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范文

时间:2023-03-18 09:59:42

广播电视学

广播电视学范文第1篇

问: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广播电视学要教会学生的主要本领是: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广播电视记者和节目编导,当然也会涉及影视节目的制作,如果有兴趣,大可在本科期间拍摄几部微电影,过过导演的瘾。

问:学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答:如果你是影视爱好者,对动态画面有良好的感知能力,欢迎你报考本专业。此外,本专业强调动手能力,希望考生在高中期间已经对摄影、视频制作有浓厚的兴趣,乃至有些实践尝试。另外我们十分欢迎兴趣宽泛,涉猎甚广的考生,因为对画面的感觉可以后期加强,但是对学科的兴趣和快速吸取知识的能力,却不是短期内能教会的。

小编插话:果然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要行动起来,用镜头来观察世界,用知识来武装自己!

问:社会上是否对广播电视学专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答:很多人以为,电视天天看,还需要学习吗?其实制作影视节目的流程相当复杂,属于团队合作型工作。例如制作一档综艺娱乐节目,需要编导、摄像、灯光舞美及后期制作等专业工作的综合配合,如《中国好声音》有27个机位、百余人的团队为之工作。

小编插话:原来一档节目需要这么多的工作人员合作完成,广播电视学要的是“团队合作”,而不是“个人主义”哦!

问: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核心、特色课程有哪些?

答:本科生课程大致分为大类必修课、大类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专业必修课包括电视节目编排与制作、影视编导理论与实践、新闻采访与写作、节目主持概论、节目策划与营销、西方电影史等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技术含量的课程。专业选修课包括纪录片创作、视听语言、新闻评论、媒介融合等。强调动手能力,培养专业性人才是课程的总体目标。

小编插话:想要做一名合格的电视人,可不是那么简单,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强调动手能力。感兴趣的同学,你们准备好了吗?

问: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什么行业?

答:最对口的行业是广播电视机构,还有影视制作企业。当然还有不少企事业单位也需要媒介策划、公共关系方面的人才,我们在培养方案中兼顾了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类课程,毕业生也能应聘相关岗位。

问:看来广播电视学还是很有就业市场的,作为一名本专业的“资深学生”,你能谈谈自己的大学感悟吗?

答:(浙大研一学生 曾歌鸽)因为自小喜欢文学、音乐、影视等人文艺术,一直自我纠结于今后到底该如何取舍,而广播电视学这样一门综合性学科,恰恰能将我的诸种爱好完美结合,对我而言,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影视行业的人一直致力于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伟大作品,而好的作品确实具有此种魔力。他们观察社会,捕捉最真挚的情感,他们创造美,让人感受崇高,歌颂英雄,体味优美。虽然学生时代的我们离那样伟大的作品还有很长一段路,但广电确实让我们拥有了更宽广的视野,更深邃的思考与更高的精神享受,这也是我乐于毕生追求与学习的。

广播电视学范文第2篇

鉴于从四川省第六次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评奖中发现,送来参评的论文大都不很规范。我们分析其原因后,觉得有必要让广大广播电视工作者掌握学术论文的撰写法则,因此委托林之达教授为此撰写《谈谈广播电视学术论文的写作》一文,在《西部广播电视学刊》总第73、74、75、78、79期上连载。第七届四川省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评选后,决定出论文集,觉得林教授的这篇文章很有参考价值,故刊载以飨读者。

第六届四川省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评选委员会共收到论文82篇,是历届收得最多的一次。这说明我省广大电视工作者认识到了理论在指导实践中的作用并亲自投身到理论研究中来,这是令人非常鼓舞的。理论的充实和提高会带动实践的跃进,它预示着四川省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在不久的将来会上一个新台阶。

这次评奖过程中发现不少好论文,也发现不少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不了解学术论文或科学论文与普通议论文的区别;二是不了解学术论文或科学论文的写作规范。下面就这两个问题作些浅显、简要的介绍。

我们通常见到论文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学术论文或叫科学论文;另一类是议论文。学术论文是论证某一新论点或某一新的总论点极其分论点得以成立的证实性论文;议论文是那些谈自己的观感、意见、主张甚至奇想的陈述、阐释性论文,我们在报上看到的政论、时评以及《古文观止》所收集的那些论文就属于这一类。这两种论文的区别如下:

1?学术论文更强调一个“新”字,相同或相似于以前已发表过的学术论文就毫无价值;议论文虽然也讲究一个“新”,但有时可重复议论。例如,某年如发生洪水泛滥,中央和各省市的报刊都要发表一些强调保持水土,提倡可持续发展之类的议论文章,过了若干年如又遇特大洪水泛滥,全国各类报刊又会而且应当发表一系列同一内容的议论文,以增强社会教育效果。

2?学术论文强调论据的确凿、充分、可靠、典型、有力,尤其要强调用第一手材料;而议论文虽然也用论据,但不特别苛求。甚至有的议论文是作者靠思辩的逻辑论证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的。

3?学术论文的论证及格式讲究规范,而议论文却不拘一格。

由于没有把学术论文或科学论文与普通议论文区别开来,对学术论文的了解不够,有的同志就自觉不自觉的写成了普通议论文,因而呈现出三个相应的缺点:一是缺乏新意,有的甚至炒陈饭,谈一些人们早已熟悉的观点;二是比较空泛,论据不足,又不典型,没有说服力;三是论文的格式不规范。

所以,我们在写广播电视学术论文时要提醒自己:不要写成普通议论文了,要按学术论文的规范来写。

按学术规范来写学术论文,首先在确定选题上就很讲究。如写普通议论文,其题目常常是自己随意定的,而写学术论文,其题目的确定就不那么随便了。在确定题目之前还要做几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要了解、把握广播电视研究的动态。

据我了解,我们广播电视学术论文的作者在确定论文题目之前大多数没有做过这一工作,或没有认真地全面地了解广播电视研究的动态。这是不符合学术研究规范的。

为什么一定要先做这一工作呢?

前面我们说了,学术论文更强调一个“新”字。既然要“新”,就要了解“旧”(这里的“旧”不是陈旧的旧,而是表示“已经有了”的意思),不了解“旧”,便不知道“新”,这就要查一查人们在广播电视方面已研究了哪些问题?进行到什么程度?有没有人写过你正打算要写的题目?如没有,那你写的这篇文章,就是在谈新问题,是在开垦广播电视研究领域的一块“处女地”,是通常所说的填补学术领域的一块空白;如已有人研究了并写了文章;那就看一看这些文章的结论正不正确?你赞不赞同?如不赞同,你可写批驳性文章;如赞同,再看一看这些文章的视角、立场、切入点、论据、论证逻辑等等是否有问题,如有,你可写商榷性文章。总之,你在了解、把握广播电视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所确定的题目才不会与已发表过的论文在题目、观点上重复,才有新意,才有学术价值。

在我国学术界(这里指除香港、台湾以外的大陆学术界),除自然科学外,发表的千千万万篇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其观点在国际学术界被引用的很少。诸如哲学、文学、经济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的论文观点在国际学术界被引用的近乎零。为什么?不规范,人家对你论文论点的新意性不相信。因为,我们绝大多数论文作者未对论题的研究史进行全面考察,不知道有没有人研究过这个课题,如有,研究得怎样,自己的这篇论文与以前发表过的同名或同内容的论文有什么不同。没有搞清楚自己所写论题的研究史便雄辩滔滔,论点飞扬,似乎是开山之作,一查,早已有人发表过同一观点了。因此,国际上学术论文规范之一就是,要求在论文里辟一大篇幅对论题的研究史作出述评。香港、台湾的学术论文中的这一部分名之曰“文献回顾”或“文献探讨”。学术论文里有了这一部分内容,读者一下子就知道你这篇文章是否有新意,新在哪里,有根有据,可供稽查核实,比起那些无论题研究史述评而又标榜自己“观点新”,“是创见”甚至“填补了学术空白”的论文来,就更可信了。

为了与国际学术界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也为了使我们的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学术界的承认,被引用得更多,我们的学术论文应与国际学术界接轨,这就要求我们的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要按国际学术界的规范来写。当然,根据中国国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当逐步来,有一个过渡。比如,笔者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在写毕业论文时,就没有要求他们对论题的全部研究史进行考察,只要求他们掌握论题近十年的研究动态。对于我们广播电视工作者来说,业务繁忙,不必十年,但至少要对所选题目近三五年的研究状况有所了解。对自己严格一些的作者或具有查资料方便条件的作者,可多了解一些年限的研究动态,对提高学术论文的创新程度及其可信程度是有好处的。

如何了解广播电视的研究动态呢?

传统的做法是查《全国报刊目录索引》中的广播电视部分,或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的《新闻与传播》专辑,看看全国各报刊究竟发表了哪些有关广播电视的学术论文?在这些论文中有哪些论文题目与你打算要写的论文题目相同或相近或相关的?再根据索引所提供的文章出处,把这些相同或相近或相关的文章复印出来研读。

传统的做法是手工操作,费时,费力,速度很慢,效率很低。如果你们单位资料室能到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或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名北京图书馆)订阅每年的“报刊资料库”(光盘)就好了。用电脑在这光盘上查与你打算要写的题目相同或相近的文章就太方便,太轻松,太迅速了。

研读了最近三五年发表的有关广播电视的论文,特别是与你拟写的题目相同或相近或相关的学术论文,你不仅把握了最近几年研究广播电视的动态,从中受到某些启发,而且,对你拟写的文章及其论点是否有新意,是否有价值,心里就有数了。

在研究、把握了广播电视的研究动态后,我们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根据研究动态、选题原则和主客观条件确定选题。

如果您从广播电视研究动态里发现,已有人发表过您正打算写的文章及其观点,您就得根据选题原则和主客观条件重新确定自己的选题。选择与已发表的论文在题目上或在观点上或视角上或方法上不重复的论题。

选题的第一个原则是尽可能选自己感兴趣甚至有心要钻研下去的题目。因为对它有兴趣,平时就留心得多,关注得多,接触得多,思考得多,写起来就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相反,去选自己不感兴趣的题目,心理上的疏远感不仅使自己平时对它留意得少,思考得少,而且影响自己写作时的情绪和灵感的激发。

选题的第二个原则就是要选那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或学科发展过程别需要解决的问题来研究,论述。评价一篇学术论文价值大小的指标之一就是看它对社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解答得如何。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大有小,大的如“广播电视的发展战略研究”、“广播电视的体制改革研究”、“广播电视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等等;较小的如“四川广播电视事业集团化改革研究”、“西部大开发给四川广播电视事业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等等。广播电视学这门学科近年来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理论方面的问题。比如节目分类的科学性问题。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关系正象一棵树的根系与枝叶果实的关系一样。根深才可能枝叶繁茂,果实累累,只有学科自身建设的基础理论深厚扎实,这门学科才有生命力,这门学科指导实践的应用理论才可能硕果累累。可惜,轻视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应用理论研究乃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学科的明显倾向,更是年轻的广播电视学界一大倾向。因此,我在此特别希望有更多的同志从广播电视学学科发展是否有生命力,是否有充足的后劲着想,在选题时多关心广播电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轻视应用理论的研究,广播电视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是广播电视赖以腾飞的两翼,二者不可偏废,只是鉴于有轻视基础理论研究的严重倾向,才提出上述特别期望的。

