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03 16:20:43

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范文第1篇

摘要:

助推社区治理,是当前社区教育服务社区建设的重要议题,也是社区教育研究的热点命题。依据治理的基本特征,结合当前我国社区治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本文认为,社区教育应该从提升公众参与的组织化水平、提升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培育社区居民的现代公民意识等三个着力点推进社区治理创新。

关键词:

社区教育;社区治理;公众参与;社区归属感;现代公民意识

1989年,自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机”的说法,“治理”概念在政治、行政、管理等领域被广泛研究和使用。2013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目标,并要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2014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1]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出台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推动社会治理创新”,通过“培育多元社区教育主体,支持社区居民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进一步激发城乡社区教育活力。建立社区教育联席会议、社区教育理事会等制度,完善社区教育多元参与协商、合作机制,提高社区治理能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因此,深刻认识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乃至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功能,不断深化和拓展社区教育助力社区治理的方式和方法,是当前社区教育服务社区建设的重要议题,也是社区教育研究的热点命题。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微观基础,社区治理应该要具备社会治理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治理主体的多元;二是治理过程的民主,各主体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协商来实现对社区事务的共同管理;三是治理过程的互动,即各个主体的持续互动,而非单一的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的运行;四是各个主体的主动参与。下面,我们将结合当前我国社区治理实践中显现出来的突出问题,探讨社区教育助推社区治理的着力点。

一、社区教育要着力提升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组织化水平

(一)组织型公众参与是现代国家公众参与的主要途径

社区治理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多元主体参与。构成社区治理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内各类企事业单位、居民个人等。大量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公众的社会治理(社区治理)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不足,是影响多元主体社会(社区)共治格局的重要因素,例如公众对参与治理的权利与责任缺乏必要的了解、掌握参与治理的具体事务的信息渠道不畅通等,造成了公众参与对社会(社区)治理的影响力和成效不明显,进而更加降低了公众的参与动机和热情。[2]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公众的参与可以有两种类型:个体型参与和组织型参与。通过社会团体等组织型参与公共事务,是现代国家制度化的公众参与路径。根据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有效的民主意愿的表达,通常并不是直接向政府提出个体化的利益主张和诉求,而是通过“公共舆论领袖”的间接表达。“当政府面对的是组织化的利益团体时,各种信息在组织内部经过初步的交流、处理和整合,部分无效的信息被过滤,相对简化的、因而也更集中的利益表达,不仅放大了个体利益主张,而且也可避免使决策机构陷入高成本的信息处理和低效率的信息反馈泥沼。通过组织化的社团,将众多个体的利益主张和信息在团体内部进行集中、归纳和提炼,使相同的利益主张被叠加,相反的利益主张得到协调,可以使分散的利益得到更加集中的表达,这意味着组织化可以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在这个过程中,微弱的声音被集中,对抗能力增强。经过提炼和凝聚后的整体利益诉求,将在接下来的利益交涉和博弈过程中更具行动的力量。”[3]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因此,公众参与能力,一方面要提升公众的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教育宣传,全面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二)社区教育是培育和提升公众参与组织化水平的重要载体

首先,培育社区学习团队,是社区居民组织化的重要途径。社区团队学习,也有人称之为“社区学习共同体”,指的是“在社区范围内的居民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在平等互助原则下通过心灵契约的形式,共同构成的非正式学习团体”。[4]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确立了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发展目标。社区教育,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创建学习型社区,是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抓手,社区学习团队的培育,是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关键。当前,我国社会管理正经历着从的“单位制”社区模式转向“街居制”社区模式,广大城乡社区随之产生了大量游离于组织之外的个体公众;另外,由于工作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增多,社会公众的“无组织状态”时间延长。社区学习团队的培育和组建,就是将社区中的个体组织化的过程。其次,社区教育的支持服务,是提升社区学习团队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平台。我们这里所说的社区教育对学习团队的支持服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性支持,即社区教育系统中的社区学校、文化中心、图书馆、体育馆等为社区学习团队提供的场地、设备、信息等服务;二是精神,即社区教育系统中的师资队伍为社区学习团队的发展提供的培训、咨询等服务;三是活动,即社区教育系统为社区学习团队提供的各种实践活动机会。通过上述三类支持服务,提升社区学习团队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增强学习团队的社区责任感,成为参与社区治理的中坚。

二、社区教育要着力于提升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一)高度的社区归属感会增强居民的社区参与

归属感,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感,体现着人类个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归属感越强,个体与团体的关系越紧密。社区是一种居民团体,社区归属感体现的是居民对其居住区域的居民团体的情感关系程度。社区归属感的构成,根据强弱程度,从低到高,一般可以解析为四个层次:首先是社区认同感,这是归属感产生的基础,主要包括社区居民对其居住社区的身份、地域等的认同。其次是对社区的喜爱和依恋感,主要包括对社区内的有形物体(例如自然环境、建筑物)以及归属的心理情感基础(例如社区愿景、社区文化等)的喜爱和依恋。第三是对社区事务的关心,表现了社区归属感对居民行为的影响。社区内影响居民对社区认知和喜爱情感的各种因素,将会直接影响居民对社区的关心和投入行为。最高层次就是社区责任感,这也是社区归属感产生的积极影响,社区责任感会促进社区居民个体积极参与社区事务,为社区同伴和社区发展做贡献。可见,社区归属感影响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程度,社区归属感越高,居民社区参与程度也越高。

(二)社区文化教育是培育社区归属感的重要途径

影响社区居民归属感强弱程度的因素较多,其中,居民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状况(居民之间的融洽度、信任度、居民与社区的关联度等)、居民对社区生活的满意度(包括生活设施和社会文化生活两个方面)、以及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度,是影响社区归属感的重要因素。社区文化,是培育社区归属感的精神基础。社区教育和学习活动的开展,是传承社区文化、建构社区归属感的有效方式。高宛芝和杨婷的实证研究表明,社区教育参与和社区学习活动开展,与社区居民归属感存在正相关。高宛芝的研究更加具体地表明:社区学习活动促进了居民对社区居民身份和文化氛围的认同;社区学习活动本身是一项有益于社区人际交往的过程,参与社区学习活动,加深了居民之间的信任和互助关系,促进了邻里和谐,促进了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依恋感;社区学习增强了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心和社区责任感,如学习活动过程,促进居民个体的社会网络的连接、互动和支持,从而催化社区共同利益的集体行动,从心理到行动上,提高了其对社区事务的关心和参与。[5]同样,马月兰的研究,则从国际经验的角度表明:社区教育和学习活动,促进社区精神的形成与巩固,推动社区归属感的形成,推进社区发展。美国通过社区学院推行社区文化教育,“向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满足了他们生活、文化、娱乐各方面的需求,向弱势群体(如失业人员、分裂家庭的孩子、移民等)提供的服务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困境,社区学院促成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等等,这些有助于人民回归社区,有助于社区形成一种互助、合作的氛围,这种互助、合作的氛围不仅可以帮助所在的社区,‘还可以帮助国家实现自我更新’”[6]。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单一主体类型的“单位制”社区模式日趋瓦解,“街居制”社区模式快速增长。后一社区的人口构成,具有异质性高、流动性强的特点,对社区归属感的形成提出了更大和更紧迫的挑战。因此,社区教育系统,更要发挥其特有的文化建设功能,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学习活动,为居民创造人际交往的平台,密切居民与社区的联系,增加居民对社区的认知,吸引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心和投入,增进居民对社区的归属程度,推进社区自治。

三、社区教育要着力于培育社区居民的现代公民意识

(一)现代公民意识是实现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必备条件

公民意识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公民”概念的产生而产生,并随之发展而发展。现代公民意识,指的是在现代法治社会下,公民对自身在法律上的身份地位、权利、义务的认识,是其在参与公共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的自我认识。对公民意识的构成,学界虽未达成一致认识,但对其要素的主要构成,基本没有歧义: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参与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等,其中,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力与责任意识,是公民参与意识的逻辑前提。当前,我国社会治理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如多元主体互动不足,行政化倾向浓厚;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程序不规范、不理性;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率不高;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领域比较狭窄(以组织文娱活动、调解邻里关系、维护业益等为主,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治理等方面作用并不突出[7])等,追根究底,都与参与主体的现代公民意识薄弱有关。因此,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强化现代公民意识的培育。

