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范文

时间:2023-03-17 09:57:46

国际金融

国际金融范文第1篇

《国际金融》(CN:11-1373/F)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国际金融》主要栏目:报道国际金融动态、传播国际金融知识、交流对外金融工作经验、介绍中国银行发展状况设有指导篇、借鉴篇、业务篇、知识篇。

国际金融范文第2篇

1995年国际黄金市场的回顾与展望刘志丹(8)

当前拉美金融,经济状况分析谭雅玲(14)

论母国对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监管李文泓(16)

新加坡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管理及对我们的启示:——赴新加坡学习考察的思考钟心安(21)

巴林危机给予国际金融市场的启示卿光中(25)

从巴林倒闭看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在衍生产品交易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张存忠(29)

谈外债的动态余额管理:——兼议中国银行的外债管理发展方向马向远(33)

对当前金融机构存差问题的几点分析武士国(35)

对有效遏制当前外贸信贷资产质量下滑趋势问题的探讨胡小钢(39)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银企新型关系研究徐建新(42)

企业机制转换与国有商业银行关系张振华(46)

浅谈内地中行如何搞好向商业银行转化的问题王维松(50)

大陆金融监管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王喜义(52)

在台外商银行之演进与展望吕桔诚(58)

论私募股权基金杠杆收购与债券市场的发展---黄亚玲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因素及监管对策初探---叶春和

次贷危机后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风险及优化配置---孔立平

全球产出缺口与中国的通胀变动:基于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研究---韩剑

中国与六大贸易伙伴的汇率研究---徐原梁琦

国际金融视角下美国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董有德肖杨希

特别提款权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黄梅波熊爱宗

网络虚拟货币对货币供求的影响及效应分析---贾丽平

次贷危机以来中央银行的作为-对中美两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考察和分析---任康钰

美国金融体系的利率风险分析-以次贷危机的引发和扩散为例---李云林

利率平滑:基于学习机制和美联储实践的分析与启示---萧松华杨德娟

金融危机中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及启示---刘胜会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实践与影响---潘成夫

监管者需要关注市场泡沫化倾向---乔治·索罗斯林纯洁赵刚

我国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实证分析:信贷风险掩饰和推迟视角---卫功琦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国际借鉴-以日本为例---王丽珠

虚拟经济膨胀视角下的汇率短期波动研究-对DORNBUSCH超调模型的扩展---王立荣刘力臻

当代国际货币体系运行的理论框架、模式和面临的风险---李建军

功能视角下投资银行组织模式变迁的回顾与前瞻---应展宇

汲取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稳健推进中国金融创新---秦建文梁珍

防范同质化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美国次贷危机的警示---董裕平

百年来全球主要金融危机模式比较---苗永旺王亮亮

对当今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合作与世界货币体系改革的思考---黄范章

修复破碎的国际金融体系---保罗·沃尔克林纯洁张吉吉

美国经济会陷入长期衰退吗?-马克思主义视角以及与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比较---张永军

美国经济衰退的国际相关性实证研究---曹永福

中国应开放人民币NDF市场吗?-基于人民币和韩圆的对比研究---陈蓉郑振龙龚继海

经济波动、不良贷款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李麟索彦峰

国际金融系统风险的放大与传导:对冲基金在金融风暴中的作用---韩立岩谢飞

境外人民币NDF和境内人民币掉期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贺晓博

违约损失率模型开发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杨军程建潘俊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GER方法介绍及评述---郑红

商业银行应对经济周期下行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何浩

美国次贷危机对国际银行业的影响与发展展望---李志辉王飞飞

资本监管制度的顺周期性及其补救方法---罗平

国际金融范文第3篇

由于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国际资金的结构和流向、投资品种及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技术和通讯的进步,为金融投资创造了更加广泛的活动空间和崭新的运行形式。同时,金融市场的波动更加频繁,杠杆投资和衍生产品的风险也大为增加,竞争压力和追求高回报使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冒险意识上升。这一切使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风险性日益增大。

(一)金融并购和混业经营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业并购事件层出不穷,金融业的并购浪潮对传统的监管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银行业的兼并加强了银行业集中程度,一方面可以提高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也容易因为风险管理不当而积重难返。这些超级巨型金融机构一旦出现问题,对整个金融机构乃至国民经济将造成灾难性的打击。这就是所谓的“太大不倒”(toobigtofail)。其次,金融业的兼并浪潮使金融业的竞争进入垄断竞争时代,如何防止金融风险在恶性竞争中积累,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成为监管当局的新课题。再者,金融业的兼并逐渐冲淡了银行业和证券、保险的界限,无疑加大了监管难度。

(二)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为了逃避金融管制,规避和分散金融风险,金融机构通过各种金融创新工具和业务把风险转移给愿意承担的一方。但是从全球或全国的角度看,金融创新仅仅是转移或分散了某种风险,并不意味着减少风险;相反,金融机构在利益机制驱动下可能会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大的数量上承担风险,一旦潜在的风险转变为现实损失,其破坏性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金融风险。具体而言,以金融衍生工具为主要代表的金融创新作为资产价格、利率、汇率及金融市场反复易变性的产物,它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的易变性,由此产生的风险也越来越多,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19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非常明显地显示传统监管结构和方法已不再合适。

(三)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削弱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在金融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快了金融改革步伐,推进本币自由兑换、开放金融市场、放松外资银行进入管制和国际资本流动管制,并在国外广泛设立分支机构。这些措施一方面使得这些国家的金融业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国际资本在各国金融市场自由流动,各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加,各种金融风险同样可以通过国际传递,对全球金融市场形成巨大的冲击。与金融自由化进程程度相比,原有监管原则对于新兴市场的监管效果是很有限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丁美洲、东南亚、东欧和非洲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生的金融危机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四)网络信息革命对传统监管方式提出了挑战

随着电脑、网络、电子商务等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银行在各国得到迅速发展。网上银行经营成本低,并且依赖网络技术突破了传统的地理边界,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多领域、跨国界进行低成本扩张。如何对这些金融活动进行适当有效的监管,将是摆在国际金融界的一个重大课题。另外,目前在因特网上提供支付服务的大多数是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这就要求金融监管当局必须协调和处理好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

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监管发展的新趋势

(一)金融监管目标向安全与效率并重的方向转变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表明,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和金融体系的本身特点,市场的运作有时也会失灵,在这一时期,金融监管理论主要以维护金融体系安全、弥补金融市场的不完全为主要内容。20世纪70年代,困扰发达国家长达10年之久的“滞胀”宣告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破产,在金融监管理论方面,金融自由化理论逐渐发展起来并在学术理论界和实际金融部门不断扩大其影响。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浪潮推动了金融监管理论逐步转向如何协调安全稳定与效率的关系问题,除了继续以市场的不完全性为出发点研究金融监管问题之外,也开始越来越注重金融业自身的独特性对金融监管的要求和影响。金融监管理论这种演变的结果,是安全和效率之间的新的融合与均衡。

(二)金融监管模式由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过渡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的加强,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水平的提高,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放弃分业经营体制转向混业经营,与此相对应的是调整了监管体制,实行统一监管。首开统一监管先河的国家是英国。1997年英国政府率先进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将金融监管从英格兰银行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金融服务局(FinancialServicesAuthority),实行统一的金融监管。美国通过1999年11月颁布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实现了由完全分业监管向综合监管与分业监管相结合模式的转变。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统一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浪潮就席卷全球。现在,从西方73个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来看,至少有39个国家采取不同形式的统一监管,统一监管的国家比例为53.4%.

