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20 11:12:51

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支出,主要目的是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从而确保农民的经济收益有所提升。但是,在财政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不仅仅呈现出正比例关系,同时还有一定的因果影响。因此,本文就将简单针对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探究,以期充分利用财政农业支出,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真正起到改善农民经济状况的目的。

关键词:

财政农业支出;农业经济发展;关系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因此农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而言,是重要的基础和保障。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直接决定了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经济进步以及农民生活状况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近些年来,我国加大力度,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因此,财政农业支出比例不断扩大,确实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数据分析与多年的经验来看,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1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财政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并且通过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和农业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分析,也足以看出。首先,伴随着农业支出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总值也不断增加,且始终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所以,也就可以得出结论,财政农业支出和农业经济之间存在一定的单向因果关系,财政支出的增加必然会造成农业生产总值的增加,但是农业生产总值减少,未必是因为财政支出减少造成的,同时也不会使得财政支出呈现出减少态势。针对以上研究分析得出,当前我国的农业财政支出和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最初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彼此之间还形成了单向因果关系,即财政农业支出的增加或者减少,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但是农业生产总值的变化,并不一定会对农业财政支出造成影响。国家财政农业支出,是影响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原因,但也绝非线性关系。

2针对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的应对措施

2.1对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结构进行调整

对我国的传统财政农业支出结构进行改进与优化,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增加具有一定意义。我国的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加之我国的财政总支出有限,所以在对农村地区进行财政拨款的时候,会存在财政支付制度不够健全的现象,而这则直接导致了本地区的农业财政支出无法及时到位。所以,对农村财政农业支出结构进行调整,可以调整农业支出的项目结果,向着收益相对较高、影响相对较大的项目上转移。这样这些资金则可以被应用于农业生产技术研发以及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层面。另外还需要对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的使用秩序进行明确规定,尤其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通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多的资金支出与投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整体进步和发展,尽快缩小各地区的贫富差距。

2.2监管我国财政农业支出

我国在财政农业支出方面,普遍会存在监管不完善的现象,这就会使得支农资金存在严重违规使用现象,从而造成我国农业财政资金无法落实到位,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扶持效果并无法体现出来。所以,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资金分配制度,通过对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确保农村地区得到相应的资金扶持。另外,还需要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严格管理与及时审查,这样能够确保资金的利用率与经济效益。还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对支农资金中违法使用的现象进行严厉惩治。严禁在我国出现挪用、随意乱用财政农业资金的现象。

2.3建立国家财政扶持基金

在我国还可以建立起国家财政扶持的专项资金,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从而帮助我国农业生产与发展尽快实现转型,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包括对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或者对全新农产品的推广,并且在这一园区中可以进行必要的农业科普知识讲座与心得交流。甚至可以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帮助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注入全新的活力。因此,将财政支出应用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方面,实际上也是进行农业扶持的重要方式。这样的形式可以更好地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农村经济水平提升,切实改善农民的日常生活水准。

结束语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相关部门必须注重对农村经济的扶持,通过财政农业支出拨款的形式,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与保障。同时,也要客观分析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的关系,建立制度与体制,保障财政农业支出得以落到实处。

作者:熊敏 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农业局

参考文献:

[1]范柏乃,段忠贤.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J].理论探索,2011,01:66-70.

[2]王文普,陈伟.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效应[J].华东经济管理,2008,03:45-49.

农业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上世纪50年代末期以前,日本农业仍带有明显的传统特性,农产依旧保持着传统的生产方式,能达到专业化生产的很少。随着1961年《收入倍增计划》的推行,日本经济进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长时期,与此同时推行的《农业基本法》,对农业实行政策保护,农业随之也完成了向现代农业的转型。目前的日本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1%左右,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在4%左右,虽然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份额很低,但现代农业的特征已十分鲜明。

1、经营规模化。1960年,日本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占绝大多数。随着经济高度成长,就业向其他产业转移,农户经营专业化、集约化趋势相对加快,农户总数趋减,1955年为581万户,现在约为300万户,但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如养鸡户、养猪户分别由原来的384万户和80万户下降到目前的0.5万户和0.9万户,而养鸡、养猪规模却由原来的每户14只和12头分别上升到每户的1.23万只和565头。

2、生产机械化。日本1966年己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目前设施农业发展很快,全国大多数地方果树、蔬菜、花卉等的工厂化栽培已基本普及。

3、管理信息化。日本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手段在农业中的应用,已将29个国立、380余个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及570个地方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全部联网,全国271种主要农作物的栽培要点、技术要求、气象分析、病虫害预警及防治等,都可以在网上实现查询,并能进行双向交流与咨询。4、加工标准化。日本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目前已超过ro%,远远高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其中食品消费的80%为加工食品,原始形态的初级农产品在日本城乡各类消费市场上已经很少见到。

5、品种优良化。日本农业较注重质量,推崇“精品农业”,重视促进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很多农业研究机构都在按照国际化标准研究开发新的优良品种,对研发成果无偿提供给农民,对农民所需的种(养)技术进行培训、指导、普及并推广应用。

