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经济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0 01:18:29

如何写经济论文

如何写经济论文篇1

关键词:《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建设;用户友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251-02

一、《国民经济统计学》已有教材存在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初,国内即开设了经济统计学课程,但当时基本沿承了苏联的教学模式,体系庞杂、方法落后、内容陈旧。改革开放之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统计课程内容体系开始进行改革,削减了部门统计课程,加强了宏观性经济统计的教学和国民经济统计的教材建设。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民经济统计学作为统计学科重要分支的特点逐渐明晰。目前,国民经济统计学是经济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许多高校的统计学专业都开设了国民经济统计学课程,也出版了一批《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

从目前出版的《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来看,一些教材片面追求内容体系的完整,造成内容庞杂;一些教材过于理论化,与现实结合并不紧密,学生学完之后并不知道在实际中如何使用所学的方法;一些教材内容陈旧,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具体来讲,目前已有的《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基本上都是以面向数据编制者为导向写作的。绝大多数教材往往是写给统计工作者的,设定读者对象的学习目的是如何去进行国民经济统计,如何核算各种指标和编制国民经济账户。

2.一些教材仍然拘囿于五大核算系统的教条之中。在国内学习国民账户体系(SNA)之初,一些学者将SNA归纳为国民收入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和资产负债核算五大核算系统,有的教材按此思路组织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的内容,但SNA早已经突破了五大系统,再仅限于五大系统就难以满足现代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了。

3.教材使用对象不清晰,没有对读者群体进行细分,对拥有不同层次知识背景和需求的读者使用同一教材,导致教材的适用性比较差。

4.一些《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还存在分析方法陈旧以及书本内容与现实脱节等问题。近些年来,国民经济统计的理论、方法与研究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许多内容在已有教材中并没有反映出来。

5.方法论挖掘不够,教材的“增加值”不高。国内的教材对SNA转述的多,但很少讲到方法论背后的原因与依据,学生学完教材之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应以用户友好为导向重新构建《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

教材的限制自然地反映到国民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也主要是讲述如何编制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如何编制账户,重介绍理论知识而欠缺应用方法的举例,对如何使用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则涉及较少,以至于学生在学完国民经济统计学课程之后,还不知道如何获取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如何对数据进行转换和分析。因此,如何转换思路,从用户友好的角度出发来编写《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使《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更好地满足教与学的需要,已成为《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用户友好的角度进行《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有助于《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内容体系的完善。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国民经济统计学所研究的问题也在发生变化。从用户友好的角度更新、提炼新问题,设计教学内容,有助于《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内容体系的不断完善。

2.有助于《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迫切需要转变写作思路,需要从用户友好这一新的角度进行设计和写作。

3.有助于改进国民经济统计学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从用户友好角度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系统把握国民经济统计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国民经济统计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关于用户友好型《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建设的基本设想

大多数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并不满足用户友好的要求。因此,如何从用户友好的角度出发进行统计教材的建设,就成为统计教材建设中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1.用户友好型《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内容体系的构建。教材建设是国民经济统计学课程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国民经济统计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内容纷繁复杂,不断有新的问题纳入到这一学科的研究视野,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地积累。伴随着国民经济统计学学科的发展,《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内容体系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吸纳学科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以满足用户友好的要求。在经济统计方法和理论的完善上,要尽可能得把当前最新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统计分析方法,并应用到实际分析中去;要结合国情,着重于介绍或解决中国目前经济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但作为一门课程的国民经济统计学应与作为一门学科的国民经济统计学有所区别,《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的内容体系不应无限增加,应以用户友好为导向进行拓展。

2.用户友好型《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的写作模式。在用户友好型《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的内容体系构建好之后,如何将这些内容有效地呈现出来,这就涉及写作模式问题。为了满足用户友好的要求,在《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的写作中,应尽量减少冗长的、陈旧的、不必要的理论体系的介绍,将重点放在统计方法的应用及相关实际案例的分析上;坚持实用导向,针对不同背景和不同需求层次的读者,编写教材时在内容上要有不同方面的侧重;可以使用专栏、案例、习题、课外阅读材料、实验操作与指导、光盘等多种形式呈现教材内容。

3.用户友好型《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的使用模式。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材的好坏,还取决于实践中能否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因此,还要研究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合理使用用户友好型《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的问题。在教材使用中也应坚持用户友好的原则,推广研究型教学、案例型教学和实验型教学,在国民经济统计学课堂教学中应由知识传授型教学向知识开拓型教学观念转变,由应试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观念转变,由统一型教学向存异型教学观念转变,以提高学生对国民经济统计学中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和研究知识。

参考文献:

[1] 邱东.国民经济统计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顾六宝,陈峰.关于经济统计学教材内容拓展与改革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7,(2):4-5.

[3] 胡学峰.培养创新能力的统计教学方式研究——兼论国民经济统计学教学中的三个引入[J].统计教育,2003,(3):15-17.

如何写经济论文篇2

培训时间:2天

培训形式:

讲授、讨论、演练、纠错等

培训目的:

1、了解企业公文写作的重要性;

3、掌握基本的公文写作要点及规范;

4、掌握商务公文的写作流程与技巧;

5、了解和避免公文写作的常见问题;

6、提升、拔高企业员工的公文写作能力。

培训对象:

力资源部。

培训背景: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和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商务文书已成重要的作用,公文写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对外的品牌形象,对内的信息传达;商务文书是记录企业运营的信息载体,是企业沟通力、执行力的重要保障因素;高效规范严谨的商务文书,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志,同时也是衡量评价员工任职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是管理者不可忽视的基本功;因此,公文写作值得企业及职业者的高度重视。

面对领导的要求——

往往不知如何下笔?

是用通知还是用函?

是用请示还是用报告?

办公桌上的公文——

格式准确吗?

行文规范吗?

用语得体吗?

书本是怎么写的?

经验是怎么说的?

企业内部又有什么特殊的规定?

例剖析,结合讲师自身的行政管理经验,颠覆纯理论的传统授课方式,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扭转学员对公文写作“枯燥无用”的错误观念,掌握简单易行的公文写作技巧,使公文写作变得“快乐而简单”。

培训大纲:

第一部分:公文写作规范篇

一、公文写作课程导入

1、公文是美而有趣的!

2、“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4、谭小芳老师独家:透过公务说公文

分享:杜拉拉如何写公文?

二、公文写作概述

3、公文写作的基本原理

4、行政公文与一般公文的理解及误区

三、公文写作步骤与意义

1、行政公文写作的一般步骤

3、行政公文写作的结构和语言

4、学习行政公文写作的意义与方法

四、请示、报告与批复

1、什么情况下用请示?

3、什么情况下用批复?

4、如何写请示?

5、如何写报告?

6、如何写批示?