(三)金融监管方式从单一合规性监管转向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并重

合规性监管是指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执行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情况所实施的监管。合规性监管注重事后的补偿与处罚,不能起到风险预测和防范的作用,使监管者长期扮演“救火队”的角色,监管效率低下。风险性监管是指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程度、资产质量、流动性、盈利性和管理水平所实施的监管,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风险及其影响。风险监管较之于合规性监管的最大优点在于它侧重于对风险的事前防范,能够及时地和有针对性地提出监管措施。国际银行监管组织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以风险监管为基础的审慎规则,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四)强调外部监管与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机统一

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自律水平,成为国际监管的一个重要趋势。国际监管领域正呈现出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监管转移的趋势,即一方面尽可能减少对官方监管的依赖,另一方面越来越注重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创造充分发挥自身管理和市场约束机制作用的环境。《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明确指出,应更加重视银行内部管理和市场约束机制对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的补充作用,以促进更高层次的金融稳定与安全。监管当局通过审查银行内部的风险和资本管理程序,确保其建立完善的内部评估和管理系统,以此来保证资本的充足性;即使在计算最低资本充足率时,也应更加依靠银行自己对风险的评估,鼓励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以便更准确地度量风险并安排相应的资本金防御风险。

(五)金融监管全球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强

随着金融业的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上不稳定性增大,金融风险在不同国家之间相互转移、扩散的趋势不断加强,单靠一国或一家银行控制金融风险已变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由于各国监管政策的不一致,客观上为跨国银行利用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逃避各国监管、从事高风险甚至非法的经营活动创造了条件,而且,跨国银行由于在别的国家领土上进行,本国监管部门鞭长莫及,监管的有效性受到削弱。在全球性统一监管的进程中,巴塞尔委员会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委员会颁布的一系列监管原则成为银行业国际监管的重要标准。尽管这些协议原则在世界范围内不具有硬性约束力,但由于其适应了国际金融监管的现实需求,因而得到了国际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和各国监管当局的普遍运用。

三、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一)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金融监管法规为依据,并严格依法监管。第一,根据我国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经验加快一些重要金融法律法规的制定,如《金融机构破产法》、《金融控股公司法》等。第二,调整修改现有的法律法规,如《商业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证券法》等,以适应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需要。第三,制定有关法律的实施细则,严格金融执法,建立有效的市场惩戒机制。

(二)逐步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监管体系

完整、有效的监管体系应该包括监管当局的监管、行业组织自律、金融机构内控和社会监督,我国应该从这四个方面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1金融监管体制逐步向功能型监管转变

作为监管体系主体的监管机构,应该是组织结构设置合理,职责分明。面对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和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大趋势,现存的机构性监管(entityregulation)已不适应,应逐步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金融监管体制,实现功能性金融监管(functionalregulation)。所谓功能性金融监管是指依据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而设计的监管,在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内,由专业分工的管理专家和相应的管理程序对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实行监管。

在目前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下,应按照功能性监管原则明确各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责和范围,强化各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沟通,逐步向功能性监管转变。其具体内容为:(1)按照功能性监管原则,明确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监管职责。(2)加强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之间的定期会晤机制,并将其制度化。(3)建立各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4)对业务交叉领域和混业经营集团建立主监管制度,由主监管部门对其进行监管,其他相关部门积极配合。

2健全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

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是指金融机构稽核部门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情况的经常性监控,它是非现场监测信息处理与现场检查稽核方法的统一。我国金融机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内部控制:一是合理设置内控机构,建立独立的稽核监督体制,形成有效的组织结构控制。二是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识别、评估和控制金融风险,对风险进行早期预警。三是建立可靠和高效的信息及传递控制机制。四是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动态过程,各金融机构都要适时根据其业务发展和环境变化不断修改完善内控制度,以动态适应其业务发展与金融创新对风险控制的需要。

3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作用

行业自律机制可以创造一种维护同业有序竞争、防范金融风险、保护同业成员利益的秩序和氛围。通过建立金融业行业自律组织,督促金融机构认真执行金融法律法规,协调金融同业之间的竞争关系,防止恶性竞争,确保金融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国家宏观金融监管确立的条件下,提高金融机构自律管理水平,加强金融业同业公会或协会自律性组织建设,是构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4改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社会监督

信息披露制度通过要求金融机构定期对其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对风险管理等相关政策的公示,使得金融监管当局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另一方面信息披露强制公示整体经营状况,弱化内部人控制,构成了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从而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改善信息披露制度,一是要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对信息披露的内容、程序、质量标准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二是完善金融机构的信息库和指标体系;三是加强信用评级机构和金融咨询机构的建设,充分利用外部审计力量,提高金融运行的透明度。

(三)实施以风险为本的持续性监管

金融监管机构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监管重点,要实现监管目标,必须实施持续性监管。从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对其经营活动实施全方位和规范化的持续性监管。持续监管是根据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业务特性和风险程度等因素,确定不同的监管周期以及一个监管周期中各个阶段的监管安排,按照监管计划逐步实施监管。在事前监管方面,包括金融机构市场准入,保证金融机构的数量、结构、规模和分布符合国家经济、金融发展规划和市场需要。在经营监管方面,应包括现场和非现场稽核,建立并完善一个以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稽核相结合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并将评估结果作为确定问题机构重点监管对象的依据,以防范风险为基础,形成一个高效完备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和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在事后危机处理方面,要完善对危机金融机构的处理手段。建立稳妥透明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包括存款补偿机制、收购兼并机制和资产保全处置机制。

(四)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国际金融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创新 动力 影响

一、国际金融创新

(一)国际金融创新的概念

国际金融创新是在金融领域各种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具体来讲就是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宏观和微观利益的考虑在金融机构、金融制度、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技术等方面所进行的创新性变革和开发活动。

(二)国际金融创新的内容

1.金融产品创新;2.金融技术创新;3.金融机构创新;4.金融市场创新;5.金融制度创新。

二、国际金融创新的动力

世界经济高速增长,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加之世界格局和形式的巨大变化,所有这一切都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公众的生存方式、经济行为和供需变化,还有一些复杂的原因和条件构成了金融创新的直接动因。

(一)当今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

当今世界的经济持续增长,使得原来的金融市场的交易工具或者交易类型不再符合当今的需求,想要适应当今的社会形势,必须加大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的金融交易类型和市场技术的方向的改进。

(二)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给金融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变化,这些高新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金融机构的业务处理过程之中,为金融创新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为了更好的运用高新科技,必须进行金融创新,加快资金转移、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需求促使金融创新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各种金融产品具有不同的特性,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投资者的投资偏好会随之改变,产生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对金融创新产生了影响,促进了金融创新。

(四)金融市场管制和监督的放松

20世纪80年代起,各国政府为了适应宏观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主体的创新,逐步放宽了对金融机构的管制,使金融创新掀起了一股热潮,成为推动国际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说,金融创新和管制是相互影响的制度改革,金融管理当局为稳定金融体系和防止分配不均所采取的措施本身就是一种金融创新活动,同时它又诱发金融业更为广泛的金融创新活动。

(五)市场竞争的日益尖锐化

随着现代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金融领域的发展极为迅速,金融机构的种类、数量急剧增加,金融资本高度集中,伴随而来的竞争也是日趋尖锐,且面临的风险更大。所以为了求生存、谋发展,金融机构就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

(六)利益驱动

利润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金融企业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进一步开拓市场、发展业务的经济基础。影响利润的因素很多,包括宏观经济政策、金融管制以及金融市场、工具的创新等,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金融企业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促进发展。

三、国际金融创新的影响

国际金融创新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层出不穷的创新活动向国际金融领域注入了新的动力,成为国际金融业谋求利润的重要手段。以下从正面和负面讨论国际金融创新的影响。

(一)国际金融创新的正面影响

1.国际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机构运作效率的提高,扩展了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

金融创新造就了金融机构日趋同质化和业务的多元化,其服务领域大大扩宽且渗透力大大增强。当代金融创新具有密集型和广泛性的特点,是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和商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了消费者的生存空间。

2.国际金融创新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增强了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

金融创新创造了许多新型的金融工具,提供了多功能、多样化和高效率的金融服务,降低了持有和交易金融工具的成本,方便了投资者之间的交易,使其防范风险的能力增强,促进了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发展。

