会,张贴《纲要》宣传挂图,组织开展《纲要》知识竞赛等,对《纲要》进行宣传,特别是在企业内部网上开辟了“科学与生活”专栏进行科普教育,营造了科普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着力改善科普工作硬件条件。积极组织编印科普资料,出版了《科学与生活》系列丛书。发挥长炼科教馆作用,使之成为企业员工接受科学熏陶、提高创新能力的进修学校。三是积极开展各类主题科普活动。组织科普日、科技周系列活动,举办《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周播,开展青少年科普展教育,举办社区《科普宣传橱窗》、科普讲座和科普展览等。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弘扬了科学精神,传播了科学思想,普及了科学知识,提高了员工的科学素质。

中学生科普论文篇4

2011年主要完成的工作:

一、学习贯彻科普法,努力开展各种环境科普活动。学会办公室、市环境宣教中心、市环保监测站等单位会员多次参加区、市组织的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月活动,宣传、印发环境科普知识宣传材料。

1、5月份,在全市开展的“生态·科学”科普活动月中,组织会员参加了全市在县的启动仪式和科普宣传,印发环境科普材料,挂宣传板报。接着到宾阳县进行“生态·科学”宣传。

2、参与市科协举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普报告会。

3、在“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中,全市数百名会员在环保行政部门领导带领下积极参加宣传世界环境日主题和节能减排科普知道,印发科普材料20万份,组织节能减排板报100多块进社区展览,有效地提高市民的环保科普知识。

4、7月25日,以市环保监测站会员为主的20多名会员参加了赵其国院士的专题学术报告会。

5、以宣教中心会员为主的10多名会员参加了《2011年全国科普日暨市十月科普大行动启动仪式》。

二、开展环境科技征文活动,繁荣环境学术园地。今年以来,组织本学会会员结合环保工作拟写学术论文外,3月19日,还与市环境学会、绿世纪环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市甘蔗学会等学会联合开展《制糖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新模式论坛》征集学术论文。把征集学术论文工作扩大开来,使征集面有市扩大到市和糖业集团、大学和区外有关单位。论文作者有大学教授,企业专家技术人员,环保系统科技人员等,论文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全年共征集环境科学学会论文60多篇。

三、开展环境科技学术交流活动,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发展。经过几个月的筹备,由市科协主办,本学会牵头,联合市环境科学学会、市甘蔗学会,绿世纪环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节能减排,科学发展—制糖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新模式论坛》于6月23日在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两市各糖厂领导、技术人员、大学教授、研究生、博士、区外专家以及环保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共130多人。市环保局常务副局长到会致辞,市科协副主席作总结讲话,大学教授、博士、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常务理事研究员等在“论坛”上宣读学术论文,郑雄教授级高工代表全体与会科技人员宣读了《关于“制糖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新模式论坛”建言献策建议书》。与会专家代表还到医科大附属医院参观益浩水煤浆设备有限公司完成的4吨/时水煤浆锅炉节能减排示范工程。本次论坛得到领导专家代表的好评,认为论坛开得及时,结合节能减排重要工作,为重污染行业—制糖业节能减排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8月12日,与市环境科学学会等单位在市环保局召开了研究和审议《制糖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新模式论坛》建言献策建议书,修改后报市科协。11月25日,组织17家环保产业单位计有2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中国—韩国友好周经贸活动,与韩方进行交流、洽谈,并参与接待工作。

四、组织评选优学术秀论文、激励会员参加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在参加征文,学术交流后,论文作者还有一个希望,就是想知道自己的学术论文是否有一个评价,有个好的收获。为此,在市科协的关心下,本学会牵头邀请专家对《制糖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新模式论坛》的论文进行评选,经过申报—评选—公示—审查等程序,评出一等奖优秀论文二篇、二等奖优秀论文6篇、三等奖优秀论文10篇等优秀论文共十八篇;并报送市科协审定、发文通报表彰,发给证书,以资鼓励。计有30多名会员获奖。另外,编印《节能减排,科学发展—制糖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新模式论坛》论文集500本;出刊《环境科学》1期3000册;60多篇。

