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国际贸易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21:11:37

发表国际贸易论文

发表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国际贸易论坛》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本刊刊发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经济学和国际商务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评论、研究报告、研究综述和一定量的译文。杂志注重学术的深度和广度,以发表创新性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为宗旨,致力于推动国际贸易学科的繁荣和发展。现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国际贸易经济学研究专业期刊之一。

《国际贸易论坛》杂志主要关注于国际贸易、经济合作、国际商务、发展经济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杂志刊发的内容包括学术论文、专著评论、研究报告、综述与译文等。杂志旨在推动国际贸易学科的繁荣和发展,促进中国国际商务和经济发展的进步。

该杂志的主要刊载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经济合作、国际商务、发展经济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专著评论、研究报告、研究综述以及部分译文。该杂志旨在推动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促进中国国际商务和经济的进步。

发表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早在1998年,黎教授即办了离休手续,但他却离而不休,把离休视为“第二个青春的开始”,继续跋涉在国际经贸学科研究与探索领域,笔耕不止,坚持著书立说。根据在这部文选集的“自序”中表明,本文选集收入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他在耄耄之年、离而不休的情况下写的。他曾写过一首《七十抒怀》的诗来鞭策自己:“人生把握夕阳红,一寸光阴一寸金,夕阳美景空前好,柳暗花明又一村”。后来,他继续勉励自己,又写了一首《八十抒怀》的诗:“人生八十不稀奇,不用扬鞭自奋蹄。笔耕不止愚公志,奋斗终生志不移”。黎孝先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仅激励自己,也激励更多的离退休科教工作者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发挥老有所为和老有所献的作用。

黎教授是湖南湘阴人,1928年1月出生。1949年夏参加革命。1952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后转对外经贸大学继续学习。1955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历任教授、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共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委员等职务。执教期间,他曾兼任中国海商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及仲裁员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深圳赛格集团咨询决策委员会高级顾问等职务。2000年他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执教以来,在完成校内外教学任务的同时,在科学研究、课程建设、学术交流和国际经贸争议案件的审理等方面,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并取得了优异的成就。

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他曾应邀赴美国、日本、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内外相继发表各类著作50多部(含合作),其中包括《世界经济百科全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实务》等。其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教科书,先后被评为我国外经贸行业和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与精品课程,并被列入“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曾相继四次获省部级奖、4次获中国高校优秀畅销书奖。该书现已出版第五版,其累计发行量已超过二百多万册。

为了适应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和迎接的挑战,从2000年开始,他又在对外经贸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组织编写并推出一套与《国际贸易实务》教科书配套的系列教材,从而拓宽和深化了本学科领域的研究,并逐步衍生和孵化出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此外,他还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先后编写了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大专、高职、函授、夜大、自学考试以及外贸系统各种培训干部的教材,从而形成为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课程群,这不仅满足了社会上的不同需求,而且对我国国际贸易事业的持续和科学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外,从执教以来,他还先后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和专题文章,其中有些部分获海内外相关学术机构颁发的各种类别的奖项。例如,1992年夏,当时在香港工作的郭伟强专程来到黎教授家约稿,他希望在香港回归前,请黎教授写一篇宣传香港重要性的文章,黎教授应邀撰写了《香港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该文发表后,颇受社会关注。后来,随着香港回归祖国日期临近,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和香港经济导报社决定联合编辑出版——《京港商务》一书,该书组编负责人特请黎教授写一篇有关北京与香港经贸合作方面的专题文章,黎教授应邀欣然命笔写了一篇《优势互补 共同繁荣》一文。1997年6月23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俱乐部新闻厅举行香港回归暨《京港商务》一书首发式,黎教授应邀出席了这个令他难忘的盛会,并获赠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书。2004年4月6日原刊登在这部书中的《优势互补 共同繁荣》一文荣获中国文化名人研究会等学术机构合颁发的“世界学术贡献奖论文金奖”。

1998年,他应香港《现代教学论坛》杂志社的邀请写了一篇《培养跨世纪国际商务人才的战备意义》一文,该文发表后,颇受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华人的关注,该文被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与香港《现代教学论坛》杂志社评为“98亚太华文教学成果金奖”。在这篇文章中,黎教授指出:“在当今时代,任何一个国家若不发展教育和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就很难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今天,全球范围内的科技竞争、贸易摩擦和争夺市场和竞争日益激烈,从根本上说,是一场争夺21世纪世界经济制高点和控制国际市场的战斗,加之,我国加入世界组织已指日可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尽快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量跨世纪的国际商务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由于这篇论文观点鲜明,2000年1月,被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新论全国优秀科技理论研究成果信息库》一书选入。

在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前,泰国前副总理、世贸组织候任总干事素帕猜?巴尼巴滴和美国一位新闻工作者马克?L?克利福德合著的《中国重塑世贸——WTO总干事解读入世》一书问世,引起全国世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机械出版社在出版该书中译本前,特邀请黎教授为该书中译本作序。2001年12月,黎教授应邀为这部重量级图书写了一个推荐序。2002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外管理导报》第3期以《中国可以重塑世贸》为题转载了黎教授为该书撰写的推荐序的全文。2008年,该序文又被《中国当代文库》收录入库,并评为“优秀作品特等奖”。接着,中国共产党史人物研究会和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02年建国60周年的征文活动中,本文又被《中国改革发展与创新研究文选》转载。

2011年9月25日,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60周年校庆。黎教授是本校国际贸易专业第一届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在贸大学习和工作近60年,他激情满怀地说:“我对‘贸大’60年的沧桑岁月和发展历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我是‘贸大’60年历尽沧桑、艰苦创业、办成名校和铸就辉煌的历史见证人之一,同时也是‘贸大’一手培养起来的学校园丁之一。我这一生,只被分配过一次工作,即留‘贸大’任教,‘贸大’就是我的家。当教师,是我的第一志愿,我愿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这几句话简明朴实的语言,的确感人肺腑,使人为之动容。

发表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产业内贸易;国际贸易新理论

不同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用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贸易的产生,克鲁格曼指出:国家之间比较优势的不同只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基本原因,而规模报酬递增则是另一个基本原因。不同于传统的贸易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之上,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以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为前提,能更好的解释现实中的问题:为什么比较优势基本相同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远远超过比较优势有明显差别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额。为什么各个国家的工资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克鲁格曼之前也有很多经济学家研究过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俄林理论(1933年)中的一个重要分课题就是大规模生产的经济作用,巴拉萨(1967年)和克拉维斯(1971年)也曾提到规模经济理论在解释战后工业国家间国际贸易不断增长的现象时所起的关键作用。而克鲁格曼在前人的分析和研究上,创新的将规模报酬递增作为贸易产生的一个原因并结合均衡贸易理论和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系统的做出理论分析。

一、克鲁格曼论文中主要使用的模型和推导脉络

在克鲁格曼的论文中有诸多的假设并引用了多个模型,它们对理解克鲁格曼经典论文、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新理论中的推导和结论很有帮助。在这四篇克鲁格曼的经典论文中有许多相似的假设,其分析和推导方式也很有类似之处。克鲁格曼在论文中,假设规模经济是企业内生的,并且假定市场具有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市场结构。同时,引入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DS模型并对其作了一些修改。首先,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对这些理论加以变化并进行推导和分析:他将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DS模型简化。只考虑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并假定所有居民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数,所有产品以相同成本函数进行生产。其中和分别为劳动投入量和产量。并且假定,产量等于消费量,其中,成本函数表明:每件产品生产中使用的劳动力数量是产量的线性函数,并且随着产出的增加平均成本递减,边际成本则保持不变。很明显,这是一个规模经济的成本函数。而后,克鲁格曼假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劳动力全部用于各个产品的生产中,所以有且所有的产品都是对称的。克鲁格曼根据上述假设和模型,从效用函数开始,结合效用最大化原理推导出需求函数;根据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求出产品价格;根据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市场并且均衡利润为0的假设(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市场结构)得出生产产品的种类。在分析完封闭经济之后,克鲁格曼在各篇论文中进一步进行了推广和引申,或是考虑要素流动,或是加入运输成本,或是考虑要素比例,或是考虑自由贸易的福利效应,使得理论推导更具有现实意义,更能说明现实的问题。

克鲁格曼在论文中使用了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A.DixitandJ.Stiglitz)的DS模型来建立分析框架。DS模型是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于1977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多样化》一文中建立的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突模型。DS模型假设,存在两个国家,并且在其生产中都存在规模经济,而消费者偏好多样化的消费。在这种条件下,即使两国其他条件完全相同,仍然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选择来获得比较优势。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在DS模型中指出:从生产者方面来说,由于产品的生产规模越大成本就越低,因此产品的品种越少越好;而从消费者方面来讲,由于多样化消费的偏好,因此产品的品种越多越好。这就产生了一个两难冲突:消费者要求产品的品种更多;而生产者偏好生产更少的产品种类。而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市场竞争能使这种两难冲突达到一种次优的均衡:即每一个生产者都去生产一种差别性产品——既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和廉价的消费需求,又能使生产者本身获得一定程度的垄断利益——从而形成某种垄断竞争的局面。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最后得出结论:一个统一的规模扩大的市场更能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从而使这一两难冲突得以解决的可能性增大。

