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养老金范文

时间:2023-03-02 19:59:05

基础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范文第1篇

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主体部分的基础养老金,自试点开始以来,一直没调高标准,已明显低于其他社会保障水平,尤其与连续九年调高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差距越拉越大。由于基础养老金占农民人均收入比重逐渐降低,其正效应逐渐衰减。

养老金赶不上低保金

2009年,我国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并于2012年底实现制度全覆盖,其亮点是由财政向符合享受条件的城乡居民提供每月不低于55元的基础养老金。试点之初,这55元高于当时全国每月49元的低保金,能为农村老人提供最低程度的生活保障。但随着物价持续上涨,基础养老金购买力急剧下降。

农村老人对此感受很深

黑龙江省肇东市向阳乡日新村农民朱永财今年69岁,同很多和子女分开生活的农村老人一样,他也和老伴俩单独过日子。除0.4公顷耕地的发包费外,养老金是他们的主要收入。

“55元能干啥?2009年可以买一袋面,一口人吃多久,现在只够买半袋。”老朱掰着手指头算,米、面、油、药等生活必需品都涨价,活着的成本越来越高,养老金“太不经花”了。

很多农民也觉得“城居保”的基础养老金过于“微薄”。广西田阳县中山社区65岁的陈坚伟说,如今物价上涨太快,猪肉、大米都涨了一半,青菜更是从每千克2元涨到6元多,足足涨了两倍。

“每月55元,平均一天只有1.8元,也就够买半斤青菜的。我们住在城区,没田没地、年老力衰,这份养老金几乎不顶什么用。”陈坚伟说。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测算,基础养老金实际购买力已在几年内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从14%下降到8%。目前即便加上个人缴费和地方补贴,很多省份的养老金也就六七十元,仍然不如逐渐增多的“低保金”高。

黑龙江省安达市机关事业社会保险管理局局长张茂生说,近几年农村低保金多次上高,2012年当地都到106元了,接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两倍。

近年不断提高标准的不止低保金,一些普惠式保障标准已提高多次,2012年全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支付水平达到了106元,接近农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2倍;农村贫困标准调整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月均192元),是目前农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3.5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经过8年连续上调之后,2012年达到人均1721元,超过目前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31倍,而2013年1月起,又进一步调高,人均月增加近200元。

55元难保最基本生活需求

中国社科院一项关于农村老人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满意度的调查显示,认为现在发放的55元很管用的老年人只占30%,其余70%的人认为这点钱不管用,对这个标准并不满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吕学静等专家说,随着物价上涨,基础养老金实际购买力不断下降,55元成了有它不富没它不穷的“鸡肋”。特别是这55元已无法保障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一些农民渐生怨言。

更严重的是,在群众保障意识和需求日益提高背景下,制度建立之初积累的政策红利和正面效应存在丧失殆尽的风险。

一些专家认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缺失的结果是“把好事办砸”,让之前的财政投入“打了水漂”。

基础养老金太低还影响农民的缴费积极性。

河北省保定市东金庄乡郭辛庄村处于城乡结合部,紧邻保定市高铁站,全村有900多人。村支书贾福林告诉记者,目前,接近60岁的村民投保积极性高,45岁以下的村民大部分不愿意投保,经过村干部做工作,他们才勉强参保。如果国家补贴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不提高,年轻人看不到长远的效益,可能会出现退保、断保。

基础养老金应适度提高标准

专家指出,此前为避免地域间待遇不均等问题,新型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将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定为55元,前几年由于没有实现全覆盖而没有调整。但现在制度已经全面铺开,应该按照收入、物价等因素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

此前新疆、北京等地已提高了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待遇,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借鉴。

多名专家认为,应将新型农村居民养社会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每月55元提高到100元。广西人社厅农村社会保险处副处长黄海萍解释,2008年设计新型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时,经过科学精算的基础养老金已经达到100元,但考虑到时全国财政收入水平,最终定在比当时农村低保金人均支付水平略高的55元。如今100元也难以满足农村群众养老需求,但其接近目前我国农村低保线,可以保障农村老人有尊严地活着。

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要考虑财政预算,随着我国财政收入连年增长,已负担得起100元的基础养老金,这是花小钱办大事。

一些从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士认为,如将基础养老金增加到每月100元,从今年1月算起,将增加中央财政补助资金600多亿元。中央财政增加支出不到1%,却直接惠及约1.3亿农村老年居民,提振4.6亿参保人的信心,产生更为积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社科院劳动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王延中还建议,国家应根据物价指数变化、工资增长率等因素,建立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农村居民养老险基础养老金动态调节机制,抵御通货膨胀,确保购买力不下降。同时,适当考虑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等因素,以循序渐进方式让农村老人分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

一些地方干部认为,基础养老金调高过程中可根据不同年龄段老人的劳动能力和生活成本差别,制定不同的调整标准,以确保所有城乡老人的实际生活保障水平不降低。

保定市北市区东金庄乡乡长刘子玉认为,在补贴基础养老金时,可根据年龄层次逐步调高标准,让群众看到寿命越长,得到的待遇就越多,以激励年轻人投保的积极性。

基础养老金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调整指数;消费替代比率

[中图分类号]F320.2;F8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6-0057-06

一、引言

2009年9月4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确定了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保障模式,并规定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全国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在新农保制度中,基础养老金标准主要参考了农村低保的水平、贫困线标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农民收入水平等因素,由国务院确定最低标准,将基础养老金定为每月55元,并将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适时调整,各地可视财力适当提高(高帆,2009)。[1]基础养老金的指数化调整即对新农保基础养老金采用规范的调整指数,让农村老年人口的基础养老金随物价的波动和经济的增长而自行调整。对养老金进行指数化调整是世界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一般趋势。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普遍建立起公共养老金的指数化的调整机制,但差异较大,其中以德国和美国为代表。德国于1957年对老年人口保障采取按总工资指数建立起调整指数;美国于1972年对老年人口保障采取按照消费价格指数建立起调整指数(韩伟、穆怀中,2007)。[2]德国采取的是一种较高增长速度的调整方案,通过长期的运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基于较高的调整指数,德国的公共养老金增长迅速,在职者缴费率过快的上涨,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加重,进而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对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美国采取的是一种较低增长速度的调整方案,通过长期的运行,养老保障制度较为稳定,没有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穆怀中,2008)。[3]日本也于2004年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导入了养老金收支平衡调整机制,利用工资增长率、物价指数和浮动调整率对养老金给付进行动态调整,是一种平衡收支和养老金给付水平的调节机制(柳清瑞,2005)[4]。通过对德国、美国和日本关于公共养老金调整指数运行状况的简单分析可知,调整指数的设定关系到养老保险制度和经济运行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养老金调整指数的设计要适度,既要保证老年人养老水平不下降,又要保证养老金财政支撑能力的可持续。学者们关于农民基本养老金的调整机制持不同意见,例如养老金随物价指数调整(郑功成,2008)[5]、应根据物价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调整基础养老金(杨翠迎,2010)[6]建立待遇水平随经济增长、物价变化而调整的长效机制(李珍,2010)[7]等。新农保基础养老金不同调整机制方案的选择,体现着新农保制度的不同分享理念,以上分别代表着保证现有的基础养老金购买力不下降、在购买力不下降的同时分享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成果、在购买力不下降的同时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可见,新农保基础养老金调整指数的设计源于新农保制度的发展理念和理论标准。综上,对新农保基础养老金进行指数化调整的研究将有利于规范基础养老金的调整行为和调整方向,保证新农保制度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

二、新农保基础养老金调整指数建立

1.理论标准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是建立在满足农村老年居民基本生存公平基础上的老年收入扶持制度。生存公平是指社会个体遭遇年老、疾病、贫困等社会风险时,政府为其基本生活提供必要的社会救助(穆怀中,2007)[8]它是与社会公民权利的“非商品化”相联系的,这种权利的赋予与工作能力无关,而更多地视其能被证明的需要而定(艾斯平-安德森,1990)[9]。新农保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共同替代了用于生存和基本生活的老年消费需要。其中,基础养老金承担着农村老年人生存消费需要的责任。因此,新农保制度的基础养老金目标定位于满足农村老年人生存需求;个人账户养老金目标定位于在满足生存需求基础上提高生活水平;二者共同承担了农村老年人生活平均消费支出。养老金指数化调整的起因是物价的波动和经济的增长,目的是保证退休人口的公共养老金的购买力水平不下降,保障老年人口的最基本生活水平不至于下跌(穆怀中,2008)。综合考虑,新农保基础养老金调整指数的目标定位是保证满足农村老年人生存需要的消费购买力不下降。

