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8:51:19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Lakoff和Johnson用源域到目标域来说明两个领域互动关系的方向性,同时把这两个领域之间的这种带有方向性的互动称为“跨域映射”,即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源域通常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而目标域一般是人们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概念。按照DanielRigney《隐喻社会》(2001)一书的概念隐喻理论模式,将概念隐喻分成包括“人生是旅途,社会是生命体系、机器、商场、战场、剧场、游戏、法律体系”等内在的概念隐喻体系,然后将以上概念隐喻体系模式细分为诸多隐喻用法类型。比如,我们用“生命体系”“、机器”“、商场”“、战场”“、剧场”“、游戏”、“法律体系”这些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即源域,去认识、理解“社会”这个未知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即目标域。这些映射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植根于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经验,是人类思维、认知的重要方式。

2概念隐喻理论对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概念隐喻理论给语言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到英语词汇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同时也是英语教学的需要。

2.1利用概念隐喻重视基本词汇及其隐喻意义的教学。

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调查,绝大部分的喻体词不仅都是实体性概念的词,而且是生活中人们与周围世界互相作用最直接、最基本的、词性简单、音节较少、习得容易的常用词汇。这些基本范畴词汇对应于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词汇,也正是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基础。当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们并不是无止境地创造新的词语,而是将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认识的具体事物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利用已知事物来思考、表达新的概念,于是产生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投射。在词义的变化过程中,隐喻起着主要的构建作用,它直接导致语言新颖性的产生,间接导致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词汇教学的难点之一是一词多义的存在,学生很难把一个词汇的所有意义完整的联系在一起。因此,概念隐喻对学习多义词有重要意义。例如key“钥匙”(源域)通过人们的相似性联想投射到目标域上,从而出现“开关”、“按键”、“答案”“、关键”“、粗糙表面”等含义。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能积极使用的词汇数量有限,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阐明基本词汇的重要性,讲解每个基本范畴词的基本意思外,还要让学生领会词汇不同意义间的联系,鼓励学生利用隐喻思维进行联想,使词义范畴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既有特点又彼此相连的整体,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和能力,在此基础上扩大学生词汇量,提高词汇水平和学习效率。可以说,概念隐喻理论的运用为教师深层次讲解多义词提供了一条便捷而且符合认识规律的途径。

2.2利用概念隐喻扩展词语的内涵。

英语中复合词的构成方式主要有词性的转化、词的派生、词的合成。有些词既可以做名词,又可以做动词,还可以做形容词,词性的变化也是高职学生词汇学习的一大难题,常阻碍学生对句子甚至对篇章的理解,而使用隐喻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名词经过隐喻化表示动作,比如bloom是一个表示实体的名词,意为“花”,在“Thechildrenhadbloomedduringtheirstayonthefarm.(孩子们留在农场期间健康活泼有生气。)”中被隐喻化为动词,意识是“变得健康或快活、自信”。此外,在高职英语中,派生词占据相当大的一部分。比如前缀pre-表示“前”,post-表示“后”,在wa(r战争)前面加上pre-,构成prewar(战前的),而加上post-,变构成postwa(r战后的)。这样一解释,浅显易懂,印象深刻。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地应用隐喻思维能力,以发展学生的联想记忆能力,提高学生的词汇记忆。

2.3通过概念隐喻理解语言的运用。

在英汉语言表述中,许多概念隐喻极为相近。比如都以狐狸比喻狡猾,以钢铁比喻坚强;在表达抽象的“时间”概念时都选择“金钱”这一概念进行映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而是深入到思维层次,更有效率的理解词汇的意义。但是,汉、英民族分属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必然受制于各自的文化。挖掘和对比英、汉中的隐喻现象,就会发现各自在隐喻上的文化差异性。比较典型的例子是“dog”在英语中备受宠爱,多为褒义,如“aluckydog”,“Lovemelovemydog.”;但汉语里的“狗”多少带有些贬义,如“走狗”“,哈巴狗”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使学生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理解偏差和语用失误,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减少母语文化的负迁移,有利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有意识地学习和掌握英汉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概念隐喻,对英语词汇学习有重要意义。

3结束语

高职英语教学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注重实用原则。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弥补了传统英语教学方法的不足,不仅重视基本词汇的学习,还有助于学生理解隐喻在创造新词新义中的作用,更好地记忆基本词汇中的一词多义以及复合词。同时,加强隐喻的跨文化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化差异、提高教学整体质量。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概念隐喻隐喻理论英语写作

Abstract:Metaphorisnotonlyarhetoricdevice,butamatterofthoughtandaction.ThepaperattemptstoapplytheconceptualmetaphortheorytotheteachingofEnglishwritingandfurtherproposesthatimportancebeattachedtodevelopingstudents’metaphoricalthinkinginEnglishwriting.

Keywords:conceptualmetaphor;metaphoricalthinking;Englishwriting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起始于Lakoff&Johnson的《MetaphorsWeLiveBy》一书。他们在书中表明: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语言里,也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1]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隐喻的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domain)和靶域(targetdomain)。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ing)到靶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2]概念隐喻理论还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和隐喻语言(metaphoricalexpression)的区别。前者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后者是概念隐喻的具体隐喻表达式,例如:

例1.Weareatacrossroad.

例2.Therelationshipisn’tgoinganywhere.

例3.Ourrelationshipisoffthetrack.

例4.Theirmarriageisontherocks.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这里只有一个隐喻:LOVEISAJOURNEY,上述这些例子都是该隐喻在语言上的具体表达式。

概念隐喻理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隐喻的本质,也给语言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文拟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探讨隐喻在英语写作中遣词、造句、谋篇的功能,并指出隐喻思维对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为写作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二、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念隐喻与词汇学习

在写作中,词汇居于核心地位。不管是句子层次的语言现象还是语篇层次的语言现象,都离不开词的理解和运用。传统词汇学习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词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视了对词语的认知和理解。词汇不仅有其所指意义,也有其转指意义,而且,词汇表层意义与其深层内涵都是语言认知的产物。由于大多数学习者不是从认知的角度来学习词汇,而是采用死记硬背方法,不能真正理解词汇的内涵。通过概念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词汇,不仅有利于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有效地利用该词语的隐喻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我们借助方位隐喻来理解介词的学习。人们可以将通过身体体验获得的“上——下,前——后,高——低,深——浅,中心——边缘”等具体空间概念投射于时间、情绪、身体状况、数量、质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在方位隐喻中,“up-down”概念的隐喻运用最为广泛。最初,“上”概念(up)和“下”概念(down)都是纯空间概念。Up的基本意义最“向上,由低往高”;down的基本意义为“向下,由高往低”。英汉语言经过反复的运用与发展,“up-down”都以原来的空间意义为核心,产生了“

HAPPINESSISUP,SADNESSISDOWN;MOREISUP,LESSISDOWN;HIGHSTATUSISUP,LOWSTATUSISDOWN”等方位隐喻来表达对社会地位和人的情绪的认识。在这些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可以拓展丰富的隐喻表达式,进一步深化对“up”概念和“down”概念的隐喻理解,如:“Iamfeelingup.”,“Pricesaregoingup”,“Thetemperaturehasgonedown.”,“Benicetopeopleonyourwayup,becauseyouwillmeetthemonyourwaydown.”等。由此可见,通过概念隐喻理论来理解介词,能掌握更丰富的词汇意义,增强学生隐喻能力,提高写作的多样性。

其次,由于隐喻是一种映射,其实质是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3]因此人们总是会参照他们所熟知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词汇表达上,人们往往运用谈论一个概念的各个方面的词语来谈论另一个概念。例如:提到概念“argument”,我们有概念隐喻“

ARGUMENTISABUILDING;ARGUMENTISWAR”,“argument”为较抽象的概念,而“building”,“war”是人们较熟悉的概念。在讲“building”这个概念时,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和“建筑物”有关的词汇“solidbuilding,frameworkofabuilding,constructabuilding,collapse,thegroundwork”;而在谈到“war”这个概念时,又可以联想到跟“战争”有关的词汇“thefiercewar,attacktheenemy,winthewar,bedefeatedinthewar”。在这两个概念隐喻中,人们可以通过熟悉的概念来理解“argument”这个概念的内涵。用于谈论“building”,“war”的词汇大部分都可以用来谈论“argument”,因而可以创造出如下句子:

例5.We’vegottheframeworkforasolidargument.

