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5:55:42

如何写好教育论文

如何写好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 如何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如何使高考作文富有真情实感 如何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浅议如何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代替“撒谎作文” 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 如何让小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如何让学生作文写出真情实感 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 作文如何写出真情实感 浅谈如何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 议“富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如何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如何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如何让小学生的作文写出真情实感 如何引导中学生写出作文的真情实感 如何引导小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 中学生怎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怎样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如何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如何使学生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如何使学生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学生作文能力差,教师作文教学难,是一个长期困扰着广大师生的问题,有没有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进而提高整个语文教学水平的途径呢?我认为情感教育在写作中的积极作用是很值得探讨的一种方法,它对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鼓励学生的发表欲,促进学生的写作兴趣,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教师要教学生做“真人”

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学生作文求“真实”是作文之根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已成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准则。做“真人”是做人之根本,要做一个好学生,首先做一个品行端正,明辨是非的人,想写出源于生活的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首先要做一个“真人”。只有“真”的学生才能写出真实的东西,才会抓住生活中真实的东西,把它展现在自己的笔下。语言才会符合真实的“客观标准”,才会使作文有表现力,他们所叙写的事件,才能符合生活实际,不虚假、不造作、不矫情,才能打动别人。二、教师要教学生有一颗充满爱而又感恩的心

《背影》感人,是朱自清对父亲爱的真情流露。因而教师要教学生“在冬天也能闻到玫瑰的芳香”;让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以及怎样去经营未来美好的人生。教会学生在生活上,应该要感恩父母、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谢他们给与自己生命、智慧、给了希望和爱,只有对这美好的时代,丰富的生活、多彩的人生,充满爱的世界饱含爱和感恩;学生对幸福的感觉才会敏感而又心悦,才会把自己感恩的心倾诉于笔下,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三、热爱生活,对生活倾注情感

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的源泉,写作离不开生活,对生活有所追求,期盼、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对生活有所思考敢于表白心迹,表述心声表现真情。因此,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也是解决学生有写作“活水”的问题。学生一踏入中学门槛,作为语文老师,就要特别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留心生活周围的美景事物。注意撷取生活中的朵朵浪花,常常安排学生到小河边,树林里感受,一切顺其自然,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景,抒发自己内心蕴藏的真挚感情。没有了命题作文的禁锢,学生就没有思想压力和心里负担,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消除了,在写作训练中学会了作文,为写作兴趣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留心生活,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中令人感动、令人捧腹的美妙细节,用以构思提炼,不断积累自己写作的素材。四、激发学生喜欢作文的激情

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地爆发的情感,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多形式地激起学生的写作冲动。为了在作文教学中达到这一目的,在每次的作文训练前,我都将前一次作文的得与失总结出来,将学生的优秀作范文,给学生朗读后评析,师生共同品尝写作的甘甜。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此外,在作文评语中,坚持鼓励原则,尽力发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一句话,都进行褒扬,每次挑选优秀习作进行讲评和修改这一招,充分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写作兴趣也逐渐浓厚起来,促进了整个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五、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热情

热情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动笔热情,巩固原有的写作激情。为此,我除了每两周一次的作文训练外,还让学生准备一本软面抄作为课外练笔之用,每周上交一次,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秀作文予以讲评,并且每月摘抄两篇别人的优秀文章,吸取他人写作的技巧、经验,用于指导自己的作文。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在每两周一次的作文讲评课上,我把发言权还给学生。随意抽取学生的作文,请学生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习作,其他的同学认真听后,对它的优缺点进行当堂评议,这样以来,学生为了自己的习作得到好评,自然就会千方百计的写好作文,聆听的同学,也自然会从同学的评议中借鉴到一些写作技巧,这样,即调节了作文讲评课的气氛,又提高了孩子们写作的积极性。打破了作文讲评课死气沉沉由老师垄断的局面,使作文讲评课活起来。六、用生活的语言表现真实的生活

作文是用语言记录的生活、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有生活气息。用生活语言,就是把自己在生活中听到的人物语言提炼出来,让文中的人物贴近生活,说自己生活的话,别让学生淹没了人物。孔乙己、胡屠户其个性化的语言,使人物形象光照千古。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语言也是丰富的,把个性化、生活化的语言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作文的语言不用刻意去经营,就会有很强的感染力。此外,教师还要注重作文的形式训练、注重作文的选材,情节的曲折,这样的形式诉出的感情将更动人。真实的东西,如果仅仅是流水帐的记录,缺少对重点的描述,其作文同样不会感动人,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催人泪下,成为语文教材多年来的保留篇目,除了真情实感的抒发外,还在于悬念的设计,线索的安排,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

如何写好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记得宋代学者陆世仪说过:“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中的感悟必须借助于有效的思维,而这样的思维经过加工整理就成为一篇论文、一个专题研究报告等等。教学是研究的基础,研究是教学的升华,教学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目的,研究不是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研究的成果应该用于指导教学、服务教学。下面结合教学经历谈谈我是如何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一、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点,为研究提供论点

记得刚刚工作的时候,我经常为如何上好一堂课一筹莫展,而对于如何写好一篇教学论文则更是一片茫然,根本无从下笔,不知道究竟该写些什么。看一些老师写的论文,感到文字既真实又自然,心中不仅仅暗暗钦佩,回过头看看自己的毕业论文,实在是大话套话一堆,难登大雅之堂。经过不断向年级组老师、师傅请教,自己也细细琢磨后,发现其实论文写作的素材就藏在我们平时忙忙碌碌的教学中。

磨课是每一位老师肯定要经历的过程,对于我来说也不例外。比如一年级《练习4》的教学,那是一篇让学生在情景中认识各种各样声音的练习,应该说孩子非常感兴趣,但是当我看见教学内容只有“叽叽叽,咕咕咕,呱呱呱,喵喵喵”这么几组词时,对于刚工作不久的我来说顿时就傻了眼,内容这么少,这可怎么教呢?想想也觉得可笑,课文太长往往觉得难教因为很容易面面俱到,抓不住重点;而如何就短的文章尤其像这么少的内容上满一节课确实也让我很疑惑。我想,这样纠结的矛盾就是论文写作一个非常好的素材。对比自己多次修改的教案,对比不同班级的教学效果,对比自己和师傅在备课时的不同角度,自己往往就会有新的思考和收获,这样写起论文来就会有的放矢得多了。我想只要老师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点,就能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好的切入点。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令老师意料之外的生成性问题,有时候也会出现短暂的尴尬,这些都是我当时最困惑的地方,当问题和困惑解决后,这些又往往成为论文写作难得的素材。记得在二年级《狼和小羊》的教学中,同学们得出“‘狼’给人的感觉就是奸诈狡猾,‘羊’给人的感觉就是温顺可爱”这样的结论,通过进一步分析讨论,同学们都对狼这样的坏家伙非常愤恨,读到狼说的话时都是义愤填膺的,这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狼吃羊是天性,不吃他会饿死的,羊本来就是狼的食物,就像我们吃鸡吃鸭,难道我们就坏?”这样猝不及防的问题让我乱了手脚,通常在这种情况下我只会说:“你说的也有一些道理,我们下课再讨论。”细细想来,这些教育的瞬间真的是太宝贵了,只要认真加以思考整理就是一篇很好的论文。于是这次的市级论文我就选取了教师的评价语这个切入点,以“‘锦’上如何添‘花’?――有效的课堂需要高效的评价”为题写了一篇论文,虽然还不知道结果如何,但我知道教学研究就是需要老师这样用心、用脑、用情思考。珍惜这个过程,善于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点,这将会在我们今后的论文写作和教学研究中受益终身。

