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模型范文

时间:2023-03-02 05:30:54

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股市股市波动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

人们常用政策市或资金推动模型来描述中国股市的运行,但这两种模型都只抓住了中国股市的某些特点,只可以解释某一些现象,不是一种对中国股市运行的全面和准确的概括。但由于股票市场运行是受到许多因素影响的,要对这些因素全部进行量化是极为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即使是美林、高盛、摩根斯坦利等著名投资银行也没有预测股票指数的数学模型,寻求数学模型思路的实用性值得怀疑,因此,转而寻求一种定性的概念模型用来指导投资的博弈对策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实际上,在许多领域,由于人们对其规律的认识不能一下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往往会经历一个从定性到定量的认识过程,定性分析的概念模型就是对这种认识阶段的反映。

模型的结构

经过对1993年以来上证指数的变动及其与相关因素关系的仔细分析和研究,可以认为:

中国股市是一个有着制度缺陷的、成长快、不规范、政府强干预下的新兴市场,它每一时点的状态由宏观经济形势、经济政策和政府对证券市场的调控这三个因素所决定。前两个因素是普遍的,各国股市都会受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第三个因素则是由于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以及中国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特点而形成的,是中国股市特有的。与其他股市一样,中国股市具有周期波动的运动规律,在外界作用消失或不变的情况下,股市将按其自身规律运行。所以,可以认为,上证指数是这三个因素的函数,至于函数的法则,由于目前人们研究的水平所限,我们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定量模型能够准确的表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不是一霾槐涞暮P停且桓龌诓┺穆鄣哪P汀1收咴治龉锨Ц龊P停渲杏泄俜种俚某晒β剩侨匀换嵩诮窈蟮男星檠荼渲谐鱿衷げ獾拇砦螅员收卟幌嘈哦杂诠墒谢嵊胁槐浜P偷拇嬖凇?br>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形势从两个方面影响股市,一是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影响,二是改变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经济形势好,投资者对前景乐观,投资积极;经济形势不好,投资者对前景悲观,投资则变得格外谨慎。财政政策对股市的影响是间接的,主要通过改变或部分抵消宏观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间接作用于股市。此外,扩大政府投资的政策,会对某些板块产生有利影响;减税则有助于上市公司降低成本、增加净利润,改善业绩。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大而直接。扩大货币供应量,经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必然增加可以进入股市的资金,为股市上涨创造了条件。降低利率、降低储蓄、债券等其他金融商品的投资回报率、降低股票投资者机会成本,就会增加股市的吸引力,从而有力地推动股市上涨。此外,扩大货币供应量和降低利率也有助于经济增长,间接地影响股市。

政府对证券市场的调控

政府对证券市场的调控这个因素是由于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以及中国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特点而形成的,是中国股市特有的。从中国股市的历史来看,政府调控股市的模式是属于偏差调节模式,即以减少股市的运行与政府目标的偏离程度为调控的具体目标而不是以股票指数为调控的具体目标,一旦股市运行严重偏离政府目标时就会引发强烈的干预。政府的目标主要有大量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发展,利用其市场机制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如增加直接融资的比重以改变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的融资体制和降低银行体系的风险,促进国企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资产的重新配置和补充社保资金等。在努力实现这些目标的同时,还希望防止股市出现剧烈动荡,产生危及金融体系、危及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风险。政府对证券市场调控的主要手段一是控制股票的供应量和供应速度,二是控制合法进入股市资金的种类和数量,即从供和求两个方面来控制,但必要时也会采取改变交易规则、交易成本甚至动用行政手段来加以干预。

中国股市的结构特点

中国股市表现出来的特点是股价高企、平均市盈率远高于其他市场,大多数股票不具有投资价值,投机盛行。造成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股市结构的制度缺陷—2/3的股份不能流通和没有做空的机制。数据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派发的红利总和尚不能完全抵消各种交易费用,因此,投资收益99.9%来自于资本增值,即通过价格的波动获取收益是绝大多数投资者的赢利方式,而没有做空机制的交易机制又决定了只有做多才有赢利。正是这种制度缺陷造成了股票指数的底部逐渐抬高,股票市场的平均市盈率逐渐抬高。高企的股价使得股票失去投资价值,只有投机才能赢利。2/3不能流通的股票终将流通、一旦流通股价势必大幅下跌的预期,令投资者不安,限制了市场中的长期投资行为,因此,投机理念盛行,投资理念则没有市场。

中国股市的周期性

如同世界各国的股市一样,中国的股市也有周期性。中国股市周期的产生有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来自机构投资者的赢利模式和政府的调控。机构在低位收集筹码,拉高派发,形成上涨和派发阶段;而派发之后股价失去资金支持必然逐渐回落,直至机构认为有上涨空间的低位才再次进场收集筹码,从而形成了下跌和收集阶段。当价格普遍大幅上升之后,管理层为降低市场风险常有重大的降温举措出台,股价转而下跌,但长期低迷的股市也不利于政府目标的实现,这时政府往往会出台有利于股市的政策,促使股价上涨。如此不断循环,形成了中国股市涨跌的周期性。政府对股市的调控影响周期的长短和波动的幅度。作用传导机制

股票作为一种虚拟性的金融资产,它的交易行为与实物商品的交易有两点不同:股票的供给和需求主要由股票未来价格的预期决定;交易的双方都是投资者(与二级市场不同,一级市场的交易在股票发行人和投资者间进行),预期股票未来价格下跌的投资者卖出股票,称为空方,预期股票未来价格上涨的投资者买入股票,称为多方。没有参加交易者,包括持股不卖者和持币不买者,不包括挂单买卖股票而未成交者,既不是多方也不是空方。多空两种力量的对比决定了股票价格的涨落,多空两种力量的规模决定了成交量的大小。宏观经济形势变差,投资者普遍认为公司业绩将会降低,股票未来价格会因此下跌,愿意卖出股票者(空方)增加、力量加大,股市价格下降;利率降低,投资者发现其他金融产品的回报率降低、预期股票未来价格会因此上涨,愿意买入股票者(多方)增加、力量加大,股市价格上升。因为二级市场上股票的供应者和需求者经常地或快速地转化为对方,所以二级市场的分析主要使用多空分析而不使用供给和需求的分析。

实证研究

从1996年1月底到12月中旬,上证指数从512点涨到1258点,日成交量超过180亿元,股市严重泡沫化,投机盛行。为避免股市泡沫破裂对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巨大危害,证监会多次地反复地强调风险,但不为投资者接受。一篇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发表后股市应声而落,由1996年12月16日的1258点下坠到12月24日的864点。然而,此后指数又缓慢而持续地涨了起来,到1997年5月31日达到1510点,这说明股市自有其运动规律,外界的干预可对其发挥重大的作用,甚或扭转其走势,但一旦外界的干预撤消或作用消失,股市仍将按其自身的规律运动。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例子说明:

中国的股市是政府强力调控下的市场,政府的干预往往造成股市原来趋势的转变。

股市的结构和周期性形成股市自身的运动规律。当外界的干预撤消或作用消失后,股市将按其自身的规律运动。

政府干预是通过改变投资者的未来预期发生作用的。人民日报评论员的文章,既没有扩大股票的发行,也没有降低货币供应量。它之所以能使股票价格下跌,是因为投资者意识到股市即将下跌。

所以我们认为,将中国股市概括为政策市的论点,只是抓住了事物的一个方面—政府的政策干预对股市有重大作用,但忽略了事物的另一方面—股市自身的运动规律,因而只能解释中国股市的一些重要转折点,而不能解释股市全部时间的运动,特别是政府政策真空时股市的运动,这一论点同样不能解释政府的目标是一贯的—希望股市平稳发展,而股市的运行却经常偏离、甚至严重偏离政府的目标的现象。

资金推动型模型,不能解释政策、特别是与资金无关的政策对股市的作用,也不能正确解释预期和资金的关系。事实上,中国股市能够投入股市的资金很多,居民储蓄有10多万亿,而现在深沪两地股市的流通市值只有1.4万亿左右。例如,1999年5月19日的行情是从允许券商增资扩股启动的,上述政策措施并没有立刻地和直接地给股市带来大量的资金,保险资金入市开始也就几十亿,现在也不过几百亿,而且这些措施的落实还需要时间。但1999年5月24日的成交量却由以前的40亿扩大到200多亿,远远大于券商增资扩股所带来的资金。由此可见,重要的是改变了投资者对未来股市的预期,而不是直接带来多少资金;持续上升的行情才能够吸引增量的入市资金。

2006年中国股市分析

银行股的良好表现

我国金融业正迈向混业经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银行业预期未来几年仍将保持20%左右的较高的利润增长速度。根据入世协议,2003年12月1日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增至13个城市,2004年和2005年进一步扩大,而CEPA则对香港银行率先开放内地市场。外资银行挑战的临近,迫切要求国内商业银行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资产质量和提升市场竞争力。外资大量进入深发展和浦发银行,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信号。重点关注:深发展、浦发银行、招商银行。

零售业

在投资增长速度预期下降、出口遭遇贸易磨擦的背景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国家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促使消费保持稳定增长。同时,零售业也会受益于人民币升值:进口价格下降、财富效应都会刺激消费。另外,在股权分置后,部分零售股因其具有黄金商圈的地理位置而具有较大的重置价值和并购价值。重点关注:华联综超、苏宁电器、新世界、益民百货。

医药

医药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小,具有稳定增长的特点;而且一些不可预知的突发性疾病也会导致相关医药企业受益。在国家对药品价格严控的背景下,选择品牌独特、产品技术含量高、定价能力强的制药公司是风险较小的选择。重点关注:同仁堂、云南白药、天士力、片仔癀。

概念模型范文第2篇

作用和概念模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关键词】生物概念模型建构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

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

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我认为其中"核心"

