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法治意识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3:56

高中生法治意识

高中生法治意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法治意识;政治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5601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改的第一追求。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把法治意识作为思想政治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探究法治意识核心素养培育途径,已成为高中政治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课堂提高法治认知

课堂是高中生法治意识培育的主渠道。政治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充分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渗透。经济生活中市场秩序、WTO的基本原则,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等都体现了现代社会规则和程序要求。经济生活中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国家的权利和义务等都有助于学生树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经济生活中收入分配与公平、WTO的非歧视原则,政治生活中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民族平等、国家的平等权等都彰显了现代文明的公平正义价值追求。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主张,政治教师在传授法治知识、传播法治精神时一定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契合教学内容的法治案例和热点,引导学生分析。比如在讲授经济生活“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时,一定要结合“民工荒”“农民工暴力讨薪”等案例,让学生增强权利和义务意识,提高用合法手段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法治自觉。

教育的真谛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让学生在对话中启迪知识,提升素养。政治教师在课堂上要减少灌输和价值强制,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以W生生活中真实的困惑、矛盾为突破口,通过对话的方式对观点进行提炼,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面引导。比如在讲授政治生活“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时,可以让学生就“自由和法律的关系”进行讨论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遵循公共交往的规则,学会理性沟通。真理越辩越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了解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做出理性判断。

二、实践强化法治体验和行动

1.公民教育实践听证会

公民教育实践听证会是一种以“指向问题、主体参与、重在体验”为特征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模式。该活动模式的目标是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社会生活,关注社会问题,了解相关问题的政策和法律,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同时,传播公民知识,呼唤公民责任。

公民意识包括法治意识,为了更直接促进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政治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时,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些法治性很强的公共问题进行研究。笔者曾经指导学生就“电动车交通事故频发”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具体步骤如下:(1)学生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其中包括有关电动车交通安全的公共政策和法律;(2)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以及班级行动计划;(3)把全班学生分成“现实问题研究”“公共政策管理”“项目解决方案”“行动计划”4个小组,准备听证会;(4)组织听证活动。听证会上,学生邀请了区交警大队夏指导员、学校顾校长、区人大代表曹老师担任听证员,4个小组分别用6分钟的时间陈述了调查与研究结果以及他们的想法,然后回答了听证员提出的问题。听证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临场应变能力,并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案,得到了参加听证会的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扬。

2.模拟法庭审判活动

模拟法庭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扮演法庭审判中的各个角色,帮助学生提高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它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手段。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和旁听法院刑事审判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组织法庭模拟之前,要先组织学生参加一次法院刑事审判活动。通过旁听庭审,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并熟悉我国法院刑事审判的基本程序,为模拟法庭的成功举办奠定基础。

(2)要尽可能选择真实的案例,从法庭调查、法庭质证到法庭辩论,都要最大限度按照法庭审判流程进行模拟。实践表明,这种近乎真实的法律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更主动地熟悉法律工作流程,准备和运用法律知识,从而全方位锻炼自己的能力。

(3)要合理进行角色分配。模拟法庭活动成功与否,取决于全体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而这又和其所承担的角色密切相关。模拟法庭涉及的角色有法官、检察官、律师、法警、书记员、旁听人员、犯罪分子等,在操作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让他们承担不同的角色。

高中生法治意识范文第2篇

一、对法治意识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调查显示,68.35%的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般了解,只有1427%的学生对宪法非常了解;当问到“假如你的家人或亲属触犯了法律,你会采取什么态度”时,89.27%的学生选了劝其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85.30%的学生首先想到的解决办法是找政府相关部门解决;80.69%的学生从未浏览过非法网站;63.09%的学生过马路遇到红灯时,会等待绿灯亮后再通过。这表明,当前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法治意识,具有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的观念,大多数学生的是非标准是清楚的,也懂得基本的守法要求。

但是,有17.38%的学生对我国宪法知识不了解;仍有17.02%的学生不希望举办法律方面的宣传,或者法律知识的培训,或表示无所谓;5.79%的同学在家人或亲属触犯了法律时,竟然选择帮助隐藏;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6.22%的学生首先想到的解决办法是和侵害者争吵,进行报复,还有8.48%的学生表示会忍耐;当过马路遇到红灯时,3.97%的学生会闯红灯,32.94%的学生选择看情况而定。

以上调查数据显示,高中生的权利意识有所增强,但对法律知识的缺乏和法治意识的淡薄将给他们今后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二、对培养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建议与对策

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特点和高中生的法治意识现状,笔者对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1.学校要坚持依法治校理念,完善校规校纪。

在依法治校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德育人,以法为准,依法治校”的治校理念,把依法治校上升到能否办好学的高度去认识。为了真正把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落到实处,学校要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包括学校的《普法实施方案》《依法治校工作计划》《学生奖惩条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要增强校规校纪的针对性、时效性、创新性,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向法制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形成法治教育合力。

(1)以“法律进学校”为主题,做好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学校要定期制作宣传标语、展板、橱窗,组织学生开展“自觉学法守法,争做文明学生”的签名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学校信息期刊、校园广播站等阵地,营造“法律进学校”氛围,使学生在校园里时时刻刻都能感受法律的威严,让法治意识在学生头脑里生根发芽。

(2)积极优化法治育人环境,营造法治教育氛围。学校一要有计划地邀请法院、司法局、律师事务所、派出所等公安司法工作者到学校进行法治讲座,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二要积极争取执法机关和社区的配合,对学生的守法情况进行监督;三要主动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

3.教要提高法治素养,坚持依法施教。

对教师进行法治教育是提升教师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执教的关键环节。教师〖HJ2.45mm〗只有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和修养,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应社会主义法治社会需要的一代接班人。

教师要坚持依法施教,严格依法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既要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法规和典型案例,以提高对依法施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又要自觉依据教育法规,不断反思和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学校要完善依法施教的监督机制,建立学生评教、家长评教制度,完善学生和家长对教师依法施教的监督机制,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依法施教的观念,从而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4.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

