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高等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0:06:22

发表高等教育论文

发表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CSSCI;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分析

作者简介:赵丹(1987-),女,浙江建德人,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22)吴微(1980-),女,江西鄱阳人,江西鄱阳县教育局。(江西 鄱阳 3331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10-02

自2003年9月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相继于2004年4月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近十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校本规模及教学质量上快速发展。2011年12月下旬,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厅(委)对所辖、所属民办高校2011年度依法办学情况进行了年度检查和整理,统计我国现有独立学院309所,民办普通高校386所,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900余所。民办高等教育正在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本文依据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人文与社科学术文献总库》(CSSCI)收录的2003年9月至2011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的发表数量、发表时间、文献来源、作者单位、中心关键词等进行分析,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现状进行一定层面的评估与分析。

一、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数量来源分析

这里选取2003年9月《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颁布后近10年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数量与文献来源为考察对象。

表1呈现2003年9月至2011年CSSCI收录的民办高等教育论文数量及主要文献来源。从近十年间发表的论文数量看,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009年达到峰值的1473篇后,2010年及2011年略有下降。其中通过对民办高等教育论文的不同文献来源统计,期刊类6616篇,在总共检索的9835篇文章中期刊类文章是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主题,占总量的67.27%。博士29篇,硕士582篇。作为民办高等教育学术理论研究的高层次代表,博士和硕士论文的发表数量仅占检索总量的6.21%。除去期刊、博士、硕士论文外,报纸、会议、年鉴占发表总量的26.52%。从数量来看,如图1所示,近10年间各类文献数量一直都在波动之中,数量增减幅度不均。以上数据可以说明如下问题: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中,高层次、全方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偏少。理论研究是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不成熟,何以揭示民办高等教育运行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更不用提为民办高等教育实践进步提供可行的、系统的指导。

二、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作者单位分析

这里选取2003年9月至2011年间发表民办高等教育类论文数量超过50篇的作者单位为分析对象。

表2通过对2003年9月至2011年CSSCI收录的民办高等教育论文研究的作者单位进行统计分析,阐述近十年间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数量超过50篇的25个高等院校的概况。根据学校属性划分,2003年9月至2011年民办高等院校共发表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文献1508篇,占检索总量2409篇的62.60%。其中浙江树人大学发表232篇民办高等教育相关文章,位列25所院校榜首。2003年9月至2011年,公办高等院校共发表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类文章901篇,占检索总量的37.40%,其中厦门大学研究发表169篇相关文献。公办院校中发表的类似文献数量主要集聚在50~80篇之间。以上数据主要说明在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这个领域内,主要的研究群体出自民办高校本身。毋庸讳言,自身在民办高校工作的研究人员是获得民办高校发展现状与动态的先行者,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状况有清楚的认识。但是一线的教育实践者可能受其工作性质的影响而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理论,更多的是对工作经验的归纳与感触,而无法驾驭理论,不能将宝贵的实践经验上升为抽象概括的指导理论。另一方面,公办院校拥有强大的理论研究基础与能力,但却缺乏相应的实践意识,更多的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思考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其研究缺少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这种现象的延伸只会导致理论研究者看似堂皇的理论被实践者所不齿,而实践者将长期处于理论的基层而阻碍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质的飞跃。

三、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中心关键词分析

图1反映了2003年9月至2011年间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方向。在总共检索的中心关键词中,对策、管理、投资、体制、公益性、发展、模式等词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

由于民办高等教育自身的独特性,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并非一支强壮的支流。民办高等教育在不断直接地引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并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这对民办高等教育而言,既有其有利的一面,又有其弊端。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可以在其他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可以不断借鉴并引用其他学科的成果来充实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这对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图1所示,民办高等教育理论所研究与探讨的问题集中在经济领域、社会问题等方面,过多地依附于其他学科反而使其自身作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独特现象被掩盖。近几年,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甚至正在逐渐蜕化为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对象。

到目前为止,整个民办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对其他学科的借鉴作用越来越大。这表现在民办高等教育理论自身与其他学科理论的联系日益密切,也表现在日益增多的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逐渐渗透到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队伍中来。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合理与必要的。问题在于,多学科的视野和多学科的研究人员是否把理论研究的着眼点汇总在民办高等教育身上。换句话说,可以给民办高等教育划分不同的学科研究领域,但是研究者是否有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整合认识?是否有总体上的深层次把握?

结合图1分析,多数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并非真正的理论研究者,只是基于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单一的问题和观点,缺少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积累,更不能完全具备将相关知识整合的能力。这样一来,所产生的结果是使民办高等教育理论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就如一个依附品,经验性的概括比较多,而缺乏自立于学术领域的理论根基,让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成果显得稚嫩。

总之,通过对2003年9月至2011年间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情况的多维度数据考察和分析,可见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在总体上来说是不断朝着高水平和宽领域方向发展的。在理论上也产生了一大批对民办高等教育办学活动规律的不同方面进行概括性认识的研究成果。由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并不是由民办高等教育理论来推动的,而是由一批民办高校的一线实践者为适应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而主动实施的。科学的教育理论必然产生于富有活力、充满探索精神的教育活动中。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广,民办高等教育日益社会化,民办高等教育体制日益完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在不断革新,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民办高校办学人员,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对民办高等教育指导理论的迫切需求。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主旨应更多地体现在理论意识的觉醒和理性精神的增强,推动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从自为阶段上升为自觉阶段,注重把多维度的、多层次的外域知识融合在民办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中,让民办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泽龙,苏新宁.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现状与学术影响力评估——基于2001—2009年CSSCI论文数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3).

[2]郑金洲.教育理论研究的缺失——世纪末我国教育理论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1999,(5).

[3]李泽林.民办高校:现状、问题与对策[J].成人教育,2005,(9).

[4]张剑波.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4,(5).

[5]袁玉立.学术影响力与学术期刊的导向[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3).

[6]王长乐.试论教育理论研究的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7).

[7]柳海民,赵兴明.应用型教育理论研究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1,(12).

[8]黄藤,王冠.关于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及发展问题的宏观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6).

发表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功能 研究现状

一、研究样本的选取和分析

高等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一个比较庞大的子系统,其组成要素十分复杂且具有不同特征,形成多层次、多种类和非线性的结构,包括育人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发展科学的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等,而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的功能[1]。

(一)研究样本的选取

选取样本。在CNKI中设置期刊年期从2001年到2011年,来源期刊为精确,来源类别为核心,并设置篇名包含关键词“高等教育”,并包含关键词“结构”检索,共检索出244篇符合要求的文章,去除一篇不符合本问研究范围的文章,即得有效样本243篇。通过一定的统计、分析、整理,试图对近十年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相关研究的状况有所了解。从论文分布年份趋势情况来说,从2010年到2008年,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所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结构问题的核心期刊数量呈波浪式逐年增加,2008年数量增加到最大。但在2009年与其相关的核心论文数量突然减少到17篇。之后数量又开始增加,2010年和2011年相关论文数量保持稳定,都为28篇。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高等教育结构的相关问题一直是学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二)研究样本的分析

1.对文章出处的分析

经统计,与高等教育结构相关的243篇论文的期刊共来源于102个相关学术期刊。以《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和《黑龙江高教研究》这三种学术期刊的论文数量最多,分别为14篇、13篇和13篇。与高等教育结构相关的论文中,数量达到5篇以上的有14种期刊;数量达到3篇以上的有24种期刊,占到期刊来源总数的23%。有17种期刊都有两篇与高等教育结构相关的核心论文,占到期刊来源总数的17%。只有1篇与高等教育结构相关论文的学术期刊共有61个,占到相关学术期刊来源总数的60%。由此可以得出,与高等教育结构相关的核心论文来源颇多,表现出高等教育的结构问题仍是一个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学者们将其刊登在不同的期刊中,有待将高等教育结构问题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

2.对作者的分析

对论文的作者单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1年这10年中,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研究的作者共来源于140个单位。在这140个单位中,其中来源于102个单位的作者都仅有1篇与高等教育结构相关的到核心期刊。经统计,华中科技大学位居第一,共发表20篇,占全部相关核心论文总数的8%。厦门大学位居第二,共发表10篇。其次,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位居并列第三,发表的与高等教育结构相关核心论文数量都达到7篇。

二、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状况

高等教育的结构包括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和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

(一)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

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包括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高等教育的专业和科类结构、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和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层次机构又称纵向结构,指不同程度和要求不同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是高等教育中的各层次之间的组合比例关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3年的统计年鉴关于教育分级的标准,高等教育的层次被分为三级,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属于第五、第六、第七级。第五级相当于短期高等教育,第六级相当于本科教育,第七级相当于研究生教育。[1]251-252科类结构是指不同的学校和专业设置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一种横向结构。它主要表现为校、系、科、专业的结合形式,是高等教育中常见的结构问题。科类结构也比较复杂,常常每一科类又分为许多具体的专业。[1]255-256形式结构是指不同的办学形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2]布局结构也叫分布结构,是一个与社会经济和人口密切相关,由于学校规模相互影响并涉及专业设置的教学地理分布结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问题。[2]264

(二)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

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包括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和高等学校的物质基础结构。组织结构是指在组织目标的指引下,为了实现目标,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某种职权关系。[1]267课程机构是指教学计划中各类课程组合、衔接和联系的方式,是高校中的一种重要结构。[1]272物质结构是指高校办学应有的各类基本物质条件的构成状况,包括校园结构、校舍结构和设备结构等。[1]274

经统计,在高等教育结构相关的研究领域中,对于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来说,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研究得最多,10年来共有110篇,占到相关核心论文总数的46%。其次是高等教育的专业和科类结构的相关研究,其相关核心论文综述达到51篇,占相关核心论文总数的21%。而对于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而言,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领域的相关核心论文总数最多,共有29篇,占到相关核心论文总数的12%。另有27篇论文是以与高等教育结构的相关理论为研究对象的,占到相关核心论文总数的11%。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结构领域中,近十年来,学者们更加关注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中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研究,在高等教育微观结构中,学者们更加关注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

三、结语

迄今为止,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2001到2011年,与高等教育结构相关领域的核心论文研究领域广泛,来源多样,作者更是来源颇多。但就研究方法而言,多数以思辨为主。那么对于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有待于学者们使用更多的除思辨以外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使高等教育结构领域的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就研究者的研究内容来说,更多的学者关注的是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中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研究,而在高等教育微观结构中,学者们更加关注的是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1]徐小洲.高等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44-245.

