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2-25 12:23:35

精神科医生工作计划

精神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通讯作者:高玲玲

【摘要】 目的 探索精神科开放性病房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方法 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需要,确保医疗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结果 通过开放性病房管理,促进了患者的全面康复,也提高了精神科的护理质量。结论 开放精神科病房,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精神科; 开放性; 护理管理; 体会

随着我国精神病学的发展,精神病院的管理在治疗手段多样化,就医环境园林化,住院病房家庭化,管理模式开房化的主旨意识下,精神病院的条件随着患者的需求在不断改善,患者随病情分层次管理也越来越合理,精神患者从以前的封闭式管理已经走入了开放管理。实施开放管理模式在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缩短住院日、服药依从性等方面明显好于封闭式管理模式[1]。现将笔者所在科室进行开放性病房的管理实践体会分列如下,供同行们参考。

1 实行合理的等级护理

笔者所在科属于精神科开放性病房,根据精神科护理级别的要求,90%的患者按医嘱实行三级护理,10%的患者出于安全的考虑和家人的要求,必须进行陪护,也是实行的三级护理。三级护理的重点是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要求患者积极参与工娱、体育活动,定期为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做好出院指导。为了能够让患者及家人配合护士,使护理工作更加顺利的展开,本科向患者及家人公开内容,让患者明白住院期间受到的是哪些服务,并积极接受患者和社会的监督与评价。

2 安全管理是各项工作的基础

培养和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立每周大交班制度,病房坚持每个患者床头交接程序,严格交接影响到病房安全的病情及患者。针对容易发生不安全事件的环节、人群、时段等高危因素制定防范制度和操作规范,对高危环节严格控制,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教育,高危时段不忘警示,通过有针对性的监控,将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2]。

3 创造温馨舒适的环境

病房配置电视、书刊、扑克、棋类,具备咖啡厅、音乐欣赏室,设置带有卫生间的高标准间、小间和普通间,满足不同层次精神科患者的需求。病房装饰采用蓝色图表和山水画,放置各种花卉和绿色植物,配以利于身心放松的文字警句,赏心悦目,营造了和谐、温馨、优雅的住院氛围,缓和并消除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利于病情的稳定与改善。在每天上班时,对见到的患者致以亲切的问候。在称呼上以温馨的、亲切的称呼相称。

4 把对陪护的管理纳入护理管理之中

陪护也就是患者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家属监护人的陪伴。一方面陪护可以给患者以情感方面的支持,使患者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尽快熟悉,不敢和医生讲的话通过家属来转达,家属在患者和医生护士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护士要利用多种形式对家属进行宣教,不断规范家属的配合治疗行为。总之,护士在接触患者和家属时随时都可以进行宣教。但需注意的是在教育家属时最好和患者分开进行,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到深,还要注意根据家属的家庭环境和文化背景,和家属打交道重在坚持就会收到很显著的效果[3]。

5 夯实基础护理,切实把各项护理措施落到实处

继续加强护理质量检查,强化环节护理,保证全程化、无缝隙护理服务的顺畅进行。科室对护理服务质量检查的重点,应围绕着患者的需求进行不断调整,把消毒隔离、基础护理、健康教育、护士责任包干作为护理质量检查的重中之重,责令质控小组加大检查力度,必要时公开检查项目,并纳入患者的监督与评价,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有效、满意的服务。

6 以座谈会的形式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把公休座谈会、患者满意度调查,作为护理工作接受患者和家属监督和评价的主要方式,引导患者及家人明白享受优质护理服务是自己的权益,鼓励他们踊跃参与此项活动,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利。公休座谈会必须由护士长主持,每月至少一次。主要是征求近期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患者提的意见和建议不用署名,以打消患者的顾虑,并确保意见和建议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满意度调查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其中的内容应该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设计,对于其中始终满意的服务逐渐取消对其的监督和评价,把患者新的需求纳入调查表中,对于其中不满意的进行继续跟踪直至满意。

7 不断改进和完善出院指导的内容和方式

科室根据疾病特点和患者的文化程度制定个性化的出院指导方案,便于患者操作和记忆。其中内容包括服药指导、服药过程中的药物副反应,定期回访时间及项目,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性,心理调整的方法和手段等。出院指导的方式采取讲座的方式进行,责任落实到护士个人,并由专门的护士在患者出院前对患者掌握的程度进行评价,纳入护理质量考核。护士长对此项工作进行抽查。

8 建立健康爱心卡

爱心卡准备两个,患者出院时带走一个,科里备用一份,内有患者住院时的主要信息以及患者和科室的联系号码,由专门的康复护士保管和管理,定期打电话询问患者的健康状况,如若需要医疗服务,则由医生来操作。患者及家人也可以用电话的方式寻求帮助,医患共同努力确保患者病情的稳定性。

9 人性化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尊重

结合本科疾病的特点,根据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的内容,把提供“自尊”服务作为其他特色服务的基础,让患者在充分体会被肯定、被赞赏、被敬重、被重视的乐趣,以此激发患者的信心,树立自信。同时,应该把患者的自尊与社会地位和价值联系起来,只有患者受到他人的尊重,才会被社会所重视,让医务人员明白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把提供“自尊”服务深入贯彻的执行下去,把它落到实处,并不断细化。

10 康复训练

应该作为开放性病房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成为一个固定的班次,以保证患者康复训练的连续性及有效性[4]。科室每月制定康复工作计划,并由护士轮流来主持,每人轮流上一个半月,每一个星期总结一次。总结时应广泛征求患者的意见,在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共同努力下,寻求一种患者能够容易接受的训练方法,使得康复的计划不仅得以顺利完成,而且让患者从中获得维护健康的方法,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11 康复工作计划向外公示

根据训练要求,实行患者自己管自己。选派一到两名患者作为主任或副主任,为参加康复训练的患者打考勤。护士积极收集意见和建议,结合工作目标,再重新制定训练计划,如增加、删减或替换部分内容,使康复计划不断完善,让康复工作不断改进和提高,成为患者喜欢的一项护理手段。

精神科开放式病房是社会和患者及家人的需求,其目的是通过综合治疗尽早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减少患者的精神残疾。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为摸索出精神科开放式病房管理的模式,更好地满足患者和家属需求,为提供全方位精神科护理新的模式做出初步的探索。今后,将按照“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的目标,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让患者满意。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良好形象,让社会满意。积极探索卫生体制改革以达到惠民、利民的目的,让政府满意,并且积极稳妥的保证各项护理工作优质全面的展开。

参 考 文 献

[1] 伊雪冰,陶建清.我国精神科病房实施开放式管理的研究进展.护理管理杂志,2007,7(8):23-24.

[2] 戴艳梅,安全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中国护理管理,2010,10(2):73-75.

[3] 陈春红,汤妙瑜,黄瑞儿,等.精神病医院完全开放式病房管理观察与评价.齐鲁护理杂志,2008,14(5):37-38.

[4] 马银枝,管新丽,郑玉红.精神科全开放管理病人的康复训练.现代康复,2001,5(7):74-75.

精神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年来,在院领导的直接领导下,科室认真学习“三个代表”和十六大的重要精神,凭着“质量第一、病人第一”的理念,狠抓医疗制度规范化,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细则》、《某省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等,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加大医疗质量管理力度,注重医务人员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服务效率,有力促进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为医院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医疗质量

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狠抓医疗质量管理、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医务科的首要任务。严格按《某省省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标准》,对住院病历、病程记录及其相关资料的书写提出进一步的规范化要求,做到人手一册,并认真组织学习,结合到每个月的质量评比中,现将今年各类医疗质量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临床科检查情况

=、病案质量:====年住院病人数=====人次,比==年同比增加==。=

====年=—==月各临床科室总评结果比较接近,优异的前三名为:精神一科,精神二科,西药房,三个科室共获得==个月份的==个第一名(其中精神一科二科共获八个,西药房获三个。)。

(=)归档病案:①====年=—==月份共抽查归档病历===份,未查及乙级病历,甲级率===。今年泉州市卫生局对二级医院进行随机抽取归档病历进行评比,我院获得第一名。②每月各科室均能在=号前上缴前一月份的病历。

(=)现病历:①严格按《某省省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标准》,进一步规范现病历、病程记录书写标准,今年平均每月查及==份病历/病程记录未按规定完成,较去年同比有所好转,但完成率随着月份的递增日渐提高;②均有及时办理住院手续;③门诊病历检查基本完成。

(=)处方质量:每月随机抽查=天处方,=—==月份平均合格率为==.=。

=、院内感染控制:、①感染率:对每一份病历都进行监测,====年==月—====年==月共监测===份病例,感染病人=例次,感染例次率为=。=;感染率为=。=。②漏报率:====年==月—====年==月监测的病例,漏报=例次,漏报率为=;③每月对全院的环境、空气、物衣、医务人员手、消毒液、无菌物品等进行常规监测;④在建设感染性疾病科时,指导科室的部局及消毒隔离工作;⑤按照卫生部的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内窥镜、口腔科的操作。

=、文书档案:基本能按时按要求完成,主要存在问题:《抢救危重病人登记》、《重危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不够仔细,与交班记录时有出入。无认真履行危重病报告制度。

=、“三基”技能/理论考核:对“三基”进行理论考试二次,合格率==。

=、病床使用率:====年=月=日—==月==日,全院实际占用床日数为======天,前二名为:精神一科,精神二科。这二个科室共占全院实际占用床日数==。

全院平均病床使用率==.=,与去年同比上升较大,妇产科病床使用率同比上一年下降。

=、防止医疗差错和事故: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术能力培训,特别是对卫生部分发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分级标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的学习,并做到人手一册,以达到防范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的发生,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及科学划分医疗事故等级、正确处理医疗纠纷、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合法权益。

