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03 03:20:31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民族;基因;精神

1前言

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到了十分重要的阶段,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文化基因的传承工作,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将红色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是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对红色资源进行全面保护,有效传承红色基因,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

2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重要意义

我国始终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加强党政工作的建设,通过有效的依托红色资源,能够给党政工作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持,能够为党员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行为标杆。我党在开展建设制度改革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有先进的思想人物作为代表,需要有丰富的精神支柱作为保障,这其中积极发挥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基因的作用,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能有效贯彻的讲话精神。

3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有效方式

3.1有效挖掘红色资源,奠定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良好基础

想要要有效发挥红色资源的精神传承作用,需要对红色资源的各项内容进行全面挖掘,主要包括红色资源的起源、表现以及内涵等方面。我国红色文化资源存在的地区较多,需要对这些地区进行全面有效的发掘,针对革命先辈们遗留下的物品、精神和活动轨迹都需要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并相应的可以建设一些红色文化保护区。对于这些红色文化保护区域中存在的各项文化内涵和精神进行全面分析和探索,充分发掘其中的红色文化基因[1]。

3.2活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

针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应用,将其中存在的红色文化基因进行有效展现,有效提升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积极发挥仪式教育的作用。仪式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比如说在每年的“七一、八一和十一”等重大节日的时候,可以开展一些红色文化之旅,让现代人们重走当年革命先辈的路途,组织人们积极参观红四方面军诞生地、各个革命先辈纪念馆以及各个重要的根据地等,同时还可以在一些新兵下队、老兵退伍的时间段中,组织人们进行红色文化主题的表演活动,人们在一些红色文化形式的教育之下,能够更加充分的感受到红色文化中所传承的那种基因和精神。第二,经常性的重温一些红色经典。红色经典之中积极代表和体现了红色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比如说一些《青春之歌》、《红岩》等书籍,以及《挺进大别山》、《铁血红安》等影视剧等,通过对这些经典进行经常性的重新学习和了解,能够更加全面的体会到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第三,积极创作一些红色文化的精品作品和活动。使用一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传承红色文化,能够更加调动和吸引人们的兴趣。创办一些红色文艺小分队,在各个红色文化资源聚集区开展一些红色文化文艺汇演活动,同时还可以积极应用现代通信手段,比如说微信和微博之类,设立一些公众微信号和官方微博,定期发送一些红色文化的内容,让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就能有效了解到红色文化的资源,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各种基因形式[2]。

3.3积极延续红色文化的传统,提升红色文化的基因活力

有效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对红色文化基因进行全面传承,需要对红色文化的传统进行有效延续,提升红色文化本身的生命力。这就需要我党积极提升自身的领导力和公信力,使用红色文化锤炼战斗精神,使用红色文化涵养我党的坚强性,使用红色文化来提升党内凝聚力。将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向现代生活进行有效延展,使其永葆生机和活力,比如说在开展抢险救灾等活动的时候,可以积极发挥红色文化基因的优势作用,使用红色文化资源来锤炼共产党的战斗精神。我国红色文化资源,是老区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出的,其中包含了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品质和文化信仰,在开展当今各项生产、建设活动的过程中,都可以使用红色文化作为良好的指导[3]。

4结束语

红色文化对于我国现代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需要有效挖掘红色资源,奠定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良好基础,活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积极延续红色文化的传统,提升红色文化的基因活力。

参考文献:

[1]刘硕伟.研究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评《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5(4):142-144.

[2]胡遵远.挖掘党史富矿传承红色基因――金寨县认真落实教导切实抓好红色文化研究开发工作[J].铁军,2016(6):29.

红色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众文化;文化产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5-0061-03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锻造、积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在内容与形式上有着特定的物质载体与丰富的精神内涵。曾几何时,“红色记忆”曾经因为商品经济的大潮在人们心中慢慢淡去。近几年,红色文化又以红色影视作品、红、红色旅游、红歌会等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百姓生活,走进百姓心里。如今,屏幕中热播的红色剧本取代了宫廷剧、言情戏的泛滥,令人耳目一新,如《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红岩》、《铁道游击队》、《红旗谱》等剧,令观众在视觉享受的同时,还使心灵得到净化;红歌会遍地开花,尤其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爱国歌曲大家唱”群众性歌咏活动等,更是将红歌会推向高潮;红色旅游热也悄然兴起,红色旅游路线备受青睐;“红段子”的流行红了文化,火了市场。唱红色歌曲、读红色书籍、看红色影片、踏红色足迹(红色旅游),传红色箴言,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那么,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对此,笔者作一初步的分析。

一、红色文化热契合了

时下大众的心灵渴望与精神需要

时下热潮迭起的红色旅游、红色经典重拍、红歌会演出一再受到媒体和观众的高度关注。红色文化以“红”为切入点,以真情打动人、以激情振奋人、以热情感染人,充分满足了民众对于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体现了“红色文化”的艺术魅力。有媒体报道说,以红色传奇为主题的电视连续剧《亮剑》重播高达104次,亿万观众被红色英雄——李云龙征服,此种热度绝非简单的追星。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全国五大唱区超过10万人参加海选,一个又一个红色主题熏陶着参赛者,感动着观众和听众。红歌会独树一帜,俨然成了一个文化娱乐品牌,成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大餐。其迅速“走红”的个中原因,各方人士几乎存有一个不争的共识:首先是“歌红”。红色歌曲承载着丰富的真、善、美内涵,其历久弥新、百听不厌的魅力,吸引了选手、感染了观众;其次是“会红”,红歌会以群众娱乐的节目形式吸引着大众参与,赚足了“人气”。一场场的激情画面、一次次的感动都说明,我们的红色文化是有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的,它源于我们对于民族复兴的渴望,对真善美的追求。“唱读讲传”红色文化活动,浓缩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耐唱、耐读、耐听、耐看的特点,是老少皆宜的精神食粮,被群众所追捧,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环球舆情调查中心于6月25日至29日以电话调查和互联网在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公众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90%的受访者参与了不同形式的红色文化活动;超过七成受访者认为开展红色文化活动具有重要意义;806%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中有可弘扬和继承的内容。专家认为,调查结果一方面说明普通民众对过去那段历史整体上肯定,另一方面也说明民众对“红色”的理解已经与以前有很大不同,他们赋予了“红色”更丰富的时代内涵。[1]唱红歌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信仰缺失年代人们找回理想信仰的精神自觉及其最好的方式。

