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学教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22:02:28

发表学教论文

发表学教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北华大学 高被引论文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24-02

北华大学作为吉林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动力站,承担着吉林省生产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任。近年,学校拥有35个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1个省博士后科研创业基地,14个省级创新团队。随着学校科研平台的搭建和科研团队的组建,北华大学已经成为吉林省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因此,通过统计分析北华大学2007年至今高等教育领域发表的全部论文中的高被引论文,来揭示近10年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文献的发展规律及特点,达到合理地利用现有的科研资源,提高全校师生的科研质量,力图展现北华大学的论文科研成果的影响力。

1 数据与方法

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高级检索功能,学科领域选择社会科学Ⅱ辑中高等教育,时间段为2007―2016年,以北华大学为作者单位进行检索,按被引降序排列共检索到1620篇论文[1]。通过研究检索结果,根据北华大学发表的论文被引量情况,本文把被引排序在前100篇的被引论文作为高被引论文作为统计数据,检索时间为2016年11月22日。

利用 EXCEL2007对本文数据进行年代分布、引文频次,引文著者、刊载期刊、发文机构、研究主题等情况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代分布

从表1高被引论文的年代分布来看,2011年数量合计量最多,发表高被引论文19篇,占高被引论文总数的19%,高被引频次合计为273次,单篇平均被引次数14.37次,2015年数量合计量最少,发表高被引论文2篇,占高被引论文总数的2%,高被引频次合计为13次,单篇平均被引次数14.37次,结果显示可能存在发表时间较早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可能相对较多因素。

2.2 被引频次分布

北华大学发表的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数的分布较为集中,高被引论文总被引频次1316次,单篇平均被引13.16次,单篇平均被引频次较低,如表2所示,被引频次在1-10次的高被引论文占全部数据的50%,被引频次在10-20次的占全部数据的40%,被引频次在20次以上的占全部数据的10%,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为林永柏在2008年发表的《浅谈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养成》一文,共被引66次,结果表明近10年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数相对较少,期望师生能够发出质量更高的论文来提高引用频数。

2.3 作者统计

合著率是分析作者合作情况的重要指标,能更直观反映研究的合作情况。[2]统计显示,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合作撰写的较多,论文合著率为47%, 在合作撰写的高被引论文中以2人合作比例明显最高。

根据数据分析的实际情况,本文把发表3篇及以上高被引文作者作为多产作者见3表,结果表明2007-2016年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的100篇高被引论文共有79为作者(仅统计独立作者和第一作者),发文数量最多的为教育科学学院的林永柏,论文被引频次合计为176次,其次为刘和忠、赵贵臣、王晓龙等人,说明他们是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的多产作者,其发表的论文学术水平高,内涵丰富,推动了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发展。

2.4 刊载期刊

统计结果表明: 2007-2016年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分别刊载在48种期刊上,其中刊载2篇高被引论文以上的期刊12种(见表2),刊载1篇高被引论文的期刊36种,8篇高被引论文刊载在北大核心期刊(2015年8月正式印发目录)上,12种期刊刊载高被引论文64篇,占高被引论文总数的64%,被引频次次943,占被引频次总数的71.66%。进一步分析得出,54%的高被引论文集中刊载在约14.58%(7种)期刊上,分别为《现代教育科学》《教育与职业》《黑龙江高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北华大学学报》《情报科学》《现代交际》。可以认为,这7种期刊是2007-2016年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的重要期刊,《现代教育科学》刊载高被引论文量最多,刊载高被引论文16篇,占高被引论文总数的16%,被引频次216次,占被引频次总数的16.41%,单篇被引频次13.5,因此,《现代教育科学》在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表5统计了发文4篇及以上的机构,结果表明:2007-2016年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主要来源于43个机构,其中教学院部有27个,占机构总数的62.8%,校办公室、人事处 、附属医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党政、直属、附属等机构16个,其中教育科学学院以发文量16篇居首位,其次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校办公室、经济管理学院、政法学院等机构,以上结果表明,教育科学学院以发文量16篇居首位,其次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校办公室、经济管理学院、政法学院等机构是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文章的重要来源。

2.6 主题分析

按照中图分类号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依

据[3],提取2007-2016年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的分类号,进行中图分类查询,见表6,结果显示:2007-2016年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主要以“学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学理论、教学法”、“教师与学生”、“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法与教学组织”等为主题,其中“学校管理”这一主题的高被引论文共有28篇,总被引频次396次,这些研究主题都是目前教育学研究领域重要课题或热点问题,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意义。

3 结语

通过对2007-2016年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如下:2007-2016年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2011年数量合计量最多,发表高被引论文19篇,高被引频次合计为273次,单篇平均被引次数14.37次,可能存在发表时间较早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可能相对较多因素;高被引论文总被引频次1316次,单篇平均被引13.16次,单篇平均被引频次较低;林永柏、刘和忠、赵贵臣、王晓龙等人为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的多产作者;《现代教育科学》《教育与职业》《黑龙江高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北华大学学报》《情报科学》《现代交际》等期刊是2007-2016年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的重要期刊;教育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校办公室、经济管理学院、政法学院等机构是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文章的重要来源;学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学理论、教学法、教师与学生、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法与教学组织”等为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的集中主题。因此,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重要发文机构、多产作者、鲜明主题等研究项目的资助,加强重要期刊的合作,鼓励作者继续发表高等教育领域高质量的论文,不断提高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的学术质量,继续扩大北华大学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知网.中国引文数据库[DB/OL].[2016-10-23].http:///kns/brief/Result.aspx.

[2] 朱沛沛.高等教育领域高被引论文定量研究[J].教育与考试,2015(01):76-78.

[3] 韦忠明.2006-2009年《图书馆论坛》基金资助论文分析―继1993-2005年该刊基金资助论文的再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1,(1):53.

作者简介:邓佳玫(1991-),吉林德惠市人,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发表学教论文范文第2篇

?? 为了适应现代护理学的医学发展和满足病人对护理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的需求, 使经过在校学习的护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沟通技巧、健康宣教等, 我院妇科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临床带教, 通过制订严密的带教计划, 不但使护生有明确的见习目标, 做到事先预习相关知识, 自觉参与到教学实施中,又有利于带教老师有目的的教学, 部级期刊使每天的教学计划从?? 软指标 变为?? 硬指标 , 护理部和护士长也可有效质量控制, 以保证护理教学质量[1] 。临床护理路径是依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 为病人设定的住院护理途径[ 2] , 是一种提供高品质、高效、低成本的医疗服务模式, 可指导护士有预见性的工作, 也使病人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我科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临床带教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 资料与方法

1. 1 ?? 一般资料?? 2009 年度、2010 年度妇科实习护生80 名,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 名, 两组护生年龄、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带教方法, 观察组严格按照临床教学路径进行带教。均由护师带教, 时间为4 周。观察两组护生的临床带教效果。

1. 2. 1 ?? 临床教学路径

1. 2. 1. 1 ?? 临床教学路径的制定?? 以临床护理路径为理论框架,业务骨干根据实纲、护生反馈的信息和建议、结合妇科护理特点以时间为横轴、带教项目为纵轴制订。

1. 2. 1. 2 ?? 临床教学路径内容?? ! 第1 周: 带教老师向护生介绍科室环境设施、规章制度、科室特点及实习内容, 并对其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进行评估; 熟悉各班职责, 进行安全教育, 带领护生逐步进行基础护理操作, 巩固相关护理理论及操作规程, 及时发现缺点并纠正, 使其尽快熟悉各项操作; 介绍护理文书的书写要求。本周讲课内容: 妇科病人护理计划的制订。? 第2 周: 熟悉妇科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掌握其护理措施; 讲解妇科相关的专科护理操作, 指导护生熟练掌握; 了解妇科专用仪器如电子阴道镜、人工流产负压吸引器、宫内节育器、输卵管通液仪的原理和操作。本周讲课内容: 腹部手术病人的护理。#

第3 周: 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 护生独立完成并正确进行基础护理操作和部分专科操作。选择典型病例, 在老师指导下收集资料、进行评估、确定护理诊断、制订护理措施、执行护理计划、效果评价, 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布置本周护理查房内容及预留问题, 护生可根据问题与病人进行全面的交流, 促使其形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护理查房内容: 子宫肌瘤病人的护理。?