立足课堂,提高法治教育的渗透性。把法律常识教育纳入必修课内容,做到教材、教师、课时“三保证”,确保思想政治课渗透法治教育的内容。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共青团活动及班会时间,开展“我是小法官,我是小律师”演讲比赛、“法律课堂”等活动,也可举办青少年模拟法庭,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判过程。这种教育方式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使同学们既学到了法律知识,又增强了法治意识。

5.发挥家庭法治教育作用,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高中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家里度过的,如果家长的法治意识淡薄,对孩子的法治教育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学校要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使家长懂得教育法规,提高家长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子女的能力。一要指导家长不断学习法律知识,提高家长自身的法治意识;二要建议家长对孩子不溺爱、不放任,让孩子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三要提醒家长重视孩子的青春期教育,把基本生理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四要提醒家长注意孩子言行中的不良苗头,防患于未然;五要提议家长教育孩子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高中学校必须重视对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在高中生中开展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教育迫在眉睫。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担负起自己的使命,把法治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使法治意识在当代高中生中生根开花。

高中生法治意识范文第3篇

【摘要】高中生是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新生力量,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强弱,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能否长远持续地发展。当前的高中生虽然对于法律基本知识了解比较少,但拥有着一种朴素的守法意识,通常也有着更强烈的欲望,去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因此,拓宽高中生了解和认识法律知识的渠道,能够帮助高中生更好地树立起法治观念。

【关键词】高中生 法律意识 法治建设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战略目标,十六大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口号,依法治国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根基,也是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需要。在中学时代,培养高中生的法律意识,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时展需求,也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社会和国家的层面上来看,培养高中生的法律意识,有利于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的可能性,维持法治社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高中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结果

为了充分了解当前中国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强弱,笔者分别从高中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对待法律的态度以及处理一些日常矛盾的方法等多个方面去了解高中生对于法律的看法,经过统计,得出如下调查结果:

1、一般高中生,都具有朴素的守法意识。由于高中生接触法律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一般只能通过电视、电脑或者报纸等途径了解到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缺乏对于法律系统全面的了解。此外,学校对于法律方面的宣传比较少,使一些学生虽然知道法律的抽象概念,但并不了解具体的法律细节。尤其是在文理分科的学校,对于理科生来说,他们的法律意识普遍要比文科生薄弱和匮乏。

然而,虽然一些高中生对于法律的具体内容了解不够,但是高中生普遍都有一种简单、朴素的守法意识,90%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发现自身行为触犯法律时都会选择立即停止这种行为,选择遵守法律。

2、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生法律认知差别较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高中学生对法律的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文科的同学会比理科的同学更了解法律常识,而高年级的同学会比低年级的同学了解程度更深。比如,高三的文科生已经上过一门叫做《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的选修课,所以,这些学生对于法律的认知是比较系统而全面的,生活中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也是比较强的。

3、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尚未在高中生群体中完全建立。通过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虽然,在高中生中普遍都认为法律是生活中一门非常重要的知识,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认识到了法律的基础性、根基性的作用,即法律至上主义。在调查中,有70%左右的学生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问题,会选择利用法律去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大部分都相信法律是公正的和公平的,当然也有极少数的学生会选择不作为或者会通过其他的手段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4、在具体的法律规范中,高中生对于实体法的兴趣显然多于程序法。造成这样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程序法本身就不如实体法那么生动、有趣,可以吸引更多的高中生去学习;另一方面在日常大众媒体的法律宣传中,对实体法的宣传也多于程序法,使高中生在接受法律知识灌输的时候,被动地接受了更多的实体法,而较少地接触到程序法的内容。

二、增强高中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1.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法律教育功能。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对高中生进行法律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培养高中生法律意识、传授法律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老师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在当前思想政治的通用教材中,《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是一本能够直接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增强学生法律观念的教材,但在日常的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政治老师因为这是一门选修课程而不重视对这门课的讲授。因此,在以后的政治教学中,政治老师不仅要重视《法律常识》这门课的教授,也更要在其他的政治教材的讲解中,比如说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等教材的讲解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树立相关领域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引导学生使用法律手段去解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遵守法律秩序。

2、拓宽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的渠道。在现代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中,网络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互联网信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也是帮助他们应对良莠不齐网络信息的重要方式。帮助学生拓宽认识法律的途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积极参与:学校可以推动高中法律教师专业的发展、重视依规治校、依法治校,切实落实各项学校的规章制度,使高中生在学校生活中能够切实体会到法治和规范的重要性;各种大众媒体则要正确引导高中生去关注社会上热点的法治事件,加强对于法律方面新闻的报道,让更多的高中生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到更多的法律知识,感受到日常生活中切实存在的法治建设的氛围;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高中生的家长要与时俱进,自己主动树立起法治观念,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孩子认识法律、了解法律。

对于高中生的法律教育,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自身的特点,法律教育不应该是一味的说教和被动的灌输,而应该是同孩子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共同学习法律知识,共同树立和增强法律观念。

三、结语

高中生作为当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的重要储备力量,他们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而培养和树立高中生的法律观念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以期为高中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氛围。当然,在所有的外部因素都具备的条件下,如何树立起自己的法律观念,则需要高中生自己去更好地学习和了解法律,自觉地知法、守法、懂法、用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杨燕渝.关于法律意识对中学生的保护作用的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3(2).

[2]王少滨.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D].