6、营销体系化。日本“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联合会”能够把国内82个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564个地区批发市场的销售及海关每天各种农产品进出口通关量情况适时联网。日本农协组织还自主统计全国1800个“综合农业组织”的各种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价格行情预测系统。凭借高效的营销服务体系,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决定“种什么、种多少”,使整个农业生产始终处于情况明了、并高度有序的运行状态。但日本农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资源约束性矛盾突出。日本是个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千余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27万,山地占全国总面积3/4,适宜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很少,而农地的40%在山区。“二战”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土地的制约性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大规模占用农地的问题虽被严格控制,但农田减少趋势仍在延续。据1995一20(X)年间的统计,全国平均每年要减少农地4.3万公顷,20(犯年底,全国农用地保有量只有486.6公顷,人均农用地只有0.58亩,为世界上少地国家之一。二是农产品自给程度低。日本是农产品输人大国,除大米、鸡蛋、蔬菜、奶制品等少数农产品外,大部分农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由于数量少,农产品几乎没有国际竞争力,且农产品自给率持续下降。以食品为例,食物自给率己由1%O年的79%下降到目前的40%,谷物自给率29%,排世界第135位,是主要发达国家中最低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牛肉、甘橘的市场开放,肉类、果类的自给率也急速下降。三是农业后备劳动力不足。伴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发展,出现了因农民数量减少、农业后继者不足引发的农业生产者趋向老龄化、农业生产积极性减退、农田闲置增多等问题。

二、日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1、政府的政策性保护与支持。确保食物安全始终是日本农业以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日本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业发展。1961年,日本就制定了《农业基本法》,并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与变化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农业政策。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三个实行”,即:实行价格支持政策、实行国境保护、实行平均主义的办法。其农业保护政策体系是以价格支持保护为主,也包括政府对农户生产的直接补助。日本政府每年投向农业的补贴数额巨大,是目前世界上农产品补贴率超过65%的“高农业补贴”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日本政府每年支付给农户生产补助金在500一600亿日元,对于小麦、大豆、甜菜、马铃薯等旱田作物的种植补贴都超过了50%。

2、强化科技教育对农业的支撑力度。日本非常重视农业研究与开发,科技进步在日本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农业科研单位的经营活动基本上是以国家投资为主。2003年,国家给中央农业综合研究所投人的研究经费就达46亿日元,农林水产省对其下属的一个综合食品研究所的投人研究经费也达到24亿日元。日本的农业科研单位很多,在一个土地面积仅7平方公里、人口120万的大分县,就拥有各类研究指导中心6家,包括农业技术中心、畜牧业研究中心、温泉地热花卉研究指导中心、菌类及海洋水产研究中心等。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无偿提供给农业生产者,同时无偿提供技术服务与培训,并且承担普及、推广科研成果的义务。日本非常注重农业专门人才的吸引与培养,一方面高薪聘用具有研发能力的高级人才开展农业科技研究;另一方面采取少收费或不收费的办法鼓励高中毕业生报考农业大学,确保农业经济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注重发挥农业大学的作用。这次我们考察的京都府农业资源研究所,就是一个农业大学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机构。积极发展农村教育,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并确保40%以上的农村适龄青年进人大学。在农村,对农民进行的职业技能培训、科普教育培训等,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

3、鼓励发展农户兼职业。进人60一70年代,随着日本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业劳动力迅速地向城市转移,农业就业人口的比重急剧下降,1947年为55%,1955年为40.2%,1975年为13.9%,1998年为5.2%,目前仅在4%左右。为了缓解农业劳动力的持续减少,日本政府鼓励非农业人员兼营农业生产,鼓励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直接从事农产品的种植。我们在北海道了解到,对兼职农业的人,政府可以无偿提供5年的土地使用权和免息贷款。同时,注重引导企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带动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农民创造就近的非农就业机会,给兼业农户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允许兼业,从实践中起到缓解农业人口减少的作用,这是日本保持农业相对稳定的重要制度性因素。

4、充分发挥农协组织的作用。日本农协成立于1900年,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日本最庞大的组织之一。全国现有综合农协组织900个,拥有正式社员520万人、准社员(兼职)390万人,合计为900多万人。主要从事经济(营农)、信用、保险、福利四大事业。农协拥有的储蓄和存款金额大约为70兆日元,在日本金融领域的影响举足轻重。在推进日本农业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农协在保护自耕农民利益、保障农产品供应、提供农业金融支持、提高农民团体地位、减少政府社会化管理成本以及强化执政党政权基础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农协,日本就不可能迅速改变战后的食品短缺问题,也不可能使日本农业走向全面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本农协也遇到了一些诸如“离心”、生存与信用等方面的危机,需要采取措施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农协健康发展。

5、大力开展“一村一品“运动。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始于1979年的大分县。其宗旨就是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区特点、能够引为自豪的拳头产品,可以是柑桔、蘑菇之类的农产品,也可以是观光、民俗之类的文化产品,将其做大做强,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都能叫得响的名牌产品,达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一村一品运动”的实质就是振兴地方经济,它既代表着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出这个地方的发展理念、精神风貌。大分县发起的“一村一品”运动很快在全日本普及开展,目前约有70%的地区以各种形式开展与“一村一品”相同宗旨的运动,农业的区域性特色也日益鲜明。“一村一品”运动对改变日本原有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功不可没,其影响力已经超出大分、超出日本,正在逐渐被世界许多国家所学习借鉴。

三、日本农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启示

我省是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农业占全省经济总量比重为13.3%,农业人口占到全省总人口的70%左右,农业发展状况与50年代初的日本农业发展相类似。虽然存在着自然条件和资源察赋的差异,但日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对我们很有启发,值得借鉴和参考。

1、依据自然优势和基础条件发展特色产品。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在发展农业和振兴地区经济过程中,日本充分重视了发挥当地具有独特优势的资源,通过打响品牌,着力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如日本京都市,郊区菜农对其生产的30多种传统蔬菜,都以“京都蔬菜”的统一品牌推向全国市场,“京都蔬菜”非常畅销。日本美山叮充分发挥其山清水秀和传统民居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优势,打出“美山名水”的品牌,发展旅游业、饮料食品业,“美山名水”美誉全日本。我省许多地方都有各具特色的优势资源,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古色”资源、“红色”资源等十分丰富,关键是要树立特色经济理念,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打响品牌,走特色发展之路。

