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高等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30 06:15:10

发表高等教育论文

发表高等教育论文篇1

肖昊。湖北云梦人,研究生学历,武汉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经济学家。

主要成就及贡献。

肖昊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并致力于用西方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教育经济学问题,阐述教育经济学理论。1986年发表在《教育研究》杂志上的《论教育供求的基本矛盾运动》一文,首次明确提出“教育是一种社会服务”,论述了“教育供求的基本矛盾”两种表现形式,即“社会教育供给与个体基本社会化教育需求之间、社会教育供给与个体必要专业化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并把教育供求分析作为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同年协助其导师、时任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杨葆昆教授起草《关于义务教育附加费的议案》,该议案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获得23位代表的联名响应,促成了后来我国义务教育附加费的开征。1987年又在《教育与经济》杂志上发表题为“试论我国开征义务教育税的必要性”的文章。同年执笔完成了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主持的“六五”部级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等教育投资的微观经济效益分析”的最终成果,在《武汉大学学报》等杂志上发表了该最终成果,并首次提出了“毕业生质量转换系数”这一概念,系统分析了高等教育投资微观经济效益的计量指标。1988年在《教育研究》杂志上再次发表《论教育供求的调节机制》一文,深入分析了教育供求政府与市场双重调节机制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为推动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该文的主要观点被收入张京新主编的《改革十年社会科学重要理论观点综述(1978-1988)》一书,在国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肖昊教授在担任武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前后,致力于同当时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兼武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李进才教授、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娄延常教授、武汉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任珍良教授和武汉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陶梅生教授等人进行学术合作,组成了长达十五年的学术合作团体,执笔申报成功了李进才主持的三项部级一般或重大课题“高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研究”、“跨世纪人才培养和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和“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规模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研究”,同时致力于为武汉大学决策层提供咨询服务。此间,他与李进才、娄延常等教授一起完成了武汉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的建设工作,与胥青山、邓和平等教授一起完成了“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的建设工作,出版了《当代中国教育行政管理》、《方向・目标・对策――新时期高等学校办学方向论纲》两部专著,该成果分别获湖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这一时期,他还致力于邓小平教育思想和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研究,以教育资源有效配置为核心来研究教育经济学,先后发表了多篇这方面的论文,其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特点》被《新华文摘》1997年第1期摘用。

进入21世纪,肖昊教授与娄延常、胥青山、邓和平等教授一起参与武汉大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工作并获得成功,完成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点的建设工作和“武汉大学教育经济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2004年赴美国密苏里圣・路易斯大学做访问学者,并将他的专著《教育发展》赠送给该大学图书馆收藏。此间,他主持了教育部课题“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研究”、“高校教师培训成本及绩效研究”、湖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教育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研究”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又出版了《教育经济学》、《科学教育发展观新论》、《高等学校运行机制》三部专著,主编了“普通等学校教育学创新规划教材”丛书,参编了9部专著的出版,发表了十几篇学术论文,就当时教育学术界讨论的一些热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私人产品,义务教育实行免费和由政府统一组织供给不是义务教育产品属性使然,而是人权本身包含着人们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因而义务教育具有普及性使然;强调构建教育供求的政府与市场双重调节机制,但反对“教育产业化”的提法,主张教育资源配置的非营利性,认为政府和社会有关机构对非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和资助是非义务教育的外部性和公益性决定的,而非义务教育收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非义务教育的私益性决定的,非义务教育收费的多少不能用所谓“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来说明,高等学校学费应成为调节高等教育供求的手段,兼顾公平与效率是教育资源配置的永恒法则。这些观点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发表高等教育论文篇2

一、稿件内容

本刊特稿:国内外职教领域重大活动的深度报道、国家及各地区职教发展状况专题研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解析、专家访谈等。

理论与应用研究:职业教育与培训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职教发展宏观问题研究、相关研究课题成果、其他重要选题研究综述等。

高职专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专题研究、其他有关高职的选题研究等。

中职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专题研究、其他有关中职的选题研究等。

师资培养: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理论及实际问题研究、职教教师成长问题研究、教师教学能力问题研究、其他有关职教教师培养培训方面的选题研究等。

职教管理:中、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理论及实际问题研究(包括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学校经营等)、管理理念与管理策略研究、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管理队伍建设研究、其他有关管理问题的探讨研究等。

职业咨询:职业分析与职业指导、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其他相关热点焦点问题的专家透视等。

基础教学研究: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基础课程教材、教法研究。

专业教学研究: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课程教材、教法研究。

问题探讨:职业教育与培训及相关领域微观问题研究、问题争鸣与讨论及个人主张。

经验交流:具体经验做法介绍与体会交流。

实验实训: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验课程、实习课程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训练方法研究与探讨。

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应用研究与实践探讨。

海外职业教育: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目前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管理体系、政策法规、措施方法、特点特色、发展趋势、相关案例等内容的研究与评介。

职业教育史料:中外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思想、思潮、人物、事件等相关内容的研究与评介。

二、稿件要求

内容字数:来稿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谨、数据准确、文字精练,具有创新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篇幅一般不超过6000字。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应简明、具体、确切,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

作者署名: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全称、单位所在地和邮政编码。(格式请参照本刊已发论文)

论文摘要:要用第三人称概括全文主旨,主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不加评论,也不使用“本人”、“作者”、“我们”等作为文摘陈述的主语,字数在100字左右。

