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投资市场范文

时间:2023-11-10 10:51:30

海外投资市场

海外投资市场范文第1篇

从实践来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中的非市场风险主要包括:东道国政治动乱风险、政策与法律风险、文化差异风险、合同条款风险、项目价值风险、企业内部运营管理风险六种类型。

(一)东道国政治动乱风险

政治动乱风险主要是指东道国参与的任何战争或者在东道国发生的革命、颠覆、、罢工、内乱、破坏和恐怖活动以及地方武装的冲击等事件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政治风险是与东道国有关的不确定因素,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因为这些国家易产生政局不稳、政权更迭等情况。政治风险产生的根源十分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策不稳定、民族主义、社会不稳定、武装冲突、区域联盟等。

以2011年发生政治动乱的北非国家利比亚为例。利比亚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重要市场之一。目前中国在利比亚承包的大型项目约50个,涉及合同金额188亿美元。目前,无论利比亚战事结局如何,中国企业均面临着工程设备等固定资产损失、预期收益损失、撤离费用损失、未来汇率结算损失等。造成这些损失的两个直接原因是:首先,中国企业投保的保险覆盖面仅为合同金额的5.68%,因此中国企业在利比亚承包的188亿美元的工程项目,只能获得不足4亿元人民币的保险赔付。其次,当前中国尚未与利比亚政府签订任何形式的双边投资保护条约。

(二)政策与法律风险

政策与法律风险是指因东道国变更政策、法律而给外国投资者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政策风险主要包括重大外国投资政策的调整、政府禁令、政府违约、税收政策的调整、国有化政策(抱括征用、征收、没收、报复性充公);法律风险主要有立法不全、执法不严、法律冲突等。

最近的政策与法律风险以澳大利亚资源租赁税的出台最为典型。2010年5月2日,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宣布,拟从2012年7月开始向在当地注册的资源类企业征收税率为40%的资源租赁税(之前,澳大利亚主要是依据产量对矿业公司征税,各州征收的特许税税率仅在2.10%之间)。由此,按照新的联邦税收方案,资源类企业须将其开采不可再生资源所获利润的40%上缴联邦政府(新公司和小公司如果没有盈利则不需要缴税,小企业还将得到原地方性特许经营税的返还)。依据计算,今后资源类企业承担的全部法定税率总计可能将从目前的43%上升到2013年的57%。2011年6月,经过一系列谈判和政府高层更替,澳大利亚政府终于就备受争议的矿产资源税问题公布了草案。草案提议,矿产资源使用税仅针对铁矿和煤矿,税率设定为30%。尽管这一草案与澳大利亚政府最初酝酿的计划相比,资源税的征收比例已经从40%下降到30%,但新增的资源税仍将对澳大利亚当地和赴澳投资的企业产生不小的影响。草案正式执行后,除了将增加在澳投资矿业的中国企业的成本外,同时如果矿产供不应求的状况持续,矿产资源税增加的成本很有可能最终要由中国钢厂等矿石进口商埋单。

(三)文化差异风险

文化差异风险是指中国企业及其管理人员与东道国当地政府、社区、员工由于中外文化上的不同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文化差异往往带来管理理念和行为的不同,有时还会在不经意间带来纠纷和损失。

(四)合同条款风险

合同条款风险是指在中国企业与东道国当事人签订的投资合作协议中,因对双方权利义务的约定不够具体而产生理解差异,最终出现合同纠纷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中国铁建在沙特的工程承包项目就是深刻教训。2009年2月10日,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旗下上市公司中国铁建与沙特阿拉伯王国城乡事务部签署了《沙特麦加萨法至穆戈达莎轻轨合同》,约定采用EPC+O/M总承包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加运营、维护总承包模式)施工完成沙特麦加轻轨铁路项目。截至2010年10月31日,按照总承包合同金额(66.5亿沙特里亚尔),中国铁建确认预计总收入为人民币120.51亿元,预计总成本为人民币160.45亿元,另发生财务费用人民币1.54亿元,项目预计净亏损人民币41.48亿元。2011年1月,中国铁建在沙特轻轨项目中的损失锁定为13.85亿元。根据上市公司中国铁建的公告,之所以发生上述巨额亏损,是因为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实际工程数量比合同签订时预计的工程量大幅增加。而根据媒体的信息,中国铁建在与沙特方面签署的合同中,并没有针对这个项目列出详细的工程量,即对工程合同细节――双方的合同权利义务条款――缺乏具体量化的明确约定,致使此后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沙特方面不断提出增加工程量的要求,甚至提出新的功能需求。中国铁建经综合考虑不得不继续推进项目进度。

(五)项目价值风险

项目价值风险是指由于中国企业对海外投资项目的开发成本、影响项目开发的具体制约因素估计不足或误判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发生项目价值风险往往基于五个方面的原因:中国企业因急于扩张规模而“饥不择食”,企业及其所聘顾问专业水平不足,情势变更,被欺诈,违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国内审核程序。

前不久,中钢集团对澳大利亚的海外投资即遭遇了项目价值风险。近年来,中钢集团基于发展的“战略”需要,规模迅速扩大,在2009年收购澳大利亚中西部公司资产的过程中,以13.6亿澳元(约合93亿元人民币)的较高价格,快速完成了这次收购。但之后发现,该项目开发鉴于磁铁矿选矿技术难度大、运输磁铁矿石的港口和铁路基础设施开建遥遥无期(建设主动权掌握在其他企业手中,预计需要52亿澳元)的现实困难,中钢不得不于2011年6月基本停滞该项目的勘探工作,并且裁减员工、关闭办事处。仅在此项目的前期勘探阶段,中钢的当期亏损已高达9281万元。

(六)企业内部运营管理风险

企业内部运营管理风险是指因中国企业的内部运营管理出现问题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对民营企业而言,主要是决策粗糙草率;对国有企业而言,主要是决策程序、考核激励、监督是否健全、到位。由于上述情形存在,往往使得企业缺乏风险防范制度设计,或制度设计不科学、不严密。

二、政府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正确引导企业客观对待“走出去”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在总体上确实需要企业走出国门开展海外投资等跨国经营。但是在实践中,并不是每个企业、每个行业均具备了相应的条件,达到了必须进行国际化经营的时间节点和实际能力。中国企业在“走出去”之前切忌跟风,甚至将企业海外投资的商业行为、市场化行为异变为“政治行为”、“国家/民族

行为”,使之“意识形态化”。政府及有关学者在引导企业客观对待国家的“走出去”战略上负有重大责任。国资委等政府相关部门对所谓的“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所占考核权重比例应当慎之又慎,竭力避免出现“逼”着企业“走出去”的情况。

(二)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多双边国际关系

中国政府应充分运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多种渠道为企业的海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为企业“走出去”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好保驾护航工作。虽然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之路,但是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仍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关注。

以世界各国在非洲大陆的竞争为例,中国应特别重视中非关系的巩固与发展。非洲大陆国家众多,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未来几年里非洲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中国企业在非洲既面临着英法等传统殖民宗主国,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大国的竞争,同时更面临着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全方位激烈竞争。

因此,中国政府有必要为企业开展海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目前,中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上述问题并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中国不断加强南南合作,通过各种措施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设立了“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从1992年起,该基金贷款先后支持中国企业在30多个受援国探讨落实援外合资合作项目40多个,较好地促进了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为中国其他海外投资商业项目顺利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国际关系基础。上述工作有力地宣传了中国走和平发展、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道路的坚定国策,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企业和民众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

(三)政府要重视参与跨国投资领域国际条约的相关事务

当前,跨国投资领域的相关国际条约主要有: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世界贸易组织(WTO)中有关跨国投资保护的协议、自由贸易协定(FTA)、《汉城公约》(中国在1988年4月成为多边投资担保机构的创始成员之一)、《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之间投资争端公约》、《能源条约》(1998年4月16日生效)等。总体来看,中国现在仍处于接受、学习和消化现存国际规则的阶段,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上发言权较小。今后中国政府应当积极、全面、深入地参与和影响国际投资领域规则的形成,促进多边、区域、双边等各层次国际投资规则的发展完善。

(四)政府要采取积极而具体的国内政策措施,帮助中国企业投资海外

在国内,政府相关部门除了加速起草综合性的《海外投资条例》外,还要采取以下具体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减少海外投资风险:

1.尽快完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提供风险分担机制。

2.按行业类别,设立或加大有关产业的海外发展基金,在项目费用等方面降低企业的成本风险。

3.在支持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开展海外投资经营时应一视同仁。因为针对不同国家、不同行业,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经营中遇到的风险各不相同,两类企业各有优势,故中国政府应一视同仁给予支持。

4.进一步完善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法律制度,间接支持企业“走出去”,减少类似风险。

(五)国资委要对央企的海外投资风险承担不可或缺的责任

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家行使中央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权利,代表国家行使对中央国有企业监督管理的责任。据国资委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底,中央国有企业境外资产总额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保护中央国有企业的海外资产和人员安全也是国资委的职责所在。

国资委非常重视对海外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2011年6月正式对外公布了《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此前,由于《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1999年颁布)、《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1996年颁布)的内容已不能适应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现实需要,有些企业在实践中并没有严格遵守规定。因此,国资委近期进一步加大了严格监管的奖惩力度,今年出台的上述规定明确指出,中央企业是其境外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主体,对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情况,国资委将按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企业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企业要充分做好海外投资的前期功课

企业“走出去”之前要做好人才储备,搭建好相应的项目经营平台,企业的管理层应真正具备风险管理意识,深入了解掌握东道国当地的政策法律、民族宗教、文化民俗等方面的情况,对不同风险程度的国家(地区)制定差异化的进入策略和风险防范策略,认真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风险评估。如果风险超出预期或难以控制,即使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前期费用,项目也必须立即停止,避免将错就错,因小失大。

(二)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

例如,在那些对外来投资反应较为敏感的东道国,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特别是资源能源类的海外投资),投资或合作形式可灵活多样,不必绝对以获得股权或控股权为最高目标,此时可以视情放弃股权之要求,代之以获取资源能源的稳定供应权益即可,以减少东道国的民族抵触情绪等所带来的风险。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可以视情选择与各国企业开展合作(包括与东道国企业、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的合作),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风险,同时也可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经验。