3.金融创新促进政府加强市场监管和金融改革,推动经济的发展

国际金融创新是以金融资产获取更高利润为目的,因而金融创新必然会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创新会使国家监管难度加大,政府会实施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加大监管力度,保证了金融市场的顺利进行。

4.国际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国际金融创新造就了金融业务的多样化,其退出的产品既能防范风险又能作为投机的手段,增加了投资者选择的机会,吸引了更多的市场投资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

(二)国际金融创新的负面影响

1.国际金融创新扩大了货币政策的时滞性,加大了货币管理的难度

首先,大量的金融创新活动使金融资产的替代性明显加强,作为货币的货币和资本的货币难以区分。其次,交易帐户和投资账户,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之间的界限变得越发模糊。最后,金融创新在各方面深刻影响金融运行,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金融创新的内容,金融创新的速度以及货币流通速度。因此国际金融创新加大了货币管理的难度。

2.国际金融创新弱化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力

创新结果使较大部分的信用通过资本市场流动而不是银行,因此这部分信用所受监管较弱;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规避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约束,极大地限制了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金融机构派生存款的效果;金融创新使表外业务迅速增长,也使中央银行财务报表的分析更复杂。

3.国际金融创新使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下降

金融创新和管制的放松及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导致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从而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下降,金融机构破产的数量急剧上升,因此如何稳定金融市场和在金融创新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4.国际金融创新使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加大

国际金融范文第5篇

早上好。

我的讲话很简短,我想谈谈我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看法。

谈到中国的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人们就不能不想到****。因为从历史上来讲,从来****都是中国金融的重镇,它的服务的辐射效应在历史上尤为明显,它在历史上对全国乃至东亚都有自己的金融重镇的使命。小平同志在过去考察****的时候就指出,中国要在国际上面取得金融地位,首先要靠****。他的讲话是非常准确的。当前****也正在向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个目标迈进。

一个城市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拥有几个基本的要素。

一、要建设一个国际通用的法律和制度的环境。这个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经济金融的运行和监督能够符合国际的惯例,能够被别人所理解,能够为大家所操作。

二、应当拥有一个对内、对外都十分开放的和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具有一个较大范围的辐射力和对各个时区市场的连接力,能够敏捷、高效而又大批量地处理金融交易和小批量的特殊业务的需求。

三、应当拥有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特别是要有很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素质,能够大量地、实时地、客观地反映关于市场、机构、工具和产品变化发展的信息。

四、也是最后一点,应当有一个能够凝聚和聚集一流的国际金融人才的竞争能力。因为现代金融业的竞争和所谓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智力的竞争。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备一个良好的引进、留住金融人才和监管人才的吸引力和机制。

从目前全国的情况看来,****的金融业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比较的优势,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已经形成了以资本、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产权交易、再保险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整个交易规模也日益扩大。许多全国性的金融机构的主要营运中心、交易中心、票据中心、离岸业务中心、授信评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研发中心等等,都已经纷纷前来****,汇聚在****。截至20****年底****市主要中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已经达到了858家,集聚效应非常明显,****金融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占比也已经达到了2位数以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银行业的发展也和其他行业一样,非常令人欣喜。突出表现在:一个是发展质量较好,****商业银行的信贷质量是全国最好的;二是市场竞争比较充分,****是银行业机构种类、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三是国际化的程度在全国是最高的。****是外资银行机构最为活跃的城市,去年我们提倡进行法人化的转制,外资银行有9成以上选择在****作为注册地。****的外资法人银行数量现在已经达到14家,正在排队申请的还有四五家,在沪的外资法人银行的总额,占全国外资银行总额的比重将近60%。

但是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同国际上的金融中心的标准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金融业的发展环境问题还是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我们应当继续推进完善市场化建设的进程,注意吸收国际上各个国家在建设金融中心方面的良好做法,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完善执法体系、中介服务体系。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快对税收方面的研究,尽快出台税收方面对金融业稳健运行、科学发展的配套支持。这些问题需要从国家的层面上来统筹考虑,循序渐进地给予解决。

另外一方面,****自身也需要加快做好相应的自身建设。比如说要优化整个信用文化的建设。推进信用文化的建设,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推进理念的转变,为信用文化的建设做出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安排。第二、要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的软环境。第三、要进一步完善高等和专业的金融教育,使它能够具备新的国际水准。第四、应当增强为全人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以及打破我们现在的行政范畴的框框,努力去吸引、培养和真正地留住金融业的人才。这一点非常关键。根据估计,纽约华尔街的金融从业人数大概在40万左右,伦敦也在25万到30万左右,而****到去年年末大概只有十几万人。更重要的主要是专业素质和服务的质效、敬业的态度这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清醒地来对待我们面前所要做的功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细数****金融业的发展成就,作为银行业监管部门,我们感到十分的欣慰,对发展的前景我们也充满着期待,对****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各项工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给予全力的支持。希望通过我们认真的而不是笼统的,深入的而不是表面的持续努力,使得****能够循序渐进地建设和提升自己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能力和区域的比较竞争优势,朝着我们伟大的目标奋勇前进。

国际金融范文第6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格局;策略分析

一、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于2007年夏天爆发,以房地产抵押贷款为源头,危机以连锁反应的形式迅速蔓延,已经从金融、房地产市场逐步扩散至汽车、信用卡等领域。更为严重的是,伴随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集体消失、AIG被政府接管、华盛顿互惠银行被收购,次贷危机已经上升为全面的金融危机。此外,次贷危机也波及欧洲市场,英国的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寻求政府支持;业务覆盖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国的银行保险巨头富通集团被巴黎银行接管;德国最大的借贷银行之一,不动产银行也与财政部达成协议,被政府救助。金融危机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全面信用紧缩,对国际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冲击。

美国金融机构在这次危机中遭受巨大灾难,无论是经营房地产抵押次级贷款还是持有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衍生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都接连受损。新世纪公司、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遭遇生存危机,美林证券被收购,花旗集团、UBS等国际著名金融机构都爆出与次贷相关的资产减记或呆账注销。2008年9月21日,美联储批准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向银行控股公司转行的要求,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的格局被彻底打破。随着美国第二大房贷银行加州印地麦克的破产倒闭,信用风险已经从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扩散到ALT-A贷款市场。此外,由于Jumbo级房贷资产的损失不断扩大,美国政府最终接管“两房”。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因陷入危机,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查封、接管,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倒闭的最大规模银行,摩根大通收购其部分业务。可见,次贷危机已从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转变为全面的信用危机。次贷危机同时影响美国的消费和投资,美国经济将走向衰退。次贷危机很快波及欧洲市场,法国巴黎银行是第一家公开宣布卷入次贷危机中的银行,随后欧洲的中小银行,甚至是全球知名的大银行也都纷纷爆出较大金额的相关损失。而作为次贷危机影响欧洲市场的标志性事件则是在英国北岩银行发生的挤兑风波。该银行于2007年9月14日、15日和17日发生了挤兑事件,这是1866年以来英国银行业首次出现的挤兑事件。此外,由于投资者信心的缺失,英国最大的抵押贷款银行HBOS银行股价累计下挫51%。由英国政府发起,英国莱斯银行已于2008年9月17日同意收购身陷困境的HBOS银行。英国政府目的是在全球金融市场压力持续加剧的情况下,向银行体系提供扶持。以维持金融市场信心。

过去处于世界金融核心地位的欧美金融市场和大型的金融机构都蒙受了巨大损失,IMF在最近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估计,本次金融危机将给全球金融机构造成的损失为1.4万亿美元。受其影响。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受抑,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降低,大批金融工具的风险需重新估计。虽然各主要央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但由于信心缺失,信贷紧缩在全球货币市场迅速扩散。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美国是世界最大和最复杂的金融市场,美国的金融和资本运作模式可以在全世界推广。次贷危机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了金融领域风险积聚、风险传染和风险释放的过程,动摇了人们对美国金融机构和金融模式的信心。随着金融市场震荡加剧,次贷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股价纷纷下挫,股市和汇市持续波动。