7、请示、报告的分类

(见三类模式表格)

五、计划和总结培训篇

1、了解计划的多种“变体”

2、了解计划的时间限定

(练习、改错)

六、通报、通告及通知篇

1、结合单位性质,辨析几类常见公文

(练习、改错)

七、社交礼仪文书写作

1、社交礼仪文书目的

2、社交礼仪文书要求

3、社交礼仪文书种类

、情感信函

5、请柬请帖

6、信纸信封

八、商务信函写作培训篇

1、写作要求“6个C”

、写作格式

3、常用标注

4、商务信函样例

5、商务传真写法

九、经济(法律)文书写作

、经济文书特点

2、经济文书要求

3、意向书

4、合同

5、标书

1、会议记录

2、会议纪要

3、了解会议纪要的成文格式

(练习、改错)

1、电子公文概述

2、电子公文的特性

3、电子公文的制作

4、电子公文的归档

1、发文处理

2、收文处理

3、公文管理流程

4、范围设限规则

5、归口管理规则

第二部分:公文写作技能提升篇

一、掌握公文写作的规律

1、公文阅读者的思维

2、公文的四个构成要素

4、主动写作与被动写作的区别

5、通过公文表达主旨的五种方法

案例+练习:总经理的通知

二、公文高效写作五步法

、收集材料

2、构思大纲

3、起草初稿

4、修改润色

5、定稿发出

1、周知公务信息

2、沟通上下左右

3、建立规矩方圆

4、包容大事小情

5、处事张驰有度

、求财滴水不漏

7、轻松不忘办事

8、互通内外有无

四、握住生花之“妙笔”

1、强化公文的规范性

3、用语与文种统一和谐

4、公文写作要正确使用名称

5、公文写作严谨的标点符号

6、公文写作的数字使用规则

7、公文写作计量单位的使用

9、提高商务公文的情感指数

10、公文运用事例和引用的窍门

11、5W2H方法在公文写作中的作用

互动:公文范例分析与常见弊病改错

1、精:公文的发文主旨

2、气:公文的正式程度

3、神:公文的核心思想

4、韵:公文的线条结构

注:谭老师的公文写作系列培训课程已完成以下模块的开发,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制公文写作课程——

如何写经济论文篇3

2008年,茅于轼的经济适用房理论一时间把他推上了风口浪尖。面对网络上的讽刺甚至咒骂,茅老云淡风轻地说:“我理解那些不懂经济学的人。但我建议人们有时间的时候,应该多读一些书,不仅是经济学方面的,也包括历史方面的、人文方面的书籍。”

迄今为止,茅老亲自撰写了8本经济学著作,《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思考》和《生活中的经济学》等都在经济学界引起了不小的凡响。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时候,茅老把自己多年的读书心得娓娓道来。

感悟历史

《财经文摘》:您现在经常读书吗?

茅老,不是很经常读了。书也在看,但是没有时间整本整本地读了。感兴趣的书,拿过来翻翻。我现在对历史方面的书特别感兴趣,也正在读这方面的书。其中,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本书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Stavrianos写的《人类远古生命线》,这位作家的另外一本著作是《世界通史》,这两本书都给我较大的影响。我现在正在读的书还有一套每个朝代一本儿的图解,类似于小人书性质的。读起来不费劲儿,可读性非常强。另外还有一本儿唐德刚写的《晚清七十年》,这本书我是从头到尾,仔仔细细读完的。笔法很幽默,更重要的是这位作者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这一点很难得。

《财经文摘》:您为什么会对历史书籍如此感兴趣呢?

茅老:这是有一定原因的。经济学上的一些规律都能在历史中发掘到。我看历史主要是看经济上的一些变化和规律。比如《人类远古生命线》讲的就是人类社会是如何起源,如何发生,如何受到生资料限制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靠经济力量来推动的。

《财经文摘》:现在是全民读史热,像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在市场就非常火。那您读经济学类的书吗?

茅老:《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我听说过,还没有时间读,接下来准备要读一读。现在经济学方面的书很少读了,主要是看报纸,了解一些资讯和经济大势。

读书之道

《财经文摘》:您读书的时候,会写批注或做笔记吗?

茅老:我从前会做的,但现在不做了。批注和读书笔记对于读书的帮助是非常大的。我原来是这样做的,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儿或是就在书的空白处写东西,主要的论点用一两句话记下来。事后需要翻阅的话,很快就能翻到,而且会加深印象。

《财经文摘》:您有藏书的习惯吗?

茅老:我自己买的书不多,一年买个两三次,一次能买十几本吧。但我家里的书非常多,一多半都是别人送的。而我每年也要送出去好几百本儿,会送给图书馆,还有一部分读过的好书会送给身边的朋友和学生。把别人送给我的书再转赠给别人。贵州财经大学的图书馆跟我有固定的关系,我每年都赠送好多书给这所大学。

家庭影响

《财经文摘》:您出身自书香门第,父亲出国留过学,母亲也是知识女性,您的家庭在读书方面给了您哪些影响?

茅老:我的家庭对于我的影响还是十分大的,我的家庭氛围是十分自由开放的,讲究科学。不是一种商人的气质,是一种知识分子的气质,而且是西方知识分子的气质,民主、自由。家里的成员都比较平等、谁也不管谁。也很科学,我们家里不拜祖宗的,不搞这一套。

《财经文摘》:现在的孩子们从小就会受到读书方面的教育,您小的时候读不读书?主要读些什么类别的书?

茅老:我在中学和大学的时候比其他人看的书要多,三几年的时候是没有《十万个为什么》这样专门针对孩子的科普读物的。我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读书的,那个时候读的科学方面的书比较多,比如:天文方面,有关于人类进化的一些书籍。大学时期和毕业之后,主要读的是数学方面的书,我对数学是特别感兴趣的,下过很大的工夫。看了大量数学方面的书籍,也做过很多数学题,我的数学是很好的,只不过现在不用数学了。我的头一本著作就是用数学写的。

《财经文摘》:哪本书给您的启发比较大?

茅老:一本是孔子的《论语》,这是我在高中时候读的。还有一本是《古文观止》,当然这都属于中文类的书籍。另外,给我影响比较大的就是物理和数学方面的书。《论语》和《古文观止》给我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写文章可以直接用到它们,物理和数学方面的书籍可以帮助我形成一个合理的逻辑思维方法。我跟一般搞经济学的人不同的地方就在这儿,我是很讲逻辑的。

《财经文摘》:美国一位著名的记者曾问过巴菲特一个问题:在您的生活中和事业中,什么人给您的帮助和彭响最大?面对相同的问题您如何作答呢?

茅老;我上中学的时候,有一位数学老师,他的课讲得特别的好,我很喜欢,一听就明白。也有那么一部分老师自己还没有搞明白,就来教别人,把学生教得越来越糊涂。这位数学老师不仅对我自己,而且对于培养整个班级学生的数学兴趣都是有好处的。另外几位是对我的一辈子都有影响的,社会科学院的李慎之是一位,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是我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时结识的,到现在我们还一直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他们可以说是直接改变了我的命运。

生活中我太太对我的影响特别大,她帮助我处理家中的事,让我有一个非常稳定而又幸福的家,我才能潜下心来搞学问。

茅老荐书

《财经文摘》:您能不能给那些爱好经济学的人推荐几本几经济学入门书?

