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理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6:44:37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1494年意大利学者帕奇奥利的《算数、几何及比例概要》一书出版,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理论描述的开始。时至今日,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已经走过了数百年的历程,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经济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会计尤其是财务会计已发展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通用商业语言,其通用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种自然语言。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整整走过了30年的历程。30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也迅速地向先进的会计模式靠拢,其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至2006年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我国会计和国际会计已基本趋同,这也是我国经济更大范围的融入国际社会的需要和保证。任何一种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完善的事物,必然有其社会发展的自然需要,其自身必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内在逻辑规律。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一个成熟的管理学科,也必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内在逻辑规律,这种内在的逻辑规律就是会计的基础理论。会计基础理论是会计实务的高度抽象和规律总结,而会计基础理论又是推动和促进会计实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指南。本文拟对会计(主要是财务会计,下同)的基础理论的逻辑关系进行解析,也即是对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的学习体会。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程序、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其间的逻辑关系可如下所示: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程序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

二、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就是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目的,或者说是会计所要完成的任务。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些相关的信息的总和我们称为财务报告,即财务报告应该提供特定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会计目标是会计所有活动的原始动因。目标(目的)不同决定了与活动相关过程的不同。会计目标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有所变化,会计活动就要根据目标的变化进行调整。

三、会计基本假设

一般而言,假设是对客观事物合乎情理的推断。假设对人们的活动是必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某投资者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预测,认定投资某个项目会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决定投资该项目并付诸实施。这一活动就隐含着投资者认为投资可获可观回报的假设,因为这一投资活动是否真的能获得预计的可观回报,是要等到将来的事实证明。活动未来的结果只能预计而不能确定。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面对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对进行会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所作出的推断。会计基本假设又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就是为了达到会计目标所要开展的会计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所以称为基本条件,是说这些条件如不具备,完成目标任务是不可能的。会计基本假设主要有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是假定会计活动都必然是为某一特定主体进行的,该主体不仅和其他主体完全独立,而且独立于业主之外。这一假设明确了会计活动的空间界限,使得会计活动能在清晰的范围之内得以进行。持续经营假设是假设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按目前正常状况持续经营下去。这一假设使企业日常的会计确认、计量活动有了依据和基础。会计分期假设是假设企业可以将其持续经营的连续期间人为的划分为一段段较短的相等期间,而按较短期间确定的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信息是准确的。这一假设为会计分期提供报告提供了依据,进而为确立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奠定了理论基础。货币计量假设认定采用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尺度是最准确的和最佳的选择。这一假设使会计活动有了统一的计量标准,使得会计的具体对象可以相互之间互比,使得会计报告能高度概括会计信息,使得会计报告更便于理解。

四、会计基础

会计基础又称为会计处理基础,亦称为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是指会计在进行会计活动过程中用以约束和指导行为的基本原则或制度。会计基础分为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两种会计基础是不同性质的会计主体在贯彻会计分期假设时所采用的不同制度。企业会计应主要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会计处理基础对企业类会计主体在确定收入、支出和利润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使得收入确认和费用支出的跨期摊配更合理。

五、会计要素

当人们明确了会计目标即会计任务的基本要求,解决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确定了会计处理基础,进而就要对会计信息所含的具体内容进行确认。会计信息所应包含的内容即会计应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包含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经济业务虽千差万别,但却可以按其基本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即分成若干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内容的高度概括。会计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逻辑关系的数学表达方式被称为会计等式。会计要素的确定使得会计的日常处理变得有规律可循和简单化。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直接决定了会计报告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格式。我国会计准则把会计要素归纳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其数学表达式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六、会计程序

会计程序又称为会计核算基本规程或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是对会计过程环节的科学归纳。会计核算的方法通常被概括为:设置帐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报表。其相互之间的构稽关系设置帐户是会计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基本起点,也就是在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要素范围内进行更具体的归类。复式记账是把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记录到账簿中的具体方式。复式记账方法使得会计上的任何一笔业务都能在至少两个账户里进行登记,使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被反映得更全面。会计必须根据经济业务发生的证据作为记账的依据,所以填制和审核凭证就成了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也是会计核算必须要经过的一个基本环节。账户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账簿,账簿是会计信息的具体载体。账簿把反映在会计凭证中的经济业务更系统更规范地集中起来,所以登记账簿也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是费用的对象化结果,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成本计算是企业会计必须要涉及的内容,自然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计算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存在交叉往复内容。会计信息首要的质量要求就是真实性,所以财产清查就成了会计核算的必要环节和方法,财产清查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也存在交叉往复内容。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会计报告,会计报告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就是会计报表,会计报表的编制涉及较强的技术性,所以编制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也是会计一个循环过程的终点。

七、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是会计活动的特殊产品,这些产品必须符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检验会计信息是否合格的尺度。质量标准确定后,会计活动才有章可循,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才可以检查和评价。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可简洁概括为:真实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真实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清晰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期间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上述要求所以称为基本要求,是说这些要求是最一般的要求,这些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国际化的需要。超级秘书网

八、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

1.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就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核算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标准和规则,又称为企业会计具体准则。这是对会计要素的进一步细化和规范,是对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的具体贯彻。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使得会计活动更规范,使会计信息的质量有了更具体的保证。这些具体要求不仅贯彻了经济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体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法律、人文观念等因素。它符合纯粹市场经济的竞争伦理的。

2.乡镇集体企业较早地适应了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戴着集体所有制红帽子的能人经济”是对乡镇企业普遍经营形态的生动写照。其产权形态是乡镇集体所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在满足乡镇政府及领导公或私的要求的前提下控制其经营管理权。因而,它兼有“能人主导下的成本理念”与“政治权力主导下的政绩理念”,这两种理念的混合状态取决于“能人们”与乡镇政府博弈的状况。

3.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变迁,其理念也在发生渐进的演变。在扩权让利阶段,首先是为调动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国家、企业与职工共同参与企业的剩余分配;利改税后企业全面转换经营机制,逐渐摆脱了国家计划的桎梏,成为经授权拥有法人财产权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决策主体与行为主体,其称号也由“国营企业”改为了“国有企业”,此时企业已经大大放松了“政治权力主导下的政绩理念”。再后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向现代公司制改革,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并初步建构起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班子为基本框架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由于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仍然处于绝对地控制公司的地位,而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制度、合理的经营管理层激励与约束制度、职工持股制度、独立董事制度等产权制度安排还很不完善,运作还很不协调,因此,“相关者共同治理下的人本理念”并未真正确立,仍然可以频繁地看到一种变异了的“政绩理念”的影子,比如不少公司巨额投资于足球俱乐部等迎合上级政治或社会目标的项目。但是,我国已经加入了WTO,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已经进入了更加深化的阶段。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将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及相关安排;“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将大幅度地限制政府对个人、企业等微观主观进行干预的空间与力度,将更清晰地界定公共权力与私有权利的边界;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也利于增强政府对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公众利益予以关注与保护的意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及世界性的各种交往,将使我国的社会伦理包括人权观念、政治文明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然使企业进清晰地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买方市场的形成,已经使众多企业认识到“顾客是上帝”不是虚言,等等。所有这些,都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我国的社会,包括现代企业将逐渐地确立起真正的“人本理念”。

[参考文献]

[1]罗伯特•L•海尔布伦纳.经济社会的形成[M].1962.

[2]王跃武.国有企业定位探究[J].湖南财政与会计,2000,(4).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基础理论影响对策

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运用国际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进行生产和交易,企业的经济活动由此产生巨大的变化,这将对传统会计基础理论产生强烈的冲击。本文论述了互联网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影响,并就其对策进行了探讨。

1、对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在传统会计描述的会计主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单位实体。而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中,存在着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公司、网上公司、网际公司,以及以信息资源为主导服务的信息中介服务公司。在会计上是否认定这些公司为一个会计主体?这将给会计主体假设产生影响。

这些形式新颖的公司是虚拟化了的,为完成一个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公司主体,待项目目标完成后又立即解散。这与传统的实体公司在组织形式和业务经营上存在明显的差别,但在网络上它又确实是一个公司,并且在经营着业务,会计行为上必定要对它经营着的业务进行质和量的反映。因此,应将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变为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来确定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

2、对持续经营假设。上述的网络公司、网上公司、网际公司为了一个特定的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公司主体,但项目目标完成后又可能会立即解散。这些公司冲破了传统企业连续经营的框架,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可以即时解散,其各项会计要素也即时终结,等到为另一个特定目标而临时成立公司时,这个公司或许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公司了。因此,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理论已不再作用于此类公司的会计行为。

根据这类公司的组织和业务特点,应改变持续经营假设理论为即时经营假设。在即时经营假设下,资产将不能按其使用的时间长短和用途来划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长期资产,负债将不按其偿还时间的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其资产的购进价值应在购进的时候立即摊入成本。

3、对会计分期假设。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是在持续经营假设下而对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分割为一定的期间,据以结算帐目,编制会计报表,是人为的划分。但就虚拟化了的网上公司这类企业,可预见的将来可能是很短暂的期间,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这类公司时分时合,时间长短不一。由于不能进行持续经营,因此会计分期假设在此类企业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由于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内部网络集成化管理的推行,新建立的网络财务系统,将企业发生的网上交易等经济业务,可以即时生成会计信息,企业在任何时点均可提交满足不同需要的实时财务报告。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理论的目的主要是定期报送某一会计期间的财务报告,但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已不能满足各方的需要。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元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期间可以划分更小,甚至越来越小,可以随时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随时地编制和报送会计报表,实时地满足报表使用各方对企业财务信息的不同层次的、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对会计分期假设应加以改进,变定期为适时,划小会计期间,随时地反映会计信息,动态地掌握会计资料,更好地为经济决策服务。

4、对货币计量假设。传统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仅是指在企业众多计量单位中确定用货币为单位进行统一计量。货币作为会计信息的统一计量单位,有利于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用同一口径衡量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在现代网络财务中,通过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足以甚至于不主要是管理者和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诸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表现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指标,更能代表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它们不能在报表上用货币来表示。同时,随着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产生了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的商务模型,对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的计量、对高级专门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价值的计量、对高科技企业潜在的高额风险回报的计量、对通货膨胀的计量等方面,成为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此外,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的出现,也对货币计量假设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会计上单一货币计量的体系正在经受在计算机处理环境变化而带来的挑战。会计上除采用货币计量外,对有些特别会计事项可考虑采用利于财务决策的某些量化指标,使财务决策的衡量指标多元化。另外,正在日益发展的在互联网进行交易的电子商务,其结算的支付手段是网上电子支付,即不需要现金、支票、汇票等纸质票据,而是直接将购货款从企业帐号或个人信用卡上支付给对方。这将预示着现金、支票、汇票等支付手段将逐步退出资金流通领域,也预示着企业间的结算将会进入高速高效和低成本的时代。

5、对会计目标。传统的会计目标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提供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信息,其反映的形式是以会计报表形式来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结果的,反映的内容是传统会计六要素在经营过程中的变化和结果。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作为一种全新的资本,作一种关键性的生产要素进入经济发展过程,企业的生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创新,因此,知识资产、人力资产将在企业资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因此,在企业对外报送会计报表时,应将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源作为主要资产项目加以重点列示。反映的侧重点应由关心“创造未来有利现金流动的能力”,转向关心“知识资本拥有量及其增进的能力”。为改变原来定期报送一元化报表的形式,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集电子交易、核算处理、信息随机查询于一体的网络财务系统,实时地满足不同层次的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多元要求,深化会计目标的要求。

6、对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传统会计的六大要素符合现行会计核算的要求,适合工业经济时代会计核算的需要。但是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增加了许多新的业务内容,会计核算的对象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以各项无形资产为代表的知识资产和人力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财务资产比例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企业的资本中心正由货币资本向智力资本转化,企业会计正向构建智力资本为中心的新会计体系,因此,必须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重新分类,会计要素也将随之改变。

在以计算机网络和知识为基础的新会计体系中,企业的资产要素应由财务资产、知识资产和人力资产三部分组成。财务资产主要由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构成,知识资产由知识产权和专有知识组成,人力资产指人力资源资本化,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会计资产予以确认。根据现代产权理论,确立产权要素,将业益和所有者权益产权化,知识和人力资源产权化,共同分享企业的劳动剩余。由此,将企业的会计要素可以重新分为资产、产权、剩余、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六个要素,以充分提示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智力资本为中心的知识会计体系的核算内容。

