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知识范文

时间:2023-07-20 11:12:50

健康心理知识

健康心理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青少年 长期的心理压力 高考成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 厌学 紧张的人际关系 健康心理培养 并重

2006年5月24日的泉州晚报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辽宁省桓仁县一个重点高中的尖子生王家兴忽然惧怕上课铃声,1994年即当年高考前夕“临阵脱逃”休学。原本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他休学后回家竟发展到不想听见人说话,不想见任何人。只好躲进山里,成了一个连家人都很难接近的怪物。后来,又发展到了一天24个小时都要在四肢上套上塑料袋,成了一个可怜可笑的“袋中人”。这位袋中人被诊断为患有强迫症、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

现有的心理研究显示: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病,有调查显示,青少年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其中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大多数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长期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时,容易导致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全球化的中国人民处在一个吃喝不愁的和平、稳定时期,为什么中国的青少年会有“长期的较大的心理压力”呢?

笔者试分析如下:

根源:高考成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

作为我国升学考试制度之一的高考自1977年恢复以来,确实对调动中小学积极性,监控基础教育质量,对国家选拔优秀人才,为社会各阶层之间流动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渠道,体现了社会的公正、公平和公开,很多因出身和地位而无法取得推荐上大学资格的普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1977年中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27万人,比例是21∶1。如今这些人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坚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检讨中国高考制度》新华社 《环球》杂志)

可是当中国走进20世纪80年代时,中国流行的思想是“从苏格拉底的‘知识就是德性’到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再到今天的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就是金钱’,知识越来越为科学所专用,越来越与人的德性和品格相脱离,即知识越来越成为纯粹理智性的计算和操作性的工程技术。”(卢风《知识与智慧:现代文明中的二律背反》,《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3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教育必然地在这追求知识、技术、实用技能的世界现代化洪流流动过程中异化为纯功利性的训练。中国教育制度之一高考制度也违背了弥补人才断层的“不拘一降人才”的设立初衷,异化成了“人生第一考”“一考定终身”的状态。高考分数自然而然被当作了唯一的评判标准。

统一的高考制度用同一标准选拔学生,严重扭曲了我国社会的人才评价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观念。由于这个制度是国家推行的,在人们心中具有权威性,因此,家长和社会用这一标准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门用它衡量学校、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优劣,家长用它要求子女。然最终和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中国教育的对象--学生。统一的高考制度严重扭曲了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幸运地跨入大学门槛的大学生也由于长期的压力得不到释放再增添强大的就业压力,自然没能幸免心理疾病的侵害。

1.严重的厌学情绪

高考,考的不仅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也对整个教育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小学、中学,甚至幼儿园的教育,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为高考进行的各种考试在当代的中国青少年眼中成了一个魔鬼,它吞噬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青春、理想和梦,留下是一个会死记硬背的躯壳,学生成了只有知识、技能而无生气、活力的“知识动物”。“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世人的眼里,高考的失败就是人生的失败,考试能决定的东西太多了。而家长、老师一味地强调考试更加重了学生的厌恶的情绪和恐惧的心理。据《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有三份之二的学生感到考试压力很大,66%的学生认为“分数对一个学生很重要”,58%的学生认为“考试对自己的压力很大”,而50%的学生对于“现在的成绩不好没关系,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能力”的说法持否定态度。老师为考而教,整齐划一的教材,整齐划一的教学方法;学生为考而学,整齐划一的个性,整齐划一的创造色彩。

因此,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缺少求知的激情,学习由此成为了一种劳役。当代中小学生的厌学情绪非常的强,他们觉得学习就象一个恶魔在缠绕着他们。据《中国妇女报》1999年8月8日的报道,对北京等10个省市3000名中小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表明,高中生仅有4.3%是因为喜欢读书而上学。我厌恶上学。因为永无止境的大小考,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庞大的作业量使我吃不消,因为来自老师家长及社会舆论等各方面的压力使我难以承受。我不喜欢这些,不喜欢背着十几斤重的书包,天天起早贪黑的去受折磨,不喜欢天天穿梭在老师的脸色和家长的责备中。(《北京晚报》1998年3月22日)

不堪巨大的学习痛苦和精神压力的青少年有很多选择自杀、杀父、杀母、杀老师以使自己从重负和绝望中彻底解脱。1992年11月16日一个边远偏僻的山区小镇,5个女孩(三个9岁,一个8岁,一个10岁)因感到读书太难和满足不了家长的“望女成凤”的愿望而集体上吊自杀;1997年2月20日,贵阳市以为名叫李渊的中学生因忍受不了老师“差生”的侮辱和不让上课的惩罚而自杀;1998年3月23日宜昌市五中14岁的初二学生周付宇因忍受不了班主任的侮辱和刁难而从19层高的楼顶跳下身亡;1998年4月2日,牡丹江市十一中的初三学生李非因考试没有考好,害怕妈妈的责骂,亲手把爸爸妈妈杀死在自己家里;1999年3月28日北京市19岁的高三学生朱宇因不服母亲的严格管教和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把镇静剂放在母亲的感冒冲剂了把母亲害死,并伙同其同学把尸体肢解抛入公园的湖中;2000年1月17日,浙江金华市第四中学17岁的学生徐力因不堪忍受学习成绩排名次和家长的压力用木柄榔头把母亲砸死……血淋淋的事实在说话,过分地强调考试成绩,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易造成青少年性格的扭曲,使得他们仅仅获得了认识外部世界的知识、技能而忘却了认识自己的内在心灵。本来朝气蓬勃的青少年被培养成了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被异化的人。“剥夺了权利,剥夺了自由,剥夺了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我们不就成了一种机器了吗?一种让家长、让学校,让一个最先进的那种模式制造出来的一代吗?这就是大人们天天说的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吗?再说,当我们一个个变成考试机器后,我们的快乐,我们的创造、我们的灵智,还有我们的爱情都泯灭后,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还有什么可以吸引我们生命活力的源泉?”(何建明:《中国高考报告》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紧张的人际关系