五、学习外地先进的环保工作经验和污染防治技术。5月份,组织企业和区政府、环保局、市经委重工业科、市环保所等单位领导和技术人员共10人,由市环保局副调研员、区就常务副区长带队到市、市参观考察电镀集中园区建设经验和“三度”污染防治技术,并写出“报告”递上级决策参考。9月份,由市环保局副书记带队,有县、区环保局负责人、企业环保科技人员共25人的参观组,到、参观水煤浆、电镀、烟厂等方面的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和经验,并写出汇报材料。

六、办科技实事,认真落实环保科学技术研究,并应用到生产。

1、《电镀》科研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了资料收集整理、电镀废水综合治理小试、电镀集中园区选址研究等。年底将完成全部研究工作,报请验收。边研究、边将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现市电镀集中区筹建工作已在区五合工业区起动,取得实际应用成果。

2、积极推广落实《论坛》会上宣读交流推广的腐植酸新技术,综合利用榨糖滤泥和废糖蜜。经过介绍、宣传,上林县接受了这项新技术。济世兴农腐植酸肥业有限公司在上林县白圩镇投资1000多万建设腐植酸有机无机复混肥半年,今年底将投入生产。使《论坛》会推广的新技术在我市开花结果。

3、开展卷烟厂《节能减排》课题研究,已进行结题。

4、7月24日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学习培训班。全市有关企业,县、区、市环保行政执法人员共150多人参加培训。

七、学会自身建设工作。在上级的关心下,在各理事、各会员共同努力下,学会工作得到了新的发展。

1、召开理事会两次,分别于3月4日和6月23日各召开一次研究学会有关工作和进行学术交流。

2、召开常务理事会3次,2月份、9月份、12月份各一次,研究全年学会工作和换届工作等。

3、组织会员进行生态环境考察2次。

中学生科普论文篇5

关键词:科普;公民科学素养;科普事业

中图分类号:C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027-02

科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开展的工作,因为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是我们开展科普的终极目标。但是由于我国科普在主体、客体、介体以及科普内容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着眼于这些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可行的对策。

一、我国科普现存的问题

科普是指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大众推广科技相关内容,使社会大众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懂更多的科学方法、头脑中有深刻的科学思想并且具备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目前我国的科学普及采取的是一种单向流动的、自上而下式的模式。从事科普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科普记者、科普电视工作人员、科技馆工作者、科普作品创作者、科学共同体以及科学家之外的一部分专家学者。科普客体主要是社会公众。科普介体是大众传媒、科普书刊、科技展会和科技馆。科普内容重自然科学知识而忽略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对科学主体、客体、介体以及传播内容的认识本身就有着很大缺陷。

(一)从科学共同体和公众、大众传播媒介、国家奖励政策之间的关系来看

就科学共同体和社会大众以及大众传播媒介之间的关系而言:

第一,社会大众对待科普主体认识上存在缺陷。社会公众的认识缺陷和科学共同体自身的认识缺陷呈现出一种“相得益彰”的局面。科学家对自身责任与任务的认识的缺陷和社会对科学家进行科普的需求之间构成矛盾。

一是传统的思维模式一般认为科学家都是处于一个高深领域,他们从事着科学研究,他们的最大成就和最终目标就是获取诺贝尔奖等等。

二是科学共同体与普通百姓之间很少有沟通的时间和机会,当然也可能科学共同体认为他们没有和普通百姓进行沟通的必要性,毕竟他们从事的科研活动和科研领域有着极强的专业性。

三是国家科技的发展需要社会大众的舆论支持,而国家科技相关政策和课题得到公众舆论支持的前提就是科学家专门花时间就一些专业科学知识进行简化并向公众进行普及。

第二,科学共同体和科普传播的媒介有现实矛盾。

一方面,科学家需要能和科普的客体进行更好的沟通,而大众传媒是最好的媒介。因为所有信息载体中,含科技因素最高的、传播速度最快的、可取得最高预期效果的非大众传媒莫属,大众传媒自身具备这样的优势。