7、对会计职能。会计的职能是核算、监督。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能,计算机处理环境的变化和电子交易形式的出现,建立基于网络化的会计信息核算系统已是时代使然。在这个新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中,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能够自动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采集相关的会计核算资料,并汇集于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处理,由此看来,会计的核算职能事实在会谈化。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在坚持传统会计核算原则的同时,又要符合其独特要求,拓展或改变部分原则内涵。历史成本原则显得不合时宜,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应采用某种形式的市场价值,混合使用两种或多种计量基础,完整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相关性原则要做到对外对内报告并重,对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内部经营者都要快速提供相关信息资料,满足多变环境的要求;为利于反映现金流量信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等因素,适应现实经济中的衍生金融工具等经济事项,权责发生制原则将与收付实现制结合起来运用,对网络经济以现金流动制为基础进行核算;配比性原则因“虚拟公司”的出现及合作各方要求合理分配实物资产、人力资产、智力资产的耗费,配比范围扩大了,核算方式也因不确定性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及时性原则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会计必须能够随经济业务变化而变化,提供“实时”信息和预测信息;灵活性原则致使人力资源会计、知识会计在坚持精确计量的同时,合理地运用模糊计量方法,将精确计量和模糊计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披露原则既要求反映财务资本的货币化会计信息,也要求将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在报告中全面、适当、公正地予以揭示和披露。

二、会计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随着我国加入WTO,在我国除了具有独立资金、完整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经济实体外,将会更多地涌现出经济发展水平多样化和财产权益日益复杂化的虚拟主体。虚拟主体实质上是一种名义上或形式上的企业组织。在网络化经济时代,经济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较强的变动性。企业可以由多家独立公司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迅速的联合和重组,形成一种临时性结盟组织,即虚拟公司。虚拟公司的出现,突破了以往的空间概念,它极大地改变了会计主体的存在方式,组成公司的各独立企业借助计算机网络迅速分组,随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增加或减少组合。虚拟公司使会计主体变成一种新型的“相对会计主体”,这种“相对”会计主体,拓展了传统有形的会计主体假设。“网上公司”、“远距离多主体的网上合作体”等形式的出现,则突破了原有会计主体的“空间”概念。“媒体空间”中的会计主体会越来越多,外延也愈难以界定。会计主体应承认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并存,会计上对虚拟公司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计量及有关记录和报告,都应适应这个特殊会计主体的需要。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将有可能被“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所取代。

2.持续经营假设。基于现实主体和虚拟主体同时存在的情况,持续经营是假定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但随着竞争加剧和风险增大,企业随时会出现被并购、清算、终止的可能,虚拟公司的经营活动呈现出即合即分的即时性特征,具有临时性和不可预测性,它能根据市场需要,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虚拟公司是一个存在于网上的临时性组织,进行的多是一次易,完成后即进行解散,因而引发对持续经营假设的挑战。有人主张代之以破产清算和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很快,从而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正是意识到这一点,“网上实体”的经营活动便呈现出“短暂性”,因此,笔者也认为确立破产清算及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3.会计分期假设。在网络经济环境下,虚拟企业随市场机遇的出现而产生,市场机遇的可变性决定了它的存续时间可能很短,甚至可能在几分钟之间就形成一个虚拟企业,完成一笔业务后即宣告解散,所以在一个极短时间内再划分时间段已无必要,只要把会计期间与交易期间统一就可解决该问题。因此,有人提出以虚拟企业的网上交易期作为一个会计期间,可以在一次交易后只编制一次会计报表便可满足需要。这样就不会产生成本费用的跨期分配问题,从而使收益等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从另一方面说,在网络时代,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企业财务管理由静态走向动态,使企业在任何时点,都可将已发生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时地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而无须等待会计期末,因而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实时性使会计分期假设消除了时间的断点,因而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实时性也引发了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否定。笔者认为,对于网络经济可取消会计分期假设,对实体经济仍可适用会计分期假设。

4.货币计量假设。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已发展成为电子货币。货币出现了无纸化趋势,加上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这些对虚拟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又无法用货币计量,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予以披露。为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发展非货币计量单位,以使这些变动因素的计量变成可比性强和易于分析的因素,以满足利害关系人对这些非经济性信息的需求。会计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全面系统的反映,为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货币这样一个统一的量度,然而在网络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模糊了经济活动国内国外的界限,同时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活动的不断增长使得国际间各国货币汇率变动很大,这在客观上要求以全球一致的电子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以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三、会计计量模式

1.对于实物资源,可沿用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如果物价变动较大时,可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按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计量模式进行调整,以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

2.对于人力资源,可采用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人力资源的计量,可分为成本与价值两个方面。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方法主要是历史成本与重置成本(现行成本)。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主要是现行成本法或未来贴现法。但人力资源(价值)因其强调人在未来服务期对企业的贡献,其计量是极其困难的,一般可以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以劳动力的现行市价计价。

3.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可采用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由于大多数衍生金融工具,表现为一种合约,它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事项并未发生,故无历史成本可言,需用市价代表公允价值。

4.对未来需求须估计的事项,可采用可实现净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

5.对于衍生资源,可采用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以及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计量。

需要说明的是,公允价值是以当前的市场价格、现行价值为计价基础的计量方法,正好弥补历史成本的不足,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能确切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对于人力资源、特征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期货”“期权”“远期合同”等采用公允价值能较好地计量。

四、会计平衡公式

在一般经济学意义上,任何社会的生产经营过程都需要三个因素: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但在传统的会计中,将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投入者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好像只要有这些便可建立一个企业,自动带来收益,这显然是与事实相悖的。所以,笔者认为企业有两种所有者:一是物质资本的所有者,他们提供基本劳动条件;二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他们完成劳动过程。所以,客观上要求企业对劳动的投入必须和其他要素的投入一样对待,将劳动视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会计中得到反映,与此相联系,劳动者权益与投资者权益一样需要在会计权益概念中得到体现。

会计必须对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价值、劳动者权益进行恰当的评价、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传统的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应修订为:知识资产+有形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即会计要素应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再加上劳动者权益要素;利润分配也应随着劳动者权益要素的建立而由仅仅在投资者之间进行分配,改为由投资者和劳动者共享。

资产包括知识资产和有形资产,这里的有形资产是传统会计上除无形资产之外的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它依旧是资产的组成部分。知识资产将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企业未来的竟争力和盈利能力往往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知识资产价值。知识资产=人力资产+智力资产+结构性资产+市场资产。在这四个组成部分中,人力资产是实现价值和增值的基础;结构性资产则是保证和支持人力资源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资产;市场资产是企业资产获得市场价值,实现价值和价值增值的主要途径,没有合适的市场资产,资产价值难以实现和发挥;智力资产是知识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实现资产的价值和增值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知识资产是一种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软资产,是一种无形化的知识、技术、信息形态资产,是以智力劳动为主创造的一种非物质化的战略资源,虽具无形性,但它可借助一定的知识、技术等载体来展现,而不是虚无飘渺的事物,知识资产一般很难确认和计量,但它并非不可确认和计量。

五、会计确认基础

国际上有识之士实际上早已认识到权责发生制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收益表)和全面收益表的确认基础,但对另一个重要的报表———现金流量表的确认基础在会计基本假设中未予以明确。因此,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若用直接法编制,其直接的确认依据是现金流量制,但若用间接法编制时,表中的各项目的确认还是要通过权责发生制转换现金流量制。由此看来,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流量制均应用来作为会计确认的基础。由于核算的“网络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会计部门和销售、经营、采购等部门业务相融合,经济业务可以实时地发生和结算,使得会计确认的基础将逐步由权责发生制转变为收付实现制。但会计确认基础需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现行会计制度中,权责发生制会计是以会计分期假设为前提的。在网络经济时代,大量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会计分期假设受到了强烈冲击,因此,实现现金流动制正是未来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比虽然比较合理,但其只能用于历史的现金收支信息的处理,而现金流动制不止限于实际已发生的现金收支,它还包括可能的虚拟现金流量,可不受会计分期的约束,可随时提供会计信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谢新安.论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创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王松.信息化时代企业会计理论创新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04(3)

3.范俊铭.如何认识网络经济时代的会计创新[J].甘肃社会科学,2002(4)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本文以C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考核为例,指出目前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毕业考核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提出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考核的改革设想,确立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替论考核,以完整手工账和电子账作为会计实务操作考核手段的综合考核模式。

【关键词】

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毕业考核;教学改革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会计专业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高校毕业学生质量的高低与毕业考核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考核模式决定着其所培养会计人才的质量。本文以C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考核为例,指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毕业考核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考核的改革设想。

一、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考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C职业学院的基本情况。C职业学院是珠三角地区的一所民办高职院校,按照现行高考招生政策,C职业学院招收的是3B线的学生。C职业学院具有良好的硬件设施,目前在校学生人数已超过10,000人,会计专业是该校创办最早的专业之一,学生人数在2,000人左右,是目前该校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作为管理类文科专业,和全国大多数职业院校一样,C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的毕业考核采取的主要形式就是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末和第六学期。毕业论文考核的全过程包括论文选题、开题报告撰写、论文初稿撰写、论文指导老师修改、定稿、论文答辩等环节。根据多年的毕业论文考核情况来看,毕业论文各个环节虽然都有像模像样的流程材料,但实际上都是流于形式。从论文的内容来看,90%以上的学生论文都是在网上东拼西凑完成的,有少数学生直接交一篇网上下载的论文,格式和内容只字未改,只改一下作者姓名;站在论文指导老师的角度,基本上只要学生交了一篇论文,格式基本符合规定的要求就可以了。虽然他们知道学生的论文大部分是抄袭的,但也只能作罢,因为提出的修改意见,很少有学生是按要求去修改的,对学生过严格的要求,最终为难的都是指导老师自己。对于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而言,只要学生和指导老师提交了规定的材料就可以了,质量方面也不苛求。他们也不想学生因为毕业考核无法通过,导致大面积的学生无法毕业。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影响到来年学校的招生情况,因为3B线的学生大多基础较差,若进入学校后,太难毕业,他们可能会选择放弃对这所学校的选择。种种原因导致的结果是:C职业学院的会计专业毕业考核完全流于形式,基本上无法起到对会计专业毕业生质量进行控制的作用。

(二)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考核普遍存在的问题。

1.考核形式单一。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考核主要的形式是毕业论文,考核形式非常单一,缺乏多种多样的考核形式。

2.选题脱离实际,议题陈旧。在论文的选题中,学生选择的议题,大多是过于理论化的内容,严重脱离实际,并且这些议题很多都是陈旧过时的。

3.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一般是与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时间重叠的。因参与顶岗实习,大部分学生离开了学校。一方面,由于精力的分散,学生真正用于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论文撰写期间已离校,这给老师的指导工作带来很多不便,虽然当今社会有多种通讯手段,但是,针对论文中的具体问题,这些方式远不如当面交流的效果好。在整个论文撰写阶段,有一些学生,根本不会主动联系指导老师,甚至指导老师都无法联系上他们。

4.论文质量低,形式重于实质。检视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论文,可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东拼西凑、抄袭、请人;完成的论文格式不规范、语句不通、可读性差,更不用提学术性和创新性。虽然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极低,根本无法达到规定的要求,但由于学校管理者、指导教师等多方利益的博弈,学生照样顺利毕业。对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而言,毕业论文基本上就是个形式,只要写了,不论好坏,一律通过。长此以往,毕业考核陷入一个恶性的循环之中,形同虚设。

5.考核脱离企业实际,缺少来自企业的声音。高职学院培养的会计毕业生,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主要服务于各行各业的企业。什么样的会计人才是企业需要的,是合格的会计毕业生,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但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考核体系中,缺少来自企业的声音。

二、德国职业教育考核模式及启示

(一)德国职业教育教学和考核模式概况。提到德国的职业教育,不得不提“双元制”,“双元制”教育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双元制”教育模式是指要求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学习,一元是指职业院校,学生在职业学校里主要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学习,另一元是企业或跨企业培训机构,学生在企业里主要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模式具有极强的实用性,良好的工学互动性,大力推动了德国职业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在考核方面,德国职业教育实行的是“教考分离”考试制度。在德国的《职业教育法》中,对各种职业培训都有严格的评价标准、考核标准以及实施程序。按照规定,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只负责教学和培训,全部考试、考核都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工商协会组织进行,并且具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学生若在当年考核中不及格,来年可进行补考,但最多只允许补考两次,经三次考试仍不合格的学生,终生不得再考该职业的资格证书,必须转学其它职业。这种考核制度保证了考试考核标准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是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科学认定,也是教学效果和培训质量的公正评估,它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以及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二)德国职业教育考核模式对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考核的借鉴。德国职业教育考核模式的特点是,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制定一套能接受市场检验的人才考核标准,并通过立法的形式,强制实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纵观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考核的现状,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可以从明确考核目标,优化考核主体,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和实施程序等加以改革。

