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2:50:31

公司管理论文

公司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在许多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的管理学院通过国际MBA教育合作项目开发的MBA教育在国际市场。同时,国际业务发展迅速,由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八妹妹群欧洲国际商学院很受跨国公司的欢迎,在世界各地的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其高层管理教育已经进入了世界。同时追求国际化,MBA教育在发达国家也很重视符合本国国情,强调所谓的“本地化”的全球化趋势下MBA教育。

二、企业运作实验管理分析——以硕智管理咨询团队为例

1.项目背景。

安徽科技公司是一个典型的快速增长的生产企业,成立于2009年,公司近年来发展迅速,业务快速增长,市场前景,营业额2012美元。但在这个欣欣向荣,繁荣的表象背后,高速发展,公司的内部管理水平不扩大规模的提高公司的性能,和改进的同步。创业公司灵活和移动期间,容易协调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公司的操作需求,这一次在中期模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绑定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公司越来越多的挑战。管理已逐渐成为公司快速发展的瓶颈。引起了公司领导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公司高层迅速做出决定,邀请上海硕智为公司的管理问题,并帮助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生产运行系统,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保证。

2.项目思路。

2.1硕智管理咨询团队采取驻厂式管理诊断模式。在本项目中,硕智咨询团队利用科学的管理诊断模式,对安徽某技术公司全面地管理调研诊断,将管理问题浮现,并形成《管理诊断报告》,提出改善思路。

2.2理念和稳定的交叉训练。帮助安徽科技公司员工部门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打破以往建立的思想过程,识别在项目开始启动的智慧为客户培训过程的概念,系统地描述和解释的概念流程为客户的思想过程,流程管理的优势,规范和优化流程管理工具、方法等。

2.3管理咨询项目中,我们针对技术公司在安徽的现实缺乏书面规范过程中,对公司所有的活动和梳理,分析和业务流程的集成应用建设,优化方法,和其他部门一起为公司的主要业务活动建立的主要活动文档化的过程,规范、高效运行奠定基础。从点选择关键流程,完善和优化。关注的月度生产计划相关部门多次与客户沟通的基础上的情报咨询团队认识到流程优化以下工作:(1)市场和订单管理作为重要环节流动方面,提出了检验要求在销售订单的准确性。因此,改变了过去主要拍头,确定生产计划的方式,而不是销售市场模型来指导生产经营计划。通过销售预测的准确性提高生产计划的准确性和支持计划。(2)使用一些流程分析工具和方法,取消或合并前不升值过程的一部分,以提高流程效率,降低过程成本。(3)每个工作环节的过程节点,和相应的过程以确保规定时间顺序。(4)责任被定义为每个工作环节流程部门和岗位职责,使每项工作可以实现。(5)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参与部门提出了相应的工作质量的评价指标,为检验的流程执行奠定基础。(6)过程是设计用于在表单,模板,如工具、流程执行的降低成本,保证流程执行的质量。

公司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1扎实推进管理提升,工程聚焦安全稳定,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安全生产大于天。公司成立“安全管理提升”活动领导小组,细化41项活动内容,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安全职责、“两票”管理、安全培训、工程发包和外来人员管理、反违章工作等规章制度和标准共35项,及时下发现行有效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目录。深入推进“农村用电安全强基固本工程”。细化完善用电安全宣传、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管理和居民表后设备安全告知等工作措施,印制并逐户发放了《家用保护器告知书》,切实提高农村用电安全水平。加强农电队伍安全培训,开展“安全日”活动、实施《安规》考试、安全培训活动,提高农电队伍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意识。

2.聚焦电网建设,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实施“精品工程”。因地制宜解决低电压和地埋线问题,采用过渡性改造和农网升级高标准改造相结合的整治方案,采取增容、布点、调台步、平衡三相负荷等方式进行改造。强化项目审计。对农网建设和改造工程实行“必审制”和全过程审计。推广“四新”技术应用,加强农村智能化台区建设,逐步实现运行监测、负荷遥测等数据信息在线实时采集。开展“百问排查”。建立问题明细台账,按期完成整改对国家电网公司农网工程涉农收费有关规定进行提炼,印制《农网升级改造工程“五严禁”》卡片,组织供电所人员及外包施工队人员认真学习贯彻,确保执行不出现偏差。聚焦畅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提升优质服务形象。打造绿色通道。妥善解决好政府、企业和居民等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民生工程、新城区建设、招商引资项目等开辟绿色通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乡镇供电所管理问题排查”“供电服务突出问题整治”等活动,着力解决供电服务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打造居民“十分钟交费圈”。大力推广社会化代收业务,与银行合作开通了网上银行交费,完成交费地图建设,新增POS机划卡业务,全面实现了“十分钟交费圈”和“村村有交费点”目标。打造“一条龙”服务工作机制。从业扩报装、停电检修、故障报修,到停电催费、服务投诉等环节,建立完善供电协同一条龙服务工作机制。加强业扩报装管理,严格兑现各环节服务承诺时限,杜绝发生客户工程“三指定”行为。营销业务全部通过SG186营销系统流转,各环节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工单、时限和要求办理。

3.聚焦队伍素质建设,提升员工干事创业动力。认真组织参加省市公司供电所长和新入职农电用工培训、供电所人员调考、供电所人员岗位知识和业务技能竞赛。加强培训需求调研,通过开展技术竞赛、导师带徒、精品教案、送教上门、结对帮扶等方式,广泛开展各层级岗位练兵活动。严格执行年度应试制度,检验农电工学习成效。健全供电所人员成长与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和岗位标兵的培养及选拔任用,促进一线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取证比例。结合“三定三考”工作,开展供电所全员绩效管理,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切实发挥正向激励作用。

4.聚焦执行力建设,提升依法从严治企水平。严格大局意识、一盘棋思想,强化工作协同监督。对各部门、重点岗位、重要工作进行风险评估,在公司和供电所两个层面成立监督委员会,对日常工作进行全方位监督。严格执行管理标准,常态化、标准化实施供电所“星级晋阶”创建。重点推进调控运行、运维检修、规划计划管理;按照标准化示范供电所基础设施建设要求,优化配置办公和服务设施,配置生产服务车辆,建设改造职工培训室、阅览室、活动室、营业厅、工器具室、备品备件室,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严格制度执行,规范管理行为。全面清理现行制度标准和工作流程,严格各项工作闭环管理,建立职责、流程、制度、标准、考核“五位一体”机制,实现技术标准全业务覆盖、管理标准全流程覆盖、工作标准全岗位覆盖。

5.聚焦载体建设,提升关键业绩指标。以“星级晋阶”管控基础管理行为。制定供电所“星级晋阶”工作实施细则,整合运检、营销、安全等专业对乡镇供电所日常工作最基本的管理要求,形成供电所管理综合评价标准,根据标准将乡镇供电所分为1~5星级共五个等级,并对各星级供电所实施动态考核评价。以“同业对标”管控关键业绩指标。认真学习宣贯省公司乡镇供电所同业对标指标体系,深刻理解安全、运维、营销、服务、队伍建设方面26项指标内容及意义,并将每一项指标分解落实到岗位,明确责任人。按月、按季上报对标结果,由相关专业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对标数据审核和指标分析,分类定位优势、潜力、弱势和高权重指标,分级制定指标巩固提升和攻关保证措施。以“抓两头带中间”促进共同进步。坚持实行由点带面的整体推进,要求各专业、各供电所以“分年明确重点提升目标,分季集中诊断重点目标,分月分析重点目标进展”的“三分思路”实现同步提升。开展职能部室与基层供电所的“结对”活动,为供电所进行全方位“把脉问诊”,职能部室明确专人负责“帮扶提升”工作。开展供电所之间先进单位和后进单位的“帮扶”活动,帮扶供电所派出技术骨干到被帮扶供电所蹲点培训,被帮扶单位派员到先进单位跟班学习。

二、总结

两年来,通过实施县公司管理提升工程,肥西县供电公司各项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同业对标持续保持全省前列,并荣获国家电网公司综合管理标杆单位。完成“国一流”8年以上复创工作,公司被重新授予“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称号。电力员工在进行架线作业。