第4 周: 独立完成1 份护理病例, 进行理论及操作考核; 在老师指导下, 能够配合医生对急、危症病人进行初步处理和抢救, 培养护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本周讲课内容: 计划生育妇女的护理。

1. 2. 2 ?? 教学效果评定标准?? ! 操作及理论考核成绩评定标准:优( %90 分) 、良好( 80 分~ 89 分) 、及格( 60 分~ 79 分) 、不及格( & 59 分) 。? 向病人发放满意度调查表, 对护生的表现进行横向比较, 分为满意( %90 分) 、较满意( 60 分~ 89 分) 、不满意( &59 分) , 满意度= ( 满意+ 较满意) / 总人数? 100%。

1. 2. 3 ??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 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P

2 ?? 结果

表1 ?? 两组护生操作及理论考核成绩、病人满意度比较组别人数

3 ?? 讨论

?? ?? 与传统教学法比较, 以临床护理路径为理论框架制订实施的临床教学路径有其自身的优点, 它从基础到技能、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内容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 使护生各项能力得到提高; 老师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带教, 对护生的指导直观、规范, 增强了教学的系统性; 护生在接待病人、实施护理、健康宣教时与病人进行沟通, 使自己在思想上、技术上均得到了提高, 内在潜力得到了发展。核心期刊但是由于护生在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及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带教过程未完全从护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等方面考虑进行因材施教, 具有局限性, 在今后临床带教中应逐步改进并使之完善。

发表学教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胜任力;教师胜任力;文献计量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教师胜任力水平决定了整个教师队伍的能力水平。借鉴McClelland的观点[1],我们将教师胜任力定义为能将教师工作中绩效优秀者与一般者区分开来的知识、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等多个潜在个人特征的组合。教师个人胜任力是教师队伍胜任力的微观基础,能够较好地预测个人绩效[2],吸引高胜任力的教师加入教师队伍、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胜任力水平能够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能力水平,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胜任力的重要性引发研究者展开大量探讨,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往往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一般能代表该领域研究的主要进展和成就。[3]因此,对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教师胜任力论文进行计量分析,可以总结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成果,评价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现状,揭示其发展规律,动态展示教师胜任力领域内研究的取向和态势。目前只发现丁岚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研究了高校教师胜任力的文献[4],但没有覆盖整个教师群体,不足以代表教师胜任力研究的取向和态势。因此,有必要重新对教师胜任力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期更好地揭示教师胜任力研究的取向和态势。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论文样本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期刊来源限定为核心。核心期刊的判断依据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出版的核心期刊目录。只要当年被收录在任一核心期刊目录中,都认为该在核心期刊上。

检索论文分三次进行,检索方式是模糊检索,检索不限制时间。第一次,由于胜任力又被称为胜任特征、胜任素质,所以我们将检索关键词设置为“教师”和“胜任”,以便检索更加全面。第二次,为了检索学校管理人员的胜任力研究论文,检索关键词设置为“管理”和“胜任”。第三次,为了检索辅导员的胜任力研究论文,检索关键词设置为“辅导员”和“胜任”。

检索完毕后,剔除与教师胜任力无关的论文、重复发表的论文以及增刊、书评、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共获得160篇文献,形成本次文献计量分析的样本。

二、文献计量分析

(一)文献论文数量的分析

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可以反映教师胜任力研究的变化趋势,见表1。从2003年到2006年,的数量比较少,都没有超过3篇。从2007年开始,数量达到10篇,2013年发表了24篇,是历年来数量最多的年份,2014年和2015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分别为19篇和17篇。整体上,2003年到2013年的数量呈增长趋势,2013年之后的数量有所减少。说明教师胜任力已经成为研究者的关注问题,2013年是研究成果发表最多的年份。

(二)期刊的分析

1.期刊类别分析

本文检索得到的160篇在73种期刊上。按照201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核心期刊目录统计期刊类别,结果(表2)显示这些期刊可以分为6N不同类型。教育学类的期刊发表了128篇,占论文总数的80%,其次是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发表了21篇,占论文总数的13.13%,心理学、科学学、经济学和体育学类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比较少,4种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占论文总数的6.89%。教育学类期刊发表的论文最多,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发表的论文数量次之,说明教育学期刊更加关注教师胜任力的研究。

2.期刊的分布状态

每种期刊的篇数可以用来分析教师胜任力研究成果发表的分布状态,统计结果见表3。只发表了1篇教师胜任力论文的期刊有39种,占期刊总数的53.42%。发表了2篇教师胜任力论文的期刊有17种,占期刊总数的23.29%。发表了11篇和10篇教师胜任力论文的期刊有2种,是发表教师胜任力论文比较多的期刊。因此,76.71%的期刊发表了1篇至2篇教师胜任力的论文,说明每种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比较少,研究成果发表比较分散。

为了说明的集中程度,按照拉德福定律[5],将每种期刊发文数量从高到低排序分为核心区、相关区和离散区,每个区的文献数量约为总数的1/3。按照表3统计后发现,9种期刊上发表了58篇教师胜任力的文献,占文献总数的36.25%,属于核心区。它们分别是《教育与职业》、《中国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现代教育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高教探索》、《黑龙江高教研究》、《继续教育研究》和《教育研究》,这些杂志是研究者应该关注的期刊。

(三)作者分析

1.核心作者分析

普赖斯提出了确定核心作者的方法。[6]计算方法是:Ni=0.747(Nmax)0.5,Ni表示核心作者应该发表的论文最小值,Nmax表示最多的作者的篇数。在本文的研究样本中,一共有233位作者,发表文献情况见表4。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有203人,发表2篇论文的作者有24人,发表3篇论文的作者有5人,发表4篇论文的作者有1人,所以Nmax=4,Ni=1.49,因此发表2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核心作者有30位。具体情况如下:发表4篇论文的作者是罗小兰,是最多的作者。其次是陈岩松、涂云海、王沛、薛艳和周榕,他们分别发表了3篇论文。最后是陈斌、陈红敏等24位作者,他们分别发表了2篇论文。87.12%的作者只发表了一篇论文,发表2篇论文及2篇以上论文的作者仅占12.88%,说明87.12%的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没有持续性,研究者比较分散。

2.作者单位分析

按照第一作者统计每个单位的作者的情况,一共有116个单位,结果见表5。发表1篇论文的有89个单位,占单位总数的76.72%;发表2篇论文的有18个单位,占单位总数的15.52%;发表3篇论文的有5个单位,占单位总数的4.31%;发表4篇论文的有2个单位,占单位总数的1.73%;发表5篇论文和7篇论文的各有1个单位,占单位总数的0.86%。陕西师范大学的作者发表了7篇论文,西南大学的作者发表了5篇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和忻州师范学院的作者分别发表了4篇论文,是比较多的单位。76.72%的作者所在单位只发表了1篇论文,说明整体上作者所在单位比较分散,而比较多的作者所在单位主要集中在师范院校,说明师范院校是研究力量比较集中的单位。