例6.Ifyoudon’tsupportyourargumentwithsolidfacts,thewholethingwillcollapse.

例7.Withinthegroundworkyou’vegot,youcanconstructaprettystrongargument.

例8.Heattackedmyargumentfiercely.

例9.Joesparednopainstodefendhisargument.

例10.Joewontheargumentwithher.

例11.Joewasdefeatedintheargument.

又如:“IDEASAREFOOD”这一概念隐喻通过“food”来理解“ideas”,其作者向我们展示了“ideas”的丰富内涵。如果想知道“food”和“ideas”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恐怕谁也拿不出一套完整的答案,但是关于“food”我们可以表达如下:

例12.Foodcanbedigested.

例13.Foodcanbeswallowedordevoured

例14.Foodcanbenourishing.

例15.Foodcanbespoon-fed.

然后,利用“food”这一概念所派生的词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写出下列的句子:

例16.Davidhasahardtimeswallowingnewideas.Hehastostewthemoverfordays.

例17.Wedon’tneedtospoon-feedourstudents.

例18.Hedevoursthebook.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通过概念映射原理,可以使学生更为轻松地掌握较为抽象概念方面的一系列词汇,从而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词汇框架,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更为准确自如地选词表意。

(二)概念隐喻与句式表达多样性

“仅仅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4]这句话说明了语言表达多样性的重要性。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对句法运用多样性程度是需要训练的,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多维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写作是和思维同步进行的,学习写作就是学习思考。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恰恰是从思维的角度认知世界,以人的已知的具体经验去映射未知的抽象的领域,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如“视野是容器”(VISUALFIELDSARECONTAINERS)这一基本概念隐喻衍生出的隐喻式语言表达是多种多样的:Theshipiscomingintoview,Ihavehiminsight,he’soutofsightnow,that’sinthecenterofmyfieldofvision等。而在表达同一概念时的概念隐喻也是多样的,“idea”这一概念,就有如下概念隐喻:IDEASAREFOOD,IDEASAREPEOPLE,IDEASAREPLANTS,IDEASAREPRODUCTS,IDEASARECOMMODITIES,IDEASARERESOURCE,IDEASAREMONEY,IDEASAREFASHION,每一个概念隐喻都可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隐喻表达式,这也为写作中语言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从而使语言更生动、自然。

此外,概念隐喻为学生在写作时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有着重要的认知作用,它为我们在不同范畴的事物之间架起联想的桥梁,赋予我们一种灵敏的触觉,使我们感知不同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征的联系。因而,根据创新度,在写作中可以采用不同的隐喻式表达,例如:

例19.Joanknewthatsurgerywasaverydangerousoption.Thestakeswerehigh.Nevertheless,Joandecidedtotakeherchancesandhavetheoperation.

例20.Joanknewthatsurgerywasaverydangerousoption.Shecouldloseitall.Nevertheless,Joandecidedtoanteupandhavetheoperation.

例句19和20是基于“LIFEISAGAMBLINGGAME”所构建的隐喻表达。第一句是常规隐喻表达,常规隐喻是那些建构我们文化的普遍概念系统并反映在日常语言中的隐喻;第二句是新隐喻表达,新隐喻是对常规隐喻的扩展应用,很多新隐喻是人们创新思维的结果。因此,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我们既可采用常规隐喻表达,也可创新思维,采用新隐喻。

(三)概念隐喻与语篇连贯

语篇连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文章在内容上的连贯(coherence),二是指表达上的连贯。一个连贯的语篇应该是让听话人或读者在理解时能够推导出语句的各种关系,重新构建说话人或作者的目的或意图。篇章连贯是在概念的层次上实现的,而概念隐喻本身也是一种概念,因此它可以帮助实现连贯。

概念隐喻在内容上的连贯既可以通过一个隐喻,也可以同时通过多个隐喻来实现。[5]在语言实践中,由一个概念隐喻帮助构建语篇连贯的情况经常出现。以一个隐喻贯穿语篇始终形成一个核心隐喻,支配若干由隐喻或由一个中心意象引申出若干相关的次要意象。从这个概念隐喻的角度看,整个语篇应该是连贯的。在写作中,如果能够把握语篇连贯的这个特点,对某些语段结构或语篇意义的构建就能事半功倍。如:

Tedgotontheridewhenhedecidedtocampaignformayorofhissmalltown.Afterflipping,rolling,andshakingforthepublicforeightweeks,hefinallyfeltlikehewasincontrol.ButashewatchedtheexitpollsreportedonTV,heplummeted.Hehadlostinalandslide.[6]

在以上的例子中,中心隐喻是“POLITICSISAFOLLER-COASTER”,其余的隐喻“ride,flipping,rolling,shaking,plummeted,landslide”等都是围绕其中心隐喻的,并且是互相关联的。

又如:Theprofessortoldmemyargumentwasshaky:asastudentofphysics,youhavetoconstructstrongerfoundationsforyourtheoreticalmodels.Usefactstosupportyourtheory.

上述例子的中心隐喻是“THEORIESAREBUIDINGS”,整个语段都共享了这个概念隐喻的隐喻内涵,使得这个语段具有连贯性。

语篇在表达上的连贯很大程度取决于文章衔接(cohesion)的处理,衔接是一种语篇现象,语篇的衔接主要是依靠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搭配等来实现。隐喻可以使得词汇的衔接在不同领域内得以实现,再加上语言上的手段如对照、省略等,说话人可以表达经验和人际方面的语义连贯。

三、结语

隐喻是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不知不觉地运用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世界。在写作教学中,隐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谋篇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因而,培养学生写作中的隐喻思维必不可少。为了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要求学生收集概念隐喻及隐喻表达式,并对它们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隐喻认知理论,并鼓励其大胆使用;第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隐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隐喻性表达的跨文化多样性,减少在写作中出现汉式表达方式,从而改善他们的写作思维;第三,利用隐喻认知规律,不断开拓创新思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参考文献

[1][2][3]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3,26,26

[4]文秋芳.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看口语教学[J].外语界,2001(4):28

[5]文旭,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2003(3):5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学号:xxxxxxxxxx

所在院(系):xxxxxxxxx

专业:xxxxxxxx

指导教师:xxxxx

职称:xxxxxx

论文题目: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一、英文题目: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and english vocabulary acquisition

二、国内外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词汇习得能力是外语学者最重要的语言能力之一。语言研究者提出多种词汇习得理论。从传统的翻译语法教学法到结构主义指导下的词汇习得方法,比如根据构词法学习词汇、组块法学习短语与习语,再到语境理论指导下的词汇习得方法。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国内大多数英语教师只注重词的音、形、义的介绍和分析,却忽视对词语认知理据的考察与讲解,从而导致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词汇,事倍功半。因此只有少数学习者能够恰当的运用所学单词,用地道的英文表达思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大部分词汇都是通过隐喻方式获得学习者的单词量有了很大提高。

关于隐喻的研究: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隐喻这一概念。传统的隐喻理论普遍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手段,主要用在文学作品中。浪漫主义诗人认为隐喻是诗歌的灵魂。长期以来人们主要研究隐喻的诗学功能与修辞功能。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发表的隐喻学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隐喻研究的认知论。lakoff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无处不在,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是隐喻的。lakoff运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以及意象图式来解释隐喻现象。束定芳和汤本庆指出:语言教师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各种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蔡龙权认为:隐喻过程中的语义转移为语词的意义扩展提供了平台。隐喻、认知和语言的这一密切关系为词汇学习等外语学习找到了依据,这为我们研究词汇习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包括隐喻的实际应用研究以及隐喻与语言教学之间关系的研究。隐喻理论研究将继续进行理论探讨,随着隐喻研究与运用的不断深入,人类对隐喻的认识不断加深;结合人类学、神经理论等学科进行隐喻研究。隐喻研究历史的研究;传统文化的隐喻学研究;隐喻的跨文化对比研究;隐喻理论的应用研究。