公司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预算管理就是指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预算调整与预算分析考评等整个过程的管理。

二、联合利农科技有限公司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预算管理组织架构体系不建全

公司单纯认为预算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各部门只用报各项费用数据即可。没有全员参与的意识,各部门没有专员来跟进日常预算的执行情况,有的是部门经理自己,有的是部门文员,随意性很大。在编制预算费用时候,分管部门的副总为了不让费用超预算,拿到最后的预算考核分数,可能多报预算,公司的总经理不可能事事具察,财务部预算专员的权利有限,对预算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做到很好的协调处理,财务总监和其他部门的沟通也无法做到经常性和有效性,这样的结果是导致非但不能通过预算控制费用,反而使支出显得“合情合理”,因为“预算会议通过了”。

(二)预算参与人员没有经过较系统培训

公司预算参与人员除了部门负责人外,有的是安排部门文员来跟进。这部分人员(包括部门负责人)都没有进行系统培训。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问题较多,经常出现较大漏洞。比如:用工时推算工人需求人数的计算方法存在漏洞;费用归类有的归入无效消耗,有的归入低值易耗品开支等。仓储部在登记其他出库时把本该计入固定资产的项目费用化,而且整个预算编制、执行、考核等都没有一个标准规范性文件给各部门来参考执行。

(三)预算管理制度流程不清晰,有待规范

(1)公司预算控制流程上缺乏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规章制度来对预算控制执行加以规范,使得预算管理人员没有一个可供遵循的标准,从而影响预算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如:费用开支是否超出预算,可能因为费用归类问题,之前预算到其它科目,而财务审核又归入另一科目,以致造成有一部份项目出现超预算开支,而另外一些项目却有预算无开支。(2)财务部在审核预算时,因为没有权限,超支无论大小、类型都要呈报给财务副总审批。有的采购可能因为是生产急需,部门领导就直接拿去给总裁批了就执行。这就造成预算监控、预算调整十分混乱。

三、己女进联合利农有限公司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建立起从“公司高层”中层部门负责人“基层部门预算员”的三层组织架构体系,明确各架构人员的分工与责任,充分调动各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主动性。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中只是一个具体的监督执行部门,主要发挥督促和指导各部门预算工作的作用。公司高层人员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职责是对下属部门的预算负责。确定各部门在编制预算时提出的相关指标是否合理,费用开支是否必需,是否与公司的预算管理目标一致;协调确定相关部门在一些模糊费用或权责发生时的责任归属。中层部门负责人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职责是要详细了解预算编制、执行、考核的过程。清楚每项预算开支的来龙去脉,在日常预算执行过程中自主进行监督,并对出现的预算差异做出合理解释。基层部门预算员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职责是要详细了解预算编制、执行、考核的过程。辅助中层部门负责人编制预算,并对日常开支情况及时汇总跟进,及时将预算执行情况第一时间反映给部门负责人,使预算控制从基层部门就开始。

(二)加强预算参与人员的培训

预算参与人员的培训应当针对不同架构人员进行不同要求的培训。针对公司高层,主要是针对预算管理目标、预算管理的流程、预算的执行控制过程、预算的指标对整个预算的影响方面进行培训;针对公司中层部门负责人,就要针对该部门的预算编制、费用开支项目归类等,以及如何及时进行预算控制进行全面详细培训;针对基层部门预算员,不但要培训前述中层部门负责人的内容,还要特别针对各表格如何填写,日常工作中如何辅助部门负责人进行预算控制方面进行培训。

(三)确定合理预算指标提高预算编制的可靠性

不同预算内容应选用不同预算编制方法,既要避免过繁过细,又要避免因循守旧。(1)针对销售预算和生产成本预算,应增加滚动预算。从而避免因为市场波动性关系,使得预测准确性与实际相差太远,影响到对部门的业绩考核,并最终影响整个预算管理的主观能动性;(2)对费用项目应将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相结合。比如:维修费用可以与产量、机器使用年限等因素挂钩,考虑使用增量预算编制方法。(3)费用预算应避免过繁过细,过繁过细的预算导致各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余地,这会影响到企业运营的效率。究竟预算应细微到什么程度,必须联系到授权的程度进行认真酌定。

公司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莆田物流公司致力于向着为发货方和收货方提供物流劳务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不断发展,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开发了一套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物流各个流程的紧密衔接,为客户提供货物从发货地到收货地整个物流活动的服务。下面将以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为中心,结合系统运作的各个环节来对莆田物流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

1.1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莆田物流公司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从功能上分为办公、运输、车辆、财务、查询、运营和设置7个子系统,其中的运输子系统包含有托单、调度、跟踪、到货等模块。各个子系统以所包含的基本功能模块为主相互协调运行,为莆田物流公司的正常运作奠定基础。下面结合公司业务对运输子系统中的主要模块进行分析。

1.1.1托单管理模块

托单管理是将数据录入系统,保证运作数据在流程中准确无误的模块。该岗位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系统中数据的准确性,因此该岗位的主要责任是将托单信息快速和准确无误的输入系统,为全网数据共享奠定基础。

1.1.2调度管理模块

该模块实时体现本地货物情况,计划安排车辆进行多点接车或拼车配载,并保证车辆的安全性。为登记进场车辆、安排装车、打印装车清单和运输合同等工作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工具。在选择相关车辆后,由调度确定的需要由该车辆运输的货物信息将全部显示在车辆配载的页面上。

1.1.3跟踪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对运输的货物及回单进行全程的跟踪,并记录相关的状态。跟踪管理员岗位的主要责任就是记录有关状态,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向相关领导进行反映。跟踪本地发出的运输车辆,记录车辆跟踪时的地理位置,根据延误情况修改车辆到达收货地的时间,记录车辆事故。

1.1.4到货管理模块

到货管理是运输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到达的车辆进行货物验收入库处理,然后安排工人对到达车辆上的货物进行卸载,卸货完成后进行确认。在实际工作中,接车验收货物时,应对中途卸货的签收单进行验收,以避免出现监管漏洞。

1.2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莆田物流公司现形成以“莆田往华南、莆田往华东”为主的精品运输线路,以及在国内设立各大网点来完成莆田至全国境内的配送服务,各大网点均通过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跨公司数据交换,实现了物流信息的无纸化传递。

1.2.1货物托运流程

该系统业务从发货地的托单管理模块出发,利用托运单将货物从发货地托运到收货地。托单录入完成后进行货物交接,收取相应的运费后货物进入配载管理,由工作人员进行货物配载装车确认后安排发车,随后进行车辆全程跟踪。若有安排下线运输,则货物交接时进入下线管理,选择承运方安排发货并进行发货确认后再进行车辆全程跟踪,到达车辆货物将回单寄回发货地。

1.2.2货物到站流程

车辆到达收货地后进行接车验收工作,由到达部提领员电话通知客户提货或者安排司机配送货物上门。自提客户提货时确认收货人身份并签收,若有提付运费则收取相应运费后将相应回单寄出。若客户需要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则交由调度人员安排车辆进行货物配送。

1.2.3货物配送流程

当货物到达收货地后,按发货客户的要求将已签收的回单进行整车寄回发货地,连同下线物流公司已签收的回单也一并签回发货地。发货地收到签回的回单后按下线回单和整车回单分类,在系统中进入回单管理,确认收到的回单详细信息后进行财务结算。

2建立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莆田物流公司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该评价指标体系是综合考虑莆田物流公司目前系统的运行现状,并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从系统技术水平、性能、效益价值、和操作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2.1系统技术水平

(1)目标规划实现度:在评价时根据最终建成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对预期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2)软件质量:在评价时针对系统所使用的开发软件在使用过程中是否达到预期成果;(3)资源利用率:可根据系统在对数据库、软件、硬件、外部设备等各类资源的利用程度进行评价。(4)先进性:在评价时根据系统在总体开发设计上是否具有先进性以及在软件技术上是否先进。(5)经济性:在评价时可参考系统从开发至运行所需消耗的资源大小等。