本年度共有=起医疗纠纷,为历年最少。无出现重大医疗事故。

(二)、医技科医疗质量

加强医技人员技术培训及服务质量的改进,注重检测结果的附合率及准确率的监测,不断增设新项目以满足临床需要。

今年=—==月份,心脑电图室接诊患者人数====余例,与去年同比增长==。

(三)、门诊部医疗质量

精神科

加大门诊部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科门诊功能,将精神科门诊、癫痫门诊及神经症门诊整合为精神科综合门诊,各区布局合理,为应急精神科急诊做好准备,改建门诊大厅,增设导诊服务台,大大改善就医环境。

今年=—==月份门诊量======人次,与====年同比增加==;

二、继续教育

=、把继续教育纳入我院的工作计划,院长亲自任继续教育领导组组长,注重院内外人员培训及宣教。今年我院共派出=人外出到省内外三级医院专科进修学习,派出各类短期学习班近==人次,已进修学习结束回院的几位医生能将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很快应用于临床,积极开展工作,对提高我院的医疗技术水平,起到较大作用。

=、今年我院有近==人参加各类成人高考及自学考试。

=、积极撰写论文,全年共==篇。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各临床科每年=次以上上墙 宣传,到社区开展=次以上防治宣传活动,多次到院内外发放健康教育处方。

三、教学工作

今年共接收进修生=人,实习生==人,中专实习生=人。

医务科于=月及==月份分别召开全体进修、实习生会议进行了强调,并将进一步对违规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及处分。

五、传染病管理

=、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的通知》,于元月份起开始实现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落实不明原因肺炎、麻疹、AFP、新生儿破伤风等单病种监测,大大提高了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年=月=日至====年==月==日,共报告结咳病人两例,未发现甲类传染病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严格执行结核病“双向转诊”制度,共转病例=人次。

=、设置感染性疾病科,洁净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布局相对合理。于=月—=月开设肠道门诊及肠道隔离病房,送检粪便标本==例,无收住疑似霍乱病人。

六、保健义诊活动

=、组织有经验的医务人员下乡到贫困边远乡村为当地群众及残疾人义诊共==次,配合市卫生局、市肿瘤协会等分别到青莲村、湖西村等地进行义诊、送医送药活动,共为老弱病残的病人诊治===余人次,并送药一千多元,分发健康处方,深受群众好评。

=、派出保健医生,为市政府部门各种大型会议运动会等做保健工作共==人次。

=、认真做好新生儿计划免疫登记造册工作,配合疾病监控机构搞好全市范围内足龄儿童的计划免疫,=—==月份共办理儿童计划免疫===例。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工作:各病区及门诊共出宣传栏==期。

七、体检工作

今年为中考学生体检约====余人,征兵体检总检===余人,为市各机关单位、企业团体工作人员、离退休干部健康体检共====余人次,在院领导重视及支持下,于今年=月份正式成立体检科,配备专门的体检场所及引起B超机及、心电图机等体检专用设备并增加相关人员,新推出健康体检套餐,简化体检程序,为体检者提供优质、优惠、高效的服务,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健康体检的需求,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不足之处:。

=、医生轮流下乡到基层卫生室蹲点工作,未能完全开展。

精神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 探讨精神病人饮食安全管理工作的方法。方法 回顾以往精神病人饮食安全管理的缺陷,分析影响精神病人饮食安全因素,归类划分饮食障碍类型,制定当前饮食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加以实施并持续改进。结果 实施两年来,没有发生一例饮食安全意外。结论 精神病人饮食安全管理工作模式是有效杜绝发生饮食安全意外的方法。

【关键词】 饮食;安全管理;工作模式

精神病人饮食安全是精神科护理的重点。由于精神症状和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饮食障碍,会引发饮食安全意外。《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如何依法管理是当前护理研究的热点之一。[1]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病人会出现暴饮暴食、拒食、吞食;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吞咽困难、噎食,使病人的安全受到威胁,因此精神病人饮食安全管理应贯穿于医疗护理全过程,并列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2]我病区通过实施饮食安全管理工作模式,保证了精神病人的饮食安全,现将实施体会报告如下。

1 影响精神病人饮食安全因素分析

1.1 集体进餐时病人受幻觉妄想支配突然冲动伤人

集体进餐时兴奋病人受幻觉妄想支配突然冲动伤人的情况发生率较高,若不加限制,几乎每天都可以发生。我病区有66张床,日平均防冲动49人次,即75%的病人有随时发生冲动的可能。

1. 2 电休克治疗前后进食、进水的危险

电休克治疗前病人进食、进水会导致治疗中发生窒息死亡,治疗后病人尚未完全清醒而仓促进食灰导致噎食。我病区 2年共有58例病人接受电休克治疗,总计624人次,其中8人次发生夜间偷食零食而中断治疗,即因此情况发生窒息的危险是1.55%。

1. 3 强迫鼻饲时,因病人不配合而易发生意外

病人受精神症状支配,持续拒食,在强迫鼻饲时有可能误插入气管而发生意外,两年来我病区共收治病人1580例,其中因拒食而鼻饲的158例,占住院人数10%。

1. 4 精神衰退病人有噎食、窒息、胃部急性扩张的危险

由于精神病人衰退存在不同程度自我管理缺陷,有随时噎食、窒息的危险。比如:吞食食物、甚至不加咀嚼的吞食骨肉鱼刺等。由于食欲亢进、不知饥饱,有胃部急性扩张的危险。

1. 5 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有导致病人噎食、晕倒的危险

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可以导致病人出现吞咽困难而发生噎食,741例中26例发生了明显的吞咽困难(3.5%)。90%接受氯丙嗪或氯氮平治疗的病人,会因无力、厌食、摄入不足,有发生低血压突然晕倒的危险 。

1. 6 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有发生高血糖后低血糖的危险

大部分精神病人缺乏主诉,病人有可能因为过量进食或进食不足发生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危险;同时血糖不稳有可引起精神症状波动,如不能及时正确判断与救治,甚至加用镇静药会导致病人昏迷甚至死亡。2011年1~12月共收治965例,其中合并糖尿病诊断的13例(1.35%)。

2 护理对策

2. 1 饮食障碍分型

根据影响精神病人饮食安全因素的具体情况,结合我院制定的精神病人饮食护理常规,提出精神科病人饮食障碍类型:环境干扰型;电休克治疗型;拒食型;暴饮暴食型(吞咽咀嚼障碍型;吞食鱼肉骨刺型;糖尿病自我管理缺陷型)。

2. 2 针对不同类型,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针对不同的类型,在护理中采用专人和集体看护,专人喂饭与鼻饲进食方式。我病区共有17名护士,包括护士长在内。护士长、主班护士及临床班护士随时评估每位病人的饮食障碍类型、饮食种类、护理方式并做好交班记录。对安静合作无精神障碍的病人,采取集体看护的方法,由巡回班护士来完成。集体进餐后安排个别进餐:对环境干扰型的病人,采取单独进食的方法,由工疗护士、主班护士、临床班护士看护。对电休克治疗型的病人,待其意识完全清醒后,采用集体进餐、专人看护的方法。对拒食喂饭型的病人,在集体进餐时,专人喂饭。对拒食鼻饲型的病人,根据医嘱,由3人完成鼻饲操作:即主班听诊、治疗班操作、临床班保护协助。禁止留置鼻饲管,必要时请主管医生参与指导。对暴饮暴食型病人,集体进餐时应限制饭量。对吞咽咀嚼障碍型病人,集体进餐时给予流食、半流或软食。对吞食鱼肉骨刺型病人,给予脱骨去刺的普食并集体看护。对合并糖尿病自我管理缺陷型病人,给予糖尿病饮食,集体进餐,专人看护。

2. 3 持续质量控制的措施

护士长每天早、午交班时听取各班护士对病人饮食管理汇总情况,控制当天饮食障碍病人护理质量,提出改进方法,主班负责在护理管理连续交班本上记录,内容包括姓名、影响饮食安全因素,饮食障碍类型,护士长不在时由主班负责。护士长每周四与主管医生共同讨论病人饮食安全问题,每周五早晨交班时向病房全体医生、护士宣布病人饮食安全措施。对特殊病人及时处理,随时质量控制,连续交班。

2 .4 效果

实施精神病病人饮食安全管理工作两年来,没有一例因管理不当而引发的安全意外。

3 体会

3. 1 告知病人和家属饮食安全危险因素可避免纠纷

当病人被确定存在饮食安全危险因素时,护士与病人及家属及时进行有效沟通,使期了解存在的影响饮食安全因素和如何配合治疗护理。当病人需要被强迫进食时,应提前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在争取配合的情况下有些病人可自行进食而免去鼻饲的痛苦。护士不把鼻饲作为惩罚病人的手段,鼓励病人自主进食。比如:集体进餐时病人自由排队,自由选择座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选择饮食种类。在体现以人为本,维护病人尊严的同时,也避免了由于病人不理解而造成纠纷[3]。

3.2 认真、准确、及时做好护理记录

精神科护理记录具有专科的特点,当护士遵医嘱为病人鼻饲时,护士应明确记录鼻饲的原因、鼻饲的内容、鼻饲的量及效果。重点记录约束病人的原因、时间、部位、有无肢体的损伤。

环环相扣,注重细节是环节管理的原则。在医疗护理服务中,饮食安全管理的任何环节问题都可导致严重的后果。精神科饮食安全管理是对病人实施的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左月燃.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护理工作依法管理的认识与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47.

[2] 马健东.精神科医疗亲爱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1):56.