存在主义哲学家赫舍尔在经典之作《人是谁》中指出:“现代人的悲剧在于是这样一个存在:他竟忘记了‘人是谁’这个问题。”“我们知道人制造什么,但我们不知道人是什么。”正如弗洛姆所批判的,我们现在的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造就社会机器有用的公民,而不是针对学生个性的发展。青春期原本是每一个人都要遇到的一个新奇、激动,富有浪漫幻想而又充满不安、躁动、困惑的时期。老师、家长原本应从科学的角度传授青春期方面的生理、心理卫生知识,帮助青少年料理自己的生活和处理青春期的躁动和不安。可是呢?“从对6092例中学生和3360例大学生的调查得知,他们大部分对父母和教师在这方面不够信任。我们曾经问他们,‘你认为谁对你传授的性知识最丰富,有用?’回答是父母占9.1%,是兄弟姐妹占3.8%而回答是同学、朋友的却占80.7%”随着生理的成熟,青少年的性意识开始萌芽、觉醒,最突出的就是我们所谓的“早恋”。处在青春期的男女中学生彼此之间发生爱慕、爱怜、爱情关系是很正常的事情。遗憾的是,老师和家长高喊着“一考定终身”的口号,不以为然地“学生知道什么爱情”没能正确地理解和指导青少年,反而误解禁止。据调查,在家长、老师对待学生早恋的态度上,“理解同情”的家长占30.9%,老师占25.5%;“不过问”的家长占4.4%,老师占26%;“反对或压制”的家长占64.7%,老师占48.3%。竟有64.7%家长,48.3%的老师旗帜鲜明地反对并压制“早恋”。这一对青少年独立人格的不尊重及无原则强调考试、升学,造成了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的关系紧张。

据《中国教育报》1999年9月1日的“教育新闻调查”表明:在新时期的中国教育中,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出的倾向性问题是教师的高压,学生的厌学,师生感情产生隔膜,师生之间知识传递的渠道在拓宽,而感情沟通的渠道在缩小。有40%的学生觉得与老师在一起时无所谓开心不开心,12%的学生不大开心和很不开心;对班主任老师不大喜欢和很讨厌的占13.2%,说不清的占23.8%;认为所有学生都信任自己的教师占1.3%虽然61.3%的教师很愿意和所有的学生交朋友,但最想找班主任老师的或找某个老师说心里话的学生仅有4.8%。4.8%的信任率闪着信任危机的红灯。当学生不信任老师,怎么会向老师请教人生的意义,做人的道理和行为规范?又怎么会向老师诉说人生的失意、青春期的躁动不安和精神的困惑?如此情况下“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何塑造人类的灵魂?

另外,据四川省的一项调查表明,有75%的学生认为自己最亲近的是同学,其次是爷爷奶奶,认为家长(父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只占18%。18%只能是同4.8%一样再一次警示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普遍不信任家长。

学生不信任老师,孩子不亲近家长,满头的压力,满腔的苦闷,满腹的烦恼,如何得到正确的疏导。青少年们只能是更加的苦闷,更加的烦恼、更加的无助,进而造成学习压力过大,心理紧张,情绪无常。

从上面分析来看,高考作为一种考试制度,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这种形式上的公平不需要完全依靠花钱买的,不需要完全靠权势占有的,相对来说是靠能力,尽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必须是人人有机会),但只要是想读书的人,都能设法得到读书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实在找不到比高考更为科学合理的选拔人才的途径和方式。而且事实证明,推行高考制度的20年里通过高考的确向高校输送了相当多的优秀人才,因此现行的高考制度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然而高考,这一由国家包办的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地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和选拔人才,使得社会统一地用这一个标准来衡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很多家长,都希望子女能上大学,也只有统一地用这个标准来要求学校和子女,正如一位旅美教育学专家反思中国高考制度时说,高考好像是制约人才资源发展的瓶颈,“瓶口外――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引导着全国的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为一个目的培养一流考生;瓶口内――按照陈旧而落后的评价体系去扩大招生、培养更多‘高质量的考生’,而不是‘高素质的学生’。”(《检讨中国高考制度》新华社《环球》杂志)

这便导致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只能用统一的规格型号、统一的技术性能、统一的质量标准来衡量和要求青少年,把学校异化成一家培养“标准件”的工厂,把学校教育异化为一种培养考试机器的手段。在这种手段的理性支配下,青少年的兴趣、爱好、特长被扼杀了,青少年的天性、灵性、悟性被泯灭了,青少年的理想、憧憬、追求被窒息了。

然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曾讲过:“青少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心理学家艾里克森也指出的:“青少年期是自我同一性混乱与同一性形成相冲突,从而获得新的同一性的时期。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时期,容易出现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

因此中国教育在注重知识的传授时,同时应关注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培养,尤其是在高中教育,切不能忽略教育的另一方面的功能――精神追求和人文精神养育。

由于中国特殊国情,要改变现行的教育状况,改革高考制度,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期并且艰巨的过程。我们可以先从学校教育着手,把健康心理培育与知识传授并重。正如李国杰院士指出的:“一个人的素质象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容易被人看到的学历和专业知识只是一小部分,而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是责任感、价值观、毅力、协作能力等等。成小事者主要靠业务本领,成大事者靠德行和综合素质。”

另外,如果仅仅把高考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把考试成绩作为一种参考,将减轻学校和教师对以升学率和教学成绩为主的考评落后的担心,进而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中小学生的长期学业压力。如复旦大学2005年采用的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优秀创新人才选拔新机制的举措,便值得广泛地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

[2]《环球》之《检讨中国高考制度》

[3]卢风.《知识与智慧:现代文明中的二律背反》,《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3期

[4]何建明.《中国高考报告》,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5]贺春兰.《关注人才》,《人民政协报》,1999年1月

健康心理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理学科;调节情绪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177-01

中等职业学生大都成绩不理想,思想道德需要再造。由初中升中职后,因学习环境的改变,老师与同学都不同于初级中学,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身边人和事的关怀;缺乏积极的理想追求,得过且过;学习没有目标,缺乏学习动力;人际交往经验差等问题。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培养健康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应做而必须做好的一件大事。

一、利用地理环境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性格的形成

ブ兄把生来自全国各地,有南方的、北方的;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平原的、山区的,从小生长的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又多为住读生,使得不同性格的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引起了很多的矛盾。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特别容易冲动,各地方来的学生喜欢形成小团体,特别喜欢打群架,甚至动用管制刀具,引起流血事件。