高中生法治意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生 法治意识 培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127-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越来越深入人心。为提高法治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水平,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于 2016 年 6 月,联合印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普及学生的法治知识,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使在校学生真正做到学法、用法、守法,这既是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思想政治课是对高中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为此,政治教师需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平台,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一、高中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民主化与法治化。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公民作为建设的核心主体,需具备一定的法治意识,不仅要关注各项法律法规,在现实生活中更要时刻优化自我的法律举止。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公民的法律观念,增强法治意识。

高中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法制意识作为公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因此,高中生需要不断强化法治意识,增强自我法治观念。

(二)有利于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增强公民意识”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需要提高高中生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培育高中生的法治意识。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将高中生培育为“四有新人”。高中生的法律知识大部分都来自于教材内容,教师要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入手,明确“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概念,明白“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民主,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的意义。从而不断提升自我法律素养。

为了使高中生更好地理解法治社会,在更好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高中学生要将所学习到的知识灵活应用至现实生活中,学会自觉守法。教师强化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利于提升高中生的法治意识。

二、高中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实践方式

(一)积极扩展课堂法律内容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虽然也有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但大都比较笼统和抽象,学生感觉较乏味。基于此,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在综合探究课中,教师应精心挑选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此举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他们感受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从而认识到拥有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教材必修2 中关于“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原则”内容时,可适当对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内容进行拓展。在引入具体案例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观看一些关于同龄人违法犯罪的案例视频,最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如发生在贺州市的一真实案例:16 岁的宋同学下课后到学校食堂就餐,他先把书包放在餐椅上,然后去窗口打饭。但是当小宋回到原位置时,发现自己的座位被邱同学使用了。两人因座位问题,起了口角。待两同学回到宿舍后,又再次因座位问题产生了口角。两位同学约定第二天放学后在校门口对面的超市打架。第二天,两位同学各自叫上了多名社会青年帮忙“助战”。在第二天的打架过程中,宋同学叫来的社会青年用刀具砍伤了其中一打架人的左手臂。双方看到事情闹大了,便一哄而散。后经当地法院审判,持械伤人的社会青年构成了聚众斗殴的犯罪事实,因宋同学与陈同学是未成年人,且有悔罪表现,检察机关最终决定不予。教师分析这一贴近学生成长经历的案例,增强了学生的法治观念,提升了学生的法治意识。

(二)积极创新课堂的教学模式

优质内容借助良好的教育形式会获取事半功倍的成就。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编写了许多具实用性的教学内容,但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纯文字叙述,另一种是图文并述。在媒体发展迅速的当下,此种传统的知识展现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基于此,高中教师在实际开展的课堂过程中,需要积极创新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营造的虚拟环境中,收获法治经验,提升法治素养。 (下转第138页)

(上接第127页)

例如:教师在讲解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人内容时,需要向学生强调公民权利虽然是神圣的、法定的、不可非法剥夺的,但对于公民个人而言,权利是可以放弃的,但义务却是公民应尽的,是不容推卸的。教材中对这一内容的表述,就是单一的文字叙述。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新闻视频,如播放 2016 年发生在某市地铁上“凤爪女被多名女子暴打”事件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后,可自愿扮演视频中的人物角色,凤爪女、打架乘客、地铁其他乘客,未成年学生,要求人肉搜索凤爪女的网民等。学生参与了角色扮演,现场还原了当时的冲突场面,切身体会到参与社会生活时应承担的公民权利与义务,并认识到依法参与社会活动的价值,从而提升自我的法治意识。

(三)积极开展各类普法活动

培养高中生的法治意识,除了教授课本的内容,还需要添加适当的案例。增添的案例不H延伸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更要延伸到中国的经济社会中。又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内容时,学生通过对前一课时的学习,对民利知识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也常从媒体和网络上看到各种各样的选举活动,但因未直接参与过选举活动,对一些选举现象的认识并不全面,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可以尝试以学生代表大会为契机,在班级中主持选举学生代表活动,请学生自己拟定一个选举方案,并选择合理的选举方式。在主持选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同学分析、权衡各种选举方式的优缺点。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策划的选举活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选举。同时,教师还可以尝试在班级中模拟法庭活动,组织开展各类法治知识问答比赛、家庭普法宣传等活动,以此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增加学生法治知识,进而引导学生利用“法”的思维解决现实问题,以此来深化学生的认识,帮助学生利用法律思维解决现实问题。

综上所述,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创建具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深化学生的法治观念,帮助学生提高法治素养,推进我国法治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 瑜.浅析高中政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J].好家长,2016(4)

[2]梁发祥.浅谈高中《政治生活》课程教学对中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4)

高中生法治意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法治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治意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一方面应当从小抓起。特别是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在生理上接近成人,但是在思想发展方面却没有同步跟进,结合政治课堂教学强化学生法治精神教育,不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政治课堂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法治不断健全,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规范自己的言行,参与社会各项活动。高中阶段大力强化学生法治精神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一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今天的高中生就是明天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按照法律办事是社会的基本准则,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对学生法治精神的教育是为学生提供思想引领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法治社会建设需要社会的每一位成员提高法治意识。从学生阶段开始重视法治精神的教育,可以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提高法治意识奠定良好基础,今天的高中生法治教育就是在为明天社会成员提高法治意识做好铺垫。三是学科教学的需要。知识能力与情感共同构成了高中政治教学的三维目标,法治精神培养在高中政治教学目标任务中是必要的组成部分,强化这一方面的教育引领,也是完成政治学科教学目标任务的需要。

二、深入发掘法治元素,切实提升学生法治精神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法治精神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只有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法治元素,将其有效融合到教学不同环节流程之中,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模拟情境之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法治精神的核心是尊重法律、遵循法律,自觉的以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政治教学中的许多内容就是在阐述依法治国,阐述以法治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政治课堂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模拟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感受法律的尊严,感受制度的严肃,从而让他们增强法治精神。例如在“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我国民主制度,熟悉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不同的选举模式,笔者专门创设了情境,以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的内容进行模拟演示。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位选民,大家通过等额选举或是差额选举的方式选出自己认为合适的人选,通过模拟选举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民主的公平性、公正性,深刻的体会我国在推进民主进程中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效,让学生在这样的模拟投票选举中增强了法治意识。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接近于现实的环境氛围中提高依法办事、依规办事的强烈意识。

