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4 19:20:43

发表教育论文

发表教育论文篇1

节能环保是潮流,但不是时髦。它是人类社会必须面对的生态、生存的需要。学术节能环保行为体现着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的修养和素质。期刊征稿我们欣喜地看到,莘莘学子已经行动起来,尽自己所能,为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强化做出努力。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让节能环保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自觉。---编者

“少开一天车,可减排二氧化碳8.17 千克”、“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减排二氧化碳2.5

千克⋯⋯”近段时间,一批大学生志愿者活跃在重庆各大高校的校园和街头,向广大学生和市民

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节能窍门,并动员大家参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我为哥本哈

根减斤碳”在线承诺活动,用实际行动宣传、践行低碳生活理念。

希望每一个人都成为节能志愿者

“咦,你看那些孩子在做什么呀?”日前,朝天门广场别开生面的一场“表演”吸引了人们

的眼球。只见18 名身穿黑色T 恤的年轻人双手举着黑色纸板,迅速组成CO2 的造型;几分钟后,

20 余名志愿者拉着手跑向CO2,CO2 中的C 消失了,志愿者们举起双手把蓝色的O2 围在中央⋯⋯

这群年轻人是来自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理

工大学、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四川外语学院南方翻译学院等九所高

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通过这种特殊的行为艺术呼吁人们关注全球气候环境变化。

“CO2 造型代表生活中让大气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而C 的消失则代表人类齐心协力阻止了

气候变化,尽情享受纯净的空气。”其中一名志愿者告诉笔者,参与此次活动的50 名志愿者分别

从杨家坪、江北、南坪、沙坪坝出发,徒步行走40 多公里,耗时3 个半小时才到达了朝天门广

场。沿途,他们向广大市民宣传、讲解平时在生活中节能的小窍门。

“能够以实际行动参与其中,进而感染其他人,让大家都参与到环保节能的队伍中来,这是

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志愿者梁晓云说,希望大家都成为节能志愿者,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出一

份力。

让低碳生活成为一种时尚

自去年11 月以来,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掀起一股减碳生活的风潮。笔者获悉,为响应节能号

召,重庆大学绿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在该校虎溪校区开展了一场大型宣讲活动。

活动期间,戴着CO2 面具的重庆大学绿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在校园内热情地向来往同学

讲解减碳知识,在活动的感召下,过往学生纷纷在“哥本哈根减碳生活墙”上签名承诺:低碳生

活、保护环境。

节能节水宣传展、环保知识竞赛、放映环保纪录片、发放环保手册、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

厂、与全国各兄弟院校交流环保节能活动开展状况⋯⋯在“保护生态环境、传播环保理念、倡导

绿色生活”宗旨之下,西南大学爱护地球村环境保护联合会每学年都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呼吁

身边的人参与环境保护,关爱我们共同的家园,做到“环保我先行”。

一次性桌布剪裁而成的婚纱,点缀上绿色的叶子、饮用水瓶盖、五彩的糖纸和一次性筷子,

将会带给观众怎样的视觉感受?日前,重庆工商大学环境科技协会和女大学生研究协会联合策划

的“环保时装秀”变废旧物品为精美服装,给观众呈现了一场特殊的视觉盛宴,不少观众为之拍

手叫好。环保时装秀、义务回收、变废为宝、义务植树、绿色论坛以及环境讲座,重庆工商大学

第2 页共 2 页

环境科技协会通过组织开展各类特色创意活动,吸引不少学生对环保节能的关注,并主动参与其

中。

据了解,重庆各大高校都成立了与环保节能相关的学生社团。除在本校开展活动外,各社团

还常常聚集起来开展一些大型活动。

“低碳生活是校园里一种新的时尚。”重庆邮电大学梅林环保社社长梅林告诉笔者,在学校

积极引导、各社团大力号召下,低碳生活在重庆各大学校园已形成一股风潮。

将低碳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

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的同时,重庆各高校的教师也将目光转移到低碳经济

研究上来,并将低碳这一理念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教授郭阳旭就是其中

之一。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低碳技术等新鲜提法的大背景是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

来严峻挑战。”郭教授分析,低碳理念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延伸到经济领域就是清洁能源开

发、追求绿色GDP 的问题。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

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教育职称论文投稿中国乃至全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来实现。

谈及学院如何深化低碳这一理念,郭阳旭认为可从三方面着手:第一,尽管没有开始专门的

课堂来讲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但可融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例如旅游相关学科

可引入生态旅游,经济学科可引入生态经济等概念。通过课堂内外多种形式的沟通交流,加深老

师、学生对低碳理念的认识,了解其发展趋势。第二,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在实

践中践行相关理念。第三、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重庆工商大学低碳经济研究所目前正在筹备之

中),针对社会现象、重大问题以及相关产业进行专门的研究,探索低碳技术模式,并将其运用

到相关产业发展之中,实现学术研讨、技术开发和产业运用之间的有效结合。

发表教育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论;教学论研究

伴随人类社会出现而产生的职业教育,在当今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现代化教育的重视和关注,进入了其自身发展的春天。职业教育特有的职业属性,是其与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这要求人们在开展教育教学时要采用与之匹配的特殊教学目标、方法、内容、媒介等,即要求出现一门与之匹配的、特殊的职业教育教学论。可见,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迫切呼唤理论的指导,但职业教育教学论作为职业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中,从提出到现在不到20年。其理论研究不够充足,学科建设也仍未完成,还是一个充满新鲜活力且相对崭新的研究领域。现就近2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予以反思,并展望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未来。

一、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基本历程

为追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历程与发展近况,用“职业教育教学论”为篇名,在中国知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对1979年至2011年内所有文献进行模糊匹配的跨库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共检索到23篇文献,全部为期刊论文,没有硕士或博士论文。剔除其中重复刊登的论文,最终只有18篇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归纳分析得到结果表明,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马庆发教授在《全球教育展望》上先后发表三篇关于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文章,开启了我国学者对职业教育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之门,而从那时至今的近20年里,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20世纪末),以教学方法和价值取向的引入与介绍和职业教育教学论的提出等准备研究为主。这时期内发表的相关论文数为5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引入当时德国职业教育致力推广的引导探究教学法,提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职业教育关键所在的新理念,倡导“行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论价值取向,并萌发对职业教育教学论学科性质的初步研究和对现代教学论教学方式在职业教育中的迁移应用讨论等。

这个阶段的研究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国外职业教学论的介绍与引入是概述式的、零散化的、片面性的,缺乏具体化的实践工作和全面化的系统介绍;二是介绍与引入的过程中,缺乏对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造性和针对性研究,如研究中关注的教学方法,其实是一种对方法的简单移植和直接运用,缺乏对方法本身及其应用的批判性反思和本土化思考;三是对职业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如基本概念、学科结构、理论依据、目标与建构等内容没有涉及。