ド活在中原南方地区的人,为了躲避酷暑,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所以那里人的性格暴躁易发怒。 以武汉为例:武汉是个地处于南北夹缝中的城市,这对于北方,武汉的冬天寒冷,气温可达零下好几度,今年武汉出现了零下8度的天气,而内室多数没有暖气。在夏天没有北方的凉爽,当北方人夏夜盖着薄被睡觉时,武汉人要熬过闷热得几近残酷的夜晚。对于南方,武汉的夏天有它的湿热,温度高达40度甚至更高,而冬天又没有它的温暖,当南方人穿着毛衣过春节时,武汉人却不得不在家里开空调取暖。所以武汉这地方便有了南北方各自的短处:夏天的高温湿热和冬天的天寒地冻。为此,武汉人的性格呈南北兼有之状:既有北方人的豪爽,又有南方人的精明;既有北方人之蛮,亦有南方人之狡。大热大冷的生存环境,让人的性格亦大起大落。所以武汉人易暴易怒,但也易解积怨,不计前嫌,情绪来得快去得快。来武汉长居的外地人,同样摆脱不了这气候的影响,身不由己地武汉化了。而仅到此一游的外地人,只是撞见武汉人的易暴易怒,却见不到武汉人一笑中尽释前嫌的一面,由此而容易对武汉人怀有偏见。 所以与武汉人相处时间短的人,多半会对武汉人持贬意评价;但同武汉人相处时间长的人一定会体会到武汉人性格的可爱。

ゾ幼谖屡宜人的水乡的人们,因为有水,气候湿润温和,风景秀丽,万物生机盎然,所以,人们往往对周围事物很敏感,比较多情善感,也很机智敏捷,大都活泼好动,反应速度快,热情,喜与人交往,注意力易转移,志趣易变。

ド角居民,因为山高地广,人烟稀少,开门见山,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便养成了说话声音宏亮,商量事情直爽,对人诚实的性格。他们有山的脊梁,松的毅力,盘石的稳健,乡土的纯朴,金子的心。如我校有长阳来的学生,他们淳朴,孝敬父母,做事不怕吃亏,但他们性子野,爱打群架,比较自卑。

コて谏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因生活在高楼大厦林立,工矿企业众多,温度较高,降水较少,空气不清新畅通的环境里,常常形成了孤僻忧郁的性格。城里人因为在单位等集体中磨砺久了,比较现实,外向大方,有集体生活意识,比较现实、讲究,性格温和,较能沉得住气。

ニ以,一个地方的人的性格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地方的地理环境造就的,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容易滋生出什么样的性格的人,就像同样是一种植物一样,在有些地方长得婀娜多姿,而在有些地方却是刚劲遒健的。让学生了解这些,可以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避免冲突。

二、帮助学生调整心态适应天气变化

ヌ炱变化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对人的心理活动也有重要影响,一年四季,总有一些人的心情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意志力不强的学生更是表现突出。

ノ浜菏粞侨却湿润气候,春霉、夏热、秋燥、冬寒,对学生的情绪影响较大。春天天气有时说变就变,反复无常,忽晴忽雨,乍寒乍暖。又有梅雨季节,弥漫着水汽,到处是湿漉漉的。人的皮肤上粘糊糊的,一点也不爽滑。物件很容易发霉。因此,有人称其为霉雨季节,因此人情绪很不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及至心神不安,如何安抚学生烦躁的情绪呢?我引导学生调整好学习与休息的时间,做到早睡早起,保证午休时间,维持充足睡眠。坚持锻炼身体,经常散散心,放松绷紧的神经。即使做错了事,也不要责备自己,勇敢地面对现实。如果遇到不顺心的事,应该找到合适的方式将心里的怨气发泄出来,如果心中有不满应该向家人、教师或好朋友倾诉。应当合理饮食,多吃清淡的食物,多饮水,保持教室、寝室通风。

サ搅讼奶欤骄阳如火,空气烫人,简直连呼吸都会出汗的高温。学生慵懒、颓废、打不起精神来,情绪降到了最低,情绪失控容易发生过激行为,打架事件时有发生。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调节呢?首先,让学生意识到夏天是个容易发火的季节,所以要善于自我克制,不要动辄发怒。发火只会使人烦躁,犹如火上加油,更加感到热。其次,改善教室、寝室环境,增加通风降温设备,挂上窗帘以减少阳光辐射热,用冷水拖地板,降低室内温度。心静自然凉,居室阴凉,性情也会平静。第三,让学生多听旋律优美的轻音乐,有助于稳定情绪,降“火”。第四,情绪转移,“冷处理”。在与同学交往中,发现对方心情烦躁,讲话生硬,就应转移话题。若发现对方突然改变话题,就应反省自己是否“火药味”太浓?

デ锾欤经过夏季的持续高温,人体能量消耗透支,而立秋之后,随着天气逐渐转凉,学生的情绪容易因身体能量消耗过多而出现疲软、困乏等状况,当秋季来临的时候,秋风起,落叶飘,心中不免产生凄凉、苦闷、垂暮之感,学生易消沉、低落、伤感。平时内向、敏感的学生表现更突出。这时我们鼓励学生多到室外运动,增加阳光照射,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可以调动人的情绪,增强兴奋性,减轻或消除抑郁情绪。少吃油炸、油腻的食品,多吃水果,补充充足的水分,多吃些含糖量高的食物,帮助学生调节心情。

ザ天,很多学生出现意志消沉、情绪低落、慵懒乏力的症状,对所有事物的兴趣都降低了,对学习兴趣降到最低,很多学生迟到、旷课,甚至赖在床上不起来。我没有一味地责怪学生,而是教学生一个类似阿Q的自我安慰法,就是多想好事、喜事,在教室、寝室多布置一些红色的图片, 同时室内白天不要挂窗帘,晚间增加灯的亮度。要学生早睡晚起,适当推迟早锻炼的时间。要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如跑步、快走、打拳以及进行各种球类运动等,通过运动,体内的新陈代谢加快,会使人变得开朗、精神愉快。带学生登高远眺,欣赏自然美景,使学生心胸开阔。

ノ浜菏械乃募舅涠即嬖谧耪庋、那样的恶劣天气,但武汉市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各个气候带的植物都能在这里生长,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色,春天有桃花;夏季有荷花;秋天的桂花、菊展;冬季的梅展。武汉到处既可见寒带的松树、柏树、又可见热带的樟树、桉树等。我有意识的在不同的季节让学生欣赏不同的美景,去陶冶他们的情操,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

健康心理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学生 健康心理 老师 优秀人格 因材施教

有一天和孩子的幼儿园老师交谈,讲到现在的幼儿生活很苦很累,小小年纪就得学习各种知识,还得学习各种技能,学习的压力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毕业,甚至更长。