2、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和引导。日本农业的发展是在市场经济引导下借助政府的扶持来实现的,1960年制定的《农业基本法》是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开始,之后的20多年不断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从政策上支持农业发展。尽管目前农业经济和农业人口比重已经很低,但日本政府依然高度重视农业,一直没有放松对农业的保护与振兴。日本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农业发展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根据我省农业发展的实际,从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人手,一方面积极调整、完善促进农业发展政策,从政策导向上更加重视开拓消费市场,进而引导农业生产;另一方面通过对农业科技、教育、水利、环保、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财政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发展夯实基础,增加后劲。同时,提高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水平,加强自然灾害救济补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性投资补贴、农业劳动者退休补贴等,进一步减轻农民生产生活负担。

3、加强农业科技开发与创新。高附加值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但必须依托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在一定意义上,农业科技开发和应用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水平。日本正是因为有了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撑以及成龙配套的科研及推广服务体系,高附加值农业才能够得以不断发展。因此,我们要始终把农业技术开发、创新与应用摆在头等地位,加强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建立紧密的技术合作关系,高度重视优育品种和高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注重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4、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目前,这方面是我们的一个薄弱环节。积极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提高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新时期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着重研究的一个战略性课题。因此,应该借鉴日本农协成功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坚持正确的发展原则,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发展途径,落实有效的保障措施,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更快、更好、更健康的发展,使农业经济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走向规模化、市场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三农”问题一直存在,而农业经济又是“三农”问题的工作重点,因此重视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重要保障,这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也决定了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而且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一)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而且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尽管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产方式并没有实现根本上的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并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难以提高,为农业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实现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较慢

农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对市场经济缺乏深入认识,不仅第一产业发展速度缓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较慢,严重影响了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的实现。

(三)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这也使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也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二、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人口数量较多,农业用地较少,部分农业用地未能获得较好运用。同时,由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土地污染、破坏相当严重,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而土地的利用效率却持续下降。若想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证在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实施,就要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此项方式是进行转换农业发展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只有通过构建循环农业发展经济体制,才能充分满足人们对农作物的需求,同时循环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资源运用,是进行低碳经济转换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方式,利于增加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实现有效资源的循环运用。

(一)建立农业种养结合模式

在该模式中,沼气是重要的枢纽,通过食物链的加环技术可以将种植业、加工业以及养殖业结合在一起,之后再利用沼气池厌氧发酵,将以往单一形式的种植和废物的综合利用结合起来,从而加强能量在农业系统中的利用,并且实现耗能低、高产量以及高效率的生产目的。在农业种养结合模式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分别为“牧—沼—粮”、“猪—沼—菜”、“牛—沼—果园”。在我国南部一些地区,农民就利用自身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选择了“猪—沼—茶”模式,通过对土地、果园、树木以及采摘管理等进行改革,体现出了茶叶的独特风格,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关注。该种植模式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低碳循环农业的发展,从而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率,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建立生态系统整合模式

在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单程线性的结构模式,具体为资源—产品—排放污染,而且该结构模式中,两高一低的特点非常明显,即耗能高、污染排放高、物质和能源利用低。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农民都是毫无限制地进行生态资源的利用,加快了一些没有使用价值的污染物的产生,如果将其排放到人们的生活环境中,肯定会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进而阻碍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生态系统整合模式就是在创建资源—产品—再利用循环机制的基础上,确保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平衡。在生态系统整合模式中,主要包括森林覆被、山地耕养结合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以低碳循环农业的发展为基础。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地貌特征都不尽相同,而且有的地区地貌非常复杂,因此,在促进低碳循环农业的发展时,可以选择适合的地区来推进,从而充分发挥低碳循环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建立农业副产物再利用模式

1.食用菌生产技术的应用

我们可以将牛粪、秸秆等一些副产物作为食用菌生产的基础材料,拓展农业生态产业链,从而实现副产物、食用菌、菌糠、肥料以及大田作物的循环利用,促进低碳循环农业的持续发展。比如,砀山县在生产砀山梨时,修剪果树后的枝条以及废弃的果渣,都可以在砀山梨废弃物、食用菌、有机肥以及梨园模式的基础上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果园的经济效益,还能生产出品质较高的食用菌产品,实现了低碳循环农业的持续发展。

2.沼气制造技术的应用

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农作物来进行沼气的制造,对其进行加工,就能充分发挥农作物的作用。比如,加工处理秸秆,对其进行利用,进一步实现秸秆肥料化、饲料化以及能源化的作用,避免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这也是建设低碳循环农业的主要措施,进而实现低碳循环农业的持续发展,改善农业经济的现状,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减少环境污染、加强循环农业的发展以及避免资源浪费是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措施,而且也是建设我国新农村的重要宗旨,实现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增强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力。因此,在低碳环境下,一定要加大循环农业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农业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近年来,在国家的良好政策下,乡镇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其逐渐呈现出以下三点优势:

1.1乡镇农业经济环境发展优化

乡镇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其农业经济发展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发展:其一,就硬件方面来说,用于农业生产的水利设备支持及建设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如各乡镇大力兴修农业生产所需的水利设备,在某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中抗干旱及抗汛能力。另外,乡镇在加强建设农业水利设施的同时,还大力改善乡镇人均的用水安全度,同时为提高乡镇人均的业余生活,大力兴办各类娱乐活动,从而使乡镇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其二,就软件方面而言,随着国内高科技产品及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乡镇人均接受并懂得了如何利用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乡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这为推广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新产品奠定下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在党和国家和号召下,乡镇对农业市场混乱的现象进行严格的整顿及治理,从而为吸引外资打下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1.2乡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