3.作者的研究方向分析

为了了解作者的研究方向分布,我们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的一级学科统计第一作者的研究方向。剔除25篇没有标注作者研究方向或专业等信息外,第一作者的研究方向属于教育学的有58篇,属于管理学的有22篇,属于心理学的有19篇,属于教育学和管理学的有10篇,属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有5篇,属于其他学科的有21篇。所以,作者的研究方向集中在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三个学科,而少数作者具有多个学科背景。

4.合著者分析

论文合著是科研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 [7],合著的篇数和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合作程度。从合著篇数来看(见表6),在160篇论文中,独著的有75篇,占论文总数的46.88%,合著的有85篇,占论文总数的53.12%。其中,2人合著的有57篇,占论文总数的35.62%;3人合著的有22篇,占论文总数的13.75%;4人及以上合著的有6篇,占论文总数的3.75%。从合著频率来看,在85篇合著论文中,相同的2人合著两次的有12篇,占合著论文篇数的14.12%,合著者分别为贾廷峰和王文娟、王沛和陈淑娟、王智和张大均、姚恩菊和陈旭、薛艳和朱宁、陈红敏和赵雷。其它论文均为不同的2人合著一次,或者3人、4人合作一次,占合著篇数的85.88%。以上情况表明,教师胜任力研究合作的主要形式是不同的2人及以上人数合著,说明教师胜任力研究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不稳定,合作程度有待提高。

(四)论文影响力分析

被引频次是衡量著作学术质量与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8]被引频次越高,说明学术影响力越大。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论文被引用频次的分布状态,将被引用次数从高到低排列后平均划分为5个等级,结果见表7。被引频次为0次到8次的论文有98篇,占论文总篇数的61.25%;被引频次为9次到16次的论文有28篇,占论文总篇数的17.5%;被引频次为17次到24次的论文有14篇,占论文总篇数的8.75%;被引频次为25次到50次的论文有12篇,占论文总篇数的7.5%;被引频次为58次到166次的论文有8篇,占论文总篇数的5%。被引频次属于第四等级和第五等级的论文共计20篇,占论文总篇数的12.5%,说明高影响力的论文所占比例不高。

以下列出被引频次属于第五等级的8篇论文相关信息,见表8。杨继平、徐建平、邢强、林健、刘钦瑶和王昱发表的论文被引频次超过了100次,郝英杰、罗小兰发表的论文被引频次分别为97次和58次,属于论文被引频次比较高的论文。其中,被引用频次最高的是杨继平在2004年发表的《大学辅导员胜任力的初步研究》,其次是徐建平在2006年发表的《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一项行为事件访谈研究》,再次是邢强发表的《未来教师胜任力测评:原理和技术》,说明这些论文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力。

(五)基金支持情况分析

政府O立的各种基金是科研工作开展的重要经费来源,而论文是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所以论文上标注的基金级别和基金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指向。由于存在一篇论文受多个基金支持的现象,为了简化分析,我们按照每篇论文标注基金的最高级别统计,结果见表9。没有基金支持的论文有55篇,占论文总数的34.38%;部级基金支持的论文有30篇,占论文总数的18.75%,主要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基金支持的论文有26篇,占论文总数的16.25%,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各个省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高校社科基金项目等;厅级基金、市级基金和校级基金支持的有49篇,占论文总数的30.62%,主要是各个省教育厅设立的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各个市设立的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和各个高校设立的人文社科项目。综合以上分析可知,35%的论文研究受到了部级和省部级基金项目的支持,各个级别的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是主要支持项目,说明教师胜任力研究比较受重视,但基金覆盖面比较窄、种类比较少。

(六)研究内容分析

对160篇教师胜任力研究论文逐一阅读,结合题目、结论和对策确定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明确教师胜任力研究的内容。

1.研究对象

教师胜任力研究的对象非常多。先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教师、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再依据学校类型、工作类型和群体特征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型,形成多种胜任力,结果见表10。

第一种以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教师的行业胜任力。这里的教师包括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特殊教育教师等不同学校类型的教师,例如王沛和陈淑娟以全体教师为研究对象构建教师胜任力模型[9],而王智和张大均则研究教师行业内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力[10]。

第二种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再根据院校、学科和工作类型进行分类,研究高校教师胜任力或某种高校教师胜任力。高校分为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所以研究的对象有高校教师胜任力、职业院校教师胜任力;普通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或应用型大学,所以研究对象有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力和应用型大学教师胜任力。高校教师分为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所以研究对象有辅导员胜任力、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和专任教师胜任力①。专任教师可以分为不同学科的教师,例如英语教师、体育教师等,所以有英语教师胜任力、体育教师胜任力。另外,周榕专门针对某种特殊工作类型的教师胜任力进行研究[11],例如远程教学教师胜任力,而郑洁针对青年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研究了青年教师胜任力[12]。

2.教师胜任力研究成果发表的期刊比较分散,以教育类期刊为主

从每种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来看,教师胜任力研究论文的80%都发表在教育类期刊上,76.71%的期刊发表了1篇至2篇教师胜任力的论文。按照拉德福定律计算,属于核心区的期刊是《教育与职业》、《中国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现代教育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高教探索》、《黑龙江高教研究》、《继续教育研究》和《教育研究》。因此,教师胜任力研究成果发表的期刊比较分散,9种杂志是教师胜任力研究成果发表比较集中的期刊。

3.研究者集中于师范院校,但研究持续性不够,研究合作程度有待提高

作者分析的结果表明,87.12%的作者只发表了一篇论文,说明研究的持续性不够。数量比较多的作者集中在师范院校单位,这可能是因为研究者本身从事的是教师工作,对教师相关问题更加了解、关注程度更高。合著论文占论文总数的53.12%,但相同2人合著两次的有12篇,占合著论文篇数的14.12%,其余论文均为不同2人及以上人数合著1次,说明合著成为趋势,但合著程度有待提高。论文被引频次分析表明,61.25%的论文的被引频次比较低,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与研究持续性不够强,研究合著程度不高有关。

4.基金支持率比较高,基金来源分布集中

基金支持情r表明,65.62%的论文受到不同级别的基金支持,覆盖率比较广,特别是部级基金支持所占比比较高。基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各个省市的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设立的目的是支持与教育有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作者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他们更加关注教师能力问题,所以研究者更倾向于申请教育科学规划类项目。

5.研究对象多样化,研究主题分布不平衡

由于教师工作的多样化,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对象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对象分为教师行业胜任力、高校教师胜任力、中小学教师胜任力、幼儿教师胜任力和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再按院校类型、工作类型和学科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所以不同类型的教师胜任力存在交叉,也存在差异。

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是研究最多的主题,15个研究主题分布不平衡。胜任力模型应用中研究最多的主题是教师胜任力培养与提升、教师胜任力现状评价等问题上,而胜任力在招聘、职业发展、职业资格制度等主题上研究比较少。胜任力的前因变量研究的论文篇数少于后置变量研究的论文篇数,教学胜任力从教师胜任力中分离出来,教学胜任力研究最多的主题是教学模型构建,胜任力现状评价和应用方面的研究非常少。因此,教师胜任力研究集中在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教师胜任力培养与提升、教师胜任力现状评价等主题上,各个主题研究分布不平衡。

(二)启示

基于以上结论,未来教师胜任力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长期关注教师胜任力,形成稳定的研究团队

作者分析结果表明,研究者分散、研究没有持续性、研究合作不稳定可能是61.25%的论文影响力比较低的原因。为了继续在教师胜任力这个领域内深入开展研究,研究者应该集中力量长期关注该领域,形成稳定的研究团队。