郭芳等:论西方国际贸易发展的里程碑克鲁格曼在论文中引入了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市场结构。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以下列条件作为前提:一是大量的厂商生产具有一定差别的产品,这些产品都是相近的替代品,厂商的进入不受限制;二是同一产品集团内厂商的数量如此之多,以至于每个厂商都预期它自身的行动不为其竞争对手所注意;三是同一产品集团内所有厂商的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中,每个企业都有一定的垄断权,同时规模收益是递增的,企业生产差别化产品(产品可以替代但不完全替代),彼此间互相争夺市场,而竞争的最终结果就是垄断利润消失,各个企业仅获得正常利润,即均衡利润为0。

二、克鲁格曼论文分析

在发表于1979年的《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一文中:克鲁格曼在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研究成果

上,引入张伯伦的垄断竞争模型建立起一个数学模型,来论证在一个各国间不存在自然差异的世界中,贸易完全可以由报酬递增而产生。

克鲁格曼在这篇论文中建立的是一个单要素模型。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这意味着劳动分工是由市场的规模来决定的。随后克鲁格曼分析了市场规模扩大的三种途径,即劳动力增长、贸易及移民。劳动力的增长使得曲线向左移动,在新的均衡点B上,C下降,p/w也下降。由于x=α/(p/w-β),又n=L/(α+βLc))。则有,随着劳动力的增长每项产品的产量与产品的数量都将上升。在讨论贸易的作用时,克鲁格曼假定运输成本为0。由于对称假设,则两国的工资率和产品价格必定相等。在此种情况下,劳动力增长对两国所起的作用相同,都会使生产规模扩大,可供消费的产品品种增加。这样,由于实际工资的增加和可供选择的产品的增加,两国的福利都将增加。克鲁格曼在分析中指出这时贸易的地理方向是不确定的,能确定的仅仅是贸易量。其后,克鲁格曼对要素流动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克鲁格曼指出在上述前提下,若是出现了贸易障碍,则劳动力将向已经有较大劳动力数量的地区移动。假设无法进行货物贸易但是劳动力可以自有流动。则在这种情况下,人口较多的地区的实际工资及产品的种类都高于人口较少的地区;在均衡条件下,所有的劳动力都将集中在一个地区。而哪个地区是劳动力集中的方向则是由这个地区的最初条件决定的,其关键在于是历史上是否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在这种情况下,要素流动表现为一个人口集聚的过程。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克鲁格曼指出:“贸易并不一定是国家之间技术或要素禀赋差别的必然结果;与之相反,贸易很可能只是扩大的市场及促进规模经济出现的一种途径,而且贸易的作用与劳动力增长和地区集聚的作用是相似的。”

在发表于1980年的《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及贸易模式》中:克鲁格曼在前文的模型基础上加入了运输成本这一因素,使得模型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其他条件与假设不变的情况下,运输成本的加入使得情况改变了——此时,较大的国家将会具有较高的工资。克鲁格曼从个人行为研究起,将运输成本看作是一座“冰山”——即任何运输的产品仅有一小部分能到达,其他部分在运输途中损耗掉了,并研究了其均衡的确定。经过一系列的推导和分析,克鲁格曼得出结论:在较大的国家里工人能获得较高的工资。这是因为较大国家的国内市场规模也比较大。而其他国家的工人则能从较好的贸易条件中获益。克鲁格曼同时推导出,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成本相同,则产品的生产地距离较大市场的国家将更有利。因为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减少运输成本。而为使两国的劳动力继续在本地就业,则这种优势必须用工资差别来抵消。文中分析与推导对工业化国家对人口众多的国家的高投资(例如对中国和印度)和国家间实际工资的差距等现实问题提出有益的理论解释。

在发表于1981年的《产业内分工与从贸易中获利》中:克鲁格曼从国际贸易的三个“悖论”2入手,进一步将规模报酬递增与比较优势同时纳入一个模型中,指出这两者都可以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并使用模型分析对这三个“悖论”做出了比较合理的理论解释。克鲁格曼在文中假定:存在两个产业,且两个产业相互独立,并且是对称的;在同一产业中,生产要素——劳动力是自由流动的。在对要素比例及贸易模式的推导和分析过程中,克鲁格曼假定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行产业内贸易,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之间则进行赫克歇尔-俄林式贸易。从而得出结论:贸易会导致要素价格相等,但不会改变生产模式。而产业内贸易指数必然等于要素比例相似指数,即。在贸易带来的利益和损失这一节中,克鲁格曼着重分析了在国家之间要素比例相似并主要进行产业内贸易的情况下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克鲁格曼指出贸易存在两种福利效应:一是由于要素价格相等产生的分配效应,此时劳动力的实际工资用自己产业的产品来表示并没有变化,而以其他产业的产品来表示却有可能会出现随要素的丰富或稀缺而升降;二是由于市场扩大使得可获得的产品种类增多,而这对每个个人都有利。克里格曼通过模型推倒指出,在自由贸易状态的情况下,分配效应为负(比之没有贸易的状态),将出现分配损失,而工人福利将由于市场扩大而增加。并进一步推导出,在产品的种类很多的情况下,较丰富的要素和稀缺要素都能从贸易中获利。当资源禀赋相似,两个要素也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好处。

在发表于1983年的《一个相互倾销的国际贸易模型》中:克鲁格曼使用库尔诺双寡头垄断模型对寡头垄断企业在既不存在比较优势也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的“相互倾销”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克鲁格曼在文中假定:有两个相同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一个企业生产商品。这两个国家互相出口产品并存在运输成本。在模型中,每个国家都是相互割裂的市场,并且每个国家分别选择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政策。每个企业都具有库尔诺双寡头垄断的特征,即每个企业都假定另一个企业供应给每个国家的产量都是固定的。克鲁格曼通过理论推导解释了相互倾销出现的原因和过程,指出:在一个不完全竞争的次佳世界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效应,一种是贸易导致的无谓的运输使得福利减少;一种是国际竞争导致价格下降从而减少了垄断扭曲。而当垄断所提高的价格超过在不存在垄断情况下的运输成本时,就会出现相互倾销。在运输成本很低的情况下,若企业获利,则贸易的发生会使福利改善;反之,如果运输成本很高,贸易也许会造成福利损失。

这几篇文章的分析与推导层层深入,不断完善了对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模型化解释,并形成了对产业内贸易比较系统的分析与理论,成为理解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新理论的重要文献。

三、启示

克鲁格曼在这些文章中显示出他将现实问题抽象并牢牢把握其中的关键的非凡能力。他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用严谨的数学模型表示出来,通过模型的推导来说明和分析问题。这种严谨的数学推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除此之外,在这四篇论文中克鲁格曼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并提出了新的看法和新的思想,创新的在国际贸易问题研究中引入了新的研究模式。而这些论文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这其中蕴含的新思想和新思路,它们为国际贸易研究领域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并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新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数学推导和模型之外,经济思想也是十分重要的,并在一些经典的论文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平时的学习和研究之中,我们也应该多加思考,努力形成自己对经济问题的看法与观点。只有这样模型研究与经济思想齐头并进,才能真正达到比较透彻的学习和研究经济理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PaulR.Krugman.IncreasingReturns,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InternationalTrade[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79,(9):469-479.

[2]PaulR.Krugman.ScaleEconomies,ProductDifferentiation,andthePatternofTrade[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0,(5):950-959.

[3]PaulR.Krugman.IntraindustrySpecializationandtheGainsfromTrade[J].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1,(5):959-973.

[4]JamesA.Brander,BarbaraJ.Spencer.ExportsubsidiesandInternationalMarketShareRivalry[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83,(18):227-242.

[5]JamesA.Brander,PaulR.Krugman.A''''ReciprocalDumping''''ModelofInternationalTrade[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83,(15):313-320.

[6]宣晓伟.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评介[J].管理世界(月刊),2002,(04).

发表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产业内贸易;国际贸易新理论

不同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用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贸易的产生,克鲁格曼指出:国家之间比较优势的不同只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基本原因,而规模报酬递增则是另一个基本原因。不同于传统的贸易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之上,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以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为前提,能更好的解释现实中的问题:为什么比较优势基本相同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远远超过比较优势有明显差别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额。为什么各个国家的工资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克鲁格曼之前也有很多经济学家研究过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俄林理论(1933年)中的一个重要分课题就是大规模生产的经济作用,巴拉萨(1967年)和克拉维斯(1971年)也曾提到规模经济理论在解释战后工业国家间国际贸易不断增长的现象时所起的关键作用。而克鲁格曼在前人的分析和研究上,创新的将规模报酬递增作为贸易产生的一个原因并结合均衡贸易理论和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系统的做出理论分析。

一、克鲁格曼论文中主要使用的模型和推导脉络

在克鲁格曼的论文中有诸多的假设并引用了多个模型,它们对理解克鲁格曼经典论文、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新理论中的推导和结论很有帮助。在这四篇克鲁格曼的经典论文中有许多相似的假设,其分析和推导方式也很有类似之处。克鲁格曼在论文中,假设规模经济是企业内生的,并且假定市场具有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市场结构。同时,引入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DS模型并对其作了一些修改。首先,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对这些理论加以变化并进行推导和分析:他将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DS模型简化。只考虑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并假定所有居民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数,所有产品以相同成本函数进行生产。其中和分别为劳动投入量和产量。并且假定,产量等于消费量,其中,成本函数表明:每件产品生产中使用的劳动力数量是产量的线性函数,并且随着产出的增加平均成本递减,边际成本则保持不变。很明显,这是一个规模经济的成本函数。而后,克鲁格曼假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劳动力全部用于各个产品的生产中,所以有且所有的产品都是对称的。克鲁格曼根据上述假设和模型,从效用函数开始,结合效用最大化原理推导出需求函数;根据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求出产品价格;根据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市场并且均衡利润为0的假设(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市场结构)得出生产产品的种类。在分析完封闭经济之后,克鲁格曼在各篇论文中进一步进行了推广和引申,或是考虑要素流动,或是加入运输成本,或是考虑要素比例,或是考虑自由贸易的福利效应,使得理论推导更具有现实意义,更能说明现实的问题。