(二)社区教育要结合社区治理培育社区居民的现代公民意识

现代公民意识教育,从能力形成水平来看,由低到高,由对有关公民知识的认知与了解;现代公民应具态度、意志及能力的心理认同和内化;公民意识的外显与践行等三个层次构成,其中,关心和参与国家与社会的公共事务,是公民意识外显的关键,是衡量现代公民意识程度的重要指标。现代公民意识的要素构成,在社区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与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等,在社区层面,就会指向个体作为社区成员的主体意识、权利与责任意识、社区参与意识、遵守社区公德的意识等。因此,社区教育要从横向的公民意识构成要素,和纵向的公民意识能力水平逐步提高两个向度上来构建社区公民意识培育体系。首先,社区教育要依托社区文化传统、特色培育居民的社区主体意识。通过社区教育,挖掘社区传统和特色,弘扬和传承社区精神,传播社区社会公德,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深入了解,目的在于培育和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喜爱、依恋,进而为培育社区成员的权力与义务意识、社区参与意识奠定认知和情感基础。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采用参观、宣讲、散发单张、节日体验等形式,通俗易懂地向社区居民传递信息,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精神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其次,社区教育要依托社区学习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的自我学习和良性互动。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基于长期生活生产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区群体的价值观、生产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等文化现象的总和。社区学习文化活动,既是社区文化传统、社会公德的活载体,也是社区文化繁衍传承的大平台。此外,社区居民通过参与社区学习文化活动,能够促进社区成员群体意识的形成和更新,提高社区的认同感,增进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关注和投入。最后,社区教育要依托社区公共事务的开展培育和提升居民的参与意识。现代公民意识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动机,与社区居民的自身利益获得和发展紧密相关。当社区居民意识到社区的公共事务与自身利益的相关性强,参与动机和参与率就会高。另外,有效的参与效果也会激发和维持居民的参与动机和热情。因此,此类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具体的社区公共事务为载体,让社区居民通过在真实情景中的体验,边参与边学习,将公民参与的态度、情感内化与参与能力的践行整合为一个过程,促进其参与意识的提升。社区层面,公民能够参与的社区公共事务范围较广,且直接关系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主要包括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拓展社区服务、加强社区治安、美化社区环境等。社区教育要紧紧围绕社区居民关心的相关热点问题,通过听证会、研讨会、民意调查、意见书等形式,培育和提升居民的社区治理参与意识和水平。当然,上述着力点的实施,会给街居社区学校(教学点)带来很大的工作挑战,例如场地、设备、专业服务能力有限等问题,因此,社区学校还需要创新机制,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尤其是整合高职院校的优势教育资源开展社区教育,创新社区治理。整合的可能、内容和路径,则是我们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谢伊青.社区教育:推进社区治理不容忽视的载体[J].成才与就业,2014,(10):4-9.

[2]胡仙芝.公众参与制度化:社会治理创新的突破点[J].人民论坛,2014(7):46-47.

[3]胡仙芝.公众参与制度化是我国社会治理法制化的必由之路[J].理论研究,2015(6):7-13.

[4]汪国新.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培育策略[J].职教论坛,2012(3):47-50.

[5]高宛芝.社区学习活动与社区归属感的相关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马月兰.美国社区学院的社区建设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7.

[7]郑建君.公共参与:社区治理与社会自治的制度化—基于深圳南山区“一核多元”社区治理实践的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5(3):69-73.

社区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区教育 模式 学习型社会社区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b)-0147-02

学校教育是一种科学的教育制度,但学校教育不能覆盖所有的教育活动,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组成教育的合力,家庭和社会合作共同体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社区教育作为全社会的教育一部分,这是当前时期尤为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开展社区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抽象的概念,它需要开展具体活动依托于一定的模式,而脱离了社区的实际条件来研究社区教育,则毫无意义。学习型社会建设,是当下社区教育模式建设的首选,该文对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唐山市社区教育模式的研究,将注重从当下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措施,以期更好促M社区教育模式的发展和进步。

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校外教育和管理,让学生“在家成为父母的小帮手,在社会成为遵纪守法的小公民、在学校成为同学学习的小伙伴、在公共场所成为社会的小卫士、在独处时成为独立自主的小主人”,这是当前学校教育中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 当前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上存在的问题

(1)社区教育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长期以来社区教育被视为一种非正规的教育,无法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各种教育资源和硬件设施得不到保障。当前社区教育资源存在着资源的不足、重复建设、资源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例如:在社区图书馆中大量的书籍和信息,由于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只有通过社区企业,集体捐款等方式来获得。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区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一般教育资源的缺乏问题日益明显。

(2)教育开放度比较低。当前运行的系统和管理方案是非常封闭的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学校和公共文化部门缺乏让社区成员使用的教学资源系统和相应的体制,使得很多社区的成员不能参与到社区教育中,社区教育内部设施比较封闭严重影响了个区域社区之间的资源分配。

2 基于资源整合的区域社区教育新模式如何构建

“学习社区”(learning community)的概念:其意指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在学习社区中,成员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首先,社区教育要制定区域内《社区教育教师下企业、机构,赴外地学习培训的管理办法》。规定社区教育教师每年到企业、机构单位,赴外地参加学习培训的比例达到30%以上,每三年到企业、机构单位、外地轮训一次,时间为20天以上。同时,鼓励社区教育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也可以带课题下企业、机构,与企业、机构开展横向课题的研究。

其次,建立社区教育教师下企业、机构,赴外地学习培训的激励机制。对社区教育教师研究的项目或课题有突出贡献的给予奖。补充社区教育基地第四级网络。为营造便捷、立体、多元的学习环境,在社区群众自发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选择公益性的家庭学习单位,通过自身各类学习活动,引导群众参与,使之成为寓教于乐的活动场所。

3 建立成人社区咨询团队

开展社区教育,必须要有相当数量和素质高的社区教育辅导员。按照这一原则,招聘一批师德好、业务精,有一定的号召力,有能力组织和协调社区教育的辅导员,还要聘请更多德高望重的校外辅导员,他们中间包括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文艺工作者、工人、医务人员、退休老干部、学校附近的居民等。这些校内外的辅导员在沟通了学校、社会、家庭三间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要求,表达三方的意愿,做到有机配合,力争使三种教育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在要求上取得一致,德育目标同向,德育措施同步,初步形成一个立体的、多方共管的教育网络。

4 社区教育要有创新之处

(1)视角创新。既关注互联网思维的培养,关注学科主题社区的构建,又关注时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和机制的研究都力求收到双重效果;研究立足思想政治(品德)学科教学的实际,针对学生的需求、认知能力和特点,从互联网、时政资源、主题社区合力的角度提升研究实效。(2)成果创新。注重研究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关注开发与应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品德)教学,在撰写学术论文的同时,形成时政教育资源主题社区参加“三优联评”活动。(3)方法创新。借助互联网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时政教育由“单一呆板”向“灵活多样”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空间,实现由“刻板性”向“策略性”改变;运用个案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验证学科主题社区对学生的影响;对时政教育成果和思想政治(品德)教学成果进行调研,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等。在中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不是一个无意识的虚无,而是通过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制度、发展规划和不断更新的文件来体现。作为社区教育,只需要把握大的原则不变,去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自己的育人手段即可。

5 “学校+社区”新模式开启生命健康安全教育新体验

为更好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和社区群众在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开展应急救护体验活动,促进居民家庭增强安全隐患的防范意识,提高面临突发安全事件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活动主要分参观、体验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大型交通安全地面游艺棋比拼和足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亲子游戏的3个环节。在体验活动中,小伙伴拿着体验教室活动证和家长一起,逐一有序地参与体验教室中的红十字知识、自身安全、家庭安全、地震自救、火灾自救等体验活动,学一学应急救护常识,做一做趣味题,玩一玩出行安全的飞行棋,与伙伴比拼一下足球“头脑风暴”亲子拓展游戏,每个项目顺利完成集一个章,集满10个章,可以获得体验教室吉祥物等小礼物一份。每个家庭在此次活动中玩得意犹未尽!下一步,社区和学校应当建立长期合作战略关系,共享体验教室资源,通过双方的协同努力,将体验教室打造成为家庭、学校、社区全方位、立体式的公共安全教育平台,促使更多的公民增强公共安全意识,共创家门口好学校,共建平安社区。

社区教育模式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我们应该注意这种教育模式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不能没有区域社区教育,在各种教学资源面前,社区教育工作者分配方式应制定合理的社区教育资源,采取积极有效的资源整合,提高社区教育的效果,满足社区居民接受教育的需要,促进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忠海.社区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宋亦芳.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的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2(8):92-94.

[3] 张燕农,张琪,李娟.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16-19.