的基础内容即生物学中的概念。

在对学生学习生物的方法等进行调研时发现,很多同学都认为概念即书上的黑体字,在初中时都是考试

前背即,强到了高中这一招好象不管用了,一下子就中知道如何学习生物,觉得高中生物挺难。有部分

教师在谈到概念教学时认为概念是书上明明白白写出来的,应该背背即可,如果在课堂上花时间让学生

读概念,教师讲概念这样是浪费时间,不如让学生多做两道题教师多讲两道题的收获大,更别说教给学

生学习概念的方法。

上述问题的存在,我想主要有以下原因:1学生和教师没有理解生物学概念是什么,在生物学中有什

么地位,在教学中应该把它放在什么层次。"知识的学习其实就是概念的学习,创建或提出一种新的理论

、技术其实就是构建一个新的概念。"现代教育学观点认为概念是人类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主观思维活动

和结果,概念性知识包括了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理论、模型等等,在教学中,由于有的教师没有

认真研究教材、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不知道考试中概念如何考,在备课时,没有深入思

考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出概念和创设情景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过程直接先

将概念交给学生,然后就开始应用概念做题,由于教师没有有意识地按照概念教学策略:呈现材料学

生活动得出概念假设情景应用,而是孤立地完成第二步教学活动,教学时间大量是用在了做题、评

题上,结果发现教师的付出与收获不相关,学生做了一题会了,但相同的知识点如果换一种情景来检测

就做不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由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决定了他们不能自己去通过对事实的感知获得概念

,所以对概念就只能接受教师传递的零星知识,教师传多少得多少,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不理解的比

理解的容易遗忘"、 "无长远记忆动机的比有长远记忆动机的容易遗忘", 所以有的知识课堂上刚讲完,

一下课学生就会问怎么回事,这样的情况让学生对生物越来越不感兴趣,因为什么都记不住,只能做熟

悉的题,遇到新题就茫然,学习一点成就感都没有。教师的教学热情也备受打击,如在学习完基因在染

色体上这一节后,有一位教师就呈现了一道题

一对夫妇表现型正常,却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在丈夫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白化病基因数目和

分布情

况最可能的是:

A. 1个,位于一个染色单体中 B. 4个,位于四分体的每个染色单体中

C. 2个,分别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中 D. 2个,分别位于同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链中

这道题经统计选A的居多。学生的过程分析是夫妇表现正常孩子表现正确说明夫妇基因型均为Aa,由此推

出丈夫携带1个致病基因,故选A。因为学生没有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仔细研究这几年的教材的设置和高考试题的走向会发现教材是按照现象本质应用和科学发展历史两

个线索按排内容,这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考试评价也由对事实性知识的记忆

考查转向对核心概念理解的考查。这是由于生物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后,生物学科知识是呈现爆炸性的增

长,如果仍要求学生只是记分散的概念性基础知识内容背题、打定子等已不行了。但不管生物学发展如

何迅速,但最基本的概念原理、规律等却不太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创设新情景要求学生应用已学到的

概念等来分析解决问题,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了学生评价的主流方向。生物学概念的要求主要是在

运用中得到巩固,即把概括出来的规律、原理等的一般属性应用于特定的场合,其运用的过程也是概念

的具体化过程,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引证具体实例来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是运用概念来解决问

题。从这里我们能够归纳出对概念的掌握有四方面:一 是内容;二是形成过程;三是内涵和外延;四是

运用即可以表示为

这相当于给概念建立一个模型来学习概念,即新课改倡导的模型教学之一的概念模型,使零散的知识结

构化、条理化、系统化,有利于学生长期有效地记忆知识。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将内容形象化,

学习思维过程可视化,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促使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从整体上把握知

识,进行有意义学习,提升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学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学

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模型是人们为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约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概念模型则是指以图示

、文字符号等组成的流程图形式对事物的生命活动规律、机理进行描述、阐明。其图示比较直观化、模

式化,由箭头连接起来的关键词简明、清楚,它们既能揭示事物的主要特征、本质,又直观形象通俗易

懂。如学完必修1第二章蛋白质后利用模型建成知识网络

这个模型,将蛋白质有关的知识建构在了一起,使相关的知识形成网络,这样学生就能全面掌握与蛋白

质有关的知识,再如在学习完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后,学生对具有膜的结构、具有双层膜的结构、细胞核

概念模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概念模型 系统仿真 管理系统

1 引言

系统仿真是建立系统模型,并在模型上进行试验的技术、方法和过程。

随着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诞生了许多仿真实验室,许多机构也参与到了仿真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中,积累了大量的仿真资源。另一方面,用户对仿真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仿真系统越来越复杂,开发既费时又费力,如何为用户“快、好、省”的开发出权威的仿真系统成为困扰仿真系统开发人员的一个难题。如果能够利用大量现有的各种权威仿真资源,那么开发新仿真系统的工作量就会大大减轻,开发周期会大大缩短,开发成本也将会进一步降低。因此,用于实现各种仿真资源的共享与管理,特别是跨组织机构实现仿真资源的共享与管理的仿真概念模型管理系统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2 概念模型管理系统简介

2.1 概念模型管理系统定义

由于概念模型的种类较为繁杂,可以对其从多个角度进行不同的形式划分。在本文中,将概念模型管理系统定义为:对现有的概念模型进行抽象分类存储,并建立基于web技术的网络交流、修改、更新的软件系统。

2.2 概念模型管理系统功能描述

通常情况下一个成熟的概念模型管理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功能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对用户进行有效的管理是确保系统实现概念模型资源安全共享的必要条件,用户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将用户的操作控制在特定的权限范围内,防止越权操作、非法攻击可能导致的资源失窃以及泄密等事件。在本文设计的系统中定义了两类角色,即普通用户和系统管理员。

数据管理模块:仿真概念模型通常都要以某种数据形式存在,系统需要提供相应的数据管理功能,以实现概念模型数据的有效管理。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概念模型的数据是核心内容,数据的上传、下载、更新以及删除等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

元数据描述与管理模块:数据是概念模型的核心,而仅仅有数据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用以对概念模型数据进行描述的元数据信息。概念模型的元数据包括:模型者的相关信息、模型的功能信息、模型的版本信息、模型的日期、模型的vv&a以及相关状态信息。

搜索机制模块: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共享和重用,系统必须提供良好性能的资源搜索机制,使得概念模型的潜在用户能够切实的发现自己最需要的概念模型资源。

vv&a支持模块:为概念模型的vv&a提供支持,概念模型提供者将概念模型提交给系统后,系统可以对模型的vv&a状态进行跟踪,以指示概念模型所处的验证阶段。

用户反馈模块:概念模型的使用者可以通过系统将概念模型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和修改意见等反馈给概念模型的提供者,之后概念模型的提供者也可以借助系统做出回复。

日志管理模块:概念模型是宝贵的智力资源,通常也可能涉及到秘密,因此需要对概念模型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3 概念模型管理系统设计

3.1 管理系统中概念模型分类

概念模型是一个较为繁杂的体系,各种具体模型的应用背景不同,功能各异,其表现形式和描述方法也多种多样,这样就导致了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本文对管理系统的分类是依据概念模型的uml描述方法进行的,即将概念模型具体分为:实体模型、过程模型和交互模型。

3.2 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系统在数据库设计上大体分为四大块:

用户表:主要用来存储系统注册用户的相关信息,数据库中用户的信息既有普通用户信息也有管理员信息,两者信息结构相同,但分开存储。数据的结构较为简单,只包含相关的用户名和密码。

概念模型表:用来存储概念模型的相关信息,大体包括模型的id、名称、和属性等相关信息。

概念模型元数据表:用来存储概念模型的元数据信息,主要包括模型者的相关信息、模型的功能信息、模型的版本信息、模型的日期、模型的vv&a以及相关状态信息。

用户反馈表:用来存储使用过本系统的用户对系统的反馈意见信息。

3.3 管理系统的静态网页设计

静态网页作为整个系统的最上层设计,是系统与用户进行交流的窗口,在设计过程中着重要注意设计的交互性,涉及的界面用交互性强,便于用户使用操作,另外要注意界面的简洁美观增强系统的可视性。总体来讲系统主要设计以下几个界面:

登录界面:包括普通用户登录界面和管理员用户登录界面,用于用户登录系统。

注册界面:即普通用户注册界面,用于新用户注册用户名和密码。

系统主界面:即用户成功登录系统后所直接展示给用户的页面,主要介绍管理系统的基本内容,页面内嵌套相应功能模块链接按钮。

模型实例管理界面:根据对概念模型的划分,应对实体模型、过程模型、交互模型各设立一个模型实例管理界面,界面中应能显示系统中现有的各个概念模型实例,并提供相应的下载上传链接,使得系统中的模型库得以共享和扩充。

用户反馈界面:用于上传和显示用户对本系统的使用评价和建议。

3.4 管理系统的业务逻辑设计

管理系统在设计过程中主要分为五大模块进行设计:

用户登录模块:管理系统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其主要功能是提供用户登录的口令密码验证,并可以进行新用户的系统注册。

模型管理模块:用于实现系统的主要功能,其中包括了下载、上传、删除、修改四个子模块。

元数据管理模块:主要内容是在系统中嵌入元数据的查询和注册功能。

搜索功能模块:用于实现对模型数据的快速检索功能,本模块中的实现主要是通过sql语句中的查询语句来实现对数据库的检索,并将检索的结果以html页面的形式反馈给使用者。

用户反馈模块:将用户提交的表单写入反馈信息数据库,并将数据库的内容显示在html页面上,可以通过jsp和mysql的基本操作来实现。

4 结语

随着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概念模型的构建作为仿真活动的第一步,其作用的重要性将进一步突出,而且随着更多概念模型的开发,为了方便仿真人员对已有成果的共享和交流,缩短仿真周期,对概念模型管理系统的研究将有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谢卫平..概念模型工程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3,20(2):120-122.

[2]赵龙文.agent的概念模型及其应用技术[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0,22(6):75-79.