三、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考核的改革设想

(一)明确高职会计专业的考核目标。无论在哪种教育模式中,考核具有极强的导向和塑造功能,它直接影响着教与学双方的观念和行为,涉及到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会计基础理论,熟练掌握日常会计核算等会计实务操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考核目标必须与之对应。既然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涉及的是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实务操作技能两个方面的能力,那么,高职会计专业的考核目标也应针对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理论和实务操作技能的情况进行。当前的考核现状是高职院校往只涉及对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理论情况的考核,极少或根本没有涉及对学生掌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的考核。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决定,在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考核时,我们必须要有非常明确的考核目标:既要考核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又要考核学生对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两手都要硬,不要重知识理论,轻实务技能。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要更注重对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的考核。

(二)优化考核主体,使考核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对于企业而言,产品的好坏需要客户的口碑检验。对高职院校而言,培养的会计人才是否合格,最有发言权的是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目前的现状是,各院校都在宣传自己培养的毕业生好,拿到多少奖,就业率有多高……这无异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既然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考核必须要有企业的参与。德国的“教考分离”考核制度最值得我们借鉴。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考核,必须要改变当前完全由高职院校自己进行考核的现状,引入财政部门和会计行业协会作为考核主体,并仿效德国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会计职业考核的标准和实施程序,使整个考核体系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

(三)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和实施程序。在会计基础理论考核方面,我国目前一直做得非常成熟。在具体考核标准上,可利用当前由财政部门主导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替代目前的毕业论文考核制度。在会计实务操作技能考核方面,可由会计行业协会来主导考核。考核内容可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制定考核标准。

1.完成一套完整的月度模拟手工账。从原始凭证的填写、审核,到记账凭证的编制、审核,再到账簿的登记,以及编制会计报表,一整套手工操作流程均纳入手工账的考核。

2.以EXCEL软件为工具,完成一套完整的月度电子账。高职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中小型企业,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加上几乎为零的使用成本,在小型企业的会计工作中,EXCEL应用较为广泛,故应作为考核的手段之一。

3.以用友或金蝶软件为工具,完成一套完整的月度电子账。在计算机普遍使用,会计信息化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稍具规模的中小型企业,为了让会计工作流程更加规范,提高账务处理效率,配备专业化的财务软件(如用友或金蝶),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专业化财务软件的应用情况,必然纳入考核的范围。

【参考文献】

[1]来继敏,许焕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5

[2]王靖雯.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借鉴[J].现代经济信息,2016,1

[3]徐小华,董永刚.国外职业教育考核模式与方法研究[J].科技视界,2013,12

[4]袁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模式,构建高职特色技能考核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5]高育奇.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7,7

[6]赵璞,任雅洁.从德国职业教育经验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考试与考核模式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10,5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会计研究; 理论贡献; 基金项目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5-0002-04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会计行业日趋贴近实用领域,从1989年钱嘉福版的《资本主义财务会计》到现今热销的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著的CPA教材《会计》,均可以看出财务会计的研究从批判式学习到实用性推广的态度改变。

在会计实务中,会计从业人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记账式业务,而是集财务数据记录与处理、内部控制设计与完善以及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预测与决策功能于一体;在会计制度层面,形成了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原则,以现今的41项具体准则为核心的企业财务会计准则体系,同时财务报告体系紧跟潮流,逐步充实与完善;国际化方面,在财务报告体系与国际准则基本趋同的大环境下,规范的国际会计研究方法体现出以现今的实证研究方法为主流并以资本市场为主要研究领域的趋势,在大量研究经费资助的驱动下,该趋势显示出步伐不断加快的特征。面临会计领域实证研究异军突起的格局和中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很多现实问题,学术界关于欣赏型和实务型研究方法讨论异常激烈。

纵观中国学者发表的国际期刊论文,一些现象值得深思。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会计研究方法中外贯通后,以假设检验方法为主的实证会计研究逐渐为会计研究学者尤其是具有国际背景学者所青睐,但在发表的大量论文中存在部分错误解读数据、理论基础偏弱以及因果关系不当等问题。没有坚实的经典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数据检验所得出的结论易与实务现状脱节,导致理论与实践相比出现较大偏差,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指导实践的意义。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类别的资助,其初衷是力图使研究项目能够致力于支持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的发展,最大程度地利用政策资金,充分挖掘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使研究成果利于会计学科的健康发展,并能为企业所用,以促进中国会计事业的发展。这也是会计研究人员需要考虑的首要目标。

二、理论贡献――检验科研成果的重要标准

在评价会计研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贡献时,应把握其本质属性:短期来看,研究结果应提出创新性的理论发现或者对现有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完善(Jason and Cindy,2007);长期来看,研究结果需能指导现实经济生活。

Jason and Cindy(2007)阐释了理论贡献的两种途径:一种是检验现有理论,另一种是理论构建。在进一步分类中,高度评价了构建类文章作出理论贡献的意义,认为构建类文章提出新的抽象化构念可以引出新的研究方向,对未来的思考进行革新式的改变。

在理论贡献层面,理论构建对于会计问题的实证和规范研究有着普适性的指导意义。陈晓萍等(2012)将规范类研究文章归类为理论性文章,指出理论性文章在研究方法上,以综述以往研究为基础,作为构建理论的一部分,并辅以初步的数据报告。一般而言,学术研究中的宏大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属于规范类研究,而且通常作为既定的参照框架,一般性理论则作为建立新的中层理论或进行理论检验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应以理论贡献的程度和适用性作为研究方法选择的标准。但从期刊数量来看,较规范方法而言,研究学者更加倾向于使用实证方法。笔者认为,其中原因有二:

其一,实证检验类论文成为西方主流,在会计学科国际趋同的形势下,学者更被鼓励使用实证研究方法以提高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同时在会计顶级期刊中,实证论文比重非常大。存在会计学者更多地使用数据检验方式以满足期刊审稿要求的现象。

其二,以构建宏大理论的规范类论文的完成过程非常艰难,必须有足够长的时间以及足够多的积淀以满足宏大理论对复杂性和全面性的要求。譬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郭道扬教授倾其毕生之心血研究会计史。而实证类论文一般以构建中层理论为目标,中层理论以其特定边界和情境,在研究的时间需求上小于宏大理论的构建过程。

会计学科的研究是以宏大理论为基础框架,在特定情景下进行中层理论的构建。宏大理论保证其全面性,中层理论保证其集中性。两者在理论与实践中缺一不可。现今前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层理论的构建上,使得宏大理论的发展远远滞后于中层理论。而中层理论仍然以宏大理论的框架作为研究假设的前提条件,致使中层理论的研究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甚至偏误。即使中层理论的发展以量变促使质变,仍然需要会计学者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研究,以促成质变的过程。

同时,国内以刊载规范类论文为主要内容的期刊现状令人担忧。很多期刊原本具有构建宏大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但面临实证研究方法独树一帜的现实,要么转型为实证论文为主以保持较高的引用率,要么面临着影响因子下滑的困境。以《会计研究》为例,自2005―2014年,以建立宏大理论为目标的规范类文章逐年减少(图1)。

而在西方管理类研究中,规范类论文正在受到一定的重视,高质量和精简的研究方式在迅速发展,除传统顶级期刊中刊载极少高水平规范类论文外,2007年由美国管理学会发起的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AMR)期刊,只发表理论文章,从引用率来看,该杂志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顶级期刊。以此观之,我国会计研究的国际化发展,在引用科学模型的同时也要注重研究方法的全面性。

三、实证研究过程的误区

(一)变量选取的假定前提

甘道武(2004)提出,实证论文在进行变量选取时,必须满足一定的前提。最基本的前提是保证数据必须客观真实。

在实证论文所选取的数据中,经常涉及A股上市公司,其中涉及变量多数来源于公开披露的年度报告,许多会计学者没有进一步处理,直接将其用于统计方法分析上。事实上,即使在年报数据完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与披露标准的前提下,仍然存在不可避免的偏差,甚至直接影响研究结果。

其一,企业财务会计的原则之一为谨慎性,要求账务处理在面对职业判断时,应以不多计资产不少计负债,不早计利润和不推迟计损失为原则,以避免资产和利润虚高的结果。这一原则在会计监管上无疑是真实有效的,但是在决策或者研究某一特定问题时,需要对会计数据进行一定处理,使其更加接近真实数值。以应收账款为例,财务报表中披露的应收账款项目,为应收账款余额扣除坏账准备后的账面价值。事实上余额能够反映公司商业信用政策以及周转速度,坏账准备以可能存在的损失反映客户的信用级别。如果坏账余额足够大,在研究信用政策或周转速度时,使用报表项目中的应收账款项目易出现系统性的偏差,对研究结果会产生一定影响。

其二,企业财务会计准则一直处于一个动态变革的过程。研究一个时期内的问题时,很可能跨越了会计准则变更的时点。如果对财务会计本身以及发展史没有足够多的了解和理解,将会以当下的会计准则去理解变更前的报表项目,这必然会引起数据分析的失真。譬如长期股权投资,1998年开始执行的《投资》准则中,将控制下的投资也以权益法核算,2006年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将控制下的投资以成本法核算;2014年开始执行的《长期股权投资》则将不受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没有公开市场价格的权益投资由原来的以成本法核算划分至金融资产部分。如果研究上市公司的样本中跨越了2006年、2014年这几个年份,直接选取长期股权投资的报表项目数值自然显得不合理。又比如2018年将执行金融工具和源自客户合同的收入新准则,2018年后的数据与此前的数据会存在巨大差异。除会计变革外,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政策不断完善,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及后续发生的融资融券适度管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也非常重大,改变新股认购方式以及未来注册制的推行等,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也难以量化。众多事实表明,在变革会计方法,改变监管方式,适应现实需要改变汇率制度、利率制度、税收政策的情况下,实际上已经动摇了实证研究的假设前提。

(二)因果关系的论证

因果关系的确认必须以缜密的逻辑推理和完整的实证结果为依托。Jason and Cindy(2007)指出,理论贡献的一个原则是基于现有理论的预测。在因果关系的求证过程中,各个构念的使用最好基于一定理论、模型或者文献,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将整个论文的推理过程解释清楚。另外,还需要辅以实证检验其他因素,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现阶段,由于宏大理论基础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部分实证研究的因果关系引用不当;又或者研究从数据结果出发,没有合理的因果关系,致使研究结论出现偏差。对于会计学者来说,将注意力集中于理论推导、数据的严谨性、实证过程的完整性显得尤为必要,为实证而实证的研究现象应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重视。

(三)实证研究中的构念

选取构念是为了使经济后果量化、固化。但构念有时是人为“造”出来的变量。一般而言,在理想状况下或者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每一个构念都是经过理论和实证检验而约定俗成的变量。但是在我国现实条件下,相同的构念在特定情境下的相关性变得很弱,甚至一些特有的经济现象很难用可量化的构念来度量。例如在公司债券评级层面,我国并不存在标准普尔、穆迪、惠誉等的评级机构,国际标准对中国的适用性也可能存在偏误。而对于发行债券的公司而言,债券的评级几乎为AAA级,这使得评级这一量化指标对于公司债券信用评价的有效性会遭到质疑。另外,我国的市场不同于西方成熟的市场,诸多因素是西方所没有的,也是无法进行完全量化反映的,最典型的案例在于对行政力量的度量。对于企业所有权性质的测量算是比较成功的构念,但对于公司外部政治环境的构念建立却是非常复杂的。Joseph and Zhang(2014)以省级行政单位党政一把手的流动来反映政治生态,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这仅仅是政治生态中的冰山一角,如果再加上中国长期的文化积淀,就会使其量化更加困难。

四、基金项目方向的讨论

会计学科的部级基金项目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于1986年,自1998年才开始批准会计与审计类别项目,1999年起批准财务管理类别项目。截至2015年,累计批准各类项目875个,累计金额2.85亿元人民币(不包括课题承担单位的配套支持资金)。从图2可以看出,项目数量和单个项目批准金额逐年上升。

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自2011―2015年累计的管理类年度项目1 599个,累计拨款2.35亿元人民币(不包括课题承担单位的配套支持资金)①。这足以看出政策投资力度。

