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1 19:56:03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大,国家对高校资金投入逐年加大,经济活动领域也随之拓宽,作为高校经济问题的护卫者,内部审计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在高校规范经济秩序,教育经费的管理,保障教育经费足额到位,减少损失浪费、保障国有资产的完整、维护高校的权益,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就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观点。 一、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机构设置的问题

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其独立性是内部审计部门能很好的履行其职责的基本条件,一是,内部审计有其专门的工作,需要设置专门的机构;二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使其不能与其他部门职责相混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内审的负责人可以直接向学校领导报告与内部审计工作有关的一切内容;根据内部审计准则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客观、公正的形式其权利。现阶段,纵观高校内部审计,高校的内部审计有的与财务部门设在一起,有的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也有与其他别的职能部门设在一起的,比较复杂。

2、制度还不完善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还不健全,工作不够规范。一是对于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谈话记录、审计取证方法等方面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做出严格的规定;二是对于一些重大经济事项、异常事项未能引起足够关注,对于审计深度也没有严格的要求。有些高校财务管理松散,账务处理不规范,提供给审计部门的材料不完整,甚至有意识的逃避审计,隐匿相关资料,致使内部审计无法得到真实的审计结论。还有些高校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有健全的内控制度,但是不能按其要求得到有效的执行,使得高校的审计部门不能很好的发挥其职能作用。

3、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的问题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应具有综合的素质,首先其业务水平和能力要满足开展财务审计的能力,懂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成本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其次还要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及财务政策了解,关注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以便用最新的法律法规来维护学校自身的利益,能够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及时告知管理层,减少风险的发生,把损失将为最小。第三,还要具有开展工程决算审计的能力,要了解物资的市场行情,工程的结构、材料的性能、工程的计量标准和计价方法等有关物资与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测算专业技术。

4、内部审计技术本身存在缺陷高校的内部审计有别于政府审计和外部审计,高校内部审计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审计手段和方式方法容易受外界条件的限制。当前内部审计工作技术和方法,大部分还停留在纸质审计的阶段,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还很少,致使审计效率低下。一些已被政府审计和外部审计广泛应用的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科学方法,如以概率论为基础的审计抽样方法,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很少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论文服务。另外内部审计受审计成本制约,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存在一定困难,致使内部审计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作用很难发挥。 二、完善内部体系的几点思考

1、要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高校要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及权威性,保证其内部审计工作能过正常有序的开展,同事高校领导也要对内部审计工作给予一定的重视,在机构设置方面给予合理的配置,有助于审计部门跟有效的开展工作,为学校的发展保驾护航,从源头上制止舞弊现象的发生,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审计任务,保证审计质量,在内部控制的管理上,认真分析高校及二级学院等其他部门在管理活动中存在的漏洞,从而为高校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2、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众所周知,社会经济的行为是靠法律规范的,法律法规的健全不但是对内部审计员进行约束,对其他与经济活动有关的部门,也是一种约束。制度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制度是万万不能的。对于内部审计来说也是如此,只有建立健全其内部审计制度,才能用制度来约束职能部门的行为,避免重要岗位重要人员利用职务的便利出现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有了制度先行,内部审计的工作才会更好的开展。对于审计项目应重点建立主审负责、审计底稿三级复核等方面的制度,以把好每个审计项目的质量和风险关,确保审计结果公平公正。同时,国家应提早制定、颁布一些内部审计法规和内部审计业务准则,以统一内部审计执业规范,以便内部审计部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更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

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的质量。因此,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能,而且要有一笑为家的主人翁意识、遵守审计人员廉政准则和职业道德。面对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的状况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高校领导本身要对,审计部门高度重视,不能将随随便便的人放在审计的重要位置,在人员引进、聘任上要把好关,选择具有相应的专业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上岗。二是对于内部审计人员要加强其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培训,拓宽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层面,提高其处理不同问题的能力;三是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四是内部审计人员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思路上创新,接受审计任务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在特殊任务面前,发挥内部设计部门的关键作用。4、引进内部审计的先进技术

要与时俱进,积极寻求和探索适应新形势下,有利于高校发展的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先决条件,是内部审计人员能圆满的完成学校内部审计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作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积极学习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通过对先进技术和方法的学习,更有效的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部门要大力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干预,提高技术含量。同时要不断的完善审计抽样、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探索适合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先进方法,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晓巍;牛学坤,论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财经问题研究

【2】王海波,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制度,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篇2

关键词:系统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1

引言

在信息技术高度普及的趋势下,高校审计工作也正在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由于高校也在逐步拓展经济活动的范围,审计工作内容更加复杂,难度更大,传统的审计模式无法与新时期的审计环境要求相适应,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高校审计发展的突破口,想要实现审计工作的持续发展,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为高校经济活动的规划与开展提供更加可靠,真实的依据,构建审计信息化体系十分非常必要的。

一、系统论的概念及在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系统论最早是在奥地利被研发和提出的,并且开始是被定义为一种处于一定关系与环境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再这个基础之上,逐渐又发展成为从全局出发,立足整体性,实现统筹发展的系统分析方法。也就是说要选择从整体上,宏观上效果最优的方案,我国相关学者则是将其放在了信息化建设的领域中,认为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对计算机进行开发,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所以说高校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应该遵循这个理论,从学校的整体出发,以实现学校的整体利益为目的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将高校领导与业务部门之间,各级部门与部门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联通网络,实现审计的三维信息系统,这样才能够达到审计工作的本质目的――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系统论视角下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对策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高校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凸显的是学校的整体利益,要坚持从大局出发,兼顾大多数主体的利益,下面具体分析:

(一)制定和完善高校审计信息化的标准和准则

在构建高校审计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确立信息化的统一标准以及各项准则,这是保障信息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前提,因此校内领导阶层应该积极与社会审计部门进行交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各项信息化建设标准以及准则的制定,将各个部门,审计人员的责任都落实明确,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针对审计工作者的工作能力以及对各种信息技术与设备的控制方面的评价规范,将这些内容进行全面完善,是够实现审计信息化系统的构建的前提。

(二)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学校领导的作用不可忽视,科学正确的领导能够助力审计信息化建设,所以说高校领导应该积极与相关部门建立联系,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职能,积极履行监督和评价的责任,领导作为高校各项政策的决定者,高校领导应该从学校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尽最大可能为学校争取更多的信息化建设资金和经费支持。最终学校领导是主持学校大小工作事宜,制定各项决定的领头人,因此在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必须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并积极参与其中,不能光说不练,要与学校职工一切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建立激励机制,针对表现出去的审计人员,给予一定肯定,比如职务晋升或者是奖金等。在聘用审计人员的时候,精通信息技术的人才有限录用,给予年轻人才更多发展的空间和平台,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责任心。

(三)重视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

高校实现审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投入大量的硬件设备,这些设备需要大量精通信息技术的人才进行操作,否则这些设备是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复合型人才的紧缺是制约高校审计信息化的关键所在,从短期情况来看,加大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引入更为先进的信息技术,强化审计实物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培训应该更加有针对性,实效性,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派遣学校最为优秀的审计人员到政府审计部门进行学习,参与相关的审计的项目,在这些项目中工作人员与国家审计人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工作,其审计水平与整体业务水平都会有所提升,同时还能够将先进的审计技术引入学校,实现各方优势互补以及资源共享,实现学校审计工作水平的提升,另外在有条件的高校中,应该积极吸纳高素质的审计人才,有限选择信息技术水平高以及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在通过适当的培训,使其为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服务。如果从可持续发展方面来看,高校内审计部门需要注重人才的贮备,实现人才的继续教育,活跃人才的思维方式,不断提高其技术能力。

积极研发高校适用的审计软件。在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最初阶段各种软件都是自行研发的,这在河大程度上制约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但是在上个世纪中后期,我国很多企业中都引入了专门的会计软件,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会计软件专业公司,并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下,极大的推动了会计软件的发展,从整体生提升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水平,所以说高校在实现审计信息化的时候,可以将其作为参考,通过审计软件的商品化来实现高校审计信息化的建设,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与市场中优秀的软件公司建立产气的合作关系,通过进行各种软件的开发,应用和时间,达到优势互补的同时,也为双方赢了利益。

三、结束语

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的一份子,除了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之外,近些年来也会参与很多经济活动,高校招生量不断增加,学校各项科研项目的开展以及教师培训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学校也开始积极扩展自己的经济活动范围,强化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高校资金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促进了学校各项事务的开展,与此同时,学校内部财务数据越来越多,财务审计责任更重,在信息化高度普及的趋势,高校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满足实际需求,也开始积极投入到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中,而基于系统论角度下的高校审计信息化,任何事物的开始都是从学校的整体利益出发,是为了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虽然目前高校审计信息化的建设依旧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其发展前景依旧十分广阔,本文从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够为高校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赵淑香.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2]张美兰.如何改进和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J].事业财会,2003(01).