选题的第三个原则就是要根据自己精力和时间来决定题目相应的时空跨度。对于处在时间第一线的广大广播电视工作者来说,不宜选择时空跨度大的题目,如“东西方广播电视比较研究”、“港台与大陆广播电视运作机制比较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史研究”等等。这类大题目涉及的资料浩瀚,非投入几年,十几年甚至毕生的精力不可,象北京广播学院的赵玉明老教授把他一生的主要精力就投入到“中国广播电视史”的研究中,对于每天为制作节目而奔忙的广播电视工作者,是无论如何也挤不出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搞这类时空跨度大的课题研究的,只能选一些时空跨度小的课题,挤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

选题的第四个原则就是要具备所选课题的主客观条件。比如赵玉明老教授既具备完成“中国广播电视史”的主观条件:深厚的史学特别是中国新闻史和包括哲学在内的思想方法论功底,广播电视专业知识功底以及长期科学研究的丰富经验;又具备完成此课题的客观条件:北京广播学院拥有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方面的全国最丰富的专业资料。北广的学生遍布全国,许多省市局、台的负责人都毕业于北广。赵教授又是《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的编者之一。这些客观条件都保证赵教授能全面、系统地收集到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资料。所以,我们要选择那些我们熟悉的又容易收集资料的题目,比如播音员选播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节目主持人选择有关主持人的问题(“主持人中心制、责任制”、“主持过程中的心理反应”等等),局、台负责人选择有关广播电视事业管理或体制改革的问题,就可能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完成起来比较顺利。

以上,我们谈了在确定选题过程中要考虑“新意”、“需要”、“志趣”、“跨度”、“条件”等因素。前两个因素,即“是否有新意”、“是否是社会发展或学科发展过程别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乃是决定论文是否有价值,有多大价值的重要因素。后三个因素乃是关系到课题完成过程中是否有困难,有多大困难的次要因素。一个选题要使这五个因素都满足是不可能的,绝大多数选题只要有二至三个因素满足就行了。比如,局、台领导研究决定责成你代表局、台就某个题目撰写一篇学术论文,你虽然对这个题目不十分感兴趣,这个题目不仅时空跨度有些大,完成它的主客观条件又不完全具备,但它不只是任务,而且是广播电视界从来没有发表过的新论题,新见解,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急迫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必须写又值得写,你就要克服困难完成这一任务。在五个原则中决定了论文是否有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前两个原则必须坚持,而后三个原则可以有所取舍或富有弹性地灵活处理。

在确定了学术论文题目之后,我们紧跟着应做什么?又怎么做呢?

“这很简单,确定了题目之后不就是提起笔开始写了么?”也许有的同志认为这种简单的常识问题还值得拿出来讨论么?其实,这个本来重大、严肃而又往往被小看了的问题,恰好是造成某些广播电视学术论文缺点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不要把学术论文写成普通的议论文了。写普通议论文,只要题目确定了就可以动笔写,而且,可一气呵成。而写学术论文就不能题目一定,便提起笔来信手写个简单提纲甚至连提纲也不写就一气呵成。因为,那样做就违背了学术论文的性质所规定的逻辑了。学术论文本质上是科学研究的结论表述,而结论只能产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之后,不可能产生在研究之前。如果刚确定了题目就一挥而就,那就意味着刚刚确定研究什么,还未进行研究,结论就出来了,正象一个农夫刚刚决定在土地上种什么,还没有松土,下种,施肥,除草就大谈他收获了什么一样,那才是真正违反常识了。当然,也有一挥而就的情况。如有的人特别是专业研究人员在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后,围绕这一方向数年,数十年如一日地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有了新发现、新观点、新结论,平时又对如何准确表述这些新发现、新观点、新结论反复思考,成竹在胸,一旦提起笔来,便一气呵成。这种一气呵成的过程所包含的科研逻辑环是完整的,即:

科研逻辑环 确定选题?课题设计,实施?结论表述

(明确对象?考察、分析对象?论文写作)

法 筛选优化?以归纳为主的多种方法?以演绎为主的多种方法

由此可见,刚刚确定了选题是不能跳过研究环节提笔写学术论文的。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结论的表述,因而,学术论文应当有一个科学结论(或新发现,新观点)为前提。至于这个科学结论与确定论文题目的时间间隔,可能存在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确定论文题目之前,早已对这一课题潜心研究,已有了新发现、新观点,现在以这个论文题目为名来表述这些新发现、新观点;第二种情况是在确定论文题目之前没有研究,而是以这一论文题目为课题进行研究。这第二种情况有可能以两种方式进行,一是不忙撰写,专门以论文题目为课题展开研究,待得出研究结论后再撰写学术论文予以表达;二是边研究边撰写,即把研究过程与论文写作过程合二为一。对于自然科学的学术论文的撰写,即把研究过程与论文写作过程合二为一。对于自然科学的学术论文的撰写,这第二种方式是难于做到的。因为,自然科学研究往往要进行实验;对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学术论文(如商榷性,论战性,辩驳性的学术论文)是可以将研究过程与论文写作过程合二为一的。实际上,大多数非专业研究人员和部分专业研究人员在撰写学术论文时大都是将两个过程同时进行的。但是,将两个过程同时进行会产生一些弊病。因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是从许多具体事件和现象中概括出共性,抽象出本质,揭示出规律,总结出原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而学术论文的撰写过程(也就是科学结论的表述过程)则相反,往往先说明结论,然后举出典型实例予以证明,即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过程。这两个过程在思维走向,思维方式上很不相同甚至相反。如果同时进行或者合二为一,就可能发生将后一过程的思维走向削弱甚至取代前一过程的思维走向的情况,就可能使学术论文所表述的结论(观点,发现)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缺乏坚实的客观性,科学性。科学研究是实事求是的,是老老实实的事业因而也是很费力的笨事业,而凭耳闻目睹的直观判断是很轻巧的事。所以,当把科研过程与论文撰写过程同时进行或合二为一时,就容易用“轻巧”取代“笨实”,也就是不自觉地把“主观”取代了“客观”,从而也削弱了论文论点的科学性。所以,我是不大赞同把科研过程与学术论文撰写过程同时进行的。但是,考虑到本文的读者,确切些说本文服务的对象绝大多数都是非专业研究人员,都是为制播节目终日奔忙、辛劳的广大广播电视工作者,不可能挤出很多时间进行专门的研究,因而,是可以把研究过程和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结合起来同时进行的。鉴于广播电视工作者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我在这里,就确定了选题后如何把研究过程与学术论文写作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在选题确定后要界定选题的研究和论述对象。确定了选题就是确定了

研究对象和写作要论述的对象。但确定了对象并不等于明确了对象。确定了对象就是确定了研究什么,论述什么,而明确对象就是搞清楚这个“什么”的内涵和处延,就是弄明白这个“什么”与它相邻、相似事物及其概念的界限,就是弄清它的范围。总之,要对这个“什么”进行界定。能不能省掉这个工序呢?大量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这个工序省不得。因为,对象就是研究之矢、论述之矢的“箭靶”,如果“箭靶”模糊不清或晃动不定,就会在考察、分析、论述对象时思路紊乱。某些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出现跑题,偏题,思路不清,逻辑混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确定了选题后没有对研究、论述对象进行界定,没有揭示它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把它与相邻、相似的事物及其概念区别开来。而界定对象的科学方法就是按形式逻辑学所提供的科学定义方法给对象下定义并对其外延进行科学的划分,最好把对象与它相邻、相似的事物作一简单的比较,揭示出它们的异同。界定了对象,不仅使我们的研究活动和论述活动运转起来就有了一个稳定的“轴心”,而且,可避免在科学考察、分析和论述时与对象相邻、相似的事物混淆起来。

第二,按界定的研究对象收集资料。

我们之所以在“收集资料”前冠以“按界定的研究对象”这一定语,是因为不少人在这个问题上常走弯路:辛辛苦苦收集来的资料大都用不上,适于研究的资料太少,远不够用,又要重新收集资料。厦门大学副校长史学家郑学檬教授的博士生,为研究中国传播史花了很多时间收集的史料,送郑教授审阅,都要不得。究其原因就是事先没有对“传播”进行科学界定,没有把“传播”与“新闻”、“宣传”、“教育”、“传递”、“交往”、“交流”等与“传播”相近的概念区别开来,所收集的资料大都是非“传播”方面的,只有重来。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在选题确定后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在收集资料时要按界定的对象收集。

说到收集资料,照常规要谈谈资料对于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撰写的重要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道理,广播电视工作者都知道,用不着再费笔墨来赘述。这里只分析下面这一较为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广播电视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都是在接到开会通知后才临时想个题目,匆匆写成交差的,缺乏扎扎实实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过程,因而学术论文不易显出是“研究结论的表述”,而是一种观感。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有:

第一,工作忙,时间紧。工作在广播电视工作第一线的确是非常忙碌的,根本抽不出大量时间,像科研人员一样从容不迫地收集、整理、分析资料。

第二,还没有养成严谨的治学的习惯。撰写学术论文是一种治学过程。治学就要有科学精神,就要遵循我们前面说的学术规范,就要抵制浮皮潦草,东拼西凑的浮躁,就要鄙簿只追求入选、发表不讲质量的虚荣心;就要有厌恶抄袭剽窃的道德感;就要养成不按学术规范写作就不舒服的习惯。

如何解决既没有足够时间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又要严谨治学这一广播电视工作者撰写学术论文时遇到的独特矛盾呢?

这里我向广播电视工作者介绍一种解决这一矛盾的做法,不妨一试。

这一做法就是:早定题。定题后,平时多留意,只要见到有关这一题目的资料就收集起来存放在一起,日积月累,有关这个题目的资料就比较丰富了。有空就整理、分析,就会有见解、想法,自己的观点便日渐成竹在胸,需要交论文时就不会“打急抓”了。早定题,不是随便想一想就是,也要象前面说的在充分了解广播电视研究动态之后,根据选题原则,主客观的需要和条件选题。早定的题最好是自己在学术上的定位,也就是这一辈子的研究方向。人生一世要想对广播电视理论有突出贡献,就要有郑板桥崇尚的岩竹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您要研究记录片(以定位于研究记录片为例)就咬定记录片不放。您只要定了位,成了一个有心人,平时就会留意记录片及评论记录片的资料并及时把它们收存起来。一天一点,点点滴滴,日积月累,一年两年,持之以恒,您收集的国内外有关记录片的资料就比别人丰富,您对记录片的了解就比别人全面,你对记录片的研究动态就比别人更熟悉:谁发表过什么意见,谁的观点中肯,谁的主张偏颇,谁的见解独到——这样,您拿出的论文不仅不会与别人的论文内容重复,而且您就会比别人发现更多的需要改进的问题,您的胸中就会涌现出一系列关于记录片的题目及其腹稿,或抽取其中较成熟的一篇进行加工修改投给学术期刊,或在收到开会通知时就选取适合研讨会要求的一篇加工寄去,而且这样拿出的论文就不会泛泛而论,就会有新意,有深度,有价值。论文集多了,观点多了,您对记录片的长期的系统研究就会形成一个关于记录片的新的知识系统——出一本论述记录片的有创见、有份量的学术专著就比较容易了。

实行早定题(最好是早定位)的做法,广播电视工作者在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遇到的工作忙碌与严谨治学的矛盾就好解决了。

以上针对广播电视工作者特点的建议,是把专业研究人员集中收集资料的时间分散到广播电视工作者每日每时的日常生活中去。将集中改为分散,但不能没有。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这一严谨治学的重要环节不能少,更不能缺。将集中改为分散,不是将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时间减少,还有可能分散的时间总量比集中的时间更长。

解决了时间分配问题,我们再来探讨收集资料的空间问题。

“早定题,平时多留意。”留意什么?也就是从何处去发现、收集有用资料呢?