次贷危机不仅对金融业冲击显著,而且还拖累世界经济增长,受严重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扩张放缓。由信贷市场引导的全球金融形势进一步恶化,消费者及企业的信心下降导致消费和投资急剧下降,随着银行纷纷削减头寸和进行资本重组,贷款发放业务开始受到挤压,从而限制家庭支出并使实体经济的前景变得越发不明朗。货币管理当局通过紧急注入流动性或者降息的手段对次贷危机进行援助,将加大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国际市场上以“石油”、“黄金”价格异动和美元汇率剧烈波动为代表的国际货币体系紊乱已成为次贷风波引发的最大宏观经济风险之一。

二、国际金融格局及其主要变化

世界经济正朝着“多极”方向发展,与此相对应,世界金融格局也正经历着一些重要而深刻的变化。美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地位明显衰落;欧洲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亚洲逐渐上升到世界金融的主流地位,尤其东南亚国家和中东地区属于亚洲的产油国积累了大量财富,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兴市场经济体在经济增长方面以及在国际并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石油美元投资者、对冲基金、私募基金和财富基金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伴随食品和燃料价格上涨,可能出现全球性通货膨胀。

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加强,金融深化程度很高。全球流动性过剩,金融衍生品发展迅猛,资产泡沫日趋严重。衍生产品繁荣了资本市场的同时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次贷危机又一次告诫人们追逐金融资产高回报的同时要充分考虑金融风险的存在。次贷危机重创了欧美金融市场,也拖累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欧美发达国家,受到突如其来的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投资者的信心下挫。信贷一度紧缩。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发展尽管在客观上刺激了食物和燃料价格的上涨。但整体上却支撑了全球的经济增长。在财富名下的金融资源流动使美国和欧洲银行机构获得新的资本金,并因此抑制了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一)欧美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世界金融业曾经以欧美为主,直到今天这一格局并没有被完全打破。需要指出的是,当今世界金融业正朝着“多极”方向发展,美国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渐衰,欧洲的地位已逐步提高,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亚洲将在世界金融的主流地位中占据一席之地。

伴随着各国经济的崛起,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发生了地理性的变迁,但还是集中在欧美地区。13世纪的威尼斯、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工业革命后的伦敦以及二战之后的纽约均成为了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根据伦敦金融城公司推出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简称GFCI)2008年的排名: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苏黎世、法兰克福、日内瓦、芝加哥、东京和悉尼位居前十位,欧美地区的金融中心超过半数。另据万事达组织2008年的全球商业中心指数排名,全球金融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城市分别为:伦敦、纽约、东京、新加坡、芝加哥、香港、巴黎、法兰克福、首尔和阿姆斯特丹。两种排名中,伦敦超过纽约居世界首位,亚洲的东京、香港、新加坡也都榜上有名。

全球主要的金融机构也集中在欧美地区。2007年《财富》500强企业名录中属于金融企业的共120家,其中欧美企业共66家,占到55%,此外,日本39家,韩国2家,巴西3家,澳大利亚4家,中国(含台湾)6家。从2007年《银行家》排名前25位大银行的地域分布来看,无论按照总资产还是按照一级资本的标准排序,欧美地区的大银行数量都居绝对优势。

从全球金融资产配置的情况来看,欧美地区在全球金融资产的份额都占有绝对优势。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机构2008年1月的报告,全球金融资产地区分布呈现出非均衡分布的特征。以2006年底的情况为例,美国金融资产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的33.59%,欧元区占22.51%,英国占5.99%,其他西欧国家占3.35%,日本占11.68%,中国4.85%,印度占1.07%,亚洲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占2.57%,俄罗斯占0.9%,东欧占0.8%,拉美占2.51%。欧美地区金融资产约占全球金融资产的2/3。总体上,美国还是处于领先地位,但不容忽视的是欧洲的地位在逐步上升。在全球金融资产迅速增长的份额中,新兴市场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比如,中国金融资产规模达到8.1万亿美元,2006年增长率达到43.8%。新兴市场国家金融资产的高速增长带来更多的交易需求,引起国际金融中心布局的重大调整,比如孟买和上海等国际金融中心正在成长。

金融创新诞生于欧美,欧美发达国家集中了全球大部分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根据国际清算银行三年一次的调查(2007年11月)显示,到2007年6月,全球OTC衍生品名义余额为516万亿美元,总市场价值为11万亿美元市场,59%的OTC衍生产品的交易发生在英、美两国,81%的外汇衍生品交易更是集中在这两个国家。伦敦作为全球最大的OTC衍生品交易市场,其利率衍生产品交易额占全球的44%,外汇衍生产品交易额占全球的39%,美国排在第二位,其市场份额分别是24%和15%。全球主要的衍生品交易市场也集中在欧美,比如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纽约一泛欧交易所集团等全球最为发达和先进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成为世界衍生品市场的发源地,其衍生产品的创新远远走在世界前列。

(二)亚洲金融业的兴起。相对于欧美来讲,亚洲金融业兴起的道路曲折而艰难,期间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二战后日本经济复苏,金融业随之兴起,然而泡沫的破灭使日本一度陷入经济低迷状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政府开始反思金融体制的弊病,决定进行强有力的改革。主要包括利率自由化和金融机构业务兼营化改革以及与市场准入有关的“金融大爆炸”改革。此后,日本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部金融改革法令,对战后传统的金融体制进行了多方面的重大改革。2007年,日本金融厅公布了《强化金融资本市场竞争力计划》。该计划由日本金融厅根据《2007年经济财政改革基本方针》的要求制定,含了约60项“松绑”措施,目的在于通过大幅放宽对证券交易所、基金和金融机构的监管,以提高日本资本市场在亚洲的竞争力。这项方案成为日本自1996年实行金融业“事后监管”政策以来,动作最大的金融改革措施。今天,日本经济正在走出长期低迷的泥潭,东京也在重振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继日本发展之后,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取得巨大的成就。接着这股发展浪潮传到了东盟,出现了所谓“三小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然而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亚洲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社会秩序也一度陷入混乱。为了摆脱危机。亚洲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危机之后,亚洲各经济体加强了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并有步骤地推进了外汇管理体制以及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经济发展和金融危机防范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清迈协议》在“10+3”范围内所确立的货币互换机制,以及亚洲经济体之间的其他金融合作行动,有助于这些经济体解决短期国际收支问题,稳定和发展金融市场。在亚洲各经济体的共同努力下,亚洲经济在金融危机之后得以迅速恢复。十年来,亚洲国家和地区经常账户盈余也一直稳步上升,集聚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同时,亚洲国家总体负债比重呈下降趋势,债务安全程度逐年提高。通过金融体系改革,亚洲国家金融体系稳定性得到加强。亚洲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得到改善,不良资产比率也不断下降。目前,亚洲经济处于相对健康稳定的发展状态,金融业抗风险的能力加强,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

需要指出的是,为制止危机的进一步蔓延,避免新一轮竞争性贬值,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并在外汇储备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向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提供了援助。还采取措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国家的全局意识与高度责任感,为亚洲经济的快速恢复和重新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亚洲地区经济金融稳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印度近年来经济增长迅速,在亚洲金融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

(三)国际金融格局的主要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惊喜。但之后都由于金融风波而遭受挫折。比如1970年代的拉丁美洲、1980年代的日本以及1990年代的东南亚,它们都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之后都经历了较为严重的衰退。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金融业遭受的最大冲击就是次贷危机,这次“金融地震”在美国爆发,波及全世界金融市场。