第二个阶段为雏形阶段(21世纪初以来),以不同角度的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构建和学科建设的初步试探性研究为主。这时期内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逐步增加,但核心论文共5篇。研究总体上可划分为三个方向:首先是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研究,包括对专业教学论的学科特点、学科定位和学科前景的初探;其次是对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的多角度探索,这类研究占本阶段论文数量的五分之三,是开展得最多的研究,如隐性知识管理视野的职业教育教学论探索和整体性学习的职业教学论探索,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探析了职业教学论的概念特征、方法手段和发展前景等;最后是对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的整体性引入和介绍,包括对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实现形式和发展前景的介绍,和对德国职业教育技术教学论六大理论模式的探析。

由于这个阶段的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因时间的短暂和研究力度的不够,使研究还称不上全面与深入。研究的主要特征有:一是理论研究成果数量明显增多,但还不够深入完备,如我国学者提出职业教育的生活教学论、技术教学论、经济教学论等,都还停留在理论表层,没有展开细致而深入的应用及实践研究;二是进行了对职业教学论体系建设的初探,但是这些建设自成体系,还未达成统一共识,这使得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设还处于一个混沌阶段;三是对国外职业教学论的介绍与引入系统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引入与介绍时不仅介绍学习职业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教学法等,还介绍学习了其实现形式、反思启示、新视野等;四是对职业教育教学论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关系区分不够,且研究仍在一定程度上偏重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研究。

二、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已发表的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期刊文章从数量上看是繁荣的。以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文章来看,从1980年到2011年发表的篇名含“职业教育教学”的文章有904篇,这个数量是可观的。但其中占绝对比例的是实践感悟、操作指导一类的文章以及讨论理论应用的文章。如含“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文章占39.8%,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文章占31.3%,含“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文章占24.2%,含“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文章占13.9%。这些文章几乎超过了整体的90%,可想而知,含有“职业教育教学论”“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等的文章是屈指可数。再回顾我国目前已经历的两个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阶段的研究特征,可以看到,这些现状都表现出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其学科建设和理论充实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其主要问题如下:

(一)研究的理性化程度不高

在各类科学研究中,理性研究的程度一直是各类理论是否科学化的标准。然而,我国当前关于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理性化程度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一是基本概念、结构等的界定不够明确。以我“职业教育教学论”的概念界定为例。虽然我国研究者在深受以德国为代表的职业教育理论流派的影响下,确认了以“专业学科”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发展演变为“基于‘职业科学’或‘职业领域科学’学说衍生的‘职业教学论’或‘职业领域教学论’的概念思想”,但是我国还没有一个明确化和具体化的公认“职业教育教学论”概念业论述。二是从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现状来看,其理论成果都是将德国等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普通教学论的思想移植到职业教育得来的,使研究存在理论创新性和移植适应性的问题。三是职业教育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的学科地位还没有完全建立,这使得职业教育教学论还没有从根本上与普通教育教学论分别开来。虽然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者在教学理论的实践和摸索中,也进行了某些方面的论证和分析,但总的来说,作为理论基础,其坚实性尚不够。

(二)研究的综合化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其研究力量与普通教学论相比是绝对薄弱的。这种力量上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研究的综合化进程。一是研究方法上,多是对普通教学论理论知识的归纳上进行简单运用性研究,很少进行教育理论的思辨性研究与生发性研究。如根据普通教育的各种教学论理论在实践中的实践情况,将几种有效理论提取出来,直接运用到职业教育教学。二是研究内容上,过于片面而忽视了对学科体系建设的综合研究。如我国研究者已明确表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教学论,它只是职业教育教学论的一个分支学科,但从我国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们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研究远远超过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内容综合性不够的最好证明。三是研究范围上,就当前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的实践研究,而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基本问题,如本质属性、理念定位、地位和作用,以及相关因素等的元认识研究还不足够。

(三)研究的规范化明显不足

当前我国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主要是在学习普通教育教学理论与介绍各种国际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初步探索和讨论。研究多为方法移植和思想借鉴的风格,这使得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对象、问题、性质、范式甚至学科体系的建构问题都没有得到明确深入的解决。而开展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研究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自定义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组织或研究机构,彼此间的研究合作度低下。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即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规范性不高,规范化程度明显不足。学术研究规范的核心是思维形态上的规范,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实现规范化程度提升首先要解决问题。

(四)研究的科学化急需提高

各种教学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过程向我们告示了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健全的。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造成这种现状的关键因素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科学研究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的课堂事实感知不够真实客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多是研究者在学习借鉴国际职业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移植建构的,缺乏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课堂的真实情境和真实材料的客观感知,这种理论具有主观性和假设性。二是没有形成严密的学科话语体系。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还没有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是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重要表述方式,是所有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三是还没有一个科学化的评价体制来评价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成果是否合理。

三、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未来展望

当前国际“职业教学论的研究越来越活跃,欧洲很多综合大学设立了相关研究机构或教席,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始支持相关研究。目前国际职业教学论研究的重点是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的开发设计。”,而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现状表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研究领域是一个充满着新鲜活力的处女地!”“有志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科研人员应该及时跟进,有可能也必然会为之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我们要仔细分析把握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努力方向,以保证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有效研究发展。

(一)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趋于成熟

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工作,除继续开展具体的实践应用研究以外,其更大的关注点应置于满足学科发展研究,进行学科本体的建设。即要通过对教学论研究的基本框架、学科知识结构、认知实践理论等的学科理论知识的元认知进行充分研究,实现教育教学论学科体系的完善,最终获得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学科成长。且在学科成长的同时逐步趋于学科成熟,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即在学习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用中国式的研究方式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理论的创新与本土化,彰显创新意识和民族意识。

(二)研究实现知识的经验积累到理论创新

职教教育教学论的学科化及其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取决它的科学化程度,因此,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科学性是接下来的教学论研究工作的核心。当前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国内、国际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学思想进行经验性的积累和总结。这种积累和总结是简单、表象、粗糙的,主要表现为在研究中普通存在着对概念的表述和对知识理论的借鉴和运用简单而直接,常常是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为解决这种问题,要求我们在接下来的教学论研究中,加强科学指导下的经验积累,实现理论知识的沉淀,并在科学化的经验积累过程中去探索新的天地,以实现理论创新。

(三)研究队伍的壮大和专业化

随着人们对职业教育关注的增加,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迎来了发展壮大的春天,而与之匹配的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也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这种学科发展趋势将吸引更多的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者参与到教学论的研究中,从而使得教学论的研究队伍得到空前壮大,其专业化水平也将得到显著提升。