二、平时多积累教学案例、教育教学叙事,为研究提供论据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尤其是班主任工作中,会经常遇到许多学生形形的教育瞬间,“老师,她老是打我!”“老,我看见他下课上厕所的时候跑的。”……孩子们的“小问题”在他们稚嫩的心中就是大问题。如果老师不及时了解情况并妥善处理就有可能失去孩子对你的信任,甚至失去学生对你的喜爱。上学期我就孩子爱打小报告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写了一篇《小报告可不“小”》。记得在我刚刚工作的第一年,班上有个学习不太好的孩子,他的父母离婚,长期跟爷爷奶奶过,父母从来都不来看他、管他。有一次我听其他孩子说“他说要自杀”,并拿头撞墙。我听了心里不禁一阵发凉,只是一年级的孩子怎么会有轻生的念头?通过和其家长沟通,和孩子不断疏导思想后,他的行为有所好转。我把整个过程加以加工整理后,一篇以“老师――我要自杀”为题的教育叙事就很轻易地完成了。通过这样的教育小故事让我找到写作灵感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些教育叙事、教学案例等平时教学中的点滴既是论文写作的重要素材,也是论证论文论点的有力论据。我深深地认识到其实写教育论文、教育科研并没有那么“高不可测”,只要我们每个人能做一个有心人,遇到教育教学中的点滴就随时记录下来,那样教学就与研究融为一体,达到“教学”“科研”双赢的效果。

三、研究成果反过来要指导、服务于教学

刚才上面的两点,分别从教学促进研究这个角度谈了自己的一点浅见,其实教学和研究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我们既不能埋头教学,只做一个单纯的教书匠,也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那样只会使理论和实际完全脱离。如何让理论回到实践,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让研究成果指导和服务于教育教学才是我们要达到的最高目标。记得在教二年级时,学校组织了一次集体听课,那是四年级的《天鹅的故事》,会上,年级组安排我做各小组发言记录并反思原因。这可难倒了我,发言记录倒是不难,但思考原因可就难了。经过向年级组老师不断请教,我也逐渐找出了学生不爱发言的原因以及老师上课会习惯性地请哪些学生发言的规律。王黎老师说:“你就可以把这个加以整理写成一篇调查报告。”真的很佩服年级组老师的智慧。智慧来源于思考,我们学校倡导的研究型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写作的灵感。我觉得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反作用于我们实际的教学工作,那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研究也才能有深度。

如何写好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 “借物抒情”作文升格 如何运用象征手法咏物抒情? 借景手法的古为今用 对举手法在作文中的运用 浅析议论文中的抒情手法 善借歌曲创作精妙的手法,巧设作文教学新课堂 浅析借景手法在庭院空间中的运用 从小“物”中“探幽”出大“理”——“借物喻理”手法解读 借物抒情的花鸟画 借景造园手法的当代解读 托物寓意手法运用的几种类型 浅论“点化”手法的运用 象征手法的运用 学会在作文中运用表现手法 试论学生作文如何运用修辞手法 作文表达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试谈修辞手法在作文写作中的运用 浅论苏轼婉约词的抒情与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中的抒情和描法 论穆旦诗歌的戏剧化抒情手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 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付祥平")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借物抒情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在传统的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用条条框框的写作方法束缚学生富有创造力的思维,长此以往便形成了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技能提升慢、语言格式化、缺乏创意的弊端。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规定,教师应将课堂交还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关键词】初中作文 借物抒情手法 教学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102-01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借物抒情作文缺乏自己的理解,能将借物抒情写作手法真正地应用于作文之中的人数少之又少,笔者基于自己多年对初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和对借物抒情修辞方式的领悟,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作文学习。

一 调整学生对借物抒情类作文的喜爱

小学期间一些语文教师机械的作文教学致使部分学生对作文厌烦,甚至惧怕,这些情况不利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正确地调整学生对作文的消极情绪。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借物抒情类作文的美感,我在教学中,会首先朗读一段优美的范文。如使用《青青草》一文让学生感悟借物抒情的意境。“美丽的草原上,铺设了人世间美丽多彩的绿绒毯……荒漠上孤独的小草以及都市城墙上纤弱的小草向人们展示生命的意义。”此时,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小草的世界,感受着小草的自强不息、倔强和坚持,领悟着小草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坚强地笑看世界,即使只是一棵小草。

另外,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办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借物抒情作文教学中。在进行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教学中,让学生对“物象”有自主选择权。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话说自己心中最喜爱、最熟知的“物象”,学生们会争先发言讲述自己最喜爱的物品,并且用语丰富地描绘形态、神色,进而使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出来,形成一种强烈的写作欲望,成功地使学生的写作心理由被动转向主动,这样作文课就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写作氛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愿意把作文写好,把学生的写作心理调整至最佳状态。

二 引导学生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法

由于初中学生对借物抒情文章的写作手法还不熟悉,所以教师运用模仿的方法开展教学很有必要。

1.以课本为载体,建立抒情式作文的写作思路

语文教师在开展抒情作文课之前,要有意识地对课文中的抒情式散文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抒情式文章写作的脉络特点。如在初三上学期的教学中,第一单元《白杨礼赞》对白杨的描写和《井冈翠竹》对翠竹描写等特点。在描写白杨时,文章以白杨的不平凡精神为主线。作家茅盾在文章开篇点题,抒发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接着描写白杨树是如何不凡、伟大,从而将由对白杨的赞美转为对抗日军民的歌颂。让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感受茅盾进行借物抒情创作的思路,即开篇引物――由物绘神――由物及人,抒发深层的感情,解释“物”象征的含义,通常在借物抒情文章中会有一条主线引领全文。这样通过上述的教学,会让学生对借物抒情作文有一个基本的写作思路,因此在以后的作文指导和写作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以课本为载体,领会立意、描写、联想的要素

在文章中立意要深刻、鲜明并且贯穿全文之中成为文章的“主心骨”,并且在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在抒情文章写作过程中正确掌握这一技巧可以更好地抓住文章的立意。

联想是文学创作的来源,在借物抒情的作文中要将物象与表达的情感相连,联想要恰到好处,避免过分的雕琢。

三 引导学生从修改中巩固借物抒情作文的写作手法

反面典型更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借物抒情散文写作技能,从而使学生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地书写借物抒情文章。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立意、描写、联想方法使用不当的借物抒情文章,让学生通过文章的修改,从不清楚如何写向应该怎样写的方面转变。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错练习,可以快速发现文章中的不足,吸取他人的教训,避免类似的错误在自己文章中出现,努力使自己的文章变得更加完美。另外,学生通过对文章的修改,成为学习的主体,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教师占据主角的情况,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作手法。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科学的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的教学中,首先要调整学生对借物抒情类作文的喜爱;其次,引导学生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法,要从以课本为载体建立抒情式作文的写作思路和以课本为载体领会立意、描写、联想等要素;最后引导学生从修改中巩固借物抒情作文的写作手法。在新课程目标中,规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是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办法,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通过本文对借物抒情作文的教学指导中,可以看出要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为文章写作提供正确的写作方法。教师要改变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手段,避免空洞地教授学生写作技巧。