鉴于每个广播电视工作者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有关广播电视的书报刊的单位拥有和个人拥有情况不一样:有的齐全,有的短缺而且短缺的程度也不一样;在个人掌握电脑的情况方面就更不一样。因此不能只就某一境况来谈如何发现、收集资料,只能谈普遍规则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作选择。

收集资料有订做和自己做两种方式。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特色服务中心”都承接专题服务。交了费,它就按您的选题或定位的研究方向收集资料邮寄给您。订做的优点是省时、省力,缺点是收集资料的工作人员不是干您这行的,对资料是否适用,是否有价值的鉴别力当然就比您这位内行差,这就难免会发生漏掉有用资料甚至漏掉宝贵资料的情况。所以专业性很强的选题资料由自己来收集最放心。

自己收集资料又分传统的手工方式和现代的电脑方式两种。传统的手工方式一般是到图书馆:要找书就查《全国总书目》、《全国新书目》或书目分类卡,查到要找的书就去借;要找文献就查《全国报刊目录索引》或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的《新闻与传播》、《电影、电视艺术研究》专辑,按查到的文章题目及出处找出原文;如果已做了查书目、索引、专辑的工作并已收集到了近几年或近十年、二十年的资料就用不着每次重复这一查找工作,只关注新到的有关书报刊,不断补充新资料就行了。这一工作贵在持之以恒。鲁迅先生说,无论研究什么,“如果继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传统的手工方式常以作读书笔记的方法筛选、储存资料。这种方法不便于把筛选的资料分类,所以一般采用卡片摘抄法。每抄一条资料您就按其内容把卡片归入某一类中。例如摘抄了一条谈“记录片的内涵外延”的资料就把它归入“记录片的定义”类。摘抄一条谈“记录片如何塑造人物形象,挖掘文化内含”的资料就把它归入“记录片的手法”或“记录片的风格”类。每条资料都要注明其来源和时间(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或作者,文章名,刊名及哪年第几期或作者,文章名,报纸名,版次,日期),以便引用时好注释。卡片摘抄多了,分类细了,每类的内容丰富了,您就可按其中的任何一类写一篇或几篇文章,而且写起来得心应手。正如史学家吴晗说的:“只要抄上一万张卡片,就不愁没有文章写了。”正是在我国一批前辈学者的指引和激励下,二十年前笔者也制备了一个有50抽屉的卡片柜,抄了几千张卡片,,也应验了吴晗先生所说的好处。但自从我掌握了电脑和扫描仪后便毅然淘汰了它。因为,我利用电脑在互联网上查资料,利用扫描仪摘录资料,一天收集的资料用传统的手工方式一个月甚至三个月也完不成。因此我建议,最好采用电脑、扫描仪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收集资料,效率特别高。

用电脑、扫描仪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查资料,最好到“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名“北京图书馆”)去查。为什么?

第一,用电脑通过互联网到图书馆查资料的前提就是这个图书馆的资料的数字化程度很高。要使资料数字化需要一大笔资金,全国很多图书馆资料的数字化因缺乏资金而进展缓慢,只有中国国家图书馆受国家特殊保护,因而它的绝大多数资料(特别是报刊、摄影和电子出版资料)都已数字化,可供读者用电脑通过互联网去查找。

第二,它馆藏宏富,种类齐全,名列世界图书馆的第五位。要查书,它是国家图书总书库,有2000万册,而且建有“全国图书信息网络中心”,应有尽有;要查文献,有2160万件,而且建有“全国文献资料共享协作网”(与全国124家科研院和大学的图书馆联网协作)。也就是说,全国124个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图书馆中数字化了的资料都有可能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里查到。

第三,以前要到北京图书馆查资料非到北京去不可,所以,人们要查资料只好就近到本省、本市甚至到本单位的图书馆。现在有了互联网就排除了空间距离的障碍。要到中国国家图书馆查资料就方便了,这种方法甚至比到本省、本市、本单位图书馆还方便。既然这么方便,不妨每天或每周或每月挤点时间在电脑上通过互联网查一下,看看有没有与您的定位或选题有关的新书、新文献、新的调查统计数据、新的广播电视节目的摄制、编辑、导播经验和评论方面的材料,如有就及时下载收存。

第四,由于国家的特殊资助,中国国家图书馆有条件开设了不少公益性的服务项目,如:在“数据库检索”中免费检索、咨询的就有10个项目。

尽管使用电脑在互联网上查资料很方便,但某些资料查起来就不如身边有本工具书方便。例如:要了解“2001年我国有多少电视台,减少或增加多少电视台”的数据,用电脑通过互联网到中国国家图书馆去查找,就不如从自己书架上取下一本《中国广播电视年鉴》查阅方便。所以应自备一些必要的工具书和重要的参考书,如《新闻学大辞典》、《传播学大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中国新闻年鉴》、《中国广播电视学》、《世界广播电视史》、《传播学概论》等等都是撰写学术论文时需要常常翻阅的。

在我们确定了广播电视学术论文的题目,并完成了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之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学术论文的撰写了。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撰写原则、撰写技巧由学术论文的本质所决定。学术论文本质上就是研究结论或科研成果的表述。下面我们谈谈为什么和怎么样按学术论文的本质来撰写。

一,紧盯着目标,不要误入歧途。

表述科研成果,用传播学的话来说就是用语言符号向世人公布科研成果。表述的目的就是把躺在实验室里或书斋里或藏在研究人员心里的科研成果传播出去,为世人所重用。要使世人重视、应用您的科研成果,您的论文就得在以下这几个问题上说服人:第一,您的科研成果具有创新性即是最新产品而不是仿制品更不是窃来品。第二,您的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至少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或具有指导广播电视事业并提高其效果的应用价值。第三,您的科研成果很可靠,论点根基牢,立得稳,结构严,不易驳倒。

让您的科研成果(研究结论、观点、原理、规律等等)为世人所重用,这是学术论文撰写过程中应紧紧盯着的目标,也是撰写论文时思维活动为之运转的隐形轴心。我们不少同志在撰写论文时因缺乏这种目标意识、轴心意识而误入歧途。最常误入的歧途有:

第一,混淆文艺作品与学术论文在征服人方面的区别,按文艺作品的仪容去打扮学术论文,想使学术论文具有文艺作品的魅力。文艺作品的力量在于以情感人,以美动人;学术论文的力量则在于以理服人。理,就是道理,就是真理。要用道理、真理去征服人,用道理、真理中的内在逻辑和准确反映这一内在逻辑的论文的结构逻辑的力量去征服人。我们常见一些论文作者的心思不是去把握、表现这一内在逻辑,而是带着“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心情,把心思用在运用什么样的美妙词句上,致使一篇论文花花哨哨,把内在逻辑冲淡、冲乱了。究其原因就是不懂得学术论文与文艺作品在征服人方面的区别。如果知道学术论文不是以情感人,以美动人而是用真理服人,而真理是朴实的,它的力量就在于它的朴实,您用美妙的语言把它一打扮,装模作样,它就不实在。一不实在,它就很难取信于人,很难服人了。所以,一些著名的学者(如广播电视史学家赵玉明教授,新闻理论界德高望重的甘惜分教授等知名学者)的论著都是很朴实的。

第二,用表达的故弄玄虚来代替理论的深刻。人们崇尚理论的深刻、深厚而鄙视其肤浅。但是,不能为了显其论文的深奥,故弄玄虚,用晦涩、空洞、生僻、模糊的语言,弯来拐去地表述,使读者如坠雾海,不知所云(如“单纯的语言文字铸造的审美殿堂,又往往由于意义之间的空白太大,而造成审美接受之间的距离疏隔”)。(1)结果就是与你的目的背道而驰。因为,你的目的就是要让世人重用你的理论成果。你的理论成果要得到世人重视,就先得让人理解它,为此,你就得把你的理论表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不能用晦涩,空洞、生僻、模糊的语言,而要用准确、通用、明白的语言。要懂得这个道理:理论越深刻越好,而表述理论的语言和方式越简洁明白越好。这就是所谓的深入浅出。深入浅出才能最好地达到你的目标。

第三,生造新词句代替理论创新。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是原创性研究,最有价值的理论是原创性理论。但是,不能认为在论文里生造一些很不规范的新词句,玩弄一些生蹩蹩的外来词句就是原创性理论。所谓原创性研究,就是别人从来没有研究过的内容的研究,是一种开拓性的研究;所谓原创性理论就是提出了别人从来没有得出过的研究结论,是一种里程碑性质的理论。而生造的词句,生蹩蹩的外来词句只是表述科研成果的语言符号,不但不能代替原创性理论,相反,由于这类词句不是把原创性理论表述得清楚明白,反而弄得糊里糊涂,面目全非。因此,我们在写论文时应当尽力不要使用不规范的新词句和生蹩蹩的外来词句。

总之,我们在写论文时要紧扣的目标让世人重视你的理论成果,用最准确、最简洁的语言把你的观点、理论表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读者准确无误地理解。

二,思路·逻辑框架·提纲

不仅论文的语言及表达方式要紧扣的目标来选择,就是文章的谋篇布局即论文的思路、逻辑框架、写作提纲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运转。

(一)思路。这里的思路是指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什么问题?就是读者的问题。你写论文不就是向读者阐释、论证你的观点、主张以说服他们吗?你要说服他们,你就得把他们可能产生的主要问题估计到,并把这些问题化解在阅读过程中,否则他们就不服。他们不服,就意味着你的论点让读者置疑而站不稳,立不起来。即使你论文中的观点、理论没问题,你的理论让人置疑也说明你的表述有问题。所以,写论文时事先估计到读者可能产生的主要问题呢,乃是关系到论文成败的大事,不可不注意。如何估计读者可能产生的主要问题呢?假如你要发表《应重视广播电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章,好,读者就可能问:难道广播电视学的应用理论就不该受到重视?你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主张?是不是因为你个人偏爱基础理论?是不是你的志趣在于基础理论?或者是因为你承担了研究基础理论的课题才如此主张?要化解这些问题就必须说明:A,你的观点是“广播电视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广播电视学应用理论研究乃是广播电视学赖以腾飞的两翼,缺一不可。但是目前广播电视学界普遍轻视基础理论研究”。B,广播电视学基础理论研究是广播电视学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既不是你个人的偏爱和志趣,也不是因为你承担了研究基础理论的课题才提出这一主张的。关于A,你只要简单声明和陈述一下就行了。而关于B,则是重点和难点,因为要证明:广播电视学基础理论研究是广播电视学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就不是简单几句话甚至不是简短的几段文字就能说清楚的。找准并解答好读者对您论点的问题,这就是这篇论文的思路。

(二)逻辑框架。也可以称为逻辑布阵。因为这是论文要说服读者的策略支架:说什么?哪些先说,哪些后说?哪些重点论证,哪些点到为止?所说的内容之间如何相互呼应?总之,要把说服的各“兵种”布成一个说服阵势,也就是论文的逻辑框架。