另一方面,从事科普事业的大众传媒需要传播效果、轰动效应甚至噱头,并且绝大多数的科普传媒者缺乏专业的科学素养,很多连半道出家都谈不上,这使得科普知识传播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第三,科学共同体的现实利益需求同国家的嘉奖机制存在矛盾。由于目前我国对科学家的嘉奖并不涉及科普方面甚至科普成果,他们不愿意花费时间到对他们的职业前途帮助甚微的事情上。

(二)从科学普及的内容来看

由于对科普本身的含义有着狭隘的认识,因此导致了科普内容普及的不完备性。

第一,普及的科普知识主要是最基本的科学知识,而没有重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普及。科学知识就是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规律的认识以及总结;科学思想是我们在进行复杂的社会活动时所应该具备的合乎规律和逻辑的思维方式;科学方法是可以指导人们在最有效的时间内获取最大成效的一种运用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既可以给人们满满的正能量,又能在道德上约束、警醒和鞭策人们。而科普有助于推动科技转化成生产力的速度,可以说科学普及是科技转化成生产力道路上的一个“大风车”。因此科普内容就应该将科技这一伟大力量的四个层面都涵盖在内。

第二,普及的科普知识主要是正面性的,而没有注意到普及科技的负面效应。在科技时代,科技带来的是双重效应。科技造福人类的力量与科技对人类造成的潜在危险并存。比如说我国医疗技术的发达延长了人类的寿命,但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如说核泄漏事件。科学家在建造核电站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宣传核发电的威力,也应该告诉公众潜在的核泄漏的危险。日本核泄漏事件就是个典型。当地震和海啸来临之时,看着核电站爆炸,大家却束手无策。

第三,科普知识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而忽略了人文社科知识的重要性。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方式存在问题。以90后这一代学生为例,我们在小学就接触了《科学》这一门学科,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老师看重的是学生的成绩,而非学生的兴趣。高分背后是兴趣的磨灭。老师只是让学生记住概念,学《科学》的方法就是记忆。学生们在考完试后对不假思索的记忆知识早已遗忘很多。地理和生物这些“副科”知识占据的课时比例很小,并且经常被其他科目的老师占用,来学习“主科”。到了高中,大家才刚刚接触各个学科,又很快进行了文理分班。

第四,科普的内容较为陈旧,缺乏新颖性和吸引力;科普的内容过于笼统化,没有更好地针对不同的受众进行更鲜明的层次划分。很多科普知识都是旧事重提,或者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罗列,只是相对简单意义上的普及概念、方法,而没有注意到普及科学精神、态度、思维等的重要性,缺乏吸引力;有些科普知识专业性较强,没有进行更通俗易懂的简化,就少了一大批受众。

(三)从科普的对象来看

以前的科普忽视了高级知识分子这一群体,这是不正确的。科普的对象应该是所有人,包括科学家、专家学者、研究生和博士生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群体。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即使是高级知识分子,也只能保证他们在所从事的领域比较擅长,但对于其他众多的领域,可能就存在知识盲点,有时候知识盲点会造成很多阻碍。

二、科普应采取的措施

(一)政府要号召全民总动员

科普人员要做到多样化,实现各界强强联手,甚至全民化,这是科普的最终目标之一。

政府应该帮助科学共同体和社会公众明确科普的真正含义和真正对象;应该告诉社会各界人士,科普是一项全民性的事业,需要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科普事业。

以从事科技行业的商业组织为例。从事科技产品的相关行业就可以不断地创新他们的产品,他们可以造出更多的机器人,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服务,帮助人们劳动,陪人们娱乐,甚至减少孤寡老人的孤独;他们可以造出更好的3D打印机,使得我们的社会制造成本降低、成品效率更高。他们应该用实际的行动来吸引公众对科技的关注度,并且结合着专业知识的主题宣讲,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以科学共同体为例。科普者也应该更多地聆听公众的心声,要明白科普活动对他们而言是双向受益,而非单方获利。科学普及与科学家的科研工作不但是紧密相连的,而且是互相辉映、融为一体的。没有赫胥黎“斗犬”般的维护和宣传,便不会有达尔文进化论的深入人心;没有相对论,爱因斯坦及其理论也不可能家喻户晓;如果霍金没有编写《时间简史》,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知道黑洞效应。