(四)研究步入科学化行列

发表教育论文篇3

(1)持续了解和分析专业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中,对相关学术刊物的阅读情况和关注程度;

(2)通过引证分析,为本刊读者和教师推荐优秀的专业刊物和重要的学术论文,试图以此来减轻读者的阅读负担,提高读者的阅读面和阅读兴趣。

在新年第1期的“报刊引证报告”中,我们将系统回顾《计算机教育》杂志自2006年第12期至2007年第22期(称为“统计年”)中刊登的全部论文,分析并报告其中参考文献的引文情况。

1 论文引证情况

在本统计年出版的《计算机教育》23期杂志中,共637篇,其中,标注了参考文献的论文有375篇(不含外文文献、网站文献和教材书籍),占总数的58.9%。

引证参考文献(不限年份)涉及《计算机教育》、《中国大学教学》、《电化教育研究》等380种杂志,被引文共1102次。其中,含学报类刊物161种,被引文216次。

2 前21种重点刊物

虽然在发行的刊物数量惊人(据中国知网CNKI.net数据,国内正式出版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期刊与专业特色期刊达8200多种),但读者群体各有不同。为《计算机教育》杂志论文作者所青睐的前21种重点刊物见表1所示,对比分析如图1所示。

前21种重点刊物的被引文数为501次,占引文总数的45.5%(图2)。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计算机教育》杂志论文的被引文数为203次,占引文总数的18.4%(图3),占21种重点刊物被引文数的40.5%。

3 前12种重点学报

为《计算机教育》杂志论文作者所青睐的前12种重点学报见表2所示。

前12种重点学报的被引文数为44次,占学报被引文总数的20.4%(图4)。

4 《计算机教育》杂志影响因子

所谓“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

例如:

A:《计算机教育》2007年(统计年)的全部引文数是11021

B:2007年所载论文中,引用《计算机教育》杂志发表在2005和2006年的论文的总次数(B是A的子集)是126;

C:《计算机教育》杂志2005和2006年发表的全部论文的总和,为524:

D:《计算机教育》杂志2007本刊影响因子=B/C,为126/524=0.2405。

参照上述方法,我们对部分重点刊物2007《计算机教育》杂志“影响因子”分析如表3和图5所示。

发表教育论文篇4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是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在学校科研工作中,教师的研究成果主要以的形式公布。为反映全国高职(专科)院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等科研工作情况,现对近五年全国高职(专科)院校在全国14家高等教育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情况和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情况进行分析。

 

一 资料

 

1.近五年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情况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对学校教师2009年以来在全国公开发行期刊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进行汇总。

 

2.全国高职(专科)院校学术性情况

 

根据《中国高教研究》对全国高职(专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研究》(武汉)、《教育发展研究》(上海)、《中国高等教育》(北京)、《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北京)、《中国高教研究》(北京)、《江苏高教》(南京)、《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武汉)、《黑龙江高教研究》(哈尔滨)、《现代大学教育》(长沙)、《高教探索》(广州)、《中国大学教学》(北京)、《复旦教育论坛》(上海)、《现代教育管理(原辽宁教育研究)》(沈阳)、《现代教育管理》(沈阳)共14家全国高等教育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进行汇总。

 

二 高职(专科)院校教师结果分析

 

第一,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

 

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全国各高校对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教师在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现有专职教师180人,近五年来,年均在全国公开发行期刊上92.2篇,反映出高职(高专)院校重视科研工作,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第二,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发表的论文多为教学研究或体会等方面的论文,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价值的论文少,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更少。《中国高教研究》对全国高职(专科)院校在全国14家高等教育中文核心期刊上的汇总结果显示,近五年来,高职院校教师年均358篇,仅占统计论文的10.21%,我校教师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年均2.8篇,仅占教师的3.04%,反映出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

 

第三,2013年,全国共有各类高校2841所,高职(高专)院校有1266所,占全国高校的44.56%。按《中国高教研究》对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统计结果,近五年全国年均有高职(专科)院校1257.6所,仅有171.6所高校在统计的全国14家高等教育中文核心期刊上,仅占全国高职(专科)院校的13.65%;若与全国现有高校比,高职(高专)院校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比例更低,只占6.0%;若再结合高职院校出版的专著、获得的专利数、科技成果奖励数等科研成果情况,高职院校科研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三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现状不良的原因

 

1.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比较短

 

从职业大学的出现算起,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许多高职院校至今只有几年的高等教育办学历史,多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原来的中专教师普遍学历较低,年龄偏大,教师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科研知识培训,缺乏基本的科研知识、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和科研动力不足。新引进的教师,自身没有受过太多的专业训练,科研意识和科研习惯都未养成,科研成果较少,科研基础极为薄弱。

 

2.认识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认为科研是本科院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高职院校是非研究型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教师只要教会学生实践技能操作即可,没必要搞科研。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职称科研”的现象,把科研工作看作是为评定职称而发表几篇文章,没有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自觉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不高。部分教师认为科研就是教研,教研活动就是科研工作,撰写文章也多局限于教学心得等。由此导致高职院校科研气氛不浓、风气不正、水平不高、成果不多,急功近利现象严重。

 

3.科研时间、经费紧张

 

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科研经费渠道不畅通,学校资金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上,学校只能从紧张的财力中抽出微薄的资金支持或奖励科研工作,教师能获得的科研经费支持不足,也很少有机会外出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获得科研信息较少。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迅速膨胀导致生师比严重超标,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难抽出时间从事科研工作。

 

4.课题数量偏少,项目层次偏低

 

受师资、经费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高专)院校能够申请到的课题数量非常有限,层次偏低,除学校自立课题外,主要是一些学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课题,在教育主管部门、政府部门立项的课题以及有基金资助的项目很少,横向项目更少,导致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工作难以深入开展的情形。

 

5.科研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还存在科研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偏低等现象。科研管理缺乏宏观指导和长期规划,随意性较强;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奖励制度和约束制度不到位,没有形成科研工作的压力和动力;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的监督力度不够;缺乏科研方面的专题培训与指导;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开发等环节重视不够等,需要正视问题,探寻改进途径。

 

四 总结

 

高职院校通过开展科研,既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素质,把科技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应用到教学中去,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又可获得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经费支持,增强自身的办学实力,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因此,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点评:目前,教师论文现状是怎样的呢?以上是关于高职教师中的存在问题及现状的相关分析。使高职教师在发表教育论文中可以借鉴其中价值。

 