红色文化热折射出“红色情结”下人民大众对红色精神渴望回归的心理动因。从大众的精神需求来看,红色文化热的兴起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人们尊崇那些有理想、有信仰和富有献身精神的人,渴望从那些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的革命者身上发现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真谛。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巨大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经济和政治层面的社会分层、贫富鸿沟、阶层矛盾正在日益加深,虽然红色经典的平等观念、道德理想、英雄主义与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有着较大的反差,但仍然对中下社会阶层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特别是老一辈人,他们始终对红色理想保持着坚定信念,而面对现实又产生了诸多的精神困惑,这种情结诱发了他们对往昔那段激情岁月的怀念,重温红色记忆成为他们心中永恒的慰藉。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裕,当今社会的精神文化却无法满足群众的需要。红色文化恰恰给国人带来了健康的精神食粮,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无数观众通过阅读和观看红色历史所表现出的感动和热情,足以说明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历史的珍视和对英雄精神的敬仰,说明不管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向往崇高,崇尚真情,张扬正义始终是我们的精神主流。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红色经典热的升温不仅能够唤起人们对激情燃烧的岁月的追忆,迎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期盼和灵魂托付,而且可以使人们理性看待社会急剧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与不适,培育和谐社会所应具有的良好心态和素质,从而起到优化社会心理的作用。

二、红色文化热潮折射出了当今大众文化的危机

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流行成为当今文化多元时代的重要现象。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消费主义和文化娱乐化充斥了人们的思想空间,恶搞理想、解构崇高、追求另类一时甚嚣尘上。大众文化过多地关注了人生的快乐与轻松,缺乏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缺失引领社会价值的塑造与整合能力。当把眼前的一切都消解、恶搞以后,人们并没有找寻到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充实,却突然发现留下的只有无聊与空虚,不知道自己应往何处去?红色文化热折射出了当前大众文化的危机。30多年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而当人们极力追求物质享受的时候,精神世界却日益空虚。当人们的精神追求被物质的洪流淹没,人们才发现物质的享受已经变得索然无味,单纯的物质富足替代不了精神的食粮与满足。这时,“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中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献身精神深深地鼓舞着寻找精神家园的人们。通过观看红色经典影视剧,人们从中可以深刻感受到“红色经典”所张扬的对正义、崇高、理想、信念的向往和追求,既契合了当下大众心灵深处的渴望,也增强了民众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我把红色文化比喻为一片漆黑的夜里燃起的一堆温暖的、真情的篝火,当人们的灵魂在荒野中迷失了许久,正感到无处可依时,突然发现这样一堆温暖的火光在我们眼前闪烁,人们必然感到无比亲切与欣喜。”[2]

时下,经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国人存在着信仰危机、信任危机、道德滑坡、价值观错位等诸多问题,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精神乱象,其实都是文化本身乃至文化认同危机的表现,是现实中国文化在各方面存在内容空洞、影响乏力、作用弱化的直接反映。面对无情的生存竞争与压力,面对理想信仰的缺失和道德的失范,人们渴望一种真实的情感寄托与精神依附。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急于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急于实现民族复兴。但是,物质的极大丰富却带来人们思想的变化和困惑,物质越丰富,思想越困惑,精神越痛苦。这就提出一个精神的归宿与信仰重建的问题。而红色文化之所以在当代兴起,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它反映了当代中国人对理想和信仰的呼唤,对物质主义至上的生活方式及其价值取向的调适和变革要求。今天,各种社会问题的发生,社会的心理重建、精神重建、道德重建、价值重建等问题的破解在根本上就聚焦为一个文化问题,需要以文化重建带动整个社会的心理、精神的重新建构,用文化认同引领社会各方面认同的跟进和提升。而红色文化热潮恰恰表达了当下人们的一种文化认同,即对革命历史、传统理想与信仰、红色精神的认同与尊崇,于是,红色文化也就成为人们重塑信仰与理想、寻找精神支柱的最好文化资源与精神纽带。任何一个底蕴深厚、昂扬向上的民族都不会忘记从自身的传统和历史中汲取发展的动力与营养,并始终将其视为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不应该忘记,红色文化的经典作品洋溢着凛然正气和昂扬激情,蕴含着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蕴含着对信念的坚守、对理想的执着、对光明的向往,体现着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百折不挠等崇高品质,不仅凝聚着珍贵的历史记忆,并且已经积淀为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三、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建设的一种现实有效的探索

红色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具有凝聚时代人心、激发大众情感、彰显时代精神的价值与功能,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支撑,适应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需要。红色文化热潮涌动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一些低俗的大众文化产品的失望、反感和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热切期盼;体现了执政党推动先进文化发展、增强文化核心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思想意识也出现分层和分化;随着大众娱乐时代到来,社会上泛滥着一股拒斥理想、娱乐至死的思潮。因此,如何克服低俗文化思潮,克服多元文化的离心力,引领当下的文化发展,实现主流引导多元,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地位,尤其是促进青年一代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是一个必须重视的文化课题。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面对全球化的冲击,西方文化借助经济强势和话语霸权,正从各个角度渗透分化我们的价值体系。如何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怎样建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以应对诸多挑战,更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重大战略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认为:“旧的已经被打破,但新的却未建立起来,这正是今天中国社会信仰和价值体系面临的现实。”[3]面对这样的现实,建构信仰和价值体系需要一种精神文化来支撑,而这种精神文化必须是来自大众并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红色经典孕育着蓬勃的精神与昂扬的激情,传达的是群众的心声,代表的是群众的愿望。当人们已经厌烦文化快餐,红色经典使人们产生了一种真诚的向往和崇敬。每当听到那些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老歌,人们便会油然生出一种力量和激情,这是自发的来自人们内心深处的激情,并将汇聚成一股大众化的精神力量,产生推动民族复兴的巨大创造力。把红色做成特色,用经典带动流行,以主流引领多元,重塑精神家园,促进社会和谐,这或许就是红色文化热给人们的珍贵启迪。