发表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1]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值得注意的问题,也是我阅读熊华军教授、史志刚同学的《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的可视化分析——基于12种CSSCI来源期刊载文数据》和陈昌芸同学的《共词可视化视角下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领域构成及发展趋势》两文后首先意识到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想到要谈谈对高等教育学领域研究的认识与看法。熊华军教授和史志刚同学的文章,是关于高等教育学大领域研究情况的可视化分析。通过对2010-2013年12种教育学期刊刊载的高等教育论文作者进行可视化研究,总结了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的发文规律,揭示了作者间的知识交流机制与合作交流模式,得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初步形成核心作者群,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差异,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部属大学引导、鼓励和组织学者开展高等教育跨学科研究,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主要来自教育学,多受到省级和部级的基金资助,彼此之间合作规模较小,合著强度较低,合作率不高,主要围绕高职教育、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质量、高校德育、大学教师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八方面开展研究等结论。这些研究,数据可靠,分析透切,很有说服力。陈昌芸同学的文章,采用的也是可视化分析的方法,不过,关注的只是高等教育大领域中教学服务型大学小领域研究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以刘献君教授为代表的院校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领域是院校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子领域。这个研究领域,也是由刘献君教授在2007年开启的,现在随着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实践的逐步推进,也产生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陈昌芸同学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认为当前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文献主要涉及教学服务型与其他大学的区别和联系、具备的特征及价值和功能、建设主体、建设路径、具体问题探讨五大领域,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未来需要注重学科发展,着力特色研究;重视社会服务,推进合作研究;关注人才培养,突出创新研究;强调多维审视,多视角研究。关于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五大领域的查找及其研究趋势的提出,为进行教学服务型大学领域研究提供了参考。

这里选编的两篇文章都对其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进行了梳理,并列出了名单。熊华军教授和史志刚同学的文章得出了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高产作者有王建华、张楚廷和王洪才等为代表的66位,形成了以潘懋元、张应强和刘献君等为代表的高被引作者群,高文兵、李立国、王建华和刘克勤是综合网络中影响力较大的作者等数据。陈昌芸同学的文章得出了在发表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文献的50种期刊中《铜仁学院学报》刊发了14篇、《浙江树人大学学报》13篇,核心作者有刘献君、侯长林、罗静、陈明、徐绪卿、魏钢焰、陈琼英、沈云慈等结论。这些数据和结论,既是对相关刊物和作者的肯定,也为更多的研究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强化了高等教育学的领域研究意识。铜仁学院能够在全国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中有一定的地位,就是其高等教育研究团队近几年来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教学服务型大学这个领域的研究上,没有对教学服务型大学领域的集中研究,就不可能有今天在全国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中的影响。因此,高等教育学的领域研究,既是方法,也是策略。

高等教育学研究的领域,可大可小,具体要视研究者个人或研究团队的研究能力和兴趣而定。能力强、水平高,又有兴趣者,其研究领域可以不断拓展,直至满足研究需求为止;能力弱、水平低者,其研究领域可以小一点、窄一点,小和窄到能够把握得了的领域为止。研究领域大小、宽窄的确定,关键在于“度”的把握,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一旦确定,就要在一段时间之内,甚至比较长的时间之内,咬定青山不放松,方可见成效。之所以有“专家”的称呼,不就是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某一点研究的结果吗?关注某一点的时间长了,研究的问题深了,积累的东西多了,也就自然成为了专家。其实,也不仅仅是高等教育学等理论研究需要专注于某一领域,文学创作也是如此,也有领域意识,比如陆文夫的“苏州小巷”、刘绍棠的“运河滩”、何士光的“梨花屯”等,就是坚守在一定领域中进行文学创作的典范。所以,选定了高等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就要尽可能将其领域中的矿石挖掘出来,并逐步占据该领域的制高点。占据了高等教育学某个领域的制高点,就是对高等教育学科的贡献!

作者:侯长林 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发表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改革;国际化;区域化;本土化

一、背景介绍

世界比较教育论坛(World Forum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WFCE)是中国目前所举办的比较教育学科高水平国际会议之一。它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承办,每3年举办一届,致力于推动中国比较教育学科专家学者与国外同行的交流,推动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随着论坛的成功举办,其在国际比较教育界逐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国际比较教育界的盛会,是中外比较教育学者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教育的重要窗口。

2014年,第五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主题为“全球教育改革:国际化・区域化・本土化”(Global Education Reform: Internationalization, Region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大会认为,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国际化和区域化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世界各国教育政策和实践的相互借鉴、区域教育的一体化、学生和教师的全球流动、国际学校的兴起、国际课程的流行、国际测试的风靡等构成了当前全球教育的新景象,如何处理好国际化、区域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也成为当前全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话题。为此,探讨全球教育改革,尤其是其国际化、区域化、本土化的问题将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次会议主要关注以下内容:国际教育测试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国际学校、国际课程与国际人才培养,跨境教育与学生流动,中外合作办学与学位联授、互授,国际组织与全球教育治理,信息通信技术(ICT)与教育国际化,国际化与教师发展,比较教育与教育国际化。

来自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比较教育研究者共260余人参加了第五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前会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教授李荣安(Lee Wing On),北美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前主席吉塔・斯坦纳・卡姆西(Gita Steiner-Khamsi),法语区比较教育学会会长、法国安第列斯・圭亚那大学教授多米尼克・格鲁(Dominique Groux),英国国际比较教育协会前主席、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教授基思・勒温(Keith Lewin),全球教育合作伙伴关系首席执行官、多伦多大学教授卡伦・芒迪(Karen Mundy),俄罗斯教科部社会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亚历山大・阿列费耶夫(Alexander Arefyev),世界比较教育协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长王英杰,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民选分别作报告,分享了来自世界各地有关比较教育与教育国际化的新认识与新思考。此外,大会还安排了32个分会场的论文宣讲,让与会者享受了一场知识盛宴。

二、主要观点

(一)来自主题报告的观点

第五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的主题报告由8位国际比较教育研究组织或机构的管理人员和知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以及比较教育研究所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1.全民教育与终身学习:新时期国际教育发展成功的关键

卡伦・芒迪教授、基思・勒温教授和李荣安教授探讨了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指出两者是当前和未来国际教育发展成功的关键。

卡伦・芒迪教授发表了题为《全民教育与全球治理者》的报告,介绍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推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倡的全民教育的进程。芒迪教授以全球教育合作伙伴关系(Global Partnership for Education)为例,探讨了全民教育在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她指出,2015年是全民教育的“收关年”,世界各国应该加大力度推进全民教育,在国际化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合作、分享教育创新中的解决方案、加强对教育结果的监测等。

基思・勒温教授发表了题为《2015年后的教育:构建全球教育发展的新框架》的报告,对全民教育“收关年”之后一段时间内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方法、步骤等进行了讨论。他指出,鉴于当前全民教育的实现情况与未来教育的发展需求,2015-2030年,在全球教育发展的框架中,需要将人口变化、性别平等、教育公平和公正、教育援助、国家教育投入等新发展或重要因素考虑进去。

李荣安教授发表了题为《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新时代散发新声音的关键》的报告。他指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多元性、多样性与公平性兼具。这些新特点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更多机会来了解个体需求,尤其在社会快速发展时期更是如此。为未知的知识做准备将会成为新时代下教与学的重要议题。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终身学习是每个公民的必然需求。在推动终身学习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是个人,政府更应该积极发挥重要作用。

2.国际化与本土化:当前全球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

亚历山大・阿列费耶夫教授、王英杰教授和张民选教授指出,国际化与本土化是当前全球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并探讨了在本国或地区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问题以及相关反思。

亚历山大・阿列费耶夫教授发表了题为《俄罗斯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外国公民教育:历史、现状和展望》的报告,介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俄罗斯高等院校培养的外国学生、实习生和毕业生在规模、来源国、所接受教育的形式和学习专业四个方面的主要发展趋势,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发展。

王英杰教授发表了题为《在地国际化:中国大学发展的新动向》的报告,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中国留学的国际学生越来越多,“在地国际化”成为国际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国际硕士生项目为例,王英杰探讨了中国在发展“在地国际化”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张民选教授发表了题为《自信、自省与自觉:PISA 与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报告,介绍上海在PISA测试中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及反思。他指出,国际教育测试是国际化与全球教育治理的一种新方式,上海参加PISA测试有助于发现中国教育事业和教育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助于了解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差异。虽然上海的基础教育在PISA测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PISA测试的内容并不能涵盖整个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又不能代表整个教育事业。

3.比较教育:新时期面临新问题

吉塔・斯坦纳・卡姆西教授认为,当前,比较教育的学科发展和研究领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多米尼克・格鲁教授发表了题为《比较教育面临的几大问题》的报告,指出比较教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德国、中国台湾等,被视为一门学科;在另一些国家,如法国、比利时、瑞士等,被视为一种教育学专业。她指出,比较教育首先需要明确为什么比较、比较的目的何在、比较的假设是什么等问题;其次,界定比较的方式及其可比性,并使研究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尝试用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及对结论进行对比;最后,需要确保结论和普适性观点的谨慎性。以PISA为例,多米尼克・格鲁教授论述了其运用比较方法的优劣之处。

吉塔・斯坦纳・卡姆西教授发表了题为《政策借鉴与传播: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新方向》的报告,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的发展需求促使教育政策研究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新方向和发展趋势。政策借鉴与传播是比较教育学与公共政策学相互结合的重要研究领域,要制定教育政策并作比较,需要整体化立场、政策知识、注重以“证据”为本的研究并予以规范。

(二)来自平行会议的观点

参会人员在大会子主题分论坛上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交流。在高等教育与教育国际化方面,主要探讨了中国大学的“在地国际化”,国内外高校办学新模式,泰国、俄罗斯、美国等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经验;在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国际化方面,主要探讨了国际教育测试(PISA,SASS,PCAP等)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国际学校、国际课程与国际人才培养实践;在教师发展与教育国际化方面,主要探讨了日本、美国、新西兰等国家的教师培养,英国、美国等国家的教师政策研究,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在国际组织与全球教育治理方面,主要探讨了经合组织、全民教育(EFA)伙伴国的理念与改革经验、国际组织聘用人才标准、来华留学管理等;在比较教育与教育国际化方面,主要探讨了大数据与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区域研究理论、比较教育与政策研究等;在ICT与教育国际化方面,主要探讨了日本中小学教师运用ICT能力的现状与措施、远程教育与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机会的增加、芬兰的媒介素养政策,以及发达国家的个人学习账户的制度研究。

三、简评

(一)比较教育研究的热点议题与基本取向

我们可以从与会者提交的111篇论文中发现比较教育研究者所关注的热点议题。需要指出的是,大会拟定讨论的子主题与最终会场的主题设定有一定出入。拟定的子主题四,即“中外合作办学与学位联授、互授”并未有相应论文。此外,增设了“高等教育与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国家教育”子主题(见图1)。由图1可见,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与国际化的发展是研究热点,符合国际化在各国高等教育领域较为凸显的实际。与此同时,对发展中国家教育、国际学校、课程与人才培养的主题研究相对较少,这一方面反映出发展中国家在教育国际化研究中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反映出对教育国际化形式的深入和具体研究不足。

进一步分析有关高等教育与国际化发展的研究可以发现,研究者聚焦的国别有中国、美国、加拿大、荷兰。这与长期以来比较教育研究以欧美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相一致。这一方面与比较教育的借鉴目的有关,这些地区的教育程度较为发达,更吸引发展中国家学者的研究兴趣;另一方面,与语言和文化环境有关,对泰国、俄罗斯、荷兰、德国等非英语母语国家的研究要求则更高。

(二)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力量

世界比较教育论坛是中国目前所举办的比较教育学科高水平国际会议之一,但大部分参会人员为国内人员,从中可以分析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研究力量分布(见图2)。由图2可见,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为国内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力量。此外,随着全球化与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大会也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外国学者参会。

(三)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

在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方面,以111篇会议录用论文为样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第五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的与会者偏好于采用个案研究(79%)而非比较研究(21%)(见图3)。同时,在分析单元上,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均以民族国家为最多,共有53篇,这与民族国家为比较教育传统分析单元相一致;以地区、课堂为分析单元的研究最少,分别只有3篇和2篇(见图4)。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深入发展,以世界区域或大洲为分析单元的研究也相对较多,且在研究方法上较为均衡地采用了个案或比较的方法。

(四)世界比较教育论坛的主题演变与特点

自2002年起,每3年举办一次的世界比较教育论坛至今已有五届。表1列举了五届论坛探讨的主题与子主题。从中可见,论坛始终围绕全球化与教育发展这一主题进行。在2002年提出全球化与教育改革的研究议题后,大会从多个维度逐步深入地讨论了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教育问题:2005年,探讨了教育全球化中的主体关系问题;2008年,探讨了教育全球化的价值取向问题;2011年,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发展需处理好的关键问题,即公平、质量与可持续发展;2014年,探讨了教育全球化中的多种形式及其关系,即国际化、区域化和本土化。