(三)企业在海外投资经营实践中要避免授东道国以口实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经营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与东道国的关系,提前预防风险的发生。为此,企业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不违法。注重学习东道国针对外资的法律规定,认真遵守东道国当地法律(包括税法、反商业贿赂法、环保法、劳工保障法、工会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物权法、合同法等法律),尊重当地宗教民俗和文化。其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注重与当地社会各阶层积极沟通交流,在社会慈善、用工制度、保护当地环境等社会责任领域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第三,尽力实施用工的本地化。

(四)在特定的巨额海外投资合作或工程承包项目中,中国企业应要求东道国方面提供足够的有效担保

以所谓的“贷款换资源”为例。近几年来,中国已经与委内瑞拉、巴西、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安哥拉、加纳等多个国家签署了涉及数百亿美元贷款支出的合作协议。从“贷

款换资源”合作协议的实施程序来看,中国的贷款先行付出,而对方的资源能源之后供应,这对中国来讲就形成了一定的风险,极有可能出现“款贷出去了”,而资源能源没能“进来”的局面。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在谈判合作协议时必须要求对方提供担保,并且要特别注重对方所提供担保的有效性。

(五)海外投资经营发生风险后,企业要采取积极而适当的补救程序

风险是一种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即使采取了投资前的预防性策略和投资中的分散风险等策略,也不可能完全杜绝风险。以东道国国有化的政策与法律风险为例,一旦面临此类海外投资风险,中国企业应当及时采取以下补救措施来减少损失。

海外投资市场范文第2篇

放眼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生活水准最高的国家之一,拥有宜人的气候、独特而舒适的生活环境、高质量的社会与文化的基础建设。澳大利亚的五个大陆首府及州府城市均位居世界最适合居住的前十位城市之列,其中悉尼已连续多年被评为五大世界最佳居住城市之一。澳大利亚虽然拥有世界一流质量的住房和教育,以及完善的健康保障福利体系,但在澳洲生活的成本却远低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在澳大利亚的海外人士和访客们普遍认为,这里很有吸引力而且生活很实惠。

另据2003年的一份行政意见调查显示,澳大利亚政府政策的透明度居世界第四位,领先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健全、公开、高效和透明的监管体系,使其成为世界上政治稳定风险最低的国家之一。事实上,澳大利亚政府通过积极主动的改变,更进一步为海外投资者创造了适合发展的理想环境。在政府决策实施效果方面,澳大利亚排名世界第七位,政府体制能够迅速作出政策调整,来面对任何经济挑战。澳大利亚经济在经历了世界经济衰退、亚洲经济危机后,近几年仍能保持平均GDP3.6%的高速增长。澳大利亚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服务和计划,积极鼓励与支持海外投资,其中包括不久前修订的澳大利亚商业移民计划。澳洲政府欢迎并鼓励投资的态度和稳定的政治环境,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经商保障。

此外,从移民政策的发展看,澳洲近年来一直积极吸引海外专业人士与成功商业人士的移民与投资,移民政策相当宽松,为有意赴澳投资及发展的成功人士创造了良好条件。

房市成投资热点

澳洲的房地产市场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已十分成熟。根据最新权威机构的统计和分析表明,澳洲房地产近40年来平均每7至10年即可增值一倍。近年来,随着澳洲经济的不断攀升和移民配额的大幅度提高,以及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投资的政策,澳洲房地产市场表现出了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

据组省房产研究表示,悉尼房产的平均价格已达50万元,悉尼地区的平均房价也首次升至30万元。这将激励更多潜在买房者进入房产市场。该研究所所长Kelly称,未来10年,悉尼房产市场将出现平缓和高峰期,平均房价有可能在不到10年内就突破100万元。财政厅长Egan表示,这是因为一些大型基建项目如M5高速公路的建成投入使用,帮助提升了悉尼西南区的房产价值。

澳洲房地产是该地区长期的支柱产业,也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业投资,市场规模很大,并在过去几十年中保持了稳步快速增长的良好纪录。澳洲的楼价平均每7年翻一倍,这已成为澳洲房地产市场的一个基本规律。澳洲房地产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不同,政府不征收遗产税,可以世代拥有。房地产没有使用年限,而可获开发的土地又越来越少,这正是澳洲房地产不断受到海外投资者追捧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澳大利亚对外汇兑换没有任何控制,货币完全国际化,资金流出、利润汇出、资本撤回、权利转让以及贸易付款都不受任何管制,因此受到海外包括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投资者的青睐,被评为投资者的“世外桃源”。

投资的最佳时机

专家人士分析,现在是投资澳大利亚房产的最佳时机。澳大利亚房产的上一轮增长于2003年达到高峰,2004、2005是调整期,进入2006年,随着澳大利亚进入减息周期和新移民数目的持续增加,新一轮房产升值即将启动。

从澳大利亚过去30年的历史数据分析,其房产价格平均每7―8年就增长一倍,每年仅房产价格的增幅就有约10%的收益。如果再加上房屋的租金收入,保守估计,澳洲房产的年平均回报率可达到13%―16%。

海外投资市场范文第3篇

社保基金正式启动海外投资

5月1日,财政部、劳动保障部、人民银行批准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规定》开始实施,拥有2000多亿元人民币资产的中国社保基金正式启动海外投资。

社保基金理事会确定的今年可用于再投资的境内资金约410亿元人民币,目前拥有的海外资金约15.7亿美元。根据其年度资产配置计划,拟安排各类投资的资金额度是:新增股票投资,境内约30亿元人民币至50亿元,境外5亿至8亿美元;固定收益投资,境内约为40亿至60亿元,境外1亿至3亿美元。

伦敦金属期货价格创新高

5月以来,伦敦金属交易(LME)期铜价格不断飙升。5月11日,LME三月期铜最高报8790美元/吨,与前一交易日相比大涨720美元,国际现货黄金冲至726.05美元/盎司,LME三月期镍涨至21200美元/吨,三月期锌及三月期铝亦创下26年来新高。

国内上海期货交易所铜价随之上涨,各合约普涨2740至2930点不等,主力合约2810元,5月10日收报76110元/吨。

长城推介680亿元不良资产

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于5月18日在杭州举行商业化资产推介会,向国内外投资者推出680亿元不良资产和金融服务产品。这将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的商业化不良资产推介行动。这次即将推出的220个招商项目,是去年通过市场竞标收购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部分可疑类资产,这些资产分布在18个省、区、市;涉及冶金、采矿、石化、煤炭、房地产、酒店、医药、制造、纺织,以及批发与零售行业。

证券

中信苏宁领头再融资重启

5月9日,中信证券和苏宁电器董事会均审议通过了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方案,成为5月7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后出现的第一批再融资方案。其中,苏宁电器为中小板第一家提出增发公司。

中信证券计划非公开发行不超过5亿股(含5亿股)的A股,发行价格将不低于董事会决议公告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收盘价均价的90%(8.37元),募集资金将用于补充公司营运资金。本次非公开发行的发行对象为不超过十名的保险、基金以及QFII等机构投资者,新发股份锁定期为一年。苏宁电器计划向证券投资基金等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价格不低于此次董事会决议公告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收盘价均价的98%,发行数量不超过2500万股A股。

“证监会发审委办法”公布

5月9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办法》。文件中,增加了发审委审核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证券的特别程序,审核过程简化,完善了发行人接受询问和委员提议暂缓表决的制度。“办法”规定,发审委委员发现存在尚待调查核实并影响明确判断的重大问题,应当在发审委会议前以书面方式提议暂缓表决。

大鹏证券召开首次债券人会议

5月10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举行了大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债权人会议,清算组向债权人通报大鹏证券破产工作。深圳市中级法院于今年1月23日受理该案,1月24日宣告其破产还债,1月25日破产清算公告。截至今年4月26日公告确定的债权申报期限届满,共有96家债权人向破产清算组申报债权,总额为人民币45.5亿元。大鹏证券经审计确认的资产总额近16亿元,负债总额为44亿元,净资产为负28亿元。

宏源证券获注资26亿元

国内仅有的两家上市券商之一的宏源证券5月8日发表公告,宣布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信达公司)已与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投)签署《股权转让协议》。

信达公司将所持宏源证券非流通股全部协议转让给中国建投,计24393.6万股,占总股本的40.07%。转让后,中国建投将成为宏源证券第一大股东,信达公司不再持有宏源之股份。中国建入24亿元,特定投资者2亿元,合计向宏源证券注资26亿元,用于充实宏源证券资本、补充营运资金。

银行

麦格理涉足中国抵押房贷证券化

5月9日,澳大利亚最大的投资银行麦格理银行旗下第一中国房地产发展集团宣布,该行计划在中国推出价值10亿元人民币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此举一旦获批,将是海外资金首例尝试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海外投资市场范文第4篇

宏观及金融市场

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不慢,一些分析师预计GDP的增长率将提高到9%。高盛公司最近的一份报告预言,到2030年,印度的经济将超过日本;到2050年,印度将成为继中国和美国之后的第三大经济体。

另一方面,印度虽然有通胀压力,但在2006年4月中旬举行的一次会议中,印度储备银行的主席反对升息,坚持让利息率保持6%不变。印度银行在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已久,在银行经营和为印度企业融资的经验丰富。在孟买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有6000多个,是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数量的两倍。孟买证券市场蒸蒸日上。SENSEX30指数在过去的三年里已翻了一番。印度股价的狂涨已引发估价问题。SENSEX30指数内成分股的交易价是公司预期收入的24倍,是亚洲继日本之后最贵的股票。短期内印度股票的上涨潜力似乎受到限制。

基础设施

但在基础设施方面,印度缺乏道路、机场、电信设施、电力供应等有形基础建设。很多城市一天之内要断电几次。而从孟买国际机场进入这个印度的金融中心,竟没有一条直接的路,出租车司机不得不走小道以避免塞车。

如果投资者决定在印度投资经营一个办公或住宅楼,最好买一个备用发电机,用来为租户提供不间断的电源。但这将大大地提高投资者的经营成本并影响净收入。虽然与基础建设没有直接关系,但印度有超过1.22亿的人口没有厕所,3000万人面临缺水。