社区教育范文第3篇

到了20世纪后期,尤其是中国,深深有感于过去过度重视宏观经济发展而忽略相对较小的范畴———社区的需求情况,从而有些问题难以解决,开始将“社区建设”提升到了国家政策的层面。而在地方组织方面,也开始在小型地缘组织中引入“社区”两字。其实,现代意义上的社区往往是指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共同体,在这个社区内部,成员们拥有同一块地域,成员与成员之间关系比较紧密,互相依赖。现代社区在形成过程中必须具备两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第一,居民共有有一定重合度的生活空间,邻里间方便交往和交流,邻里连带关系得以强化;第二,居民共有某些相似的价值理念,以便形成一定程度的社区认同。正是这两点构成了城市和城市化社会中社区建设的基本任务。

二、教育的内涵

人的社会化过程是终身性的,自然人的教育也是终身性的,学习亦是终身的过程。树立恰当、正确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至关重要。从时间跨度上来说,教育应该从婴幼儿早教开始,到青少年的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进行系统建设。既包括正规教育(多指学历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即非学历教育)等教育相结合。在空间范围上,应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教育活动。在存在形式上,所有的教育类型应存在于一个互相联系、相互统一的辩证系统中。教育的作用将延及人的一生,这是终身教育的核心内涵,也是教育的核心内涵,更是社区教育全面开展实施的良好基础。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于教育有深刻的理解。他认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内涵其实是生活教育。它的主要思想是要求教育同生活实际相联系,结合当时特殊的政治形式,还要求教育能为广大工农劳苦大众的解放和民族解放斗争服务。虽然这个内涵的阐发已经有近百年的时间,但对于今天我们理解教育的内涵仍富有指导意义。其实陶先生的理解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这是他的“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在生活教育理念中,倡导“社会即学校”的观点,认为学校要与社会密切联系,从而扩大学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陶先生曾于1939年形象地指出:“‘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就好像是要把鸟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一样,是要把学校一切伸张到大自然界里去,赋予其生命。总之,必须把学校与社会这个实体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把学校办成改造社会并促进社会性进步的中心。

三、何谓社区教育

所谓社区教育,顾名思义,就应该是在社区里进行的教育,并且这种教育是服务于社区的,即:ed-ucationforcommunitywithincommunity。当然,关于对社区教育的理解,目前有很多观点。如叶忠海先生在他的著作里提到社区教育的时候,给予了这样的定位:“社区教育的内涵应是在一定的社区区域内,把生活和教育结合成一体,发挥社区成员作用的、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并为了社区的共同发展和社区生活的向前、向上而进行的一种全方位、全民的和终身的教育。”[2]再如梁春涛先生在论文中对社区教育的定位是:“社区教育的内涵应以社区为本,以社区内的人的发展为本并把社区教育与学习化社会在内涵上统一起来。”[3]我国对于社区教育的内涵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或从社会学角度定位,或从教育系统角度定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则更全面:“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且并不是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提高社区住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原理,因此实现这一原理的活动即为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在进行过程中其发展的方向是立体的,即横向与纵向要进行恰当的交融。首先,从面向的服务对象来看,横向上一定要覆盖所有城乡社区尽可能多的不同群体,纵向更是应该贯穿每个个体生命全程;其次,从涉及的区域面来看,横向牵动应覆盖整个区域内各个部门的领域,纵向要联结县、乡镇(街道)、行政村(居委会)等三级层面。所以,发展社区教育必须具有整体性推进的特征,否则横向或纵向哪个方向不全面、不完善,都必然会出来这样那样的问题。即使两个方向上都完善了,他们各自的规模及融合度也应该是比较恰当的。这样高的要求就决定了社区学院必须建成为政府主办、部门配合、全民参与、上下联动的办学综合实体。然后才能实现功能上的综合性。

四、社区大学

社区教育中比较专业的设置莫过于社区大学了,而社区大学对于整个社区教育的贡献也是最大的,也是社区教育最光彩及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应该看到,我国教育事业虽然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仍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教育机会公平”这一基本的社会价值需求,在我国却还面临着挑战。建设社区大学的构想,成为我国现行教育体制适应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手段。建设新型的“中国社区大学”的构想,就是要为广大民众提供一种低成本、高质量的发展教育、成人教育、文化教育及公民教育,尽最大可能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从而更好地构建学习型社会。社区大学的基本理念包括:教育理念:应立足于生活现实,立足于多元化的世界,培养出具有自主精神和协作精神的人,并大力开展自我教育和深入实践的教育。教学理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大胆革新,设计符合成人学习规律的课程。大学理念:把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知识尽可能地融入平民生活教育之中,建设一座没有围墙的开放大学。人才理念:旨在培育真正具有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专业技能的社区发展人才,满足城乡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丰富社区的生活,让社区公民的生活尽可能地融为一体。社区理念:形成基于社区的成人教育模式,大学和社区参与共建,活跃社区公共生活空间,形成开放、文明、互助型的新社区。社会理念:以社区大学为载体,整合社区内外社会资源,以期共同支持社区大学的教育事业,同时促进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与完善。五、社区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不同之处要推动社区教育的科学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正确理解社区教育的理论特征。社区教育与常规教育形式相比具有多元化特征,所以,社区大学的实践走向也应当是多维度的。

1.组织网络性

创建社区大学,必然有一个组织网络覆盖的面积问题。根据中国社区大学促进会筹备委员会的构想,应该在城市工友聚集区步行15-20分钟范围内、20-50万人城镇中心区、或者30分钟左右公共交通连接的农村中心集镇建设一所“社区大学”,辅以周边地区若干卫星式“学习中心”,共同为本地成人居民提供多种教学服务和文化功能设施。

2.功能综合性

社区大学必须承担对其他社区教育机构的业务指导职能,包括实践调研,拟订计划,总结推广社区教育经验等。社区大学还必须承担着社区教育信息的聚集与辐散功能,包括收集、整编并周转各种学习教材与课程资料,创建维护社区教育专题网站,不断更新全民终身学习的网络资源等。社区大学还要组织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比如邀请专家来社区学院讲学,举办社区教育研讨班,开展社区教育学术交流活动,组织专兼职社区教育工作者开展群体或个体课题攻关等科研学术活动。另外,社区大学还应实现培训中心的功能,如:举办各级各类超市式培训班,提供各种各样订单式教育项目,为辖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支持服务,包括青少年校外教育、成人学历提升进修、中老年教育服务、“单位人”继续教育培训、市民素质提升教育、营造全民终身学习社会氛围、推进居民社区文化建设等。

3.公益性与财政保障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社区教育是“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且并不是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提高社区住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活动”。这就决定了社区教育应具有公益性特征,从而必然要求社区教育运行过程中的无偿性或低偿性,从而引发经费上的政府财政投入与社会资助。

4.师资上的本土性

社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扎根于本土,服务大众的教育模式,即一种本土化、大众化教育形式。作为极具地方特性的社区大学,引进和储备师资应该更注重本土化渠道。一是可从本地现成的电大、党校、进修学校、职业中学抽配一些师资;二是可从本地各部门各行业原有培训中心、辅导中心调剂一些师资,同时也可充分挖掘社区内的志愿者,以充实社区教育力量。

5.服务多元性

社区教育具有对象上的全员性、内容上的全面性、时限上的全程性特征。这就必然决定了社区学院提供教育服务上的多元性。诸如家长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成人学历教育、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待业人员就业准备教育、下岗人员再就业教育、农民转移教育、市民素质教育、外来务工者教育、中老年教育等服务项目。说到底,社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面向地区和服务地区的全面的终身教育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建设的发展。社区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的一种实现形式,实质上就是要在每一个人需要学习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来提供相应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社区教育范文第4篇

一、社区教育目标

按照中央文明委《关于在城市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努力创建一批学习型家庭、楼院和社区。

二、社区教育原则

坚持教育为主,搞好"三个结合"。即:教育与活动相结合,教育与服务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积极推进在职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一体化。

三、社区教育内容

根据居民对社区教育内容的不同需求,广泛开展思想建设、道德规范、政策法规、科普家政等方面知识的教育。

1、利用进入新世纪和纪念建党**周年的有利契机,在干部群众中抓好形势任务教育。在党内重点抓好中共党史和党的先进性教育。继续深入开展"树形象,作表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和"让党性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闪光"活动。拟于七.一前夕举办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文艺活动;召开纪念建党**周年研讨会和座谈会。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教育;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艰苦奋斗的教育;深入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深入开展民主法制教育;深入开展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和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教育,尤其要大力宣传和弘扬总书记倡导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的教育,积极开展揭批""组织的斗争,做好""练习者的教育转化工作,进一步解决干部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2、继续开展"让科技与健康走进百姓生活"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绿太阳杯"科技健康知识竞赛、"绿太阳杯"家庭生活健康大家谈--"我说身边的科技事"演讲比赛、"绿太阳杯"文化活动、小学生科技小实验小发明活动、"绿太阳杯"我评《科技日报》一件难忘的事活动,并为社区居民委员会免费征订**年度《科技日报》。

3、进一步深化社区教育。完善社区教育机制,提高群众素质,重新理清对社区教育的再认识,进一步加大社区教育工作力度。把社区教育置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大背景下,以社区党校、市民文明学校(分校、教学点)为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社区内各类成员对教育的需求,组织协调社区内各行业、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教育,逐步实现教育社会一体化。根据社区教育的内涵和功能,发挥四方区社区教育领导机构的职能作用和各类社区学校的教育功能,积极探索新的社区教育模式。