2.模型与实证分析

(1)假设条件

第一,以弗里德曼持久收入假说为理论依据。

第二,农民的长期消费倾向保持稳定。

第三,建立某年各层次实际消费支出与上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线性函数关系式,以1994-2007年各层次实际消费额和农村人均纯收入为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出保证不同层次消费水平不下降的适当系数。

第四,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率的设定:2010-2020年6.6%①。

第五,农村CPI消费价格上涨率的设定:2010-2020年3%②。

(2)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指数化调整机制是依据对农户消费层次和水平分析基础上,综合考虑农民生活水平、物价变动和财政负担的指数动态调整分析。指标涉及农村居民不同层次消费和调整的相关经济参数。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决定了指数分析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我们选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分年龄分性别人口数作为人口预测的基年数据,选取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相关经济数据作为GDP、财政收入、CPI、农村人均纯收入、农村人均日常消费等数据作为经济指标预测的基年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这些指标发展趋势的判断进行参数假定和预测。文中原始数据均来源于权威年鉴资料,保证了数据的可获得性、准确性和稳定性。

(3)模型与实证分析

新农保试点方案确定基础养老金给付为每月55元,并将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适时调整,各地可视财力适当提高。因此,基础养老金不可能保持55元/月的给付水平不变,将依据一定的调整机制进行适度提高。这里,我们采用一种指数化调整机制来确定2010—2020年期间的基础养老金给付水平。

第一,基础养老金的指数化调整模型。基础养老金的指数化调整,就是对基础养老金采用规范的调整指数,让农村老年人口的基础养老金随经济的增长和物价的变动而自行调整。基础养老金的指数化调整可以采用多种方案,例如,根据工资增长或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调整,根据物价指数调整,还可以根据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调整,等等。合理的基础养老金指数化调整机制,就是调整指数的设计要适度,既要保证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金待遇不降低,又要保证财政的可负担性和可持续性。据此,我们设计如下的基础养老金指数化调整模型:_______其中,____、____为分别为t期和t-1期基础养老金,____为调整指数。

根据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并借鉴国际经验,设计了三种基础养老金调整方案。

第一种方案:基础养老金根据CPI增长率进行指数化调整,其调整指数为:____其中,____为CPI增长率。

第二种方案:基础养老金根据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进行指数化调整,其调整指数为:

其中,____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第三种方案:根据CPI增长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乘以某调整系数)调整基础养老金,其调整指数为:___其中,____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调整系数。

第二,实证分析。为建立基础养老金根据CPI和人均纯收入进行适度调整的机制,必须首先确定调整系数 。首先将农民消费性支出按基本生存消费需要划分为不同消费层次:食品消费性支出、衣食消费性支出、衣食医消费性支出,然后建立某年不同消费层次的实际消费支出与上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线性函数关系,再以1993-2007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此来确定保证不同类型消费水平不下降的适度调整系数 (见表1)。首先利用Eviews6.0软件对被解释变量食品消费、衣食消费、衣食医消费和解释变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采用ADF法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在二阶差分条件下都是平稳数列,说明各变量的时间序列满足协整关系。然后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相关参数估计,Eviews6.0的估计结果见表2。

根据三种不同的基础养老金指数化调整方案及调整系数的估计值,对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给付水平进行了预测(见表3)。

根据表3,三种方案下的农民基础养老金给付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方案一的基础养老金给付增长缓慢,未来给付水平较低。方案二的基础养老金给付增长较快,未来给付水平较高。方案三在不同的调整系数作用下,将产生不同的基础养老金给付结果。当调整系数在0.4-0.5区间内的时候,农民基础养老金给付水平变动不大,具有一定的财务合意性。基础养老金给付水平不同,其相应的国家财政负担也不同,究竟选择哪种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基础养老金的合意性、财政的可负担性等因素,然后制定相应的政策。

三、基于财政负担水平的调整指数检验

政府财政对新农保的养老金补贴主要包括两部分:基础养老金补贴和个人账户补贴。现阶段,基础养老金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建立了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担机制,东部地区中央与地方财政各分担50%,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全额负担。个人账户由地方财政每人每年补助30元。根据这一政策和上面进行的基础养老金给付水平预测,可以计算出2010—2020年的财政负担水平(见表4表5)。

从表5可以发现,基于不同基础养老金给付方案,国家对新农保的财政补贴水平不同。方案一最低,方案二显著高于方案一,方案三在不同系数下,财政补贴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三种方案的财政负担相对水平均较低,财政补贴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保持在1.1%以下。根据“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从政策易实行和财政可负担的角度,采用方案一比较合理;但从生存公平、统筹城乡养老保障以及缩小城乡养老保障差距角度,选择方案三比较合理。

四、基于替代消费水平的调整指数检验

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目标定位是满足农民基本生存消费需要,因此基础养老金的合意替代率水平应该由所满足的消费水平指标来衡量,而不是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来衡量。国发〔2009〕32号文件规定了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月发放标准为55元/人。2009年全国农村低保月平均标准100.84元/人,全国农村低保月人均保障水平68元。①2009年确定的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小于全国农村低保月平均标准。从2009年的55元新农保基础养老金与上一年农民不同层次消费水平的比较上看,基础养老金的给付标准同样过低,仅能满足农村低收入户用于食品消费的全部现金支出,满足用于衣食消费现金支出的86.12%,而对于衣食医和衣食医住等消费的保障力度不够(见表6)。新农保基础养老金调整指数的目标定位是保证满足农村老年人生存需要的消费购买力不下降。不同的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对应着不同的消费需求,食品和衣着是生活必需品(穆怀中,2008)。因此,新农保调整指数的最低标准应满足2009年55元的基础养老金替代2008年低收入户用于食品消费和衣食消费的比率不下降。

通过对指数化年基础养老金与上一年农户人均食品和衣食消费进行比较,可以判断出新农保调整指数的最低标准,进而选择出合适的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指数化调整方案。首先,比较指数化基础养老金与上一年低收入户食品现金消费替代比率。不同指数化方案的替代比率差距明显,基于CPI指数的方案一替代比率最低,基于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指数方案二替代比率最高。同时,随着时间推移以及低收入户食品消费水平的变化,每一指数调整方案的替代比率均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降低。以满足基础养老金替代低收入户人均全部食品现金支出来判断,2010年方案二和方案三是合适的;2011年方案二和方案三( =0.55)是合适的;2012年—2020年方案二是接近目标的(见表7)。

其次,比较指数化基础养老金与上一年低收入户衣食现金消费替代比率。替代衣食和替代食品的比率变动趋势相同。以满足基础养老金替代低收入户人均衣食现金支出的86%不下降来判断,方案二是接近目标的(见表8)。以上分析表明,选择最高水平调整基础养老金的方案是合适的,这主要是因为基础养老金的初始给付水平较低,仅从CPI指数调整无法将基础养老金抬高到满足生存消费需要的水平上来,必须通过分享人均纯收入增长成果,来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养老金指数化调整机制的设计源于满足农民基本生存消费需要的购买力不下降。通过对三种调整方案和五种调整机制的设计和检验,方案二和方案三(=0.55)是接近调整目标的。根据“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可以从较低水平起步即选择方案一或方案三(0.4≤≤0.5),随着覆盖面的扩大和经济水平的提高,逐步转向方案二或方案三(=0.55)指数。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基础养老金指数化调整机制的设计和实施所带来的政策启发是多元的。首先,“新农保”指数调整机制具有收入再分配效应,在政府财政的可负担范围内,可以依据不同的基础养老金指数化调整方案增量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让农民分享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增长的成果,缩小城乡之间和乡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其次,通过建立基础养老金指数调整动态预警机制适时、适当地变换调整指数,以确保调整后的基础养老金达到合意水平。最后,建立“新农保”财务保障机制,通过分析和研究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保障能力,合理确定调整指数的财务承担主体,确保“新农保”调整指数方案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高帆.人社部详解新农保[N].半月谈,2009,(9).

[2]韩伟,穆怀中.中国统筹养老金适度调整指数分析[J].财经研究,2007,(4).

[3]穆怀中.养老金调整指数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9).

[4]柳清瑞.基于人口老龄化的日本养老金调整机制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5,(7).

[5]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59.

[6]杨翠迎.推行新农保——瞻前顾后很重要[J].中国社会保障,2010,(7).

[7]李珍、王海东、王平.中国农村老年收入保障制度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

[8]穆怀中.社保体系建设应遵循“生存公平”原则[N].中国改革报,2007-9-28日(第4版).