2.加强胜任力应用研究,开发教师胜任力测评体系

研究内容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以胜任力作为教师招聘、职业发展、绩效管理的依据是胜任力模型构建的价值所在,而实现其价值的途径是将胜任力指标编制成胜任力自评问卷,以问卷调查结果作为应用的依据。如果在教师招聘中使用这种自评问卷,应聘者为了获得入职的机会,往往在胜任力自评时提高分数,导致评价效度不高。因此,教师胜任力应用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开发胜任力测评体系,将胜任力指标转化为测评指标,建立包括测评主体、测评方法、测评工具、效标在内的测评体系,才能真正实现胜任力在教师招聘、职业发展、绩效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3.开展科研胜任力研究,拓展教师胜任力研究的范围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和科研,但教学和科研本质上并不等同。已有研究者建立了教学胜任力模型,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科研胜任力模型,科研胜任力仍然包括在教师胜任力之中。未来应专门针对科研胜任力展开研究,明确科研胜任力的指标和维度,进一步拓展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范围。

注释:

①从检索得到的160篇文献来看,高校教师指的都是高校专任教师,而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也被称为教师。为了区别开来,我们将文献中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改称为专任教师胜任力。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s,1973,28 (1):1-14.

[2][22]李中国.科学课教师胜任特征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J].教育研究,2012(8):120-126.

[3]戴湘毅,唐承财,刘家明,等.中国遗产旅游的研究态势―基于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J].旅游学刊,2014(11):52-60.

[4]丁岚,王成华,冯绍红.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我国高校教师胜任力研究综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5(1):39-43.

[5]王崇德.文献计量学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14-115.

[6]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04-209.

[7]陈新民.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研究现状(2008-2012)[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30-34.

发表学教论文范文第4篇

一、学术现状

目前,在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伴随着对国家对学术研究的重视,本科生、研究生也参与到这场学术洪流之中。大学生做课题、发论文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而质量水平却越来越低,学术泛滥问题凸显。有人认为可以调动大学生做科研的积极性,为以后的教育工作打下基础;而有人却认为这仅仅是一种学术上的浮夸(数量多但价值含量低),是对学术研究严肃性的不尊重。面对这样一种现状,全国各高等院校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规范学术风气。

二、研究内容

首先,对“价值对比”中的“价值”二字进行界定。“价值”不仅仅是指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还包括学术论文的质量,更包括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心理动机。其次,通过对学术政策方面的研究,寻找有关学术论文方面的政策,认真分析、思考学校对于学生的态度、做法,从而形成自己的结论。

通过对浙江师范大学部分讲师和教授的调查,了解当前教师对发表学术论文的态度和期望值,为论文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性资料。通过教师还可以了解到时下关于本科生、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价值性争论的焦点,进而探讨两者的价值性对比。通过对浙江师范大学部分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对发表学术论文的心理和出发点,并了解本科生对于数量和质量的具体要求,导出本科生的价值。通过对浙江师范大学部分研究生的调查,了解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心理和出发点,并了解研究生对于数量和质量的具体要求,导出研究生的价值。了解学术论文的国内状况,并对比分析本科生和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价值,结合有关方面的调查,形成规范大学生学术风气的调查报告。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以及教师访谈的总结,得出三类人群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不同看法。

1、本科生和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对比

本科生中大部分人(超过37%)发表过一到三篇论文,只是接触过一门论文写作指导课,短短的几个课时难以掌握论文的要领和精华之处;本科生发表过论文的人数比率竟然高达55%。相比之下,研究生虽然的比例高,但是毕竟研究生人少,其总量远远没有本科生多。因此,单从数量上看,本科生发表的论文数量超过研究生。

2、 本科生和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对比

由上可知,本科生的数量超过研究生,但从质量来看,就不容乐观了。本科生发表的论文绝对部分都是三级刊物(该比率高达98%)。而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大部分集中在二级刊物上(比率也达到了61%),但已经有很多研究生发表过一级及以上的刊物。通过调查,大部分人不知道学术论文的抄袭是怎么回事。因此,从论文质量上看,研究生论文价值性更大些。(具体统计结果见表6)

3、本科生和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心理动机对比

大部分本科生的目的就是单纯地加能力分(超过67%)或者便于今后找工作(占到了21%);但是学术研究类的文章最不感兴趣的就是学术研究(仅仅占到10%多一点)。相比之下,研究生对于加能力分的举措显得不是那么重视(只有10%)。本来就是做研究之用,因此出于功利性的动机来写文章必定会对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有影响。(具体统计结果见表7)

4、本科生和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态度对比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本科生对于的态度还是持弊大于利(占到调查人数的42%);而认为利大于弊的本科生也有30%,说明本科生的态度还是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的。而研究生相对来讲对于态度较为明确,超过60%的人认为利大于弊,而只有13%的人认为弊大于利,因此,研究生期间,几乎所有人都会,而且他们的态度也较为明确。

四、反思与对策

本科阶段是知识扩展和充实的重要阶段,大多数同学不能写成具有一定质量水平的文章。但本科生的数量却超过了着力于学术研究的研究生,且质量水平低下,这一现象反映出本科生的盲目性和低效性。因此,要从学校、教师、学生自身三方面谈一下规范本科生的建议。首先,学校方面。适当提高加分标准,让物质对发表学术论文的诱导减轻;并开展相关的学术规范的讲座。学校应该提高奖励标准,比如说:本科生必须在二级即以上刊物才可以享受学校奖励的200元钱;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少本科生的数量,而且可以提高的质量。同时,学校还应该提高能力分加分标准。比如:从现在的三级刊物论文第一作者加8分,减少到2分;这样就会降低本科生的功利性动机,从而减少论文数量,相应地,提供论文质量。学校还应该多开展一些学术论文指导的讲座,引导学生锻炼自己的论文写作能力,多思考,多修改。这样,会活跃学术氛围,营造整个学校的科研氛围。

其次,教师应该多给予同学们以指导。在他们平时读书的过程中,有问题的进行精心的指导;对于不知道看什么书的同学们进行阅读的指导;对于想发论文的同学严格要求,指定必须看完那些书才能开始写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同时也减少了的数量。

最后,本科生自身要不断扩展自身的知识面,增加阅读积累,为今后高质量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本科生要减少的数量,提高的质量。要有发一级刊物论文的雄心,而不仅仅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发表一些“学术垃圾”。要多多请教教师、研究生学长学姐,以便自己能够提高论文写作水平。(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继宏.《本科生有多难?》

[2] 杨海,魏甲亮.在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的价值初探.[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杜兴梅.《学术论文写作》

[4] 吴利娟,类维平,姚成宝.高教论坛.2008年.