[3]王杏林.概念建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概念模型范文第4篇

在现今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日常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针对企业管理现今的模式创新情况,对其管理创新理念与创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实现企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推动企业经济的基本战略目标,我们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根据在社会转型模式的大背景条件下,企业进行创新管理的创新理念,对建立新形势下的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进行了分析探讨,具有企业的管理创方面的积极参考价值。

关键词:

社会转型背景;企业管理;创新理念;管理模型

现在我国正处于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新型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对企业的创新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目前,新知识、新理念与新技术是全球化国际竞争的核心内容,在这三方面实现更进一步的知识理念与科学技术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够长期利于不败之地的重点,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长期运作,对我国与国际世贸组织更深层次的合作具有重要且广泛的影响意义,企业只有顺应知识信息时代背景的需求进行创新发展,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管理的转型,才能全面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进一步发展向上。所以说,根据社会转型模式下的新型企业管理创新理念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究创新,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效率,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及时的掌握主导权,取得一定的国际地位。

一、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概况

在新的知识信息时代背景下,社会面临着转型的关键时刻,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与现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之间找寻企业创新管理的模式实现方法,;另一方面,努力实现从封闭模式到国际开放模式的经济转型,使企业紧随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脚步,实现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管理模式创新,突破传统企业发展固有的单一模式,跟随国际发展战略走上创新之路。创新是企业进步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我们对我国目前状况下,企业在创新发展改革之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企业在知识文化与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管理理念和人力资源方面管理的匮乏。从我国各企业现今的创新发展情况来看,要全面的实现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需要提升企业产品生产的生产技术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并且保持对生产技术持续创新的重视,把创新理念放在发展的第一位,顺利的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的转型。其次,企业通常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理念,所以,企业在进行管理模式创新时必须足够重视企业文化理念的创新,从精神面貌上体现企业的整体与核心价值观,形成企业发展的战略优势,从而促进企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水平,在战略上处于优势地位。此外,企业运行最重要的是管理制度的保证,管理制度也是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水平的主要体现,从而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与企业的生产技术创新和文化制度创新共同促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水平全面提升。

二、企业在社会转型模式下的管理创新理念

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需要对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创新理念进行明确,在技术创新与资源配置等方面实现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作用,是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所以,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抓住管理理念创新这一关键阶段,从而促进企业产品生产的工艺技术创新发展,实现企业的全面创新改革,与新型社会时代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企业产品占据更多的市场,满足社会的整体发展需求。企业的模式创新是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结合,管理创新也包括了多种创新模式转变的非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必须全面发挥才能彻底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转型。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只有正确的认识企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企业管理的创新理念,才能将企业的创新力与新时代的发展密切结合,实现企业全面发展。从创新文化作为企业创新的本源发展,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改革方向,我们要从企业的观念改变与制度创新出发做到企业文化创新,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所以,企业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结构与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集中发挥企业各部门的职能优势,从理念创新发展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的创新战略计划,综合提升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

三、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

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社会转型背景下促进企业的全面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进行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主要有管理情景的构建和提出概念模型,而创新概念模型主要是由我国的社会转型背景与国际的企业管理标准决定的,由管理项目创新、管理任务创新、管理条件创新与管理手段创新等几个方面组成。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在总结社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性模型,通过传统的知识经验去理解现今的世界背景的传统理性是其主要原则,使传统的企业管理经验与逻辑的升华延续,我们需要将其与企业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其以实用性特点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目前的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传统理性的应用已经存在了许多不合理问题,所以,我们在使用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时需要判定其实用理性,通过企业实践进行实用验证,从而剖析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特点。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与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相一致时,通过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对企业的管理创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如果两者不一致,可以通过适当的科学技术方法对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进行改进或重建,直到一致为止。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通过研究我国目前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特点,借鉴国内外知名学者对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研究成果,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内容进行改革,可以在企业的生产技术、资源配置及企业管理上实现综合性的水平提升,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敦海.浅议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N].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5,42

[2]孙海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分析[J].才智

概念模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概念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目标之一,数字化校园是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新建学校或学校搬迁、扩建、合并等原因,需要做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设计。有些学校建设资金充足,能够一次性建完规划中的大部分内容;不少学校考虑到持续发展、设备利旧等原因,做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尽管各个学校采用的建设方式不同,如果借助一个概念模型,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很快被学校各层次的用户所理解,收集到的用户需求精准度高,由此基础做出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设计更能体现学校特色。

1 数字化校园概念模型的构成部件

数字化校园建设涉及学校管理体制、安全机制、校园文化、教学过程、科研活动、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从系统工程角度看,它包括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行维护等过程;从规划设计角度看,它分为内容建设(ICT基础设施、数据中心、业务应用系统、用户培训)、安全与制度、运维服务、人员与经费保障等,是数字化校园概念模型的主要部件,图1是数字化校园概念模型的部件构成图。

2 概念模型中各部件的作用与关系

2.1 经费保障是前提

需要学院的顶层设计定位,如果它是学校长期发展规划中的一部分,需要做数字化校园概念模型设计,经费保障应归类到学校办学基础设施科目。

2.2 安全与制度是支撑力

安全保障更多强调学校现存的安全体制如何延伸到数字化校园里;制度建设则是业务应用系统推广之后,学校进行管理流程再造形成的保障制度,这是一个建设过程难度大、时间跨度长的环节,但最能体现并固化应用效果的环节,也是容易造成项目失败的环节。

2.3 内容规划是特色校园的体现

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包括数据中心、管理一体化、教学过程信息化及服务一体化,数据中心应有数据管理平台、统一认证、个人服务、信息门户、站群管理等;管理一体化有OA办公、教务管理、学生工作、科研管理、招生管理、就业管理、资产管理、人事管理、校友管理、图书管理、实验室管理等;教学过程信息化应有网络课堂、课件制作、教学资源管理、精品课程展示、学生成长管理等;服务一体化有校园电子商务、校园一卡通、BBS论坛、后勤网上报修等。各个学校建设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概念罗列、用户申报;轻重缓急、技术排序;经费多寡,校务决策”的原则。用户申报环节,体现用户对信息化需求的迫切程度;技术层面根据系统关联性和用户申报表现的响应度,对申报内容做个排序;学校会务会议根据当年经费情况给予安排建设。技术排序的指导思想应是ICT硬件设施先行,同行的应有数据中心的硬件系统,如果经费紧,可先考虑数据中心的基础架构部分;其次是数据中心的软件部分,即业务系统的数据处理中心;然后是业务应用系统;最后是项目或子项目建成之后的用户培训。培训前,由业务系统管理员将工作流程注入系统,伙同技术支持人员做抽样的运行测试,按工作流程培训操作人员,操作人员实质为管理岗位上的各个工作人员。

2.4 技术选型决定数字化校园的稳定性

技术选型分为ICT硬件设施的解决方案和数据中心的软硬件解决方案,业务管理系统可以是不同厂家产品,应能够与数据中心做数据实时交换。ICT硬件设施的核心是校园网络,如果光纤管道资源较充足,安全监控、广播电视等占据带宽较大的业务,将它们与校园网络的传输通道分开,留充足带宽给校园网运行应用软件及将来的发展。为了环保和节省电力,数据中心的硬件解决方案应选择虚拟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如果经费充足,可选做数据中心的灾备恢复系统;数据中心的软件系统,即数据管理平台,处理着来自不同应用系统的数据推送与接收,应考虑处理的数据库类型尽可能多,便于兼容将来更多的异构业务应用系统。

2.5 运维服务是建设成果的技术保障

运行维护是数字化校园应用效果的技术保障。运维需要人员和经费,从规划设计开始就应派人员跟随,建成之后的数字化校园可以接手做运维;运维经费跟建设经费同等重要,应在规划设计中预先测算出运维经费的比重,尽量放在学校稳定来源的科目中。运维是一种服务,服务流程需要制度和规范去约束。如果数字化校园的设备设施、数据处理系统、软件服务等种类多、数量大,则考虑引进IT运维规范标准如ITIL,建立起基于服务台的运维服务体系。

3 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模型能够帮助学校快速建立起建设的概念,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到达不同层面的用户群中,在学校内达成共识,有助于建设目标的精准定位,减少培训推广的阻力。

参考文献:

[1]张春梅.突破数字化校园应用瓶颈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08):69-69.

[2]孟凡立,陈荣,徐明.高校虚拟化数据中心建设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2):62-66.

[3]张德时.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科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8):39-41.

作者简介:李丽蓉(1969-),女,海南万宁人,工学硕士,网络信息中心负责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

概念模型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时态数据库;BCDM;概念模型;UML;UTCM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4-0787-03

A Bi-temporal Conceptual Model Based on UML

LI Na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63, China)

Abstract: As the development of database, the management of temporal inform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lthough some tempor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 such as TimeDB, have been developed, there are insufficiencies in current temporal data models. Based on BCDM model, this paper propose a conceptual model UTCM by extending the class diagram of UML, which can the conceptual modeling of temporal inform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mporal database on traditional DBMS.