2.明辨是非之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高中生应当具备较强的是非辨别能力,而当今社会各种思潮鱼龙混杂,有些方面对学生容易产生混淆视听的效果。对此,教师在政治课堂上一定要通过明辨是非让学生增强法治精神。例如在“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宗教政策的内涵,如自由,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适应等。同时,笔者还针对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和打击取缔等方面区分开来,让学生明白自由是指合法合规的宗教,而不是打着宗教旗号,进行颠覆国家政权、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敌对势力肆虐,让学生对国家尊重群众自由和引导群众抵制等方面区分开来,坚持依法管理宗教,解决打击势力。学生通过对比辨析之后,提高了自己在宗教政策方面的理解深度广度,也提高了法治意识,认识到一切宗教活动都要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进行,都不得危害国家,损坏群众利益。

3.专题研究之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高中政治教学涉及到的信息量非常大,如何提高学生法治精神?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式模式的转变,赋予学生更加宽泛的学习空间,搭建良好的平台让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深刻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法治精神。在“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对监督的必要性进行了充分论述,使学生明白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将它装进监督的篮子可以更好的为国为民服务,一旦失去监督就将成为开启地狱之门的钥匙,让学生对依法行使权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从权力监督的途径入手,共同分析外部监督、内部监督各自有着哪些方式、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在讨论中对权力机关、党委、政协开展外部监督,全社会和司法机关开展外部监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对上级行政部门、法制部门、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开展的内部监督也有了全面的了解。通过专题讨论,学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教师也进行了必要的指导,学生对权力监督的必要性、如何开展权力监督等方面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法治意识得到了同步提高。

三、几点思考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广大教师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对学生进行法治精神教育,让法治理念深深扎根于学生脑海。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将法治精神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尽可能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课前预习环节、课后巩固环节等等。二是要鼓励学生联系实际提高法治意识。要将法治意识落实到自己言行当中,在生活中学习中自觉的遵守各项法律,规范言行做遵章守法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张国华.在现行教材模式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教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

高中生法治意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生;法治教育;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229-03

依法治国,是我们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国家建设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和体系,更需要公民懂法、遵法、守法。为了解中学生(高中生)法律意识与教育状况,我们以开展社会综合素质实践为目的,组成高中生法律意识与教育调查小组,对武汉市一些高中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以期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可以借鉴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并结合我们的观察与思考,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2015年6~11月,调查小组以高一、高二、高三学生为对象,问卷内容分为37个类别,重点对法律意识、学习兴趣、安全观念、法治信仰、知法守法和运用法律的综合能力,通过随机抽样方式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68份,收回率为92%,其中男生占40%,女生占60%。经对调查结果统计和分析,总的看,近些年教育部门和高中学校,认真落实国家普法教育规划和要求,结合教育和教学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普法教育,促使广大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和法治信仰,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较好地取得了政府、社会与家长们都认可的成果。然而,调查也发现有些学生在对法律知识掌握、接受和运用的程度方面,尚有欠缺和有待完善的地方。

二、中学生(高中)法治意识和教育的总体现状

1.高中生学法知法兴趣比较浓厚,但普法教育途径方式有待拓展。在依法治国方略和理念的引领下,高中生学法懂法求知欲普遍比较强烈。这表现在“您希望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吗”的问题回答中,“非常希望”的高达71.91%,“无所谓,保持现状挺好”的有23.6%,“不希望、毫无意义”仅占4.49%。说明大多数人不仅有法治教育的个体愿望,而且认为对自己走向社会和未来发展非常必要。从他们对“您认为法律对自己用处大吗?”的回答得到了佐证,其中有74.86%的人认为法律对自己很有用处,只有13.13%的人认为对自己用处不大,另外12.01%的说“不清楚”。从这两组数据看出,大多数人已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并成为共识。

那么哪些法律最为同学们所关心关注?调查发现主要还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教育、交通、环境等,关注度相应高些(见表1)。

同学们不仅热心学习法律法规,而且积极投身于普法宣传和力所能及的法律行动,其中有24.18%受访者参与了普法宣传活动,8.37%参与了法律知识竞赛,7.44%协助过维护交通治安,14.88%举报了违法违纪事件,其他也有45.12%,体现了高中生可贵的社会道义与法治正义精神。他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学习了解自己所需要的法律知识呢?调查显示通过媒体28.55%,报刊杂志20.63%,教师25.55%,家长12.16%,同学4.78%,其他途径8.33%。看来各类媒体报刊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这应引起有关部门和媒体人的高度重视,关注做好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和引导。但另一方面,由于高中生面临比较大的高考压力,大多数学生不能够或者没有精力主动地从媒体报刊中获得系统的法律知识。当问起“您是否有观看法制节目、报刊的习惯”时,回答“没有”的学生占17.08%,“偶尔”的占66.12%,能够经常持续的学生才占16.8%。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因为高中生通过电视媒体报刊这种最直观、最现代的方式获得的法律知识占了较大的比例(49.18%),约是学校教师(25.55%)的2倍,但接受的方式却是被动的。当然,学校还是普法育人的主阵地,毕竟通过媒体报刊获得的法律知识都是零星的、点滴的、不系统的,真正地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还需要有关部门和学校进行统一、系统的教育。所以,是不是可以考虑把传统的学习教育方式与现代的多媒体教育途径有机结合起来呢?

2.对依法治国认同感很高,但对司法部门如何做到公正性有疑虑。高中生对依法治国的认同度也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问卷中设计了一个直接的问题,“您对‘依法治国’的方略认同吗?”大家回答是让我们惊喜的,十分认同的有68.07%,比较认同的有24.65%,不认同的只有7.28%。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机制,也是一种社会和人类活动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秩序稳定、和谐的社会。有了对法治的认同,对法律的敬畏,牢固树立法治信仰并成为行动和追求,这如同“扣扣子”,扣好了“第一个扣子”,就能够为依法治国做贡献。