科学普及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而不应该是单向流动的、自上而下式的;不应该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受众要向传播者主动说明自己的需求,只有全民总动员,才能早日将科教兴国战略变为现实。

(二)政府应出台科普嘉奖政策并且推动科普真正融入教育事业

政府还应出台相应的针对科学家以及专家学者进行科普活动、科普创新事业的嘉奖政策,这样才能从实质上推动科普事业的全民总动员。与此同时,将科普活动完全融入教育事业。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需要科普的力量,不仅仅让国民接受学校专门化的知识,而且应该让科普进入学校教育。学生在校阶段和进入社会阶段都应该学习科普知识,不应该出现基本知识的断层。这样才是更好地贯彻党的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体现,更好地以实际行动响应全民总动员的科普事业。

(三)植入创新性思维

从事科普工作的各个群体应该将创新性思维深深地植入他们的科普活动中去,让科普活动更加接地气,更受公众的欢迎。不断向典范学习和取经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以大众媒体为例:一些电视节目已经将科普角色渗透进他们的主题。比如《快乐大本营》的“科学实验站”,把科学实验室搬到了大众面前;《最强大脑》的魏坤琳教授对科学知识的准确普及以及让“科学流行起来”的口号都是很好的典范;央视10套节目的科普节目做得很好。不同的电视频道有不同的内容和风格定位,科普节目要更多地满足不同观众的吸收能力和喜好等的需求,受众也应该更多地意识到学习科普知识的重要性。

(四)科普活动要做到全面性

第一,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兼顾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传播;不仅普及科技的正面效应,也应该将科技潜在的负面效应告知大众;不仅要普及自然科学知识,也应该普及人文社科知识。

第二,科普要面向不同的阶层。科普要多层面化,针对不同的群体设计不同的内容,针对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有不同的着重点。需要层次理论充分地说明了人的需求特点。因此根据人的年龄的不同阶段、职业的不同阶段等等,要设计出不同的科普内容。

三、结语

就我国的科普事业而言,在科技与社会这一交叉学科的背景下合理分析科普事业面对的障碍和提出相应的对策,可以推动我国的科普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早日将科教兴国战略变为现实;对于社会各个群体而言,每个群体都可以在参与科普事业的过程中涵养自己。

参考文献:

[1]丁霞.我国科学技术普及实施的路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2]余淼淼.试论我国科学普及工作的原因[D].上海:复旦大学,2008.

[3]李福鹏.科学传播中科学家缺席的原因探析――以“蕉癌”事件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6):64.

[4]朱效民.30年来的中国科普政策与科普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12):11.

[5]朱效民.当前我国科普工作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J].中国科技论坛,2003(11).

[6]马来平.试论科学精神的普及[J].泰安师专学报,2001(1).

中学生科普论文篇6

普赖斯(Derek de Solla Price)(1922-1983)被誉为“科学计量学之父”,其主要学术成就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发现了科学发展的指数规律;指出了论文间引证与被引证关系;创立了反映文献老化程度的普赖斯指数;提出了反映科学家生产率的普赖斯定律等。贝尔纳(J.D.Bernal)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不仅为科学学,而且为科学计量学提供了基本的研究范式。受贝尔纳科学学思想的影响,作为科学史家,普赖斯开始系统运用定量方法对科学、技术、医学等进行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运筹学等等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巴比伦以来的科学》和《小科学,大科学》两部著作成为他的科学计量学成果的集大成之作,也是科学计量学的奠基之作。尤其是情报学家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博士创立科学引文索引(SCI)后,普赖斯巧妙地借助这一工具,赋予科学计量学研究以新的生命活力。1965年,他借助SCI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科学计量学重要论文《科学论文的网络结构》,为人们利用大规模数据绘制知识图谱做出了开拓性探索。在这篇论文中第一次界定了“研究前沿(Research front)”和“知识基础(Intellecture base)的内涵,使得利用科学引文数据探测和识别学科知识前沿和研究热点成为可能。正是在普赖斯科学计量学范式的强大影响下,使科学计量学研究在全世界得到快速发展,并形成了多个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重镇,如美国费城的德雷克赛尔大学、荷兰的莱顿大学、英国的苏塞克斯大学等。科学计量学理论、指标和方法的研究成果,也为宏观科技政策和各层次的科技管理提供重要的工具和手段。