谈到学习,我不由的立刻想到了我曾经带过的那些中学生,我的那些可爱又让人怜惜的孩子们,每当我读着他们的周记,就仿佛走进了一个个夜晚,在这一个个夜晚又走上了一条没有尽头的长路,路两边都是些闪着微弱的、昏暗的灯光的小屋,打开每扇门你都会看到一颗颗受着煎熬的、不快乐的心灵。他们的痛苦大都来自各种各样的压力,当然主要是学习上的压力。一想到我的学生正是人生时光中最灿烂的年龄,内心却天天处在黑暗的夜里,受着各种压力的折磨,我的内心就一刻不能平静。我无数次地想,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可是我们需要学习什么?什么才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尤其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什么对他们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不停地思考这些问题,而作为一名曾经经过学生阶段又进入社会工作有一点人生经验的个人,我认为中学生学习具有一种健康心理才是最重要的,它是各种学习的基础。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曾在几千年前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为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认为知识是要围绕生命的,它是应围绕生命服务的,而不是相反的。我国这些年提倡的素质教育,也正和庄子所说的一样,教学知识要围绕学生本身的成长和发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能因为对知识的追求而忽略甚至放弃对于学生本身的教育。因此,在中学教育阶段突出学生优秀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做到以人为本,是切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中之重。

一、对中学生的心理变化要及时研究,掌握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中学生走过了少儿时期,刚刚萌发的“自我”意识还处在感性的、行象化的阶段,他们缺少个体的主动性,身心接受的社会化影响往往局限于家庭和学校教育较狭小的范围,这个时期就是一个人的初次社会化的时期。

中学生完成自然生理过程以后,由于思维和知识的发展,他们所有的知识和发展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他们的记忆也更多的采用理解和逻辑的方法,通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活动,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发展也由形式逻辑思维走向辨证思维。由于知识的不断积累,中学生表现出思维的独立批判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同时表现出自我意识的强化。这里说的自我意识即自我感觉或自我评估等,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往往以信心或信念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对个体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一般都会有较好的行为效果。自我意识的强化,也就是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意识的产生和逐渐增强。由于中学时期是集中接受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较广泛接受社会经验时期,他们都有一种主动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欲望,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欲使之渴望清晰地把握自己内心的活动,主动地根据自我意向进入社会角色,从而产生一种自我角色认同的趋向。

正是对中学生这种心理状况的分析,使教师肩上的使命就特别重大,这个时期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将影响一个人今后的发展,甚至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中学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二、有了健康心理,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学习知识才能积极主动,教授知识也才有意义

我们在上面论述了中学时期学生的心理处在一个自我角色认同的基础时期,正是这个基础才特别重要,我们都知道建筑上的一个简单道理,要盖高楼必须打好基础,同样的道理,学生要全面发展,就像盖高楼一样需得有一个良好而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指的就是健康心理。我国早在古代唐宋家之一的韩愈就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所讲的传道,我认为就是指教师对学生健康心理和优秀人格的培养,它是首要的,是基础,其次才是受业。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古人已经意识到健康心理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而现代科学家对人类心理的研究发现,一个人只有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才能更好地、更快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我国在古代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这就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的教育模式,这种施教方式是适合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的,当然每个学生是乐意接受的,那么他的心理是愉悦的,学习是主动的,施教者教的才有实际的意义。现在人们都在说的快乐学习其实就是指在一种健康愉悦的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如此学生才能全面发展,教授的知识也才有实际的意义。

综上所述,中学生学习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来学习知识,使学习知识的效率更高,对自身、家庭、社会有更好的作用,这就是必须要在一种健康心理的状态下来完成,这种健康心理的养成主要来自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就具体落实到每个教师工作中,所以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始终培养学生保持一种健康心理,即积极乐观宽容自信以及助人为乐向上等良好心理,从而为学生学习知识以及优秀人格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健康心理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健康心理学;自然观;科学技术;研究方法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221-03

自然辩证法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进行哲学概括的学科(刘大椿,2008),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交叉与综合,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任何一个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都遵循自然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健康心理学也不例外。健康心理学是研究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等心理活动和心理社会压力与生理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因果关系的理论体系(李虹,2007)。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健康心理学的目标在于保持并促进健康水平,预防并治疗疾病,鉴别病因以及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联,分析并改善医疗保障体系和健康政策。从自然辩证法角度分析健康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认识健康心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探究心理因素如何使人们保持健康、使人们生病以及应对疾病,提高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实践活动的质量与效率,从而达到最佳健康水平。

一、健康心理学的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物质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是系统,物质系统是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基本的、普遍的存在方式。第一,健康心理学认为,健康系统具有整体性,健康心理学领域疾病与健康被看成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两者有重叠和交叉、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第二,在健康心理学看来,健康系统是不断变化的实体,其组成部分通过交换能量、物质和信息而保持着相互联系。第三,开放性。健康心理学汲取了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流行病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理论。因而,健康心理学研究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特征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自然观的具体表现。

(二)演进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演进自然观指明,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按其内在的固有规律运动、演化、发展和灭亡。人类对健康的理解经历了生物医学模式,身心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健康观的演变影响了现代心身医学、行为医学、医学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与变化,为健康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健康心理学学科独立的标志是1978年美国心理学会健康心理学分会的成立。健康心理学不是封闭、静止的理论体系,它随着社会实践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修正、丰富和发展。中国健康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经过20多年迅速发展,学界陆续创办了《中国心理卫生》、《临床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学术期刊。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历史沿革一样,健康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也遵循自然界各种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

健康心理学领域具体研究也秉承辩证唯物主义演进自然观,例如人的毕生发展,人的生理系统、心理系统和社会系统都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改变。一个人的特征与其早先成长历程、目前发展水平和今后可能的发展过程都密切相关,健康与疾病的特征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改变,不同年龄的疾病存在明显差异。

(三)生态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生态自然观是解决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矛盾冲突的基本模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健康心理学正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其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人类生理、心理、社会、情绪和精神的全面健康。这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具有共同利益,符合自然辩证法生态自然观的要求。人类生活方式是健康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影响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社会因素。过度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奢靡生活习惯一方面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加剧了对自然的破坏程度。健康心理学研究实践重在预防不良行为与各种身心疾病,引导人们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二、科学技术是健康心理学发展的推动力

科学技术本身变成了日益庞大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建制(谭斌昭,2006),同时科学技术的成果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健康心理学发展的特殊规律,是自然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在科学技术领域发展中的生动表现。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直接推动了健康心理学研究方式多样化、发展速度加快、价值取向人性化。另一方面,科学技术通过促进相关学科知识与技术创新,间接推动健康心理学的良好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对与健康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学科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包括医学、生物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的高速发展。

三、健康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研究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本过程及其手段、方式的理论体系,其核心内容是建立自然科学知识、创造技术成果的途径与手段(陈光,2004)。科学研究方法是从科学研究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准则、规律,其中观察法、实验法、模型法、测验法、调查法、归纳法等被健康心理学研究广泛应用,科研方法发展也是健康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方面,大体分为实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两类。