随着乡镇人均对农业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化,使其整个经济建设思路不断朝着更好的方面优化发展着,这主要表现为:其一,农业产品正由传统的普通单一品种向多元化特色精品的方面优化,同时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越来越多的精品农作物生产种类代替了部分普遍的农业种类,使之农业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二,随着农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深化,尤其是果业生产率及农业再造工程等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可利用率。其三,农业经济的经营方式也随着农业的发展由传统的单一形式逐渐向多元化形势发展,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1.3乡镇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

农业经济发展正朝着多元化、科学化及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着,尤其是近年来,非农产业的发展有逐步取代以农业生产为本的经济结构发展趋势,并快速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乡镇农业劳动力结构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许多乡镇劳动力进入乡镇农业企业务工,使乡镇农业劳动力结构得以优化。最后,乡镇的农业经济结构也得到了优化,目前乡镇农业已经由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转化为集餐软、服务、运输为一体的产业链结构,大大增加了乡镇人均的经济收入。

2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镇农业经济近年来发展的速度十分快,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但在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仍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2.1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落后问题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绝大多数乡镇农业都以快速的建设模式发展着,但少部分偏远地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仍采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系下的发展模式,甚至有些乡镇地区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经济的主要来源依然靠政府扶持。另外,大部分乡镇地区的人均思想观念仍停留在小富则安的阶段,对农业经济发展缺少足够的进取心。同时,部分乡镇人均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较深,从而使农业经济生产经营模式始终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中。除此之外,一些乡镇地区虽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但农业生产人员仍将注意力集中于作物的生产及现有土地的开发中,对以自然条件创造旅游业、餐饮业等完全忽视,大大浪费了诸多资源。另外,由于部分地区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及经营理念接受能力较差,因此严重地制约着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2.2乡镇农业人员素质低下问题

农业生产人员的技术及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内对部分乡镇地区的农业生产人员综合素质及技术水平调查结果发现,在乡镇农业发展中,绝大多数人员都不具备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并且多存在着文化素质低下问题。据该项调查表明,被调查乡镇区域内,拥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农业生产人员仅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十五,而文盲、小学文化的人员却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十。另外,随着乡镇形势的发展,大多数拥有农业生产技能的人员纷纷外出务工,而留守乡镇的除了老人就是孩子,使乡镇农业生产劳动力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在诸多结构体系因素下,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2.3乡镇农业经济基建设施不足问题

乡镇农业生产设施不健全是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就目前来看,部分乡镇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及机械化产业十分落后,且用于农业生产的水利设施基础建设相对缓慢,使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始终处于初期阶段。另外,一些乡镇地区在农业产品经营时仍采用传统的直接销售原产品的经营模式,而没有经过深加工的产品相对来说在经营中处于劣势地位,使之乡镇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十分落后。除此之外,部分乡镇地区农业生产中仍延用靠天吃饭的生产模式,没有兴修水利设施,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

3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对促进全国性经济发展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建设的速度。

3.1转变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

针对于某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落后的地区,首先要转变该地区农业生产人员的观念。打破农业生产人员经济靠政府的观念,积极引导其利用农产品的再次加工吸引外资,实现招商引资的目的,提高其经济发展能力。其次,农业生产人员要充分利用地区性资源进行开发,并将农业发展的注意力由农作物的种植及现有土地的开发利用转移到开发自然资源上去,扩大农业生产力,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能力。

3.2提高乡镇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要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的文化素质,同时在乡镇地区实行扫盲行动。另外,要在现有的农业生产人员中培养出多名优秀且具较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人员,并由这些技术人员带动全体乡镇人员进行农业生产及经营,从而实现乡镇农业经济飞速发展的目标。除此之外,农业生产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培养,使自己成为综合性农业生产人才。

3.3加强乡镇农业基建建设

对于某些乡镇地区因基建不足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说,首先要加强该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兴建及购置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类机械设备。其次,在农产品销售前,要进行再次的深加工,将普通的产品原材料加工成具有特色的精品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价值,增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国性经济发展的能力。因此,在加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时,首先要加强乡镇水利资源的建设,同时要加大先进机械生产设备的购置力度。另外,在此基础之上强化农业生产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农业生产人员接受新技能、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及水平。

农业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1.1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基础设施还较为落后,我国现有的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都还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代修建的,这些工程大多已超期服役,无法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影响,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防洪排涝能力减弱,农业抗灾能力明显下降,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1.2农业资源态势不佳

农业资源态势不佳,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陷入困境。长期以来,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农业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不但浪费资源,并且给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3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投入严重不足,资金供给短缺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无法确保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尚未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各级部门对农业的投入还有很大的随意性,我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获取的资金主要来自成员自己的筹措、外部的股金和自有资本的积累,资金问题很严重,这都是农业投入严重不足造成的。

1.4教育落后文化水平低

一般来说,城市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人才,而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人才需要却与拥有的人才呈反比例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人才的带动,缺乏农业经济发展相应的人才就会使得依赖现有资源型地区进入枯竭发展的状态,没有后劲的农业经济发展等于失去肥力的田地。还有就是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落后文化素质低的问题,长期的贫困容易软化农民发家致富的意识,由于农民没有接受良好的文化知识教育,他们往往没有长远的目光不能认识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就是一种思想上的贫困,只有等到农民发展农业经济的思想意识的提高才会有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2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措施