三、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词汇习得理论及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及前景的分析,发现以往的词汇习得理论有其不足之处。而概念隐喻理论为我们研究词汇习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鉴于此论文将研究概念隐喻理论在词汇习得中的应用,以期对英语词汇习得与教学有所启示,提高学习效率。

四、研究的理论和依据

本论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根据,以词汇习得理论的历史研究及其不足之处为依据来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在词汇习得中的应用。

五、选题的特色及创新点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本论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概念隐喻理论在词汇习得中的运用作进一步的研究。本论文不仅研究了概念隐喻理论在多义词、习语习得等中的应用,而且还深入研究了词的理据与概念隐喻的关系。

六、拟解决的问题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隐喻研究;上升

隐喻理论研究源于古希腊, Aristotle被称为隐喻研究的第一人。新时期以来,隐喻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隐喻分析被应用于诸多领域,如政治、人类学、经济、教育、哲学、心理学等领域。

鉴于隐喻研究的广泛性,笔者以政治领域为例,将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探析对象,试图对2000-2014年CNKI收录的论文进行简要综述。

一、国外研究情况

西方的隐喻研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前300年至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修辞学阶段,代表性观点为Aristotle的“比较论”和Quintilian的“替代论”。亚氏认为,隐喻是两种事物相似性的比较, 隐喻是用来修饰,并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吸引力。Quintilian把隐喻界定为“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他曾表明语言必须具有较强的力量,运用隐喻恰恰可以达到提炼语言的效果,隐喻就是语言的装饰品。

第二阶段被称为语义学阶段,时间跨度为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研究角度主要是逻辑学、哲学和语言学。无论从研究人员数量还是从研究成果来说,20世纪都是隐喻研究极其重要的时期。1936年,英国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Richards首次提出“语义互动”理论,突破了古典隐喻理论的束缚。他认为,隐喻是在一定述谓过程中由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语义变化现象。1962年,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Black对“互动论”进行了修正。Black认为隐喻中两个词项或概念的相似点并不一定都是预先存在的,而是通过互动创建的,同时指出了在隐喻建构和理解中语境意义的作用,这使得隐喻本质的探究迈出了一大步。

第三阶段为多学科交叉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隐喻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风生水起。美国哲学家Johnson称70年代后期为“隐喻狂热”时代。1980年,Johnson和美国生成语义学家Lakoff联手推出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该著作的出版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从认知角度全面、系统地对隐喻的本质进行了阐发,提出了概念隐喻,标志着认知隐喻研究的全面启动。

二、国内研究情况

我国对隐喻的研究始于先秦时期的经典著作和诸子百家作品,如《诗经》中的“赋比兴”中的“比”,这应算是中国隐喻研究的起点。受西方隐喻理论的影响,我国成规模的隐喻研究肇兴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繁荣于90年代。林书武是引入认知隐喻理论的第一人,他在1995年在《国外语言学》(第三期)中对《隐喻和相似性》(Hirag and Radwanska Williams)作出评价。束定芳在1996年在《外国语》(第一期)发表了《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首次对现代隐喻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我们发现,这一时期隐喻研究基本上是介绍引进本体理论,是隐喻研究的发轫期。2000年以后,隐喻研究获得了较大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著作相继问世,大量出现;另一方面,硕士、博士研究生对于隐喻的关注和兴趣越来越明显,出现了大量硕博论文。较有影响的专著主要有束定芳在2000年发表的《隐喻研究学》,2001年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2004年胡壮麟的《认知语言学》等等。而在硕士博士论文方面,笔者以“隐喻”为关键词在CNKI检索,时间界定为2000至2014年,得到如下结果:

2000(6) 2001(9) 2002(25) 2003(37) 2004(62) 2005(91)

2006(158) 2007(216) 2008(248) 2009(222) 2010(255) 2011(310)

2012(357) 2013(360) 2014(311)

由此看出这一时期每年的论文数量,若以每五年为单位,则2000至2004共有139篇,2005至2009共有935篇,2010至2014共有1593篇。

经分析计算可得出结论:论文数量基本上是逐年递增的,大规模的隐喻研究始于2005―2009这一时间段,而整体上呈现出来的是逐步上升的研究趋势,由此可见隐喻理论的深入发展和与日俱增的影响力。

三、政治话语的隐喻研究情况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政治术语的抽象性制约了民众对于政治术语的理解,因此,在描述政治现象时,恰当地运用隐喻就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政治语言中隐喻的研究兴起得相对较晚。Lakoff是第一位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政治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家,他主要通过隐喻研究来揭示语言背后的政治导向、政治理念和价值观。他(1990,2003)对美国总统关于两次美伊战争的讲话中的名言“Nation is a person”作出隐喻分析,从隐喻角度指出美国把自身塑造成解救伊拉克人民的英雄,以此来增强本国人民对于战争的认同感并以此弱化国际社会的反对。

与西方相比,国内关于隐喻在政治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陈道明(2001)曾对Lakoff的网上公开信中的隐喻进行了探析,孙艳舒(2004)探讨了概念隐喻在政治话语中的作用,黄敏(2004)则对汉语报纸社论的隐喻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具体到政府工作报告的隐喻研究,笔者以“政府工作报告”和“隐喻”为关键词,通过CNKI收录的2000年――2014年15年的博硕士论文搜索发现,共有六篇文章,主要有安徽大学的李友利2011年以《方位隐喻与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为题,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曲阜师范大学的魏云2011年以2006年至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语料,研究政治语言中的隐喻应用,西南交通大学的黄娅的毕业论文《中国(1978-2011)中概念隐喻的历时研究》对34年的报告进行了纵向探究。南京工业大学的张雯则是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语法隐喻的汉英翻译进行了研究。2012年和2013年各有一篇硕士论文,分别是出自杭州师范大学的施长生和燕山大学的靖蕊,他们的研究对象是中美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对比研究和《中国政府报告(2013)的批评隐喻分析》。这一方面表现出我国政治文明的进步,大家参与政治的热度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政治语篇中隐喻理论的强大生命力,隐喻理论和政治语篇的完美结合,有助于人们解读政治术语,理解政治内涵。

四、小结

一种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发挥其作用才是好的理论。隐喻理论的应用十分广泛,本文只是从政治语篇这一角度进行管中窥豹式地以点带面分析,政治语篇和隐喻理论的结合可以使诸如政府工作报告这类政治性很强的文章更加可读,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Lakoff,G&M,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林书武.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和趋势[J].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2002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政论文;概念喻;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美国国情咨文;隐喻翻译

一、政论文

政论文,即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它形式多样,范围广阔,一般都是以政治问题为中心的。西方政论文体的主要形式是公共演说,汉语政论文体由诸子百家的章、表、奏、启、议、对等形式发展到当代领导人讲话、报告、重要文章、宣言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隐喻及隐喻的翻译

传统语言学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但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尤其是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出版,隐喻被认为是人类思考和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政治作为人类经验的一个抽象而又复杂的领域,其概念化的过程离不开隐喻的使用。政治隐喻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要“通过提供一种方式,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形容各种关系、使抽象事物具体化并给复杂事物提供理解的认知框架”(Elena Semina,2008)。在政治家进行劝说时,他们往往将复杂的政治概念与人们耳熟能详的事物联系起来,暗示性地传递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本文在总结和分析近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中美政论文中的隐喻的同时,将二者进行对比,并简单分析导致异同的文化心理原因,希望对中国政论文英译时隐喻的翻译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201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隐喻分析

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在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有了空前的提高,中国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正是外界了解中国形势和政治主张的最权威的来源。《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特点是用词讲究分寸、庄重严谨、准确规范。

(一)“走路”的隐喻

1.中: 这将鼓励我们砥砺前行,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英: These achievements encourage us to forge ahead and make further progress.