四、红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巨大的

发展前景成为红色文化热的经济社会动因

也许是因为一批弘扬“主旋律”的影视作品的热播(例如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产生的“轰动效应”)唤起了出版人的历史记忆,使他们推出了那些“红色经典”。在影视人和出版人的互动下,“红色经典”再度走红,重返当代人的文化生活。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虽然那段红色年代距离自己十分遥远,但长期主流文化意识的教化与熏染也使得年轻一代渴望了解红色文化背后那段峥嵘的岁月与先烈奋斗的历程,并以此构建自己心中的英雄传奇与社会理想;对中老年人而言,红色年代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在对革命历程的回忆中,能使人获得精神慰藉。前辈人的怀旧情愫与后辈们的好奇心理,共同为红色经典再度创作、改编开辟了较大的空间,红色经典也因其长久不衰的经典气质被广大影视界所追捧。“‘红色经典’影视剧满足人们的怀旧心理、参与热情,容易引起观众共鸣,进而取得高票房、高收视率,这些可视为此类作品频繁出现的表层原因;深层原因则是这种影视剧尽管披着红色外衣,但其情感和价值取向的主导是大众的,‘红色经典’影视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影视类型,按照大众文化生产、消费的运作程式,对内容情节进行填充,添加各种娱乐和流行要素,通过市场化制作和发行,即可调制出一道符合大众口味的‘文化料理’。”[4]“红色经典”影视剧的热播表明影视文化人把握了当下大众的情感需要与心理需求,具有庞大的受众,也反映了这一文化产品存在巨大市场空间,在取得良好的政治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这说明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与此同时,今天的红色旅游热也蓬勃兴起,红色旅游路线备受青睐。红色旅游让旅游者在领略自然景观、体验民俗风情中放松心情、娱乐休闲,在驻足人文景观,缅怀革命先烈,感悟历史文化中丰富人生阅历,满足精神享受,启迪思想觉悟。红色旅游本身不仅成为生命健康之旅,也成为心灵健康之旅,更成为革命精神实践之旅。国家旅游局局长、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常务副组长邵琪伟在回顾总结“十一五”全国红色旅游取得的成就时说,从2004年中央提出发展红色旅游这六年多来,我国开发出30多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20多个景区景点,累计接待游客14亿人次,给当地居民带来1000多亿元的收入。2009年,江西省红色文化旅游综合收入近30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占全国红色文化旅游收入的1/3。预计到2015年,红色旅游将带动直接就业50万人左右,带动间接就业超过200万人次。全国红色旅游年出行人数将突破8亿人次,综合收入突破2千亿元。[5]红色文化的产业化拥有巨大的商业潜力。由此可见,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对红色文化价值的重新挖掘与有效的开发利用将成为红色文化热的经济社会动因。

参考文献:

[1]民众对“红色”理解更丰富六成认为红色文化没过时[N].环球时报,2011-07-01.

[2]田心.红色文化热与当代青年的内心呼唤——军旅文化研究者张勍答客问[N].中国青年报,2007-10-21.

[3]“新红歌时代”——中国各地掀起唱红热潮[N].国际先驱导报,2011-05-06.

[4]殷晓慧.坚守与突破——“红色经典”改编热的一点思考[N].学习时报,2011-04-27.

红色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 爱国意识 吃苦耐劳 拼搏进取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在新的形势和时代条件下,积极探索利用“红色文化”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2012年5月,在省、市、县各级领导关心之下,我校从实际出发,向有关部门申报了省级重点教育科研课题――《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

课题立项之后,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研究策略,完善制度,细化措施,以提炼打造红色文化特色校园、开发运用红色文化校本教材、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升、丰富学校校本课程为目标,认真展开课题研究工作。经过近三年的专门研究和探索,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已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就“红色文化”课题实施之后,我校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转变方面,作如下的分析。

“红色文化”课题实施之后,纵观我校学生道德品质现状,成绩令人振奋,他们的品德现状呈健康向上的态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以下几方面:

1、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关心国家前途命运。

许多成人都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高中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可能被消解了。其实不然,在课题组的调研中发现:高中学生都普遍认为“作为一个人,当然要爱自己的祖国”,他们认为“周围大多数高中学生非常爱国和比较爱国”,这说明高中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尤其是随着“红色文化”课题的推进,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校本教材《红色文化润五中》、《四渡赤水出奇兵》等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到“四度赤水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名族自尊心、自豪感。

2、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革命传统精神,能够吃苦耐劳。

谈到红色文化,不能不提到过雪山草地、吃草根树皮的那段艰苦曲折的红军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通过对学生进行那段悲壮历史史实的讲解,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事迹,播放有关红军长征的视频影片,学生们无不受到深深的震撼和启发,更加深刻的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再次被激发。

3、百折不饶、勇于争先的拼搏进取精神。

在课题推进的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长征精神,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纵观整个长征的过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体现出中国红军将士“大无畏”,不怕艰难困苦,永久坚持的精神。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这些,对于中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学习乃至人生旅途中的困难和挫折,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4、诚实守信,无私奉献。

长征不仅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也是一部充满着一言九鼎、无私奉献精神的史诗。无论是难以自拔的沼泽,还是茫茫无际的草地;无论是皑皑白雪,还是飞机大炮;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饥饿干渴……红军将士都抱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威胁留给自己。这些,70多年前的长征是这样,70多年后的今天也是需要这样。在课题推进的实践中,学生们深受启发,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精神更加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以之作为自己的价值信条。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随着我校“红色文化”课题的有序推进,“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不断挖掘与运用,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正悄无声息地发生着转变,学生们,尤其是后进生的言行逐渐端正了,思想逐渐上进了,学习风气也逐渐浓厚了。

当然,由于影响学生品德的因素具有多样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对学生优良品德形成的积极影响力。我们在欣喜地看到我校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健康主流的同时,也要正视在负面因素影响下存在的消极问题。

红色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陕西 红色文化 品牌力

文化品牌就是具有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并具有独特标记的产品。陕西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进行的艰难曲折的斗争历程和陕西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其历史见证价值使其成为陕西重要的文化品牌,能为陕西树立良好的形象,具有强大的品牌力。

一、陕西红色文化的历史见证价值使其成为陕西重要的文化品牌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所进行的艰难曲折的斗争历程都印证在陕西的红色文化中