对于法律和法治的功能,高中生既看到法律和法治的现实意义,也表现出对现实社会中存在某些问题的疑虑。比如说在问到“您认为法律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时,回答“保护公民权利”占76.32%,“惩罚违法犯罪”占13.09%,“规定公民义务”占5.02%,其他占5.57%。固然法律是保护公民权利的,但同时也规定了公民的义务和责任,权利与义务相辅相成。只强调法律保护公民而忽视所承担的责任义务,这对法律的理解多少有一些偏颇。另一个当提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生活中能保证吗?”时,大家的回答同样令人愕然:“能、可以做到”的只占16.81%,而“怀疑、做不到”的占39.5%,认为“取决与司法部门公正性”的占43.69%。从这来看,既凝聚着高中生对公检法等部门抱有改进的极大期望,同时也说明了大家对法治公正性持有怀疑的态度。这样的情绪和观念,久而久之可能会干扰中学生对依法治国方略的正确理解和深刻认识,甚至影响今后的法治信仰和人生成长,理应注意教育。

在普法教育熏陶下,大多数高中生养成了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习惯。同时,在一定情况下,也能够敢于站出来理直气壮地捍卫法律的尊严,诸多媒体时常可以看到见义勇为的事例。这一点,在下面两组问题的调查中显得特别突出。在问及“发现有人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利益时您会怎么做?”(见图1)

由此可见,同学们具有护卫法律神圣、保卫国家利益、维护社会安定的信心和勇气,体现了大义凛然的担当和责任。这在对“只要不危害自己的利益,看到违法犯罪也不要管”的看法时,其回答一样倍感欣悦。认为“正确”的只占8.12%,“错误”占了73.11%。不过还有18.77%的人回应“不知道该怎样做”,这或多或少表明少数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逃避,值得社会深思。

3.保护自身安全意识参差不一,但遇到具体侵害时尚能依法维权。调查发现,当今高中生对自己合法权益的关注度可以说参差不一,并且表露出有不知如何依法维护的困惑和无奈。请看“您对自身合法权益关注度”时的回答(见图2)。

再看看对另外两个问题的回答:在平时的生活中,“您是否注意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时,回应经常的只占14.25%,很少的占了50.41%,没有的占了35.34%。“您对维权的途径是否熟悉?”时,回答也不甚满意。“不太熟悉”占47.95%,“基本熟悉”占43.83%,“很熟悉”仅占8.22%。值得欣慰的是,一旦真正遇到具体事情和侵害时,大多数高中生还是能够理性对待。比如当问到“您遇到侵犯自己权利的时候,您的解决方法会是什么?”时,回答“忍过去”占8.81%,“及时向老师反映”占14.65%,“向家长反映”占48.37%,“向司法机关求助”16.9%,其他占11.27%,绝大多数同学能够通过有关途径依法维护。当遇到了“放学回去发现屋里乱成一团,觉得是家里进小偷了,你会怎样?”时,回答“先收拾家里看被偷了哪些东西的”只有12.01%,“保护好现场打110报警”占64.81%,“打电话告诉家长”占23.18%,说明大多数同学都有依法办事、保护现场留存证据的法律意识。

4.懂法守法的自觉性虽然较高,但抓好宪法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法治意识的根本反映。高中生通过参加校内外普法教育,在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上都有较大的进步,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但是对于《宪法》及其生活中的法律知识,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尚没有弄清楚,说明法治的根基不够牢固。比如说“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了解吗”的回答,满意比例显然不很高。非常了解只占7.14%,部分了解30.77%,有一点了解50%,一点也不了解还有12.09%,说明抓好宪法的教育还任重而道远。

特别是有些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高度重视和关注。比如在问到“每个适龄公民是否都有当兵服役的义务?”时,回答“是”占46.63%,“不是”占42.13%,“不知道”占11.24%。我国《宪法》和《兵役法》规定,依照法律服兵役、保祖国是每一个适龄公民的光荣义务和神圣职责。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认为当兵吃亏,拒绝、逃避服兵役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网上就有“我到了服兵役的年龄,想知道怎样能逃避”的帖子,看后着实令人深思。的确,我们这个时代“英雄主义”情结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已经开始被人们淡忘了,这是我们国家与民族需要关注的大问题。又如关于“知道网络方面法律规定吗”时,回答“知道的多”的占28.77%,“不多”的占60.55%,“不知道”的占10.68%。这个比率可谓很大。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其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危害极大,甚至于有的人沉溺于里边无法自拔。作为高中生,正处在明辨是非的徘徊期,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辨析能力,积极从中吸取正能量,是同学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加以引导。

三、进一步加强中学生(高中)法治教育的思考

中学生(高中)正处于由学校走向社会的前沿阵地,再联系现实社会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违法乱纪的行为逐年递增,尤其是校园暴力或恶性施暴事件频频见诸媒体。如不久前贵州15岁中学生被同学围殴致死,江西永新一个女中学生逼同学下跪、脚踹、掌掴,湖南邵东一个高中生在办公室杀害老师,湖北武当山一个中学生用钢棍暴打同学,等等。这些违法犯罪苗头和迹象的产生,主要原因就是有的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目无法纪,个别已处于家庭、学校、社会监管不力的状态,接近于触及犯罪的红线。针对调查发现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强中学生(高中)法治教育。

1.有关部门大力推行联动机制。重视和抓好高中生法治教育意义重大,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整个教育工作的实际,注意做好统筹安排和顶层设计;司法部门要结合全社会普法工作,针对这个特殊年龄段的学生做好法治教育的规划和指导,组织公检法干部和律师进校入班担任兼职法治校长和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做好普法工作。最终,建立起部门联动、互为负责的体制,并确保法治教育责任落地。

2.把法治教育纳入学校必修课。在中小学阶段,特别是进入高中后,同学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对高中生强化法治教育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社会和家庭所不及的。所以,学校在法治教育上要切实有所担当,真正把法治课作为必修课必考课纳入到教学之中,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法治教育和实践活动,促使广大学生有兴趣、能自觉地让“法治”信仰和理念根植于心灵深处。

3.家长要当好法治教育引路人。学校教育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千万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独特性与重要性。古人言:“子不教,父之过。”这些都强调了家庭与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责任。所以,家长的言传身教、做好标杆是至关重要的,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希望父母们多从正面引导,给子女做出好的榜样!