2.中: 在优化结构中稳增长,在创新驱动中促转型,推动提质增效升级,为长远发展铺路搭桥。

英: And we also promote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course of carrying out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thereby raising the quality and returns of development, promoting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creating conditions for sustaining long-term development.

整篇报告中将发展经济视为在“走路”的隐喻非常多,笔者总结了一下全文有11处将中国经济方面的前进视为一个探索、求稳、发展、进步的“走路”的过程,每确定、颁布并执行一个新的经济政策就像往前走了一个新的一步,表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我们中国传统观念中的“脚踏实地”“稳抓稳打”“走好每一步”的观念。这一隐喻将“发展经济”这一抽象复杂的概念与“走路”联系起来,表明中国政府的态度是:发展经济需要一步步来,需要追求速度但也要注重安全,既要追求结果也要注重过程。

(二)“点和圈”的隐喻

3.中: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

英:Let us closely around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General Secretary…

上述例子在日常的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经典案例,其传递的意义是:中国是一个大家庭,而党和政府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其它各个民族、人民群众和军队都要团结在党的周围,紧紧团结在一起,听从党的指挥。这就像一个圈,圈内是一个点,这个点是圈内其它部分的核心。从这里可以看出党在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号召全民跟着党的脚步走。这暗示了忠诚于党的必要性以及安定团结的重要性,表明党和群众以及其它组织是领导与服从,点与圈的关系。

(三) 战争隐喻

4.中: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英:Reform has brought us the greatest benefits. China's reform has entered a critical stage and a deep water zone. We must rely fully on the people, break mental shackles and vested interests with great determination…

5.中: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英:We will continue to fight poverty and prevent poverty from being passed to future generations.

在改革、贫困和污染方面,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引用了战争的隐喻。改革一直是中国十分重视的一方面,尽管改革路上有重重阻碍和困难,我们还是要努力克服,努力战胜这些敌人。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解决各类社会问题比喻成打一场仗,表明了政府在改革方面决心。

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有许多其他的隐喻,如:“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增强内需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作用”“软着陆”等等。这些隐喻让庄严正式的工作报告有了一些色彩,不至于过于枯燥乏味。同时引用人们生活中一些熟悉的事物与原本复杂抽象的概念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读者的理解。

四、美国国情咨文

美国的政治演讲是政治家们用来表达个人观点和说服群众的一种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手段。由于政治演讲的语言通常比较晦涩,普通群众难以理解,因此政治家们经常使用一些方法来使得演讲稿简单生动,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以下是《2014年国情咨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隐喻用法:

(一)“投资隐喻”:文章中多处出现投资的概念

6.英:… and we can still do more to invest in this country's future while bringing down our deficit in a balanced way.

中:但我们依然能够为投资国家未来做得更多,同时以平稳的方式减少我们的赤字。

7.英:And since the most important investment many families make is their home…

中:由于很多家庭进行的最重要的投资就是他们的家……

经统计, “invest”和“investment”在全文中出现的频率共有11次,可见奥巴马政府将许多政策的执行都看成是一项投资。投资政策是西方经济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西方投资政策主要是为了扩大有效需求,并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密切结合。投资对于美国发展的重要性就等同于改革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投资带来成功的希望和美好的前景,鼓励美国民众积极支持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二)“战争”和“战线”的隐喻

8.英:This is an edge America cannot surrender.

中:这是美国不能放弃的战线。

9.英:… a Jewish state that knows America will always be at their side.

中:任何一个犹太国家的人民都知道,美国将会永远跟你们一条战线。

以上例句可以看出,美国政论文中不仅将解决一些问题看作是一场战争,还更加注重划清战线。战线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不同的战场上,有不同的敌人和战友,认清盟友和敌人是非常重要的。有了盟友,在许多事情上便可以事半功倍。

(三)团队合作的隐喻

10.英:Tonight, I ask every business leader in America to join us and to do the same - because we are stronger when America fields a full team.

中:今晚,我邀请每一位美国的商业领袖加入这个团队,因为只有团结一致,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强大。

11.英:we'll invest in new partnerships with states and commun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in a race to the top for our youngest children.

在政策执行时,领导层和群众的关系是一种团队合作关系。第一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在执行商业政策时,是与商业阶层的团队合作关系。第二个例子中,在建设孩子的教育的事业时,与当地政府、社区也是要建立一种合作关系。双方合作,一直配合才能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可以说,这种是点与点或者圈与圈的关系。

(四)建筑隐喻

12.英:… and the project of our generation is to restore that promise.

中:而我们这一代的任务(工程)就是重建这一承诺。

13.英:massive shifts in technology and global competition had eliminated a lot of good, middle-class jobs, and weakene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that families depend on.

中:技术和全球竞争的巨大变化已经削减了中产阶级的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并削弱了中产家庭依赖的经济基础。

建筑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隐喻。Build一次在文中出现了15次,Foundation只出现了2次,在一些政策的实施上就如同在建造一个建筑,地基要打牢,建筑的每个部分都需要精雕细琢,具体到每个层次都要认真打造。

实际上,美国国情咨文中使用的隐喻还有很多,政治隐喻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 使一些复杂的政治概念和体系通过人们所熟悉的比喻及其映射而变得浅显易懂, 隐喻推论的使用能使政客的修辞和辩论更有渗透力和说服力,尤其是像国情咨文这样拥有广泛收视率的电视直播,有十分大的影响力,必然需要让演讲更丰富多彩,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感染民众的情绪。

五、《2014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与《2014国情咨文》中的隐喻对比及文化背景原因分析

根据上文对这两个文本中最常用的隐喻的总结和举例可以看出,二者使用的隐喻概念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一)战争隐喻

在对一些政策的执行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者其他一些社会问题上,二者都不约而同地引用了“战争”隐喻,将问题和阻碍比喻成战场上的敌人,将领导阶层比喻成战争中的领袖,并且暗示民众在对待这些问题时要主动出击不能坐以待毙。

但是,中美不同的是,美国在引用战争的同时,总不忘划清战线。正如上文所说的,在不同的战场上有不同的盟友和敌人。美国的单边政策,对武力和霸权的迷恋使美国涉足世界的几乎每个角落,无论是阿富汗、伊拉克、巴以、伊朗、朝鲜还是近年来新拉起的非洲战线、亚洲战线亦或是与欧洲外交和经济方面的战线,无一不体现美国政府“非友即敌”的原则。因此从国情咨文的“战线”隐喻中,我们就能看到美国的政策和文化上这种“拉战线”的影子。相反,中国“尚和”,善用怀柔政策,提倡构建多变关系,自然就不会出现战线这样的隐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文化心理不同,自然隐喻也会有所不同。

(二)点圈的隐喻和圈与圈的隐喻

在论及政策的执行领导人和群众的关系时,中国的领导阶层是一个核心,各个民族人民群众像一个圈一样团结在这个核心的周围,而美国国情咨文中透露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关系,一种领导阶层与商界、教育界的团队关系。这个跟两国不同的体制有关,西方国家是联邦制国家,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在许多问题的决策上与共和党的分歧很大,投票结果可能就决定了一项政策最后的成功与否。但中国是,最终的政策由人大代表投票决定,已经代表了人民的心声,因此就只需要在党的带领下贯彻执行。这样看来,点圈和圈圈的隐喻便得以解释了。

(三)“投资”和“走路”的隐喻

2014国情咨文将政策的确立和执行比喻成投资,但中国比喻成走路。实际上,隐喻使我们能以一种概念来表达另一种概念, 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事物, 甚至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我们已知的事物。但在选择、突显来源域的某些特征时, 肯定会隐藏着该概念与该隐喻所不一致的地方。因此, 可以这样说在我们所利用的隐喻中渗透着我们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认知。就“投资”一词而言,投资的确可以带来美好的愿景和希望,但是也会存在风险和挑战,奥巴马引用投资一词,突出他想要表达的特点,但也隐藏了其它特点。而“走路”则显得更朴实一些。