关键词:论文应有3~6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作为关键词。关键词应简练、准确。

章节体例:文内章节层次标题应简练、明确。一级标题不编号,黑体居中,题末不加标点符号;二级标题分别以汉语数字外加圆括号顺次编号,题末不加标点符号;三级标题不编号,用楷体放在相应的文字段首,题末不加标点符号,正文空两字格接排;四级标题分别用阿拉伯数字外加圆括号顺次编号,标题及正文接排不分段。如果文章层次较少,标题可跳级使用。

专用符号:来稿必须采用法定计量单位,专业名词、术语、数字、单位、符号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外文人名、地名和术语需译成中文,并符合国家标准;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符号必须书写清楚,要分清大小写;上下角标的字母、数码、符号位置必须明显准确。

图表格式:文中插图与表格放在相应正文之后,分别按出现次序顺次编号。插图的序号、标题及注释居中放置在图的下方;表格的序号及标题置于表格上方,表注置于表格下方。全文只有一个图或表时,图题或表题只标注“图”或“表”而不标序号。(格式请参照本刊已发论文)

正文注释:采用尾注形式置于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正文内顺次编号,并将注释号①、②、③等标在相应正文之后的右上角。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置于全文正文之后,分别用阿拉伯数字外加方括号顺次编号。(格式请参照本刊已发论文)

作者简介:内容包括作者出生年、性别、籍贯、职务、职称、学位和主要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作者须注明民族。

基金项目:属于基金项目或立项课题的来稿,请注明项目或课题全称和编号,名称和编号必须真实准确。

投稿请登录我刊网站省略或发电子邮件至;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全称、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及电子信箱。15个工作日内未收到录用通知者,可自行处理。

来稿文责自负,如有侵权行为,本刊概不承担连带法律责任。

发表高等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高等特殊教育;审美教育;统计分析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作为素质教育切入点的美育对特殊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提高残疾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和实践能力,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的最重要的教育之一。本篇论文将就高等特殊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现象考察、理性分析和策略研究,研究特殊审美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以促进特殊审美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教育研究机构和地域调查

自1987年我国成立第一所专门招收残疾大学生的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高等特殊教育已经基本成型,步入正轨。到目前为止,有近20所高校开设残疾人本科和大专专业,主要针对“三类基本残疾”,即视障、听障、肢障学生(近年来,还包括越来越多的轻微智障者),每年招生名额达到千人。高等特殊教育的办学形式目前大多是依附在普通高校下设的特殊教育学院,或是合作开设特殊中等职业学院和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特殊教育学院目前只有一所,即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升为本科院校,现改名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集残疾人高等教育、特教师资培养、特教专业人才培养于一身。作为影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至关因素之一,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无疑是直接影响高等特殊院校专业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因素。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1986年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业以来,我国已有40余所高校设置了特殊教育培养的相关专业。而且,从办学层次来看,特殊教育拥有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个学历层次的教育。但整体而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还不尽如人意,不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极大的提高空间。截至目前,特殊教育研究的主要机构数量有30余个,研究地域呈现出分布广,相对集中的特点。不过,从数据来看,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北京、江苏、浙江、辽宁等地是特殊教育研究较集中的地区。而且,除了国家项目外,这些省份和城市都为特殊教育研究设立了基金,这也反映出这些地区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

二、专业和课程设置调查

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专业设置是按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执行的,主要根据残疾人学习和就业的双重适应性,以不同障碍类别的特点来设置不同专业。比如,肢体障碍的学生以医学、计算机、会计类的专业为主(近年来随着政策调整,专业限制已经放宽),视障学生的专业主要有针灸推拿、英语、音乐表演、社会工作、特殊教育学等。相对而言,招收听障学生的学院在专业设置的数量和范围上是最广的,包括了艺术设计和计算机应用两大类,可细分出美术学、服装工艺、摄影、动漫、园林、编辑等30多个专业方向。通过表格可以看到,在为残疾大学生设立的所有专业学科中,艺术类专业拥有中流砥柱的地位。由于视障和听障学生主要依靠听觉和视觉来接受外界信息,因此听知觉和视知觉的意义就变得尤为重要,以音乐为主的听觉艺术审美教育和图像为主的视觉艺术审美教育正好契合这种特征。高等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也是参照和依据普通高等教育,一般围绕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三大领域展开,其中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处于核心位置。尤其是对于艺术专业的视障和听障学生来说,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同时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与艺术教育息息相关的审美教育理所应当应该成为这类高等特殊教育的重心之一。美育不能停滞在以往死记硬背、晦涩难懂的传统美学教学上,应该与知识技能课程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还要考虑到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工作,让美育更加深入生活,更加具有实用性,这也是当前高等特殊教育中审美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中所要面临的艰巨挑战。