陕西现代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全国一样,发端于。发生的消息传到陕西后,陕西学生广泛开展了全省性的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陕西革命运动相结合,使陕西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陕西也开始建立党的组织。1922年8月,渭南人王尚德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支部,后成立中共赤水特别支部。在中共陕西省委未成立前,中共北方区委和中共豫陕区委对陕西党组织的建立起了积极的领导作用。1925年9月,北方区委派安存真到西安筹建党的组织,于1925年10月下旬成立了中共西安特别支部。为了统一领导西北地区,特别是陕西地区的革命运动和党的组织,党中央成立了中共陕甘区委。1927年7月上旬,中共陕西省委在西安红埠街秘密成立。各级党组织的建立,推动了陕西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高举武装斗争的旗帜,组织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等大大小小数十次兵变、起义。刘志丹、谢子长等陕西共产党人在总结了多次武装起义和兵变运动失败的教训后,开始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刘志丹带领工农武装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谢子长带领工农武装创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后来两个根据地统一为西北革命根据地。刘志丹、谢子长在陕甘边、陕北开展的革命斗争,开辟了一条在农村建立根据地,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

在刘志丹、谢子长创建陕甘边、陕北根据地的同时,长征到达陕西的红二十五军和红四方面军在陕南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

抗日战争时期,陕北作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在此战斗了十三个春秋,建立了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延安成为中国的“红色首都”,并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解放战争时期,率领党中央转战陕北,进行了扭转解放战争全局关键的延安保卫战。人民在进行了西府战役、澄合战役、荔北战役、陕中战役、华山战斗、扶眉战役、陕南战役等战役、战斗后,解放战争在陕西取得了胜利。

2.陕西红色文化见证了陕西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民主革命时期,陕西一直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革命中心,早在1927年上半年就成立了中共陕甘区委和团的陕甘区委。中共陕甘区委积极支持国共合作的国民联军驻陕总部开展工作,在西安创办了中山军事学校和中山学院,为国共两党培养了一大批军政干部,推动了陕甘地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展,西安也成为中国西北革命运动的中心,有人比之为1925年的广州和1926年的武汉,曾有“南有武昌,北有长安”之说。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为主的陕西共产党人创建的西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十多块根据地中仅存的一块完整的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和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北提供了一个稳固的落脚点。对于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中共中央1983年第28号文件指出:“陕北、陕甘边的党、革命武装和人民群众,在刘志丹、谢子长同志的领导下,立下了重大的功勋,应当载入光荣的史册。”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陕北是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延安是中国革命的红都,陕西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有3万青年参加八路军;交纳救国公粮100多万石,做军鞋20多万双;支前154万人次,组织150多万匹牲畜运输物资。[1]1585

解放战争时期,在内线作战时期(1947年3月至12月),边区人民全力支援打仗,累计动员随军担架6633副,临时担架15582副,运输牲口5540头。全年共献出粮食24.6万石,军鞋58.4万双。边区各地男女群众积极为部队抬担架,运粮草,修筑工事,送信送情报,制作军鞋,看护伤病员,涌现出大批支前英雄和模范。[2]137所以说:“边区的劳动人民,是我看到政治上最有觉悟,最有认识的人民。”

陕西红色文化是革命前辈用生命和鲜血为我们留下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的一份档案,具有重要的品牌价值。

二、陕西红色文化的三大品牌

陕西红色文化品牌由三大品牌组成,陕西省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既要全面充分挖掘陕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又要突出重点,着力打造陕西红色文化的三大品牌。

1.西北根据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及西北根据地的革命精神

以刘志丹、谢子长、等为主的陕西共产党人领导创建的西北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在西北地区的实践。西北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仅存的唯一的一块完整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再生地,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西北根据地的革命精神是在以刘志丹、谢子长、等为主的陕西共产党人带领广大军民在建立西北根据地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西北根据地革命精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革命精神力量,我们将之命名为照金精神。西北根据地革命精神或照金精神的内涵为: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团结奋斗的合作精神、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对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精神。[3]114

2.陕南苏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及陕南苏区精神

陕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陕南人民革命斗争的过程中留下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在红四方面战陕南、红二十五军、红三军、红二十六战陕南、中共陕南特委开展的陕南游击战争、鄂豫陕省委领导的武装斗争、鄂豫陕特委领导的武装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陕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存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陕南地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形成了陕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精髓——陕南苏区精神。

苏区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苏区军民在创建和巩固苏区、进行艰苦卓绝的军事斗争和苏区政权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优秀品质、思想作风和精神风貌,“建国执政的坚定信念、执政为民的宗旨观念、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体精神”构成了陕南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3]146

3.党中央在陕北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及延安精神

红色文化范文第5篇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半年刊,旨在反映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成果,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红色文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 传承 赤水 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372-02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精神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一、赤水市红色资源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赤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地处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因神秘美丽的赤水河贯穿全境而得名,因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名扬中外。

赤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其中,红色是赤水的代表性符号,同时,红色文化也是赤水的宝贵财富。1929年,贵州省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中共赤合特支”在此Q生;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此发动了闻名中外的“四渡赤水”战役,留下了多处战斗遗迹和红色印记。是贵州省委、省政府划定的“革命老区”。

1.红色资源现状

至今止,主要红色基地有:

赤水红军烈士陵园;黄陂洞红军战斗遗址;丙安红一军团纪念馆;元厚红军四渡赤水渡口、纪念广场;贵州省的第一个中共地方党组织――中共赤合特支旧址;丙安红军文化长廊,耿彪将军陈列馆等,成为开展党课教学的主要场所,发挥了重要的红色教育功能。

2.取得的成效

赤水红军烈士陵园于是全国第一个纪念“四渡赤水”战役中牺牲的红军烈士而修建的陵园,以其展现“四渡赤水”长征文化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独特性,是其它烈士陵园无可替代的。作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部级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较好地发挥了“褒扬烈士、教育群众”的功能与作用;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赤水市委、赤水市人民政府在赤水红军烈士陵园修建了一个全国最大的(占地70亩)、独具特色的不忘初心・赤水长征文化主题碑林,既可缅怀红军先烈,又让赤水市的子孙后代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2005年2月,经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交通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批准,赤水市黄陂洞战斗遗址、红军烈士陵园、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被列为全国100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

