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审计范文

时间:2023-03-22 13:54:34

高校审计

高校审计范文第1篇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增长,高校财政经费的使用绩效情况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重点,同时也对高校绩效审计提出了需求。本文试图在分析高校实施绩效审计必要性的基础上,借鉴国外高校绩效审计开展情况,针对我国高校现状,探索推进我国高校绩效审计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校;绩效审计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增长,高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实施绩效审计,是不断完善现代高校的治理结构、进一步提高财政经费使用效益的内在要求。开展高校绩效审计可以优化高校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工作效率,提高高校办学水平;解决投入和发展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国外高校绩效审计开展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国家的绩效审计占整个国家审计项目的比重逐渐加大,审计范围也逐步向各个领域延伸,包括教育、医疗等各个行业。笔者分析研究了加拿大高校和澳大利亚高校的绩效审计实施情况,具体如下:

(一)加拿大高校绩效审计情况

通过对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绩效审计情况进行研究,笔者发现加拿大高校的绩效审计由国家审计部门,即审计局负责组织实施,审计的范围包括会计系统、管理控制系统,以及确保经济高速运行的其他系统。审计局通过设定关于计划、风险管理、控制、治理等项目的绩效标准,实施一系列对项目有效性进行衡量及报告的程序,确认系统存在的必要性,系统设计是否优良,系统是否根据设计被使用,是否能够在合理成本下获得充足的资源,并根据产出合理地使用资源等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将产出与预期成果及绩效衡量相联系,把管理层和治理机构是否能获取相关、可靠、及时的信息,以及是否为取得预期结果以合理的成本进行权利和责任的分配纳入审计范畴,设定目标,衡量成果,并设立问责制以确保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

(二)澳大利亚高校绩效审计情况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澳大利亚作为世界上开展现代审计的主流国家之一,澳大利亚的政府部门历来非常重视审计高校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州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均设有内审部门对辖区内的高校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进行专项审计,联邦政府也会每年定期根据上述审计情况,对高校的财政资金预算执行进行绩效考核。

二、我国高校绩效审计现状

绩效审计概念在我国的发展也有近20年的时间,但综观目前国内高校,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绩效审计体系。国家审计署在绩效审计领域作了不少探索和研究,并在实际工作中逐步推进绩效审计。相比政府绩效审计而言,我国高校的绩效审计工作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即便开展了绩效审计的高校,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也很难明确审计依据和审计范围,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难点。主要表现在尚未树立科学的绩效审计理念,尚未形成完整的绩效审计制度体系,同时尚未明确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等方面。

三、探索推进我国高校绩效审计

随着绩效审计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政府绩效审计已逐步开展起来,并逐渐扩展到各个行业领域。当前要探索推进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科学的绩效审计理念

高校审计人员要树立科学的审计观念,并积极创新审计工作思路,拓宽审计领域,紧跟国内逐渐引入政府绩效审计的步伐,在开展常规审计的同时也逐步引入绩效审计的观念,同时加快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引导管理者建立绩效管理的意识,同时开展绩效审计宣传,推动高校审计事业不断发展。

(二)加强高校绩效审计法制建设

加强高校绩效审计,不能忽视机制的力量,要把制度因素作为一种发展动力,尽快建立高校绩效审计法规体系,是我国积极推进高校绩效审计并实现依法审计的重要前提条件。完善的绩效审计法规体系,使得审计工作有据可依,便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同时可以提供给被审计单位,指导其改进和提高管理绩效,争取大众对绩效审计的重视和认可。

(三)开展重点领域的绩效审计

高校绩效审计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繁多,在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的大环境下,应抓住高校内部绩效管理的重要部门和关键业务,逐步推行高校的财政资金预决算绩效审计、高校对固定资产等投资效益的审计,以及高校对外融资项目的绩效审计。通过实施上述审计项目,有利于提高学校的预算执行的效益和效率,改进高校预算管理绩效,同时促进高校投资和融资项目实施的效益。

(四)建立具有操作性的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

实施高校绩效审计,以审计的方式来评价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效果和效益,需要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而且这个体系是动态的,是随着当前社会的价值取向、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而不断变化着的。这个指标评价体系的构成应该是多要素多维度的,通过对单个指标的评价和分析,汇总得出总体绩效情况,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全面进行评价。

(五)加强审计队伍的能力

建设为适应绩效审计对审计队伍提出的更高要求,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应该多元化,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同时可以参考当前已经比较成熟的政府部门绩效审计的经验,在绩效审计的先进理念驱动下,积极开展高校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探索绩效审计的实施方法,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石绪英.高校内部绩效审计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3

[2]宋丽.澳大利亚高校绩效审计实践及其启示[N].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3]徐琳娜.高校绩效审计研究分析与启示[J].会计之友,2011

高校审计范文第2篇

摘要: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改革奠定雄厚经济基础。高等教育支出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日益受到社会密切关注,对高校开展绩效审计是高效审计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绩效审计的内涵分析入手,阐述高校绩效审计的现状,分析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改进措施,以切实改进高校绩效审计工作,提高高校办学水平,推动高校审计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高校,绩效审计;研究;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共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对公共部门资金使用情况监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有效加强对资金使用效率的监督,我国审计部门和理论界更加注重对绩效审计的关注和相关理论研究。随着政府绩效审计活动的不断开展,对绩效审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加强对绩效审计的研究和思考,在绩效审计的活动中探索和创新绩效审计模式,完善绩效审计制度,促进绩效审计的发展。当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的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这样的绩效审计大环境下,我国高校绩效审计也刚刚起步。因此,本文从绩效审计和高校绩效审计的内涵入手,分析高校绩效审计的现状和问题,推进高校加强绩效审计,促进绩效审计在高校审计实践中的运用,丰富绩效审计理论。

一、绩效审计与高校绩效审计的界定

(一)绩效审计和绩效审计模式

1.绩效审计的含义

绩效审计是指审计部门接受权力拥有方和资源所有方之委托,权力受托方或者资源受托方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开展对立的检查、评价和监督,通过搜集可靠证据,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将评价结果和整改建议向资源所有方或者权力拥有方报告,从而促进被审计单位高质量的履行其经济责任,提高其经济活动的绩效水平。

2.绩效审计模式的分类

开展绩效审计应该建立科学的、完善的绩效审计模式。一般而言,审计单位开展审计活动多采用以下五种绩效审计模式。一是以过程为导向的审计模式。过程导向的绩效审计模式的审计程序较为复杂,能够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发现并纠正,但是需要耗费较多的审计成本,因此,其适用范围较小。二是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下的绩效审计主要是审计师通过检查被审计项目的结果和业绩,以被审计单位的结果为判断标准。结果导向的审计模式属于事后审计的范畴,对审计工作的预算作用的发挥不是很有效。三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的开展注重对审计风险的评估和控制,对于绩效审计的效率的提高具有很大作用。四是以责任为导向的绩效审计模式,责任导向在绩效审计中是以职责的履行作为绩效审计所关心的重点内容。责任审计模式有利于被审计单位的各部门各层级明确自身责任。这种模式相对于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审计模式操作较简单,像我国政府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责任审计模式的一个典型,但是由于政府机构和责任的复杂性,造成这项审计模式的作用的有效发挥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五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绩效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是对重点问题继续努力关注并开展重点审计,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对审计目标的确定在审计工作开展中难度较大,因此,我国采用这种审计模式较少。

(二)高校绩效审计含义

高校绩效审计是指审计部门接受委托,根据相关审计法律法规的规定,收集充分、可靠的证据,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高等院校的经济活动开展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促进高校管理者改进工作,更高效的履行经济责任,提高效益。高校绩效审计的经济性目标要求用最低的投入获得到高质量的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投入经济合理。效率性目标衡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促进高校教育资源投入的效率性,完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高效配置。效果性目标要求最大程度上实现预期的效果。