[3]管小敏,程华云.论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J].事业财会,2003(05).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篇3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委托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一、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高校的职能也随之转变,由原来的精英式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这种转变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这种转变的影响下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扩招的快车道。大学招生人数剧增,大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内部的管理部门及层级越来越多,岗位划分也越来越细,这最终导致了高校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高校内部涉及的经济利益也越来越广,高校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面临的诱惑日益增加,极易导致现象产生。针对目前高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加强监督管理,成为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审计部门作为高校内部管理工作的监督部门,重要性逐渐凸显,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对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尤为重要。

二、委托理论的内容及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因为发现企业所有者兼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于是提出“委托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委托理论”早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具体来说“委托理论”论述的是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深入以及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企业的所有者不可能完全承担起经营企业的重任,而不得不从职业经理人市场请来专业的职业经理来自己管理企业。这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企业的所有者不参与企业的具体经营但是企业的经营成果却与自己的关系最为密切。而具体参与企业经营的职业经理人虽然能决定企业经营的好坏,但是其自身却不是公司利益的最终所有者。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委托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企业所有者在选择职业经理人时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产生“逆向选择”;另一方面,被选中的职业经理人也会因与企业所有者签订合同的不完全性而产生“道德风险”。这种产生于企业管理中的理论也广泛存在于高校管理工作中。目前我国高校内部机构众多,管理工作形式多样,高校管理中各种关系类似于企业所有者与企业经理人之间的委托契约关系,存在“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高校发展的质量以及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这是一个关乎国家未来的大问题。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进展的好坏直接关系这个问题解决的程度。因为高校内部的审计可以科学、准确及全面地将各级受托主体的各项行为信息充分的显现出来,便于比较衡量受托方对委托方的责任履行情况。2009年9月1日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开始推行《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准则,准则中对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对象做了具体的规定,包括内部控制审计,预算执行情况及决算审计,校属单位财政和财务收支审计,建设及修缮工程项目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及专项审计调查。总之,这个规定几乎涉及到了高校所有的经济业务。这一准则的实施不仅为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一个施展拳脚的广阔平台,也为高校各级委托关系有效运行提供了可能。

三、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对于高校内部审计亦然。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隶属于校长,隶属于校纪委书记以及隶属于财务校领导。隶属的领导层次越高,审计独立性就越强,审计的效果越好。目前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都是学校的一个行政职能部门,领导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越高,审计工作开展就越顺利,审计的独立性就越强。同时由于高校内部人员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受到影响。而审计独立性越差,审计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全面性将大打折扣。

2.专业的审计人才还比较缺乏。高校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地方,也是一个创新层出不穷的地方。对这样一个主体进行审计也必须是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方能胜任。然而,现实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配备良莠不齐,普遍存在内审人员数量不足,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无法胜任审计工作的问题。这使得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审计的效果较差,通过审计发现问题的能力较低,进而也不利于对相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督。

3.内部审计缺乏整体性。高校内部审计的整体性也尤为重要,具体表现为高校的内部审计不仅要加强对具体项目具体资金用途的审计,更要加强从全局角度对高校整体运营情况的审计。只有做好微观和宏观这两个方面的审计,才能全面且准确的反映高校的运营情况,也才能为加强高校的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另外,高校内部审计要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发展到管理审计,从传统的事后审计发展到事前、事后、事中全过程审计,审计范围应逐渐拓展,这样高校内部的审计才可以科学、准确及全面地将各级受托主体的各项行为信息充分的显现出来,针对某一具体环节的审计容易导致审计失效。

4.内部审计部门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工作的手段也要与时俱进。这一点在审计方面表现的为尤为突出,如今我国高校的发展使得很多工作都趋于网络化、信息化。因此,作为对这种工作模式的监督部门也要与时俱进的推行网络化、信息化办公。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很多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办公的网络化、信息化程度远落后于前者,很多高校仍然完全采用传统的审计手段——手工对账,这不仅增加了错误的几率,效率和效果也差强人意。

四、高校内部审计改进措施

面对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目前审计过程中的不足。

1.增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由委托理论可知,委托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便是信息问题。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人会产生“逆向选择”,而受托人则会产生“道德风险”。这里面的主要矛盾便是信息不对称,具体表现为委托人不了解受托人的真实且全面的信息。然而,审计好比一个信息挖掘器,通过对受托主体进行全面的审计会使得委托人全面了解受托主体的信息。当然,上面所说的是建立在审计部门提供的信息是全面可靠的基础之上的,而要想做到提供信息的全面可靠,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审计部门在对相关部门进行审计时能够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完全从专业的角度给出审计报告。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然要求审计部门独立于其他部门。

2.提升审计部门办公的信息化水平。正如上面所说,审计的目的便是获得全面且真实的信息,想要做到这一点仅仅依靠审计部门独立的进行审计还不够,还要在审计部门进行审计时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只有技术支持跟上了,审计部门在审计时才会得心应手,才能提供出既准确有全面的信息。高校审计部门应尽快争取由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转变,提高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各高校应为审计人员配备先进的审计工作设备、仪器,以促进高校审计水平不断提升,更好地发挥对其他管理工作的监督建议职责。

3.要组建一支具备专业素养的审计队伍。对高校进行内部审计,最终还是需要人去做,在已有的条件下如何对相关部门进行审计,如何更加全面深入的审计这些都取决于审计人员思维。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素养,引进审计专业人才,能够使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内容更全面,审计的方法更先进,审计的效率更高,审计的结果更可信,根据《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四条规定“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配备足够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数量应不低于教职工总数的2‰。内部审计队伍应由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建设工程、信息系统等方面专业素质的人员组成,并具备必要的职业资格”,各高校应严格按照规定配备相应数量审计人员,同时审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审计知识。同时审计部门应每年向审计人员提供学习机会,并建立相应相应的晋升、激励机制,鼓励审计人员不断提高审计技能。

五、结语

当今社会,高校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高校的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这必然导致了高校的管理也越来越复杂,如何处理好管理中错综复杂的委托关系尤为重要,多方面改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将更好地解决这种矛盾,而改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首先,要增强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同时,还要加强对内部审计部门的技术支持。最后,组建一批具备专业素养的审计人才队伍也是做好高校内部审计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汪小曼.强化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几点措施和建议[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7).