4、开展送思想道德、科普、计生、健康、法律法规、卫生、家政等系列知识进社区,到楼院,入家庭活动。以省文明办编发的《文明公民读本》和《青岛市市民文明手册》为基本教材,搞好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年内拟组织一次知识竞赛。在青少年中实施新世纪读书计划,加强青年志愿者活动机制建设,深化"青年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实施"巾帼社区服务工程",兴办一批"妇"字号社区服务实体,开展社区妇女走向新世纪特色活动,建好"四支队伍"即:巾帼健身队、巾帼文艺宣传队、巾帼信息队、巾帼文明志愿者队伍。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以家庭为单位,推动美在家庭活动整体上水平。开展"讲科学生活,建文明社区"活动、将"五百广场"建为区科普宣传标志场所、在社区居委会建科普小组,在广大群众中弘扬科学,破除迷信,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封建迷信、黄、赌、毒等思想侵蚀。

四、社区教育形式

通过组织社区居民开展"说、评、谈、议、讲、听、看、唱、演"等多种形式,融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为一体,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育效果。

五、社区教育队伍与阵地建设及试点工作

(一)加强和充实两支队伍。一是加强和充实社区教育辅导员队伍;二是面向社会招募的有一定专业特长的义务宣讲志愿者队伍。

(二)建立和规范四大阵地。

1、进一步建立和规范家长学校和校外社区活动基地。

2、进一步建立和规范市民文明学校和社区党校。

(三)抓好社区教育试点工作。

1、选择4个办事处进行社区教育试点,确定一个社区教育示范区。

2、建立3-4个规范化教育阵地。

3、巩固4-5个青少年德育基地。

4、定期制定教育计划和组织培训,并加强对社区教育档案管理的指导,组织开展经验交流观摩活动。

六、社区教育对象

居住在社区内的包括老年人、青少年、流动人口、外来务工人员、两牢人员等特殊群体在内的全体公民。

七、保证措施

1、组织保证。成立四方区社区教育工作指导小组,具体负责社区教育的组织、协调、指导和实施。街、居应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本管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实施。

2、制度保证。建立和完善学习教育制度、领导责任制度、评比考核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责任目标,将责任落实到人,年终进行学习型家庭、楼院、社区和社区教育先进单位的考核评比。

3、财力保证。启用"重汽"全方位社区教育奖励基金。并通过多种形式,发动社会力量,融资社会资金,争取社会财力援助,为社区教育提供财力保证。

社区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区教育;社会学;社区建设;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4-0180-05

一、从单位到社区:居民生活形态的大变革

近二十年来,中国城镇居民生活形态最大的变化无疑是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的转型。这种变化已经非常显著地体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孙立平教授曾形象地描述过这种变化:

若干年前,如果你居住的是单位的房子,假如水龙头坏了,下水道堵了,给单位的后勤部门打个电话,约他们来修理,用不着考虑钱的问题,因为那都是免费的。但现在不行了,许多小区已经是由物业公司管理了,除了保修的项目外,其他都是要收费的。

若干年前,可能你是居住在某个单位的大院之中,但你对那个大院不会有真正的关心,因为你知道,你不过是这个大院中一个暂住的过客。在单位下一次分房的时候,你就可能离开这个院子。因此,即使是有人践踏院子里的草坪,破坏院子里的环境,似乎和你也没有多大关系。但现在如果住在自己花费几十万元购买的房子里的时候,你甚至会将小区甚至小区周围的许多事物放在你关心的范围之中。因为这些不仅关系到你生活的质量,而且甚至关系到你的房产的价格。

从单位制到礼区制的转型是关于中国居民基层生活的变革,涉及到基层社会的变革总是具有某种典型的社会学意义,因为这种变革往往带有全面性和深刻性。费孝通先生就曾从基层的乡土社会生活推导出中国的社会结构形态,并提出其颇具影响力的“差序格局”概念及相关理论。有过单位制生活经历的人尤其能体会到前后的变化,就社会层面来讲,单位制至少具有整全性、泛政治性、计划性等方面的特点。整全性是就单位所承担的功能而言的,二十年前,单位对于每一位中国居民来说不仅是其职业场所,而日_是生活与福利的全面机构。单位往往包揽其成员的生老病死、吃穿住行,包揽职员的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子女就业甚至每位单位职员的婚娴大事等等问题,即所谓“单位办社会”。“单位办社会”的格局造成中国城市基层结构具有一个重要特征:社区与单位高度重叠,社区单位化,单位社区化。其实,在相当的情况下,是单位吞没了社区,在许多地方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社区。这就涉及到单位的泛政治性特征。单位制从组织特性上讲是一种严格的官僚制模式,呈现典型的“自上而下”、“条块分割”特征,这种模式强调服从意识、身份意识,上下级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遵循一种德治性再分配体制,强调品德和政治觉悟的首要性,“红”总是在“专”的要求之上,具体落到单位组织的行动上往往出现党政不分、政社不分、社企不分的现象。经历过单位制的人们会给我们讲述,那个时代的人们结婚也要经过严格的政审过程,考察男女双方的政治身份,讲究政治上的“门当户对”。单位制通过泛政治化实现了对全国人民的社会控制以及非常时期的社会动员。单位制在社会生活上的第三个特点是计划性,主要表现在生产要素之间的非契约性,资源的不可流动性,生活资料的配给制,工作岗位的顶班制等方面。那个时候的人们与单位的关系不是依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签订的劳动合同,而是一种基于严格计划的全面的依附关系,人们的户口也落到单位,是不能随意流动的,很多生活必需品都凭票据供应。本人退休了,其岗位还可以由自己的子女顶班。显然,这些方面是计划时代的典型产物。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商品房改革的推进,单位制逐渐趋向解体,人们的生活形态发生重大变革。现在人们固然还有各自的“单位”,但单位越来越仅仅意味着工作场所,单位的其他功能都分化出去,形成以社区为中心的生活格局。现代社区是人们因为居住而形成的生活共同体,社区居民之间是平等的邻里关系甚至陌生人之间的关系,社区住房是居民各自的私有财产。居民之间因应付共同的生活问题相互交往,结成各种联合或延聘各种机构,从而形成社区中的各种社会组织,如社区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社区学院、物业管理公司以及各种社区服务组织,等等。社区生活呈现出与单位生活截然不同的特征。如包括物业管理在内的各种社区服务往往是市场化的产物,是需要居民花钱购买的;社区之内公共事务的解决往往需要通过居民民主议事,共同解决;居民必须学会与陌生人共同生活;等等。总之,社区生活的核心是如何保证“原子化”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并保持社区自治。这些方面对于习惯于单位生活的人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的生活格局容易造成一些新的问题与矛盾。如住房商品化使得业主特别关心房屋的质量、面积和管理问题,而在房地产市场和物业管理市场还不甚规范的背景下,房产主、业主和开发商、物业公司之间就容易导致矛盾。业主之间也因为各种原因、尤其是公共利益问题容易在生活中发生矛盾和冲突。另外,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社区不可避免地面临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例如居住人口复杂、教育资源缺乏、交通拥挤、治安问题以及老年人问题等等。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诉诸关于社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二、关于社区的理论

(一)社区研究的历史

社区研究发端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1887年出版的《社区和社会》(或译《共同体与社会》)。滕尼斯认为,社区是基于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在这种社会联合中,情感的、自然的意志占优势,个体的或个人的意志被感情的、共同的意志所抑制。与此相应,他将由人们的契约关系和由“理性的”意志所形成的联合称为“社会”。他对社区与社会作了系统的阐述和比较,认为社区既是社会的最简单形式,又是一种自然状态,其特征是:成员对本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他们重感情、重传统,彼此之间全面了解。虽然滕尼斯所分析的实质对象主要是传统农业社会的社区,但他关于社区的理论,为以后的社区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美国早期社会学中,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都市社区的研究。20世纪20―30年代,这个学派研究了美国大城市芝加哥的都市化过程,用以说明美国城市的结构和动态。芝加哥学派的人文区位理论,就是在分析社区区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学派从不同的层次上研究了都市社区,即不但以整个芝加哥市作为研究对象,而且还以芝加哥市内的犹 在于明确社区的边界,用费孝通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明确“社区的实际能力”。在此基础上,费老提出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进而组织广大社区居民学习并参与社区生活的自理。这就提出了社区教育的基本议题。

(二)作为社区建设的社区教育

我国目前正在兴起的社区教育是与社区建设同步进行的,而且作为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民政部下发《关于听取对“社区建设”思路的意见通知》,社区教育就随之开展。1990年,上海市有三分之二的区建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区级机构,140多个街道中有126个成立了街道一级社区教育委员会。1994年,上海创办了第一所经市政府批准试办的社区学院(上海市金山社区学院)。北京、天津等地也都开始试办社区学院,推行社区教育。2000年4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通知》后,全国30多个城区被确立为社区教育实验基地,普遍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或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社区教育委员会基本上是由本地区所辖有关部门及单位负责人及其他社会人士组成,负责统筹、协调、指导社区教育工作。在运行机构上,社区教育实体也普遍建立起来,构建起以社区学院为龙头,各街、乡社区教育中心、各社区委员会文明市民基层校为基地的社区教育教学网络。各地因地制宜,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包括以区或街道(镇)为主体的地域型体制模式、以学校为主体的辐射型体制模式、政府机构与社区合作办学的体制模式以及社区学校(院)实体型的体制模式等。从理念和形式来说,我国社区教育在研究和借鉴多国经验(如美国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北欧的民众教育等)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和模式。