六、对政论文中隐喻翻译的反思

翻译界对隐喻的更多关注始于20 世纪60- 70 年代, 其关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隐喻的可译性问题, 二是如何翻译的问题。关于隐喻如何翻译,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New mark ( 彼得・纽马克) 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并且提出了七种隐喻翻译方法,总结为隐喻翻译为相同的隐喻, 隐喻不能译成隐喻时则转换为意义。

根据以上理论,在政论文的隐喻翻译时我们也可以尝试将对应的中文政论文隐喻译为美国国情咨文中的隐喻,而若不能翻译时就转隐喻为意义。

(一)对于隐喻能译时

如上文的“战争”,由于两种文化对于战争的理解基本没有出入,那么中文的隐喻含义则可以原封不动地译为“battle”“fight”“war”等词。官方的《201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文也是这样处理的。

(二)对于两种文化的隐喻有差异时

如“走路”和“点圈关系”的隐喻。例2)中铺桥搭路的隐喻转化为了“promoting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creating conditions”,爬坡过坎、换挡的隐喻都略去了,代以解释性的“the pace of economic growth”。而点圈关系因为跟美国的文化情况不符合,则也是解释性地转“喻”为“义”。

总而言之,“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 因为隐喻翻译给译者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 要么传递其意义, 要么重塑其形象进行完美的结合, 林林总总, 而这一切又与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密不可分”。(Newmark,2001:89-91)政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外宣,因此在进行翻译时,我们尽量要向目的语靠拢,以期获得目的语读者的最大理解。在中国政论文英译时,对于原文中出现的隐喻意象,我们应当先求证这种隐喻意象是否存在与英语文化背景中,如果有,可以以英语中对应的隐喻进行翻译,如果没有,则试图以符合英语习惯的形式将其解释性地表达出来。

七、结语

本文以最新中美政论文的代表《201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和《2014美国国情咨文》为例,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隐喻概念为理论框架,详细地分析了中美政论文中最常见的隐喻,比较了二者在一些政策或问题方面隐喻概念的异同,并试图以中美文化心理和国家发展概况来解释这些异同。最后运用这些异同,结合实际例子,简要地为中国政论文隐喻的英译提出一些翻译方法与策略。期望本文能为政论文的隐喻研究以及隐喻的翻译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参考文献:

[1]Lakoff, G.&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 15-16, 34, 157.

[2]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89-91.

[3]彬康. 布什的战线究竟有多长 [J]. 时事快评,2005:23.

[4]刘庚. 隐喻政治与政治隐喻――以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推文为例 [J]. 怀化学院院报 2013 (12): 45-46.

[5]梁永康. 转“喻”为“义”:一种行之有效的政治隐喻的翻译方法――以《政府工作报告》中政治隐喻的翻译为例 [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0 (5): 134-136.

[6]双文庭,姜颖金. 论语篇隐喻在政论文中的作用 [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1): 129.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英语词汇教学;范畴化;原型理论;隐喻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有了一定的词汇量,学生才能熟练运用英语。因此,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极其重要。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自然也成了外语界普遍关注的课题。认知语言学的诞生给外语词汇教学带来了一些新的启示。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新的语言学科,是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认知语言学是在反对以生成语法为首的主流语言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研究范围包括范畴化和原型理论、隐喻概念和认知语法。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原型理论和隐喻概念出发,探讨外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一、范畴化层面的词汇教学启示

对于很多英语学习者来说,词汇记忆似乎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原因在于词汇量大,又常常把握不了它们的用法。从范畴化的角度来讲,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视基本范畴词汇为词汇教学中的首要位置,强调基本范畴词的重要性。何为基本范畴词汇?范畴与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范畴是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范畴化是指人们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并赋予其语言符号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词汇从范畴层面来划分,包括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基本范畴词、上义词和下义词。其中,基本范畴词汇是人们与世界相互作用最直接、最基本的层面,其词汇一般都是不可分析的稳定词,构成了基本词汇和词的基本概念,成为最常用的词和最基本的意义。这些词一般都是词形简单但构词能力强,习得容易的本族语词,它与我们所说的常用的基本词汇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应的。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就应该充分重视基本范畴词汇,把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放在第一位。 由于基本词汇的频繁使用,其义项往往也很丰富,与其它词汇的搭配也较多,因此在日常语言交际中也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原型理论下的词汇教学

原型理论认为,人们在认识和识别外部世界客观事物的同时,实际上就是对这些事物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原型是心理表征,是一种认知参照点。维特根斯坦的研究表明: 概念范畴内部成员是以家族相似性的原则组织起来的,每一类范畴的成员无法用共同特征来确定。尽管这些成员相互之间都有一些共同特征,但几乎没有一项特征是大家共有的。同时,概念范畴内部各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些成员具有更多的关于这个概念的认知特征, 它就更具有原型性, 而有的成员则具有较少关于这个概念的认知特征,离原型就更远一些。认知语言学运用这一理论对英语词汇进行分析,认为在所有相关的词义中有一个具有更为中心或核心的意义,因而成为其它词义的原型,其它词义都是在它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来的,属于该词义的辐射范围。人脑的认知活动是在记忆的基础上以最节约的方式进行的。新事物一经产生,大脑便在记忆中寻找已经存在的概念。根据新认识事物的原理、功能等属性,将其与已认识的事物建立某种联系,对其进行归类。原已形成的概念不断被扩充,形成一个更大的语义范畴。

因此,只了解词汇在某个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意义,忽视词汇的核心意义是一个学习误区。在词汇讲解中,教师将一个词的所有常用含义一股脑地介绍给学生,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也使学生抓不住重点,导致学生不能够灵活全面地掌握词汇的意义。因此,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在讲解多义词时,教师应该重点讲解词的原型意义,让学生注意词的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

三、隐喻概念的强化

在传统意义上,隐喻通常被看作一种修辞手段而被排除在语言研究的领域之外,但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不再仅仅被当着一种修辞手段,而被看成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认知、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随着认知科学的不断发展,隐喻研究已从将隐喻作为一种语言偏离现象、寄生现象过渡到将其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进行多层次的考察和解释。隐喻的本质是利用某一事物与另一种事物的相关性,将指示该事物的词语从某一概念域投射到另一个所想表达的物体的概念域。它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是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工具。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表达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从而形成语言中跨概念的认知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基本上是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进行的。

人类语言从整体上讲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即人们通过隐喻来认知事物,建立新的理论,并利用隐喻来创造新词或新的意义。在原型效应的影响下,人们认识事物总是在基本范畴的基础上开始的。人们首先认识身边的事物,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事物范畴不断扩大,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不再满足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和表达,而是逐步认识抽象概念,即利用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将指示该事物的词语从一种概念域投射到另一个所想表达的物体的概念域,这样就形成了认知语言学家所谓的认知投射或映射(cognitive mapping)。Lakoff& Johnson指出,“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Lakoff把隐喻大致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 和本体隐喻。词汇的隐喻意义一般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而生成的,一种是语言中已经为人接受的隐喻意义。前一种看似不太好把握,而后一种基本较为固定,为人的思维定势所习惯。这些隐喻义丰富的词经常就是基本范畴词。如,由于heart(心)在喜、怒、哀、乐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提供整理,提供论文,英语论文,论文,英语论文,留学生论文,英文论文,留学生论文相关核心关键词搜索。等各种特殊生理和心理活动表现出的独特地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用来喻指与这些活动有关的词语,而作为普通义(仅指心脏)的用法相比较起来要少得多。如: break one′s heart(使某人很伤心); have one′s heart in one′s mouth(非常吃惊)等。由于功能和形状上的相似, heart又被用来喻指“中心”,如: the heart of a city(市中心),还可以通过转喻来喻指人,如: 如:sweetheart(情人、爱人) 。,因而在词汇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另外,隐喻很大程度上涉及目的语的文化因素,因而把基本词汇隐喻意义纳入英语词汇教学中也是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很好学习。总之,英语词汇教学是一项极其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在词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们决不能对新兴的而且正在蓬勃发展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时间成果视而不见。