克鲁格曼在论文中使用了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A.DixitandJ.Stiglitz)的DS模型来建立分析框架。DS模型是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于1977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多样化》一文中建立的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突模型。DS模型假设,存在两个国家,并且在其生产中都存在规模经济,而消费者偏好多样化的消费。在这种条件下,即使两国其他条件完全相同,仍然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选择来获得比较优势。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在DS模型中指出:从生产者方面来说,由于产品的生产规模越大成本就越低,因此产品的品种越少越好;而从消费者方面来讲,由于多样化消费的偏好,因此产品的品种越多越好。这就产生了一个两难冲突:消费者要求产品的品种更多;而生产者偏好生产更少的产品种类。而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市场竞争能使这种两难冲突达到一种次优的均衡:即每一个生产者都去生产一种差别性产品——既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和廉价的消费需求,又能使生产者本身获得一定程度的垄断利益——从而形成某种垄断竞争的局面。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最后得出结论:一个统一的规模扩大的市场更能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从而使这一两难冲突得以解决的可能性增大。

郭芳等:论西方国际贸易发展的里程碑克鲁格曼在论文中引入了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市场结构。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以下列条件作为前提:一是大量的厂商生产具有一定差别的产品,这些产品都是相近的替代品,厂商的进入不受限制;二是同一产品集团内厂商的数量如此之多,以至于每个厂商都预期它自身的行动不为其竞争对手所注意;三是同一产品集团内所有厂商的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中,每个企业都有一定的垄断权,同时规模收益是递增的,企业生产差别化产品(产品可以替代但不完全替代),彼此间互相争夺市场,而竞争的最终结果就是垄断利润消失,各个企业仅获得正常利润,即均衡利润为0。

二、克鲁格曼论文分析

在发表于1979年的《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一文中:克鲁格曼在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研究成果上,引入张伯伦的垄断竞争模型建立起一个数学模型,来论证在一个各国间不存在自然差异的世界中,贸易完全可以由报酬递增而产生。

克鲁格曼在这篇论文中建立的是一个单要素模型。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这意味着劳动分工是由市场的规模来决定的。随后克鲁格曼分析了市场规模扩大的三种途径,即劳动力增长、贸易及移民。劳动力的增长使得曲线向左移动,在新的均衡点B上,C下降,p/w也下降。由于x=α/(p/w-β),又n=L/(α+βLc))。则有,随着劳动力的增长每项产品的产量与产品的数量都将上升。在讨论贸易的作用时,克鲁格曼假定运输成本为0。由于对称假设,则两国的工资率和产品价格必定相等。在此种情况下,劳动力增长对两国所起的作用相同,都会使生产规模扩大,可供消费的产品品种增加。这样,由于实际工资的增加和可供选择的产品的增加,两国的福利都将增加。克鲁格曼在分析中指出这时贸易的地理方向是不确定的,能确定的仅仅是贸易量。其后,克鲁格曼对要素流动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克鲁格曼指出在上述前提下,若是出现了贸易障碍,则劳动力将向已经有较大劳动力数量的地区移动。假设无法进行货物贸易但是劳动力可以自有流动。则在这种情况下,人口较多的地区的实际工资及产品的种类都高于人口较少的地区;在均衡条件下,所有的劳动力都将集中在一个地区。而哪个地区是劳动力集中的方向则是由这个地区的最初条件决定的,其关键在于是历史上是否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在这种情况下,要素流动表现为一个人口集聚的过程。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克鲁格曼指出:“贸易并不一定是国家之间技术或要素禀赋差别的必然结果;与之相反,贸易很可能只是扩大的市场及促进规模经济出现的一种途径,而且贸易的作用与劳动力增长和地区集聚的作用是相似的。”

在发表于1980年的《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及贸易模式》中:克鲁格曼在前文的模型基础上加入了运输成本这一因素,使得模型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其他条件与假设不变的情况下,运输成本的加入使得情况改变了——此时,较大的国家将会具有较高的工资。克鲁格曼从个人行为研究起,将运输成本看作是一座“冰山”——即任何运输的产品仅有一小部分能到达,其他部分在运输途中损耗掉了,并研究了其均衡的确定。经过一系列的推导和分析,克鲁格曼得出结论:在较大的国家里工人能获得较高的工资。这是因为较大国家的国内市场规模也比较大。而其他国家的工人则能从较好的贸易条件中获益。克鲁格曼同时推导出,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成本相同,则产品的生产地距离较大市场的国家将更有利。因为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减少运输成本。而为使两国的劳动力继续在本地就业,则这种优势必须用工资差别来抵消。文中分析与推导对工业化国家对人口众多的国家的高投资(例如对中国和印度)和国家间实际工资的差距等现实问题提出有益的理论解释。

在发表于1981年的《产业内分工与从贸易中获利》中:克鲁格曼从国际贸易的三个“悖论”2入手,进一步将规模报酬递增与比较优势同时纳入一个模型中,指出这两者都可以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并使用模型分析对这三个“悖论”做出了比较合理的理论解释。克鲁格曼在文中假定:存在两个产业,且两个产业相互独立,并且是对称的;在同一产业中,生产要素——劳动力是自由流动的。在对要素比例及贸易模式的推导和分析过程中,克鲁格曼假定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行产业内贸易,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之间则进行赫克歇尔-俄林式贸易。从而得出结论:贸易会导致要素价格相等,但不会改变生产模式。而产业内贸易指数必然等于要素比例相似指数,即。在贸易带来的利益和损失这一节中,克鲁格曼着重分析了在国家之间要素比例相似并主要进行产业内贸易的情况下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克鲁格曼指出贸易存在两种福利效应:一是由于要素价格相等产生的分配效应,此时劳动力的实际工资用自己产业的产品来表示并没有变化,而以其他产业的产品来表示却有可能会出现随要素的丰富或稀缺而升降;二是由于市场扩大使得可获得的产品种类增多,而这对每个个人都有利。克里格曼通过模型推倒指出,在自由贸易状态的情况下,分配效应为负(比之没有贸易的状态),将出现分配损失,而工人福利将由于市场扩大而增加。并进一步推导出,在产品的种类很多的情况下,较丰富的要素和稀缺要素都能从贸易中获利。当资源禀赋相似,两个要素也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好处。

在发表于1983年的《一个相互倾销的国际贸易模型》中:克鲁格曼使用库尔诺双寡头垄断模型对寡头垄断企业在既不存在比较优势也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的“相互倾销”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克鲁格曼在文中假定:有两个相同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一个企业生产商品。这两个国家互相出口产品并存在运输成本。在模型中,每个国家都是相互割裂的市场,并且每个国家分别选择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政策。每个企业都具有库尔诺双寡头垄断的特征,即每个企业都假定另一个企业供应给每个国家的产量都是固定的。克鲁格曼通过理论推导解释了相互倾销出现的原因和过程,指出:在一个不完全竞争的次佳世界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效应,一种是贸易导致的无谓的运输使得福利减少;一种是国际竞争导致价格下降从而减少了垄断扭曲。而当垄断所提高的价格超过在不存在垄断情况下的运输成本时,就会出现相互倾销。在运输成本很低的情况下,若企业获利,则贸易的发生会使福利改善;反之,如果运输成本很高,贸易也许会造成福利损失。

这几篇文章的分析与推导层层深入,不断完善了对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模型化解释,并形成了对产业内贸易比较系统的分析与理论,成为理解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新理论的重要文献。

三、启示

克鲁格曼在这些文章中显示出他将现实问题抽象并牢牢把握其中的关键的非凡能力。他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用严谨的数学模型表示出来,通过模型的推导来说明和分析问题。这种严谨的数学推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除此之外,在这四篇论文中克鲁格曼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并提出了新的看法和新的思想,创新的在国际贸易问题研究中引入了新的研究模式。而这些论文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这其中蕴含的新思想和新思路,它们为国际贸易研究领域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并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新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数学推导和模型之外,经济思想也是十分重要的,并在一些经典的论文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平时的学习和研究之中,我们也应该多加思考,努力形成自己对经济问题的看法与观点。只有这样模型研究与经济思想齐头并进,才能真正达到比较透彻的学习和研究经济理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PaulR.Krugman.IncreasingReturns,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InternationalTrade[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79,(9):469-479.

[2]PaulR.Krugman.ScaleEconomies,ProductDifferentiation,andthePatternofTrade[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0,(5):950-959.

[3]PaulR.Krugman.IntraindustrySpecializationandtheGainsfromTrade[J].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1,(5):959-973.

[4]JamesA.Brander,BarbaraJ.Spencer.ExportsubsidiesandInternationalMarketShareRivalry[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83,(18):227-242.

[5]JamesA.Brander,PaulR.Krugman.A''''ReciprocalDumping''''ModelofInternationalTrade[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83,(15):313-320.

[6]宣晓伟.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评介[J].管理世界(月刊),2002,(04).