精神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这部延宕了27年的法律,为了防止精神病人收治制度被滥用,即所谓“被精神病”,做出规定:只要患者没有危害他人安全,就有权拒绝住院;如果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以依法提讼。

“打这么高的分,还有没有节操?”一位同事开玩笑地批评她,说自己最多只会给30分。

身为律师的黄雪涛明白分数扣在哪里: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新法无法防止近亲属滥用监护权,诉讼权在具体情境中也难以实现。

“即使立法有瑕疵,也比现实好,现实比这个版本更糟。理想化要求将等于进步落空。”

这是法律问题,不是医学问题

现实层面,最突出的表现是层出不穷的“被精神病”事件。

2006年,深圳女子邹宜均,因与家人意见不合,被两次送入精神病院,强制治疗了3个多月。

2008年,山东新泰农民孙法武赴京上访,被镇政府以“维稳”之名,送进精神病院强制治疗20天,签下不再上访的保证书后被放出。

2011年,武汉钢铁集团职工徐武“飞越疯人院”,跑到广州做精神鉴定,以证明自己没病。不到10天被武汉警方跨省追回。此前,徐武因与单位打了3年官司被关进精神病院4年。

这就是黄雪涛所指的现实:精神病人的强制收治没有任何程序可言,已经成为公民丧失人身自由的一个医学借口。精神病院成了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执行者,精神科医生做了本该法官做的事。

“如果一个人确实有精神病,需要限制他的自,必须经过司法程序来宣告。”

黄雪涛是“邹宜均案”和“徐武案”的律师,她因为介入“邹案”首次接触到精神病界,为精神病人强制收治制度所“震惊”,走上推动立法之路。

2009年,“邹宜均案”开庭审理。她本来担心,这类案件会纠缠在“是否有病”的问题上,以致变成“医疗纠纷”。但是让她欣喜的是,法官审查的重点放在强制收治的动机和程序上,从而抓住了议题的关键。

“我关心的是精神病人、疑似精神病人的权利边界,这是法律问题,不是医学问题。”黄雪涛强调。

媒体的报道将法庭内的声音传播了出去,引发了一连串公共讨论。黄雪涛接受媒体访问,在公共平台撰文发言。“被精神病”及其背后成因,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2009年3月,《精神卫生法》列入全国人大立法工作计划,媒体纷纷呼吁法案早日出台。

黄雪涛不同意仓促出台,在她看来,立法未必是法治水平的提升,也有可能通过立法,让侵权合法化。2010年4月,她创立了深圳衡平机构并担任精神卫生项目负责人,力求影响精神卫生立法。

她也开始有意改变自己的公共形象。一个变化是,以前她常穿黑色套装,而现在,越是重要、严肃的场合,她越会选择穿裙子。她会请摄影师把她拍得“温柔一点”,因为不想树立看起来“很会吵架”的样子——虽然“吵架”确实是她的特长。想了想她又补充:“不叫吵架,叫批判性表达。”

6个月后,她主笔撰写了中国民间第一份精神病人收治制度法律分析报告,直指收治制度的缺陷。

2011年,借助“徐武案”,“强制治疗”又一次成为立法焦点。草案出台前,“精神障碍患者住院应实行自愿原则”成为人心

所向。

2011年6月10日,《精神卫生法(草案)》公布,确认了精神病人拒绝住院的权利。至此,“被精神病”议题改变了立法思路。

但草案存在的“医生做了本该法官做的事”这一误区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医生依然有权力决定病人是否被收治。黄雪涛当天就转入对草案的评论。

记者汪峥在黄雪涛给国务院法制办写草案的建议信期间采访了她。回答某个问题的时候,她突然联想到一个细节,立马放下采访,抛下记者,坐到电脑前开始敲敲打打。“她很自然地就不‘理’你,你也很自然地不尴尬。”汪峥说。

之后,法案进入审议期。黄雪涛和衡平机构在此期间配合推动公共讨论,找出一个个立法陷阱。历经3次审议,法案艰难出台。其间,“有扰乱公共秩序危险可能”、“不住院不利于治疗”等等有可能被滥用的“口袋”(指可被随意解读)条款相继被删除,直到第三次审议稿,“无危险不强制”的法治原则,才最终得以确立。

最佳平衡尚未达到

推动立法过程最难“磕”下的部分,是医学界的态度。

自1985年起草以来,精神卫生立法一直被视作纯粹的医学问题,由精神科医生主导,法律界的声音相当微弱。法案通过后,黄雪涛最关心医生们的反应。

2010年,她精神病人收治制度法律分析报告的时候,医学界动静非常大,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在其官网上组织了集体回应,数位地方分会的正副会长亲自撰文反驳。黄雪涛俨然成为整个精神科的公敌。

医学界认为,精神卫生立法的核心应该是保障精神病人得到有效治疗的权利。

简单说,黄雪涛关心的重点是:如果是好人就别当作病人收进去,哪怕是病人也有权选择不进去。而医生们关心的重点是:只要是病人就该收进去。

卫生部疾控中心2009年的统计显示,中国重症精神病患者约有1600万人,其中70%长期得不到正规治疗。

对医生来说,降低入院门槛,让精神病患者得到及时治疗,才是当务之急,而这,也是他们的立法初衷。

这也是为什么双方各有坚持,立法一度进退两难。

黄雪涛直指精神科医生是“父权思维”,不该完全替病人做主。以她为代表的法学界认为,“强制治疗”为正常人“被精神病”埋下制度陷阱,立法对此必须足够关注。

“精神科医生的动机也许并无恶意,但他们的思维是‘善意推定’式的,与法律人正好相反,对社会‘不良动机’缺乏理解,也不具备法律设计的专业能力,因此‘炮制’出了严重的制度陷阱。”

近年高发的“被精神病”案证明,这个“陷阱”公权、私权都可能利用。而归根结底,也正是“被精神病”案高发,影响了人心所向,导致了立法转向。

“医学圈子是封闭的,需要一种外力迫使他们考虑强制收治的副作用。”黄雪涛觉得自己的挑战很有价值。

黄雪涛提到《新快报》12月18日的一篇报道,其中透露了广东省医学权威林永强和贾福军的最新态度。这两位恰好都是“邹宜均”案中受邀的会诊专家,与她“交过手”。

报道提及,林永强复盘此案时承认:“按照新颁布的《精神卫生法》,是不能让邹宜均住院的。”对照新规,他还提醒医务人员“要有充分证据,不然随时可能被”。

贾福军则说,目前许多医院的行为都违背了法律,医疗机构需调整医疗行为。

一位参与起草《精神卫生法(草案)》的医学权威曾在一次精神卫生界的内部座谈上说:“没想到我们医生有意无意地为地方政府‘维稳’作了‘贡献’。”

但是另一方面,现实总是混沌而复杂,《精神卫生法》能否方方面面照顾周全?事实上,现在确实有精神科医生担心法案通过后将导致病人无法得到及时治疗,病情更加严重。甚至有精神科医生对南方周末记者称,如果“自主决定”,精神病院中八九成的病人将不得不放出去。

站在黄雪涛的立场,她的指向依然是防范“被精神病”,这一版立法做到了70分,她还想把那欠缺的30分也补起来。她说法案提早出台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提前为将来的修订做准备。27年的立法历程漫长,她估计后面要走的路也不短。“一个又一个陷阱埋伏在里面,要进行非常精细的修正。不可能一把端掉。”

在她看来,新法最大的漏洞在于无法防止近亲属滥用监护权。如果监护人与患者存在利益冲突,医疗机构没有任何审查机制来排除他们,仍由他们代替患者做决定。此外,诉讼权在具体情境中也难以实现。住院的精神病患者人身自由受限,无法亲自到法院;违背其意愿将其送入医疗机构的监护人,立场与患者对立,几乎不可能协助其。

介入精神卫生法领域之前,黄雪涛一直在做上市、资产重组、破产等方面的非诉业务,每天面对着国际司法领域的冲突。“转行”到精神卫生法领域,并未让她觉得有什么不适。“都是技术活。”她说。

她愿意给自己贴上“技术控”的标签。在她看来,法治不是空洞的概念,法律工作者要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精神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综合规划

发言陈辞

常用公文

党政培训

和谐社会

节约社会

平安社会

五中全会

|首页|文章中心|本站留言|投稿需知|会员需知|撰稿专区|免费影视|

报告规划

总结汇报

热点专栏

医务科2005年工作总结【字体:小大】

医务科2005年工作总结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2更新时间:2005-12-1

医务科2005年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院领导的直接领导下,科室认真学习“三个代表”和十六大的重要精神,凭着“质量第一、病人第一”的理念,狠抓医疗制度规范化,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细则》、《山东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等,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加大医疗质量管理力度,注重医务人员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服务效率,有力促进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为医院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医疗质量

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狠抓医疗质量管理、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医务科的首要任务。严格按《山东省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标准》,对住院病历、病程记录及其相关资料的书写提出进一步的规范化要求,做到人手一册,并认真组织学习,结合到每个月的质量评比中,文秘写作秘书网现将今年各类医疗质量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临床科检查情况

1、病案质量:2005年住院病人数39827人次,比04年同比增加28。6%

2005年1—11月各临床科室总评结果比较接近,优异的前三名为:精神一科,精神二科,西药房,三个科室共获得11个月份的10个第一名(其中精神一科二科共获八个,西药房获三个。)。

(1)归档病案:①2005年1—11月份共抽查归档病历484份,未查及乙级病历,甲级率100%。今年泉州市卫生局对二级医院进行随机抽取归档病历进行评比,我院获得第一名。②每月各科室均能在5号前上缴前一月份的病历。

(2)现病历:①严格按《福建省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标准》,进一步规范现病历、病程记录书写标准,今年平均每月查及15份病历/病程记录未按规定完成,较去年同比有所好转,但完成率随着月份的递增日渐提高;②均有及时办理住院手续;③门诊病历检查基本完成。

(3)处方质量:每月随机抽查5天处方,1—11月份平均合格率为96.2%。

2、院内感染控制:、①感染率:对每一份病历都进行监测,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共监测260份病例,感染病人5例次,感染例次率为2。1%;感染率为2。9%。②漏报率:2004年11月—2005年10月监测的病例,漏报1例次,漏报率为2%;③每月对全院的环境、空气、物衣、医务人员手、消毒液、无菌物品等进行常规监测;④在建设感染性疾病科时,指导科室的部局及消毒隔离工作;⑤按照卫生部的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内窥镜、口腔科的操作。

3、文书档案:基本能按时按要求完成,主要存在问题:《抢救危重病人登记》、《重危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不够仔细,与交班记录时有出入。无认真履行危重病报告制度。