Key words: temporal database; BCDM; conceptual model; UML; UTCM

信息系统的发展对时态信息处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某些系统中,信息的时态性还起着关键性作用,为此人们提出了时态数据库的概念。所谓时态数据库,是指能够处理时间信息的数据库,它不仅存放对象的现状,而且存放对象过去的一切状态,并且可以根据对象现在和过去的状态推测其未来可能的状态。首先,时态数据库具有动态性。它不仅可以记录数据库操作的历史,也能记录数据库中实体的发展历史,使系统和现实世界保持一致。其次,时态数据库具有全面性,它可以提供任何时刻任何时间段的数据,从而记录最真实的现实世界。

目前时态信息技术仍处于研究和发展阶段,还没有统一的时态数据模型和被广泛接受的商品化时态数据库。如何利用已有的成熟建模技术和商品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对时态信息进行建模和管理,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用价值。本文在UML类图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支持时态信息概念建模的概念模型UTCM(UML based Temporal Conceptual Model)。UTCM对UML类图进行扩展,支持对时态信息的概念建模,还具有易于在关系数据库上实现的特点。

1 时态数据库基本概念

1.1 三种基本时间

用来记录时态信息的数据称为时态数据,记录时态数据反映时态信息的数据库就是时态数据库。时态数据库中包括三种基本时间[1]:用户自定义时间,有效时间和事物时间。

用户自定义时间(User-defined Time)是指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或理解定义的时间。例如,当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定义了一个“生日”类型的属性时,这个时间就是一种用户自定义时间。

有效时间(Valid Time)是指一个对象或事件在现实世界中发生并保持的那段时间,它表明了一个事实在现实世界中在什么时间期内是有效的。

事务时间(Transaction Time)是指一个数据库对象进行操作的时间,是一个事实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时间,它记录着对数据库的各种操作历史,对应于现有事务或现有数据库状态变迁的历史。

1.2 时态数据库

根据对时态信息的支持能力的不同,时态数据模型[2]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仅支持有效时间;2)仅支持事务时间;3)既支持有效时间,又支持事务时间。

双时态数据库(Bitemporal Database)[2]:既支持事务时间又支持有效时间的数据库称为双时态数据库。双时态数据库由时态关系组成,其时态关系是一个四维结构。其中两维是属性和元组,另外两维是事务时间和有效时间。

1.3 双时态概念数据模型BCDM

BCDM(Bitemporal Conceptual Data Model)是一种支持有效时间和事务时间的双时态概念模型[3]。BCDM模型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实现时态数据的语义,而不考虑数据的存储和数据的表示。

在BCDM模型中,时间域是由有效时间和事务时间构成。其中有效时间域VT的形式定义如下:VT=[VTStart,VTEnd]表示元组在时间域[VTSTart,VTEnd]中有效,其中VTStart表示元组有效的起始时间,VTEnd表示元组有效的终止时间。 [VTStart,Now),表示有效时间一直持续到当前时间,Now为一个特殊的值,表示事务的有效时间到当前时间都一直有效。事务时间域TT的形式定义如下:TT=[TTStart,TTEnd],其中TTStart表示元组录入数据库的初始时间,TTEnd表示元组发生改变的时间。 [TTSTart,UC],表示当元组发生改变时,事务时间域的终止时间就由UC改为元组发生改变的时间。UC(Until Changed)是一个特殊的值,表示数据库中的数据在没有被更新之前,记录是当前的。

2 时态数据库概念模型UTCM

2.1 UTCM模型简介

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时态数据库概念模型,称之为UTCM。该模型基于UML类图,并且是针对时态数据库领域的,UTCM由此得名。

UML作为一种统一的建模语言,已经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同,它们的产品也大都支持UML,所以基于UML定义的时态数据库概念模型在和其它相关工具在转换、整合等方面都可以实现良好的连接。通过使用UML提供的Profile标准扩展机制,可以更好的定义概念模型来适应时态数据库的特性。UTCM主要继承自UML的类图,同时结合时态数据库的特性,增加了几个相关的重要概念。

UTCM模型支持双时态,从概念层次上完整地实现了双时态的语义。同时UTCM模型具有易于向关系数据库转换的特性,通过本文定义的转换规则,可方便的将UTCM模型转换为关系数据库模式。

2.2 UML的扩展机制

UML提供了几种扩展机制,允许建模者在不改变底层建模语言的情况下做一些通用的扩展。扩展被组织成Profile,以一种易于实现的简单方式,为建模者对UML进行定制提供了便利。

Profile包括构造型(stereotype)、标记值(tagged value)和约束(constraint)[4]。

构造型是在模型本身中定义的一种模型元素。构造型的信息内容和形式余已存在的基本模型元素相同,但含义和语法不同。构造型元素可以有一组应用于它的用法的约束,也可以通过定义标记值来存储不被基本模型元素所支持的附加特性。构造型用双尖括号“”包括的文字字符串来表示,它可以放在表示基本模型元素符号的里面或旁边。

标记值是关于模型元素本身的一个属性定义,也就是一个元属性的定义。标记值定义的是模型中元素的特性。标记值用来定义与构造型模型元素相关联的新属性。它以名称/值{tagName=value}的形式表示。

约束是对UML模型语义的扩展。约束定义了模型元素与/或属性值有效结合的规则。约束可以写成普通文本或使用正式约束语言。约束在图中表示为一对花括号间的字符串。

2.3 UTCM模型定义

模型构件是元模型所提供的建模元素,UTCM是基于UML的,其基本模型构件大多来自UML。

UTCM中主要的模型构件包括:非时态类(class),属性(attribute),关联(association),泛化(generalization),包(package),特性(properties),时态类(temporal class),时态关联(temporal association)。其中后两个为UTCM独特的构件。时态类及时态关联对UML类图中的类和关联进行扩展,从而支持时态语义建模。

UML中类是具有相似结构、行为和关系的一组对象的描述符,UTCM中将类划分为时态类和非时态类。与时间无关,不具备时态特性的对象用非时态类来表示,非时态类的所有属性均与时态无关。UTCM中的非时态类对应于UML类图中的类,表示方法与其相同。

随时间变化,具备时态特性的对象用时态类来表示,时态类中的所有属性均与时间相关。双时态数据库采用有效时间和事务时间来描述时态相关对象的时态信息,参考BCDM模型中有效时间和事务时间的时间区间表示方式,UTCM中时态类中包含四个时间信息,分别是有效起始时间、有效终止时间、事务起始时间和事务终止时间。时态类是UML类(Class)的特殊形式,是在Class基础上定义的构造型。时态类中包含的时态信息,即有效时间和事务时间用标记值进行表示,时态类的表示方式如表1所示。

由元模型中的类(Class)可以派生出类,图1用UML类图描述了上述Profile定义。

时态关联是一种特殊的关联形式,它表示一个非时态类和时态类之间的联系,UTCM中,非时态类和时态类为一种1:N的依赖性关联,时态类依赖于非时态类,当非时态类中一条记录不存在时,与该记录相关联的时态信息也不存在。时态关联是在association基础上定义的构造型,表示方式如表2所示:

表2 时态关联的Profile定义

由元模型中的关联(association)可以派生出时态关联,图2用UML类图描述了上述Profile定义。

2.4 基于UTCM模型的时态数据库概念建模

与UML类图相比,除了引入时态类和时态关联来支持时态建模,UTCM模型没有改变UML类图的原有结构,对于UML类图中的每一个结构,都能够用UTCM模型中的结构来表示并保持其语义。因此UTCM模型既可以被用于分析和设计时态数据库,也可以用于非时态数据库。

在传统数据库中一种对象被抽象为UML中的一个类,对象的属性抽象为类中的属性,对象之间的联系抽象为关联。使用UTCM模型进行时态数据库概念建模时,根据对象是否具有时态性,是否随时间变化发生改变来对其进行分类,与时间无关的抽象为非时态类,与时间相关的抽象为时态类,非时态类中的所有属性均与时态无关,时态类中的所有属性均与时态相关。非时态类和时态类之间的联系抽象为时态关联。

例如,一个工资管理系统中,关于员工的信息,除了需要包括员工的基本信息,如:员工工号、姓名、年龄,还需要存储员工的职位和薪资,然而这些信息对于一个员工来说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值,即时态相关信息。因此将员工对象抽象为两个类:employee类和temInforOfEmployee类,employee类包含员工所具有非时态信息,包括员工工号、姓名、年龄等。temInforOfEmployee类包含员工所具有的时态相关信息,包括员工的职位和薪资。employee类和temInforOfEmployee类之间具有时态关联。根据以上分析,得到如图3所示UTCM模型。

在上例中,再考虑员工和部门之间的关联,一个员工可能不同的时间段在不同的部门工作,而在同一个部门工作期间,职位和薪资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员工和部门之间存在着多对多的关联,职位和薪资就变成了员工和部门之间存在的这种多对多关联的时变属性。在UML类图中,关联的属性用虚线来表示,由于职位和薪资是时变属性,我们将其抽象为一个时态类temInforOfEDRelation,得到的UTCM模型如图4所示。

2.5 UTCM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UTCM模型向关系模型转换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时态类,时态关联,类和类之间的关联转换为关系模式,如何确定这些关系模式的属性和码。这种转换遵循以下原则:

1) 一个非时态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类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类的码就是关系的码。

2) 时态类转换成一个关系模式。关系的属性由时态类的属性加上有效起始时间,有效终止时间,事务起始时间和事务终止时间这四个属性构成。时态类的码就是关系的码,时态类所依赖的非时态类的码作为关系的外码。

对于类之间的关联则有以下不同的情况:

3) 时态关联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时态类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如果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则关系模式的属性由关联两端的非时态类和时态类的码及关联本身的属性构成,关系的码为时态类的码。

4) 一个m:n的关联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关系的属性由关联两端类的码及关联本身的属性组成,如果关联不包含时态属性,则关系的码由关联两端类的码组成,如果关联包含时态属性,则关系的码就是关联时态类的码。

5) 三个或三个以上类之间的一个多元关联可以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与该多元关联相连的各类的码及关联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关系的码为各类码的组合。

根据以上转换规则,可将图4所示UTCM模型转换成如下关系模式,关系的码用下横线标出:

Employee(ID, Name, Birthday)

Department(DepID, DepName)

RelationOfED(TemID, ID, DepID, Post, Salary, VTStart, VTEnd, TTStart, TTEnd)

其中RelationOfED关系中ID和DepID为对应于Employee关系和Department关系的外键。

3 总结

本文参考BCDM模型,对UML类图进行扩展,提出一种对时态数据库进行概念建模的时态概念模型UTCM。UTCM采用构造型和标记值对UML类图进行扩展,增加了时态类和时态关联两个模型构件来支持时态信息建模。该模型具有易于向关系数据库上转化的优点,利用文中提出的转换规则可以方便的将UTCM模型转换为关系数据库模式。但是,该模型仍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并实现时态数据库在成熟的DBMS产品上存储和处理,使得时态信息管理系统在成熟的DBMS产品上更好的实现和管理。

参考文献:

[1] 汤庸.时态数据库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Arie Segev,Arie Shoshani.The representation of a temporal data model in the relational environment[C].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atistical and Scientific Database Management.t.Berlin/Heidelberg:Springer,1989:39-61.