发表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在克鲁格曼之前也有很多经济学家研究过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俄林理论(1933年)中的一个重要分课题就是大规模生产的经济作用,巴拉萨(1967年)和克拉维斯(1971年)也曾提到规模经济理论在解释战后工业国家间国际贸易不断增长的现象时所起的关键作用。而克鲁格曼在前人的分析和研究上,创新的将规模报酬递增作为贸易产生的一个原因并结合均衡贸易理论和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系统的做出理论分析。

一、克鲁格曼论文中主要使用的模型和推导脉络

在克鲁格曼的论文中有诸多的假设并引用了多个模型,它们对理解克鲁格曼经典论文、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新理论中的推导和结论很有帮助。在这四篇克鲁格曼的经典论文中有许多相似的假设,其分析和推导方式也很有类似之处。克鲁格曼在论文中,假设规模经济是企业内生的,并且假定市场具有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市场结构。同时,引入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DS模型并对其作了一些修改。首先,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对这些理论加以变化并进行推导和分析:他将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DS模型简化。只考虑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并假定所有居民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数,所有产品以相同成本函数进行生产。其中和分别为劳动投入量和产量。并且假定,产量等于消费量,其中,成本函数表明:每件产品生产中使用的劳动力数量是产量的线性函数,并且随着产出的增加平均成本递减,边际成本则保持不变。很明显,这是一个规模经济的成本函数。而后,克鲁格曼假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劳动力全部用于各个产品的生产中,所以有且所有的产品都是对称的。克鲁格曼根据上述假设和模型,从效用函数开始,结合效用最大化原理推导出需求函数;根据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求出产品价格;根据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市场并且均衡利润为0的假设(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市场结构)得出生产产品的种类。在分析完封闭经济之后,克鲁格曼在各篇论文中进一步进行了推广和引申,或是考虑要素流动,或是加入运输成本,或是考虑要素比例,或是考虑自由贸易的福利效应,使得理论推导更具有现实意义,更能说明现实的问题。

克鲁格曼在论文中使用了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A.DixitandJ.Stiglitz)的DS模型来建立分析框架。DS模型是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于1977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多样化》一文中建立的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突模型。DS模型假设,存在两个国家,并且在其生产中都存在规模经济,而消费者偏好多样化的消费。在这种条件下,即使两国其他条件完全相同,仍然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选择来获得比较优势。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在DS模型中指出:从生产者方面来说,由于产品的生产规模越大成本就越低,因此产品的品种越少越好;而从消费者方面来讲,由于多样化消费的偏好,因此产品的品种越多越好。这就产生了一个两难冲突:消费者要求产品的品种更多;而生产者偏好生产更少的产品种类。而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市场竞争能使这种两难冲突达到一种次优的均衡:即每一个生产者都去生产一种差别性产品——既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和廉价的消费需求,又能使生产者本身获得一定程度的垄断利益——从而形成某种垄断竞争的局面。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最后得出结论:一个统一的规模扩大的市场更能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从而使这一两难冲突得以解决的可能性增大。

郭芳等:论西方国际贸易发展的里程碑克鲁格曼在论文中引入了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市场结构。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以下列条件作为前提:一是大量的厂商生产具有一定差别的产品,这些产品都是相近的替代品,厂商的进入不受限制;二是同一产品集团内厂商的数量如此之多,以至于每个厂商都预期它自身的行动不为其竞争对手所注意;三是同一产品集团内所有厂商的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中,每个企业都有一定的垄断权,同时规模收益是递增的,企业生产差别化产品(产品可以替代但不完全替代),彼此间互相争夺市场,而竞争的最终结果就是垄断利润消失,各个企业仅获得正常利润,即均衡利润为0。

二、克鲁格曼论文分析

在发表于1979年的《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一文中:克鲁格曼在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研究成果

上,引入张伯伦的垄断竞争模型建立起一个数学模型,来论证在一个各国间不存在自然差异的世界中,贸易完全可以由报酬递增而产生。

克鲁格曼在这篇论文中建立的是一个单要素模型。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这意味着劳动分工是由市场的规模来决定的。随后克鲁格曼分析了市场规模扩大的三种途径,即劳动力增长、贸易及移民。劳动力的增长使得曲线向左移动,在新的均衡点B上,C下降,p/w也下降。由于x=α/(p/w-β),又n=L/(α+βLc))。则有,随着劳动力的增长每项产品的产量与产品的数量都将上升。在讨论贸易的作用时,克鲁格曼假定运输成本为0。由于对称假设,则两国的工资率和产品价格必定相等。在此种情况下,劳动力增长对两国所起的作用相同,都会使生产规模扩大,可供消费的产品品种增加。这样,由于实际工资的增加和可供选择的产品的增加,两国的福利都将增加。克鲁格曼在分析中指出这时贸易的地理方向是不确定的,能确定的仅仅是贸易量。其后,克鲁格曼对要素流动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克鲁格曼指出在上述前提下,若是出现了贸易障碍,则劳动力将向已经有较大劳动力数量的地区移动。假设无法进行货物贸易但是劳动力可以自有流动。则在这种情况下,人口较多的地区的实际工资及产品的种类都高于人口较少的地区;在均衡条件下,所有的劳动力都将集中在一个地区。而哪个地区是劳动力集中的方向则是由这个地区的最初条件决定的,其关键在于是历史上是否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在这种情况下,要素流动表现为一个人口集聚的过程。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克鲁格曼指出:“贸易并不一定是国家之间技术或要素禀赋差别的必然结果;与之相反,贸易很可能只是扩大的市场及促进规模经济出现的一种途径,而且贸易的作用与劳动力增长和地区集聚的作用是相似的。”

在发表于1980年的《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及贸易模式》中:克鲁格曼在前文的模型基础上加入了运输成本这一因素,使得模型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其他条件与假设不变的情况下,运输成本的加入使得情况改变了——此时,较大的国家将会具有较高的工资。克鲁格曼从个人行为研究起,将运输成本看作是一座“冰山”——即任何运输的产品仅有一小部分能到达,其他部分在运输途中损耗掉了,并研究了其均衡的确定。经过一系列的推导和分析,克鲁格曼得出结论:在较大的国家里工人能获得较高的工资。这是因为较大国家的国内市场规模也比较大。而其他国家的工人则能从较好的贸易条件中获益。克鲁格曼同时推导出,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成本相同,则产品的生产地距离较大市场的国家将更有利。因为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减少运输成本。而为使两国的劳动力继续在本地就业,则这种优势必须用工资差别来抵消。文中分析与推导对工业化国家对人口众多的国家的高投资(例如对中国和印度)和国家间实际工资的差距等现实问题提出有益的理论解释。

在发表于1981年的《产业内分工与从贸易中获利》中:克鲁格曼从国际贸易的三个“悖论”2入手,进一步将规模报酬递增与比较优势同时纳入一个模型中,指出这两者都可以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并使用模型分析对这三个“悖论”做出了比较合理的理论解释。克鲁格曼在文中假定:存在两个产业,且两个产业相互独立,并且是对称的;在同一产业中,生产要素——劳动力是自由流动的。在对要素比例及贸易模式的推导和分析过程中,克鲁格曼假定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行产业内贸易,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之间则进行赫克歇尔-俄林式贸易。从而得出结论:贸易会导致要素价格相等,但不会改变生产模式。而产业内贸易指数必然等于要素比例相似指数,即。在贸易带来的利益和损失这一节中,克鲁格曼着重分析了在国家之间要素比例相似并主要进行产业内贸易的情况下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克鲁格曼指出贸易存在两种福利效应:一是由于要素价格相等产生的分配效应,此时劳动力的实际工资用自己产业的产品来表示并没有变化,而以其他产业的产品来表示却有可能会出现随要素的丰富或稀缺而升降;二是由于市场扩大使得可获得的产品种类增多,而这对每个个人都有利。克里格曼通过模型推倒指出,在自由贸易状态的情况下,分配效应为负(比之没有贸易的状态),将出现分配损失,而工人福利将由于市场扩大而增加。并进一步推导出,在产品的种类很多的情况下,较丰富的要素和稀缺要素都能从贸易中获利。当资源禀赋相似,两个要素也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好处。

在发表于1983年的《一个相互倾销的国际贸易模型》中:克鲁格曼使用库尔诺双寡头垄断模型对寡头垄断企业在既不存在比较优势也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的“相互倾销”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克鲁格曼在文中假定:有两个相同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一个企业生产商品。这两个国家互相出口产品并存在运输成本。在模型中,每个国家都是相互割裂的市场,并且每个国家分别选择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政策。每个企业都具有库尔诺双寡头垄断的特征,即每个企业都假定另一个企业供应给每个国家的产量都是固定的。克鲁格曼通过理论推导解释了相互倾销出现的原因和过程,指出:在一个不完全竞争的次佳世界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效应,一种是贸易导致的无谓的运输使得福利减少;一种是国际竞争导致价格下降从而减少了垄断扭曲。而当垄断所提高的价格超过在不存在垄断情况下的运输成本时,就会出现相互倾销。在运输成本很低的情况下,若企业获利,则贸易的发生会使福利改善;反之,如果运输成本很高,贸易也许会造成福利损失。

这几篇文章的分析与推导层层深入,不断完善了对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模型化解释,并形成了对产业内贸易比较系统的分析与理论,成为理解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新理论的重要文献。