高中生法治意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生 法律素养 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230-01

一、当代高中生法律素养现状

1.法律意识以及法制观念相对淡泊

法律素养首先包括一定的法律知识,其次是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一旦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能否运用法律的手段进行维权。当代中国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整体较之发达国家的水平明显不足,法律意识相对淡泊,这与我国法制建设水平和法制教育进程息息相关。在我国,高中是能否步入高水平大学以及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阶段,来自高考的压力以及长期以来唯分数论的评判方式,对于我们高中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素养和法律实践能力是有着强烈冲突的。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庇护,为我们尽可能多的阻挡了各种社会侵害,给我们营造了稳定和谐的校园生活,让我们安心学习,法律意识的构建往往是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简短篇幅。总之,法律意识淡泊是当代高中生法律素养的现状之一。

2.受社会整体的法制水平影响强烈

高中生处于青春躁动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较大,当然我国社会整体的法制水平也强烈的影响着我们高中学生。当前我国的整体法律意识相对淡泊,加上现在互联网、手机如此发达的条件下,一些有着强烈社会影响的违犯案件都会触动我们高中学生紧绷的神经。从很早的马加爵案到后来的药家鑫案以及十以来提倡的全面依法治国都是思想政治课堂中讨论的典例,可见处于相对封闭的高中学校受社会整体的法制建设水平还是非常强烈,这些对于我们高中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影响。

3.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能力差

法律素养要求行为人具有一定法律行为,尤其是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学会运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的权益。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这是我们高中学生所欠缺的法律素养。一旦受到侵害,高中学生往往采取忍让或者以暴制暴的极端行为,这样的措施会导致两个极端的发生,即侵害继续或者自身成为施暴者。不能合理的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一方面由于我国法律维权成本相对较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维权的渠道不健全以及自身的维权法律意识、法律信仰不足。总之,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能力差也是当代高中生法律素养体现的现状之一。

二、当代高中生的法制教育

1.法制教育缺失

我国法制教育尤其在高中阶段缺失较为严重,一方面是我国高中教学体系所决定的,我国目前的高中教学体系主要由语文、数学、英语、文综、理综等课程组成,法律教学属于文综中的思想政治部分,所占比例在思想政治中不是特别多,所以对于升学而言法律的地位并不是特别突出,除此之外学生接触的法律教育别的渠道包括法律讲座、电视上的法律知识,网络等形式,但这些比重在我们高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微不足道;另一方面,法制教育缺失与我国高中教育发展不均衡有关,不平衡性表现在教育投入和教育水平的高低,相比较而言,东部沿海地区的法制教育水平较之西部落后地区的法治教育水平有着明显的优势,没有相应的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成为法治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

2.法制教育实践性差和流于形式

如上文所述,法律教育的形式以及法律教学体系不足,即便对于一些有条件、有师资的地区法律教育也往往流于形式,表现在学校象征性的每个学期安排几节课程,形式往往大于内容。另外,法律教育由于本身的人文课程特点,使得实践性相对较差。对于我们高中生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进行相关的内容的课堂实践。不重视、形式性是当前高中学校的法律教学的重要现状。

3.法制教育缺乏系统性的安排

另外一个突出问题表现在我国法制教育缺乏系统性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安排,做不到上下链接,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法律方面都有所涉猎,尤其是高中和初中在课程结构的编排上有诸多的不合理,不能进行统筹性、渐进性的课程设计是我国教学体系出现的漏洞。其次,高中学校对于法律教学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评价的内容也缺乏相应的组织安排,这就使得教学目的不明确,换来疲于应付的现象出现。

三、高中法制教育的思路研究

1.完善法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大纲的研究

积极制定相对完善的法律教育目标、筹划教学大纲,建立健全法律教学体系。使得法律教学能够被高中学校、教师重视起来,力争做到有章可循、有纲可依、有标而为。真正实现学生法律知识的构建、法律意识的形成、法律实践的可操作性。

2.法制教育的全面实施需要各方努力

法制教育不仅仅要加强学校的教学,同时也需要来自家庭的家庭教育,使得学生从小接受法治思维的灌输,努力将法律意识成为生活的习惯;另外,来自社会的法律关怀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加强与司法、公安以及社会法律援助等部门和机构的合作适时的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法律知识,一旦发生侵权事件的时候,可以采取和寻求的法律帮助。因此,法制教育的全面实施需要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

3.整合学校法制教育相关课程和活动

学校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法律工作者,进行专门的法律知识讲解,构建学生的法律意识,同时学校也要积极加强法制教育相关课程和活动的落实情况,通过配备专门的法律教师和分管领导,有效开展一些适合高中学生的法律讲堂、模拟法庭等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兴趣,使得在紧张的文化课程之余,通过这些活动既放松了心情,又锻炼了法律素养,陶冶了法律情操。

参考文献

[1]齐贵香. 高中历史教学中法制意识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华金. 中学生法治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管桂翠. 高中生法制教育长效机制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高中生法治意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学生;法律意识;提高策略

法律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法律意识是表现在公民对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也是对法律的了解掌握,从本质的角度出发,法律意识是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这种法律意识是作为行为模式的观念性要素。在当代的法律法规中,法律的可行性和使用程度都有着严峻的考验,公民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是否符合当代法治建设国家,对法律法规是否有着系统的认识都十分重要。在生活中我们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法律知识的,要将法律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将法律意识从最外在的条件逐渐转化成规范模式,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成为指导人们我们行为的支配要素。

一、中学生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每一位公民都需要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高中生处于青春期,思想行为上表现得更加自我,法律问题逐渐显露,高中生违法犯罪的行为也比较突出,我国刑事犯罪中,未成年人犯罪达到70%,处于高中年龄段的占到其中的70%以上。由此可见,高中生法律意识的提升势在必行。中学阶段是处于人生阶段与教育阶段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引导阶段,决定了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向问题,中学生法律意识程度的好坏是可以直接影响国家和整个法治国家的法律水平的,也会直接到影响国家法律体系,而且也关系着法治国家的建设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在中学阶段,中学生能认识到自身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是对价值观的有力塑造,这对提升法律意识水平也是有利的。在事物发生变化时,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最为重要的,也是中学生发自内心深处对法律意识的认识,所以中学生有必要重视法律意识带来的重要性。

