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09 00:25:01

高中教育

高中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教学环境 教育信念 育德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教育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对教育都保持了高度的重视。九年制义务教育实现了最大程度的普及,高校的教育也正在向着开放、自主的良性趋势发展。而高中教育,仍然承载着远大于高中生可以承受的负荷,失落了应该肩负的教育责任。

一、高中教育的困境

当今时代,异彩纷呈,娱乐无边,很多传统价值观纷纷在崩塌,而新的价值观在经济大潮中还未见初形,社会空气显得空前浮躁。高中教育,关系着青年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教育,一直在升学的重压下蜗行。升学业绩和教师收入挂钩的病态的激励机制,使得教育功利化的倾向日趋严重。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扭曲,只教知识不教做人,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德育教育和实践创新能力教育的落实遥遥无期……

教育面临着复杂的生成环境。好的方面,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学生每天都能接收丰富的信息,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家长们重视教育的程度已远非昔日可比,相当部分家庭选择陪侍伴读,就可见一斑。这些都是教育的有利因素。

而教育的负面背景也很多。二十一世纪是个开放的时代,早熟早恋在中学生群体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各种“星闻八卦”充斥学生耳目,于是一些学生,把成名当成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满大街的商品琳琅满目,于是他们学会了攀比享受;全社会都在为钱叫嚣,于是,他们的理想开始摇摆不定……

教师的分流现象同样是无法回避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些老师受功利浮躁的社会大环境影响,已经很难再坚守清贫。奉献,慢慢变成了“钱途”,静下心来钻研业务者与日剧减,喝茶、玩牌、炒股、旅游者却与日俱增。

教学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的是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质疑和否定。互联网上,凡是涉及教育事件的帖子,攻击的矛头无不排山倒海地指向中国的教育,而直接的受体就是教师,所有的不屑与污言秽语都指向着这个群体――这个被命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群体。

仿佛,教师职业的光环,在一夜之间就全然黯淡消去。教师,在这个喧哗沸腾的时代里寂寞着。借用网络语言来说,教师教的不是书,而是寂寞。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也许和全天下的青年教师一样,经历过刚站上讲台就被家长吆喝“怎么能拿他们的孩子当试验品”的百无聊赖,经历过被无穷无尽的试卷作业淹没的无所适从,经受着“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清贫自守”的教学生活,但我仍然骄傲地对着自己的良心说:我热爱教育。“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也好,“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也好,我终始坚信,坚守一个教育者的品格与灵魂,是无法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二、高中教育初识

“上辈子杀了猪,这辈子来教书;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这句话在网上盛传,很明显这是语文老师的牢骚,可有牢骚的老师绝非只是语文老师。作为文章第二节的开场白,笔者用意在于:一、呼吁教育投入,“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清贫”这句话不是一国教育之骄傲,而是耻辱,穷什么不能穷教育。二、改变以升学率为核心的评价制度,彻底扭转分数至上所带来的应试教育恶性竞争的局面;三、整顿教师队伍,杜绝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大肆从事有偿家教和其他经济性活动,重塑教师良好社会形象。只有解决了教师队伍的问题,中国的高中教育才能够得以积极健康地开展。

当前的教育,理论盛产,百家争鸣。关于“教师的课堂”和“学生的课堂”,“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教学要注意多元解读和个性解读”等等的讨论方兴未艾,让人无所适从。作为一名青年语文教师,基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大胆对高中语文教育提出如下意见,以供天下同仁批评指正。

一国有一国之语言,一国之语言承载着一国之文化,一国之文化承载着一国之精神。在当下,金钱物质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突破道德底线的社会事件时有发生。语文,作为承载一国文化精神之学科,理所当然地应该承担起“再使风俗淳”的神圣使命。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语文净化心灵、熏陶品质的学科价值,在传承知识的同时,重视育养学生的德操风范。

育养学生的德操风范,简称之为育德。育德,在传统里又称德育,之所以要变动一下提法,是因为育德更能显示教师的使命感和主观能动性。《左传》里有句名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谓三不朽。”立德者,树立自己的道德风范,并且感染他人,使他人与你一道向善;立功者,救民族于危难,拯黎民于水火;立言者,著书立书,以传后世。立德,为人生“三不朽”之首,可见古人对道德品质的重视,立德为立身之本,立德才能立人!

做父母的是孩子的育德者,做教师的是孩子的育德者,整个社会的文化空气也在潜移默化着孩子的道德品质。孩子的“德”育得好不好,在学校,责任就落在了教师的双肩上。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我们做教师的,是学生品质养成过程中的引路人,我们必须是“麻”,是“白沙”,才能让学生们成长为正直纯洁的人。所以正直的品格、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热爱知识、热爱生活等等是一名从教者必须具备的素养。

高中教育范文第2篇

同志们:

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高中教育座谈会,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和分析我市2009年高中教育发展情况,部署和推动2010年高中教育各项工作。今天上午,x局长代表市教育局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对去年高中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今年高中教育工作作了具体安排,我完全同意。市考试管理中心、市教研室对今年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和高中课程改革情况作了介绍,宁陕县政府以及白河一中、市二中、石泉职教中心、黄冈实验学校分别作了交流发言,希望大家认真学习、互相借鉴。市教育局还表彰了2009年全市高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刚才又签订了2010年高中教育工作目标任务责任书,大家要发扬成绩、再接再厉,扎扎实实做好今年各项工作。下面,我就做好高中教育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把握形势,增强做好高中教育工作的责任感

刚刚过去的一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长抓不懈,教育部门下移重心、加强指导,教学单位强化管理、真抓实干,高中教师务实敬业、吃苦奉献,全市高中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八个明显特点:一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中入学率由40.57%提高到44.8%,高中招生2.19万人,在校生达到5.66万人,净增2100人。二是高考取得最好成绩。全市参加高考人数突破两万大关,文理类考生达二本线以上4405人,较上年净增397人,增幅居全省第三位。三是优质资源得到扩张。建成江北高中、镇坪中学、蜀河中学、恒口高中4所省级标准化高中,省级标准化高中累计达到15所。四是办学特色日益彰显,宁陕率先实现高中免费教育,石泉高中布局调整更加完善,平利推进高中资源优化配置,岚皋顺利完成岚皋中学迁建,汉阴着手迁建汉阴中学,白河、紫阳、平利高中和安中教育质量提升,应届高考人数大幅提高。五是职教生源逐步拓展。职业中学入学率由23%提升到27%,全年招生1.32万人,在校生达到2.9万人,净增4200人。六是技能工程圆满完成。对当年15918名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全部实行了免费技能培训,成功举办了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七是推进职教基础建设。石泉职教中心数控实训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宁陕、镇坪中职学校实训楼和紫阳、汉阴职教中心建设进程加快。八是努力促进教育公平。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不断深入,保障贫困家庭子女享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总体来看,县区之间自我加压竞相发展态势日趋明显,学校之间比学赶超氛围更加浓厚,省市示范高中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全市高中教育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成绩来之不易,各级和有关部门以及高中学校作了大量工作,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重视支持高中教育的同志们和高中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与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要求相比,全市高中教育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高中阶段普及程度低。全市高中阶段入学率仅71.8%,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还相差14个百分点。二是高中教育资源不足。高中学校大班额教学普遍,教育教学装备条件较低,不能满足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三是高中教育质量不高。全市应届生上线率仅18.71%;万人参加高考人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2人,位居全省第11名。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高中阶段入学率和质量效益在县与县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五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薄弱。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小、比重低、结构不合理,特色不够鲜明。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工作存在的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高中阶段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出口”。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意义,不断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一是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对高中教育重要地位的认识。教育是发展之基,经济发展的过程,总伴随着教育普及的过程;经济腾飞的背后,总有发达的教育作为支撑。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高学段,是连接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担负着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人才和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没有高中教育的良好基础,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同样,没有普通高中教育的壮大和支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就没有基础。因此无论教育如何改革怎么发展,高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动摇,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教育部门和学校都要从这一基点出发,来研究和部署高中教育的改革发展问题。二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深化对高中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高中教育在培养公民基本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方面有着独特的意义。高中阶段既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关键时期,又是个性成长、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刻。能否在高中阶段接受良好教育,对于个性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极为重要。知识改变命运,技能创造财富,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力资源。只有经过高中阶段教育,掌握较为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为进入高等学校深造奠定基础;错过高中这段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人才培养将事倍功半。因此,全市上下要始终把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作为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最终追求,促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三是从改善民生的角度,深化对高中教育加快发展的认识。教育事业是民生之本,高中阶段教育既寄托着每个家庭的希望,也寄托着社会的期望。如果不能尽快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会使不少初中毕业生失去接受高中教育机会,即使外出务工也只能从事高危行业和沉重体力劳动,不仅造力资源浪费,还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广大群众认知教育、评价教育,主要关心的是学校考上了多少生,看重的是学校是否培养出了能考上重点的学生。全市必须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出发,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对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让高中教育发展成果早日惠及全市人民。