三、启示

克鲁格曼在这些文章中显示出他将现实问题抽象并牢牢把握其中的关键的非凡能力。他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用严谨的数学模型表示出来,通过模型的推导来说明和分析问题。这种严谨的数学推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除此之外,在这四篇论文中克鲁格曼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并提出了新的看法和新的思想,创新的在国际贸易问题研究中引入了新的研究模式。而这些论文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这其中蕴含的新思想和新思路,它们为国际贸易研究领域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并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新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数学推导和模型之外,经济思想也是十分重要的,并在一些经典的论文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平时的学习和研究之中,我们也应该多加思考,努力形成自己对经济问题的看法与观点。只有这样模型研究与经济思想齐头并进,才能真正达到比较透彻的学习和研究经济理论的目的。

摘要:通过对克鲁格曼1980年代的四篇经典论文的研读试图对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做一些浅析。克鲁格曼在这些论文中对国际贸易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他引入一系列的模型并通过模型的推导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决定国际分工模式的因素、贸易政策的后果的问题。

发表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尝试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是很重要的。国际贸易是一门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很紧密的课程,本文针对国际贸易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并对实施这些措施所能达到的效果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说明。

竞争日益激熟的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等院校自然应当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改革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由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法占据主导地位转变为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国际贸易是大多数经管类本科生都要学习的课程,国际贸易教学的内容主要分两个部分: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的内容比较抽象如果总是老师在讲台上讲教学过程容易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是很浓,教学效果也就比较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在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学生参与方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肯定。

(1)在学习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的时候布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并概括总结后作为作业交上来。比如查阅近几年的世界贸易额、我国的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对外贸易依存度等等数据,思考与这些数据相关的问题,比如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是否如人们正在讨论的太高了?从我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数据中可以发现隐含着什么问题,查阅资料可以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国际贸易领域中的统计数据学会尽快掌握比较可靠的最新的数据资料可以了解国内外与所学基本概念相关的热点问题和基本情况使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知识马上与现实实践联系起来,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基础知识也帮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同时让他自己感到所学的知识很有用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加对学习国际贸易的兴趣。

(2)在学习国际贸易中的一些代表性理论时不急于将理论内容等直接讲述给学生而是先把某一方面的理论要思考要解决的问题先给学生提出来让学生自己考虑,如果自己作为经济学家或者相关政策的制定者,这些问题应该怎样思考怎样解决。比如在讲国际贸易理论之前,现提出问题国家和国家之间为什么要进行贸易、如何进行贸易、贸易的结果会如何,又比如,在讲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之前先提问: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怎样进行投资、投资会产生什么效应7让学生先来回答.并将学生们的想法摘要记录在黑板上然后将代表性理论阐述出来通过比较分析学生们和经济学家们思路的异同,使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代表性理论的思维逻辑和政策含义并且能够对代表性理论的贡献以及局限性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活跃的思维被激发出来探索规律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对于经典和权威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对于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会得到充分的肯定。

(3)在开课之初就给学生布置期末要交一篇学术论文.按公开发表的形式写作题目自选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做前期的训练。自选题目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只有对国际贸易的理论和实践了解比较多以后,才可能找到或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或现象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发现自己兴趣点的过程学生知道了自己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并愿意去付出努力思考解决。在科学研究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在其后写作的过程中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组织材料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术论文写作的水平等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在交来的论文中我们时常会看到新闻性的或者是文学形式的语言.通过论文的写作发现了问题就可以及时地给学生进行指导.要求用客观的专业性的语言进行表述并且要遵循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学生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会是对自己学习的一个肯定。个别写的比较好的同学将论文投稿,最终公开发表更是对他们的一种激励。

(4)在老师讲授的过程中将现实中的实践活动或者案例拿出来引导学生讨论,甚至有时候在课堂上会产生辩论的情况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不时会擦出耀眼的火花。因为国际留易本身是一门与现实经济活动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因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讨论的内容比比皆是。比如结合中国的情况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活动进行分析、对国际反倾销反补贴的问题进行讨论、对绿色贸易壁垒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对出口退税的实施进行分析、对自由贸易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对我国铁矿石进口的问题以及国际铁矿石价格形成机制进行讨论、对我国石油天然气进出口问题进行分析、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等等。在讨论中,学生们会越来越感到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因为国际贸易的内容直接来自于现实经济活动、掌握这些知识对现实经济活动非常有用。在争论中同学们可以得到思想和知识水平以及思辨能力的提高同时在争论的过程中也容易发现同学对于某一专业知识的误解、或者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片面理解甚至偏激的想法利于老师及时给予纠正。

(5)在开学两周后把班里的同学随机分组随机指定组长,以组为单位开始准备在后半学期进行的上台“演讲”。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从选题到讲演的全过程。当然选题必须紧扣国际贸易所学内容并且是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各小组选题后会进行内部分工查资料、组织资料并以适当的形式写出来,做成ppt在课堂上由每一位组员讲解一部分。讲演后全班同学及老师对他们的讲演进行讲评指出好的方面和存在问题的方面.并提出改进建议。

这样组织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几个好处:

①随机分组使得具有不同兴趣、不同知识层次、不同能力水平、不同性格特点的同学相遇在一个组里,来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增强同学们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②随机选组长是给一些平时根本不愿意或者不敢在大家面前出头露面、更不会去做组织领导工作的一些同学锻炼的机会:

③每一位同学都上台演讲这是各届同学都非常肯定的一种方法,他们认为原本自己不擅言辞.更不敢在大家面前讲话而这种形式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使自己能够而且很好地在公众场合下展示自己,并且通过看同学的表现学习好的避免不好的通过老师和同学们的讲评也更近一步让自己了解优势改正或完善自己不具优势的一面。

④在学生的演讲过程中老师可以发现同学们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加以引导和修正。比如同学们往往存在讲述问题不注意逻辑关系、框架结构就可以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同时也可以发现同学们的兴趣点、以及他们独立思考的思想火花。

⑤还有一个很明显的成果就是学生做即丁的水平直线上升。

老师在学生讲演后的讲评非常重要.这需要老师做好更充分的知识积累和思考。学生很多,关注的问题也会很多涉及面很广,学生讲出来的不一定是老师自己一直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比如有同学会感兴趣几个国家之间的军火贸易、有的会感兴趣奢侈品贸易、有的会感兴趣动漫出口、有的会感兴趣台湾对大陆的蔬菜贸易;有的会感兴趣各国在非洲的投资、有的会感兴趣欧盟与美国的贸易摩擦问题、有的会对中国要不要抵制日货有很多想法……一这就要求老师能够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掌控课堂的能力大学生们对不能让自己心服口服的老师是不会买账的。

同学们之间如果能够讨论起来就更好,因为有不同想法才会有讨论,如果只是某同学随便在上面讲,其他同学听着即使老师或讲授的同学提问也没有什么想法的话,那是比较麻烦的事情那只能说明对此问题没有一丁点认识,那就很难达到教学的目的了。因此,在每组同学演讲前约一周时间,要把讲演的题目告诉大家.让大家可以浏览一些相关资料对所讨论的话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见解。

(6)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课堂上会比较多地选择一些现实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发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可以解决的办法。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案例可以设定情景,将学生们赋予不同的角色.比如进出口公司.运输公司、保险公司、进出口国的银行、仲裁机构(或法院)等等.由他们自己来模仿案例中的当事人也就是利益关系人来处理这样的纠纷,然后进行案例的分析。我们会看到,同学们热情很高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各种尝试。他们会根据规则、惯例等来据理力争也会不拘泥于规则、法律、惯例等,在适当的时候,为了长远的利益作出一定的让步和妥协.采取更灵活更有益的变通方法。这样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们对于所学内容掌握得更加深入和全面。

(7)在国际贸易实务的知识讲授完成后会安排同学们进行模拟实验。在没有模拟实验室的时候我们以教室为试验区域,划分出谈判区、进口国、出口国.在桌子上摆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等的牌子将各种纸质单据复印好在模拟过程中使用.学生进入各自的角色进行货物进出口全过程的模拟。教室里会看到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做着进出动中各个环节的工作,有的同学手里还拿着书本一边查看一边做,不时有同学互相讨论着或着来问老师。在有了计算机模拟软件以后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进入了计算机模拟实验室学生们在计算机上进行商品进出口的全过程模拟系统自动给每位同学打出分数来.在实际模拟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掌握会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和提升。

发表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尝试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是很重要的。国际贸易是一门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很紧密的课程,本文针对国际贸易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并对实施这些措施所能达到的效果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说明。

竞争日益激熟的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等院校自然应当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改革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由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法占据主导地位转变为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国际贸易是大多数经管类本科生都要学习的课程,国际贸易教学的内容主要分两个部分: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的内容比较抽象如果总是老师在讲台上讲教学过程容易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是很浓,教学效果也就比较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在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学生参与方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肯定。

(1)在学习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的时候布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并概括总结后作为作业交上来。比如查阅近几年的世界贸易额、我国的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对外贸易依存度等等数据,思考与这些数据相关的问题,比如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是否如人们正在讨论的太高了?从我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数据中可以发现隐含着什么问题,查阅资料可以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国际贸易领域中的统计数据学会尽快掌握比较可靠的最新的数据资料可以了解国内外与所学基本概念相关的热点问题和基本情况使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知识马上与现实实践联系起来,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基础知识也帮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同时让他自己感到所学的知识很有用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加对学习国际贸易的兴趣。

(2)在学习国际贸易中的一些代表性理论时不急于将理论内容等直接讲述给学生而是先把某一方面的理论要思考要解决的问题先给学生提出来让学生自己考虑,如果自己作为经济学家或者相关政策的制定者,这些问题应该怎样思考怎样解决。比如在讲国际贸易理论之前,现提出问题国家和国家之间为什么要进行贸易、如何进行贸易、贸易的结果会如何,又比如,在讲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之前先提问: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怎样进行投资、投资会产生什么效应7让学生先来回答.并将学生们的想法摘要记录在黑板上然后将代表性理论阐述出来通过比较分析学生们和经济学家们思路的异同,使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代表性理论的思维逻辑和政策含义并且能够对代表性理论的贡献以及局限性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活跃的思维被激发出来探索规律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对于经典和权威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对于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会得到充分的肯定。