二、提高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具体途径

结合现代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来看,要强调对法律的深入和学习,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适当的运用法律意识来引导自己,法律知识的普及可以更好的让我们从情感上建起对法律意识的认同,构建起理性的法律意识。

(一)提高善良意识

在现代的中学生中,很多都视“与人为善”为儿戏的大有人在,在他们眼中“言而无信”只是个人承诺兑现问题,是一种不讲诚信的行为,跟法律知识毫无关系,这一点是与我国弘扬的善良意识是相违背背离的,对于这种认识,大有人在,说明了这种法律意识上的盲点,这也会导致学生的行为失去规范,从而引起事端。在我国民法中,善良意识是体现人性的前提条件,在法律条文规定中“诚实信用”和“公序良俗”是两个不可分离的内容,简单来说,作为一名中学生要学会诚实守信,不要肆意侵犯他人的合法利益,这也是基本遵守了法律法规理念的。当然,这种人性法则的理念根植在中国人的思维中,不属于西方国家的舶来品,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需要良知,良知中蕴含着善良意识,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法律常识。

(二)提高程序意识

有相关研究专家学者指出,法治的主要核心就是程序,程序一旦不能规范化,就会导致程序崩溃,当然,法治水平的高低是在于程序化的规范程度,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首要步骤就是规范程序化,提升程序意识,然而这种程序意识也是要从青少年抓起,我们不能将思维控制在政治课堂上,在学习的同时,还要时刻引导自己做事都需要按照过程行事。例如,在进办公室之前应先喊报告,在学校有情况有事先请假,不能先斩后奏,往往是这种不规范的程序意识会导致法律意识的下降,同时这种程序意识还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问题,作为中学生要更深刻的了解和理解程序意识的重要性,这是关乎到法律意识的提升问题,结合以上所述,还需要根据我们的实际生活情况来抓住意识重点。

三、结语

目前,我国全面构建法治社会,青少年是构建法治社会的新生力量,中学阶段是关系到整个国民教育的一大重点基地,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法治国家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中学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情况,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并将其融入生活中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也为构建我国法治国家事业贡献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瀚樱.浅论中学生法律权利意识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2016(36):189-190.

[2]张计彪.论思想政治课教学对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品牌,2015(2):252.

[3]黄辉.法律意识形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高中生法治意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法律;全球化;法制化建设;法制观念;高中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并不仅仅是要向高中生传达政治知识,更是一门强调法律意识培养的课程,承担了公民培养的教育任务。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标准中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程度。在目前我国高中课程体系中尚未开设专门的教育课程,因而法律意识的培育一般通过思想政治课来完成。无论是从国家管理还是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提高公民法律素质都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降低社会管理成本的最有效方法。高中生正处于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时期,因而增加对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培养,进行有序的法制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结合我国目前高中课程体系设置,思想政治课程成为法律意识教育的最主要手段,高中生应当利用思想政治课程,丰富学生法律支持,提高法律素养,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做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一、高中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法制化的发展,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建设法制社会永远是我们的追求。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我国公民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遵守法律,并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只有在法律的规范下,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前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高中政治课程中已经融入了很多有关于法律政策的内容,尤其是《政治生活》中,有不少内容设计我国法律政策,对于培育当代高中生法律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除了要注重考试成绩外,也更应当关注对高中生政治权利意识、爱国主义情感等的引导,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人才。

(二)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形式。高中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未来力量,代表着祖国的前途,因而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势在必行。根据我国现有教育体系,高中没有开设专门的法律课程,一般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来进行渗透式教学。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需要知法、守法,进行法律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更多的也是保护自己。为了适应法制社会的发展,高中生也有必要学习法律知识,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也从源头上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做出贡献。

二、法律意识培养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关系

(一)法律意识培养与思想政治课程结构息息相关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的课程,也是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来源。虽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课就要死记硬背,但深究目前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发现其实有很多值得学习探究的内容。例如在《政治生活》教材中,《政治生活》是高中政治课程的必修教材之一,从其设置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来看,与培育高中生法律意识是相统一的。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政治生活》的结构框架也与对高中生法律意识培养相得益彰,教材中用通俗而详实的语言向高中生介绍了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在对《政治生活》的日常学习过程中,教材有意识的让学生理解树立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法律观,提高学生法律运用能力,为学生成为真正的中国公民奠定基础。教材在很多单元都涉及法律知识,例如第一单元涉及的是《宪法》对国家性质的相关规定;第二单元则反映了《中华人民行政法》的相关内容;第四单元反映了有关于《国际法》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单元都有涉及法律知识。相对于专业的法律课程来说,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法律知识是有意识的渗透教育,把复杂的法律知识通过通俗的语言体现出来。

(二)政治课程有助于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除去应试作用外,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更多的是一种德育教育,也是培养高中生法律素养的主要途径。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过程中,高中生也应当明确法律学习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法律认知意识。新课改以来,相较于过去的思想政治学习内容已经有了更大的开放性。但是高中生应当始终明确理论学习的重要性,铭记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只有学习好了理论知识,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多的规范,也让自己的行为可以更加适应社会发展。思想政治课程对于高中生的行为有重要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法律知识也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程获取,更应当珍惜学习时光,从中汲取养料。