四、小结

发表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作者简介:张新培,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上海/201620)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中国情境下大学生国际化能力的指标体系构建”(16YB042)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使用Cite Space绘制近十五年国内大学教学研究的知识图谱。研究热点集中于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等关键问题。“人才培养”节点揭示大学教师、教学效果和本科教育的内在联系;“教学质量”节点揭示偏重通过教学评估等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改革”节点揭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关联。研究呈现出国家政策导向下深化教学改革、改革教学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关注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大学教学;研究热点;研究趋势;知识图谱

创新驱动背景下,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迫切需要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关注大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关键议题。本文应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近15年的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大学教学研究的知识图谱,通过定量数据客观和直观地展现我国大学教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以期为国内大学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发展活动提供客观有效的借鉴和决策依据。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以近15年国内大学教学研究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研究领域设定为“高等教育”,来源类别为“CSSCI期刊”,以检索式“主题=教学并含大学,入库时间=2000-2014年”,检索到5236条记录,剔除无效文献(如大学教学投稿须知等),最终使用4504条记录(下载时间为2015年10月5日)。将相关数据文档导入CiteSpace3.9.R13,进行时区分割(Time Slicing)和阈值选择。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为15年,单个时间分区为1年,共有15个时间分区。最后,运行软件并生成知识图谱。知识图谱集成了科学计量学和信息可视化技术等领域的理论思想,将某一领域的大量文献资料转化为可视化图像,以形象地显示某领域知识的发展进程及其结构关系。作为一种适用性强的知识网络分析方法,使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可视化的学术文献知识图谱成为信息分析中独具特色的途径。[1]

二、大学教学研究的基本情况

载文数量方面,自2000年开始,教学研究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论文数量逐年递升;2008年后呈现出研究热潮,2008-2014年发文量占十五年总量的75.6%。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针对制约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30条措施。质量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也体现了政府对教育改革方向的期许。随后,多数学者对大学教学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2012年后发文量再创新高,2012-2014年发文量占十五年总量的38.4%。

图1大学教学研究论文数量的时间分布

发表大学教学论文数量居前十位的机构有北京师范大学(151)、南京大学(147)、清华大学(136)、浙江大学(126)、华中科技大学(121)、北京大学(86)、华中师范大学(72)、华东师范大学(64)和中国人民大学(61),这十所学校作为中国著名且具有教育学研究优势的机构,对大学教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关注。以第一作者数量5篇以上的研究者有40位,他们在大学教学研究方面有较高的产出。

论文的学术影响方面,有6篇论文被引用超过100次,引起了大学教学相关研究者的高度关注。赵洪2006年发表的《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近10年被引用370次,他提出研究性教学以实践问题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问题解决、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2]2009年别敦荣发表的《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共被引用178次,提出教学方法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可从大学政策制度、教师和学生意愿以及相关教学条件等方面创新大学教学方法。[3]蓝江桥2003年发表的《中美两国大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比较与思考》被引用149次,提出现代大学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应突出现代大学教学的特点,注重选择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4]刘献君2007年发表的《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被引用117次,提出教学服务型大学以本科教学为主,根据条件和需要适度进行研究生教育。[5]蔡敏2006年发表的《美国著名大学教学评价的内容特征》被引用101次,提出教学评价是提升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确定评价内容是实施教学评价的关键环节。[6]除此之外,桑新民、王玉衡、王建华、项贤明等学者也发表了有影响、有价值的大学教学研究论文,他们的一些思想观点也有较高被引率。

・课程与教学・近十五年我国大学教学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三、基于关键词共现的大学教学研究热点

2000-2014年间大学教学研究相关文献中出现两次以上的关键词有485个,出现10次以上的有207个,出现35次以上的有40个,出现50次以上的有23个。通过节点的大小可以发现热门关键词,通过关键词可以揭示研究热点。依据每个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及其知识图谱节点的大小,可看出,近年来大学教学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研究型大学、大学教师、本科教育等方面。

(一)分析“人才培养”节点

“人才培养”是最大的节点,关键词节点知识图谱表明,人才培养与相关节点组成了网络体系,其中,大学教师、教学效果和本科教育三个关键词具有较高的中心性,也是人才培养领域探讨最多的内容。研究者关注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注重教师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提升教学效果成为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点。周光礼认为,教师的发展包括学术发展和教学发展,教师评价应当充分考虑教学学术能力。[7]陆根书提出,教师围绕教学与研究展开学术工作,随着资历的提高,学术活动逐渐转向以研究为主,应鼓励资历深的教师更多参与教学。[8]李宝斌提出,从学生的视角来看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是教师教学投入不足,教师则认为是评价重心、评价导向出现了偏误。[9]廖明提出,提高传授知识的价值性、授课有激情、有效与学生互动和思路清晰等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措施。[10]当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正影响着我国本科教育,应遵循学生身心规律,激l学生求知潜能,重视学生主体地位。[11]以上研究充分体现了大学人才培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研究者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认识逐渐深化和理性,更加关注处于核心地位的学习者。

学生处于学校发展中心地位的文化环境尚未形成,对学生的有效学习进行合理引导和提供有价值帮助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使得已有研究对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探讨较多,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关注度还不够,对学生学习的研究成为大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叶信治认为,我国大学生由于处于教学过程的边缘位置,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投入不足。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外学习不足和做中学机会欠缺,致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27]学生呈现出多元化和异质化趋势,而大学课程和教学方法等没有对此及时回应。[28]刘献君也提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全面提升。[29]张德江提出,突出以人为本的质量观,重视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产出及效果,把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放在学生身上。[30]可以看出,当前的教学范式变革逐渐呈现出“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的趋势,研究者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研究,探学生如何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研究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机制,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五、结论与讨论

大学教学研究与新世纪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需求紧密相关,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使命一脉相承。对大学教学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内容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对关键词及其研究热点做进一步挖掘,发现近十五年来大学教学研究的主题聚焦于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等议题,学者对当前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改革的时代迫切性都产生了集体认同。“人才培养”节点图谱揭示大学教师、教学效果和本科教育的内在联系,“教学质量”节点图谱揭示偏重通过教学评估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改革”节点图谱揭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关联。进行关键词时区视图分析,发现大学教学研究的演进特征。从二十一世纪伊始国家政策导向下的大学教学改革,关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摸索,到近年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关注学习效果的人文关怀,可以窥视十五年来大学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提升质量成为贯穿大学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总之,本文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初步揭示了十五年来我国大学教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基于此,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深化大学教学研究,相关建议如下:一是分层次分类型对大学教学进行研究,加强对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层次学生及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学的研究,关注大学教学的多元化和特色化发展。虽然有大量的关于教学的理论探讨,但实践中的大学教学仍然存在巨大的创新空间。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学科特色、课程目标、教师水平和学生素质等,凝练成符合学校发展实际、学科培养要求、有独特性和竞争力的特色化教学,凸显教学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和不可替代性。二是加强对大学教学的理论及其实践研究。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都是大学教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是研究难点。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更好地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增加教学投入,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涉及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多层次的复杂关系,在教师开展创新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活动之外,需要外部合理的教学评价制度和教学文化氛围的支持。后续需要加强大学教学制度设计的理论基础、大学教学制度生成的内在逻辑、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合理路径、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及其相应的教学方式变革、适宜教学发展的外部制度及文化环境支持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从而深层次解决难点问题。

参考文献:

[1]Chen C.CiteSpace: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2]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5.

[3]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8):95-101.

[4]蓝江桥.中美两国大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比较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3(3):96-100.

[5]刘献君.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J].教育研究,2007(7):31-35.

[6]蔡敏.美国著名大学教学评价的内容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06(6):25-28.

[7]周光礼.教学学术能力:大学教师发展与评价的新框架[J].教育研究,2013(8):37-46.

[8]陆根书,等.大学教师的学术工作:类型、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0(6):38-44.

[9]李宝斌.高校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师评价维度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8):65-67.

[10]廖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基于学生教学质量观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12(6):61-65.

[11]陈新忠.“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实践误区及引导原则[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57-62.

[12]王义遒.对当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些看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8(3):4-14.

[13]高海生.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6(10):89-92.

[14]马万华.扩招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状况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2(9):69-74.

[15]胡建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30年[J].教育研究,2008(10):11-20.

[16]吴刚平.教学改革的课程论意义[J].教育研究,2002(9):61-66.

[17]李延保.我国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新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2013(7):19-22.

[18]顾明远.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及教育观念的转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2):129-133.

[19]蒋凯,陈学飞.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与中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1(1):53-62.

[20]吴爱华.欧洲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二十年[J].中国大学教学,2005(2):61-64.

[21]吴松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J].现代教育管理,2010(4):68-70.

[22]瞿振元.高校如何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J].中国高教研究,2008(2):7-11.

[23]李培根.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之我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8(5):20-21-38.

[24]钟秉林.高度重视高等学校教师发展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4-6.

[25]高捷.建设教学发展中心搭建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2013(6):27-29.

[26]邬大光.教学文化:大学教师发展的根基[J].中国高等教育,2013(8):34-36.

[27]叶信治.从美国大学教学特点看我国大学教学盲点[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68-74.

[28]鲍威.未完成的转型――普及化阶段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27-44.

[29]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发表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文献计量;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2-0070-07

一、研究的必要性

作为学术成果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学术期刊至今依然保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对学术期刊的研究,也一直是相关研究者、编辑们关注的焦点。

考察近年来对学术期刊的研究,大多从如下角度对某学科的某一份或几份杂志做相关分析。

(一)对学术期刊所载学术论文的被引相关情况的分析

此类分析主要包括:某学科相关学术论文的数量、文章被引频次、载文被引的主题类型分布、被引文章的年代分布、被引半衰期等。如:李小敏分析了《大学教育科学》杂志从2003年到2006年的载文被引情况;姜志静就《教育与经济》杂志的载文被引情况作了分析;尹兰研究了《情报学报》杂志1994年至2006年所刊载学术论文的被引情况:崔薇等开展了中国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的计量研究。并对被引文章的年代分布做了分析;陈彬、王义娜四分析了《教育与经济》杂志近5年的学术论文及引文,在一般的计量分析之外还讨论了被引半衰期。

此外,还有对高被引文章的分析,此类相关研究较多,如:金梅、熊爱民研究了某机构2000年至2006年所发表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中的高被引文章:李延延等参照CSSCI所提供的数据研究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的高被引文章:宋伟萍同样基于CSSCl2004年至2006年的数据,分析了心理学期刊中的高被引文章:钟玉杰等回顾并分析了我国护理教育10年的研究热点,重点分析了护理教育相关学术论文中的高被引文章;王菊香、宋春燕研究了《护理学杂志》1998年至2007年所刊载的学术文献中的高被引文章:许云研究了《大学图书馆学报》期刊,重点分析了该期刊的高频被引论文,并基于此分析了作者情况;吴卫华等对《教育与经济》期刊2003年至2008年所刊载的学术文章进行了被引定量分析。其中重要的一个分析维度就是高被引文章的分析;周仕德、张明富基于CSSCll951年至2006年的数据,分析了我国历史教育类学术论文中的高被引文章,进而梳理了我国历史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姜华等对我国2007年至2009年的高等教育期刊进行了文献计量与可视化的研究,关注了我国高等教育期刊高被引文章的分布和特点:在徐婷对《教育研究》杂志1994年至2007年所载文献的被引分析中。对高被引文章的分析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角度:孟秀丽也针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十年内的高被引文章的情况作了统计分析;刘兰桂、李超运用CSSCll998年至2007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教育信息化研究文献中的高被引文章;蒲艳春等则分析了《高等农业教育》杂志的高被引文章。