分析师预测,要想将印度的基础建设提高到一个合理的水平,至少需要1150亿到1130亿美元的投资。

人口及城市化

根据联合国人口委员会报告,到2050年印度将有16亿人。

到本世纪中叶,印度最密集的人口群体将是40岁―50岁那一组。印度人的年龄中值是25岁。

财富分布状况

根据《福布斯》杂志的数据显示,印度的财富集中程度居亚洲之首。印度最富有的40个人的总资产为1060亿美元,仅印度最富有的人拉克希米・米塔尔自己名下就有235亿美元。与此同时,却有25%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印度的财富似乎都集中在“城市精英”的手中,财富分布的不均自然引出支付能力问题。印度的房价在过去两年里平均上涨了3倍,孟买南部CONDO的价格已逼近曼哈顿的水平。同时,进城务工人员经常住在用纸板搭建的棚户里,无力负担哪怕是最起码的住宅。

印度的日益繁荣正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

商业惯例与法律系统

自英国人统治以来,私有企业、私人财产和法制在印度就已司空见惯。虽有民主传统,印度办事程序之繁琐闻名遐迩。官僚们炮制了迷宫似的规章制度,延滞投资进程。尽管司法制度颇为强大,但不同的州对法律的解释和执行有所区别。

另外,与土地购买、物权登记、房地产税收、房租调控、以及城市土地发展相关的法律还未得到修订,不能反映近年来印度的发展。所有权不明,而且购地成本非常高。商业关系在任何国家都重要,在印度也不例外。但是印度看起来比较客观,比较开放。你不需要建立那些“特殊关系”来开办自己的房地产业务,取得必须的信息,或开始置办产业。

2005-2006上半年时间里,印度的土地价格上升了30%到100%,房地产股票价格飙升了2000%。高盛公司亚洲房地产投资主管迈克尔・史密斯说:印度是亚洲最令人兴奋的房地产市场,是亚洲正在上升的几个主要市场之一。

房地产价格突飞猛进吸引了摩根士丹利和美林这样的公司,它们直接投资房地产项目。很多外国公司则向投资印度开发商的基金大量投钱。

海外投资市场范文第5篇

全球范围内的通胀预期高企,利率徘徊于历史新低,已经有3/4的英国私人理财经理在过去12个月内将越来越多的客户资金投入股票市场。然而,面对日益增长的地缘政治和经济不确定性,再加上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有关客户端持股适用性的新规则,许多理财经理正逐步回归更富策略性的多元化投资策略。

2011年向《金融时报》公布投资组合模型的41家机构中,有30家较之去年增加了股票配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于5月底的《2011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自2008年底,投入股市的私人财富平均份额从29%上升到了35%。

截至2011年4月的一年中,以富时环球指数(FTSE All-World Index)为标准,全球股市上涨9.2%。股票持有率的增加使得客户的投资组合分享了这一上涨,许多组合的收益甚至超过了全球股市的涨幅。均衡投资组合过去12个月平均收益率为11.6%,而资本增长组合的收益率为14%。

但在不久前,金融服务管理局的报告显示,受访的16位英国理财经理中,有14位管理的现有投资组合构成了“损害客户利益的高或中高风险”。事实上,在警告发出之前,已经有一些理财经理对于过度依赖股市以及和股市挂钩的产品表示不安。

PSigma投资管理公司的首席投资官汤姆・贝克特(Tom Becket)解释道:“过去一年,许多理财经理将股票再度列为默认资产类别。许多固定利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低得让投资者望而却步,现金投资的回报微乎其微,对冲基金尚未从2008年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加之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的预期,种种迹象令投资者开始认为在现阶段,股票投资价值极高。事实上,最近的行业分析显示,理财经理过度调高了股票配置比重。”

顾资(Coutts)投资策略主管阿兰・辛金斯(Alan Higgins)预计资金将持续从与现金挂钩的资产流向长期投资组合,但他强调,即使其他资产类别都不具备吸引力,股票的配置比重也应当反映客户的风险倾向。

加拿大皇家银行(RBC)财富管理部门认为,尽管相对其他资产股票仍具吸引力,但其投资风险也明显增加。其投资主管翠西・米特(Tracy Maeter)认为:“从历史角度来观察,股票投资相较于债券具有显著价值。尽管本世纪前10年股票投资的低回报让许多投资者难以释怀,但我们的观点是,这正提供了绝佳的投资机会。” 即便如此,较之年初,RBC还是相应调低了股票投资的比例。

盈利增长前景不明朗和通货膨胀预期给汇丰私人银行的英国投资策略主管威廉・赛尔斯(Willem Sels)敲响了警钟。他说:“虽然从3月起已经逐步降低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比重,但整体股票配置的比例仍然过高。我们正逐步退出周期性行业而进入更具防御性的产业。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企正在蚕食世界各地的利润率。同时,在全球范围内,由制造业主导的经济复苏正在放缓,盈利增长极可能回落。”

海外投资市场范文第6篇

关键词:海外投资;投资保护;投资协定

一、海外投资的国内法保护

1.完善我国海外投资法律体系。我国海外投资及其整个市场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应迅速制定一部统一、全面的《海外投资法典》。这部海外投资法典应包括:①应对我国海外投资实践作出宏观的、指导性的规定。规定立法的目的和宗旨,明确我国海外投资和海外投资企业的概念和性质、海外投资市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的地位和跨国经营对我国国内投资市场建设所具有的积极作用。②明确投资的审批和管理办法。规定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标准,比如企业的投资领域、组织形式、设立资金要求、投资期限、外汇管理要求等。③对海外投资企业的鼓励和优惠措施。这些措施涉及资金、税收、外汇、技术人员培训、情报咨询、外交保护等方面,比如对海外投资企业如何提供各种贷款进行扶持,并尽可能地实行优惠利息等。④对海外投资企业的保护。包括保护的原则要求、保护的方式、保护的范围、与东道国的合作等。

2.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又称为海外投资保证制度。这一制度可以有效保护本国的海外投资,促进海外投资市场的发展,从而提高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在国际投资市场,已有20多个主要的资本输出国确立了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比如美国,私人海外投资者向与美国签订有双边投资协定的国家投资,便可以申请投资保险,一旦出现商业风险,便可以由政府行使代位求偿权,由政府出面取得赔偿,从而有力地保护了本国的海外投资,促进了其海外投资市场的发展。德国、日本、法国、韩国等资本输出国也相继建立了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尽管我国的海外投资市场不断地增长,但是却没有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来为其保驾护航。

二、海外投资的国际法保护

1.国际双边条约的保护。资本输出国为了鼓励与保护本国的海外投资,激励海外投资市场的发展,需要借助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以保证其国内的海外投资立法的效力和作用。而资本输入国为了吸引外资,在国内创造良好的投资市场环境,尤其是法制环境,保证外国投资者投资的安全和利益,也必须借助国家间的双边投资协定。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已经和115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还和美国、加拿大分别通过换文签订了投资保证协议。相对于多边投资条约而言,双边协定在某些具体的问题上更容易达成一致,更有利于照顾中外双方当事国海外投资者的利益,促进双边投资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中外双边投资协定为对方缔约国,也为中国的国民或企业预先规定了建立海外投资关系所应遵循的法律规范,避免和减少了海外投资的法律障碍,促使海外投资的顺利进行。如前所述,中国的海外投资立法几乎是空白,如果没有这些中外双边投资协定,我国海外投资市场很难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2.国际多边条约的保护。中国已经是《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和《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的公约》的成员国,可以尽量利用这两大公约来保护自己的海外投资市场。在MIGA的法定10亿特别提款权中,中国认购了3138万股,名列MIGA全体成员国第6位,在第二类会员国中居第一。充分利用《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对于中国海外投资及投资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①为中国海外投资者提供政治风险保险。因为中国作为资本输出国,尚未在国内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设立国内投资担保机构,使中国的海外投资者所遭受的非商业性风险得不到有效的补偿,这将严重阻碍海外投资市场的发展,进而影响国内的投资市场。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则为中国海外投资者弥补了国内立法的不足。②即使中国国内投资市场已经建立了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设置了相应的担保机构,按照国际惯例,海外投资市场的某些项目也可能没有投资担保机构可供利用。例如海外能源开发、矿藏采掘等,因工程庞大、投资数额巨大,可能需要从国内外两个资本市场来融资,包括多个不同国籍的投资者一起参与方能完成,而国内担保机构可能因其国籍复杂而不予承保,私人投资担保机构因财力有限则更是难以承担。但是,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则可以对不同国籍的投资者投资于同一项目的投资实行承保。③多边投资担保机构作为一个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比国内投资担保机构更加有利于消除海外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猜疑。现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对国际投资法的影响还是有限的,但是随着国际投资在当今世界经济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日益提高,妥善解决投资争议对于维护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也越来越重要。

三、海外投资企业的自我风险防护

1.投资企业应充分了解相关的法规政策和投资市场环境。投资者应了解我国规范海外投资市场的法律法规。目前尚没有一部系统的法律规范我国海外投资市场。大部分法规,都散落于各部门性规范文件中。国内用于调整海外投资市场的主要法规有:《关于在国外开设非贸易性合资经营企业的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关于用国有资产实物向境外投入开办企业的有关规定》、《境外投资联合年检暂行办法》等。这几部法规都属于行政法规,效力不高。我国海外投资市场的双边协定与多边公约:①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方面。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已与世界115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以及一系列双边的保险协定和税收协定。②多边公约方面。中国先后加入了《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解决国家和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公约》和WTO组织。投资者充分了解并利用公约,对促进海外投资市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了解投资东道国有关的法律和政策。投资东道国规范外资的法律包括其本国的国内法、与我国签订的双边投资条约、东道国的多变投资条约等。中资企业对以上的法律法规应当深刻理解。除此之外,东道国对外资市场的限制条件、税收待遇、优惠政策等关系我国企业切身利益的政策,要特别地予以关注。

2.海外投资企业应提高投资市场的风险防范意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遭遇的困难,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没有做好“走出去”的准备工作,因此企业在决定投资之前,应当对投资市场有充分的分析和认知,在选择合作伙伴和咨询机构时要保持谨慎,减少盲目性,争取主动性;对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要熟悉,在投资走出去之前尽量取得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和保障;对投资市场所在国家、地区的法律规范、文化传统、消费者的偏好、消费习惯有深刻的了解,增强针对性,争取把风险降至最低点。在海外投资市场的项目运营过程中,企业及其员工要注意同当地有关的政府部门、工会、行业组织,甚至当地居民保持良好关系,提高自我风险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庶.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审批与管理制度的立法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2006(3):55-57.