[9]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3.

[10]穆怀中,柳清瑞,沈毅.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财务负担水平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1,(4).

基础养老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础养老金;财务可持续性;人口老龄化;延迟退休;预测;模型

依据国家社保局调查预测分析,我国基础养老金年度缴费收入将在2020年出现支出赤字,出现较大年度缺口。这一状况会持续到2025年,届时养老金累计结余将消耗殆尽并出现赤字。如果国家不能在2020年前出台新的延迟退休政策,国家基础养老金财务缺口将短期无法弥补。同时也预计,如果延迟退休政策在2020年正式出台,到2090年国家基础养老金财务收支缺口将降低到50%~55%范围内。

一、基础养老金财务可持续性

基础养老金财务的可持续性研究在国内外都相当广泛,总结归纳意见来看主要存在两点:以人口老龄化视角和财务合理支付视角这两点来研究基础养老金财务状况,这两点都要才用到精算预测模型。从技术角度讲,它是传统确定型模型的有效补充,对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财务状况预测非常有利。

二、基础养老金相关标准的模型构建

基于基础养老金相关标准的模型构建主要是围绕养老金长期财务预测模型所展开的,具体可以分为以下3个模型。

首先是基础养老金收入模型:It=Lt×Wt×Pt,α。

在模型中,It就表示第t年度基础养老金的征缴收入,Lt表示缴费率,Wt表示第t年在职职工的平均收入,Pt,α表示在职职工的实际参保人数。根据上述条件得出基础养老金的支出模型为:Et=Rt×Wt×Pt,b。

Et表示在第t年度基础养老金的具体支出情况,Rt表示第t年的基础养老金替代率,Pt,b表示第t年的参保职工离退休人数,所以再次推得基础养老金的累计结余模型就应该为:Tt=(It-Et)+Tt-1×(1+r)。

模型中Tt代表了第t年基础养老金的总累计结余,当Tt>0时,基础养老金是存在结余的。反之,就表示基础养老金存在缺口。另外Tt-1表示第t-1年度基础养老金的累计结余情况,而r则是基础养老金的收益率。

综上所述,我国基础养老金状况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在职职工、离退休职工的参保人数,以及职工缴费率、平均工资与基础养老金替代率等等。这些变量对基础养老金财务可持续性的未来发展具有参考意义,如图1。

按照图1中基础养老金财务收支模型以及随机变量,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来预测基本养老金年度取值,就可以测算出基础养老金在所预测年度的财务可持续性指标变动范围。

以职工平均收入为例,给出计算模型:Wt=Wt-1×(1+g)。

在这其中gt代表第t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增长率。依据我国2000~2015年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率,可以根据上述计算模型结合数据进行自相关与偏自相关分析,结合AR模型对数据实施定阶,得出时间序列应该为:{gt-t}。

再利用BIC准则对AR模型定阶,得出:BIC(p)=lnσ2(p)+pNlnN。

如果设置p的最大值为5,那么BIC的准则函数值在此时最小,利用AR模型对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增长率实施拟合计算,并构建拟合模型:gt=gt-1-gt-2-gt-3-gt-4+gt-5+εt。

依据以上模型构建与计算,基于中国城镇平均工资增长率拟合计算背景下的基础养老金累计结余会呈现以下变化趋势,如图2。

如图2,它反映了中国从2011~2090年的基础养老金累计结余变化趋势预测函数曲线。在2010年我国的基础养老金结余中值为2.05万亿元,随后基金累计结余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到2020年,这一数字会快速增加到7.35万亿元,基金累计结余呈现逐年消减趋势,到2025年降到谷底,表示结余已消耗完毕,随之出现的是1.65万亿元左右的赤字中值,而这一赤字中值到2090年将累计达到1900万亿元[1]。

三、以延迟退休年龄假设为基础条件的养老金长期财务可持续性分析预测

我国将在2020年出台延迟退休具体方案,本文对国民退休年龄进行重新设定,以男性与女性退休年龄推迟到65和60岁为基准,运用蒙特卡洛随机模拟方法进行5000次预测得到以下结果。如果在法定退休年龄假设下对基础养老金的收入、支出和累计结余变动范围与趋势采取预测行为,见图3。

如图3,在经过蒙特卡洛随机模拟的5000次预测后得出结论,延迟退休年龄以后国民基础养老金的缴费收入、支出与累计结余变化趋势基本不大,三者基本保持相同,不过整体变动范围相对较大。同期内基础养老金缴费收入的中值变化大幅上升15%左右,而同期基础养老金缴费支出中值则下降20%。我国在2042年会出现基础养老金累计结余赤字,如果延迟5年退休,这一赤字缺口出现时间可以推迟17~20年左右,届时赤字中值预计在8万亿元左右。到2090年,赤字中值预测值为770.25万亿元,相比于现有退休年龄规制,其基础养老金累计缺口会有所下调(下调60%),压力缓解效果明显[2]。

四、总结

人口老龄化所导致我国基础养老金收支失衡问题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困扰着中国民生经济的发展,所以国家必须快速出台延迟退休措施,以基础养老金财务可持续性发展为基本建设理念,将养老金年度收支缺口出现时间向后推迟,弥补社保资金巨大缺口。这也是未来我国民生经济顶层设计的初步预想。

(作者单位:长春市九台区管城矿区离退休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 金刚.中国退休年龄的现状、问题及实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0(2):32-38.

基础养老金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子女参保

一、引言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2009年9月我国开始试点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老有所养逐渐成为现实。与老农保相比。新农保的亮点之一就是规定:“凡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老人,不用缴费,就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①国家出台这样的政策.一方面是要让农村老人都享受到由国家财力支持的养老待遇,另一面也是为引导更多中青年农民积极参保。但在政策实际执行中。却出现了虽处于同一试点地区的年满60周岁的农村户籍老人。有的没领到基础养老金的现象。

一些农村老人被排除在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之外.这首先就有悖于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进而还会引发新的社会不公。而各试点地区对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的理解不同.导致各地对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界定不同.从而又给新农保工作造成管理上的混乱。除此之外。通过子女参保作为附加条件而实现的高参保率.还将使地方财政本来就困难的落后试点地区的新农保缴费补贴不堪重负。所以,为保证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新农保的长期施行.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修正并完善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这一政策规定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产生的问题

1.有悖于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进而还会引发新的社会不公

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安全网”和“减震器”.是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普惠性”是其重要特征。啵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因此,建立“普惠式”的农村养老保险便成为2009年推行新农保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新农保的实际推行中,《指导意见》中有关“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的规定,却在事实上违背了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进而还可能引发新的社会不公平。

根据规定。若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未参保,老人就不能领取基础养老金。这在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自动筛选机制.从而导致部分老人成为这一惠农政策下的“边缘人”。当然,这并不是国家设计该参保缴费机制的初衷。提高参保率。增加养老基金积累,让更多农民享受到有国家财政支撑的社会养老保险才是其目标所在。但当面对这样一群因制度安排原因所形成的“边缘人”。我们就不得不对新农保所倡导的“应保尽保”或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目标提出质疑。因为这些现实与目标的偏差.已在事实上证明了这样的规定是有悖于国家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的。另外,社会保障还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可以达到促进社会公平的目的。但新农保中关于老人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的做法却使得一些农村老人被排除在基础养老金领取范围之外.这势必将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因为恰恰是这些被制度“边缘化”的老人(如其子女是因经济困难而无法参保)。无论是依靠自我还是子女养老都缺乏保障。所以,他们才是更需要国家这部分基础养老金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人群。

2.由于新农保试点各地对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范围界定不同,将给新农保工作造成管理上的混舌

据调查.由于新农保试点各地对“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理解不同。就导致各地对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范围界定也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所有与老人户籍在同一个村委会,年龄在l6---59周岁之间且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儿子、儿媳、未婚的女儿及入赘的女婿、女儿都属于老人应当参保的子女:第二种是老人所有的子女都应当参保;第三种是根据户籍登记情况,与老人户籍在一起的子女必须参保。又由于目前新农保还处于县级统筹。所以。即便在同一省份的各地对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的范围界定也不尽相同,这必将给新农保今后的省级或更高层次统筹带来困难。