4、“三基”技能/理论考核:对“三基”进行理论考试二次,合格率98%。

5、病床使用率:2004年1月1日—11月30日,全院实际占用床日数为117954天,前二名为:精神一科,精神二科。这二个科室共占全院实际占用床日数98%。

全院平均病床使用率86.4%,与去年同比上升较大,妇产科病床使用率同比上一年下降。

6、防止医疗差错和事故: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术能力培训,特别是对卫生部分发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分级标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的学习,并做到人手一册,以达到防范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的发生,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及科学划分医疗事故等级、正确处理医疗纠纷、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合法权益。

本年度共有0起医疗纠纷,为历年最少。无出现重大医疗事故。

(二)、医技科医疗质量

加强医技人员技术培训及服务质量的改进,注重检测结果的附合率及准确率的监测,不断增设新项目以满足临床需要。

今年1—12月份,心脑电图室接诊患者人数1500余例,与去年同比增长11%。

(三)、门诊部医疗质量

精神科

加大门诊部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科门诊功能,将精神科门诊、癫痫门诊及神经症门诊整合为精神科综合门诊,各区布局合理,为应急精神科急诊做好准备,改建门诊大厅,增设导诊服务台,大大改善就医环境。

今年1—12月份门诊量254197人次,与2003年同比增加12%;

二、继续教育

1、把继续教育纳入我院的工作计划,院长亲自任继续教育领导组组长,注重院内外人员培训及宣教。今年我院共派出5人外出到省内外三级医院专科进修学习,派出各类短期学习班近10人次,已进修学习结束回院的几位医生能将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很快应用于临床,积极开展工作,对提高我院的医疗技术水平,起到较大作用。

2、今年我院有近20人参加各类成人高考及自学考试。

3、积极撰写论文,全年共17篇。

4、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各临床科每年4次以上上墙宣传,到社区开展6次以上防治宣传活动,多次到院内外发放健康教育处方。

三、教学工作

今年共接收进修生6人,实习生12人,中专实习生4人。

医务科于8月及11月份分别召开全体进修、实习生会议进行了强调,并将进一步对违规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及处分。

五、传染病管理

1、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的通知》,于元月份起开始实现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落实不明原因肺炎、麻疹、AFP、新生儿破伤风等单病种监测,大大提高了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2005年1月1日至2005年11月30日,共报告结咳病人两例,未发现甲类传染病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严格执行结核病“双向转诊”制度,共转病例2人次。

2、设置感染性疾病科,洁净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布局相对合理。于6月—9月开设肠道门诊及肠道隔离病房,送检粪便标本86例,无收住疑似霍乱病人。

六、保健义诊活动

1、组织有经验的医务人员下乡到贫困边远乡村为当地群众及残疾人义诊共15次,配合市卫生局、市肿瘤协会等分别到青莲村、湖西村等地进行义诊、送医送药活动,共为老弱病残的病人诊治350余人次,并送药一千多元,分发健康处方,深受群众好评。

2、派出保健医生,为市政府部门各种大型会议运动会等做保健工作共23人次。

3、认真做好新生儿计划免疫登记造册工作,配合疾病监控机构搞好全市范围内足龄儿童的计划免疫,1—11月份共办理儿童计划免疫368例。

4、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工作:各病区及门诊共出宣传栏48期。

七、体检工作

今年为中考学生体检约1800余人,征兵体检总检500余人,为市各机关单位、企业团体工作人员、离退休干部健康体检共3000余人次,在院领导重视及支持下,于今年9月份正式成立体检科,配备专门的体检场所及引起B超机及、心电图机等体检专用设备并增加相关人员,新推出健康体检套餐,简化体检程序,为体检者提供优质、优惠、高效的服务,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健康体检的需求,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不足之处:。

2、医生轮流下乡到基层卫生室蹲点工作,未能完全开展。

精神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一、指导原则

精神卫生工作要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精神卫生工作发展思路,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把防治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社区和基层,为精神病人提供较好的精神卫生服务和治疗康复。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的模式,保障精神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开展;制定有关促进和防范精神卫生问题的工作计划,实施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加强重点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努力开展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落实精神卫生的法律法规,完善地方性法规;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

二、工作目标

按照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联《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010年)》确立的工作目标,我省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200*年达到30%,2010年达到50%;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2010年降到12%;精神分裂症治疗率2005年达到50%,2010年达到60%;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工作覆盖人口200*年达到1200万人,2010年达到2300万人。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落实政府责任。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建立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把精神卫生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县级以上政府成立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和协调组织,制定本地区精神卫生工作目标,明确有关部门职责,统筹落实和安排精神卫生工作所需经费,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精神卫生工作和落实各项措施。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精神卫生工作需要安排必要的专项防治经费,落实对精神卫生机构的补助政策。要研究制订有利于精神卫生工作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物价政策,研究制定鼓励单位、团体和个人资助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源投向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

(二)加强部门分工协作。卫生、民政、公安、教育、司法、残联、共青团、妇联、老龄委等部门和团体要针对日益突出的精神卫生问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卫生部门要承担精神疾病的预防、干预和患者的救治任务,调整现有精神卫生机构服务方向和重点,采取措施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及相关费用,扩大治疗服务面,提高治疗与康复水平。民政部门所属精神卫生机构要承担在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复员、退伍军人的救治任务,并及时收容和治疗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和抚养人的精神疾病患者。公安机关要会同乡镇街道、社区了解掌握本地区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有关情况,督促家属落实日常监管和治疗措施。公安部门所属安康医院要承担本地区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治疗工作。没有安康医院的设区市,卫生或民政部门所属的精神卫生机构必须承担对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治疗工作;残联部门要会同卫生等部门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模式。

四、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统筹规划本地区现有各级各类精神卫生机构,明确功能定位,实现资源整合。要建立以精神卫生机构为主体,综合性医院精神科(心理卫生科、心理咨询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一)逐步加强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的建设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重视精神卫生防治学科的建设,根据本地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需要,配备足够人员和工作经费,开展大众心理健康咨询、干预和培训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制作。

省级精神卫生中心要充分发挥对全省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的技术指导的作用,逐步成为全省精神疾病防治、科研、人才培训的基地。

各设区市至少要有一所市卫生行政部门或民政部门所属的精神卫生机构,尚无精神卫生机构的要尽快建立。要重点加强本级精神卫生机构建设,增加经费投入,改善精神病人的就医和康复条件,提高精神卫生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努力为病人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并成为本地区精神卫生工作培训、科研、治疗和康复的基地。

完善综合性医院精神卫生服务功能。全省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要开设精神科或心理卫生(咨询)科,并列入今后医院等级评审的重要内容。200*年,每个设区市至少要有一所综合性医院能够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到200*年,各县(市、区)至少要有一所综合性医院能够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各设区市、县(市、区)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精神卫生机构或指定综合性医院承担本地区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以及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

做好社区和农村精神卫生服务保障工作。各地区要开展精神卫生服务保障进社区活动,把精神卫生服务保障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基层、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基层、农村卫生机构精神疾病急救水平。

(二)加快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

要加强对医学院校在校学生、现有精神专科、非精神卫生专业医护人员以及其他从事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对常见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和有效处理的能力,提高预防和控制能力,通过举办精神科医生培训班、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精神科学术年会、精神科康复医学年会等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精神卫生防治人员的技术水平。

完善精神(心理)卫生机构、人员准入。卫生部门要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执业医师法》规定,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研究和建立心理治疗和咨询的执业资格制度,加强对从事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人员的执业准入管理。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专业教育,上岗后要保证必要的专业进修时间,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五、加强精神疾病预防与干预工作

(一)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大力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编辑、制作面向大众的心理健康读物和重点人群的干预材料,供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使用。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大众传媒,开展经常性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利用每年“精神卫生日”等组织大型宣传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水平,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动员全社会,积极倡导体质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

有条件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可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缓解求询者心理压力。开展危机干预试点工作,各设区市要确定一所精神卫生机构或指定综合性医院成立本地区精神卫生危机干预中心(科、站),设立并公布电话号码,为处于心理危机状态求助人员提供危机干预服务。

(二)开展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干预

1.重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加强对学校教师、班主任、校医等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早期发现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依靠学校现有工作队伍和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针对不同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技能训练)与咨询服务,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指导和帮助。

2.加强妇女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研究和干预。维护有精神疾病和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妇女的权益,加强妇女孕产期心理健康保健和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及处理工作,降低其产前、产后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做好妇女更年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工作。加强农村妇女心理行为问题的多学科研究,开展针对农村妇女的心理健康咨询和危机干预服务,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农村妇女精神疾病患病率。

3.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宣传和精神疾病干预。利用现有精神卫生资源,建立老年性痴呆干预网络,普及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等精神疾病的预防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并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4.加强救灾工作中的精神卫生救援。加快制订灾后精神卫生救援预案,从组织、人员和措施上提供保证,降低灾后精神疾病患病率。积极开展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心理干预和心理应激救援工作,评估受灾人群的精神卫生需求,确定灾后心理卫生干预的重点人群,提供电话咨询、门诊治疗等危机干预服务。

5.开展职业人群和被监管人群的精神卫生工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职业人群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计划,疏导和缓解职工因工作、家庭生活等带来的压力。把被监管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纳入本地区精神卫生工作计划,加强对公安机关监管民警,监狱、劳教部门民警和医护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根据被监管人员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被监管人员开展心理治疗和心理矫正工作。

六、重症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工作

(一)加强社区和农村精神卫生工作。各地区要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精神疾病患者治疗与康复中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立精神康复科室,并纳入社会福利发展计划。完善医疗转诊制度,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复。

(二)加强重点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工作。要采取措施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双相情感障碍、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等重点精神疾病患者提供适当的治疗与康复服务。加强精神疾病药品的管理和供给工作,积极开展以药物为主的综合治疗,不断提高治疗与康复水平。对精神疾病患者被关锁(以无理的办法限制其人身自由)情况进行普查摸底,从治疗、看护、资助等方面制订可行的解锁方案,积极进行监护治疗和定期随访。逐步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回归社会。实行城乡医疗救助试点的县(市、区),应将符合条件的精神疾病患者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予以救助。