2.1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是关键。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要对现有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深化农业科研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与此同时,还要努力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2改善农业资源紧缺态势

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改善农业资源紧缺趋势,也是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为缓解我国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改善农业资源紧缺趋势,要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的自身优势,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支撑更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从而改善农业资源紧缺态势。

2.3加大农业发展投入力度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还应加大农业发展投入力度。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完善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加大农业发展投入力度,政府要做好角色定位,把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服务作为根本要求,如实施农业政策性保险,逐步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此外,还可以从完善救助制度,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采取措施,加大农业发展投入力度,以保障农业经济的发展。

2.4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让农民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提高劳动者素质主要是指现代农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判断能力,这些是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如何提高农民劳动者素质,就必须让农民投入具体的劳动生产之中,在生产实践中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协作能力,从而保障生产的有效性。另外就是农民不能再坐井观天的局限于农村的现有资源,要多多的学习先进发展经验和捕捉有效的行业信息,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农民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依赖于自身的觉悟,另一方面还要政府多多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给予农民帮助。

3结语

文章主要分析了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阐述了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农村资源的匮乏和滥用使得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低。面对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探寻有效的改善措施,创新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改革管理制度等措施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改善和促进的效果。社会的发展要统筹兼顾,平衡发达农村地区和落后农村地区的发展,还要重视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想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有效的发展农业经济,就要相应不断地提出有效的发展措施。

农业经济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影响;因素;发展

一、引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历来就非常重视农业经济和农民的发展。国家先后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随着惠农方针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农业经济制度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因素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幅员辽阔,耕地面积大,农业受气象灾害的影响非常大,因此需要加强自然灾害的预测和控制,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自然灾害的危害。对于显著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自然灾害种类,要重点进行预防和整治。通过现阶段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因素的分析,可以为制定农业方针政策提供依据,进一步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各个省份的农业经济发展不平均,各个省份农业发展速度差别较大,需要进行各个省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均衡稳定发展。

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根据实际条件,有针对性的改进,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速度。首先农村劳动人员年末的数量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经济发展相关理论表面,劳动力等因素增加后,能够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的数量主要通过工作时间确定,但是具体的农业工作时间是很难确定的。因此通常利用劳动人员的数量来进行劳动力的确定。在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时,可以将从农业生产年末的数量作为劳动力的参数。农业机械的总动力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可以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我国传统的农业人工操作的比例较大,农业生产效率较低。通过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增加农业的产出,所以选用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科技发展的代表因素。

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也是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土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产量和质量。我国许多地方都存在大量的空闲土地,这些空闲土地影响到农业的总产值。农业播种面积表明农业种植用地的总数量,包括没有利用的闲置土地,该影响因素表示土地资源的种植潜力大小。化肥已经成为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的成本要占到总成本很大一部分。通过使用恰当的化肥种类和使用量,可以有效地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农业产业结构类型、组成结构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投入的数量会影响到农业产出的数量,现阶段我国农业的投资主要来自政府投资、贷款、农户自身三个方面。政府投资是指政府依靠财政支出,对农业生产设施、技术更新的支出的费用。贷款主要是应用到农业生产发展中贷款资金,农户的投入是指农户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而对农业进行的投入。

国家政府补贴和惠农的力度也会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政府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及各种惠农政策,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惠农政策包括对农业的价格补贴、农村种植土地的资金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等方面。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高低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行业的发展潜力。通过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的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设备和技术,推动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表明,人力资源素质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对于行业人才衡量标准难以把握,要实现定量分析人力资源水平非常困难。通常根据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来确定从业人员的整体人力资源质量。例如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分析中,选择每百个农村从业人员中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数,这个人数可以基本上反映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气象灾害是影响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耕地面积辽阔,受到的自然灾害的类型众多,灾害的面积较大。农业气象灾害可以导致农业产量降低,严重的自然灾害,将会导致农作物的绝产,因此自然灾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在确定农业自然灾害大小时,通常选用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的面积,作为衡量农业自然灾害大小的重要参数。

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单因素或者某些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各个因素共同相互影响的结果。通过对各个因素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实际分析,得到科技投入、政府支持、气候环境、金融状况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劳动力的整体数量等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通过利用经济增长理论,对农业经济发展分析得出,农业经济中投入的资金和劳动力是可以改变的,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农业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和效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随着农业机械等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我国农业的富余劳动力逐渐的增多,劳动力投入的总量在不断下降,富余的劳动力逐渐投入到非农业生产中。通过不断的调整我国农业的结构,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保证农业经济健康持久发展。首先要做好农业结构的调整,在保证我国粮食供应充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等行业,保证我国农业结构的合理稳定。同时要结合当地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产业,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保证特色产业优中更优。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多,通过大力发生非农业经济,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经济发展较为明显,气象灾害严重的影响到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造成农作物的产量下降,牲畜的死亡等,这些都会严重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得到,为了不断地发展我国农业经济,需要大力扶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显著的各个因素,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等,为农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对影响我国农工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应当尽量的避免和减少。例如在气象灾害方面,大力发展气象灾害的高效、准确预报技术,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确保在气象灾害发生之前,就进行了相应的防护。重点分析出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理,将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结论

农业经济是我国的基础经济,通过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为农业经济发展计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程度可以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化肥已经成为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通过使用恰当的化肥种类和使用量,可以有效的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通过政府对农业的财政补贴,以及各种惠农政策,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来确定从业人员的整体人力资源质量。例如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分析中,选择每百个农村从业人员中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数,这个人数可以基本上反映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科技投入、政府支持、气候环境、金融状况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劳动力的整体数量等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通过不断的调整我国农业的结构,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保证农业经济健康持久发展。通过研究分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为更好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斌.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法的新疆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评价[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8(03).