二、我国高校绩效审计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教育资金的投入也呈上升趋势。从规模上看,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增加的了2008年的653万;高校在读学生数也从780万增加到了2900万,普通高等学校的数量也增加到了2263所,增加了一倍多。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投入平稳增加,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在教育经费的总支出中增幅明显提高,如中央和地方给予高校巨大的资金、土地、政策支持等投入。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呈现出许多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教育体制机制的不完善,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合理,教育公平性的缺失,教育投入依旧不足等等,高等教育暴露的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样的高校发展背景下,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资源的绩效是高校绩效审计所承担的至关重要的任务。

然而,当前绩效审计在高校中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绩效审计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审计工作逐步加入了绩效审计的内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政府广泛的开展绩效审计,绩效审计工作在高校中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但是,高校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严重不足,制约了绩效审计在高校中的运用和效果实现。从2003年起,我国开始了对高校绩效审计的探索,例如审计署驻沈阳特派办在某大学城的 建设情况专项审计中,积极探索绩效审计的思路;审计署制度了2008年至2012年的阶段性的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强调绩效审计的全面推广,但是高校的审计工作开展十分滞后,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绩效审计的开展严重不足,目前只在高校基建专项资金的使用方面开展绩效审计,对高校的经常性的绩效审计没有得以有效实施。高校绩效审计实践过程中,缺乏对绩效审计内容的界定,尚未建立完善的绩效审计标准,可供借鉴的绩效审计完整案例严重缺乏。

三、我国高校实施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体系的缺失

我国宪法赋予了审计机关审计监督的权力,开展高校绩效审计,必须解决法律法规的问题。目前我国绩效审计处于发展的触及尖端,有关绩效审计的法律规范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高校开展绩效审计还缺乏健全的法律依据以及执业准则。2006年,修订后的《审计法》规定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这是将效益审计放在了审计工作的重要位置。审计署等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加强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只对绩效审计的原则、内容方法、评价标准等做了一般性规定。法律法规的授权不够完整,缺乏对高校绩效审计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对如何开展绩效审计以及审计的对象和范围缺乏明确的规定。我国法律法规关于绩效审计的规定仍旧将绩效审计寓于财务审计之中,使得绩效审计缺乏独立性,绩效审计的发展显然尴尬境地,制约了高校绩效审计的开展。

(二)传统行政观念制约高校绩效审计实施

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校行政体制的影响,造成传统观念在当今高校审计工作中影响深远。受到社会上不良的社会风气和道德的影响,审计工作的地位重要性和职能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我国的财政体制和公共部门行政的透明度不高,法制的不健全,造成我国高校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存在抵触心理,没有责任意识,思想观念落后。其次,由于高校审计以财务审计为主导,导致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充分。高校绩效审计和政府审计相类似,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注重财务收支和财务会计等方式的审计模式,忽视开展绩效审计和效益审计。最后,由于绩效审计在高校中开展的时间较短,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借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推进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受到了高校行政领导和管理者的抵触也在所难免。

(三)高校行政体制制约绩效审计的实施

开展审计工作必须保证审计的独立性,虽然我国高校进行不断的深化改革,推进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举步为艰。高校的传统的行政体制影响因素依旧存在。高校行政机构控制并支配着教育资源配置,对高校行政绩效缺乏健全的考评机制,高校行政部门庞大复杂,权责交叉,行政效率和管理效率低下,高校内部行政缺乏透明度,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和作风。受到体制因素的制约,造成高等院校绩效审计的深入开展和发展。我国高校审计的开展不同于西方国家,是建立在国家强制力的基础之上,是国家审计的延伸,长期从属于国家审计。因此,我国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虽然,很多高校建立了审计机构,开展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审计工作。但是高校独立设置审计机构仍存在许多问题,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难以保证,许多高校将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受到极大威胁。缺乏审计的独立性,高校绩效审计将难以开展。高校审计将缺乏公正性和独立性,严重制约高校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高校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理论的研究还不足。绩效审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学科交叉性,绩效审计所涉及的领域和对象较广。高校开展绩效审计也是随着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而开始发展,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没有建立和完善。对高校实施绩效评价存在指标上的局限性,目前的审计多关注高校的财务指标,开展财务为中心的审计,对非财务指标却缺少评价。只关注高校的历史绩效,却没有关注高校未来发展指标;在绩效评价中重视量化指标,忽视了定性指标。对高校绩效审计缺乏预警指标。由于高校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评价标准不够统一,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统一规定,高校绩效审计开展的过程中受到高校行政领导人为因素的影响,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由于标准的不统一,造成许多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矛盾,给有效的开展绩效审计,并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造成许多困扰,严重的影响到高校绩效审计的质量的保证和可信度的提高。

(五)审计人员的素质和结构制约高校绩效审计的开展

目前我国高校绩效审计的开展,在审计人员的知识和结构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我国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审计专业水平和工作时间能力方面对高校复杂的审计工作要求存在巨大的差距。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高校行政领导往往对于审计工作进行干涉,导致审计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许多审计人员没有专业的财会知识和审计工作经验,对现代审计技术不够熟悉,缺乏管理知识和经济知识和综合知识。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规模、职称结构以及人员素质虽然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绩效审计对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要求极高,需要通晓会计、审计、统计、人力资源以及工程等学科的知识,审计队伍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高校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四、对我国开展高校绩效审计的建议

(一) 改革和完善现行高校审计管理体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是以审计体制的独立性为前提的,缺乏审计体制的独立性,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效果就难以实现。提高审计的独立性也是政府部门开展绩效审计的难题。我国审计部门隶属于行政机关,我国审计部门开展对政府的审计缺乏独立性,导致绩效审计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严重制约审计的发展。因此,推动审计工作由传统的审计管理模式向立法模式发展。进一步加强各级人大的作用,将审计部门由过去的隶属于行政机构的审计体制改革为隶属于人大的立法型审计体制。独立的审计体制和宏观审计环境是提高高校审计独立性的重要保证。高校应该通过建立于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以及高校联合组成的审计委员会,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其人员经费管理上隶属审计委员会,从而有效的保证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独立的开展工作,不受高校行政领导的制约。审计委员会督促内部审计机构定期公开审计结果,提出整改建议。审计委员会负责委托外部审计提高对高校绩效审计。通过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保证内部审计和绩效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提高高校绩效审计质量。

(二)转变政府对高校的管理职能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政府应该切实转变职能,转变过去对高等学校的管理职能和方式。政府学与高校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政府作为公立学校的举办者应该切实加强职能转变,提高高校的自主办学权,提高高校自主办学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及时性,提高办学效率,促进高校办学效益的最大化。政府应该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减少对高校的行政干预,通过完善绩效预算、绩效审计以及问责制,提高高校管理的信息透明度,增强高校的责任意识。

(三)进一步加强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高校绩效审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依赖于相关的审计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开展高校绩效审计工作,必须以国家的法律强制力为后盾,提高审计工作在法律中的地位和权威。对高校审计机关授予绩效审计的权利,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这是开展高校绩效审计的必要途径。完善当前的《审计法》,通过建设和完善我国高校绩效审计的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明确高校绩效审计工作的职责和责任。在《预算法》和《高等教育法》等法律中强化对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加强对教育财政资金支出和管理的约束力,通过完善的绩效审计准则和法律体系建设,指导绩效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建立和完善高校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高校绩效审计模式的完善,需要建立统一的规范的绩效评价体系。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积极探索和创新高校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审计机构应该积极吸取高校专家学者的建议和意见,促进我国高校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我国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需要重点考虑以下两个因素,首先,针对不同的高校行政部门和院系,应该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制定出与其相适应的评价指标。其次,关于高校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应当尽可能的采用量化指标的方式。而对一些难以具体量化的或者在绩效审计过程中采用量化方式会产生许多资源的消耗和浪费的情况,也可以适当的采用特殊的方法进行估计,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的范围。