七、重视精神卫生的科研工作

(一)重视和支持精神卫生科学研究。要积极创造条件,扶持教学、科研机构和精神卫生机构进行精神卫生方面的科学研究,鼓励把科研成果应用于防治工作实践。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国内外学术、人员交流与技术合作,学习国内外精神卫生服务保障工作的经验,以发展我省的精神卫生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开展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通过对框架人口的筛查和对可疑病例的诊断,以了解我省人群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常见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和医疗资源利用率,为政府进一步制定精神卫生工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各地要完善精神疾病信息监测网络,加强监测和报病工作,及时掌握精神疾病流行情况和发病趋势以及治疗康复的覆盖面。

八、依法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针对我省的现状,各地要进一步改善精神卫生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促进精神卫生工作队伍的发展。要制定相关政策,使精神卫生医护人员能列入医疗伤害的保险机制。

精神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精神卫生政策决策及其立法的逻辑:一个解释模式

从需求边来看,精神疾病患者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和有效的支付能力多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首先,高昂的精神医疗卫生费用压制了大量患者的有效需求。对精神疾病患者个体而言,平均每月1000元的药物费用是一个沉重的医疗负担,大部分患者显然难以独自负担;而就全国而言,1600万重型精神病患者,一年仅药物费用合计就达到1440亿元,这显然不是一笔小数目。从全国来看,最终能进入精神病院接受有偿治疗的患者,其实不到十分之一。[2]其次,多少精神疾病患者参加了社会医疗保险,对于参保者而言,其精神医疗卫生费用支出中需要自付的比例是多少?对此,目前还缺乏可靠的研究数据作为参考。再次,对于贫困、无业、流浪精神疾病患者而言,社会救助对其医疗卫生费用能否补贴?补贴规模能有多大?如何为有工作能力但无职业的精神疾病患者创造无歧视的就业机会?这些尚不清楚,还有待更多的数据支持。最后,对于轻度或隐性的精神疾病患者,如何提供“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早治疗”的服务模式,以控制重症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患者对诊断、预防与康复这类精神卫生服务需求相对而言不迫切的原因,除了费用支出的约束之外,还受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公众或患者自身对一些轻度或隐性的精神疾病缺乏相关的认知。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在2009年时只有不足50%。二是精神疾病的“污名”或不良的社会形象会抑制患者对疾病的承认和重视,从而不愿意就诊以避免暴露其精神疾病情况。

供给边的问题涉及到精神卫生服务的提供能力及规模,包括专业精神卫生人员、精神卫生服务床位设施与财政资源的投入水平以及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等。据统计,全国13亿人口中仅有1.9万名精神医生,而且其中只有4000~5000人为本科以上学历。估算我国每10万人口只有1.27名精神科医生,与全球平均每10万人口有3.96名精神科医生这一比例相差3倍;我国每10万人口只有2.1名精神科护士,而全球的平均水平是12.63名,相差达6倍。[3]数十年来,我国精神卫生机构与专业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精神专科医院已明显滞后于变化了的形势。客观上,精神专科医院承担着大量的公共卫生任务,对患者收费低廉。而在经费投入上,精神专科医院没有进入公共卫生机构序列,财务上仍在实行差额拨款政策,而且拨款比例很小,致使精神专科医院业务开展面临困境,同时也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在北京的一些著名精神专科医院,人才流失现象很严重。北京安定医院2001—2004年流失医生30人,占全部医生的1/5;北京回龙观医院近年流失医务人员112人。在其他一些地区,精神专科医师流失现象更为严重。统计数据显示,齐齐哈尔医学院心理卫生系毕业生只有1/4从事本专业,其余均已转做其他专业。[3]有学者做过统计,我国二三十年来每年在精神卫生领域的投入,只占到卫生总投入的1%。而这与精神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20%的比例极其不匹配,问题也由此越积越深。一方面,“该收治的人不被收治”,在中国能享受到卫生部门有效治疗的精神病人,不到10%;另一方面,因为无法保证对所有送来的准精神病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后再进行治疗,以及强制收治程序性规定的缺乏,使得部分“不该被收治的人反而被收治了”。[2]建国初期,我国仅有精神病院9家,床位不足1000张,精神专科医师50~60人。截至2005年底,全国已建立精神卫生机构1052家,其中精神专科医院592所,有精神科的综合医院460个,共有精神科床位132881张。全国平均精神科床位密度为1.04张/万人。床位密度最高是上海,为5.68张/万人;其次是北京,为4.08张/万人;地区没有一张精神科病床。全国注册精神科医师16383人,其中拥有精神科医生人数最多的是山东,较多的是江苏、广东和辽宁;较少的是青海、宁夏,均只有28名;最少的是,只有1名。从精神卫生资源总体水平看,上海和北京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的还有天津、辽宁、江苏、浙江、吉林、重庆和黑龙江,其余20多个省区的精神卫生资源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还有一些省区精神科床位是空白。[3]

从精神疾病患者与医疗机构或社会互动的交易方式来看,有三类特征值得关注:一类是社会观念对精神疾病的偏见与误解,制约了患者客观地认识自身的疾病特征,使患者感觉自身被社会所排斥或存在某种羞耻感,不愿意主动承认疾病,或者不接受治疗,甚至难以重新融入社会关系之中。二是对精神疾病的医学界定与司法界定及其程序存在局限性。精神病院的这道“确诊”程序,“不可能严格到司法鉴定的程度,甚至称不上是鉴定”。司法鉴定里具备的鉴定程序,包括3名以上具备资质的医师、长时间的检验程序,这些在精神病院的“确诊”程序里都不具备。如果都走司法鉴定的程序,在确认当事人有精神病后再进行治疗,一个是时间耽搁不起,一个是意义也不大,因为通过简单的“确诊”程序,出错的概率很低。[2]三是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肇祸问题,时常造成比较严重的社会危害,造成较大社会影响。在涉及到精神卫生的众多问题中,解决重性精神病人的肇事(肇祸)似乎成了政治治理中的重中之重。重性精神病人若得不到有效治疗,则大约有10%可能肇事肇祸,大约有30%可能致残,重症抑郁障碍患者若得不到有效治疗,大约10%有严重自杀倾向。精神病人肇事肇祸问题也并不少见,甚至会导致严重损失。[3]

由于政策共同体内牵涉到多达8家以上的主要政府职能部门,而总体上却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决策层或协调机构协调、统筹,制定综合的政策方案。从图1可见,无论是政策问题的具体界定,还是政策工具的设计,对于精神卫生问题的治理权限本质上是被不同职能部门所分割的。如卫生部门关注的重点是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服务提供问题;劳动保障部门需要关注参保重点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问题以及有劳动能力的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后的就业问题;民政部门则对重点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实行救助的政策;公安部门则重点掌握辖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落实日常监管和控制措施,尤其是对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强制收治;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责是配合卫生部门制定和完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政策,并配合监禁及强制性教育改造场所的医疗卫生工作,向被监禁人群和强制性教育改造人群提供精神卫生鉴定等服务。此外,人事部门应当会同卫生部门、民政部门建立和规范心理治疗与咨询、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技术资格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加强精神卫生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以扩大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规模和调整精神卫生相关专业的结构。最后,对于财政和物价这两个部门,政府的文件通常会这样描述和规定其职责,即“财政部门要根据政府职责和工作需要,适当安排精神卫生工作经费,逐步增加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投入。物价部门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和精神卫生服务的实际情况,确定精神卫生服务的价格体系,适时调整服务收费结构和价格”。[4]显然,现行政策文件对于财政部门和物价部门职责的规定是十分原则性和概括性的,其中“适当增加”和“逐步增加”这类描述既没有规定经费增加的比例,也没有强调财政投入增加的政策约束性,从而易流于形式。同样对于精神卫生服务的价格政策,也没有明确哪些精神卫生服务是可以对患者免费或经过政府补贴后低价提供的,哪些精神卫生服务是需要患者及其家庭自身负担的,而价格部门应该如何设计相关精神卫生服务的价格决定原则等都不是很清楚的。#p#分页标题#e#

精神卫生政策的渐进式制定及其对立法过程的影响

立法进程缓慢并不意味着国家精神卫生政策就停滞不前或没有进展,恰恰相反,在过去20多年尤其最近10年,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都开始尝试和探索性地开展政策行动(表1)。有关地方政府在精神卫生政策制定方面的探索性进展将在下节重点讨论,本节试图对中央政府推进精神卫生立法及其相关的政策制定努力进行历史分析,以解释精神卫生法制定过程缓慢的内在根源。对精神卫生法立法进程缓慢的几种可能的解释,需要结合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议程及其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来考察①:

1985—2000年:政治经济事件干扰的多次中断期早在1985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病学教授刘协和就主持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草案);1987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与中国卫生部、公安部和民政部合作,在天津举行了首届司法精神病学及精神卫生立法研讨会。随后,立法起草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加紧进行。4年后,该草案修正到第十稿。从1985年《精神卫生法》开始草拟至今历时20多年,精神卫生法仍未出台,究其原因,一方面,这段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中断”了立法进程。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与党的十四大召开,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决定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治理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成了困扰立法机构的头等大事。且90年代后半期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国有企业大范围的亏损引起了政府财政补贴负担加重,尤其是考虑到精神卫生人力资源的缺乏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不完善,精神卫生法在这一时期通过无疑是极其困难的。