2.2性能

(1)系统可靠性:在评价时依照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容错能力来判别。(2)可维护性:在评价时依据系统对出现的错误进行确定和可修正的能力。(3)安全保密性:在评价时可根据系统网络抵抗干扰破坏和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以及数据是否加密。(4)可共享性:在评价时可依据系统内数据是否可跨公司跨部门共享。

2.3效益价值

(1)直接经济效益:在评价时比较系统的使用过程对整个物流运作所带来的经济利益。(2)系统利用率:在评价时从系统从设计到运行中各模块功能的实现程度方面考虑。(3)用户满意度:在评价时主要考虑是在适当的时间、地点将货物送达或客户投诉情况。(4)社会效益:在评价时主要考虑系统使用后所达到节能降耗的程度。

2.4操作

(1)输入、输出标准化:在评价时可根据系统内输入的信息与输出是否存在出入。(2)界面友好与方便:在评价时主要考虑系统操作界面是否遵循以人为本。

3系统评价方法与模型系统综合评价比较成熟的方法

有关联树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可知系统的评价指标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复杂化体系且大多为定性指标,指标评价标准具有模糊性需要进行量化处理,因此选择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实现对系统的评价。

3.1确定评价对象因素集和评语集

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所包含有两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因素集为X=(X1,X2,X3,X4),X1表示系统技术水平指标、X2表示性能指标、X3表示效益价值指标、X4表示操作指标;各二级指标因素集为Xn=(Xn1,Xn2,…,Xni),,其中i为各二级指标的个数。评价等级的制定是为了实现定性指标的定量化。专家以10分制评分标准将定性指标量化,从而确定具有连续等额标度的评语集V=(9,7,5,3),其中“9”表示优、“7”表示良、“5”表示中、“3”表示差。

3.2确定指标权重

在指标权重的确定上选择应用层次分析法的方根法来计算。其中准则层为元素Bi指标,而方案层则为元素C指标。以A-B表示准则层元素Bi(i=1,2,3,4)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综合评价A的重要程度的判断矩阵,以Bi-C(i=1,2,3,4)表示方案层元素C对准则层元素Bi(i=1,2,3,4)优劣程度的判断矩阵。在构造判断矩阵时,根据表1所给的重要性标度值来确定,并通过设计调查表以问卷的形式发给评价人员。回收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后再根据方根法求出各层指标的重要性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最后根据公式C.R.=C.I./R.I.进行一致性检验。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

3.3确定模糊矩阵

模糊矩阵的确定是通过邀请莆田物流公司中10位具有丰富物流从业经验的专家来对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进行逐个评价,按照给予评语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建立隶属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后得到价值隶属度指标。对莆田物流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建立综合评价模型!B=W•!R,其中W为上步骤层次分析法算得的权重向量,!R表示相应指标层的隶属度矩阵。

3.4二级指标综合评价

通过计算结果可知,莆田物流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评分为7.2分,表明该系统评价为良,体现了该公司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设计出可实现物流运作基本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其中操作得分最高为7.6分属良好,具体观察隶属度评分表可发现,各评分人员对于系统是否操作方便、输入输出是否标准化较为满意,体现了该系统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系统技术水平为6.8分是其中最低,问题出现在软件质量和先进性未能得到评价人员较高的满意度,由此暴露了该系统在技术上亟待提高,需要提升软件质量并增加对信息技术的研发和使用。性能得分7.3分,其中可维护性未能得到专家的好评,需要不断对系统进行更新维护来提高作业效率。效益价值得分7.4分与性能不分伯仲,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正体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以为顾客服务和企业管理为主的原则。

4结语与讨论

通过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发现,莆田物流公司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水平落后主要表现在:公司采用人工手写方式完成托运单的录入工作,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托运单信息出入;而且拣货管理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持,导致货物在装卸过程中频繁丢失等。因此该公司应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发一套多功能高效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从订单开始,在经济可行的前提下引入条码技术,减少人为误差;在货物管理方面可采用RFID进行货物识别跟踪,最大程度上避免丢货窜货现象的发生。在配送管理方面,可采取最优路径进行货物配送,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建立和发展第三方物流系统,对于企业向网络化、信息化和系统化方向发展有极强的促进作用。莆田物流公司在向着第三方物流不断发展的道路上,需要不断引进和学习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信息化物流服务,从而保证企业自身的稳定发展。

公司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1.调查问卷的设计和样本

选取为了进一步了解威高公司现行中层管理者绩效管理体系的现行情况,对公司各个部门的中层管理者就绩效管理各个环节的满意度和认可度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绩效考评指标、绩效考评过程、绩效考评结果。调查问卷针对中层管理者进行发放,公司各部门经理和副经理发放纸质问卷,总经理和各科室发送电子版,共计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共46份,问卷有效率为92%。

2.调查问卷的信息收集和分析

在对回收的调查问卷信息进行统计后,得出如下结果①对绩效考评指标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23%的人认为考评指标设置非常不合理,42%的人认为考评指标设置与工作不相符,58%的人同意对现有考评指标进行修正,51%的人认为考核指标主要是考评其业绩指标。②对绩效考评过程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26%的人认为上级对下级考评不公正,16%的人认为上级与下级在考评过程中不进行任何沟通,13%的人认为考评过程中的工作与考评指标不相符,6%的人认为绩效考评完全无法反映真实的工作绩效。③对绩效考评结果应用的认知。调查的结果显示:10%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考评结果,45%的人认为考评结果只是用于薪酬的制定,6%的人认为考评结果对其没有任何激励作用,5%的人完全不支持绩效管理的推行。

3.威高公司中层管理者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威高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在现行的绩效管理体系下,虽然部门的绩效表现还不错,但是整个公司的绩效表现却很差。根据现代绩效管理系统理论看来,威高公司现行的中层管理者绩效管理体系还存在着大量问题。第一,绩效目标设定不合理。公司在制定中层管理者的绩效目标时,不是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中层管理者身上,造成了绩效目标和公司战略目标的严重脱节。第二,绩效考评的周期过长。公司对中层管理者的绩效考评周期为一年,对考核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保留造成一定麻烦,延误了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发现及改进。第三,绩效考评作用不明显。公司只是将考评结果用于对中层管理者的调整、提拔,和工资、福利待遇的发放;而对中层管理者的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不产生效应,导致了对中层管理者的激励作用不明显。

二、基于战略目标的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化方案设计

1.优化方案设计的基本模型

依据绩效管理系统理论,结合威高公司现行中层管理者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对其进行优化的目的和原则,提出了如下设计思路。首先,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确定公司的年度绩效目标,对其进行层层分解,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确定各部门的关键绩效指标;并根据关键绩效指标的调整,进行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的准备工作。其次,通过绩效辅导、绩效反馈面谈和绩效结果应用,保证绩效考评的有效实施,促进公司绩效的持续改进,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达到公司、员工双重发展的和谐局面。

2.绩效管理优化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绩效管理优化不管是在实施过程还是在结果应用过程,都需要一定的保障措施,保证其达到最理想的效果。首先是高层管理者的推动和重视,保障绩效管理优化方案的顺利推行。其次是建立健全的激励体制。再次是加强中层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培训。最终,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绩效文化,让员工认可绩效管理,营造上下通达的氛围,强化企业文化。通过对威高公司中层管理者绩效管理体系的研究,也给我们一些启示。企业的绩效管理系统一定是循序渐进的,在其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所处的环境以及面临的情况,对绩效管理体系及时作出正确的调整,使绩效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促进企业的发展。