(三)提纲。提纲实际上就是把逻辑框架的表述顺序排列一下,或者说是把“战略部署”中的各“兵种”的出击顺序编排并给每一“兵种”命一个名罢了。

三,前言·正文·结论

在中国大陆社会科学论文暂时还没有流行开辟“文献回顾”或“文献探讨”专栏的情况下,前言就承担了简略介绍论题研究动态的任务。不要小看了这个任务,读者是否认为你工夫下得深,你的论文是否有新意,有价值,就要看你对论题研究动态的把握程度。所以,在前言里要认真交代论题的研究动态,让人从中看出你论文的新意、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此外,前言一般还要交作背景(即选择研究这一问题的原由)、目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考察视角。有的还对论文的某些缺陷的客观原因作解释或针对读者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化解。总之,前言没有固定的格式,这里只介绍一般情况。作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在读者阅读正文之前作一些必要的交待。

正文就是按提纲的顺序,把逻辑框架结构各个构成一一展开来阐释、论证。根据笔者八十年代初编辑学术期刊、论文集、丛书过程中的心得,请作者在撰写正文时注意如下几点:

(一)论据是论文的基石,是论文的力量之所在。不仅总论点、分论点要有充分的依据,就是行文中的判断也要尽可能摆出论据,没有论据不要轻率判断。如“网络媒体引发的媒体竞争愈演愈烈”。(2)电脑普及率还低的今天,断言激烈的媒体竞争是由“网络媒体引发的”,根据何在?文中没有摆出。没有论据就作出令读者稍动脑筋就觉得是不正确的判断,怎能达到令读者信服的目的呢?翻开有些学术期刊,像上面这种没有论据就妄加判断的例子还真不少。

(二)引文尤其是有关新观点、新创见的引文一定要加注。现在不少论文尤其是非专业研究人员的论文引文时不加注或极少加注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不便于读者、编者查找、核实原文。有的甚至在使用别人的成果时不用引号,也不说明是某某人的观点。这是违反科研道德的。别人的新发现、新观点、新见解就是别人的,不能含糊,应当注明。注明就是尊重别人的成果,也表明自己无掠人之美的不道德的意识。

(三)文章写好后最好搁置一段时间再检查、修改、补充、定稿。为什么要搁置一段时间?因为文章过程中容易形成相应的心理定势。束缚思维,不容易跳出来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思考问题。过一段时间,那个相应的定势减弱,思想获得解放,加上看一些新材料,再回过头来检查,就会发现一些缺点甚至错误需要纠正,修改;就会发现一些片面,缺失之处需要补充、完善。世上一些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大都把自己的论文放一段时间才发表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哥白尼,他把他的关于太阳中心学说的论文放了9年才拿去发表。

至于论文最后要下结论乃是常识,本不应在此赘述。但我看到一些广播电视学术论文的正文之后无结论,他的观点分散在正文里。这样做会使读者开卷了然,闭卷茫然,不利于实现你的目的。所以,在正文之后最好把论文的总论点、分论点整理、归纳成简明扼要的文字,便于读者把握、记忆。

最后,我还要谈谈论文幕后的人格问题 。也许有读者觉得奇怪,你谈学术论文写作怎么扯到人格上去了?这是因为,做学问先要做人。科学是踏踏实实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在整个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的表述过程(即学术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是一丝不苟还是马马虎虎?是刨根问底还是浅尝辄止?是严谨还是浮躁?是实事求是还是主观武断?是追求贡献于人类而刻苦钻研还是追求虚荣而抄袭、剽窃别人的成果?这一切都是由人格左右,由人的科研道德所决定的。所以,要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要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一定要加强科研道德修养,注意高尚人格的提升。(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

注释:

(1)《西部广播电视学刊》总第76期14页

广播电视学范文第3篇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CN:11-1746/G2)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广播电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广播电视学 课程体系设计 实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课程体系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选择的课程的总和及其进程,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质量,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是为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而选择的课程的总和及其进程。

广播电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方式有多种,如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实现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内平台,如校新闻中心、校记者团、校报、校广播站、校电视台等;组建学生社团;组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申报大创项目;组织策划、参与相关的活动和比赛,如微电影大赛、电视舞台化演出。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各种方式中,最重要的是课程教学,课程教学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通过课程教学中的实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是有效而快捷的,是学生进入以上的其他实践平台的基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基础。

1我校广电专业的实验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课程是培养方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查阅我校广电专业的培养方案,其中教学进程计划表详细列出了学生在校的每个学期,在通识平台、文理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和实践平台上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目前,我校广电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173学分方能毕业。其中,与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相关的实验实践课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整个课程只有实验环节,理论融入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另一类是一门课程包含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实验环节所占的学时比例,不同课程有所差别。

这些课程的设置从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出发,紧密结合社会、时代对广电专业学生的需求,在强化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专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是科学合理的,从教学效果看,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技能,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特别是从就业单位反馈的意见表明,我们的学生基本能胜任相关的工作。但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我们的实验实践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1)广播电视学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在课程的开设上往往出现门数多、学时少的碎片化状态,一个学期(除第7、8学期)学生需要同时学习6门左右的专业课,大部分专业课涉及到实验实践内容,需要完成不同的繁重的学习任务,从而学习效果很难保证;

(2)现有实验实践课程不成体系。课程体系是围绕同一教学目标,不同性质的课程构成的课程关系网,或者简单说,是课程序列。从教学进程计划表看,我校广电专业专业技能培养相关的实验实践课程,除有统一的专业必修课外,还开设有大量的专业选修课,满足了学分制下课程设置的要求,甚至一门课程多位教师开课,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资源。但这些课程,一方面,不够全面,某些应该设置实验实践学时的课程没有设置,比如新闻实务基础、媒介融合以及一些新媒体相关的课程;另一方面,也没有注意这些课程的内部结构及其相互间的先行关系,比如,在排课时没有谨慎地考虑其先后顺序,从而导致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3)课程内容出现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很多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出现交叉的情况,如《电视节目学》、《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广播电视编辑》等多门课程都涉及前期摄像技能和后期剪辑技能,因为各位教师都是依据自己的教学大纲以及自身对该门课程的理解,开展教育活动,从而出现教师们都会讲解摄像部分和剪辑软件的知识,设计相关的摄像和剪辑实验,但由于课时等各方面原因,又都只讲解其中最为基础最为简单的部分,学生从而多有抱怨,教师们讲得都相同,都是最基础的,想深入学,却戛然而止;

(4)没有很好地组织专业课程实习。学院设置有专门的课程实践实习环节,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我校广电专业目前的做法是带领学生到电视台参观,此外还包括听讲座等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创作过程。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专业课程实习,课程教学走不出课堂、走不出教室,与社会生产生活脱节,与时代脱节。

2广电专业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设计

实验实践教学不是理论教学的附庸,它既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又独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2.1 广电专业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目标

广电专业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的总体目标是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技能和能力具体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基本的采写编评;第二层次,摄影摄像和后期制作(含特效制作);第三层次,节目的策划、制作、营销到完成的能力;第四层次,企业管理与行业发展。我校广电专业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在体现上述技能目标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其民族特色。

2.2广电专业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的结构需从学习者、社会需要和知识本身三个角度来思考。围绕课程体系目标,首先考察为了实现以上目标,需要开设哪些相关课程,课程名称不一而论,重点是应该涵盖的知识点。笔者认为应该开设的课程包括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后期制作(含图片、音频、视频)、各种类型的节目制作、广告创意与制作、栏目与频道包装、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媒介融合。

其次,根据以上课程的相互关系组织各个课程在教学进程中的先后顺序。结合我校广电专业教学实际,笔者认为以上课程可按下列顺序开出:

(1)基本的采写评。具体课程有采访、报道(现场报道)、播音主持、新闻写作、电视脚本编写、评论,这些课程应安排在第一、二学年,同一门课程通过设置基础部分Ⅰ和高阶部分Ⅱ,在多个学期开设,反复训练,强化学生的以上基本技能,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后期的综合创作中制作出高水平的作品。

(2)熟悉现有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不同学校广电专业实验室有不同的实验设备,虽然同类设备的操作方式是相通,但对于从未接触过广电设备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是新鲜而陌生的,他们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所以熟悉本校专业实验室的设备,掌握其使用方法,是后期学习的基础。为此,需要开设相关的课程,建议由实验室教师担任此类课程的教学,且开设在第一学年。

(3)基本的摄影摄像技能。

(4)后期制作技能。具体课程有图片处理、排版、音频编辑、视频剪辑、特效制作、新闻动画、网络编辑,涉及的相关软件包括Photoshop、方正飞腾、Premiere、Audition、After Effect、Flash、Dreamweaver等,涉及的后期编辑平台包括音频工作站、特效切换工作站、非线性编辑工作站(大洋、索贝、苹果)等,此类课程的教学以讲解软件操作为主。

(5)综合技能训练。具体课程有电视节目制作、视听语言、纪录片创作、广告创意与制作、微电影创作、影视编导、政府公关与发言人制度、媒介英语、媒体副刊与文学艺术、新媒体、媒介融合。这些课程是以上基础技能在特定领域的综合运用,对于专业技能,是一个反复强化和综合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建议教师在讲解理论的同时,采取任务驱动、项目驱动和小组协同的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

(6)其他技能。广电领域新的发展对广电专业学生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应当体现这种变化,除了掌握专业内的知识和技能,还需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与技能,具体包括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产品开发、市场营销。

(7)专业课程实习。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模拟电视台、学校电视台、学校广播站、学校新闻中心,特别是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实际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磨练,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8)作为民族院校,体现专业办学的民族特色,对于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有着特殊意义,这一点体现在实验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一方面,要求我们开设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课程,具体包括地方文化产业与传播、旅游文化与传播、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研究。这类课程建议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最好可以带领学生做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民族特色也可以贯穿于其他课程的实验实践环节之中,比如纪录片创作、微电影创作等课程就可以选用民族相关题材为内容。

2.3 广电专业实验实践课程体系的评价

课程体系的最终评价应在教学实施以后,通过测评数据,说明新的课程体系有没有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笔者此处对新的课程体系的评价仅关注它有没有解决现有课程体系中出现的问题。

新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运用系统方法,在全面考察各课程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围绕课程体系目标,在课程体系内部结构上,对应每一种技能培养目标,指出应该开设的相关课程,以及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有效地改善了专业课程过多、课程开设不全、先行关系混乱、内容低水平重复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一门门具体课程的落实,比如每门课程必须有公用的教学大纲,或教学进度计划表,即课程内容在考虑个性化的同时,要有一个基本的统一的要求,规定这个课程应该囊括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论部分与实验实践部分的比例关系,以及与其他课程的相互关系。

新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也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大创,结合学生社团和学生活动等,开展相关的实践,依托专业实验室平台,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在创作中收获快乐,在快乐中提升技能!

3结语

我校广播电视学专业旨在为民族地区培养广电专业人才,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求,我校已启动新一轮培养方案的调整,作为第一批试点专业,我们的培养方案在全教研室老师同心协力的努力下已初具雏形,比如某些课程的增减、总学分控制在150学分之内。

广播电视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校广电专业历来重视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如11级广电专业学生安娜、胡察两位同学创作的微电影《全力冲刺》获2014年金鸡百花微电影单元奖项。

实验实践课程体系设计是整个广电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中重要的一环,是教学改革“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体现。本文有笔者的思考,更吸纳了同事的建议和意见,我们期望我校广播电视学专业,在注重技能的基础上越办越好,为广电事业、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合格的人才!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QN0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贺新宇,任永波.新编教育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40.