2000—2004年:精神卫生立法重启的准备阶段自1999年以来,随着精神卫生高层动员会、全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的召开,精神卫生立法得到了政府和社会更多的关注,我国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和卫生政策(如医保政策等)已经开始注意向精神疾病患者倾斜。2002年四部委联合下发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中,已经明确将精神卫生立法作为政府在精神卫生方面要重点完成的工作,并且将“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草案)》立法调研、起草、论证,及时报请国务院审核并送全国人大审议”列入保障措施之中。该规划确定2010年之前的四个重点干预人群(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与受灾人群)与四类重点控制疾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卫生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要“依法保护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加快精神卫生国家立法进程”[6],并提出“政府领导、部门合作与社会参与”工作机制,增加了职业人群和被监管人群作为两个重点人群。在这一时期,政治决策层意识到了精神卫生立法或治理中部门分割以及在政策共同体内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协调者的严重性。于是,2002年在《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中明确提出建立、完善各级精神卫生工作体制、组织管理与协调机制的目标(包括初步形成功能完善的全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的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该规划还详细地列举了衡量实现上述目标的若干关键指标。这期间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和国务院转发的“指导意见”为精神卫生立法的制定工作创造了很好的政治环境与组织基础,但是,2005年,随着新医改在政策议程的优先序排列中快速上升,精神卫生立法的迫切性被超过并掩盖。

2005—2009年:精神卫生立法的框架基础和制度背景的转换从服务体系、医疗保险与人力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精神卫生政策问题都可以依托新医改制度框架重新设计。如卫生部有关负责人特别强调了精神卫生服务可以纳入到新医改政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之中(表2),如社区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断和管理(如提高识别率、治疗率、早期干预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老年期痴呆、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等)可以纳入到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之中;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可以纳入到重大公共卫生专项之中。通过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能够更加有效和低成本地建立精神疾病防治网络,以及精神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网络,甚至于提升精神卫生疾病防治网络的能力建设,包括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精神卫生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等。[7]从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精神卫生立法没有能够在2005—2009年期间出台。显然,在这一时期,政策决策层已然开始将精神卫生立法的起草与新医改政策的设计联系起来,并将前者纳入到新医改制度框架之内进行整体性设计。如200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到与精神卫生有关的内容,并将之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联系起来。因此,只有在新医改政策的主体制度正式出台之后,精神卫生立法才能够进入实质性的决策程序之中。

2009年至今:精神卫生立法进程的深化与重塑经过长期的立法讨论,对精神卫生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在政策共同体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但是问题流还必须与有效的政策方案流以及强大的政治压力流汇聚到一起,所谓推动立法的政策机会之窗就打开了。其中,对政策立法方案而言,早在2007年12月,卫生部就已经将《精神卫生法(草案送审稿)》上报国务院讨论。但是,当时由于新医改政策尚未正式确定和出台,国务院显然是不会急于审议和审批卫生部门起草的“精神卫生法草案”的。于是,对精神卫生法的起草、制定工作一直顺延到2008年底新医改政策的正式出台。随后,2009年两会期间,185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呼吁加快精神卫生法立法进程。而此间,全国人大也曾多次组织调研组赴各地就精神卫生法立法进行调研。在多方呼声下,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明确表示将《精神卫生法》列入2009年立法工作计划。[2]至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和国务院才开始真正将精神卫生法的制定问题提到了高度优先的政治议程之中。如2009年,精神卫生法起草小组成员多次透露该法“2009年内有望出台”。全世界迄今已有140多个国家制定了精神卫生法,但时至今日,这项法律在我国却仍未颁布。[8]有专家认为,精神卫生法迟迟未能出台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法律条文难制定,而是政府无法确保大量投入来配合法律的实施。[9]应该说,财政投入的压力对精神卫生法出台是一个重要的约束力,但这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除了财政投入压力之外,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分歧和争吵,以及政策起草所需要的知识准备都是影响《精神卫生法(草案)》本身的质量与其出台的因素。《精神卫生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之后,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引起了一些质疑,如有法律人士言辞激烈地指出,“草案很糟糕,基本上是确认现行的做法”。[10]#p#分页标题#e#

当然,在政治压力上,一方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专家学者对精神卫生立法的倡议呼声越来越高,除了185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合倡议行动之外,全国政协也在两会期间对此进行了讨论和评议,有代表建议,“加快《精神卫生法》立法进度,并优先安排常委会会议审议;国家设立财政专项,用于提高重残精神病人的救助费用,增加精神病患者每月的免费服药补助额度,扩大精神病院床位数,建设区县级精神病防治所;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医疗单位也应积极组织研制包括中草药在内的精神疾病防治药物”。[9]另一方面,媒体的大量报道和争论也对精神卫生立法形成了强有力的舆论压力,如对重症精神疾病患者恶劣的生存环境进行的描述以及对诊断不当或其他目的导致正常人住进精神病院的事例进行戏剧性的报道,无疑引起了社会公众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同情和对相关立法迟滞的不满,而这又会增强精神卫生立法的政治紧迫性。

讨论

2011年上半年,国务院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精神卫生法》(草案),并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和表决。这表明《精神卫生法》的立法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对精神卫生立法过程及其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大体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有利于精神卫生立法制定的宏观环境和条件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从而使得该立法过程不断地被拖延。其主要的原因包括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的政治危机和经济事件改变了政策决策层的工作重心,尤其是过重的政府财政负担对精神卫生立法的出台形成了内在的制约。而21世纪之后,精神卫生法再次被拖延则主要是由于全国层面的新型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启动,在技术与体制上都要求精神卫生立法的决策次序应该列于新医改之后。

第二,精神卫生立法制定具有显著的渐进主义特征:兼顾应急性和长期制度建设。虽然精神卫生立法进展缓慢,政府对精神卫生政策的制定却一直没有停止过。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精神卫生政策具有很强的应急性,如对流浪人员或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的肇事肇祸及危害社会安全事件的应对一般能够迅速得到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配合,其应急性特征易于在部门间达成行动共识。另一方面,在过去十年,中央政府层面显著地提升了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组织协调机制,并先后制定出台了精神卫生工作规划、指导意见与发展纲要等。这些政策文件有利于增加精神卫生工作经费投入,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与人力资源培养乃至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保障与救助力度等,从而为精神卫生法的出台创造了良好的服务体系与制度基础。

精神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一)总体目标。2011年底前,建立比较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实现“双百”目标,即精神疾病患者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比例达到100%,被关锁(以无理的办法限制其人身自由)的精神疾病患者解锁率达到100%;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率达80%,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率达到90%;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达到75%。

(二)年度目标。

1.2009年:初步建立精神卫生工作长效投入机制和城乡统筹的社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精神疾病患者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比例达到100%;被关锁的精神疾病患者解锁率达到60%;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率达到60%,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率达到70%。

2.2010年:被关锁的精神疾病患者解锁率达到100%;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率达到70%,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率达到80%。

3.2011年:建立稳定的精神卫生工作经费财政投入机制、完善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防治能力较高的精神卫生服务队伍;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率达到80%,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率达到90%;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达到75%。

二、工作要求

(一)推动我市精神卫生工作法制化进程。积极开展我市精神卫生工作立法调研,起草形成《*市精神卫生条例(草案)》,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二)建立精神卫生工作长效投入机制。市、区(市)县两级财政要加大对精神卫生工作经费的投入。

1.改、扩建现有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不断改善房屋、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3年内全市精神科床位总数达到5400张,达到国家“中等配置”要求;

2.保证精神卫生防治专项工作经费满足市、区(市)县常规精神卫生防治管理、人才培养、应急处置、疾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导和督导评价工作的需要;

3.在社区(乡镇)公共卫生经费中,按每人每年1元标准列支,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开展社区精神疾病防治管理。

(三)完善精神疾病医疗保障体系。将精神疾病患者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实现精神疾病患者参保率达100%,参保费用由市、区(市)县两级残联解决;城乡精神疾病患者参保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200元;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定额拨付标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

(四)建立精神卫生专业防治网络。建立以精神疾病专科医院为主体,综合性医院为辅助,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为依托的精神卫生专业防治体系。*市精神卫生中心是全市精神卫生工作临床诊疗和防治技术指导中心;其他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开展精神疾病临床诊疗服务;各区(市)县卫生部门指定有关医疗卫生机构成立精神卫生防治科,统筹管理辖区精神卫生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负责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治疗工作。

(五)加强精神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精神卫生防治专业机构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精神疾病防治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至少配备1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治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从事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六)建立精神疾病监测网络。组织开展全市精神疾病患病情况普查,掌握精神疾病患病基数,建立精神疾病健康档案,准确掌握患者现况,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精神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依托市科技局“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科研课题研究结果,建立全市精神疾病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精神疾病信息监测网络。

(七)开展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危机干预。全面开展地震灾区各类重点人群的心理康复服务工作,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由市卫生局牵头,市民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市残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司法局参与,建立*市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指定1名业务处室负责人为联席会议办公室成员,并指定1名工作人员为该项工作的联络员。

各区(市)县要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组织和指导本地精神卫生工作。

(二)部门职责。

1.卫生部门负责对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组织专业人员培训,开展精神疾病普查,负责精神疾病患者建档立卡工作,开展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对精神卫生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

2.民政部门负责农村“五保户”、农村贫困优抚对象和城乡低保对象中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工作。

3.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将精神疾病患者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逐步提高报销比例,减轻患者的费用负担,并逐步提高对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定额拨付标准。

4.残联组织负责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线索调查,协助组织患者就诊,建立社区康复站、工疗站(社区精神康复日间照料站)、庇护工场等,开展精神疾病患者的后期康复工作,并协助相关部门做好贫困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工作,解决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费用。

5.公安部门负责对具有肇事肇祸行为和倾向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强制治疗和保护性治疗。

6.财政部门负责落实精神卫生工作经费,保障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持续发展。

7.教育部门要依靠学校现有工作队伍和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针对不同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指导和帮助。

8.司法部门负责做好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管理工作,以及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工作。

(三)技术保障。成立*市精神卫生防治专家委员会,负责为工作决策提供咨询、论证,并拟定全市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精神卫生个案管理小组,指定专人负责精神疾病患者随访和质量控制工作。

(四)经费保障。

1.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投入,将精神卫生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的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治疗经费纳入城乡公共卫生经费统筹安排。

2.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经费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等制度报销范围,残联组织为贫困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医疗救助经费,民政部门对符合低保条件的精神疾病患者给予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

(五)加强督导。各级政府要将精神卫生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加强督导和检查,确保精神卫生工作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阳光救助工作实施意见