[2]李学柔.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导读[M].北京: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

[3]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4]王晓天.论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内控与审计,2012(5).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篇4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文化 内涵 意义 建设和发展途径

审计文化建设已被提上议程,且随着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决策的贯彻落实,其受关注度越来越高。2012年上半年,全国首家“审计文化书屋”建成,审计署长沙特派办以“付出与汇报”为主题组织策划“四个一”活动,宁夏审计系统深入开展“审计文化建设年”活动。这些都旨在引导审计人员塑造阳光心态,践行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审计理念转变、审计项目实施,还是审计资源管理、审计环境变化,都体现了审计的文化特征。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管理活动日趋复杂,高校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审计工作在组织制度、内容方法、人员培训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此同时,内部审计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高校内部审计实践,能够作为精神支柱发挥动力作用。高校内部审计文化的构建和发展,是内部审计科学发展实现“免疫系统”功能的要求,同时也是一项紧迫性、长期性的工作。

一、高校内部审计文化的内涵

高校内部审计文化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及内部审计人员围绕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工程项目、预算执行与决算、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方面的内容,在实施审计监督时遵循的原则和理念、体现的形象和风貌,以及行为方式、制度规范、物质实体、组织结构等因素的总和。它是在高校长期的内部审计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被广泛认可,兼具抽象和具体两种属性,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改革开放和高校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总结和提炼,是高校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自1985年1月原国家教委审计室成立以来,适应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升办学效益、提高高校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内容方法、规章制度等方面不断深入发展。基于纵向视角,高校内部审计文化是继承高校审计文化传统、总结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经验、适应高校环境变化创新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体。透视审计实践,高校内部审计文化不是“虚无”而是“实在”。在物质层面,包括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环境,内部审计工具方法,以及实体性文化设施等;在组织层面,包括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领导体制和设置形式、项目审计小组审计任务和审计目标等;在制度层面,主要是指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基本规则和制度,包括审计法律法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及质量管理规定、项目审计实施细则等;在精神层面,包括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审计理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等。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可以从评估学校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教育经济管理活动及其责任,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定位。随着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权威性提升,工作广度和深度的拓展,高校内部审计更加注重绩效评价、应对风险,不断强化管理和服务功能。作为“软实力”和“灵魂”的高校内部审计文化,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影像,能够体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建设性、时代性,能够反映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使命和效果。其核心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价值取向、审计理念和工作作风。优秀的审计文化,包含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探索创新团队合作的理念和意识,折射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忠于职责甘于奉献的形象和风貌,迎合了高校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的战略思想。

二、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建设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动力。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是高校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适应环境需求、面向未来的内部审计文化,必将对高校内部审计实务发挥促进作用,实现高校内部审计“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的宗旨。

(一)有利于形成审计凝聚力,发挥团队作用。陶行知提出:“真的集体生活必须有共同目的、共同认识、共同参加。”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和群体意识,使内部审计人员增进了解、深刻认同、紧密联系、团结协作,并为实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目标而克服困难、拼搏进取。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力量薄弱与审计任务繁重间的矛盾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部分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并强化其监督管理成为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现实取向。即便如此,文化的凝聚作用将分享有利于审计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缩小内部审计人员认知水平的差异并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实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内部的和谐,最大限度地整合高校内部审计资源。

(二)有利于增强服务意识,发挥协调作用。新形势下审计的主要目的已不是“差错纠弊”而是“服务增值”。高校“服务增值”审计理念的转变作用于高校内部控制、基建工程、合同审核等实践,通过对本校及所属部门(单位)的各类审计工作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评价和建议,有利于高校内部审计当好高校管理决策的参谋助手。优秀的审计文化,服务发展的工作理念,能够以发现问题和风险为手段实现服务被审计单位发展的目的,促使内部审计工作紧扣服务高校发展主题,产出高质量的审计产品,维护被审计单位知情权利和申辩权利,帮助其分析、规避风险,通过有效沟通渠道消除审计主客体间的认识差异并化解冲突和矛盾。服务意识伴随着沟通与协调,在相互尊重、交流过程中,无形地提升了审计质量。

(三)有利于约束机制运行,发挥形象作用。陶行知倡导“立法、制度、教育”三管齐下,并提出“太阳光所到的地方必无微生物”。和谐优秀的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包含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道德规范、专业素养、行为准则等因素,对内部审计人员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同时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求加大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客观、积极、奉献、谨慎、创新的工作态度,依法审计、廉洁从审、终身学习的品格,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内部审计人员“分析研究的高手”、“内部管理的行家”的评论,将生动地展现内部审计形象,增加审计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有利于推进内审转型,发挥辐射作用。高校是高知识群体和高水平创新活动的密集地,高校的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很多新的要求和挑战。通过文化建设,高校内审机构和人员可以启迪思想,更新知识,拓展审计内容,创新审计方法,其潜能和积极性的激发会有效促进高校内审工作转型发展。如高校内部审计文化所体现的“提前介入、严格程序、关注内控、保证质量”,以及“依法审计、服务中心、客观公正、讲究实效”,都有利于理清内部审计工作思路。同时,高校内部审计文化不仅仅局限于审计部门内部,它也是整个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高校内审人员业务精通、讲究技巧、尊重他人,能够让外部人员更加了解内审工作和内审人员,更加理解并支持审计工作。

三、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途径

审计文化是推进审计事业发展的精神驱动力量。在传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是审计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高校内部审计应借鉴国家审计文化建设的思路,做到传承与创新并举,积极主动地开展审计文化建设,不断推进高校内部审计事业创新发展。

(一)重视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学校领导层应高度重视并加强引导,从政策和物质上支持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内审机构领导应在倡导、实践中率先垂范。内部审计工作物质条件改善提高,内部审计文化价值认识到位,才能确保其建设行动的自觉。所以既要以物质为载体对文化建设提供经费物质保障,又要对全体内审人员及其他人员开展思想动员,通过宣传审计法律法规、审计部门工作动态和“精品项目”,及时客观地信息并有效引导舆论,扩大审计工作影响面,树立内部审计部门良好的外部形象,培养与高校文化一致的内部审计文化。需要强调的是,文化建设的形式应体现出多样性和有效性,如开设讲座、现场讨论、演讲比赛,开展访贫问困活动等,以期使高校内审人员形成无私奉献、争创佳绩的良好品质。

(二)加强资源管理,提高人员素质。高校内部审计文化折射出内审人员价值观念、工作理念、专业素养、精神风貌等方面的内容,审计资源管理和人员素质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要保证学校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以人为本构建“学习型”内审机构,改善内审人员结构和知识构成,保障内审人员培训时间、培训经费,开展审计项目质量评比。通过切实加强内审人员队伍建设,践行“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内审工作实践中锤炼责任、廉洁、务实、学习、服务意识,在信任的基础上以职业态度相互尊重。

(三)健全内审制度,发挥协会作用。制度作为中介连接物质和精神。高校应围绕审计工作准则、审计岗位职责、审计项目实施细则及质量监督控制等方面,建立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但制度作为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归纳有其历史局限性,高校内部审计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审计人员在执行时要注意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内审制度文化有着发展、完善的空间。内部审计行业协会应当扮演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引领者的角色,在推动内审人员职业胜任力提升的基础上,通过文化载体宣传内部审计职业文化建设,通过相关调研和统计分析,组织教育培训、经验交流,修订内部审计准则、指南,向高校倡导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创造出更多的类似于《内部审计人员之歌》的文化建设典范。

(四)顺应科技发展,搭建信息平台。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会计电算化在高校迅速普及,高校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推进。为适应ERP系统实施后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以及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搭建审计业务信息系统平台。既要建立高校内部审计数据库,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在线审计、联网审计和动态审计,又要从审计技术发展角度创新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和手段。

(五)推进理论研究,强化审计质量。高校内部审计不仅要揭露问题,更要注重从个别到一般,从表面现象到深层本质的分析,将存在问题与强化管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在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创建过程中不断归纳总结审计成果,立足于高校内部审计现实,有前瞻性、针对性、实践性地深入推进理论研究,以指导审计实践。与此同时,审计质量也可谓审计工作的“生命线”,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围绕项目管理、资源管理、评价与责任追究等方面,综合运用事前管理法、事中管理法、事后管理法实施质量控制,构建由政策目标、审计流程与效率评估、技术支持与管理责任、项目执行与质量保证组成的质量管理系统。

总之,文化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精神纽带和精神支柱。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和发展是市场经济和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努力构建高校内部审计文化的良好氛围,最终实现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宫军.审计文化影响力与审计公信力.审计文摘,2012.