二、强化措施,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步伐

全市2012年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市委、市政府为推动突破发展而提出的战略举措。今年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关键年,抓好今年工作非常重要,要坚持把握好四点。

(一)强化政府办学责任。县区政府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主体责任,要有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认真履行责任,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新突破。一()是认真学习宁陕经验。宁陕县委、县政府多年来始终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抓教育,财政再困难也要确保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正是由于确保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教育项目优先安排、教育问题优先解决,宁陕的普九、扫盲、蛋奶工程和免费高中等多项教育工作在全市率先完成或者首开先河。各县区要认真学习借鉴宁陕县履行政府办学责任的做法,真下功夫,下真功夫,扎扎实实抓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二是坚持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各县区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把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尽快落实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抓紧完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强力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全市今年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要达到76%以上。入学率达到90.98%的石泉县要继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入学率超过78%的宁陕、石泉、岚皋、镇坪、白河要再鼓干劲,力争达到85%以上;入学率还不足70%的汉阴、紫阳、平利、旬阳要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迎头赶上。三是坚持普高职教并重发展。发展好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全市要按照国家提出的普高与职高中比例大体相当、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正确处理好普及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并重并举,协调发展问题。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短腿”,基础能力薄弱,入学率偏低,是制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瓶颈,必须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努力扩大办学规模,加快提高职业教育比重。石泉之所以入学率能达到90%以上,就是很好地解决了职中入学问题,升入职中的比例近40%,高出全市近11个百分点。四是努力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公平。保障贫困家庭子女上得起高中和上好高中,享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是体现教育公平公正的重要内容。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推进,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问题越来越突出,建立高中阶段教育助学体系刻不容缓。要落实好国家中职助学金政策,按每生每年1500元标准,实行一二年级学生全覆盖。各县区和各学校要切实加强监管、规范发放,全部用于资助学生,严禁挤占和挪用,确保惠民政策惠及中职学生。要实施好中省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项目和中央专项公益金高中助学项目,帮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要抓好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按照“满足贷款学生需求、做到应贷尽贷”的要求,实现贫困学生大学夙愿。要创新助资体制机制,多渠道筹措资助经费,设立资助基金,不断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推进资助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帮助更多困难家庭学生完成高中学业,实现大学梦想,共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

(二)提升高中教育水平。普通高中教育承担着为升学的重大任务,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全市要加快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推进普通高中质量效益大提升。一是着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各县区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推进高中教育资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下决心撤并生源无保证、办学效益差的高中学校,重点建设县城高中和农村规模较大的高中。汉阴县要结合汉阴中学迁建,调整农村高中教育布局,扩大学校办学规模。汉滨区要结合安康中心城市教育资源整合和创建省级标准化高中,加大布局调整力度,提高办学效益。在充分发挥示范高中辐射示范作用的同时,安康中学今年创建省级示范高中必须通过省教育厅评估验收,汉滨高中、旬阳中学、石泉中学也要增强创建意识,加快创建步伐。要着力提高现有23所省市级标准化高中办学水平,不断挖掘学校潜力,深化教学改革,打造特色品牌,走特色发展之路。要继续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创建省市级标准化高中,提高办学水平,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各县区要重点加强高中学校校舍建设、生活设施建设、实验装备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大力提高学校条件装备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改善办学条件,满足和适应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二是努力适应高中教育改革。今年将实行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和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能否正确理解、全面掌握改革的新理念、新模式、新结构、新内容和新方法,并付诸实践,不仅关系改革的顺利进行,也关系高中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效益。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及早动手,从学习、研究、培训入手,扎实做好各项改革工作,积极探索与改革相适应的考试形式和学业评价办法,摸索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三是在提高质量上全力突破。教育质量是群众衡量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尺。群众对教育满意不满意,主要就是看对教育质量满意不满意。各县区、各学校必须把提高质量放在高中教育的首位,围绕质量抓教研、围绕质量抓教改,围绕质量抓管理,围绕质量抓考评,形成各级各方面抓质量、上台阶的良好氛围。近几年,各个高中办学条件都有了显著改善,但学校不是旅游景点,要让优质的教育资源产生优良的效果,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因此抓质量要高起点,要有品牌意识、名牌意()识,省级示范性学校要在全省争一流,市级示范性学校要在全市争一流,其它学校都要争上游。高考是教育质量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是教育质量的综合反映和“晴雨表”。现在距离高考还有不到半年时间,各县区、各学校要精心组织,抓好教学和辅导,力争高考上线率有新的提升。

(三)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抓职业教育就是谋发展、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全市要努力实现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和办学水平的新突破。一是推进基础能力建设。抓紧启动市级职业教育综合实训基地、专业实训基地和精品示范专业建设,力争通过3到5年努力,使基地成为服务全市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中心。加快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旬阳、汉阴、紫阳职教中心要完成新校区一期工程,宁陕、镇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训楼要投入使用,白河、岚皋、平利职教中心建设要有新进展,石泉职教中心创建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要取得阶段性成果。二是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安康工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不大,决定了职校毕业生就业必须以外向型为主,因此各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结构调整、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就业市场的新变化,积极开发推广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课程和教材,及时把新技能传授给中职学生。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学生职业技能实践应用能力。要把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努力提高全市大赛的规模和水平,积极组队参加国家和省上大赛。三是建立校企对接机制。组建安康职业教育集团,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进教产合作、校校、校企合作,实现全市职业教育办学的规模化、集团化,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职业教育既要积极融入安康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又要主动加强与国内大中城市、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与市内外的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开展招生合作、招工合作、办学合作、研发合作、投资合作等多形式的合作,实现以“学校和工厂融合,教师和师傅融合,招生与招工融合”等为标志的校企融合,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劳动力异地就业。四是深入开展技能工程。毫不松懈地抓好人人技能工程,按照“一个不少”的要求对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实行全员培训,努力增强创业就业的本领。与此同时,今年要继续强化各级政府、教育部门、职业学校、生源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全面完成职业教育招生1.38万人的任务。

(四)全面提高师资水平。提升教育质量,核心在教师;提升学校品质,关键在校长。全市要切实加强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一是狠抓高中人才培养。要大力实施名师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快培养在全市乃至全省高中教育中有一定影响的教坛明星和学科带头人,努力培养在各自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起骨干和核心作用的中青年教师,以名师工程、名牌专业、精品课程、示范教学案例带动教育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建立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积极选派专业教师参加中省级骨干专业教师培训,面向社会聘请兼职专业教师,鼓励支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申报多个专业技术资格和相应职业资格,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二是着力提高校长素质。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然后才是行政的领导。校长必须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要成为教师成长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各县区要创新校长选拔任用机制,激发人才成长,注重培养专家型、学者型的校长。教育主管部门要创新校长培训模式,改革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中校长要加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丰富实践经验,不断增强管理学校的能力。三是尊师重教优化环境。没有广大教师的辛勤劳动,就没有教育的今天,教师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关心。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社会各界的厚爱,加快转化为教师忠诚履责、爱教乐教、教书育人的动力和热情。在此基础上,要大力推行以教职工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激发和调动广大教师办好高中教育的积极性。

三、为全面推进高中素质教育提供坚强保证

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关系全市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各级各部门必须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扎实工作,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各行各业支持高中素质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快高中教育发展首要责任在地方政府,各县区要切实把高中阶段教育摆上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公共财政重点投资项目,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好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的制度、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要常进学校门、常问学校事,帮助解决校长、局长想解决又解决不了的难事,重点是资金投入、项目用地、教师编制等问题。分管领导要经常深入学校调查研究,掌握情况,推动工作,并及时提请主要领导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当做大事和实事来抓。

二要健全机制,强化保障。建立和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下以县为主的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各县区要增加教育投入,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投入比例,落实好公办高中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做到足额预算按时拨付。要认真落实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确保城市教育附加费的30%用于职业教育,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到2.5%提取教育培训费。要拓宽经费筹措渠道,采取贴息贷款、社会融资、合作办学、捐资助学、兴办民办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等途径,解决投入难题。要抢抓()国家对民生工程投资机遇,集中人力、财力和领导精力,深入开展高中阶段教育项目论证,要善于研究政策,积极报项目跑项目,争取上级项目投资。

(三)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全市各相关职能部门要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教育部门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研究国家教育工作方针政策,钻研教育教学业务,提高指导教育工作的能力,特别是在教育发展目标的制定、学校的规划建设、校长的培养选拔、教师的引进培训等方面要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出好主意。教育督导室要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作为教育督导重点,加强对各县区普及程度、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建设、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督导、检查和评估。财政部门要研究增加教育投入的措施和办法,落实支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优惠政策。建设和国土部门要做好用地规划,落实教育用地。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研究和指导学校推进人事、分配、职称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良好氛围。发改、经贸、建设、物价等部门要从各自职能出发,主动协调配合制定具体政策和办法,共同推动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