发表教育论文篇5

一、研究目的

学术杂志的文章往往反映着此学术领域的研究现状,在开放与远程教育领域亦是如此,从以下几份著名的开放与远程教育杂志的宗旨可以证明这一点。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中国电大教育》杂志,首要宗旨就是广泛深入地展示远程教育理论、教学研究的新成果,全面迅速地反映全国各级电大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探讨新问题。由上海电视大学主办的《开放教育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为各级各类开放与远程教育系统的理论研究人员、实际工作者和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园地,为展示我国开放与远程教育的成就和发展动态提供一个窗口,推动开放与远程教育在国内与国际的交流和协作,促进我国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美国远程教育》的目的有二:一是远程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信息,二是为远程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讨论和争鸣的场地。

随着我国开放与远程教育的研究在国际上声誉的提高,随着我国公开发行的开放与远程教育杂志不断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如何使我国的开放与远程教育的研究水平“更上一层楼”,这是我们目前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我国和英国、美国5份著名的开放与远程教育的学术杂志中的论文进行分析比较,包括论文的格式、研究方法、数据处理、研究主题、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而探讨如何提高我国的教育研究水平,以及我国目前在开放与远程教育中亟待加强的研究课题。

二、样本

本研究选择1997和1998年我国公开出版的3份开放与远程教育杂志论文为样本,即由中央电大主办的《中国电大教育》(月刊)、上海电大主办的《开放教育研究》(双月刊)和黑龙江电大主办的《现代远距离教育》(季刊);选择了2份英国和美国最著名的开放与远程教育杂志:即由英国开放大学主办的《开放学习》(每年三期)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主办的《美国远程教育》(每年三期),论文样本选自于我校至今收到的1997年的三期和1998年的两期的《开放学习》,以及1997年的三期的《美国远程教育》。

为了保证所选样本标准的一致性,各期刊的文章中只选论文,其它如评论、介绍(翻译、编译、见闻)、随笔、文摘、书评等皆除外。详见表一。

表一:数据来源和选择期刊名称年份期刊总数论文(篇)中国电大教育97~9823322开放教育研究97~9812140现代远距离教育97~987161开放学习97~98544美国远程教育97316合计50683

三、研究结果

由于研究结果的数据繁多,为了清楚地表明我国和英美杂志上论文的异同,下面把我国的3份杂志列为“中国杂志”一组,把英美的2份杂志列为“英美杂志”一组,从而进行比较。

1.论文数量的比较

研究发现,我国杂志每期发表的文章数量几乎是英美杂志的一倍。也就是说,我国每篇文章平均所占篇幅大大地小于英美文章,详见表二。

表二:杂志的论文数量比较

期刊期刊总数论文(篇)平均每期论文中国杂志4262315英美杂志8607.5

这一结果可能同文章的体系有关。

首先,从文章的参考文献来分析,在我国杂志的623篇文章中,只有42篇有参考文献,占6%,而英美杂志的文章都有参考文献,占100%。

表三表明,我国杂志的文章的参考文献(份数)也比英美杂志要少得多。例如,我国有参考文献的文章中,60%的文章只有1到4份参考文献,而英美有9份以上参考文献的论文占60%,其中45%的论文的参考文献在20份以上。

表三:文章参考文献的平均数比较参考数量中国杂志英美杂志

1~225%0%

3~437.5%5%

5~610%10%

7~88%25%

9~100%10%

11~2017.5%5%

20~712.5%45%

其次,我国杂志的论文很少有摘要,而英美杂志的文章一般都有摘要。

第三,我国杂志的文章很少有研究方法一节,而英美杂志的研究文章大都有专门一节详细描述研究方法。

第四,我国杂志的文章很少有图表,而英美杂志的文章多有详细的图表。

以上原因导致了我国杂志的论文篇幅比英美杂志的文章短得多,而从研究的角度来讲,研究论文的科学性就降低了。

2.研究方法的比较

本文把研究方法分为九类,一为描述加讨论(它主要是采用描述的方法,分析他人的观点,而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仅仅提出自己的建议。从严格意义上讲,它并没有采用任何具体的研究方法),二是经验总结,三是系统论,四是历史法,五是问卷法,六是访谈法,七是观察法,八是实地考察(这主要指我国的一些研究者通过对国内或国外有关单位的实地考察,结合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九是实验法。除一、八之外,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一整套的基本的原理、设计、过程和资料分析技术。表四表明我国与英美杂志采用不同研究方法的论文数量的百分比。

表四: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比较

研究方法中国杂志英美杂志1.描述加讨论75.8%23.3%2.经验总结11.4%21.7%3.系统论0.3%0%4.历史法0.2%0%5.问卷法1.1%18.3%6.访谈法0.2%6.7%7.观察法0%11.7%8.实地考察10.4%0%9.实验法0%0%10.问卷+访谈0.2%8.3%11.问卷+观察0.48%10%

从表四可以看出,我国杂志中的文章大部分是采用描述加评论的方法,而英美杂志中这类文章只占23.3%。我国杂志只有1.98%的文章采用调查法,即方法5、6、7、10和11,而英美杂志中有55%的文章使用调查法。在调查法中,我国杂志中只有0.68%的文章采用多种的调查方式,即方法10和11,而英美杂志中有18.3%的文章使用这种调查方法。遗憾的是,在所有的中外论文中,我们却没有发现采用实验法的研究文章。

在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面,表五表明:英美杂志中采用定量研究的论文大大高于中国杂志。另外,英美杂志中有15.2%的论文采用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手段(表五中的2、3、4、5),而中国杂志中有0.18%的论文使用这种数据分析技术。

表五:数据分析技术在总文章数的比例

采用方法中国杂志英美杂志1.频数和百分比4.2%22.6%2.相关0.18%1.9%3.平均数+标准差0%3.8%4.方法2+方法30%5.7%5.相关+回归0%3.8%

3.论文主题的比较

根据论文的内容,本文把样本的683篇文章划分为20个主题,其统计结果详见表六。

表六:论文主题的比较

主题中国杂志英美杂志1.开放与远程教育总论23.5%7.5%2.历史和发展6.0%9.4%3.理论和哲学6.1%5.7%4.研究方法0.2%0%5.教育计划均等(包括注册视听生)4.4%1.9%6.管理和规划6.0%5.7%7.学习者的特征0.7%3.8%8.学习模式的研究6.7%11.3%9.学生支持服务0.2%5.7%10.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反馈0.2%1.9%11.学习材料的设计和发展5.3%7.5%12.教育技术和媒体10.9%15.1%13.新技术和媒体在实践中的应用4.4%1.9%14.教育经济学0.7%0%15.师资培训3.0%1.9%16.质量保证13.9%11.3%17.文化和传统0.4%0%18.学科研究2.8%9.4%19.国外远程教育介绍2.8%0%20.非开放与远程教育类文章1.5%0%