次贷危机后,美国在全球金融中的地位有明显衰落的趋势。首先,美元持续贬值,欧元的国际地位逐步上升。自1999年1月起至2008年7月,美元兑英镑贬值22%,对欧元贬值44%,对日元贬值28%。其次,从各国家官方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看,美元在国际储备资产中的比重在下降,欧元的比重上升并成为各国官方外汇储备中颇受青睐的币种。根据IMF的关于各国央行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统计数据,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份额已经由2000年的55.33%下降至2008年的39.61%,欧元从13.55%上升至16.85%。第三,在债券发行计价货币方面,欧元的地位逐渐上升。根据BIS国际银行业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全球以美元为计价货币的未偿债务余额从2002年的4.12万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7.35万亿美元,欧元从3.28万亿美元上升至9.95万亿美元,欧元的增长幅度较快。另据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的数据显示,自2006年起,欧元债券的市场份额开始超过美元债券,欧元已经取代美元成为国际债券市场的主导货币。第四,在外汇市场上,外汇交易的货币币种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美元仍占主导地位,但其市场份额有所下降。第五,市场份额方面,美元的市场份额由2004年的88.7%降至2007年的86.3%,欧元略有上升。与之相反,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在外汇市场交易中的比重显著上升,包括港元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总体上占据了全部交易的20%左右,远远高于2004年5%的份额。最后,外汇交易的地理分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新加坡、瑞士和英国赢得了市场份额,而日本和美国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此外,资本市场方面。根据美国资本市场监管委员会2007年12月对美国资本市场竞争力的检测报告显示。美国对全球金融影响力在下降。

经过多年的努力,亚洲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逐渐上升。首先,亚洲经济体拥有数额巨大的官方外汇储备,这些资金对全球金融市场有着举足重轻的影响。根据伦敦金融国际服务协会(IFSL)的统计数据,至2007年底,亚洲国家银行的外汇储备占全球外汇储备的2/3。其中,中国外汇储备占世界官方外汇储备总额的23%。日本占14%,中国台湾占4%,印度占4%,韩国占4%,新加坡占2%,中国香港占2%。亚洲经济体巨额外汇储备为欧美等国的资本输入提供了源泉,为欧美等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其次,财富基金正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新兴力量。财富基金不同于传统的政府养老基金,也不同于那些简单持有储备资产以维护本币稳定的政府机构,是一种全新的专业化、市场化的积极投资机构。能在很多领域内灵活投资,包括股权投资,对国内外资本市场都可能有重要影响。据伦敦国际金融服务协会的估计,2007年,财富基金掌握管理的资产共计3.3万亿美元,同期增长18%,发展速度已远远超过其他投资方式,主要增长来源于一些亚洲国家官方外汇储备以及石油输出国收入的增加。次贷后。包括阿布扎比投资委员会、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科威特投资委员会、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在内的亚洲财富基金对欧美遭受次贷巨额亏损的各公司投资规模达数百亿美元,相继入股花旗、高盛、摩根士丹利、瑞银、美林等金融巨头,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际金融市场。

三、中国需要采取的对策

次贷危机给人们留下的警示是多方面的。首先,需要重新审视美国的金融发展模式。过去只有资产才能够被出售,现在,通过金融创新,负债类的产品同样可以出售。然而,华尔街精心设计的复杂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并没有像理论上那样分散风险,我们需要深入反思目前美国这种金融模式的有效性。第二,金融自由化的程度并非越高越好。不断放松的金融管制一方面增强了经济金融体系的活力,另一方面加大了潜在的风险。以美国为例,1999年《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废除以后,美国金融自由化进程加快,信用市场的金融创新产品大幅增加。而信用市场又以房地产抵押贷款为主,其结果是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和结构化金融工具等创新产品飞速发展。因此,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对银行业尤其是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更需要加强,以防止这些银行出现更大的道德风险倾向。第三,需要考虑什么样的货币政策是适合的。有学者认为造成次贷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货币政策的不断扩张,格林斯潘时代货币的扩张是形成资产泡沫的重要因素,美联储放松的货币政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低利率促进了华尔街的金融家们充分利用低成本资源来进行金融创新,最终导致资产泡沫增加,金融体系风险加大。第四,如何降低市场的脆弱性和波动性,恢复市场信心,这是政策制定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际金融范文第7篇

(一)有效调节市场失灵,促进资源配置

当金融市场出现了资源配置低效或金融寡头垄断等问题时,市场就称做出现了失灵。而实施金融监管可以有效的纠正市场体系发生的失灵现象,金融监管可以从市场外部对其进行干预来解决引发的各种问题,有效缓解失灵,促使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防止市场风险积累

随着交易规模的增大、金融品种的丰富,一些金融产品复杂的设计就可能会掩盖内部存在的风险,许多投资者面对如此繁杂的金融产品以及多变的交易方式便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蒙蔽。一旦经济形势下滑,其中存在的风险便会全部暴露,从而造成投资者的集体恐慌,无限放大金融风险,形成无法挽回的局面。实施金融监管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它可以帮助投资者看清某些金融衍生产品中存在的风险,理清经济趋势,从而有效防止了风险的积累。

(三)降低经济全球化格局下危机互流的可能性

在经济全球化局势下,各国之间的经济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面对突然爆发的金融危机,各国之间相互感染的可能性便大大提高。实施金融监管可以减少经济全球化局势下各国危机的交互感染,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回顾和现状分析

(一)国际金融改革回顾

20世纪30年代前国际金融监管的趋势是很少干预金融机构的活动。当时金融监管尊重市场选择,强调金融市场的自我规范,很少采用强制或行政手段监管。但同时,那时爆发的大危机不仅对银行、证券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且对经济体制也产生了巨大的打击。人们开始对现有金融监管体系提出质疑,迫使金融监管体系实施了改革。具有代表性的是1933年美国制定实施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它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金融立法,它限制了银行业的业务以及制定了关于金融机构的制度。同时,监管当局开始严格管理、干预金融机构的经营。中后期,日本、新西兰、韩国等国参考美国模式也开始实行分业监管。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避免越来越严格的金融监管,银行进行了金融创新,给原来实行的分业监管带来了危机。90年代后,金融机构开始实行兼并或重组以抵御国际机构的激烈竞争,一些巨型控股集团应运而生,如汇丰、花旗集团等,金融监管面临挑战。美国随后颁布了法案,采取较为宽松的方式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使监管部门将重点放在了风险的防范上,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监管政策以保证效率。总体回顾看来,国际金融改革的中心是围绕金融安全以及监管效率开展的。

(二)国际金融改革现状分析

虽然各国的金融监管各有不同,但从宏观来看,当前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主要呈现了一下几种趋势:

1.金融监管趋向综合化。

自2007年底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的金融监管模式逐渐向综合化方面改进。政府加强了监管部门的权利比重,并将各企业都纳入管理,形成了以美联储为核心监管机构的局面。与美国不同,英国是在原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金融稳定部门,建立了金融稳定会,并将其作为核心。而欧盟则是发展了欧盟监管当局达成统一管理。

2.监管范围扩大化、严密化。

可以看出,各国的金融监管范围都趋于扩大,并且层面更为严密。如英国提出了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管理,并实行了相应的管理规定;美国、欧盟等把影子银行收入监管范围,减弱对基金的冲击等。

3.创新监管方式,实行功能型系统化监管。

金融管理的模式需与社会现状相适应,由此,传统的机构监管方式不能囊括日益增加的监管对象,实行以金融产品和业务为对象的混合监管方式才能与社会相适应。如美国成立金融服务监管委员对金融市场进行系统性监督,减少风险。

4.重点强调中央银行的监管作用。

金融危机的爆发证明了中央银行不能仅仅发挥其货币政策的职能,应该将其囊括进金融监管体系中。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可以防范系统风险,并可以进行宏观监测。所以,目前国际上的金融监管机构已经开始明确中央银行的地位。

5.重点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金融消费者始终是金融稳定的基础。在经过金融危机后,各国金融监管机构都开始将保护消费者利益提上改革的重要日程。美国创立了消费者金融保护局,汇总了分散的消费者保护权,并通过各种手段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完善金融产品条款设计,监督金融中介履行责任,改进金融产品信息要求等。英国建立了金融行为监管局以监督金融机构的不合法行为,保证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三、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在1992年以前实行的是集中监管模式,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金融监管的职责。后一轮监管改革提出了在金融业实施分业监管的目标,形成了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组成的三家分业管理的局面。随着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变化改革,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潜在风险日益显现,监管模式亟待改革。