如何写好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 作文应该“炼”深度 热点引领与作文深度 浅谈深度报道 深度学习浅谈 新材料作文写作的深度思维 如何让你的作文有深度 展示作文的广度和深度 高考作文的“五个深度” 2012全国高考语文作文深度解析 深度是学生作文的灵魂 简析儿童作文的“深度” 读书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 地方党报深度报道浅谈 深度 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深度思考 对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深度”思考 “新课标”与高考作文命题的“深度默契” 浅谈电视深度报道的优势 浅谈如何写好深度报道 浅谈如何做好广播深度报道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浅谈深度作文 浅谈深度作文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陈传业")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通过深度作文训练,提高学生两个能力,一个是对问题的思辨能力,二是对生活的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写出思想深刻,情感真实的深度作文。 关键词:思想深度;情感深度;思辨能力;审美能力;初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49-02

纵观中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三种严重倾向:一是内容不真实,作文脱离生活实际。文中描述的生活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去甚远,甚至是凭空想象。二是情感虚假,作文远离精神生活。表达的情感价值取向与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大相迳庭,甚至掩盖、违背自己的真实思想和心愿,趋时附势套用时髦的观点,张扬高尚的情操。三是观点肤浅,对问题的剖析不深刻,对问题的看法不全面。本应用来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作文,不能真实地表情达意,所写尽是一些充满八股味的假话、大话、空话、套话。

作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还要让学生形成深刻的思想或挖掘真实的情感体验。因此要让学生写出有深度的文章,所谓的深度是指情感的深度和思想的深度。学生通过深度作文训练,提高对问题的思辨能力和对生活的审美能力。所以,深度作文是改变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有效做法。

深度作文教学和注重作文技法传授的传统作文教学相比,注重对学生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一个是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另一个就是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下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思想的深度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问题逐渐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在作文中,总会流露出对问题的看法,对生活的感悟。能否全面透彻剖析问题,是中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标志。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在分析问题时候,大体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看待一个问题:

1、从正面来看应该怎样?

2、从反面看应该怎样?

3、对于他人来说怎样?

4、对于自己来说怎样?

5、对于社会来说怎样?

6、这个问题是怎么形成的?

比如有这样一个现象:每到中午放学的时候,有些学校的门口就会聚集许多提着饭盒的家长,等到吃午饭的时候,他们在学校的大门附近,摆起了饭菜,他们或蹲着,或坐着,有的学校还临近马路……

对于这种现象不能单纯的指责,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从正面角度看,中国式教育,家长们用心良苦,孩子们嫌弃学校饭菜不好吃,就不辞劳苦,做好饭菜,送到学校满足孩子的胃口。从反面角度可以看出,现在孩子不懂得为家长考虑,只想满足自己的需求,不顾家长的付出,对生活挑三拣四,养成了贪图享受的思想。对于他人和社会的角度来说,这样无疑会给他人带来不便,影响公共秩序,甚至会引发安全问题。对于这样问题的形成,我们不能只把眼光放到学生的身上,也要从孩子不喜欢吃学校的饭菜去思考,学校食堂针对这样的问题是不是要想想办法,尽量去满足一下每个学生的胃口。最后对于一个现象的解读要引起解读者对自身的思考,要回到由这个现象所引起的思考,每个人要理性地对待自己的需求,要考虑到亲人和他人的感受,不能为了自己的胃口,给他人和社会“添堵”。有些稍不满意的地方,可以尝试去适应,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为什么做不到呢?

我想学生能从这些方面去看待一个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深刻性了,有了比较深刻的观点去写作的时候,他们的表达就会很有见地,这样的文章会给读者留下深度的思考。

当然要培养学生思想的深度,还要引领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让他们养成阅读有思考深度文章的习惯,对作者的观点,也要“疑义相与析”。班级里要经常开展辩论会,演说会,让中学生的思想不断地碰撞,在碰撞中开阔他们的思辨能力,开掘思维的深度。

二、情感的深度

正如一位作家所说,现在中学生的文章,在情感表达上总是感觉欠点火候,即便是激情澎湃的文章,也少一点打动人心的元素。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主要原因是现在中学生的作文走向了功利化,许多学生都在外在的写作技法上下工夫,忽略了用心去感受生活。他们的文字也只是在情感表层徘徊,不能直入人心。

一次习作题目是《母亲的手》,好多学生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用了大量的排比。如开头:母亲的手是一双灵巧的手;母亲的手是一双温慈的手;母亲的手是一双捧满了爱的手……如结尾:正是这双手为我遮风挡雨;正是这双手为我拂去了心头的创伤;正是这双手为我永远张开……这些语言很难令人感动,即便在具体描写“手”的段落里,同学们也很难写出属于自己母亲的那双手,以及从内心迸发出来的的情感。

习作要写出情感的深度,才能打动人。情感的深度就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体验,从中汲取到一份至真至纯的情感,然后用真实的文字去真情表达。所以在写作中要训练学生细心感受生活,捕捉真情实感的意识和能力。平时需要引导学生做到:

1、保持一颗敏感感恩的心。人只要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才能会在生活中发现让自己感动的事情,并心怀感恩,请自己动心动情。

2、留心生活细节,在细节中去捕捉动人的瞬间,并由细节深入微观,在细微处凸显情感的深度。

3、学会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由此及彼,才会走到对方的内心深处,在心灵间展开对话,开一口情感的泉,让情感之水源源不断地涌出。

4、培养学生细腻朴实的文笔,让那份打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能朴实无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用最真实的态度传递最真实的情感。

在对《母亲的手》进行二次指导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把母亲的手从眼中放到心中,走进日常生活中的母亲,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母亲用双手操持的生活,并捕捉浸透母爱的细节,换位思考,体验母亲的辛苦。

之后,学生的作文有感而发,他们在习作中深情地写道:

一阵悉索声让我醒来,借着从客厅里溜进

来的灯光,母亲小心翼翼地把我蹬掉地上的被子,慢慢拿起,双手轻轻地放下,并熟练地为我掖好被子。

突然发现,我一直被那双手轻轻地托起着,在襁褓中,那双手是我童年的摇篮;在童年,那双手是我遮阳的伞;在少年那双手是我起航的风帆。只是,不知不觉中,那双手浸染了岁月的风霜,曾经滑嫩的双手,如今变得粗糙。举着双手托着我成长的母亲,无怨无悔,心甘情愿,只是儿子不曾想过,一直用双手托起自己的母亲,你累吗?