09:21-23.

[2]宫军.内部审计的文化思考.中国内部审计,2011.09:20-23.

[3]张明安.弘扬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几点看法.中国审计,2012.16:44.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篇5

(一)高校内部审计制度范围

其一从业务类型而言,高校内审制度应包括:对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财政与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绩效审计、大中型基建工程施工阶段及竣工结算全过程审计、修缮项目审计及其他项目审计。其二从审计程序而言,每项审计业务制度规定都应详细说明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立卷归档阶段应完成的工作内容。应对审计进点程序及内容、审计取证方法及要求、审计工作人员操作规程、审计报告征求意见情况、审计档案建立及移交等工作作出详细的规定。其三从制度详略而言,高校内审制度应按照全面性原则,制定总的规章制度,如《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在总章程的指导下,分项制定具体审计制度,如《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制度》等;在具体审计制度指导下,对重要审计事项制定更具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如在《基建、修缮项目审计办法》基础上,另行制定《基建、修缮工程预算、结算、决算审计实施细则》。其四从制度内容而言,审计制度总章程应包括:指导精神、组织与领导职责、审计人员工作保证、审计职责与权限、审计工作程序、相关法律责任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具体审计制度应包括对审计范围确定、审计形式明确、各项审计指标评价说明、审计程序实施阶段及相关责任处理办法。审计实施细则应对审计内容、审计范围、审计程序、审计责任、审计结果利用、后续审计做出更为详细的规定,重点是不应留有任何有歧义的内容并对审计时间做出严格规定。

(二)高校内部审计建设指导思想

2004年4月13日国家《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规定明确高校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目的是促进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规范内部管理,加强廉政建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防范风险,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应发现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现经济运行中好的做法、经验和问题,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议,促进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前提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教育部文件“关于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实施工作的通知”,对内部控制制度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各单位在制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时,要注意与相关制度的衔接,并将制衡机制嵌入到各项管理工作,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着重在四个方面形成制衡机制:一是建立重大事项议事决策机制;二是规定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三是建立预决算、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部门和岗位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四是建立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培训、轮岗和评价等机制。上述通知为高校内审制度修订提供了着眼点与评价标准。

(三)高校内部审计建设基本原则

一是要注重系统性。制度的制定者应全面深入分析当前内部审计制度制定情况,对照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尽快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实现对审计事项的全面控制。一所高校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不应是各个具体制度的简单罗列,而必须是彼此互相联系,又互为条件的秩序系统。在完整的系统中,对任何一项制度的修订或增删都必须瞻前顾后,分则规定不能与总则有冲突,具体审计事项规定不能与本校《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有原则上分歧,而实施细则的内容则主要应是对相应审计规定的详细阐述而非任意扩充。二是要保持时效性。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应随着外部环境变化、管理要求变化与学校经济活动变化及时修订并完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校要将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列为年度常规工作。因此,各直属高校应根据各自情况,尽快在当年制定相关审计制度,为开展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的指导监督提供可行性依据。与补充制定相关制度同步进行的是及时对原有制度进行修订完善,确保各项审计制度与时俱进,使审计工作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得到合理提升。三是要明确相关性,为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人员提供清晰文字说明,在落实审计责任制方面尤其重要。相关即要明确审计内容与审计责任之间有具体的关联关系。如在修缮审计项目的制度规定中,首先要明确修缮工程预算审计、结算审计、决算审计等各种类型审计中所包含的不同业务内容;其次需要指出每种审计事项下,依据审计具体实施措施与审计结果,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人员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果内审制度只对审计工作人员的行为做出规定,则难以实现审计目的,对查出的问题也难以清理整改。

二、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现状

(一)内容全面、流程清晰

教育部明确要求各直属高校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制定相关制度,以完善制度体系,并在当年工作总结中有所体现。事实上,大部分直属高校制定的内审制度都是比较全面的,都能按照依法治校、从严管理原则制定出内审制度,对学校各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规范内部管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加强廉政建设、防范风险、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大有裨益。而在制定具体的审计制度时,高校审计部门都要先梳理各类经济活动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内容,故其制定的内审制度对审计范围及审计程序都有着明确规定,以便审计人员对学校本级及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与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有效性进行独立的监督与评价。

(二)理论扎实、与时俱进

高校内审制度中所阐述的内容,不是凭空想象或者捏造出的,而是在国家基本法律政策指导下,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提炼与总结的。如高校预决算审计制度制定基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北京市属高校在制定预决算审计实施细则时,还应参考《北京市市级教育经费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及对前述办法修订通知等文件。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内审制度,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的相关文件,其中理论部分均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而内审制度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随时调整,也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在加强审计监督、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国家资金节约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业务欠缺、创新不足

高校内审制度制定有特定的流程与批准程序,而内审制度实施后,却有被束之高阁的可能性。如部分高校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指导下及时制定了《省部级重点研究机构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由于学校各相关部门没有协调好,相关审计业务一直不能开展。在教育部对预决算审计做出规定的同时,绝大部分直属高校都制定了《预决算审计实施办法》,但截止到目前,实际开展预决算审计业务的高校却寥寥无几。因此,预决算审计制度成为摆设,在无法预见新业务实施中可能出现问题的条件下,内审制度的修订无异于闭门造车,仅根据理论指导所阐述的制度内容也无法指导实际业务,导致审计方式、审计程序创新不足。

三、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改进对策

(一)增强内部审计制度规范性

审计工作程序较为繁复,一般而言,审计部门应根据学校的中心任务与教育部审计机构的部署,结合校内职能部门委托,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依据计划实施审计时,应组成审计组,撰写审计方案,在审计实施前向被审计单位或个人送达审计通知书。在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编制审计报告,并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征求意见结束,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审计报告进行审核后,报主管校领导审批。并按照计划对重要审计事项进行后续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采取了纠正措施,评估其效果如何。但每种类型的审计业务所应实施的审计程序不尽相同,因此不应整齐划一,而应在各内审制度中,详细列明相关审计程序需要的资料、时间等,在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工作的同时,为被审计单位及个人告知明确的审计范围与相关程序。

(二)确保内部审计制度有效性

审计责任的承担,分为两类,一是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给学校造成重大损失;泄露学校与被审计单位秘密。二是被审计单位与个人拒绝或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会计资料和证明材料;阻扰审计人员行使职权,抗拒监督检查。除此以外,还有一类审计责任很少或基本没有在内审制度中有所体现,即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理,被审计单位或个人应承担怎样的后续责任。与其说大部分内审制度没有对上述审计责任做出规定是因为考虑不全面,不如说是内审制度的制定者巧妙避过了危险雷区。相当一部分高校内审机构目前仍停留在只完成审计报告的阶段上,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相关财务负责人的审计责任根本无法落实。在当前依法治校的社会背景下,要改善内部审计被动局面,还应首先从内审制度着手,需要得到高校管理层支持,才能在相关业务的开展上收到良好效果。

(三)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直观性

规章制度一般都以纯文字形式完成撰写,供阅读者浏览。而对于高校内部审计这种非专业人员难以充分理解其概念术语程序的业务来说,利用图表等辅助工具可以更直观地使阅读者认识审计流程,明确审计内容。以科研项目经费审签业务为例,除相关的文字说明,内审制度的撰写者可以在文字后附上图表供科研项目负责人阅览以明确审签程序。该业务流程图的制作还可以快速培训新入职的审计人员,并使全体审计工作者业务标准统一。