(五)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打造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塑造专业技能过硬的审计人员队伍,是防范与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保障。要不断的对于审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应对复杂审计环境的能力。另外,要逐步引入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的复合型审计人才,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以适应复杂的政府绩效审计。通过引入复合型、多元化的审计人才队伍,加强审计团队的建设,充分的发挥审计团队的运作效率,从而实现高效率的高校绩效审计。

加强对高校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促进高校教育体制的完善,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我国高校绩效审计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受到许多条件和因素的制约,因此,高校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应该打破重重障碍,积极探索和创新关于高校绩效审计理论和模式,不断的完善和构建符合我国高等院校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模式,推动高效绩效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和不断深化。(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吴明芳,吴华萍.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 审计月刊. 2011(01)

[2]张苏.英国模式对我国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启示[J]. 中国审计. 2010(19)

[3]张思强.高等学校绩效预算审计的内容和评价方法[J]. 教育财会研究. 2008(03)

高校审计范文第3篇

(一)绩效审计起源与发展 绩效审计发端于西方国家。20世纪40年代诞生绩效审计(阿瑟・肯特,1948),发展于20世纪70-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经过50多年的探索,已实现了由传统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绩效审计体系。我国绩效审计1982年起步,200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提出“积极探索开展绩效审计”后,专家学者致力于实践与探讨。虽然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20多年从不停步,但因在基本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尚未把绩效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全面系统的实践与探索,因此研究成果不多,但也不乏成果,例如:罗美富等(2004)介绍国外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杨锡春(2006)从国家审计层面分析我国绩效审计面临的十大难点;戚振东等(2009)认为我国绩效审计应开展多样化评价而不是过分注重“3E”内容;吴勋(2011)解析转型期绩效审计实施瓶颈,研究绩效审计技术支撑与治理机制;蔡春等(2011)提出拓展绩效审计目标等10项推进我国绩效审计创新发展的思路;候晓红等(2012)探讨基于免疫机理的政府绩效审计模式;李曼等(2013)运用藕合理论研究内部审计绩效评估模型。

(二)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不足 通过对国内学者绩效审计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发现仍存在较多不足。一是绩效审计评价侧重于3E内容,缺乏对后发展区域高等教育资金使用、资源利用,以及环保、社会责任等更深层次探究和全面分析评价;二是偏重于理论研究,缺失必要实证研究及成果;三是侧重于静态研究,忽视绩效管理的多变量互动系统;四是研究视角敏锐延伸幅度较窄,缺乏对绩效审计各分支领域和相关领域的整合与研究。这些不足正是当前绩效审计和本课题急待研究解决的基本任务与问题。

二、高校绩效审计现状

(一)高校绩效审计理念淡薄 据2010年统计,教育部直属72所高校中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35所,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的33所,与财务合署办公的2所。直属高校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不到一半,地方高校比例更低。笔者抽查广西教育厅及其管辖的22所本科院校,结果显示: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厅本身没独立设置审计机构,而是与财务合署办公;22所本科院校中三分之一的高校设立审计部门,三分之一是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审计人员很大部分是从财务岗位劝退转型,一部分审计人员还兼任学校其他管理岗位;某些校领导审计观念淡薄,内审工作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认为公立高校属于全额拨款预算单位,不象企业存在风险问题,内审工作可有可无,没必要设立独立部门和配备专职专业人员;只有9%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工作,而且也仅就某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90%以上的高校内审工作仅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以及协助相关部门进行日常物资采购询价、资产验收。高校绩效审计观念仍停留在计划经济年代。

(二)高校绩效审计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撑 目前,《宪法》(法律类)、《审计法》(法规类)、《审计准则》(部门规章类)三个层面的有关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仍是空白。尽管《审计法》(2006修订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间接说明了绩效审计的重要性;《中国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2009)第五条明确指出“高校内部审计应关注学校资源,对本单位利用资源、开展业务、取得绩效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审计”。但上述仅是绩效审计的宏观层面的法律依据,对于如绩效审计实施细则尤其是科学、合理、规范、具体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至今尚未建立健全。开展包括高校绩效审计在内的绩效审计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执业准则。

(三)高校绩效审计手段与信息化建设落后 笔者抽查了广西22所本科院校,其中不到10%的高校使用审计软件,而且绝大多数高校审计人员思想观念仍然停滞在以纸质资料为基本的传统审计思路与方法上,甚至审计目标定位仍然是手工作业下的查账找错。对于审计软件以及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服务等信息一体化的“数字化校园”处于似曾相识的模糊阶段,与审计相关的数据采集、内控评价、管理规定、数据库巡检报告等涉及信息系统以及系统网络拓扑结构、业务流程及电子数据往来传输和应用系统的基本功能与数据接口等技术,更是望而生畏。传统的手工审计必定影响绩效审计工作效率及效果。

(四)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缺乏 评价标准是关乎绩效审计能否有效进行的最直接的因素。西方国家开展绩效审计时,都相应研究制定并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2009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采用国际通行惯例,组织专家筛选出投入评价指标14项、产出评价指标16项。这些评价指标比较适合教育部直属高校。目前,高校绩效审计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构筑一整套用以科学、客观、合理、权威、公允、切实可行的评价效益的指标体系。

(五)高校绩效审计内涵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绩效审计目标停留在3E(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ss)评价上,忽视对高校外部性社会责任的监督评价;二是绩效审计内容局限于某项财政专项资金,巨额贷款风险、重复建设、闲置浪费、资金使用率低等“隐性消耗”这些隐蔽性强的深层次问题及其根源成为绩效审计评价的盲点;三是绩效审计方式方法过于单一,没有整合其他审计方式方法,来促进绩效审计效果最大化;四是绩效审计职能局限于一般性的评价和监督上,而且缺乏切实可行的建议性的措施建议。

(六)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法满足绩效审计要求 在我国,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各行各业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技能素养和综合素质较差的现象较普遍,懂会计知识的人员占多数,掌握审计专业知识以及财政金融、计算机、法律、管理学、工程学、经济学等审计相关学科知识的人相对较少。这种审计队伍结构已成为制约绩效审计发展的瓶颈因素。笔者抽查广西22所本科院校审计人员信息了解到:高校现有审计队伍存在量少质差工作难开展的现象,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工作经验及综合能力等方面与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种人员配置及其综合素质,不利于绩效审计开展及对审计结果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

(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薄弱 作为审计发展的高级阶段的绩效审计,具有综合性强、内涵丰富、审计方法多样化等特点,而且我国绩效审计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绩效审计开展的时间较短,实践经验不足,仍缺乏一个成熟、规范的可行性模式。因此,理论研究缺乏深度,具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相当缺乏,急待探索、研究。

三、高校绩效审计发展对策

(一)更新高校绩效审计理念 一是高校领导更新观念,重视审计工作,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合理配备多元化的审计人员。尤其是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设立审计处,既起带头作用又起一条线直管指导协调作用;二是高校把绩效审计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把绩效审计评价作为学校绩效管理重要内容和抓手;三是高校内审人员要转变工作理念与作风,通过学习培训和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内审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找准绩效审计突破口和落脚点,把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投资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对高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管理效益,尤其是资源配置、资金使用和管理效果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价。