发表学教论文范文第5篇

1 资料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学术信息来源于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检索数据库WOS,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搜索结果为数据源进行统计,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全面性。

1.2 方法

应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和文献计量学原理分别对的年份、职称、数量、所属学科等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计量标准

发文总数指统计年期间在期刊上的总篇数。

3 近2010-2012年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所发论文情况分析

3.1 SCI和CSCD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近3年来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被SCI收录的论文、第一署名单位为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CSCD论文总量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见表1。

表1 SCI和CSCD情况统计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近3年来的总量为828篇,均是以第一作者或通迅作者发表,2010年发表的论文数为311篇,是近3年来最多年份,虽然2012年较其次之,但是发表的SCI数量有所增加,SCI所占发文总量百分比由5.14%上升到8.93%,增幅明显,表明科研工作者越来越重视论文的质量,发表高档次的文章越来越多,可能是由于职称评聘、项目申报竞争激烈所致,另外研究生毕业与直接挂钩,从另外一侧面也反映出研究生不仅要做科研,还要将其转化成成果,双重压力,促进质量和数量都不断增加。

3.2 各学科发表SCI和CSCD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近3年来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学科发表SCI和CSCD论文数量统计分析,其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近3年来各个学科发表SCI的数量有不同的增加,其中,增长最为明显的是临床兽医学学科,由2010年的1篇增加到2012年的6篇,增幅83.3%,预防兽医学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有所增长,增幅不明显,但是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和水产养殖学学科有下降趋势,分别由2010年的4篇、1篇下降到2012年的2篇和0篇,下降50%和100%,草业科学学科相对保持稳定;CSCD论文的数量各个学科表现不均衡,但总体是增长的,其中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两个学科有所增长,其他学科有所下降,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2011年各个学科发表SCI和CSCD论文数量有所减少,处在3年发表文章的最少期,可能是由于科研论文在撰写和投稿直至刊出也要有一定时间,出现此种现象是在情理之中,草业科学学科发表文章数量一直是最少,可能是由于该学科是新兴学科,学科队伍人员数量较少,加之科研项目相对较少,导致数量处在各个学科最低。预防兽医学学科是传统的王牌学科,学科科研基础雄厚,科研队伍强大,科研项目集中,因此科研成果产出率较高。

表2 各个学科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3.3 不同职称人员发表SCI 和CSCD 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近3年来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学科不同职称人员发表SCI和CSCD论文数量统计分析,其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职称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从结果可知,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家是发表SCI和CSCD的主力军,并且发表数量在近3年中稳重中有升,SCI发表数量占总SCI发表量的48.15%,CSCD论文数量占总CSCD发表量的60.47%,副高级职称次之,中级职称最少,究其原因,是由于正高级的专家大部分是博士生导师,所指导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数量较其他职称的专家指导的多,另外,副高级和中级职称的科研人员教学任务也较重,精力有限,因此正高级科研人员的成果产出率亦较多,中级职称最少。

3.4 学术期刊统计分析

2010年-2012年3年间,我院期刊种类共计56种,其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中国兽医杂志、中国兽医学报和吉林农业大学学报,分别占发文比例的8.92%、5.13%和4.89%。从学术的期刊来源来看,发表在《中国兽医杂志》和《中国兽医学报》上的论文分别是73篇和42篇,其他在不同的期刊杂志(下转第172页)(上接第169页)上,这一现象表明,《中国兽医杂志》和《中国兽医学报》是我院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主要期刊。

图1 学术期刊数量前8位情况

4 讨论

2010年-2012年3年间共发表学术论文848篇,论文数量稳中有升,其中正高级职称所发文章数量最多488篇,副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分别263篇和67篇,提示高级职称在我院科研工作中起带头及骨干作用,作为后备的中级人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发表期刊由省级逐步向部级期刊及SCI收录期刊发展,发表文章数量排在前八位的期刊中,有六种期刊是兽医学关系最为密切的期刊,而畜牧和水产的集中发表期刊数量较少,但是总体体现多学科交叉、跨专业结合的科研成果,这些改变与学院近年来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与学校的科研奖励机制密切相关,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拓展了科研思维,创新了工作方法,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及人才培养,提高学历层次,培养科研团队的带头人,增加团队综合实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团队,为学院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卢耀勤,芮宝玲.乌鲁木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2-2011年情况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3,29(8):833-837.

[2]董民强.上海海洋大学2007-2011年情况统计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24):82-85.

[3]屋锦屏,简云江,云南省八家医疗机构2003-2007年情况分析[J].云南医药,2009,30(5):567-570.

[4]崔征,孙浩,张钊.2005-2009年我院情况分析[J].医院管理,2011,23(4):130-131.

[5]姚利民,史曼莉.研究生的调查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8,1:95-99.

[6]孟笑梅,张新平,彭彦辉,张群山,张林林.2001-2005年河北省24所三甲医院情况分析[J].情报图书管理,2008,12(1):47-51.

[7]范笑仙,姜华,朱文志,方水凤,李伟燕,尚晓晓.2012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基于14家高等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发文统计[J].中国高教研究,2013,4:5-10.

发表学教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术论文;归类统计;定量分析

为了解我校专业人员2009―2013年的具体情况,笔者对我校2009―2013年各个部门专业人员发表的论文进行了一次系统的统计和分析,统计的数据一律以第一作者为准,统计时间截至2013年12月。最终整理分析情况如下:

一、论文年代分布

在2009―2013年这五年之中,我校专业人员共418篇,2009年41篇,2010年88篇,2011年56篇,2012年114篇,2013年119篇。在2009―2013年这五年中,量基本是逐年递增的。从最开始2009年一年内发表41篇到2013年一年内发表119篇,说明我们学校专业人员的科研水平逐年提高。特别是2012年和2013年两年间发表的论文数量就占到总量的56%,可见这两年我校论文科研水平大幅提高,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且多篇论文被其他学者参考引用,得到肯定。

二、论文刊物类型

在2009―2013年这五年发表的论文中,主要有两种论文刊物的类型,分别为期刊和中国会 摘 要:根据2009―2013年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分别从年代分布、刊物类型、核心作者部门、被引论文次数及发文量进行了归类统计和定量分析,揭示了近五年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术研究的现状,为了解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术研究情况提供了客观公正的依据。

关键词:学术论文;归类统计;定量分析议。在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共372篇,中国会议中发表的论文共46篇,由此可见,我校专业人员发表的论文绝大多数是在各种期刊上发表,这是由于我校专业人员大多从事基础科研学术工作,一般从一些学科中小的切入点着手,研究特定学术问题,写成论文由学科内专家审核发表。中国会议以部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组织、部委、高校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为主。我校专业人员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发表,说明我校的科研学术水平也得到了其他权威部门的认可及肯定,在某些方面有着自己的影响和研究价值。

三、核心作者部门

在2009―2013年的五年之中,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共有24个部门的专业人员发表过论文,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为418篇。在这五年之中,2009年共有13个部门,2010年为19个部门,2011年为16个,2012年为20个,2013年则为23个。可以看出,这五年之中,的总数和部门数量除了2011年以外都是逐年递增的。可以看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发文量还在不断增长,学校的专业人员一直在坚持学术研究,未来几年的发文量还是会进一步增长。

量前10名的部门分别为:电子技术、经济管理、基础部、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图书馆、机电技术、督导办公、校领导、教育科研。这10个部门加上数字艺术的量都超过了20篇,这11个部门量占到了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总量的80.1%,的来源过于集中也是学校的一大特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限制,另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内不同学科教师数量不同,而且督导办公和校领导等部门的专业人员专业学历学术水平较高,是各自领域的先驱者和权威,这都是有一定关系的。

四、高被引论文

在2009―2013年的五年之中,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共有127篇论文为引证文献,占全部论文总数的30.4%。论文被引用,说明论文的价值被人认可,在其学术领域有一定的研究借鉴价值。而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多少,更是其学术水平的直接体现。

127篇引证文献中,被引证10次以上(含10次)的共有3篇,3到10次的共有30篇,1到2次的共有94篇。可见,大部分论文只有1到2次被引证,所以笔者将被引次数≥3的论文定为高引证论文,只有3篇论文的被引证次数超过了10次,这3篇论文质量较高,作者都是我校著名的学者教授或者校领导,他们的观点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肯定。

(1)在其他被引证的论文中,论文的方向大部分与我校职业教育以及电子信息专业、计算机专业等专业相关。

(2)高频被引证的33篇论文中,有21篇作于2010年,占全部高引证论文的63.6%,而且3篇超过10次被引证的论文都是作于2010年。说明2010年是我校获得重大突破和成绩的一年,为后面几年学校的科研学术事业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