为加强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与治疗,切实做好被关锁(以无理的办法限制其人身自由)精神疾病患者的阳光救助工作,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救助目标

2009—2010年,对全市2000余名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分批次解锁,开展阳光救助。2009年底,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解锁率达到60%;2010年底,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解锁率达到100%。

二、救助程序

(一)确定医疗救治机构。

1.选择定点医院,实施分片医疗。以100张左右精神科床位、20名左右精神科医务人员、具备相应医疗设备设施、能组织开展社区精神卫生防治为标准,在我市现有精神卫生机构中确定定点医院。并依据定点医院收治能力和区域解锁病人数量,实施划区分片救治。

2.准备后备医院。在实施就近分片定点医疗救治的基础上,指定市第四人民医院和市德康医院作为后备医院,负责收治其他定点医院无力收治的以及疑难重症患者。

(二)制订救助计划。市残联负责对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的情况进行摸底统计,市卫生局根据摸底情况制定全市医疗救治计划。市残联将线索名单下达各区(市)县,由各区(市)县政府及*高新区管委会组织残联、卫生、民政、公安等单位开展解锁工作。各定点医院根据接收病人计划,提前做好床位安排。

(三)确定救助患者。

1.开展入户调查,确诊病人。各区(市)县卫生部门根据残联提供的线索,负责安排定点医院精神科专业人员在当地政府协助下进行入户调查,对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核实诊断并出具《疾病诊断意见书》;相应定点医院组织2名精神科执业医师入户对每名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确定诊断,提出救治方式建议,填写《诊断通知书》和《个人一般情况表》,建立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数据库,将诊断结果报当地卫生部门,由卫生部门向残联、劳动保障、民政和公安部门通报。

2.核定有关情况。各区(市)县残联根据诊断结果对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认定,并会同民政、劳动保障部门共同核定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保险方式和家庭经济状况。

2009年由残联资助未参保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参保标准不足者进行补足。2009年以后根据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是否享受低保的情况,由民政部门和残联组织分担参保费用。

3.发放阳光救助卡。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本人或法定监护人凭《诊断通知书》填写《阳光救助卡申请书》,由残联发放阳光救助卡,实行“一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一卡(阳光救助卡)、一表(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治疗随访表)”。

(四)开展住院医疗救治。经认定后符合住院救治条件的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由残联审核批准下发阳光救助住院通知单,患者持住院通知单到定点医院享受最高不超过6600元的免费住院救治。患者在定点医院的住院医疗费用,在按参保水平报销后,符合低保条件的由民政部门按政策实施医疗救助,剩余部分由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承担;不符合低保条件的由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承担。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救助费用按每人每日12元进行补助,由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承担。

(五)转入社区管理。对于不需住院治疗或经住院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患者,由定点医院建立与阳光救助卡同号的随访表,拟定社区治疗方案,将患者转入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进行社区管理。此类患者凭阳光救助卡在定点医院享受每年每人800元的免费门诊救治。社区医生对患者服药情况、病情等进行随访。

三、救助要求

(一)救助原则。

1.坚持医疗质量第一原则。认真执行有关精神疾病诊疗规范,切实做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医疗救治工作,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2.坚持低成本、广覆盖原则。严格按照劳动保障部门规定的诊疗目录实施救治,最大限度降低医疗成本,控制医疗费用,尽快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二)人员培训。市卫生局负责做好相关管理人员、定点医院业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人员的管理和技术培训工作。

(三)信息报送。各定点医院将救治患者的情况、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将患者社区管理治疗的情况,每月汇总后逐级上报卫生、残联和民政部门。

(四)督导评估。市卫生局要协调组织有关部门管理人员和业务技术人员对各区(市)县和有关部门、单位实施阳光救助的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各区(市)县政府及*高新区管委会要定期对辖区内阳光救助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四、资金筹集和结算

(一)资金筹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阳光救助所需资金主要包括患者参保费用、院前处置费用、住院期间治疗和生活费用、门诊费用、社区管理费用等。

社区管理费用按社区人口每人每年1元标准,列入社区(乡镇)公共卫生经费解决,其余费用由以下三个渠道解决,即先由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符合低保条件者再由民政部门实施救助、最后通过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阳光救助专项资金托底。

(二)费用结算。定点医院安排专人负责救助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费用管理。在患者入院时要确定其医疗保险关系(是否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未参加任何医疗保险),确认是否符合当地的低保条件。定点医院根据患者医疗保险关系、是否符合低保条件等情况分别向医疗保险部门、民政部门和残联进行费用结算。

五、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09年7月底前,由市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市卫生局)牵头负责,协调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照各自工作职责,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印发各项具体实施方案;下达线索名单,开展线索调查,确定救助对象;核定患者参加医疗保险方式,帮助未参保者参保,为参保标准不足者补足标准。

(二)住院救治阶段。2009年8月底前,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解锁率达到20%,2009年10月底前达到40%,2009年12月底前达到60%,2010年6月底前达到80%,2010年12月底前达到100%。

(三)社区管理和门诊救治阶段。不需住院治疗的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在确诊后即纳入社区管理,启动门诊救治;经住院治疗病情稳定的患者在出院后即纳入社区管理,实施门诊救治。

六、部门职责

市和区(市)县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负责管理、协调日常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卫生部门。承担阳光救助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组织各定点医院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根据划片医疗的实际情况,按照本实施意见的要求开展医疗救治工作,组织开展精神疾病患者社区管理治疗;组织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组织开展救助工作的督导和检查。

(二)残联组织。负责提供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的线索,组织患者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负责阳光救助专项资金的日常管理,发放阳光救助卡,建立阳光救助费用结算制度和流程,参与患者的入院安排工作,建立康复站、工疗站(社区精神康复日间照料站)、庇护工场等,开展患者的职业康复工作。

(三)民政部门。按有关政策对农村“五保户”、农村贫困优抚对象和城乡低保对象中的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开展救助。

(四)劳动保障部门。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提高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报销比例,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就业指导。

(五)公安部门。协同残联组织、卫生部门开展入户调查工作,协助卫生部门做好被关锁精神疾病患者的入院和出院看护工作。

精神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一、指导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坚持精神卫生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安定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服务。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精神卫生工作发展思路,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网络,把防治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社区和基层。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的模式,保障精神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开展;加强重点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突出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努力开展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建立健全精神卫生的法律法规;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

二、目标任务

按照《河北省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0年)》确立的工作目标,广泛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健康水平,改善重点精神疾病医疗和康复服务,减少精神疾病致残,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卫生服务需要。

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年达到30%,2010年达到50%。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2010年降到12%;在校学生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年达到40%,2010年达到60%。

妇幼保健机构医护人员的孕产妇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识别率*年达到30%,2010年达到50%。

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和照料者对于老年性痴呆、抑郁等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和预防知识知晓率*年达到30%,2010年达到50%;试点地区老年性痴呆早期发现率*年达到50%,其中50%得到干预,2010年扩大试点,早期发现率达到60%,其中60%得到干预。

重大灾害后干预试点地区受灾人群获得心理救助服务的比例*年达到20%,2010年达到50%。

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年达到50%,2010年达到60%。

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工作覆盖人口*年达到1600万,2010年达到4000万。精神病患者监护率要达到95%、显好率65%、社会参与率55%,肇事率下降到0.2%以下。

三、重点工作

(一)加强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干预。

1、重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培训,调整充实队伍,构建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学校现有工作人员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针对不同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技能训练)与咨询服务,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指导和帮助,提高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素质。

2、加强妇女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研究和干预。维护有精神疾病和不良心理行为问题妇女的权益,加强妇女孕产期心理健康保健和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及处理工作,降低其产前、产后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做好妇女更年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工作。加强农村妇女心理行为问题的多学科研究,开展针对农村妇女的心理健康咨询和危机干预服务,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农村妇女精神疾病患病率。

3、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宣传和精神疾病干预。利用现有精神卫生资源,建立老年性痴呆干预网络,普及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等精神疾病的预防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并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4、加强救灾工作中的精神卫生救援。积极开展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心理干预和心理应激救援工作,评估受灾人群的精神卫生需求,确定灾后心理卫生干预的重点人群,提供电话咨询、门诊治疗等危机干预服务。加快制订灾后精神卫生救援预案,从组织、人员和措施上提供保证,降低灾后精神疾病患病率。

5、开展职业人群和被监管人群的精神卫生工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职业人群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计划,疏导和缓解职工因工作、家庭生活等带来的压力。把被监管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纳入本地区精神卫生工作计划,加强对公安机关监管民警,监狱、劳教部门民警和医护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根据被监管人员不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和心理矫正工作。

(二)做好重点精神疾病的医疗和康复工作。重点精神疾病的医疗和康复工作,是实现人人享有精神卫生保健的重要环节。要做好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重点精神疾病的医疗和康复工作,为患者提供适宜的医疗和康复措施;对精神疾病患者被关锁(以无理的办法限制其人身自由)情况进行普查摸底,从治疗、看护、资助等方面制订可行的解锁方案,积极进行监护治疗和定期随访;把精神疾病患者中的贫困人群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予以救助,对精神病康复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精神病康复者进入工(农)疗站、福利企业或社会就业,逐步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回归社会。

(三)加强社区和农村精神卫生工作。各地区要将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之中,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在精神疾病患者治疗与康复中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在社区建立精神康复机构,并纳入社会福利发展计划。要充分发挥各级残联的优势,与卫生部门共同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模式,完善医疗转诊制度,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复。要加强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将精神病防治康复业务纳入全科医生培训内容,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防治康复知识,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精神疾病急救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将精神卫生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精神卫生工作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要根据精神卫生工作的需要,安排必要的精神卫生工作经费,逐步增加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精神卫生工作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物价政策,研究制订鼓励单位、团体和个人资助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源投向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