[2] 崔小娟.浅谈广电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创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8):42-44.

[3] 张倩,弓力成,李慧.广播电视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华人时刊,2014(9):178.

广播电视学范文第5篇

信息化指的就是在充分运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将各种有效信息有机的转化成计算机等一些现代的信息设备可识别的代码,然后运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对信息进行有效存储与处理,最后将处理的结果有机转化成可识别语言的一个过程。目前,我国各方面财务信息化工作均已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而会计电算化也已成为社会发展必然。因此,面对如此形势,必须逐步加强对信息化条件下各方面财务审计工作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导审计工作跟上时代的脚步,最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传统理念下,财务审计指的就是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预定的程序对相关单位、机构的资产、负债与损益等实施审计监督,进而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而在信息化环境下,财务审计内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会计报表中关于资产、负债与损益都有了明显的改变。

二、信息化条件下农业广播电视院校的财务审计现状

随着各种先进财务软件在我国各大高校的日常财务管理实践工作中的有效运用,农业广播电视院校在其转型时期也逐渐加大了财务软件的有效运用,正逐步实现由传统的手工会计向会计电算化的过度,从而大大提高了院校会计信息处理的准确性与速度。然而,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速度相比,农业广播电视院校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其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进程。

1.传统手工审计同电算化审计并存

如今,计算机正成为各单位全面展开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一个必备工具,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其功效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审计人员往往都是就从相关的财务部门把相关财务数据拷贝下来之后,再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的汇总与分析,然后再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审查纸质会计凭证与会计账单,以收集到有效的审计数据,并将其编成审计工作的底稿,最后作出审计的报告。在这个工作环节中,计算机仅仅只是作为一个辅的存储工具来使用,大多数审计工作还是延续着传统手工审计,这样以来,计算机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在对被审计对象的测试与检验工作中的作用,也没有利用计算机来展开相关的财务数据分析工作,无法从整体上实现审计电算化。

2.现有审计软件同财务软件不相容

(1)当前,由于我国众多院校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起步要比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要晚很多,针对高校的内部审计特点而进行设计,故软件中的一些功能在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中根本用不上,如“审计专家系统”等,而高校的内部审计所需的一些功能也无法得到满足,如在审计查账时没有把查账结果中的模拟手工三栏账与多栏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不利于审计软件工作的发挥

(2)现有财务软件的设计中绝大多数都没有将为审计软件人提供专用接口这一内容考虑进去,这样一来就使得现有财务软件无法直接提供被审计对象的相应资料,也无法通过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友好链接以直接获得审计工作所需的相关信息,最终导致财务软件中嵌入的适时跟踪监控系统无法发挥其真正作用,使得审计软件无法实现对数据的有效采集与分析。

3.缺乏复合型的审计人才

现价段,在信息化背景下,院校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对象已经由传统纸质账目逐渐向种类多样的电子数据转变了,且审计的手段也由传统手工审计转向了计算机审计,而这些转变都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大多数的财务审计人员都缺乏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那些既掌握了专业的会计与审计知识,又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的人才比较缺乏,从而无法迎合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需求。

三、信息化条件下农业广播电视院校财务审计的强化对策

1.逐步完善审计软件

目前,各大院校普遍使用的是在企业版基础上经过改造而形成的商业审计软件,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必须逐步开发并完善农业广播电视院校中审计软件的相关技术功能。

(1)增加复合条件的查账功能。

按照项目查账的形式对多个会计科目进行查询,同时把查账结果中的模拟手工三栏账与多栏账方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即按照会计的科目进行相关账目的明细。就可一次完整查出研究生经费的相关收入和支出,若支出的项目中有明细核算,也可将支出的相关内容模拟成手工多栏账的方式以显示出账目的明细。

(2)提高软件的可操作性。

比如对于那些需利用复合条件查询的相关账目,就可将查询的条件通过某种形式永久的保存下来,以避免在下次查询的时候重复的输入,从而在避免时间浪费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时,审计软件设计人员还可具体针对高校在内部财务核算与审计工作中的特点来设计“审计专家功能”板块,从而使得计算机可更好的发挥其审计功能。

2.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在上述分析中已经知道,当前在农业广播电视院校中复合型的会计人才还是比较缺乏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院校财务审计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培养一大批既具有专业会计知识与丰富会计工作经验,又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来展开财务审计工作的复合型的人才很有必要。而要做到这一点,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展开相关的工作:

(1)逐步提升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可有计划、有目的的引进一些既懂得审计专业又熟练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或者是对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引导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以逐步解决院校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采取“传、帮、带”的形式引导审计人员在实践工作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整体应用水平。

(2)熟练掌握相关审计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

随着会计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审计软件的各方面工作也在不断加强,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院校内部的相关财务审计人员需熟练掌握相关审计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遇到问题后能够积极的与软件技术服务人员相沟通,或者是借助于软件中的“在线帮助系统”,在这里,软件设计人员对软件的各功能模块的具体操作方法都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因此,审计人员可充分利用这一点来及时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相关软件使用问题,从而真正发挥出审计软件的功能。

(3)熟练掌握相关会计软件的功能。

审计软件中的一切数据均来自于会计软件,故充分掌握会计软件的相关功能,能够帮助审计人员在利用软件展开审计工作时快速找到查账的切入点,并在了解会计核算模型设计思路后明白财务是怎样通过会计软件来实现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的,从而有利于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同时,院校还需定期的组织审计人员进行研讨交流,展开相关的培训工作,并在借鉴其它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推动本校财务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广播电视学范文第6篇

文化全球流的新特点及我们的策略 路晴,Lu Qing

关于当前电视戏曲综艺节目的思考 刘徐州,Liu Xuzhou

打造中国传媒业的航空母舰--访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总裁叶志康 肖莘,Xiao shen

国家文化安全与广播电视集团化 张德勇,蔡尚伟,Cai Shangwei,Zhang Deyong

试谈广播电视集团化趋势--广播电视集团模式之比较分析 闫忠军,Yan Zhongjun

广播创新:面对WTO的选择 韩维滨

文化传播对西部经济开发的促进作用 黄忠清

谈话类电视节目的品位提升--关于《对话》的发现 王田,Wang Tian

"实话实说"能否超越自我 黄爱萍

"面向新世纪的新闻改革和理论宣传"研讨会综述 农秋蓓

获奖纪录片《祖屋》研讨会综述 央视,Yang Shi

关注"文化版图"的固守与拓展--引进节目编播后的思考 张子扬

电视纪录片:选择的艺术 朱爱武

论交响音乐会摄像的画面创作 王陵,Wang Ling

新闻事件可以合理策划 王羚,Wang Ling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广播电视受众研究 陈崇山,赵水福

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六个重点话题等16条

电视频道的竞争元素--几套卫视节目频道形象比较 张同道,zhang Tongdao

新闻批评价值刍议 杨明品

收视数据的边界和动态化 周笑

浅谈电视新闻"播音员"向"主持人"的转轨 丁廑

新时期广电工作者要增加内部凝聚力 裴艺元

浅议提升电视新闻栏目的后期创造力 丁怀东

经济广播的专业化定位 张君琳,朱连学

谈电视会议新闻报道的改革--从常德电视台的实践说起 龙佑云,龙泽巨

音响:广播评论的一大优势 李一军

社会新闻要把握好"度" 童正儿

韩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叙述与分析 郭镇之,Guo Zhenzhi

广播在同题竞争中的胜出 杨国钧

频道定位与精品战略--兼论湖北经济电视台特色化发展之路 朱杰

CCTV经济部纪念建党80周年宣传报道综述--兼议经济部栏目联动、整体造势的探索 经进勇

"红色财经之旅"创作谈 刘戈

品牌管理:广播电视报的出路 邱敏

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林础蒲

21世纪中国城市广播电视改革发展的战略要素 张建平

浅谈综艺频道的走向 杨林

面向数字时代的电视产业战略 梁昊光

开发电视产业的价值链 李金宝

我国传媒业资本运营的风险障碍分析及对策 杨正流

困惑与抉择--当前地市电视媒体竞争现状分析 张健,佘贻明

城市电视台的发展途径 孔德明

专业频道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张晓爱

深化内部改革 提高管理水平 黄著诚

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基本理念 陈加伟

打造地方专业频道的核心竞争力--从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说起 纪华强,余铁平

《江苏新时空》:新闻改革的有益探索 蒋晓平,孙可嘉

在需要时收看新闻--江苏广电总台24小时滚动电视新闻透析 李建勋,王嘉

网络应用为电视媒体注入新活力 汤军军

电视触网该如何"发言" 蔡心轶

试谈新闻工作管理体制与新闻职业道德的关系 张莉,陈富清

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广播影视业面临的挑战和选择 李建平

广播话语浅议 杨伊文

电视频道专业化过程中凸现的问题及对策 李君

影响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四个问题 项仲平

电视栏目生命周期与广告运营策略 崔燕振

谈电视广告的理性投放 刘文杰,楚宏

采访萎缩与新闻膨胀 丁长举

调查研究——一个需要重议的话题 蔡祥斌

广播普法教育的一个尝试--《现在开庭》栏目的两个亮点 杜雪良

《今日说法》的选题艺术 成珊

在听众中挖掘对外广播信息--由《巴格达连线》节目获得成功想到的 王文宽

新闻传媒中的女性歧视 王再承

立意要鲜活--广播剧创作谈 刘康达

以节目打造品牌 以内容争夺市场--从BTV影视节目谈起 吴华

重策划·超常规·全方位--从南方电视台春节长假期节目安排说起 智广平,张璇

靠广电当家 办特色报纸--广电报应对报业竞争的思考 许黎萍,孔少佳

广播互动式节目及影响 黄波

美国电视晚间新闻四棱镜 王嘉

新华社改进会议报道等13条

电视,拿什么内容给人看? 周小普,Zhou Xiaopu

广播影视系统要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排头兵 李正国,Li Zhengguo

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原因与实现路径 杜志红,Du Zhihong

媒体的责任在于引导舆论 李春雨

"八荣八耻"对报道实践的指导 邱一江,廖盈盈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答记者问

搞好农村广电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刘小寅,Liu Xiaoyin

公共管理理论与广播电视政府管理 常卫,Chang Wei

舆论监督也应和谐 孙伟,Sun Wei

突发公共事件中舆论引导的策略 刘亚非,Liu Yafei

和谐社会框架下的舆论监督把握 王晓斌,杨良雄,Wang Xiaobin,Yang Liangxiong

IPTV对传统电视制作、传播模式的挑战 刘春光,蒋新琴

中国气象频道传播价值及实现 倪景春

女性频道的生存之道 海阔

借助擂台,提供平台,延伸舞台——《梨园春》专业戏曲演员擂台展演的活动理念 李媛媛

加强管理:电视现场直播面临的课题 田生荣

电视娱乐节目完美形式三原则 邱戈

新闻元素在广播文艺节目创作中的运用 赵爽

综艺节目制作需要三种想象力 齐爱军

服饰色彩造型在影视作品中的审美取向 胡万峰

电视体育节目的艺术美 唐培林

主持传播的发展趋向一席谈 高贵武

主持人在都市广播中的舆论导向把握 刘京萍

新闻播音主持异同辨 石峰

播音员、主持人直播时的心理调整 李京

坚守真相探寻——析央视《新闻调查》的媒介品质 张玉川,欧阳宏生

电视剧的精英化叙事 唐红

中西合璧:电视宣传片创作之道——华语电视宣传片春季训练营综述 赵尔南

"硬新闻"的"软着陆"——地方台电视经济新闻的出路 王瑛

地方台人物访谈节目选题之我见 李立明

贴近、音响和细节——浅谈广播现场报道 高俊兰

江苏卫视的频道营销战略 赵军

新闻报道需要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 江燕

提高交广竞争力的三"特"战术 冯喜增

建设新农村与广播电视的责任 张红彦

新闻权利必须依法得到有力保护 顾理平

广播电视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学 现代汉语 教学改革

“现代汉语”课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是一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的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能力的基础课程。”[1]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诸如新闻、编导、广告等文科专业,为了使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开设现代汉语课。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教学普遍存在着照搬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及方法等现象,导致该门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教学目标缺少与专业培养计划的对接;