(一)金融监管方式陈旧我国的金融监管方式、管理理念以及银行的风险管理却仍旧

相对滞后,尤其对银行业来说,若仍实行合规性监管为主,风险监管为辅的方式已远远达不到当前金融监管的要求

(二)金融监管人员综合素养低

监管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着金融监管的效率。我国普遍存在着监管人员专业素养低、分析能力不足、综合能力欠缺等问题。监管人员在工作上缺乏对形势的分析,不能通过金融管理表面呈现的问题触及其潜在的风险,无法提出有指导意义及预警意义的建议和策略,导致监管不足、力度不够等问题发生。

(三)金融监管的法律制度、条例缺乏

我国在法律法规和银行监管制度建设方面远远达不到目前形势的需要。如我国在地方性金融管理部门的监管法律条例和依据空白;没有出台关于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银监会的管理办法和监管指引未修订等。缺乏完善的适应金融业发展局面的监管法规会导致金融行业的安全无法得到有力保障。

(四)分业监管模式易形成体系出现潜在风险

目前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不断涌现,金融机构的竞争激烈,不同类型的机构可以提供相同的金融产品或业务,这就导致机构的边界模糊,监管标准不一致,造成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如资产管理,它一直是证券基金的传统业务,然而信托、银行的资产管理规模已经快速超过了证券基金业。

四、我国将如何实行金融监管改革

(一)确定监管目标,掌握监管重点

在当前国际金融改革形势下,我国需将合规性监管与风险监管相结合,有的放矢。切实把风险监管作为金融监管的重点,加强对风险预警的监测和控制,统筹金融监管的每一个环节和总体趋势,保证好金融安全。

(二)加强金融监管人员素质建设

金融监管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和高技术水平的工作,在外资银行不断涌入的局势下,监管对业务创新的需要也有了新的要求。所以,加强监管人员的素质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完善监管人员的考核标准,相应提高任职人员的从业标准,提高人员积极性和竞争观念。其次,任用高技术专业水平的金融人才,提高监管人员水平。最后,加强对现在监管人员的培养,通过各种培训机会对其进行业务、技能方面的训练。

(三)建立健全金融监管的法律机制

现在要加快对金融监管立法的建设步伐,这样才能提高监管效率,保障监管规则。需要把已经不适应当前局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废止;积极完善当前的法律条列;最后,从各方面对金融监管部门的法律体系进行完善,细化工作目标,严格实施规定,促进金融监管的良好发展。

(四)促进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配合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动力,金融监管是保证金融业正常运作的手段,两者虽矛盾,却也相互促进。所以,金融创新应该是基于金融监管下的创新,在控制范围内的创新;金融监管也应该是基于创新基础上的监管,要主动适应创新,并能正确引导。

(五)及时转变金融监管模式,以适应形势需求

金融监管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联。国家的金融监管模式应该适应本国需要,符合本国国情和文化背景。我国应该在总结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基础上适时的转变监管模式,建立适合本国的金融监管机制。从而建成能有效规避风险,促进金融行业稳步发展的格局。首先,监管体制应与经营体制相适应发挥作用;其次,混业监管和分业监管应配合使用,发挥各自的优缺点,取得更好的效果;最后,国际实践经验表明,金融监管应该内部外部相结合,共同工作,全面监管。

五、结束语

面对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局势,我国要及时辨明金融监管的局面,适时改变观念模式,给出相应策略以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做好金融监管工作,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国际金融范文第8篇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制;比较研究

一、金融监管的历史演变

各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是受金融监管理论的指导的,但滞后于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经济社会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金融监管体制从无到有,经历了从混业的监管向分业监管转化和再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转化,呈现出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但前后两种“混业监管”在基础、内容、形式和效果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金融业发展的早期,由于金融机构规模小、业务品种单一,金融业务分工处于一种“自然的综合状态”,加之金融监管理论还处于萌芽状态,各国金融监管体制自然也处于一种“小而全”的统一监管状态。

二、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一)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历程

美国建立的国民银行制度,在一段的时期内保证通货稳定,财政部的货币总监局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金融监管的机构。但随着国民的经济快速发展,联邦政府感觉到了货币供给在流通的领域缺乏着弹性与流通性,准备金的制度不能够完全的覆盖商业银行经营的风险,同时证券业和保险业对于经济影响的作用是越来越大,就需要专门的成立高度集中机构去掌管整个的金融业,实现对于金融业的风险全面的控制。美国金融机构在国际的市场竞争中渐渐的处于了不利局面,欧洲与日本在国际的金融市场上份额在不断的上升。

(二)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特征

在1929年的大危机后,为了有效的控制金融业的风险,美国在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尔法案》将银行业和证券业进行了严格的分开,奠定了金融业分业的经营基础。但在随后几十年当中,各金融机构间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驱动下都从未停止互相的渗透。特别是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之后,严格分业的经营已使得美国的金融机构在市场的拓展上屡屡的受阻,难以与其它的国家综合金融的集团去竞争,为此,美国的金融监管当局逐渐的放松对分业的经营管制。

三、日本的金融监管体制

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金融业开始快速发展。特别是二战之后,在政府的强力干预下,日本采取了金融超前发展战略,即以优先发展金融资本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业成为日本的重要支柱产业。日本在金融监管体制的建设上,一直将美国模式作为范本,在战后实行分业监管体制,但在20世纪末,为顺应金融业的发展,同英国一样实施了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转变为混业监管体制。

(一)日本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历程

二鸷螅日本为快速恢复经济,金融业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革,废除了原来的特殊银行和殖民银行,开始设立大量的专门金融机构,如输出入银行、开发银行、长期信用银行、外汇专业银行、各类农林渔业金融机构等,现代日本的金融体系基本确立。大藏省在中央政府指导下,集金融行政权与金融监管权于一身,承担起主要的金融监管责任。

(二)日本金融监管体制的特征

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金融监管体制从明治维新萌芽直到20世纪末改革的100多年时间里,对行政指导手段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日本是中央高度集权的国家,地方政府权力非常有限,大藏省长期把金融监管的权力牢牢抓在手中,不允许其他部门染指;二是东方的哲学思想倡导对上级的绝对服从,自由民主理念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深入人心,接受监管的金融机构总是能够无条件服从政府指导,行政手段往往比经济手段更有效率;三是日本在二战后赶超英美国家的意愿非常强烈,要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金融业的发展必须配合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划和政府产业政策的推行。

四、不同金融监管体制的比较分析及问题

(一)分业监管体制的利弊

分业监管更能适应不同金融行业的差异性。金融业在伴随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满足现实经济生活的需要,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逐渐衍生出很多行业分支。在钢铁、石油、铁路等行业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企业单纯靠间接融资已受到银行信贷规模和风险控制的制约,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证券业应运而生并得到空前发展。此后,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保险业以及从传统银行业中分离出来的信托业、投资银行业都在经济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金融业中的这些分支行业,出现的时间和背景不同,经营的方式、机构和业务品种均不相同,相互之间的差异性较大。

(二)混业监管体制的利弊

混业监管更好地适应了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潮流。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和各国对金融分业的经营限制取消,越来越多金融的机构突破传统业务的领域,银行业和证券业以及保险业相互的渗透是非常的普遍。

(三)当前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1泵魅返姆忠导喙芴逯贫阅:的分业经营体制的监管乏力

在全球的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的浪潮冲击下,随着我国的金融业发展,金融机构分业的经营界限变得是越来越模糊。这些年来我国的金融控股集团和银行控股集团以及其他的企业集团的控股下银行和证券以及保险与信托机构间业务的往来非常的密切。

2苯系偷募喙鼙曜寄岩院凸际接轨

在当前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越来越普遍。为使金融监管更具公平性,让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具有同样的约束,以巴塞尔委员会为代表的一些权威国际组织公布了一系列金融监管的指导性文件,并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3苯鹑诩喙苄畔⒒建设落后