(二)建立起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社会团体参与的精神卫生工作体制。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卫生、民政、公安、司法等部门要针对日益突出的精神卫生问题,齐抓共管,落实职责。卫生部门所属精神卫生机构要承担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任务,调整现有精神卫生机构的服务方向和重点,提高治疗与康复水平。民政部门所属精神卫生机构要承担在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复员、退伍军人的救治任务。公安机关要了解掌握本地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有关情况,督促家属落实日常监管和治疗措施,对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实施强制治疗,建立河北省安康医院或指定一所现有省级精神疾病治疗机构负责做好治疗工作。司法部门要结合监管场所的医疗卫生工作,做好被监管人员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工作。教育、财政、物价、残联、共青团、妇联、老龄委等部门、单位和团体都要积极承担精神疾病的防治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密切配合,有效做好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

(三)建立健全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和网络。各地要根据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合理调整本地区现有各级各类精神卫生机构布局,明确功能定位,实现资源整合,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结构适宜、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规模适度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建立或指定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或指定综合性医院设立心理科(门诊)或精神科(门诊),承担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信息监测等技术培训、指导工作。依托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建立工疗、农疗站。完善精神疾病信息监测网络,加强监测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掌握精神疾病流行情况和发展趋势。

(四)加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大力加强精神卫生人力资源培养和开发,建立心理治疗与咨询的执业资格制度,加强对从事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人员的执业准入管理。提高对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监测、健康教育等防治管理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常见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有效处理和及时转诊率,提高精神卫生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康复服务水平。

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积极开展适合我省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的心理卫生、精神疾病干预技术和手段的研究,吸收、借鉴和推广国际先进科学技术及成功经验。改善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促进精神卫生工作队伍的发展。

(五)依法保护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依法保护精神疾病患者及其监护人的知情同意权,保障精神疾病患者就诊的合法权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或方式侵害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工作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进行,需强制住院患者的有关问题或有关案件的问题,要经过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和精神疾病患者责任能力评估。加强对经鉴定无责任能力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监管和治疗工作。同时,要强化对精神卫生工作的行政执法监督,禁止各种形式的非法执业活动。加强精神卫生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医学伦理学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服务意识。

精神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为加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力度,市残联于2004年8月至9月,进行了专题调研。此次调研的13个区县(市)有经济发达的主城区、经济较发达的渝西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的渝东、东南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调查主要内容:13个区县(市)及所辖街道、乡镇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档案资料及各类表卡的建立情况,精神患者家庭的生产、生活、病因、治疗康复、救助、关锁以及肇事肇祸等情况。调查方式:在每个区县(市)中抽查2个街道、乡镇,每个街道、乡镇随机抽查10户精神病患者,深入患者家庭,与其监护人或监护小组成员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历时1个多月,行程3000余公里(徒步100余公里),调查精神病患者家庭219户,精神病患者231人,查访900余人次。较为真实、准确的反映了我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情况和精神病患者状况。

一、开展精防工作的13个区县(市)的成绩和经验

“十五”以来我市相继在覆盖1152万人口的13个区县(市)开展了“社会化、开放式、综合性”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2003年底报表显示,已为69243名精神病患者建档立卡,占辖区总人口的6.1‰,对其中57408人进行了有效监护,监护率达到83%,显好病人37251人,显好率64%,参与社会总人数32032人,参与率56%。各级政府救助贫困精神病患者4381人,救助款125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精防管理人员、医生、康复员、家属等共计25943人次。以上成绩不仅给广大的精神病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广大群众赞誉有加。

基本经验:

1. 政府重视,部门配合,是精防工作的重要保障

普遍的做法是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精防工作。从市、区县(市)到街镇、居(村),均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村、居主任)为组长的精防领导小组,制定精防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南岸区政府还与街镇层层签订协议书。残联、卫生、民政、公安、财政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也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密切配合,保障了精防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健全技术网络和治疗康复系统,培训人员,建档立卡是精防工作的关键

各区县(市)都建立了以精神病防治康复技术指导组(精神病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科)为骨干,街道(乡镇)医院为依托的技术指导网络。抽调部分精防医生,协同居(村)委会干部、社区医生、村卫生员、志愿工作者及精神病患者家属负责社区内精神病人的监护、治疗、康复及肇事肇祸防范、统计报表等工作。永川、江津、万州、沙坪坝、丰都等地的村、社区精防医生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认真做好辖区内精神病患者的病情资料表格填写工作,经常深入到辖区内的每一位患者家庭了解情况,对患者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并认真记录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发展、服药情况、指导患者亲属落实康复措施。这些基层人员的不懈努力,为各地区全面掌控辖区内精防工作的动态和信息起了积极作用。按照逐级培训的原则,对各级精防组织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基层精防康复员,监护小组成员及精神病人家属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培训。永川市红炉镇为增强村镇精防医生和监护人(患者家属)的精防知识,2004年共培训村镇医生和监护人4期270余人,建立以社区、村社和患者家庭为单位的监护小组130多个;同时,准备由镇政府牵头与监护人签订监护责任书,对精神病患者实施责任目标的有效控制,以预防重症精神病患者的肇事肇祸。组成以卫生、残联、民政等人员参加的筛查小组,深入到居(村)、社区逐户排查,按精神病诊断标准逐人评定、分类、入册,详细掌握精神病患者的人数、分布、病情等基本情况;并逐一制定康复计划,分类实施。我们抽查的24个街道、乡镇表卡基本清楚。

3. 立足社区、服务家庭,是精防工作的基础

我市经济欠发达,大多数精神病人的生活都比较贫困,他们的康复需求与其经济条件之间存在很大反差。另外,从精神病人整体康复的过程来看,住院治疗仅仅是一个短暂的阶段,精神病人的经常性治疗还是在家庭,因此,立足社区、服务家庭,是精防工作的基础。各地的基本做法是:在基层社区建立由居(村)委会干部,社区(村)医生志愿者,领导和精神病患者家属组成的群众性监护小组,为病人提供帮助。小组成员主要负责观察病人病情变化,督促病人按时按量服药,防止肇事肇祸,同时帮助解决病人的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南岸区黄桷垭镇真武山社区妇女董卫英长期患精神病,搅得四邻不安,监护组成员监督其按时服药,病情明显好转后,社区居委会安排她在小区内打扫卫生,解决她的生活困难。建立家庭病床,由精防医生定期上门服务,不仅为贫困精神病人节省了大量的住院费用,还有利于他们社会功能的保持和恢复。江津市德感镇街村精神病人何祖涛,流浪街头10多年,家人找到他后,长期把他关锁在家。开展精防工作后,对何解除了关锁,精防医生定期上门服务,何病情好转,并能从事一定的家务劳动。

4.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救助力度,是精防工作的重要条件

针对精神病患者家庭的贫困现状,各地都想方设法采取了各种方式进行救助。同时认真落实国家公益金和2004年市政府民心工程“救助贫困精神病人项目”,使基层精防工作呈现出可喜的局面。

江津市“九五”期间开展精防工作试点,由于该项工作开展较早,精防工作已经向抓预防、抓康复的方向转化,走在全市的前列。以珞璜镇为例,该镇政府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专项经费,免费向病情较轻的患者发放维持药物,先后送20多名有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住院治疗。同时,节日到患者家里慰问,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给孤寡患者指定监护人,为居无定所的患者安排住房,邀请精神病专家逐户进行义诊,基本解除了精神病患者给社会正常生活带来的压力。两年来,珞璜镇在精神病防治康复上的投入已近20万元,其中1名患者的医药费高达2.8万多元,得到镇政府长期困难补助的精神病患者近500人(生活补助50元/人月),该镇精神病患者的救助率达90%,监护率达到90%,显好率达到61%。南岸区残联同医院商议将住院费用降低到800元/人月,同时发动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学校等单位为精神病患者募捐,募集资金达40多万元,使更多的贫困精神病患者获得了治疗的机会。

2004年中残联实施了公益金项目,市政府将“救助贫困精神病患者”纳入到2004年市政府“民心工程”。市精防领导小组印发了《重庆市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项目实施办法》,将3810名救助名额分配到有关的区县(市)。市康复办统一印制了救助卡和表卡,及时落实救助经费50万元,区县(市)配套120万元,为救助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了经费保障。市精防举办了精防技术组成员和残联康复干部培训班,明确了救助项目的具体操作程序,对各类表卡的使用、填写、上报进行了统一规定。

各区县(市)在市精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布署下,根据当地精防技术力量的分布情况制定了实施细则:一是确定救助对象。乡镇在摸清贫困精神病患者家庭情况的基础上,筛选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极具治疗价值的患者为救助对象(以青壮年为主)。二是区县(市)残联组织精神病院专科医生深入乡、镇、街道,对救助对象进行诊断,对边远地区的救助对象还实行上门确诊,确定每一名患者的治疗方案。三是审核、发放贫困精神病患者药物救助卡,并在辖区范围内确定发放救助药物的精神病医院或设有精神病专科的医院。四是由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经过培训的医生负责随访、监控辖区救助对象服药后的治疗效果,并按要求填写好随访记录。五是监护小组、监护人负责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南岸区、永川市政府委托区(市)残联与各街镇签订了《贫困精神病患者救助责任书》,确保了项目的完成。万州区委、政府高度重视精神病人的治疗和康复,为把“民心工程”落到实处,区政府今年安排了20万元专项经费,启动了救助贫困精神病人的“康宁工程”,解决该区特困家庭重症精神病患者的住院治疗问题。

这次调查的231名对象中,受到救助的患者达53人。丰都县保合乡盖灵庙村4组刘金龙经过医疗救助,坚持服药,目前能参加生产劳动和从事经营活动,成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永川市红炉镇肖仁义(男,32岁),2001年患精神分裂症,病发时曾伤人,被家长用铁链锁于家中。2004年8月被纳入医疗救助对象以来,病情得到显著控制和好转,不但解除了关锁,还能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北碚区天府镇村民何青梅(女,52岁),患精神分裂症12年,曾多次治疗,但因家贫未能坚持治疗,病情时常发作。自得到医疗救助以来,坚持服药,病情明显好转,现能做农活及家务。

上一篇:胃镜室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医生进校园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