不可否认,近些年来我国社区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对社区建设、学习型社区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成就同社区建设一样存在着自身的限制。总的来说,我国社区教育形成的是一种以政府领导统筹,以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为管理机构,以社区学院为中心,多种模式并行的体系。这种体系具有明显的行政性而缺乏自治性。拿社区学院来说,其管理体制与学校教育系统非常相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社区学院往往要接受民政系统和教委系统的双重管辖与监督。除此之外,社区教育还存在明显的职业教育化倾向,大多数社区学院(校)主要开展一些短期技术培训,对于社区文化的建设用心极少。社区教育的主体和边界不甚明确也是一个问题,社区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理解成政府开办的一种成人学校,在这种学校中,社区居民不是社区教育的主体而是技术培训或知识普及的对象,真正社区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草根”教育活动很少得到关注。

如果说社区建设的重点应该培养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生活的自理能力,落在社区交往与社区认同问题上,那么,社区教育应该是社区建设的重要途径。社区教育通过培育集体意识、提高社区认同、增强社区凝聚力而对社区建设意义重大。中国目前的社区教育有一定起色,但在很大程度偏离了社区及社区建设的本义和方向。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为社区教育寻找新的生长点。

(三)社区教育的生长点及其作为

从社会学关于社区的理论出发,社区教育的要义至少应包括:(1)社区教育应该是社区居民为共同应付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自发、主动参与的学习教育活动,社区居民是社区教育的主体而不是对象,因此,社区教育是促进社区交往、整合社区力量的重要途径。(2)通过社区交往,社区居民形成对于共同利益和公共事务的感知和意识,继而形成对于社区共同体乃至整个社会的集体意识,因此,社区教育从根本上致力于提高社区认同,让社区居民对于其身处的生活共同体拥有归属感和身份感(membership),从而达到社区和社会整体的和谐与整合。(3)社区教育可以采取各种组织形式,也不排斥任何有益的政府和社会资源,但这些资源对于社区教育来说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辅的关系,而不是上下级之间的管理和控制关系。

那么,如何建设这样一种社区教育呢?迄今为止,我们关于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居民小区自发组织的社区教育形式。在笔者看来,这种社区教育形式符合最原初意义上的社区教育要义。从这种草根的组织形式,我们有可能找到社区教育乃至社区建设新的生长点。在这里,笔者举出一个近来在社会上不胫而走的案例。银枫家园是北京的一个很普通的居民小区,同大多数城市居民一样,北野是居民小区的一名业主。不同的是,他曾仟该小区的业委会主任并在卸任后组织了一个美德学习小组。用他自己的叙述:

辞去了业委会主任,我一直在想,如何更好地为社区服务?如何以一种自己快乐也能给他人带来快乐的方式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使大家积极向善?而且,这种方式必须是完全自愿的。

和谐社区建设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人心!如果人心是散的,人与人之间没有诚信,你就是有了业委会又如何?

……学习美德的过程是业主,乃至全体国民建立“亲如一家”的具体实践。在肉体上,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在精神道德上,如果我们没有共同的美德作为纽带,我们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彼此的敌人。而只有在美德基础上建立的互信与关爱才能使我们有“亲如一家之感”。

……我终于找到了一条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之路。我与我的邻居们开始了美德学习。52种美德,包括:诚实、守信、整洁、尊重、责任感、公正、爱心等等。我们每个星期学一个美德,然后,大家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在对待自己的家人、邻居、同事乃至陌生人时实践。

北野所组织的美德学习小组符合社区教育的所有要件,它是社区居民为应付一种伞新的社会牛活(社区生活)而自发自愿组织参与的学习教育活动,他们所讨论的核心主题是如何与人交往,包括与家人、邻居、同事乃至陌生人,当然也包括业主与业主、与房产商、与物管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主要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是社区共同体的本真生活。通过这种生活,社区居民学会并参与到社区牛活的自理中来,扩大而言,乃至参与到整个社会甚至国家公民生活中来。他们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以共同美德为纽带或“亲如一家之感”的集体意识,这是对所属社区乃至社会整体认同感的建设。因此,从这种草根的社区教育形式有可能开出一条通往社区建设乃至国家建设的民主之路,笔者认为,这正是社区教育应有的作为。

社区教育范文第6篇

2012年我镇镇提出新的文化发展观,以此推动我镇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调可持续发展。文化是一种力量,它是支撑人们不懈奋斗的重要力量;是凝聚人民和重要力量;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因此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着眼于人的素质,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着眼于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着眼于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中,把建设学习型社区作为重点工作。首先广泛深入宣传社区教育理论,终身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但是至今尚未有一个国家宣称已建成终身教育体系,也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模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必须从我镇的镇情出发,把终身教育的普遍原理和我镇的实际相结合,形成我镇特色。

第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特别是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教育理论指导,就是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战略指导方针,提高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创造性地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教育的“三个面向”。由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我镇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遵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如:充分认识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战略重点,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坚持教育的改革开放,努力改革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勇于创新,敢于试验,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等。

第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穷国办大教育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和人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多种手段满足教育大众化、个别化、分散化的需求,使国民养成终身接受教育的意识。我国城市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奠定了较好基础。