(一)实验研究

心理实验是指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对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进行观察,记录和测定,从而确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关系的方法。实验研究具有主动性、重复性、验证性和精确性,能够发现心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内容属于健康心理学范畴的设计常被称为健康研究实验。以应激研究为例,首先需要建立假设(应激水平越高,患心脏病可能性越大),其次选取适当的样本随机分组,通过不同程度的生理唤起操控自变量应激水平,最后比较因变量的结果差异。得出研究结论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发生变化,2.原因在结果之前,3.所有其他解释均被排除。

(二)非实验研究

1.相关研究

当研究者需要探寻变量之间的关系,又不能对自变量进行操控时,相关研究变得很有价值。相关研究是探索两个变量间统计学相关程度和方向的非实验性研究,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代表变量的相关程度。若要探究运动量与体重的关系,先测得被试一周的运动量和体重,计算两者的相关系数,说明运动量改变,体重也随之发生变化,但不能据此做出运动量改变导致体重变化的结论。相关分析能为健康研究实验设计指明方向,找出可能影响疾病的危险因素。

2.准实验研究

有时研究者会根据一些机体变量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如男性和女性、自我效能感高低,这种对象不是随机分组,变量未经过操控的研究设计即准实验研究。其主要包括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前者重在分析研究对象的历史资料,探寻疾病的普遍性原因;后者研究某一时间某个变量的差别是否和一段时间后另一个变量的差别有关,发现某些特征或事件与疾病的关系。此外,成长研究法也属于准实验研究,年龄段视角是健康与疾病研究的重要途径,侧重了解观察不同年龄阶段的差异。对于年龄变量,又可分为断面研究和纵向研究。

3.基因研究

基因研究能够帮助研究者了解遗传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包括双胞胎研究、收养研究两种。大多数有关遗传因素的研究都聚焦于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表象上的差异,其基本假设是同卵双生子的差别来自环境因素,相同特征由遗传决定;异卵双生子的差异由环境和遗传共同决定。收养研究则是比较被收养孩子的特征与他们亲生父母及养父母之间的异同,若被收养的孩子更像亲生父母,便可以看出遗传因素的作用。

四、健康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

从自然辩证法视角审视健康心理学的迅速发展,其研究内容、取向和方法上呈现出一些新趋势。第一,加入了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心理治疗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积极健康心理学以人的积极力量、智慧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疾病状态的人们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处于正常状态的人们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与社会生活、远离疾病、长伴健康。第二,越来越关注文化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以文化为中心的观念提供了除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对人类行为解释之外的第四个解释维度(叶浩生,2001;付翠,汪新建,2006)。文化转向使文化在心理障碍建构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也推动了健康心理学研究重视跨文化差异。第三,质的研究方法得到健康心理学研究者更多重视和应用。研究者对特定情境不进行操纵或干预,运用各种办法收集与现场自然发生事件相关联的一切原始资料,然后从其关系结构发现事件发生的缘由和意义。质的研究与整体健康模式、健康的动态性、健康促进的主体性存在许多契合之处。

参考文献:

[1]陈光.自然辩证法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付翠,汪新建.心理障碍的文化建构――健康心理学发展中的新趋向[J].心理学探新,2006,(26):25-29.

[4]顾瑜琦,刘克俭.健康心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李虹.健康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6]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Rice,P. L.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8]谭斌昭.当代自然辩证法导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健康心理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健康心理学;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现状

健康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探讨和解决有关保持或促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的心理学分支。它主要研究心理学在矫正影响人类健康或导致疾病的某些不良行为,尤其是在预防不良行为与各种疾病发生中所应发挥的特殊功能;探求运用心理学知识改进医疗与护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保健措施,节省医疗保健费用和减少社会损失的途径,以及对有关的卫生决策提出建议。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心理学与预防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是一个专业学术性的期刊,主要栏目划分为群体心理研究、精神卫生研究、学校心理研究、心身医学研究、综述、心理评估与心理干预、个案研究等;每个栏目刊载相应研究领域的文章。本调查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近5年来所刊载的所有文章进行分类统计,透析中国健康心理学的近年的研究概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对《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至2006年5年中所刊载的文章进行分类统计,所刊载文章共有1289篇,其中2002年256篇,2003年217篇,2004年209篇,2005年204篇,2006年303篇。

1.2 研究方法 对《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至2006年所刊载的所有文章进行人工分类、并进一步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近5年每个栏目所刊载论文的概况见表1。

2.2 近5年刊载论文作者单位分布情况见表2。

2.3 近5年内刊载论文课题资助概况见表3。

3 讨论

3.1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近5年来中国健康心理学的研究逐渐的细致化。栏目逐渐细化但较国外的细致程度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国外的每一个栏目都有相对独立的杂志,研究的范围也较国内广泛。此外,中国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具有时代性,2003年中国爆发了“非典”,而后,2003年与2004年关于“非典”型肺炎与心理的研究如雨后春笋,《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创立独立栏目“非典型肺炎与心理研究”。

3.2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近5年所刊载的文章中来自地市级医院的文章逐年减少。而来自高校的文章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虽然说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和精神卫生的研究是分不开的,但是健康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很宽泛,而精神卫生的相关研究也只是它的一个分支,存在这种发展趋势是比较乐观的,说明研究逐渐指向促进人类健康和疾病预防的方向。

3.3 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受资助课题占当年刊载论文总数的5.1%,2003年受资助课题占当年刊载论文总数的115%,比上年增长6.4%。2004、2005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到2005年受资助课题增长为当年刊载论文总数的17.6%。但2006年此百分比下滑为12.5%。依此来看,受资助课题数目还是存在增长的趋势。由此可见,在中国健康心理学的研究逐渐受到国家以及各省部、地市级单位的重视。

健康心理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心理 心理健康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203-01

中学阶段不仅是学生大量汲取知识、培养能力、身体成长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丰富情商的重要时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人格、能力等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处于不确定、不稳定的形成之中,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的崛起,各种观念和意识的渗透速度太快,而中学生自我心理判断能力的发展则相对滞后,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健全、不健康,将会给以后的发展缺乏良好的心理基础和内在动力。

针对这种情况,结合自己对中学生健康心理培育的思考认识,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简单探析,为探寻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方法、途径提供借鉴。