[2]陈安.中外双边投资协定中的“四大安全阀”不宜贸然拆除[J].国际经济法学刊,2006(13):69-71.

[3]陈安.MIGA与中国[M].厦门: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123-128.

海外投资市场范文第7篇

《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将发展中国家海外投资的动机主要归纳为四大类:市场寻求型、增值资产寻求型、资源寻求型和效率寻求型。调查显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主要是市场寻求型,其次是增值资产寻求型,然后是资源寻求型,而效率寻求型的海外投资很少。Caves(1996)指出,对外投资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跨国公司的行为方式,因此明确认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是关键。

一、市场寻求型海外投资

市场寻求型的海外投资是指以占据和扩大海外产品市场为目的的投资行为。《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的调查显示,中国跨国企业以规避贸易壁垒为目的的海外投资占36%,利用国内生产能力的海外投资企业占40%。此外,我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调查和由世界经济和政治所鲁桐教授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项目《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研究》的调查结果均显示,“开拓市场”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首要动机。企业开展市场寻求型海外投资的动机可能是受东道国各种贸易壁垒的限制,为了保护出口市场,被迫转向目标国投资设厂;可能是跨国公司将自身所具有的垄断竞争优势向海外市场延伸,以在新市场获得垄断利润;也可能是将本国处于产品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品转向国外,延长产品生产周期。此外,还可能是一些寡头垄断企业向海外投资,为了维持自己与这些竞争对手在市场上的相对地位,同行业的其他厂商往往采取“跟随领头者”的行动。

(一)驱动力

中国企业开展市场寻求型海外投资主要来自于国内的推动力。首先是国内竞争的推力。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轻工行业如玩具、摩托车、自行车和塑料制品制造;机电行业如家电、农机和仪器仪表制造;纺织服装行业、食品制造等行业都出现生产能力过剩,国内市场竞争日趋饱和,开拓国际市场势在必行。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这些行业基本进入买方市场,供大于求趋势明显。根据商务部2005年的《600种主要消费品和300种主要生产资料商品供求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商务部监测的84种纺织品、服装中,86.9%的商品供过于求;73种家用电器中,87.7%的商品供过于求;19种五金电器商品全部供过于求。国内600种消费品市场中,纺织品、家电、鞋等商品市场需求减弱。其次是政府鼓励性政策的推力。为了有效推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国政府自1999年以来连续出台一系列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如1999年政府出台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指导意见。此后国家外汇管理局、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又陆续推出了一些支持政策。2003年,商务部推出一系列措施以简化境外投资的审批环节和内容。 2006年又出台国家各部门对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业务的鼓励政策。第三是规避目标国贸易壁垒的推力。作为发展中的贸易大国,我国一直面临国际上频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尤其是受WTO下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的约束,我国一直是反倾销措施最大的受害者。据2006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公告显示,我国已经连续十年成为世界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为了保护这些出口市场,许多中国企业不得不在海外投资设厂。

(二)企业特征

目前,这类市场寻求型的海外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技术成熟和生产能力过剩的纺织服装、家电、轻工、机械、电子等行业。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机械、家用电器、轻工、纺织、服装等行业均属劳动密集型行业。这类市场往往已经进入全球性市场竞争,市场进入门槛低,主要体现为价格竞争,企业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初级劳工成本。由于受这类产业冲击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内部的初级劳工,是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对象,因此该行业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度,容易受到反倾销或反补贴等限制。

从投资主体看,除了投资落后国家的企业总体表现为规模小,采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外,我国许多实力强,有一定信誉的国内生产企业也在海外投资设厂以开拓海外市场。这类企业通过海外投资,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内生产能力的竞争优势,同时也积极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国内市场的竞争水平,或通过树立全球品牌形象最终实现企业全球发展战略。

(三)海外投资方式

目前我国市场寻求型的海外投资企业主要采取境外加工的贸易方式。在这类投资中,中国采用投入机器设备等股权参与方式,不仅提高了中国企业的机械设备出口,还提高了原料和中间产品的出口。

(四)投资区位选择

我国规避贸易壁垒的市场寻求型海外投资的区位选择主要为两类。一类是该类产品的主要消费国,如欧美一直是纺织品、服装及家电的消费大国。为了避开他们设立的贸易壁垒,许多中国企业直接在这些国家投资设厂。另一类是利用原产地规则选择第三国。如一些中国针织企业选择投资土耳其是因为土耳其是欧盟海关联盟的成员,具有享受出口欧盟优惠关税及无配额的优势;一些中国企业在毛里求斯或牙买加建立外衣生产厂也主要是为了获取该国无配额限制进入美国市场的优惠,而在斐济投资则主要是为了进入澳大利亚市场。转移我国国内过剩生产能力或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市场寻求型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五)影响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

由于这类产品主要处于成熟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初级劳工成本,因此竞争优势也很难保持。从事境外加工的企业往往处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前沿,因此要求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产品、管理和市场优势,有比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目前我国境外加工企业总体存在附加值低、品牌竞争力弱的问题。例如,我国纺织服装业中,只有近10%的生产能力是自主品牌生产,出口加工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因此从长远看,企业能否走高附加值和自主品牌之路,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转变是企业海外投资成败的关键。

二、增值资产寻求型海外投资

增值资产寻求型的海外投资是指在全球范围内追逐战略资产,以获得新的所有权比较优势。所谓战略性资产是指企业拥有的不同于竞争对手且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殊资产,如技术能力、快速产品开发周期、品牌管理、对分配渠道的控制或优先取得、有利的成本结构、购买者和销售者的关系、企业分销网络、研发能力、企业售后服务、声誉、信息技术等。《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调查显示,增值资产寻求型的海外投资是中国海外投资的第二大动因。

(一)驱动力

增值资产寻求型的海外投资的驱动力既有来自国内的推力,也有来自国外的拉力。从推力看,当前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是市场开拓能力、管理技能和技术诀窍。获得新资源和新生产能力被认为是资产寻求型海外投资的主要动机。邓宁指出,“过去两个世纪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最显著的变化是战略性资产海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企业更多地通过跨国并购或战略联盟等方式来增加战略资产”。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普遍处于竞争劣势,而国内战略性资产非常有限。因此,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成为获取战略资产的重要途径。除了国际竞争压力下的推动,一些企业领导人国际化经营的文化理念也是进行资产寻求型海外投资的重要因素。从拉力看,欧美等发达国家拥有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知名品牌等丰富的战略型资产吸引大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企业来欧美投资。

(二)企业特征

目前我国这类企业主要集中在中等资金密集型的制造业,如汽车、电信、电视、计算机、电子等。这些行业多属于全球性行业,产品多属技术和资金密集型,所要求的产品开发费用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都较大。这种全球行业的国际竞争不是在一国一地之间展开,而是表现为跨国公司体系与跨国公司体系之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竞争。很显然,在全球行业里,企业必须走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组织销售。在全球行业,存在全方位的竞争,跨国公司之间不仅争市场,而且争资金、争技术、争战略伙伴。由于规模经济和经验曲线的效应,跨国公司占有极大的优势,又由于全球行业产品的贸易可行性强,国内供应关系和世界供求关系紧密相关,全球行业的行业结构通常表现为几个跨国公司占统治地位的“寡头”竞争结构。

(三)海外投资方式

绿地新建投资和并购是我国增值资产寻求型海外投资的两种主要方式。1979-2003年,绿地新建投资一直是我国海外投资的主要方式,占80%左右。近年来,跨国并购已经成为我国海外投资的重要方式,2004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发展迅猛,并购比重上升到31.8%,2005年并购比重约四成。在绿地新建的独资和合资方式选择中,中国企业主要采取合资形式。

1.绿地新建投资

海尔是采用绿地投资获得战略资产的典型企业。海尔1999年4月投资4000万美元在南卡莱罗纳州建立海尔工业园,至2004年工厂年产家用冰箱达40万台。此外,海尔还在纽约建立市场开拓中心,在洛杉机和波士顿建立研发中心。此类投资除了考虑规避贸易壁垒外,主要还是实施公司的全球品牌战略。

如果技术是一种默示技术和技能,合资方式通常成为公司获取战略资产的途径。华为在2003年11月通过3.3亿美元股权参与方式成立了华为-3COM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华为持股51%。该合资企业不仅为中国和日本市场提供更广泛的以IP为基础的网络产品组合,而且也将华为品牌下的产品推向国际。受益于3COM公司在网络行业的国际领先地位,华为-3COM公司将研究、发展和制造数据通信产品,通过战略联盟开拓国际市场。可见,多数股权的合资企业大大提高了华为的全球竞争能力。

此外,在发达国家建立研发中心的绿地投资在中国资产获取型的海外投资中也很突出。在发达国家建立研发中心不仅能获取国外技术资产,而且能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技术集聚和创新中心等外部规模经济,可以说是企业战略性投资目的的体现。

2.并购

与绿地投资相比,并购方式能更快速地获取东道国的战略性资产和研发能力。近年来,并购方式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中被越来越多地采用,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约占四成。

(三)国际投资区位选择

中国增值资产获取型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美国、法国、德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除了具有优越的投资环境,还具有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研发能力。“产业集聚”效应在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区位决策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影响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

由于该领域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核心竞争力更多地来自企业的市场运行能力,品牌价值、管理经验和技能,创新生产能力等非价格竞争。目前由于中国企业缺乏并购经验,战略规划和管理水平较低,使其在并购过程中面临信息缺失、法律风险和文化冲突等不利因素,往往容易导致并购失败或结果不理想。根据有关机构的研究,中国有67%的海外并购不成功。正如《福布斯》杂志所言,中国的海外收购正处于学习阶段。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失败,除了政治因素外,还在于管理水平,“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在收购经验上很难与欧美相比”。

因此,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品牌增值能力和企业的融资能力,尤其是并购后能够快速有效整合资源的能力是该领域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资源型海外投资