社区教育范文第7篇

江干区社区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江干区社区教育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大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政府高瞻远瞩提出的战略决策。当今人类社会无论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还是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则在于教育与学习。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载体,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区在实施“两加快,一统筹”战略,建设大都市中心城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更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对于培育城区人文精神,提高城区品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努力下,近年来我区推进社区教育发展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受到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2004年被省教育厅评估认定为首批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主要的工作和成绩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宣传理念,提高认识 2002年区教育局、区文明办共同策划举办了江干区社区教育论坛,邀请省、市专家作专题发言。区领导、各部门、镇、街道以及基层有关干部参加论坛,初步了解社区教育的概念及其意义,逐步引起重视。2003年部分街道社区在教育局的指导下开展了社区教育节和社区教育宣传咨询活动。2004年区教育局与街道联手开展了大型广场社区教育宣传周活动。通过文艺演出、板报宣传、咨询活动、现场书画等多种形式,宣传理念,营造氛围。活动中有180多名专兼职和志愿者参加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参观。还在江干教育网建立了社区教育网页,宣传社区教育,报导社区教育信息和在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先进事迹。通过这些活动和载体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区教育在我区上下渐入人心。 二、构建社区教育*网络 构建网络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基础。2003年10月我区社区教育在原*教育培训中心的基础上筹建并经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社区学院定名为江干区社区学院(筹)。闸弄口街道、采荷街道、凯旋街道在此前后成立了社区学校。基层社区先后成立市民学校,至今全区49个基层社区成立市民学校41个。4个镇则依托*文化学校,拓展社区教育的功能。全区46个村也均建立了村民学校,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区城乡的社区教育*网络。 三、建立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工作队伍 我区重视社区教育、*教育队伍建设。已建立起由专职、兼职和志愿者三部分组成的干部师资队伍。目前全区有专职人员16名,其中区社区学院6名,各镇6名、街道4名。15名干部是由区教育局委派。1名由镇解决。兼职人员主要由各基层社区、村文教委员担任。目前社区文教委员49名,村文教委员46名,共计95名。2004年通过举办两期文教干部岗位培训班,提高了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其余是外聘的师资和志愿者,根据教育活动的内容需求,随时聘请参与工作。 四、制定政策文件,采取措施,推进工作深入发展 (一)近年来我区推动社区教育工作出p; 各街道社区学校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也举办市民三项培训、中老年书画班、文史知识、外语等各类培训班。市民参与率不断扩大,有些班级学员报满供不应求,还涌现一大批学习积极分子和动人事迹。各基层市民学校也开展了“百场讲座”活动,内容涉及公民道德、法律知识、环境保护、科学发展观、健康教育等等。各街道、镇和社区把青少年的教育纳入社区教育范畴,利用暑假组织辖区青少年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了广大青少年的参与,据统计参与率达到80%以上。活动的形式有很多创新。例如:“家门口的陶吧”、“小市民道德论坛”、“青少年模拟法庭”、“我爱家园演讲比赛”,给青少年以很好的教育,也受到媒体的报导。社区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全区还出现了一些较为固定的学习型团队。例如:景新社区的书画社、庆春门社区的集邮文化夜校在全市都有点名声。农村成校仅2004年举办*业余中专学历班学员298名,大专学班学员135名,其它培训班培训人数1690人,还配合镇各有关部门开展各类培训达12500人次。开展农民素质培训有1099名获得技能证书或学历毕业证,大大超额完成区今年下达的200名指标。社区教育活动开展为提高我区城乡人员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区社区教育工作虽然收到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下制约发展的问题,需要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并予以解决。概述如下: 一、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够有效,需加以完善。 社区教育以提高辖区全民素质为宗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落实各级的目标任务,并健全有效机制。目前,街道、镇和基层总体讲发展不平衡。主要原因是工作的开展主要靠领导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因而在社区教育的人员、经费、场地、设施、工作的落实上随意性很大,个别街道至今尚未建立社区学校正常地开展社区教育。随着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并统一由区管之后,各镇、街道的教育工作重点,应及时转到以提高辖区成员的综合素质的社区教育上来。区政府要起到对全区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作用,落实各级的工作目标责任,建立符合我区、镇(街道)、社区(村)分级主办社区教育的运行机制和各层面内部协作机制,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我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区自2003年起作为区级层面,每年按常住人口人均1元列入财政预算。这笔经费除了解决区级大型社区教育活动和区社区学院事业经费外,主要用于基层市民学校建设的奖励和江干区社区教育券发放,即推进基层工作的规范化和鼓励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弱势群体的教育培训工作上。与兄弟区相比我区的投入尚存在较大差距,例如上城区是按常住人口每年人均2元的标准列入预算。下城区则把外来人口也列入预算。江干区是个外来人口大区,对他们的教育也关系到我区社会的和谐发展,应该把外来人口列入社区教育经费指标。在镇和街道层面的投入方面也严重不足,较好的镇和街道除场地设施的一次性投入外,社区教育活动的日常经费就很少,而且没有一个制度性的规定。至于城区各基层社区市民学校普遍反映经费难以落实,给社区教育工作和活动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社区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除了区级予以投入外,街道、镇也应该给予基层社区教育工作一定的经费保障,并形成制度。 三、落实专职社区教育人员的编制中心、老年大学等各类教育培训,统一建造一所区社区学院。规模大、功能全,具有极大的教育培训优势,较好地满足辖区各类人群培训的需求。我区应该打破条条分割,建设好江干区社区学院,使之成为面向我区干部、职工、市民、中老年等为一体的上规模、设施新、功能全的一个终身教育平台。 街道(镇)和基层社区(村)同样整合有限资源,建设和完善社区学校、市民学校,把其它各类称呼的学校均纳入其中,成为各层面的终身教育平台。纳入之后各条线在管理上要加强协调和整合,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促进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的有序进行,真正起到提高辖区成员和市民综合素质的作用。 六、社区教育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培训面有待扩大 区社区学院成立以来,延续了原*教育培训中心和进修学校的学历教育的同时,也拓宽了一些培训内容,例如十万家庭网上行。但总体来说,培训面尚不宽,且主要是政府推动的项目。社区教育从培训目标和内容来看,一部分是公益性的,即政府对市民提高文明程度、法制意识、综合素质要求的教育培训活动;另一部分则是公民为了提高自身学历、技能、专长、生活质量的培训,这一部分则应该引进市场机制,作一些有偿的服务。区社区学院更要增强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深入企事业单位、深入基层、了解需求,搞好课程开发,搞好教育服务不断提高知名度。各镇街道社区学校除了大量开展面向辖区市民的公益性教育培训活动外,也应该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与社区学院和各类培训机构的合作,开展教育服务。各基层市民学校则主要开展辖区市民的公益性教育活动,以提高市民的素质,促进辖区的文明建设。通过各层面的共同努力,不断扩大市民参与率。 七、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网络在农民素质工程中的作用问题 我区社区教育*网络初步形成,这是我区提高城乡市民素质的主力军。我区社区学院和农村成校,均有开展教育培训的场地,教育培训的设施设备,还有计算机等专用教室,也有专门的干部师资队伍。社区学院前身*教育培训中心和农村成校均有10多年的办班培训的经历,不但开展了*高等、中等学历教育,也开展了10多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还与省、市高校,技术学院和职能技能培训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完全有能力承担和组织我区劳动力素质培训和失土农民的技能培训。可是2004年我区失土农民培训却通过招标方式,让民办教育机构承担。据了解,民办教育机构也无专门的培训人员,基本上也是外聘人员,而且在我区并无健全的网络和基地,最后还是租用我区的*学校的场地设施并由*学校参与管理来实施培训工作。我区既然构建起社区教育*网络,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整合培训资源,发挥我区自己网络的作用和效益。 八、加强对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的领导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而建设学习型社会则要从创建学习型的组织起步。要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促进我区各类人员和广大市民素质的提高。这是一项社会的系统工程,靠个别部门的努力是很难奏效的,党委、政府必须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我省部级社区教育实验区鄞州市和下城区都有很好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的经验是成立党委、政府牵头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育局)领导和统筹社区教育工作,制定学习型组织创建的实施意见,并落实有关

部门职责,负责指导、检查、评估工作。例如:机关由区党工委、学校由区教育局、企业由区计经局、街道、社区由民政局等职能部门指导、检查和评估。 我区今年也成立了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是由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对加强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在学习型组织创建作用的发挥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学习型机关创建方面。建议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增加区委领导成员,并出台不同部门、系统学习型组织创建的目标和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大指导检查力度为我区学习型城区的创建发挥应有的作用。