从上面的片段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有了从生活的小细节中去体验情感,挖掘至真至纯的人性美,带着一个感恩的心去赞美这份美好的人间真情。

少年阶段,是学生的心理懵懂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写作要引导他们去感悟生活,了解社会,体验人间真情,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分析问题。当他们能对生活中的现象正确地思辨,对生活中的真情能深刻体验,以深刻的思想和真实的情感为基础,用语言文字去真实的表达,写出的文章一定会打动人。

如何写好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作文 语言 修辞手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语文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质,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探索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高考作文立意要新颖,选材要恰当,情感要真挚,都需要语言来传情达意,好的语言能使作文锦上添花。因此,这些语言一定要有文采,即用词要生动活泼,散句和整句要结合使用;句式灵活多变;可以引用或化用诗歌、名言警句、歌词;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句有意蕴,耐人寻味。

1灵活运用整句与散句

运用整句即运用排比、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采用骈句、整句的形式,来议论点题、抒发感情、总领全文,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整句适用于抒情和议论为主的文章。如2001年高考作文《家》的开头:“远去的飞鸟,永恒的牵挂是故林;漂泊的船儿,始终的惦记是港湾;奔波的旅人,无论是匆匆夜归还是离家远去,心中千丝万缕、时时惦念的地方,还是家。”用三个结构相近的句子组成排比句,用“飞鸟”、“船儿”、“旅人”类比来点题,形象生动而极富吸引力。有时文章老是用整句,也会显得呆板而毫无生气,这时就得运用整散结合句,形成一种整齐错落有致之美。

2灵活运用常式句与变式句

变式句是相对于常式句的句子形式。常式句就是按照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前因后果,先轻后重等正常语序组成的句子;变式句则是为突出表达某方面的内容,临时改变某些成分的位置的句子。变式句能取得常式句所无法达到的表达效果。变式句一般有下面几种:句子成分的倒装,正句和偏句倒装(如“虽然……但是”的倒装,“尽管……也”的倒装等)。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恰当的句式,可以更好的表达情意。如孙犁的《荷花淀》写水生嫂的问话:“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写水生嫂的问话,不用常式句,而用主谓倒装的变式句,就更能突出她对丈夫的关切,情感表现力大大增强。

当然,如非特殊需要,尽量少用变式句。为了使句子生动,变式句偶尔用一用还可以,不能多用,毕竟我们说话和听话还是以常式句为主。

3巧妙的借用诗歌、典故、名言

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以及寓言故事、成语典故、历史传说等,这些材料表现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概括和总结,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或哲理,具有永久的魅力。在写作时,恰当地借用,或者作为论据来形象说理,或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此予以加工、演绎、包装,即进行再创作,都能增强作文的意蕴。使文章不仅具有情感美,还有哲理美,整体的作文内涵也就上升了一个台阶。

4 修辞手法的运用

4.1修辞手段使表达富有文采

运用多种修辞手段,使语言骈散结合,形象鲜明,气韵流畅,音调铿锵有力,这就是有文采;有文采往往可以使文章产生一种思辨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或者使文章具有内在的气势,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一段文字:“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一节文字描写可谓生动形象之极。字句之间平仄调配得体,声调变化有致,选词回环使用,从而收到了抑扬顿挫、委婉动听的艺术效果。研究这段文字神韵兼具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凡是能够形象地、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情绪,给人以美感的语言就是有文采的语言。

4.2注意修辞新颖

作文中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能使文章语言形象鲜明,气势贯通,音韵和谐,显得文采飞扬。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荷花:“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本句连用了通感等修辞手法,新颖灵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描绘了荷花的情态,读之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另外,质朴的语言让读者易于理解,平易近人。但质朴不等于简单,不等于浅陋。如果能在质朴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深刻的思想,让读者深入思考,这样质朴就和深邃结合在一起了。含蓄的语言能使读者体会朦胧美,使文句之中有言外之意。这种暗示的方法也会取得好的效果。别忘了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作品的真正魅力在于是否留下了读者再创作的空间。当作者的创作结束时,正是读者再创作的开始,这样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如果不能通过你的创作引发读者联想和想像,或是进行再创作的话,那么,这样的作品不是成功的。

总之,优秀的文章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不管是明白如话还是委婉含蓄,总有一些文句言简意赅,辞约旨丰。或蕴含生活哲理,人生真谛,给人以理智的启发,使人深刻地思索;或饱含深厚的情感,独特的体验,使人感悟到人生的况味,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这样的文章,篇中有余意,句中有余味,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这类文章也是最受阅卷者青睐的。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叶圣陶教育论文集(3)[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张书亮.怎样展示高中生作文的语言魅力[J].中学时代,2012(2).

[3]孙丽影.浅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J].现代教育研究,2011(7).

[4]汤世才.庶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积累的作用[J].现代阅读,2013(4).

如何写好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哈迪(Hardy B,1968)

时下,很多一线老师都写过很多讲述和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小文章,有的叫“教育随笔”,有的叫“课程故事”,有的叫“教学案例”等等,他们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教育教学体验,在教育研究领域,这样的“故事”被称为“教育叙事”。

因为只是凭感觉讲故事,许多老师并不了解这种教育文体的来龙去脉和本质特征,有的不加选择地记录一切琐事,叙事成了“流水账”式的生活记录;有的叙事缺乏逻辑条理,没有诠释出叙事中的内涵,失去了教育叙事应有的意义;有的老师选择的叙事内容不恰当,既不能提升自己也无法启迪他人。看来,小文章里有大道理,要想写好教育叙事,我们仍需要了解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

叙事,或称叙述,是人们经常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指通过口头、书面或映像的形式描述所发生的系列事件。通俗的讲,叙事就是“讲故事”。[1]20世纪80年代“叙事研究”被应用到了教育研究领域,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式:教育叙事研究。因为这种研究方法亲近教师、贴近实践,很快受到教师们的欢迎。加拿大学者马克思・范梅南也提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最好的方法就是说出和不断地说出一个“真实的故事”。[2]

具体说来,教育叙事,就是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体悟理解。[3]在规范的学术研究中,教育叙事只是教育叙事研究中的一部分,叙事是为了创建一个供专业研究人员研究的文本材料。但对于老师们来说,写作教育叙事的过程,就是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检视自己的教育观念,重新发现和体悟教育教学的意义,进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的过程。尽管有学者认为教师个人的教育叙事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教师本人而言,它是一种最易起步的教育科研方式,是一种“草根式”的写作,是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教师写作教育叙事的意义

1.留存精彩的瞬间

马克思・范梅南说:“教育学不能从抽象论文或分析系统中去寻找,而应该在生活世界中去寻找。”[4]审视教师每天的工作,我们就会发现,每位教师的生活中,都曾经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教育事件”。这些教育事件不管是带给我们创造的惊喜、失败的沮丧还是悠远的哲思、深切的感动……都蕴含着教师丰富的教育智慧,洋溢着鲜活的生命气息,折射出众多教师各不相同的实践智慧和教育个性。可是如果我们不及时把它们记录和整理出来,这些蕴含智慧和意义的教育事件往往会从我们身边不经意地掠过,再也难觅踪影。反之,如果我们能把那些引起我们深切感受和思考的事件通过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教育记叙文”就能使发生的事件不再随记忆淡忘。所以,教育叙事,能“让我们把生活中偶然的教育事件历史化,把平凡的教育生活意义化,把过去的教育经历永恒化。”[5]是我们敞开教师生命意义之门的重要方式。

2.俯瞰熟悉的风景

教育叙事虽然“叙”的是教育生活中看似平淡无奇的点滴琐事,但教师叙事不是为了保存记忆中的往事,而是为了在故事中重温教育经验、体验教育过程,对教育生活作出意义的梳理与提炼,将原初的教育经验提升成为知识性经验的过程。因而,展现故事是次要的,在展现故事的过程中发现前所未有的教育意义才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故事虽然谈的是旧事,但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获得的应是新的启示。此时的回眸和叙述,不是简单的“回头看”,而是使自己能站在一个制高点上,来俯瞰熟悉的教学实践。要“把真实的教育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又能“解析现象背后所隐蔽的真实,从而使教育生活故事焕发出理性的光辉和智慧的魅力”[6]

3.展现“缄默的知识”