表六表明,我国论文属于“总论”的论文的数量大大高于英美的这类论文。另外,在开放与远程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生支持服务方面,我国的研究明显少于英美。

为了更清楚地表明我国和英美杂志的论文研究领域的现状,表六的20个研究主题被归为9个大的研究领域,比较结果详见表七。

表七表明,我国在对远程学习者和学习的研究比起英美要少的多,而在管理、学习材料的设计、教育经济学、师资培训方面的研究,我国与英美都显得比较薄弱。

四、讨论和建议

1.关于研究论文的格式和内容

①参考文献从事任何一项研究,研究者首先必须全面地进行文献查阅和评论,以确保其研究既是很有价值的,又进这一研究领域中的空白或不足,同时表明其研究是在以前有关研究的最高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者如果缺乏对文献的研究,就很难证明其论文的水平。当然,每篇论文附上所有的参考文献必然会占去相当多的篇幅。本文建议,对于一般的研究论文,至少应附上10篇左右的主要参考文献,这既有助于他人对其论文质量的评价,又有利于他人拓展新的研究课题。

②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对于某些研究报告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采用调查法的报告中尤显重要。若采用问卷调查,研究者必须在报告中表明调查的样本,抽样的技术,问卷的项目,问卷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先行性研究和主要研究等等细节。例如,某研究者在广州调查学生的职业期望与其家庭背景的关系,问卷的项目之一是让学生填其父母的职业,有些学生由于父母下岗感到没面子,于是对问卷产生反感,故意乱填,结果也必然失去了信度。又如采用访谈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必须在报告中介绍访谈的具体问题和访谈环境,采用的是何种方式,如果研究者采用了“诱导性”的问题,那么得到的结果必然也就失去信度。因此,对于研究报告,方法论一节对论文的质量保证是至关重要的。

③摘要文章摘要的好处是可以节约读者的时间。读者可以根据摘要迅速发现文章的主题、方法论、主要发现和论点、应用价值,从而决定读与不读、精读与泛读。尤其对重要的,或篇幅较长的研究论文来说,摘要是必不可少的。

表七:论文研究领域的比较

主题研究领域中国杂志英美杂志1~5开放与远程教育的一般原理40.2%24.5%6管理和规划6.0%5.7%7~10学习者和学习7.8%22.7%11学习材料的设计和发展5.3%7.5%12、13教育技术和媒体15.3%17%14教育经济学0.7%0%15师资培训3.0%1.9%16质量保证13.9%11.3%17~20其他1.5%0%

2.关于研究方法

我国的论文相当一部分是采用描述法,这类文章大多是在图书馆或办公室做出来的,它有助于各抒己见,但其观点往往与实践脱节。从研究的角度来讲,调查法应该是教育研究的核心,英美的论文中采用调查法的数量显著地高于我国(55%:1.98%)。一般来说,高质量的教育研究不是在图书馆里做出来的,高水平的教育论文也不是在办公室中“苦思冥想”写出来的。文献阅读和“苦思冥想”只是研究前的必要准备,而主体应该到实践中去调查、去访问、去观察,以获得大量的定性资料和定量数据,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这样才有可能写出高水平的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的或有应用价值的论文。

从我国目前的论文来看,定量数据分析的水平相当低,目前仍停留在百分比的低水平上。尽管我国许多研究人员都学过统计学,但很少有作者能熟练地把这些技术应用于数据分析中。另外,目前英美的教育研究越来越注重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尤其是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结合,以发扬每种方法的长处而弥补每种方法的不足,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3.关于研究的主题

本研究发现,我国的开放与远程教育研究在某些领域,尤其在一些重要领域仍比较薄弱。一是对远程学习者的研究,如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学习方式,学习模式等等,因为这类研究将直接有助于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有效地呈现学习材料。二是学习材料的设计和开发。良好的学习材料的设计是开放与远程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学生主要是通过自学,学习材料的设计应同传统教材有很大区别,而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则是我国目前的一个弱项,应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三是学生的支持服务。我国的学生习惯于“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如何使远程学习者适应全新的学习环境,这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另外,有一些领域是我国和英美国家共同需要重视的:一是导修老师的培训,即如何保证兼职导修老师的辅导质量;二是教育经济学,例如,各国都在试行网上学习,我们应该分析为网上教学投入的人、财、物等,比较网上学习和其他媒体学习的效果,由此确定是否值得进一步推广,或探讨推广的范围和进度,这就需要专业研究人员从经济学的角度作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大教育》(月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1997和1998年全刊

2.《开放教育研究》(双月刊),上海电视大学主办,1997和1998年全刊

3.《现代远距离教育》(季刊),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主办,1997和1998年全刊

4.《OpenLearning》(Feb.,July,November),OpenUniversityinGreatBritain,1997&1998

5.《TheAmericanJournalofDistanceEducation》,AmericanCentrefortheStudyofDistanceEducation,ThePennsylvaniaStateUniversity,Vol.11,Nol,2&3.

发表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

一、选题缘由

1984年,厦门大学获得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截止到2014年恰好走过了30年的历程。学位论文是传播学科研究的理论成果和普及学科知识的重要资料,统计分析一个学科以往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勾勒出该学科发展的历程,明确该学科未来的研究方向,促进研究者更好地把握该学科的研究重点。而且,具有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水平高,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较高水平,其涉及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对高等教育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二、选题概况

以高等教育学实力最强的14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其中拥有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2所(厦门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师范类院校8所(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综合类院校4所(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大学、西南大学)。这14所高校均拥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较高水平。

选取“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网络检索,学科专业名称为“高等教育学”,检索时间段为“2010-2014年”,学位为“硕士学位论文”,以这14所高校为学位授予单位,经过两个论文库的比对和筛选,去除重复的论文篇数,检索出共1056篇硕士学位论文,其收录情况如表1所示。

在所选的1056篇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作者最后入学时间是2011年,该年全国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16个。其中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近5年的硕士学位论文数量为0,因而本研究未对这两所高校的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

三、选题领域分析

将所选的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研究领域分析,所借鉴和参考的理论或分类标准如下。一是李秉德先生的教学七要素说,即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教师等七个要素。如,高校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高校课程教学和科研是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二是参照《高等教育研究》编辑部关于高等教育学杂志的分类标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基本理论、教育体制与结构、教育经济与财政、院校研究、民办与职业高等教育、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课程理论与教学改革、学生工作与学生事务、教育学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史、国际比较高等教育等基本栏目。三是受陈学飞分类方法的启发,并借鉴赵苁蓉有关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划分法,对1056篇高等教育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主题分析,得到如下分类结果及主题释义表。

原则上每篇论文只统计到一个主题中,如果研究内容涉及两个主题,则以比重较大的主题为准。

按照本研究的统计标准,对近10年刊载的1056篇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进行数量统计,并按照数量多少进行排列,刊载论文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见下表。

第一类是大于10%的主题,有高校课程、教学、科研工作研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研究,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和高校管理研究,总计比例为51%,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都在100篇以上;

第二类是大于5%而小于10%的主题,有高校学生研究、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高校德育工作研究和高等教育评价研究,总计比例为38%;

第三类主题的研究比例低于5%,分别是高校教师研究、高等教育史研究及其他方面研究,总计比例为11%。

通过对CNKI和万方论文库数据库中有关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分析,可以明晰当今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重点所在,为今后硕士研究生选题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赵苁蓉.200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文献计量分析[D].苏州大学,2010.