高中教育范文第3篇

从2000年到2005年短短五年时间,我国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已从1201万人上升到2409万人,整整扩大了一倍。据估计,时至今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8O。按照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1:1的标准,目前普通高中教育的毛入学率大约为30~4O%之间。1时至今日,高中规模的扩大、高中教育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虽然随着投入的加大,高中教育的硬件条件在不断改善,但现有高中教育在教学模式、培养目标、发展策略、组织构架等软件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些不足的根源在于教育定位的偏差,定位观念的缺失和陈腐已经成为目前高中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1.1过渡教育、中介教育是否高中教育的核心价值

众所周知,任何教育阶段的育人价值都不可能是单一的,它往往有着多元倾向,而且随着教育从低阶向高阶的深入,育人价值也更趋多元化。在诸多价值和育人目标中,一贯被教育部门和基层教师看重和认可的是它的预备功能,即指它作为高等教育预备阶段的知识储备功能。将预备功能视为高中教育的核心功能导致的后果是:高中教育在学生成长育人方面的失位和高中教育长期走不出半精英教育的误区。教育不问育人效果,只问考试分数;师资配备不考虑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资源不自主地向成绩好的学生集中。目前,我国高中教育在育人方面的失位是不争的事实;而高中教育精英化的趋势更严重违背了大众教育的初衷,对学生形成不合理的差别对待,对大多数学生(包括成绩优异的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1.2整合财物资源、扩大学校规模、提高升学率的资源推进模式能否实现高中学校的长效发展

目前,我国高中学校发展普遍采取的是资源推进式路径,即通过扩大学校资金来源、争取政策优势、争夺优秀生源等手段最终实现学校硬件的发展、师资配备的突破、升学率的提高。近十年可以说是我国高中教育滚雪球般资源的原始积累阶段,许多资源丰富的重点学校在度过这一阶段后在发展上已经展露疲态、后继无力。一旦经过这一过程,高中教育在发展路径上将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因为,硬件的改善和升学率的竞争在完成了社会资源的初步整合后将趋于稳定,高中学校发展突破的空间越来越小。高中学校能否突破自我在资源推进式发展后成功转型为内涵提升式发展,将是高中学校发展攻关的核心难题。

1.3一元化与多元化的教育模式究竟何种更适于高中教育

为了满足学校升学率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限制,现阶段的高中教育普遍采取一元化的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满足知识传授的统一性和高效性,但是难以满足因材施教、多维度发展、多角度评价等方面的要求,虽然能够有效提高升学率,但是难以满足学生对校园教育的多方面需求。随着高中教育的发展和高中学校自我发展的路径转型,一元化的教育模式必将被突破,而多元化、自主化的教育模式将逐渐走向主流。

2高中教育的定位思考

针对现阶段高中教育定位的若干现状,对高中教育的定位有如下思考:

2.1寻找高中教育的独立育人价值

任何教育阶段定位都不能离开学生成长和社会需求,“开展‘中成’教育的普通高中既是初等‘小成’教育的延续、高等‘大成’教育的基石;又是使其学生德性、才能、见识、学问、身心等素质基本成形可以为用的‘出口’型教育阶段,因为在现在或将来相对长的一段时期内,‘中成’之人是国家社会所客观需要的,源于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结构使然,发达国家的实践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完成教育“中成”人才的目标,高中教育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育人价值。事实上,高中教育阶段处在青年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理应具有独立的育人价值。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常识教育,引导学生成长生活,发展学生志趣爱好,创造更多元、更广阔的育人平台,建设更多维、更客观的评价体系,这将是未来高中教育必须面对的定位价值。

2.2探索高中学校独特的内涵建设型发展路径

高中教育已非义务教育阶段,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教育内容和教育定位更接近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目标。在这一阶段,教育已经完成程式化的基础知识教育,进入相对个性化的成长教育阶段。近来年,我国高中学校完成资源的原始积累后,学校发展的瓶颈已经凸显,如何寻找学校自身存在的独特价值、独特育人模式是学校打造品牌、实现长效发展的关键所在。高中学校摆脱一元化教育模式、一元化评价标准,在学校内涵建设方面寻找个性化的发展道路,这无疑将是高中学校(特别是名校、重点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

2.3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实现多方式、多视角、多方向的育人模式

高中教育范文第4篇

典型剖析

各方争议

观点制胜

(李 津/辑)

编者按: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和出口,是一个人从未成年向成年转折的阶段。高中课改是整个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关键,高中阶段的改革如果搞不好,课改就会走回头路,最终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也正因此,高中阶段的课改比小学和初中阶段任务更艰巨,难度也更大,是整个新课改最顽固的堡垒。

随着高校扩招,高中阶段越来越呈现出高等教育预备的状态,围绕一张考卷打转,失却了独立的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高中教育的扭曲和变形,关注血色高考和绿色高中,也许有一定启发。

对话背景

一位高中生在国旗下的演讲(摘录)

江成博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做最好的自己。

首先我想说一段材料:在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真是让人难以想象,竟然有4个国家的创造力比我们还差!看来我们的想象力的确匮乏,然而这就是我们接受16年教育的结果。

我想请问各位同学,你们是否有自己的理想,而不是父母的,或者说我们大家坐在教室里承受着变味的教育带给我们的痛苦为的是什么?仅仅为了考一个好大学?为了一纸文凭?再然后呢?为了一个好工作?为了有好多好多钱?难道这些就是我们用整个青春作为交易所换来的?这不是生活,这仅仅只是生存。然而可悲的是,我们之中有多少人即使付出了整个青春,也换不来这些庸俗的东西。

这就是我们的悲哀,因为没有理想,别人这样,我们也就这样;因为没有理想,我们沉默,我们屈服,我们麻木。

同学们,我想我们可以醒来了,问问你自己,你喜欢什么,你想从事什么,而不是父母让我们喜欢什么,父母让我们从事什么。

同学们,我并非排斥学习,而是希望我们大家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学习,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我们是人,不是机器,就算是机器,也不是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的机器。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道理,然而有多少人不明白这个。

同学们,不要再去倾听枯燥乏味的说教,也别试图去补救无望的过失,别在愚昧庸俗的事上浪费生命,那些是我们这个时代病态的目标和虚假的理想,去过你美妙的生活吧,去做最好的自己!

我鼓起了勇气,私自改变了原来要说的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思考。

(摘自“雅虎焦点关注”)

高中生那样的生活

记者/马多思

高二学生的母亲杨丽(化名)每天早上6点以前要喊儿子起床,为他准备好早饭,“6点20分一定得到学校了,超过6点半那就是迟到了”。一天里,她再度见到儿子,通常是晚上10点。

学校的夜课一直到9点40分下课。“回到家,洗漱一下,躺到床上一定是深夜11点。”法国思想家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引用过一份17世纪“巴黎少年犯监管所”规章:“犯人作息冬天从早上6点开始,夏天从早上5点开始。每天劳动9小时,学习2小时。作息日冬天晚上9点结束,夏天晚上8点结束。”

启东市汇龙中学的作息表与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江苏这个教育大省,启东市的升学率历来居于“排头兵”的位置,而汇龙中学则是仅次于启东中学的重点中学。一位家长称,多年来,启东市汇龙中学努力的目标是:争评四星级重点中学。崭新的校园里,隔三差五有省内各地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前来参观学习。

江成博所在的高二年级一共有22个班级,每个班级有学生60名左右。考上这所学校已属不易,大部分学生为了方便上学,都在附近租了房子,父母则一起在出租屋内陪读。

从早上6点30分开始的早读课引领了这些高中生的一天,之后的时间周期在45分钟一节课和10分钟课间休息之间周而复始地循环,在学生眼中这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上午4节课,一直到午饭时间。几乎和十多年前一样,“孩子们还是打着冲锋冲向食堂”。

不放心学校伙食的家长,会送午餐到校门口,没有父母照顾、又不喜欢食堂饭菜的孩子则出校门随便买个方便面对付了。因为每天中午,总有一张试卷在等着他们。

在完成试卷的前提下,学生被允许趴在课桌上睡上几十分钟,紧随而至的又是4节课,和午饭一样匆忙的晚饭,然后是4节夜课。这就是江成博所说的“机器人”生活。

哪怕是一天的假期都是奢侈。“每两周放一天,有考试的时候要一个月才能放假一天。清明前逢小高考,连续上了40天课,没有休息过一天。”

“作业好像永远也没有尽头,学校一直在收钱给学生买各种试卷,上个月刚刚交了275块钱,只说是买材料的。”杨丽很想让孩子多休息一会,“但是不安心啊,你让孩子休息着,别的孩子在课堂里学习啊,你总是害怕落后了。”

杨丽说话几乎带着哭腔:“我只想让孩子多休息一会,让学校考虑一下他们的健康。”小江留意到,全班60位同学中,只有3位同学眼睛是不戴眼镜的。

课程表上偶尔会有一两节体育活动课,“但很多时候是被取消的”。

“虽然已经是春天了,但孩子们闻不到花香,看不到绿色!”杨丽极为担忧:“我总觉得我们家孩子弱弱的,吹弹即破的样子。”

江成博试图挣脱教育“生产线”,他希望将来能学心理学:“我想知道人们想什么,知道怎么和人沟通。”