公司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作为国内最大的海相高含硫化氢气田,设计生产能力为100亿立方米/年,而正式员工却只有1400多人。1400多人的员工队伍驾驭百亿立方米硫化氢气田安全平稳运行、高效生产,实践证明油公司管理模式这种新型管理模式在普光分公司发挥了巨大作用。建立标准体系,实现标准化管理是普光分公司成功运行油公司管理模式的重要举措。2011年普光分公司以采气厂为试点,率先建立标准体系,实现标准化管理。采气厂标准体系包含“技术标准体系”与“岗位标准体系”,同时建立了配套的标准化信息查询系统。专业标准体系涵盖HSE、开发地质、采气工程、集输工程、电讯仪控、设备管理、施工验收、计量化验8个专业,收录标准2000余项。“岗位标准体系”涵盖生产办公室、HSE办公室、技术管理办公室、开发管理办公室、设备管理办公室、采气区、集气站、计量化验站、维护维修站等全部科室的所有岗位,收录标准1100余项。“岗位标准体系”中依据标准在岗位中的使用频率、重要程度,划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配套的标准化信息查询系统实现了体系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使管理及操作人员能够快速、准确掌握标准、更新信息,方便及时查询所需标准文本,从而提高了标准化管理水平。在采气厂标准体系运行取得较好效果后,普光分公司相继建立天然气净化厂标准体系、应急救援中心标准体系、生产服务中心标准体系。其中生产服务中心因其特殊性,标准体系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更充分体现了油公司管理模式下建立标准体系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生产服务中心有综合办公室、党群办公室、生产办公室、技术办公室、HSE办公室、工程办公室6个科室,在岗人员40余人,但是生产服务中心业务包括供电、供水、通信、司驾、餐饮、公寓、会务、抢维修、污水处理、保安、保洁等,涉及范围广,而且均为业务外包。制度化、标准化管理是保障40多人的管理团队管理好如此庞大而复杂队伍的前提。而一个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结构紧凑、科学合理、覆盖全面的标准体系则是实现制度化、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为此,生产服务中心标准体系在建立过程中经过多次讨论与修改,最终确定建立专业、岗位、工作三大标准体系。专业标准体系涵盖供电、供水、通信、信息、餐饮(公寓、会议)、车辆服务、抢维修、污水处理、保安、保洁、绿化养护与花卉租摆等11项业务,收录标准800余项。对于有业务,缺乏相关标准的项目,提出了36项制修订项目,使体系更加完整实用。岗位标准体系中,首先对所有科室、业务单位的各个岗位进行字母编号,形成框架体系,再依据岗位职责将相关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各规章制度纳入标准体系,形成覆盖所有岗位,包含各类规范性文件的岗位标准体系。岗位标准体系的建立解决了各岗位工作具体怎么干、如何考核的问题,实现了岗位工作的标准化管理。工作标准体系是在岗位标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提炼精简,将各岗位所有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规章制度依据岗位职责去繁留简,形成一个工作标准,岗位人员只需要依据这个标准就能开展具体工作。该工作标准包括任职条件、岗位职责、职权、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与要求、检查与考核几大部分。覆盖了岗位人员的选用、岗位职责的履行、岗位工作考核所需的所有内容。

二、标准化管理方式用于油公司管理模式的优势

建立标准体系,实现标准化管理可以优化企业管理结构。油公司管理模式属于组织结构划分清晰,责权明确的优越的管理硬件,而完善的标准体系是配套于硬件,保障管理硬件发挥更好作用的软件系统。普光分公司的管理经验也证明这种涵盖技术、岗位、工作三大部分的标准体系确实能够为保障油公司管理模式良好运行提供有力的支撑作用。实施标准体系,用标准进行管理考核可以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由于油公司管理模式专注管理、业务外包的特点,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管理难度,特别像普光分公司这样的外部市场,还存在着人员流动大的问题,管理难度进一步提升。而标准体系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同一业务,不管哪个专业公司负责,管理方都可以用同样的标准进行管理考核,专业公司也可以依据该标准体系有针对性的对自己的队伍进行培训考核,有效避免了因为专业公司的变化,专业公司内部岗位人员的流动而造成的工作衔接中断的问题,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效率。

三、标准化管理方式的推广价值

建立标准体系,实现标准化管理在优化普光分公司管理方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这种模式对于其他油公司管理模式有什么借鉴意义,又有什么推广价值呢?普光分公司的管理模式是油公司模式的典型代表,普光分公司在管理运行中总结出的这些成果经验可以为具有相同管理模式的公司提供借鉴。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实现标准化管理这种方式具有极强的复制性,可以高效快速的为相应的公司所应用,所以极具推广价值。

公司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所谓利率互换是指双方签订一个合约,规定在一定的时间里,双方定期交换以一个名义本金作基础,用不同利率计算出的现金流。这里交换的本金之所以是名义上的,是因为双方并不交换本金,只是用它来计算互换的利息额。

利率互换作为一种常用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参与者能够把固定利率转换成浮动利率,或把浮动利率转换成固定利率,使它们的资产和负债的期限更加紧密及匹配,从而达到规避利率风险、降低融资成本、调整和改善资产负债结构的目的。

在我国,利率互换还是个新生事物。2006年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利率互换市场的正式启动。但它一经出现,就表现出了迅猛的发展势头。截至2006年3月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在推出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成交的名义本金总额就已经达到145.1亿元,其中1年和3年期利率互换的名义本金量为10.1亿元,而5年和10年期互换的名义本金则高135亿元。具体而言,利率互换产品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企业使用任何资金都有其相应的成本。一般而言,不同的公司由于其资信等级不同,在筹集资金时的利息成本会存在差异。利率互换是一种基于比较优势、实现利益共享的交易,即互换得以发生的基础是交易双方关于资产价格的走势的准确性判断具有比较优势,并且在不同的利率借贷市场上具有比较利率优势。其具体做法:持有同种货币资产或负债的交易双方,以一定的本金为计算基础,其中一方以固定利率换取另一方的浮动利率,通过互换,交易一方以其某种固定利率资产或负债换成对方浮动利率的资产或负债。

假设有A、B两家公司,A公司希望借入浮动利率资金,而B公司则希望借入等额的固定利率资金,但它们在金融市场上的融资能力不同,其融资利率水平如下表1所示:

A公司和B公司融资利率比较

固定利率浮动利率

A公司6%LIBOR+40bps

B公司8%LIBOR+80bps

绝对成本优势2%0.4%

相对成本优势A公司B公司

由上表可以看出,A公司融资的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两种利率水平均比B公司低,具有绝对融资成本优势。但通过比较可以发现,A公司在两种利率市场上对B公司的优势不相等。A公司在固定利率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B公司则在浮动利率市场上拥有比较优势,因此,双方就存在了互换的基础。

如果不作利率互换安排,则A公司的资金筹措成本是“LIBOR+40bps”,B公司的资金筹措成本是8%,总融资成本为“8%+LIBOR+40bps”。为了降低融资成本,A公司和B公司可以利用各自的相对成本优势进行巧妙的利率互换,即由A公司借入6%的固定利率资金,B公司借入“LIBOR+80bps”的浮动利率资金,这样总的资金成本为“6%+LIBOR+80bps”,比不进行利率互换安排的资金节省了“2%-40bps”即节省1.6%。如果平均分配,各自可以享受到资金成本降低0.8%的好处,即A公司以“LIBOR-40bps”的利率为B公司支付浮动利率,B公司以则以7.2%的利率为A公司支付固定利率。这样互换的结果,使得A公司和B公司的融资成本均得到大幅降低,而且不会给企业增加任何财务风险,不影响企业的资信状况。

二、规避利率风险

利率互换是一项常用的债务保值工具,可用于中长期利率风险管理。客户通过利率互换交易,可以将一种利率形式的资产或负债转换为另一种利率形式的资产或负债。一般地说,当利率看涨时,将浮动利率债务转换成固定利率较理想;而当利率看跌时,将固定利率转换为浮动利率较好,从而规避利率风险,降低债务成本,同时还可以固定自己的边际利润,便于债务管理。

假设C公司以“LIBOR+1%”的利率从浮动利率贷款者那里借款。由于担心LIBOR会上升,因此该公司与某金融机构签订利率互换协议:C公司以固定利率6%向该金融机构进行支付,而金融机构以LIBOR向C公司进行支付。通过利率互换,C公司将原有的浮动利率负债转换为固定利率负债,将融资成本锁定为7%,从而帮助C公司在利率上涨的市场环境中规避了利率风险。

LIBOR+1%6%

LIBOR

利率看涨时利率风险的规避

相反,如果C公司借入的是6%的固定利率贷款,并且预测市场利率有下跌趋势,那么C公司可以通过利率互换协议将原有的固定利率负债转化为浮动利率负债“LIBOR+1%”,从而实现在利率下跌的市场环境中规避利率风险的目的。