三、理论研究现状调查情况

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办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所以,对近30年公开发表的相关高等特殊教育研究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不仅能总结出理论研究的情况和特点,还可以在宏观层面上了解该领域学术的最新发展状况,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知网的检索数据显示,我国特殊教育研究所涉及前十位的学科包括了高等教育,其载文数量所占比重约为3.3%,排在第四位。检索从1989年到2016年间的所有来源期刊的论文时,剔出与研究主题无关的论文后,以“高等特殊教育”为关键词的学术论文可以精确检索到352条,其中,期刊论文296篇,硕士论文16篇,博士论文两篇,会议论文四篇。从来源数据库来看,占比重最大的是期刊论文,约为总量的84.1%。公开发表高等特殊教育主题论文的相关期刊有146种,《中国特殊教育》作为特殊教育领域的唯一核心期刊,收录了35篇相关论文,占总量的11.8%。对的作者身份进行统计后,可以发现高校专业的研究人员占总量的88%,占据了绝对地位,其他作者主要是来自中国残联、特殊教育中心等残疾人服务机构。在文献类型中,理论研究的数量最多,实践类型的研究比重略次,调查研究排列第三。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有关高等特殊审美教育的研究都相当单薄。笔者在搜索结果中精确检索“审美教育”,结果只找到两篇论文,而且皆为十年前发表的研究。也就是说,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特殊教育快速发展,不仅基础教育体系日渐成熟,而且也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范围分布广泛,渐成体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从变化趋势来看,期刊和硕士论文等高端成果逐年递增,而且还设立了不少部级和省部级的课题项目,甚至某些研究近年来成为是中国教育的热点。但是,目前,针对高等特殊教育中审美教育问题的研究,不管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教学实践活动层面都存在着明显的空白和不足之处。笔者也希望通过这些现状的调查,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这个尚困难、单薄的研究领域,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猛,潘剑芳,关文军.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5(6).

[2]王雁,等.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其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3(1).

发表高等教育论文篇4

近年来,由于教育科研政策的推动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兴趣和热情得到较好激发,中小学教育科研已从“精英化”“以骨干为主”逐渐向“群众性”“普及性”转变。教育科研也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小学教师通过“申报教育科研课题”“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组织或参与专题研讨”“提炼和发表成果”“转化和应用成果”等形式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基础上,也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教育科研成果。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主要指中小学教师应用教育科研的理论、方法和手段,选取某一特定的教育教学问题或研究主题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活动,并形成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成果。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产出、成熟和价值体现一般需要经过“研究与实践”“提炼与表述”和“转化与应用”等三个主要阶段。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阶段显得无从下手、力不从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科研成果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力。因此,本文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方面的现象、特点以及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提高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水平提供一些建议,希望能对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有所启发。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主要特点

一是教育科研成果过程性资料丰富。教育科研成果过程性资料主要指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过程性、阶段性的资料。教育科研成果的过程性资料是教育科研成果及结论获得的事实依据、重要源泉和有力支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过程性资料主要包括文献分析类、问卷调查类、观察类、访谈类、研究对象案例类、活动记录类等,也包括与研究和实践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学生作业、学生成绩、学生成长档案等方面的资料。中小学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普遍比较注重保存和整理过程性的资料。

二是教育科研成果表达形式多样化。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可分为文本性成果、制度性成果、成长性(或实践性)成果和技术性成果四大类。文本性成果主要指论文、著作、课程资源、研究报告、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等方面的成果;制度性成果主要指学校教育管理、教学管理、学科组管理、班级管理、科研管理以及研究共同体等方面相关制度的建立和机制形成的成果;成长性(或实践性)成果主要指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成果;技术性成果主要指教育教学软件、电子资源库、音像产品以及专利技术等。由于教师科研水平评价的需要以及扩大研究成果影响力的需要,中小学教师逐步提高了成果公开发表的意识,在形成教育科研文本性成果尤其是科研论文、研究报告等方面的成果后,一般会积极争取在报刊、文集上公开发表。

三是教育科研成果个性化特征较为明显。中小学教师形成的教育科研成果大多是基于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反思和升华,并主要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解决实践问题、探索教学策略、建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案等方面形成教育科研成果。这些成果既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关,也与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践能力密切相关,教育科研成果具有较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学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教学实践探索、教育科研成果申报、成果公开发表等方面都需要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提炼与表述。教育科研成果“提炼”是指对教育科研过程中的零散的、个别的、复杂的研究素材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以获取具有一般性或特殊性的规律和结论。教育科研成果“表述”是指对教育科研过程中获得的规律和结论用恰当的载体和方式进行有效呈现,以便交流和推广。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重要环节,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教育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有不少在实践中被认为是好的教育理念、工作经验、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成果却因为提炼与表述得不够科学、规范、准确、新颖,而在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成果奖和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活动中落选,这是甚为遗憾的。目前,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方面的主要问题如下:

1.过程性研究资料归纳分析不到位

中小学教师在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过程性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中“不到位”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乏研究主线的引领,没有围绕“研究问题以及推动问题的解决”这一条主线来对研究过程性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以致归纳分析不能紧扣主题,较为零散和杂乱。另一方面是在众多研究过程性素材中,教师缺乏对研究素材价值性和相关性的正确判断,也缺乏对研究素材的取舍能力。个别教师在整理研究素材时,容易把其他与研究问题价值性和相关性较低或离主题较远的素材也纳入分析范围,从而使得出的研究成果及结论与主题不对应。

2.成果及研究结论的内在逻辑性欠缺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的内在逻辑性欠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行为中依托的理论理念、方法技术在研究成果及结论的分析过程中找不到相关踪迹,其研究成果及结论的获得过程缺乏合理性的过渡分析和说明。二是部分研究成果及结论在用图形或表格呈现时,各组成要素及其诠释缺乏逻辑性。部分教师比较喜欢用程序图、框架图、关系图等形式来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指标体系等方面的成果进行简化,但这些图表往往经不起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推敲和分析。三是研究报告类的成果中“问题———理论———概念———目标———内容———思路———方法——过程—结论—成果”之间的对应性和一致性不明显,个别教师容易在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的分析中偏离原有研究问题。