茅老:经济学的入门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入门方式。如果数学很好的话,就看数学方面的书,那我推荐他读一下我写的《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择优分配原理》,这是一本儿用数学讲经济学的书。如果数学一般的人,可以看看我写过的一本儿《生活中能经济学》。

《财经文摘》:您有写自传的打算吗?

茅老;我写过一个2万多字的自述。是别人给我写的传记中的一个部分。自传还没有时间来写。

《财经文摘》:您如何看待80后这一代人?

茅老:我觉得这一代人主要的问题在于没有经过“”、反右等,缺乏那个时候的经验,这是主要问题。因此,这一代人对于现在的改革成果根本没有感觉,唯一存在的感觉是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其实,中国160多年以来从来就没好过,就这30年好了。80后这一代人,缺乏的是对中国近160年来的情况,特别是老百姓的情况的了解。我相信,中国现在没有挨饿的人了,大家都能吃饱饭。这件事解放后30年根本做不到,现在没有了,80后这一代人几乎没人挨过饿。

《财经文摘》:您能给80后的人推荐―部分书吗?

茅老:我认为80后的人首先应该读一读《论语》、《古文观止》这样的古籍,其次可以读一些数

学类的书籍。

茅老寄语

《财经文摘》:最近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引发了社会对企业家道德的指责。以您的观点来看,企业家也好,商人也好,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道德标准?

茅老:《论语》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最根本的啊。我觉得不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只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些有毒的食品你自己吃不吃?

企业家要赚钱,大家应该给予肯定。市场经济就是要赚钱,通过赚钱为人民服务。大部分人不懂这个道理,因为他们没有学过经济学。学过经济学的人就会了解市场经济下,企业应该如何为人民服务,就是要通过赚钱为人民服务。市场经济的奥妙就在这儿,你想赚钱,你就必须为人民服务,你服了务你就必然能赚到钱。

因此,市场经济好就好在这儿,在赚钱的过程中,无形中就为别人服了务了。市场经济跟计划经济是完全不一样的,计划经济要你完全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才行。经济学证明,市场经济建立在一个自立的基础上,这个“自立”是对的。此种情况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不对的,企业自己不赚钱,还为人民服务那是错误的。

很多部长都不明白这一点,有钱不赚还高喊着为人民分忧,这是很可笑的。经济适用房也是错的,80万的房子你卖50万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做法。这根本不是为人民服务。作为政府官员你是必须要懂这一个道理的,但是我们的政府官员还是不太懂。当然,现在比过去好很多,过去,赚钱是坏事儿。现在最起码赚钱是变成可以接受的事儿了。

《财经文摘》:经济危机让大家意识到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出口,提倡向内转。可是我们该如何向内转,国内的经济通道能否顺利打通呢?

茅老:这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解决现在的就业问题就能够解决从外需变成内需的问题。现在的就业机会大部分都在服务业,而服务业是内需的。另一方面,增加投资也是内需,不光是消费,但现在的投资都是政府投资而非民间投资,我认为这是个大缺点。关键要发动全民的中小企业投资,关键问题还是在金融方面。金融方面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投资,而仅是对国家大的投资项目有利。这是个问题。

《财经文摘》:作为知名的经济学家,请您寄语一下经济学者。

如何写经济论文篇4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高职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最优配置及其运行规律的独立学科,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和核心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引导作用。课程内容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部分以经济个体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着厂商如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进行资源配置这一中心展开分析,从中阐述了市场的供需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及微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以经济总体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着如何使资源在一国范围内实现最优配置这一中心展开,从中阐述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货币理论、IS-LM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及宏观经济政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不仅需要学习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成功做法,借鉴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经验和国际惯例,而且也需要正确地看待西方经济学,搞好西方经济理论的研究与加强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研究。本文主要谈谈对西方经济学教学及教材的思考。

一、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合适的教材。目前国内各大院校使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用外国原版教材,包括影印版、翻译版。例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曼昆毕业于哈佛大学,才华横溢?,属于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学派,他的研究范围偏重于宏观经济分析。该书是为大学新生编写的,特点是通俗易懂、语言生动。该书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诸如美联储为何存在,如何运作;格林斯潘如何降息以应付经济低迷等措施背后的经济学道理。该书几乎没有用到数学,而且曼昆的“经济学10大原理”,为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提供了便利。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萨缪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1970年成为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他的研究范围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多个领域,对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有独到的见解。目前经济学各种教科书,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及分析方法,多采用由他1947年的《微观经济分析》。他一直热衷于把数学工具运用于静态均衡和动态过程的分析,以物理学和?数学论证推理方式研究经济。《经济学》由美国麦格劳――希尔图公司1948年初版。现已出第16版,通行全世界。另一种是国内学者编写的,国内教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西经教材,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高鸿业版和李版的西方经济学微、宏观部分。这种教材的体例形式是在对其基本内容阐述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评价和分析。而以上这些教材主要是适用于本科生教学的,目前高职类教材基本上类同于本科教材,并没有很好的为高职生编写的,适应高职学生教学特点的教材。

(2)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环境。经济学教材中具有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图形和模型,和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同时,由于学生缺乏现实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的工作经验,从而导致学生很难理解相关内容。而我们的教材中的很多案例都是以西方国家的案例为蓝本,大多描述的是西方国家的经济现象,缺乏根据我国经济情况为研究对象的实例。这样就会对学生的理解产生障碍。

二、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进的建议

(1)有选择的进行教学。《西方经济学》具有庞大的体系内容,而高职院校的学时有限,不能对所有理论都面面俱到,应该有针对性地适当选择教学内容。对于理论性特别强、难度比较深的理论,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要直接摒弃。教师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上要注意设置密切联系实际的内容,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宏观经济部分,教学要求应以相关的概念掌握为主,让学生对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有所掌握,而不是机械式地利用数学知识去推导理论的结论。另外,对于与相关专业课联系较强的理论要重点选择讲解,这要求教师在针对不同的专业上,对教学内容也要有所选择。

(2)优化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因此,应以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手段来完成《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对于与实际紧密联系的理论,建议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比较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明白经济运行的规律,对于实操性较强的知识,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学生去完成相应的项目,从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考核形式上可以尝试设计实践调查研究,通过研究报告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编写一本适合高职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合适的教材对于改善经济学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教材编写的方向,可以以现在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为蓝本,删掉一些对于三本院校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的内容,从而避免了内容的繁杂性而导致的学生的畏难情绪。例如,可以保留从供求入手,弹性的分析,效用论、生产论和成本论,市场结构理论和要素理论。而对于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等相关内容可以合并成一章,简要介绍,只要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即可。从大的框架下可以增加相关的教学案例,如每个章节前面增加导入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每章结束后,添加一两个案例或相关的事件,引导学生用本章学过的内容来解决这些问题。每一章的内容中,大部分知识点应配有相应的简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每章结束后,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配合相应的题目加以巩固。