[3] Wang Lu-bang,Wang Jin.Presentation Mechanism about Temporal Attributes in BCDM Based on RDBMS[C].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Business Intelligence.IEEE:Computer society,2009:49-52.

[4] Esperanza Marcos,Bel′en Vela,Jos′eMar′?a Cavero.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for Object-Relational Database Design using UML[J].Software and Systems Modeling,2003:59-72.

[5] Werner Dreyer,Angelika Kotz Dittrich,Duri Schmidt.An Object-Oriented Data Model for a Time Series Management System[C].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Working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and Statistical Database Management.Charlottesville,Virginia USA,1994:186-195.

概念模型范文第7篇

[关键词]供应链 信息一体化 层次 要素

[分类号]F270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和IT普用化,市场资源组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逐步由单一专业化向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日益复杂的供应链网络正在飞速形成,信息化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是供应链驱动因素之一,是整个供应链的本质内容和管理基础,向供应链的管理者提供赖以决策的事实依据。作为供应链中的重要因素,信息与供应链的集成化程度、基于IT平台的供应链战略联盟、供应链的快速反应等众多的核心竞争因素密切相关,支持和保障供应链的竞争力。本文从信息运作视角出发,结合综述文献,分析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层次和要素,进而提出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概念模型。

2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概念的界定

2.1 企业供应链中的信息

信息作为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沟通载体,具有连接和提升整个供应链效率和效益的功能。供应链中的信息具备事实性、等级性、流动性和共享性等特点。按照性质的不同,企业供应链的信息可以分为决策信息、监控信息、物流信息和交易信息等。供应链通过链中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整个链条上的高效流动,发挥强大的整体竞争优势。物流和资金流主要是一种单向的实体流程,实体流程的进行,必然产生不断变化的信息。本文的供应链信息是指供应链管理中有关采购、生产、销售等相关企业内外部的信息总和。

2.2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是指从信息运作(所谓信息运作,是指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取、控制、利用和消除等)的角度出发,为使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无缝地、顺畅地在供应链中传递,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生产、供应和销售等环节不确定性,以及消除因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目标不同造成的利益冲突,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而进行的信息活动。规划和实施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必须注重三种供应链信息处理能力:组织内部传递信息的能力、组织之间信息流动的能力以及获得各种知识加工和决策制定的能力。

2.3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与信息共享、信息集成的区别和联系

目前,在供应链信息研究方面使用较多的概念是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和信息集成。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并不等同于信息共享,实现信息共享并不意味实现信息一体化,信息共享只是实现信息一体化的必要条件,信息一体化是信息共享的目的;信息一体化不仅强调通过信息共享加强供应链成员间的协同合作,而且强调共享信息的价值,即这些信息应是影响供应链整体绩效的信息。当今竞争不再是独立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所在的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信息集成是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信息一体化的各环节借助IT技术进行集成,在供应链信息运作机制、信息技术和信息集成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加速物流和资金流的流动,最终提升供应链整体运作的绩效。可见,信息一体化更全面地表达了研究供应链信息的目的。

3 企业供应链信息――体化的概念模型构建

所谓概念模型,是指将现实活动中的信息抽象出来,通过对真实世界涉及的问题域内的事物进行描述而建立的信息模型,具有较强的语义表达能力和简单、清晰、易于理解等优点。以下结合供应链涉及到的信息流的分类和抽象,分析其要素和层次,构建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概念模型。

3.1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要素分析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要素主要包括信息类型、功能效用、信息技术和激励机制。

3.1.1 信息类型 供应链是动态发展的,其业务流程和内外部环境时时刻刻产生各种各样信息,这些信息的有效采集、分析、处理、开发和利用,离不开信息类型的划分。各种信息根据其来源和获取途径,可划分为五种类型,见表1。

3.1.2 功能效用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功能效用是指供应链各个节点的企业利用信息获得的效果。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功能效用具有累积性、间接性和时效性等特征:①累积性,供应链信息的数量增加并非简单相加,而是从业者从最初对供应链各环节直观地认识到运用信息手段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实现供应链的信息从无到有、从浅到深、从少到多,是信息有机累积的结果;②间接性,信息效用的实现,必须以信息促进其他方面价值增加体现出来,如策略信息、隐蔽信息等的功能效用必须借助管理者的决策或知识的转化间接加以反映;③时效性,供应链信息是供应链存在方式和运作状态的反映,客观事物不断变化,与此相对应的供应链信息也不断变化。随着社会进步,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势必要求供应链的信息能够准确地、及时地传达到各个环节,否则功能效用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3.1.3 信息技术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实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作为有效、迅速处理大量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既是推动供应链管理变革的重要力量,又为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提供基础的、统一的、协作的平台,实现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间充分的信息传递和知识共享。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信息技术包括核心技术和支持技术,具体包括识别与采集技术(RFID)、传输与跟踪技术(EDI、GPS、GIS)、存储与分析技术(Data Warehouse、Data Mining)、相关辅助技术(EOS、POS)、Intemet/Imranet/Extranet/VPN等。

3.1.4 激励机制 虽然供应链充分的信息传递和共享能缩短订单满足周期,减小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但下游企业的信息在供应链一体化中的价值远大于上游企业的信息,信息共享对整个供应链绩效的改善更多地体现在上游企业,下游企业收益的增加较小,且共享信息也可能增加各自的经营风险。若缺乏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和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势必影响下游企业主动公开私有信息的积极性。因此,若要有效实现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必须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常用的方法是契约机制和信任机制。供应链契约机制是利用博弈论、运筹学、最优控制理论等原理和模型,基于供应链成员间的物流、资金流,在一定的对称信息和非对称信息的信息结构情况下对各成员企业的决策激励进行均衡,实现各成员企业的个体理性与供应链整体优化相一致的一种激励机制。信任是合作的基础,信任机制是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保障,通过有效机制防止上下游企业的背叛,共同围绕实现双赢或多赢目标,才能使供应链信息一体化持续发展,进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市场竞争能力。

3.2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层次分析

3.2.1 层次的划分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层次可以考虑从三个方面进行划分:①从信息一体化的范围划分,分为企业内部信息一体化和企业外部信息一体化。企业内部信息一体化,是供应链各个企业的内部部门将准确的信息在准确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传递给信息需求者,以便制定生产计划、能力需求计划、原材料需求计划,缩短订单满足周期及减小停工待料、库存太多等损失;企业外部信息的一体化,是协调上游供应商或下游客户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从整体上优化供应链库存成本、提升响应顾客需求速度。②从信息一体化的广度划分,分为宏观层面信息一体化和微观层面信息一体化。前者是指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之间的信息一体化,如图1所示: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互补技能的个体相互作用,形成个体无法达到的共识。此类共识可以是关于过程的,也可以是关于产品创造或事件处理的。协同合作目的是在供应链中生成可见的、易于表达的信息流,以制定精准决策。可见,除订单信息外,需要传递且共享如库存信息、提前期信息和预测信息等更多信息,以便消除隔阂,节约时间和成本,提高运营效率,谋求共同利益。③知识构建。知识构建是一种对知识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结构体系,重点突出人与内容的结合,焦点是构建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关联,而与单个具体应用无关,是通用的、面向基础的、多维的、动态的。同时,知识构建的知识框架嵌入更多的复杂的背景因素,具备人性化、社会化和智能化的特征。知识构建为企业成功获取知识、共享知识、知识交流、知识创新提供有效途径。一旦达到知识构建层次,供应链中的企业及其合作伙伴可以在市场预测、产品设计、供应链规划、物流作业、营销管理等流程上进行有效的知识传递和知识共享,提升协同合作水平,帮助发现新创意或快速开发新产品,最终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

3.2.2 层次间的转化路径分析运用二维分析框架,划分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层次间的不同分类组合,分析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3所示:

图1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广度:宏观层面信息一体化后者是指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各自内部各种活动之间的信息一体化。③从信息一体化的深度划分,如图2所示:

不同层次的供应链信息交换,内容不同,且不可跳跃,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①信息传达。这是一种直接的信息交换状态,它是信息的对称化、信息共享或信息的简单学习,目的是使企业根据需求开展基本运营活动。②协同合作。协同是企业在时刻变动的市场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的需要,是一个共同创造的过程:两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分类组合包括企业内部信息传达、企业内部协同合作、企业内部知识构建、企业外部信息传达、企业外部协同合作、企业外部知识构建6种。若将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视作一个过程,则6者并非孤立,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转化关系。实际上,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内部向外部,返回到起点,螺旋式上升的动态调整过程。基于此认识,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层次间转化的路径可以有两条:A-C-D-A和A-B-C-D-A,且每一条路径在返回A点后位于更高的起点。在第一条路径,企业首先与外界进行简单的信息转移,进而从外部对信息进行整合和知识构建;在第二条路径,企业首先在自身内部进行信息的转移与整合,在不能满足自身战略要求的情况下,才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进而推进信息整合和知识构建。显然,第二条路径比第一条路径增加“企业内部协同合作”和“企业内知识构建”的环节,第二条路径比第一条更具有战略意义。信息一体化过程中的第一次信息整合,发生在企业内,是发掘企业内在潜能的一次尝试,有利于企业认清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的现状和不足,有利于企业与外界协同过程中针对性地克服不足,打造核心竞争力。因此,在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动态调整过程中,应选第二路径为佳。

3.3 概念模型的构建以及要素与层次问的关系

综上所述,将整个供应链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起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概念模型,如图4所示:

该模型主要包括信息一体化的层次和信息一体化的要素两个部分,信息一体化的层次可从范围、广度、深度三方面进行划分:①企业内部信息一体化和企业外部信息一体化;②宏观层面信息传递与共享和微观层面信息传递与共享;③信息传达、协同合作和知识构建。信息一体化的要素包括信息类型、功能效用、信息技术以及激励机制等,其中信息类型是指供应链上存在的信息种类或内容,功能效用是指不同类型的信息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信息技术是指核心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激励机制是指如何有效地保证信息一体化的实现。信息一体化的每一层次均包含信息一体化的四种要素,在不同层次的划分标准下,可以依据不同的信息类型和功能效用,运用相应的信息技术和激励机制,实施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运作。