(3)在开课之初就给学生布置期末要交一篇学术论文.按公开发表的形式写作题目自选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做前期的训练。自选题目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只有对国际贸易的理论和实践了解比较多以后,才可能找到或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或现象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发现自己兴趣点的过程学生知道了自己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并愿意去付出努力思考解决。在科学研究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在其后写作的过程中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组织材料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术论文写作的水平等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在交来的论文中我们时常会看到新闻性的或者是文学形式的语言.通过论文的写作发现了问题就可以及时地给学生进行指导.要求用客观的专业性的语言进行表述并且要遵循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学生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会是对自己学习的一个肯定。个别写的比较好的同学将论文投稿,最终公开发表更是对他们的一种激励。

(4)在老师讲授的过程中将现实中的实践活动或者案例拿出来引导学生讨论,甚至有时候在课堂上会产生辩论的情况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不时会擦出耀眼的火花。因为国际留易本身是一门与现实经济活动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因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讨论的内容比比皆是。比如结合中国的情况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活动进行分析、对国际反倾销反补贴的问题进行讨论、对绿色贸易壁垒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对出口退税的实施进行分析、对自由贸易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对我国铁矿石进口的问题以及国际铁矿石价格形成机制进行讨论、对我国石油天然气进出口问题进行分析、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等等。在讨论中,学生们会越来越感到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因为国际贸易的内容直接来自于现实经济活动、掌握这些知识对现实经济活动非常有用。在争论中同学们可以得到思想和知识水平以及思辨能力的提高同时在争论的过程中也容易发现同学对于某一专业知识的误解、或者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片面理解甚至偏激的想法利于老师及时给予纠正。

(5)在开学两周后把班里的同学随机分组随机指定组长,以组为单位开始准备在后半学期进行的上台“演讲”。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从选题到讲演的全过程。当然选题必须紧扣国际贸易所学内容并且是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各小组选题后会进行内部分工查资料、组织资料并以适当的形式写出来,做成PPT在课堂上由每一位组员讲解一部分。讲演后全班同学及老师对他们的讲演进行讲评指出好的方面和存在问题的方面.并提出改进建议。

这样组织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几个好处:

①随机分组使得具有不同兴趣、不同知识层次、不同能力水平、不同性格特点的同学相遇在一个组里,来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增强同学们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②随机选组长是给一些平时根本不愿意或者不敢在大家面前出头露面、更不会去做组织领导工作的一些同学锻炼的机会:

③每一位同学都上台演讲这是各届同学都非常肯定的一种方法,他们认为原本自己不擅言辞.更不敢在大家面前讲话而这种形式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使自己能够而且很好地在公众场合下展示自己,并且通过看同学的表现学习好的避免不好的通过老师和同学们的讲评也更近一步让自己了解优势改正或完善自己不具优势的一面。

④在学生的演讲过程中老师可以发现同学们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加以引导和修正。比如同学们往往存在讲述问题不注意逻辑关系、框架结构就可以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同时也可以发现同学们的兴趣点、以及他们独立思考的思想火花。

⑤还有一个很明显的成果就是学生做即丁的水平直线上升。

老师在学生讲演后的讲评非常重要.这需要老师做好更充分的知识积累和思考。学生很多,关注的问题也会很多涉及面很广,学生讲出来的不一定是老师自己一直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比如有同学会感兴趣几个国家之间的军火贸易、有的会感兴趣奢侈品贸易、有的会感兴趣动漫出口、有的会感兴趣台湾对大陆的蔬菜贸易;有的会感兴趣各国在非洲的投资、有的会感兴趣欧盟与美国的贸易摩擦问题、有的会对中国要不要抵制日货有很多想法……一这就要求老师能够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掌控课堂的能力大学生们对不能让自己心服口服的老师是不会买账的。

同学们之间如果能够讨论起来就更好,因为有不同想法才会有讨论,如果只是某同学随便在上面讲,其他同学听着即使老师或讲授的同学提问也没有什么想法的话,那是比较麻烦的事情那只能说明对此问题没有一丁点认识,那就很难达到教学的目的了。因此,在每组同学演讲前约一周时间,要把讲演的题目告诉大家.让大家可以浏览一些相关资料对所讨论的话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见解。

(6)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课堂上会比较多地选择一些现实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发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可以解决的办法。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案例可以设定情景,将学生们赋予不同的角色.比如进出口公司.运输公司、保险公司、进出口国的银行、仲裁机构(或法院)等等.由他们自己来模仿案例中的当事人也就是利益关系人来处理这样的纠纷,然后进行案例的分析。我们会看到,同学们热情很高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各种尝试。他们会根据规则、惯例等来据理力争也会不拘泥于规则、法律、惯例等,在适当的时候,为了长远的利益作出一定的让步和妥协.采取更灵活更有益的变通方法。这样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们对于所学内容掌握得更加深入和全面。www.gwyoo

(7)在国际贸易实务的知识讲授完成后会安排同学们进行模拟实验。在没有模拟实验室的时候我们以教室为试验区域,划分出谈判区、进口国、出口国.在桌子上摆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等的牌子将各种纸质单据复印好在模拟过程中使用.学生进入各自的角色进行货物进出口全过程的模拟。教室里会看到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做着进出动中各个环节的工作,有的同学手里还拿着书本一边查看一边做,不时有同学互相讨论着或着来问老师。在有了计算机模拟软件以后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进入了计算机模拟实验室学生们在计算机上进行商品进出口的全过程模拟系统自动给每位同学打出分数来.在实际模拟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掌握会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和提升。

发表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教学主动参与措施

竞争日益激熟的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等院校自然应当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改革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由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法占据主导地位转变为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国际贸易是大多数经管类本科生都要学习的课程,国际贸易教学的内容主要分两个部分: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的内容比较抽象如果总是老师在讲台上讲教学过程容易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是很浓,教学效果也就比较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在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学生参与方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肯定。

(1)在学习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的时候布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并概括总结后作为作业交上来。比如查阅近几年的世界贸易额、我国的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对外贸易依存度等等数据,思考与这些数据相关的问题,比如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是否如人们正在讨论的太高了?从我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数据中可以发现隐含着什么问题,查阅资料可以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国际贸易领域中的统计数据学会尽快掌握比较可靠的最新的数据资料可以了解国内外与所学基本概念相关的热点问题和基本情况使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知识马上与现实实践联系起来,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基础知识也帮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同时让他自己感到所学的知识很有用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加对学习国际贸易的兴趣。

(2)在学习国际贸易中的一些代表性理论时不急于将理论内容等直接讲述给学生而是先把某一方面的理论要思考要解决的问题先给学生提出来让学生自己考虑,如果自己作为经济学家或者相关政策的制定者,这些问题应该怎样思考怎样解决。比如在讲国际贸易理论之前,现提出问题国家和国家之间为什么要进行贸易、如何进行贸易、贸易的结果会如何,又比如,在讲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之前先提问: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怎样进行投资、投资会产生什么效应7让学生先来回答.并将学生们的想法摘要记录在黑板上然后将代表性理论阐述出来通过比较分析学生们和经济学家们思路的异同,使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代表性理论的思维逻辑和政策含义并且能够对代表性理论的贡献以及局限性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活跃的思维被激发出来探索规律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对于经典和权威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对于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会得到充分的肯定。

(3)在开课之初就给学生布置期末要交一篇学术论文.按公开发表的形式写作题目自选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做前期的训练。自选题目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只有对国际贸易的理论和实践了解比较多以后,才可能找到或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或现象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发现自己兴趣点的过程学生知道了自己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并愿意去付出努力思考解决。在科学研究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在其后写作的过程中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组织材料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术论文写作的水平等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在交来的论文中我们时常会看到新闻性的或者是文学形式的语言.通过论文的写作发现了问题就可以及时地给学生进行指导.要求用客观的专业性的语言进行表述并且要遵循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学生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会是对自己学习的一个肯定。个别写的比较好的同学将论文投稿,最终公开发表更是对他们的一种激励。

(4)在老师讲授的过程中将现实中的实践活动或者案例拿出来引导学生讨论,甚至有时候在课堂上会产生辩论的情况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不时会擦出耀眼的火花。因为国际留易本身是一门与现实经济活动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因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讨论的内容比比皆是。比如结合中国的情况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活动进行分析、对国际反倾销反补贴的问题进行讨论、对绿色贸易壁垒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对出口退税的实施进行分析、对自由贸易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对我国铁矿石进口的问题以及国际铁矿石价格形成机制进行讨论、对我国石油天然气进出口问题进行分析、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等等。在讨论中,学生们会越来越感到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因为国际贸易的内容直接来自于现实经济活动、掌握这些知识对现实经济活动非常有用。在争论中同学们可以得到思想和知识水平以及思辨能力的提高同时在争论的过程中也容易发现同学对于某一专业知识的误解、或者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片面理解甚至偏激的想法利于老师及时给予纠正。