关于某一个或某一类机构所发表的学术文章的专门研究也可以归入此类,此项分析可以从一个重要层面判断机构学术研究的实力和现状。如:金梅、熊爱民通过对发表文章的计量分析,研究了贵州教育学院人文社科类研究的状况:杨波对我国民办高校近年来的研究论了计量分析:陆根书、刘敏则从发表文章的计量分析角度剖析了我国高校的学科竞争力及学科建设成效:刘婧等圈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科学研究概况做了简要的分析:龚放基于CSSCI 2005年至2006年的数据,提出了我国教育学研究领域机构、地区的学术影响力报告。

(二)对学术期刊所载学术论文的作者的分析

对学术期刊所载学术论文的作者的分析,包括对被引文献作者分布、作者合作意识、第一作者累积被引情况、高频被引作者等的分析,以及对某学科核心作者及其影响力的分析,等。如:李小敏在对《大学教育科学》杂志2003年至2006年所刊载文章进行被引分析时,关注了该杂志被引文献的作者分布情况,发现了一批被引频次较高的作者及来源机构;李延延等采用CSSCI的数据分析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的学术影响,其中重点关注了高频被引作者及其被引频次;尹兰从第一作者人数、第一作者人均被引量、第一作者累积被引情况、作者合作意识等角度分析了《情报学报》杂志1994年至2006年所刊载论文的作者情况;金梅、熊爱民分析2000年至2006年贵州教育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状况时,关注了该机构人员所发表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文章的作者被引频次、高被引作者等:许云在其研究中重点分析了《大学图书馆学报》的高频被引论文和作者情况;王义娜等计量分析了《现代大学教育》近五年的载文及引文;司林波、赵晓冬在评价《比较教育研究》杂志的学术影响力时,关注了第一作者的来源机构:孟秀丽在其研究中分析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1999年至2008年高被引作者的分布;周仕德、张明富在研究我国历史教育五十五年历程的过程中,利用高产作者、高被引作者数据分析了《历史教学》杂志的作者学术影响力:姜华等在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期刊文献时,利用文献引文网络分析的Gite SpaceⅡ可视化软件,进行了包括作者共被引分析在内的分析,揭示了2007年至2009年间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及权威人物等;龚放、白云则通过对2000年至2004年间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学者“发文量”和“成果被引”两方面的统计分析,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学者的影响力:魏顺平等在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研究人员科研绩效时,采用的数据有第一作者中的高产作者及分文数、第一作者文章的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进而计算了所有作者的h指数。

(三)对期刊所载学术论文所属学科的分析

对期刊所载学术论文所属学科的分析包括:通过对文章的关键词、所属学科类别和研究层次、语种分布等的分析来剖析该学科的相关情况。如:钟文娟研究了《教育与经济》杂志1985年至2009年所刊载的学术论文,测定并分析了这些学术文章的核心作者:孙毅等基于对相关学术文章的分析,开展了基于知识图谱的工程教育前沿成果的研究。

(四)基于学术论文。对学术期刊本身的分析

对期刊本身的分析涉及对被引文献的期刊分布的分析,以及对某一期刊所刊载论文的总量、被引用情况、载文作者地区分布和载文文献类型、影响因子等的分析。亦包括对共

被引分析等的分析。如:崔薇等在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类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时,实际上分析了刊登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的期刊在某些方面的总体特点:刘晋飞基于CSSCl2000年至2010年的数据,分析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刊载论文总量及被引用情况、载文作者地区分布和载文文献类型等;尹兰Ho在分析1994年至2006年的《情报学报》杂志时,把关注点放在被引情况分析上,包括发文及被引情况、被引论文频次、被引论文作者、受各类基金资助的被引论文等:蒲艳春等统计分析了《高等农业教育》杂志载文的被引文献数量、历年被引文献情况、被引文献作者和被引文献作者机构等;王义娜等对《现代大学教育》杂志五年的载文及引文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涉及载文量、作者、基金资助、引文率、篇均引文量、引文语种、引文类型、引文年代等来源期刊指标以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立即指数、被引半衰期、期刊他率等被引计量指标:龚放利用CSSCl2005年至2006年统计数据中的被引总量、影响因子和被引广度等指标分析评价了我国教育学期刊的影响力:司林波等同样利用CSSCI的数据,从总被引次数、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论文地区分布、基金论文数、高频被引论文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的学术影响力;史素梅、何小凤对《教育探索》杂志2005年至2009年刊载的学术文章进行了引用频次分布、选题分布、被引论文年代分布、引用核心期刊分布等方面的被引统计分析;兰天、何小凤则对《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05年至2009年刊载的学术文章进行了载文被引分析:许振亮等开展了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高等工程教育学科前沿的研究。他们研究的依据是对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17种期刊进行的科学计量分析:胡玥分析了CSSCl2004年至2006年统计学期刊的影响因子、被引次数、被引速率等指标,基于此整体评述了统计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李小娟、唐云富也利用CSSCI的数据,比较研究了《比较教育研究》与同类期刊在综合引证指标上的差异;赵韬、陈富定量分析了近十年《教育科学》杂志载文的被引情况。

如果集中关注关于远程教育学科及相关学科(如:教育技术)的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的研究,相关文献表明,目前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人员科研绩效的评价,学科国际化程度,被引文献、作者与引文年代的分析,以及对关键学者的研究。如:梁振辉、魏顺平采用Hitch指数(简称“h指数”)方法以及与之相近的w指数方法。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收录的教育技术学领域的CSSCI来源期刊在1998年至2007年所刊发论文的被引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1998年至2007年10年间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人员的科研绩效进行了评价,分析得到了1998至2007年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最具科研绩效的前30位研究人员:朱祖林基于Thomson Reutem公司开发的学术文献信息检索平台ISI Web of Knowledge。采用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从论文和引文两个侧面,测度中国远程教育在国际视野里的显示速度、显示广度和显示深度;魏宁统计分析了电教两刊关于教育技术文献的引用情况:路秋丽嘴的研究通过中国知网(CNKI)和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若干数据库对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研究者进行发表文章数、被引文献数、被引文献比例、被引频次等多项指标的计量分析。从中分析出16位最具影响力的关键学者。并进而对这16位关键学者的工作单位、指导硕士论文数量、历年数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从而试图展现这16位关键学者的学术表现。

二、研究数据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了1990年至2011年公开发表的、刊载在远程教育期刊上的,远程教育或相关领域(如:在线学习、E—learning、网络学习等)的中文学术论文作文献计量学分析和内容分析。

研究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中被引次数排名前4万的期刊文献,获取文献时采用的关键词为“远程教育”。根据CNKI所提供数据的情况,分析中凡是涉及分组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前4万条记录,凡是涉及排序的数据只在800万条记录以内有效。研究数据查询和获取的时间为2011年10月26日。

参考已有的相关研究,在本研究的计量学分析中,选择的计量分析数据包括一般性的学术论文特征数据(如:文章所属学科类别、期刊主办单位、资助基金项目、高产作者、前40个高产机构的作者来源、各年份发表文章数量)和高被引文章的特征数据(如:高被引文章的来源期刊、发表年份、第一作者、作者合作性、下载频次)。内容分析则是基于以上数据展开。

三、对全部远程教育学术论文的分析

首先,对全部远程教育期刊刊载的学术论文,从文章所属学科类别、期刊所属类别、资助基金项目、研究层次、前40位高产作者、前40个高产机构的作者来源、各年份发表文章数量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所有文章所属学科类别分析

据统计,远程教育学术论文主要集中在表1所示的学科当中。其中。文章数量排名前16位的学科当中,6个是与教育密切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高等教育、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与之相关的论文9177篇,占55.3%:其次是与技术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互联网技术、电信技术),涉及的论文为5950篇。占到35.9%:两厢合计达到了91.2%。这一结果清晰表明,远程教育类的学术论文与教育和技术密切相关。的确,远程教育始终是和现代信息技术密切结合的教育形式。

而从图1可知,远程教育类学术论文集中分布在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这三个学科当中,这三类学科中的远程教育论文占全部远程教育论文的78.6%。可见,远程教育研究在技术方面主要围绕着计算机及其应用展开,理论的研究和管理的研究占到了很大的份额,而成人和特殊需要人群是非常需要远程教育的人群。远程教育类学术论文分布在多学科类别中,这表明远程教育是一个综合的、跨学科的学科,各个学科门类都对远程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有贡献。学术论文在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相关学科上的集中,体现了远程教育应用范围广,在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中都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远程教育天然地需要关注成人学习者和弱势人群的学习需求,目前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但依然有更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其次。体现了远程教育中的技术发展脉络,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对远程教育的影响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从最早的单纯应用,到后来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综合性应用,逐渐走向科学化、系统化。从现在远程教育学术论文的组成来看,技术应用和教育理论已经是并且还将继续是远程教育研究的两大支柱,对实践的关注和进一步的研究是以这两大支柱为倚靠和基础的。

(二)期刊主办单位类别分析

本研究统计了刊载远程教育类学术文章数量排名前40位的学术期刊。结果表明,作为我国远程教育中坚力量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包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各级广播电视大学),目前拥有较成熟的远程教育类学术期刊(含学报)共25种,在1990至2011年期间刊载了3846篇远程教育学术论文。其他单位主办的远程教育相关期刊同期共刊载远程教育学术论文2069篇。由图2可见,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是远程教育学术成果发表和交流的重要平台,这些学术期刊已经成为远程教育学术成果发表和分享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当然,数量与质量并不能绝对地画等号,质量上的追求是学术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数量与质量,孰重孰轻?如何在追求质量的同时兼顾数量?值得期刊主办单位思考。

(三)资助基金项目分析

在本研究所采集的远程教育学术论文中,334篇文章属于部级/部级基金项目的成果(占标注基金项目文章的74.7%),110篇文章属于省级基金项目的成果,3篇文章属于其他类别的基金项目(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基金)。从这些数据可见,远程教育类学术论文所属基金项目主要集中在部级/部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远程教育研究课题的水平:和基金项目相关的文章还不多,属于部级/部级基金项目的课题也不多。这既需要远程教育研究者努力提高研究水平,也需要国家提高对远程教育研究的重视,多为此类研究提供资助。

(四)高产作者分析

本研究统计分析了所有远程教育相关学术论文作者中的前40位高产作者,这40位作者发文数量都大于(或等于)10篇。最高的达到71篇。其中,有19位高产作者来自普通高校,21位高产作者来自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可见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重要力量。但就高产作者的作品数量来看,来自普通高校的高产作者贡献了404篇文章(57.5%),来自各级广播电视大学的高产作者贡献了298篇文章(42.5%),从这个方面来看。来自广播电视大学的作者们还需要继续努力。本项分析只按作者目前所在机构来统计,未考虑作者发表文章时所在机构是否是其目前所属机构,因此研究数据可能会有偏差。

(五)前40个高产机构的作者分析

前40个远程教育学术论文高产机构,贡献的远程教育学术论文均超过或等于47篇。研究发现,普通高校共18个(45%)高产机构,发表了1492篇(40%)论文;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共22个(55%)高产机构,发表了2223篇(60%)论文。从这些数据来看,高校平均发文量低于广播电视大学。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普通高校对远程教育研究的关注,更多的是受到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推动:自1998年该项工程启动以来,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纷纷成立,由此在高校中聚拢了一批远程教育实践人员,加之高校原有的学术研究沉淀,使得高校远程教育研究力量不容忽视。而我国各级广播电视大学。自创办以来,已经在远程教育教学和研究方面积累了数十年经验,出现较多高产作者也是很自然的。

(六)各年份发表文章数量分析

根据CNKI数据,统计了1990年至今的远程教育学术论文数量。1995年之前规范的远程教育学术研究文章极少,故不在分析范围之内。从数据来看(图3),从1997年起,我国远程教育领域的学术论文开始激增,到2003年出现了高峰(1414篇),之后文章数量呈现平稳态势,在小波动中略有下降。因为开展本研究时,CNKI并未采集到完整的2011年数据,因此2011年的数字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情况。近几年来。论文数量的稳定,表明该领域的研究进入阶段性的成熟期,研究人员队伍和产量也趋于稳定。这一发展趋势是跟近年来远程教育实践的发展密切相关连的。未来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文章的质量与数量的发展,应当还是跟当时远程教育的实践发展态势密切相关。