普赖斯奖是为纪念普赖斯的学术成就于1984年设立的国际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界最高奖。该奖项每两年颁发一次,截至2011年,共有25位科学计量学家获此殊荣。这些学者都是在科学计量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他们为推进科学计量学从“软科学”走向“硬科学”做出了卓越成就,为科学计量学的繁荣和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1年在南非举办的国际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大会17个主要会议主题中提出了“学术生涯(Academic careers)”这一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这不仅是科学计量学学科自我总结和反思的需要,也是科学计量学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系统梳理普赖斯奖获得者的学术思想和成就,对我国学者把握科学计量学发展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不失为一个独特视角。基于此,我们考虑从科学计量学角度对这些获奖者的学术生涯逐一进行梳理,以便能从中挖掘若干有益的信息,并为丰富科学计量学的研究领域展现新的研究视角,为科学计量学史研究提供较为详实的信息。

2012年是普赖斯诞辰90周年,为纪念这位在科学史和科学的定量研究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我们特编发四篇梳理普赖斯奖获得者学术成就的文章,以深切缅怀普赖斯的卓越思想。

中学生科普论文篇7

【导语】内蒙古专升本考试频道了解到,内蒙古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考试科目内蒙古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一)高起本: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二)高起专: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三)专升本: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考试形式统招专升本:各省份的考试形式不一,分为统考和校考两种。统考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分文、理科,具体为:录取类别由专科阶段所学专业决定。艺术、体育专业经省教育考试院同意,可由招生院校组织专业加试,并在报名工作开始前完成。专业加试合格考生才能填报相应院校、专业志愿。 考试科类 考试科目 录取类别 文科大学语文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文史类法学类教育类艺术类理科高等数学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理工类经管类农学类医学类校考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为省统考,专业课为本科院校出题。附件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旅游管理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法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生物科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电子信息工程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服装设计与工程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工程管理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交通运输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 高等数学;2. 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土木工程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口腔医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临床医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护理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麻醉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药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医学检验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医学影像学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针灸推拿学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中药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医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动物医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动物生理学、遗传学);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两大类型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内蒙古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内蒙古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内蒙古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统招专升本是指在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应届毕业生中选择优秀学生升入本科进行两年制的深造学习,修完所需学分,毕业时授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派发本科就业报到证。统招专升本属于国家计划内统一招录(统招),列入当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享受与普通四年制本科同等待遇。学习形式为普通全日制,有别于自考、成人高考、网络教育、电大等非统招学历。

中学生科普论文篇8

【导语】山东专升本考试频道了解到,山东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考试科目山东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一)高起本: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二)高起专: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三)专升本: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考试形式统招专升本:各省份的考试形式不一,分为统考和校考两种。统考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分文、理科,具体为:录取类别由专科阶段所学专业决定。艺术、体育专业经省教育考试院同意,可由招生院校组织专业加试,并在报名工作开始前完成。专业加试合格考生才能填报相应院校、专业志愿。 考试科类 考试科目 录取类别 文科大学语文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文史类法学类教育类艺术类理科高等数学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理工类经管类农学类医学类校考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为省统考,专业课为本科院校出题。附件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旅游管理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法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生物科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电子信息工程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服装设计与工程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工程管理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交通运输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 高等数学;2. 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土木工程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口腔医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临床医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护理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麻醉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药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医学检验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医学影像学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针灸推拿学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中药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医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动物医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动物生理学、遗传学);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两大类型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山东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山东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山东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统招专升本是指在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应届毕业生中选择优秀学生升入本科进行两年制的深造学习,修完所需学分,毕业时授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派发本科就业报到证。统招专升本属于国家计划内统一招录(统招),列入当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享受与普通四年制本科同等待遇。学习形式为普通全日制,有别于自考、成人高考、网络教育、电大等非统招学历。

上一篇:ppt德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学生诚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