1 构建独立的中学心理健康课程,进行直接独立的心理健康引导

我国在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虽也提出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但是目前的中学课程设置中有语文、英语、数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等,而没有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只能是通过讲座和其他的间接途径,加上应试教育考试制度仍然占据主要教育市场,学校的健康心理教育也就无路可走,束之高阁了。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根据我国教育实际,积极构建独立的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将其纳入中学课程之中,摆正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从制度上加以保证,并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实施。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直接正面的引导,使其知识能力的增长和心理健康的增长趋于同步,并互相促进,不再培养像马加爵那样具有高知识、高能力,但心理扭曲、不健康的大学生。不要再等到中学生进入大学、社会再花大力气进行心理健康矫正,到那时可谓晚矣。

2 注重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健康心理的培养

教师应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思维、价值观等心理因素的渗透,应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各学科有机地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其他各学科的教育中吸取有益成分,其他学科也应以培育学生能力、健康的心理为目标,让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主动地在各学科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让学生在知识能力的发展中,不知不觉得形成健康心理,塑造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因其负载的传统的文化道德内涵,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渗透对学生为人处世、学习态度、情感、性格、气质等心理因素教育,淘冶学生情操,进行正确的心理文化导向,形成健康的文化思想。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态度,细致和沉稳的心理。再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适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价值评判和思想引导。在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知识、能力、心理等身心内外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会促进学生各学科学习。教师只要充分挖掘各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并以各种形式渗透,就会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智商和情商同步发展。

3 整合、开拓健康心理培育资源,实现多元化

中学生因其年龄阶段的特点,知识能力缺乏,心理评判的不完善,对于学校教育和外部社会环境压力和困惑是时时存在的。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普通的,并不是特别专业的,在现实中部分学生会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凸现。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大部分学校中已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上网等进行专业引导。这种做法应全面普及并切实开展,让所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得到治疗,不再越积越多,最终心理崩溃,厌学、退学,与社会格格不入。

健康心理培育的资源是多元化,不仅要重视是学校教育,还应重视家庭、社会等资源的教育,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和睦、幸福、民主、完善的家庭环境能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反之则有可能导致心理的扭曲、封闭。如离异家庭孩子大都存在心理孤僻;不和睦、不民主家庭的孩子存在好斗、焦躁;特别现在农村留守家庭孩子缺乏爱心,自由散漫,不信任父母、社会,不愿与人交往。社会就像一个大染缸,利用得好就能染出好的布料,利用不好就会染出难看的废品。如果社会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就会使学生对社会在心理产生困惑、迷茫、恐惧,甚至扭曲。学校和教师应不断开拓和整合更多的心理健康培育资源,开展家长会、社会调研咨询、经验交流等活动延伸到家庭和社会等更多地方,使之成为系统,通过多种形式如讲座、会议、文字阅读等更好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服务。

健康完善的心理素养是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基础,培养方式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教育管理者应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培育的方法,才能塑造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新型公民,提高我国新时期人才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健康心理知识范文第7篇

当前,社会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在享受物质的同时却也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健康的心理,实现人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而在生活中掌握一定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提高人们的工作学习效率,还将有效提高生活质量。本篇论文简单概括了心理健康出现的背景,又主要从身心健康、人的潜能、人际关系以及事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作用。

【关键词】

心理学;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影响及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为满足时代的需求,帮助人们更好的适应这个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健康心理学随之而出现。健康的心理表现的是一种持续、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状况,在这种健康心理的影响下,人们能够更好的适应外界,并充分发挥自我潜力。但是长期发展以来,人们并没有充分重视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概念的理解较为片面。不过,近年来,健康心理越来越受关注。心理健康在保证人类健康的同时,对提高生活质量也起到显著作用和重要意义。

1 心理健康出现的社会背景

近年来,心理学知识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得到普及,大家对心理学的认同度也逐渐得到提高。人们对自身认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都得到长足发展。只有生理与心理都健康,并且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这样的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的欠缺及人情的冷漠,也致使心理发病率严重,人们生活中物质与精神严重失调,随之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以满足和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2 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作用

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我们主要从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人的潜能、人际关系以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论述。

2.1 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健康心理学知识有助于人们保持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的心理上承受着来自学习、生活、工作各个方面的压力。学生因为压力无法正常学习和完成学业,而工作者则无法有效的完成工作任务,严重者甚至不能过正常的生活。所以,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现代人如果不学会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自己的心理及时调整,那么很容易就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影响到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特别是在当前“亚健康”在全球范围及其严峻的形式下,对于保持人们身心健康提供重要保证的就是健康心理学知识。

2.2 对人的潜能的影响

劳动创造了人们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满足生活所需。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越多的物质文化财务,那么这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其得到的尊重也就越多。经过现代心理学研究得出,人的心理因素影响着个人的创造性,也决定着人的潜在能力的发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心理潜在能力能充分发挥,其工作效率与学习成绩也必然在心理不健康者之上,而其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也最大。心理健康的人具有坚强、乐观等优秀品质,能够在困境与挫败中成长,激发和挖掘出潜在的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提高自身的物质生活水平。

2.3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健康的心理对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社会生产、社会发展中,人际关系必不可少。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就是心理关系,其属于人们之间心理距离的一个真实反映。研究表明,人在集体中深受欢迎的个性品质,与心理健康的标准保持一致。相反在集体中受到排斥的个性品质,也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悖。由此可见,人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与他人相处融洽和谐,其人际关系就好。同时,他本身的个性在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也不断完善和变得越来越成熟。总之,健康的心理是提高生活质量和品质的重要前提。健康的心理标准为,正常的智力状况、情绪稳定和积极乐观、意志力坚强具有良好的克制力,再就是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及良好适度的反应能力。此外,正常健康的心理,还表现为行为与年龄的相符。

2.4 对事业发展的影响

高智商并不等同于高成就,一个智力高学习好的人,并不一定能够在进入社会后作出一番成绩。这主要和人的健康心理有着紧密的关系。研究表明,人的成功只有20%受智力因素影响,而其他80%则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则主要指的是心里因素中的调节情绪的能力、自信心与意志力等。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说,自信心与积极乐观的态度,再就是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个人因素都影响到了这个人在自我认识、自我控制等方面的表现。一个人能否正常开展工作,人际关系存在缺陷的影响要比技术能力的影响严重。因而事实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成功与否,与其掌握和运用健康心理学知识有着紧密的关系,只有通过健康的心理调节情绪,培养自信心,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有效的保证事业的成功发展。

总之,一个人只有处于全面的健康状态中,才能更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保证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的有效提高。

3 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

拥有健康心理,掌握健康心理学知识,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活,对事物一分为二,对好的方面强调的同时,也要坦然面对不好的一面,一个人在有积极心态的同时,也不否认消极因素,那么在恶劣的情境局势中也能够寻求好的办法解决问题。