(4)强化教师队伍的素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教师应该密切联系当前的财经类新闻,通过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让学生学习到课本上学习不到的经济学知识。

如何写经济论文篇5

【关键词】企业 宣传 新闻报道

一、洞察全局,围绕企业“闪光点”选材做文章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没有发展,一切都是空谈。在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面前,拉动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外贸、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同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众多的民营企业连同国有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面对企业举步维艰的境地,记者和通讯员就必须进行“换位”思考,在诸多不利的环境与因素里,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和要求,用新闻工作者独特的视觉看待生活,积极寻找企业发展经营的“闪光点”,积极报道企业发展经营的“闪光点”,使广大职工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为企业共度难关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如在1996年,笔者在韩城矿务局桑树坪煤矿宣传部时,当时煤炭企业经营面临困难,效益较差,职工人心涣散。围绕写出高质量的稿件鼓舞人心,我认真思考,采写了《创造活力之源》、《托起贫困矿工的期盼》、《寻觅新生之路》等文章,系统反映了矿经营集团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如何帮助困难职工自立自强的经验和做法,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如在今年,面对新成立的神木煤化工产业有限公司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公司职能定位及其经营战略,我先后撰写了《在困难与夹缝中生存》、《煤化工产业发展,一道似难易解的课题》、《春色满园关不住》等文章,在《陕西工人报》发表后,收到各方肯定。

二、选准切入点,让职工群众唱主角

企业越是困难,越要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面对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企业经营阵痛,宣传思想工作者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在深入开展形势宣传教育的同时,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真正将镜头,将笔锋面对最广大的劳动者,突出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让他们成为报纸、电台宣传的主角。因为,他们才是宣传报道永恒的主体。

多年来,我始终把企业宣传的主体对准基层、对准第一线的那些“最可爱的人”。如《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中国煤炭报》刊发的《执著铸辉煌》、《工人技师徐国代》等稿件,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歌颂了全国煤炭系统工业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国代鲜为人知的奉献敬业精神和他感人至深的内心独白。《煤海恋歌》、《矿上包公》等稿件,则是歌颂了科技尖兵何国益和劳动模范姚俊强的感人事迹,激发了广大职工“学先进、赶劳模”的工作激情。《矿工张勇成为难不倒的维修大拿》、《30年风雨人生路》等稿件,记叙了矿工张勇等人不计个人得失,立足岗位,勇破技术难题的事迹。

三、审时度势,从抓焦点、热点、难点上下功夫

每一次新的社会变革,都会产生新的思想碰撞;每一次突发的金融危机,都会形成不同的关注热点。对于企业也不例外。因为,每个企业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都不可能独处其身。

面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面对金融危机给新闻宣传报道带来的新的变革,如何在危机里增添新闻宣传报道独特的视觉,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破解的难题。首先,要破解的是纵横交织的不同矛盾体如何对待。此外,要破解的是东西方新闻思想、理念如何交融。如我采写的《打造诚信的金字招牌》,文章从市场并不可怕、市场是一个大课堂、市场是核心技术的竞争等方面,记述了合阳合亚达公司积极应对经济危机的思路和对策,达到了平中见奇的效果。如《面向市场的战略转移》、《兴办三产不可盲目决策》等文章,则是从经济发展规律、市场如何运作的角度,回答了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挑战的现实问题。这些文章在《陕西日报》、《中国劳动报》等报刊发表后,同行们纷纷赞同说,“问题抓在了点子上,具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四、要立意深远,从针褒时弊上选题下功夫

危机中的经济报道,是没有局限性的,可以采取不同的新闻体裁综合地、立体式地报道。否则,就不会收到好的宣传效果。

纵观今年内我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每次新闻报道都显示着不同凡响的思路和举措。如四川汶川大地震、山西黑砖窑事件、陕西的华南虎事件等等,媒体采取的宣传报道方式有图片、长篇通讯、报告文学、言论、评论等,可谓是“百花齐放”。这种立体式的宣传方式,所起的作用非常具有震撼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对于困难企业的新闻工作者来讲,虽然平时难以经历宏大的事件,但却有专业记者们所不具备所的生活环境。因为我们身处基层,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得天独厚,只要找准了视觉,掌握好了采写的角度、高度和深度,也会写出高质量的稿件。如笔者结合矿区“三乱”问题,撰写了《不妨也为煤炭企业立块盾牌》的言论。稿件从问题现象、管理者的忧思、管理对策等方面进行组稿,提出了治理矿山“三乱”问题的对策和思路。《比富要比出精神》一文,则是结合煤矿企业实际,针对高档消费、大吃大喝回潮等不良现象,以两个农民相互比阔,比出两所现代化的小学为由头,指出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提出了应当倡导的社会主流。言论发表后,收到好评。

五、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钻研,做写作的“多面手”

如何写经济论文篇6

一、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的历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成文刑法的国家。对刑法及其功效的研究历来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刑法始终是作为维护现存的社会关系的工具而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就于1949年2 月发出了《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强调“人民的司法工作不能再以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为依据,而应当以人民的新的法律为依据”。1949年9 月为新中国的成立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宣布:“废除国民党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建立人民的司法制度”。《共同纲领》的这些宣言,敲响了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的钟声。

为了建立、发展和完善新中国的刑法制度,刑法学者们和刑法实务工作者们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新中国的刑法学研究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经历了一个坎坷曲折的、难以忘怀的历程。回首50年的历程,可以说,新中国刑法学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创建时期〔1949—1957〕

新中国的刑法学,开始于对旧刑法的批判和维护新政权的斗争;借鉴于前苏联刑法理论成果;形成于巩固新政权的实践。

新中国建立之初,社会阶级矛盾错综复杂,敌我斗争十分尖锐,反动势力的颠覆破坏活动十分猖獗。为了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国家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运动和“五反”运动,使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得以巩固。这个过程所产生的运用刑法手段同反革命及一切破坏新政权、新秩序的行为作斗争的客观需要,开创了新中国的刑法学研究。特别是1952年开展的全国性司法改革运动,在整顿和纯洁人民司法机关、加强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的同时,在刑法学领域,系统地批判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形成的旧法观念,确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人民民主专政思想在刑法学研究中的支配地位,并且导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刑法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新中国的刑法学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个时期的刑法学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论证镇压反革命对维护新政权的必要性。