在积极支持会计学科研究的政策环境下,需要注意基金项目背后关于理论贡献的适用性以及研究结论准确性问题所导致的隐忧。上文曾提到实证论文所选取的数据经常涉及A股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年度报告,而财务会计准则一直处于一个动态变革的过程,这使得跨越准则变革年份的相关财报数据的可比性和适用性存疑。例如2007年起处于控制下的长期股权投资由权益法核算转为以成本法核算;2014年开始执行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则将不受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没有公开市场价格的权益投资由原来的以成本法核算划分至金融资产部分。在《会计研究》刊登的资本市场问题类的文章中,跨越这两个年度的文章就有121篇,占该类别总数的24.4%,占所有类别总数的5%。其中涉及股权份额、利润、绩效等数据的可比性和延续性由于准则的变更大大降低。基金项目数据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受准则变更的影响同学术期刊相似。基金项目除项目资金外,还有地方科研机构、高校配套的研究资金,数额巨大,而受研究数据可比性降低等影响,项目研究效果会大打折扣,投入资金的回报自然也会降低。

因此,在评价申请项目时,更应以研究项目作出理论贡献的可能性及程度为标准,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好政策支持的资金,立足于普惠每一个微观企业,并为社会产出作出最大的贡献。

五、结论与建议

中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并顺应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环境,逐渐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时,中国会计学者(尤其是在国外A类重要期刊上的学者)的学术地位日益凸显。但在进行会计学科研究时,应注重研究方法的严谨性和适用性,以理论贡献为先,回归科研本质。紧紧围绕中国本土主题,致力于满足解决中国会计问题的决策需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研究之路,打造中国会计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创造中国会计研究的国际价值。具体来说:

(一)加强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会计基础理论对会计研究本身以及会计学科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会计理论的发展和演变,都是通过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识别、阐释、比较、选择、联系演化而来的。同时,会计学科和会计研究的发展方向以及新观点的提出,归根结底是对会计基础理论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解读。更进一步的,要形成新的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方法体系,也需要从会计基础理论中汲取营养。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会计基础理论来自于长久以来的会计实务工作,是长期实践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结果。会计基础理论为会计研究提供了概念指导和范围界定,因此,在进行会计研究时首先要注意的便是会计基础理论的适用性。

(二)强化大数据背景下的会计研究

随着信息化和云计算的发展,如何利用大数据是会计学科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面对大数据所带来的会计思想、会计技术变革,会计研究人员需应时而变。在大数据时代,会计研究的工作重心应逐渐从总结、解释、归纳理论现象,论证理论假设转变为预测未来数据信息对于微观企业的影响。从管理的横向发展角度来看,大数据的运用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行的会计研究理念和模式,会计研究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范畴,而是整个经济业务发展链,分析提炼与企业经济业务有关的一切数据,不论是研究的理论依据还是模型建立,其范围均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而是向纵深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利用好大数据将对会计研究的发展产生质的影响。

(三)积极提升国际会计话语权

提升国内会计研究在国际会计舞台上的话语权是提高中国会计研究国际价值的必经之路,为此国内的研究学者需积极参与国际会计规则与框架的制定。同时与相关国家开展关于会计规则与理论研究的合作,积极沟通各国会计研究发展与会计应用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合作机制,并大力培养会计行业的精英人才。

(四)致力于会计规则本土化研究

在本土研究积极国际化的同时,也要兼顾会计研究与会计规则的本土化问题。自2007年以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结构、具体内容等方面向国际趋同。然而国际准则在计量属性、合并事务等方面的思想并不适用于我国社会经济现状,因此,在会计规则国际化的同时,在某些领域要注重中国特色,规则的制定适应中国企业与经济环境现状。例如减值准备、政府补助、关联方、商誉以及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的应用范围和程度等方面的规则制定与革新,就必须充分考虑具体国情,以解决中国本土的会计问题。

【参考文献】

[1] 甘道武.假定前提真实:会计实证研究的起点[J]. 会计研究,2004(12):34-38.

[2] 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于玉林. 面向21世纪加强会计基础理论建设的探讨[J]. 财务与会计,1999(5):6-7.

[4] COLQUITT J A,ZAPATA-PHELAN C P. Trends in theory building and theory testing: A five-decade study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6):1281-1303.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会计理论 研究性课程 会计学

一、引言

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文化的传授、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奥尔特加・加赛特,200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需要推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而研究性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学专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正所谓“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然而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专业培养方案雷同、课程体系设置相近问题。近几年来,随着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各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偏重于会计实务的教学,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来增加会计理论课程的开设。据笔者不完全统计,70%左右设有会计学专业的本科高校现在已经开设了会计理论课程,但课程名称并不统一,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名称:第一类称为会计理论,第二类称为会计理论专题,第三类称为会计理论基础。尽管名称不统一,但是其教学内容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涉及会计基本理论的讲授。根据笔者近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在开设会计理论课程的高校中,有些教师仍然像会计实务课程一样,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可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研究性课程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

会计理论课程主要是面向高年级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开设,重点介绍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理论、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理论、会计前沿理论、管理会计理论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探索研究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写作以及升学深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它一般设置为选修课,也有高校设置为必修课。通常一周安排2―3课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教学目标设置

对本科生而言,学习专业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习会计理论有助于其对会计实务的理解、分析,并对会计实务进行合理的预测,从而加深对会计实务的掌握,因此开设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不但能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根据这一思路,可将本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几方面:

1.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巩固已学会计实务知识。学生前期所学的专业课程大多数是实务性课程,包括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通过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到系统的会计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先实务后理论,先简后难,不断拓展实务的范围,启发学生探究在其他可能情况下该如何处理类似问题,总结提升理论知识,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应用会计基本知识的能力和处理现实会计实务的能力。亨德里克森(1992)指出,会计理论是一套逻辑严密的原则,能够使实务工作者、投资者和债务人、经理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会计实务,提供评估当前会计实务的概念框架,指导新的实务和程序的建立。可见会计理论对于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训练学生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会计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设计上,可以围绕某一理论专题进行课堂研讨。由教师布置研讨专题内容,再由学生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利用课堂时间由学生来展示其研究成果或观点并展开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献资料向学生介绍会计的主要研究方法,比如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使得学生在掌握文献资料搜集方法的同时了解会计研究方法,这为今后学生进一步深造或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一定的研究基础。

3.提升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和实务处理能力。会计理论课程的内容之间逻辑性是非常强的,比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就是一个理论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理论与实务之间有了一个联系的桥梁,据笔者多年观察发现,在学生学习会计理论课程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变得清晰了,特别是遇到较为新颖的业务,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理论来进行解答。学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其专业课程成绩也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选取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

会计理论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理论主要是指财务会计理论,广义的会计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作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可将会计理论按照内容划分为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理论前沿三个部分。

1.会计基本理论。这部分主要是围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内容,包括会计目标的内涵及主要观点、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内涵及国际比较。这部分内容是会计理论的主体内容,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2.会计应用理论。这部分主要是有关会计准则理论的内容,包括会计准则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渊源、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问题、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定标准问题。这部分内容与现在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协调密切相关,也是各国规范会计实务的主要依据,与当前实际联系紧密。

3.会计理论前沿研究。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涌现出的新的会计问题和热点问题,会计理论需要对其做出解释,比如会计行为理论、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碳会计等,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作一定灵活的安排,也可以学术报告的形式来开展教学与研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材选取

教材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参考,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依据,尤其对本科生来讲,选择合适的教材对他们的专业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综观国内高校会计本科会计理论课程的教材,下面选择以下几本有影响力的著作:

1.《会计理论》,葛家澍、杜兴强著,复旦大学出版社。该著作较早地引进了西方会计理论,并且注重结合中国会计的实际和作者自身的观点来撰写,创新发展了我国的会计理论,是一本会计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主要内容如上页表1所示。

2.《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引用、吸收了美国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依照西方会计理论内容和结构撰写,侧重于财务会计理论,其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

3.《会计理论》(第四版),魏明海、龚凯颂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按照财务会计理论、成本控制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三部分进行撰写,其特点是内容由浅入深,教材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做到及时更新。其主要内容如表3所示。

根据对三部教材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会计理论相关著作既存在相同或相近的内容,也存在不同之处,作为研究性课程,我们在选择教材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其中一部作为教材,其他相关著作作为教学参考,博采众长,使得学生既能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又能关注当前理论前沿的动态和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的发展。

四、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

会计理论是对会计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会计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并不断发展。鉴于在讲授会计理论时,学生已经学习完了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实务性课程,因此在讲授会计理论课程时要突出其理论性与研究性,一方面要系统介绍会计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现有的会计实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以下几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

在每一章节讲授理论之前,给出简短的案例来引导、启发学生。例如通过安然事件,引出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以问题导向来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有更为广泛的知识面。

(二)合作互动式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项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需要讨论的专题,由班级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研讨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凝练成为研讨小组的观点,到课堂上进行讲解、展示。例如在讲授会计准则国际比较这一专题内容时,笔者就把授课班级分成10个小组,每一小组负责某一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情况资料的搜集,然后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教师在他们讲解的基础上对不正确的地方给予纠正,接着再进行国际比较分析,这样使得学生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协调也会有更深的理解。合作互动式的教学达到了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共享学习成果的效果。

(三)名作名篇评析课堂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精品力作或专业权威期刊最新的名作名篇,比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杂志上发表的会计类论文,由学生事先进行仔细阅读,并且撰写读书笔记,教师再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进行一定的评析,主要围绕论文的选题、论点以及论证方法等几方面展开,这样使得学生对会计论文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了最新的理论前沿动态和创新观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今后学生的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会计理论课程以研究性课程形式来进行教学是一次尝试,也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会计实务的变化,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会有所变化,因此我们在其课程教学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注重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传授,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举一反三,从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02).

[2]艾尔登.S.亨德里克森,王澹如,陈今池译.会计理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3.

[3]葛家澍,杜兴强.会计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5]张悦.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轨迹综述及评价[M].商业会计,2015,(18).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开放教育;分层;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51-02

开放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在新的教育方式下要求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开放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此,笔者根据多年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经验,提出会计专业“分层+互动式”教学模式,并就该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分析

(一)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目前,开放教育会计专业入学的学生中有的是在中专类财会学校毕业后继续选择开发教育学习,有着一定的会计基础。有些学生从事与会计岗位相关的工作,有着较高的会计基础及实践能力;还有一部分学生既没有在中专类财会学校学习过又无相关会计工作经验,这类学生的会计基础几乎为零。由于学生基础层次不同,如果还采用相同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势必影响到教学质量。

(二)课程设置没考虑分层(层次性较差),教学效果不显著

目前,开放教育会计专业按教学计划所列示的课程中有的课程理论性较强,比如:哲学引论、邓小平理论、政治经济学、纳税基础与实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有些课程实践性较强,比如: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但是,目前我们没有针对不同类别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效果不显著。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

众所周知,会计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它实践性很强,需要把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会计实践相互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有部分教师仍较多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偏理论教学,实践环节较为薄弱,使得学员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导致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会计专业的教师虽然也能够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学员也能够使用网上的资料,但缺乏互动性,实际教学效果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很有必要的。

二、介绍新的“分层+互动式”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是先进行分层:学生分层、课程分层和教学目标层,在分层的基础上利用互动式教学,把分层和互动结合在一起,使教学效果得到优化。

(一)分层

1.学生分层是指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知识结构进行分层。由于我们招收的学生比较广泛,有的学生曾经学习过会计或者参加与会计相关的工作,所以他们有一定的会计基础或者会计基础较高。也有部分学生来电大学习之前既没有会计基础又无相关会计工作经验,这类学生的会计基础比较薄弱。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把学生进行分层,分层出无会计基础、有一定会计基础、有较高基础等三类,对每类学生因材施教。

2.课程分层。课程分层是在原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层,我们可以分层为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两大类。针对不同层次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针对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理论课程我们选择一次集中面授+考前重难点辅导的办法;而对专业实践课程,我们采取多次面授+考前重难点辅导的办法,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时间紧无法参加面授,使他们能把有限的精力放到会计专业性强的课程上。

3.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是在学生分层和课程分层的基础上对教学目的进行分层。针对无会计基础的学生,我们选择以重基础理论课程为主专业实践课程为辅的教学目标,使之达到“学会”。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我们采取偏专业实践课程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使之达到“学巧”。对于有着较高会计基础的学生我们采用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二者并重的教学目标,达到“学精”。

分层后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效果在客观上得到改善,再加上互动式教学法就使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二)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是在分层的基础上运用互动教学法,使教学效果更加优化。包括:

1.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运用各种手段来进行互动,包括课堂互动、网上互动、个别辅导互动。具体实施如下:开放教育会计专业的学生选择电大的目的是想学习会计知识,顺利毕业。在课堂上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师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互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合适的互动方式。通过互动教师可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课下学生可以利用网上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如遇到问题可以选择网上互动或者采用个别辅导互动等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生生互动。在参加面授课程前,学生可以运用教学平台对教师上传的课程重难点予以学习讨论,在教学课堂上,学生之间可以针对疑难问题互相讨论。教师进行集中辅导后,由学生利用教学平台互动、BBS网上讨论、QQ群互动讨论等方式进行互动。课下学生们可以利用网上教学资源自主学习,遇到问题除了和教师互动,学生之间可以采取小组学习互动,以及采取网上互动等方式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在互帮互学中共同提高。

三、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分层+互动式”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分层”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课程的特点,“互动式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及“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的办学理念。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着问题,比如:

(一)分层的标准不好界定

在新模式的应用中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分层的标准要很好地解决。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的结果和入学成绩及各个阶段的考核,但测试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考查的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全面、有没有参考价值,有待进一步验证。一旦分层的标准确定的不准确或不科学将直接导致分层教学的失败。因此,分层教学的大范围的推广还需要在进一步探讨各学科分层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二)分层可能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分层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可能使学生的思想产生负担。因此在分层之前一定要进行全面的宣传,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明确分层教学的意义,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我们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目标和不同要求的指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最终目标要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三)互动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互动式教学是在分层基础上展开的,我们的远程开放教育离不开互动,但目前互动的效果较差(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生到课率不高,课堂互动效果不高;二是学生参与网上互动比率不高,流于形式。因此,要改善学生到课率不高的问题就需要学校出台最低到课率的相关政策,使到课率和考试成绩挂钩;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来上课的重要性。还要对积极参加面授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激励,比如:期末作业成绩适当给高些,鼓励学生参加面授。

在解决参与网上互动不积极方面我们采用“任务教学引导法”。所谓“任务教学引导法”,就是让学生把参与互动当作一种任务,这种任务是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参与互动真正体会到互动的益处,最终使互动变为主动的、自发性的活动。

总之,会计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课程设置没考虑分层、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等缺陷,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笔者通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及现代互联网技术,提出了适应新形势的现代教学模式即“分层+互动式”教学模式。为开放教育会计的学员提供多样化的、切实有效的学习环境,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开放教育健康迅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帼婵.网络环境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C].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

[2]张文华,赵建功.网络环境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3]张庆文.试论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9).

[4]左红武.论网络时代高等函授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会计改革; 会计观念; 会计工作; 会计教育; 会计科研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2-0009-10

在会计改革中,人们一般不关注更不重视观念与改革的关系,实际上,观念与改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对其研究是需要的。

一、会计观念改革是会计改革的先导

(一)观念与会计观念

观念一词使用比较广泛,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经常提到要树立什么新观念。观念,是“(1)思想意识;……(2)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有时指表象)”。①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能动反映形式。……任何观念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②观念,是“人对外部世界反映的形式和结果”。③与观念相关的概念是理念。理念,是“(1)信念;……(2)思想;观念……”④可见,观念亦称思想,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形式。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观念的本质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观念是相对于感性认识的理性认识,是客观实在在意识中的反映,而这种反映在哲学上就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人们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最初得到的是感性认识,当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便会产生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即观念(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观念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根源和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的观念决定于一定的社会存在,即任何观念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并随之改变而改变。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条件下,形成相应的观念。由于种种原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念,而不同的观念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观念作为思想,有其特点:(1)时代性,人首先应是“社会的人”,其观念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观念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对当时的客观存在的反映。(2)稳定性,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而形成的观念,具有一定稳定性,人的观念不会轻易被改变。(3)相对性,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改变,会对原有的观念进行修正、补充、更新和发展,使之不断完善。

会计人员观念是会计人员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形式。会计人员观念简称会计观念,来自会计实践。会计工作作为社会实践的一种活动,必然会对会计工作者的观念产生重要影响。会计观念根基于会计工作实际,它是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应具有的系统的理性认识。会计观念受一定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观念是一个体系。观念体系是人们反映对世界、人生和价值认识的各种观念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人们对某种或某方面的认识形成某种观念,对各个方面的认识形成各种观念,各种观念相互联系而形成观念体系。

会计观念也是一个体系,是会计人员反映对世界、人生和价值等方面认识的各种观念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在会计界,不时在议论,会计人员要树立什么观念,有人提出会计人员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要树立什么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又要树立什么观念,或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要树立什么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强调会计人员要树立相应的观念,但从整体上,会计人员要具有会计观念体系。会计人员观念按其性质分为哲学观念、专业观念和规范观念等,或分为会计工作观念、会计教育观念和会计研究观念等。⑤

(二)会计观念改革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观念(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凡是符合客观现实的观念(思想)就是正确的观念(思想),而凡是违背客观现实的观念(思想)就是错误的观念(思想)。“正确的观念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反之,错误的观念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⑥这说明,观念的东西不仅能够反映现实的客观事物,而且能够据以指导实践,用于指导会计改革。

会计观念对会计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观念稳定性特点,以一定理论体现的会计观念正常地指导着会计事业的发展,如会计监督观念,在企业按照其要求始终发挥着对经济活动的监督作用。同时,由于观念的相对性,会计观念随着会计事业和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也需要与时俱进地相应发生变化,如会计观念发生僵化还停留不变,滞后时代的发展,就会阻碍会计事业的发展。对这种已形成僵化的会计观念,必须进行改革。

会计观念改革的依据,是会计实践和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会计观念改革的理论指导,是中国特色核心价值理论;会计改革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改革滞后的会计观念,树立新的会计观念,才能促进会计模式、会计工作、会计市场、会计思想、会计教育、会计研究等各方面会计事业的发展。

二、会计指导观念改革――推动会计全面可持续发展

会计的指导观念除一般基础性指导观念外,还有影响会计发展全局的会计专业性指导观念。前者,如战略观念、市场经济观念、经济效益观念、金融观念、竞争观念、风险观念、管理观念、质量观念、科技生产力观念、知识经济观念、创新观念、改革观念、开放观念、中国特色观念、现代化观念、党的观念、国家观念、群众观念、经济全球化观念、国际协调观念等,在不同方面影响着会计事业的发展;后者,如引进会计就是先进观念、会计一分为二观念、会计是信息系统观念、会计是商业语言观念等,直接影响着会计事业的发展,对其改革,才能进一步推动会计全面、可持续地发展。

(一)“引进会计就是先进”观念的改革

1.“引进会计就是先进”观念及其影响

会计引进是引进主体按照有关规定或要求,采用一定的方式,为会计事业的发展,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与会计发展相关的具有先进性的会计事物,如引入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教材、会计制度等。会计引进对于促进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在学习与借鉴西方会计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的是有人认为“全盘照搬西方的会计有什么不好?”也有人认为西方会计理论最先进,引进的教材就是范本,引进的制度就是标准。有的对会计引进缺乏正确认识,使某些谬误流传,影响会计自主创新。

2.“引进会计就是先进”观念的改革:树立“引进再创新”观念

对“引进会计就是先进”观念需要全面分析,应该说引进会计事物的当时是先进的,否则就不会引进,但是,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已引进的会计事物不相应发展也会成为一般的水平;同时,引进的会计事物也会因“水土不服”而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差异,而只能参考或借鉴,不能直接采用。因而不能将引进的会计事物全部永久固化为先进的事物,需要对其改革树立引进再创新观念。引进再创新观念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观念,会计引进再创新,是引进主体对依据会计国际通行规则,通过一定方式引进的会计事物,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对其进行再创造性的活动。通过会计引进再创新的成果,才有利于促进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

3.“引进再创新”观念的践行

按照“引进再创新”观念的要求,以创新的形式对相关的会计内容进行会计改革。对通过各种形式引进会计的某种先进的前沿理论、方法、模式、准则、制度,或教材、专著等,学习和掌握其内容,以其先进性、前沿性为高起步的起点,依据我国会计事业改革的需要,对会计引进项目相关的内容以创新的形式进行改革,树立“引进再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观念。

按照“引进再创新”观念的要求,会计引进再创新按形式有:单项式会计再创新,在原引进会计项目基础上的再创新,如创新编写某种会计教材;综合式会计再创新,在原引进多项会计项目的基础上综合其内容的再创新,如在综合引进多种《财务管理》内容的基础上创新编写《财务管理》。按内容,会计引进再创新有在原引进的基础上的某种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模式、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的再创新。

(二)“会计一分为二”传统观念的改革

1.“会计一分为二”传统观念及其影响

西方会计有一种所谓经典理论:“会计一分为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是对外报告会计,管理会计是对内会计。”这种理论在我国有广泛的影响,一般认为现代企业会计的两大分支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是外部会计,为外部提供会计信息,并演变为企业向外部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就是会计的目标。这种观念在一定范围内流传至今,还奉为真理,不可动摇。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使会计工作局限为只是为了向外部提供会计信息,而忽视了会计核算需要为企业管理服务;同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从我国实际出发,还没有梳理清楚。

2.“会计一分为二”传统观念的改革:树立“会计(大会计)分为两大部类”观念

现代企业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观念,转化为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偏颇的,远非如此,会计不只是一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也不只是对外报告的会计,而重要的是内部需要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某些内容也需要对外披露。在会计学范围内,除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外,还有其他各种会计分支学科,因而需要对这种观念进行改革,树立“会计(大会计)分为两大部类”观念。

会计分为两大部类,是会计按对象是否计量为标志划分为计量会计与非计量会计的两大类别。计量会计部类是会计内容需要进行会计计量的各种会计聚合在一起的会计学科,计量会计部类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它具体表现为由会计部门处理的会计事项。非计量会计部类是会计内容采用定性描述而不需要进行会计计量的各种聚合在一起的会计学科。非计量会计部类研究对象是资金运动相关质的方面,它具体表现为由会计部门处理的会计事项非计量的方面。会计两大部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促进会计事业的不断发展。

3.“会计分为两大部类”观念的践行

用“会计分为两大部类”观念指导会计发展,不断完善和发展计量会计,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预算会计、管理会计及各种专项会计;通过交叉学科途径――会计学(理论、方法)与其他相关学科(理论、方法)融合而形成新的理论、方法或学科,完善和创新发展非计量(定性)会计,如完善《会计哲学》、《会计心理学》、《会计伦理学》、《会计法学》等,创新《人本会计学》、《人权会计学》、《地区会计学》、《生态环境会计学》、《宏观战略会计管理学》、《国家会计制度设计学》等。

(三)“会计是信息系统”观念的改革

1.“会计是信息系统”观念及其影响

我国会计界,一些人认为会计是信息系统,实际上是指会计核算系统,是为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和经济管理,而在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是信息系统”观念,若是指会计系统中有一个子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则反映了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然而,有些人把会计信息系统等同为就是会计,即会计就是会计信息系统。这种观念把会计等同为会计核算,会计只是一个信息系统,是不全面的,忽视了会计还是一种管理活动,在其指导下,影响了会计发挥会计监管的作用和会计事业的发展。

2.“会计是信息系统”观念的改革:树立“会计是管理信息系统”观念

在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会计是信息系统”观念把会计等同为就是会计信息系统,是不全面的,也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实施会计信息化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这种观念需要改革,树立“会计是管理信息系统”观念。

会计是管理信息系统,是在实施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集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于一体的系统,既具有会计核算的功能,又具有会计管理的功能,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利用其信息和相关信息,进行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预算(财务计划、财务预算)、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会计分析(财务分析)等管理活动,使会计的核算与管理一体化,有利于全面发挥会计职能作用。

3.“会计是管理信息系统”观念的践行

按照“会计是管理信息系统”观念的要求,企业事业单位需要积极推行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是在会计工作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会计信息,促进企业发展经济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会计信息化要求企业,一方面需要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另一方面企业事业单位需要利用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内部会计管理,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费用开支,发展经济和提高经济效益。

三、会计工作观念改革――倡导主动型工作方式

(一)“会计组织划分财务与会计”观念的改革

1.“会计组织划分财务与会计”观念及其影响

在我国,会计组织或会计机构,其名称并不统一,有财务处(部、科)或财务会计处(部、科)、会计处(部、科),在其下设各种会计工作岗位,不论会计组织的名称是否统一,但它是一个完整的组织机构,在其下才设各种会计工作岗位。对这种完整的会计组织机构,一些人多次提出会计组织要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会计(会计核算)与财务(财务管理)两种组织机构,或在其内分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两种相对独立的工作岗位。这种观念将影响会计组织机构处理会计事务的综合能力,降低会计工作岗位的办事效率。