[2]邱福林,穆兰.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基于协整和灰色关联度的分析[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06).

[3]吕业清.中国农业科研、推广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D].新疆农业大学,2009.

农业经济发展范文第7篇

乡镇农业经济虽然与工业经济相比较远远不足,但是这种微观方面的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会产生严重的制约和影响。乡镇年农业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反映出我国年农业发展的基本水平,因此,最近几年,国家政府部门和农业部门高度关注乡镇农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最近几年,虽然我国的乡镇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果,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其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我们对其进行重点的研究和分析。本文主要就乡镇农业经济法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乡镇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问题;解决对策

农业经济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目前对农业经济定义认可度较高的是农业从业人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获得而长久和持续的经济收入。与之相匹配的就是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其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就要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程度超过我国人口增长的比例,保证发展的持续性,生产的多样性。而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遵守上述的几点要求,并结合乡镇农业发展实际特点,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特色道路。

1.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农民素质不高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不高,多数都在小学水平,甚至没有接受过教育,同时,在农村劳动力输出过程中,导致了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留守在农村中的劳动力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些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劳动技能不致于以及是人力资本含量较低等因素,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一些青壮年的劳动力和一些接受过较高教育的劳动力外出打工之后,又将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降低了一个档次,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拖累了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1.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在我国很多乡镇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产业化建设进程十分缓慢,机械化水平不高等因素严重影响到了我国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和落后,造成了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和小规模,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程度低,使得乡镇农业经济建设步履维艰。目前,在很多乡镇地区,农民群众依然采用传统的手工生产和家庭小作坊生产方式从事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大部分农民群众还停留在直接出售最基础的农产品阶段,没有重视农产品的深加工,其农业产出较少,使得农业经济发展还停留在一个落后的初级阶段。现阶段,我国乡镇地区普遍存在水资源供给缺乏严重,农业生产科学化程度低,依然靠天吃饭,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现代农业建设步伐迟缓。

1.3部门乡镇的农业经济思想落后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乡镇的农业经济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历史时期,乡镇农业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还有部门偏远地区的乡镇农民依然沿用改革开放之前经济体制的生产习惯和生产思想,其农业发展的思想观念十分落后,在农业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过程中将希望寄托给政府部门,要、靠、等的思想十分严重,大部分的农民群众还停留在满足温饱的追求上,缺乏发家致富的决心和信心。在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了固有思想观念的影响,农业资源在建设和开发利用以及经营方面还存停留在过去的初级水平上。在部分乡镇上地区人和土地的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因此,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就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2.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2.1提升乡镇农村的农民素质在我国,尤其乡镇地区,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十分严重,在很大一部分地区都还没有享受到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的成果,农村的教育发展十分落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人工的素质提高。这也对劳动力转移产生了制约性的影响。因此,在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应该将发展农村教育作为首要工作去抓,重视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其次,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农村教育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最后,地方的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教师,特别是偏远教师的培养,积极鼓励教师接受再教育,从而显著提升农村教育的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2.2转变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首先,实现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土地作为农民群众的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工作过程中,如何提高土地的单位产量是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乡镇农业生产应该积极推进土地进行科学的流转,采用规模经营的方式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其次,对乡镇农业产业进行调整。乡镇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积极的利用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是一条十分不错的选择。在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深度开发与其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更好的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切实增加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2.3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要不断的创新乡镇农业经济管理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树立现代化的农业管理思想,不断更新是农业发展的理念和思路,用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信息化等理念指导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还要建立具有特色的乡镇企业,通过这些企业开发出更多的具有本地区农业特色的农产品,从而不断壮大和发展农业市场经济;最后,强化政府部门对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科学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力度,坚持走科技致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郑长春,祝海飞,郑成龙.对加强乡镇农业五站建设问题的探讨[J].江西农业经济.2010(04)

[2]邬小辉.农业野五站冶前景堪忧冥冥关于乡镇农业野五站冶经费现状的调查[J].江西农业经济.2011(03)

[3]徐维学,高先亭.乡镇农业服务组织建设亟待加强[J].农村工作通讯.2011(05)

农业经济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占有率较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化水平较低,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这也使我国农业一直处于小农经济的水平。在当前经济转型期,要想加快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需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此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综合生产率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确保农产品生产能力和农业经济效益水平的整体提升,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而为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1.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是社会得以稳定、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加快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力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仍然没有改变农业整体薄弱、落后的局面,这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采用的都是传统、粗放式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这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资源和环境带来较大的破坏,这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会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利用科学发展观,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使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开始向集约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变,打造现代化农业强国,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深入认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而且关于此问题的讨论也一直没有间断过,传统的观点认为生产场所扩大是外延扩大,而生产效率提高为内涵扩大。认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需要从外延增长转变为内涵型增长,即从依靠要素投入量开始向依靠技术进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方向转变。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只重视数量和速度,对质量和效益较为忽视,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加快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从而加快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3.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需要与当前我国农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有效结合,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涉农制度,优化资源的配置。

二、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

1.加大农业的投入力度

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大投放力度,同时还可以利用优惠政策来吸引城市资金,实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以此来有效保证农业资金的充足性,为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2.合理利用各项农业经济发展资源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下,为了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对现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调整,借此实现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要合理规划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严禁焚烧农作物秸秆,可以将其进行机械粉碎用作土壤肥料,这样不仅防止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还能提高农作物资源利用率,既落实了低碳经济时代下资源的重复利用,还减少了焚烧秸秆造成的空气污染。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不有效打破市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束缚,加快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需要加快农业产业调整步伐,将工作重心放在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同时还要努力培育龙头企业,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业产业园,以此来抓好市场主体建设,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使其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并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加快促进农业科学的创新,为农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加大科技投入,培养高素质农民