在镇压反革命、开展“三反”运动和“五反”运动的过程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委员会于1951年编印了《镇压反革命》〔第一、二辑〕,西南司法部编写、西南革大于1953年印制了《惩治贪污与保护国家经济建设》,《新中华》1950年第8 期发表了李建钊撰写的“论〈惩治反革命条例〉”,《西北司法》1950年第3 期发表了贺连城撰写的“对反革命为什么必须严厉镇压”,《政法研究》1955年第3 期发表了李猛撰写的“如何认定反革命罪”、第4 期发表了蔡云岭撰写的“坚决镇压反革命,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章。这些书籍和文章,反映了当时刑法理论在研究反革命罪和贪污等经济犯罪方面的成果,对镇压反革命的必要性,进行了充分地论证,也为当时制定和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妨害国家货币治罪暂行条例》等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个时期的刑法学研究为运用刑法维护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2、研究刑法规范,为新中国的刑事立法做理论准备。

新中国成立后,刑法工作者积极总结和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刑事立法实践,为创建新中国的刑法制度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950年7月, 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组织一批刑法专家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大纲〔草案〕》。其中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立法的目的是保卫人民民主的国家,人民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及人民民主主义的法律秩序,防止犯罪的侵害”:“凡反对人民政权及其建立的人民民主主义的法律秩序的一切危害社会行为,均为犯罪”:“以推翻、破坏或削弱人民民主政权及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革命成果为目的之一切严重的危害国家人民利益的行为,为反革命罪”。

1954年9月,随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实施, 中央人民政府的刑法专家们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指导原则草案〔初稿〕》,其中明确提出:“一切背叛祖国、危害人民民主制度、侵犯公民的人身和权利、破坏过渡时期的法律秩序,对于社会有危险性的在法律上应当受到刑事惩罚的行为,都认为是犯罪。情节显然轻微并且缺乏危害结果,因而不能认为对社会有危险性的行为, 不认为犯罪”。1954年10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法律室的主持下,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起草工作,到1957年6月, 写出了第22稿。195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律室编印的《关于刑事案件的罪名、刑种和量刑幅度的参考资料》,对刑法的起草工作起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3、学习借鉴前苏联的刑法理论,建立新中国的刑法学体系。

为了创建新中国的刑法学,在批判旧的刑法观念的同时,刑法学者们翻译出版了一批前苏联的刑法学研究成果,学习借鉴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刑法理论。如由彭仲文翻译、大东书局1950年出版的《苏联刑法总论》〔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刑法教研室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4年出版的《苏维埃刑法总则》,中国人民大学刑法教研室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分别于1955、1956、1957年出版的《苏维埃刑法论文选择》〔第一、二、三辑〕,以及这个时期翻译但在195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前苏联学者特拉伊宁的《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等。这些著作,对新中国刑法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新中国刑法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54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实施,新中国的刑法学研究迅速发展,由最初的学习借鉴和批判,走向探索适应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刑法制度和刑法学体系的阶段。特别是当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办公厅法律室主持的刑法起草工作和各政法院校的刑法教学活动,有力的推动了刑法学研究的深入。1956年2月, 在司法部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大学刑法教研室和北京政法学院刑法刑诉法教研室合作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教学大纲》;1957年2月, 中国人民大学刑法教研室编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则讲义〔初稿〕》上、下册;1957年4月, 东北人民大学出版了张中庸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57年10月,法律出版社出版了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刑法教研室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则讲义》;1957年10月,西南政法学院刑法教研室编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则讲义〔初稿〕》。这一部教学大纲和四部教材,比较系统地论证了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实际和基本要求相适应的刑法理念和刑法原理,勾画了刑法总则的体系,阐述了新中国刑法的主要内容,从而标志着新中国刑法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此外,这个时期,在刑法的因果关系、共同犯罪、刑罚目的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56年第1 期上发表的梅泽浚撰写的“哲学上的因果关系及其在刑法中的运用”,法律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李光灿撰写的《论共犯》一书,《政法研究》1957年第2期发表的史言撰写的“过失罪”一文,《教学简报》1956年第12期、1957年第1期上连续发表的关于刑罚目的的系列文章等, 都反映了这个时期刑法学研究的深入。

这个时期,刑法学研究的特点,一是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刑法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同时注重刑罚运用的策略性,主张实行宽大与惩办相结合的刑事政策;二是强调刑法的阶级性,认为刑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反映,同时宣告与资产阶级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刑法制度决裂,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刑法的虚伪性;三是强调犯罪构成理论对认定犯罪的指导作用,主张根据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区分罪与非罪;四是强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刑法理论问题。

〔二〕徘徊时期〔1958—1977〕

1958年以后,在批判“修正主义”和反“右派”斗争中,极左思潮甚嚣尘上,一度支配着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刑法学研究受到了法律虚无主义的严重影响,刚刚形成的新中国刑法学处于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以《政法教学》1958年第1 期上发表的亦民撰写的“反对刑法科学中的修正主义倾向”和《政法学习》1958年第1 期上发表的李克仁等人撰写的“反对刑法教学中的修正主义旧法观点和教条主义”为标志,刑法学研究开始走向低谷。特别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新中国的法制建设遭到空前浩劫,刑法学研究也基本中断。所以一些学者将这个时期称为“停滞时期”。

但是实际上,这个时期的刑法学研究并不完全是一片空白。这个时期的刑法学研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对刑事立法问题的研究。

经过4年停顿之后,1961年10 月再次开始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草案》的研究探讨。特别是1962年3月22 日毛泽东发出“没有法律不行,刑法、民法一定要搞”的指示之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律室在有关部门的协同下,对1957年写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草案》第22 稿进行了反复深入地研究修改和征求意见, 最后形成了作为1979年刑法之蓝本的刑法草案第33稿。

2、对犯罪与“两类矛盾”关系的研究。

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刑法学界围绕犯罪与“两类矛盾”的关系,展开了深入而持久的研究。从1958年到1965年,《政法教学》、《政法学习》、《政法研究》、《法学》、《人民司法》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有关犯罪与两类矛盾问题的文章。一些学者认为,两类矛盾学说对刑法科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犯罪现象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不能把一切刑事犯罪都看成是敌我矛盾,因此在刑事司法工作中定罪量刑时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一些学者就在犯罪现象中如何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司法工作中如何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以及如何从两类社会矛盾看犯罪的矛盾性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一些学者就人民内部的犯罪分子能否作为专政对象,发表了各自不同的观点。这些研究和争论,对于运用刑罚同犯罪作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3、对刑事政策的研究。

由于这个时期政治运动较多,一些学者为了适应政治运动的需要,放松了对法律规范的研究, 而转向对刑事政策的研究。 《政法教学》1958年第3 期发表了姜达生等人撰写的“谈谈政策与刑法的关系”一文。此后,一些政法院校的刑法教学逐渐转为以刑事政策的教学和研究为主。1963年北京政法学院刑法教研室编印了《毛泽东同志论人民民主专政与肃反工作讲义》;1969年湖北大学编印了《法律课程学习资料〈第二辑:刑事政策〉》;1976年北京大学法律系刑法教研室编印了《刑事政策讲义》。这些教材,主要论述了如何运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认识和处理犯罪问题。