从政策执行效果看.三种范围界定标准是各有优劣。第一二种界定从短期看.有利于扩大新农保覆盖面,增加了养老金的积累。但从长期看,这样的规定(尤其是第二种)已带有半强制性缴费性质,破坏了新农保自愿参保的原则,也侵害了老人的权益,会给新农保的长期推行造成心理抵触和不稳定影响。第三种界定虽然对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界定要小些,但实际中,又出现了部分不愿参保的子女为不影响老人领取基础养老金而提出与自己原本同一户籍的老人“分户”的现象。而且在有的地区,这种“分户”现象还愈演愈烈,使得“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不仅没能起到提高新农保参保率的作用。反而给当地的户籍管理部门增加了工作负担。不仅如此,部分农民利用“分户”这种“搭便车”行为来逃避参保.还将造成一定的社会道德风险。进而给新农保的实际管理工作造成混乱。

3.通过“捆绑式”缴费机制实现的高参保率,使地方财政困难的落后试点地区参保缴费补贴不堪重负

已有调查数据显示.自新农保试点以来,部分地区新农保参保率已高达90%甚至接近100%。对于这样的成绩.我们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又不能不思考:这90%或者近100%的参保率背后。“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带有附加条件性质的规定所带来的参保贡献又是多大?尤其是在那些经济不够发达.农民参保意识比较薄弱的试点地区。

事实证明,在这些地区,影响许多中青年农民参加新农保最直接或者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为了让自家老人能够领取到国家的基础养老金。而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提高了当地的新农保参保率。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农民都出于这样的目的而参保时,则会导致当地财政的不堪重负。因为按照新农保<指导意见》规定。地方政府每年至少要给新农保参保人不低于30元的缴费补贴(也即通常所说的“进口补”)。在那些地方财政困难的落后试点区.按照每年最低30元的缴费补贴算,每年给参保人的补贴就不是个小数目。再加上通过附加条件来达到的高参保率。就更会远远地超过其实际的财政负担能力。这样,一旦形成养老金的资金漏洞,地方政府给参保人的缴费补贴也就难以兑现,那整个新农保政策的执行也会面临难以为继的危险。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虽然新农保试点过程中.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的做法出现了上述种种问题,但总的来说,这样的规定是符合中国农村目前实际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农民不同于城镇职工.很多没有用人单位.故参保的随意性很大;二是我国农民社会养老意识薄弱,对新农保政策也缺乏了解。其对参保的抵触性也很大。如果国家不实行这种引导性甚至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参保政策.估计新农保在试点阶段就会遭到“冷落”,到老龄化危机真正到来之时.国家和个人都将无从应对。所以,在目前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不能对“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加以完全否定。当然,也不能对该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置之不理。关键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完善这一政策。笔者的相关建议主要有:

1.缩小并明确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要求只要与老人同户籍的子女参保,老人就可领取基础养老金

这样的规定.大大降低了农村老人领取基础养老金的门槛,更多老人纳入领取之列.同时还可减轻因各地政策不一带来的社会不公和新农保管理工作的混乱。为使此建议真正发挥作用。笔者还建议配以三项具体措施:一是国家要在新农保《指导意见》基础上,以政策形式对新规定的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加以明确.从而避免各地区再存在不同理解。二是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要坚决杜绝与老人同一户籍的子女因不愿参加新农保而与老人“分户”现象的发生。三是各试点地区政府要重点关注被排除在农村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优抚等范围之外的缴费困难群体.让他们不要总是成为优惠政策的“边缘人”。对这类人群,在实际调查前提下,可以为其代缴部分养老金.使他们也能够参加到新农保中来。

2.加大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加快社会保险法等与农村养老保险相关的法律出台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开始实施时间较短.所以目前大部分农民对此还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再加上老农保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农民还担心自己参保会重蹈覆辙。所以。在广大农村加强对新农保的宣传乃当务之急。对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政策的宣传.一方面是要向农民讲明国家制定该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引导大家积极参保.同时还需向老人的参保子女说明,子女缴费是在为自己以后积累养老金,老人基础养老金并不会挤占他们所缴纳的保险费。这样让农民们了解到政策的有利性.更多的农民就会自党参保,也才能有效避免上述“捆绑式”参保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加快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出台也有利于解决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产生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法律对新农保的参保范围、基金筹集、养老金待遇以及基金监督管理等作出规定。所以,政策执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在“捆绑式”缴费机制下.即便是已参保的农民也还有许多的顾虑。如自己所缴纳保费的安全问题、养老金的待遇水平问题、新农保与其他养老制度的衔接问题等。这些顾虑,都可能成为今后已参保农民退保的影响因子。所以,通过“捆绑”带来的高参保率.并不能成为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长久之计。只有权威性的相关法律制定出来。才能给农民带来“定心丸”的作用。届时,即便没有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的硬性规定.农民们也会积极参保的。

3.充分发挥农村其他惠农政策的帮扶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让更多农民有能力缴纳养老保险费。这是解决上述问题走出“捆绑式”缴费模式的根本出路

在我国经济落后地区,农民收入较低。缴纳保费对于一些低收入家庭来说。增加了经济负担。在温饱问题没有或者刚好得到解决的时候.很多中青年农民并没有为今后的养老问题作过多打算.他们更关注当前的问题.如:子女的教育问题、父母的赡养问题、看病问题、就业问题等等。所以。国家应充分发挥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种粮直补等现有惠农政策的帮扶作用,帮助农民解决好当前困难。同时,还应通过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的投入。增加粮食产量并帮助中青年农民充分就业等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只要解决好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现实困难并使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其自然就有参保缴费的能力。对老人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这一做法也会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从而由被动参保变为主动参保。至此,上述种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4.强化新农保基金的安全监管,确保资金保值增值,这是新农保持续稳定发展的长久之计

新农保个人账户上的资金积累.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个人年轻时所进行的养老储蓄。因此。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必然是每个参保人都要考虑的问题。而从国家层面来讲。对于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拥有充足的养老基金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国家要拥有充足的养老基金,那就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保。所以,保证农民缴纳保费的安全性并提高其收益率则又成为了国家解决养老金积累问题的关键。而这样,也才可以使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这种权宜之计被真正的长久之计所替代。

基础养老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子女参保

一、引言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2009年9月我国开始试点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老有所养逐渐成为现实。与老农保相比。新农保的亮点之一就是规定:“凡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老人,不用缴费,就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①国家出台这样的政策.一方面是要让农村老人都享受到由国家财力支持的养老待遇,另一面也是为引导更多中青年农民积极参保。但在政策实际执行中。却出现了虽处于同一试点地区的年满60周岁的农村户籍老人。有的没领到基础养老金的现象。

一些农村老人被排除在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之外.这首先就有悖于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进而还会引发新的社会不公。而各试点地区对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的理解不同.导致各地对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界定不同.从而又给新农保工作造成管理上的混乱。除此之外。通过子女参保作为附加条件而实现的高参保率.还将使地方财政本来就困难的落后试点地区的新农保缴费补贴不堪重负。所以,为保证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新农保的长期施行.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修正并完善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这一政策规定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产生的问题

1.有悖于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进而还会引发新的社会不公

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安全网”和“减震器”.是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普惠性”是其重要特征。啵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因此,建立“普惠式”的农村养老保险便成为2009年推行新农保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新农保的实际推行中,《指导意见》中有关“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的规定,却在事实上违背了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进而还可能引发新的社会不公平。

根据规定。若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未参保,老人就不能领取基础养老金。这在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自动筛选机制.从而导致部分老人成为这一惠农政策下的“边缘人”。当然,这并不是国家设计该参保缴费机制的初衷。提高参保率。增加养老基金积累,让更多农民享受到有国家财政支撑的社会养老保险才是其目标所在。但当面对这样一群因制度安排原因所形成的“边缘人”。我们就不得不对新农保所倡导的“应保尽保”或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目标提出质疑。因为这些现实与目标的偏差.已在事实上证明了这样的规定是有悖于国家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的。另外,社会保障还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可以达到促进社会公平的目的。但新农保中关于老人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的做法却使得一些农村老人被排除在基础养老金领取范围之外.这势必将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因为恰恰是这些被制度“边缘化”的老人(如其子女是因经济困难而无法参保)。无论是依靠自我还是子女养老都缺乏保障。所以,他们才是更需要国家这部分基础养老金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人群。

2.由于新农保试点各地对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范围界定不同,将给新农保工作造成管理上的混舌

据调查.由于新农保试点各地对“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理解不同。就导致各地对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范围界定也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所有与老人户籍在同一个村委会,年龄在l6---59周岁之间且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儿子、儿媳、未婚的女儿及入赘的女婿、女儿都属于老人应当参保的子女:第二种是老人所有的子女都应当参保;第三种是根据户籍登记情况,与老人户籍在一起的子女必须参保。又由于目前新农保还处于县级统筹。所以。即便在同一省份的各地对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的范围界定也不尽相同,这必将给新农保今后的省级或更高层次统筹带来困难。