他是个球迷,为西班牙的球队欢呼。虽然戴着深度近视的眼镜,他还爱打网球,“但是,时间太少了”。

上一次放假,是小高考之后的清明节。“我和爸爸去农村种树,爸爸身体不好,我一个人种的,还搬木头,好重啊!手臂疼了一整天。”江成博的父母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做生意,“他们很辛苦。”江成博觉得自己喜欢干些体力活,远远胜于在校读书。

江成博打算出国读书,“但也要等苦逼的高中完成,又或许应该移民,这样自己将来的孩子也不会这么苦”。但是他还是听从父亲的劝说:“学点有用的,回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在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9月公布的“五严”规定中,有一条颇为细致的规定:

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坚持“健康第一”,切实保证师生法定休息权利。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和8小时。不得组织非住校学生上晚自习,住校生晚自习每天不超过2课时,并严禁用来组织文化补习或考试。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分别控制在1小时、1.5小时和2小时以内。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保证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不少于10小时、9小时和8小时。严禁中小学组织任何年级学生在节假日(含双休日和寒暑假)集体上课,或以补差、提优等形式变相上课。

在这些高中生的生活面前,这些规定显得苍白无力。

江成博有个愿望,他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能够改变这些现状,“哪怕救不了我们这一代,也能拯救下一代甚至几代人”。他的愿望得到了父亲的倾力支持,他再一次鼓起了勇气。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典型剖析

高中教育何去何从

记者/翟晋玉

高中生“起义了”

江成博并不是一个捣乱分子,恰恰相反,在不少老师眼中,他是一名成绩不错、落落大方,还热衷参与社会活动的好学生。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学生,对当前的应试教育举起了批判的大旗。

再往前推,2010年,同样是高中生的湖南益阳六中学生在红网上发出反补课倡议书,并号召全国学校成立“中国反补课学生联盟”。他们在倡议书中写道,“我们不得不在学校这所文明的‘监狱’里接受更多的煎熬!……我们渴望快乐地去打一场篮球比赛!渴望能够每天多睡上那么一点点时间!渴望能够上自己喜欢的课程!……不要让我们脆弱的身体接受如此超负荷的工作……”

面对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越来越多的高中生不堪忍受,开始觉醒并“揭竿而起”,公开反对和批判应试教育体制。

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像陈胜、吴广一样起义了”,作为教育者,我们还能继续无动于衷?

迷失的高中教育

事实上,政府对于应试教育并非毫无作为。早在2008,山东省就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办学禁止补课的措施,此后,河南等省市也制定了相关政策。湖南省2010年曾下发“最严格”节假日补课禁令,规定违规补课要追究责任人行政责任。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一些地方,这些禁令不过是一张废纸。调查发现,湖南湘潭多家学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补课。“可以说没有哪个学校不补课”。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高中补课现象,很多高中的“成绩”仍然是靠拼时间拼汗水,靠加班加点和题海战术取得的。一些高中甚至推行“军事化管理”,把学校办成了兵营。

面对高中教育的困境和尴尬,我们必须彻底反思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我们花费了如此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最终到底培养出了什么样的学生?

如果我们的高中教育只是为了让学生考试取得高分?那么考试又是为了什么?仅仅是升学?那么升学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再往下问,不能不让人想起那个众所周知的放羊娃的循环式人生哲学。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似乎忘记了教育原初的目标。

“我们的高中教育太盲目了。没有认真思考自己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只是盲目地跟风随大流。如果只顾埋头拉车而不抬起头来看看远方的路,那么可能只是在原地打转,甚至南辕北辙,离我们原来的目的地愈来愈远。”一位教育界人士如此说。

(摘自《中国教师报》)

各方争议

普通高中教育何处去

记者/杨佳青

高中教育需要“涅槃”

前段时间发生了“高中吊瓶班”事件,也出现了高中女生为考试延迟经期而吃避孕药导致乳腺癌的惨剧。上海市金山区副区长贾炜一直在思考这些事:“即使这样的学生能考进大学,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多么沉重!有位高中校长对我说,‘不看分数今天就死,只看分数明天就死’。好像现在高中教育非‘死’不可。我们能够‘凤凰涅槃’吗?”

这是教育界需要反思的重要问题。

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教授专门作了一番调查,一位清华大学教授告诉他:“你们能不能不让孩子考那么高的分数?在我带的硕士生、博士生里,高分优秀生比较少,反倒是分数没那么高的学生做事情非常有激情,对学科也有持续的兴趣,很谦虚,而且容易出成果。”

王殿军说:“如果不考虑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好学生,什么样的学生在大学发展得更好,那么高中教育很难做到一定的高度。”

诚如《中国教育报》总编辑翟博所言:“与基础教育领域其他学段相比,高中改革与发展面对的情况更加复杂,面临的问题更为多样,社会上对一系列教育热点问题的看法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高中教育有关。高中教育改革是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之一。”

定位,定位,还是定位

那么,中国普通高中教育该往何处去?

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曾在《中国教育报》刊发过两篇关于普通高中教育新定位的文章,提出当前高中阶段的教育实际上已经具有了大学预科的性质,成了高等教育的准备和预备。本次研讨会上,他提出中国的普通高中正在面临第二次转型,即从大众化的终结性教育向大众化的预备性教育迈进。

中国国家教育督导团专家组成员霍益萍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普通高中的定位应该是“基础+选择”。她认为,中国的普通高中正在面临第一次转型,即从精英化的预备性教育向大众化的终结性教育转化,尚未开始第二次转型。

“合力+梦想”助高中突围

高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江苏省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说,高中定位需要进行整体性、全局性设计。

但高中的问题绝不是高中可以解决的。霍益萍说,从社会层面讲,独生子女政策、城乡二元结构、家庭收入悬殊等,构成了对高中发展非常不利的外部环境。从教育层面讲,不利因素包括:一是高中与大学、职场的衔接等方面存在诸多体制;二是很多地方政府把高考当做政绩;三是家长的一些观念对学校构成很多阻碍的因素;四是资源瓶颈,美国有很多可以供高中生选择课程的网站,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五是教师素质堪忧,面临这样的转型,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不能胜任。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局长毛杰说,高中教育面临四大问题,一是观念的顽固性,二是评价的单一性,三是课程的同质化,四是教师的局限性。

破解这一困局,需多方合力。霍益萍说:“高中改革需要各方合力突围才能成功。”

庆幸的是,我们已经行走在路上。

毛杰说:“从微观层面上,我们可以丰富课程资源,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引进社会资源,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从中观层面上,区域教育中一定要纳入多元评价体系,给学校和校长松绑,丰富对教师的评价。从宏观层面上,国家应该改革高考制度,使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

然而,撼动其中任何一个制约因素,任务都是艰巨而漫长的。普通高中教育改革非一日之功,任重道远。

谢维和说:“教育有很多困难,但教育工作者必须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哪怕前面困难重重,有的甚至明知不可为,但是不管是出于个人努力,还是出于一种职业良心,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

(摘自“中国新闻网”)

“高考天问”背后的反思

熊丙奇

今年高考之后,一段名为“高考天问”的视频,在网上热传。网友们纷纷吐槽,抨击高考制度。

“高考天问”中抨击的高考制度问题,其实,早在10多年前,就一直在被舆论批评。一个比较奇特的景观是,对于高考制度的问题,几乎所有人都明白,可是,谈到要改革这样的制度时,同样是这群人,又站出来厉声说:这是最不坏的制度!就是没有人性,也比没有公平好!

真正的“高考天问”是:为什么问题如此明显的高考制度,大家却一直将其维护到现在?对此,网友们的解释是,按照高考考场分数高低录取学生,是当下相对来说公平的制度,如果不按分数高低录取学生,仅存的一点公平也没有了。既然如此,那么,还要埋怨应试教育制度干什么?——这不就是要培养学生获取高分吗?吐槽高考没人性有什么意思?大家12年的努力,不就是这一次高考吗?另外,凭什么就认为改革高考制度,就会更不公平?针对不公平,难道不可以进一步设计维护公平的机制?