3.成果及结论缺乏关键性事实资料的支撑

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要有充足的事实及数据资料来支撑。这一要求也是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成果奖评选和鉴定的主要指标之一。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得出的结论大多数是基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不重视提供事实性资料及相关数据予以支撑。有的教师在问卷调查中只提供简单的数量统计数据而没有深入分析;有的教师在验证学生得到认知发展时只提供学生成绩的变化表,这显然是不够的;有的教师为迎合研究成果和结论的获得及其正确性,擅自修改、杜撰相关研究数据,这也应引起重视。

4.成果表述形式的规范性不够

中小学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育科研成果能够得到权威专家的肯定和认可,也希望自己的科研论文、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研究报告等方面的成果能在期刊、报纸上公开发表。但很多教师未必都能如愿。其中,成果表达形式的不规范是主要原因之一。科研论文、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研究报告等都有自身的写作规范,但个别教师不重视,不遵守相关要求,随意改变文本结构以及表述的顺序和形式,追求个性,这也就难以获得报刊编辑部教师的关注。其他如参考文献各要素及信息不齐全,引用他人观点成果不注释、行文结构排版不合理等问题在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论文类成果中仍较为常见。

三、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能力的对策

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对推动学校创新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是评价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能力也影响着教育科研成果的质量及其影响力。目前,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能力已成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发展中需要重点破解的瓶颈问题。因此,无论是作为教育科研主管部门、中小学校还是中小学教师个体,都应重视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能力。而要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能力,也需要教育科研主管部门、中小学校以及中小学教师个体的共同努力。

1.教育科研主管部门方面

(1)开展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专题培训。近年来,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已着手开展教育科研系列培训,较好地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和实践水平。其中,在培训课程中也安排了“教育科研学术规范”“教育科研成果表达”“教育科研论文写作”“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等专题培训。但这些专题培训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一般性的、常规性的知识介绍偏多,实际操作能力指导类培训偏少;二是涉及教育科研领域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本表达能力等专题较少,很少能深入具体案例进行细致的指导,以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能力整体提高较为缓慢,效果不明显。因此,教育科研主管部门要重点设计和开发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理论类和实践类专题培训课程,并以实践指导类为主,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实际能力。

(2)加强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方面的指导效果。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在建立教育科研成果发掘、培育、指导、转化、推广和应用系列工作机制时,要把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专题指导作为工作要求之一,并强化实际指导效果。由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牵头的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指导活动主要以教学成果提炼与表述指导、课题研究成果提炼与表述指导以及科研论文和著作类成果提炼指导为主要形式,主要以跟踪辅导式实践指导为主。

(3)构建教育科研成果交流学习平台。教育科研主管部门要建立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和评审规范,并在教育科研专题网站中建立教育科研成果推介栏目,及时推广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也为教师之间在教育科研成果提炼方面相互学习、借鉴和参考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2.中小学校方面

(1)及时为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专题指导活动提供支持。中小学校要制定相应制度或办法,支持教师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与同行及教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指导关系。同时,学校主管领导要及时发现教师产出教育科研成果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多渠道寻求专业力量的指导。

(2)建立学校教育科研成果分享研讨平台。学校主管部门要在学校层面、学科层面、年级组层面、课题组建立多种形式的教育科研成果交流研讨平台,让教师在相互交流、学习和研讨中推广应用教育科研成果,也有助于发现教育科研成果及结论中的不足,及时修改完善。

3.中小学教师方面

(1)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中小学教师要加强对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把成果的“提炼与表述”作为对研究问题的二次研究,深化对研究问题的认识,在实践检验中反思不足,以进一步修改完善研究成果及结论。

(2)加强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其中包括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成果各种文本表达形式如科研论文、著作、课程、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研究报告的主要结构和具体要求;并重点结合教育科研领域学习综合分析方法、逻辑思维分析方法、写作方法与技巧等。

(3)遵守教育科研规律和学术规范。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教学实践探索和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中要尊重研究素材,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如借鉴或引用他人观点和成果的需要注明。

(4)围绕研究主线分析研究素材。要以研究主题及相关问题为核心,明确提炼与表述的目标和形式,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策略———解决问题的效果”对研究素材进行归纳分析,甄别研究素材,舍去价值性和相关性较低的素材。

(5)为研究结论和成果提供充分的事实及数据支持。中小学教师在形成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时,要深入思考成果及结论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价值性,争取提供多方面的事实性资料和数据予以支撑。

(6)规范表达科研成果和研究结论。中小学教师在提炼教育科研成果和研究结论的全过程,都要用心思考教育科研成果及结论的主要名称、各主要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在规范表达的基础上,也要体现一定的创新性。

(7)在推广应用中完善教育科研成果。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和研究结论应在学科组、学校乃至更大范围内进行交流、推广和应用,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在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的表述和诠释中予以完善。

发表高等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哲学;方法论;逻辑起点;理论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93-03

自美国教育哲学家、教育史学家、高等教育家布鲁贝克(John・S・Brubacher,又译布鲁巴克、布鲁巴赫)的代表作之一《高等教育哲学》(以下简称《哲学》)的中译版在中国发行以来,深受高等教育学界的推崇,已经成为国内高等教育学专业的权威读本和争相研究的范本。布鲁贝克基于对高等教育的哲学思考写就《哲学》一书,那么,该书是否属于理论建构的学术著作?书中的逻辑起点又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涉及对该书的基本认识,在国内相关研究中比较突出,本文试图对该书的性质和方法进行简析,以及该书对中国高等教育哲学发展的启示做出讨论。