建立健康的心理,要彻底将与过去失败有牵连的经验,消除那些影响决策的不良因素;建立自我目标,并持之以恒的去做去实现;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用于面对挫败和困难;要多参加活动,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4 结论

本篇论文通过具体论述健康的心理对于人们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方方面面的影响,指出了心理健康对人们的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因此,要实现健康快乐的生活与工作,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保证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掌握一定的健康心理知识极其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孙兴玲.《浅谈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护理研究.2001年第15期

[2]王沛.《社会认知心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3][美]查理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著.王垒,王,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

[4]贾启艾.人际沟通(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5]黄志雄.《心理学与生活质量关系的浅析》.民营科技.2012年第2期

【作者简介】

健康心理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影响

随着各种压力的渐增,人们发现人类疾病谱正由传染病向慢性病方向发展,相应地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纯生物模式朝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一门新的学科――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健康心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为人们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提供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健康的心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地位必将会越来越重要。虽然心理学界对心理学今后发展趋势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乐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必将会受到千千万万人重视,甚至宗教崇拜;另一种是悲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短暂的历史和一个茫然的将来”,认为心理学即使再过10年也难以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现代人要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可以说,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1.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曾经有一则寓意深刻的心理故事,讲的是一对男女朋友约会,结果男朋友迟到了。当女朋友问及男朋友迟到的原因时,男朋友回答说他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去了。如果这件事情分别发生在中国和美国两个不同国家,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如果在中国,女朋友可能会立即挥袖而去,认为她的朋友有毛病;如果在美国,女朋友听说后则会喜出望外,因为男朋友能够去看心理医生既说明他非常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虽然是一个杜撰的故事,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心理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中国,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并不懂得运用心理学知识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对心理学抱着一种错误的偏见。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心理障碍”与“神经病”联系起来。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真实的故事:某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刚成立时,由于考虑到该校的研究生楼较为安静和隐蔽,较适合开展心理咨询,于是把心理咨询中心设在了研究生楼里。不料研究生楼里的研究生们纷纷向校领导反映意见,强烈要求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摘掉。其理由是: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挂在研究生楼前,别人还以为研究生都有心理毛病呢!从这一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连知识层次较高的研究生们都如此看待心理学,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呢?

当然,这只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人对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近十年来,随着心理学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对心理学的认同度也在不断提高。对自身身体的认识也有了长足发展,认识到健康不仅是纯生理的健康,它至少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真正的健康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统一。同时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必然会导致人们精神的欠缺,人情的淡漠;导致高的心理发病率;导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调;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的身心失调;导致所谓的"现代文明病"的出现。而要使这些问题得到真正解决,就必然要让健康心理学知识参与进步。因此,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2.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日趋剧烈的社会竞争,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的心理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曾耳闻目睹不少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影响了学业的正常完成。如大学生小A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后,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平时没有用功学习,大一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时他只好作弊,不料当场被老师发现并因此而受到学校的记过处分。如果他掌握一点健康心理知识,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也许这次处分就不会对他造成不良后果。但遗憾的是,他选择了自暴自弃,结果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同时出现了幻听、幻视等严重的心理障碍,无法继续学习,只好自动退学。又如大学生小B是院学生会的一名学习部长,学习成绩一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女大学生小C并一见钟情,但表白时遭到了对方的拒绝。遭拒绝后不久,当他去检查本院学生到课率时,一位老师竟当着他的面说:“这么差的成绩,居然还是学习部长!”遭拒绝后的失意加上他人的鄙视,他忽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结果当天他就从宿舍楼的窗口跳了下去……在普通的人群中,也有不少人由于事业的失败、情场的失意、朋友的背信弃义、生活的不如意等等原因而轻则患上心理病症,重则走上轻生道路。所有这些表明,现代人所面临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调节自己的心理,则很可能患上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目前很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把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但又感身体不适(如紧张、疲劳、胃痛、头疼……)的身体状态称“亚健康状态”。据一项统计数据表明,现代人生活压力下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大。所以说,掌握必要健康心理学知识是现代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3.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还是影响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高智商等于高成就,因此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这种智力学说却无法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为什么有的人在校时是尖子生,进入社会后却一事无成?为什么我们对某些人一见面就有好感,对某些人一见面却产生反感?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困难挫折有些人精神沉沦、一反常态,而有些人却能保持轻松愉快、一如既往?美国心理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人生成就的影响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80%则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他因素主要指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的心理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像“信心”、“乐观”、“人际交往能力”等这样一些非智力范畴的个人心理因素已经在美国企业界倍受重视。而“情商”这一美国心理学界流行的新概念也正在引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高曼认为“情商”主要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驱策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的反应能力所组成。如美国“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一些高级主管人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无能,而是因为人际关系的缺陷。因此,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加登纳认为:“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商因素。”可见,人们要获得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培养自信心,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曾经有人指出:心理学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点缀品、调味品和必需品三个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健康心理学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人们幸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美]查理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著.王垒,王,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王沛.社会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贾启艾.人际沟通(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健康心理知识范文第9篇

摘 要:面对21世纪的独身子女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我们应如何利用思想政治学科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健康心理是政治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前提是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挖掘政治学科的潜能;培养学生心理健康讲究“润物细无声”的有机渗透;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

关键词:思想政治、培养、健康心理

现代社会时时处处都面对竞争与挑战,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具备健康心理,将如何去应对未来的成功、挫折呢?面对21世纪的独身子女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更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我们应如何利用思想政治学科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呢?笔者谈一些拙见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是政治科教学的重要任务

古人云“读书使人明智”、伏尔泰说“读书使人心明眼亮”。我认为这里的“智”与“心明眼亮”不仅是知识与能力,更包涵着做人的准则,处事的经验。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科学文化知识,更应以品德、心理等方面给予关爱、引导学生端正心理航线,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新初中政治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提出①:“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心理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政治科教学的重要地位。纵观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也是无不贯彻于其中,如:七年级中认识自我,自立、自强、自信、自尊、、客观分析挫折、应对挫折;八年级中如何与父母、老师、同学、及不同文化的人交往;九年级中责任、个人与社会关系、竞争与合作等等。这些内容在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坚强意志、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能力,锻造学生积极进取人生乃至国家的繁荣昌盛其意义重大,作用不可小视。

二、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健康心理的途径

1、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前提是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