4 结语

概念模型范文第8篇

关键词:自我概念;shavelson多维度多层次模型;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50-03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认识和评估。人们通过对自己内在、外在特征的认识,处理事情的经验,不断地自我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认识。自我概念具有自我引导、自我解释、自我期望的作用,它影响人们自我理解的方式,自我期望的高度,并对自我实现有强大的预言性。从19世纪开始,自我概念逐渐成为近代人们的课题,而shavelson的多维度多层次模型,已然成为自我概念研究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一、shavelson的多维度多层次模型

(一)shavelson模型提出的教育发展背景

1.社会环境。1945年,二战结束后不久,另一场战争却无声地打响了,这就是以美苏两国为代表的“冷战”,它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美国最大的政治,两个主要大国从此开始不断地全面抗争。特别在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美国政府的压力剧增,发现美国中小学教育远远落后于苏联,从此开始了一连串的教育改革。70年代后期,人们发现中小学学生的知识更加薄弱而开展了“回到基础学科运动”,在这期间内,引发了大量的科学家、心理学家去研究如何更好地教育中小学生,而1976年shavelson的模型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中学教育背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基础教育将重视培养未来的科学家作为最终目标,为美国高科技创新能力做准备。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中学科学教育的理念也有所改变,转向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而如何全面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也就成为了一个热门问题。

(二)shavelson模型的理论渊源

美国研究者shavelson,致力于教育心理学领域,为了提高美国的教育及学生的综合能力,他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自我概念多维度层次模型,并且更为全面地提出了自我概念的定义。

(三)shavelson模型的结构

他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通过经验和对经验的理解而形成的自我知觉,也就是说,自我概念是个体的自我知觉,这种知觉来源于对人际互动、自我属性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体验。他认为自我概念是多维度的,按一定层次组织到一个范畴系统之中,即自我概念是一个有层次有维度的范畴建构,这种建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多维性、组织性、稳定性、发展性、可评价性和区别性[1]。而且shavelson等人认为对自我的知觉是根据个体的实际行为和对这一行为的反应和评价所形成的。

shavelson等人以他们对自我概念的定义为基础,于1976年提出了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多层次理论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一般自我概念(general self-concept)位于最顶层,一般自我概念可分为学业自我概念(academic self-concept)和非学业自我概念(non academic self-concept)。学业自我概念又可分为具体学科的自我概念,比如:数学自我概念、历史自我概念、英语自我概念等;非学业自我概念又可分为社会自我概念、情绪自我概念、身体自我概念。也就是说,具体的行为在最底层,是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础。

(四)shavelson模型的价值

shavelson等人的阶层模型作为自我概念层次研究的大体框架激发了不少研究,而且在这之后所提出的许多关于自我概念的模型均是以此为基础和方向进行改进和完善,虽然这个建立之初的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缺乏实证研究,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它对于自我概念的研究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shavelson模型中国化

(一)优点

1.shavelson等人认为自我概念是多种因素的复杂组合,突破性地在前人所认为的自我概念单维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概念多维度多层次模型。将单维度的研究转为了多维度多层次研究,使自我概念的模型更为具体、清晰。

此模型较之前的模型已有很大改观,不再有太多的抽象概念,而是转为对个体具体行为的分析,它使很多研究者认识到自我概念是一个多维度的、有组织结构的稳定模型,它由多个侧面组成,由每个侧面反映一个特殊的自我参照系统,多个侧面共同构成总的自我概念,因此对自我概念的考察可从多个侧面分别进行,也可在总体上进行。这对中国中学生的自我概念研究指明了方向,可以从中学生的各个侧面或者是总体上进行研究,明白对于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影响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更加具体地提高中学生自我概念的策略。

2.shavelson等人认为自我概念因个人经验与互动对象的不同而分类不同。由于学校生活是每个人在青少年阶段非常重要的经验来源,学习又是此时的生活重心,因此,该模型将自我概念从一般自我概念分解为学业与非学业自我概念,学业自我概念依学科细分为英语、历史、数学、科学自我概念。shavelson模型是第一个用学业、非学业的标准将自我概念划分的模型,真正地把自我概念与中学生的学业成绩联系起来,这种划分标准为后续自我概念的分类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价值。对于中国国情而言,目前学业自我概念的提升是提高学生自我概念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可以借鉴shavelson模型第一层的分类标准。

概念模型范文第9篇

一、顾客价值理论研究评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顾客价值(customer value,CV)就成为许多学者和企业家共同关注的焦点领域。Woodroff(1997)指出顾客价值(CV)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新来源,Gronroos(1997)认为企业给顾客提供优异顾客价值的能力是20世纪90年代最成功的战略之一。Kenichi Ohmae(1988)强调,战略的本质在于为顾客创造价值,而非在产品市场上战胜对手。但是,什么是顾客价值?这个概念还需进一步厘清。

关于顾客价值的定义,学术界主要有两个观点。一种观点是从顾客的视角来理解顾客价值,认为顾客价值是指顾客所感知的企业为其创造或提供的价值,即顾客感知价值,它由顾客决定,而非企业决定。另一种是从企业的视角来理解顾客价值,认为顾客价值是顾客为企业创造或提供的价值,即顾客资产价值,它包括顾客购买公司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支付,还包括顾客对公司的其他贡献,比如顾客对产品和公司的宣传、顾客对产品研发的帮助等。也就是说,关于顾客价值,有两种顾客价值观,顾客感知价值观和顾客资产价值观。显然,这两个顾客价值观的内涵是截然相反的。因此必须清楚顾客价值的具体内涵和定义。

国内外有很多学者持顾客感知价值观,认为顾客价值实际就是顾客感知价值(Customer Perceived Value,CPV)。Butz和 Goodstein(1996)认为,在顾客使用了公司提供的产品后,我们建立了顾客与产品之间的情感联系,并发现产品为顾客提供了附加价值。波特(Porter,1997)把顾客价值定义为买方感知性能与购买成本的一种权衡。Woodruff(1997) 的研究认为,消费者价值就是“某种客户关系给消费者所创造的价值”,顾客价值是顾客感知到的对产品属性、属性偏好以及由使用而产生的可能对顾客的目标或目的的实现起阻碍或促进作用的结果的偏好和评价。该定义从如何看待价值的经验研究的角度研究了顾客价值,而且融合了渴望价值和实收价值,并且强调了价值来源于顾客的感知和评价,同时也把顾客价值与使用情景以及和目标导向的顾客对产品的使用体验相联系。Kenichi Ohmae(1988)强调,战略的本质在于为顾客创造价值,而非在产品市场上战胜对手。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2003)把顾客价值定义为总顾客价值与总顾客成本之差,其中总顾客价值指顾客期望从某一特定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一组利益,总顾客成本则指在评估、获得和使用该产品或服务时而引起的顾客的预计费用。Ravald and Gronroos(1996)、Christopher(1997)、Parasuraman(1997,2000)等人认为,在企业为顾客设计、创造、提供价值时应该从顾客导向出发,把顾客对价值的感知作为决定因素。顾客价值是由顾客而不是供应企业决定的,顾客价值实际上是顾客感知价值(Customer Perceived Value,CPV)。

也有部分国内外的学者持顾客资产价值观,认为顾客价值是顾客为企业创造或提供的价值,即顾客资产价值。还有很多国内外的学者往往没有严格区分顾客视角和企业视角的顾客价值,甚至把顾客资产价值与顾客感知价值混为一谈。

相比较而言,顾客感知价值观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认同。国内学者基本上都认同“顾客感知价值观”。杨龙、王永贵(2002),王乃静,杜涛(2004)提出“顾客价值的核心是顾客感知价值,即在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之间的权衡”。并且,荆冰彬、齐二石、敬春菊(2001)通过定量分析,首次构造了顾客价值(其实是顾客感知价值)的数学表达式。绝大多数的国外营销学者都认同顾客感知价值观。国外学者基于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解,普遍根据效用价值论来理解顾客价值,即把顾客价值等同于顾客得到的效用。

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对顾客价值的理解和界定不同。有企业角度的顾客价值,也有顾客角度的顾客价值;有顾客感知价值观,也有顾客资产价值观。不仅企业界和学术界对顾客价值的理解和界定不同,而且在学术界不同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

二、顾客价值理论的概念模型

如前所述,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对顾客价值的理解和界定不同。这就为学术界内部的学术界交流以及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沟通设置了很大的障碍。有鉴于此,笔者在较充分的对企业进行调研和对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顾客价值理论的概念模型。在此概念模型中,提出有关顾客价值理论的十个概念。它们是顾客期望价值、顾客预期价值、企业意图价值、企业设计价值、顾客决策价值、顾客感知利得、顾客感知成本、顾客感知价值剩余、顾客满意价值、顾客感知价值,并详尽论及它们之间关系和对企业营销的启示。希冀此顾客价值理论概念模型能为从事顾客价值理论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个研究的平台和理论基础,同时也希望它能为企业界的营销人员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启示。

1.顾客期望价值(customer expecting value,CEV)

顾客期望价值(CEV)是指顾客理想中的对产品或服务需求以及要求,或者说主要是存在于顾客头脑中的对现有产品或者新产品的一种理想化的要求。顾客期望价值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变量。某种产品或服务的顾客期待价值愈高,说明其缺失状态愈严重,顾客获取满足的愿望愈强烈,对该顾客来说,该产品或服务显得愈重要,顾客愈有可能选择购买或优先购买,甚至不惜代价。

2.顾客预期价值(customer anticipating value,CAV)

当产品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顾客会在购买和使用之前,首先基于这些产品的性能满足自己目标的程度,对产品进行评价,形成预期价值。顾客预期价值(CAV)和顾客期望价值(CEV)是不同的,因为市场中没有任何产品是可以做到百分百的满足顾客期望的,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有些差距的。因此,顾客在购买产品的时候,只能从市场上选择他认为最能满足自己期望价值的产品,换句话说,顾客不得不在期望价值和在对市场中已经出现的产品或服务的感知到的价值之间做出妥协。妥协的程度越小,厂家成功赢得顾客的机会就越大。