发表教育论文篇7

长期以来,母语教育界陷入了一种非常狭隘的窘境之中。一方面,就教学的实然形态而言,本应由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块窄化为以阅读教学为本的封闭小圈。写作教学沦为阅读教学的附庸:既没有研制相对独立、自成系统的教材,又无尊重学生语用心理发展的教学序列。口语交际教学则被边缘化:既不进入实际的教学流程,更遑论开发自身特色鲜明、形成自足内容的体系化教材。而且,所谓的阅读教学又囿于内容有限的“公共教本”,将五彩斑斓的汉语读物拒斥在课堂之外,即人为地将学习生涯分离甚至对立为所谓“课内”与“课外”,从而严重束缚了学习者的精神视野:内存的词汇量贫乏,词汇的组合更是惊人同质化。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滞后于自身生命的成长,桎梏了其未来文化使命的践行和社会角色的担当。正因如此,那位被我国80后一代尊奉为“代言人”并被美国《时代周刊》票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的韩寒,坚定地认为惯常被视作行之有效的背诵和默写毫无意义,并无情判决语文“完全是一个束缚人想象力的课程”,甚至尖锐地怀疑语文课存在的价值:它“在教会人认字以及遣词造句以后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2](pp.39-54)“韩寒们”的感受是具有普遍性的。

另一方面,就母语教育的理论研究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育理论界曾出现过“思政中心说”、“语文工具说”、“知识中心说”、“语感中心说”等多种“接受为本”的片面观念。1949年到十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语文教育的中心,异化了语文课程的本体性质。进入历史新时期以后,叶圣陶等先生的“工具论”渐成主流观点,虽有回归语文本体的重要促进作用,但同时模糊了作为“思想现实”的言语行为之本质,因其在客观上淡化了学生作为语用主体本应有的积极主动的表达功能而在历史新时期受到了语文教育界清醒的反思性批评①。与此同时,注重讲授系统化和静态化的语文知识、配以训练语言技能的“知识中心论”颇为流行,语文课误入语义教学、语法教学、语形教学的歧途。20世纪末,王尚文为代表的“语感中心论”异军突起,虽有纠偏贡献,但终因语感与语识分隔、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剥离、限于阅读本位等三大缺陷而遭到理论界质疑[3](pp.168~175)。总之,这些在我国母语教育研究中曾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主流观念,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了偏颇的教育目标观:母语学习就是凭借“公共教本”使学生“接受”某些预设或既定的东西——或是某种政治观念,或是某种知识系统,或是某种役使工具,或是某种实用技能,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之所以产生这种不约而同的“接受性思维”,根因于母语教育的理论研究不自觉地笼罩在其后的一种更为深广的教育学思维背景中,即教育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相“适应”,学校要培养“适应”既有社会伦理和文明规范的具有某些统一规格的建设者②。这种“适应论”的教育目的观其实是“前喻文化”的派生物,反映在语文教育领域内就是进一步助长了“以本为本”的“接受性学习”倾向,即表现为以公共的“母语范本”为中心、教与学双方围绕着它而展开以授受为特点的所谓“语文教育”活动,最后将本应由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模块构成、相辅相成的母语教育应然形态,人为地窄化为、固化为自我封闭、日见狭小的接受性实然形态。

虽然传统语文教学也强调培养学生在认知和理解基础上“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但实际上这种模糊的“运用说”后面隐含着明确的教育指向,其实是一种接受为本的“窄语用”。上个世纪60年代,理论界一位前辈的著名观点就颇值得琢磨:“语文教育”就是要养成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要把“训练学生运用字、词、句、篇、章的能力”与“训练学生理解语文所表达的思想的能力”相结合。[4]这与“五四”时期胡适在《中学国文的教授》所提出的“表达说”形成鲜明对比:“人人能用国语(白话)自由表达思想”[5](p.303)。显然,与后者基于生命本位的“表达说”(上文已述,“五四”时期的叶圣陶也持此说)相比,前者留有明显的“被理解”、“被运用”的痕迹。这种涵盖言语的输入性和输出性两大功能的所谓“运用”,模糊了源于心灵“自由表达”的鲜明的个性特征,模糊了母语教育的终极指向即以“自由表达”为内核的言语表现力;而且,在当时我国的教育语境中,“训练”说隐含着学生是“控的学习工具”这种“适应论”的负面倾向。由此推论,传统“语文”课程与教学信奉的是偏颇的目标观。虽然,我们并不排斥学生对公共“母语范本”的认知、理解、鉴赏乃至全盘背诵和默写,但是这些接受性的言语实践活动理应无一例外指向其输出性的言语表达力,只有后者才是母语教育的目标所在——使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学会表达自己,并通过这种规范得体、明晰晓畅的表达来实现与世界的联系、达成一己的生命价值。最重要的是,生命本位的言语表达必然是富有个性特色和审美品格的,其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是以表现性语用为价值取向的,故“言语表达”的终极指向是“言语表现”——以“汉语”为名称的中国人的母语课程与教学旨在培养的就应然是基于接受的言语表达力、基于规范表达而超越其上的言语表现力。

详而言之,以“汉语”指称的母语课程,其显性目标囊括以“思”为中枢,以“听、读、视”为基础,以“说、写、评”为指向的七字能力体系。显然,这个被重构的能力体系,不仅拓宽了学习者语用的广度,而且拓展了其语用的深度;不仅关注到学习者的输入型语用能力,而且重在强化其输出型语用能力;不仅重视诉之于眼、耳、口等感官的外部语用能力,而且高度强调心灵思维、想象、体验等内部语用能力(见图3)。

而所谓积极语用是指表达主体基于独立人格和自由思维而以个性言说、独立评论和审美表达等为形式特征因而富于创造活力的自觉完整的表现性言语行为。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积极语用=自觉语用(语用动机、激情)×全语用(完整语用能力)×深度语用(表现性语用)