一、关于《哲学》的性质的讨论

关于高等教育的思考和探索相比关于教育的思考和探索晚得多,一般来说,西方的教育思想必然追溯到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古希腊先哲们,东方教育思想溯源可至孔孟、老庄等先秦诸子。但是,关于高等教育的系统性思考却是伴随着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出现而出现的,这肇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哥廷根大学和哈勒大学的改革,以及柏林大学的建立,这是高等教育和大学在大多数语境中互相代称的历史根源。自那时起,哲学的一般原理和高等教育的关系便日益紧密起来,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都能找寻到相关的哲学理论基础。20世纪40年代美国教育哲学学会(Philosophy of Education Society in United States)成立,曾任执行委员和会长的布鲁贝克不仅研究教育哲学,更将目光投向了高等教育哲学,该书即是他试图用哲学理论解释美国高等教育现象的代表作。

那么,该书是否属于理论构建的学术著作呢?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理论构建的基本特征。本文认为,一项研究是否属于理论构建的研究需要考察三个基本要素,即基本概念、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概念的提出对于理论的重要性相当于一栋大厦的基石,它是理论研究的始点,概念不清将会导致理论建构的致命问题。思维方式是研究者在研究中对命题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演绎的抽象的、创造性的过程,应自始至终具有连贯性。理论体系是经由概念扩展后,运用链条原理把概念、范畴、原理体系化。一般来说,理论构建的路径是先界定基本概念,再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创建理论体系。因此,讨论《哲学》是否属于理论构建的学术著作,关键看它的三个要素是否完备。

书中,布鲁贝克创设了“高深知识”、“认识论”、“政治论”,并把“高深知识”视为高等教育与中等、初等教育的主要差别,并作为解决高等教育合法性危机的基本概念和全部研究的切入点。他还认为“认识论”是以追求知识为目的的高等教育哲学,“政治论”是以高深知识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为目的的高等教育哲学。在书中的各个章节,布鲁贝克始终围绕“高深知识”,用“认识论”和“政治论”平行地分析各类问题和各种关系,既是对以上基本概念的延伸,又体现了其思维方式的连贯性。

除了基本概念和思维方式,还需考察该理论是否完成了对某一现象的观察与描述,是否厘清了事物与相关关系,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是否构建了理论体系。从根本上说,《哲学》中实现了对美国高等教育的把握和描述,它对高深学问、学术自治、学术自由、高等教育为谁服务、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治学的道德、作为教会的大学等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对高等院校、教师(教授)、学生、社会、教会、政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梳理,在此基础上,作者表达了认识论和政治论互相融合,但要保持高深学问的相对独立和自由。正因为如此,布鲁贝克大量引用和批判他人的观点和看法,使得该书绝不同于教科书,也不同于一般的理论建构著作。加之该书的英文版书名为《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而不是《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以至于有学者把该书归为历史批判性著作,而不是建构性著作。

二、关于《哲学》的研究方法的讨论

《哲学》第一章中提出的“认识论”和“政治论”一直被视为该书的逻辑起点,甚至被视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根据书中内容,认识论是指以追求知识为目的的高等教育论;政治论则是把高等教育作为政治的分支、强调高等教育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布鲁贝克梳理了二者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影响力此消彼长的历史,认为它们从建国时期到19世纪末及以后“交替地在美国的高等学府中占据统治地位”,但是,如果仅以此就断定认识论和政治论是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是否可取?

布鲁贝克在指出认知论和政治论之间矛盾的时候说:“其矛盾之处在于,探讨高深学问的认识论方法设法摆脱价值影响,而政治论方法则必须考虑价值问题”,在这里,尤其注意“认识论方法”和“政治论方法”的表述方式,可见,布鲁贝克将二者视为研究方法或研究范式的可能性较大。其次,第一章中指出“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也就是说,二者是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基础,是作者对美国高等教育现象做出的规律性总结,既不是教育活动,也不是从原始教育形式开始的教育现象,不能简单视为“教育存在”,如赵军所说“需知政治论哲学和认识论哲学不过是布鲁贝克对美国高等教育哲学流派内部矛盾和冲突的一种归纳”。再次,这句话还指向了价值关联的根本问题――高深学问,进而指出了隐含在关于高深学问纷争背后的哲学流派,分别是理性主义、工具主义、存在主义和分析哲学,这才是布鲁贝克关于高等教育的真正哲学思考。所以,不宜把认识论和政治论作为该书的逻辑起点,更不能作为高等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

回到书中导言,布鲁贝克指出该书“围绕着这些问题的主旋律‘E’调[E代表专门知识(expertise)――即深奥的探求――它构成了高深的学问]展开论述”,又指出“精深的专门知识本身就是问题和答案两方面的特殊部分”,就此可以大胆推断“高深学问”作为逻辑起点更为恰当。因为,高深学问是被抽象化了的高等教育的教育内容,连接着教师与学生,连接着社会与高校;学术自由、学术自治、高等教育的功能等都由高深学问推论而得,它们可以相互规定;认识论和政治论不过是高深学问在社会中的演化。因此,布鲁贝克寻求的“各种问题的共同基点”实际上是寻求研究的逻辑起点,也就是“高深学问”。

三、关于对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启示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变革无不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教育概莫能外。仅就高等教育而言,来自西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欧美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二是,西方政治思想中民主、自由等观念的传播催生了近现代高等教育的诞生;三是,教会大学推动了科学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四是曾留学欧美的学生中产生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如蔡元培、胡适等;五是,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西方高等教育教育名著被翻译为中文在国内发行,扩大了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