社区教育范文第8篇

江干区社区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江干区社区教育调研报告党的十六大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政府高瞻远瞩提出的战略决策。当今人类社会无论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还是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则在于教育与学习。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载体,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区在实施“两加快,一统筹”战略,建设大都市中心城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更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对于培育城区人文精神,提高城区品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努力下,近年来我区推进社区教育发展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受到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20__年被省教育厅评估认定为首批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主要的工作和成绩有以下一些方面:一、宣传理念,提高认识20__年区教育局、区文明办共同策划举办了江干区社区教育论坛,邀请省、市专家作专题发言。区领导、各部门、镇、街道以及基层有关干部参加论坛,初步了解社区教育的概念及其意义,逐步引起重视。20__年部分街道社区在教育局的指导下开展了社区教育节和社区教育宣传咨询活动。20__年区教育局与街道联手开展了大型广场社区教育宣传周活动。通过文艺演出、板报宣传、咨询活动、现场书画等多种形式,宣传理念,营造氛围。活动中有180多名专兼职和志愿者参加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参观。还在江干教育网建立了社区教育网页,宣传社区教育,报导社区教育信息和在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先进事迹。通过这些活动和载体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区教育在我区上下渐入人心。二、构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构建网络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基础。20__年10月我区社区教育在原成人教育培训中心的基础上筹建并经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社区学院定名为江干区社区学院(筹)。闸弄口街道、采荷街道、凯旋街道在此前后成立了社区学校。基层社区先后成立市民学校,至今全区49个基层社区成立市民学校41个。4个镇则依托化学校,拓展社区教育的功能。全区46个村也均建立了村民学校,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区城乡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三、建立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工作队伍我区重视社区教育、成人教育队伍建设。已建立起由专职、兼职和志愿者三部分组成的干部师资队伍。目前全区有专职人员16名,其中区社区学院6名,各镇6名、街道4名。15名干部是由区教育局委派。1名由镇解决。兼职人员主要由各基层社区、村文教委员担任。目前社区文教委员49名,村文教委员46名,共计95名。20__年通过举办两期文教干部岗位培训班,提高了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其余是外聘的师资和志愿者,根据教育活动的内容需求,随时聘请参与工作。四、制定政策文件,采取措施,推进工作深入发展(一)近年来我区推动社区教育工作出台的文件如下:20__年:由区教育局起草并由区政府下发了《江干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20__年:区教育局下发了《江干区中小学参与社区共建、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的实施意见》。20__年:1、区教育局向区政府报告申请社区教育专项事业经费并经同意按我区常住人口每年人均1元列入财政预算。2、区教育局起草并由区政府办下发《江干区企业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的实施意见》3、区教育局与文明办、民政局联合下发《江干区示范市民学校的评估认定的意见》,同时下发了《江干区示范市民学校评估细则》。20__年:1、区教育局起草并由区政府办下发了《江干区关于加强社区教育工作,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召开江干区社区教育工作会议。2、区教育局下发《关于社区教育券发放方法的通知》。(二)为了贯彻落实有关文件,采取了以下一些举措1、20__年起,区教育局就分别对闸弄口、凯旋、采荷三个街道派出专职干部到街道承担基层社区教育的指导工作。从近两年半的工作来看,工作成效是明显的,在指导网络建设、活动开展、规范管理等方面都收到一定的成效,也受到街道、社区的欢迎。2、20__年起全区中小学场地等资源向社区开放。区教育局统一制作铜牌向社会公布,统一印制市民活动卡,大部分学校开放工作比较好,也受到市教育局的奖励。3、加强对基层市民学校的管理。教育局统一印制社区教育工作台帐,规范基层工作计划的制定,工作过程的记载和年 度工作和小结,并通过例会,调研等形式了解基层工作情况,加强工作指导。20__年通过创示范市民学校活动并进行评估,评出十所首批区级示范市民学校,区教育局分别授予铜牌并予以5000元的奖励。这些措施的落实,在促进基层市民学校向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基层社区工作的积极性。4、20__年试行江干区社区教育券制度。采用学习者自己出一点,社区教育券补贴一点的办法,激励市民参与学习,提高素质。全年共计发放社区教育券16万元,已基本回收。社区教育券主要用于市民三项等培训。1000余名市民受益,其中600名市民通过培训拿到市教育局颁发的结业证。从试行的情况看,收到一定的效果。市民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一定的调动,同时也调动了社区学院和各成校、社区学校的培训的积极性。五、教育培训活动蓬勃开展,我区成员和市民素质得到提高随着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形成,各层面均开展了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区社区学院成立一年来,举办了成人业余高等、中等学历教育11个,学员500余人;面向我区机关公务员开展电子政务培训班9期,360余名学员培训结业;举办“十万家庭网络行”培训,1997名市民通过培训结业;还举办了基层文教干部岗位培训班等等。各街道社区学校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也举办市民三项培训、中老年书画班、文史知识、外语等各类培训班。市民参与率不断扩大,有些班级学员报满供不应求,还涌现一大批学习积极分子和动人事迹。各基层市民学校也开展了“百场讲座”活动,内容涉及公民道德、法律知识、环境保护、科学发展观、健康教育等等。各街道、镇和社区把青少年的教育纳入社区教育范畴,利用暑假组织辖区青少年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了广大青少年的参与,据统计参与率达到80以上。活动的形式有很多创新。例如:“家门口的陶吧”、“小市民道德论坛”、“青少年模拟法庭”、“我爱家园演讲比赛”,给青少年以很好的教育,也受到媒体的报导。社区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全区还出现了一些较为固定的学习型团队。例如:景新社区的书画社、庆春门社区的集邮文化夜校在全市都有点名声。农村成校仅20__年举办成人业余中专学历班学员298名,大专学班学员135名,其它培训班培训人数1690人,还配合镇各有关部门开展各类培训达12500人次。开展农民素质培训有1099名获得技能证书或学历毕业证,大大超额完成区今年下达的200名指标。社区教育活动开展为提高我区城乡人员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区社区教育工作虽然收到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下制约发展的问题,需要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并予以解决。概述如下:一、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够有效,需加以完善。社区教育以提高辖区全民素质为宗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落实各级的目标任务,并健全有效机制。目前,街道、镇和基层总体讲发展不平衡。主要原因是工作的开展主要靠领导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因而在社区教育的人员、经费、场地、设施、工作的落实上随意性很大,个别街道至今尚未建立社区学校正常地开展社区教育。随着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并统一由区管之后,各镇、街道的教育工作重点,应及时转到以提高辖区成员的综合素质的社区教育上来。区政府要起到对全区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作用,落实各级的工作目标责任,建立符合我区、镇(街道)、社区(村)分级主办社区教育的运行机制和各层面内部协作机制,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我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二、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区自20__年起作为区级层面,每年按常住人口人均1元列入财政预算。这笔经费除了解决区级大型社区教育活动和区社区学院事业经费外,主要用于基层市民学校建设的奖励和江干区社区教育券发放,即推进基层工作的规范化和鼓励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弱势群体的教育培训工作上。与兄弟区相比我区的投入尚存在较大差距,例如上城区是按常住人口每年人均2元的标准列入预算。下城区则把外来人口也列入预算。江干区是个外来人口大区,对他们的教育也关系到我区社会的和谐发展,应该把外来人口列入社区教育经费指标。在镇和街道层面的投入方面也严重不足,较好的镇和街道除场地设施的一次性投入外,社区教育活动的日常经费就很少,而且没有一个制度性的规定。至于城区各基层社区市民学校普遍反映经费难以落实,给社区教育工作和活动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社区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除了区级予以投入外,街道、镇也应该给予基层社区教育工作一定的经费保障,并形成制度。三、落实专职社区教育人员的编制,理顺管理体制。我区现有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教育专职人员,除社区学院外,其余人员的编制还在原学校。随着中小学定编工作的开展,如何落实这些人员编制,理顺管理体制有利于人员安定,也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西湖区、上城区的做法是派到街道工作的社区教育干部的编制全放到区社区学院。农村成校的编制,兄弟区、县(市)的普遍做法是规模较大的成校,编制独立。最近省教育厅、人事厅的文件规定,农村成校编制控制在农村人口的万分之二。根据上述情况,我区人员编制问题解决的方法可以是采取以下做法:1、下派街道工作的社区教育专职干部,其编制统一放入区社区学院,由区教育局职能部门对他们进行工作考核,其工资和政策性补贴、年度奖金由教育局发放,其它每月的奖金福利由街道给予解决。2、农村成校前几年已办妥独立建制的法人单位手续,其人员应从原单位划出并划入成校,同样由区教育局职能部门对他们进行工作考核,其工资和政策性补贴、年度奖金,由教育局统一发放,其每月的奖金、福利由镇给予解决。四、社区教育三级网络有待于进一步完善20__年10月市教育局批准我区社区学院(筹),但至今仍借用四季青小学场地。进修学校、社区学院新场地已在筹建中,内部规划需充分考虑社区教育的特点、规模和功能。根据市教育局对社区学院的评估指标要求建筑面积要达到4000平方米,在 设计上要考虑功能的整合,以便实际使用并能顺利通过市教育局的评估认定,正式批准我区社区学院。四个街道有3个建立了社区学校,其余1个至今未建立社区学校。要加大指导力度的同时,把街道社区教育工作列入区级对各街道的工作考核目标体系。各街道都要整合资源建立社区学校,并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分管领导任主任的校务委员会制度,同时实行分管领导任校长,教育局下派专职干部任常务副校长的社区学校管理运行模式,确保街道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区教育局要对各街道社区学校实行督导评估制度,认定合格社区学校。各镇成校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向社区教育接轨,现阶段成人学校要通过区教育局督导评估增挂镇社区学校牌子。各街道、镇也要加强辖区基层市民(村民)学校的建设,整合社区资源建立和完善市民学校,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区教育局要继续实行区级示范市民(村民)学校的评估认定工作,进一步推进市民学校建设。五、打破条条分割,实现教育资源和教育培训的整合社区教育是一定区域范围内面向全体成员的终身教育体系。具有社区教育具有“全面、全员、全程”的特征。也就是说教育内容全面广泛,包括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社会生活教育、文化艺术教育、休闲娱乐教育等等;教育对象涉及辖区干部、职工、农民、市民、外来人口等等;培训过程涉及早期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中老年教育等。目前我区在教育资源和教育培训上都存在条条分割的问题。在教育资源上各条线都要基层成立学校。例如;老年大学、妇女学校、人口学校、团校等等,名目虽多其实并不具备必要的人、财、物等条件,而且各条线对下都还要组织考核等,使得基层不得不忙于应付,不但浪费有限的资源而且极大地增加基层的人力、精力上的负担,还会助长了形式主义。区、街道(镇)、基层社区(村)三级都应该在教育资源和教育培训两方面加以整合。萧山、余杭等兄弟区整合电大、职业培训中心、老年大学等各类教育培训,统一建造一所区社区学院。规模大、功能全,具有极大的教育培训优势,较好地满足辖区各类人群培训的需求。我区应该打破条条分割,建设好江干区社区学院,使之成为面向我区干部、职工、市民、中老年等为一体的上规模、设施新、功能全的一个终身教育平台。街道(镇)和基层社区(村)同样整合有限资源,建设和完善社区学校、市民学校,把其它各类称呼的学校均纳入其中,成为各层面的终身教育平台。纳入之后各条线在管理上要加强协调和整合,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促进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的有序进行,真正起到提高辖区成员和市民综合素质的作用。六、社区教育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培训面有待扩大区社区学院成立以来,延续了原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和进修学校的学历教育的同时,也拓宽了一些培训内容,例如十万家庭网上行。但总体来说,培训面尚不宽,且主要是政府推动的项目。社区教育从培训目标和内容来看,一部分是公益性的,即政府对市民提高文明程度、法制意识、综合素质要求的教育培训活动;另一部分则是公民为了提高自身学历、技能、专长、生活质量的培训,这一部分则应该引进市场机制,作一些有偿的服务。区社区学院更要增强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深入企事业单位、深入基层、了解需求,搞好课程开发,搞好教育服务不断提高知名度。各镇街道社区学校除了大量开展面向辖区市民的公益性教育培训活动外,也应该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与社区学院和各类培训机构的合作,开展教育服务。各基层市民学校则主要开展辖区市民的公益性教育活动,以提高市民的素质,促进辖区的文明建设。通过各层面的共同努力,不断扩大市民参与率。七、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网络在农民素质工程中的作用问题我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初步形成,这是我区提高城乡市民素质的主力军。我区社区学院和农村成校,均有开展教育培训的场地,教育培训的设施设备,还有计算机等专用教室,也有专门的干部师资队伍。社区学院前身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和农村成校均有10多年的办班培训的经历,不但开展了成人高等、中等学历教育,也开展了10多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还与省、市高校,技术学院和职能技能培训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完全有能力承担和组织我区劳动力素质培训和失土农民的技能培训。可是20__年我区失土农民培训却通过招标方式,让民办教育机构承担。据了解,民办教育机构也无专门的培训人员,基本上也是外聘人员,而且在我区并无健全的网络和基地,最后还是租用我区的成人学校的场地设施并由成人学校参与管理来实施培训工作。我区既然构建起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整合培训资源,发挥我区自己网络的作用和效益。八、加强对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的领导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而建设学习型社会则要从创建学习型的组织起步。要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促进我区各类人员和广大市民素质的提高。这是一项社会的系统工程,靠个别部门的努力是很难奏效的,党委、政府必须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我省部级社区教育实验区鄞州市和下城区都有很好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的经验是成立党委、政府牵头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育局)领导和统筹社区教育工作,制定学习型组织创建的实施意见,并落实有关部门职责,负责指导、检查、评估工作。例如:机关由区党工委、学校由区教育局、企业由区计经局、街道、社区由民政局等职能部门指导、检查和评估。我区今年也成立了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是由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对加强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在学习型组织创建作用的发挥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学习型机关创建方面。建议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增加区委领导成员,并出台不同部门、系统学习型组织创建的目标和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大指导检查力度为我区学习型城区的创建发挥应有的作用。