四、高被引文章的分析

本研究采集了远程教育领域被引频次排名前500名的文章,以此作为“高被引文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相关分析主要从高被引文章的来源期刊、发表年份、第一作者和作者的合作性、下载频次等角度来展开。

(一)来源期刊

表2列出了刊载高被引文章数量大于或等于3篇的23份期刊。由表中数据可知,这些期刊与远程教育、教育技术、计算机相关度最高,可见高被引文章的来源期刊都集中在这三个领域。其中,刊载高被引文章最多的是《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共131篇,在500篇高被引文章中占到了26.2%)。刊载高被引文章数量排前五位的期刊共刊载高被引文章261篇,占500篇的52.2%,可见这些杂志是支持远程教育学术文章发表的核心力量。此外,发表过远程教育类高被引文章的期刊,有些并不是远程教育领域专业期刊,可见,远程教育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还是有一定的分散性的,多样化的来源也带来了成果分享的多元化。

(二)高被引文章发表年份分析

表3统计了各年度的高被引文章数量。1998年之前,没有高被引文章,这也反映了1998年之前的远程教育研究还在初创期,各方面的实践也都不成熟,反映在研究成果的呈现上,就是缺少高质量的、值得后来者多次引用的学术文章。自进入1998年,我国远程教育实践完成了最初的系统构建,相关学术研究也逐步展开。2001年高被引文章数量达到峰值(82篇),并在2002年、2003年继续保持在高峰状态,直到2004年开始慢慢下降。2004年及其后的下降态势,可以从一方面说明我国远程教育经典理论构建的一个阶段接近结束。我国远程教育学术研究经过早期关注新技术的应用,到后来,借鉴外来经验和理论同时基于本国实践构建本土化理论框架。再到目前,在原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反观实践,开展了实践与研究的互动。这一系列过程,反映在学术论文的发表上,在数量和主题上都有可以对照的趋势变化。

另外,由于对文章的引用将在文章发表后多年内持续进行,因此目前的数据并不能说明2004年后的文章质量不如从前,还需要在今后继续关注。2008和2009年高被引文章数量偏低,也说明这一点。

(三)第一作者分析

据统计。发表超过2篇高被引文章并署名第一作者的作者共12位,见表3。另外还有21位作者各有2篇文章、380位作者各有1篇文章为高被引文章。表4中排名前几位的作者,目前已然是该领域的知名学者。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高被引文章比较集中在几位作者名下,而大部分高被引文章分布较为分散,这说明远程教育领域的科研力量群体较大,成员数量较多,一方面体现了远程教育研究宽广的“群众基础”,后继有人;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尖端的科研力量有待锤炼,还需要更多能撑起该领域科研大旗的领军人物。

(四)高被引文章作者合作性分析

在前500篇高被引文章中,仅有一位作者署名的文章有218篇,两人或以上合作的文章有282篇。从图5可以看出,单独写作与合作写作各占半壁江山。从目前科研发展的趋势

来看,合作完成科研课题并共同发表科研成果将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单人单枪的力量毕竟有限,未来将是一个合作共赢的时代。

(五)高被引文章下载频次的分析

分析500篇高被引文章的下载频次(见表4),被下载次数超过2000次的文章有2篇,1000到2000次的文章2篇,大部分文章的下载次数集中在500次以下,下载次数在100到300次的文章最多,共267篇,占到了53.4%。文章被下载的次数能从一个侧面表明该文章被关注的程度。结合对被引率和下载频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被引率和高下载频次是有一定的相关性的,但不是呈现绝对的正相关。

五、我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文章计量分析的几点结论

综合以上对我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文章的计量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其一,由我国远程教育学术论文的学科分布可知,我国远程教育研究是集中在教育领域。并与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密不可分。这一特点还将在未来继续保持下去,未来的远程教育研究仍将扎根在教育的土壤中,并紧扣技术发展的脉搏。从所分析的学术论文在“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等技术类学科上的分布和“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等教育类学科上的分布来看,技术和教育将是远程教育学术研究的两大支柱,由此也可以自然推论:技术和教育还将是远程教育实践的两大支柱。

其二,分析我国远程教育全部学术文章和高被引文章的来源期刊,同时分析各相关机构发表远程教育学术文章的数量。以及高被引作者的来源机构。都可以看到,我国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成为中国远程教育学术研究的重要力量。尤其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我国远程教育事业的蓬勃开展,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在远程教育学术期刊的数量、学术文章的数量、学术文章作者数量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贡献。未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自身值得在远程教育相关学术研究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培养中坚研究力量,贡献更多优质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也要专注于办好学术期刊,打造优质高效的学术成果交流分享平台。当然,外界也应当在各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其三,综合考察全部远程教育学术论文和其中的高被引文章。可以发现,2001年到2003年都是远程教育学术研究文章发表的高峰年度。这几年间,远程教育学术论文总体数量不断上升并在2003年达到高峰,高被引文章数量也同时保持在峰值状态。可以认为这段时期是我国远程教育研究成果发表的一个黄金时期。从已有数字也可以看到,通常是在远程教育实践开展一段时间之后,相关研究成果才陆续推出并逐步达到高峰。而在高峰年度之后,将进入稳定中略有下降的时期。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启动,极大地推进了我国远程教育实践,由此带来了几年后(21世纪初期)我国远程教育学术成果的丰富呈现。未来远程教育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也将是一个平稳发展的阶段,在经历了这个阶段之后,有可能迎来又一个黄金时期。如何在平稳时期踏踏实实积累研究经验。如何迎来下一个黄金期,自然是远程实践者和研究者要关心的,但这也是远程教育学术期刊发展和培育选题的契机:如何在积累期挖掘和关注有价值的选题,如何引导和聚集研究者,这都是学术期刊可以做的。

其四,若分析远程教育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可以发现。高被引文章比较集中在少数几位专家级作者名下。除此以外的高被引文章分散分布在众多作者名下。这一方面说明远程教育研究有宽广的“群众基础”,未来后继有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尖端的科研力量有待锤炼,还需要更多能撑起该领域科研大旗的领军人物。若分析作者的合作性,可以看出,高被引文章中单独写作与合作写作的论文数量接近。如何培养远程教育研究人员,是远程教育实践机构和研究机构共同关注的课题。而如何扶助相关机构培育远程教育研究队伍。则是远程教育学术期刊需要下大力气琢磨并切实推进的事情。

其五,本研究在考察远程教育学术论文与所属基金项目时发现:与基金课题成果相关联的文章还不多;但在标注了基金项目的文章中,74.7%的文章是部级/部级基金项目成果。这一方面说明远程教育学术研究还可以努力争取更多的基金支持。借助外力为研究注入活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已有的和基金项目相关的研究成果的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总的来说,远程教育学术研究相对整个教育研究来看,实力有待继续增强。

六、结语

发表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学生发展;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2-0050-03

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孟明义1995年曾撰文指出“众所周知,大学是培养人的”[1]。杨叔子在2001年曾委婉写道“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2]。刘英和高广君2011年写到“自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人才培养一直是大学的基础”[3]。这些研究间隔数年,讨论的却是一个主题:人才培养。由此可见,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高素质人才在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升综合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才培养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在高等教育领域,人才培养问题无法回避学生发展水平的研究,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高等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持续进行了量的扩张而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但与此同时,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发展水平却日益成为一个饱受社会各界诟病的热点论题,发人深省的“钱学森之问”即是对这一问题的集中反映。随着人类社会的继续发展,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也将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拟对近3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领域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1 期刊的选择

本文从《江苏高教》、《中国高教研究》、《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复旦教育论坛》(5个全国核心期刊)自2011年至2013年8月刊登的所有文献中选取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的相关文献,旨在对近3年来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和分析,由于这5种刊物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因此它们所发表的相关领域研究成果能够很好地反映国内主流研究的动态。

2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研究现状

2.1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研究成果的数 量分布

1)近3年来5个期刊共刊登该方向文献数量182篇,其中2011年刊登该方向文献数量52篇,2012年刊登79篇,2013年51篇(考虑文献选取截止日期为2013年8月)。可以看出该领域文献刊登数量整体趋势呈上升状态,该领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2)从期刊分布来看:在182篇文章中,《江苏高教》在这一方向3年来共刊登79篇,为最多,约占总量的43.4%;《中国高教研究》56篇,约占总量的30.8%,紧随其后;《高等教育研究》刊登22篇,约占12.1%;《复旦教育论坛》14篇,约占7.7%;《教育研究》11篇,为最少,占6%。

2.2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研究成果的研 究对象

从该领域文献研究对象来看,可分为以下5大类,见表1。

根据表1,从横向来看,研究本科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文献最多(65篇),占所有文献的35.7%;数量上紧随其后的是从高校整体人才培养与发展角度(含本科生和研究生)探讨问题的文献,有60篇,占到33%;分析研究生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文献有39篇,占到21.4%。相对比而言,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发展、外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较少,分别只有12篇和6篇,比例为6.6%和3.3%。

从纵向来看,统计数据显示,在这一领域,每个期刊的侧重点和横向的趋势基本相同,每个期刊中研究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整体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文献数量多于高职院校、外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发展方面的文献。单就各个期刊来讲却有一些不同:如《江苏高教》以本科生人才培养和发展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数量多于以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的数量,而《中国高教研究》相反。另外,有一些现象需引起重视:所选取的一些期刊在某一研究对象方面近3年来未发表一篇文献,如《高等教育研究》在外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发展方面发表的文献数量为0。《复旦教育论坛》在高职人才培养与发展方面发表的文献数量也为0。这反映出期刊的研究侧重点不同的同时也反映了期刊近年来某一领域的研究空白。

2.3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研究成果的主 题分布

近3年来,研究该领域的文章数量不断增加,而且所涉及的领域跟此前相比也越来越广泛,通过对182篇文章的归类整理,可以把这3年该领域的研究主题统计如表2。

结合表2发现3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涵盖6大主题。

1)人才培养模式机制的建立和改革发展:具体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发展指导体系的建立和改革及发展历程等内容,共有108篇,占59.3%。

2)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与发展:主要围绕学生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与高等教育各要素的关系,如就业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关系、就业能力与学生心理资本的关系、提升创业能力的模式研究、提升创业能力与校企合作关系等。共有24篇文献,占总量的13.2%。

3)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与保障: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质量观的确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及保障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探讨等。共16篇,占总量的8.8%。

4)高校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包括学生德育价值观的确立、理想信念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阻力分析、加强孝道教育等。共16篇,占8.8%。

5)高校学生心理情感教育:包括学生的情感教育、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心理健康模式的建立等。共6篇,占3.3%,为研究数量最少的主题。

6)高校学生素质能力发展与培养:包括学生社会适应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素养等的培养。共12篇,占总数的6.6%。

3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问题研究 的特征与不足

近3年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研究质量和研究深度都有提高,研究领域日益拓展,角度逐渐宽广,总体上趋于良性发展,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问题研究的不均衡化现象严重。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模式或机制的建立和改革方面,占调查文献的一半以上,远远超过其他方面的研究,说明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或机制的确立与改革已经引起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兴趣,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学者针对此主题进行的研究是值得肯定的。如针对人才培养模式要素中的培养目标问题,许多学者提出要培养“创新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以及“拔尖人才”等。不仅如此,很多学者对我国各高校现存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旨在完善或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机制,显示了学者对该主题的深入研究。但相对而言,其他主题领域的研究却很缺乏,如涉及高校心理情感教育这一主题的文献只有6篇,占总数的3.3%。这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问题的研究不均衡现象比较严重。

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问题的文章明显偏少。近3年来,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问题的研究文章仅有12篇,占总数的6.6%。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担负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高职教育迅速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强大推动力量;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发展培养了无数的高素质人才。到2011年底,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发展到1300多所,院校数多于普通本科院校数量,在校生人数也多于普通本科院校在校生人数[4]。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应该引起学者的重视。另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质量的滑坡、角色定位的混乱等等,因此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3)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问题的实证研究较少。在所选取的182篇文章中,对国内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进行案例论述的文章只有5篇。洪早清结合华中师范大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培养实践经验,探讨了华中师大强化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5]。 詹一虹、夏守信、谭进以华中师范大学设立教育改革综合实验区为例,分析了免费师范教育硕士培养的困境与预防措施[6]。李儒寿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探讨了本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内容[7]。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以怀化学院为例,探讨了本校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培养途径[8]。殷朝晖分析了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的建设情况,对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一些建议[9]。案例所侧重的方面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体现了高校对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问题的不同探索。

由于研究力量有限,本文的归纳总结没有其他期刊、专著或论文集上发表的论文,但并不说明这些文章不重要。总结近3年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问题的研究,在数量、质量、类型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成果丰富。但是应该看到,研究关注于宏观理论层面的较多,提出的建议往往操作性不强;研究重点过于集中,对一些重要主题领域的研究力度有待加强;实证研究重视程度还不够等。应当拓宽学术研究眼光,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路径,以培养国家需要的各种人才为要务,建构符合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高等教育只有在人才培养的实践目标、人才培养的实践思路和人才培养的实践途径之中贯穿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孟明义.大学应当培养作为人的人而不是制造工具[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5,(4):4-7.