这里有几个原因:一是,书名体现了作者的创新和魄力,无论是英文版的《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还是中文版的《高等教育哲学》,在高等教育的学术专著中都是罕见的;二是,译者王承绪的学术影响力,作为国内比较教育学的泰斗,王先生的每一部译著都能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哲学》也不例外;三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第一本《高等教育学》(上册)于1984年才得以出版发行,对国内学者而言,尚缺乏对高等教育的一般问题进行哲学思考,把哲学的一般原理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还存在诸多困难。基于此,布鲁贝克的《哲学》激发了国内众人对高等教育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对该书的诠释和解读。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则明显不同,概括如下:近代初期中国政治社会的急剧变革对高等教育的亟需,建国后意识形态对高等教育的深刻影响,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的复苏和发展,20世纪末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和学生人数激增,21世纪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建设世界一流水平大学需求凸显。如果按照布鲁贝克的哲学基础分析,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与社会需要联系紧密,即占统治地位的是政治论。实际上,中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稳定发展只能从恢复高考后算起,距今不到40年的时间,与美国200余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史相比,犹如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孩童和一个成熟的中年人的区别。而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起步更晚,2004年才出现了第一本《高等教育哲学》(张楚廷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专著,学科建设还远远落后于高等教育实践的发展,实难和美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繁荣相比。这其中,布鲁贝克的《哲学》恐怕“难辞其咎”,因为它占据中国学者头脑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难怪有人对中国高等教育哲学发出“读经30年,自醒才3年”的感慨。所以,在对西方名著的研读中如何避免陷入“西方中心主义”,构建“中国化”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为,《哲学》一书对中国高等教育哲学发展的方法启示远多于内容启示。

第一,在研究目的方面,当时,布鲁贝克创作《哲学》一书的意图非常明确,即“普遍性”、“根本性”、“整体性”,也就是说,布鲁贝克一开始抱有努力透视现象去研究问题的本质的明确目的,这本身就值得借鉴。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已经引发了研究者的广泛思考,如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术自治、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的功能等,本文认为,这些问题与美国高等教育中曾出现的矛盾只是“形似”。与上个世纪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大相径庭的是,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现代与后现代伴随着传统与现代的历史背景。因此,在高等教育哲学理论构建中,必须明确研究目的,即旨在解决高等教育中的根本问题,澄清高等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引导中国的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同时促进教育哲学的发展。

第二,在研究对象方面,布鲁贝克直指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深学问,并展开一系列讨论。在国内,关于高等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多关注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缺乏战略性思考。“由于教育哲学需要获得对事物的整体性把握,这种目标要求教育哲学不能以直接描述事物某一细小特征的数据为处理对象”,只对其中的特殊、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只能提出局部的、短期的、具体的解决方案,不能实现整体性的、普遍性的、长期性、系统性的理论构建。这种研究的缺憾在于对研究对象的选择,不是过于抽象,就是过于具体,不能把“一般”与“特殊”、“根本”与“具体”结合起来,以至于既不能指导具体的教育实践,又没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不能从根本上革新高等教育理论。

第三,在具体的研究方法方面,布鲁贝克在每一章中都沿用了对高深知识、教师(教授)、学生等基本要素逐个分析的方法,也就是说,在高等教育哲学的研究中,从分析事物基本要素入手比从分析事物外部环境更重要,归纳和演绎比问卷调查和实验法更重要。如果仅徘徊在对外部因素或环境(外因)的分析和梳理中,例如,国内研究者较多重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高等教育影响的研究,结论也都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有高等教育关系紧密、相互作用,教育不能脱离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独立存在,高等教育改革需要一系列社会改革配合等观点上,这样的研究虽然对全面分析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却始终无法得出清晰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高等教育哲学理论。

第四,在研究主体方面,布鲁贝克拥有哲学博士学位,长期讲授教育哲学的课程,终生致力于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和教育史的研究,其著作在美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所以,哲学与高等教育的结合不仅需要研究者的壮志雄心,更需要研究者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哲学素养。中国教育哲学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发展(其间曾中断30年)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国外高等教育哲学历史久远,成果丰硕;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相关专业稳定发展,相关学会活动频繁,这些都是高等教育哲学发展的有利条件。研究者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努力总结教育实践经验,综合教育理论与哲学理论,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当然,《哲学》所体现出来的研究方法并非完美。布鲁贝克陈述自己观点的时候比较隐晦,通篇夹杂着的其他学者的观点也给读者设置了不少障碍,使得其“澄清问题”、“平衡问题”的结论若隐若现。再加上译本与原著总有一定差异,对一些核心概念(如认识论、政治论、学术自治论)的解读总会受到语境的干扰,影响了对该书思想的正确解读。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困难重重、矛盾纵横交错,如果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以模糊的、隐晦的方式表达,不但对促进教育实践发展无益,还可能会扩大问题的复杂性,不利于学术研究积极作用的发挥。

高等教育哲学的发展还有赖于其他学科的成熟,尤其是居于上位的哲学的发展。近年来,鉴于文化哲学的兴起和发展,已有学者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思考对高等教育展开研究,如衣俊卿、王冀生、董云川等,希望他们的共同努力能翻开中国高等教育哲学发展史新的一页。综上,从根本上说,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发展亟须高等教育方法论的建构和发展,亟须跳出《高等教育哲学》看中国的高等教育哲学。

参考文献:

[1][美]布鲁巴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社,1987:序2,4,10,4,8,12,10,11,27.