资源型的海外投资是指获得稳定而相对便宜的原材料的投资活动。资源寻求型的海外投资可能出于国内稀缺资源的限制,而转向海外投资以获取这些稀缺资源;或出于对国际原料市场的价格和供给的不确定性,通过在原料生产国投资,维护原料来源的稳定性。

(一)驱动力

中国资源型的海外投资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国内资源紧缺和政府这两大推力。从国内资源推力看,尽管中国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拥有量有限,尤其是在国内需求量极大的铁矿石、铝、铜、石油、木材等领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资源稀缺问题越来越突出。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监测,2006年中国石油净进口16287万吨,同比增长19.6%,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7%。因此企业迫切需要海外投资来获取这些自然资源。从政府推力看,由于海外能源开发是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步骤,因此政府也积极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

(二)企业特征

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中的石油、矿产和渔业。这些资源在各国分布很不平衡。由于属于国家重要自然资源,这些行业具有很高的政治敏感性。同时自然资源的开采多属于资金密集型,初期投资高,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风险大。

目前我国资源型海外投资的主体主要是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的重点能源企业,如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国家五矿进出口有限公司,中国海洋渔业公司等。

(三)海外投资方式

资源型投资尤其是矿产和石油等资源,往往需要购买当地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采权,投资规模巨大、风险高,企业通常采用兼并东道国企业的资产或股权的方式进入。此外,项目合作方式也多被运用。如近三年来三大石油巨头与国外的很多合作项目采取的是“份额油”的方式,即中国石油企业在当地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石油进口数量以及价格的稳定。

(四)投资区位选择

目前我国主要投资于资源丰富的国家如澳大利亚、拉丁美洲,中亚、南非等。如2005年中石油以4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2006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22.68亿美元现金收购尼日利亚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所持有的45%的工作权益等。

(五)投资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类的投资首先要作好前期资源勘探。虽然我国资源型海外投资总体是成功的,但仍不乏一些失败的例子。如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收购哈萨克斯坦第二大石油公60%的股份,期望这次收购能为他们带来七八百万吨产油量,结果只产油250万吨。其次是关注政治风险。一方面是因为能源和矿产资源分布的全球不均衡,这些资源多集中在非洲、拉美等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政局很不稳定,罢工频繁,政治风险大。几年前,中石油在委内瑞拉独资购买了一个油田,但是在委内瑞拉左翼新政府上台之后,中石油在这个油田的所有权被强制性地从100%压缩到25%,仅仅给予象征性的一点补偿,相比最初的投资而言,中石油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而这并非个案。另一方面,由于涉及国家能源战略,该行业也往往有更大的政治风险。如2002年中石油收购俄罗斯斯基母尔石油公司,在最后时刻因为俄政府与商界联手,迫使中石油不得不放弃收购。2005年,美国国会以“美国的能源安全”为由否决中国购买尤尼科石油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被迫退出收购优尼科的竞争。因此除了考虑目标国资源外,我们还要进行合理的政治风险评估。

四、效率寻求型海外投资

效率寻求型海外投资旨在建立全球生产体系,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率最大化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一体化国际生产体系的形成,跨国公司通过对价值链各个环节进行全球性最优配置来增强竞争优势。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演变为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控制下的整个生产体系的竞争,而不是单个工厂和企业之间的竞争。《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调查显示,效率寻求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动因中最不重要。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对跨国公司管理的职能特点的划分,国际生产体系可以分为“技术驱动”,“生产驱动”和“营销驱动”三种类型。如英特尔借助芯片生产技术,整合全球生产体系。目前,该公司在七个国家拥有13个制造工厂、11个装备与测试基地。在当前这个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中,我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充当“世界加工车间”的角色。这表明我国企业还尚未达到通过技术、生产能力或品牌管理等成为国际生产体系价值链的配置主体的要求,因此中国企业效率寻求型的海外投资尚待时日。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当前海外投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大特征:

第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更多来自内在的推力,这与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更多来自外部市场的拉力不同。根据海外直接投资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一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既可能来自国内的推力,也可能来自国外市场的拉力。发达国家的海外投资更多来自国外市场的拉力因素,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类似,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更多来自内部市场的推力。无论是市场寻求型的海外投资、增值资产寻求型的海外投资还是资源型的海外投资,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市场资源的限制和政府的大力推动等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推力。特别是政府行为对我国海外投资的推动影响很大。1998年以前,我国对企业的海外投资采取严格监管和限制的政策,少部分的支持性政策也只有大型国有企业能够享受到。1998年后,政府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外投资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第二,中国海外投资呈现一种明显的跳跃性。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一般走一条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的发展道路。调查显示,亚洲地区将仍然是中国企业未来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港澳地区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意向的首选之地。此外,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企业从事海外投资业务之前基本都有各种形式的国际经营的经验。但另一方面,在我国国内市场化还不完全而且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的海外投资整体上又体现出显著的跳跃性。首先是我国海外投资增速发展非常快,2002年至2006年间,非金融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高达60%。其次战略性资产的海外投资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企业在海外市场还未累积足够经验就开始大范围的海外并购。第三在投资区域上,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成为我国企业的目标市场。因此我国海外投资整体呈现“难易结合,远近结合的跳跃式发展”。

第三,海外投资在总体上表现出低层次性。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目前已经走过资源寻求型海外投资和市场寻求型海外投资阶段。随着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已经开始进入全球战略布局的效率寻求型海外投资阶段。由于我国海外投资才刚刚起步,市场寻求型和资源寻求型海外投资仍是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目标。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优势主要来自的垄断优势,而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优势仍主要来源于我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劳动力资源成本优势,还有政府支持优势。无论是中国国有跨国公司还是中国民营跨国公司,他们均面临人才、资金缺乏,技术及研发能力弱,品牌知名度低和国际化经验不足的共同劣势。因此,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竞争力存在很多挑战。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进入全球战略布局的效率寻求型海外投资还任重道远。

海外投资市场范文第8篇

企业海外投资,有助于企业扩展资源配置范围,获得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以及相对廉价的生产要素,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投资规模急剧扩大,涉及的地域与行业领域也越来越广,不仅成为企业资源配置的重要形式,也提升了国家和企业的海外影响力。不仅是国有企业,万达、华为、阿里等民营企业海外投资也快速发展,在中国海外投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海外投资与国际贸易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海外投资的扩张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对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全球战略的落实做出了贡献。然而,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海外投资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规模大、效益低,投资失败率高;境外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海外机构不健全,人员素质不高;面临很大的政治风险与文化风险。近年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国际间的海外投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海外投资受到严峻的挑战,到2014年,已有大量国有企业海外并购失败。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将资本投入到国内还是国外都不会面临信息不对称与不确定性,也就是资源充分流动,海外投资只不过是突破国界而已,不会对企业造成额外负担。然而现实中,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与国内投资相比,面临更多的程序、风险与不确定性,正常投资过程中产生高昂的交易成本,增加了海外投资的难度与失败率。因此,要想解决好当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存在的种种困境,有必要从交易成本的视角来剖析,揭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各种交易成本及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中的交易成本分析

交易成本(TransactionCosts)是科斯(1937)[1]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交易成本即是“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交易成本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交易,必然存在交易成本。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涉及到企业与监管部门、企业与东道国政府及有关组织、母公司与海外投资机构、企业与海外投资人员等多种交易关系,每一层关系都面临不同程度的交易成本。这些交易成本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具有重大影响。阿罗将交易成本分为信息费用和排他性费用及设计公共政策并执行的费用。张五常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信息费用、谈判费用、起草和实施合约的费用、界定和实施产权的费用、监管费用和改变制度安排的费用。威廉姆斯则将交易成本分为事先和事后两大类。对于交易成本产生的原因,按照威廉姆森的观点,主要源于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和资产专用性。从深层次看,这与人的本性有关,不可能彻底消除。运用交易成本理论,结合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实际,本文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中的交易成本分为以下几类。

(一)信息成本企业要海外投资,必须找出各种潜在的买者或卖者以及与他们行为与环境的相关信息,然后进行筛选,确定最合适的交易对象和价格。首先,整个搜寻过程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信息搜寻成本。世界市场是一个范围极其广泛、交易对象繁多的市场,与国内投资相比,海外投资区域与本国地理距离更远,搜寻合适的交易对象和确定合适的价格付出的成本要更高。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经验少,对很多投资规则和流程并不熟悉,需要付出相当多的成本来获取信息,构成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劣势之一。还有一些企业缺乏大局意识,在海外投资中彼此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与行动协调,经常出现相互抬价的竞争乱局,使自己陷入了谈判劣势,增加了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其次,跨国投资涉及到很多法律与程序问题,十分复杂,要想涉足一些投资领域必须要对投资程序及流程充分了解。最后,国际市场中充斥着机会主义行为,一些看似很好的投资机会背后充满着不确定性与风险,要想弄清是机遇还是陷阱,也要付出成本。

(二)讨价还价成本由于契约不完全,资产专用性投资容易导致敲竹杠行为,使企业投资收益面临被剥削的风险。因此,交易双方都会在契约合同中尽可能地保证自己专用性投资的安全而希望对方投入更多的专用性投资,进而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与时间成本。另一方面,买卖双方为了获取对自己有利的价格和其他有利条件,也会进行反复的讨价还价,直至达到双方都满意的均衡状态。因此,在海外投资谈判中双方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用于讨价还价。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讨价还价成本具体包括:搜集合作对手的相关信息及综合处理成本;培育高水平的谈判人才成本;制定科学的谈判战略与战术成本;谈判失败产生的沉淀成本;对谈判机制的科学研究与检验成本。

(三)市场壁垒产生的成本企业进行海外投资需要将资源从现有的市场中转移出去,即退出市场,同时将资源投入到海外市场,即进入市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下,市场进入及退出都不需要耗费任何成本。但现实中,市场是不完全的,企业进入及退出都需要支付各种成本,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沉淀的。从市场退出来看,我国的市场退出壁垒较高,存在大量的行政审批程序,沉淀成本很高,增加了企业将资源由国内转到国外的难度。从市场进入来看,一方面国家对于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海外投资近年来出台了大量制度规定,目的在于规范及引导企业海外投资行为,企业了解、适应及遵守这些制度需要花费成本。另一方面,在跨国经营中,会面临关税、反倾销、政府干预、歧视性贸易政策、非关税壁垒、相关法律法规等进入障碍。由于对中国企业的不信任及发展的担忧,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活动经常受到东道国或第三国政府各种各样的干预。一些发达国家经常以企业的政府背景为理由,限制企业进入能源、高新技术等行业,并在其他各个方面限制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使很多中国企业投资失败。一些发达国家经常以企业的政府背景为理由,限制企业进入能源、高新技术等行业,并在其他各个方面限制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使很多中国企业投资失败。