(四)提升内部审计制度创新性

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高校审计部门应积极开展实施的审计业务内容包括高校财务预决算审计工作与科研经费审计工作。高校财务预算决算关乎一个学校全年财务运转状况,对其上报教育部前实行内部预审不应只流于形式上的书面审查,而应让审计部门全程参与到预算的确定与决算报表编制的环节中去。在内审制度中首先确定学校审计部门的权限对审计相关工作的开展将大有裨益。在科研经费审计方面,除去常规的纵向课题资金审签业务,学校还应开展对调任或离职教师科研经费的详细审计业务,以避免对国家科研经费造成不正当损失浪费。因此,高校应根据开展审计业务的具体情况举一反三,完善相关内审制度,建立健全整改落实的长效机制,强化审计监督执行力度,加强内部审计的专业监督,使高校各相关单位充分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及时整改问题,堵塞管理漏洞。只有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确保审计结果有效利用的前提下,才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与效果,对改善大学治理,提升高校整体核心竞争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篇6

[关键词] 审计免疫系统论;高校内部审计;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As an immune system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ternal audit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standardizing the management and maintaining sustained and effectiv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udit immune system theo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nduct internal audit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independence, service, interests, and risks. They should als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system,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aise the digital management level of internal audit.

Key words: audit immune system theory, internal audit of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development

一、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

自198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以来,我国审计事业已经整整走过了30个年头,这其中,作为我国审计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内部审计在20多年的发展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85年1月,原国家教委成立了审计室,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建立起来的,是为了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到1987年年底,42所国家教委所属的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已全部建立起来。高校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最初三年,审计部门的工作重点主要是法纪审计,即对高校及其附属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与财经纪律情况进行检查。随着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和壮大,高校内部审计业务逐步以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为重点,实行定期审计、违纪审计、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和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进行管理和监督,从根本上防止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并围绕治理教育乱收费、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及社会力量办学资金等方面展开内部审计工作。进入21世纪,高校内部审计在维护教育系统经济秩序,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二、基于审计免疫系统论的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思路

我国自1998年实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在资金来源及运用、师生人数、学科研条件、基本建设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高校涉及的经济活动面越来越广,并呈现复杂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和有关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完善,现有的机构编制和人员配备相对滞后,这样就造成了高校制度和管理跟不上实际发展的情况,导致近年来部分高校内部存在贪污受贿、商业贿赂等现象,学校不再是一方净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对内部审计产生了更多的需求,高校内部审计开始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审计免疫系统论是在国家经济社会大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审计提高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安全和质量,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地位和作用,恰如一个人的“免疫系统”。审计免疫系统论不仅使某一具体的受托责任关系得以正常维系,而且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受托责任关系按既定规则有序进行,从而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秩序。各类组织的“免疫”功能,是靠设置具有“免疫”功能的内部审计机构构建起来的。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提出不仅适用于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包括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工作也有很好的应用价值。高校内部审计凭借自身业务特点和对单位内部了解的优势,能为高校提供及时的诊断,使高校潜在的“病毒”得以整治,有效控制高校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为高校创造价值。

(一)树立现代高校内部审计理念

审计理念是审计主体对审计活动所持有的态度、观点和看法的综合,是指导审计活动的思想基础。高校内部审计作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免疫系统,在规范高校管理、促进高校持续与有效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应当看到,目前高校的经济活动以及内部管理的风险无处不在,有效地预警和防范风险,实现高校价值增值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追求。现代高校内部审计应树立以下内部审计理念:

1.独立理念。内部审计是高校的“免疫系统”,如何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那么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能否等到保障是关键。内部审计独立性是指不存在威胁客观性的情况下,对于有些威胁因素应由内部审计人员、职能部门和所在单位各层次进行控制。具有独立性能使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提出公正的和不偏不倚的判断意见,独立性既可以通过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工作上的独立性和个人的客观性来体现并获得。但明确的是,独立性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对被审事项保持的一种态度,审计结果的做出是客观公正的。树立独立理念并不是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孤立地工作,更不是与其它部门搞对立,根据工作需要时刻要与其它部门保持有效的工作沟通和恰当的工作关系。

2.服务理念。在“免疫系统”论下,随着审计职能的改变,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发生了转移,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深刻理解高校内部审计的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监督第二的理念,为学校高管当好参谋,为学校最高目标服务。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来说,时刻保持对工作的高度热情,坚定树立内部审计事业的信心,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工作,才能为高校服务好。

3.利益理念。现代内部审计要与所在单位同患难共命运,要持续关注所在单位的发展战略、政策导向和风险偏好,关注所在单位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始终代表所在单位核心的价值取向。对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而言,树立利益理念就是要关心所在高校的各种利益和利益冲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需要认真分析和评价各种利益冲突,发现那些表面上或事实上不符合所在高校最大利益的各种关系。

4.风险理念。内部审计是所在单位的“免疫系统”,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高校自扩招以来,高校的经营管理活动也面临了诸多不确定性,风险管理逐渐成为现代高校内部审计管理的核心内容。作为高校的“保健良医”,内部审计应牢固树立风险理念。通过检查、评价和报告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建议来协助学校管理层和相关方面建立、实施、监督风险管理过程。

(二)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

为了开创内部审计观念、拓宽审计范围和充分发挥内审职能,必须努力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以保证高校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

1.提高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的地位。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下,随着内部审计功能的改变,高校内部审计日益增加它在组织当中的影响力,提升它在组织的重要性。实际上,许多组织成员,尤其管理层开始将内部审计视为一个正处发展中的重要部门,他们希望从这里能够了解更多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制度。有证据表明未来的组织将会把它的确认体系整合到它的总体流程中去,高校内部审计更有可能被视为一种机制――用来确保风险敞口得到正确的理解与评估,并且在动态的组织变化中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2.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对高校内部审计而言,无论是发挥其监督、评价、服务和预防职能,其内部审计质量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内部审计机构无法保证其工作的高质量,就很难谈到其职能的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所进行的控制。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首先要横向形成宏观的法律政策环境,纵向要增强行业自我约束力,然后是建立具体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三)加快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和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带来活力。高校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顺应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高校内部审计职能从单纯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审计方式从事后监督逐步向全过程监督转变,审计目标从查错纠弊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加快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与发展,这是时展对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要求,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能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发展与管理的需要。

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与发展与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是相辅相成的。目前多数高校内部管理比较松散,控制措施缺位的现象比较普遍,高校健康发展存在潜在的风险,为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保健良医作用,借助熟悉学校各类业务和管理环节的优势,高校内部审计逐步实现以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为主的转变。所谓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服务高校为宗旨,采用风险为导向、控制为主线的内部审计方法,以增加高校价值为目的的一种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使高校内部审计更好地从事后转向事中、事前,从单纯的财务审计转向管理审计,达到控制和预防高校风险的作用,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四)提高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水平

从审计免疫系统论看,高校内部审计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研究它的可操作性,把它转化为扎扎实实的工作中。为了很好地贯彻落实审计免疫系统论,审计信息化管理水平就要提高,才能有效完成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和发展。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是传统内部审计向现代内部审计转变的重要标志。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相对于政府审计、社会审计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主要的原因是高校内部审计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领导对高校内部审计在单位中管理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者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只有敢于创新,坚持创新,才能使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 考 文 献]

[1]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

[2]董大胜.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在新中国内部审计制度实施25周年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内部审计,2009(4)

[3]谢思旺.“免疫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研究[J].会计之友,2012(8)下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篇7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制度;控制