面对世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监管信息化建设已是远远落后。与被监管的金融机构相比,目前我国监管机构的科技含量非常低,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尚处于一种分割、低效、失真的状态,表现在:一是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没有实现信息共享;二是监管信息未能做到实时取得,监管信息还在采用定期报送的制度;三是信息采集以人工报送为主,没有实现从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系统中直接获取,存在人为调整数据的情况。

五、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建议

(一)完善我国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的金融业自身发展历史并不长,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一些金融违法违规现象得不到及时纠正,金融的市场非常的不规范。另外,我国的金融业正是处于迅速的发展中,不断的出现新问题与新现象,对这些的问题与现象监管是要形成规范法律的法规,必须是需要一定时间。总体来讲,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制的建设与发达的国家去比较,存在着很大差距,这加大金融的风险,阻碍金融业发展。所以,完善其金融法律法规的体系是我国的金融监管一项最为重要的任务。

(二)建立对金融监管者的监督约束机制

监管机构自身也应该加强监督,权力过大而又没有监督,很容易滋生出腐败,造成监管的低效。监管的机构纪检部门必须加强对监管的工作调查和明确监管的部门工作的人员职责以及对执法不严或者失职的行为处以相应惩罚与公开的监管信息和加强监管透明度以及充分的调动公众与社会对监管机构来进行监督。

(三)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应当形成一种竞争和制约的关系

美国实行的是双元多头的监管模式,这样的模式好处是美国任何的一家银行都是同时处于两家或是两家以上的监管机构监管之下,多头的监管在金融监管的机构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与相互竞争微妙的关系,是有利提高监管透明度与质量。与发达的国家相比较,我国金融监管的机构还没有完全的独立。中央银行决策与监管的措施仍然受到了政府干预与牵制,这与发达的国家金融监管的机构之间制约的关系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政府并不是专业金融监管的机构。

六、结论

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金融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金融监管体制的建设也比较落后。当前,我国金融业市龌程度不断提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资本大量流入,对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业的有序运行遇到了严峻考验。我国金融监管法制化、规范化的历史还很短暂,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已无法满足金融一体化、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国际趋势。

参考文献:

[1]吴利军,方庆.混业经营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国际比较与路径选择[J].教学与研究,2015,08:33-39

[2]张晓朴,卢钊.金融监管体制选择:国际比较、良好原则与借鉴[J].国际金融研究,2014,09:79-87

[3]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调查统计处课题组.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5,09:88-119

[4]鲁篱,熊伟.后危机时代下国际金融监管法律规制比较研究――兼及对我国之启示[J].现代法学,2015,04:148-158

[5]黄梅波,范修礼.金融监管模式的国际比较:五国案例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10-16

[6]刘晓星,赵鹏飞,卢菲.全球化条件下金融监管指数构建及其国际比较[J].江苏社会科学,2014,01:70-80

[7]刘霞.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国际比较研究[J].西南金融,2014,05:42-44

[8]刘霞.金融创新背景下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比较研究――基于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67-74

[9]周玉强,汪川,武岩.国际金融危机后香港和新加坡金融监管体制比较研究[J].亚太经济,2013,02:98-103

[10]杨琳.金融集团监管国际比较及中国选择[J].全球化,2013,04:93-108+128

作者简介:

国际金融范文第9篇

(一)中国的外交与金融外交。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促使中国外交在新时期有了新特点,在坚持“韬光养晦”的同时更加强调“有所作为”,同时更加重视金融外交。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取得的成就让世界所惊叹,然而如何将经济实力转换为国际影响力,如何在欧美主导的既有国际金融体系下谋求更好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金融外交的重要作用就凸显出来。金融外交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软实力的体现。中国在全球和区域展开了一系列的积极金融外交行为。中国的金融外交体现出一些新特点:在目标上,体现出改革以美国和美元为中心、以欧洲和欧元为次中心的即有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抱负;在对象上,中国金融外交着眼于新兴国家和周边国家。①

(二)中国的周边外交与周边金融外交。周边外交在我国的外交工作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尤其在新形势下,周边对中国更具有了特殊的战略意义。中国金融外交布局重点锁定周边,这同时体现出周边是首要,金融外交是关键的战略布局思维。中国的周边金融外交实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大周边战略布局,规划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加强东盟互联互通,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金融外交策略实施;二是实践金融合作与货币互换,如大力倡议和推动东亚区域金融货币合作,通过清迈倡议,建立东亚外汇储备库,扩大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货币互换,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一系列金融机制建设和货币合作协议签署,旨在为人民币区域化从而走向国际化布局;三是加强对国有企业、中资企业“走出去”扶持。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给予这些企业大量的贷款资金支持,如中石化、中石油在东南亚油气投资建设,中电投、中能建,中水建等在周边国家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等。

二、昆明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在我国周边金融外交中的作用

(一)以金融中心促进地区辐射影响,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区域政治领导力。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是对中国整体金融战略的重要补充和有力支持。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打造昆明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和积极外交作用。昆明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建成后必然能发挥金融中心的产业集群、财富聚集、资源配置、经济监测、精英汇聚和信息共享等六大功能,以其金融产品多样,金融机构多元,金融管理先进,金融服务全面,在地区形成巨大的资金、人才、资源“洼地”,增强中国对东南亚、南亚的辐射力,将中国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影响力,提高中国在亚洲事务的话语权和政治领导力。

(二)以金融中心促进政治互信,提高我国在周边政治和安全影响力。“以经促政”是我国加强国家间经济合作从而促进政治互信的有效手段。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国际金融行为体的多元化和博弈的复杂化导致国家行为体在金融体系塑造构建中起到关键决定性作用。中国只有在地区构建稳定高效的金融体系,才能确保周边国家的稳定安全。从亚洲金融危机时保持人民币汇率不变到全球金融危机后加大与周边国家货币互换和人民币跨境支付力度,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和东亚货币储备库,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金融外交行为。中国与周边国家金融合作相互依赖度不高,合作程度低,目前具有高效、系统性、功能性全面的国际金融中心只有香港和上海。另外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人民币结算只有通过新加坡离岸人民币中心,这削弱了中国金融外交的合力,呈现出合作很多却成效甚微的不利局面。因此我国在西南地区建立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迫在眉睫,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建成后将大大弥补这一空缺,并有效补充中国在周边金融外交的实践意义,达成“以经促政”的外交战略目标。

(三)以金融中心促进经贸合作,提高我国与东盟、南亚各国的相互依存度。积极的金融战略构建高度的相互依存度。金融中心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金融外交战略,通过经济接触、经济联系、经济刺激来达到国家的对外经济战略目标。同时国家也可以通过金融中心所得到金融资源和信息对于目标国家进行经济制裁。①按照云南省建立昆明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要逐步建成区域性国际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投融资结算、国际货币交易、票据交换中心,实现在东南亚、南亚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实现上述目标后,昆明区域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将大大提升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质和量,与东南亚、南亚各国开展离岸金融、债券票据、货币兑换等各项金融业务,提供多层次,功能完善的金融服务。

(四)以金融中心促进人民币区域化,助力我国金融战略,构建亚洲新型货币秩序。人民币的国际化首先是实现区域化,使人民币能在周边国家实现流通,结算、投资的货币职能,提高东南亚、南亚国家对人民币的市场接受度。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和作用能促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实现,能为中国与周边国家进行快速便捷的人民币结算,落实所签署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的官方交易中的可兑换,并降低因汇率造成的贸易损失。昆明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必将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实现人民币的回流和投资货币功能,为我国构建亚洲新型货币秩序迈出重要的一步,助力我国金融新战略。