机械化仅仅是科学和技术的一个方面,农业科学和技术包含更加广阔的方面,比如种植方法、农用化肥的施用方法、适当的应用新品种的种子、肥料的作用必须与其成本相当等。现代的农业都是依托于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业的数量目标与质量目标确定后再做出生产的最优决策,才能改变农业资源的利用方式,改变农业生产、贸易方式,进而改变生产者的思维方式。向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则有助于科技更广泛、正确的应用。

三、结语

农业不仅生产周期较长,而且对自然条件具有较高的依赖性,这也使农业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因此需要加快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粗放型及外延型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内涵型的增长转变,为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策略探析[J].经济师,2011(8).

[2]宋桥生,娄光新,李宝喜,等.基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J].湖北农业科学,2011(19).

[3]杨雄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业科技管理,2015(1).

农业经济发展范文第9篇

【文章摘要】

随着世界环境持续恶化,全球各国均在走低碳发展之路,但是,在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达到了30%之多,可见,走出一条低碳农业经济已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并提出了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

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鉴于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环境的不断恶化,在各个国家均在保护环境,实施低碳减排的全力参与和应对之下,走出一条低碳发展之路就显得十分重要。由于资源的持续减少与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加,低碳农业经济已经是发展高效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必经发展路径。同时,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均已进入到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之发展必然也需要适应该形势,不断转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从而加快循环农业、创新农业的发展。为此,我国要积极应对这一情况,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积极支持与发展低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在发展低碳农业的过程中,应当以生物与环境间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为主要特征,以技术创新为重要手段,这样一来就能实现高能产品运用的减量化,用新能源来取代高效化,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反复运用、能源运用的高效循环,不仅能够遏制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到气候的变化,从而改善环境,而且还能提升经济效益,更是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

1 当前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全球发展的不均衡,这是目前全球低碳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低碳农业还是处在开发的初期阶段,能够实现技术的创新,提升能源的利用率,从而让循环农业能够有非常大的提高空间。然而,因为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农民的总体素质比较低,缺少低碳农业、高效农业经济的发展意识。同时,由于环境的变化,这就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发展中国家因为土地的破坏相当严重,从而造成了生物多样性倍受严重打击,暴雨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素不断地发生,这就让这些发展中国家在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改进生态环境等方面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从而也体现出发展中国家对于农业生产的重度依赖。中国在生态农业的总面积位居全球第二的基础之上,着重推广农业固碳技术,并且降低高碳能源和化肥等的运用。要通过重建农业湿地系统以发展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尽管已经取得了进步,但是依然未能取得较大的改观,所以,中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还是处在发展之初,这就需要不断加快发展的步伐,从而稳步推进低碳农业经济之发展。

当前,我国处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主要面临的问题如下:一是我国的农业资源较为分散和孤立,大多数属于粗放型的农业发展形式,或者是从粗放式经营往集约式经营进行转化,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规律,能够很好地降低农民群众对于土地、环境所具有的依赖,运用技术创新和农产品的循环利用,全面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规模化发展、集约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等,并且提升低碳农业的总体发展成本。因此,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亟待调整,这就需要整合全国农村各处分散的土地,实施集体经营管理,运用先进技术来提升土地利用率,形成更加高的生产效率。二是财力和物力支持的投入上不足。我国农村有大量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差,甚至有所缺失。我国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还显得不够大,而且各地政府的财力水平也不均衡,一部分地方缺少足够的能力进行更加多的支持,从而导致当地的节能、节水与减排等举措无法有效地施行。三是农民群体的总体素质不够高。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且农民的比例相对来说也比较高,在农业的开发与改造等方面尚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在农业科技的推广上不够到位,农业生产的水平未能得到根本的改善,在对于一部分先进技术与环保减排上尚未形成低碳农业发展之意识,从而严重地影响到低碳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

2.1 明确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划以及目标

要以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农业经济发展规划为基础,不断进行延伸与扩展,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及规划,从而明确各个不同时期我国低碳农业经济的具体发展目标以及保障措施,让我国各级政府、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农业生产者以及相关产业经营者均能够切实遵循。不仅要有至2020年为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目标,而且还要要有截止“十二五”期末的中期阶段性目标,同时还要有近一、两年的近期具体实施目标;不仅要有经济发展的指标,而且还要有节能减排的制约性指标,重点是要突出发展低碳农业的各具体指标。要进一步地明确各个不同阶段我国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项目以及重点的措施,特别是要明确有关的政策扶持举措,计算出各个不同阶段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的投入总需求以及有关的组成,从而明确投入的途径,提供政府的补贴,切实保障低碳农业经济发展之所需。

2.2 全面调整我国农业经济的生产结构

我国目前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亟待往集约型生产方式进行转变,虽然我国一部分城市已经采取了集约型农业耕作方式,然而在力度上还是不够大,还需要积极推广至全国的范围之内。在具体实施上,应当致力于提升生物的多样性,丰富各种植物的类别。要更多地种植一些具有更高经济效益的农业作物,与此同时还能保持高产量,而且还是新型农作物。在一样的土地面积基础之上提升劳动生产率,从而产生出更加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应当更加合理地分配我国的农业土地资源,运用科技,通过开展调研,把农业用地和林业用地、其他类型用地实施合理化分配,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比如,可以合理地增加林业与牧业之比例,不断加快农村中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特别是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从而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布局的合理化。