目前我国高校正处于转型时期,无论是高校的教育目标、教学方式、资金来源、教师组成,都在发生着关键性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大,由于学校是非盈利性单位,再加上我国特殊的国情,所以对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财务人员而言,就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完善财务规章制度,同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于参加学校内部审计的审计人员而言,工作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要切实做到“防范风险,提高效益”。

1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相关概论

1.1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概念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在反映高校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事项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内部管理上存在重大弊端或漏洞,而内部审计却认为财务报告是合法、公允的,内部管理是健全有效的,并据此做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从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对高校审计风险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有以下三点:一是内部控制风险。相对于外部控制而言,内部控制缺乏标准的、严格的控制流程和强力的监督方式,也缺少相应的惩罚措施,负责内部控制的人员也因管理制度的问题,权责有限,这便导致对高校的财务状况缺乏完全的了解。二是技术风险。外部审计基本上是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构成,他们在个人能力和审计经验上都高于普通的审计人员,而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则是由高校内部人员组成,他们在职业能力和个人经验上都相对缺乏,这便造成了技术风险。三是标准风险。私人企业、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对审计制度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不同的学校的审计标准也是不同的,在不同审计标准下得到的审计结果,没有统一的、科学的评价标准,那审计结果就缺乏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1.2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

首先,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具有隐蔽性的特点。由于内部审计的结果至关重要,无论对被审计部门的负责人,还是对相关的学校规章制度,甚至对学校的领导人而言,方方面面都牵扯到学校的生存、发展和壮大。所以审计数据、审计结果都是被严密控制的,这些都是交由审计部门的负责人直接管理,所以内部审计的结果很难公开化和透明化。这就使得高校内部审计的结果无法出现一个公平的鉴定,使得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没有一个权威的处理体系和处理标准,那么审计的结果就微乎其微。其次,高校内部的审计风险后果具有间接性。不同于企业单位,审计结果由被审计人负责,学校的内部审计结果则是复杂化。由于高校是非营利性机构,所以高校直接参与的经济活动有限,审计结果的影响不会直接在盈亏上体现出来,反映的基本是制度层面、管理层面的问题,所以这样的结果很难被重视,很难找到直接的责任人,但却又影响着高校的发展,所以高校内部的审计后果具有间接性。最后,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内部审计本身就具有不标准性,对于高校的内部审计,其组成人员、负责人员在各个方面都与外部审计的界限比较模糊,一是在审计标准方面,外部审计具有明确的审计标准,而内部审计就没有;二是在审计人员素质方面,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比起外部专业审计人员,在职业能力、个人经验方面都有缺陷;三是在审计目的方面,外部审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出问题,处理问题,最终规范财务制度,由于高校对于经济活动的参与度很少,所以高校内部审计则没有明确的目的。

1.3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表现形态

对于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一方面有普遍的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有内部审计风险的表现形态。首先,审计行为风险。高校内部审计是由于高校规章制度的约束,但负责人和监督人、执行人却存在权责不分的情况,负责人插手审计流程,影响审计结果,监督人给被审计部门负责人传递消息,执行人又因为被审计部门的人员不配合而很难找到有用的审计资料。其次是审计程序风险。对于专业的审计而言,应该是先观察后询问,但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却先询问后观察,这便给被审计人员创造了篡改资料,变更库存数据的机会。还有其他表现形态。比如被审计部门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不配合审计工作,或相关领导人对审计人员施压,对于正常的审计流程处处干涉,这便影响了审计结果,如图1所示。

2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2.1缺乏独立的审计机构

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外部审计的审计机构是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而内部审计则是专门的审计部门。一般企业的内部审计直接关系着公司的财务状况,关系着公司的盈利情况,所以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是极其严格的,是归企业直接负责人领导的。而对于高校而言,由于高校的经营目的不像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高校的经营目的是为国家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人才,高校的经营资金也趋于复杂化,有国家的扶持资金,有企业的捐赠资金或入股资金,也有高校自营资金,面对这些复杂的资金来源,就需要设置一个独立的审计机构去审核、监督这些来自各方资金的经营状况:对于国家财政支持的资金,高校财务部门应该如何记账,如何摊派,确保这些资金从流入到支出都在有效的监督范围内,对于企业捐赠的资金或其他教学设备,高校财务部门又如何对资金来源进行审核,对设备折旧又该如何计算,这些都是高校财务部门资金来源复杂性的体现,对于这些,高校缺乏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则很难从整体上把控、监督这些资金的运营状况。一般情况下,无论是私人企业还是国家事业单位,其财务部门领导人都不会兼任其他职务,但许多高校则不重视这一点,甚至让高校领导兼任任财务部门负责人,那在没有独立的审计机构的情况下,当校领导涉嫌违纪时,很难有校内审计人员可以核实出其违纪证据。

2.2缺乏专业的审计人才

高校内部缺乏专业的审计人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参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缺乏,执业能力较低,少数人职业道德低下,专业知识缺乏。许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由于主要角色以教师为主,所以他们在专业知识上较为单一,在知识更新速度上落后于专业的审计人员。另外,没有统一的审计标准,合理的审计分工,密切的行动配合,这便造成了审计效率低下,审计结果的偏差。其次,参与高校内部的审计人员不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专员,或许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理论知识上高于外部审计人员,但在审计经验上却相对匮乏,对潜在的财务风险很难发现,比如面对财务数据和库存数量,货币资金的流动方向和流动频率,专业的审计人员凭借以往的经验甚至直觉可以判断出里面肯定存在问题,就算在当时不好发现具体问题,但为后面的审计方向提供了路径,但校内的审计人员却很难达到这一点,只能根据基本的审计流程按部就班,对于造假的财务数字很难发现,没有相对应的职业敏感度。还有就是对于内部审计风险的意识不足。高校内部审计本身就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参与审计的内部审计人员,就很难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缺乏了基本的认识,那么审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关键点便很难发现。同样,审计人员对审计责任的认识也不到位,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应该负有法律责任,而不是在审计结果出来后束之高阁,只查问题而不问结果,那就没有审计的必要了。

2.3审计方法和技术落后

大部分的内部审计在方法上主要采用了账项基础审计以及多种审计方式交叉的方法,这种审计方法并不能防范面临的内部审计风险,同时内部审计职能还停留在传统的查表、查账的阶段,审计的方法不能得到及时更新,不能够按照会计电算化的要求进行审计,从实际上看审计的方法手段还停留在人工审计阶段,计算机仅仅用来进行财务数据的导入,审计技术相对落后;审计也还停留在查错纠弊的阶段,是一种定位事后审计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偏重于对会计科目的核算,缺乏对预算执行的效益水平进行正确的评价。同时,在开展审计业务时,内部审计人员受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调查取证难度较大,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对所有的经济事项进行全面审计,如果选择审计程序和审计方式、方法不当,就有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审计内容、未能发现重大的错误、未能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使审计结论和事实不一致,从而导致审计风险。

3.1设置专门的独立审计机构

设置高校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最重要的是培育内部独立控制的理念。高校内部审计一个系统复杂的流程,需要校长、党委书记、各部门负责人、部门基层人员全面参与,没有一个统一协调的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很难顺利进行,制度是以公众意志为基础设立的,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首先要在意识层面有所重视,让内部独立控制的理念深入人心。只有这样,内部独立控制机构才能在各方同意的前提下建立。尽管高校是不以盈利性为目的的单位,由于高校资金来源的多样性,高校财务人员工作的复杂性,高校应充分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之外,不能参与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活动,高校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应具有一定财经审计知识的专责人员。由于受内审人员知识结构等的限制,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如基本建设工程部审计业务还可以采用内审外包的做法,以规避内部审计风险。所谓内审外包,是指高校内部审计的部分职能委托社会审计机构来承担。