第二,教学内容缺少与专业知识的衔接融合,缺乏实用性;

第三,教学内容重理论,缺少应用及实践环节的设计;

第四,教学内容缺少对当下语言现象的有效解读,语言材料相对陈旧;

第五,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灵活多变性。

由于以上主要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对现代汉语课不感兴趣,认为学习现代汉语课是没有必要的,对自身的语言表达及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对自己专业技能的提升没有帮助。针对现代汉语课在非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探讨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及内容。

一、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准确进行课程定位,重新设置课程教学目标

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的是“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在广播电视机构以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采访、摄录、编辑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该专业的毕业生除了需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现代汉语”课是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计划中为培养学生沟通及表达能力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设置为30―45学时,2或3学分。根据《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对我国语言文字工作“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任务的规定,按照现代汉语课在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课程定位要求,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路,重新设定教学目标。即“散点式的选择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理论知识理解、分析社会语言现象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上将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初步具有运用语言理论解读社会语言现象的能力。

二、根据教学目标及要求,有针对性的拟定授课计划

广播电视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散点式”的选择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何为‘散点式’;‘散点式’选择理论知识的依据是什么;如何‘散点式选择”是首先需要厘清的问题。“散点”是与系统相对而言的。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现代汉语课要求系统的讲授语言理论、知识及技能。而在其它专业培养计划中,现代汉语课的课程性质、课程定位、课程功能、学时安排均决定系统讲授汉语言理论知识是不具备条件的,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些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首先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其次是现代汉语课教学内容自身的实践应用性;再次是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需要。基于以上三点的考虑,现代汉语课应选择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语言理论,选择与社会生活联系较紧密的语言知识,选择对专业技能的提升有奠基及助推作用的理论知识。集中体现为如下几方面:

第一,基于广播电视学专业普通话课与现代汉语课“语音”部分教学内容的重复,割舍“现代汉语”课语音部分的教学内容。第二,基于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重复的考虑,删减文字部分的笔画、笔顺、造字法等内容的教学。着重讲授规避异体字、繁体字、错别字等正确使用汉字等相关知识。第三,词汇部分删减掉与高中语文课重复的内容,重点讲解同义词辩词,同音词理论及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等知识。第四,语法部分讲解低一级语法单位构成高一级语法单位的语法规则,病句常见类型及识别方法。第五,修辞部分着重讲解不常用辞格的识别及运用。精简后的现代汉语课教学内容实用性较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或者具有向专业知识靠拢的空间及可能。易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展开及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割舍掉的教学内容并不是不讲授,而是做轮廓性的宏观概述,让学习者在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重点、详细地学习精简后的知识。

三、有效整合日常生活及传播媒介中的新鲜语料,将其融入现代汉语课程理论教学

纵观各种版本的现代汉语教材,教学举例及语言材料陈旧是不争的事实。语言课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实践教学、应用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只有教学材料鲜活、真实、贴近生活与专业实践,才能充分凸显语言理论的有效性及实用性,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因此,现代汉语课应将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中鲜活、真实、积极、健康的语言材料补充进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去。将大众传播媒介及当下典范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作为现代汉语课的语言材料及语言资源。

由于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职业输出方向是广播电视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因此,现代汉语课应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广告、微博、微信等媒介上的语言事实作为该门课程教学的首选语言材料,并对选择的语言材料不断更新。例如,在文字的正确使用、同义词的辨析、新语词的发展、语法错例辨析、辞格的运用等理论知识的讲解中都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新闻媒介中的语料作为理论教学有利的论据,给予支撑。这需要教学者有意识地扩充知识储备,扩大阅读面,平时注意语言材料的搜集、积累,并对搜集来的语料不断的研究、分析及推敲。最后,才能将其应用于具体的理论教学中去。

四、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侧重实践及应用的“1+3”的教学模式

为了将日常生活及传播媒介中的新鲜语料有机融入教学环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凸显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加强课堂实践环节设置比重,笔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提出“1+3”的教学模式。“1”指的是一个现代汉语理论知识点。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打破系统讲授的惯例,采取“散点式”的理论知识讲解模式,虽然选择的每个知识点是整个语言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其在具体的授课中就是一个整体,具有独立性及自身相对的完整性的。“3”指的是语言理论知识运用的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最基本的语言理论知识的识记练习。以常用的课堂练习题形式呈现。学生与教师对该呈现形式都较为熟悉,运用起来得心应手。该形式有利于测验学习者理论知识的识记数量及掌握程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强化记忆。第二个层面是分析社会语言现象的训练。即选取与所讲的一个理论知识点有关联的最新社会语言现象,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让学生对语言内容及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进行课堂谈论。此种训练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使呈现的内容具象直观,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主要传达分析的思路及方法。该层面的语言理论知识运用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用语言理论分析社会及专业中语言现象的能力,并间接感知课程内容与专业学习及日常生活的关联度。第三个层面是运用现代汉语理论知识能力训练。在对所学过的知识点进行识记及分析练习的基础上,将学过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口头语言表达及书面语言表达中去,或者尝试性的在专业写作、新闻报道中有机地融入现代汉语理论知识。该层面的训练,教师可进行灵活地课堂设计及教学组织。课后学生可与教师对使用效果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该层面的训练有助于提升学习者运用语言的能力,直接体会到语言知识的实用性。

五、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形成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散点式”的教学理论知识安排,“1+3”的教学模式设计,要求广播电视学专业现代汉语课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班级授课、小组讨论,课外实践等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举例加讨论,示范加反馈,媒介语言实例辩论等教学方法。在语言知识积累,分析、运用语言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习者思维的灵活性及灵敏度,形成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注释:

[1]张先亮:《试论“现代汉语”课的定位、内容与方法》,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71―76页。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Z].2012.

[2]汪国胜.关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81―85.

[3]张先亮.试论“现代汉语”课的定位、内容与方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1―76.

[4]韩书庚.高师“现代汉语”课程的教法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2):88-90.

[5]贺晓萍,谭莉芳.关于高师“现代汉语”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1):76-78.

广播电视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广校;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214-2

农广校要完成培养新型农民这一重任,就必须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农广校教师队伍。本文就农广校教师队伍建设谈几点看法。

1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1 职业道德

由于农广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忠诚农民教育事业,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而献身。这就是农广校教师基本的道德规范。它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像蜡烛一样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修养去点燃亿万农民的智慧之光,把全身心献给农广校教育事业。职业道德还要求农广校教师热爱农村,热爱农民,这是核心内容,也是工作的重要动力。从事农广校教育的老师应怀着极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计名利得失,踏踏实实地工作,这就是农广校教师必备的品质。

1.2 知识结构

农广校老师首先应具备丰富的农业科技和生产知识,这是老师知识结构的主干。因农业的区域强,农民的需求又各有不同,教师应将专业知识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要掌握各种生产技术和操作技能,成为“一专多能”。农广校教师除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生动活泼,深入浅出解答学员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满足科学文化水平日益提高的广大农民的求知需要。农广校教师要完成教学培训任务,就必须懂得农村成人的学习心理,掌握农村成人教育的规律,运用各种先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农民传授知识。这样方能胜任。

1.3 能力结构

一是农广校教师要拥有广博精深的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由于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强,农民的技术文化参差不齐,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照本宣科”农民不能接受,要将其“化”为可传授的教学内容后,传授给农民,才能理解,掌握,并运用于生产当中变为生产力;二是要有熟练的技术操作和示范能力。农广校教学的目的是让农民掌握先进的,实用的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许多教学培训是在田间地头进行的。教师光有理论,不会操作,算不上合格的农广校教师。三是要有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应将教学内容与农民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相联系,尽量做到生动形容,通俗易懂,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和培训。

2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师队伍现状

2.1 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缺乏

当今市场经济的建立,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多样化,农村生产岗位越来越多,需要培训的专业也随之增加,而农广校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的现状远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和生产发展的需要。随着农民培训内容的多样化,多数农广校非常缺乏能满足农村生产实际的专业老师,影响了农广校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专业性非常强的培训内容,多数教师都是停留在理论上,没有动手能力,实习实践水平低,传授的知识大多经不起实践的推敲。尤其是农民朋友迫切需要的农村实用技术,更是匮乏。绝大多数专职办学人员都是从农业系统抽调过来的非师范类毕业生,虽不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他们没有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教法方面的系统培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兼职教师主要是从涉农部门中选聘的优秀人才,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水平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发展的实践需求 ,“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2.2 培训经费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农广校发展的关键。农民科技教育是一项纯公益性事业,没有收入,只有支出。由于认识上存在偏差,虽然加挂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牌子,地方部门在农民科技素质培训的投入上随意性很大。现在,农广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大专招生的学费收入,然而微薄的学费远远不能满足日常开支和培训的需要。由于经费的不足,农广校虽然也制定了严格的兼职教师聘任制度,但却不能很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导致一些专业性强的专业都是由农广校的专职教师担任,造成了兼职教师的浪费和培训水平的底下,培训的和被培训的都有怨言。长期以来,兼职教师的聘任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由于资金的困难,面向社会的招聘仅仅停留在引进上,真正发挥作用的很少,竞争性、择优性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2.3 教师队伍人数不足,知识老化

全国农广校师资队伍这几年一直在发展壮大,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仍然难以满足农民大教育的要求。2006年全国农广校共培养各层次学历学员260183人,专业农民培训129万人,绿色证书培训11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72万人,但2006年全国农广校办学人员只有51224人,师生比为1:500,比例严重偏低,几乎是各级各类教育中比例最低的。

农广校的老师多是半路出家。他们的专业和农广校的专业设置不相符合。大部分老师学历也不够。同时,由于农广校的教师参加系统、专业的培训比较少,知识较单一、老化,不适应当今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对策

3.1 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增加教师数量

保持专职教师数量稳步增长。各级农广校可以从社会招聘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专业师资和实习指导教师,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有关人士报考、应聘;也可以挑选愿意当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教师的各类高校毕业生或非师范专业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培训和考核,合格后安排到学校任教。其次,大力扩展兼职教师队伍。农广校系统需要有一支庞大的学科齐全的教师队伍,但是农广校系统自身建立一支这样高水平的专职师资队伍,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应根据农业广播电视教育自身的特点,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主体的农广校教师队伍。