因此,基于以上三种理论,英语教师从中获得重要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身的词汇积累能力。对于学生而言,灵活的英语词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方法,从而更好地扩充词汇量以及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 Ungerer,F.&Schmid,H.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2] 汪榕培.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言学论文 语法隐喻 现象分析

1.前言

几乎所有学者在学术论文写作中都会包含摘要部分,而摘要作为整篇学术文章写作的主要概括,能体现出整篇论文写作质量,对作者论文传播以及受众影响力等都会产生影响。现今,诸多学者都对语言学论文摘要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从学术范畴中对英语摘要进行研究,如从句式应用、语态等的应用方面展开分析;或者是从跨文化角度对中西方学者针对英文摘要之间所存在的差异问题进行的比对研究。或者是针对不同语种而翻译成英文摘要之间存在的异同进行分析;根据某一学术领域,如医学类、文学类摘要在英文结构方面进行研究。

因语言学论文在摘要撰写要求上一定要严谨、客观,具有一定的学术观点,且能够在摘要写作中将作者对学术研究的观点通过名词结构的方式来将语言篇幅的理性化特点彰显出来,这与英文摘要在写作上所要求的观点是相同的。随着近年来国内相关学者从语言学论文语法隐喻角度对论文摘要进行研究,且运用相应的手段来对学术论文摘要进行写作和翻译,以此能够对语言学论文中摘要的语法隐喻问题进行研究。

目前,国际之间在学术交流上也在深入发展,以英文摘要作为中外学术交流的重点内容已经成为诸多国际学术开展的趋势。而对现今国内核心期刊中所记录的期刊中以英文作为摘要的刊登文章已经超过80%之多,且在国内以及国外等诸多数据库中已收录了诸多语言学论文的英文摘要。所以说,论文中英文摘在质量方面的高低对学术论文的学术性,以及其所要表达论文的准确性,甚至对该论文在国内、国外学术交流范围方面被检索的次数,以及被引用的频次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学术论文同其他载体形式的文本不同,其是特定的命题和固定概念,或者是过去的科学成果、将要推广的发明创造,以及作者所要传播的一些领域知识等为方向,以此进行的论文撰写。尤其是在语言学论文中,所阐述的事物特征,以及所经历的过程等都是较为抽象内容,也就是所谓的语法隐喻这一概念。而这一语法的应用,是对论文相关内容的一种概括、一种浓缩。尤其是对于论文中摘要来说,其在词汇的使用上更具抽象,所以在诸多语言学论文摘要中都会控制好语法隐喻的应用,能够在英文译文中明确的将中文摘要所要阐述的抽象概念,以及论文中所要叙述的内容一一的翻译出来,能够提高其被检索和引用的频次。

如果从体裁方面对语言学论文英汉摘要语法进行比对,那么其在英文摘要撰写中主要秉持“导言--方法--结果--探讨”这四大语用结构,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将协作教学纳入到体裁分析中,以此帮助作者来提升英文摘要写作水平,以及其对英文摘要翻译水平。从以上分析中可以了解到,国内对于论文摘要中语法隐喻现象都进行过相关研究和分析,但是涉及到语言学英文摘要语法隐喻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所以,本文对语言学论文摘要中的语法隐喻现象进行分析,并就其英译方法及体现的功能展开研究。

2.语法隐喻相关概念

语法隐喻最初是人们将心理、情感、感知以及事件等转化为实际语言行为的一种方式,其作为一种重要概念,可以根据其所使用功能的不同将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与人际语法隐喻两种。其中,概念语法隐喻是通过人们活动的物质过程、行为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以及语言过程、存在过程这六个过程所表现的,且使用固定概念来进行一定表达。而隐喻则是通过一个过程来表达另一个过程,且能够通过所表达的一致来实现的隐喻式表达方式。

如果将隐喻在语法中应用情况进行分析,那么其可以分为三方面进行应用:一个是通过隐喻手法以一个过程去表现另一个过程;而如果过程出现转变的话则会引起相应功能发生转变;因成分功能的转变,导致词汇在表达形式上也会发生一定变化。因此,对于概念语法隐喻的应用上主要涉及到名词化应用,也就是通过概念语法隐喻的方式来对其他形容词来表现所要表达的内容;而语法隐喻在应用中则将一段话通过语法隐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能通过一段话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相关内容,能够使语句看上去更加凝练,整篇语句结构也能符合学术论文要求。因此,在语言学论文摘要中应用语法隐喻能够在翻译英文后更加贴切的将中文摘要中所要表达内容体现出来,且对摘要写作方面也能得到一定启示。

3.以语言学论文摘要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在本文研究中为了对语言学论文摘要中的语法隐喻现象有更加清晰了解,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了5篇语言学中文学术论文,以此对其中英文摘要进行相关分析。而在对该问题进行分析中,对这5篇中学术论文摘要进行了比对,且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相关分析:

3.1论文摘要中文语法隐喻如何在英译之后在语法上相近?

3.2语法隐喻进行翻译时要采取何种方法?

3.3在不同语言学论文中不同翻译方法对文章功能上产生何种影响?

4.探讨结果与分析

4.1研究结果

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且通过语言学论文摘要中所应用的语法隐喻相关理论作为分析标准,且通过语法隐喻来对过程进行表达,以此对这5篇中文摘要中所存在的语法隐喻现象进行标准,且对英译之后的文章也进行相应标注,且对英文摘要译文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翻译方法对语法隐喻的表现情况进行统计。在语言学文摘要中共出现了91次语法隐喻现象,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的英文摘要则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对其中85次语法隐喻进行相关翻译。其中,使用直译的为68次;采取词性转变的为5次;使用结构调整的为6次;以解释法进行应用的为6次。而在调查中并未使用语法隐喻进行翻译,故可以将此问题以“忽略”作为翻译方法,其为6次。

由此可见,以语言学论文摘要在语法隐喻现象中被翻译成英文比例较高,为93.4%,所以在中文摘要中所应用的语法隐喻问题都能在英文摘要中将这一语法隐喻应用功能体现出来;再有就是在语法隐喻过程中,大多学者所使用的翻译方法多以直译进行的应用,通过相应的英文词汇进行直接翻译。而只有少部分学者通过语法概念进行翻译,如调整结构或者词性进行转换等方法,或者直接选择忽略等来对英文摘要进行相应翻译。

4.2研究分析

对以上5篇语言学论文摘要语法隐喻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一方面国内学者对摘要进行翻译时在语法隐喻使用的策略上相对较少,从侧面可以反映出学者所掌握翻译策略仍然单薄;而另一方面可以反映出直译在国内学者摘要翻译中应用广泛,且可以了解到不同翻译策略应用中对摘要语法英译上还是具有多种可能性的。因此,从本文研究方向和以上结果作为出发点,以此对不同翻译方法所具备的功能进行了解。

4.2.1传达意义

从以上分析中可知,除了直译方法使用最多之外,再有就是通过词性转换法进行的应用,且进一步对该方法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也可以对语言学论文摘要的翻译起到一定借鉴作用。如对摘要英h进行比对,中文中多通过隐喻的手法将语句进行连接,但是一般句型较短,而英文的话则会使用衔接手法,将这一语句意思进行完全翻译,且在句型上相对较长。因此,如果将英文译为汉语的话,那么为了使文章读上去更加通顺,所以在翻译之前会将英文中一些抽象词汇翻译成中文中的语法短句,且能够保持与中文意思相同。但是,如果将中文隐喻语句翻译成英文中的隐喻短句是否合适?现通过举例的方式对该问题进行阐述和说明。因在本文所分析的几篇文章中在词汇的应用上都是具有中文语法隐喻现象的。如:

例:因借款人还款决策存在策略互补性,小额信贷公司面临恐慌性讨债问题。

翻译为:Due to borrowers’strategic complementarities in deciding whether to repay or not,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MFLs)may suffer borrowers runs。

从以上所举的例子中可以了解到,该作者进行英译过程中并未直接将“还款决策”进行直译,而是通过词性转换法一样,对直译翻译并没有应用,而是通过中文意义进行了相应的翻译,以“deciding whether to repay or not”语法进行了应用。虽然在英译之后与中文语法隐喻表现上还存在一定差异,但那是在内涵上基本相同,而读者也能从翻译中了解到中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保证了知识点的一致性。

4.2.2篇章的衔接

摘要作为独立短文,且在形式上也要注重撰写过程中的独立性问题。如在文章写作中内部结构的衔接,这关系到译文在翻译之后的衔接性问题。因在语言学论文摘要中对语法的应用都是有节奏的,且通过推进的方式对篇章结构与句子之间联系进行调整,以此保证语句连接性。

5.结论

综上所述,对语言学论文摘要中语法隐喻现象进行研究,能够对国内学者在学术中对于摘要语法应用上能更加贴切于英文摘要,也对其所发表的文章被检索、被引用频率上也会产生直接影响。与此同时,语言学论文在写作中摘要所发挥的作用是重要的,能够在摘要撰写中结构更加紧凑、语句更加简练,且对语法隐喻使用更加合理,这对提高国内语言学论文摘要质量有一定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池丽霞.语言学论文英文摘要名词化特征研究[J].科技视界,2016,(10):68.