3.2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

对于高校内部审计,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员十分重要。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是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是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是一个行业的行为标准,是约束一个行业的准绳,是促进一个行业向更好方向发展的基础。对于参与高校内部审计的审计员而言,应该遵循依法审计、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保守秘密的基本职业道德,禁止、衔私舞弊,不得泄露秘密、。同时审计人员应该加强同行监督,既要严厉惩处职业违法行为,又要设立职业榜样,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对于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对于审计人员的录用一定要标准化,不能由一个人说了算,用制度作为衡量的标准;其次,对于参加高校内部审计的人员,要不断地对他们的知识进行更新,经常性地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审计工作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很广,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是保证审计人员既具有查账技能,又具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及审计、计算机应用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必备素质的关键措施,同时鼓励参加校外的审计来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最后,要提高参加校内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让审计人员按照审计流程、审计规范参与审计活动,对审计结果负有一定的责任,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

3.3不断完善和改进审计方法

完善和改进审计方法,需要合理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审计资源分为两方面,分别是审计任务和投入的审计经费及人力。一是对于高校内部审计而言,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安排审计工作,制定审计计划,合理安排审计项目,确定审计重点,统筹审计分工,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举措。二是要加大对高校审计投入的经费,高校也应将内部审计所需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保证审计人员岗位培训、后续教育、审计技术观摩交流、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信息网络建设等经费需要,以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在现代化审计方面,高校内部审计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积极利用大数据、大信息时代的计算机审计,转变原来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逐渐向计算机审计为主导和远程审计的方式转变,搭建审计信息化平台,及时对高校执行审计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高校内审计中发生的风险;其次,在内部审计的模式上可以采用以风险为导向的方法,从管控和风险分析的角度出发,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将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综合应用到内部审计工作当中去;最后,高校要建立严格的审核复核机制,复核工作要交给专职的人员来负责,严格地对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的内容进行审查,并提出专业性意见。

3.4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提高高校经济效益

审计本身的目的就是实现经济监督,内部审计的目的除了通常意义上的审查账目和报表,还应包括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并及时提出积极、合理审计建议。审计的作用不仅在于揭示差错和弊端、维护财经法纪,还可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国家和本单位的利益。因此,强化高校内部审计监督,既要有严格的审计流程制度,又要有标准的审计结果评价体系和长期的审计责任追究机制,除此之外,还应该发挥外部监督的职能,让审计结果在高校内部公开化、透明化,接受学校教职员工的监督。

4结语

由于高校内部审计的结果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很难通过直接的财务数据显示出来,但却影响着高校的发展和生存,因此,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就应该更加重视,对于风险的控制就应该标准化、规范化,让高校内部审计制度逐渐完善。

作者:林冲 单位:安庆师范大学监察审计处

参考文献

[1]司艳萍,朱守真,李延召.高校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COSO框架下的分析[C].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三等奖论文汇,2011.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篇8

【关键词】高校 教育经费 绩效审计

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12届国际会议(澳大利亚)《总声明》指出,“除了合规性审计,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这就是绩效审计”(王学龙等,2007;孙平,2010)。绩效审计又称“三E”审计。高校绩效审计是对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查和评价(秦宇等,2008),重点关注在实现高校发展目标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教育资源成本的经济性,即高等教育支出是否节约,有无损失浪费;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职能过程中教育资源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高等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以及教育资源投入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和效果。

一、我国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1.高校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

从国际审计发展来看,绩效审计与现代审计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同步,它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发展于20世纪70―80年代,到90年代基本实现了由传统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张雅,2007;谢家启,2007)。目前,绩效审计已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并在许多国家政府审计工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例如,美国绩效审计占政府审计工作量的比例达90%以上。其次,绩效审计职能范围日益扩大,不断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延伸。第三,绩效审计已取得显著的成果,一是节约了大量社会资源,如英国国家审计署开展的绩效审计,平均每1英镑的审计成本能给社会带来8英镑的资源节约;二是促进了政府部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服务质量的改善(张健,2006)。为适应现代审计发展潮流,提高审计的层次与水平,高校开展绩效审计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2.高校绩效审计是加强公共财政支出监管的必然要求。

西方绩效审计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这场声势浩大的行革,使政府等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生活日益民主化,公民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高等教育经费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绝对比例,且近年来政府投入不断增加,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数据,2006―2010年近五年间,我国高等学校(包括高等本科学校、高职高专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收入总量从3 057.86亿元增长到5 629.08亿元,年均增长率16.48%,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从1 302.52亿元增长到2 965.32亿元,年均增长率22.83%;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收入的比例由42.6%增长到52.68%(详下表)。高等教育财政性支出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开展高校绩效审计,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确保纳税人的钱真正用在刀刃上,推进公共受托责任有效履行。

3.绩效审计是提高高校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当前,随着我国高校规模扩张的逐步完成,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到“大众教育”阶段,教育投入从硬件建设投入为主转变到软件建设投入为主,从外延发展转变到内涵发展,正努力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但与此目标以及公众期望相矛盾的是,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经费使用效率低下等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状况,例如,2009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采用国际通行的惯例,对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的69所进行投入与产出的绩效评价,结果显示:近半数高校在2006―2008年的3年间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因此,迫切需要通过绩效审计,加强高校内部管理,降低办学成本,提高高校治理水平,从而推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二、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开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工作大都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调查,高校审计项目中财务收支审计占到了43%,对工程项目的审计占到14%,效益的审计只占到8.5%,绩效审计只在审计高校基建专项资金时使用,对高校经常性经费的绩效审计还没有开展(张健,2006;张学平,2009),这与现代审计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

1.高校缺乏开展绩效审计的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资金短缺与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前几年高校规模扩张引发的“圈地贷款”热潮,给高校造成巨大的债务负担和金融风险,2006年中国社科院的社会蓝皮书显示,中国公办高校银行贷款超过1 500亿元,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10亿元至20亿元。在此背景下,这些高校更多地关注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和多渠道筹集资金,以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来缓解高校财务运行压力。近几年,政府也逐步意识到高校作为非盈利机构大规模举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断加大公共财政高等教育投入,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也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推进高校债务化解工作。但是由于长期的惯性思维,始终将教育资金管理的重心放在争取经费上,对高校整体工作缺乏统一规划,特别是专项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的申请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造成预决算“两张皮”的现象。这种“重申请,轻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必然造成对绩效审计需求不足,对教育资金绩效情况关注不够。

2.高校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和准则体系尚不健全。

西方国家绩效审计开展较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体系。美国作为最早将绩效审计引入政府审计的国家,早在1972年,GAO(2004年前称美国审计总署,后称政府问责办公室)就制定了《政府的机制、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标准》(Standards for Audit of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Programs, Activities and Functions,后称GAS),这是世界范围内第一部政府绩效审计准则。GAS经过多次修订,一直延用至今。英国于1983年通过了《国家审计法》,从法律上授权英国国家审计部门实施绩效审计,2003年英国国家审计署(NAO)又修改并制定了新的《绩效审计手册》。NAO还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绩效审计指南,包括绩效审计指南、绩效审计项目设计指南、绩效审计抽样指南、绩效审计案例指南等。

与西方国家绩效审计规范化建设相比,目前,我国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尚未明确,缺少绩效审计准则及其实务指南。企业对开展绩效审计,目前通常参照《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绩效评价的文件。2011年财政部颁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这对推进政府绩效审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高校绩效审计目前尚无可直接参照的规范性文件或制度,造成我国绩效审计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又滞后于我国企业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绩效审计。