6%6%

LIBOR+1%

利率看跌时利率风险的规避

三、有利于资产负债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就是从安全性和收益性出发,寻求最佳的资产负债结构。利率互换是两个当事人之间定期交换两种名义货币相同、本金相等但利率不同的债权或债务的利息支付。由于交易双方本金相互抵销,现金流只是利息差额的交换,因此利率互换与其他资产或负债结合使用可以改变相关工具的现金流,由此合成所需的资产或负债。通过利率互换公司可以锁定某项资产或负债的未来币种及其利率,使它与该项资产或负债未来相匹配。因此可以在不依赖或不改变存量债务结构的条件下,通过利率互换大幅度地降低利息费用,使公司在浮动利息、固定利息负债以及资产中实现特定的结构,从而调整和改善其资产负债结构。

假设D公司是一家英国企业,每年需要从美国进口大量的原材料用于生产。假定D公司签订了一个5年期供货合同,每年要向供货方支付50万美元的货款。显然,美元和英镑的汇率对D公司的经营业绩有重大影响。英镑升值,D公司盈利将增加;英镑贬值,D公司将遭受额外损失。根据对汇率的估计,英镑贬值的可能性较大,因此D公司需要对汇率风险进行管理。D公司可以在利率互换市场上签订一份英镑利率对美元利率的互换合约,来达到其资产和负债现金流之间的匹配,规避汇率下跌带来的额外损失。

公司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系统公司管理系统会计信息系统

一、引言:

纵观会计发展历史,会计已经从简单地记录事项并向所有者报告管理者经营业绩的阶段演变到向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会计的目标相应地也从报告解除受托责任拓展到优化配置资源。但是,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现状来看,会计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没有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甚至有时还误导了资源的流向,使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与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法规和准则等方面均有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已有诸多成果。本文试图另辟蹊径,立足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共生关系,从理论层面揭示会计信息质量是怎样受制于环境并积极地影响这些环境。作者的观点是,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它同公司的管理结构和治理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在一个管理有序、治理完善的企业中,会计必然运作良好,它为企业内部、外部决策者提供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从经验来看,那些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一般都在企业管理上比较薄弱,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笔者进而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原因是在于我国许多企业缺乏完善、健全的公司管理系统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系统。会计职责的履行和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企业管理和治理结构,只有将会计置于公司管理和治理系统中加以考虑,才能理解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才能找出现实中所存在问题的症结,寻求对症之药。

二、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整合分析摸型

目前,有关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倾向,即公司治理研究只考虑狭义的公司治理范围,其中主要研究内部监控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而公司管理研究中,又只注意企业外部环境、公司文化、管理风格的影响,而很少把公司管理系统与公司治理系统结合起来综合研究。

其实,公司治理与管理是存在紧密关系的两个方面,按柯克兰和瓦提克(CochranandWartick)的研究结论: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之间潜在冲突是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内容之一,因此公司治理的目标就包括协调公司的治理和公司的管理。[1]治理与管理的区别依赖于经济学上定义股东与管理者关系的企业理论模型:股东拥有企业仅不参与经营管理,股东通过选举董事会作为他们在公司决策中的人来监督经营者的行为。据此,公司治理被看成与公司的内在性质、目的和整体形象有关,与该实体的重要性、持久性和诚信责任等内容有关,而公司管理则更多地与具体经营活动有关。可以认为,治理与管理的差别在于:(1)治理的中心是外部的,而管理的中心是内部的;(2)治理是一个计放系统;管理是一个封闭系统;(3)治理是战略导向的,管理是任务导向的。简言之,公司治理关心的是“公司向何处去”的问题,而公司管理关心的是“怎样使公司达到上述目标”的问题。同时,企业治理和管理又是密不可分的。公司治理和管理都可能直接对公司管理运作过程产生影响,但在通常情况下,公司治理系统主要是通过影响公司管理系统来达到间接影响公司管理运作的目的和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与管理效益的。在实践中,通常认为专司公司治理的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企业管理。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家的治理结构中,董事长往往又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许多高层经理又是董事会成员。鉴于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这种交叉关系,国外有学者指出应该将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综合起来加以研究,并提出了一个描述性模型。我国有学者借鉴其思路,构造了一个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整合分析模型[2]。

公司治理系统由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组成。我国公司法确定阶“三会四权”制衡机制就是典型的内部监督机制。外部监控机制是指一股股东、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社会舆论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

公司管理系统在这里被描述成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企业战略目标与决策系统;二是企业组织结构与组织管理系统;三是企业文化与价值系统。按照著名的麦肯齐企业管理系统的7—S框架(因素包括结构、战略、体制与程序、人员与班子、技能、作风。共同价值)来分析,上述第一和第二部分主要是硬件要素,第三部分主要是软件要素。从控制角度看,在公司管理系统中,决策体制、管理组织体制、管理规程与制度以及会计、审计系统等构成了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对企业管理行为形成了内在的和制度化的约束。

模型中还有两个相关的系统。一是企业外部环境系统,这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资本市场等因素,它们既影响公司治理系统,又影响公司管理系统,还构成公司治理系统的一部分。二是公司信息网络。它应是公司治理系统和管理系统的共同组成部分和赖以有效运作的基础。强调这一点,对于我国企业现阶段在企业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国很多股份企业治理结构发挥不了作用,除了制度上的缺陷,本身能力差之外,再就是缺少支持有效决策和有效行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常常是企业管理的自我调控系统,特别是会计和审计系统提供的。

三.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统

当现代经济已客观地表现为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和数字经济的三重世界时,现代企业中的管理信息网络很大程度上就是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会计信息系统[3]。会计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部分,它产生于企业管理系统中,以管理当局的名义向外披露会计信息,并对其可靠性、真实性负责。会计亦是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只有根据会计信息了解并监督企业管理活动,进而作出相关决策。会计信息系统和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统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一)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系统

公司治理系统由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组成。内部监控机制是主要股东①、董事会、监事会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控的机制。在一定情况下内部监控机制是公司治理的主体。它一方面利用企业管理当局披露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约束和激励。另一方面因为内部监控机制的特殊地位,它有义务保证企业的会计系统和审计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界披露提供系统、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美国公司董事协会在描述董事会职责范围时就认为董事会在检查和监督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工作方面的作用包括:“辨别董事会对信息的需求,并安排这些信息的及时提供;每年对流向董事的信息进行评价,以确保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理性。”[4]

外部监控机制包括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市场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资本市场起着为通资金提供者和企业间的信息,在企业间配置资源的作用。资本市场上的决策者主要是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由于他们不直接监督经营者,因此要求公司向他们提供详细、可靠的财务数据,要求证券市场管理者制定公平交易规则,来规范会计信息的供给。而资本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企业积极地披露保留的信息,市场又能将企业披露的信息及时地反映出来实现对企业的正确评价。产品市场对企业的监控是通过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纵向竞争”来实现的。现代企业间既存在竞争又有相互协调。竞争性是产品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而社会化大生产又要求企业间相互协调合作,保持一种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在交易过程中,合作双方提出的条件常常会直接影响另一方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管理方式的具体内容,因此双方都需要全面收集对方的经营状况信息,以决定合作的内容和方式。而这种所需要的经营状况信息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企业向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在有效的经理市场上,企业经理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其价值取决于市场评价,市场评价的标准除了知识、经验以及城信度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经理任期内的经营绩效。经营绩效又主要是通过企业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状况的财务会计信息表现出来的。如果经营绩效良好,经理人员不仅可以获得优厚的回报,其在经理市场的价值也会大大上升,如果经理出现经营劣迹,其价值会一落千丈,最终会影响其职业生涯。综上所述,现代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完全可以看作是会计对现代企业冶钢结构的逐步健全完善而作出的一种积极响应。而有效的审计监督制度,又确保了这种相辅相成关系的正常秩序并发挥积极作用。

(二)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管理系统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公司治理系统中内外监控机制的有效运作和作用发挥,主要取决于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如果没有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支撑,董事会、监事会及外部监控机制的任何决策都可能盲目无效。为此,有必要在企业管理层面上,将产生并保证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的系统称之为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它从企业有效管理的角度在财务上对内部管理进行控制,主要强调管理行为与法规制度的一致性以及可靠财务信息的畅通。公司治理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确保公司内部存在一个有效运作的自我调控机制,这是达到公司目标的必要保障。