3.2 建立学历与能力规范制度,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制定全国统一的办学队伍学历和能力规范制度,与继续教育制度相结合,建立一支适合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建立学历规范制度,努力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有计划地迅速改善和提高教师学历水平是农广校建设的一项艰巨任务。例如,对年龄在45岁以下,学历未达标的教师,要规定在3-5年内通过专升本、自学考试等形式,实现学历达标。其次,建立能力规范制度,实行专职教师“实践化”与兼职教师“示范化”。倡导重视业务学习,内强素质,提高技能,缩短与农民需求的距离,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操作技能强、能说会讲敢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课教师除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外,还必须取得教师系列以及与所教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格,承担专业实习实践指导,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利深入广大农村指导农民群众开展科学种田。

3.3 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加强教师培训

一是定期举办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要根据现代科技迅速发展,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实际,加强对已达标教师的继续教育。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师资的继续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分类指导,多形式、多渠道并举,加强针对性,注重实效。其内容包括现代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理论,现代化教学手段、管理手段,知识更新,专业理论培训,专业实践技能提高等。此外,学校在送教师外出接受正规培训的同时,要重视校内的学习培训。要制定校内培训计划,采取老带新、高带低等形式,以学校为中心,围绕学校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采取行动研究,使教师在边教、边学、边研究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总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办学环境下,农广校教师应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提高途径,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层次和专业水平,以适应办学发展需要。农广校领导要从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工作上放手,从设施上加大投入,不断更新教学培训软硬件设备,全方位关心教师的成长,为教师学习提升解除后顾之忧,创造条件和机会,提供素质提升的平台,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宝.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农村远距离教育专业委员会编.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研究论文选第三集[C].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0.

[3] 王平,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师资培训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0).

广播电视学范文第9篇

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导学,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支持,以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学习目标的引导、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学习策略的指导、学习内容的辅导等。这一模式不同于自学辅导,更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不同于传统课堂演讲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基于远程开放教育环境的教学过程实质就是课程导学,而导学过程则主要由学生依据导学方案来进行。因此,导学方案的设计和研究非常重要。一个优秀的导学方案,要体现教材、学生、资源、媒体的融合运用。通过导学方案,能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教”与“学”无缝相接,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然而,根据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76%的学生对目前网上已有的导学方案感到满意度不高,如何完善导学方案、提高导学效果显得尤其重要。另一方面,根据笔者所搜集的近五年来关于远程开放教育相关文献后发现,其中专门对导学方案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章极少,这更加强了本文的现实意义。为提升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全面提高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就积极制定和实施导学策略,开展了“开放教育课程导学优秀作品评选活动”,组织全省电大系统教师开展导学作品设计。活动历经初评、网上展示、投票、专家评选等环节,146份作品最终评选出40份优秀作品。本文即是在以上研究背景下,通过对获奖方案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优秀导学方案应具备的特点,为导学方案的设计提供一定建议和启发,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导学教学效果。

二、优秀导学方案分析

本次活动共评选出的40份优秀导学方案,其中一等奖5份,二等奖9份,3等奖12份,优秀奖14份。本文主要从表现形式、针对对象、框架内容、评价及反馈等方面对以上优秀方案进行分析。

(一)表现形式———形象直观、画面生动、形式

多样是主要特点本次导学作品评选活动虽未对方案的表现形式作明确规定,但从评选结果来看,获奖的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直观、画面生动、形式多样等特点。例如获得一等奖的5个作品,均是以PPT格式为主要表现形式,个别方案还以Flas、视频、网页等形式呈现。以上形式相对于Word文本而言,因其具有的强烈视觉效果,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形成鲜明的识别与记忆,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二)使用对象———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

导学方案的使用者不是教师,也不是课程专家,而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既是构建导学方案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开放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这就要求方案中的每一项内容都要紧密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查看、学习、利用学习资源,如何实现高效的个别化自主学习来设计。这是判定一份导学方案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即所针对的使用对象必须是学生。一些未入围的方案则是在这一问题是未认识清楚。例如,有的方案虽然内容翔实,但缺乏导学方案应具备的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而仅仅是一份教学详案,这样把使用对象当成了教师;有的方案写成一篇论述导学的论文,这样把使用对象当成了课程专家;还有的方案仅是某一章节中一节课的课件,等等。这些都是对导学方案的使用对象定位不准确容易出现的情况。

(三)基本框架———框架精练,包含导学基本要素

纵观每个优秀方案,都具有框架精练、内容精准、线条清晰、条理清楚的特点。而有的方案虽然内容丰富,试图面面俱到,但过多过杂的内容反而会对学生造成信息干扰,导致学生阅读后思路混乱,不知所云,无从下手。优秀导学方案至少包括以下基本要素。1.课程简介这部分内容要尽量避免与教学大纲、实施方案等内容重复。要求简明扼要,使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等形成清晰的认识。2.学生学情分析包括对学生知识结构、学习特点、客观条件等方面的分析。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了解学习现状,对自身的容易出现问题有较清楚的认识,以便在后面的自学过程中能扬长避短,有的放矢。3.学习支持服务包括各级开放教学平台的网址、网上实时教学活动、课程论坛等的参与方式、求助授课教师(或课程教学团队)的方式等,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并获取各种学习支持服务。4.学习资源介绍包括对文字教材、教学平台资源、IP课程、网络学习资源等的名称、数量、使用方法等介绍。本部分内容可与第三部分“学习支持服务”合并,也就是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远程教育所能利用的所有教学资源。5.学习路径与方法建议这里的学习路径包括网上自学、面授学习、小组学习、实践环节等,以及每种学习路径的方法建议。例如,面授学习可建议学生课前先将教材通读一遍,关注其中的重点问题;小组学习可建议学生多与同学交流沟通,尽量抽时间参与一些小组实践性活动等。这部分内容应作为导学方案中的重点来介绍,通过将每种学习路径及其方法进行详细梳理和总结,使不同年龄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能结合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真正实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目的。6.课程考核说明包括对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等的形式、比例、命题原则、试题类型等进行说明。如果缺少这一部分,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教学过程。7.导学内容及进度安排包括网上(网络导学)与网下(面授导学)导学内容及相应的学时安排,便于学生安排学习时间。8.除教材之外的其他学习参考书目。

(四)方案内容———体现教材、学生、资源、媒体的融合

个别化自主学习是远程开放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也是开放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即通过网络(电话网、计算机互联网)、媒体(文字、音像、光盘、软件)及email信箱、BBS网上讨论、直接课堂及面授辅导等优化组合形成的学习环境进行。开放教育中使用的学习资源是教师预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编制好的书本、课件或电视教材,一切预先由教师主导,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处于导修、导学地位,而学生则主要依靠多种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学生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这一特殊的学习方式,需要在教学中采用各种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在导学方案内容上,要体现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资源的情况及其融合运用。这不是简单的堆砌、罗列,而是要真正围绕所导知识点将三者融合为一体。具体表现在“导学内容及进度安排”中,将“学习支持服务”、“学习资源介绍”等内容与知识点结合起来。例如,第1周-第2周(2月25日-3月10日)学习要求:1.熟悉四川电大教学平台的使用。登录四川电大教学平台;2.熟悉《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平台的使用(后备注使用方法介绍);3.在《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论坛发一个帖(后备注发帖网址及发帖方法)。

(五)考核安排———过程完整,体现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导学方案中不能缺少考核评价的部分。这部分要在设计时能照顾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需求,并体现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内容、资源利用、学习方法等情况。同时不能只重视形成性考核或终结性考核中的某一方面,而是要有两种考核方式的结合。

三、对导学方案设计的建议及启发

通过以上对优秀导学方案的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笔者认为,导学方案的设计总体上应满足以下基本原则,即“两个一体”、“三个完整”、“三个关系”。

(一)两个一体

1.导学、自学、助学三位一体导学方案是面向学生、为学生服务的,因此要围绕如何高效引导学生查看、学习、利用学习资源来设计。其次,方案要充分体现导的特点,即学生能在导学方案的指导下,根据其中提供的教学资源、学习方法、知识点分析、扩展阅读、学习路径等内容完成自学,而不是一份供教师使用的授课教案或是课件。再者,方案在呈现方式上要力求生动、明确、简洁、清晰。对于部分信息可采用附件、超链接的方式指明学习路径。2.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资源融合一体在导学方案中将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资源融合一体,体现了哲学的系统论观点。系统论是按照系统科学的理论和观点,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来解决认识和实践中各种问题的总称。系统方法要求人们,把研究对象看作为一个整体,把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看成一个总体过程,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系统论着眼于整体思考,追求整体最优,倡导从总体上进行思维,提供解决复杂问题的钥匙,为人们提供了制定系统最佳方案以实行优化组合和优化管理的手段。将导学作为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来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资源等均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只有将它们融为一体,才能充分体现与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实现导学的教学目的。在学习内容上,要体现个性化、多样化。个性化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维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首要因素;多样化才能给予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多媒体一体化教学材料的设计需要教师发挥更大的创造性,对知识信息进行融进了个性、思想、理念、方法的再加工、再创造。而经过重新组合整理、具有多元性的新的知识信息系统,其设计越细致越充分,制作质量越高,教学活动中的面授辅导和答疑的工作量就会越少,教学质量就会越高。

(二)三个完整

1.导学基本框架完整导学方案中既要包含导学的基本要素(详见上述“导学基本框架”);又要体现对课程基本知识点的覆盖。2.学习考核、交流反馈系统完整导学方案中除了包括对学习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考核安排,还应涉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反馈系统建设。例如,可以通过网上信息传输手段,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交互反馈的服务体系。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下发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辅导材料、自学方法指导等,并进行网上答疑,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要求、建议,并依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随时调整、完善和更新已有的多媒体一体化教学材料。3.省、市、县三级助学完整课程学习的导学支持应着眼于全系统教师(或教学平台),因此导学作品中应体现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或问题时,可分级向省、市、县三级教师(或教学平台)咨询求助,实现省、市、县三级助学完整。

(三)三个关系

1.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要力争表现出将导的创造性留给教师,提倡教学创新,呈现形式多样化;把学的自主性还给学生,明确学习路径,使学生清楚学什么、如何学、怎么考,以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处理好相关教学文件的关系要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导学方案等关系近似性强的教学文件做定位梳理,侧重体现其不同作用,避免内容的重复(必需重复地方可采用附件、超链接的方式查看)。教学大纲是依据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目的、任务,规定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体系和范围的基本纲要和指导性文件;教学设计方案是教师进行教学,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是教师安排教学活动的依据。应对教学大纲、设计方案、导学方案等。3.处理好网上学习与网下学习的关系网上学习与网下学习(面授、小组学习、实践活动等)应合理搭配,在方案中体现出两者的明确分工,不能顾此失彼。

广播电视学范文第10篇

“十二五”期间,江苏泰州地区农广校累计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19万人次,举办农业工种职业技能鉴定1.2万人,开展中职学历教育8510人,联合办学招生3060人。一大批学员已成为农业科技示范户、种养加能手、农村经营能人、能工巧匠、农村基层干部,一些优秀学员成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等。但在近几年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泰州地区农广校教师却感觉到农民学员越来越难教,不少农民学员却感觉到教学脱节的现象越来越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学员主体地位未能充分发挥。学员(农民)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等教育者是学习活动的主导。在教学过程中,两者的工作全部被教育者替代、包办,农民的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次,教学对象的组织工作处于半封闭状态,供需(求)脱节。目前,农民教学活动没有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开发,而是由政府组织,由政府指定安排参学人员,学习成为一种政治待遇,与基层干部关系亲的,学习机会就多,而真正想学习的农民却可能没有能接受到教育培训。