[2]张斌贤,刘慧珍.西方高等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3]杨杏芳.“读经30年,自醒才3年”――论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畸形的学术发展道路[J].江苏高教,2009,(7):7-10.

[4]余清臣.逻辑的方法之用――论教育哲学研究方法[J].教育学报,2010,(10):14.

发表高等教育论文篇6

**,出生于1953年5月26日,**市人,现任**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该同志先后担任了中国职业教育学会管理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石油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及科研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职教社学术研究会理事等学术团体的职务。被教育部聘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评估专家库成员,被**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聘为专业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

**同志于1978-1988年任**大学石油分校、大港石油管理局职工大学教师、校办主任、党委副书记;1988-20xx年任大港石油学校副校长、校长,20xx年至今任**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

该同志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并取得一批研究成果。近年来,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石油教育》等省部级以上刊物多篇。在省部级和全国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上有多篇论文宣讲交流。作为主要人员,参加完成了中国石油教育学会“九五”重点课题、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和**市教育20xx—20xx年行动计划职业教育课题等项目的研究,并获奖。作为主要作者,参编出版了《职业学校管理》一书。代表性著述为《石油企业与石油高等职业教育》发表于《中国教育改革》,《在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中,加强石油骨干学科建设》发表于《现代企业教育培训制度征文文选》,《关于石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发表于《石油教育》,《在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中加强加强石油骨干学科建设》发表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试论高职教育的质量、服务、经营和产品观念》发表于《教育经济与管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中国职教学会论文一等奖。

**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成绩,在**市和石油系统内外的同类学校中具有广泛影响,享有很高声誉。在原大港石油学校任校长期间,先后被评为**市文明中专、能源系统职业教育先进学校,被国家教委、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学校,被**市政府授予**市重点中专,被国家教委授予部级重点中专等32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20xx年,**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教育报》、《**日报》、《中国石油报》、《**教育报》和中央电视台、**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多次对他的工作成果进行专访报道。

近年来,**同志先后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教育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市职业教育十佳校长”和“全国职教系统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发表高等教育论文篇7

摘 要: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具有自己的特质,表现为载体的多元性、内容的扩展性、应用的实践性、实践的对话性。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特质研究视角,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文本 特质

文本是为了表达完整、系统的含义而按照语言规则构成的语句或语句系统,它可以是一个句子,如格言、谚语、警句,但普遍为一系列句子或是一个篇章,文本与段落相比有头有尾,有内部的结构性、相对封闭性,是一个自足的系统。不同学科的文本具有不同的特质,如文学文本主要体现文学感性、审美,其特质表现为语言系统的开放性、阅读期许性,而历史文本主要体现历史事件原貌、历史经验和教训,其特质在于考证性、真实性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科学,它的文本具有自身的特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离不开对文本特质的研究视角,通过文本特质的透视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文本的重要性、复杂性、价值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载体的多元性

文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规律、目标任务、方针原则、方式方法都需要通过文本的描述体现、记载,需要通过文本进行知识、信息、理论和思想道德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多样的文体,比较常见的有经典著作、领导讲话、党和国家的系列文件、公开出版的各种论著、论文、教材等。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看,直接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文本有:

1.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思想政治教育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纲领性要求,是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编写、授课计划、教学考察的最基本依据。它规定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确定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明确课程章节的先后顺序、重点难点、广度深度及教学环节的布置安排等。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大纲,以大纲为核心开展,偏离了大纲,就很可能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大纲在文本表述上往往体现为提纲挈领,从宏观层面进行总体性要求。大纲具有变动性,随着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进行调整和更新。

2.教材。教材是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文本依据。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行地方性或全国性的统编教材,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居于权威性的地位。当前,我国已经构建起较为系统、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体系,适应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科书是动最频繁的文本,它随着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变化,应及时、快捷地调整教材文体的内容。

3.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经典著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列论述、论著和读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的核心内容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始终围绕经典理论开展,并适时恰当地引用相关的原著和理论。目前,有关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文本繁多,较经典的有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阶级政党论》、《政治洽谈主义》,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法兰西阶级斗争》、《论权威》,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逝世前的八篇文章》,的《反对本本主义》、《论人民民主》、《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反对党八股》、《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等。

4.党和国家的文件、政策、理论。党在不同时期的文件、政策、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总结历史经验,根据党和国家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而制定的。它是对青少年学生开展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的重要依据和内容,是适应我国当前形势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内容。

5.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著作、书刊、网站、会议等。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人们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公开发表了很多论文、论著和言论,常见于图书文本、期刊文本、报纸及网络媒体中,常见于会议讲话稿、发言文本。目前由图书、期刊、报纸、网站、广播、电视等媒介搭建的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库资源非常丰厚,为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借鉴。在大数据时代,众多文本信息被媒体整合在一起,有利于传播、利用。

二、内容的扩展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首要的内容是开展政治教育,总体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内容已经不再仅仅注重革命动员、政治教育和思想武装,而特别注重文本内容的扩展性。文本内容的扩展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共同意识教育内容向个性意识教育内容扩展。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别强调意识形态的共同意识教育内容,而在个人意识教育内容方面却经常缺失。适应时展的要求,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文本中,其内容不但体现了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等共同意识教育的内容,还体现了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的内容;不但体现为共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还体现为对学生进行个人理想教育、个人职业发展教育、个人社会价值教育的内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内容,更多的是由共同意识教育内容向学生个人品德教育、个人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扩展。