4、对刑法中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

虽然由于法律虚无主义的影响,刑法学研究处于低谷,但还是不断地有一些成果出现。1958年,武汉大学法律系编印了《刑法教学新问题论集》;1964年,中国人民大学编印了《刑法、审判法参考资料〈第二辑〉》。此外,《法学》1958年第5 期发表了杨一平撰写的“贪污案件中几个问题的初步研究”,第9期发表了张耀华、 陈显静合写的“对盗窃罪的初步研究”;《政法研究》1963年第3 期发表了权新广撰写的“谈谈刑法中的因果关系”,1964年第1 期发表了杨敦先撰写的“对犯罪危害结果的一点浅见”等。这些书籍和文章,表明这个时期刑法学研究并没有完全停止。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司法机关一度被迫停止工作。但是,急剧动乱之后,司法机关很快开始“联合办公”。如何运用刑罚制裁“文化大革命”初期借群众运动实施的杀人、放火、抢劫等严重犯罪行为,成为“专政机关”面临的问题。这个时期,刑法学研究,在表面上,可以说是销声匿迹了。但是应当看到,即使是在急剧动乱的日子里,有责任感的刑法学者们并没有停止对刑法问题的思考。他们有的在“浩劫”中保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刑事立法的珍贵资料和研究成果,在孜孜不倦的研究;有的在“下放劳动锻炼”甚至在“劳改农场”的繁重体力劳动之余,不断地思考着中国刑法的未来。正是这些刑法学者们的研究和思考,积蓄了新时期刑法学研究的强大动力,孕育了1979年刑法的诞生。

这个时期,刑法学研究基本上是在挫折中徘徊的。其主要特点,一是强调刑法的适用必须为现实斗争服务,但在主张刑法工具论的同时又忽视刑法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功能作用;二是各种刑法观点并存,但是以无产阶级专政为支柱的刑事政策策略思想占主导地位;三是用阶级斗争的理论代替对刑法自身特点的研究。

〔三〕恢复时期〔1978—1985〕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中国的刑法学研究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实际上,这个时期的刑法学研究从上半年就开始了。在1978年3 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叶剑英借《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宣布:“我们还要依据新宪法,修改和制定各种法律、法令和各方面的工作条例、规章制度”。这给所有法律工作者一个令人鼓舞的信息。同年10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文化大革命前,曾经搞过刑法草案,经过多次修改,准备公布”,现在“很需要搞个机构,集中些人,着手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此后不久,就组成了一个刑法草案的修订班子,开始了对刑法草案第33稿的研究修订工作。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的颁布实施,使压抑了多年的刑法学研究热忱突飞猛进地迸发出来,新中国的刑法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这个时期的刑法学研究主要是围绕着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的:

1、围绕1979年刑法展开。

1979年刑法颁布实施以后,围绕着刑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刑法学界和刑事司法部门进行了积极的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既有总结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对刑法颁布实施的必要性和刑法基本原则的论述,也有领会刑法条文的精神实质,对刑法适用中各种具体问题的分析论证;既有运用刑法基本原理来分析论证刑法规定的合理性,也有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来解释刑法条文中贯彻的基本原理;既有全面讲解刑法规范的小册子,也有对刑法中具体问题初步研究的专题论文。

2、围绕犯罪构成理论展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前苏联学者特拉伊宁的《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一书,对新中国刑法学理论曾经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是自《政法学习》1958年第1 期发表了邹石山撰写的“犯罪构成是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吗?”一文以后,犯罪构成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无人问津。1978年以后,随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的出现,犯罪构成逐渐成为刑法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个问题,从构成犯罪的规格,辐射到犯罪的概念和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以及刑法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构筑新中国刑法理论体系的一个核心问题。这个时期,围绕犯罪构成的概念及其刑法意义,以及与犯罪构成四个要件有关的各个方面,发表了大量的文章。

3、围绕着青少年犯罪展开。

“十年动乱”制造和遗留下来的大量社会矛盾,在“文化大革命”结束时迅速爆发出来,其极端表现形式便是各种刑事犯罪的增长,而首当其冲的是青少年犯罪问题。当时青少年犯罪的突出特点是“结伙作案、胆大妄为、不计后果”。对于这些犯罪青少年如何准确适用刑法,是刑事司法部门在刑法颁布实施后首先遇到的一个难点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刑法学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讨论的内容,涉及到如何认识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斗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产生犯罪的原因,如何理智地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以及犯罪的间接故意和复杂罪过、犯罪的动机与目的、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故意犯罪的阶段、共同犯罪的形式及共同犯罪人的罪责区分、罪数问题等一系列刑法基本理论问题,同时也涉及到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别、强奸妇女罪和奸淫幼女罪、抢劫罪、流氓罪等具体罪名的刑法适用问题。

4、围绕经济犯罪问题展开。

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这种改革最初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允许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长期以来对商品经济的批判和压抑,使商品经济积蓄了很大的能量,从而构成对计划经济和传统观念的巨大冲击,以致在改革初期经济犯罪急剧增长,成为又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1982年3月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了《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这个决定作出后,刑法学界围绕着与经济犯罪作斗争的必要性,如何界定经济犯罪的范围,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如何认定经济犯罪的具体形态、如何区分经济活动中罪与非罪的界限,以及对经济犯罪如何适用刑罚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场讨论也涉及到打击经济犯罪与保障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关系问题,引起了有关“法人犯罪”问题的探讨,导致了“经济刑法学”的出现。

这个时期虽然只有短短的8年时间, 但是在这个时期出版的刑法书籍和发表的刑法文章,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间刑法学研究成果的总和。其中系统反映这个时期的研究成果从而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教科书有: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刑法刑事诉讼法教研室编著、群众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则讲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讲义》;杨春洗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刑法总论》;王作富等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刑法各论》;高铭暄主编、法律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刑法学》。

这个时期,刑法学研究的主要特点,一是注重于对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及1982年通过的《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和1983年通过的《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的宣传解释,强调严格依照刑法定罪量刑,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诉;二是注重于运用50年代形成的刑法理论来说明和论证刑法规范,强调刑法的阶级性和镇压功能;三是注重于对刑事司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的研究,强调刑法理论研究的实践价值。

应当看到,这个时期的刑法学研究,主要是继承和发扬50年代形成的刑法理论,在已有的刑法理论框架下研究新制定的刑法规范和现实社会中新出现的犯罪问题。虽然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或较为系统的理论,但是在刑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上并没有重大的突破,在总体上对刑法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肤浅。因此,这个时期应当视为刑法学研究的恢复时期,它与刑法学研究在1986年以后的发展具有某些明显的不同。

1986年11月,高铭暄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综述〔1949—1985〕》,通过对刑法领域51个基本问题上的各种观点的全面介述,系统地回顾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刑法学研究的成就,预告了这个时期的结束。