[2]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2-6.

[3]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牧师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27-129.

[4]刘仿强.高等教育国际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8-11.

[5]洪早清.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探索与思考――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42-45.

[6]詹一虹,夏守信,谭进.免费师范教育硕士培养的困境前瞻与预防――基于综合实验区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48-50.

[7]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8):65-70.

[8]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7):94-98.

发表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现代大学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文献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1-0115-09

收稿日期:2013-08-21

作者简介:赵俊芳(1962-),女,河北安国人,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比较高等教育研究。

创刊于1985年的《现代大学教育》(下文简称《教育》)由中南大学和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主办,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教育》设有理论前沿、学术争鸣、教育漫话、海外特稿、越洋专访、管理方略、海外视野、德育知行、史海钩沉和改革论坛等栏目,内容涵盖高等教育学、比较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教学论、高等教育课程论、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评估研究和高等教育论理学等多个领域。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教育》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了新颖、全面、有指导意义的各类学术论文。也有前人学者对《教育》进行过统计研究与分析,例如刘双阳等人以2001-2006年的数据,通过对作者群的统计来研究《教育》的核心竞争力[1];王义娜等人则以《教育》2004-2008年的载文及引文数据对该刊进行了影响因子分析[2]。但尚无学者对该刊关键词、发文作者与机构、引文来源与知识基础等内容做整体性计量研究,鉴于《教育》的重要地位,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教育》2006-2012年所载论文进行文献计量研究,并通过其知识图谱透视我国近年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相较于传统的内容分析法,基于文献计量的科学知识图谱的方法可以通过定量的数据更加客观、直观、形象地反映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研究演化等情况。所谓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就是以科学知识为对象,通过空间表征法,综合运用科学计量学、信息可视化技术、应用数学、图形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揭示由科学文献和引文路径的复杂交织所反映出的科学交流及发展趋势[3]。

本文以CSSCI数据库2006-2012年度的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现代大学教育》七年间所刊载的839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作者、关键词、发文机构以及文献共被引等情况做出科学知识图谱,以探求其知识基础、期刊质量与学术影响力,并试图总结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及研究趋势。

一、研究方法及载文情况

(一)研究方法

利用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作者合作、关键词共现、机构合作、作者共被引等情况进行分析,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4]。由于目前CiteSpace软件要求输入的文献格式主要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数据库(ISI)中文献的文本格式,而本文使用的是中文数据库中的文献格式,因此先通过CSSCIREC软件将CSSCI数据格式转换为ISI格式后,再运用CiteSpace对《现代大学教育》的839篇载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

(二)载文情况

期刊的载文量能够反映出一份期刊的信息占有能力、输出能力和辐射能力,因而是评价期刊基本指标之一。从图1可以看出,《现代大学教育》近几年来所刊载的论文处于数量较少但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一方面由于《教育》是双月刊,年度刊文数量较少,另一方面则反映了《教育》不盲目增加版面、小规模高质量的载文标准。因此,可以说《现代大学教育》是一份发展相对成熟、学术影响力较强的学术性期刊。

图1《现代大学教育》2006-2012年载文数量

二、基于关键词共现的研究热点及趋势

关键词能够最直接地反映和概括一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通过对关键词词频高低的统计可以清楚地了解和判断某时段内的学科、机构及期刊的研究热点。在设定阈值和余弦相似系数后,用CiteSpace软件对《现代大学教育》刊载的论文进行了关键词共现统计(见表1,表2),并绘制其知识图谱(见图2)。经统计,2006-2012年间共有2 446个关键词,其中出现5次及以上的有58个,出现10次及以上的有15个。

(一)高频关键词揭示的研究热点

根据图2节点的大小可以发现热门关键词,通过近年突现关键词可以揭示研究热点问题。图2表明,“高等教育”(118)是最大的节点,除此之外,“大学”(59)、“高校”(41)、“教育研究”(41)、“大学生”(27)等也是《教育》2006-2012年间的研究热点。“高等教育”这一关键词说明了这一刊物所属的学科领域,而其他高频关键词还表明了这一学科领域最近研究的热点问题。我们利用CiteSpace对所有关键词进行聚类,结果可以分为五类,分别是高等教育质量、大学治理与管理、研究生教育、教育政策与大学发展以及大学文化与学术文化。这五个关键词聚类基本代表了2006-2012年间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热点。

高等教育质量这一聚类包括“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大学排名”、“服务质量”、“教育大众化”等关键词,包涵了众多学者对后大众化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种种问题的研究与探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个人需要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5]。而这种价值取向的生成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教学系统与大学学术权力的运行,对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对于这些问题,《教育》均给予了及时的跟踪研究。

大学治理与管理则毋庸置疑是高等教育领域近十年来的研究热点,《教育》也刊载了若干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从对我国大学治理结构反思与建构的综述性文章[6],到借鉴外国著名大学的治理经验[7],再到以“人性假设”角度研究大学治理与学术管理的利益分配[8],这些论文无一例外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学者对大学治理与管理的长期关注与重视,也反映了《教育》一刊对于大学治理专题的重视与回应。

研究生教育聚类包括“研究生”、“高校”、“人力资本”、“教育改革”、“教育发展”等关键词,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改革进程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现代研究生教育已有两百年的历史,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完成之后,对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才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9]。具体来讲,我国学者分别从历史回顾、招生制度、培养方式、学术体系等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方法从经验层面逐渐过渡到形成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政策与大学发展聚类包括“美国大学”、“教育政策”、“大学发展”、“美国教育”等关键词,反映出学者对教育与科技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的高等教育政策与大学发展路径的关注,如郭德红回顾了美国历次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政策,发现课程改革被视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增加人文学科课程的学习,以使学生养成整体的知识观和综合的生活观,使学生能以时代最好的知识成熟地理解事物的本质,承担起公民的职责[10]。在关注发达国家大学教育的同时,也有学者对近年来国内高等教育政策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经验性的政策理论,从而促进了我国教育政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开展[11]。

表1 《现代大学教育》高频关键词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高等教育 118 大学文化 11

大学 59 大学教育 10

高校 41 通识教育 10

教育研究 41 高等学校 9

大学生 27 科学 9

教育 15 教育思想 9

教育改革 15 教育理论 9

大学教师 13 高校教师 8

道德教育 12 学术职业 8

学术自由 11 大学精神 8

美国大学 11 学科建设 8

教育政策 11 教育公平 8

大学文化与学术文化聚类包括“教育研究”、“大学文化”、“教育文化”、“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等关键词。大学文化是大学组织主体实践活动的结晶,揭示着大学的本质、塑造着大学形象、凸显着大学的职能。目前,我国大学发展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与大学文化品质的降低与迷失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而吸引了一些学者的关注,从大学对“社会转型”的文化回应、作为自组织系统的大学应有的文化边界、大学文化所必需的自足性、自反性、绝对性、无限性、批判性、艺术性和超俗性等角度对此问题深入研究,形成了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12]。

(二)突现关键词揭示的研究趋势

突现度即某一关键词突然出现的程度,突现度越高则说明该关键词越来越受到关注,地位越来越突出。根据表2可以得出,目前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趋势为:对科学教育的研究、大学教育与培育体系的研究、职业教育的研究以及教会大学的研究。

在21世纪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以后,出现了教育质量下滑、学生就业形势渐趋紧张、专业设置趋热趋同、布局失衡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一些专家学者也逐渐将研究视野转向开发科学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高教体系、促进科学的教育改革等领域,关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科学研究的产出效率、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等问题,这构成了近年来的一个研究趋势。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会议审议通过了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在我国设置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工程管理等硕士专业学位,专业硕士学位体系更加完善但目前我国专业硕士教育存在缺乏特色、定位不清晰、认同感较差等问题。而《教育》在2010-2012年间也刊发了若干论文均涉及对专业硕士培育体系的研究,例如蒋建湘认为通过实践性教学模式建构“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理论研讨”的三位一体教学方法来改革法律硕士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卓越法律人才[13]。孔国庆从学生“相对剥夺感”的角度对专业学位制度的现状进行探析,认为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位的认识、逐步形成专业学位培养的特色、健全就业服务保障体系是提升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14]。

近年来,一方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另一方面我国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与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偏差,且高职院校的经费来源单一、社会认同感较差、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开放性[15]。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自然吸引了一批高教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从而成为近年的研究趋势。

以往我国学者对近代教会大学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在逐渐意识到教会大学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后,“教会大学”成为了突现度较高的关键词即近年的研究趋势。教会大学把西方现代教育模式移植到了中国,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在传播自然科学、开展职业教育和社会服务、兴办女子教育等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6]。通过对近代教会大学教育理念、校园文化以及办学模式的历史考察,对我国如今的宗教教育、大学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入世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等诸多方面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高频关键词都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如果脱离了具体研究语境,像“大学”、“高校”这样的关键词难以充分表征文献的主要内容;同时并非所有突现的关键词都能够代表未来的研究趋势,例如“诗性”、“教会大学”等关键词的突现就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进一步规范关键词,加强关键词的针对性是提高办刊输出力及辐射力的重要手段。

综合而言,《教育》所刊载论文的研究热点主要在“高等教育质量”、“大学治理与管理”、“研究生教育”、“教育政策与大学发展”以及“大学文化与学术文化”这五个方面;研究趋势主要在对“科学教育的研究”、“大学教育与培育体系的研究”、“职业教育的研究”以及“教会大学的研究”这五个方面,研究趋势偏向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应用性研究,这也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征。

三、发文作者与机构知识图谱

(一)发文作者知识图谱

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2006-2012年间出现了一批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他们发文量较高,可谓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根据2006-2012年这七年间的数据,《教育》共收录了985位学者发表的839篇论文。在这985位作者中,发表过1篇论文的有830人,占总人数的84.3%;发表过2篇论文的有112人,占总人数的11.5%;发表过3篇及以上的有39人,占总人数的4.0%,由这39名作者发表的142篇论文占论文总数的17.0%。因此,《教育》的发文作者比较集中,说明该领域存在论文产出比较高的学术精英。