从政策执行效果看.三种范围界定标准是各有优劣。第一二种界定从短期看.有利于扩大新农保覆盖面,增加了养老金的积累。但从长期看,这样的规定(尤其是第二种)已带有半强制性缴费性质,破坏了新农保自愿参保的原则,也侵害了老人的权益,会给新农保的长期推行造成心理抵触和不稳定影响。第三种界定虽然对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界定要小些,但实际中,又出现了部分不愿参保的子女为不影响老人

领取基础养老金而提出与自己原本同一户籍的老人“分户”的现象。而且在有的地区,这种“分户”现象还愈演愈烈,使得“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不仅没能起到提高新农保参保率的作用。反而给当地的户籍管理部门增加了工作负担。不仅如此,部分农民利用“分户”这种“搭便车”行为来逃避参保.还将造成一定的社会道德风险。进而给新农保的实际管理工作造成混乱。

3.通过“捆绑式”缴费机制实现的高参保率,使地方财政困难的落后试点地区参保缴费补贴不堪重负 已有调查数据显示.自新农保试点以来,部分地区新农保参保率已高达90%甚至接近100%。对于这样的成绩.我们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又不能不思考:这90%或者近100%的参保率背后。“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带有附加条件性质的规定所带来的参保贡献又是多大?尤其是在那些经济不够发达.农民参保意识比较薄弱的试点地区。

事实证明,在这些地区,影响许多中青年农民参加新农保最直接或者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为了让自家老人能够领取到国家的基础养老金。而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提高了当地的新农保参保率。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农民都出于这样的目的而参保时,则会导致当地财政的不堪重负。因为按照新农保<指导意见》规定。地方政府每年至少要给新农保参保人不低于30元的缴费补贴(也即通常所说的“进口补”)。在那些地方财政困难的落后试点区.按照每年最低30元的缴费补贴算,每年给参保人的补贴就不是个小数目。再加上通过附加条件来达到的高参保率。就更会远远地超过其实际的财政负担能力。这样,一旦形成养老金的资金漏洞,地方政府给参保人的缴费补贴也就难以兑现,那整个新农保政策的执行也会面临难以为继的危险。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虽然新农保试点过程中.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的做法出现了上述种种问题,但总的来说,这样的规定是符合中国农村目前实际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农民不同于城镇职工.很多没有用人单位.故参保的随意性很大;二是我国农民社会养老意识薄弱,对新农保政策也缺乏了解。其对参保的抵触性也很大。如果国家不实行这种引导性甚至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参保政策.估计新农保在试点阶段就会遭到“冷落”,到老龄化危机真正到来之时.国家和个人都将无从应对。所以,在目前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不能对“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加以完全否定。当然,也不能对该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置之不理。关键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完善这一政策。

笔者的相关建议主要有:

1.缩小并明确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要求只要与老人同户籍的子女参保,老人就可领取基础养老金

这样的规定.大大降低了农村老人领取基础养老金的门槛,更多老人纳入领取之列.同时还可减轻因各地政策不一带来的社会不公和新农保管理工作的混乱。为使此建议真正发挥作用。笔者还建议配以三项具体措施:一是国家要在新农保《指导意见》基础上,以政策形式对新规定的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加以明确.从而避免各地区再存在不同理解。二是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要坚决杜绝与老人同一户籍的子女因不愿参加新农保而与老人“分户”现象的发生。三是各试点地区政府要重点关注被排除在农村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优抚等范围之外的缴费困难群体.让他们不要总是成为优惠政策的“边缘人”。对这类人群,在实际调查前提下,可以为其代缴部分养老金.使他们也能够参加到新农保中来。

2.加大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加快社会保险法等与农村养老保险相关的法律出台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开始实施时间较短.所以目前大部分农民对此还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再加上老农保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农民还担心自己参保会重蹈覆辙。所以。在广大农村加强对新农保的宣传乃当务之急。对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政策的宣传.一方面是要向农民讲明国家制定该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引导大家积极参保.同时还需向老人的参保子女说明,子女缴费是在为自己以后积累养老金,老人基础养老金并不会挤占他们所缴纳的保险费。这样让农民们了解到政策的有利性.更多的农民就会自党参保,也才能有效避免上述“捆绑式”参保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加快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出台也有利于解决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产生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法律对新农保的参保范围、基金筹集、养老金待遇以及基金监督管理等作出规定。所以,政策执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在“捆绑式”缴费机制下.即便是已参保的农民也还有许多的顾虑。如自己所缴纳保费的安全问题、养老金的待遇水平问题、新农保与其他养老制度的衔接问题等。这些顾虑,都可能成为今后已参保农民退保的影响因子。所以,通过“捆绑”带来的高参保率.并不能成为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长久之计。只有权威性的相关法律制定出来。才能给农民带来“定心丸”的作用。届时,即便没有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的硬性规定.农民们也会积极参保的。

3.充分发挥农村其他惠农政策的帮扶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让更多农民有能力缴纳养老保险费。这是解决上述问题走出“捆绑式”缴费模式的根本出路

在我国经济落后地区,农民收入较低。缴纳保费对于一些低收入家庭来说。增加了经济负担。在温饱问题没有或者刚好得到解决的时候.很多中青年农民并没有为今后的养老问题作过多打算.他们更关注当前的问题.如:子女的教育问题、父母的赡养问题、看病问题、就业问题等等。所以。国家应充分发挥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种粮直补等现有惠农政策的帮扶作用,帮助农民解决好当前困难。同时,还应通过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的投入。增加粮食产量并帮助中青年农民充分就业等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只要解决好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现实困难并使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其自然就有参保缴费的能力。对老人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这一做法也会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从而由被动参保变为主动参保。至此,上述种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4.强化新农保基金的安全监管,确保资金保值增值,这是新农保持续稳定发展的长久之计

新农保个人账户上的资金积累.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个人年轻时所进行的养老储蓄。因此。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必然是每个参保人都要考虑的问题。而从国家层面来讲。对于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拥有充足的养老基金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国家要拥有充足的养老基金,那就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保。所以,保证农民缴纳保费的安全性并提高其收益率则又成为了国家解决养老金积累问题的关键。而这样,也才可以使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这种权宜之计被真正的长久之计所替代。

基础养老金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子女参保

一、引言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2009年9月我国开始试点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老有所养逐渐成为现实。与老农保相比。新农保的亮点之一就是规定:“凡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老人,不用缴费,就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①国家出台这样的政策.一方面是要让农村老人都享受到由国家财力支持的养老待遇,另一面也是为引导更多中青年农民积极参保。但在政策实际执行中。却出现了虽处于同一试点地区的年满60周岁的农村户籍老人。有的没领到基础养老金的现象。

一些农村老人被排除在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之外.这首先就有悖于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进而还会引发新的社会不公。而各试点地区对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的理解不同.导致各地对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界定不同.从而又给新农保工作造成管理上的混乱。除此之外。通过子女参保作为附加条件而实现的高参保率.还将使地方财政本来就困难的落后试点地区的新农保缴费补贴不堪重负。所以,为保证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新农保的长期施行.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修正并完善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这一政策规定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产生的问题

1.有悖于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进而还会引发新的社会不公

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安全网”和“减震器”.是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普惠性”是其重要特征。啵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因此,建立“普惠式”的农村养老保险便成为2009年推行新农保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新农保的实际推行中,《指导意见》中有关“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的规定,却在事实上违背了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进而还可能引发新的社会不公平。

根据规定。若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未参保,老人就不能领取基础养老金。这在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自动筛选机制.从而导致部分老人成为这一惠农政策下的“边缘人”。当然,这并不是国家设计该参保缴费机制的初衷。提高参保率。增加养老基金积累,让更多农民享受到有国家财政支撑的社会养老保险才是其目标所在。但当面对这样一群因制度安排原因所形成的“边缘人”。我们就不得不对新农保所倡导的“应保尽保”或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目标提出质疑。因为这些现实与目标的偏差.已在事实上证明了这样的规定是有悖于国家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的。另外,社会保障还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可以达到促进社会公平的目的。但新农保中关于老人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的做法却使得一些农村老人被排除在基础养老金领取范围之外.这势必将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因为恰恰是这些被制度“边缘化”的老人(如其子女是因经济困难而无法参保)。无论是依靠自我还是子女养老都缺乏保障。所以,他们才是更需要国家这部分基础养老金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人群。