依照网友们的逻辑,“高考天问”,将一直问下去,在发问时,大家大义凛然,而在求解时,大家马上变为另外的模样:这样的制度,还要怎么改?可以说,正是这种群体的无意识,让高考制度走到了今天,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我从来不认为眼下的高考制度是最公平的——这最多只是分数公平,而不是能力公平和素质公平;也不认为推行自主招生制度,就会让高考升学变得更不公平,让仅有的一丝公平都不存在了。

什么是公平?在我看来,公平的背后,其实是权力和权利的博弈。在当前的高考制度中,考生是没有多少权利的,一名考生只能一年参加一次集中考试,再以这一次考试去填报志愿,在录取中只能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由于考生没有选择考试、选择学校的权利,因此,也就不可能有知情权、监督权和评价权。

这就是当下高考中,加分腐败、冒名顶替、机动指标、“点招”等乱象层出不穷的原因,总体而言,高考制度的操作,完全由行政机构主导,因此,公示成为走过场;阳光高考,也只是宣传语而已。

基于这种情况,网友们很担心如果推行高校的自主招生,会使潜规则更疯狂。但他们却忽视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即高校自主招生的本质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如果实行真正的自主招生,一名考生将可以同时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意味着把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而拥有了选择权之后,考生,也就是受教育者,也就拥有了教育的知情权、监督权和评价权。

当受教育者有了上述权利,教育和学校也就从选择学生,变为被学生选择,权力和权利的关系,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这种权力和权利的关系中,学校将不得不重视受教育者的权益,因此,招生必须逐渐走向透明,大学将改变自己的办学思维,在乎自己的声誉。大家如果对高考制度有意见,同时希望改革能不破坏公平,就必须不遗余力争取教育和学校选择权,推进这样的改革实现。

很多网友不愿意分析这背后的逻辑,而一味认为自主招生改革,会带来更大的不公平。这种想法,正中某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下怀。近年来,我国高校推行的号称自主招生的改革,根本不是自主招生,因为依照其操作,考生的选择权没有丝毫增加,最终只能获得一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事实上,我国所有关于高考制度的改革,都是以一名考生只能获得一张录取通知书为前提设计的——这样的自主招生,当然引起大家对自主招生改革的疑虑。从这样的疑虑出发,很多网友呼吁:全国一张卷,统一分数线。这样的考试格局,就如全国只开一家加油公司一样?谁最高兴?谁的权力最大?如果真这样,“高考天问”,将发展为“高考宇宙问”了。

只有推进真正的自主招生改革,才能求解“高考天问”。对此,也有网友泼冷水:在中国,真能实现一名考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吗?这现实吗?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还紧缺呢!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世界第一,在校生达到3100多万,一些高校由于生源问题已经面临破产,如果还说紧缺,只是给不改革找借口罢了;至于从只拿一张录取通知书到可拿多张录取通知书,大家都不愿意,可见大家并不准备争取自身的正常权利。如此,我们只能一边感慨某个中国牛学生可拿到国外10多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自己却坐在电脑面前咆哮天问了。

(摘自作者博客)

观点制胜

尊重生命 绿色升学

李炳亭

教育,原本有更幸福的行走方式。

但是,幸福之于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则成了一种奢望。“时间+汗水”的“血拼”方式让今天的高中教育严重异化,让高考被妖魔化。在升学数字持续攀升的背后,是被扼杀的原本应倍加呵护的生命。

今天的高中教育,或许走得太急切,太功利,以至于迷失了教育的方向,忘记了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当教育开始疏离“人”越来越远时,便没了“体温”和“脉动”。

我们认为,教育应该呵护孩子自主发展。教育需要真正回到人本、学本、生本上,从学生出发,认识学生,研究基于人的天性、权益、尊严、兴趣等。教育,不仅仅需要赢得分数,赢得升学率,更要赢得学生的身体、生活和精神成长,赢得生命的独立和发展。

我们认为,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末端,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关键阶段,高中不能成为课改的最后障碍,不能沦为应试的奴隶。课改,是国家意志,是社会需要,是时代呼唤,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是教育人的良知选择。课改再不能绕着高中走,高中再不能绕着课改走。今天的高中教育要敢于走出盲区,触动雷区,走进深水区,用行动改变现状,用改革书写希望。

为此,我们共同倡议:发起成立一个基于共同愿景和共同价值观的协作组织——“中国绿色高中共同体”,旨在集结更多有教育理想和改革动力的同道者,“课改聚义,搂抱发展,相互借道,共同成长”,让高中教育从“血色”走向“绿色”,让“绿色”重新定义高中教育的发展方式,建立学生的绿色动力体系,营造绿色的教育环境,实现人的健康协调发展和绿色升学。

绿色高中,不是标新,而是回归。绿色,意味着生态、低碳、环保、生命,让教育真正回归常识,尊重常识,促进“新学校、新教师”的成长,用“新课堂”为“新学校”注入新希望,从而催生“新学生”的发展。

我们基于这样的共识:教育即“人学”,富有人性,以人为本,尊重生命;

好学校是一方“池塘”,学校管理不是控制、囚禁、驯化,而是激励、唤醒、点燃,学校要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教学要敢于变“教中心”为“学中心”,教要围绕学、服务学、促进学;

学生是“第一”教学资源,要敢于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好学生要身心健康,要富有担当精神,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

教师不只是一个知识的“二传手”,他应该是一位专业发展者、学校生态的建构者、学习和生长的开发者和理想信念的播种者;

好课堂是一个生命场,它应尽可能抵达这种目标——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我们共同呼吁:更多的高中校长能够投身到课改中来,把学生学业性质量、发展性质量和生命性质量提升的途径与方法,锁定在高效课堂,在自己的领地里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解放教育。教育不能被名利绑架,教育不仅仅要满足家长需求,更要基于人性,符合规律,服务于国家,造福于人类。

我们共同承诺:不把教育的问题归咎于体制,甚至一味地抱怨体制,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体制”,积极转变观念,用行动改变自己;不抢生源、不挖“名师”,善待每一名师生,维护教育公平;拒绝虚假课改,崇尚学生主体和自然成长,准许学生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让学校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从法治走向自治。

我们共同坚信:高中教育的春天就掌握在我们每个高中教育者的手中;行动是最高纲领,行动的意义永远大于“坐而论道”,改革只有下水,才知道水有多深,只有走在路上,才知道路有多远。只有每一位有良知和责任感的高中教育者都行动起来,高中教育才会变得美好,才会真正绽放生命的绿色。

李炳亭:现任《中国教师报》总编助理、编辑部主任。

高中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 艺术教育 存在的问题 对策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艺术教育的弱化和短缺使学生就像人失去了血肉一样,硬化僵直没有了弹性,导致学生人文素养、心理品质的缺失。学校艺术教育不仅仅是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的教育,而是一种提高学生智力和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任何其他学科教育所替代不了的。[1]

一、高中艺术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1.政策性保障措施不完善,缺乏有力制度性支撑

高中是学习任务最重的阶段,虽然按照教育部的教学大纲规定,每周都有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的安排,但是在实施中因为种种原因,要么是开设时间缩短甚至被语数外等主课挤掉,要么是开设的内容和形式不能让学生满意,很多学生反映希望能保证甚至增加艺术课的时间,并能够结合时代社会发展开展一些有强烈时代感的艺术类活动。另外,还有一个限制艺术类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资金的匮乏。[2]

2.教学设计缺乏指导,课堂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渠道。在抽检中我们看到艺术课堂教学不够生动鲜活, 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教学缺少主线、教学模式老化、照本宣科、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呆板等。在教学设计上存在认识模糊、概念混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案例缺少清晰的认识;对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缺少明确的认识;对艺术教学的三维目标不能准确地把握等。

3.艺术类学生思想较为活跃但理想信念比较淡薄

通常情况下,艺术类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但相对来说缺乏一定的深度热衷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但很少关心国家的时事政治艺术类学生都非常重视自身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但轻视在文化课方面的投入和学习。“他们热衷从自我的角度出发, 进行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发展, 倾向于为艺术而艺术,这样极易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常的轨道, 理想信念淡薄。”

4.没有以学生的兴趣和感受出发

以往给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时,学生对艺术作品没有内化形成自己的感受,他们的创作活动只是简单的模仿,并非发自内心的真实体验。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听不懂作品呢?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把自己作为艺术活动的主人,他们往往认为,对于名家的东西只能仰慕,这种距离感使得学生只能远望观之,缺少主动参与鉴赏和分析的能力。

5.艺术专用教室不足, 教学设施存在不达标现象

艺术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指出, 学校应配备设施完备的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教育专用教室,以较好的满足艺术教学的需要。在抽检中我们发现有一些的学校利用会议室或多功能教室充当音乐教室;一些的学校美术教室常年成为堆放物品的仓库。另外,按照音乐、美术器材配备目录二类标准要求,相当一部分学校不达标。

二、解决对策

1.继续加快考试制度改革

只有素质教育在教育考核的形式和内容上真正体现出来,艺术教育才能真正在学校扎根壮大,只有解决一考定终身、文化课分数唯一论的魔障,才能让艺术教育大放光彩。因此,社会政策层面,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要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作为评价学生综合发展水平和学校教育水平高低的依据,综合评价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表现,将艺术教育的成果纳入考核教育行为效果的指标中去,这样才能在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等方面做出有利于艺术教育发展的改变。

2.重视课堂教学,大力开展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只有抓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高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不像初中时期那么好动,课堂上不再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课堂上教师如果只采用讲、赏、听的教学方法,就很难把握学生的接受程度,把握教材的深、浅、量的尺度,达不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最大潜力参与教学活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中学生的课余时间少,课外活动很单调,而艺术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提高。[3]

3.不断加强高中艺术教师的培训工作

高中艺术教师是推进高中艺术新课程改革的主体力量。由于传统艺术教学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如何转变艺术教师的观念、帮助其深入理解高中艺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成为深化新课改亟待解决的问题。能否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事关新课改的成败。因此,必须不断加强高中艺术教师的培训工作,把培训工作视为高中艺术新课改的关键环节来抓,制定培训规划,组织培训力量,建立培训基地,安排培训经费。

4.教师应当根据学生感受来积极引导学生

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艺术能力的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感知与体验中用自己的真实情感与作品对话,让他们敞开心扉无所顾忌地领略到艺术之美,从心理上自我克服“胆怯、羞涩”这一障碍,主动参与到各项艺术活动中去。艺术课使学生回归自由,体味到了来自心灵的声音,让他们能够用自己的主观见解去探究并分析种种艺术现象,使得学生拥有了创作与展示自己作品的能力。不仅如此,当学生感受体验到了综合艺术的美妙后,便无意识地具备了艺术的审美能力和性格上的改变。

三、结束语

艺术活动作为人类的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它并不以纯粹的艺术形式而存在,还与社会文化、以及其它各种艺术门类相互关联。主张将学生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学习进行有机地结合,以德育目标作为引领,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与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格品质,促进高中艺术类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以期为国家规范培养、选拔艺术人才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白英.普通高中艺术课程的角色困境与思考[J].音乐天地,2009(06)

[2]王志萍.艺术教育开发多元智能的基本原则和途径职业圈[J] , 2007,8(5):12-15.