五、结论

(1)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9―2013年数量逐年增加但是总数仍不多,需要继续鼓励校内各专业人员投身于自身学术与研究中,积极,提高自身科研水平。

(2)的作者过于集中于高层校领导和各核心部门,其他部门的学术水平和的积极性仍需增强。

(3)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人员人数较多,的人员比较分散,学校的核心作者层尚未形成。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发表学教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规定

研究生在学期间要发表与研究工作相关的学术论文,是很多学校决定是否授予相应学位的基本要求之一。但近年来随着扩招、评比和排名对高校的影响,高校博士生在发表学术论文时出现了某种逆向选择倾向。这一要求变得越来越形式化,背离了设立这一标准的初衷,导致了许多不正确的导向,而忽视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目标与学术论文的真正作用。笔者从学位管理工作的角度谈谈对规定的思考。

一、认清高校将学位授予与挂钩的真正原因

研究生在学期间公开的要求一般都是由学校自己做的规定,国家并没规定取得学位必须。高校对博士论文的要求有四个共同点:对发表文章数量的要求,一般要求就是2-4篇;对发表刊物要求,一般要求至少一篇被SCI或EI检索,或至少要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对作者的要求,即博士生应为第一作者,或博士生为第二作者,但第一作者为本校导师;对发表单位要求,一般要求必须署名为本校。那么学校设立这样规定的初衷是什么?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导向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学位授予的质量问题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研究生水平的高低的体现是有一定滞后性的。研究生的工作能力,科研水平的体现往往要到研究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由用人单位来做出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如何来衡量。目前评估专家只能将目光瞄准培养过程,用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的表现来衡量研究生教育的质量。2002年国家开展了全国性的学科评估试点,2003年、2004年分别组织了第二批与第三批评估与排名。在学科点评估指标体系中,“人才培养”作为评估的四大指标之一,研究生在读期间和毕业后两年内取得的学术科研成果是其重要的参考数据。另外中国目前在评比高校办学水平时,把各个高校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被引用次数作为大学排名和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为了提高学校排名,各高校对博士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有一定的要求。作为各高校来说在总结研究生教育质量时,也不经意地将在校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数与研究生教育水平相挂钩。

(二)加强研究生培养的有力手段

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分为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两个阶段。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为进行科学研究打基础的过程;论文工作则是研究生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平台。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促使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就加强科研能力的自我锻炼,并且实行有效的过程监控呢?而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就成了高校用于解决这一难题的既公正、公开,又省心、省力的办法。

二、当前对研究生要求存在的问题

对于是否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存在着不同看法,发表文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研究生专心学问,搞好本职研究工作,但也造成了很大的弊端,带来了许多问题。

(一)不管学科差异全部一刀切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周鲁卫教授提到研究生是否要发表文章才可获得学位时,表示:这涉及到确定什么是学位的最低标准,涉及到怎样评判是否达到这个标准,这是一个学术问题。由于学科差异性很大,不同的一级学科也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不管学科差异,全部一刀切在看似公平的幌子下,会造成不少博士研究生压力加大,学术研究等效果下降。

博士研究生一般在校时间是三年。在最初的半年要学习学位课程和专业课程,一般不具备科研和发表文章的条件。在校的最后一年需要准备毕业论文和答辩,中国期刊文章的发表周期一般为一年左右,即便博士研究生有文章投寄也难以在毕业前发表,所以最后一年投寄的文章大多为无效文章。除去这些时间,剩下用于写作发表文章的时间为一年半。按学位博士发表两篇论文,以70%计,每在一年半内要写三篇,平均6个月一篇。对于一个边学习边研究的博士生来讲,具有相当大的压力。实际上,在很多高校,对博士研究生发表文章的要求甚至要高于其导师。另外,要求博士研究生在短时间内发表如此大量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博士研究生深入研究问题、广泛博览群书的时间,使其被迫腾出大量时间拼凑文章,这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规定的原意。

(二)重结果轻过程,形式化

依据现行高校博士研究生的要求,只要满足在高校指定范围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其收益效果是相同的。不同的核心期刊有不同的影响力,它们对收录文章的质量要求也不同,所以在核心期刊之间存在不同的录用风险问题。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讲,他们知道学校规定的期刊范围和期刊对投稿文章的质量要求,于是,他们总是寻找付出最少而收益最大的选择。为了达到学校的要求,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写作时间短、质量一般的文章。同样在投稿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对稿件质量要求较低的核心期刊,以降低录用风险。

现在为了发表文章而发文章,已经不只是研究生的问题了。发表文章越来越向着功利性甚至商业性转变,这与要求的初衷相去甚远。急功近利地发论文,不利于学生真正潜心学习、思考,也不利于国家整体学术水平质量上的提高,往往是造成学术的“低水平重复”。

(三)盲目推崇SCI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于1963年建立的一种大型期刊文献检索工具,是对期刊和论文进行客观评价的一种工具,在其刊源上发表的文章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学科的国际学术前沿。但SCI也并非是一把绝对正确的尺子。除了学术偏科问题外(注重基础学科),SCI本身也存在着语言、地域、政治、经济等诸多问题。在SCI刊源中一些高水平的中国科技期刊由于语言限制而没被SCI收录,从而直接导致了SCI对中国学者的报导偏少,因此很难用SCI一个评价标准涵盖大部分中国学者的科研工作和成果。以SCI为参照,鼓励部分科枝人员向世界最高水平冲刺和评价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是相互联系又不尽相同的两个方面。混淆二者的区别,就可能导致将SCI标准滥用,非但不能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反而可能导致群体科研信心的散失。

三、对学位与关系的一些设想

处理好学位与的关系,就要树立正确的学术评价观。要明确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在于培养人才,发表文章只是个重要的副产品。以复旦大学张跃进(2002)研究来看,博士生在读期间是否与其后续的学术成就没有相关性。但我们要认识到是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一个有效训练与培养手段。

(一)学校不应将与学位挂钩

国家对学位授予的条件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无要求获得学位者必须在在读期间发表学术文章的具体条款。复旦大学周鲁卫教授提到校学位委员会给出的只是一个能拿到学位的最低标准,如果低于这个标准就不能授予学位,这实际上就是一条底线,但具体要不要发表,要什么层次,由各个学位分委会做出规定。这实际上是将对研究生的具体要求交给了导师来把关,这样更有利于尊重不同学科间的差异,发挥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作用。周鲁卫教授提出,在发表文章的规定上,渐渐地做到由各院系在校学位委员会的框架内自主规定,也可在其框架之外考虑那些特殊人才。应从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要求与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的结合上来考虑发表文章的问题。

(二)通过加强导师建设来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

研究生是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熟悉相关研究方向的基本理论及研究现状,逐步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高校自身的良好的科研环境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途径,导师队伍是影响研究生培养的高校行为诸因素中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通过加强导师遴选,来确保导师质量,优秀的导师不仅能予以研究生学术研究上的指导,还能从科学探索精神、治学态度等品德和作风诸方面影响着研究生。所以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的关键是在导师,而不应该由文章来把关。

(三)个体区别要分别对待

杨振宁就曾说过,中国按部就班把知识给孩子,平均起来是好的,可中国教育有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对特别好的,占总数5%的最聪明的学生比较不利。因此,对于那些本身素质很好的5%的同学,就不能拿这个标准去压制。不少课题的周期就一年至两年,再加上现在国内不少期刊杂志的出版周期比较长,因而,一味地要求研究生必需才能授予学位对于不少研究生由其是理工科的研究生是个不小的压力,这样会使学生急功近利,不利于学生潜心学习、思考。因此,这样死板地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要,会影响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一些有造诣的学生的成长,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学生个人发展情况具体要求,对于一些已经在培养过程中显示出其发展潜力,并已取得了相应成果的学生就要在制度上有一定的弹性范围。

(四)建立激励机制变“压”为“导”

研究生在学期间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应该是有利的事情。因为通过撰写可以提高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对研究生全面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可抛开硬性规定,通过将作为评选优秀学位论文或优秀毕业生等的条件来引导学生积极发文。

四、结论

实际上,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是本科高级和硕士阶段课程训练的基本要求。中国博士研究生,绝大部分早在入读前就已经发表过文章,为了进一步提高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让他们接触现代科学研究前沿,严格要求学位论文的做法难以避免道德风险,诱发炮制应景文章、迎合杂志口味、粗制滥造等投机行为。孙莹(2006)提到麻省理工大学只要求博士生修够学分,写出符合要求的毕业论文即可。相比之下,这种做法更能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EB/OL].www.省略,2004-11-18.