教师知识有着不同层面,如同一座冰山,外显于水面的是认知性知识(理论性知识),它决定着教师“知道什么”,隐藏于水面下的是实践性知识,它镶嵌于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和教育情境中,决定着教师“如何做”。这种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长期实践中的智慧积淀,通常是内隐的、缄默的,[7]但却是教师理解和解释教育教学事件的最直接的知识来源,它影响着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因此,如何洞悉和把握自己缄默的个人实践性知识也就变得格外重要。

撰写和描述故事是探究、洞悉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最佳方法。叙事本身是一个意义澄清的过程,我们在故事中表达出来的东西,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一些内在的,自己所不能看到的东西。教师对故事的撰写与分析不仅记录了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包括“如何做事,何时何地做这些事情”这些认知性的技能,更表述了自己“如何看待和诠释与教学行为相关的事件”这些价值观念的问题,展现和剖析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教育观念,将原本隐藏在教育行为背后的“缄默知识”表达了出来,从而更好地发现自我在认识、行为等方面的不足,发掘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惯的深层意义,教育叙事因此成为促进我们增长实践性知识、提升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方式。

4.超越日常的自我

教育叙事,叙述我们自己教育生活中的故事,每一次叙述都能促使我们沉静思考,质疑自己习惯化的教学行为,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促使我们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言行给出合理的解释,追问教育的终极意义。因此,讲故事的过程是一个品味、体验、发现、评价、判断的过程,是我们对自我教育生活不断发现的过程,它让我们发现自己平常教育生活中蕴涵的丰富意义,也在不断地让我们驻足沉思,走出“惯性”,改进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促进我们提升日常教育生活的质量。教育叙事,让我们在“接近自我”的同时“超越自我”,真正获得我们作为教师生命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5.生长“草根理论”

“叙事既是一种推理模式,也是一种表达模式。我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8]教育叙事让教师亲历的教育生活自己说话,让我们在与自己的教育生活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产生基于自身教育生活的、带有自身生命体温的教育理念、教育思考。这种教育的理念或思考来源于我们自身教育生活的知识,是我们自身的教育生活经验的结晶。它“不仅为教师已经历的事情提供有意义的保留形式,而且还提供一扇向前看的窗户,帮助教师在遇到类似情况之前就有所准备。”[9]正是在这个探索实践――叙述记录――反思整理――追问提升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自己的“草根理论”,从一个教书匠转化为一个教育家。

6.创建开放的文化

叙事,是人类表达、交流的方式,讲故事的人在讲述中不断整理自己的思路,驻足反观自己的经历,听故事的人获取故事经验的启示意义,因此叙事具有教育意义。教育叙事创建了一种叙事者与其他人沟通交流的开放的文化。一方面,作者把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所识、所感、所困和所悟通过写教育故事表述出来,为教育同行、专家、学者等众多不同角色的人创建了一个可以评说、讨论教育问题的平台。另一方面,阅读和倾听教育故事的人“可以设身处地的把自己置身于故事所描绘的教育情境之中,把这个故事作为一个教育案例认真地加以分析、梳理,认清其中所蕴含的哲理、规律或原则,在阅读和倾听中,把别人经过探索、努力得到的经验转变为自己的某种知识,为我所用,从而促进自身的提高和发展。”[10]因此,教育叙事创造了一种分享思想,共享知识的有效方式,无论对叙事者还是读者,这种沟通和交流都会给自己带来不同的惊喜和进步,这种多向、开放的教育文化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学习、交流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

三、教育叙事的文体特点

1.寻找熟悉中的“陌生”与“冲突”

教育叙事可以是记录自己一次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发掘亮点”;可以叙述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呈现矛盾和问题,“展现机智”;可以讲述自己与学生交往中的一个故事,“追忆难忘”,可以呈现自己在教育事件中的困惑与遗憾,“反思缘由”……一个好的教育叙事,不仅是教师自己心路历程的真实反映,也是其他老师借以反思自身的基础和对照学习的镜子。因此,要想让自己的教育叙事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反思,教师要学会“寻找”自己“熟悉风景”中的“陌生”。要搜寻那些看似平淡无奇却对自己产生深层影响的故事,要在看似无问题的地方中发现问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发掘与选择题材,让自己讲述的故事具有“陌生化”效果,从而让自己和读者都有新的发现。

2.追问故事“背后的意义“

叙事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其背后的研究,并不如讲故事那样简单。其实,“鲜活的故事只不过是教育意义披在身上的一件漂亮外衣,叙事研究的价值不在于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在于发现和阐释故事背后的意义。”[11]如果纯粹是讲故事,没有专业的视角,教育叙事就和一个文学报道没有区别。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把鲜活的故事讲述出来,还要对自己的教育故事进行解释,必须穿透这些故事和叙述,透视其背后的意义。让故事体现你对该教育事件的思考和理解,反映出你的教育价值观和教学哲学。只有这样,才能发展自己对教育的洞察力,促进自身发展。对于阅读者、倾听者来说,才能够从这些思考阐释中产生联想,得到启发,你的教育叙事才具有学习和借鉴的意义。

3.在叙事中把自己“摆进去”

作为一种研究,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仅仅用事实说话是不够的,在故事中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反思,要把自己“摆进去”。把自己“摆进去”,意味着你要有直面自我的勇气和胆识,能够敞开自我,直面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将自己的自信与成功讲述出来,而且能将自己的失误与遗憾显现出来。把自己“摆进去”,意味着自己要对这些问题追问和反思,在思考反省中重新建构自己对这些教育教学问题的理解。把自己“摆进去”,还意味着自己不是一个“旁观者”,也不是一个“评论家”,而是要在反思和追问中对教育问题有新的理解和发现,有新的行动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此,叙事才能成为你提升自我,改进实践的有效专业发展方式,照亮你未来的教育生活。

四、如何写好教育叙事

1.学会观察与积累――“从今天起,每一天都仔仔细细地过”

写教育叙事离不开大量鲜活的素材,这些素材要靠平时点滴地积累。老师们应该学会“戴着教育的眼镜看世界”,做个教育的有心人。例如常看报刊杂志时政新闻;时刻关注专业期刊的教育动态;学会从日常纷繁的教育现象和事件中发现值得我们研究和分析的案例;学会通过写教育日记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生活中发生的点滴感受、产生的问题、与同事的讨论甚至是身边同事对某一教育现象的抱怨。我们要不断培养自己对教育的敏感性,提高自己教育研究的眼光、理解力和判断力,事事处处留意身边的问题,关注身边的事情,“慧眼识冲突”,从平淡中发现精彩,找到蕴含丰富意义和价值的写作素材。

2.唤醒自己的教育意识――“故事,使我们成为自己想做的人。”

对教师来说,素材的积累只是一个基础,要真正开展研究,还需要对经验和故事进行“发酵”,体会其中蕴涵的教育问题,并结合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提炼,深入理解该故事中蕴涵的问题。教师在叙事中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反思和挖掘自我,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叙述和发现中主动发掘和提升自我,让自己走出庸常的状态,成为自主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成为我们自己想做的人。

3.不断尝试和创造――“有行动才有故事”