(四)跨国治理成本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人与人利益不一致,现代企业普遍存在委托问题,尤其是国有企业,委托链条长、幅度宽,更为严重。企业海外投资将增加企业的信息传递链条与治理的复杂性,诱发机会主义行为与道德风险,成为内部交易成本,出现随意投资、过度职务消费、违规交易等问题,降低企业跨国治理效率,影响海外投资效率。大型跨国公司海外投资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其跨国治理高效,其本质在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的有效控制。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母公司,缺乏对海外子公司或机构的有效监管,有的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制度约束,导致监督和激励难度特别大,治理成本也就越高。国有企业的跨国治理成本特别高昂,与国有产权性质密切相关。科斯定理指出,清晰的产权界定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改进资源配置效率。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是中国海外投资的主力,也是交易成本最高的。究其原因,在于国有产权的不清晰。国有企业产权具有公共性的特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会产生的搭便车问题,即每个个人都不愿意付出成本管理国有资产而希望他人管理,导致国有资产产权主体虚置或称缺位。国资委成立后,代表国家履行出资者责任,以及一部分企业通过股权体制改革实现了产权多元化,使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国资委等相关机构对于国有资产跨国配置的监管仍不完善,跨国国有企业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中小股东缺乏话语权等问题。(五)对新环境的适应性成本海外投资跨越地域,面临不同的文化传统、政治体制、政局、法律制度、语言等,因此,要实现海外投资目标,必须了解并适应新环境,投入一定的适应性成本。如果新环境与本国差异过大,那么这种适应性成本可能更高。东道国基于保护民族工业和限制外国企业发展等动机,会根据变化的社会经济形势,对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进行调整,增加了海外投资企业的适应性成本。而且,东道国政局的变动、政策的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恐怖主义、宗教及民族冲突等使海外投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适应变化的环境也要付出交易成本。[2]中东、北非、东欧等地区爆发了局部战争及严重的内乱,使在这些地区投资的中国企业遭受了巨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要规避这种风险,就要处理好各种各样复杂的利益关系,加强风险评估,制定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支付交易成本。语言交易成本也是一种重要的适应性成本,[3]由于汉语尚未在世界普及,以及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度大,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语言问题,对语言理解的偏差或不一致经常导致合作受阻,不得不承担着很高的语言交易成本,例如聘用有海外学习经历的高级管理人员等。

三、交易成本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影响

基于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投资理论,假设完全理性、信息对称,交易成本为零,企业投资决策只需要考虑生产成本。但完全理性、信息对称的假设偏离了海外投资现实。实际上,交易成本是企业海外投资成本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企业投资预期与结果,一些海外投资失败就源于过高的交易成本。按照传统的投资与贸易理论,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决定着该国的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构成了企业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基础。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是外生变量,而交易成本则是内生、可控制的因素。交易成本的控制决定企业海外投资的效率。交易成本对于企业海外投资的影响是多维度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影响企业海外投资决策与金融模式。企业是否进行海外投资以及投资强度,一般是在成本———收益的框架中分析。海外投资可以在更广阔的市场范围内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吸收知名品牌、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管理经验,促进产业升级等。目标的实现要面临信息不对称或不确定性,其中相当一部分表现为交易成本。如果海外投资信息搜寻十分困难、东道国政局不稳、海外市场风险过高等,那么企业为达到既定目标所耗费的交易成本就会很高,甚至是得不偿失,这样就会弱化企业海外投资的动力,使企业少投资甚至是放弃投资。此外,交易成本还会影响到企业海外投资模式。Delios&Beamish(1999)[4]、Majocchietal.(2013)[5]的研究结果指出,在国际化的条件下,东道国、母国的制度对海外投资提供的宏观环境会通过影响交易成本来影响海外投资的进入模式。对于是选择合资、独资还是绿地新建,很大程度上还要看每一种模式的交易成本。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企业都会选择交易成本最低的进入模式。如果东道国政策环境宽松,则独资的进入模式可能性较大;反之,则交易成本高昂。

第二,影响企业海外投资绩效。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交易成本越高,投资总成本就越高,海外投资绩效也就越低。在一个成熟、公平的国际市场环境中,不确定性小,可以节约信息与讨价还价成本,适应东道国社会经济环境,提高投资成功的可能性及投资绩效。相反,如果交易成本过高,企业海外投资可能无利可图。海外并购是企业海外投资的高级形式。中国企业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加快了海外并购的步伐,已遍布全球五大洲。但是,由于文化、地域、语言、宗教、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一些中国买家对并购相关协议不熟悉,内部流程拖沓,不熟悉国际市场对于不同行业和类型公司的估值,跟不上海外投资公司出售流程,进而导致并购成本高甚至失败。例如,中铝收购力拓失败、武钢与澳大利亚WesternPlainsResources公司合资失败、腾中收购悍马失败,等等。很多企业并购后在物力、人力、财力整合上面临窘境,无法对并购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管理层辞职、员工罢工、资金调度难等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企业并购效率。[6]还有一些国有企业,疏于对海外投资机构及人员的管理,委托成本高昂,导致企业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出现了大量腐败及浪费现象,导致境外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第三,影响企业边界。海外投资包括并购等扩大企业规模的行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实质上是企业边界扩展,与交易成本有密切的关系。科斯(1937)指出,市场与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不同的方式,企业的出现源于企业内部成本小于市场成本。企业的边界取决于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的比较。威廉姆森(1985)构建了一个市场治理与企业治理相互权衡的企业边界模型,他认为资产专用性是影响企业边界的关键性因素。资产专用性也是影响交易成本大小的重要因素。任何治理模式都具有优劣势,交易方总会选择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之和最小的治理模式。可见,交易成本对企业边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海外投资产生了各种交易成本,使企业不断优化治理结构,拓展企业边界。

第四,抑制机会主义行为。交易成本虽然是对交易合作的抑制,但如果针对的是违法违规交易,其就是积极的。企业海外投资面临内外部风险,国家和企业自身严格的海外投资制度虽然会增加企业海外投资的成本,但会防范机会主义行为,降低投资风险,维护企业海外投资利益。正因为如此,中国政府才制定了大量规范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制度。而且,一旦达成契约,意味着双方都已经投入了相应的交易成本,如果资产专用性高,付出的成本更高,从这个角度看,违约等机会主义行为反而对自身不利,这就增强了双方对契约的忠诚度。总之,交易成本是对社会资源的低效配置,阻碍了企业海外投资的发展,但客观上也起到抑制风险的作用。对交易成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承认其存在的客观性,对于影响合作的交易成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降低。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交易成本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其积极作用,有必要找出其根源。

四、交易成本视角下促进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发展的对策

制度是降低交易成本的有效工具。对于消极的交易成本,可以通过完善的制度进行降低。对于积极的交易成本,要不断完善。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政府监管,抑制机会主义行为。为了防范过度投资、非法投资及盲目投资,政府有必要加强海外投资监管。完善海外投资法制建设,尽快完善海外投资法律法规体系,将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抑制盲目投资、短视投资和机会主义行为。加强对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管,切实落实《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继续加强制度建设,出台高层次的管理制度。科学界定国资委、发改委、商务部、外汇管理局等部门及国有企业在境外国有资产管理中的权责利,避免多头监管与监管冲突,并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增强企业海外投资决策的独立性与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管理信息技术,完善境外管理信息系统,成立中国海外投资治理平台,提高监管的网络化、信息化。

第二,政府要加大对海外投资企业的扶持与引导,承担一部分交易成本。承担一部分企业人员培训、法律咨询、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成本。将海外投资人员的培训制度化,提供必要的法律、技术与咨询服务。搭建海内外投资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的海外投资信息库,系统研究海外投资数据、突发事件、危机管理、风险评估、信息转化、战略执行等。构建多位一体的防风险机制,建立健全国际投资风险的评估和预警机制。充分利用法律、外交等多种手段,利用多双边高层交往和对话磋商机制,加强与重点国家的投资合作与对话,建立互惠互利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区域性经济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充分熟悉和利用WTO条款,积极维护海外投资企业权益。加强中国驻外机构的信息搜集、处理及供给职能,做好信息的整理与工作。在政府主导下,建立集管理、信息收集、宏观战略研究、投资协调、培训等功能于一身的海外投资协会,加强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行动协调,监督企业海外投资行为,减少信息不对称,避免内部过度竞争。为了鼓励企业海外投资,政府需要减少对企业过多的行政审批程序,尽可能地减少企业资源由国内转向国外的成本,增强其海外投资竞争力。

第三,完善海外投资企业跨国治理。充分借鉴美、日、德等大型跨国公司的治理模式,结合企业实际,积极推动跨国治理结构的创新,减少中间环节,可以直接将其纳入董事会监管,在海外的子公司推行董事会监管下的总经理责任制及财务监督、核算制度。以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为目标,对海外投资业务可以采取多种资本的联合投资,形成不同所有制主体对企业海外投资的有效监管。结合企业实际,加强海外投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推进海外投资管理的信息化与网络化,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实现海外投资人员的高效流动,裁汰不合格人员,引入高素质人才。定期或不定期对境外子公司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实现财务监管的新常态,打击腐败行为,确保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政控制力。将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和职务消费制度引入海外投资机构,构建激励约束相兼容的收入制度,将海外人员收入与企业绩效结合在一起,激励海外人员努力工作,防范好投资风险,降低海外投资交易成本。同时,严格执行国家对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的相关政策,规范国有企业海外人员收入,增加其透明度,调节过高收入,降低不合理的职务消费。