2、张跃进.关于博士研究生必须规定刍议[J].国际学术动态,2002(1).

3、孙莹.评高校对博士生的要求[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4).

*本文是福建农林大学青年教师基金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7S23)。

发表学教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规定

研究生在学期间要发表与研究工作相关的学术论文,是很多学校决定是否授予相应学位的基本要求之一。但近年来随着扩招、评比和排名对高校的影响,高校博士生在发表学术论文时出现了某种逆向选择倾向。这一要求变得越来越形式化,背离了设立这一标准的初衷,导致了许多不正确的导向,而忽视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目标与学术论文的真正作用。笔者从学位管理工作的角度谈谈对规定的思考。

一、认清高校将学位授予与挂钩的真正原因

研究生在学期间公开的要求一般都是由学校自己做的规定,国家并没规定取得学位必须。高校对博士论文的要求有四个共同点:对发表文章数量的要求,一般要求就是2-4篇;对发表刊物要求,一般要求至少一篇被SCI或EI检索,或至少要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对作者的要求,即博士生应为第一作者,或博士生为第二作者,但第一作者为本校导师;对发表单位要求,一般要求必须署名为本校。那么学校设立这样规定的初衷是什么?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导向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学位授予的质量问题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研究生水平的高低的体现是有一定滞后性的。研究生的工作能力,科研水平的体现往往要到研究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由用人单位来做出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如何来衡量。目前评估专家只能将目光瞄准培养过程,用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的表现来衡量研究生教育的质量。2002年国家开展了全国性的学科评估试点,2003年、2004年分别组织了第二批与第三批评估与排名。在学科点评估指标体系中,“人才培养”作为评估的四大指标之一,研究生在读期间和毕业后两年内取得的学术科研成果是其重要的参考数据。另外中国目前在评比高校办学水平时,把各个高校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被引用次数作为大学排名和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为了提高学校排名,各高校对博士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有一定的要求。作为各高校来说在总结研究生教育质量时,也不经意地将在校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数与研究生教育水平相挂钩。

(二)加强研究生培养的有力手段

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分为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两个阶段。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为进行科学研究打基础的过程;论文工作则是研究生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平台。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促使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就加强科研能力的自我锻炼,并且实行有效的过程监控呢?而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就成了高校用于解决这一难题的既公正、公开,又省心、省力的办法。

二、当前对研究生要求存在的问题

对于是否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存在着不同看法,发表文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研究生专心学问,搞好本职研究工作,但也造成了很大的弊端,带来了许多问题。

(一)不管学科差异全部一刀切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周鲁卫教授提到研究生是否要发表文章才可获得学位时,表示:这涉及到确定什么是学位的最低标准,涉及到怎样评判是否达到这个标准,这是一个学术问题。由于学科差异性很大,不同的一级学科也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不管学科差异,全部一刀切在看似公平的幌子下,会造成不少博士研究生压力加大,学术研究等效果下降。

博士研究生一般在校时间是三年。在最初的半年要学习学位课程和专业课程,一般不具备科研和发表文章的条件。在校的最后一年需要准备毕业论文和答辩,中国期刊文章的发表周期一般为一年左右,即便博士研究生有文章投寄也难以在毕业前发表,所以最后一年投寄的文章大多为无效文章。除去这些时间,剩下用于写作发表文章的时间为一年半。按学位博士发表两篇论文,以70%计,每在一年半内要写三篇,平均6个月一篇。对于一个边学习边研究的博士生来讲,具有相当大的压力。实际上,在很多高校,对博士研究生发表文章的要求甚至要高于其导师。另外,要求博士研究生在短时间内发表如此大量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博士研究生深入研究问题、广泛博览群书的时间,使其被迫腾出大量时间拼凑文章,这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规定的原意。

(二)重结果轻过程,形式化

依据现行高校博士研究生的要求,只要满足在高校指定范围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其收益效果是相同的。不同的核心期刊有不同的影响力,它们对收录文章的质量要求也不同,所以在核心期刊之间存在不同的录用风险问题。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讲,他们知道学校规定的期刊范围和期刊对投稿文章的质量要求,于是,他们总是寻找付出最少而收益最大的选择。为了达到学校的要求,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写作时间短、质量一般的文章。同样在投稿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对稿件质量要求较低的核心期刊,以降低录用风险。

现在为了发表文章而发文章,已经不只是研究生的问题了。发表文章越来越向着功利性甚至商业性转变,这与要求的初衷相去甚远。急功近利地发论文,不利于学生真正潜心学习、思考,也不利于国家整体学术水平质量上的提高,往往是造成学术的“低水平重复”。

(三)盲目推崇SCI

SCI(ScienceCitation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于1963年建立的一种大型期刊文献检索工具,是对期刊和论文进行客观评价的一种工具,在其刊源上发表的文章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学科的国际学术前沿。但SCI也并非是一把绝对正确的尺子。除了学术偏科问题外(注重基础学科),SCI本身也存在着语言、地域、政治、经济等诸多问题。在SCI刊源中一些高水平的中国科技期刊由于语言限制而没被SCI收录,从而直接导致了SCI对中国学者的报导偏少,因此很难用SCI一个评价标准涵盖大部分中国学者的科研工作和成果。以SCI为参照,鼓励部分科枝人员向世界最高水平冲刺和评价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是相互联系又不尽相同的两个方面。混淆二者的区别,就可能导致将SCI标准滥用,非但不能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反而可能导致群体科研信心的散失。

三、对学位与关系的一些设想

处理好学位与的关系,就要树立正确的学术评价观。要明确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在于培养人才,发表文章只是个重要的副产品。以复旦大学张跃进(2002)研究来看,博士生在读期间是否与其后续的学术成就没有相关性。但我们要认识到是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一个有效训练与培养手段。

(一)学校不应将与学位挂钩

国家对学位授予的条件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无要求获得学位者必须在在读期间发表学术文章的具体条款。复旦大学周鲁卫教授提到校学位委员会给出的只是一个能拿到学位的最低标准,如果低于这个标准就不能授予学位,这实际上就是一条底线,但具体要不要发表,要什么层次,由各个学位分委会做出规定。这实际上是将对研究生的具体要求交给了导师来把关,这样更有利于尊重不同学科间的差异,发挥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作用。周鲁卫教授提出,在发表文章的规定上,渐渐地做到由各院系在校学位委员会的框架内自主规定,也可在其框架之外考虑那些特殊人才。应从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要求与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的结合上来考虑发表文章的问题。