二、在挖掘、传承、发挥红色文化方面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1.主要做法

1.1红色文化的挖掘整理方面

在长期收集整理考证中,编撰了《红军长征在赤水》一书,将四渡赤水期间,红军在赤水迂回穿插中涌现出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对丰富赤水红色文化,传承赤水红色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

1.2基础设施方面

丙安红一军团纪念馆列入了全省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军烈士陵园列入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渡赤水纪念广场、黄陂洞战斗遗址、元厚红军渡纪念广场、风溪渡口等均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打造才能满足红色教育需求。

1.3红色文化传承方面

一是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地方党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红色旅游需要,开展红色文化讲座,制作宣讲资料等。将红军渡口、红军烈士陵园、中共赤合特支旧址、红一军团纪念馆等作为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基地。

二是创新红色文化宣传。创办《红色赤水》刊物。先后编撰出版《大同古镇》、《红红的元厚》等。《追踪红色遗迹――中共赤合特支》荣获贵州省党史系统影视音像制品类二等奖。编撰《赤水党史人物》段雪笙、秦川、梁业广等30多位赤水党史人物资料。

三是举办红色纪念活动。近年来先后召开纪念遵义会议80周年―四渡赤水座谈会,积极参与纪念遵义会议8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四是加大红色宣传力度。多形式宣传烈士英雄事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扎实开展党史知识讲座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军营、进农村等六进活动。

2.在传承、利用、发挥红色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历史文化保护不够,对红色文化自觉的底气不足。

二是对文化人的作用发挥不够,对红色文化传承的自信不足。

三是对文化投入不足,对红色文化发展缺少展示交流平台。

四是对文化氛围营造不够,对红色文化传播缺少应有推动力。

五是对城市精神提炼不足,红色文化精神提振号召力减弱。

三、对发挥红色文化感召、精神激励和实践推动,推进“红色文化”与“绿色文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1.红色传承的对策及建议

1.1红色文化的挖掘整理

第一,必须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解决红色文化基础设施及其发展的瓶颈问题。文化和经济发展同等重要,我们更应对红色文化加以重视,充分考虑红色文化工作的特殊性,切实解决好涉及红色文化的软硬件方面的问题,为赤水红色文化繁荣发展创造更好的平台和空间。

第二,建立赤水红色文化发展研究机构,提升赤水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是建立红色文化发展的研究机构。不仅要系统研究和梳理赤水红色文化的根、红色文化的魂、红色文化的精神。还要研究与周边有其脉络连线的区域和范围。

二是组建专家库,吸纳各方面的人才。有计划、有项目地安排进行,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红色文化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提高对赤水的关注度。

三是主动对接市场,扩大影响空间。在尊重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对一些传统的红色故事进行再加工、再创作,生产出在市场叫得响、有特色的、人们喜爱的文化产品,在周边市场上放射覆盖和扩大化,增强对世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2红色精神的总结提炼

探索红色文化发展的新思路,为繁荣红色文化夯实坚实的基础。

一是要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发展的新理念。红色文化要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增强文化自信与自觉。红色是独特的标记和精神符号,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和发展符号。“红色传承、绿色发展”,就是要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享受绿色发展的成果。文化是灵魂,是软实力,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切身的理解,特别是对赤水红色文化资源、绿色生态资源价值的认识、开发与利用,显得十分重要其意义也越来越深远。

二是要确立城市精神体系,打造精神文化的新高地。红色是精神的象征,应该赋予时代的特征。昔日,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创造的四渡赤水精神概括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敢于牺牲”。而今,赤水在发扬和传承中开拓创新创造了“敢于突破、敢于碰硬、敢于担当、敢于创优”的“四敢”精神、迎难而上的申世遗精神、抗洪抢险的忘我精神、服务奉献的旅发精神。

提炼出的赤水城市精神体系,进一步激起和增强全市人民凝心聚力、风雨同舟,自强不息、务求必胜信心和决心,在守牢底线、走好新路、奔快小康的伟大实践中迸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1.3红色基因的宣传引导

要把践行红色文化,作为武装头脑的新手段。要根据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践行内容,讲好红色故事,让每个赤水人和来到赤水的参观者都知道“四渡赤水”,知道长征精神,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坚定“四个自信”,争做绿色发展的推动者。

一是提高红色文物保护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红色文物保护的宣传,加大红色文化文物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红色遗迹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全社会自觉保护红色文物意识。

二是扩展红色教育,建立红色知识引导,增强文化感召力。将红色文化作为党员干部政治学习内容,结合红军“四渡赤水”革命史,多形式开展红色宣讲。将红色文化学习教育作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编写红色教育读本在学校开设红色文化课程;利用“五・四”、“一二・九”等纪念日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活动;通过开展“红色之旅”夏令营等活动创建红色队伍,加强少先队的内涵建设。

通过学习红色历史,宣传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在学校、机关、企业、农村、社区根深蒂固,让红色精神在实现“文化自信”中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2.加快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2.1提高J识,深化“红”与“绿”的融合发展。

2.2科学编制规划,确保“红”与“绿”协调发展。

2.3加快推进红色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

2.4探索红色旅游发展体制机制,形成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

2.5配套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2.6红色旅游项目策划建议

2.6.1一个红色广场:通过雕塑、声光电等手段还原和展示红军长征在赤水经典场景,增强对普通游客吸引力。

2.6.2一台红色会:通过歌舞音乐等形式艺术再现赤水历史和红色史实,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打造一台叫好又叫座的红色会。

2.6.3一个红色体验平台:选择适当地点,建设和打造一个大型水上红色体验基地,让游客亲身参与和体验红军抢渡赤水河的那段峥嵘岁月。

红色传承是赤水的使命担当、动力源泉。我们要按照“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的要求,学好红色经典、讲好红色故事、传递红色力量、开展红色体验、展现红色风采,用红色精神补精神之钙、聚发展之力、尽为民之责,把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长征精神融入赤水大地,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情感依附、精神归宿和前行动力,让红色记忆永续留存、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新跨越中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遵义年鉴》

[2]《赤水百科选编》

[3]《赤水县志》

[4]《赤水地方党史资料》

红色文化范文第7篇

经选拔产生的4支学校代表队及12名个人优秀选手在同一赛场上进行技能角逐、风采展示。这同时也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小讲解员声情并茂的现场讲解,配以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与胜利广场近百张的图片展示,令这堂爱国主义教育课充满了吸引力和感染力。