(二)加快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建议借鉴国外绩效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基础上,总结我国30多年来绩效审计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考虑在《审计法》、《审计实施条例》、《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等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明确绩效审计的概念、原则、内容、目标、方式、范围、标准、程序等,以指导审计人员科学有效地开展绩效审计工作。

(三)加快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效率 网络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财务管理现代化系统的普及,对包括高校内审在内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工审计的“解放”是信息时代对审计工作的深层次变革。通过开发审计软件、建立审计信息门户、数据中心和审计网络库,构筑起汇联网查询、远程监控、实时监查、数据采集、审计分析、审计报告、审计管理、资源共享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并利用该平台,及时采集数据、及时预警分析、及时测试评价、及时督促整改,实现从审计计划、实施、报告、后续跟踪等审计全过程模板化、规范化、流程化和信息化。完善的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将促进绩效审计效率进一步提高。

(四)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在建立健全我国公共机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修改完善《中国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报告》中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与方法,借鉴国外先进的高校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成果和经验方法,综合考虑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的个体差异,分门别类地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既要反映高校资源配置、资金使用情况,又要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以及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等,并且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定性分析指标与定量分析指标、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

(五)提升高校绩效审计内涵 一是绩效审计目标上升为5E (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ss、公平Equity、环境environment)评价,重视对高校外部性社会责任的监督评价,尤其是重大项目建设时对周边生态环境及周边居民影响度的监督评价。二是丰富绩效审计内容,不拘泥于某项财政专项资金,目前绩效审计重点可以定为基本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科研项目,以及这些重大项目对教学科研的贡献度等审计评价,扫除诸如政府投入不足与资源铺张浪费、重投入轻管理、巨额贷款风险、重复建设、闲置浪费、资金使用率低、“三公”经费等“隐性消耗”这些隐性问题及其根源的绩效审计评价盲点,不断延伸绩效审计视野。三是围绕绩效审计模式,聚集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环境审计、社会责任审计的协同创新,形成由人力资源、资产、资金、管理责任、管理控制以及治理结构等每个环节绩效审计评价子体系构成的大动脉系统,资金为主,统筹兼顾,来促进绩效审计效果最大化。四是进一步发挥绩效审计职能。在发挥评价和监督作用时,努力实现内部审计的免疫、增值的职能,即对绩效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责任划分,级级问责,层层措施,步步提高,从而超越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功能,以促进高校资源优化配置、资金使用率提高、防范风险和价值增值的整体效应。

(六)加大高校审计队伍建设力度,提高高校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一是充实专业审计人员,形成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二是加大审计人员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后续教育,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不断增强绩效审计能力;三是严格审计人员绩效考评制度,奖励制度与问责机制相结合,以此激励审计人员士气、规范审计行为、强化审计责任、提高绩效审计效应。

(七)积极开展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推动绩效审计理论与实践结合 审计教务工作者和审计实务工作者要适应绩效管理时代需求,投入时间与精力借鉴国外成熟理论和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对绩效审计理论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绩效审计理论体系和行业绩效审计运行机制。以绩效审计科研带动审计实践实务,促进绩效审计在我国各行各业全面地顺利地开展,以释放更大的审计价值增值功能。

[本文系中国教育审计学会2013-2014年度教育审计科研课题《广西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编号:中教审通[2013]第11号)和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财务专项课题《广西高校绩效审计研究》(编号:桂教科学[2013]15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高校审计范文第4篇

高校需要一系列的业务流程来完成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后勤等活动。首先要对客户目前的需求进行调研,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相应的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在了解客户需求之后,整个服务的过程要保持一致性与及时性,这就要求各部门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要高度一致,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2学习成长维度

学习成长维度主要是交工能力的维持与发展。教职工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前提,员工只有具备了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才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激励、授权和协作是保证员工个人目标与学校战略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高校绩效审计平衡计分卡的设计当中,几个维度之间具有联系性。为实现最终的战略目标,必须使客户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必须为用人单位提供高素质、强能力的专业人才;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预留充足资金,以保障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财务与资源合理利用和规范有序的业务流程紧密相关;学习与成长能力又为规范有序的内部业务流程提供持续动力。

3改进高校绩效审计建议

3.1完善高校审计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许多院校并没有单独设立审计机构,或者审计机构与监察处、纪委、财务处合并职能的学校,都应该将审计机构单独设立,从事相关的审计工作。该审计机构不隶属于任何部门,直接受学校主要负责人的主要领导,同时,除直接向学校领导汇报工作外,还收上级主管审计部门与机构的业务指导,并报告工作。在工作中不受任何部门或者任何人的干涉,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做到独立、客观、公正,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逐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联合社会各界资源,扩大审计队伍,改善审计队伍结构。

3.2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机制面对绩效审计中的种种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建立一整套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机制,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性。高校绩效评价的标准是不断发展的,不会一成不变。因此,相应的绩效审计评价机制也要不断补充和完善。高校的绩效审计评价机制应该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个指标评价机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短期目标,第二阶段为中期目标,第三阶段可根据高校审计工作的实际发展制定长远目标,并在实践环节做出适时调整。参考高校绩效评价基本指标的内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与省情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3.3创新高校绩效审计工作思路高校与企业活动以及行政部门的活动有所不同,高校主要运用财政投入和自身筹集来的经费来完成教学、科研活动,达到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专门人才的目的,即是高校通过师资力量、校内设备、教学经费等进行投入,从而培养出一批高质量人才,产出一定的科研成果。高校通过强而有效的监督,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做好规划,重视办学效益。伴随着绩效审计在我国的逐步推广和应用,各高校要转变思想,创新工作方法,以应用财务审计为基础,采用绩效审计思想,加快建立起一整套绩效审计防控机制,严格审计标准,更新工作思路。审计人员要熟悉绩效审计的基本方法和流程,不断推动高校审计事业的发展。

3.4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开展高校绩效审计高效绩效审计是衡量高校内部各资源利用率,考察其投入产出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主要方式。通过对其资源占用、消耗与工作业绩的综合分析,评价出校内各部门的资源利用情况。绩效审计的发展是渐进式的。目前,我国各高校的财务会计制度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信息真实度不高、办学环节的违规问题仍然存在、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因此,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要以此为重点,保证绩效评价的真实性。绩效审计的初衷是合理规划内部各部门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在进行审计工作时,要制定审计目标,核实相关财务数据,并根据审计部门从业人员的实际能力,提出可行性建议,规范管理,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另外,还可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考察各部门执行财经法规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资金使用效率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以监督高校干部,进行业绩评价,以促进高校领导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发展。

高校审计范文第5篇

为适应高校改革发展需要,规范学校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应该对学校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高校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资金运行量剧增,经济风险也日益增大,特别是高校后勤社会化,使高校国有资产向国有企业化转型。高校干部涉及经济和经济交往日益增多,因此,对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变得非常必要。经济往来给高校管理者明确了经济责任,因而对高校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就成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类型。

笔者现就高校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提出以下观点。

一、高校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

高校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对谁进行审计,这是最基本的问题。不是每个与经济有关系的干部离任都要进行审计。“离任”就一般情况来讲,有三种类型:一是准备任用到更高的位置去担任领导职务;二是自然年龄到期;三是要调离现任的工作岗位。三类审计不论属哪一类,都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在现任位置离任;二是有经济责任。有一定的责任,就赋予了相应的权力。有经济权力就有经济责任。对每个部门行政正职来讲,不论那些业务,他们都有最后决策权,因此是审计对象之一;对每个部门行政副职来讲,都有权力,但不一定都有经济决策权,只有有经济决策权的副职,才可能有经济责任,才属审计对象之一;对一些经济部门,如财务、产业、基建等,只要是行政负责人,都有经济责任,都是审计对象之一。概括起来讲,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每个部门行政正职、有经济决策权的行政副职、平常业务以经济往来为主的部门行政领导。