什么是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呢?美国管理会计协会(CIMA)的定义是:它是这样一个整体系统,由管理者建立的,旨在以一种有序的和有效的方式进行公司的业务,确保其与管理政策和规章的一致,保护资产、尽量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5]。因此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主要是指企业的会计系统和内部审计系统。完全可以认为,现代管理会计内部审计制度的确立并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是现代会计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发展而作出的应对措施。实际上,公司管理系统中的一些硬件要素也构成了一定的约束控制作用。这些硬件包括(1)决策控制机制;(2)管理组织体制;(3)管理制度。它们与内部会计、审计系统一起构成了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

由上可见,以会计、审计系统为核心的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主要服务于企业进行有效管理,但它也是公司治理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运作的信息基础。三者处于一种互动的状态。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就在于协调各方的利益,尤其是股东、债权人等组织外部相关者同组织内部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时,也实现了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内最终是服务于两个目标:一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管理决策信息;二是帮助企业内外监控者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的监督激励和评价[6]。

同时会计审计系统的有效运作亦离不开公司内部科学合理的决策体制和管理组织体制以及完善的规章制度的有力支持。公司治理的内部外部监控机制与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也处于相互作用的状态。董事、监事和社会公众要从企业管理系统中获得会计信息,而企业的会计、审计系统又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董事会或监事会的领导。为此,我们可以构建一个以会计、审计系统为核心的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及其与公司治理系统整合的模型。

四、公司治理、公司管理与会计治理三者互动关系的历史考察

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年代里,尽管出现了复式簿记这样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巨大突破,但会计的发展始终是缓慢的,仅停留在简单的记录阶段。工业革命到来之后,科技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组织上的变革和创新。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属为特征的股份公司的产生就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组织上的创新。现代流行的大部分经典性会计思想的产生都源于股份公司的实践(尤以美国为甚)。今天的绝大部分管理会计的方法都产生于1825-1925年,而这一恰恰是公司制逐步完善的时期。作为现代生产技术的先驱者的纺织工业,首先将制造一件产品的所有生产过程内部化并一体化于一家工厂。这些纵向联合企业中的经理们要求会计系统提供每一道工序上半成品的单位成本数据,以便于将自制半成品成本与外购价格作比较。然而,真正引发会计大发展的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工商企业——铁路公司的出现。它们首先雇佣大批支薪经理,建立起大规模内部组织机构,严格划分各部门,并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力。当时铁路公司的高层经理都深深懂得,内部信息的不断流通对于新兴大企业的有效经营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首创了会计和统计报表制度用以监督、评估经理们的工作。由于对精确信息的需要日益迫切,因而收集、整理和分析企业日常经营中所产生的大量各种各样的数据的方法也大有改进,更重要的是它导致了会计制度的改革,促成了会计脱离管理的领域而自成一门学科。新的会计制度分为三大类:财务会计、固定资本核算和成本会计。当时还就新的会计在有关铁路的杂志和许多新出版的金融杂志上展开了广泛热烈的争论,从而形成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会计大讨论。这些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构想出并于以后几年逐渐完善的会计方法,很快便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首批大工商企业所采用,直到进入二十世纪相当一段时期,它们一直是美国工商企业的基本会计方法和基本控制手段。[7]

到了19世纪后期,许多大型的工商企业纷纷学习引入铁路公司的管理和监督方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安德鲁·卡内基的美国钢铁公司。正如霍利所指出的,工厂生产速度的大增,使其对经理的要求也大为提高。由于金属生产的每一个生产过程都牵涉到不同的活动,因此全面的协调和监督是困难的。为了对分管各个冶炼阶段的工头们进行有力的管理监督,他们发展了一套实行协调和监督所不可缺少的统计数据。特别是引进了“会计凭征制度”,每个车间在完成每一订单后,都要填列所消耗的材料和人工的费用。记载着生产每吨钢轨所耗费的各项原材料成本的日报和月报及时地送到卡内基手中,成为卡内基最主要的监督工具。

其后在二十世纪初,对公司制的演进和会计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是杜邦炸药公司,它是历史上最早的权力集中的、按职能划分部门的联合企业。与其它的联合企业一样,公司由董事会的执委会领导。除董事长之外,执委会的成员们都负有双重责任,既要对分管的职能部门的业绩负责,又要对公司作全盘性的管理,而第二项责任居于优先地位。执委会在执行工作时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由财务部门所算出的日益复杂的、关于成本会计和固定资本核算的资料。杜邦公司分管财务的副董事长皮埃尔·杜邦在公司合并完成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统一所有参加合并公司的会计制度,为公司的所有工厂和办事处制定出一套相同的会计程序,并牢固地控制流动资本的稳定供应。他们在完成这些工作时,在现代工业会计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首次将会计上的三个基本类型—财务会计、固定资本核算和成本会计——有效地结合成一体,从而有助于为现代的资产会计奠定基础,到1910年,他们已发展出一套后来成为二十世纪工业企业标准会计程序的会计方法和会计监督。二是设计出投资回报率(ROI)这一指标(即后来被广泛运用的杜邦财务指标分析体系)。利用这一指标,杜邦公司的经理们得以明确地说明,现代管理对利润率和生产率所作出的那部分基本贡献——通过对经由生产和分配过程的材料流程进行管理协调而得到的节约。这些会计上的创新成果成为了企业经理必不可少的管理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才使管理上的有形的手在协调和监督经济活动方面得以取代市场力量的无形的手。[8]

在1925-1975年这段时间里,美国企业的会计系统则受到了税法和会计准则这些外部因素的极大影响。在20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中,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会计领域变得相当复杂,早期单一的会计方法不再存在,有效的会计方法尚未建立起来。在会计艺术观的指导下,美国会计界呈现一片混乱景象。当时,对资产计价,流行多种方法,包括原始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等,对收益的性质来源,都存在不同的理解,,由于19世纪后半期至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会缺乏完整、严格的法律等外部约束公司的治理行为。这时会计便真正成为企业家们粉饰公司业绩,欺骗股东,追求个人利益的“艺术”了。由于当时会计实务如此混乱,1929-1937年的经济危机一开始,就有人猛烈批评会计界,甚至有人认为,松散的会计实务是导致美国资本市场崩溃的原因之一。在这一情形下如何从外部强化对企业的监督和治理日益受到重视。美国国会相继于1933年和1934年分别通过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规定所有证券上市公司都必须提供统一的会计信息,并于1934年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并要求该组织负责制定上市公司所必须遵守的统一会计规则,从而使财务会计进入了接受准则规范的时代。经过SEC、APB、FASB等准则制定机构及其相关利益团体的不懈努力,到50年代中期,美国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是一个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奕的过程,希图通过制定具有强制性的“公认会计准则”来贯彻自己对企业进行治理和管理的思想,以最大程度实现自我利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准则就是现代企业强化公司治理与管理的产物。

1975年以后,现代工商企业所受到的最大冲击莫过于信息技术革命。技术创新必然导致组织创新,此时日本走在了企业革命的前列,创新一系列诸如适时制造系统(Just一in-time)、灵活生产体系(contingencyproductions

system)等新的生产管理制度。从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工商业者开始产生危机感,并对传统的生产管理制度进行了认真检查和深刻反思,许多公司决定学习日本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并推行新的“适时适量生产和存货控制制度”,全面改革了生产管理方式。但同时,现代管理会计的观念仍是老一套,没能与这些新的生产管理制度同步发展。因而本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美国会计界指出了管理会计已出现严重危机,1987年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出版了轰动西方会计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认为现行的管理会计体系应该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才能符合当今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发展的现实情况。在其后十余年中西方会计界在对管理会计反思的同时亦进行了创新和变革。大力吸取企业理论、信息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现代管理科学,不仅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改造,还产生了适应现代生产管理制度的新分支,如全面质量管理会计、适时制度系统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等。