(5)在开学两周后把班里的同学随机分组随机指定组长,以组为单位开始准备在后半学期进行的上台“演讲”。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从选题到讲演的全过程。当然选题必须紧扣国际贸易所学内容并且是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各小组选题后会进行内部分工查资料、组织资料并以适当的形式写出来,做成PPT在课堂上由每一位组员讲解一部分。讲演后全班同学及老师对他们的讲演进行讲评指出好的方面和存在问题的方面.并提出改进建议。

这样组织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几个好处:

①随机分组使得具有不同兴趣、不同知识层次、不同能力水平、不同性格特点的同学相遇在一个组里,来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增强同学们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②随机选组长是给一些平时根本不愿意或者不敢在大家面前出头露面、更不会去做组织领导工作的一些同学锻炼的机会:

③每一位同学都上台演讲这是各届同学都非常肯定的一种方法,他们认为原本自己不擅言辞.更不敢在大家面前讲话而这种形式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使自己能够而且很好地在公众场合下展示自己,并且通过看同学的表现学习好的避免不好的通过老师和同学们的讲评也更近一步让自己了解优势改正或完善自己不具优势的一面。

④在学生的演讲过程

中老师可以发现同学们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加以引导和修正。比如同学们往往存在讲述问题不注意逻辑关系、框架结构就可以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同时也可以发现同学们的兴趣点、以及他们独立思考的思想火花。

⑤还有一个很明显的成果就是学生做即丁的水平直线上升。

老师在学生讲演后的讲评非常重要.这需要老师做好更充分的知识积累和思考。学生很多,关注的问题也会很多涉及面很广,学生讲出来的不一定是老师自己一直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比如有同学会感兴趣几个国家之间的军火贸易、有的会感兴趣奢侈品贸易、有的会感兴趣动漫出口、有的会感兴趣台湾对大陆的蔬菜贸易;有的会感兴趣各国在非洲的投资、有的会感兴趣欧盟与美国的贸易摩擦问题、有的会对中国要不要抵制日货有很多想法……一这就要求老师能够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掌控课堂的能力大学生们对不能让自己心服口服的老师是不会买账的。

同学们之间如果能够讨论起来就更好,因为有不同想法才会有讨论,如果只是某同学随便在上面讲,其他同学听着即使老师或讲授的同学提问也没有什么想法的话,那是比较麻烦的事情那只能说明对此问题没有一丁点认识,那就很难达到教学的目的了。因此,在每组同学演讲前约一周时间,要把讲演的题目告诉大家.让大家可以浏览一些相关资料对所讨论的话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见解。

(6)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课堂上会比较多地选择一些现实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发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可以解决的办法。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案例可以设定情景,将学生们赋予不同的角色.比如进出口公司.运输公司、保险公司、进出口国的银行、仲裁机构(或法院)等等.由他们自己来模仿案例中的当事人也就是利益关系人来处理这样的纠纷,然后进行案例的分析。我们会看到,同学们热情很高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各种尝试。他们会根据规则、惯例等来据理力争也会不拘泥于规则、法律、惯例等,在适当的时候,为了长远的利益作出一定的让步和妥协.采取更灵活更有益的变通方法。这样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们对于所学内容掌握得更加深入和全面。

(7)在国际贸易实务的知识讲授完成后会安排同学们进行模拟实验。在没有模拟实验室的时候我们以教室为试验区域,划分出谈判区、进口国、出口国.在桌子上摆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等的牌子将各种纸质单据复印好在模拟过程中使用.学生进入各自的角色进行货物进出口全过程的模拟。教室里会看到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做着进出动中各个环节的工作,有的同学手里还拿着书本一边查看一边做,不时有同学互相讨论着或着来问老师。在有了计算机模拟软件以后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进入了计算机模拟实验室学生们在计算机上进行商品进出口的全过程模拟系统自动给每位同学打出分数来.在实际模拟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掌握会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和提升。

发表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026-02

外商直接投资(FDI)作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跨学科性,目前已成为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甚至政治学研究的前沿之一,引起众多研究者关注,研究成果颇丰,但查阅国内相关期刊学术论文,至今未见对FDI相关文献长时间序列的研究热点分析。为此,笔者采用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2005-2014年国内17种CSSCI期刊发表的部分FDI研究论文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找出薄弱环节,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FDI相关研究者、政府决策者和企业国际化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文献来源及统计

本文文献来源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影响力较大或与FDI研究密切相关的国内17种CSSCI期刊:《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研究》《南开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学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软科学》《财经研究》《财贸经济》《经济评论》《国际经济评论》《国际贸易》问题等。因单一检索方法遗漏文献较多,笔者采用多次、多级检索:先以刊名高级精确检索,检索时间段限定为2005-2014年,再分别以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FDI”在结果中精确检索。首先依据文章题目、关键词、摘要等,对检索所得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删除会议通知、书评、简讯、简论、与FDI相关性较小文章后,最终选定866篇论文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各期刊均未统计增刊文章)。需要说明两点:一是尽管国际贸易与FDI密切相关,但主要是国际贸易数据报告,研究论文较少,未做统计;二是因检索设置条件、撰稿人水平所限,仍有很多高水平论文被遗漏。

二、研究热点追踪

综合大部分FDI研究论文题目、关键词、摘要等,将866篇检索文献分为8个研究主题进行统计:区位选择与产业结构、人力资本与工资就业、生态影响与环境控制、溢出效应与技术创新、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进出口与国际贸易、汇率变动与金融发展、其它(上述7个主题相关性较小论文)。交叉主题归为相关性更紧密主题。研究热点依次简述如下。

(一)区位选择与产业结构(20.09%,该主题所占比例,下同)

FDI区位分布及影响因素、产业结构及转型升级是国内近10年、也是未来持续的研究热点。FDI区位选择一般涉及成本因素、市场因素、制度因素、集聚因素等。其中,成本因素主要包括生产与交通成本、交易和信息成本、劳动力成本,市场因素指市场潜力及大小、市场接近性、市场规模及增长潜力,制度因素指政治、经济、法律、转型体制、贸易壁垒、政府政策及福利水平,集聚因素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劳动力及产业集中等。颜银根[1]采用面板Tobit模型,发现市场潜能、地理集聚、同源国效应、地区工资水平等因素对FDI区位选择有重要影响。周燕[2]从FDI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转变、FDI与区域产业结构变动、FDI与我国制造业内部结构转变三个层面,分析我国FDI产业结构的转变效应。

(二)人力资本与工资就业(6.81%)

从机理上看,FDI可以提高东道国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总量,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及其他类型企业的平均工资水平。罗军[3]利用2002-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以人力资本为门槛变量构建门槛回归模型,发现人力资本较低阶段FDI拉动低技能、抑制高技能劳动力就业,中等人力资本阶段FDI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无显著影响、低技能劳动力有负影响,高人力资本阶段FDI显著拉动高技能、抑制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冯伟[4]理论模型及计量检验发现,一定范围内劳动力成本提升对FDI产生正向激励作用,越过拐点值后产生阻滞作用。许和连[5]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发现外资企业通过影响劳动力供求对内资企业工资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外资企业通过支付高工资行为对内资企业存在明显负向影响。

(三)生态影响与环境控制(8.55%)

显然,FDI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促进经济规模扩大和产业结构调整,但FDI投资规模与投资结构也对投资地区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刘倩[6]对金砖国家1985-2007年面板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无论人均收入水平高低,FDI流入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CO2排放压力;面板数据因果检验表明,较为发达国家FDI、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均存在显著联动关系,较为不发达国家CO2短期内影响FDI份额变动。朱平芳[7]对2003-2008年中国277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地方政府为保持本地相对优势采用竞相降低环境标准方式吸引FDI,发现环境政策博弈显著存在,环境规制对FDI影响不显著。

(四)溢出效应与技术创新(25.98%)

FDI在国家和区域间流动,带来产业内和产业间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备受研究者关注。谢建国[8]利用中国1994-2003年省区面板数据,发现外资企业比国内企业具有相对较高技术效率,FDI对中国省区技术效率提高有显著溢出效应,具有区域差异性。李晓钟[9]采用我国2002-2006年省区面板数据,表明FDI能明显提升区域一般技术创新能力,且东部较高、中部次之、西部不明显。王鹏[10]采用2001-2010年十三省市经济数据,指出FDI对新产品产出促进作用明显,对专利产出影响不显著;官学合作、官研合作和产学合作对新产品产出和专利产出均有显著正向作用。

(五)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10.28%)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是FDI研究的核心问题。郭熙保[11]在基准计量模型引入外资特征因素分析FDI数量、FDI特征与经济增长关系,发现FDI促进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大于国内固定资本投资。随洪光[12]利用PCA方法测算主要发展中引资国经济增长质量,采用静态面板和系统GMM方法分析FDI作用及政府影响,指出FDI显著提升亚太、非洲、拉美地区东道国经济增长质量。孙宁华[13]运用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方法建立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发现加入FDI冲击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我国实际经济波动特征。

(六)进出口与国际贸易(9.47%)

FDI与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两种最重要的国际经济关系。其中,FDI的出口贸易影响是研究者关注重点。严兵[14]基于地区差异视角构建ECI指数,发现外资进入提升东部地区出口竞争力,未对西部地区产生显著影响,对中部地区甚至产生负作用。綦建红[15]从农业部门FDI对农业进出口贸易影响视角,对1983-2004年经济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检验,发现农业部门吸引FDI和农业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稳定相关关系。

(七)金融发展与汇率变动(9.24%)