如果说作家用自己的想象创作,那么教师就是用自己的教育行动创作。“所谓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实际上是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行动。”[12]教师叙述、解释自己教育生活的前提,在于他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的生活要有思考和行动。为了更好地积累素材,老师需要积极对日常教育实践进行变革,不断尝试用新的行动去完成教育的过程,在探索和变革中,你会经历常规教学中所不曾经历的故事,而这些在变革中发生的故事,往往更具有研究的价值。反之,很多教师之所以无法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 主要是因为没有用心思考的习惯,没有学习和改进的动力,所以自己的教育生活永远是“平平淡淡、一如既往、习以为常”,只有当教师创造了自己的教育实践, 他才可能创造出自己的教育故事。

4.让常识与专业对话――建构自己的的文化工具箱

“出色的教育故事总是悄悄地把教育道理隐藏在教育冲突和教育矛盾中。”[13]教育叙事不仅是描述一个现象,讲述一个故事,而是要求老师要把对事件的考察、描述与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联系起来,从理性的角度来审视教育事件。要写好教育叙事,要有足够的理论视角,只有这样,在叙事的过程中,才知道如何组织事件,才知道事件组织起来后能表达什么样的理论主题。如果仅仅是用事实说话,缺乏对体验感受的反思,那么即使你总结了自己的经验,这“经验”也会显得单薄、缺乏深度。

“对教育现象的深刻理解应该来自“常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对话。[14]教师要学会建立自己的“文化工具箱”,(布鲁纳Bruner,J.),即努力使自己拥有丰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了解国内外人文学科的前沿进展;拥有丰富的、深刻的理论洞察力;不断吸收外来的教育知识、教育思想资源,不断触动自己对教育实践的思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发现出有价值的叙事题材,并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和观念,从自己的故事中“解读”出内在的理论“意义”,使人们从故事中体验、思考和理解教育的真谛与价值。

5.学会深描――让故事引人入胜

教育论文的基本形式是用“论证”的方式“讲道理”,教育叙事的基本形式是用“描写”的方式“讲故事”。教育叙事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讲故事的是否保持了描写和分析的“深度”。“深描”能够让你将日常教育事件制作成引人入胜的教育故事。

(1)深度描写细节

在叙述时,你要把自己当做一个作家或是画家,充分关注故事所发生的特定背景,要对当时的情境做细致的描述和分析,通过对一些细节的描述,运用一定的叙述手段和技巧,如倒叙、深描等文学手法,把读者带入现场,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描写事件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那些能引起老师们共鸣、难于调控、意蕴深刻、值得反思的细节,尽量具体地描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反思和阐释拥有扎实的“根据地”,同时要注意用词鲜活、行文活泼,叙述有吸引力。

例如一件事情,如果浅度描述只是列出事实,如2005年12月20日,上午8点,W校长来到办公室,准备打开电脑,看看老师们的“博客”。同样的事情,深度描述则可能是这样的:W校长先倒了杯水,他每天都有个习惯,一上班先打开电脑上学校的网站看看昨天老师们又发表的新的网络日志。因为自从学校建立了“博客”,老师们的积极性很高,这成了老师们敞开心扉、分享专业经脸的共同平台。他还记得这几天大家对一位老师关于课堂纪律的日志讨论十分热烈。他把电脑打开,开始浏览。他昨天就在想应该参与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再与老师们作些讨论。[15]

(2)深度揭示故事中深藏的教育意义

“深度描写”并不意味着描写词语丰富或华丽句子的堆积。描写的“深度”其实取决于所描写的故事背后是否隐含了相关的教育道理或教育理论。教育叙事并不直接论述教育道理,但是,教育叙事又需要讲故事的人有自己的“个人化的教育理论”,然后再把这些教育道理巧妙地隐藏在自己的“描写”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故事都具有多重意义,每个读者对故事或经历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光讲故事或事件的经过是不够的。还要把你对这件事情的理解表达出来。只有在叙述的过程中对事情进行解释,你对事件的理解和故事中的内在意义才能被别人领会。因此,在叙述事件时,不仅要叙述故事情节,还要尽可能地描写自己在事件中的心理状态,在其中夹杂些对细节的感悟及反思,做到夹叙夹议,使故事中的教育意义外显。但要注意事例和理论不是两张皮,而是融于一体、水融的。理论蕴含在故事字里行间的叙述中,体现在基于故事内容的适时而巧妙的议论、抒情中。

(3)围绕主题描写和阐释,形散神不散

需要强调的是,每篇完整的教学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主题。叙述的故事总是隐含着一条意义线,这根主线就是叙事的主题。教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时刻把握事件的主线,不能偏离主题,一发不可收。叙事是为了表达你的思考或感受,叙事的方式和内容就是你的一种有意识的选择,哪些讲哪些不讲,哪些详讲哪些一带而过,都应根据主题来决定。

莎士比亚告诉我们“世界就是一个舞台”。教育叙事让我们跃上这个舞台,向世界展示自己生命中那些平凡或不平凡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我们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也会让其他人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启发,甚至产生心灵的震撼。因此,对真实的教育世界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无论对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来说,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也正是教育叙事的意义所在。从这个角度来说,写吧,还等什么呢?

参考文献:

[1]周国韬.略论教师叙事研究.中国教育学刊【J】,2005(12).

[2]康纳利、马莱丁宁著,丁钢译.叙事探究.全球教育展望【J】,2003(4).

[3]牛晓颖.从中小学教师科研的困境看教育叙事研究.现代教育科学【J】,2009(1).

[4]马克思・范梅男.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刘铁芳.教育叙事与教师成长.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5(11).

[6]王凯.教育叙事:从教育研究方法到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比较教育研究【J】,2005(6).

[7]英国学者波兰尼提出人的认知中存在一种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它是以隐蔽的形式存在于人的知识结构中的,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被清晰地陈述和传递,也难以与他人共同分享,而只能靠个体去体悟和感受。

[8][14]陈向明.教育叙事对教师发展的适切性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J】,2010(2).

[9]伊森伯格,贾隆格著,张涛译.是什么让教师不断进步――教师故事启示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P88.

[10]陈列.叙事研究: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当代教育科学【J】,2009(17).

[11]杨明全.教育叙事研究:故事中的生活体验与意义探寻.全球教育展望【J】,2007(3).

[12][13]刘良华.教师如何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福建论坛【J】,2006(7).

[15]丁刚.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论.全球教育展望【J】,2008(3).

如何写好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 经济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电大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应用文写作教学探析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探析 中专应用文写作教学探析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中的应用 微课教学模式下《应用文写作》课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途径探析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融入式”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情境+模板”教学模式探索 教学改革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探析 对外汉语应用文写作教学探析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探析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探析 就业导向下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探析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模块式教学初探 关于《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思考 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探索 《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的创新 以课程改革助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李莉 宁东玲")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本文采用任务驱动、情景再现、项目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并融入应用文教学的实践中,提出应用文写作的训练要求,结合应用写作教学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素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 应用文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57-03

应用文是日常生活的工作和学习中处理公私事务时使用的一种有着固定和惯用格式的文体。应用文的功能多样,应用广泛而频繁。应用写作能力不仅成为了当今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涵,也是企业所要求的“职业核心能力”之一。在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应用写作课作为基础技能课,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愈来愈显著的作用,并为学生就业和其今后的职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重视在校大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求职过程中重要的“敲门砖”。

一 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现状分析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应用文写作作为公共基础课,面向各个专业开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课程的定位不准确、课堂教学方法单一、不注重学生的实操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1.以理论教学为主,实用性不强