社区教育范文第9篇

具有教育职能的机构进行社区教育活动时各自为阵,效果一般。学校、文化站、少年宫、图书馆、农科站、医院、体育中心、教育中心等单位每年都会举办一些社区教育培训活动,但是他们都各自为阵,也就是做做样子,撑撑场面。综上所述,我认为当前社区教育只是一种职能机构和群众自发组织的、自我消遣的活动,它们还不具备社区教育的功能。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一方面要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方面要体现现代社会的人文精神,还要形成某个地域的特定社区文化氛围。要通过社区教育活动增强居民的社会沟通能力,提高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以社区文化感染居民,激发居民的责任心和爱国热情。现在的社区教育虽然受到外部物质条件的制约,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社区教育主导者没有进行正确引导,没有实施有效的教育手段和项目。只有明白社区教育的目的,找到合适不同社区的教育项目,实施有效的教育手段,对居民进行正确引导,形成社区教育的氛围才能做好社区教育。我以为,在社区教育中引入诗词教育,对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中华诗词音律美、情境美、文字美、趣味浓,历久弥新,魅力四射。其文学形式源于历史,字里行间再现历史,古为今用又超越历史,是辉煌的延续。而且国人对诗词都十分熟悉,即使不识字的老奶奶也会吟唱“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将中华诗词引入社区,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就会引领人们崇尚“真、善、美”,远离浮躁,创造诗意般的生活。那么如何将诗教引入社区,让诗教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奇葩呢?

首先,要使人们视诗意般的生活为第一追求、最高境界,在思想认识上给诗意般的生活建设留下重要位置,要让人们认识诗教的意义。所谓诗教,它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的方面来说,更接近诗歌的本义,就是要以诗来管理、教化社会,以诗治国。《诗大序》说:“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莫近于诗。”这里有一个核心的治国理念,即对人心、民心、民情的重视。观人心、民心、民情的最好途径,就是听其声,所以又有“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之说,这就是“诗可以观”的功能。诗的另一功能是对人的精神的引导、教化,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也就是要通过诗歌的吟诵,发泄不满和悲苦,使情绪得以平复——诗“可以怨”;然后,通过诗的移情兴发、潜移默化的作用,涵养人的中和之性情——诗“可以兴”;由个人心灵的净化、性情的温柔敦厚,进而发展为人与人关系的融合,弥漫于家庭、社会以至国家,就可以达到天下的长治久安与和谐——诗“可以群”。在不间断的诗歌阅读中,人将永远保持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永远保持不断提升和净化自我心灵的态势,这确实是一个人一生的生命命题,也是我们面对假恶丑,必须坚守的最后的人生底线。诗教还有一层意义就是重视和强调诗歌在儿童和青少年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这也是诗歌教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基于诗歌和儿童、青少年本原性的亲和力,诗与童心的内在契合。诗歌是教育,是好的教育,它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读诗,特别是读经典诗歌,是承接民族和人类文明精神成果的最佳途径。认识到什么是诗教,诗教有何意义,就会在人的思想上产生对诗的好感,迸发学习和传播的激情,为诗教的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构建、巩固大诗教网络。政府、社区教育部门要创造条件,激励社区进行社会诗教、学校开展校园诗教。社会诗教,要有专门的诗教组织,创办诗教刊物、组织诗教活动,发挥诗教龙头作用,并向机关、企业、及村、居延伸,设立更多分会组织和朗诵团队。校园诗教,是诗教工作的主阵地,要普及校园诗词分会组织。校园诗词分会组织,除了有领导、有章程、有会员外,还要有活动场所,有发表平台,有保障措施。无论是社会诗教还是校园诗教组织,都要重视狠抓朗诵团队建设。朗诵诗歌应成为普及性的文化样式。我们要让吟诵诗歌的声音响彻云霄,此起彼伏,经久不息。吟诵是诗词普及极其重要和有效的方式。

再次,要经常化地组织活动。可以充分利用清明、端午、中秋节等节庆,组织诗歌创作、朗诵活动,并尽力把传统节日精神内涵与时代相融合。平时,各诗词组织要经常组织讲座及改稿活动,邀请名家讲课、改稿,打磨提高作品,邀请名家辅导,提高朗诵水平和诗词创作水平。最后,还要加强地方诗教教材的研发,创新诗词表达形式。在社区普及诗教活动,要根据地方群众的语言特点和习惯,结合古诗词的韵律,研发地方诗教教材。社区教育中心应组织有经验的诗词爱好者挖掘地方语言特色和地方文化资源,编写诗教小册子,发给群众和学生,引导和鼓励居民创作诗歌。将中华诗词的音律美、情境美、文字美和地方语言结合,进行诗歌创作,抒感,展显胸襟,那是多惬意的事啊。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诗教引进社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群众素质,美化心灵,让诗教成长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奇葩!

作者:徐双斌 单位:建湖县芦沟镇社区教育中心

社区教育范文第10篇

2008年的社区各方面工作已经结束并取得一定成绩,作为社区领导人的我也因取得良好的成果而感到十分欣慰。2009年道认真宣传落实十七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区委九届五次会议“做好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工作,公共教育资源逐步向社区开放,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勇于创新,依靠社会广大居民的力量,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发扬区域特色,加强学习型街的建设,做好我街社区教育工作,为争创全区教育示范街制定2009年社区教育工作计划。

一、完善、健全适应社区教育工作科学发展长效机制

1、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委员会组织机构建设,由街道办事处主任、分管主任、各科室及社区居委会主任组成的强大的社区教育领导班子,建立街道社区教育为主体,社区居委会为分校的社区教育培训网络。

2、完善社区教育工作的评估制度,社区教育指导教师的管理制度,学习型组织评比制度,经费、档案管理制度,社区教育活动的准入制度,使社区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二、发挥街社区教育优势,挖掘培养和收集优秀教育成果和先进经验

1、我街社区教育以“九校一室社区党校、市民学校、社区老年学校、青少年法律学校、社区科普学校、社区团校、残疾人素质培训学校、社区人口学校、社区家长学校、图书室”为依托,开展各类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

2、以街科技园区为依托,开展好居民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群众素质,进一步加强特殊人群的科普教育工作,使受教育居民率达到80%以上。

3、加强由街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发挥志愿者队伍教育优势,体现出本街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成果。

三、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氛围,创造学习型组织

1、充分认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意义,通过不断学习的氛围,创造学习型街道和学习型社区

2、推进社区教育队伍的建设,理论研究教育培训,增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意识,大力开展多内容、多形式教育培训活动,做好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评选工作

四、调动街道各方面资源,共筑街社区教育平台

1、街道社区教育工作与街内的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有机结合,做到协调发展、借势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2、逐步规范街道、社区教育基地建设,提高街道社区教育活动基地的培训质量、管理水平,落实公共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根据社区居民需要,制定规范教学社区工作计划和内容。

五、加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

1、我街建立一支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小组,深入对社区教育的调查研究、学习,写出几篇有关社区教育工作沦文

上一篇:高中教育范文 下一篇:小学教育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