[2]赵梦娟,钟兰凤.学术论文摘要中语法隐喻的英译研究[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5,(05):37-41.

[3]解淑暖.中外英语学术语篇语法隐喻的对比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6-20.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 要】本文通过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简要介绍,说明了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的意义和指导作用;隐喻理论对外语教学中的词汇、语法及篇章和文化理解都有着一定的启示。

一、概念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通过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域的方式就是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的形成,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结构投射,即利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关性,将指示该事物的词语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映射,借“它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该类事物”(Lakoff&Johnson,1980),通常以A is B的形式表现。这里的所说的“该类事物”即A指目标域,一般是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而“它类事物”即B指源域,通常是人们比较熟悉、具体的、有形的事物。概念隐喻具有常规性、任意性、系统性和不对称性。前两种特性为隐喻的一般特性,系统性和不对称性为概念隐喻独有的特点。

二、概念隐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词汇的理解与记忆。概念隐喻理论与外语教学最容易结合也是应用最广的方面是词汇教学。Lakoff认为,我们日常生活在中70%的语言都源于概念隐喻,词汇在外语教学中历来都是难点和重点,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传统词汇教学认为词语与意义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所以只注重词汇的机械记忆,忽略了词汇间的认知联系。往往出现学生将一个多义词的每个意项分别的、单独的加以记忆的现象,缺乏系统性有效的记忆与理解。隐喻因具有易理解、化难为易、易记忆、易回忆性、生动有趣和具体形象等特点,可以被用来指导学生学习词汇,改进词汇教学。以单词cool为例,其最初意义为凉的、凉爽的,后来引申出其他相关联的含义:冷色的凉的、凉爽的冷静的冷淡的孤傲冷漠的教师可以借助图示来解释cool的本义与比喻义之间的联系,说明不同词义的扩展和转化是隐喻思维的结果。在词汇教学中应用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习者形成推理规则,减轻学习负担,省去了死记硬背和重复记忆的麻烦,有助于形成长期记忆。

2.语法的习得。传统教学,语法一直被视为中性的或是一套逻辑的形式框(Hopper,1998)。大多数人将语法定义为语法书和教科书规定语言的使用规则,从而把学习语法也当作是死被教条和规律的过程。语言作为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的成果,是思维的巨大成就,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一种语言的语法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并且与民族特性联接紧密。举个简单的例子,英语中的词一般在作为句首或专有名词时首字母才大写,但第一人称单数“I”无论在句子的什么位置都以大写形式出现。如果在这里教师可以把英语语言文化中的崇尚个人主义和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文化加以说明,相信学生对此一定可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中,阅读是对词汇和篇章的语义层面和意义层面的理解,是对文本意义的检索和推断,教师的重点放在了对词汇、习语和句子的理解。然而,交互式学习理论将阅读视为一种认知的、发展的和社会建构的任务,远远超越仅对书本词汇的理解。阅读理解应该是一种读者从话语信息中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阅读专家Katherine Maria对阅读作了以下定义,通过以下三个因素的互动而从书本建构意义的完整过程:(1)读者由语篇激发的知识,如词语辨认能力、世界知识和语言规则;(2)读者对作者用来建构语篇的语言之阐释;(3)语篇阅读的情景。对词汇的隐喻认知方式在大脑中构成了一套信息概念系统,以图式的投射形式反映出来,因此在阅读理解当中要注意词语隐喻形成的系统,帮助更好的形成对篇章结构、内涵的理解。学习者可以通过目标域与源域的不断互动,同过两者之间的相似形形成联想,构建起对篇章文本的生动有效的理解。

4.文化理解。认知隐喻理论认为,语言是表达人类思维的方式。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相似性使得隐喻在不同民族中都找得到共性,有助于我们对不同的文化模式下人类的一般思维有进一步的认识。然而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又使得隐喻在不同民族中被赋予不同的含义,相同的意思在不同文化中往往以不同的隐喻来表达,如:汉语中“爱屋及乌”的意思到了英语中变成了“love me,love my dog”。处于两种文化和思维模式的人可能会发现难以将对方隐喻中的目标域与源域联系起来,因为隐喻思维能力与文化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对隐喻的理解要取决于对该种文化的熟悉和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种文化模式下很常见的隐喻,在非本族语看来却相当难以理解。学习文化的过程与学习该文化的隐喻思维能力不可分割。

参 考 文 献

[1]Dirven,R.&V.Marjolijn.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程琪龙.语言认知和隐喻[J].外国语.2002(1):46~52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 要】本文通过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简要介绍,说明了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的意义和指导作用;隐喻理论对外语教学中的词汇、语法及篇章和文化理解都有着一定的启示。

一、概念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通过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域的方式就是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的形成,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结构投射,即利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关性,将指示该事物的词语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映射,借“它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该类事物”(Lakoff&Johnson,1980),通常以A is B的形式表现。这里的所说的“该类事物”即A指目标域,一般是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而“它类事物”即B指源域,通常是人们比较熟悉、具体的、有形的事物。概念隐喻具有常规性、任意性、系统性和不对称性。前两种特性为隐喻的一般特性,系统性和不对称性为概念隐喻独有的特点。

二、概念隐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词汇的理解与记忆。概念隐喻理论与外语教学最容易结合也是应用最广的方面是词汇教学。Lakoff认为,我们日常生活在中70%的语言都源于概念隐喻,词汇在外语教学中历来都是难点和重点,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传统词汇教学认为词语与意义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所以只注重词汇的机械记忆,忽略了词汇间的认知联系。往往出现学生将一个多义词的每个意项分别的、单独的加以记忆的现象,缺乏系统性有效的记忆与理解。隐喻因具有易理解、化难为易、易记忆、易回忆性、生动有趣和具体形象等特点,可以被用来指导学生学习词汇,改进词汇教学。以单词cool为例,其最初意义为凉的、凉爽的,后来引申出其他相关联的含义:冷色的凉的、凉爽的冷静的冷淡的孤傲冷漠的教师可以借助图示来解释cool的本义与比喻义之间的联系,说明不同词义的扩展和转化是隐喻思维的结果。在词汇教学中应用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习者形成推理规则,减轻学习负担,省去了死记硬背和重复记忆的麻烦,有助于形成长期记忆。