二、高校行政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程序

对内部审计而言,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的前半部分、审计终结阶段一般不存在分歧。分歧较大的是形成审计报告初稿后是先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还是先提交本单位主管领导。审计法第五章第三十七条规定:“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应当向审计机关提交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报送审计机关前,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被审单位应当自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十日内,将其书面意见交审计组或审计机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单位根据离任审计过程中发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为先报主管领导,再交有关部门和被审计人。按这样的程序执行,可能有利于单位行政领导,但给审计带来了较大风险。至于审计过程,特别是经济业务往来较多的现代审计,不可能把每个事项都准确审计到。审计不到的地方,并不能说明被审计部门就不存在一点问题。被审计部门也应该逐步认识到,审计报告“初稿”或者“征求意见稿”,只是审计组对所能审计范围内的结果性报告。也可能有这样的情况:被审计部门存在的有些问题在本次审计中没有被发现,也可能在审计“初稿”中提出的问题因被审计者提供的资料不全,经征求意见后,确认为合理的,可不在报告中反映。对前一种结果,被审计者不能因此对委托审计的部门或单位主管领导横加指责。对后一种结果,如果先不征求被审计者意见,就给审计带来了潜在的风险,这种风险最终将可能给单位行政领导带来法律责任。审计过程本身就存在风险,风险是不可能避免,但为了减少风险,内部审计在提交审计报告“初稿”前,应按审计法对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程序的要求,先征求

被审计部门意见,再提交给委托部门或单位主管领导。

三、行政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范围

行政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否需要审计意见和建议,这是实际审计中较难处理的问题。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不同于一般财务收支审计报告。离任审计的前提一般是受托审计,审计部门只对干部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作客观、公正的审查,出具结果性审计报告。但往往有些委托部门或单位主管领导要求审计部门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对于部门行政领导的评价,不是审计部门的职权范围,审计部门也不好作出评价性结论。所以,笔者认为行政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一般不提出具体审计意见和建议。对于单位内部企业化管理部门负责人进行离任审计,即使要评价其在经济管理中的业绩,也应当采用审查法,将审计结果与主管部门的标准和要求相比、与其在任期间经济目标相比、与同行业公认的原则相比。通过相比较,评价其在任期间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任期目标完成程度、在同行业所处位置,最终达到审计报告能给委托部门和单位主管领导提供聘用被审计者一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依据性报告。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对内部审计部门来讲,遇到的实际问题还可能很多,单位主管领导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也可能不一致。内部审计要摆好自己的位置,减少审计风险,树立审计独立监督、客观公正的良好形象。

四、高校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操作

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如何客观、准确、具体地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事项进行评价,一直是困扰审计人员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有效以及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等评价方面,缺乏一个较为系统的评价体系,没有量化界定,审计人员难以操作。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

(一)上级审计机关应加紧制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具体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便于审计人员实际操作,以利提高审计质量

(二)审计人员在审计时要掌握好以下七个原则

1.权责对应原则――只能在权责对应的关系中实施评价。2.相关性原则――与经济责任相关联的事情、问题,并且可以支持经济责任事项的可以评价,否则不予评价。3.适时性原则――评价被审计对象是否在规定的时限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项经济指标和任务。4.重要性原则――对经济责任的履行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要进行重点评价。5.客观公正原则――即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各种事项都要客观分析,查找原因,分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按照事项本来面目说明问题。6.实事求是的原则――肯定成绩,指出问题都要做到既不夸大,也不缩小。7.全面性原则――全面地看待被审计对象的功过是非,做到成绩说够,问题讲透,功过分明。不能以偏概全,要通过比较功劳的大小和问题的轻重来评价其人。

高校审计范文第6篇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开展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开始调整,虽然各高校内部都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机构的结构、人员配备等进行了调整,但高校内部审计规模与高校发展的速度还不能相匹配,使得高校审计工作还存在着很多实际问题,高校财务审计工作有待提高。

二、高校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从我国国家出台的政策法规环境看高校内部财务审计发展。我国对审计工作也是十分重视的,相继颁发了国家《审计法》,社会审计方面出台了《注册会计师法》,而面向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只有《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而直接针对于高校的只有教育部内部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都没有上升为法律的高度,没有法律的保护与支持,使得许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工作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审计人员遇到具体问题无法可循,许多审计人员钻空子找漏洞,使高校财务管理十分混乱,国有资产受到严重的损失。

(二)高校财务审计人员配备不全。

近年来高校审计工作发展更加独立,人员要求更加专业化、审计知识更加专业化,而以往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还不具备内部审计师应具备的各方面专业知识,而新工作的审计工作人员还没有一定的财务审计经验,导致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现代高校发展形势的需要,导致审计工作中难以发现深层次的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失。

(三)机构设立不规范,工作内容狭窄。

一部分高校内部审计财务机构的设立是由其他领导部门领导合署办公的,独立性不强,这种状况会导致内部财务审计人员受到各方面利益的影响牵制,很难独立的完成各项审计监督工作,制约了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高校审计工作常规审计多,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狭窄的弊端已经逐渐显露出来,高校财务收支审计、基建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对制度评价、风险管理区很少涉足。而内部审计还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三、解决方案

(一)调整审计人员结构。

现代高校财务审计需要配备更加专业化的财务审计人员,不仅能够做到内外财务审计、学校财务管理,还更应该能够做到财务审计工作的监督与评价,这就要求我们高校财务审计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深层次地发现财务审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能够在不给国家学校造成损失的前提下解决相应问题。而对于现任这些有工作经验,对业务又比较熟悉的审计人员,要把他们安放到审计工作重要的位置上去,并且形成“师徒绑定式”,带出一批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新一代年轻审计师。

(二)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

就目前状况来看,高校审计机构必须摆脱附属机构的地位,形成专门的财务审计机构,独立完成财务管理及审计工作,不受其他部门及领导的制约,真正形成独立的财务审计工作管理,发挥其真正的职能作用。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加强审计工作的力量,优化结构,增强审计内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制定一系列审计人员奖励机构,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审计工作实际上繁重、劳心,许多审计人员工作久了就会缺乏积极性和责任心,工作懈怠。奖励机制能够调动起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工作中的责任、工作量与奖惩挂钩,能够使得审计人员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财务审计工作,不仅使工作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且也能使审计人员的素质提高一个档次。

(三)健全高校财务审计职能规章。

高校审计职能应不断拓宽,制定相应的规范程序,实施审计质量的全程控制。高校审计部门应制定出一系列完善的高校审计实施方案和工作操作规程,明确责任和审计人员义务。高校审计人员必须按规章制度完成审计任务,规避风险,以便于接受各方面被审单位的监督。上级主管部门应制定出审计人员从审计开始到审计终结应有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降低审计工作的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纵观现代教育模式下的高校发展,多元化的资金管理,多样化的组织结构,纷繁复杂的财务支出,迫切的要求高校具备一个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适时的进行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各高校领导应该重视起高校审计工作机构的建设和发展,突出高校审计机构的权威性,使高校审计能够发挥其最大的内部审计职能,促进高校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培养出国家栋梁,造福子孙后代。

高校审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审计缺陷 法律意识 时效性

审计监督在高校的日常工作中起到最后的结果审定作用,也是对高校工作的监督。但是在现实的实际工作中高校审计监督工作做得很不好,一幕幕惊人的高校腐败案件说明了审计监督的不力和失职。本文将立足于高等院校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争取更好的审计监督效果。