加强培训 组建“闪闪红星”团队

高邮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部级抗战纪念遗址的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是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开馆以来吸引了大量的中小学生、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前来参观。

为更好地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在去年2所学校试点开展义务讲解活动的基础上,今年年初,由高邮市文明办牵头,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先后与第一小学、实验小学、城北小学、南海中学、赞化学校等8所学校签订了共建协议,决定每年共同培养一批小义务讲解员,为全市各中小学校及纪念馆参观群众提供免费讲解服务。

通过自愿报名及学校推荐,纪念馆从8所学校中选出了首批120名小义务讲解员,对他们进行了外在形体与礼仪、语言表达、讲解员基本素质、讲解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志愿服务 绽放“闪闪红星”光彩

春节期间,120名小讲解员正式上岗。统一的马甲、热情洋溢的讲解、丰富的肢体语言……小讲解员们刚一亮相就获得了“满堂彩”,甚至有慕名而来的游客,通过预约服务的形式特邀小讲解员进行讲解。

“3・5”学雷锋日,“闪闪红星”小讲解员志愿服务队以独立团队的面貌第一次出现在全市性的志愿服务活动现场。清明前夕,结合全市青少年缅怀革命先烈主题活动,小讲解员们为全市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义务讲解近百场,受教育青少年达一万多人次,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更好的传播与弘扬。

展示风采 提升“闪闪红星”内涵

为促进小讲解员不断提升讲解水平,5月上旬,高邮市文明办、民政局、教育局共同启动了“闪闪红星”小讲解员讲解技能比赛活动。经过初赛选拔,来自8所学校的20多位优秀小讲解员在同一个平台上竞相展示风采。通过参加这一赛事,小志愿者们进一步提升了业务技能,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强化机制 打造“闪闪红星”品牌

以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为龙头,高邮整合城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积极拓展“闪闪红星”志愿服务分队,已在吴登云纪念馆、华中雪枫大学、盂城驿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泛建立“闪闪红星”小分队,小讲解员人数已达200多人。遍及城乡的小讲解员们积极传播高邮红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为加强对“闪闪红星”志愿者队伍的规范化管理,高邮市文明办建立了较为规范的考核机制,明确了积分考核、星级评定、推荐评优等考核细则,将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时间、质量与各级评先评优活动结合起来。各项激励措施调动了小志愿者的积极性。

红色文化范文第8篇

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新四军研究会铁军杂志理事会去年召开了第三次理事会暨文化建设研讨会。会议深入学习了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请专家授课,围绕主流媒体怎样强化阵地意识、增强担当精神、创新宣传手段,怎样更好地宣传红色文化、主流文化,怎样将新四军历史研究成果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坚定理想信念 增强文化自觉

大家认为,做研究、做宣传都要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耿卫东就如何打造先进的军事文化发表了很有见地的意见。他说,要紧紧围绕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大力培育军魂文化;紧紧围绕能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大力培育战斗文化;紧紧围绕作风优良这个强军之基,大力培育铁律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尖锐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获胜。

转化研究成果 传播正能量

大家谈到,主流媒体必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盐城师范学院社会学院院长王骅书说,应该以新四军研究会为平台,以铁军杂志等主流媒体为中介,进行研究成果转化工作。要培养红色文化的专业作家队伍,向高端文化产品发展。同时,从高校中发现对历史与写作感兴趣的优秀人才,加以定向培养,从人才方面解决成果转化的基础性问题。

宣传“中国梦” 扩大影响力

大家在讨论中提出,要深入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浙江双马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冶平建议,媒体单位应该经常性地围绕“中国梦”开展社会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扩大红色文化、主流文化的影响力。盐城工学院社科部主任彭亮太说,要从铁军历史中深入挖掘爱国主义题材的故事和人物,以史实为载体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弘扬红色文化。

围绕中央决策 发出好声音

作为媒体,要重视将历史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的工作,要紧紧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发出好声音,营造好氛围。这是大家的共识。溧阳市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馆长张燕说,反映革命历史的艺术产品应该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高,体现民族精神,以史鉴今,散发正能量。政治部文工团政治处主任温松华认为,媒体要拿出更多的版面来宣扬红色文化,广泛教育影响下一代。他们也将在今后的军旅文化创作中,加大对新四军历史题材的创作。

探索媒体融合 唱响主旋律

红色文化范文第9篇

中国红色文化生成传播机制研究主要是把红色文化的生成传播看做一种建构过程,从文化发生根源和发生传播过程等方面,探究中国红色文化如何在革命区域与当时社会文化融合衍生出新型的文化形态,并对这种文化形态生成的动态过程进行考察,最终得出关于中国红色文化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中国红色文化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与特定区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等诸多文化要素融合衍生而成的。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期间是中国红色文化主体生成衍化期,而中国红色文化的延续及其新价值衍生期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文化的生成传播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语境和现实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中国红色文化融汇整合了中国社会存在的儒道释文化思想及其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中国红色文化正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产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其生成传播的社会实践基础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红色文化的生成传播因为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而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则是中国红色文化生成传播的主体根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延续的历史整体,中国红色文化生成传播的重要血脉渊源则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最根本的理论根基就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思想则是中国红色文化生成传播最直接的理论指导”。②中国红色文化以其核心元素建构起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用独特的方式铸成群体统一意志和集体目标,并以此统领整合引导社会其他阶级与阶层的政治文化,最终实现红色文化生成的目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传统民族文化基础上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中国红色文化。中国红色文化的发生发展是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必然结果。中国红色文化区别于传统文化以及近现代以来其他党派阶层的文化创造,是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主导方向。中华民族文化近代以来屡遭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学”沉沦,“新学”屡经蜕变而未完成整合民族文化的重任。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输入与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红色文化的发生发展具备了思想前提和组织基础。中国红色文化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考察研究中国红色文化的发生发展进程,必须要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宏观背景下,深入探究中国红色文化发生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以及中国红色文化生成的动力机制。近代以来的文化危机使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脱颖而出,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红色文化的发生提供了实践主体。随着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程度的日渐提高,中国共产党担负起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使命,使红色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不断发展,成为20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变革发展中的一股新兴力量。中国红色文化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也日渐从边缘性文化和区域性文化发展演变而为主流文化,代表了20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新方向。“中国红色文化从发展演变历程可以看出,从边缘性文化到主导性文化以及从区域性文化到全国性文化的发展演变历程与20世纪以来的中国革命、改革与建设时期的社会变迁相耦合,再现了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引导下的中国主流文化变迁。”③中国红色文化的发展演变总是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并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推动文化创新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当代红色文化研究的文化人类学视阈