2.由于新农保试点各地对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范围界定不同,将给新农保工作造成管理上的混舌

据调查.由于新农保试点各地对“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理解不同。就导致各地对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范围界定也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所有与老人户籍在同一个村委会,年龄在l6---59周岁之间且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儿子、儿媳、未婚的女儿及入赘的女婿、女儿都属于老人应当参保的子女:第二种是老人所有的子女都应当参保;第三种是根据户籍登记情况,与老人户籍在一起的子女必须参保。又由于目前新农保还处于县级统筹。所以。即便在同一省份的各地对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的范围界定也不尽相同,这必将给新农保今后的省级或更高层次统筹带来困难。

从政策执行效果看.三种范围界定标准是各有优劣。第一二种界定从短期看.有利于扩大新农保覆盖面,增加了养老金的积累。但从长期看,这样的规定(尤其是第二种)已带有半强制性缴费性质,破坏了新农保自愿参保的原则,也侵害了老人的权益,会给新农保的长期推行造成心理抵触和不稳定影响。第三种界定虽然对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界定要小些,但实际中,又出现了部分不愿参保的子女为不影响老人领取基础养老金而提出与自己原本同一户籍的老人“分户”的

现象。而且在有的地区,这种“分户”现象还愈演愈烈,使得“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不仅没能起到提高新农保参保率的作用。反而给当地的户籍管理部门增加了工作负担。不仅如此,部分农民利用“分户”这种“搭便车”行为来逃避参保.还将造成一定的社会道德风险。进而给新农保的实际管理工作造成混乱。

3.通过“捆绑式”缴费机制实现的高参保率,使地方财政困难的落后试点地区参保缴费补贴不堪重负

已有调查数据显示.自新农保试点以来,部分地区新农保参保率已高达90%甚至接近100%。对于这样的成绩.我们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又不能不思考:这90%或者近100%的参保率背后。“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带有附加条件性质的规定所带来的参保贡献又是多大?尤其是在那些经济不够发达.农民参保意识比较薄弱的试点地区。

事实证明,在这些地区,影响许多中青年农民参加新农保最直接或者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为了让自家老人能够领取到国家的基础养老金。而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提高了当地的新农保参保率。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农民都出于这样的目的而参保时,则会导致当地财政的不堪重负。因为按照新农保<指导意见》规定。地方政府每年至少要给新农保参保人不低于30元的缴费补贴(也即通常所说的“进口补”)。在那些地方财政困难的落后试点区.按照每年最低30元的缴费补贴算,每年给参保人的补贴就不是个小数目。再加上通过附加条件来达到的高参保率。就更会远远地超过其实际的财政负担能力。这样,一旦形成养老金的资金漏洞,地方政府给参保人的缴费补贴也就难以兑现,那整个新农保政策的执行也会面临难以为继的危险。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虽然新农保试点过程中.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的做法出现了上述种种问题,但总的来说,这样的规定是符合中国农村目前实际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农民不同于城镇职工.很多没有用人单位.故参保的随意性很大;二是我国农民社会养老意识薄弱,对新农保政策也缺乏了解。其对参保的抵触性也很大。如果国家不实行这种引导性甚至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参保政策.估计新农保在试点阶段就会遭到“冷落”,到老龄化危机真正到来之时.国家和个人都将无从应对。所以,在目前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不能对“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加以完全否定。当然,也不能对该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置之不理。关键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完善这一政策。笔者的相关建议主要有:

1.缩小并明确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要求只要与老人同户籍的子女参保,老人就可领取基础养老金

这样的规定.大大降低了农村老人领取基础养老金的门槛,更多老人纳入领取之列.同时还可减轻因各地政策不一带来的社会不公和新农保管理工作的混乱。为使此建议真正发挥作用。笔者还建议配以三项具体措施:一是国家要在新农保《指导意见》基础上,以政策形式对新规定的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加以明确.从而避免各地区再存在不同理解。二是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要坚决杜绝与老人同一户籍的子女因不愿参加新农保而与老人“分户”现象的发生。三是各试点地区政府要重点关注被排除在农村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优抚等范围之外的缴费困难群体.让他们不要总是成为优惠政策的“边缘人”。对这类人群,在实际调查前提下,可以为其代缴部分养老金.使他们也能够参加到新农保中来。

2.加大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加快社会保险法等与农村养老保险相关的法律出台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开始实施时间较短.所以目前大部分农民对此还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再加上老农保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农民还担心自己参保会重蹈覆辙。所以。在广大农村加强对新农保的宣传乃当务之急。对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政策的宣传.一方面是要向农民讲明国家制定该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引导大家积极参保.同时还需向老人的参保子女说明,子女缴费是在为自己以后积累养老金,老人基础养老金并不会挤占他们所缴纳的保险费。这样让农民们了解到政策的有利性.更多的农民就会自党参保,也才能有效避免上述“捆绑式”参保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加快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出台也有利于解决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产生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法律对新农保的参保范围、基金筹集、养老金待遇以及基金监督管理等作出规定。所以,政策执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在“捆绑式”缴费机制下.即便是已参保的农民也还有许多的顾虑。如自己所缴纳保费的安全问题、养老金的待遇水平问题、新农保与其他养老制度的衔接问题等。这些顾虑,都可能成为今后已参保农民退保的影响因子。所以,通过“捆绑”带来的高参保率.并不能成为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长久之计。只有权威性的相关法律制定出来。才能给农民带来“定

心丸”的作用。届时,即便没有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的硬性规定.农民们也会积极参保的。

3.充分发挥农村其他惠农政策的帮扶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让更多农民有能力缴纳养老保险费。这是解决上述问题走出“捆绑式”缴费模式的根本出路

在我国经济落后地区,农民收入较低。缴纳保费对于一些低收入家庭来说。增加了经济负担。在温饱问题没有或者刚好得到解决的时候.很多中青年农民并没有为今后的养老问题作过多打算.他们更关注当前的问题.如:子女的教育问题、父母的赡养问题、看病问题、就业问题等等。所以。国家应充分发挥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种粮直补等现有惠农政策的帮扶作用,帮助农民解决好当前困难。同时,还应通过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的投入。增加粮食产量并帮助中青年农民充分就业等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只要解决好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现实困难并使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其自然就有参保缴费的能力。对老人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这一做法也会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从而由被动参保变为主动参保。至此,上述种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4.强化新农保基金的安全监管,确保资金保值增值,这是新农保持续稳定发展的长久之计

新农保个人账户上的资金积累.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个人年轻时所进行的养老储蓄。因此。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必然是每个参保人都要考虑的问题。而从国家层面来讲。对于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拥有充足的养老基金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国家要拥有充足的养老基金,那就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保。所以,保证农民缴纳保费的安全性并提高其收益率则又成为了国家解决养老金积累问题的关键。而这样,也才可以使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这种权宜之计被真正的长久之计所替代。

为了实现新农保资金的保值增值.我们可以从两存在信用危机,这是造成金融生态失衡的重要原因。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改善所运用的原因是不是相同的,解决了农村金融生态的恶化问题是否意味着优化了金融生态环境。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基础养老金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基本养老保险;积分制;单位缴费积分;个人缴费积分;社会统筹积分;基本养老积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59

[中图分类号] F8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8- 0094- 01

1 建立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积分的思路

如何解决当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只记载个人账户,不记载单位缴费问题,以及只有等到退休时才能计算基本养老金的做法,笔者引入积分的观点,实行个人基本养老积分的多少决定着个人的基本养老金。

用记分方法记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情况,对职工每月缴费分别记入个人缴费积分和单位缴费积分,单位缴费积分通过公式计算社会统筹积分,从社会统筹积分计算基础养老金计算基数,最后由基础养老金计算基数乘以系数得到基础养老金。个人缴费积分除以计发月数乘以0.10得到个人缴费养老金数。基础养老金和个人缴费养老金组成基本养老金。

反映个人缴费贡献的大小是基本养老积分。基本养老积分=社会统筹积分+个人缴费积分。

一改只有在退休时计算基本养老金的做法,实行以月为单位的方法,可以多时点,随时测算已获得基本养老金,有利于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人人争着缴费,关心缴费记录的局面,把基本养老积分当成基本养老金计发的唯一依据,促进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的形成。

2 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积分制的内容

(1)设定10%的上年社会月平均工资的缴费额为1个积分。计算积分保留4位小数。

(2)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分为单位和个人分别对应单位缴费积分和个人缴费积分。

(3)单位缴费积分通过公式计算社会统筹积分。社会统筹积分=单位缴费积分/2+累计缴费月数×单位缴费率/0.10/2,或=单位缴费积分/2+累计缴费月数(单位缴费率在0.20下情况简化)。