1 目前阶段高校审计监督落实不到位的原因

1.1 有关高校审计监督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不明确

现阶段在我国审计法规领域主要有《审计法》、《高等教育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这些法律法规大多较为宽泛,缺乏针对高校的特殊性,实用性也比较差。没有较为切合实际的相关操作指引,一些细则不够明确。

1.2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体系结构不合理,不科学

高校在审计制度体系方面不合理,不科学,不能够适应高校审计工作的发展。多数审计机构职位体系设置不尽合理,审计工作开展不规范,缺乏专业性。而且在现阶段,审计工作容易受到行政部门的干预,独立性比较差。

1.3 监督主体弱化

1.3.1 国家审计机关的缺陷

国家审计机关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主要表现在审计人员力量严重不足方面。在审计人员力量严重不足方面,审计工作一般需要跨地域作业,国家审计单位派出审计工作人员去不同的地区审计学校工作,派驻的人员有限而高校则比较多,审计工作纷繁复杂,数量较少的审计人员应付不过来。在开展工作时由于审计工作人员是从外地或上级派下的,对于当地的被审计高校不了解,开展工作前期面临很大的阻力。在专业方面,审计工作者不可能对所有行业的审计工作都十分清楚,在针对高校不同情况的审计工作时往往会出现落实不力,监督无效的情况。

1.3.2 高校内部自身审计的弊端

①不自主,不能够完全独立,审计工作内容和范围往往不能够自己掌握,容易受到上级领导的限制和制约,在一些敏感性问题上,高校往往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而采取自保的原则,用行政的力量干预内部审计。②高校审计技术手段落后,审计技术方法缺陷较多,由于高校审计是在高校自我内部审计,是内部约束规范管理的一种,所以在审计时的一些方法和手段上不能够充分运用最先进的审计方法,这导致审计效果比较差。

1.4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法制观念和法律风险意识淡薄

1.4.1 法制观念淡薄

高校一直是国家教育和科研基地的重要资源,但在教育发展的同时法制建设的步伐一直落后于其他制度的建设,比如好多学校在管理中人事管理替代法制管理,严重忽略法律制度的规范,这种根本性的对法制的忽视导致高校审计工作开展缺乏制度保障。审计工作人员法制观念薄弱,自己本身都没有很好的法律意识,在工作工程中也往往不负责任,容易敷衍了事。

1.4.2 法律风险意识淡薄

在现阶段的审计行业,负责我国高校主要审计工作的一般是会计专业的会计师,甚至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临时抽调别的部门的工作人员参与审计工作,这些非科班出身的工作人员审计缺乏实际审计工作经验,没有足够的法律风险意识。

2 提高高校审计监督实效性的策略

2.1 尽快修订和制定健全高校审计监督法律法规,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

法律层面的规章制度一定要规范建立起来。审计法律法规要不断深化和细化,补充实际可操作的细则。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进一步提高审计法律法规的实际应用效果,结合审计工作当中的棘手难点问题,针对性的完善相关操作细则,使得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2 完善高校内部审计监督体系

高校设计必须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规范高校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高校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推行高校各级管理层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高校内部权力运行流程。健全高校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各项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加强高校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落实高校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措施,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和完善各级审计单位。

2.3 优化高校内部审计监督主体

明确审计监督主体和被监督主体之间的关系,全面落实上级纪委向高校派驻纪检机构,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派驻机构对派出机关负责,履行监督职责。改进巡视制度,做到对区县、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健全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机制,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

2.4 加强法制观念,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在高校全方位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法制观念的宣传力度,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

3 结论

审计监督工作曾经并正在为高校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新形势下,快速发展中的高校对审计监督提出了许多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要有意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审计监督理念,不断完善我国审计监督法律制度,更好地促进高校审计监督工作做到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审计、科学审计和高效审计。

参考文献:

[1]彭艺.高校财务管理与审计监督机制创新研究[J].成功(教育),2009.

[2]吴武,邱正祥.浅议高校基建工程审计风险及防范[J].经济师,2010.

高校审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校绩效审计;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1999年在党的十五大会议上,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提出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将高校入学率从2000年的11%提高到2010年的15%的发展目标,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此后我国高校的招生数和在校学生数都大幅增长,特别是扩招的头几年,招生数每年都增加50万以上,平均每年增长19%。与此同时,政府大幅增加了财政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据统计,现在每年的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是1999年的4倍多。

虽然财政对高等教育支出逐年增长,但由于扩招势头更猛,高校还是普遍面临资金窘迫的问题。为促进教育的发展,自1999年以来各高校采用融资、信贷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资金。2007年7月,全国政协一项调查显示,高校贷款总额已达2 500亿元且仍有扩大趋势,许多高校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某省一重点高校贷款额度高达30亿元,从2005年起每年光贷款利息就要支付1.5亿至1.7亿元,曾因资金入不敷出公开向师生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的建议。可见我国面临的仍然是穷国办大教育的难题。在此国情下考察有限的教育资源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是否发挥了最大的绩效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正是高校绩效审计应承担的任务。因此加强对高校绩效审计的研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意义深远。然而从我国当前绩效审计发展的情况来看,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强调“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但至今其力度和效果仍不尽如人意。至于高校的审计工作就更加滞后,目前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绩效审计只在审计高校基建专项资金时使用,对高校经常性经费的绩效审计还没有开展。

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高校绩效审计文献的归纳梳理,探寻高校绩效审计研究尚存的问题及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当前关于高校绩效审计的系统研究虽不多见,但研究内容已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绩效审计的主体、客体和资金范围的研究

关于高校绩效审计的主体,多数研究都指出应是国家审计机关,客体则是各类高校,审计的资金范围是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支出(如张健,2006;冯祖丽,2009等),或者是高校的预算资金(如章毓育等,2009;刘研杰,2010等)。也就是说,多数研究都将高校绩效审计定位于政府审计机关对高校教育经费使用绩效的监督上,认为高校绩效审计是一种来自于外部的监督和促进机制,因此其目的在于为政府部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和促进高校提高经费支出效益。

二、高校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

绩效审计是通过考察一系列的指标对某主体的绩效作出评价,因此高校绩效审计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从目前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大致存在两种思路,一类是按照绩效审计的总目标,结合教育资金从投入到产出的几个环节分别设定绩效审计的指标而形成体系。张健(2006)参照2000年10月在泰国清迈召开的亚洲国家审计组织大会通过的《亚洲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认为高校绩效审计的目标主要是评价、改善高校财政拨款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加强管理规划和管理控制,提出高校绩效审计的内容应包括高等学校事业计划和预算编制及其执行情况审计、高等教育成本的审计、高等教育投资配置的审计、高等教育效果的审计四个方面,从这四个方面衍生出经济性和效率性、效果性、良好制度性三大类指标。曾凡昌(2008)的指标设计从绩效审计的目标到具体指标共有五个层次,基本遵循的也是由目标决定教育资金的使用过程,再由过程分解为指标体系的思路。他将指标作了细致的分级,共设计出68项具体指标。冯祖丽(2009)将指标体系分为资金耗费情况、资金利用效率和资金产出效益三个大的方面来设定。章毓育(2009)认为对预算经费的绩效审计可以起到对预算编制的前馈和财务决算的后馈作用,从而提高整个预算经费的使用绩效,并且将绩效审计指标分为反映高校预算收支和分配绩效的具体指标和高校整体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两大类。