这种母语教育的新观念和新思维是基于正在蓬勃发展的国外语用学的理论视角,更是源自上文所述对偏狭表浅的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批判性反思,同时,也是基于对全球化背景下未来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前瞻性考量。积极语用教育观不是将输出型语用平面化地对应于输入型语用,而是强调“说写评”不能仅仅止步于语用主体的再现性复述,更不是从众化和同质化的“公共表达”,就价值取向而言,“说写评”的最高境界是基于规范表达的表现性语用——从言语内容到言语形式双重意义上的个性化、审美化和创意化。特别是将“评”与“说写”并列,是为了凸显语用主体在评论活动中所迸发出来的独立的思想力量,虽然“评”可以凭借“说写”的形式呈现出来,但“说写”未必就是一种有品味、有内涵的精彩评论。而且,受制于全预设、全封闭和全垄断的指令性课程范式,我国传统“语文”教学长期偏废对学习者思辨性语用能力的培养。这表现为:从输入型的阅读教学到输出型的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普遍“缺席”洋溢个体生命语用活力和智慧的独立评论。与此同时,环顾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高度重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自我选择、自主判断和自由评说之能力——以致中外母语教育两相比较,不仅顿生究竟培养“语用人”抑或“语用工具”的深长感喟。仅以当前教育界高度关注的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进行的“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价项目”)大型研究项目为例,就其中阅读素养的测评而言,着眼于阅读素养的核心即基于书面和电子媒体的理解、运用和判断能力,鲜明指向语用主体的独立表达,既不要求从俗于主流观点,也不苛求面面俱到。③该项目已有整整十年研究进展,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对基于“深度阅读”、超越纯技术性认知、理解和复述的思辨性表达力的价值引导,无疑对我国母语教育走向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创新具有深远的警示:pisa将阅读精重号为引者所加)。直言之,母语教育欲接轨世界各国的普世价值,亟须言语表达的高级形式“独立评论”之回归——由此而全面启动中国母语教育的范式转换:从型塑“被表达”的“语用工具”到培育基于阅读后开悟、想象和创思而善于独立判断、自主表达的“语用主体”。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欣赏高中语文新课标所力倡的“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之基本精神[6](p.17)。即使是阅读教学,也要按照新课标那样来接轨全球母语教育的普世价值:“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评质疑,发表不同意见。”[6](p.16)从而使阅读真正成为蓄养学习者母语表达力的坚实基础。综上所述,由传统“语文”课程名称回归到名正言顺的“汉语”,这实质上是:唤醒中华民族的母语意识并使之更趋自觉,坚定母语教育界宏伟的使命感并使之日臻理性;进而促使母语教育价值重心发生一次革命性的深刻位移,即从机械、单一和偏狭的“接受本位观”转换到“表达本位观”乃至“表现本位观”,促使母语教育目标开始一次历史性的重要升华,即由重在养成认知、记忆、复述和平面化再现的语用能力提升到以个性言说、独立评论、审美表达直至创意表达为目标指向的表现性语用能力。这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传统“语文”教育从名到实的蜕旧更新,也是其独立设科百余年来名归实至的质的跃升。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向纵深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国外学界已提出以充满活力的“核心英语(nuclear english)”新概念作为全球多元文化博弈之核心竞争力的背景下④,我国母语教育以“汉语”重命名为逻辑起点和历史契机,将获得与世界各国母语教育的和谐同步:不仅仅是作为课程名称的一次形式归正,而且深层次上共享全球母语教育的普世价值,即通过养成表现性语用的“立言”来达成人格独立、思维开放之“立人”目标;而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而言,我国以“汉语”为标志的母语教育,将开启一个新的教育历史时期,即以深刻、创新和高迈的目标意识为引领来炼就未来公民以“表现力”为内核的“言语童子功”,最终汇聚成象征东方大国空前文化创造力的强势汉语——这是全球化背景下语言强国战略的应然之义!

注解:

①对“工具论”的反思性批评甚多,意见甚丰富。代表性意见有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130页~170页)、潘新和的《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06页~111页)等。

②“适应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就一直流行。90年代后,遭到教育理论界强烈的质疑和批评。详见鲁洁所著《超越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88页~393页。相关论文有: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载《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项贤明《关于“教育之适应与超越”问题的讨论》(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年第3期),庞学光《论教育之超越》(载《教育研究》1998年第11期),李雁冰《教育的最高追求在于超越》(载《教育改革》1998年第2期)等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强调实践主体对现实的超越和对未来的创造,而不是简单满足于复制既有文明、适应现实社会需求。因此,可以推论:教育的超越性特征就体现在它能够培养出改造现实世界、创造理想世界的新人,换言之,赋予未来人以超越性的实践本质,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这样,教育并不是单纯使新人满足于“接受”人类积淀下来的既定文明,“适应”前人所早已预制的社会规范,更是在“接受”、“适应”的基础上为“超越”和“创新”而自主性学习。

③陆?《pisa如何测评阅读素养》,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17日,《读书》专刊第5至第8版。“pisa”隐含着以“立言”来“立人”的重要价值导向,应该引起母语教育理论界和一线教师的高度关注。

④[德]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著、吕淑君译《世界语言简史》(第十七版),山东画报社2009年6月,第303页。更有代表性的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以语言文化为基础的软实力谋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靡世界,成为政界关注、学界追踪且跨文化、高含量的国际学术话题。而在我国,复旦大学教授王沪宁早在1993年就发表《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将以语言为载体和象征的文化纳入国家“软权力战略”。2006年11月,在中国文联和作协七大上首度完整表述以母语为载体和象征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在2007年10月,通过十七大政治报告正式将“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创造活力”等并置同一语境,从党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高度赋予这一新概念深远的内涵。至此,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题中要义之一。由此,作为母语的汉语表达活力问题承载着新的文化使命而重新纳入研究者深度关注的视野。

发表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词频分析,共词分析,聚类分析

研究生学位论文反映本专业研究方向。研究生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所撰写的毕业论文,是其科研成果的结晶,反映了作者独立进行科研活动的能力。在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寻找研究热点、把握研究趋势是必需环节,有些研究者通过广泛阅读文献,有些研究者通过文献计量学和内容分析的手段,常见比如发文统计、知识图谱分析等。从文献生产、供给的角度,这有助于研究者在短时间内低成本地激发新的想法,迅速获得相关文献并寻找研究空白,获得较大的知识收益,有利于知识的产生、传播和累积。

论文的关键词是文章内容的提炼及核心思想,在某一学科中,如果某些关键词在众多的论文中反复出现,就说明这些关键词是该学科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将研究生学位论文和论文关键词作为研究对象,对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探析,并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以期探讨进步。

1.研究过程

1.1主要的分析工具

论文分析需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离不开相应软件的辅助。本研究中主要使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抽取论文中的关键字段,形成高频词一论文矩阵,Python进行聚类分析,Excel作为Python的输入,以及进行简单的统计。