2.“会计组织划分财务与会计”观念的改革:树立“财务会计组织一体化”观念

“会计组织划分财务与会计”观念,强调只有将会计组织机构截然划分为财务机构与会计机构(或岗位),在实际工作中是“分不清,理不断”,如出纳工作,在现金的出纳过程中,需要依据相关的规定,既要核算又要管理;同时,在信息化条件下建立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已很好地解决了将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财务管理)融为一体运行,没有必要绝对地再分设财务与会计两个会计组织机构(或工作岗位)分别进行运行。可见,需要对这种观念进行改革,树立“财务会计组织一体化”观念。

“财务会计组织一体化”观念,是在企业内部设置统一的财务会计组织机构,一般称财务处(部、科),在其内部,按照企业经济业务的性质、会计事项处理的要求,结合会计要素的划分,设置财务会计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岗位。这有利于激励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发挥会计组织机构的综合功能,保障财务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3.“财务会计组织一体化”观念的践行

依据“财务会计组织一体化”观念,在企业设置统一的财务会计组织机构,需要对企业现有的组织机构进行整合。一方面是企业组织机构的整体整合,如按照“人、财、物、产、供、销、技术、综合”划分若干职能部门(事业部),重组相应的组织系统。另一方面在财务会计部门(财务部)内部进行整合,按照有利于发挥会计组织机构综合功能,有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和提高工作效率,设置财务会计组织机构和工作岗位。财务会计组织机构的设置,有的需要综合化,一专多能,设置综合性多功能岗位(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一体化),如设成本岗位负责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有的需要细化,专项深入,设置单一岗位(会计核算或财务管理),如设置应收货款岗位负责应收货款的管理。财务会计组织机构需要不断优化与完善,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财务会计机构的各种设置,不影响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学科,以及其他会计分支学科的分别研究。

(二)“会计准则国际化”观念的改革

1.“会计准则国际化”观念及其影响

在我国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是采用会计制度形式还是采用会计准则形式,有人根据“会计准则国际化”观念,提出会计制度的改革要走国际化道路,废弃传统的企业会计制度,依据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采用会计准则形式,制定我国会计准则,实现会计国际化。会计准则实际是会计核算准则,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应遵守的具体规范。中国的会计准则由国家主要管理会计工作的财政部门制定。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观念影响下,有人主张,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该以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依据,随其制定或修改相应制定或修改。按照这种观念,使我国制定会计准则处于被动状态,只能采用会计准则形式,不能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制定还没有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会计准则,不利于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

2.“会计准则国际化”观念的改革:树立“自主制定会计制度体系”观念

由于“会计准则国际化”观念是以组织和评价会计工作为依据,将会计标准绝对化――只能采用《会计准则》形式,不能采用《会计制度》形式,制定《会计准则》必须依据《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能自行制定会计准则,使我国制定会计准则处于被动局面,因而需要对这种观念进行改革,树立“自主制定会计制度体系”观念。

“自主制定会计制度体系”观念的自主制定,是指按照主体的意愿(动机和能力),不受他人干扰,独立地表达意志、处理事项、自我负责,作出制定会计标准的行为;会计制度体系的制度,是广义理解的会计制度,即会计制度是要求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共同遵守办理会计事项的标准,其体系的构成要素,有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地方性法规、会计规章、会计规范性文件和企业自制会计制度等。

3.“自主制定会计制度体系”观念的践行

根据“自主制定会计制度体系”观念的要求,自主制定的会计制度体系,包括会计法规体系、会计规范性文件体系和企业自制会计制度体系3个子体系,其中会计法规子体系又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地方性法规和会计规章4个要素。需要说明,由于会计规范性文件的制度,不具有立法程序,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所规定的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地方行政法规和规章范围之内,且制定单位繁多,文件数量浩大,因此会计规范性文件不属于会计法规体系,而单列为会计规范性文件体系;企业自制会计制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企业有权制定财务会计制度。

自主制定的会计制度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根据客观需要,对原有会计制度进行修订,或制定新的会计制度。在财政部制定的会计规范性文件中,最重要的是制定具体的《企业会计准则》(实际是《企业财务报告准则》),并使其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特色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使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三)“财务资金管理”观念的改革

1.“财务资金管理”观念及其影响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引入西方国家财务管理理论,对财务管理有了新的认识,在理论上,认为“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只是资金管理。在“财务资金管理”观念的影响下,一些《财务管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以企业财务活动的资金运动为主体,主要包括融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资金收益分配管理等,这些内容实际上是狭义的财务管理的内容,使有些在校学习的人员和在单位的实际工作者误以为财务管理就是资金管理,其他内容如成本管理、利润管理等就不是财务管理。“财务资金管理”观念脱离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不利于加强财务管理。

2.“财务资金管理”观念的改革:树立“财务全面管理”观念

“财务资金管理”观念局限于财务管理只是资金管理,不利于企业全面开展财务管理,因而需要对这种观念进行改革,树立“财务全面管理”观念。

财务管理顾名思义是对财务进行的管理。财务一般指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财务活动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财务关系是企业在组织资金运动过程中与有关各方所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财务活动表现为资金运动,财务管理是以资金(资本)为对象的实体活动。企业资金运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资金的取得(筹资)、使用(投资)、耗费(成本)、收入(销售收入)和分配(利润及其分配)。财务管理既然是对财务进行的管理,财务的内容即资金运动的内容当然也就是财务管理的内容。从企业资金运动过程的内容可以看出,财务管理包括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和收益管理等内容,是广义的大财务管理。这种观念与企业实际财务管理相一致,有利于全面认识和实施财务管理。

3.“财务全面管理”观念的践行

“财务全面管理”观念反映了新修订《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企业财务通则》第三条规定:“企业财务管理应当按照制定的财务战略,合理筹集资金,有效营运资产,控制成本费用,规范收益分配及重组清算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监督和财务信息管理。”很明显,《企业财务通则》所规定的财务管理是一个大的财务管理,包括资金管理、成本管理、收益管理和其他内容。按照“财务全面管理”观念的要求,依据《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财务管理》的内容可以包括:(1)财务概论;(2)资金筹集;(3)投资(资产营运);(4)成本控制;(5)收益分配;(6)重组清算;(7)财务风险;(8)财务管理体系(包括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监督、财务评价等);(9)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等。按照“财务全面管理”观念的要求,依据《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企业实施全面财务管理。

四、会计教育观念改革――实施会计教育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一)“重智育轻德育”观念的改革

1.“重智育轻德育”观念及其影响

在学校贯彻德智体美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观念,有人认为学习智育方面的课程是实在的,学的是本事,是能力,是就业和创业的资本,因而重视会计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的学习,尤其是重视学习专业外语课程;认为学习德育方面的课程是抽象的,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虚的内容,与就业和创业没有什么关系,相应不重视德育方面的课程,结果形成一些人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在“重智育轻德育”观念的影响下,影响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正确地确定人生发展目标,影响正确地观察客观世界和处理各种关系,影响有坚强的意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勇前进。

2.“重智育轻德育”观念的改革:树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观念

“重智育轻德育”观念违背了全面素质教育的方针,不能正确地处理智育与德育的辩证关系,需要对其改革,树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观念,德育为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统率,能力为重是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⑦能力是一个体系,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计算机能力、写作能力、研究能力、宣讲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等。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观念的要求,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观念的践行

贯彻全面素质教育:(1)德育为先。“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⑧改革德育课程教学方式和各种活动,教师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重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能力为重。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力是“能胜任某项工作或事务的主观条件”。⑨能力总是同从事某项工作相联系,表现在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正确性、质量性、效果性、时间性和影响性等诸方面。能力有一般能力(智力)和专业能力(特殊能力)、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以“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受教育者通过弄懂能力原理,掌握能力方法,示范能力案例,实验操作,总结提高等步骤,加强能力培养,提高能力水平。

(二)“重会计专业知识轻综合知识”观念的改革

1.“重会计专业知识轻综合知识”观念及其影响

在学校教学中,存在着“重会计专业知识轻综合知识”观念,认为学与教的内容就只是会计专业知识,不重视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知识,讲授专业知识是什么,不讲授或少讲授为什么,以避免深究其为什么要涉及其他学科知识,受教育者习惯接受会计是什么的知识,也不深究其为什么。对会计知识深入研究会发现,一部分会计知识是会计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新的会计知识,如会计信息知识,是会计知识与信息知识相互交叉而形成具有新内涵的会计信息知识。受“重会计专业知识轻综合知识”观念的影响,对会计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是什么,但不深知为什么,更不利于对其评价,使受教育者局限于重视学习会计专业知识,而忽视对相关综合知识的学习,这不利于培养综合素质的会计人才。

2.“重会计专业知识轻综合知识”观念的改革:树立“专业知识深厚综合知识广博”观念

由于“重会计专业知识轻综合知识”观念造成的影响需要对其改革,树立“专业知识深厚综合知识广博”观念。这种观念要求培养的会计人才具有“T”型的纵横知识结构,“纵”的方向表示会计专业知识的深度,“横”的方向表示与会计专业相关的综合知识的广度。会计人才“T”型知识结构,要求会计专业知识要深厚,与会计专业相关的综合知识要广博,从只重视会计专业知识转变为也重视相关的综合知识而具有全面知识。知识是素质和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培养会计人才从学习知识而言,要全面学习科学知识,要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会计人才的需要。

3.“专业知识深厚综合知识广博”观念的践行

“专业知识深厚综合知识广博”观念要求专业知识深厚和综合知识广博。(1)专业知识深厚,是在会计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使受教育者获得基础扎实、功底雄厚的专业知识。提倡问题学习法,在自学和教授学习的基础上,经消化吸收后提出问题,借以进一步学习与研究;比较学习法,以确定的所学的一本教材为基础,选择同一课程的多种参考教材,对其比较学习,寻找差异,以便进一步学习与研究;研究学习法,针对提出需要进一步学习的问题进行研究,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2)综合知识广博,是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改革学习方式,使受教育者获得宽广博大的综合知识。扩大必选课和任选课的范围,提供课外阅读资料信息,扩大学习的范围;提倡学生组织学习研究小组或创新研究小组,开展本学科和跨学科的专题研究,鼓励学生组织和参加学术研讨会,扩大多方面、多学科的学习内容,以增大和增强综合知识。

(三)“重会计理论轻会计实践”观念的改革

1.“重会计理论轻会计实践”观念及其影响

在会计教学中,还存在着“重会计理论轻会计实践”观念,有人认为,上大学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就应该集中精力学习会计理论,至于会计实验的实务操作内容,今后到工作单位实际工作时就会自然解决,因而不重视在学校的会计实验教学。这种观念实际上是没有全面认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关系,在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重视会计理论的学习是正常的也是正确的,学习和掌握会计理论才能为从事会计工作打好理论基础,然而在学校的会计实践(主要是会计实验)也是必要的,学校的会计实践不同于在工作单位的实践,学校的会计实践是与验证、学习会计理论相联系,通过会计实践验证会计理论的正确性和指导性,结合实务操作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会计理论,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重会计理论轻会计实践”观念,影响了对会计理论的检验和进一步学习,影响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

2.“重会计理论轻会计实践”观念的改革:树立“会计理论为基础会计实践为能力”观念

鉴于“重会计理论轻会计实践”观念的影响需要对其改革,树立“会计理论为基础会计实践为能力”观念,要求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以会计理论为基础、会计实践为能力。(1)以会计理论为基础。会计理论是借助一定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揭示会计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它是对会计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系统而全面的并具有条理性和综合性的理性认识。会计理论按其内容的作用,可分为基础理论、技术理论与应用理论,或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与体制理论,或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与开发理论。以会计理论为基础,是在会计事业发展过程中应用会计理论发挥基础作用:认识客观会计事物的认识作用,指导会计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规范会计行为的规范作用,对未来和未知的会计事物作出预测的作用,用于会计教学的教育作用,对会计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等。(2)以会计实践为能力。会计实践包括在学校有会计实验和校外的社会会计实习等,其中主要是会计实验。以会计实践为能力,是要求采用创新教育方法,通过会计系统实验,在实验中学专业知识、相关知识、业务知识、法规知识,着力培养会计人才的创新能力,在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可见,“会计理论为基础会计实践为能力”观念,是要求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会计理论深厚广博、会计能力高强的创新型人才。