2.语法的习得。传统教学,语法一直被视为中性的或是一套逻辑的形式框(Hopper,1998)。大多数人将语法定义为语法书和教科书规定语言的使用规则,从而把学习语法也当作是死被教条和规律的过程。语言作为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的成果,是思维的巨大成就,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一种语言的语法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并且与民族特性联接紧密。举个简单的例子,英语中的词一般在作为句首或专有名词时首字母才大写,但第一人称单数“I”无论在句子的什么位置都以大写形式出现。如果在这里教师可以把英语语言文化中的崇尚个人主义和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文化加以说明,相信学生对此一定可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中,阅读是对词汇和篇章的语义层面和意义层面的理解,是对文本意义的检索和推断,教师的重点放在了对词汇、习语和句子的理解。然而,交互式学习理论将阅读视为一种认知的、发展的和社会建构的任务,远远超越仅对书本词汇的理解。阅读理解应该是一种读者从话语信息中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阅读专家Katherine Maria对阅读作了以下定义,通过以下三个因素的互动而从书本建构意义的完整过程:(1)读者由语篇激发的知识,如词语辨认能力、世界知识和语言规则;(2)读者对作者用来建构语篇的语言之阐释;(3)语篇阅读的情景。对词汇的隐喻认知方式在大脑中构成了一套信息概念系统,以图式的投射形式反映出来,因此在阅读理解当中要注意词语隐喻形成的系统,帮助更好的形成对篇章结构、内涵的理解。学习者可以通过目标域与源域的不断互动,同过两者之间的相似形形成联想,构建起对篇章文本的生动有效的理解。

4.文化理解。认知隐喻理论认为,语言是表达人类思维的方式。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相似性使得隐喻在不同民族中都找得到共性,有助于我们对不同的文化模式下人类的一般思维有进一步的认识。然而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又使得隐喻在不同民族中被赋予不同的含义,相同的意思在不同文化中往往以不同的隐喻来表达,如:汉语中“爱屋及乌”的意思到了英语中变成了“love me,love my dog”。处于两种文化和思维模式的人可能会发现难以将对方隐喻中的目标域与源域联系起来,因为隐喻思维能力与文化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对隐喻的理解要取决于对该种文化的熟悉和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种文化模式下很常见的隐喻,在非本族语看来却相当难以理解。学习文化的过程与学习该文化的隐喻思维能力不可分割。

参 考 文 献

[1]Dirven,R.&V.Marjolijn.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程琪龙.语言认知和隐喻[J].外国语.2002(1):46~52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人们熟知的语言信息载体。概念合成理论在认知语言学界得到普遍关注,其理论核心概念合成成为诸多语言认知活动的理论模式。本文以该理论为视角,对情感隐喻的意义建构和概念形成轨迹进行探讨,以了解情感隐喻的认知特点,论证利用概念合成理论对其进行阐释的可行性。

一、引言

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实践经验的积累,离不开联想。隐喻也正是在联想的基础上得以创造并被接受的。隐喻(metaphor)是一种神奇的语言现象。作者用其魔幻般的文笔把一事物的形状、性质、特点和内涵转嫁于另一事物之上,触动读者的心弦,在读者身上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隐喻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机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成为哲学家、语言学家们的研究对象。从公元前300 年到20 世纪30 年代的2000 多年中,隐喻一直被仅仅看作是词语层次上的一种修辞方式,是一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装饰”。长期以来局限在修辞层次,但近年来隐喻的认知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隐喻真正被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主要标志是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他们认为,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为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上是隐喻性的。

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的对象包括人类情感这一概念,情感是人类最普遍又最重要的人生体验,由于情感看不见摸不着,缺乏物质形象特征和联系,为了准确理解生动表达抽象情感,人们经常将它们具体化,范畴化,即隐喻化。

二、概念合成理论框架

弗科尼尔和特纳的概念合成理论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解释隐喻工作机制的理论之一。概念整合包括建立相互映现的心理空间网络并以各种方式整合成新的空间。它是由一系列不同的心理空间有机组合的结果,其实质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过程,至少包含两个属于不同认知域的输入空间和一个能抽象概括的类指空间以及一个复合空间。两个输入空间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联系,将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和结构有选择地进入复合空间,形成一个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原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概念合成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而又特殊的认知过程。其主要依赖于源域和目标域这两个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进而产生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下文试以此理论对情感隐喻的意义构建及理解进行分类研究。

三、情感隐喻的认知分析

隐喻是两个不同语义领域的互动,其中某一领域被用来说明另一领域。被说明的领域是目标域,说明的领域叫源领域。其意义就是将源领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达到重新认识目标域特征的目的。英语中的隐喻,按其不同认知功能可分为

(一)空间隐喻

即用诸如上下、前后等空间概念来组织另外一种概念系统,根据good is up ; bad is down 这一隐喻概念,经济中的发展或不景气常用“上”“下”来表示。

(二)结构隐喻

莱考夫和约翰逊把用一个已被高度结构化、清晰描绘的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的隐喻称作结构隐喻。例time is money金钱是一个我们相对较熟悉的概念,其中蕴含了a limited resource 又蕴含了a valuable commodity。

(三)实体隐喻

即把行为、思想和感情等抽象的事物看作实体或物质的隐喻。分为跨感知域的情感隐喻化,即通感隐喻;相对于通感隐喻而言的同一感知域中的情态物化。

1.通感隐喻,某个感知域里产生的感觉,由于受到某种刺激而转到另一个感知域,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就是语言修辞的通感,也称“移觉”。如:汉语中“冷言冷语”赋予言语以温度(冷热)显然是通过各感官之间的沟通,不同感知域的相互投射,产生的隐喻式表达。

2.实体隐喻,是人类利用自身对现实世界里的实体及物质经验,将已知概念系统映射到未知领域,以获得对较为模糊抽象的情感这一新概念领域的认知和理解,其认知途径是将无形的情感、思想等进行情态物化,表达理解为“实体”,有多种表现形式。

首先人们借助自己熟知的身体实体描述并理解抽象的人类情感。(1)把情感引起的人体的不同生理反应隐喻为相应的情感,如“眉开眼笑”。(2)用人体器官构成表达情感的词语,实现隐喻化。如“满腹惆怅”。

其次人们把抽象情感隐喻为人体以外的具体实物或特定概念,以激发联想。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

最后人们利用空间方位帮助实现情感的隐喻化。它以人的身体经验为基础,

直立的姿势与正面的情感状态相伴随;低垂则相反。如英语中表达积极正面的情感为上,消极负面的情感为下。

(四)容器隐喻,即赋予某种事物以边界,视其为容器,故可以量化。如描述经济现象的概念隐喻“市场是容器”。

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形成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并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中起着主要和决定性作用。不同文化中一件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事物或概念之间的联想意义和文化意象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有的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汉语中“鸳鸯”指恩爱夫妻,但按字面意思译成“mandarin duck”,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怎么可能把它与恩爱夫妻联想到一起呢?

情感隐喻在英汉语言中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情感是人类最重要的人生体验,为了更准确生动地表达人类有些抽象的情感,人们往往将它们隐喻化。如关于爱情就有:“爱情为旅程”,“love is a journey”等。

四、英语隐喻翻译对策

(一)直译法:

笔者认为:英语隐喻的最佳翻译方法当属直译法。如low wages are the country’s trump card at this stage ofits economic development.低工资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现阶段的一张王牌。“trump card”是指可以盖吃任何一张别的花色的牌,和中文的王牌正好相符。

(二)意译法:

由于文化、社会、历史和认知环境等的不同,在读者无法理解隐喻涵义时,就只能译出其喻义。例what foreign businessmen find encouraging is that ideology is no longer inthe driver’s seat.令外商感到鼓舞的是意识形态问题不再左右一切了。

(三)换喻法:

当英文隐喻所内涵的意思与中文的另一隐喻相对应时,转换隐喻译法则是最好的折中办法true enough , but teething pains are natural非常正确,但阵痛是自然的。“teething pains”指的是那些不太严重,却又让人头痛的问题,是改革初期所必然经历的。按中文习惯,我们往往用“阵痛”来形容。

五、结束语

自然界如此复杂,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人们用隐喻思维,用更为简单的方式来表达复杂的事物或情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不同的概念系统、认知结构、认知方式和习惯,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不同的价值观和民俗心理,已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认知工具。概念合成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普遍的认知机制制约着情感隐喻意义的构建过程。可见,概念合成理论对情感隐喻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解释力。

参考文献

[1]谭震华,英语隐喻词语的翻译[j ],上海科技翻译,2002 (4)

[2]赵艳芳,认知的发展与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10)

上一篇:中学教师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