通过以上历史考察可见,会计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它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一方面技术革命引起了企业组织的变革,管理的需要呼唤着会计的发展,创新的会计系统又成为了企业管理顺畅进行的重要保障;而另一方面,当企业组织还不够完善,企业缺乏外部约束时,会计系统又可能成为内部人所控制的,用来欺骗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而要纠正这一切,又必须依赖于企业内外部法律、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即治理和管理系统的健全和完善。

五、启示

当将会计信息系统置于公司治理系统和公司管理系统相整合的框架中加以研究时,可以发现:会计信息系统一方面是联系治理系统与管理系统的纽带,是治理系统和管理系统共同组成部分和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系统作用的发挥亦离不开企业内部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对其的引导和控制。三者之间是一种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联系我国现实,在会计信息失真时,人们往往对会计本身横加指责,认为缺乏真实、相关的决策信息是会计本身的失职。显然这种就会计论会计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当企业内部监控机制中的董事会、监事会只是一种形式而产生不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及监控动机时;当企业外部资本市场成为众多对企业经营状况并不关心的中小股东进行投机炒作的场所时;当企业管理者更多地是以行政方式委派到伦业而不是从经理市场中竞争产生,甚至还无所谓经理市场时;当企业还沿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度惯性进行管理时;会计信息是否还能发挥其作用?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健全规范的公司管理和治理系统就不会有对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的需求。

因此要解决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关键是要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可喜的是,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就如何形成合理的;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作了详细的说明。同时,“决定”也特别强调改革企业管理,“要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狠抓管理薄弱环节,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这表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已得到高度的重视。

公司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文章从对独立董事及其制度的基本认识入手,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及不足——股权结构相对集中、董事会职能受限等,进而从国有股减持、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等方面阐述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构想和期望。

近年来,公司治理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司治理健全与否,特别是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健全与否,是决定我国经济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我国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的关键因素,也是迎接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前提。与外国成熟的上市公司治理相比,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我们必须立足中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司治理机制。

一、独立董事及其制度

独立董事是董事会的一员,一般是指非公司内部董事、经理或职员,与公司没有厉害关系且与公司日常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联的董事。首先将董事划分为“内部董事(insidedirectors)”和“外部董事(outsidedirectors)”或者“独立董事(independentdirectors)”的是美国学者的习惯做法。他们认为,内部董事是指那些同时是公司专职雇员的董事,内部董事出席董事会是他们的义务,一般不能要求额外的薪金。外部董事是相对于内部董事而言的,是指非本企业的职工与管理人员聘任公司董事的人员。独立董事法律制度就是围绕独立董事这一中心法范畴而形成的、以规范为基础、由多种法的成分和要素相互联结的有机组合。具体来说,独立董事制度是为确保独立董事能够实现其功能而由法律法规确立的有关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选任和解聘、职权和薪酬、义务和责任等一系列规则体系的总和。英美国家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背景是其公司机关的构造为“一元制”的董事会制度,即英美国家公司只设股东会和董事会两个机关。公司的监督职能由董事会的附属机构——审计委员会承担:审计委员会通常由外部董事组成,代表董事行使公司业务、财务监督权。因此,美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是针对内部人控制问题而引入的监督力量。在公司机关设置上没有独立的监督机构,因而力图在现有的单层制度框架内进行监督机制的改良,通过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使董事会能够对管理履行监督职责。因此,英美法系国家公司制度中独立董事的功能,实际上与大陆法系的国家(除德国外)监事会制度功能相当接近。

二、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

(一)股权结构相对集中

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由国企改制而成,股权相对集中。而国家关于国家股和法人股不允许上市流通的规定,更从制度上确保了国有股的绝对优势地位。由此,市场上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即持有流通股的广大股东承担着由公司的经营业绩好坏引起股价波动的市场风险,却很难作为股东行使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而持有国家股、法人股的股东独揽公司大权却不必承担股票市场的风险。这显然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易使中小股东的利益受损;而且,在股权高度集中于国有股的情况下,导致政府在行政上对企业管理层干预过多、企业目标政治化、无法实现企业运作机制的转换、大股东操纵公司一切事务、无法形成制约关系等等一系列问题。

(二)董事会职能受限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均按照公司法及交易所上市规则的要求,建立了一整套互相制衡的组织结构。但从实践情况看,董事会的各种职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限制。由于股权高度集中,公众股东过于分散,董事会由大股东操纵,而且,董事从股东中选举产生,而持股数又代表着所持的选票数,因此,控股股东通过推举代表其利益的董事参加董事会的方式掌控着董事会。更为严重的是,目前我国多数国有企业的董事、经理还是由控股股东委派而来,其代表股东行使的权力过大,甚至出现了不少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情况,总经理取代了董事会的部分职权,将董事会架空,完全主宰一个公司,使得公司治理中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全丧失效力。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也损害了大股东自身的利益。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从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上说,尽管近年来已得到很大进步,但仍有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监事会未能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监事会既无法独立于经理层,又缺乏专业知识和法律保障,难以胜任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职责,不能起到实质性的监督作用。二是法律法规缺乏操作性。如《公司法》规定了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却没有规定董事、监事的具体责任。现行的法规对董事、监事的约束是一种软约束,缺乏应有的可操作性和必要的警戒性,致使法人治理结构成员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而地位却没有丝毫动摇。同时,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对于经理人员的激励也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继续由国家掌握国有企业经理的工资总额和等级标准。这种薪酬制度不能恰当地估计和确认经理人员的贡献,容易引发优秀企业家流失现象。另一种则是在年薪制、经理人员持股制的试验中,经营者自定高额薪酬,经理人员实行自我激励。在企业产权缺位的情况下,这样易造成把国有资产无偿地化给个人等损害小股东利益的行为。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构想

(一)完善公司股权结构——国有股减持

我国国有企业的数量多,国有经济在社会经济总量的比重过高,已经产生了许多问题。因此,必须以市场为基础、完善公有股权运作机制,降低股权集中度,积极推进国有股减持计划。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企改革原则,为国有资本在部分领域的退出打开了政策通道。事实上,我国国有股的减持在较早以前就出现了,采取的第一种方式是公司回购国有股份。此时,公司必须具备雄厚的资金,显然这种方式很难实行。第二种方式是将国有股按一定的比例直接配售给其他股东,例如:黔轮胎国家股东向流通股东、国家股转配股股东及证券投资基金10配1.59097股,配股数量为1710.53万股,配售价格为4.80元,2001年1月12日上市流通。因价格设置不合理出现认购不足,配售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它表明这也不是行之有效的方式。2001年6月,国务院正式《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这标志着国有股减持进入了新阶段,即国有股存量发行方式减持国有股的阶段。这样,显然能促使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相对分散、加大流通速度,从而促使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优化。

(二)加强董事会的职责、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在公司的经营过程中应该强化单个董事及整个董事会的责任,包括完善董事会的结构与决策程序,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并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使董事会的决策和运作真正符合全体股东的根本利益,避免内部人控制。为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首先,必须立足我国上市公司的国情。我们不能期望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完成更多的工作,否则,他们便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我们在上市公司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它的功能和使命的定位和制度设计应该与美国实行的独立董事制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照搬英美国家的独立董事制度。这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还没有受到挑战。如果独立董事能够对控股股东及其上市公司的董事、经营管理人员的违规行为起到制约作用,使控股股东在上市公司的利益只能通过上市公司的价值提升和利润分配来体现,就可以使控股股东与公司利益和其他股东利益一致。因此,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的功能应该集中定位于对控股股东及其派任上市公司的股东的董事、经营管理人员与公司关联交易的监督和审查。这一点对于独立董事制度其他方面的设计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其次,协调“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的关系,权衡两者的利弊。笔者认为,一是要对独立董事的职能进行合理的定位:使他们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防范和遏制“内部人控制”的局面,维护全体股东的利益。同时,就公司的发展战略、人员任免聘用、内部董事和经理人员的业绩、薪酬等发表独立的意见;为公司带来多样化的思维,向董事会提供专门化的支持(信息、经验、知识、技术等),并通过参与董事会决策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二是要对监事会的职能定位——公司财务监督、董事和经营管理人员业务行为的合法性的监督,同时增强监事会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当然,我国上市公司引入的独立董事制度与我国固有的监事会制度存在一定的冲突,这是客观事实。为此,我们必须对独立董事制度进行改造和完善,不可全盘照抄。对独立董事的作用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期望过高;也不能因为引入独立董事制度而降低或者放弃对监事会这一专设监督机关的关注和对完善监事会制度的努力。为此,我们必须尽快为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制订法律法规。事实上,我国的新公司法修订已经明确规定股份有限公司都要设监事会,对在上市公司中推行独立董事制度的问题,也作了上市公司可以设立独立董事的原则性规定。这实际为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留下空间,说明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完全有其生存的土壤,对弥补监事会的不足必然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再次,对独立董事的来源、产生方式、报酬问题要作出明确规定。其来源应从与公司无害关系的人士、专家中产生,特别是要注重商业、法律、财务等方面的专家。产生方式必须经过正式的程序,而且独立董事的任命必须有特定的任期。报酬一般以年薪和会议费的形式获得,但如果在董事会中设立委员会时,独立董事还可以获得委员会成员费、委员会会议费等。