高中教育范文第6篇

在中学阶段,学校可将传统的逻辑基本知识开设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让学生初步掌握逻辑知识。如概念、判断、推理、论证以及一些基本的逻辑常识(定义、划分),也可将现在大学里开设的普通逻辑课程放在中学进行。据有关人士调查,98%的中学生认为在高中应该开设逻辑课,62%的学生认为中学的逻辑知识太分散、太零乱、不完整、不系统(曾经有一段时期,高中语文教材中分散有逻辑知识)。因此,逻辑教育即使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设,也必须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而语文学科自当挑起重担。

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逻辑知识和语法知识是并重的,这些年的教学大纲以及现在的课程标准对于逻辑知识都不再做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对此也有所忽视。可能是因为逻辑比较枯燥、繁琐,下了很大功夫去学,结果却收效甚微。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学点逻辑,是很有用处的。就语文学习而言,写作时许多病句的产生就是因为逻辑思维不严密的结果,一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是可以通过分析推理获得的。因此学习一点基本的逻辑知识,并有意识地在语文学习中运用,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也有助于学生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想。

一、渗透逻辑教育的不利因素

从历史角度看,以儒道释为主体的古代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着高中语文教育中逻辑教育的渗透。传统思维方式惯于形象、直觉思维,视抽象逻辑思辨为雕虫小技,重经验、重整体综合,鄙视理论上的推理分析,从而形成了抵制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教育的习惯心态。从现实角度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经济意识不断加强,变相的实用哲学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对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1.逻辑教育渗透淡化

教育思想分为教育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理论三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国家意志体现的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方针与教育思想的集中展示,反映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

1963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部分规定:教学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是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辅助手段。教学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要以训练为主,要同讲读教学、作文教学密切配合,避免孤立讲授。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力求简明扼要,切合实用。逻辑知识编写成短文,在教学中,着重使学生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的适用,初步理解逻辑的同一性、矛盾性、排中性和充足理由性。这份大纲符合教学规律,颁布后受到师生的好评。1986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删去逻辑知识。纵观大纲不难发现,教育思想越来越淡化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

2.教材内容制约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中语文课本编入逻辑知识有两次:一是1961年起用的课本,编有概念、判断、推理和思维规律等常识性短文;二是1979年秋起用的课本,扼要介绍了逻辑知识,编排了适当的习题,1983年秋对此做了修订。

1986年,根据《大纲》精神,抽掉逻辑知识短文。从此,语文教材再也没有出现逻辑知识短文。逻辑知识短文的删除,在一定程度上使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缺乏依据。虽然现行教材课文内容、练习与注释有少量逻辑基础知识的隐性渗透,但并非每个教师都能于教学中将其有效发掘,因为教师本身的逻辑素养千差万别。

3.教师素质限制

教师素质是教师能胜任教育工作所具备的品质、知识、能力与身心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的成效。虽然绝大部分语文教师在高校读书时学过逻辑,但由于逻辑教材多是从理论到理论,很少与高中语文教学实际相联系,故部分人学习逻辑基本上不积极,甚至认为逻辑无用,这类学生成长为语文教师,其逻辑素养相对就差,直接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逻辑教育。

4.教育评价体系阻碍

一是过分强调分数与升学率在评价中的作用;二是过多强调量化评价,忽视定性评价;三是缺乏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四是教育目标与教育评价不一致,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在这种评价环境下,语文教师无不围绕高考指挥棒,强化升学考试中相关内容的教学,忽视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知识的传授以及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渗透逻辑教育失去了原动力,致使学生逻辑思维由自发向自觉转变,缺少必要的逻辑理论支撑。

二、逻辑教育渗透策略

1.修订完善《课程标准》

修订完善《课程标准》,为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提供依据。《课程标准》有以下方面需要修订:一是重新界定、认识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应包括逻辑知识。二是“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提得不够具体,应明确指出“与逻辑学沟通渗透”。三是在“阅读与鉴赏”中增加“初步掌握逻辑基础知识”,为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提供依据。四是在课程评价中,将课文涉及的逻辑基础知识及其应用作为考试内容,促进学生学习运用逻辑基础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改革教材内容

改革教材内容,为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提供素材。明确教材中逻辑教育素材的内容与形式,为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提供素材。内容应当精要、好懂、有用,如概念、判断、推理、思维规律、假说、证明、反驳、谬误等。形式要多样,可以集中编排或分散编排,可以渗透于课文内容或注释、练习中。

3.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素质,造就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人才。加强对中学各科在职教师逻辑理论素养的培训与考核,彻底改变许多中学教师不懂逻辑的现状,使学生及时接受逻辑思维训练,提高其逻辑素养,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专业建设与改革要面向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改革逻辑教学,使学生真正体会逻辑学在今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进而认真学习与钻研逻辑学,努力提高逻辑素养,在未来高中语文教育中高效地渗透逻辑教育。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内容应当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学科知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育科研、逻辑知识等,因为系统学过逻辑的在岗语文教师目前并不多见。

4.改革教学评价

高中教育范文第7篇

课程设置

美国高中开设的基础学科课程与我国基本一致,有国语(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音乐、法律等,但每一学科几乎同时开设1—2门甚至多门派生课,例如开设“英语一”“英语二”,“数学一”“数学二”等。即使对于音乐课的开设要求也不一样。例如“音乐一”只要求学生会欣赏音乐、会唱,并了解相应的音乐历史,但“音乐二”则要求学生懂得初步作曲。我们听“音乐一”的课时,教师正领着同学们唱歌,她先让学生谈对音乐的感受,再让学生推荐指挥者,师生互动默契,课上得很和谐,学生的主动是发自内心的。在听“音乐二”时,只见教师在随堂巡视,学生将小部分经典乐曲改为自己的曲子,最后根据感受创造出自己的曲子。

我们听高中二年级数学课时,教师正在吃力地讲解三角形(相当我们国内的初三课程)。听高三的课时,教师也正在费劲地讲一元高次方程,这节课上的是“数学二”的内容(部分内容已融入大学课程),虽然内容比较浅,但对高中生来说已属于高要求了。我听“数学归纳法”课时,只见几个同学一边讨论一边相互抄着作业,且解得很慢,做得不好,如果是我国的孩子,相信能很快做出来。

除了开设必修的基础学科课程外,美国高中还开设了供选修的高级班课程,高级班课程分为“高级一”和“高级二”两部分。如果必修课过关了,学生就可以自主选择“高级一”或“高级二”课程进行学习。这种高级班课程的学习有利于衔接高等学校设置的课程。每所学校高级班所用的教材、教法都不尽相同,学校可根据本校实际、学生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我们观摩了一节“高级二”化学课,教师坐在投影仪旁,一边演示,一边与学生共同探讨。她既不排除接受式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停下来让学生自由发挥,而是根据学生思维过程的表现,不断地加以引导,符合尊重学生发展的要求,同时也保证了课堂效率。

评核机制

美国高中毕业文凭有两种,一种为普通文凭即标准文凭,一种为高级文凭。一名高中学生修学一年,每门课每天上一节课,一年下来考试及格就可以得到22个学分,但这22个学分必须有6个为选修学分。要想获得高级文凭,必须在取得普通文凭的基础上再增加2个学分,取得26个学分。

美国高中的学分制充分体现了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模式。学校只规定最低毕业学分,对课程种类、难度无统一要求。学生不必按某一固定模式塑造自己。在学业上,学生享有最大限度的自、主动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与特长。

美国高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相应的课程,安排相应的教师教学,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分别获得相应的高中文凭。例如伍顿高中,它跟全美高中一样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其社区内凡是21岁以下的青年都有资格并必须进入伍顿高中学习,根本不需要升学考试。该校共有810名学生,绝大多数成绩一般,部分成绩非常好的学生读完高中后可以进入世界名牌、全国名牌大学。但仍有个别不能正常学习的人,如弱智、身体残疾的人。对于这样的人,伍顿高中给予特殊的帮助,把他们编为特殊班。如果学生不方便在校学习,还可以派老师将几名或十几名学生安排到校外一个比较适宜他们学习的地方去学习,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学到22岁或者23岁。如果帮助之后他们仍不能得到高中普通文凭,则帮助他们学得一技之长,使他们顺利走向社会。