3.企业意图价值(enterprise intention value, EIV)

在产品投放的初期,厂家对顾客期望价值(即:要提供什么样的价值给顾客)可能只有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厂家对顾客期望价值的判断主要取决于厂家自身的策略、实力、拥有的资源以及对顾客需要的感知。这是厂家对顾客期望价值的主观认识,在本文模型中,一般称这种价值为“意图价值”。也就是厂家认为的“顾客需要什么,顾客的偏好是什么”。企业会通过市场调查,取得顾客期望价值的信息,尽力把这种价值和顾客的偏好相结合。但是在这两个价值之间,将很有可能存在偏差,这种偏差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厂家和顾客的信息不对称所致,主要是厂家对顾客心理和需求的信息掌握不足造成的,厂家由于对自身策略把握不准以及市场营销能力的不足而定位于错误的顾客需要。对此,文章的第五部分会专门论述和实证。

4.企业设计价值(enterprise design value, EDV)

企业设计价值(EDV),是在产品或服务供应商的构想中将要提供给顾客的一种效用或价值,或者指供应商根据前期的研发设计已经制造出来的但还需要通过市场传递给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所包含的效用或价值(即一种还没有实现的价值)。这是从供应角度给出的一种衡量。因此可以看成是一种目的在于满足顾客期望价值的计划供给量或潜在供给量。企业设计价值(EDV)明显反映了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主体的特征。

5.顾客决策价值(decisive customer value, DCV)

顾客决策价值(Decisive Customer Value,DCV ),是指顾客在实际购买和消费之前,在顾客预期价值和顾客预期成本之间进行权衡比较得出的一种价值余额。DCV反映顾客对于某种产品或服务是否物有所值的预先评价。顾客决策价值作为顾客决定是否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主要的参考标准和决策依据。

顾客决策价值(DCV)=顾客预期价值-顾客预期成本

=CAV- CAC

顾客决策价值(DCV)概念的理论意义在于,从价值角度为分析和解释消费行为提供一个有力的工具。顾客期望价值决定顾客的购买意向或消费决策的初始发生,而顾客决策价值则影响着消费决策形成的数量和消费行为的最终实现。

6.顾客感知利得 (customer perceived profit, CPP)

顾客感知利得(CPP),也称顾客感知收益,它指顾客在交易中或通过消费实际感觉到的物质收益和精神收益的总和,因此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一个事后的综合评价量。对同一个顾客来说,顾客感知利得的驱动因素与顾客期望价值的驱动因素应该相同,它反映顾客对于包含着质量、品种、价格、服务、信誉、速度等要素的产品或服务的综合满意程度,具体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等。

7.顾客感知成本(customer perceived cost, CPC)

顾客感知成本(CPC),也称顾客感知利失,指的是顾客在实际消费过程中感觉到的支出总和,是顾客在消费产品或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涉及的时间、金钱、体力、精力、心理等成本的总和,而不仅仅指顾客实际支付的商品价格。

CPP与CPC曲线受企业所在具体的行业、市场结构的特征、产品的生命周期阶段、顾客本身特点等许多因素影响。一般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多样化顾客需求的满足,顾客感知价值CPP会逐渐趋于增加,而CPC会逐渐趋于下降。

8.顾客感知价值(customer perceived value, CPV)

顾客感知价值(customer perceived value, CPV)是顾客在购买和消费企业提品和服务后对其感知收益(顾客感知利得)和顾客感知成本(顾客感知利失)之差。顾客感知价值是顾客对于企业产品或服务是否物有所值的事后评价,这是一个心理上的价值判断。

顾客感知价值(CPV)=顾客感知收益-顾客感知成本

=顾客感知利得-顾客感知利失

=CPP-CPC

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决策价值的区别主要在于:顾客决策价值(DCV)等于顾客预期价值和顾客预期成本之差,是一种顾客在购买和消费产品或服务时的事前价值感知,是影响消费决策的重要变量;而顾客感知价值(CPV)是顾客感知收益(顾客感知利得)和顾客感知成本(顾客感知利失)之差,是顾客消费和使用产品或服务后的事后对价值的一个主观评价,它是影响顾客满意的重要因素。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决策价值虽有事前事后之分,但从动态的消费序列来看,两者存在互动关系,互为因果。

一般来说,在长期的顾客关系中,顾客期望价值CEV和顾客预期价值(CAV)是不断变化的并且可以预期它呈上升趋势。企业设计价值EDV随着经济和企业的发展而逐渐提升的,但提升(或增长)的速度越来越慢。EDV与CEV之间的差值一般会随着经济和企业的发展而逐渐减小。

9.顾客满意价值(customer satisfaction value, CSV)顾客感知价值

顾客满意价值(customer satisfaction value, CSV)是指顾客对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决策价值的比较和衡量的结果。

CSV=顾客感知价值-顾客决策价值

=CPV-DCV

=( CPP CPC)-( CAV-CAC)

顾客满意价值(CSV)直接决定了顾客是否满意及满意程度的高低,并对后期的消费决策产生修正和调整之效。

10.顾客感知价值剩余(customer perceived surplus value, CPSV)

顾客感知价值剩余(customer perceived surplus value, CPSV)是指顾客感知价值(CPV)与顾客预期价值之差。顾客感知价值剩余是一个顾客主观上对于企业产品或服务价值评价的心理感觉,是一个类似于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概念。

顾客感知价值剩余=顾客感知价值-顾客预期价值

=顾客感知利得-顾客感知成本-顾客预期价值

=CPV-CAV=CPP-CPC -CAV

概念模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技术情报 技术竞争情报 竞争情报系统 技术情报系统 概念模型

[分类号]G359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向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在此大背景下,以外部环境监视和竞争对手跟踪为主要内容的技术竞争情报工作也日益为企业所重视。有效地开展企业技术竞争情报工作,仅靠上一套软件或设几个情报员是不行的,必须有与之配套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方法工具。为此,本文以我国企业如何建立技术竞争情报工作体系为研究主题,探讨企业技术竞争情报系统(Competitive Technical Intelligence system,简称CTIS)的构建,以期对实践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

1 引言

技术竞争情报是指能给组织的竞争地位带来重大影响的外部科学或技术的威胁、机会或发展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获取、监控、分析、前瞻和预警过程,是竞争情报理论和方法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竞争情报可进一步细分为竞争对手/客户/合作伙伴情报、市场情报和技术情报三种类型。技术竞争情报是这三类情报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个交集。按照分形理论,分形系统在形态(结构)或信息、功能、时间等方面具有自相似性。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竞争情报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分形结构,系统与组成部分之间具有自相似性。正因如此,技术竞争情报系统可视为竞争情报系统的子系统,竞争情报系统的一切特点都同样适用于技术竞争情报系统。

对于竞争情报系统的概念和模型,以包昌火研究员为代表的国内学者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他认为,竞争情报系统(Competitive Intelligenee System,CIS)是以人的智能为主导、信息网络为手段、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机结合的竞争战略决策支持和咨询系统。竞争情报系统由一个竞争情报中心,组织、信息和人际三大网络,搜集、分析和服务三个系统和环境监视、市场预警、对手分析、技术跟踪、策略制定和信息安全六大功能组成。本文提出的技术竞争情报系统的概念模型,即以此为研究起点。之所以将技术竞争情报系统作为独立的研究主题,源于以下三点理由:①企业对CTIS有非常迫切的需要,国外在此领域已出现了一些成功案例;②尽管CTIS是CIS的一部分,但从研究内容而言,应属于技术管理的范畴,与属于战略管理范畴的CIS相比较,具有显著的独特性;③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的检索,我国有关CTI的研究文献有52篇,有关CIS的研究文献有1000余篇,而有关CTIS的研究文献则是0篇。

本文将从技术竞争情报系统的定义、目标和任务、结构、功能和流程、方法和工具、工作模式几个方面构建企业CTIS的概念模型。

2 企业CTIS的定义、目标和任务

2.1企业CTIS定义

将CIS的定义延伸到CTIS,笔者认为,企业CTIS应是以人的智能为主导,以组织网络、信息网络、人际网络为手段,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以技术扫描、监测、预测和评价为工作模式的人机结合的技术竞争战略决策支持和咨询系统。

2.2企业CTIS目标和任务

企业CTIS的最终目标是增强企业竞争力,这是通过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所需的技术竞争情报而实现的。满足企业决策者的技术竞争情报需求就是企业CTIS的根本任务。

企业CTIS的任务是服务于战略、战术和操作三个层面的技术决策。战略CTI以提供宏观技术竞争情报为主,主要以企业CEO、CTO、研发经理等为服务对象;战术CTI以提业或企业水平的技术竞争情报为主,主要以研发部门或项目主管为服务对象;操作CTI以提供计划或项目水平的技术竞争情报为主,主要以研发人员为服务对象。

3 企业CTIS的结构、流程和功能

国外一些学者对企业技术情报系统(Technology Intelligence system,TIS)的结构、功能和流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尽管这些研究没有冠以CTIS的名称,但其实质与CTIS是一致的,因此本文将其等同于CTIS。现将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对比分析如下:

2004年,瑞士(苏黎士)联邦技术研究所企业科学、术和创新管理中心的Pascal Savioz提出了一套建立在波特价值链模型基础上的企业TIS结构模型。其直接活动及即技术情报流程,包括形成信息需求、信息搜集、信息分析、信息传递和信息应用五个环节;间接活动包括技术情报管理、技术情报使命/目标、技术情报结构、技术情报工具(方法和基础设施)四项内容,最终目标是改进决策。

同年,Lichtenthaler以25个跨国公司为对象,观察到了三种类型的TIS组织结构:第一类设立了正式的技术情报部门或专门的技术情报职位;第二类为项目制的组织结构,开展了针对某一主题、持续一定时间的技术情报项目;第三类公司鼓励开展了非正式的技术情报过程。