〔四〕繁荣时期〔1986—1999〕

1986年以后,刑法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论教唆罪》、《刑法因果关系论》等专题论著的出版为标志,刑法学研究开始走向专题性深入研究;以“社会主义刑事责任理论初探”、“论刑罚个别化”等论文的发表为标志,刑法学研究开始将自己的视野伸向刑事责任、刑事法律关系、刑事立法学、刑罚个别化原则、电脑辅助量刑等新的领域;以“对犯罪本质的再认识”、“对犯罪构成要件的反思”等论文的发表为标志,刑法学研究开始对传统的刑法理论进行反思,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如何写经济论文篇7

这本书的经济学随笔大多写得通俗易懂,却又深入浅出。在这本书中,作者所着眼的是社会经济学。而且,文章虽然往往都是以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大小事件为写作缘起,其结论却总是出乎意料地深刻。

在《一毛钱如何花》一文中,作者通过自己的故事揭示了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作者儿时有一次被母亲奖励了一毛钱。他在高兴之余却对买一毛钱的练习本还是五分前的小甜饼犹豫不决。最后,他花五分钱买了一张白纸,裁订成一个练习本,而剩下的五分钱则买了小甜饼。我们所处的世界最大的不完美之处就在于人的需求是无限的,而物质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从个人再到国家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既花钱的地方很多,可财力又有限。而经济学就是要讨论如何使原本有限的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需求。作者最后的选择既满足了学习的需要,又满足了对美味的需要,从而使这一毛钱花的最值,符合了经济学的要求。而解决“有限的钱如何花的最值”这个问题其实取决于某种安排。试想当年如果作者的母亲规定只能买练习本,那作者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这一毛钱就没有作者自己决定如何使用那样值。这种安排在现代经济学中就称为“制度安排”。这里说的制度含义十分广泛,既指一切法律法规对权利的界定,甚至也指传统、习惯与习俗,它构成了稀缺资源配置的一个最大的约束条件。“制度安排”如何直接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的高下。而“稀缺资源如何配置”及“制度安排如何合理”就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两大中心课题。作者在阐述过程中用的都是最易懂的语言,而揭示的却是深刻的道理。这一点是全书最大的特点。

从《一毛钱如何花》一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所写是其所见所闻,贴近于我们的生活。而从《肉饼的分法》一文,则可看出作者写这本书的立场及其分析方法。

《肉饼的分法》一文中讲到,作者单位食堂每天免费提供一定量的肉饼,由于人多且都想多拿,肉饼总不够,先到者先得,后来者就没有了。于是有人提意见,认为肉饼分配严重不均,于是肉饼的分法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大家自取,改为每人定量配给,这样大家都能吃到肉饼,尽管喜欢吃肉饼的人因为吃到的肉饼比以前少了而私下里有意见。但事实上,只有采取计划的办法来调节其分配,才能保证大家都能吃上肉饼。由此出发,作者将肉饼摆在案桌上由大家自取类比由于自由市场导致的分配结果,将肉饼分配权收回到食堂大师傅那里,就相当于国家用计划的手段分配。而造成这种制度安排转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肉饼供应的有限性。从这件分肉饼的小事上,作者认为我们可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尤其是经济方面带有根本性制度安排的内在深层次原因。比如关于私有制的起源问题,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解释,私有制的起源只能出现在人类有了剩余物品之后,否则必须实行社会平均共享制,才能使人类繁衍延续下去。所以当维持生存的物质很匮乏时,平均共享制相对于任由各人竞争自取的市场制度,是更为合理的制度安排。再比如关于中国为何没能发展出西欧的资本主义问题,这被视为中国历史的一个谜。但在作者看来,假如用“肉饼”的比喻来分析,答案就在于中国始终没有解决肉饼够大家任意吃的问题。一来,中国封闭的社会结构的形成,无法像近代英国那样从外部获得“肉饼”的来源,加上人口众多,吃饭始终是头等大事与难题,因此分配过程必须倾向于农业与农民,否则一个封闭结构的人口大国非崩溃不可。这样二来,国家有限的资源必须相对平均分配,任何局部的财富累积都将以另外局部无法忍受的贫困为代价,导致社会不稳定。中国皇帝深谙此道,不是他不支持“工贾”,而是迫不得已。中国的现实也同样如此。作者警告说,不少主流经济学家总将完全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视为中国改革的目标,恐怕会导致相反的结果。因为中国人口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程度世界第一,这使得肉饼总是不够大家放开肚皮吃,有人多吃几个就有人饿肚子。解决这一问题,除非能有效地通过开放或其他手段使肉饼的来源外部化,否则必要时为稳定计还得搞平均主义。

如何写经济论文篇8

[摘 要] 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人们对商务英语写作进行研究。本文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原则以及经济原则的角度分析了商务英语写作的语用原则,探讨了商务英语写作谴词造句、语篇与语境、缩略词使用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商务英语 语用原则 语言特点

一、引言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入,外经外贸业务活动日益频繁,要求我们对商务用途英语(English for Business Purpose)或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Dudley-Evans & St. John, 1998)进行研究。商务英语写作是英语专业应用文写作的一门重要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商务沟通的能力和技巧,是写作学、信息科学、语言学、逻辑学和经济学等学科交叉形成的一个新的边缘学科,如今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发展(黄卓才,1998)。商务英语是介于特定商务技术语言和普通大众语言“交界地带”的“中介性语言”(陈海花,2006,p.174)。因此,商务英语写作在语言上有不同于普通英语写作的特点。本文将基于语用原则,对商务英语写作的语言特点进行探讨。

二、商务英语写作的语用原则

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至少有两套规则:一是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二是使用规则,即决定使用语言是否得体的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语法的话,用于不恰当的场合,不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或者违反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有时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洪军,2006)。因此,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原则(黄玉珈,2007)以及经济原则是商务英语写作的重要语用原则。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的会话含意理论认为,语言交流受一定条件的制约,交流的主体为了保证会话目的的顺利进行,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他将这些原则概括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根据格莱斯的这一理论,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互相合作的,谈话双方都希望能够互相理解,共同配合,以促成言语交际的成功,因此,他们总是遵守着某些合作的原则,以求实现这一愿望。格莱斯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守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准则,即:量的准则(maxim of quantity、质的准则(maxim of quality)、关系准则(maxim of relevance)和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合作原则诸准则并非只在交谈时需要遵守,在商务英语写作也同样适用。合作原则是双方相互理解的前提和基础。否则,预期的交互目的就难以实现。