表3列出了发文4篇及以上的高产作者,这些作者也是高等教育领域内的高产出学术精英。这七年中,发文量最多的是中南大学的徐建军教授,发文量达到年均1篇,其次是张翼星、张楚廷、张忠华、姜国钧等。另外,谢安邦、周光礼、王长乐、赵俊芳、杨德广、王建华等学者也分别发表了若干论文,对该学科和期刊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代大学教育》的高产作者中有若干中青年学者,说明该刊在文章选取上十分重视青年学者,助推青年学者成长。

表3 《现代大学教育》高产作者

作者 发文量 作者 发文量

徐建军 7 王长乐 4

张翼星 6 段慧兰 4

张楚廷 6 韩映雄 4

张忠华 5 黄万盛 4

姜国钧 5 黄俊伟 4

王福友 4 宋秋蓉 4

谢安邦 4 陈武元 4

周光礼 4 欧阳河 4

(二)发文机构知识图谱

根据学术规范及期刊要求,多数期刊署名单位都具体到了院、系、所等二级单位,但也有部分文章署名单位为“某某大学”。七年间,论文署名单位有572个(包括一级单位及二级单位),但不同机构之间产出效率存在很大差异:仅产出1篇文章的机构有451个,产出2-4篇的机构有88个,产出5篇及以上的机构有31个,共发表326篇论文,占发文总量的38.9%。如表4及图4,产出最多、节点最大的五个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以及中南大学商学院分别发表34篇、27篇、24篇、23篇及20篇论文,远高出其他机构,并且作为中介联系其他众多科研机构,说明这些机构不仅为《教育》提供了大量稿源,同时也在高等教育学界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为学科建设及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该刊供稿最多的两个单位恰好是“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所在机构,即华中科技大学和厦门大学,这说明重点学科对该刊的支撑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刊对学术质量的重视。

而其他机构如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等单位也在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高校在《现代大学教育》发文不多,区域覆盖略显倾斜。

表4 年均发文1篇以上的机构

机构 发文量 机构 发文量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34 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 11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27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10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4 中南大学法学院 9

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23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9

中南大学商学院 20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9

中南大学 11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8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11 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 8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1 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8

四、文献共被引及知识基础

如果把研究热点定义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那么研究热点的引文就构成了相应的知识基础。《现代大学教育》七年间刊载的839篇论文共有8 389条有效参考文献,篇均参考文献近10条,经统计被引次数≥3次的参考文献有71条,≥5次的有11条(如表5)。这些文献是2006-2012年间《现代大学教育》研究热点最为关注的文献群,尤其是涉及高等教育理念、系统、文化和历史的文章或著作。

由表5可知,张维迎的专著《大学的逻辑》(2004)、雅斯贝尔斯的专著《什么是教育》(1991)、阿什比・E.的专著《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1983)与克拉克・伯顿R.的专著《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1994)在本刊被引频次最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述文献的经典性。

针对2003年围绕北京大学的人事改革争论,时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的张维迎教授从大学的理念与治理、大学的逻辑与大学改革、终身教职的理想与现实、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一流大学与本土化、大学改革与公共理性、大学何以基业常青、研究型大学商学院之知识创新这八个方面,以大学理念为基础,围绕大学管理展开了论述,讨论了什么样的教师聘任和晋升制度才能保证大学不断进步,并将大学的逻辑概括为:“如果说大学的理念是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那么,大学的教师队伍必须是由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特殊偏好、最具有使命感、责任心和创造力、最能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者组成。为此,大学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治理结构,其中,教师的聘任和晋升制度是最重要的方面。学术自由、学术评价标准、教授在学校中的权力等等,都具有内生性。在现行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下,大学变成了‘家族组织’。不废除大学的‘近亲繁殖’,不实行教师岗位的分级淘汰,不引进外部竞争,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自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的行政本位,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大学文化”[17]。张维迎教授的《大学的逻辑》在其他统计中也有较高的被引率,然而学术是学术,实践是实践,充满理想主义和彻底性色彩的改革主张似乎并没有在北大得到完全贯彻。

《什么是教育》则是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从教育本质、大学的理念、大学生的特点以及交往(Communication)四个方面,以“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详尽、深入地论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理解,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即生成,教育的使命在于成为“全人”:自由的生成与精神的唤醒。因此,教育不仅需要进行文化教育,还需要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尊重,倡导苏格拉底式教育方式,教师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者。雅斯贝尔斯的观点对德国、我国乃至全世界高等教育理念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堪称教育学学科领域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18]。

埃里克・阿什比(Ashby,E.)曾长期担任英国大学教育经费评议会负责人,还担任英国贝尔法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副校长,他从英美等西方大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以其深厚的历史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知识深入探究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发表关于高等教育的宏论,并结集成《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一书[19]。书中提出了“大学遗传环境论”的思想,并据此分析了19世纪西方大学理想的嬗变。该思想成为高等教育界探索大学发展历程的重要理论基础,并对我国当代大学的“特色化发展”思想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伯顿・R・克拉克(Burton R. Clark)是美国当代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20世纪70年代,克拉克领导研究小组对英、美、法等10多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了完整、深入的调查和比较研究,并以经验事实为论据,从组织管理的视角,以知识研究端点,按照知识分化的逻辑和管理的维度,把高等教育系统的要素以及要素的协调、变革有机地组织起来,构建了一个高等教育系统的逻辑体系,从高等教育内部揭示和论证了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20]。此书在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管理、学术组织管理等众多领域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谓是高等教育学与学术组织学重要的知识基础。

表5也表明,顾明远的《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1998)、张应强的《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2000)、张少雄的《西方大众高等教育的困境与我们的选择》(2006)、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1987)、勒戈夫・雅克的《中世纪的知识分子》(1996)、罗索夫斯基・亨利的《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1996)、贺国庆的《外国高等教育史》(2003)也是《现代大学教育》研究热点重要的知识基础。我国高等教育学者对这些经典文献的引用也反映出他们对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基础理论与历史发展的重视。

2006至2012年间,《现代大学教育》共有82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系列)》转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代大学教育》在学界的输出力、辐射力与影响力。

五、结论

2006-2012年间,《现代大学教育》紧密围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大理论及实践问题,刊发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广泛影响学科发展的同时,该刊自身的学术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并在“高等教育质量”、“大学治理与管理”、“研究生教育”、“教育政策与大学发展”以及“大学文化与学术文化”五个方面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热点。无论个人作者还是署名机构,《现代大学教育》均稿源广泛、基数众多,形成了对该刊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少数精英群体。张维迎、雅斯贝尔斯、阿什比・E、伯顿・克拉克等人的学术著作是《现代大学教育》重要的知识基础,对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对《现代大学教育》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初步揭示了该刊2006~2012年间的研究热点与知识基础,但限于选取的数据、计量指标和研究水平,本文只能管窥《现代大学教育》的部分特征,尚不能完全反映该刊的研究范围和全部特征。如何在数据处理、计量方法、分析视角方面进一步完善,以更科学、准确的方式全面、清晰地分析与研究期刊,还望专家学者给予指导与勘正。

参考文献

[1] 刘双阳,等.《现代大学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研究:作者群分析[J]. 现代大学教育, 2008(05):107-110.

[2] 王义娜,胡姝,陈彬.《现代大学教育》近五年载文及引文的计量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 2009(03):13-18.

[3] 陈悦,等.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7-10.

[4] Chen,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3):359-377.

[5] 胡建华.高等教育价值观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 2005(11):9-13.

[6] 郭卉.反思与建构:我国大学治理研究评析[J].现代大学教育, 2006(03):29-33.

[7] 代林利.牛津大学治理结构的形成与演变[J].现代大学教育,2007(04):35-40.

[8] 刘元芳,栗红,任增元.“经济人”假设与大学治理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2(02):40-44.

[9] 武毅英,陈梦.困惑与出路: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8(02):99-105.

[10] 郭德红.美国本科课程改革:追求完整的本科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08(05):34-39.

[11] 涂端午.论理论导向的教育政策分类[J].现代大学教育,2007(05):35-40.

[12] 张楚廷.哲学性格与大学文化[J].现代大学教育,2010(04):17-24.

[13] 蒋建湘.法律的实践品格与法律教育的实践途径[J].现代大学教育,2012(03):81-83.

[14] 孔国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相对剥夺感”调适论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2(01):105-109.

[15] 陈旭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回顾与展望[J].现代教育管理,2011(02):39-42.

[16] 兰军.近现代中外高等教育跨境合作办学的历史考察[J].高校教育管理,2010(03):87-92.

[17] 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8] 李峻,刘玉杰.教育的本真:自由的生成与精神的唤醒――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解读[J].大学教育科学,2007(04):15-19.

[19] 李兵,肖玮萍.论大学的“遗传”基因在“环境”中的变异与调适――《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述评[J].煤炭高等教育,2002(03):22-24.

发表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高职院校 国际化

[作者简介]李伟(1978- ),男,河南邓州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金融与人力资源管理、高等职业教育。(北京 10010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北京市教委科研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北京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PXM2013_014208_00003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65-03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论从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等都呈现出高度的国际化。因此,国际化成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和战略方向,国际化的程度在一定层面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交流状况及参与水平。

高职院校数量占整个高等院校总量的46.5%,在校生人数已达1000万,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30%,在校学生规模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总人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国际化或高职院校国际化研究最早始于2008年,研究历史较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明晰与探讨。

一、高职教育国际化概念

高职教育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在高级技术应用性教育方面相互交流和借鉴的过程,实现高职教育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利用。

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特色是以技术应用为手段,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制定国际化策略,培养国际化的高技能人才,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全面推动国际化。同时,有学者认为,高职教育国际化具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把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无论从学校内部的变化,还是学校外部,从管理者、教师、学生,还是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都发生着变化。这种观点从含义、范围、条件等方面定义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有逻辑理论性,也有分层次的可操作性。因此可以这样界定高职教育国际化:高职教育国际化是以技术和应用为特色,以培养国际化中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融合国界和文化差异为手段,创建不同观点并存的和谐氛围环境,实现高职教育的管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

二、研究方法

文章围绕研究目标,有针对性地对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进行全面的检索、收集和整理。文献检索主要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首先,采用“高职教育国际化”“高职院校国际化”“高职国际化”“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作为关键词进行查询,获得相关文献155篇。其次,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排除与本文研究主题没有关系的文献,最后获得文献152篇。筛选的具体标准如下:(1)文献中剔除非学术的文章;(2)文献中剔除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相关文献;(3)文献中剔除一文多发的文章;(4)剔除由于不同关键词搜索到的重复文献。最后,对所选取的文献内容进行阅读、整理、分析和归纳,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发展趋势

(一)研究的时间分析

1.研究成果的时间趋势。随时间发展论文篇数总体上处于递增状态。其中2012年发表篇数34篇,达到峰值。数量总体上可以按照时间分为两个阶段:(1)2002年至2009年,该阶段论文数量出现过上下波动,但变化不是很大,总体呈现出稳定态势。(2)2010年至今,论文数量迅速递增,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第一阶段,论文数量占近二十年总数的63%。这标志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研究从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阶段,“引进来”国外教材、培养模式、外籍教师等,发展到目前的“引进来,走出去”阶段,即中外留学生及教师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注意,这与目前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开展状况基本一致。由于2013年还没有完全录入数据库中,篇数略低于2012年的篇数,但是可以预测该阶段论文篇数总体呈现上升态势。

2.时间的差异性。比较两个发表时间阶段的篇数差异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将两个阶段分为两组1和2,对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1和166页表2所示。

对表分析结果如下:(1)表1给出的是对篇数的统计描述,可见第一阶段年均篇数均值为7篇,第二阶段年均篇数为24篇,两阶段具有一定的差异,但不能说明其差异程度。(2)方差F检验和样本T检验。表2方差齐性检验结果为F=3.589,P=0.087,由于P值大于检验水准0.05,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两个样本总体方差齐性,选择方差齐性时的T检验结果,此时P值显示为0.000小于0.05,从而最终得到的统计结论为按0.05检验水准。可以认为,两个阶段篇数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说明近四年来数量较之前有明显的差异。