(4)个人缴费直接记入个人缴费积分。

(5)社会统筹积分和个人缴费积分共同组成基本养老积分。

(6)社会统筹积分的作用,①算出基础养老金计算基数,基础养老金计算基数就是等同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基础养老金计算基数=社会统筹积分×0.10×上年社会月平均工资/计缴费月数/单位缴费率。②计算或预测基础养老金数,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计算基数×累计缴费月数×系数

系数是缴费每满1年发给基数的1%,使用以月为单位就是1%/12等于0.083 333%

(7)个人缴费积分的作用,①计算基本养老金,个人缴费养老金=个人缴费积分×0.1×上年社会月平均工资/计发月数;②计算参保职工终结养老保险继承额,个人缴费继承额=个人缴费积分×0.10×在用上年社会平均工资-个人缴费积分×0.1×在用上年社会平均工资×已发养老金月数/计发月数

3 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积分制的优点

(1)允许职工缴费间断。职工在失业期间无经济来源,吃饭、生活都成问题,哪有钱交养老保险,职工可以不交,也可以今后补交或不补交养老保险,采取这样灵活的缴费方法更能反映实际,增加养老保险制度的灵活性。

(2)解决优惠缴费费率职工养老金待遇计算问题。对于实行20%费率的无单位缴费的职工,反映社会统筹积分少,能体现养老缴费积分区别,用以区别于28%缴费职工待遇,体现养老保险制度公平性。

(3)计日程功随时可以测得已取得养老金数,有利于建立缴费激励机制。基本养老积分成唯一依据,没有缴费就没有取得养老金的依据,可以防止有些人搭便车现象

(4)改变个人账户的认识,清除个人账户空账问题担忧。当前个人账户产生的问题主要有:①记账利率太低,小于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率,导致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达不到制度设计的水平,成为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②个人账户实行积累制,产生个人账户空账问题。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转变观念,重新认识个人账户,确立对个人账户的认识:①个人账户是计算基本养老金的依据之一,不能等同银行存款;②个人账户继承额只有在职工提前终结养老保险时才产生;③个人账户的设置不是基本养老保险的根本目的,只是起到补偿职工提前终结养老保险的作用。

基础养老金范文第8篇

到那时,将会三个纳税人供养一个老人。如果养老金是平均工资的55%的话,那就要求这三个人按照18%的费率缴纳养老保险。

一旦进入老龄社会,年轻人会意识到缴纳养老保险费可能无法收回,因而拒绝参保和缴费。为激励青年人增加工作和缴纳养老金税费,各国开始进行养老金结构调整,即国民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储蓄养老金。

老龄社会的养老金支付具有社会风险,二元结构具有分担风险的效果,即国家给面包,自己抹黄油。国民基础养老金要做到全覆盖、保基本,由政府确保发放的,来源可以是税收,也可以是社会保险费,现收现付,保证所有老人有饭吃。个人储蓄养老金属于自储公助型养老金计划,包括职业养老金、企业养老金和个人储蓄养老金,市场化投资运营,国家对缴费不与征收所得税。 党中央当从长计议,对中国养老金制度结构作出决策,即讲公平、又讲持续与激励。

我国养老金有很多欠债,1998年下岗好额提前退休工人的视同缴费工龄需要买单,计入职工个人账户的缴费被用于支付当期养老金形成的空账,城乡居民养老补贴,机关和全额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缴费和职业养老金单位缴费等等。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的头脑是清醒的,他一次高层论坛上提到,对养老金负债财政要担当,如果担当收支越来越不平衡的养老保险负债,他提出质疑。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国民基础养老金和社会保险养老金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国民基础养老金只解决所有老人吃面包问题,社会保险养老金是与职工缴费关联的养老金权益,支付水平相对高,属于抹黄油的问题。在工业化的法制国家,财政都要为基础养老金担当,基础养老金的支付水平受到物价水平和财政预算的约束,不能随意突破封顶线,否则将可能引发大面积的财政支付负担。那么,我国基础养老金的预算是什么,社会养老保险越来越不能平衡,该何处何从?

基础养老金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 个人账户储存额中断缴费

中图分类号: F24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张明和李浩都是1952年出生,1970年2月参加工作,2012年达到60岁退休年龄。张明每月基本养老金为4123.34元,李浩基本养老金为每月2749.38元,相差1373.96元。是什么原因造成两人退休金相差如此悬殊? 先来看看河北省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计发办法:

一、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国发[2005]38 号)要求,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现行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男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岁,女工人年满50岁,),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累计满 15 年的,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实,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办理退休手续后,可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缴费累计 12个月为 1 年。

(一)基础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1%。

其中: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参保人员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本人月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1992 年底以前历年本人月平均缴费工资指数取值为 1.0, 1993 年至建立个人账户前一年本人实际月平均缴费工资指数小于 1.2 时,按 1.2 计算。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本人退休年龄相对应 的计发月数(例如: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不再统一为120个月) 。计发个人账户养老金时,不足 1 年的按 1 年计算。

二、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前参加工作、2006 年 1 月以后退休的参保人员(即 “中人”,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和调节金。 )

(一) 过渡性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1.3% ×建立个人账户前缴费年限(98年1月1日前缴费年限,精确到月,1998年之后参加工作的,无此项) 。

(二)调节金。调节金为调节金基数乘以计发比例。 调节金基数为 130 元,计发比例 2006 年为 90%, 2007年为80%。以后每年递减 10%。。。。。2015年取消。同年退休,此项相同。2012年退休人员此项均为130*0.3=39元

下面以文章开头李浩和张明为例说明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李浩,出生时间是1952年10月,1970年2月参加工作(属于“中人”),2012年10月退休。2011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13.83元。经计算,该职工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5100.82元,全部缴费年限42年8个月,其中视同缴费月数286,建立个人账户前实际缴费月数49,建立个人账户后实际缴费月数为178,个人账户存储额69282.86元,个人账户计发月数为139,

基础养老金:(3013.83+5100.82)/2*42.75*1%=1734.51元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存储额69282.86/139=498.44元

过渡性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5100.82*1.3%*建立个人账户前缴费年限27.92=1727.69元

一定比例补贴和调节金:130*0.3=39元

李浩基本养老金合计:基础养老金1734.51+个人账户养老金498.44+过渡性养老金1851.39+补贴调节金39=4123.34元 /

张明,1952年5月出生,1970年2月参加工作,视同缴费年限286个月,建立个人账户前实际缴费月数49,建立个人账户后实际缴费月数173,个人账户储存额23160.79元,个人账户计发月数为139,

基础养老金:(3013.83+3316.83)/2*42.33*1%+3013.83*0=1339.88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23160.79/个人账户计发月数139=166.62

过渡性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3316.83*1.3%*27.92+3316.83*0=1203.88

一定比例补贴调和金:130*0.3=39

合计:1339.88+166.62+1203.88+39=2749.38

下面解释文章开始时的问题:

张明和李浩,同年出生,同年同月参加工作,都是60岁退休,但李浩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很高,基本都是按河北省养老保险的最高限来缴纳,他的个人账户存储额为69282.86元;但是张明很多时候是按养老保险最低限来缴纳,在职时看张明每月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差不多是李浩的五分之一,缴纳数额很少,他的个人账户存储额仅为23160.79元。所以张明退休时养老金比李浩少很多。个人账户储存额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养老金的前三项。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多,退休时拿到的养老金多;平时缴纳的养老保险费越少,个人账户存储额就少,退休时拿到的养老金就少。这一个原因造成两人基本养老金相差如此悬殊。

另外,除个人账户储存额的多少对退休后养老金的多少有直接影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也会造成退休时养老金有较大差异,那就是养老保险中断。下面仍以李浩举例说明:

李浩其他条件不变,假设1998年缴费中断一个月,总的缴费月数少一个月,个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也会略有减少,忽略不计,下面来看李浩的退休时基础养老金可以领取:

基础养老金:(2011年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013.83+中断前一年1997年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缴费工资474.33+个人指数化月平均工资5100.82)/3*42.67*1%+3013.83*0=1221.64

1998年李浩中断1个月,退休时与没有缴费中断时基础养老金每月相差:1734.51-1221.64=512.87元

如果李浩1998年和2000年各中断一个月,来看看每月基础养老金相差多少:1999年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535.08元:

(中断前一年1997年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474.33+中断前一年1999年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535.08+2011年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013.83+个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5100.82)/4*42.58*1%=971.26元。