(五)以金融中心助力我国大周边战略,为东盟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国家战略实施提供金融支撑。中国外交的“亲、诚、惠、容”及“和平繁荣的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导,国际形象塑造要通过与周边各国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合作交流来实现。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提出建立“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东盟互联互通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为了指导实现这些战略建设,提出了“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②昆明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是实现“贸易畅通、货币流通”的必要保证。实施国家战略,对周边国家开展经济援助、贷款支持、货币兑换、贸易融资、债券发行等都需要金融中心提供便捷高效金融服务和资金保障。因此区域国际金融中心功能和作用能助力我国大周边战略,为东盟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国家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国际金融范文第10篇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时期内,中国自发地与国际体系接轨,并积极参与各种国际金融机制、组织或机构,目的在于主动融入国际金融格局的进程,其参与不仅使世界各国认识到中国追求和谐、提倡共荣的文化内质,同时也为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与全球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持。中国通过主动和适时地参与相关国际金融机制和组织机构中,就金融运行的原则、程序、话语权分配、策略实施等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进行协调与磋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将这些机制中不平等与不完善的弊端进行了改善,并针对预防及应对这些弊端引发的金融危机提出了自己的间接以及对策措施。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在国际金融治理中,是一个合格的合作者,也就是说,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危机治理是以磋商达成共识、协调促进共享、合作促进治理、治理实现均衡为目标,以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合作者”身份来制定决策、采取措施、实施行为的。基于此,中国积极参与到国际金融治理中,理应受到世界各国的接受与欢迎,同时中国也应该保持追求和谐与主张共荣的文化内涵,积极投身于国际金融治理中,并将自身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

2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重要手段

2.1促进跨国信息共享体系与联合监管机制的构建现阶段,全球经济、金融发展依然处于秩序紊乱状态,究其原因是全球治理与金融监管的不完善与不健全,而这种不完善与不健全也是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的诱发因子与助长因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世界经济的稳健增长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对国际金融秩序进行一定的改革,有利于在新的环境与基础上构建可行、合理、科学的国际金融监管机制,进而提高过金融秩序的规范性。在此过程中,中国需要提升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水平。首先,中国需要将自身的信息公开披露体系进行完善,将信息获取与运用的不对称问题进行彻底的解决与消除。并保证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相关机构与组织必须定期公布国际金融市场的监测信息,同时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危机、风险预警机制与监控调节机制,对本国的经济、金融及货币的调整,需要严格依据市场的动态变化进行,并在此过程中对世界各国进行合理与适时的引导。其次,中国需要对国际流动资本的管理与流动进行加强与巩固。现阶段,国际金融自由化的趋势逐渐凸显出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允许国际投机资本没有规则地流动,中国需要发挥自身力量加强对国际市场资本自由流动的监管与控制,避免其引发金融风险与金融动荡,并以规范的方式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对国际短期投机资本的不良发展进行防范与合理的打击。除此之外,中国要推进跨国性金融机构的统一系统监管模式的形成。只有形成全球范围内针对国际游资大规模流动的统一监管、协调组织机制,并制定出针对风险投资、对冲基金等金融创新产品与工具的管控与治理架构,才能避免大型国际游资引发的金融危机,因此中国还需要通过磋商,对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跨国监控协作进行强化,进而对金融危机进行有效的规避与科学的治理。

2.2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制度转型与决策改变现阶段,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话语权与规则制定权主要受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掌控,并且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国家的代表性与发言权的不到充分的尊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权益保障根本无从谈起。基于此,中国需要发挥自身在国际金融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度的转型与决策改变,并积极提供支持力量维护全球金融秩序的稳定,从而对世界各国起到示范作用。对于国际货币金融组织的更新及转型,中国需要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对其进行科学而有效地促进与推动。首先,中国需要促进国际货币金融组织的普遍性与透明性,尤其需要推动加快在国际范围内影响力较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机制的改造,进而将其中不公平、不透明的行为进行改善。其次,中国需要推动提款权制度的更新与改革,提出将特别提款权的使用范围进行扩大,并将其作为国际支付与储备的主要补充手段的实施对策,如此可以对国际储备货币汇率发生大幅波动带来的金融风险与金融动荡进行有效的规避,进而可以从整体上对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提供维持作用。再次,中国必须推动IMF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发挥稳定作用的功能发挥,引导成员国将货币金融政策的透明度与普遍性提高,并以实现金融稳健度提高为目的,积极推动双边与多边监督,而对金融资本来源与组织结构的合理调整,可以与全球货币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除此之外,中国需要提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运行改革的建议,对IMF的股份比例及组织人事安排的调整提出合理化意见,进而可以提高其适应性与科学性,并要求提高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国家的发言权与代表性,以此抵制一些少数发达国家对于投票与决策的垄断局面。

2.3调整人民币汇率机制安排要想将国际套利资本引起的汇率风险从根本上降低,就必须采取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汇率政策。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浮动汇率制和钉住汇率制的实施成为世界各国争先实施的应对措施,其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国家以美元、欧元或自选货币篮子为钉住目标。然而,随着国际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与金融危机频繁爆发,汇率政策与制度成为世界各国逐渐关注与重视的重要问题。对于在国际金融治理中发挥“合作者”角色的中国来说,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需要对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提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因此需要对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的选择与制定作出有效的更新与改革。就目前来看,人民币汇率制度中最大的弊端在于其弹性较低,长此以往,其波动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僵化,如此不仅会导致中国自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损害,对于中国未来金融的安全及稳定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隐患。对此,中国需要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措施,对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安排进行合理而科学的调整。首先,中国需要将单纯依靠外汇市场供求变化的被动确定人民币基准汇率的方法进行彻底地改变,取而代之的是依照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与调控目标进行确定,并在这个基础之上,依据内外部市场的需求变化对整体性汇率政策进行制定。而将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进行适当的放松可以提高市场交易主体的自由性,从而使其可以依据相关信号及时作出应对措施的制定与实施,进而使其能够较为真实地对市场供需关系的消长变化进行准确的描述。其次,中国需要将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主体最高特汇规模的限制进行适当的放宽,目的在于提高其头寸限额的弹性,如此可以提高其运作活动与行为的主动性与灵活性。除此之外,对于中央银行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控与管理需要进行加强与巩固,提高其管控的力度与效果,进而使其可以充分运用汇率政策、外汇管理政策及利率政策的功能。

2.4提高人民币的区域化及国际化中国首先需要在国内范围内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并将人民币的发债规模与种类进行实质性的扩大,从而形成集聚效应,并将这种效应的最大化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区域之内,为了对金融危机的蔓延与扩散进行防范与抵制,中国需要推行人民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互换,如顺利推动清迈协议的实施与监理亚洲共同货币基金的设想等,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对于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提高的战略步骤,中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中国需要将其金融环境进行实质性的改变与优化,目的在于为人民币的区域化与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就目前来看,中国自身的国内金融环境依然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目前中国自身的银行体系建设存在不完备的地方,重要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水平依然有待提高,并且不良货款比率以及资本充足率等状况依然不能与国际的通行标准相适应,同时与之相对应的金融监管与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弊端,并且这些问题与弊端的分析、判断与监控得不到有效的改善与管理。其次,中国需要推动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并对这种措施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以保证其得到循序渐进的实施效果。就目前来看,中国自身金融体系依然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导致其对外部风险及危机的应对能力较低,这就致使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因此,中国需要对境外的直接投资领域提起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并在这个领域对中国境内的大中小型企业、机构等对外直接投资的限制进行进一步的放宽,允许其将自身的海外业务进行扩宽,从而将各方面的竞争力进行提升。另一方面,中国需要高度重视证券、期货等投资类领域,在这一领域需要对境外的投资者对我国股权类投资的限制进行合理的放宽,并且需要对国内企业及其他组织结构对境外证券市场的针对性投资进行适当的鼓励,同时还需要将信誉良好的境外机构取得合格资质的限制进行放松,进而实现中国内证券市场的开放进程的平稳加快。

3结论

随着国际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与金融危机频发爆发,国际金融治理的开展与实施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为了使国内经济获得平稳、可持续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全球金融秩序的规范与稳定,中国需要本着追求和谐、提倡共荣的文化本质,积极参与到国际金融治理中来,并积极发挥自身力量,结合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自身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有效对策,为规避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及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健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持。

上一篇:金融危机范文 下一篇:语文作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