三、当前高中生在法律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化时代中,高中生的知识储备相较于过去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除了在课堂上获取知识外,高中生还可以从网络搜索到更加丰富的知识信息。但是碎片化的信息并不能真正提高高中生对知识的理解,以法律知识为例。大部分高中生对于法律只处于表面认知阶段,对于法律并没有深入了解,法律维权意识也比较差。面对越来越多的侵害学生事件的出现,对我们也是一个警醒,提醒高中生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法律知识学习。国家普法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中生的法律意识。但是这种认识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才能真正转化成知识力量。当前高中生法律意识普遍不够高,未成年犯罪逐年增长,犯罪低龄化严重,作案手段更加复杂,社会影响越发恶劣。在未成年犯罪中,高中生占了很大部分,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都说明高中生法律意识存在很大问题。究其原因,除了来自于高中生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外,同样与社会、家庭、学校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从高中生自身来看,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思维能力仍旧受到很多限制,缺乏社会经验。在学习政治课程的过程中,往往知识单一的学习理论,缺乏实践机会。仅仅凭借自己对教材知识的简单了解以及从课外获取的信息,难以真正理解。同时在丰富的网络环境中,高中生更多的被娱乐、游戏等信息吸引,忽视了对法律知识的存在。除此之外,学校教育中缺乏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引导。法律素养的提高是需要后天引导的,尤其是高中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性的重要时期。在应试教育影响下,高中教学本身就缺乏法律相关内容的专门课程,思想政治课程中虽然有涉及法律知识的内容,但学校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理论灌输以及考试答题技巧方面,缺乏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引导,使得学生也没有重视法律意识的培养。高中生法律意识淡薄还来源于家庭教育的缺乏。高中生除了在校学习时间外,更多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家庭环境对于高中生性格、成长、心理等方面有重要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本身就缺乏法律意识,难以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如何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提高高中生法律意识

(一)明确丰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提高法律意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来说,提高法律意识就是要明确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契约意识、诉讼意识。我国法律规定,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意味着社会全体成员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没有人享有特权。高中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平等观,消除特权思想,才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生活在社会中,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提高自身思想水平。同样,我国法律也规定,公民都享有一定的权利,任何人都不可以违法剥夺或者侵害他人的合法权利。高中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明确权利意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学会尊重别人的利益,不侵犯他人利益。树立正确的权利意识,可以让整个社会更加有序的发展。契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点,也是维持国家发展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有了契约才能让一切交换活动更加有序的进行,高中生学习契约意识就是要培养自身遵守法律的精神,契约不可以随便破坏,订立契约的过程又是构建平等公平的过程,高中生就要学会用平等的契约精神来与人交往,同样也要用这种精神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诉讼意识对于不少高中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高速发展的社会给我们带来了更好的生存环境,但同时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复杂。当代的高中生除了要面对繁忙的学业外,更要面对来自于社会中的各种诱惑,除了要时刻警惕来自社会中的各种侵害,也需要做好提前预防,应当了解当今害发生后如何合法的解决难题,而不是意气用事,通过暴力解决问题。随着社会法治化程度的提高,广大高中生应当深入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当遇到问题时,要习惯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做一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学校应当进一步完善法律生活体验教学

学校是培养高中生法律意识的主要载体,应当保护法律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紧密联合起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发展特点,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法律情境。除此之外,学校也应当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到真实的体验过程之中,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时,教师应当根据情境播放相应的专题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如何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以便于学生如果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知道自己应当如何来保护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五、结语

当代中学生是不断学习的群体,也是最具有学习劲头的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我国高中政治课程从其设置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来看,与培育高中生法律意识是相统一的。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课本的结构框架也与高中生学习法律知识相得益彰。高中生应当明确现代公民的基本内涵,明确公民应当是具有独立意识的自然人,有责任有担当,依法享有权力、自觉履行义务。在繁忙的学习过程中,高中生不仅仅要学习种类丰富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学习政治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的相关内容,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用法律保护他人,让我们的国家更加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珠子.浅议高中生思想政治课法制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6,(03).

[2]陈娅.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以政治常识教学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6,(12).

[3]陆红云.浅谈高中政治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

[4]温彦辉.高中政治课要借助时事热点做文章[J].学周刊,2017,(08).

[5]张双娜.探究高中政治课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渗透和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7,(17).

高中生法治意识范文第10篇

一、应用好校园的法律环境,加强法律意识

高中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的生活环境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当前的学校管理会严格按照法律要求,为学生营造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氛围。高中生虽然学习过思想政治,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由于高中生年轻气盛,经常因为一点小事情就发生口角,更有甚者成群结队打架斗殴,这些都是因为高中生的法治观念淡薄。对于打架斗殴的学生,学校从校园治安角度可以做出一定惩罚,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学校应有健全的法制体系,这样在学生违法乱纪之后,学校可以按照规定对学生进行处理,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法律氛围。当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申诉权进行申诉,让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让学生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学会依法办事。可见,依法治校对培养高中生的法律意识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学校应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力度,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法制法规的高效和便捷,从而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好公民。

二、把握好开展的法制活动,增强法律意识

法制活动包括校外的活动和校内的活动。现在很多学校都更加侧重法制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法制活动的开展,导致大家对基本的法制活动没有任何了解。为了进一步增强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学校应将法制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定期开展校园法制活动,以便顺利地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另外,我们也可以组织高中生多观摩法庭的庭审模式,这样相比教师在课堂上列举案例,学生更能详细了解法律的规章制度,从而真切感受到法律的伟大和不可侵犯性。学校也可以组织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让学生了解诉讼的程序,有助于加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法律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学生还可以自行成立法律社团,利用课下时间给其他学生普及法律知识,让高中生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或者在放假期间到社区进行普法宣传,解决社区人民的法律问题,同时也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通过和社区成员进行交流,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又增强了法律的实用性。学校开展法制活动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特点,帮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并将法律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立足好合理的心理素质,提升法律意识

高中生违法犯罪的根源大部分与较差的心理素质有关。高中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由于缺乏考虑很容易动怒最后做出违法的事情,所以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家长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指导学生处理好个人同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进行疏导,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渠道去发泄自己的情绪。高中生的不良情绪很容易引发犯罪,因为高中生对很多事物都比较敏感,再加上高中生自尊心比较强,学生之间只要发生争执就会引发一场“大战”,最后两败俱伤,更有甚者违法犯罪过失杀人,给家庭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学生如果长期生活在“问题家庭”中,也容易导致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有的家庭中父母总发生争吵,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不良情绪或者有心理阴影,如果孩子的不良情绪没有及时得到排解,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很可能犯罪。高中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有助于他们顺利成长,学校和家长要尽可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远离违法犯罪。

上一篇:人事监管机制范文 下一篇:科学工程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