②美国科学家洛伦兹在华盛顿美国科学促进委员会的一次演讲中说“一只蝴蝶在巴西煽动翅膀,有可能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起场龙卷风”,这称为“蝴蝶效应”。它指初始条件下一个微小的变化经不断放大,对事物未来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长时间的零距离的接触,其言谈举止、心境、情绪无一不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会对学生个性形成过程中最细腻的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多年来,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主要集中在如何辅导学生身心健康上,无论是研究内容、培训、课程、还是工作重点都是学生,然而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的影响因素中的教师,其作用被严重低估,教师自身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是关系到学生成长的大事。在新课改的今天,作为政治教师的我们应该要从我做起,要用正确的行为去影响、感染、教育学生,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做到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有涵养、不浮躁、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并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以保证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渗透。

2、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要挖掘政治学科的潜能

现行的思想政治教材包涵丰富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教育因素,就课文中的诗歌、名人名言、故事、典故、名人事迹等等其中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更是比比皆是。苏武牧羊、张海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个个历史人物自强不息的故事昭示了挫折孕育成功,苦难也是一笔财富;“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名句、“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心有他人,天地宽的高尚境地;“晏子使楚”让我们明白自尊的可贵;银行家弗兰克还债的故事是诚信、负责的很好例证;时代楷模赵雪芬、韩素云、任长霞……,都是政治教师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好素材。

3、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讲究“润物细无声”的有机渗透

教师要根据思想政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寻找教育的契点,讲究润物细无声的有机触发,学生情感灵魂深处的顿悟,讲究水到渠成,不强引、不生拉硬扯。②如在讲授“与父母交流”一文中,亲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话题,但实际生活中对初中青春躁动的青少年却不尽人意。在课堂中我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回忆小时候”,让学生回忆与父母的美好时光,并把自己的记忆讲给同学们听互相影响点拨,让大家感受父母的关怀、甜蜜营造一个温馨的场景。而后,我又建议如有同学与父母逆反很历害的更换自己的父母,可是班级学生100%都不愿意,既然不想换,那就要学生理解父母、爱父母并主动与父母沟通,架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③。这堂课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到渠成。

4、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它有自己的原则,比如面向全体的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的原则,参与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多样性原则,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等等,我们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就要充分重视这些原则,注意辅导的科学性,特别是别把心理健康教育跟品德教育划等号。比如学生在课上搞小动作,教师就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上纲上线到品德问题这个层面。而应当注意其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分清心理与品德的界限,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使教育有的放矢,让学生易于接受。

5、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青少年学生时刻承受着来自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巨大压力,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导致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主要因素,要预防学生出现心理不健康问题,只有从减轻学生学习心理压力人手。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整合教学,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实行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述、自学、提问等环节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和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使他们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这种成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并迁移到整个思想政治学习和一生的心理品质中。

6.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

建立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产生“安全感”、自信心。它要求教师放下架子,抛却“师道尊严”,在尊重学生人格、尊严、权利、兴趣、求知愿望的思想指导下,让学生“唱主角”,畅所欲言,教师及时给予真诚的肯定,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愉悦,获取自信。要求教师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从而满腔热忱地帮助他们,特别要帮助那些所谓的差生,要制造机会让他们发言、表现,并针对其表现给予恰如其分的客观评价从而使其不在自卑和消极。此外还要求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教师的情绪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健康有影响,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重大影响。如果教师不正视现实,调节心态,改善态度和方法,一味采取高压政策,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就会很紧张,甚至会伤害到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尊严和人格正是心理得以健康的基本保证,所以思想政治教师对调皮捣蛋的学生不能以伤害其自尊与人格来惩罚其过失,更不能以管理需要剥夺其受教育的权利,而要注意培养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倡导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只有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心理才会得到放松,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学生才会心情舒畅,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才会得到激发,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才会充分发挥,才能增强自信,弥补不足,走向成功。

也许,若干年后学生的许多知识都淡忘了,但牛顿、爱迪生、范仲淹、文天祥等人物的精神不会消失,因为像他们那样做个“人”的愿望在学生心底扎下了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一段话,他说什么是教育呢?教育就是学生把老师所教的知识忘得差不多,但在忘掉知识的同时,还留下了一点什么的东西,这留下的一点东西就是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中培养健康的心理是现代每个思想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工作和责任。愿所有学生都能在思想政治学习中培养出健康的心理,从而信念坚定、勇于接受挑战,从而紧紧地扼住命运的喉咙,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者单位:将乐县水南中学)

参考文献:

[1] 《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网络

[2] 《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第11期

健康心理知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医护人员 病人 心理健康 自我教育

作为一名“白衣天使”,为病人做好护理做好医护工作是义不容辞的天职。对于医护人员来说,病人不仅仅是个简单的身患疾病的人,而且是个身与心的综合服务对象。

人是社会人而非单纯的生物人。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由过去的那种“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环境”医学模式转变,医护工作也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医护”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护工作者与病人的“整体医护”模式。在这整体医护模式中,病人的心理健康与否,是衡量医护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心理健康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即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情绪积极向上、乐观进取,且这种心理状态能够长时间的、持续保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能够保持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等能够保持完整、协调、和谐,能够适应社会,能够与社会环境保持一致。

要做好病人的心理健康工作,首先需了解和掌握有关不不健康心理方面的必要知识,然而后才能“对症下药”开展工作。

病理心理学告诉我们,不健康心理有多种类型,例如,1.自卑型。这种类型的病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2.怯懦型。有这种心理的病人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3.逆反心理型。有些病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4.排他心理型。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有排他心理的病人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5.冷漠心理型。有冷漠心理的病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不健康心理类型很多,但在医护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主要是上述几种。作为具有不健康心理的病人来说,在上述不健康心理的基础之上,又将这种心理强化、放大从而走向极端化并成为一种病态。笔者在护理工作中经常接触到且感触最深的是猜疑型。

有猜忌心理的病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具有猜疑心理的病人对不好的事情十分过敏甚至神经质,因此这类病人往往放大不良认知感受,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例如,听说别人家被小偷入户盗窃后,总觉得自家门没锁好好;别人患了癌症总以为自己也会患癌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种情况心理也会产生,但产生以后会很快消失。而对于某些具有猜疑心理的病人来说,总觉得一切不愉快的事情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都在家人身上发生。因此,具有猜疑心理的病人对自己的假想总是想拼命加以消除,否则就会心神不定、疑神疑鬼,就会有危机感。然而,具有猜疑心理的病人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所带来的结果却是不断地制造更加猜疑的假想,并使自己在这种反复中倍受煎熬。

上一篇:病房健康教育范文 下一篇:农业经济发展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