3.“会计理论为基础会计实践为能力”观念的践行

按照“会计理论为基础会计实践为能力”观念的要求:(1)“会计理论为基础”的实施,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一般都重视各门会计课程的会计理论学习,相比较而言,重视会计应用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而忽视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对这种现象需要对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应用理论的相互关系有正确的认识,重视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有利于深化对会计应用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同时,需要改革学习会计理论的方法,可以采用学习会计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或学习会计理论与研究现时问题相结合,学习会计理论与学习会计制度相结合,以达到学习、掌握和应用会计理论的目的。(2)“会计实践为能力”的实施,需要按照会计实验教学计划,选用一定会计实验模式,组织会计实验教学。可选用的会计实验模式有:会计系统实验模式,完成从初级会计实验、中级会计实验到高级会计实验⑩;面向市场人才需求的“三业”会计实验模式{11},即学业――学科会计实验,就业――高级会计实验,创业――开拓会计实验;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需要的开放式会计实验模式{12},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导,学生按照会计培养目标和会计实验教学计划,选择实验项目(内容),选择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实验工具,制定实验实施计划和实验步骤,利用共享资料,预约并安排实验,自己评价(考核)、处理、总结实验结果的实验教学。通过会计实验,以达到全面学习、增强综合素质和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的会计创新人才的目的。

五、会计科研观念改革――促进会计事业发展

(一)“科研重培养个体轻面向群体”观念的改革

1.“科研重培养个体轻面向群体”观念及其影响

会计科研是会计科学研究的简称,是会计研究人员运用科研手段和方法,探讨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在会计研究过程中,研究的主体是研究人员,是从事研究的人员,包括会计实际工作者、会计教学人员和专职会计研究人员,其中主要是会计专职研究人员。会计科研成果及其水平,关键在于科研人员的素质。会计事业各方面的发展都需要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从事科研的会计人员。在“着力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13}的影响下,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各单位只重视对个体(个别会计领军人才或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在科研方面创造优异条件使其参与各项科研活动,尽管这是必要的,但同时还存在忽视面向群体(广大会计人员)创造条件能参与科研活动的倾向。在“科研重培养个体轻面向群体”观念的作用下,在学校,出现少数人忙科研而懈怠教学,影响了教学水平,大多数人专心教学而少有科研,影响了科研水平,也使会计科研缺乏群众基础。这种影响扩大了教师之间的差距,不利于教学单位整体综合水平的提高。

2.“科研重培养个体轻面向群体”观念的改革:树立“科研主体战略安排”观念

“科研重培养个体轻面向群体”观念的影响需要对其改革,树立“科研主体战略安排”观念。从科研战略考量,科研战略最重要的要素是科研主体即参与科研的人员。对科研人员的战略安排,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平等、公正,以群体为基础,创造人人都能参与科研的基本条件,以个体为提高,从群体科研的竞争中形成优秀的科研个体,在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又促进群体科研的发展和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使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学推动科研发展。科研特点之一是群众性,科研需要有各方面人员参加。研究的实践性、层次性、时空性和艰巨性,需要有广大的人员进行研究,不仅有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员,而且还要有实际工作者和从事教育的人员参加研究工作,使科研成为提高广大人员素质的有效手段。在学校,科研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群众的权利,人人可以参与科研,教师也需要进行科研。科研还有另一个特点是创造性,通过科研去认识、发现和建立新规律、新理论和新方法,这就需要有少数具有高水平的人员领头组织团队深入研究,以取得创造性的科研成果。科研主体战略安排,要求正确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实际上是要正确处理科研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以便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

3.“科研主体战略安排”观念的践行

在学校,根据“科研主体战略安排”观念要求的实施,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平等、公正的原则,在各个方面正确处理教学工作与科研的关系,这主要是:(1)人员安排,大多数教师以教学为主兼顾科研,一般说,不存在只搞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最起码也需要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少数教师以科研为主兼顾教学,从事大重难、高精尖的问题研究。(2)工作任务,按照教师工作内容确定教学与科研的任务,确定科研的任务即确定研究的项目,项目有部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厅局级项目、社会团体项目、合作项目、本单位项目和自选项目等;每人应制定教学计划和科研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工作任务。(3)基本条件,除专设科研机构外,一般教师的科研基本条件,在物质、资料、经费、时间、工作量等方面,应具有相同性、合理性。(4)科研评价,确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严格遵循评价的质量标准,大力推进优秀成果和代表作评价,实施分类评价,建立健全分类评价标准体系,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5)科研制度,建立和健全科研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和健全立项和结项制度,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科研评价和奖励制度等。{14}

(二)“科研选项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观念的改革

1.“科研选项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观念及其影响

会计科学研究按其内容作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会计基础研究是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运用其他科学知识,采用一定研究方法,探讨会计工作的基本规律,建立指导会计工作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应用研究是以会计基础理论为基础,运用其他科学知识,采用一定研究方法,探讨会计基础研究的成果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基础研究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研究,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客观世界,应用研究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研究。可见,会计基础研究是很重要的。然而,在现实科研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受“科研选项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观念的影响,在选择科研项目或承担科研任务时,是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使会计基础研究滞后,应用研究存在重复研究、缺少创新成果的现象,从全局和长期观察,将影响会计事业的发展。

2.“科研选项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观念的改革:树立“科研选项客观需要”观念

“科研选项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观念的影响需要对其改革,树立“科研选项客观需要”观念。《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04年1月5日)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会计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二为”方向,科研选项要适应客观需要。会计科研要适应客观需要,是指要适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适应会计事业发展、会计学科建设和会计国际化的需要,既需要有认识会计事业的性质和发展规律、趋势的会计基础研究,也需要有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会计事业的会计应用研究。会计科研主体依据会计科研战略安排,按照客观需要正确地选定会计基础研究和会计应用研究,以促进会计事业的发展。

3.“科研选项客观需要”观念的践行

根据“科研选项客观需要”观念,需要统筹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会计科研既要有会计基础研究,又要有会计应用研究,在当前不重视基础研究的情况下,需要加强会计基础研究。根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15}和2012年3月9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16},结合会计研究的特点,应加强会计基础研究工作:(1)提高对会计基础研究的认识,基础理论研究是会计学持续发展的支撑,是会计创新的理论依据,是对实际工作的基本理论指导,要重视会计基础理论研究。(2)会计主管单位要制定一定时期会计科研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全面确定会计基础研究与会计应用研究的项目;围绕会计学发展前沿和会计学科建设重大项目需求,坚持会计基础研究,实施原创性基础理论重大专项研究,积极发展交叉学科,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实施跨学科重大专项研究,提升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3)建设以会计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基础文献、案例集成等为主要内容的会计学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4)加强会计基础研究组织引导,注重项目开发,保障实施条件,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发展的环境氛围,组织团队进行会计基础专题研究,充分发挥个人研究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加大会计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转变高等学校基础研究考核与评价方式,健全以原始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创新机制。

(三)“科研评价重形式轻内容”观念的改革

1.“科研评价重形式轻内容”观念及其影响

开展会计学有效的科研评价,对推动会计学科发展,优化研究资源配置,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善现代科研管理制度等有重要意义。在高等学校,对院(系)和研究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因职称晋升和检查科研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要对其在一定时期完成的科研成果,依据一定标准进行评价。考核科研成果的范围,包括论文(学术论文、一般论文和译文)、著作(学术专著、一般专著、工具书、教材和参考书)和已完成的科研项目。对科研成果的评价,要实事求是,要数量与质量相结合,既要考核完成的数量,又要考核完成的质量。在会计科研评价中,由于受到科研评价大环境的影响,存在着“科研评价重形式轻内容”观念。评价科研成果重形式:与出版社、报刊等级挂钩,如发表在部级杂志上的论文是高质量论文;与是否有数学模型(数学公式)、是否采用程式化实证研究相联系,有人认为实证研究的论文才是论文;与研究内容性质相联系,规定编写的教材不承认是科研成果等。“科研评价重形式轻内容”观念导致重数量轻质量,其影响有多方面:设置形式等级,影响科研的公平(遵守标准)性和公正(行为规范)性,挫伤群众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研心态浮躁,追风赶潮,有的作品华而不实,滥竽充数,质量下降;影响会计学科创新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科研评价重形式轻内容”观念的改革:树立“科研评价形式与内容统一”观念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中指出:研究评价“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的评价方法亟待根本扭转”{17},鉴于“科研评价重形式轻内容”观念的影响,必须对其改革,树立“科研评价形式与内容统一”观念。对会计研究成果的评价,要坚持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强化评价的质量意识,正确处理形式与内容、数量与质量的辩证统一关系;要坚持质量第一的评价标准――先进性、创新性、目标性、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方法性、实践性、应用性、社会性、文理性等;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否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使用新资料、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形成新对策等”;要“正确认识《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引文数据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避免绝对化。摒弃简单以出版社和刊物的不同判断研究成果质量的做法”。{18}对科研成果的正确评价才能真实地反映科研水平,有利于科研工作的公平竞争,保证评定职称的客观公正,调动研究者开展科研的积极性,有利于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地开展科学研究,有利于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加强科研在国际间的竞争力,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促进会计事业的发展。

3.“科研评价形式与内容统一”观念的践行

按照“科研评价形式与内容统一”观念的要求,需要相应采取有效措施:(1)加强领导,充分认识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的重要意义,严格贯彻科研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把质量放在首位,在研究过程中保证研究的质量;(2)创造良好科研环境,端正学风,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鼓励健康的学术批评,营造尊重创新、宽容失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学术环境,有效防止学风不正、学术行为不端,树立优良学风,促进研究评价的健康发展;(3)建立健全不同评价对象、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研究类型和不同研究成果形式的分类评价标准;(4)建立健全分类评价标准体系,要针对人员、项目、机构、成果等不同评价对象,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论文、著作、教材、研究报告、普及读物、非纸质出版物等不同研究成果形式,建立健全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体系;(5)对高校创新团队实行以解决重大科研问题能力与合作机制为重点的整体性评价,对高校创新平台(机构、基地)实行以综合绩效和开放共享为重点的评价{19};(6)优化评价过程,遵循评价客观性、实践性、先进性、创新性、公平性、合法性、分类、同行评议、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可操作、公示和综合性等原则,改进评价方法,注重评价实效;(7)建立和健全科研评价制度,如评价的答辩、回避、公示、反馈、申诉、举报、专家遴选、问责、结果公布等制度。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11-15)[N].人民日报,2013-11-16.

[2] 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B/OL].财政部网,2011-09-15.

[3]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N].光明日报,2011-06-03.

[4] 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 [DB/OL].教育部网,2011-11-07.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开放教育;《基础会计》教学;探究与分析

引言:

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体现。我国教育逐渐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教育”形式转变,这种教学体制的变化发展是我国现代社会人才发展趋势的重要体现,引导我国高校人才教育逐步向着多元化,科学化以及实用化发展,促进我国教育发展模式的逐步合理化发展。

一、开放教育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式教育”模式而言[1],开放教育指在在教师教学目标内容设定,教学课堂模式,教学氛围,学生学习模式第三方面的开放式教育,这种教学模式使现代互联网技术与社会人才需求相连接的教育新形势。开放教育的最大特征是“开放”[2],包括:教学形式,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关系等多方面的创新发展。将开放教育应用到《基础会计》中能够丰富教学课堂内容,转变教学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氛围,推进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二、当前我国《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1、《基础会计》教学中开放教学课堂应用范围小

当前我国《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开放课堂范围较狭隘。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主要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师是《基础会计》教学中的教授者,课堂互动性较低,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的理解受到教师个人理论知识和思考模式的限制,导致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的理解程度较肤浅,缺少对理论知识的正确理解。长时间采取这种固定的理论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教师的理论依赖性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学习意识逐渐丧失,开放教育的应用范围也会逐步缩小。

2、学生自主学习范围应用程度低

传统《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较低,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地位严重影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由于学生主要对教师教授的理论知识进行死记硬背,缺少深切的理解,导致学生在课后学习中无法对专业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学生在对会计基础知识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中,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范围也进一步缩小。

3、教师教学注重理论,实践性较低

教师进行课堂基础会计教学中为了应对应试考试往往只注重对学生基础会计理论知识的讲解,缺少对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某高校开展《基础会计》教学中对会计珠算应用中的珠算实际操作作为课后作业[3],而课堂只采用教师示范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严重降低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这种教学形式能够保障学生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取得优异的应试成绩,由于学生缺少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导致学生的跨级基础知识应用与会计实践之间形成段当,不利于学生将会计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

4、互联网在开放教学中依赖程度较高

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与发展在我国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程度进一步提高,但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开展《基础会计》教学中以互联网课件的应用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教师在课堂中应用的作用,导致教师对互联网教学课件的依赖程度较高,不仅导致教师的教学中缺少教学创新,同时也使学生对基础会计中的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增强,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创新应用开放教育在《基础会计》中的教学研究