2004年,德国亚琛大学技术和创新管理系的Schroder提出了建立技术情报系统的两种方式:一种以信息技术作为驱动;另一种则以人作为驱动。技术驱动的TIS,主要依靠传统的技术预测、文献计量和专利分析方法;而人驱动的TIS,则主要依赖公司的雇员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以及专家的智慧。

2006年,英国剑桥大学的C.I.V.Kerr等人构建了一个支持技术情报系统的建立和运作的、由框架层、系统层和流程层三个层面构成的技术情报概念模型。框架层界定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即信息源输入到TIS系统,经过处理和分析,满足用户的情报需求,并最终用于决策支持的过程;系统层提供了挖掘、监测、扫描和捕获四种系统的工作模式;流程层则由协调、搜索、过滤、分析、形成文档和传递六阶段操作循环构成。

对比这四种研究,Savioz和Kerr都提出了CTIS的整体模型,对CTIS的结构和流程都进行了阐述,区别在于前者以波特价值链理论为指导,以价值活动分解为基础;后者则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以系统集成分析为基础,因此从提出的CTIS模型来看各有千秋。Schrsder的观点则体现了建立CTIS的早期指导思想,即要么以人主导,要么以机器为主导,人机结合的思想还没有出现。Lichtenthaler的研究仅涉及CTIS的组织结构。因此,这后两种研究都没有提出CTIS的整体模

型。

本文在借鉴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企业可采取的CTIS结构、功能和流程框架。

3.1企业CTIS结构

企业CTIS是建立在组织网络、信息网络和人际网络三大网络之上的人机结合系统。

3.1.1总体结构 企业CTIS的总体结构包括组织、信息和人际三大网络、技术扫描、监测、预测和评价四大工作模式和环境监视、市场预警、技术跟踪、对手分析、策略制定和信息安全六大功能,如图1所示:

3.1.2组织网络 组织网络是指企业开展CTI工作所采用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它是CTIS的组织保障和基础,信息网络要靠组织网络的结构与人员来实现。组织网络中应当有信息搜集人员、情报分析人员、信息技术人员和项目负责人。组织网络可采用集中式、分散式和混合式三种类型。

3.1.3 信息网络 信息网络是由企业内外部信息源构成的信息搜集网络以及信息在企业内部的分析和服务网络。信息网络的实现与组织网络和人际网络息息相关。信息网络是企业CTIS运作的核心网络。

3.1.4人际网络完善的人际网络是搜集、分析情报的有效机制,同时也是提供情报服务的最好手段与途径之一。人际网络可分为企业内部的信息员网络和企业外部的人际网络两大部分。技术看门人网络和外部专家网络是CTIS中最为重要的两大人际网络。

内部技术看门人网络。技术看门人是从公司内部聘用的兼职信息员,他们通常具有某一技术领域的专长,并愿意通过参加会议,阅读文献等获得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同时在公司内部和外部也有紧密的人际情报网络。

技术看门人负责监视某一专题领域的最新进展,协调外部专家的意见,进行信息评价(解释,提升,确定优先级),参与态势分析,并将结果作为建议提交给情报报告。此外他们还会参与内网相关网页内容的准备和维护。

外部专家网络。外部专家通常是指来自企业、行业协会和大学的专家。建立外部专家网络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外部知识库,每当有技术情报需求时可以迅速地向这些外部专家寻求帮助和解答。因此要建立一个外部专家数据库,记录下每个外部专家的姓名、技术领域专长以及联系方式。

3.2企业CTIS流程

流程层关注的是使技术情报系统得以运作的必备流程。CTIS的流程一般是由规划、搜集、分析、传递、应用和评价六个阶段构成的操作循环。在实际工作中,CTIS流程应和组织结构一起整合到所支持的业务流程中去。

借鉴国外实证研究的成果,我国企业在CTIS流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①应将CTIS流程整合到战略技术管理的决策和规划流程,成为技术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过程;②应将CTIS视为具有分布式结构的知识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孤立的情报结点;③要将高级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底层管理者全部整合到CTIS流程中来;④技术情报专家应在CTIS流程中发挥协调作用;⑤应将CTI看成是一个流程而非一个正式的部门,这样CTI就会成为促进组织学习的工具,而不仅仅是服务于高层管理者情报需求的业务单位。

3.3企业CTIS功能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六大功能,即环境监视、市场预警、技术跟踪、对手分析、策略制定和信息安全也是CTIS的功能。因为从CTI的定义来看,就已经包含了外部环境的监视、跟踪、预警、对手分析和策略制定之意。对于信息安全,即商业秘密保护和反情报的功能,CTIS也必不可少,因为任何情报系统都是兼具主动出击和被动防御的功能的。限于篇幅,这部分内容恕不详述。

4 企业CTIS方法和工具

企业CTIS中离不开方法和工具的支撑。这里的方法一般包括信息搜集方法、情报分析方法,而主要在于情报分析方法,因为将信息转化为情报通常离不开情报分析方法的支持。工具通常是指CTIS所需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应的软件。

4.1方法

笔者按照分析方法的来源,将技术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划分为战略和竞争分析方法、技术创新管理方法、基于文献的分析方法和创意开发方法四种类型,如表1所示:

4.2工具

作为人机结合的系统,CTIS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多数企业的CTIS的建设都是建立在企业的IT平台之上,以现有的信息系统为基础,建立竞争情报数据库(知识库),并提供基于Intranet的Web信息服务。

国内外大型企业的CTIS多建立在Lotus Notes群件之上,提供信息的上传、共享和下载服务。一些企业采用专利分析、文本挖掘、商业智能等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软件来辅助进行情报分析。

5 企业CTIS工作模式

企业CTIS的工作模式通常由企业CTIS的目标和任务所决定,而且企业所处行业、采用的商业模式、技术在企业的重要性以及研发水平都会对企业CTIS的工作模式产生影响。

笔者认为,作为一项情报活动,CTI工作必定要经过扫描、监视、预测和评价四个阶段,因此提出将技术扫描(scanning)、技术监测(Scouting/Monitoring/Watc-hing)、技术预测(Forecast)和技术评价(Assess)作为CTIS的四种工作模式。尽管这些术语在各领域使用的比较广泛,每个领域有其特指的含义,本文只将其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扫描、监测、预测和评价来使用。

5.1技术扫描

技术扫描是事先没有明确目标的持续过程,目的就是对尚处于企业视线之外的技术领域进行非系统扫描,避免出现盲点。

技术扫描关注外部技术开发释放出的弱信号,依赖于正式和非正式的信息网络,特别是专家网络,主要服务于创意开发、概念和定义的形成阶段。

技术扫描流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①准备。确定要扫描的范围,并制定日程表,对扫描人员结构、分工、时间进度和资源使用等作出规划和安排。②观察探索技术前沿。扫描人员应将他们的观察结果记录到CTIS,供所有扫描人员和决策者参考,同时也避免其他扫描人员的重复劳动。③解释。寻找能够表征技术将出现的重大进展的里程碑技术。④评价。使用里程碑技术列表确定技术潜力,并重新审视公司自身的技术基础和核心竞争力。

德国电信曾开展过他们称之为技术雷达的技术扫描项目。他们建立了一个分布在全球范围内的类似于神经网络的技术扫描者网络,该网络由分布在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全职和兼职技术扫描人员和技术专家构成。

5.2技术监测

技术监测是对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系统研究,以科学技术信息、数据分析为基础,以数据挖掘(data mining)、信息萃取(information extraction)、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和数据可视化技术(data visualization)等信息科学前沿技术为手段,综合集成各方面专家的战略性智力,对科

学技术活动进行动态监视、测量、分析及评估的方法,其目标是为技术管理及决策提供动态、准确地科学技术发展状态,从而把握技术机会,降低风险、提高效率技术监测的假设条件是技术的变革可以通过相关技术或社会经济内容的一些变化得到预示。因此从环境中识别出一些信号,然后分析它们,得到技术预测和规划的有用信息。早期的技术监测主要是定性的研究,随着电子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数据库的资源迅猛发展,对这些数据资源利用的不足日益显现出来。

技术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某科学研究领域或专项技术的国内外研发现状;②该科学研究领域或专项技术的国内外专利、产品、商业开发及产业远景分析;③本组织研发重点、目标和竞争情报、技术机会分析。技术监测的主要任务是识别出某科学研究领域或专项技术的国内外研发现状;该科学研究领域或专项技术的国内外专利、产品、商业开发及产业远景分析;本单位研发重点、目标和竞争情报等。

技术监测的步骤包括数据准备、数据挖掘和分析、知识表示。

在技术监测中,很重要的是洞悉和传达数据所表示的含义,即监测者必须为用户展示数据所隐含的关系和意义。

可视化数据挖掘可以观察、操纵、查找、漫游、探索、筛选、发现和理解信息,而且还可以和大量的信息进行快速和有效的交流,以便于发现隐藏在数据和信息背后的含义。

5.3技术预测

技术监测之后则该进行技术预测。技术预测是以技术监测获得的历史数据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对具体技术的发展情况做出推测,以便于企业根据预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战略和计划。一般流程如图2所示:

建立在技术监测基础上的技术预测,意即图2中所示的流程中虚线框起的部分已经完成,所以可以直接进入到分析资料阶段。可采用的预测方法都已包含在本文的CTIS方法一节中,这里不再赘述。

5.4技术评价

这里的技术评价是指给出某项技术具体的评价结论,以便于决策者从诸多备选技术中做出选择。

建立在技术扫描、监测和预测基础上的技术评价,因为已经进行了广泛的情报搜集和分析,所以就直接进入到根据评价目的、准则等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选择评价方法阶段。之后进行技术影响识别、评估,最后进行总体评价。技术评价的结论要记录到CTIS以备决策者使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是常用的技术评价方法。

技术扫描、监测、预测和评价这四种CTIS工作模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预测和评价要以扫描和监测所得到的数据和信息为依据,扫描、监测的目标选择也要基于预测和评价所得到的结论。

6 结语

上一篇:视频课件范文 下一篇:功率因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