2.3 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

提升农民群体的素质,应当在根本上切实转变农业的生产观念。一是要不断提升农民群体的生态环保意识。在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对强化土地、水源等资源进行合理保护等方面未能同时得到强化。生产者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意识比较缺乏,这就导致了水土出现严重的流失,导致耕地面积持续缩小,水资源极为紧缺,而且森林资源的覆盖率有所降低等现象。这不但为现代人的健康生活隐藏了隐患,同时还十分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能够实现长远的发展。因此,从小学起,就应当加化学生群体环保意识方面的教育,把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够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之中。二是要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不断地推广先进技术之运用,提升农村对于科技之应用,从而提升生产的效率。在农产品耕种操作过程中,应当有专家团队开展专业化的指导,从而让农民群体能够更快、更好地学会运用最新农业生产技术,并且在提升操作能力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出发土地、人力以及物力等方面的效益的最大化。虽然我国农民已经有了生态农业的基本认识,缺乏技术上的相应优势,恐怕该想法也无法实行。在意识产生之后环保思想观的大力驱动之下,应当运用低碳农业的最新技术手段,改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之路,持续加快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这样一来才能更为有效与快速地进行。

2.4 增加政府投入低碳农业经济的力度

一是在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还需得到政府的积极支持。这就需要国家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比如,建设水利工程、开展植树造林等。正是有了政府的大力资助,才能离开实现低碳农业经济之路更加接近。二是我国各级政府应当为我国低碳农业的大力发展创设出更加宽松的情境,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政策让农民们运用低碳农业以提升全民共有的经济效益,进而保障农民投入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主动性。三是要通过多个方面筹集所需资金,更加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农业资源。这样一来就能鼓励运用创新形式对于环保建设实施投资。四是要全面发挥出生态县、生态村以及生态户的积极示范作用。要运用建设模范示范典型的形式,不断带动我国有关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当前,全国已经确定了五十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并且已经发挥出非常好的示范性作用,并且带动了全国十个省份以及一百多个县的低碳生态农业建设。

2.5 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发展

要围绕着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制定出详尽的科技攻关规划,有重点和分阶段地探讨解决资源节约以及循环利用等关键性技术,从而提升资源的利用率。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以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用肥、节约用药、节约种植、农业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农业生态环保建设为核心,不断增加科技攻关以及技术组装和配套的力度,充分研发与推广节约型农业耕作、农业播种、农业施肥、农业施药、农业灌溉和旱作农业、集约型生态养殖、秸秆综合运用等节约技术,并且降低与减少农业废弃物之生成,注重于水土保持等相关环保技术,培养农民以及农业企业的资源节约以发展低碳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为全体农民所共享。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身处低碳经济时代,我们一定要转变目前的农业发展方式,不断降低对于高碳农业的高度依赖,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这就需要持续增加投入,从而确保我国农业经济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动力,并且得到先进技术的大力支持,但是在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资金的投入显然有所不足,从而导致了农民年收入过低,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阻碍。这就需要引入低碳农业,实现低碳化经营,让我国农业真正走上自我发展、积累、约束、调节的新型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黄国勤.中国农业发展研究——现状与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8(23).

[2]周玉新,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农业发展,2010(4).

[3]张莉侠,曹黎明.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

[4]李军.关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

[5]曾海燕.湖南省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探析[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6]张莹琦.浅谈低碳农业经济[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3(9).

【作者简介】

农业经济发展范文第10篇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逐年增大,我国的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农业经济的许多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首先在农林牧渔方面,随着我国对农林牧渔等支持力度的不断增大,政府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惠农措施,使得我国农林牧渔的经济总量得到了长年增长,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的增大。农业产品经济逐渐的多样化,产品的数量和种类逐年的增大,多样化的农产品不断的涌现市场,给市场带来了充足的农产品供应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高效的农业机械不断的被开发和应用,我国农业的自动化程度逐渐提升,大大的提高了农业作业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一些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给农业技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作业成本越来越低,作业效率越来高,农民收入增加越来越快。

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取了这么多可喜的成果,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每年我国关于农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较多,但是真正的应用到农业实际的非常有限。这样造成了大量科技成果的浪费,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农业发展的科技人员的数量不多,科技人员的结构还需要进行一步的优化,农业科技人员的后备力量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虽然我国国土面积大,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相对个人来说,我国耕地面积是非常紧缺的。在耕地面积短缺的前提下,我国的耕地总面积还在逐年流失,耕地总面积的减小,导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更是逐年减少。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特别是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劣,给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农业的从业人员总数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劳动力是农业作业实施的基础。该指标能够反映出从事农业的人员的数量。农业机械的投入量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科技投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农业机械的投入,农业机械的质量和作业效率,反映了一个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因此农业机械的投入量是反应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作物是粮食的重要来源,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还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耕地的利用情况,因此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是反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对于农业的财政支出和扶持力度也会较大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农业经济的扶持很大程度上从资金支出的数量上反应,国家通过投入大量的农业资金支出,帮助农民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劳动力的素质能够反应出一个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已经成为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学历是反应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选取农业劳动力的知识水平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气象灾害也是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较大,造成的危害也非常大。

2.结论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需要不断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通过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为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积极分析我国农业大省的农业经济发展限制因素,得出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为其他省份进行农业经济影响分析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农业成果的转化率不高,每年我国关于农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较多,但是真正的应用到农业实际的非常有限。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是反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科技投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农业机械的投入,农业机械的质量和作业效率,反映了一个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劳动力的素质能够反应出一个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通过研究对于充分认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因素,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健康心理知识范文 下一篇:春季健康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