我们走访了国际高中文凭组织北美总部(该总部设在纽约长岛),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友好的接待,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了解了IBO课程的基本情况。大多数美国高中都在最后1—2年同时开设国际高中文凭的课程学习,简称IBO。该课程没有教材,只有课程标准。它以年龄段分设课程,不管各校学制如何,都在学生16—19岁这个年龄段开设课程,并且只能安排在高中最后二年。该课程共有六门,其中包括语言、人文、科学、数学、技术、健康与体育等。语言课程包含分别侧重于文学与语言的“语言A”和“语言B”,人文课程则包含历史、地理,科学课程又包含物理、化学、生物、数学。这六门课要求学生回归知识本位,要求学生学会自己探究,要求学生具备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宽广的科学视野。IBO课程实际上属于大学预科课程,课程标准由国际高中北美总部提供,教材由学校自行解决。美国大约有70%学生参加IBO学习,其中约有30%的人通过考试及格获得IBO文凭,这些学生可优先进入美国名牌大学。

课堂教学

美国高中教室通常固定为物理教室、历史教室等。教室布置则各具特色,学生的座位排列没有统一的规范,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方便而设置。有绕着讲台呈圆孤形的,有扇形的,还有方块排列的。学生没有固定的“坐姿”,可以随时提问,不用起立,教师上课的姿态也很随意。

美国高中教学容量充足。乔治·梅森高中每天上四节课,一节班会课和三节正课。班会课时长20分钟,正课每节100分钟,实际学习的课堂时间为300分钟。伍顿高中从早上7:25起至下午2:10放学止,共开设8节课。其中一节课吃午饭,每节课45分钟,实际上课时间为315分钟。旧金山、森尼维尔高中每天上6节课,每节课56分钟,总时间为336分钟,吃午餐时间不计在内。

美国的课堂教学民主、和谐、生动、活泼。课堂上往往让学生通过活动(诸如游戏、测量、观察等)将感性知识变为理性知识,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教师很注意学生的课堂状态,很注重教学事件的出现。一旦有新“情况”,立即通过各种信息反馈,调动教育知识,发挥教育智慧,做出教学决策,激活课堂,引导学生进入更有深度的课堂。这与我国的课堂教学首先是学生等待老师讲课,然后思维跟着老师的讲解走有着本质的区别。美国教师非常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我们走了3所高中,在每所高中至少听了6节课,进过的课堂不少于20个,但从未发现老师漫无边际地放纵学生,让学生随心所欲的情况。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都很明确。其探究的过程,也许是某一瞬间,也许维持一段时间,但从来没有放弃课堂讲课而任其探究。我们曾听了伍顿中学的国语课(英语课),教师是位黑人,讲课很潇洒,讲到兴高采烈时,她直接跑到一名男同学的座位上与他搂在一起。课堂顿时很活跃,但很快又安静下来。这位黑人教师又继续讲课,根本没有出现学生因此一直在桌上嬉笑的状况。可见教师把握课堂很有理性,收放自如,恰到好处。美国高中教学环节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学习兴趣而自我发展,而不是盲目地施加压力。你有兴趣你就学,你需要发展你就学。一位台湾籍的高二学生说:“在这里学习很有趣,不像国内压力那么大但又学不到东西。”

教材编写

在基础学科课程方面,各校可自由选择教材。提高班的课程一般没有固定或指定的教材,或由老师选择,或由老师编辑,或就学科的某些方向进行师生共同探讨。课堂作业很注重学科理解、学科探讨或对该学科延伸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科写作。不仅文科课程要求学生写作,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都要求写作。写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日后上高等院校作了很好的铺垫。

美国高中教科书内容详尽,其内容约为我国教科书的十倍甚至数十倍。书中有大量照片、插图,生动形象,诱人一读。相比之下,我国教材缺乏丰富性,很难引起学生连续学习的兴趣。在讲述自然规律时,我国教材多以结论为主,内容有限,美国教材从推导步骤、发现过程、实验验证、现象解释、相关科学家的介绍、趣闻轶事等多方面、多层次展开,很有吸引力。我国教材内容单一,叙述简略,难以自学,美国的教材则叙述详细,引人入胜,易于自学。

校外学习

美国的航空航天博物馆、林肯纪念堂、杰佛逊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肯尼迪艺术中心、自然历史博物馆、珍珠港公园等都是免费开放的。航空航天博物馆将登月舱公开展示,将所有已经服役过的导弹飞机公开展示。自然历史博物馆将价值连城的珍贵钻石、史前的化石等全部公开,一分门票都不收。尽管华盛顿纪念碑参观的空间很窄,但电梯不停地运送,参观的人群秩序井然。为扩大珍珠港公园水上展览馆的效果,还派出海军开船送游客参观。这些场馆,每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有大量青少年学生,这使他们得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人道主义教育和科学教育。

高中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应试教育 整体发展 能力培养 社会教育资源 素质教育

一、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现状

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口,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当今世界各国都把发展高中教育作为培养21世纪新一代人才和劳动者的重点和突破口;发达国家更是不遗余力,把普及高中教育作为政府的应尽职责来抓。对我国而言,发展高中教育还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第一,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人口波动的现状所决定的,是现实形势所迫、大势所趋;第二,这有助于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保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第三,还有助于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口财富,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为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打下基础。因此,大力发展高中教育,乃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必须面临的时代课题。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薄弱,所以大力发展高中素质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人才更是现阶段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素质教育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就本体功能而言,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提高国民素质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所在,也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人力人才方面的资源保证。“应试教育”把满足社会选才需要视为学校教育绝对唯一的目标追求,这就从根本上颠倒了“育人”与“选才”的关系。诚然,社会百废待兴的非常时期,“选才优先”策略在迅速满足社会急切大量的人才需要方面有其暂时的合理性,但就社会的常规化持续化发展而言,则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这是因为,如果不把育人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所谓选才就只能是“矬子里头选将军”,必然不能适应社会高速持续发展对于人才的需要。再者,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少量高、精、尖的专门人才,还需要数量巨大的通才人物。坚持育人为本,就是立足于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社会的有用之才,培养成完全合格的、有现代文化文明教养的人。

三、素质教育重在能力培养

“应试教育”割裂了教育过程与学生生活能力培养之间的本质联系,把教育教学过程变为单纯的备考应试过程,学生视知识为临时应考的敲门砖,教师视课堂为训练考生的工作间,久而久之,青年一代在复杂多变的生活挑战面前表现出来的无所适从,将成为现代教育事业的最大悲剧。

素质教育并不否认考试制度在实施教育测量、保证学生之间公平竞争方面的积极意义,并不否认指导学生备考应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及备考应试过程转变为深刻理解有关课程的学科思想、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转变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测试过程。素质教育所着意培养的能力是受教育者内在素质的外显,是一种综合性持续性的文化创造力。

四、素质教育对教师有更高的素质要求

“应试教育”所要求的教师只是一个勤于舌耕的教书匠。以教学大纲严格限定其工作的职责范围,一切唯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马首是瞻,从而造成急功近利、狭隘自私的心理取向在教师中间蔓延的局面。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师则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他们出于育人的根本目的而教书,不仅关注学生当下的考试成绩,还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劳动效率与学习生活质量;不仅对学生在校期间负责,还对其一生的发展和前途负责;不仅为每一位学生个人着想,还为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着想。

五、素质教育可以充分开发社会教育资源

素质教育着眼于充分开发利用一切教育资源,以优化育人环境,提高育人境界。就学校工作而言,要做到教学、管理与学生的自我养成的有机统一。任何管理措施、管理手段的采用,都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与自由为前提,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使监控管理逐步成为不必要的东西,把学生引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养成之路。就整体国民教育而言,则应当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各尽所能的基础上达到协调统一,营造出一个全方位、多途径、人人参与的教育氛围,一方面拓展教育广度,使素质教育的阳光普照在每一个青少年身上;另一方面开掘教育深度,使课业教育、成才教育与人性教育组成一个有层次感、有纵深度的立体结构。同时,把一些在应试教育制度下被视为“后进生”的学生培养教育成自食其力、遵守法纪、拥有人格尊严的文明公民,不仅拓展了人们在素质教育问题上的视野,还为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发利用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创造了一个显例。

六、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内涵的同一性

从素质教育的观点看,能够接受终身教育观念并躬行终身教育实践的人,不可能在现代社会里自发产生,而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结果。也就是说,只有贯彻了素质教育思想的学校,才能向社会输送处于未完成状态的、有着极强继续教育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人。

从终身教育的观点看,素质教育又体现着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有素质教育,才能打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阻隔,实现基础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联接,完成承师教育向自我教育的飞跃。总之,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基本内涵的同一,规定着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并使教育成为人类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正是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同一,才能保证民族素质的持续提高与整个国家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教育范文第9篇

例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绘画”此单元时,发现好多学生对用笔用墨造型、各种皴法、画画构图等绘画知识知之颇少,大多数同学从未实践过,教学时学生很难体悟领会;教学西洋绘画时,学生连最基本的明暗规律、色光变化、解剖、透视等知识都不清楚,所有这些大大削减了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改变这种现状呢?本人认为方法有二: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小学、初中阶段关于美术教育的落实,真正确保开足美术教育的课时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夯实学生美术学科的基础;第二,加强高中阶段课外美术教育活动的发展。

课外美术教育可以利用课外一切可利用时间,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对一部分学生(有特长的)进行系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它的特点是侧重于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感悟、领会,可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思想方法和表现方法,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联系,即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它是美术教育名符其实的第二课堂,是美术学科课堂教学强有利的补充,是学校美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课外美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学校培养美术骨干,协助学校开展各种艺术活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扇窗口,同时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美术人才,为社区培养地方美术人才。

那么如何办好和发展高中阶段的课外美术教育活动呢?