另一类研究是在设计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时引入战略管理学科的平衡计分卡模型来构建指标体系。陈希晖等(2008)分析了平衡计分卡模型在高校绩效审计标准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指出应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上构建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并设计了一系列相关指标。卢宁文等(2010)的研究进一步将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与平衡计分卡模型结合起来,认为高校要发展,也应实施战略管理,这是一个在充分分析高校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具体战略目标,对战略计划实施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动态管理过程。在确定绩效审计指标时,应以学校的定位作为总目标,然后建立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的战略目标,设计整体层面的和部门层面的核心指标,再层层分解,最后确定各指标的目标值。

陈希晖等(2008)和卢宁文等(2010)的研究都是将平衡计分卡模型的四个维度直接应用于高校绩效审计领域而设计的指标,有些指标更像是管理而非审计指标,如客户维度的绩效评价指标。他们认为对于高校而言,客户包括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提供资金来源的单位如科研合作单位等,在客户层面上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这三方面都对高校所提供的服务感到满意。根据客户满意目标设计了学生满意度、家长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再分别对它们设计一些二级指标。可以看出这些指标的设计已经脱离了绩效审计的特性,高校绩效审计作为绩效审计的一个方面,审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脱胎于财务审计,以财务审计为基础而高于财务审计。因此在设计指标时,不仅应考虑其审计学科的性质,还应考虑与财务审计的衔接问题。

三、高校绩效审计指标的评价方法

有些文献在研究高校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同时,对指标评价方法也进行了探讨。高校的绩效评价是一个多指标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对单个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且还要对整体作出综合的评价,这就产生了如何将这些指标综合起来的问题,也就是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问题。一般说来,对多指标的评价主要是给各个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并将指标值以一定的方式综合起来得到评价值。周萍(2009)对指标体系运用了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法,并以某高校的实际数据进行了分析,冯祖丽(2009)对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后,将两种方法进行了改进和组合,成为层次―主成分分析组合评价方法,对指标进行了综合。

四、启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高校绩效审计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极具参考意义。同时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方面,成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较为健全的理论体系支撑。当前的研究尚未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对绩效审计的主体、客体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多数研究只简单指出高校绩效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有些研究甚至不涉及这一问题,或语焉不详,只有极少数研究指出绩效审计应是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周萍,2009)。其实,绩效审计可以是国家审计机关对高校进行的监督,也可以是由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单位内部进行的审计,由于审计主体不同,审计的内容、客体、审计范围、审计目标及指标体系的设计都会不同。因此对高校绩效审计的研究应首先从审计主体及其立场出发,构建一个由主体、客体、目标、范围、模型、指标体系等相关内容组成的完整的理论框架。

第二,指标体系的设计有待进一步的理论探索。以资金管理过程的四个方面为指标分解依据,虽然资金使用的过程较为清晰,但各类指标与绩效审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对应却并不再显著;以平衡计分卡模型的四个方面为指标分解依据,似乎偏离了绩效审计的学科性质,而更倾向于管理目标,指标也难以与财务审计的数据和结果衔接。因此在这方面应该进行更为深入和系统的理论探索。

第三,当前的研究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分析和指标体系的设计阶段,鲜有以实例进行的真实数据分析,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无论涉及到的是财务还是非财务数据,学校的内部数据难以取得;二是难度更大的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标准来判断指标值的合理性,没有比较的标尺,就难以作出结论,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文献中只有周萍(2009)以某高校财务审计数据进行了尝试性的绩效审计,然而这次尝试针对的是高校整体,由于没有现成的标准或其他高校的比较,虽然计算出了具体数据,但未能作出较为具体的结论并给出进一步改善的建议,绩效审计的作用尚难以体现出来。如果指标体系因缺乏适当的标准被束之高阁,则会造成研究成果的浪费。因此高校绩效审计在研究的初期尚缺乏成熟标准的情况下,探索如何展开实务工作是当前的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健.高校绩效审计标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冯祖丽.高等学校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章毓育,张佳春,李运勤.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思考[J].财会通讯,2009(3):98-100.

[4] 刘研杰.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探析[J].财会通讯,2007(5):56-57.

[5] 曾凡昌.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5):184-188.

[6] 陈希晖,张碧林,贾云洁.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6):73-75.

[7] 卢宁文,孙明贵.基于预算管理的高校资金运用的绩效审计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10(8):93-96.

高校审计范文第9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财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逐步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管好、用好高校教育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已成为高校管理层应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高校财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加强高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的措施。

关键词:

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决算审计

1高校开展财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的内容及意义

高校对财务预算执行的审计既包括学校整体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也包括各个职能处室部门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具体包括收入预算执行的审计和支出预算执行的审计。收入执行预算主要包括各项收入是否及时、足额到位;是否严格执行各项收费政策;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账外账等。支出预算执行审计主要内容包括:支出是否有预算,是否超预算;是否有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是否有无虚列支、以领代报;是否有支出浪费现象等问题。高校决算审计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的存在或形成是否真实、合法,决算报表是否完整、正确以及报表项目是否真实等。高校开展财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可以加强高校对财务预算管理的监督和约束,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紧迫感,能推动高校资金合理规范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同时可以拓展审计领域和范围加强审计力度,扩大审计影响,促进高校各项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高校开展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内审工作起步较晚,审计工作经验不足,部分高校往往存在审计重视程度不够、审计的广度及深度不够、审计方法落后以及不注重绩效评价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高校领导对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不够重视,高校审计部门并未按教育部门要求将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作为经常性审计工作。大多数高校对此项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即使从事了该项审计,也因时间仓促、人手紧张等原因而走马观花,草草收场。财务及其他部门因担心审计而暴露财务管理问题或缺陷,在审计过程中配合不够积极,相互推诿。

2.2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的广度、深度不够

受时间和审计力量的限制,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往往只抽查部分部门和部分项目进行审计,并未做到对高校整体、各个部门、各个项目进行审计,造成审计广度不够。另外,高校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往往主要停留在财务收支数据的准确性上,比较注重查错纠弊式审计,而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预决算执行的效益分析不够,而导致审计的深度不够。

2.3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方法有待改善

大多数高校审计部门未与财务部门联网,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与决算的审计仍采用原始的查阅财务纸质报表、账本、凭证等资料,这种方法工作效率低,且不利于审计部门对经济业务的事前、事中监督。高校审计工作并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改变审计方法,使审计员工作得到解放而提高工作效率。

2.4高校审计工作偏重于事后审计,不注重整改后的审计

目前高校审计工作往往存在偏重事后审计,轻事前、事中审计的问题,这样不利于事件的防患于未然,不能对经济活动和业务开展起到事前、事中监督,这种滞后性的审计,不利于审计职能和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审计效果。很多高校在审计完成并提出整改意见后就任务该项审计工作已经结束,很少对整改结果作进一步追踪审计,容易造成相关部门对错误、问题认识不足,年年审,年年犯,达不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3加强高校财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的措施

3.1建立健全相关审计制度

高校应按审计署、教育部颁布的相关制度,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建立健全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方面的制度,将该项审计工作予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引起学校领导、审计部门、被审计部门的高等重视,维护审计人员权益,提高审计质量。

3.2坚持点面结合,拓展审计广度和深度

首先,要改变审计人员一人多岗现象,加强审计力量,优化审计结构,为提高审计的广度,夯实基础。其次,应将审计监督贯穿于预算的全过程,对财务的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进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管。最后,审计部门应将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的经济性、收益性等进行绩效评价以及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审计整改落实跟踪审计,全面提高审计的广度和深度。

3.3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在传统审计方法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数字化审计方式,配合和优化财务预算审计软件,使审计软件与财务软件衔接,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数据的共享与跟踪审计。要改变事后监督审计方式,积极探索事前预警、事中监督、事后审计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3.4重视抓好审计意见的整改落实工作

高校应将审计意见的整改落实置于审计其他环节同等重要位置。首先,要出台审计整改工作的系列规章制度,细化整改工作条例,明确相关单位、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其次,要提高整改落实的思想认识,不应将整改作为一种思想负担,有抵触心理,而应将审计整改看成是治病救人,促进提高的目标。再次,要落实审计整改的问责机制,高校应对审计整改落实不认真、不配合的部门及个人追究其相应责任,并与年度考核相挂钩,推动审计整改意见的落实。

4结语

强化高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对全面推行预算管理,减少浪费,杜绝腐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审计质量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各高校应积极加强审计,促进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峰.高校财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8).