开放教育是我国教育逐步发展的重要形式,从我国当前开放教育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实现开放教育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本文主要从“教师、学生、课堂”[4]三方面入手对开放教育的创新应用的探究。

1、从教师角度而言

1)开放教育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高课程认识的基础首先,开放式教育在《基础会计》中的创新应用作为教师创新教学形式的重要基础,教师应用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内容扩大了教师备课的知识范围,教师能够在教学前期进行更加充分的备课准备,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资源,实现会计教学中的相关教学知识点与现代新会计法规的应用以及社会需求之间同步更新,教师应交知识开放扩大了学生对会计学科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会计学科的认识程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专业认识。例如:教师通过课堂开放式引导[5],扩大了学生对会计学科的相关学科进行积极引导,拓展了学生对基础知识认识范围。2)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简单化”,达到预计课堂教学目标其次,创新型开放教育形式为教师的教学内容提供多种多样的教学目标实现手段,开放式教育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程度能够将现代计算机手段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知识的入门课程,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内容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会计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框架,是学生后期会计知识学习的基础,因此,《基础会计》中有大量的晦涩难懂的教理论知识,传统会计课堂主要采取“学生死记硬背”的形式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记忆,这种“填鸭式”[6]的教育形式不仅为学生造成沉重的课业负担,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开放教育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对抽象知识的讲解提供了课堂助手,教师能够恰当的应用多媒体能够将枯燥理论知识变成“结构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实现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例如:某高校教师应用互联网技术将会计在金融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对会计在经济管理体系中的整体构架以树形图的形式开展《基础会计》教学中,实现新课教学中学生首次感知的正确引导。3)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实现教学形式创新再次,开放教育在会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引导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程,实现我国现代高校教学形式创新发展,促进我国现代教育彻底转型发展。基础会计教学中一方面注重对学生会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理论构架;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能够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践应用,实现学生会计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实践经验的同步积累。开放教育使教师进行《基础会计》课堂教学内容的设定时能够从注重注重“理论”向着“理论+实践[7]”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实现现代高校教学中多种形式的应用,促进基础会计教学课堂的活跃应用。4)积极引导下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主学习管理的会计意识最后,开放式教育模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形式,为教师实现课堂角色转变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开放式教育在《基础会计》教学课堂中的应用能够使教师的教学融入到学生中,形成融洽的师生管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设定,这种开放教育形式不仅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使教师进行课堂设定时与班级中大部分学生接受程度相符,辅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课堂学习范围,逐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会计培养意识。例如:某高校会计专业教学实施开放教育进行《基础会计》教学,教师通过几堂会计课堂交流[8],发现应用“小组讨论形式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掌握,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对基础会计理论的创新应用,因此,教师在以后课《基础会计》中,经常采用“小组讨论形式”开展教学。

2、从学生角度而言

1)学生能够提高自身对专业的自由探究范围开放教育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能从学生角度而言,其一,学生能够提高对会计专业的知识的探究范围。开放式教育与现代互联网技术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增强,一方面,学生能够呢从教师课堂教学中实现对面专业知识的自由探索,教师能够及时将自己学习中存在的疑问进行及时反馈,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合理应用;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通过网络课堂、课下小组讨论研究的形式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学习的渠道。此外,开放教育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创新性发展,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完备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检测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例如:开放教育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网络互动平台[9],学生能够应用《基础会计》教程软件进行专业知识深入探究,甚至开展“基础会计”相关论文探究,提高学生对基础会计知识的创新探究。2)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行业人才培养逐步向着“创新型”人才培养,开放教育在《基础会计》中的应用能够引导学生及时对我国《新会计准则》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会计管理应用意识。开放教育围殴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基础会计学习空间,学生在基础会计理论的同时没有相应的会计理论限制,实现学生将会计准则在实践中的应用,实现高校会计教学形式改革的实际意义。3)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形式多样化其三,开放教育在《基础会计》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例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式采用情景模拟式的开放教学模式进行《基础会计》教学。学生依据教师布置的情景模拟教学任务进行课堂前期准备,学生对情景模拟中应用到的“核算账目”、“企业日常账本”准备[10],学生在课前准备过程中应用互联网,图书资料等相关理论丰富自身的会计理论,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达到教师预计教学目标。

3、从塑造民主课堂而言

1)有助于形成“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开放教育的应用能够促进民主课堂的实现。第一,有助于形成“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开放教育的应用使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定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同步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高效的基础知识学习,推进基础会计教学内容在专业知识中应用程度的进一步深入提高,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教师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相关内容的合理掌握,提高学生课堂利用率,提好了学生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2)提高教学课堂合理利用率第二,开放教育在《基础会计》中的应用能够丰富教师教学课堂前的专业知识的准备,使教师对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合理化安排,实现完备的会计基础理论云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融合;另一方面,开放教育能够降低学生在高校会计学习中的后期实践投入,学生能够将互联网的应用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连接,提高了学生对《基础会计》晦涩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高课堂利用率。3)课堂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有序化第三,开放教育在《基础会计》中的应用于现代会计人才培养方向同步发展,开放式教育能够打破传统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中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中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丰富《基础会计》的教学课堂,推进课堂应用多样化发展。一方面,教师能够依据开放教育“开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首次感知的合理引导,积极引导学生将口耳眼等多重感官的合理应用,实现我国高校会计教学中课堂利用率的进一步提高,实现我国会计人才培养中理论发展实践能力同步发展。

四、结论

开放教育是我国教育教学模式逐步发展的重要形式,创新应用开放教育模式在《基础会计》中的应用能够积极引导我国现代会计人才培养中理论知识积累与实践能力的同步发展,实现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应用发展,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创新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康萍.远程教育自主学习条件下立体化电子教材设计——基于思维导图的方法[J].远程教育杂志,2015,05:107-112.

[2]邱德君,张晓坤.浅议EXCEL电子表格在管理会计教学实践环节中的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2:39-42+45.

[3]邬展霞,赵世君.会计专业人才需求与信息化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J].新会计,2010,10:2-6.

[4]段贵珠,王志安.基层电大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的探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5:20-24.

[5]韩素莹.电大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校内实践活动的形式与成效[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03:69-72.

[6]王红艳.变革下的本土化进程[D].华东师范大学,2013.

[7]史莉玲.信息技术环境下项目课程的设计与评价[D].南京师范大学,2008.

[8]曹世凤.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D].暨南大学,2009.

[9]孙一凡.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管理的问题与对策[D].天津师范大学,2012.

[10]周秀华.关于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进

会计作为一种核算技术适用于各种行业、各种经济类型和不同经济主体,财务会计信息作为核心的价值信息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高等学历教育中,会计被赋予愈来愈重要的地位,1998年教育部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将会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和其他有关专业的主要课程,高校的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一直将会计学设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承担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可能还包括不同学历种类、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学,特别是近些年高校扩招,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较快,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和有限的学时内,使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全面了解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培育他们有效运用财会信息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理性导向经济决策的能力,的确是有待深入探讨的教学研究课题。

一、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目标与教学原则

从理论上说,非会计专业开展会计教育的动机,一则是考虑到会计理论知识与财务会计工作实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即会计的普遍适用性;二则是基于不同学科内在逻辑联系而架构本学科知识结构完整性的需要。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实施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期望学生通过学习会计课程,理解掌握会计这样一种价值信息核算技术,培养他们对经济数据的认知能力、运用能力,拓展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培养目标,这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业人才”有明显差异。

以大学本科为例,会计专业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四年中,要开设初级、中级、高级的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等十多门主干会计课程,经历专业引导、课堂教学、专业认知实习、课程模拟实验、行业会计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完整的会计专业教学环节的培养,讲求专业课程学习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全面性与会计专业工作能力的高标准要求;与此相比,经济类非会计专业,根据学科方向,针对不同专业知识结构要求,一般开设2~4门会计课程,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时、学分有限,教学中不可能完全移植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故经济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应本着使学生“懂会计,合理运用财务会计信息,分析经济问题、实施理性经济行为”的宗旨,安排适中的会计教学内容、教学难度,突出教学重点,与各专业要求相衔接,注意与其他课程的互补与渗透,采用与教学对象相协调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二、合理设置各门会计课程

在整个大学本科阶段,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一般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有的专业(如应用经济学科类的专业)还开设行业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各门课程之间注意有机衔接,每门课程安排适当的实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延伸至实践或实践模拟,具体设置见下表:

三、优化教学思维与教学内容

从学科划分看,会计属管理学科,经济学是其基础,反过来会计又服务于经济学。在对非会计专业教授会计课程时,不能就会计讲授会计,特别是第一门会计课程――会计学,需要运用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进行课程导入和会计专业知识点的讲述。会计学课程内容分三个层面:一是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方法;二是从企业成立、经营活动主体过程到财务成果核算及年终决算;三是会计信息加工程序。按学生理解能力,掌握循序渐进的三个关键点:会计对象会计账务处理会计报表,逐步使学生学习掌握会计主体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及其相应的会计处理、理解并合理运用会计综合信息,通过一定的实验教学,切实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思考经济问题、理性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在接下来一个学期开设的行业会计中,减少或删除会计基础理论和基础会计方法论部分,突出各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要求,按不同行业特征安排教学内容。如金融专业开设的金融企业会计,重点在于金融行业主要业务核算,以及外币业务、长期投融资中的债券业务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的外贸会计,重点在于商品流通核算、对外贸易业务核算、外币结算等。

财务管理课程划分三个部分:基础理论、财务主体理财环节、理财专题;对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一般教学重点放在前两个部分,突出财务估价、资本成本资本结构、(长期)投融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理解可能较难一点,教师注意掌控教学广度与深度,在基础理论与投融资部分可以安排章节论文,安排两个学时进行讲评,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财务知识,评析客观经济生活中的一般财务现象。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根据专业需要与经济动态安排专题讲座、实地观摩、模拟实验等,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他们做一些有关方面的问题研究。

会计报表分析课程注意与前面课程特别是财务管理的衔接,对于将该课程作为主干专业课的经济类专业,比如金融专业,更要注意做一些铺垫与补充,除课程主体内容(会计信息分析方法论、单项分析与财务效率分析、上市公司综合财务分析)外,增加完全成本(制造成本)与变动成本比较、会计控制、会计法规、传统行业标准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理解会计信息,正确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会计信息,在实验教学中,重点安排对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财务判断提出建议等内容,开展投资理财模拟实验,有条件的参与国家、地方和院校举办的模拟实验竞赛。在此需要说明一点:对于不开设会计报表分析课程且会计学课程中未曾展开报表分析的有关专业来说,可将报表基本分析理论与方法、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及其运用等内容安排到财务管理课程中。

四、改进并充实教学方法

会计本来是专业性强、知识结构逻辑严密、实务性强的专业,面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受学时少、教学条件短期内难以改观等制约,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采取灵活相应的教学方法,非常需要教师潜心策划、精心安排。

笔者认为传统的“粉笔+黑板”方式,有利于老师掌控课堂教学节奏,演绎思维推理过程,逻辑关系清晰,关键知识点易于展开,仍不失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同时,现代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加大课堂容量,处理图、文、声、像,而且成熟的教学软件能够很好地演示会计学课程中的会计核算流程、账户体系图、账表、实物等内容,这样可加深学生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教学软件系统的运用,可追踪资本市场行情,方便地演示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在会计教学中引入适合的案例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与间接实践经验的吸收。如在财务管理课程的融资、投资教学中,引入国内外投融资经典案例,分析其中运用理财原理或自我创新部分,揭示其财务成果或财务失败的根源;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列举典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运用所学财务理论与分析方法,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效率,进行基本财务判断,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此外,安排归纳性的章节、课程实务练习,辅以知识梳理与实际运用讲解;布置思考题或短论文,对主要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或理论运用评析。经济学类不同专业对会计需求不尽相同,不同学生个人特长与自我规划亦不尽相同,故不宜采用百分之百的刚性教学评价机制。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可采用闭卷或开卷考试、案例分析、分析报告、论文等多种形式。

五、结束语

本着探讨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针对性与适用性问题,提供一点个人看法与教学经验的目的,笔者做了以上论述。在此,笔者还想说明一点:因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趋向对会计的需要会进一步提高、经济学学科中的各种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的疏密程度不尽相同,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区分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不同要求、针对不同专业适度降低教学广度与难度,从而达到应有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敏,徐梅,颜刘瑶.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基于湖南对象非会计专业的实践调查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2):48-50.

[2] 李刚.谈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6):66-67.

[3] 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75-81.

上一篇:财务管理研究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业企业会计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