“文化人类学比较研究世界各民族国家与地区文化的异同之处,考察探究整个人类文化发展与变迁的过程,并由此发现人类文化的特殊性与普同性,从而建立符合社会实际的文化理论。”④“文化整体论”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本准则之一,文化人类学者的视野直接指涉全世界的人类及其文化。人类学重视个体及其琐事,但更强调在“整体观”指导下拼合出文化全貌。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地域空间上看,“文化整体论”的研究视野都要比其他人文学科更为广阔。正如人类学家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中所说:我们在村庄中研究,但不研究村庄。格尔茨主张对文化作深度全面的诠释。中国学者周大鸣则主张从主位的角度去观察,客位的角度和全球的视角去研究,最终将主位与客位有机统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红色文化处于从传统文化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变迁之中。中国红色文化是以革命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是中国革命时代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创造的当代呈现。近年来,中国红色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通过各种不同媒介得以传播发展,形成了当下中国蔚然壮观的文化图景。

(一)“文化民族主义”:中国红色文化的身份认同建构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经济全球化”和“文化民族主义”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重要表征,文化固守与全球变革已经成为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有张力。英国学者道金斯1976年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杜撰了“文化基因(Meme)”一词,用以说明文化传承中的基本单元。道金斯认为“文化基因”是社会文化中类似基因的复杂单元,是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文化信息模式。人类的进化是“文化基因”与生物基因并存共进的过程,“文化基因”的传承总是在纵横两个方向上传播延续,以实现文化特色的继承发展。“文化基因”的复制传播,使不同文化模式得以保存传承。“文化基因”具有维系民族身份认同和规范社会行为以及制约社会发展方向等功能。“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根基,中国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层积传承的结果。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使中国红色文化具有了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在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和中华民族救亡求变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解放中华民族的思想武器。其原因就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土壤。正是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基因,使近现代先进的中国人在感情与道义上更加亲近和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推动着近现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文化是社会整合的基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国家都十分重视自己的文化建设,目的就在于能够促进社会整合与民族文化认同。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民族是以文化同质性为基础的“观念共同体”,社会成员是在共同文化缔造的结构化社会关系中被组织起来的。“认同”是文化固有的特定功能,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使社会成员对民族文化产生身份认同。“文化认同”主要是指社会特定的群体或个人把某一文化系统内化于自己心理和人格结构之中,自觉遵循这一文化系统并用以评价事物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曾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史,未来必须以文明为基础来构建世界新秩序,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⑤“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存在的根基,是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源动力。“文化认同”构成了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意义系统,从而促进“国家认同”。文化通过民族这一载体存在和发展,民族又因为依托了文化这一根基而日益牢固紧密。而“文化民族主义”是指表现在文化领域内的一种强调本民族共同文化认同、维护本民族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民族主义倾向,也就是寻求维护和弘扬共同体民族文化的“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或民族国家的象征。从中华文明传承演变的历史进程考察,中国红色文化是在封建文化没落、资产阶级文化先天弱势的背景下,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输入而成长起来的文化新形态。中国红色文化融汇包含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文化。“中国红色文化具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用马克思主义创新文化传统的基本功能,是中国特定时代的一种文化创造,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转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红色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文化体系,涵盖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中国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果。中国红色文化内在于20世纪以来中国主流文化的变迁之中,顺应了中国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⑥中国红色文化不只是一种文化形态,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思想,应该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基础。在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国红色文化能够发挥其思想教化和行为规范以及政治导引作用。

(二)“生态整体论”:中国当代红色文化生态的整体性建构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E.P.Odun)认为: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区域内共同栖居着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不仅是一个生态区,还是一个具有一定自然或人为边界的功能系统单位。“整体论”是人类学的重要标志,它是人类学整体探讨与综合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人及其文化是一个有层次结构的整体和相互作用的系统,具有整体的特有性质。要把握整体的性质就要用系统的方法,把研究对象放在与若干不同系统的关系中来进行考察。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动态的有机体,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之间交互影响和分流整合,从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文化群落。形态各异的文化群落都是人类文化整体的组成部分,都在为维护人类文化的完整性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⑦“文化生态系统”就是这个动态的文化整体。“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文化元素通过交往互动而出现融汇整合的过程。文化遗传是人们接受社会习惯和共享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观念始终处于不断被传递和强化之中。而人类文化交往活动中的文化传播是文化遗传的一种方式。遗传性和变异性是文化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遗传与变异的张力普遍存在于文化发展的历程之中。因此,在推动“文化生态系统”变革和探求“文化生态系统”发展所需新的文化思想的同时,还要保持“文化生态系统”的遗传特性。也就是说,超越于所处的文化背景,而又不背离文化背景。中国红色文化是一个规模巨大并且结构较为复杂的文化生态系统。分析研究这个系统的结构,可以具有多重视角和多种方法。中国红色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和开放常新的文化体系,从文化生态的视角来审视和研究中国红色文化,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红色文化的发展演变规律,最终达到对中国红色文化进行生态整体性的建构。红色文化是内涵丰富的特定文化概念。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看,中国红色文化的生成发展具有遗传变异性和整体开放性的生态意味。中国红色文化生态体系是由物化生态、理论生态和精神生态等构成,红色精神则是贯穿于整个文化生态体系的灵魂。中国红色文化的物化生态主要包括旧址遗址和纪念馆等,是纪念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场所。红色文化的物化生态最为直观地再现了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见证。物化生态是理论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显性载体。中国红色文化的理论生态则以红色文献为载体,红色文献主要指所出版发行的各种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各级党组织各类文件及根据地出版的各种书籍和报刊等。中国红色文化的精神生态是以红色精神为载体,红色精神是中国红色文化的灵魂,是民族精神在革命历史条件下的再现与创新。中国当代红色文化生态的整体性建构,就是要注重中国红色文化的物化生态层、理论生态层和精神生态层的整体协调发展。在文化创新和时展中,要始终坚持红色精神是中国红色文化生态体系的内核。中国红色文化在发展演变的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变异维新的方式与内容也各不相同,中国红色文化的内涵在不同时期也具有不同的体现。中国红色文化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社会思潮,形塑着革命先进分子及其普通大众的理想信念。在当代文化生态语境下,中国红色文化所呈现出的文化品格与文化功能具有整合当下其他文化形态的价值与担当。