二是教师素质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泰州地区现有农广校5所,其中市级分校1家、县级分校4所,共有专职教师57人(其中正高、副高、中级、初级职称人数分别为3人、19人、23人、12人,占比分别为5.3%、33.3%、40.4%、21%),中专及以下、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分别为2人、10人、43人、2人(占比分别为3.5%、17.5%、75.4%、3.5%),平均年龄51.2岁,农业专业毕业的98.3%。由于诸多原因的限制,农广校专兼职教师年龄偏大,不少教师懂“农业”不懂“教育”,懂“过去”不懂“现在”,懂“书本”不懂“实践”,有“知”无“能”,出现了“老师讲的老百姓不需要,老百姓需要的老师讲不了”的尴尬局面。

三是缺乏有效的培训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方便农民,农业部门集中农技人员采取集中理论讲课的形式下乡开展教学。集中授课具有受训学员多、信息量大、简便易操作等优点。在当时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这种形式确实对农民教学、农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时至今日,农民更高层次的需求不断出现,对教学的内容、形式、实效性等方面的要求、期望不断提升,传统“填鸭式”课堂讲解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农民学习特点,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学习者(农民)处于彼此独立的状态,忽视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导致了教学效率低、效果差。

四是教学活动“利益化”。受利益驱动,一些办学机构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注重利益回报,追求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社会效益、轻视教学质量,培训内容方式单一,大多数以理论授课为主,因人、因时、因具体情况而采取的富有针对性的实际操作、现场指导较少。

五是缺乏科学性的质量评价体系。实践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教学效果应该以“增收幅度”“种养规模增长”“技能提升”等客观现实的标准来评判。但事实上,为尽早实现“农民现代化”,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农民教学“”式的追求进度、数量,“农民被现代化”在当前已经成为“常态”;缩短教学学时,教学规模盲目扩张;纸质资料的完善程度成了检验农民教学质量、效果的主要标准。

化解教学脱节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运用管理科学和教学论的原理与方法,充分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对教学过程各要素加以统筹,使之有序运行、提高效能的过程。教学管理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还包括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管理等基本内容。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正常运行的基础,有助于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能促进教师不断发展提高,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直接影响着学员的质量和育人目标的实现。

对农广校而言,“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特别是驾驭课堂和指导实践的能力,提升教学培训质量特别是促进农民增收、提升技能的能力”,双“提升”是农广校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那么,如何实现“双提升”?

一、端正办学思想

农广校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应更多承担公益性职能,应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应规范、科学、合理用好用足经费。农广校的教师必须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在学习借鉴普通中高等职业教育经验、理论、模式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地位、作用、实际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结合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教学理念,并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之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下理念:

1. 创新教育观念。“文凭观”向“技能观”转变,牢固树立技能培养观。不少教师认为,中职教育目的就是给学员一张毕业文凭,对尚未就业的青少年而言,文凭会发挥“敲门砖”的作用。殊不知,对已就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文凭背后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培养优秀技能人才,更需要学校领导者创新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这是培养优秀技能人才的基础。要围绕“提高学员职业技能”这一中心,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实习基地、评价标准、师资队伍等各方面全方位推进改革。

2. 改变师生关系。从“教师包办”向“教师主导、学员主体、教师服务”转变,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一致和统一,现代教学理论早已阐明,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员是学习的主体,而在实践中要真正做到发挥学员主体作用、体现学员的主体地位却并非易事,其中既有教学思想方面的问题、也有教学艺术方面的问题。要做到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必须在教学中满足、发展学员的需求,根据每门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教学目的,注意把教学任务与学员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要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必须培养学员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法指导,根据学员、教材和生产实际由浅入深、及时点拨、渗透总结,通过学员的掌握,让学员形成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要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改进教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重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为了更好地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为教学主体服务,教师必须不断地改进教法,同时,教师应设法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以便通过师生的共同劳动来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每次教学完成给学员一个思考、交流的机会,鼓励学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去总结、分析不完善的地方,启发学员自己补充。

二、提升教师能力

1. 2016年3-7月,泰州市农广校开展“不同教师同一班级同一内容教学、同一老师不同班级同一内容教学、教师同一内容不同班级交互教学”等一系列教学试验(试验情况及结果见文后附表)。试验结果表明,教师TA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教学内容对学员生活、生产有帮助,教学效果好。教师TA是乡村中学退休中文教师,大专学历,熟悉农村、了解农民,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中文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语言生动幽默,课堂互动性强、气氛活跃、案例直观,教学深入浅出、驾驭能力强;整个教学符合农民学习、认知特点;教学中采取“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介绍―结合理论剖析案例―案例总结形成理论―理论指导下解决新问题―总结并指导农民生活生产中的注意点”。教师TB是农广校专职教师,硕士研究生,中级职称,有一定中文基础,从事教学工作多,但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中心、忽视学员的主体地位,以书本为中心、教学脱离学员生活实际,以教案为中心、教学过程沉闷无趣,集中反映了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

2. 试验结果表明,当前农民学员喜欢、并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师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⑴了解“三农”,特别是要了解农民需求。

⑵有较强的教学、农业专业业务水平,特别是有较强指导农民生产的能力,能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生产难题。

⑶愿意亲近农民,和农民有感情,真心为农民服务。

3. 农广校教师需要着力培养以下能力:

⑴调研能力。通过进村入户充分调研、了解农民学员思想实际、学习能力、生产实际,准确了解农民学习需求,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教学方向,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围绕农民需求办学”,实行“订单办学”“按需施教”,讲授农民想学并对增收致富有帮助的知识、技能。

⑵指导能力。农民是现实的农业从业者,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必须熟悉产业,熟悉生产全过程,必须具备指导农民从事生产的能力,要能把党的方针政策、最新的实用的科学技术、管理知识和先进理念、方法传授给广大农民,不断提高其素质,直接有效地把科学技术、知识技能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

⑶教学能力。首先,要走进农民、学习农民,有组织、有计划安排教师与农民“结对攀亲”,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教师真正“接地气、壮底气、拜人民为师”,在广大农村、在人民群众中磨炼意志、锤炼品质、提高能力。包括:学习农民的语言;学习农民的思维,会用农民的方式交流;学习农民勤劳、善良、坚韧的品德等。其次,虚心向教育行家学习,提升教育教学技巧,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再次,积极开展、参加听课评课、现场模拟等校本级教研活动。第四,精通1~2种种植、养殖品种相关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全部关键技术。第五,积极开展现实问题研究,实践方能求得真知。农广校教师要积极开展现实问题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向实践求真知,搭建理论与实践对接平台,进行课题研究,要把问题研究作为提高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有力抓手。

三、积极进行改革教学

1. 教学坚持问题导向原则。美国成人教育界著名的理论家和实践者马尔科姆・诺尔斯认为,成人教育不应以学科为中心,而是以实用为中心、问题为中心、生活为中心。美国成人教育专家格拉顿说:“有人简单地认为成人教育就是使成人达到普通教育的程度,其实比这更重要得多的是这样一种教育,它面临的是作为成人的人,并且设计用来帮助他们生活得更成功。这是成人教育的真正战场。”农民教学必须要遵循“因需施教、学以致用”的规律。农民教育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充分考虑农民实际需求。

开展农民教育必须坚持问题原则,要坚持做到“一课一问”。 农广校教学应围绕“教什么”,完善教学布局,发挥导向作用。问题从哪里来?一是自己周边同志、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学员希望通过教学可以解决的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三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在哪里、问题在哪里;四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哪里。通过细致归类和深入分析,从而研判出学员真正的需要是什么,主要困惑又在哪些方面。有了问题,教学工作才会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开展起来。根据问题制订针对性更强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各班次不同特点,再细化教学计划,以增强教学效果。

2. 坚持围绕产业办学。农民要致富,必须要有产业载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学要促进产业发展,通过教学,能发展、壮大当地特色、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吸引农民从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粮食安全”“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另一方面,教学通过产业来进行,教学的价值目标通过具体产业来实现,坚持把学办在具体产业上,避免空洞的“说教”,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农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因此,一方面教学形式要注重实践性,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农民,走出教室,走进田头,走上生产一线,通过现场观摩和示范,进行田间指导和实地操作,让农民在真实的生产情境中掌握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内容注重实践性。教学要从农民需求、从生产实践需要出发,围绕实际问题讲解,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3. 确定科学教学方式、方法。坚持方便群众、服务群众,把教学班办在“村头”、“田边”,办在群众身边,“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授”,“走出来”“沉下去”、主动“送教上门”、主动服务、随时解决生产难题。农民教学要“量身定做”,根据农民的兴趣爱好、发展愿望、个人特长等制定经济、专业、细致、全面的培育方案。培育方案需要明确其发展的产业种类、规模、采用技术、销售渠道、效益预测等内容。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充分利用农闲、生产关键时间和农民最需要指导的时间,聘请优秀的农业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种养能手,通过“传、帮、带”、“一对一”、个别指导、小组帮扶等多种方式进行全程实时指导,促使其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基础知识和技能,逐步培育成为以农业生产为职业的新型农民。

四、注重学员研究

农民教育活动要取得实效,必须要充分了解农民,了解农民教育的特点,探索农民教育规律和提升办学实效的有效途径。农民教育与全日制普通教育不同,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 教育目的不同。全日制普通学员教育过程的设计是从学科专业角度出发的,目的是培养掌握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主要培养未来的从业者、将来的生产力。而农民教育则不同,它是产业教育,是围绕一项或几项具体农业产业开展的教育,目的是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提升农民素质、增强农民致富本领,因此,其教育对象是现实的劳动者,开展的是解决实际生产难题为主的“问题教育”、增产增收教育。

2. 教育对象不同。青少年是全日制普通教育的主要对象,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可塑性强,学习能力、知识结构、教育动机、社会经验相对一致。农民教育的对象是农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返乡青年等,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生产实践经验,学习目的、动机相对明确单一,且已有的经历、经验会影响教育的过程进度和效果;由于经历不同,因此农民接受教育的需求内容呈现多样性。

3. 教育内容不同。普通教育一般以本专业系统的理论教育为主,培养学员专业思维、专业技能。农民教育内容却十分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十分注重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4. 教育方式不同。普通教育对象的知识理解接受、抽象思维等能力相对强,课堂教学等非直观教育教学方式对绝大多数学员学习的影响不大。农民学员喜欢现场观摩、田头示范、一线指导和实地操作等实践性强的直观性教学。有效开展农民教育需要走出教室、走进生产一线,采取一线教学法,要坚持生活化原则。

5. 组织难易不同。普通教育对象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社会经历等相对整齐,专业学习需求、意愿、兴趣相对接近,且实行全日制办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学员组织纪律性、学习意愿、可塑性强,教学工作容易开展。但农民流动性强、组织纪律性欠缺,教学组织难。

五、富有实效的考核评价

上一篇: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范文 下一篇:广播电视编导毕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