第四,企业应当苦练内功,增强交易成本控制能力。中国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比较优势以及东道国风俗、宗教、政治制度等投资环境,从地域、产品的生命周期、行业等多个角度来选择合理的进入模式。对于与中国制度环境相差大的东道国,可以多采取持较低股权的合资模式(Boweetal.,2013)。企业内部应当加强境外投资风险管理的组织及机制建设,收集投资目标的各种风险信息,设计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对各类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估分析,制定相应的防范和规避方案。加强海外风险预警机制建设,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政治、经济、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设置应急预案和风险发生后的退出机制,最大程度上保证海外资产安全。吸取已有的经验教训,掌握并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履行好环境、劳工保护等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当地文化。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加大对海外投资人员的法律、语言、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吸收有外企丰富工作经验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打造符合国际竞争要求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提高整个海外投资的专业水平能力,节约交易成本。

海外投资市场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海外投资 经营管理 风险控制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间的贸易往来频率也在逐渐加强,在这种发展局势下,国际间的资本流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而为了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很多企业的投资目光都向海外聚集,促使企业海外投资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企业海外投资经营虽然能增加企业海外市场利益的获取,但受国际市场环境复杂性的影响,会导致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存在很多风险,严重影响着企业海外市场的拓展和长远发展。此时,要想有效地规避和控制这些风险,还需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风险的认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予以规避。

二、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的现状和风险特点

(一)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的现状

从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的现状分析,它的表现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第一,投资区域较为集中。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这不仅是因为两个地区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比较突出,还因为两个地区和中国的政治关系比较密切,资源互补性较高,而较为发达的欧美国家,因中国企业自身技术和管理的缺乏、制度背景和市场环境的差异,投资风险较高,投资力度并不大。[1]第二,投资行业比较狭窄。在海外投资的项目中,中国企业的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技术水平附加较低的商务服务和批发零售业中,针对技术获取型、信息服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的投资比例不是很高。第三,投资动机规划不够。自改革开放之后,因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了一种粗放式的模式,国内自然资源明显短缺,资源需求矛盾导致海外自然资源的投资力度得以增强,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国内海外投资力度逐渐加强,但还存在战略动机不够明显的问题,传统优势逐渐被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取代。第四,面临多重投资风险。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海外投资风险的识别和防范是跨国企业的关注焦点,而和国内投资市场相比,海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更大、更多、更复杂,风险种类较多。

(二)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风险的特点

从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风险的特点分析,它主要表现在客观性、不确定性、项目投资风险可变性、投资风险多层次性四个方面:第一,客观性。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发生是由各种决定风险因素的存在而导致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每个项目的寿命周期内,这种风险都处于一种无处不在的状态,只要企业存在海外投资行为,风险就不能避免。第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本质特征,虽然投资风险的存在可以确定,但风险的发生却是不能确定的,而它的不确定主要集中在投资风险是否发生、什么时候发生、呈现什么状态、产生什么结果等方面。[2]第三,海外项目投资风险的可变性。海外投资风险的可变性存在于整个项目的全过程中,它的存在会导致各种风险的质与量随着项目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而在这一发展变化中,有些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一些风险也会在项目的发展中产生新的变化。第四,海外投资风险的多层次性。企业海外投资具有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因此,导致风险发生的数量也比较多而杂,所存在的风险发生因素也比较多,而在这种状态下,各个风险因素和外界的交叉影响就导致风险的发生呈现出一种多层次性。

三、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所存在的风险

(一)生产风险

企业海外投资的过程中,受东道国政治环境、生产原料、器械设备、技术人员、生产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们均会导致产品在生产环节无法按照规定完成生产计划。但是,产品的生产作为企业海外经营活动开展的第一环节,它对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虽然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对于海外投资企业来讲,企业的预期收益往往是依靠生产资料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转化成产品来决定的。企业海外投资生产中,因对当地生产环境认识程度的不足,任何一个细小的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生产的完成度,而产品生产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对整个企业的经营产生一种恶性循环。所以,在企业海外投资的过程中,生产风险的规避非常重要,也是很多企业海外投资中都会面临的一种风险类型。[3]

(二)销售风险

销售风险就是企业产品海外销售中所产生的一种风险类型,它的发生主要是因产品生产过剩、海外销售市场认识不足、销售渠道不畅通所导致的。首先,企业产品存在生产过剩的问题,导致生产量大于需求量,产生产品滞销,但因海外投资企业所在国和投资国环境差异的存在,销售风险是不能避免的,还需企业在产品生产前就对市场做好准确、客观的分析,这样才能减少企业海外投资中的销售压力。其次,因每个国家和消费者所需产品的样式、品质和价格都存在差异,若产品无法被海外投资国所认可,这就存在着产品滞销的风险,而要想减少这种风险的存在,还需加强对产品的宣传力度,丰富产品的种类,提升产品的质量,合理调整产品的价格。最后,销售渠道作为提升产品销售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海外投资企业在进入到新市场后,需要积极打开销售渠道,提升销售量,降低销售风险。

(三)投资决策风险

企业海外投资管理中,其存在的投资决策风险主要存在于投资区位选择风险、投资项目选择风险、投资方式决策风险三个方面。在投资区位选择风险上,企业海外投资区域的选择会受到地理位置、文化差异、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而我国企业对亚洲地区的投资偏爱,正是因国家地理位置较近、文化差异较小的影响,和其他地区相比风险较低,稳定性较高。在投资项目选择风险上,因不同国家间消费动态不同,企业若在投资中没有对他国的市场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没有实时掌握全球市场的动态信息,不仅会导致风险隐患决策的出现,还会导致经济收益受到损失,导致整个投资活动的失利。在投资方式决策风险上,很多企业的投资方式都是以跨国并购为主,这主要是投资企业在财力、资源、实力比较雄厚和充足的情况下,跨国并购具有降低成本风险、双方资源共享、收益获取较高的优势。因此,企业跨国投资的方式还需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战略目标合理选择。

(四)财务管理风险

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财务管理风险的发生是客观存在的,它作为企业海外投资活动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风险因素,是指公司内部不合理的财务构成、筹集资金不当所导致企业预期收益下降的可能性。[4]目前,企业海外投资活动不仅有实体性的投资,还有很多金融性质的投资,这种投资环境的存在就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中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而杂,而资金的运用、管理和各国财会之间的差异,都导致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存在。而在此基础上,不仅各国之间财会制度的差异会引发一系列的风险,企业资本构成状况的不合理以及利率的波动均会引发各种财务风险,给企业的收益带来严重的影响。

四、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加强海外投资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面对各种风险要想有效规避,还需加强对这类投资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工作。首先,政府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定期一些具有指导性的投资信息,在投资形式和方式上给予政策性的指导,以帮助企业降低海外投资风险和投资成本,并加强对企业风险管理咨询机构的培训,形成一个系统的海外企业风险诊断制度。当然,风险的诊断也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企业自身还需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展开针对性的咨询,从整体上提升企业境外投资的效率。其次,针对我国民营企业审批放权不足的问题,简化海外投资的审批手续,适当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开展国际业务,给予竞争力较强和管理较为规范的企业一定的投资自,以增强企业海外投资管理的灵活性,提升企业的风险抵抗能力。再次,针对海外投资项目和投资行业的管理问题,采取投资申请分类登记管理制度,将海外投资分为鼓励性和限制性两种投资项目,按照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对外投资产业方向展开合理规划。[5]最后,加强海外投资信息交互平台的建设力度,让企业能够在这一平台中准确掌握当期或之前海外投资的存量和流量变化情况,全面掌握企业海外投资的规模和行业区域分布情况,以及发展现状,减少企业海外投资的盲目性。

(二)主动防范海外投资中的商业经营风险

和国内经营中所存在的风险比较,海外经营中的风险不仅较大,还具有难以预测的特点,更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内容。针对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的商业经营风险,跨国企业需要从四个方面给予防范:第一,完善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提升企业产权结构的清晰程度,在完善的治理结构中保证企业内部各部门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有效运转。第二,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诊断制度,加强对企业日常风险诊断程序化的分析和处理,这不仅降低风险的处理成本,还能有效预防突发性风险的发生。第三,充分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投资项目向优势较高的产业和产品聚集,通过合资开发和战略合作等形式,提高自身的创新技术,形成自主核心技术,以提升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以及风险的抵抗力。第四,明确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决策的权限和责任,在管理上既不过严,以保证其经营活动中的灵活性,也不能过松,以防止海外企业投资自行决策中投资失误和失控行为的发生。

(三)充分利用海外投资保险的风险分散功能

在现行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其涉及的功能有损伤补偿、市场开拓、融资便利、信用提升、风险管理五个方面,在运用这一制度的过程中,它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选择合适的投资保险模式,目前,国际上的海外投资保险模式主要有以美国模式为代表的双边保证制度,以德国模式为主的单边保证制度,两组制度各有利弊,选择不同的投资保险制度,所关系到的海外投资风险防范和补偿内容也有差距,而当前比较流行方式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灵活使用。第二,选择合适的海外投资保险保单产品,就目前海外投资中所存在的股权保单、债权保单、租赁保单等形式而言,股权保证以承保投资者投资的资本和收益为主,适用于股本投资;债权保单以承保债权融资的本金和利息为主,适用于银行带环和其他债权性的融资;租赁保单以承保租金收益为主,适用于租赁。海外投资保险产品的选择中,若选择合适,能有效防范海外投资中的经营风险。[6]

(四)建立海外投资安全监控的会计管理体系

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海外资金的安全性和财务审查机制的建立非常重要,也是保证企业财务得以动态监测,有效规避企业海外投资经营风险的重要内容。在保证投资的安全性上,可根据企业海外投资和经营管理的特点,建立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财务、会计、审计等专业信息优势,以会计监督为核心的投资风险管控体系。[7]在这个体系中,加强对海外投资企业的财务监督,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体制,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机制,以有效解决企业与海外投资风险相关的财务预警、决策、预测等方面的问题;建立海外投资运营即会计信息联动平台,做好企业会计信息生产角度问题、会计核算规制的设计问题、投资所在国的法律环境和会计规范的适应问题;建立海外投资的绩效监督体系,以负责海外投资企业的资本投出安全监控、审计和绩效评价为主,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上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结语

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所存在的风险是多方面的,而这些风险的存在和国际政治环境、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不同国家的需求差异等因素均有关系。面对企业海外投资经济管理中风险的不断发生,要想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规避,还需认真分析风险存在的特点和类型,不断地完善风险的应对预案,选择合适的保险机构,加强海外贸易中的社会沟通程度,这样才能让企业在海外投资中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更好地解决国际上的经营冲突,提升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的效率,促进企业海外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为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 王才举.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与防范[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1(06):14-16.