三、“全球场域”:中国当代红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全球化”意味着人类从彼此分隔的状态走向全球社会的整体性变迁过程。在人类学研究中,文化被看做是一个群体共享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行为。全球场域下社会关系和交往方式所发生的诸多变化,赋予全球社会一种崭新的全球意识。“全球化”使全球范围的文化资源扩散流动加快,文化发展处于高度融合与分化的张力之中。容量巨大的文化信息相互碰撞交汇,重构着各种文化复杂的内在结构。全球范围内的文化相互渗透整合,引发了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其中也蕴含着“全球本土化”的整体发展趋势。传播是社会间文化特质的散布,传播与文化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传播以符号化和意义化的方式呈现着文化,文化则规定着传播的方向效果和内容方式。⑧人类学学者霍尔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指出:文化即交流,文化是媒介。这句话反映了文化与传播的互动实质,传播功能是文化的基本功能。“传媒世界化”和“世界传媒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在“全球本土化”浪潮之下,文化传播的范围内容以及速度将不断改变着全球文化的地理版图,“文化杂交”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跨文化传播”是在特定的异质文化间进行的能够跨越文化差异实现意义共享的传播活动。在全球文化一体化进程中,经济与政治力量使“跨文化传播”在不断融合与冲突中呈螺旋式上升,引发全球文化冲突以及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潮流。“作为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运动,‘跨文化传播’包含着全球化与本土化以及同质化与异质化两种文化力量的对峙与互动。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兼容并蓄地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并结合本土文化的优势,才能在发展中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全球化’创造了不同文化发展与并存的‘增量空间’,不同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存空间得到了空前扩张,跨文化交往也激发了各种文化内部的独创性表达”。

德国人类学家莱奥•弗罗贝纽斯曾说过:文化本身并没有脚,文化是靠传播对人类产生影响的。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中国红色文化也具有如此特性。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中国红色文化是一种开放的、具有世界历史性的文化。中国红色文化的创造与传播都离不开人以及人的主动性。作为中国红色文化传播的担当者,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红色文化传播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则是中国红色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红色文化传播的主导者,具有极大的感召引导力量,在明确红色文化传播目的和规定红色文化传播性质方向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⑩在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应鼓励支持和引导人民群众成为中国红色文化传播的主体力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主流文化的主体性建构和跨文化传播。如果从跨文化角度考察埃德加•斯诺当年之举,则无疑会对中国当代红色文化的跨文化交流有着启示意义。当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在欧洲出版后,斯诺作为驻华记者的职业生涯开始走向巅峰。斯诺的文化跨越取得了多重收获,客观上为“红色文化”由中国西北一隅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这是中国红色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中国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功能,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精神生态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综上,文化是为社会创造意义的一系列价值观和实践的总和。文化要具有同化力,才能有助于国家目标的实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解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所创造出的新型文化样态。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弘扬中国红色文化,深度挖掘中国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独特价值,扩大中国红色文化的传播影响力,从而提升中国红色文化战略能力。最终从根本上全面提升中国红色文化软实力。

中国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型和创新。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中国红色文化融入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作为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完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蜕变与创新。在当今“全球本土化”的语境下,我们要重视中国红色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以及在主流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和作用,不断提升中国红色文化的文化力量,重塑中国国家形象,为世界建构一个“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态体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红色文化范文第10篇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所长曲爱国,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李蓉,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部原副部长、少将王辅一,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徐占权、陈力、翟清华,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沈谦芳、江西省社科院副院长万建强,之子陈小鲁、邓子恢之女邓小燕等出席研讨会。中共赣州市委副书记陈春明、中共信丰县委书记郑世飘在大会上致辞。研讨会由中共赣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彭光华主持。

李忠杰强调,要充分认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他说,三年游击战争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在战略上配合了红军主力的长征;二是保住了一批革命武装力量,留下的红军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三是延续了党在南方的许多组织和在人民群众的影响力;四是推动了南方地区抗日运动的发展;五是创造了革命斗争多种形式和战术;六是成为中国革命的战略支点;七是锤炼了共产党人特殊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

信丰县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之一,一度是中共中央分局所在地。项英、等领导人在以信丰油山地区为中心的赣粤边领导和指挥游击战争。李忠杰认为,此次在信丰县召开的全国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理论研讨会,对于深化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研究,弘扬老区革命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相关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徐占权在会上作了题为《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主旨报告。他说,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有力地掩护和配合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行动,保存了一支经过严峻考验的革命武装力量,推动了南方八省抗日救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革命的战略支点。

下午,王辅一、刘晶芳、姜廷玉等11位党史、军史专家在会上进行了学术交流,大会向优秀论文作者颁发了证书。最后,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李蓉作总结讲话。她说,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革命精神,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次理论研讨会首次在江西信丰召开,开得十分成功,进一步提高和加深了对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史实、地位、作用和意义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也为今后进一步开好这方面的研讨会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信丰县各级领导和人民为保障开好这次会议作出了细致的工作和出色的贡献。

研讨会以“弘扬苏区精神,科学和谐发展”为主题,得到了全国14个省(市、区)的广大党史工作者、党史专家和其他社科理论专家的热烈响应,共收到应征论文100多篇。参会的老一辈革命家后代和老同志,还有:老战士、原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刘建华之子、江西省物资集团公司调研员刘鲁明,陈丕显同志侄孙、福建省龙岩市古田会议纪念馆党支部书记陈杭芹,老游击队员朱赞珍之孙、江西高速公路瑞赣养护中心干部朱和平,老游击队员李绪龙同志之子、赣州市人民政府助理巡视员李强;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常务顾问、总参谋部离休干部陈干群,杨尚奎同志原秘书梅桂馨,以及本次活动的主办、承办和支持单位的领导、专家,还有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共130余人出会。

上一篇:仰韶文化范文 下一篇:文化苦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