与没有中断前相差:1734.51-971.26=763.25元。

如果不是计算,很难想象,李浩两次中断,缴费年限只少了2个月,个人账户没变,仅基本养老金中的基础养老金一项,每月少领取763.25元。

除去以上两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提请注意,养老金的多少还和缴费年限有直接关系。2012年审批退休时,河北省特殊工种女职工45岁退休,大部分基本养老金在1200元左右,有的略多,有的稍微少一点,因为缴费年限(不是工龄)少,所以基本养老金无论如何都不会太多。缴费年限越长,基本养老金就会越高;缴费年限越短,基本养老金就会越低。

综上所述:退休时基本养老金的多少,除和工龄长短有关外,还和个人账户储存额和是否有中断有密切关系。在职时,养老保险缴费越高,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就越多;反之,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就越少。现在一部分自己缴纳养老保险的人会比较在乎现在缴纳的基数,希望自己缴纳的越少越好,其实是交的多拿的多,交的少拿的少,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多缴纳养老保险,这样退休后才能有更好的保障。另外中断缴费对退休金影响十分严重,建议有中断的同志,密切关注社保局的政策,有补缴机会尽快尽早补缴,因补缴除本金外,还要补缴利息和额度较大的滞纳金,补缴越早,这些费用越低。

基础养老金范文第10篇

2017年企业退休养老金计算方法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不再统一是120了)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注: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在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到,在缴费年限相同的情况下,基础养老金的高低取决于个人的平均缴费指数,个人的平均缴费指数就是自己实际的缴费基数与社会平均工资之比的历年平均值。低限为0.6,高限为3。因此在养老金的两项计算中,无论何种情况,缴费基数越高,缴费的年限越长,养老金就会越高。养老金的领取是无限期规定的,只要领取人生存,就可以享受按月领取养老金的待遇,即使个人帐户养老金已经用完,仍然会继续按照原标准计发,况且,个人养老金还要逐年根据社会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的增加而增长。因此,活得越久,就可以领取得越多,相对于交费来说,肯定更加划算。

例如:根据上述公式,假定男职工在60岁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4000元。

累计缴费年限为15年时,

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0.6时,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0.6)2151%=480元

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1.0时,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1.0)2151%=600元

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3.0时,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3.0)2151%=1200元

累计缴费年限为40年时,

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0.6时,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0.6)2401%=1280元

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1.0时,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1.0)2401%=1600元

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3.0时,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3.0)2401%=3200元

个人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139

2017年企业退休养老金制度调整

国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是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不仅取决于退休时计发的数额,还要随国家基本养老金水平的调整而增加。计发办法只是计算确定了参保人员退休时的养老金待遇水平,而参保人员退休后平均还要生活25年以上,需要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因此,必须建立基本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在调整时需要考虑到工资增长、物价、养老保险基金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以当地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和上年度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一定比例确定。

2017年,我国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将同步适度提高,1亿多退休人员将因此受益。专家分析,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幅度或将高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幅度,未来应建立基本养老金的合理调整机制。

2017年2月,地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北京、上海等7省市成为国务院出台实施《基本养老保险投资管理办法》后,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拟定首批签约省份,已有包括共计3600亿元的基本养老基金开始委托进行投资运营。同时,国家层面的养老保险基金归集方案已经出台,其余省份正根据规定归集资金,但最终委托投资运营的基金规模还未确定。首批基本养老金权益类组合已先后启动开立账户程序,涉及优选价值和指数增强两大类组合,受托投资资金约100亿元。相关人士推测,待受托资金划转到账,相关账户大概率将于本月底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在此之前,现金、债券两大组合的养老金入市进程也在推进中。由此,基本养老金四大类组合离全面开启市场化之旅,只差临门一脚。

2017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7年将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这意味着从2005年开始,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将实现十三连涨。

2017年3月29日,财政部公布2017年中央财政预算,其中的一份预算说明中透露,从2017年1月1日起,按照平均5.5%的幅度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

人社部称2017年完善公务员事业单位工资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28日召开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说,预计我国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可达1300万人以上,超额完成1000万人的目标任务。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艰巨、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增多的情况下,稳住了就业基本盘,拓展了就业增长新空间,这为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尹蔚民说。

回顾一年来的社会保障工作,尹蔚民介绍,我国实现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同步调整,调整后的养老金已确保发放到位,1亿多退休人员因此受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也已经正式启动。

同时,已有30个省份实现了省内异地就医持卡结算。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420元,参保人员待遇得到更好保障。此外,我国再次阶段性降低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费率和失业保险费率,预计全年可降低企业成本1200多亿元。

为了推进放管服改革任务要求,我国在前五批已取消272项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基础上,又分两批取消职业资格162项,总计取消434项。

记者近日从相关部门获悉,明年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仍有望上涨,但目前涨幅尚未确定,需要根据财政支付能力、物价水平等影响因素综合计算。

为了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人社部明确今年养老金将启动投资运行,首批2万亿养老金的30%将进入股市。近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公告,公布了21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证券投资管理机构。这也意味着,养老金入市进入最后的倒计时。

焦点1

考虑养老基金压力涨幅放缓

相比往年,今年的养老金上调,较前些年10%的增长,涨幅已明显下降。同时,各地落地时间不一,从今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上涨6.5%以来,直到6月,上海市才公布养老金调整的具体方案,成为首个落实养老金上涨的地方。

今年8月,北京市公布养老金上涨方案,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上调至月均3573元。根据目前全国各地公布的养老金调整方案,各地调整的幅度基本上实现了国家要求的6.5%的水平,同时调整后的计发养老金也遵循多工作、多缴费、多得养老金的原则。

对于未来养老金如何调整,人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十三五时期,逐步建立覆盖全体参保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合理调整机制,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该负责人表示,明年养老金仍将上调。

对于养老金应该怎么调的问题,人社部原副部长胡晓义曾介绍,涨幅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付能力、物价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社保基金中养老基金本身的承受能力。

据介绍,涨幅放缓也是因为养老基金在承受压力,一方面老龄化社会步伐加快,需要领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则是在经济下行趋势下,我国在今年提出的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费率,使得上交的养老金有所减少。

焦点2

6000亿养老金或分批进入股市

自去年6月底人社部、财政部向社会公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以来,养老金的投资入市一直牵动着社会关注。人社部发言人李忠在三季度新闻会上透露,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合同已经印发,优选出第一批养老基金管理机构后,正式启动投资运营工作。

日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证券投资管理机构评审结果公告》,公布21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证券投资管理机构。养老金入市进入最后的倒计时。

养老金为什么要启动投资运营?人社部专家介绍,总量少、增长慢、开支大等因素影响着全国社保基金中养老金的承受能力。近几年,虽然养老基金总的收入额大于支出额,但是已经出现了收入增幅低于支付增幅的现象,同时降低企业成本还需要降低养老保险的费率。

一些地区经济转型不够到位,相当一部分国企的经济效益不好,而退休人员较多。一方面是参保缴费的人少,另一方面一些40后、50后纷纷退休,养老金开支量大。这位专家表示。

截至2017年,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累计结余3.53万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结余4592亿元,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累计结余总量近4万亿元。由于养老金投资需要地方归集,可运用的资金大概在2万亿元左右,按照30%的上限,最多可进入A股的资金总量在6000亿。有机构分析,养老金投资入市或将分批进入股市。

焦点3

将逐步提高居民养老金标准

除了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水平,城乡居民的养老金待遇也广受人们关注。据悉,我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长期以来维持在每月55元的水平。2017年全国基础养老金首次提高待遇标准,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70元。不过,人社部也介绍,全国已有27个省份、2500多个县级政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对于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偏低的问题,人社部农村社会保险司司长刘从龙表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还处于一个打基础的阶段,覆盖1.5亿人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政的投入还不到1000亿元。据其介绍,人社部经与财政部积极协商,未来将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

对于未来居民养老金待遇是否会长期维持较低发放水平,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财政应形成稳定的投入,探索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作为政府主办的社会保险金,政府的责任是责无旁贷的。现在居民缴费很少,财政要形成稳定投入机制,养老金才能达到保障城乡老年人生活的作用。

不过,今年政策也体现在了对贫困人口养老方面的支持上。在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方面,人社部要求,在提高最低缴费档次时,对贫困人口保留现行最低缴费档次,减轻其缴费负担。未来将探索建立政府或集体按最低缴费档次,为贫困人口代缴全部或部分养老保险费的机制,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贫困地区基础养老金标准。

声音

上一篇:基础体温范文 下一篇:公共基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