公司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一)会计基础工作不够完善

会计核算工作是对单位财务管理活动实际实施效果的度量,是开展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工作,当前物业管理公司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的顺利开展,主要表现在一下方面:

1.物业管理公司缺乏即统一又适用的会计核算体系

物业管理属于一个新兴的行业,在过去行业会计制度时期没有关于物业管理的相关会计制度,导致物业管理公司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没法吸取行业会计制度的经验,现行会计制度又过于宽泛,是一种指导性的规章制度。物业管理公司的经营状况决定了其财务管理工作在会计核算上的特征,由于物业管理的对象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会计的明细科目设置上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导致科目设置比较混乱。在具体的会计工作中,公司财务受财务主管人员自身行业背景影响较大,以前从事建筑行业会计与先前从事工业企业会计的财务人员在单位账簿设置与业务处理上就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种既不统一又缺乏适用性的规章制度降低了物业管理公司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多数物业管理公司缺乏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企业从内部实施的一种自我监督和完善措施。物业管理公司的内部控制很不完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领导不重视。物业管理公司的经营规模一般不大,业务活动涉及的金额一般较小,但是业务量却很大,例如有关水电费、环境维护费用的收取等工作。部分领导认为公司的业务活动非常简单,没必要专门设置内部控制部门和机构;另一方面,在物业管理公司缺少有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经验的财务人员,内部控制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时间还不长,并且以大型单位为主,在一些中小企业中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体系,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人员往往也并未真正全面的学习和应用过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3.物业管理公司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客观性、真实性是会计核算的基本特征,也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必须秉承的基本原则。从物业管理公司的实际情况看,公司领导在人事安排上的用人唯亲,不以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为标准,而以方便自己对财务人员的控制为依据选拔会计人员。在单位职务设置上也不尽合理,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未被贯彻实施,会计人员一人兼任不相容职务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公司在财务人员选拔上存在的上述问题,致使公司会计从业人员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术素质等方面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物业管理业务的要求。

(二)融资困难是制约物业管理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

融资困难是当前许多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瓶颈,在一些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物业管理行业利润低,物业管理公司规模普遍较小,在融资渠道与融资方式上可选择的余地很小。内部融资是物业管理公司筹措资金的主要方式。

(三)企业投资水平不高

物业管理公司在投资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可供投资的项目较少,受物业管理公司自身经营规模与资质的限制,物业管理公司往往缺少好的投资项目,投资决策又缺乏科学性,表现在决策者缺少足够的资料收集与科学分析,往往凭感觉做决定,没有一个好的投资管理团队,致使投资项目存在很大的风险。风险之一是投资方向的错误,会导致投资项目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没有足够市场的投资自然无法取得回报;风险之二是对投资的资金支持断裂,如果没有完善的投资计划作保证,缺乏足够的后续资金作为投资项目发展的后盾,很容易导致投资项目的夭折,导致前期资金的投入也无法收回,造成巨大损失与浪费。

(四)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低

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是体现公司财务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营运资金管理得当资金循环越快,对资金的需求压力就小,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就高。物业管理公司在营运资金管理过程中由于自身管理不善,资金从投入到收回的运转周期长,滞留资金多,影响了资金的盈利能力,此外,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资产破损丢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营运资金的正常使用。

二、提高物业管理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物业管理公司的外部支持

1.政府部门应给予必要的支持

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关系到居民居住环境的好坏,物业管理水平高,居民的居住环境才能安全、舒适。国家在大力支持经济适用房的同时,有必要关注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给予物业管理行业以必要的扶持。

2.制定一套会计准则实施意见作为开展会计工作的指导

当前,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是指导我国会计工作的两大基本准则,是我国会计人员开展会计工作的基本准绳。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企业具体会计科目的设置却依赖于会计从业人员的经验与职业判断,依赖于公司的业务需要。对于物业管理公司来说,缺乏以往的经验可以借鉴,当前的会计准则也没有提供具体的指导意见,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在了解、分析物业管理公司业务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适用于物业管理公司的会计准则实施意见,保证各物业管理公司在会计体系建设过程中“有法可依”,使各个物业管理公司的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具有可比性。同时,还要保证各个物业管理公司在会计工作中具有足够的自,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因此,这套会计规范实施意见是一种引导和帮助,而不是强制性的实施规范。

(二)物业管理公司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

1.物业管理公司要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融资问题始终应该作为物业管理公司财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努力开拓新渠道,开创新方式,满足日常经营与项目投资的需求。从具体的融资方式来看,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内部融资仍然是物业管理公司主要的融资方式,如何做好内部融资工作是解决物业管理公司融资问题的关键。物业管理公司要从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出发,努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只有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原有的投资者才会增加投入的资本金,才能吸引新的投资者对公司进行投资。在公司盈利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公司才能产生足够的留存收益转作对公司的投资,因此,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实现企业内部融资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

在做好内部融资工作的同时,物业管理公司应该积极探索可能的外部融资渠道。银行借款是当前物业管理公司可以选择的外部融资渠道之一。物业管理公司要想取得较多的银行贷款首先还是要立足于自身良好的经营状况,提高盈利能力,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其次,公司要恪守信用,在业主、同行业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声誉,按规定办理各项银行存贷业务,逐步建立起良好的银企关系。、

2.提高物业管理公司的人员素质

人才建设始终应该放在公司发展中的首要位置,提高人员素质是提高公司管理水平的条件之一。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公司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公司整体利益又取决于公司整体的一项管理活动。财务管理活动为公司经营管理筹集、分配所需资金,涉及到公司经营的整个过程。同时,财务管理活动受到公司经营状况、公司规模等方面的限制,因此财务管理活动与公司经营管理活动密不可分。因此,要提高公司财务管理水平,为公司里财务管理活动营造一个好的融资环境需要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在财务人员的培养过程中,首先要严把会计从业人员的准入关,坚决杜绝不具备会计从业能力的人员进入财务部门,要对会计从业人员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考察和培养,使公司财务部门成为一个思想觉悟高,专业技能强的部门。公司要鼓励财务人员进行会计继续教育和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3.积极拓展与开发新的投资项目

物业管理公司要在做好服务社区工作的同时,努力探索新的经营途径,发现新的投资项目。物业管理公司要在立足自身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拓展服务范围,通过与其他部门、单位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例如与城市商业银行或者储蓄所合作,为居民提供便利的自助服务金融机构,物业管理公司提供场所并负责机器设备与场所安全,银行部门提供技术支持,这样既能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又可以开辟新的收入来源;物业管理公司还可以利用自身服务社区的优势,创办自己的家政服务公司,从事房屋维修、管道维修、室内装饰、园林绿化等工作,通过增加服务项目来提高自己的收入等。

参考文献:

[1]马红梅,物业服务企业财务管理常见问题的探讨,城市开发,2008年第11期.

[2]周霞,对我国物业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考,会计之友,2007年第1期.

[摘要]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兴起与完善,物业管理行业在短短20年时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与此相比,物业管理公司在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上却显得相对滞后,在制度建设、人员配备以及会计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物业管理公司的发展,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上一篇:信息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管理方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