剑桥大学著名语用学家布朗和莱文森提出并逐渐完善了面子理论(Face Theory);英国学者G.N.Leech提出的礼貌语用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堪称交际礼貌策略的代表。Brown 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可以看成是从社会因素角度对礼貌的研究;而Leech的礼貌原则包括六条准则: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何自然,冉永平,2002)。礼貌原则解释了一些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问题,它们的关系是互为补益的。在交谈中,当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发生矛盾时,礼貌原则一般要优先于合作原则。Leech的礼貌原则不仅适用于口头语言,同样适用于书面语体。礼貌原则在现今商务英语写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写作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周瑞琪,2007)。

Sperber和Wilson(1986/1995)在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从人类认知特点出发,以“省力原则”(Zipf, 1949)为理论基础,提出了颇有影响的有关言语交际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Sperber和Wilson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言语交际活动要涉及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和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两种意图,交际意图依靠授话人的明示来展现。他们认为,明示与推理属于同一交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授话人不仅要表明他要传递某种信息意图,而且更要向对方表明他有传递这种意图的意图,受话人则在授话人明示的刺激和引导下,展开推理,搜寻授话人的信息意图。正是以这种新的交际观为依据,他们构建了有关人类交际活动的总原则:关联原则(向明友,2004)。关联原则具有最佳关联性(何自然,冉永平,1998),即受话人在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符合商务交际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程度盈利的目标。这要求商务人员必须选择关联原则作为其语用原则:授话人力争做到明示交际意图;受话人迅速建立合理的认知语境,推断授话人的语用涵义,使商务交际活动顺利实现。

法国语言学家A. Martinet在其代表作《语言演变的经济原则》中提出了语言演变的经济原则(张云秋, 周建设,2004;贾永清,2006)。由于语言使用省时省力的经济原则的需要,商务英语写作中频繁使用缩略语的现象。缩略语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商业术语(commercial terms)。

三、商务英语写作特点

语用原则是指导语言使用的基本原则,具有普遍性。作为书面交际手段的商务英语写作是语言使用的一个方面,其写作原则与语用原则具有一致性,存在具体和普遍的关系。语用原则对商务英语写作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交际双方有效地进行商务沟通。Bobbye(1984)在他的Business Communication Fundamentals中对商务英语写作提出了6C基本写作原则:正确(correctness),包括完整(completeness)和准确(accuracy)、简明 (conciseness)、具体 (concreteness)、文采 (colourfulness)、得体 (considerateness)和连贯 (coherence)。国内许多学者诸葛霖、尹小莹、王萍、王洪建、庄学艺、周耀宗等都提出了商务信函的写作原则(writing principles),包括完整原则(completeness)、具体原则(concreteness)、清楚原则(clearness)、简洁原则(conciseness)、礼貌原则(courtesy)、体谅原则(consideration)和正确原则(correctness)(胡志雯,2003)。根据这些写作原则,商务英语在语言特点方面有着与普通英语写作典型的不同之处。

用词简洁(brevity)是商务英语写作的首要特点。在商务英语写作中,“每一词、每一句均实词实意,都应当字斟句酌”(戴冬冬,2001,p. 221)。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要求作者在写作时简明扼要(brief)、准确具体(accurate)和行文果断(hold);不需要运用大量的修辞和华丽的辞藻增强写作效果,能用词组表达的尽量不用从句,能用单词表达的就不用短语。商务英语写作者在用词方面必须准确、具体,必须弄清词语的意义、内涵及外延;一个词或一句子因意义不明确,极有可能给公司或企业带来巨额的经济损失。商务英语写作还要求作者坦率直言、态度明确,切忌使用意义模糊的词语,影响行文的力度和效果。因此,作者在进行商务英语写作时应当:态度明确、表述清楚、语气坚定、用词准确、语句简练。

句子结构在商务英语写作中具有指示作用。商务英语强调主谓语的重要性,作者应当将主谓语放在突出的位置,将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置于主谓语中。尽量使用主动语态,向对方直接传递信息和动作的目的,达到易于理解和明确责任的效果。尽量使用平行性结构,避免冗长和松散的句子,能让对方在最短时间内能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采用“末尾着重”(end-weight)的写作原则,将重要的信息和概念置于句末,使句子重点突出,起到给对方加深影响的作用。尽量使用长句显示概念之间的联系,避免使用短促、零乱和重复的句子,使商务英语文章具有可读性和整体感。

语篇在商务英语写作中具有示意和推理的功能。作者在写作中以文字形式向对方提供关联性最大的语言信息,示意其写作意图,表明其立场、观点;受话人则从语篇中寻找最佳关联,推断出授话人的交际意图。因此,语篇有助于交际双方构建良好的语境,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正如Widdowson(1990)所言,“语篇的意义不在于语篇本身,而在于受话人对语篇的理解”(p. 45)。因此,在商务英语写作中,大部分段落都应该有主题句(topic sentence),可以起到显示段落的结构和内容,使读者比较容易地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内容。

专业词汇、具商务含义的普通词或复合词,以及缩略词大量地运用于商务英语写作中。“例如一份商务合同、一份消费品的保修单、一样工具的说明书、一张表格的填写、指示等都有它特殊的写法,不熟悉就不易看懂”( 贾永清,2006;转引自 王左良,丁往道,1987)。常见的价格术语用首字母缩略词形式,如FOB (Free on Board), CIF (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付款方式术语C.W.O (cash with order), W. P. A (with particular average);首字母拼音词COSCO: China Ocean Shipping Company;截短词Ad: advertisement;混合型缩略词4P: Product, Price, Promotion, Place。商务英语写作中,作者常常用一些教正式、冷僻的词以显示商务公文的规范性和约束力,如hereafter自此、hereby特此、whereby凭借等。

四、结论

因使用范围广、人员多、实用价值高,商务英语写作近年来倍受学术界关注。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原则以及经济原则在商务英语写作中具有显著的语用价值,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些原则是顺利进行商务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取得商务言语交际成功的关键。在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商务英语写作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写作常识、方法和技巧,这对学生未来从事国际、国内的经济、贸易,以及生产、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Dudley-Evans, T. & St. John, M. J. Developments in ESP: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黄卓才:经济写作[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3]陈海花:从语用观析商务英语公函的语言策略[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2)

[4]洪军: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A].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06)

[5]黄玉珈:语用原则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06)

[6]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7]周瑞琪:语用原则在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的运用[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01)

[8]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6/1995

[9]Zipf, G. K. 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M]. New York, Hafner, 1949

[10]向明友:关联论献疑―经济分析语用学探究之六[J]. 外语学刊,2004,(2)

[11]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 现代外语,1998,(3)

[12]张云秋周建设:语法结构的经济原则――从汉语受事标记的过度使用谈起[J].外语研究,2004,(06)

[13]贾永清:外贸信函英语语言特点及语篇构建策略[J]. 商场现代化,2006(02)

[14]Bobbye D. S. Business Communication Fundamentals[M].Ohio: 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15]胡志雯:语用原则在商务英语应用中的度范畴[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16]戴冬冬:论商务英语写作[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18]Widdowson, H. 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上一篇:商品学概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人口与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