2.政治性向人文性扩展。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内容,更多地重视和强调政治意识、政治觉悟和政治纪律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正由强调政治性,以政治性教育为基础,向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改善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以及教给学生做人、做事,懂得合作、包容、互助、友爱等内容扩展。这种扩展性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不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而且折射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特征。

3.严谨表达向平实表达扩展。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内容表达中,所用语言十分理论化,而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不断推陈出新,、邓小平等一代伟人在其著作和论述中使用了很多形象化的、易于理解的平实性语言来表达,如说“一切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形象比喻科学的论断,从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语言犀利,寓意深刻,很容易被广大青少年学生记住和理解;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种表述说明社会主义的特征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这些内容表述所用语言形象、平实,与大众的日常生活接近,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性和感染力。

三、应用的实践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某些教师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应用的实践性,试图片面从概念、总结出发构建“理论体系”,忽视学生文本学习与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结合;某些教师热衷注释、汇编及寻章摘句、修辞写作,不带领学生直面社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应用的实践性。尽管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但经验上升为理论的目的,就是要使理论回到实践,指导并促进实践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是为了改造人的思想,提升人的思想政治觉悟的实践。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应用实践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通过文本的教学和理论灌输,可以帮助学生匡正思想,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变;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辨别美丑、知晓事理,树立争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开放思维、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解放思想,打破陈规,创新发展。

2.促M学生适应社会。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理论教育,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的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对待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进学生的思想社会化、观念社会化和道德准则社会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顺应社会发展潮流,适应形势变化,审时度势地契合社会实际发展自己,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中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精神生活。

3.促进学生投身社会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理论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自觉进行社会建设,自觉优化自身所处的人际环境、政治环境,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四、实践的对话性

思想政治教育文本与实践的关系,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文本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互动中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不但体现为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且体现为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

1.理论来源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文本,其中所阐述的原理、规律、方式、方法都无一不是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无一不是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教训得出的理论成果。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思想著作,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本,每一个文本内容都包含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社会改革发展经验的凝练。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应用的教材、参考材料等文本内容,就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更新和发展起来的,它凝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血,饱含着对现实社会经验的不断精练和概括。

2.理论应用于事件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实践上升为理论,目的就是需要理论指导实践,因此,要善于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教育,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但同时作为经验总结的理论,难免存在缺憾,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以此验证理论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另外,客观实践是不断变化的,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都需要对原有的指导理论进行审视,并相应进行理论的完善、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因此,理论应随着实践的深入和认识的深化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邢鹏飞.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界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求证[J].思想教育研究,2014(06):103-107.

发表高等教育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1-0077-01

2015年12月8日,北京市第十一届中小学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举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员王定东、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凌、北京市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理事长陈雁飞等出席会议,同时,来自北京市各区县教研部门的负责人以及部分获奖教师参加了会议。北京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理事长陈雁飞教授向参会人员汇报了第十一届论文报告会的工作情况。获奖作者代表徐艳丽、韩月仓、张成分别作了主题汇报,与参会代表进行分享与交流。

自2014年9月论文征集活动开始后,各区县体卫艺科(体卫中心)对论文征集及上报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进行了认真组织和布置,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发动广大体育教师及其他体育教育工作者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同时,各区县教科研部门结合此次科报会的论文征集工作,纷纷开展了“如何做好体育科研”的教师培训活动,有效促进了区域内学校体育科研工作的发展。

本届论文报告会首次采用网上征集论文的形式,共收到北京市16个区县和燕山区报送的论文1464篇,比上一届增加228篇,论文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西城、朝阳、海淀、东城的论文数量维持了较高的水平,另外,顺义、通州、延庆也有大幅度的增长。此次论文报告会的作者队伍在中小学教师为主的基础上,涉及教科研部门、保健所、职业学校、幼儿园、市属活动中心等各类单位的教育工作者,作者范围更广。

从此次论文报告会的选题方面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论文选题百花齐放

本次论文征集分为11个类别,其中包括“校园足球运动类”。从征集情况看, “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学生体质健康”和“课外体育活动”仍然位居报送数量最多的前三甲,但与此同时,各类别的分布更加平均,表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态势,表明体育教师开展体育科研的关注点更为宽广。

2.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小学教师科研的“主阵地”

从论文征集的类别看,“体育教学与课程改革”排在首位,这充分表明,广大一线教师坚持从教学实践中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解决对策。从入选论文的整体情况来看,这类论文涵盖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或模式、教学质量与教学评价等实践性、操作性问题,涌现出了一些高质量的论文。

3.校园足球和心理健康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针对当前校园足球开展的需要,此次论文报告会特别增设了“校园足球活动”类论文,共收到此类论文上报64篇,其中35篇获奖,且一等奖入选了7篇,获奖比例仅次于“学生体质健康类”和“体育师资类”,整体研究质量较高。“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类的研究论文有了相当程度的提升,这表明,广大体育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和体能发展,也开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

本次论文报告会征集活动首次采用网络采编系统,故论文的专家审核工作也在网上进行,采用盲评百分制打分。组委会还对入选论文进行了查伪,筛查出有抄袭现象等不良学术行为的论文。大会组委会本着“质量优先、鼓励参与;促进均衡、倾向农村”的工作思路,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最后评选出一等奖100篇、二等奖240篇、三等奖400篇,共计740篇,占总数的50.5%。论文申报区县都有论文入选获奖,其中,西城区130篇,朝阳区123篇,海淀区99篇。组委会还按照上报数量和获奖论文数量,评选海淀、怀柔等9个区县单位为优秀组织奖。

上一篇: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小学教育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