3.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有难度。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审计人员衡量、考核、评价审计对象绩效的标准和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依据,是与审计判断直接相关的(张雅,2007)。高等教育是培养特定人才、传播和创造优秀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社会文化活动,其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与营利组织不同,高校更多的是对社会效益的关注,它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所显示出的效益很难从数量上进行全面概括,例如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在“德”的方面进行衡量,即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境界作出数量上绩效评价是有困难的,只能根据客观情况从主观上推断出一个大致的评价,因而其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张健,2006;仉素琴,2006)。其次,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培养专门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活动,它在促进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成效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张雅,2007),且其产生的影响将持续较长时间。再次,高等学校所提供的劳动成果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产生的效益将在很大范围内发生作用,有相当一部分效益并不能在高校范围内直接反映出来,而是以潜在的、转换的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高校绩效审计对象的这种模糊性、长远性、宏观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张健,2006),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带来一定难度,这也是高校绩效审计较难全面开展的主要原因。

4.高校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到较高形态的审计类型,其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统计抽样、系统论、行为科学、运筹学、质量分析、决策模型研究等现代科学方法,审计手段上广泛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这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实践来看,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是绩效审计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美国审计总署有工作人员5 200人左右,其中约有2 500名会计师,约1 500名如经济、法律、工程、数学、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的专家(张雅,2007)。

而我国高校的审计人员多数为财会人员出身,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工程技术、计算机、教育及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其次,高校审计人员的年龄与职称结构不合理,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调查,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37%,35~55岁占27%,55岁以上占36%;初级职称占46%,中级职称占34%,高级职称仅占2.7%,其他占17.3%。此外,高校内部审计目前的独立性不强,审计人员受重视程度不够,对其激励措施较少,从而造成高校审计工作只能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已成为制约高校绩效审计开展的因素之一。

三、推进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开展的措施与建议

1.树立科学的绩效审计理念。

《审计署2008年―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这一战略决策为国家审计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对高校审计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育经费大幅增长、社会各界对教育空前关注的背景下,必须加快高校审计转型,逐步实现从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绩效审计为主的转变,以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高等教育经费损失浪费和教育国有资产流失为重点,以促进高等教育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为目标的绩效审计理念,采取开展绩效审计以及绩效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类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剖析高等教育经费在分配、使用、管理和监督等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客观评价高等教育资金使用绩效情况,并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审计意见,促进高校正确决策、科学理财。

2.逐步建立健全高校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和准则体系。

绩效审计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主流审计方式,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目前,我国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绩效审计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因素,绩效审计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已迫在眉睫(李星吾、黄江海,2010)。首先,要确立绩效审计法律主体地位,2006年新修订的《审计法》仅在第一章第一条和第二条中提到与效益有关的内容,分别为:“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审计机关对……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法》尚无明确的法律条文对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进行清晰的阐述,造成绩效审计法律依据不足,因此,绩效审计法制化的首要任务是要明确其法律主体地位。其次,要逐步完善绩效审计准则和指南体系建设,绩效审计具有综合性、宏观性和增值性等特点,涉及领域广泛,近年来扩展到政策落实情况的审查评估、决策实施的审查、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安全的评价等,审计证据获取、审计具体实施等都不同于财务收支等传统审计,为规范绩效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绩效审计准则和操作指南,为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实务提供具体的参考与指导。再次,要细化高校绩效审计具体规定,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以及教育行业投入产出的特点与其他行业有较大差别,需要结合实际,对高校绩效审计的基本原则、审计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评价、审计报告、审计结果运用、外部审计力量利用以及法律责任等作出具体的规定,体现行业特色(白鹭,2008;夏丹等,2012)。

3.构建科学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校绩效审计的核心,制定时可参照:(1)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2)权威专业机构制定的标准或公认的实务标准;(3)行业平均水平;(4)被审计单位自己制定的标准;(5)专家、中介机构提供的标准;(6)相似审计业务所用的衡量标准或以前年度审计使用的标准。同时,评价指标应遵循客观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科学性、灵活性以及成本效益等原则,综合考虑特定条件下绩效的所有重要事项和方面,注意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预算和实际业绩相结合,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付代红、朱敏文,2010)。

此外,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围绕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与产出,深入分析影响绩效的因素与环节,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例如,在教育资源投入方面,可分别考虑人、财、物的配置情况。具体来讲,高校人力资源配置主要关注师生比,专任教师占全校职工的比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比例等。高校财力资源配置主要关注经费收入增长率,生均财政经费拨款数,自筹经费收入占总经费收入的比率,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分别占经费总支出的比率,教学业务费和设备购置费占公用经费的比率以及财务实际管理状况等。高校物力资源配置主要关注生均占用房屋建筑面积,教学仪器设备使用效率,生均图书资料册数等资产设备的投入建设使用等情况。

在教育资源产出方面,综合考虑教育成果、教学效果、科研成果、教材建设成果、学科建设成果等。教育成果主要包括万元教育投入培养学生数,万元财政投入培养学生数,学生毕业率,毕业生就业率等。教学成果包括在校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实际掌握情况,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数,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提名论文数,教育质量社会满意度等。科研成果主要包括教师人均数以及人均SCI、SSCI、AHCI、EI及MEDLINE收录论文数等,教师人均科研项目获得数和人均科研经费等,获发明专利数等科研获奖情况等。教材建设成果主要包括教师人均出版教材的数量,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材的数量等。学科建设成果包括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数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数,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数等。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和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侧重点等也是不同的,指标体系构建要求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等方法确定各项指标的具体权重,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全面性、特殊性、规范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取得较好的平衡。

4.加强高校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绩效审计层次较高,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较广,要求高校不仅要配备传统审计需要的会计、财经、法律等方面的人才,还要引进具备公共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其他学科的专业人员,促进审计人才队伍专业构成多元化。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扩展审计人员知识范围,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计算机审计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及宏观思维能力,改善审计人员整体素质。要优化审计人员配置,有效利用第三方审计以及外聘专家的力量,提高绩效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高校绩效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法律法规、准则指南、评价体系、人才队伍等方面都需要逐步完善。绩效审计的发展方向不可改变,高校应创新思路、大胆尝试,在改革发展中占得先机。

(作者为硕士、CPA、审计师)

参考文献

[1] 张健.高校绩效审计标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5-01.

[2] 佚名.教育部直属高校近半高耗低产 十大学绩效最差[DB/ OL].[2009-12-11].http://.cn/gaokao/2009-12-11/095 2229603.shtml.

[3] 罗洪霞.绩效审计是高校内审工作发展的方向[J].太原:会计之友(中),2007(1):46.

[4] 佚名.社会蓝皮书:中国公办高校银行贷款超过1500亿[DB/OL].[2005-12-22].http://.cn/ g/20051222/05112218543.shtml.

[5] 刘芳,李松.浅议政府绩效审计法制建设[DB/OL].[2011-04-19]. http:///n1992130/n1992150/n1992576/2693804. html.

[6] 邢俊芳.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7] 冯彦妍.高等教育经费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03-01.

[8] 翟志华.高校内部审计的制约“瓶颈”分析与对策研究[J].太原:会计之友(上),2007(4):40-41.

[9] 秦宇,陈红,白璐.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初探[J].北京:管理观察,2008(10).

[10 ] 张雅.高校效益审计评价指标设置研究[D].石家庄:河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10-01.

[11] 付代红,朱敏文.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武汉:财会通讯,2010(8).

[12] 仉素琴.浅谈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绩效审计[J].包头: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6(3).

[13] 夏丹,向锐,李小华.高校专项经费绩效审计探析[J].北京:新财经,2012(7).

[14] 谢家启.绩效审计理念下的高校内部审计[J].武汉:教育财会研究,2007(2).

[15] 王学龙,郝斯佳,陈光明.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J].兰州:财会研究,2009(7).

[16] 孙平.推进绩效审计在林业工程审计中的应用[J].北京:林业经济,2010(4).

[17] 张学平.新经济环境下高校绩效审计的思考[J].西安: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

[18] 李星吾,黄江海.推进全面开展绩效审计的工作思路[J].北京:中国内部审计,2010(1).

上一篇:中国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程项目审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