应用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目前很多的教师仍无法摆脱传统的教学思路,而注重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甚至认为讲授的知识点越多,教学就越成功。应用文写作的文体繁多、体系庞杂,而且不同文种的格式呈现着各自的形态,涉及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教学的难度大,灌输知识点并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学生掌握的难度也会增大。“大杂烩”式的教学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导致学生对与自己工作密切相关的应用文文种的学习不深入,从而使实践与理论脱节,只解决了“是什么”,并未解决“怎么做”,最终,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学习中遇到写作需求时仍不能很好地完成。

2.教学方法单一,缺少革新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局限于“教师讲授为主,黑板加粉笔为辅”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学生写作基础较为薄弱,加上实践经验匮乏,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灌输,那么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反而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

3.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效果差

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是传统教学的主要模式,在这一模式之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被边缘化。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重,同时也导致思考较少,被教师推着走,学生的自主性全无。学生在遇到实际的写作需求时,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应采用什么文种写作,如何写。

二 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方法探索

应用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势必对该课程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影响,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并最终影响学生就业和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因而,对应用写作的教学方法改革进行探讨势在必行。当然,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包括了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使用。笔者经过应用文写作的实际教学,总结教学经验,整合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先讲授知识,再给出题目让学生练习,意在说明所学知识点的教学方法是传统的教学中最常使用的。但是

这一教学方法在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并不适用,应注重的是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更不是知识的体系。

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之前就接触文种的案例,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带着问题,本着解决问题的心态来学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应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结论开始,要让学生从问题解决中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能摆脱仅仅依赖教师讲授的固定思维模式,学习的效果明显提高。用写作任务主导写作理论,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在写作中求知、在求知中写作。如“请示”的写作,对于没有学习过该文种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该文种的格式和规范性要求较高。但是如果通过先动手练习,学生将带着写作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来到课堂,通过问题的解决就能顺利掌握该文种的学习。

2.情境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的方法在目前的教学中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学生的写作需求更多的是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之下产生的。所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文种讲授的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职业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某种特定的写作情境之中,以角色的身份构思写作,就能顺利快捷地完成写作。

应用文文种繁杂,可以通过拟定具体的情境将不同的文种嵌入到具体的职业情境中,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容易融入情境中;同时,要根据学生未来可能的工作岗位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学校的专业学习学有所用。如:策划书的撰写,可以拟定一个班级活动策划的具体情境,学生组成团队,对策划的组织和流程进行合理、具体的构思;同时由于设置的情境和学生的实际联系紧密,学生在撰写过程中积极性高,完成效果好。再如,经济合同的撰写,经济合同对于在校学生而言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设置房屋租赁合同、小商品采购情境,更易于熟练应用此文种。

3.项目制的教学方法

应用文的文种众多,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变成“大杂烩式”的教学,导致教学难度大、学生学习效果差的问题。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得出,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不在于多,在于精”,需要打破章节、文种的限制将知识体系分解为相关模块,通过项目引导教学,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以最终促使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可在项目下设置多个实训任务,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和情境教学的方法首先掌握具体文种的写作方法。在几个任务结束之后,采用项目制的方法,通过一个具体的项目让学生将学习的文种串联起来。项目制的教学方法可以解决应用文教学“一盘散沙”的问题,通过一个系统化的环境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可以整体化思索的平台,这样学生的学习成果就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如在实际教学中设定校园活动项目,学生根据项目要求完成“请示”、“批复”、“通知”、“会议纪要”的写作。如某政府部门需要开展植树造林的工作,需要召开专题会议,分配任务;组织会议的部门需要做好纪要;各部门需要根据工作来安排需要的资金以完成任务。一个看似简单的工作过程即可实现该项目各个环节的串联,顺利完成一个项目的教学,且教学效果显著。

另外,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的方式并不是单个项目的串联,在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之后,通过一个大的项目还可以将子项目全部进行串联。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应用文写作的能力,还提高了沟通合作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其适应未来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4.翻转课堂

不同于传统教学的课堂组织模式,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为主导,教师只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也不仅仅是完成既定的作业。课堂从头到尾都需要学生参与其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成果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职业能力的提高。

如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课前准备,带着问题来到课堂;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通过完成作业、讲解自己的作业和评阅其他人的作业以提高应用文分析、处理、写作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

三 应用文写作的训练要求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写作技能

传统中“以书为本”的指导思想与新的教学理念相差甚远,高校学生普遍缺乏应用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这显然适应不了社会的需要。教学指导思想要转变到“以人为本,以练为主”上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写作训练,一方面,在训练手段上要予以调整,以满足主体的需要,提高主体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要加大训练量和指导力度,实现以讲为主到以练为主的根本转变,彻底革除应用写作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严重忽视能力培养的弊病。

2.充分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边缘性学科,其反映的内容及反映的方式,会随其特殊的描述对象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一是将一些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实际的材料信息充实到教学中,突破教学中强制学生被动感知的单一教学方法。二是着眼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当调整一些文种。重点选取对学生实用的应用文种进行训练,训练的重点是会写,还要写好。三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例如,在训练中,对主旨不突出,或选材不典型,或结构不合理,或语言不得体,诸如此类的毛病,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

3.更新教学方法,明确训练目标

教学方法是提高应用写作教学质量的关键。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它的最大优点是直观、形象地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学习的样板。辅以比较法、纠错法、情景模拟、同学评阅、集中讲评等教学方法,也非常适用。

4.注重训练设计和方式,培养综合素质

写作训练是将应用写作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写作能力,是学生写出规范应用文的重要保证。应用写作所涉及的内容多是学生不曾实践的。因此,制订有效的训练设计,采用恰当的训练方式就显得非常必要。

训练设计必须注重和解决好三个问题:(1)针对性,即体现现代社会的需要性、学生毕业后的岗位特点;(2)目的性,即对每个文种的写作要符合什么样的标准,教师都应该讲清楚;(3)训练量要保证,即在有限的课时内要尽可能地多积累经验,掌握写作规律。

训练方式主要有三种:(1)完整式写作训练,包括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可以结合社会需要提供材料,假设为某个单位拟写“通知”、“函”等。命题作文都是按照所给标题,联系实际,根据自己搜集和掌握的材料写成文章,如可以根据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拟写一篇调查报告等。(2)局部式写作训练,如根据正文给文章加标题;给文章补充开头、中间或结尾;编写写作提纲,为各段加小标题等,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能力、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修改文章训练,如提供一篇病文,要求学生从主旨、结构、材料、表达、语言等各方面进行修改,经过如此严格的训练,校正不足,强化写作能力。

四 结论

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素质,走出学校就是一个“准职业人”。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要求,“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倡“推动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变革,防止灌输式教学,提倡互动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观念,转变教师主导的课堂为学生主导,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应用文写作体现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整体构思的能力,教学过程不仅仅涉及知识的传授,还涵盖了通过综合使用任务驱动、情景再现、项目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等现代的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培养职业化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

如何写好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策略一:有靶——明确的可操作的训练目标

靶子是射箭的目标,写作教学也要有明确的目标。训练目标是写作教学的前进方向,目标没有或目标不清晰,教学就没有方向。

训练目标哪里来?来自《语文课程标准》。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教学有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大都是描述性的,难以成为教师日常教学中明确的可操作的课时目标。教师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本班学生实情,依托教材,把写作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做到具体化、可操作化,形成自己的独具特色的目标体系,使教学有奔头,批改有标准可依。