汇率波动和金融发展是FDI充分发挥投资拉动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近十年国内学者也比较关注。毛日N[16]运用投资理论和汇率风险规避理论,考察人民币实际汇率不确定性对东道国市场导向型和出口导向型FDI择机进入东道国市场的影响。杨海燕[17]利用全国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数据,从地上和地下经济两个角度对中国外资企业逃税规模进行宏观测算,指出外资企业助推中国经济增长,但逃税现象愈演愈烈对中国财政收入和经济可持续性有很大负面影响。金洪飞[18]指出国际金融危机通过我国和FDI输出地之间的相对实际工资、相对实际GDP、FDI输出地的利率水平和实际广义货币、实际进出口总额、实际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对我国FDI有显著不利影响。

(八)其它(9.58%)

进入模式与流入性质、房价、城市与城镇化等,研究者关注较少且比较分散。李善民[19]构建三阶段实物期权模型,指出东道国工程建设速度、经济增长率、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影响FDI进入模式选择,政策引导直接并显著影响FDI进入模式选择。况伟大[20]在存量模型基础上构建外资参与的房地产市场局部均衡模型,理论模型显示需求环节外资流入导致房价上涨,开发环节外资流入导致房价下降;实证研究发现开发环节FDI对中国大中城市房价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且FDI对房价影响大于房价对FDI影响。

三、结论与展望

采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相结合,分析了近十年国内17种CSSCI期刊发表的866篇针对FDI研究论文的研究热点,主要结论如下:研究热点主要有区位选择与产业结构、人力资本与工资就业、生态影响与环境控制、溢出效应与技术创新、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等。汇率变动与金融发展是研究弱点,研究者给予的关注较少。进入模式与流入性质、房价、城市及城镇化与FDI关系研究等研究方向比较分散,每一个小方向研究文献较少。

总体看,近十年国内FDI研究因研究视角、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使用经验数据不同所得结论不一样,部分文献缺少长时间的动态序列分析;国家、省域等大尺度层面研究较多,城市、县域等中小尺度层面关注不够;国别区位决定和国内区域分布决定研究较多,国家间或大范围区域间对比分析较少。对此,研究者应该给予较多关注。另外,未来几年生态影响与环境控制、人力资本与工资就业、区位选择与产业结构也将成为国内FDI研究者的关注重点。

参考文献:

[1] 颜银根.FDI区位选择:市场潜能、地理集聚与同源国效应[J].财贸经济,2014(9):103-113.

[2] 周 燕,王传雨.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转变效应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8(3):148-152.

[3] 罗 军,陈建国. FDI、人力资本门槛与就业[J]. 世界经济研究,2014(7):74-79.

[4] 冯 伟,邵 军, 徐康宁.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与外商直接投资:基于我国1990-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1(6):3-20.

[5] 许和连,亓 朋,李海峥.外商直接投资、劳动力市场与工资溢出效应[J].管理世界,2009(9):53-68.

[6] 刘 倩,王 遥.新兴市场国家FDI、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关联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4):97-105.

[7] 朱平芳,张征宇,姜国麟.FDI与环境规制:基于地方分权视角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6):133-145.

[8] 谢建国.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技术溢出[J].经济学:季刊,2006(4):1109-1128.

[9] 李晓钟,张小蒂.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及地区差异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9):77-87.

[10] 王 鹏,张剑波. 外商直接投资、官产学研合作与区域创新产出[J].经济学家,2013(1):58-66.

[11] 郭熙保,罗 知.外资特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9(5):72-65.

[12] 随洪光,刘廷华. FDI是否提升了发展中东道国的经济增长质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11):3-20.

[13] 孙宁华,黄 勇.商业周期中的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波动[J].国际贸易问题,2013(7):136-157.

[14] 严 兵. FDI与中国出口竞争力[J].财贸经济,2006(8):51-55.

[15] 綦建红,王 平.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业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财经研究,2007(2):100-107.

[16] 毛日N,郑建明.人民币实际汇率不确定性与外商直接投资择机进入[J].金融研究,2011(5):42-57.

[17] 杨海燕,庄序莹. 在华外资企业逃避税规模及特征[J].财贸经济,2014(10):41-49.

[18] 金洪飞,李向阳,林心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2(10):55-67.

[19] 李善民,李 昶. 跨国并购还是绿地投资[J].经济研究,2013(12):134-147.

发表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10篇

创先争优 从我做起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分党委认真落实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基层组织和党员工作实际,围绕中心工作,全面推进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分党委组织实施了“创先争优,从我做起,促学院和谐发展”主题党日活动,并成为2011年学校重点项目。活动期间,各支部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以“弘扬北京精神,再现雷锋风采”为主题的座谈会等活动,该系列活动形式新颖,效果显著;学院2009级学生党支部还与离退休党支部作为共建支部,经常举行座谈。

“创先争优,从我做起”主题实践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院教工和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促进了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院各项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科做龙头 科研争第一

自从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学院坚持“构建本科教育为基础、硕士教育为引导、博士教育为高端的多元化主体学科体系”,学科建设高度进一步提升。国际贸易学科在2002年初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金融学学科在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法与经济学、低碳经济学交叉学科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10年获得国际商务、金融和资产评估3个专业硕士点,2011年获得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11工程”三期建设顺利完成并取得了重大成果。

学院党政领导、专职教师以及行政人员,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尽职尽责,勇于创新。青年党员教师们以王林生、薛荣久、朱明侠等长期从事在教学一线的党员老教授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的教学科研经验和为事业默默奉献的高尚人格;本土教师主动向海归人员学习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思想理念,不断创新和提升科研能力;海归人员虚心向本土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和工作经验,大家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学院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国际交流合作逐步扩大。2011年,学院在部级课题、国际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居全国同类学院(包括所有的经济、管理学院与研究院)领先地位。

服务社会 甘当智库

2010年12月28日,教育部、商务部共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签约,学校发展迎来了一次重大的战略机遇。商务部积极创造条件,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和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加大对学校的支持力度;学校则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增强为国家商务事业服务的能力,主动以服务换支持,学院在其中发挥着先锋作用。学校为商务部干部“量身”定制的培训内容丰富,融前瞻性、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涉及管理创新、国际贸易、风险管理、金融、法律、西方哲学、商务谈判、会计等多个领域近20门课程。学校与商务部合作完成的课题已达22项,近10个学院部门的20余位教师参与其中。双方的合作不仅有利于研究课题的高效开展,而且思维的碰撞也对新思路的产生和研究方向的明晰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院多名党员教授担任中央部委或企业的咨询专家,为政府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一些教授还被委派到地方大学任职,为当地学术及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以德育人 培养商界翘楚

学院良好的师德氛围,在立德树人方面作出表率。党员老教授薛荣久曾将“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两万元奖金捐赠给学生作奖学金;朱明侠教授为家乡捐款修路;石玉川教授身患癌症,但仍然坚持给学生上课,直到退休;青年教师崔凡原本夫妻二人在国外工作,但他一心致力于国内贸易学科教学和科研工作,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只身回国工作,为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赵鸿韬是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分党委副书记,负责学院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工作,他创造的深谈制度赢得了毕业班学生的高度赞赏。

学院坚持“德才兼顾”的培养方式。全面构建“五位一体”的学生工作格局,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和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开展以志愿服务、完善综合服务体系为目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工作;丰富的文体活动使学生连续荣获各项殊荣,如学生辩论队连续4年荣获“首都高校经济学院辩论赛”冠军。60年来,学院为国家、为社会成功培养出一大批高质量人才。中粮总裁于绪波、青云创投创始人叶东,就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每年大量的毕业生被跨国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录用,这一切都与学院的培养特色和立德树人的培养氛围紧密相关。

教育创新 国际化特色

经过广泛调研,学院了解到,目前在国际舞台上,我国能用多种语言工作的人才非常匮乏。于是从2009年起,学院开始在部分学生中试行“三语”培养模式。即外经贸专业+汉语+英语+第二外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3种语言的一种);生源从新生中进行二次选拔。“三语”实验丰富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引起外交部和实施国际化战略企业的极大兴趣。学院领导在办学实践中感到,在国际商务领域,有必要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偏重于实践性、操作性,这种应用型人才是市场所需要的。几年来,学院领导一直不放弃对这一设想的尝试和推动。2011年3月,国家正式成立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先行探索这一培养模式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成为秘书处单位,协调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制定国家培养标准。

为了培养国际经贸学术界的后备人才,学院鼓励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瞄准国际期刊发表英文学术论文,在学校“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励办法”的基础上,制定了学院的“研究生科研奖励方案”,设立了“国际经贸学院优秀博士生”荣誉称号。首届获奖的储昭昉同学已发表了SSCI论文3篇,SCI论文1篇,毕业后被一所“985”高校直接聘为副教授。林发勤同学则已发表SSCI论文1篇,SCI论文10篇。近4年来,学院共有6篇博士生论文被SSCI和SCI期刊接受或正式发表,近百篇于CSSCI期刊。

在培养外国留学生经贸人才方面,学院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各层次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培养模式分成全中文和全英文两个体系。全中文体系与中国学生的培养模式相似,但突出留学生教育的特点;全英文体系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学位项目一致。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据2011年统计,全院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近900名,占全国学历留学生总规模的1.3%。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分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冷柏军教授在接受采访中说:“近年来,学院在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等各方面都有显著成果。学院教师爱岗敬业,学生勤奋学习,党员率先模范,‘团结和谐、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浓厚。这些都与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学院党政领导和党员教职员工统一思想,全力配合,形成‘党政无缝链接,合力齐抓共管、团结锐意进取’的党建工作氛围密切相关。”

上一篇: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