1.争得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合理确认课外美术教育活动教师的工作量,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责任性,充实美术教具,特别是写生实践的教具。

投入资金,改善条件,购买和制作画板,画凳,充裕解决冬季美术室的取暖问题,配备一定数量的美术教学参考资料和音像设备资料,创办展厅,即时举办各种展览等,在狠抓基本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以适应美术高考和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

2.加强管理,规范美术生的学习、生活行为。美术考生专业课的学习强化大多是从高二开始,他们美术基础薄弱,文化课底子差,大多是中下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自控能力差,如果不加强管理,及时规范,很容易形成自由散漫,钻空子逃课,并染上其他恶习。所以,专业课教师,要及时和美术生所在的班级班主任及时联系,紧密配合,齐抓共管,使他们的专业课和文化课齐头并进,最好是组织成艺术班,使音乐、美术考生同在一班,专业课教师任班主任,这样更有利于管理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规范,成绩会更为理想。

3.根据美术高考的命题规律和评卷原则及要求开设科目。

在选择材料、制定计划与进度、确定强化方案时,把讲评、临摹、写生、示范、默写、创作按先易后难之分,循序渐进,系统学习实践,而后循回往复,使学生的观察、理解、表现能力得以夯实和提高。

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开拓学生视野,了解高考动态,使学生有的放矢,明确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利用现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多媒体光盘资料,自主学习并善于总结探讨,互相观摹,开展讨论,取长补短,定期评价、展示,引入竞争机制,使同学们携手共同进步。

4.加强专业考试期间的实践指导,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报考。

省内外院校兼顾,好、中、差梯度有别。

美术专业高考地域跨度大,考试时间长,一般情况下省外院校在每年的元月份开考到三月初结束;省内院校一般在每年二月份开考到三月底结束,历时三个月,考试地点一般设在省城,考生存在跑考的现象。

在这段时间考生大多是自由活动,忙于奔波,不能够静下心来狠抓实践落实,这样考生报考的院校多,但考好的院校少,并且开销大,经济负担重,所以加强专业考试期间的实践指导,组织学生集体行动,选择适应自己的报考院校,集中精力考好四到五所院校,这样的工作势在必行,再不能让学生盲目行事。

5.抓好文化课的复习指导。美术考生专业课考试结束后,剩下的复习文化课的时间只有两个多月,在这两个多月里,如何使美术考生静下心来把复习工作落在实处,是美术考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和核心。

高中教育范文第10篇

一、如何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深入开展,社会大气候的改变固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学校小气候的营造更是不可忽视。要营造这种小气候,最关键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没有教师的发展,也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更谈不上学校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倡导了三大基本理念,即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在这三者之间,学生发展是目标,以学定教是手段,而教师则是保障,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发展需求,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专业的发展要动态化,要有延续性。

如何培训教师已成了新时期条件下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面广、层次深。教师培训决不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但目前,对于高中教师的培训,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高中教师培训,政府似乎还关注不够。相当多的高中教师,面对课改,有点不知所措:要改革,方向在哪里?经验在哪里?农村高中教师的培训还有经费问题。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地方财政本来就捉襟见肘,又哪来“闲钱”支持教师的培训呢?靠上面接点甘露吧,可高中又不是义务教育;靠自力更生吧,学校又无生财之道,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教育要发展,关键是教师。而教师素质要提高,专业要发展,就少不了政府的支持,其实,这也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文化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我们不能忽视,实际上也没有忽视。但是,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人文、科学素养的培养,我们是否真正重视了呢?

人文素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指在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综合,是个人自身发展的内在因素。一个人如果在学业上有缺陷,不一定会影响他自身的发展,也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如果在道德、人格等方面有了缺陷,这个人就必定不能够健康地发展。

科学素养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科学素养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的。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并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时下,在对农村高中学生素质的培养问题上,存在一个这样的困惑,那就是农村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的思维方式、培养模式彼此衔接不当(甚至脱钩),导致了整个培养过程不连贯、不流畅。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最具可塑性的,也是最能体现培养成效的,倘若不能抓住这一良好时机,势必给高中教育、大学教育,乃至以后所有的继续教育留下掣肘力。事实上,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思维方式的确显得太传统,培养模式也显得太简单:只重理论,不重实践;只重识记,不重能力;不能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势必会缺乏好习惯,缺乏好思想,缺乏好素养。

在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上,还有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要求我们倍加关注,那就是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一所办学历史长、办学效果相当不错的省示范性高中,曾经派学生参加过某名牌大学举办的自主招生培训,可培训后的测试结果是一个也没有达标,测试老师的评价是“文化素质不错,但人文和科学素养非常低下”。当然,这与目前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对此重视不够有关,但我觉得不能仅仅归咎于此,因为,它涉及到一个培养土壤和可行性条件的问题。一般来说,如果社会(包括家庭)对此期望需求迫切、思想认识前瞻、营造氛围浓厚、价值导向明确、措施途径到位,那么培养土壤就肥沃,可行性条件就好,也就越能见成效。可遗憾的是,目前农村中学教育似乎还非常缺乏这样的培养土壤和可行条件。

三、如何摆脱农村高中学校力单无奈的教育困境,使教育功能更加社会化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育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高尚的品德、高尚的人生观和良好的精神素养的一代新人,这是将培养对象归位于真正主体的正确导向,也是教育思想和理论上的伟大变革。但是,现在的教育大环境不能让人乐观:教育功能的社会化程度不很高,学校和教师,尤其是农村高中学校和教师总感到教育使命太重,压力太大,势单力薄,孤军奋战。

一是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难以接轨。目前,我们教育的内容还是以基本理论为主、学院式的内容为重、目标性的追求为需。毋庸置疑,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十分重要,但却与目前相对低俗、相对浅层、相对功利的社会实际不太对接,导致学生只能机械地首肯“应该是什么”,却不能在实际中真正体验“应该怎么样”。比如说,我们现在很重视用英语写作文,这固然体现了与世界接轨的需要,但实际上需要那么多人去接轨么?依我看,最重要的还是要先将我们的母语讲好。

二是教育培养目标与教育主体存在必然的矛盾。教育目标与教育主体(学生)存在矛盾,这是必然的,如果二者之间无矛盾可言,那么教育也就显得多余了。因为,任何一种教育,其目的应该是超现实的,高理性化的,有美无丑、有善无恶的;而现实却往往是实用性的,功利性的,是充斥着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大熔炉。那么,依靠教育去改造人,去塑造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关键的问题是,既然教育的对象是具有社会性的人,那么家庭、社会在整个教育实施过程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硬要将所有的担子一起压在学校和教师肩上,这样做的效果未必很理想。

三是农村中学教育功能的社会化面临新的挑战。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但也不得不承认,人们的思想、道德、精神、人格等方面有了新的问题,社会患了病,传染给中学生,其影响是:精神上无追求,追求上无信仰,信仰上唯利益。更值得关注的是,现在的农村中学生面临着三大不可小视的挑战:第一个是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单亲家庭、流动家庭越来越多,给农村中学教育带来了不可回避的新挑战。这些家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圆满,势必给孩子造成这样那样的心灵“残缺”:人格扭曲、性格孤僻、道德懵懂、情感冷淡、情绪对立,等等。面对像这样急需阳光普照的“花朵”,学校和教师总有一种使命太重、力量单薄的压力感。第二个是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农村中学生正面临着都市思想、都市观念、都市习惯等方面的新挑战。这些挑战因为来得突然,再加上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思维分辨能力差,如果没有社会化的引导,仅仅只依靠学校教育,显然是不够的。第三个是为生计所迫而导致的农村相当大比例留守孩子的出现,带来了让人棘手的教育新挑战。我们知道,这些孩子正处在从幼稚向成熟转变的过渡期。教育环境好,成长就快;环境不好,变坏也快。大家都应该有责任、有使命给他们营造一个良性的成长环境。那么,应该如何去建立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呢?这又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思。

上一篇:师德教育范文 下一篇:社区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