(二)通过加强导师建设来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

研究生是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熟悉相关研究方向的基本理论及研究现状,逐步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高校自身的良好的科研环境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途径,导师队伍是影响研究生培养的高校行为诸因素中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通过加强导师遴选,来确保导师质量,优秀的导师不仅能予以研究生学术研究上的指导,还能从科学探索精神、治学态度等品德和作风诸方面影响着研究生。所以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的关键是在导师,而不应该由文章来把关。

(三)个体区别要分别对待

杨振宁就曾说过,中国按部就班把知识给孩子,平均起来是好的,可中国教育有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对特别好的,占总数5%的最聪明的学生比较不利。因此,对于那些本身素质很好的5%的同学,就不能拿这个标准去压制。不少课题的周期就一年至两年,再加上现在国内不少期刊杂志的出版周期比较长,因而,一味地要求研究生必需才能授予学位对于不少研究生由其是理工科的研究生是个不小的压力,这样会使学生急功近利,不利于学生潜心学习、思考。因此,这样死板地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要,会影响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一些有造诣的学生的成长,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学生个人发展情况具体要求,对于一些已经在培养过程中显示出其发展潜力,并已取得了相应成果的学生就要在制度上有一定的弹性范围。

(四)建立激励机制变“压”为“导”

研究生在学期间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应该是有利的事情。因为通过撰写可以提高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对研究生全面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可抛开硬性规定,通过将作为评选优秀学位论文或优秀毕业生等的条件来引导学生积极发文。

四、结论

实际上,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是本科高级和硕士阶段课程训练的基本要求。中国博士研究生,绝大部分早在入读前就已经发表过文章,为了进一步提高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让他们接触现代科学研究前沿,严格要求学位论文的做法难以避免道德风险,诱发炮制应景文章、迎合杂志口味、粗制滥造等投机行为。孙莹(2006)提到麻省理工大学只要求博士生修够学分,写出符合要求的毕业论文即可。相比之下,这种做法更能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EB/OL].,2004-11-18.

2、张跃进.关于博士研究生必须规定刍议[J].国际学术动态,2002(1).

发表学教论文范文第9篇

下面小编汇总关于发表高级职称论文的具体细节要求:

(1)、通常来说,高级职称对期刊的要求比评中级职称的期刊要高。期刊的级别高了肯定论文的质量也会提高的。一般评高级职称的话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

(2)、对送审的文章的专业性,思想性,前詹性以及创新要求会比较挑剔。投稿核心期刊应该注意论文撰写的质量。如果是工科核心论文,那最基本应该附图表说明。另外,国内的核心期刊安排周期都是比较长的。这中间有好几个月的间隔。

(3)、其次,部级期刊发表对的要求偏低,但是也要求是正规的学术论文格式,具备可读性,科学性和严谨性。部级投稿相对容易,但也经常出现投稿一个月没有回复消息的。具体看杂志社的办事效率。

(4)、另外核心期刊的出版周期比较长,所以投稿前要了解相关的期刊发表时间,然后提前几个月投稿。但是如果竞争力大,投稿人多,个人的优势有限,稿子成功的概率就会很小,而且现在社会环境下你的资源也是很关键的。为了提高发表成功的概率,可以选择有实力的机构。

延伸阅读:

各类职称的要求

1、评高级讲师、高级教师需要发什么级别的论文?需要几篇? 省部级以上正规期刊1-2篇

2、评付教授需要发什么级别的论文?需要几篇?

核心期刊1篇,非核心期刊(省级或部级正规期刊)2—3篇

3、评教授需要发什么级别的论文?需要几篇?

核心期刊1到3篇(根据职称评审要求而定),非核心期刊3—5篇

4、评付主任医师需要发什么级别的论文?需要几篇?

省部级以上国家正规期刊,一般是两篇,具体根据当地的职称评审要求

5、评主任医师需要发什么级别的论文?需要几篇? 核心期刊1—2篇,非核心2—3篇,具体根据当地的职称评审要求

6、高级经济师需要发什么级别的论文?需要几篇? 省部级以上正规期刊2篇以上,

7、高级会计师需要发什么级别的论文?需要几篇? 省部级以上正规期刊2篇。

8、高级建筑师需要发什么级别的论文?需要几篇? 省部级以上正规期刊2篇以上

9、工程师评审需要发表什么级别的刊物?一般几篇? 省部级以上正规期刊。1篇就可以的。

10、硕士论文毕业需要发什么级别的刊物?需要几篇?

省部级以上正规期刊1篇,个别学校要求核心期刊。如中科院的研究生,西北工业大学等等

11、博士毕业需要发什么级别的论文?需要几篇? 核心期刊1-3篇

发表学教论文范文第10篇

撰写论文应是笔者自己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探索教学中的研究活动,其目的就是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方法确实对教育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可实际上,在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教学任务重、升学竞争剧烈、人事制度改革、落聘下岗的压力等,他们就像一根始终绷紧的弦,早出晚归,超负荷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工作,为了能够评上职称,他们就想方设法,特别是一些急等着评职称的人急功近利,去搞科研撰写论文,为了能把自己撰写的论文(实际是文章)发表,不惜一切代价,丢了主业(教学),一心抓副业(撰写论文),因为有了论文就可以在评定职称中的分数遥遥领先。在某些中小学一篇省级论文就可以抵上参加10年工作所得的教龄分数。(教龄分数一年才0.5分)教学成绩高低却不要紧。这样为了论文而荒废了教学,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给职称评定的积极性、权威性和方向性大大的打了一个折扣,与职称评定的最初目的相背而驰。

一些发表的论文(实为文章),同行编书过程中互相抄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换汤不换药的现象比比皆是。大量的滥编滥写的实在数不胜数,首先是名目繁多的“增刊”、“专刊”等大肆敛财,而一些让人看不懂得的论文(文章)大都出现在这类刊物上,以这种论文来定严肃、认真要求履行相应职务能力的职称评定实在是令人担忧中国的教育事业。这样撰写论文的意义已远远降低了其本身的意义所在,一些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得到的可能是一个经验总结,一份扎实有效的教案,甚至是在工作中提炼概括出的一两句话,哪怕还远远达不到理论化水平,不够发表但很实际管用的发言。这些反而比那些大堂之雅的论文更朴实、更真实、更具有实践意义。

有论文才能评定职称的框框,使不少教师铤而走险,不惜花钱找人找关系,买他人文章发表,美其名曰:本人教育科研成果。只要有了这一篇正规级别论文署上自己的大名进行发表,那么自己就是最后的胜利者了。用这样的论文来评定职称,难怪有关人士大呼:“打假教育”。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一生四处讲学,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如果孔老先生生活在我们的这个时代,按评定职称的框框他可能连个中级职称也评不上,就别说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了。但是他的许多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至今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指导意义,许多名言名理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而那些教师发表用来评定职称的论文也只有他自己看过并明白其中的道理。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是一位教师的综合素质,注重的是一个教师的师德,教学业务能力。论文虽然是表示能力的,但不一定要发表,有没有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科研撰写论文的能力,并不能因为他没有就否认了他的实际业务工作能力。有的教师论文水平较高,但课教得很糟糕,学生不喜欢上他的课,这样的教师也不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反之,有的教师课教得非常出色,但因为手懒或不善长写作,无,难道你就认为他不具备晋升职称的资格,进而否认他出色的教学成绩吗?

教育是一门特殊的服务行业,要靠教师高尚的情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钻研教材,身体力行的去影响学生。要讲论文写得好,大多数人也可能比不上大学里的专业教师,但任何一位家长送孩子上学,关注的是这所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关注是这所学校里的教师是否热爱学生,是否有较强的课堂水平,不是看这所学校里的教师会写论文,写了多少论文。

上一篇:发表老师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校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