(二)研究方向和领域

1.文献的归类整理。采用分类归纳的方法对近12年的152篇文章进行归类整理、按照篇数排序统计如表3所示。

通过归类整理,可以把研究内容归为八个主要研究方向,按照篇数比例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分别是:(1)高职国际化教学管理研究为38篇,比例为25%,包含内容为师资培训、教学方法改革、培养模式研究、专业课程设计、质量管理保障体系、外方师资管理等;(2)高职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为30篇,比例为19.7%,论述了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策略;(3)院校案例分析研究为23篇,比例为15.1%,论述了各地区和高职院校国际化的现状、遇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等;(4)实现方法及途径为20篇,比例为13.2%,论述了国际化的方式、海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等;(5)国际化过程问题研究为19篇,比例为12.5%,总结和分析了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6)高职教育国际化论述为15篇,比例为9.7%,从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内容、标准及综述等方面做论述;(7)西方发达国家经验为5篇,比例为3.3%,介绍了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开展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及经验介绍等;(8)国际化研讨会综述为2篇,比例为1.3%,论述了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工作等。

对研究方向进行再整理归类可以分为三个大类:第一,高职教育国际化操作手段和方法,包含上述的实现方法及途径、国际化研讨会综述、高职国际化教学管理,共有60篇,所占比例39.4%,论述了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具体操作方法。第二,高职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包含西方发达国家经验、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论述、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共有50篇,所占比例32.9%,论述了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方向和具体方法。第三,高职教育国际化问题分析与研究,包含院校案例分析研究、国际化过程问题研究,共有42篇,所占比例27.7%,通过案例和问题的分析进行经验的解决,服务于操作手段和方法。具体分布见167页表4。

结合表3和表4可以看出,近十二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三大领域的八个研究方向。

2.研究特点及存在的不足。表3和表4归类表明研究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第一,研究方向中关于教学管理方面的论文所占比例最高,为38篇,占总数的25.0%。涉及的内容有教学日常管理、师资管理、专业课程管理、留学生管理、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体系等。无论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探索阶段还是快速发展阶段,教学管理都处于重要的地位,保障了国际化过程的顺利进行。

第二,学术研讨会综述虽然只有2篇,但是分别发表在2010年和2012年,说明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发展到了一定的数量和规模。

第三,教学管理、发展策略、案例研究、实现方法及途径、问题研究等共有130篇,占整个比例的85.5%。这些体现了当今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学者们不断探讨国际化过程中的发展方向、如何发展等,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具体的高职教育国际化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国际化进程的实现方法和途径,如“双语教学”“国际交流”等。

第四,研究方向中既有高职教育国际化含义的分析、体系和模式的建立等理论研究,又通过案例的研究、经验的介绍等举例说明,实现操作方法的落地和途径的建立。因此,表4将研究方向归为三大领域,即问题分析与研究、应对策略研究、操作手段和方法。

第五,研究中有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及经验介绍、具体操作手段和方法,但是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定性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定性研究仅仅局限于概念的定义、理论的分析及保障体系建设等,论述也只是对于现有理论的总结,深度不够,缺乏理论创新;学者们结合自身所在院校国际化实践对过往经验进行总结,研究的方法也仅仅局限于定性研究,最常见的是个案对比研究、地区等因素研究,多停留在抽象的认识和思辨上,主要进行逻辑分析、文献梳理与案例描述。有关操作手段和方法的论述过于单一,比如国际交流、双语教学、海外实习等,对于具体的实施步骤涉及不多,可行性有待进一步商榷。

四、高职教育国际化未来研究方向

(一)全面认识国际化人才培养观念

文献的分析表明,有关国际化人才培养观念的研究虽然已经涉及,但仅仅是对概念的解析和作用的一般论述。国际化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行政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应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观念,无论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如何将这一观念深入到管理体系和操作领域显然缺乏研究,未来研究可以把这一主题作为研究方向。

(二)加强留学生研究

高职教育国际化是学生、教师、资源等教学资源“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两者是同时相互作用的过程,相辅相成,互为主客体。因此,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外国留学生市场营销的研究。建立有效的市场推广渠道成为扩大留学生规模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要想对留学生具有吸引力必须具有市场经济的观念,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进行宣传和推广。如何推广,如何为留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使得更多的留学生了解中国的高职教育成为诸多学者必须研究的课题。

2.关注留学生在校的生活研究。设计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留学生在校生活,有利于宣传中国文化,加深与国外文化交流,减少中外文化冲突;有利于文化的融合,实现中外学生的交流,形成和谐的氛围。这些都有待于学者们进行摸索和研究。

3.关注中方师资、学生海外学习研究。海外学习先进经验由来已久,但是针对高职层面的对象如何去学习与交流,以什么形式和操作方法进行尚有待商榷。

(三)加强国际化职业资格认证研究

文献分析表明,有关国际化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研究不是很多,职业资格认证的国际化是体现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高职课程的国际化,我们有必要围绕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进行高职课程的设计、开发、建设、实施和管理,高职教育国际化不仅仅要学历教育国际化,还要职业资格认证国际化等多元化的教育。我国已有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对于引进什么标准的资格认证、如何引进、如何与国际认证机构进行合作等仍需学者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四)海外实训基地研究

海外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很少建立海外实训基地,学者们的关注也不是很多。但是,随着国际化的开展,拥有海外实训基地是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标志之一,也是发展的需要。对于如何与国外高校和企业进行实训基地的建立、使用、交流等势必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丰富研究方法

高职教育国际化研究方法从最初的理论探索到目前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但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落实。诸多学者针对高职教育国际化问题选择了西方典型案例进行研究,虽具有国际视野,为中国的理论界提供参考和帮助,却没有对其是否能适用于中国环境做出详细的跟进和说明。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必要提高定性研究方法的应用深度,定性研究过程不仅局限于理论的分析、经验的总结,更应该扎根到中国高职院校当中去,分析其具体应用的效果。同时,增加定量研究方法,这对丰富中外高职教育国际化研究资料、吸取西方先进教育内容和理念是十分有利的。

五、小结

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研究从起步探索阶段到快速发展,无论在研究的范围、方法、数量和质量、对象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相对于国外高职教育国际化研究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这不仅仅与我国实际开展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现状有关,也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政府政策的制定、企业或组织的参与有关,更与从事高职教育的一线教师及研究者有关。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宏观政策、逻辑论述的研究偏多,基于数据的分析和探讨不足。对于所提出的建议往往是通过文献的分析对比所得,操作性不强。从研究方法来看,实证研究不足,观点和方法的提出没有具体的数据支撑。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良好运转,高职教育国际化势必得到迅猛发展,届时将会有更多、更优秀的研究成果呈现。

[参考文献]

[1]戴小红.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动因、内涵与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

[2]梁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33).

[3]陆启光.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1).

[4]苏志刚,韦弘.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架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发表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摘 要】作为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历来被人们所敬仰,他短短五十一年的人生,留给后世的却是数不尽的文化瑰宝,其中就有关于教育的宗旨和理念,这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无疑具有莫大的启迪意义。本论文拟对王国维教育思想方面的论文资料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了解王国维教育思想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概况,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以期为后续学者的研究方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王国维;教育思想;综述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仅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是成就卓越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一生都与教育事业有所联系,他对于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叔本华哲学有较为精深的研读,其教育观多以哲学思想为根基,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哲学教育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于王国维教育思想的方面,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的,这一时期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最早的是赵庆麟在1984年发表在《运城师专学报》上的《试论王国维的教育思想》,其中论述了王国维的资本主义教育思想,他强调精神上的解放,认为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用新的东西来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之获得精神上的慰藉。研究者认为王国维把思想精神在教育上的作用看得过重,夸大精神的重要性,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他的出发点却是唤起人们的觉醒,并从世界观的角度动摇了封建教育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由于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影响,王国维将教育的宗旨确定为培养完全的人,在德、智、体、美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并提出直观教学法。

到了20世纪90年代,研究成果逐渐丰富起来,胡正强于1995年发表在《淮阴师专学报》上的《王国维教育思想探微》就对王国维的教育思想做了进一步的研究,王国维认为教育具有重大社会作用,他认为,学校、教师在“造就国民资格”方面,即在提高国民素质上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他在分析国人吸食鸦片的原因时,认为“教育之不溥及也”是一大原因,“不培养国民趣味而禁鸦片,必不可得之数也。”而培养国民趣味的根本途径之一就是“大兴教育”。针对当时的情形,王国维还提出了办好教育所应具备的条件、“培养完全之人物”的教育目标,认为“一个人必须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才可能发展成为‘完全之人物’”,并全面阐述了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宗旨,及其在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重大意义。此外,该研究还对王国维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同年,胡正强还在《江苏高教》上l表了《王国维教育宗旨析评》,对王国维的教育宗旨理论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系统地论述了德智体美四育的本质内容、相互关系及其重要意义。首先,它是对清末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宗旨的批判与否定;其次,从时间上说,王国维是第一个在我国系统而全面地提出并阐述德、智、体、美四育并重思想的学者,具有筚路蓝缕之功,且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1999年樊彩萍发表在《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上的《王国维早期教育思想浅析》就王国维教育思想中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做了初步的研究探讨。在教育目的上,王国维在广泛吸取西方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在中国尚属全新的教育目的说,即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在教育内容上,王国维系统地阐明了德、智、体、美的辩证关系,对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高等教育方面,王国维认为,发展高等教育是当务之急,因为高等教育培养造就的是具有高深学问的专门人才,不仅可以改变我国在工、农、医、科等方面的落后状况,而且高等教育还是发展、普及教育事业的根本所在。1999年鲁西奇在《武汉大学学报》发表了《王国维教育思想浅析》,将王国维的教育思想概括为三点:①哲学教育为教育之本;②美育使人入于高尚纯洁之域;③教育之宗旨在于使人成为完全之人物。此文重点研究了王国维哲学和美学的教育思想。

进入21世纪,关于王国维教育思想的研究层出不穷,研究方向和范围也逐渐增多。周晔在2000年发表的论文《王国维教育改革思想浅论》中提到王国维的教育改革思想,王国维认为哲学教育应为教育之本,“知识之最高满足,必求诸哲学”。王国维还对知识和知识教育进行了区别,他认为,就知识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看,实际知识在先,理论知识在后,所以实际知识是基础,而当理论知识发达之后,又成为实际知识的根本,成为人们获得新知的指导。理论知识和实际知识同样重要,两者都不可偏废,一个学者要达到“完全之知识”,有一个艰苦学习的过程,他借用前人的诗词形象地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阶级也。”王国维对知识及教育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识的特点及人们认识的规律性。胡德海于2012年发表在《教育研究》上的论文《王国维与中国教育学术》就介绍了王国维与中国教育学术之间的渊源,高度赞扬了王国维一生对中国教育学术事业的历史性贡献,文章论述了他的一些教育论著和译著,包括理论方面、教授法和学校管理法方面,也有针对当时国内实际情况而发的非常大胆的议论,例如王国维在《论普及教育之根本方法》一文中充分揭露了清代末年地方绅士以办教育为名所表现出的黑暗面。朱芳慧于2013年发表的《王国维教育实践初探》就重点研究了王国维的教育实践,包括主编《教育世界》、参与并任教于中国建立最早的师范学堂、谋划建立师范学堂等等,辩证地论证了王国维的教育思想理论与其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2014年谭永凤在他的论文《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教育思想及其价值探究》中,就王国维关于全面教育、哲学教育、高等教育、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教育理念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探讨,并力图从中寻找到对于当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上一篇: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小学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