[2]刘红英.高校预决算审计探析[J].港澳经济,2014(14).

高校审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在高校预算总额中高校专项资金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高校贷款资金在2012年年底超过2500亿元,人们开始关注高校专项资金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政府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在高等教育方面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方面要“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在管理经费方面要“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估制度”。同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1年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一高校内部审计指南》,2013年又了《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所以目前来看管理高校专项资金的新焦点是如何有效审计高校专项资金的绩效,而促使我国有效开展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执行机制。

二、绩效审计相关概念

1.绩效审计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3E”绩效审计被西方国家提出,即“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效率性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能否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即产出是否讲效益;经济性是指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但用最低费用,即是否节约支出;效果性是支出资金后对比预期效果和实际所达到的效果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是否达到目标。国际上,绩效审计的概念因人而异。从资源配置和产出效应两方面来说,它对资源配置和产出效应优劣的组织活动或经济行为过程进行检查和评价,并提出改进组织活动或经济行为的方案,是一种有效加强管理和实现公共责任的审计类型。

2.高校绩效审计

高校绩效审计是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高等教育有效利用资源和提高办学效率,高校绩效审计通过检查、监督和评价高校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进一步提出合理性的意见和可行性的建议,从而使高校绩效更加合理化。

3.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高校绩效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项审计通过对高校某项投资项目(含人力、物力)专项财政资金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以及专项资金投资项目对受影响人的环保性和公平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专款专用,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和改善管理。

三、高校专项资金的特点

1.来源的多元化

专项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上级拨款、自筹基金、政府拨款、社会各种捐赠款等四个部分。由于专项资金多元性的来源,从而导致专项资金管理的复杂性。

2.范围广泛但必需专款专用

专项资金按性质分为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基本建设类资金和其他项目专项资金。在使用专项资金时,应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避免与其他资金混用而影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及专项目标的完成。

3.投入大,占用时间长

大多数专项项目投入数额大,时间跨度长,都要经过一个或一个以上会计年度才能完成。因此,对于跨年度才能完成的专项年末也应将结余结转下年使用;对于当年完成的项目应及时回收或结转相应的专项资金。

四、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要性

近年来,高校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高度关注,强烈要求绩效审计、动态管理专项资金。但目前我国高校专项资金审计的主要内容依然是财务收支审计,只能把握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难以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作出评价,绩效审计很好地弥补了这点不足。绩效审计通过对使用资金的效益性、经济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我国高校专项资金审计逐步朝着绩效审计这一方向发展。

1.监督资金按政策专款专用

高校专项资金在高校教育经费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高校专项资金与其他资金相比具有专款专用的特点。资金使用必须严格按照申请项目的预算执行,不得随意调整项目资金数额或是变更项目内容,避免与其他资金混淆使用而影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及专项目标的完成。

2.更新高校审计观念

目前,高校(主要指公立高校)是财政拨款的非盈利组织,人们普遍认为高校财务风险小或无风险,无需社会监控资金。并且没有审计高校资金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只审计评价物资采购询价、资产验收以及协助相关部门进行日常工作。《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明确推进效益审计,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的要求,绩效审计已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如今大力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绩效管理为主的新型高校,高校绩效审计迫在眉睫,紧抓绩效审计这一中心,夯实绩效管理意识,更新审计观念这两个基本点,充分发挥现代审计职能的作用。

3.加强预算管理、优化预算支出、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预算管理是专项资金管理的核心。目前,预算管理在高校普遍存在一些薄弱问题,尤其是结构不合理的预算支出、预算编制缺乏科学规范性、预算审批中主观随意性强、预算执行缺乏严谨性、预算资金投入大收益低、预算绩效评价不完整等问题。由此导致高校办学经费效益低、专项经费不能规范使用、资产资源严重浪费、盲目引发巨额货款及高风险发展等问题。为了减少这些问题,必须在高校发展中对上述问题的根源及其原因进行查找,以成本核算和预算管理为突破口开展绩效审计,以绩效审计模式为核心,协同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社会责任审计等,有针对性地提出高效益、易实施的意见与建议,防止铺张浪费和盲目发展,促进高校节俭办学、开源节流,通过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建设节约型高校。

4.保障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监督机制

实施绩效审计可以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从成本———效果、成本———效益方面来衡量高校内部资源消耗和配置的合理性、有效性。对资金使用率低下、资产闲置浪费和流失、现象并存等问题,从源头上披露并遏制,边预防边治理,有利于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高校在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与办法时,根据高校专项资金制度体系、管理和使用规则,尽可能详尽规定各类专项资金的申报和立项程序、立项后的审批和使用、使用期间的监督机制以及使用后的绩效考评等方面的原则和办法。具体包括:(1)编制专项经费预算计划、预算方法的科学性,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以及资源投入的节约性等内容;(2)是否遵循法定程序及公开透明的编制预算;(3)专项资金使用后产生效益的评价指标,是否科学合理。这使专项资金管理及其使用更加便利有效,同时确保专项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

2.实施全过程监督审计

大多数专项项目投资大,占用时间长,往往要超过一个或一个以上会计年度才能完成,因此将审计关口前移,事前参加各专项项目的预算评审,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经费变更调整实施跟踪,并在项目建设中期开展中期审计,及时压缩不必要、不合理的开支,严禁奢侈浪费,严格按项目预算执行,对资金使用不合理、不合规之处,提出审计建议,事后参与项目验收,评价项目建设成效。

3.根据实际,找准审计切入点

高校专项资金涉及资金量较大,审计起来工作量不小,而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有限,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应全盘统筹,突出重点,找准切入点。切入点的选择应主要从项目立项、资金来源和运用三个方面着手,着重于立项依据是否充分,重点掌握资金来源渠道、金额、到账情况,仔细梳理资金的去向,根据项目预算、专项资金管理规定、考核办法等审计依据,判断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地使用资金。

4.审计调查方法与专项审计相结合

专项审计具有宏观性、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点审计对象应当是有代表性的单位和项目,从检查会计账目开始,检查专项资金的来源、使用、管理和效果。综合分析法在审计调查中常用,充分发挥审计调查涉及面广、内容单一、程序简化和多个小组平行作业的优势,确保统一的审计内容、完整的资料、可行性的分析、有效的评价有效结合起来。将专项审计与审计调查协调跟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在对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差、局部效益好整体效益差等各种情况,在评价时需全局考虑,有效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效率中凸显着公平,使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性完美结合、全局反映。事实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及其应用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运用中,首要明确定性分析是基础,还需定量分析的具体化和量化,二者缺一不可,不能一味强调定量标准或者片面使用定性标准。

参考文献:

[1]韩东海,付桂彦.高校科研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4(8):28-33.

[2]田冠军,潘松剑.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文献综述[J].财会月刊,2011(8):82-84.

[3]魏乾梅.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理论探源[J].梧州学院学报,2014(8):1-5.

上一篇:高校档案文化建设范文 下一篇:高校档案资源整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