入选教材的文章大都是范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开发出适合学生模仿练习的训练目标。如人教版四上课文《去年的树》,课文写作特色是人物的对话比较丰富。教师可利用教材,组织学生进行“如何写好人物对话”的写作训练。第一次训练,让学生反复阅读对话,明确对话的特点,学会标点的使用。再让学生记录一组人物对话,比如家人在饭桌上的对话,师生的一次交流谈话,要求正确运用冒号和引号。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之后组织第二次训练,重点是“试着变换三种说话形式”(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在后面),看谁变得好,变得准确。有能力的班级,教师还可组织第三次训练,“在人物说话的提示语中,加一个恰当的形容词,谁怎么样地说”。三次训练,每一次都有一个明确的训练目标,教学也就比较有操作性,一次比一次要求要高。

细化训练目标,让写作教学指向更加明显,教学过程有“法”可依,批改有标准可参照。“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学生的语言技巧运用能力会越来越强,写作水平也就相之提高。

策略二:有箭——有内容可写的写作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最担心的是无话可写。其实写作内容是有的,只是学生不善于发现,不善于观察,或者是写不精彩,写不深刻。帮助他们发现写作材料就是语文教师的职责了。

语文教材中已经安排了一定量的写作训练材料。如人教版三、四、五、六年级每册都是安排了八次训练。但教材中的作文训练篇目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只完成这些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只要教师肯下工夫,丰富的写作材料也会在学生笔下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

可以一篇带多篇,进行系列主题作文。如写了《我最尊敬的人》作文,可写《我的同桌》:同桌是位爱读书的,可写《我班的“书呆子”》;同桌是个凶悍的女同学的,可以拓宽思路写《四大“母夜叉”》;同桌是位才子,可以写《我班的四大“才子”》……这些文章可以分阶段分组完成,通过写作、讲评、修改之后,全班汇集成一本班级作文集,这对学生是多么有吸引力呀。从教材中拓展延伸开去,开发写作资源和素材,易引起学生在写作心理上的共鸣,举一反三,再经过教师的灵巧组合,学生写作量和质都会得到提高。

可通过组织活动制造写作材料。学生亲身经历活动,印象深刻,体会丰富,容易写出精彩来。教师可组织活动,内容大至“班级世界大战”,小至昆虫角斗,酸甜苦辣,均可入文。嫌学生写作不具体,观察不够细致,可组织“鬼脸大会师”“猜猜他是谁”“哑剧”“做动作猜成语”等趣味活动,你会惊奇地发现,学生的所有观察器官一下子变得空前敏锐,那些全方位、立体化、个性化的写实性描述,几乎涵盖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想象等所有的内容。你无需对观察的真实性做任何质疑,充满趣味的活动将学生的无意注意牢牢吸引住了。即便是最迟钝的孩子,一旦参与到活动中去,也会变得活力十足、神采飞扬!体验深了,写作就不会无病,假话、空话、套话无处藏身。

学生有没有丰富的写作材料取决于,教师是否帮助他练就一眼慧眼,教师是否像诸葛亮一样能“草船借箭”。

策略三:有弓——及时有效的批改反馈

没有弓,箭是远不了的。没有及时有效的批改反馈,学生学习写作的效果是无法保证的。有人说,只要多写,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这种说法存在误区。有的学生作文写得很多,但如果只是低水平上的重复,多写有害无益。只有帮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写作练习才会有效。因此,教师在学生写作之后,要组织及时有效的批改反馈。及时,就是批改结果在最短时间内,与学生见面;有效,就是批改反馈要充满情趣,让学生收获自信与成功。

习作分类管理和批改。重点训练篇目要有计划地安排面批和细批,练笔以师批和生批并重,围绕写作的重点训练目标进行有意识的批改,以便修正教学方向。一个学期,每一个学生至少都要有一次以上的面批和细批。在一批的基础上,可进行二次回写,再批,甚至进行三次回写,直至重点训练项目达标为止。而一般练笔可不必进行细批,围绕训练目标可由学生先批,或教师直接速批。

批改简略化。教师可与学生约定常用的作文批改符号,如精彩的句段用波浪线标,好词加三角符号,横线加问号说明问题比较大。符号式批改会大大地加快写作的批阅进程。批阅后可再给写作打上分数,必要的地方加上旁注,并分档放置,以便讲评。简略化并不是降低批改质量,教师还是要找出精彩之处,尤其是针对训练重点的地方,而对后进生,哪怕是一个字、词、句子,甚至一个标点,都要找出他写作中的优点。放大优点,就是放大习作的兴趣。

学生批改活动化。要把学生参与写作批改当作写作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用多样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当小老师,给学生以批改打分权;可以评比“伯乐奖”,引导学生改出同伴缺陷、病句的地方,而且会发现同学写作中的亮点长处,把批改活动变成欣赏写作和发现长处的活动。

写作讲评常态化。写一次讲评一次,教会学生在读中发现写作问题,在读中修改。

教师要把批改反馈这张弓的弦绷得紧紧的,时时作好推动学生写作进步的准备。

策略四:有力量——持久写作的兴趣激励系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就好比射箭的人要有体力,要有持久力。如何保持学生对写作的激情,这需要教师不断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运用好打分数这种常用评价手段,能激励学生自信地写作。激发学生一时的写作兴趣不是难事,好比在二三月的春天里东风荡漾不是难事,而要在寒冬腊月里让春风吹拂却不容易。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把激励手段系统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操作的:

1.基本达到每次写作要求的写作为优秀级作文,打一个优;写的比较精彩的可以打优+,等同2篇优秀习作,再好一些的习作,可以再打优++,优+++,优++++……

2.一般情况下,全班作文得优秀的人数要多,只有“作文态度不认真”等特殊情况下不打。但允许学生补写,再进行评价。

3.如果对老师打的分数不满意,学生在修改后可以重新申请打分。另外学生可以把平时自己写的写作(自由加餐的写作)交给老师评分。每2周可进行作文分数统计,评评“最佳选手”“最快提高奖”等。

4.团队捆绑。每次习作之后,把全班分成两大组,进行竞赛,每一个优得1分,优+得2分,依此类推,最后算出平均分,比输赢。小结会上,输了的一组向赢了的一组三鞠躬,一次鞠躬喊一句口号:“向你们学习”“别高兴得太早”“我们一定会超过你们的”。

用这样系统评分方法,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会得到了巨大的满足,写作的热情被点燃,对写作的恐惧情绪大大地减低,积极性得到解放。当学生形成持久的写作兴趣后,就会形成一股精神力量,写作教学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这种境界。

教师要在教学中明确写作训练目标这个“靶”,帮助学生找到有话可写的“箭”,通过及时有效的批改反馈这张“弓”,让学生形成持久写作的力量,成功实现有“的”放“矢”。当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构建了完善的“靶、箭、弓、力量”系统,写作教学这场射箭比赛就会圆满轻松地完成任务,小学写作教学走出困境也就为期不远了!

参考文献:

[1] 罗才军.突破盲点 多维融合——对习作教学现状的反思和建议[J].语文教学通讯, 2011(9/c).

[2] 洪嘉兴.且歌且舞,起好作文之步[J].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1(7).

[3] 陆梅.让作文像聊天一样轻松[J].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1(6).

[4]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M].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

上一篇:教务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下一篇:课堂教学效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