1.2数据采集和处理

中国知网上收录的论文数量较多,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的数据来源。通过本校数字图书馆访问中国知网,选择“博硕士”类型,并以“教育技术学”为“学科专业名称”进行检索,共获得研究样本7937篇研究生学位论文,然后按照NoteFirst格式采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题录信息。使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将论文的发表年份和关键词提取出来,输出成EXCEL格式。

共词聚类分析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步骤:首先选定参与共词分析的高频关键词并构建共词矩阵,然后将共词矩阵转化为相似矩阵,然后进行聚类分析,最后对结果进行解释。关键词的选择,目前有TOPN,正太分布法,齐普夫第二定律等几种常见的方法。

经过统计分析,本文样本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故本文选择累积百分比20%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生成如表1所示的共词矩阵。

为了消除频次悬殊造成的影响,用Ochiia系数将共词矩阵转化成相似矩阵,即将矩阵中的每个数字都除以与之对应的两个关键词总频次开方的乘积,该矩阵主对角线上的数据均为1,代表高频关键词自身的相关程度,如表2所示。

2.研究结果

2.1关键词的词频分析

词频分析法通过对关键词中高频词汇的分析,能够确定某一学科的研究热点及其变化。本研究共收集到7937篇研究样本,对所有关键词进行统计排序后,得到排名靠前的20个关键词,表3提供了前10个关键词。

观察上表数据,可以发现,教学设计出现频次远超其他关键词,在教育技术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信息技术和网络课程占据第二和第三名次,说明教育技术学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应用比较深入和频繁。

为了进一步探究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史,故对各年度所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可以得出各年度频次排名前10的关键词表,具体见表4。

表4显示了高频词的变迁过程。观察上表可以发现,首先历年排名靠前的关键词都有教学设计和网络教育,稳定性比较好,正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交叉学科的特点,同时也可以看出,2000年后的“技术”,主要指网络技术。其次教育技术已经处于信息化教育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关键词主要有远程教育、信息技术、网络学习、教育游戏、移动学习等。从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可以看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现象已成为研究热点,这一时期研究者关注的对象不再仅限于媒体本身,而是从信息化学习方式人手,考察技术、人和教育三者间的关系。

2.2关键词的共词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的多元分析技术的总称,基本思想是基于研究对象的样本或变量指标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或亲疏关系。

层次聚类按照距离度量的不同分橐韵录咐啵single-linkage、complete-linkage、average-linkage、ward-linkage。现有同类型的论文中,均采取层次聚类法对共词矩阵进行聚类分析,但是并没有针对上述不同情况给出对比分析,本文使用Python第三方库scipy中的层次聚类函数以及dendrogram方法,对多种度量的聚类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发现ward-linkage方式的聚类效果最好,具体聚类树如下图所示。

观察该层次聚类树状图可以发现,研究生学位论文高频关键词大致聚为5类,具体分类如下:

第1类:学习方法研究,关键词包括知识管理、大学生、网络学习、虚拟学习社区、策略、非正式学习、知识构建等。该类研究主要以如何提高学习的效果为目的,寻找和对比多种学习方法,为后续的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参考。

第2类:教师与教育技术研究,该类研究主要由教育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技术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师范生、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等关键词构成。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围绕教师与教育技术的关系,着力提高教师运用新型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地从事教学活动。

第3类:网络教育教学研究,主要由网络课程、移动学习、网络、网络学习、自主学习、远程教育、网络环境网络教学、现代远程教育等关键词构成。网络教育以互联网为载体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涌现出在线教育和MOOC等新型教学方式。

第4类: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模式研究,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行动研究、翻转课堂等关键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碎片化学习、翻转课堂等都成为该学科内的研究趋势。

第5类:设计与开发应用研究,主要由设计、应用、对策、开发、现状和应用研究等关键词构成。教学设计与应用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目标和价值体现,不论采用何种技术手段,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教育教学方案的设计及应用实践。

3.研究结论

3.1发展趋势

第一,研究热点保持稳定。从关键词词频分析中可以看到,不论是全量数据的统计,还是历年关键词数据的统计,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都是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远程教育等。这些核心关键词,包括教学效果,教育信息化等其他高频关键词在内,都显示出中国教育技术牢牢把握学科定位与目标,重视教与学的应用与研究,而且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是中国教育技术领域近20年研究的热点。

第二,教育技术学在走向融合。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上的融合,即教育理论层面、技术层面、理论和技术结合的层面。在前文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到由何克抗教授正式倡导的混合式学习概念,更是最好的证明。一是教育理论层面,主要体现在教育理论基础的变化上。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焦点,已经由建构主义转向混合式学习。在词频分析中的历年高频关键词中,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的排名在2004年以后,就比较靠后了。二是技术层面,教育技术已经从基础的视听技术,发展到了网络信息技术为主,多种基础技术为辅的阶段。但就像网络没有取代报纸一样,粉笔和黑板也依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教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它们以整体融合的形式,出现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三是理论和技术相结合层面,不同的教育与学习理论,需要各种不同的技术作为支撑,而各种技术的最终目的,是要为优化教学效果而服务。共词聚类分析中发现的信息技术下的教学及学习模式研究,说明教育技术工作者已经开始关注适应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环境的创设。

3.2启发

第一个启发是要自信。有人说,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不如教育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论信息技术能力不如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多数人都看到了这个现象,但如果因为这个原因,变得不自信和迷茫,那就有些妄自菲薄了。因为教育技术学是交叉学科,本专业的学生跟其他专业的学生比的就是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实力”,这才是教育技术学特色和优势的所在。本专业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研究中,可以遵照南国农老前辈的指导,坚持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g的融合,并牢记二者“相乘”的关系,双翼齐飞,同时努力探索教育技术的中国道路。

第二个启发是要并重。包括电教并重和教学并重,主要是为了解决目前教育技术学出现的误区和问题。电教并重是指要认清教育技术姓“教”不姓“电”,信息技术只是教育技术的一种支撑,教育技术所研究的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如何有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为教学活动提供支持,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教学并重是指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而且其立足点在学而不在教,因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第三个启发是要融合。不仅是教育技术学内部的融合,还有借鉴其他学科的精华,如计算机、心理学和传播学,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举例来说,目前计算机领域,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虽然教育技术领域已经在进行虚拟现实和数据挖掘技术的相关研究,但深层次的融合,结合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落地的尝试,还需要尽快开展和总结。

4.结束语

本文基于文献经济学和知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关键词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词频分析法、共词聚类分析法,发现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保持稳定,研究趋势为走向融合。

上一篇:教育类得论文范文 下一篇:人民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