[2] 王乐.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管控浅析[J].企业技术开发(中),2012,01(09):4-6.

[3] 杜瑞利.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管控[J].中国经贸,2015,10(07):132-133.

[4] 袁嘉阳.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与防范的法律分析[D].复旦大学,2013.

[5] 杨小宁.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现代商业,2015,10(15):151-152.

[6] 金为社.论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的规避[J].中国外资(上),2013,16(08):188-189.

海外投资市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海外投资 现状 问题 风险 对策

一、我国上市公司海外投资的现状与特点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势,在国家“走出去”的号召下,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激情高涨,然而与此相应的却是海外投资的频频失败。2011年6月,我国铁建投资沙特轻轨项目亏损达人民币41.48亿元;2011年7月初,中铝宣布澳大利亚昆士兰奥鲁昆铝土矿资源开发项目最终告吹,项目损失高达3.4亿元; 2009年底,中化集团在海外投资的3个油气田项目,累计亏损1 526.62万美元;2009年9月,我国中铁在波兰A2高速公路项目亏损,合同总额4.47亿美元。我国石油大学2010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受管理制度及国际投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的亏损项目达到2/3。在这些明确的数字背后还有一些海外投资亏损则是一笔糊涂账,2010年6月,中钢集团在澳大利亚铁矿石项目暂停,具体损失没有数据显示。但是根据首届外交官经济论坛上提供的数据,2004年以来我国共有14家企业在海外发生巨额亏损,14个项目累计亏损达950.5亿元。

我国海外投资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投资目的多样化。具体而言有符合政策性导向、加强巩固我国经贸地位、掌握能源及原材料、获取技术、拓展行销渠道等。第二,多地上市的企业更愿海外投资。与仅在一地上市的企业相比,多地上市企业对不同文化和投资海外的游戏规则可能更为了解,间接促进后者的国际化进程。反过来,也可能是企业为方便进行国际化经营选择在不同国家上市。第三,投资领域分布广泛。其中,金融、石油、航空、电力海外投资最积极。第四,投资目的地分布不均衡。亚太地区往往是海外投资热点。第五,海外投资方式多样。并购投资方式是我国海外投资的主要投资方式,而主要涉及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专业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根据2010年度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0年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297亿美元,同比增长54.7%,占流量总额的43.2%。

二、我国上市公司海外投资风险分析

首先,要分析其大的投资环境。海外投资环境可以分为间接环境与直接环境。间接环境是企业生存的一般环境或客观环境,如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技术等;直接环境是影响个别企业业务活动的环境,如市场环境和事务环境。从地域空间来看,海外投资环境又由母国环境、东道国环境和国际环境三部分构成。由于其所处环境的复杂与多变性,也就决定了其比国内投资更多的风险性。

(一)政治风险

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面临的投资政策不稳定、民族主义倾向、政府的效率和公信力等因素都是政治风险,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成败。在西方盛传的“中国”引起了东道国政府的谨慎甚至恐慌,对来自我国的投资有很多政策上的限制和歧视,尤其体现在资源投资领域。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被拒绝;三一重工投资美国风电也以军事原因被否;我国三峡公司和美国杜克公司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谈判,准备在美国投资6.9万千瓦风电厂,最后被否决。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面临的政治风险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投资与发展。

(二)信息不对称风险

海外投资与国内投资在制度、文化、经济等诸多层面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在进行对外投资中,如果海外投资企业不深入、全面地了解并购企业的现状或投资当地的真实情况,那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损失。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进而也影响了企业的认同感。在对目标企业的估值和投资谈判中信息的获取和分析都非常重要,很多公司在启动海外投资项目之前都聘请了国际知名的投资银行作为其财务顾问,但是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干扰了预想的效果。

(三)文化整合风险

我国海外投资普遍存在文化整合问题,已成为投资完成阶段的主要风险。不同国家民族企业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这一风险的客观存在。在联想投资IBM个人电脑业务后,华尔街最担心的也是文化的整合问题。目前,我国企业跨国投资的目标多是欧美成熟企业,而这些企业对自身的文化有着很高的认同度并希望保持自身的文化。我国企业倾向于企业文化以强大的家长制和强调个人忠诚为特征,这与大多数西方企业强调专业化的文化难以短时间内实现完美融合。

(四)经济逆转风险

由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高度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资源开发行业,而近年新兴市场总体上较好的经济形势已经有了严重的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风险,导致其宏观经济逆转的风险正在快速积累。

三、我国上市公司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公关和传播能力

中美两国由于体制、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在对待同一事物的认识上会有明显的不同。例如在美国,在投资遇到瓶颈时去找专业的律师,或者去找游说集团等,而不是去找政府官员。另外,我国企业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对媒体通常采用比较低调甚至是沉默的做法。有专家分析,对公众沉默是海尔跨国投资美泰克失利的主要原因。无论中外媒体如何轰炸,海尔始终以沉默示人,在美国公众看来是海尔在逃避问题,这不但导致了海尔的最终败北,也丧失了一次向世界宣传与推广的良好机会。总的来说,我国在海外公关方面还有一段路要走。

(二)缺乏核心技术

获取行业竞争力,获取高额利润必须得掌握核心技术。但我国企业的现有技术,大多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成熟技术(有些甚至是过时技术),然而这些消化改造而来的技术很容易被复制和替代,拥有的或投资的仅仅是“适用技术”,所以没有竞争优势。

(三)缺乏总体发展战略

在进行海外投资中,首先应该做好可行性分析,然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对外投资时没有很好的长期规划战略。海外投资往往具有一种试探性、偶然性,只关注重组公司的机会和政策上的优惠,而没有全面考虑公司发展的未来和当地企业的隐性成本,难以根据企业的长期战略进行产业升级,增加企业技术水平。这种投资缺乏长期持续的发展动力和全局发展的意识,导致海外投资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优势。

(四)缺乏合理的投资结构

首先,在对海外投资企业分布上看,我国企业已经在世界上170多个国家进行投资,但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占投资总量的85.7%,而对发达国家投资明显偏少,投资总量只有9.4%,这对于我国海外公司开拓发达国家的市场极为不利。其次,从投资的产业上看,海外投资企业主要投资的方向是劳动密集型的低价值的产业,缺乏对高技术产业的投资,不利于我国企业整体的技术进步和产业链中的地位。最后,在对外投资的方式上,直接投资并购的方式占主要地位,其他混合投资方式比较少,这样的投资方式不利于我国企业利用国外的资金,却增加了企业投资的成本和风险。

(五)缺乏有效的政府管理

政府缺乏海外投资的规划及指导,投资的产业多为国外企业技术水平比较低的行业,缺乏对海外投资的法制建设研究,现在对海外投资没有制订专门的法律体系,法律约束力和保护力不强导致海外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无序的投资状态。另外,缺乏对企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导致海外投资企业对市场投资信息掌握不充足,从而错过海外投资最佳时机。

四、促进我国上市公司海外投资更好发展的对策

(一)增强海外投资风险意识

鉴于海外投资有政治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文化整合风险、经济逆转等风险,海外投资时应该加强企业投资风险意识,持有谨慎的投资态度、进行有效的文化模式整合、加强政府的服务机制等,以把风险降到最低。

(二)提高公关和媒体传播能力

在海外环境与国内不同的情况下,为进行成功的整合,要利用外部的资源,通过公关与媒体传播能力,树立公司良好的形象,更好的进行文化整合、公司整合。

(三)加强对法律的重视

为保证海外投资政策的系统性、长期性和稳定性,我国政府应当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将现有的对外投资政策和条例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规范和管理我国在海外的投资,在法律的制定上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又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同时,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时,要熟悉海外投资环境,熟悉国外的法律环境、经营环境等。

(四)健全促进海外投资的服务体系

对于政府来说,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信息服务、投资协助、技术支持等方面。首先,信息服务。因为外资企业大多数没有能力了解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经济运行状况、相关法律和税收及政府管理程序等深层次的信息,但是政府在这方面有无法比拟的信息网,可以得到比较详细的信息。所以,政府要完善对外投资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咨询,并积极组织大型的交流活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其次,投资协助。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外交服务,积极为企业的投资铺路。为企业提供指导意见并为企业投资签订双边保护协定。这样一来就可以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便利。再次,技术支持。一方面,为企业培训一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复合型人才提供设施、经费等条件。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海外投资的研究及开发活动。

(五)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1.企业应科学地制定自己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首先,要根据市场需求、同行业的生产信息和经济环境以及自身的条件,进行海外投资,开发优势产品和增强区位优势。其次,要根据对不同国家(地区)生产要素了解,选出一个最佳的优化组合效果。应该注重企业的整体发展的效益,而不是单单投资某国产生的当前利润。因此,在产业规划中,海外投资要着眼大局,规划长期发展宏图,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持续经营下去。

2.企业应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核心技术研究及创新,实现核心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各国企业获得高额利润、争夺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很多企业不希望自己短期的利润下降,但又忽视核心技术的创新,可是核心技术是企业市场竞争的基础,所以企业要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积极投入资金,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促使产业升级,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3.培养吸收国际化专业人才。海外投资需要很多方面专业人才,而人才又是海外企业对外投资、扩大经营规模、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力。因此,我国海外企业应增加费用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比如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法律的人才。在无法自己培养的情况下,海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来弥补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海外投资企业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建立培训中心或者委托专业机构从事培训活动等方式来增加对企业人才的供给。

4.以海外市场为导向并加强品牌的建设。市场需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以海外投资企业要以海外市场为导向选择合适的产业。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这样产业的产品容易受到国际厂家和消费者的青睐,并能成功进入国外市场,能够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要在海外市场发展自己品牌产品,独树一帜,产生品牌的吸引力,使更多的消费者认可产品,增加国外市场份额。

五、结语

上一篇:小学校园管理范文 下一篇:经典遗传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