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课教学模式范文

时间:2023-11-20 16:58:14

概念课教学模式

概念课教学模式篇1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概念课 理解运用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概念不理解或掌握得模糊不清会直接导致学生不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致在考试中失分,教师要将如何上好“概念课”作为“新授课”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如何有效上好数学概念课?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数学概念教学“六环节”中的具体处理方法,以下以等差数列为例说明。

第一个环节:情境引入

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出现实生活中的四个特殊的数列。

1.班级学号为4的倍数的同学的学号

4,8,12,16,20,24,28,…①

2. 200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奥运会上,女子举重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该项目共设置了7个级别,将其级别体重组成数列(单位:kg):

48,53,58,63,…②

3.水库的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库的办法清理水库中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组成数列(单位:m):

18,15.5,13,10.5,8,5.5,…③

4.按照我国现行储蓄制度(单利),某人按活期存入10000元钱,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了数列:

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④

其次,引导学生观察以上数列,提出问题:

问题1:请说出这四个数列后面一项是多少?

问题2:说出这四个数列有什么特点?

对于引入要注重从生活实例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上例中学生已经初步体会到了等差数列的表示形式,这样的引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新课的展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二个环节:新课探究

对于前面问题1,学生容易给出答案。问题2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不易回答准确。为引导学生得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我对学生的表述进行归类,引导学生得出关键词“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同一个常数”,告诉他们把满足这些条件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之后由他们集体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即: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

说明:对于A-a=b-A,即a、A、b成等差数列。这时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如果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那么等差中项就等于另两项的算术平均数。

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用多媒体给出三个数列,由学生判断:

1.判断下面的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1)1,2,3,4,5,6…?摇?摇(√,d=1)

(2)0.9,0.7,0.5,0.3,0.1…(√,d=-0.2)

(3)0,0,0,0,0,0…(√,d=0)

2.在等差数列{a}中,(1)已知a =5,a =2,那么a =?摇?摇 ?摇.

(2)已知a=5,a=2,那么a =?摇 ?摇?摇.

在本环节中概念要注重是自然形成而不是刻意地强行给出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于概念理解性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同时注重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概念,这样不仅有利于掌握概念,而且有利于灵活运用概念知识。

第三个环节:例题解析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第30项;第4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在第一问中我添加了计算第30项和第40项以加强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第二问实际上是求正整数解的问题,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

例2:在等差数列{a}中,已知a=10,a=31,求首项a与公差d.

在前面例1的基础上将例2当做练习,作为对通项公式的巩固。

例3:已知a=1,a=a+2(n≥2),则a=?摇?摇 ?摇?摇.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加强对通项公式的理解及运用,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我主要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

第四个环节:反馈练习

1.(1)a=18,a=27,那么a=?摇?摇 ?摇?摇;d=?摇?摇?摇 ?摇;a=?摇?摇 ?摇?摇.

(2)a=-3,a=6,那么d=?摇 ?摇?摇?摇;a=?摇?摇 ?摇?摇.

(3)a=-5,d=2,那么a=?摇?摇 ?摇?摇.

2.如果a=3,a=9,a=17,那么n=?摇?摇 ?摇?摇.

3.若数列{a}的递推公式是a=3a=a-2(n∈N*),则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摇?摇 ?摇?摇.

4.已知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积为中间项的5倍,后两项的和为第一项的8倍,求这三个数.

练习题是记忆的有力助手,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所以,选择练习题至关重要。对于练习题的选择要注重基础知识掌握,注重思想方法的培养,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注重题目的代表性。对于练习题的选择中不能以多制胜,加重学生负担,而要精选习题,使学生练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以期使学生高效率地习得知识,提高能力,开启智慧。

第五个环节:归纳小结

一定要注意要让学生说说收获及困惑。

第六个环节:布置作业

在本环节中要注重内容的精练化、形式的多样化和难度的层次化。

《等差数列》一课是高中数学中典型的概念课,通过认真分析、探究,我对如何上好概念课有了以下想法。

(一)对于概念表面上的字要逐字说明,抓住表面意思。

每一个字词都有相关含义,数学的概念也一样。例如:数列这个词给学生的联想是:数字、排列等,再进行探索,从而研究其本质,这样可以增强学生记忆概念、理解概念的能力。

(二)注意教授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方法,而不是单纯地给出一个结论。

传统的教学法只注重教师的教,一味地把知识强加给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过程的学习明显不够。教师要在挖掘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概念,改变学生机械背概念、套公式的坏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灵活地学习,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实际,创设使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实验探索中逐步理解概念。

(三)注重感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从具体到抽象,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因此,我们在引入数学概念时,应从直观入手,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抽象的概念。概念教学要避免采用“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模式,创新概念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应突出体现在问题提出和解决的方法上,教师提出问题的方法和引导学生善于提出质疑的思维方法。概念教学的首要环节不是向学生展示概念,而是结合概念自身特征为学生创设一系列巧妙的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其思维能力。

(四)前后联系,准确把握不同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数学概念不是孤立的,教师应从有关概念的逻辑联系和区别中,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准确的概念体系。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

(五)教师在上课时语言要准确,要有激情。

激情能够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看到你的至善、没有装腔作势和故作娇憨,能抓住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防止学生听课溜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概念课教学模式篇2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所涉及的探究性课题的内容特点,可以把探究性教学分为:建立某种概念和规律的探究活动,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寻求内部结构和模型的探究活动,技术设计与创新的探究活动,与社会问题相联系的探究活动(包括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热点问题及科学技术史中的问题)等.

笔者结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速度”一节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谈谈如何运用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从相互依存的物理量中构建新的物理概念.

2“速度”新授课教学设计案例

2.1教学分析

“速度”这个词在小学数学和科学课中就已经遇到过,但是当时比较关注速度的数值,对其单位未作要求.到了初中,以苏科版物理教材的编排体系为例,在学习物体的运动之前,学生就已经接触了声音的传播速度和光的传播速度,但仍然是关注速度的数值,对其单位也没有特别要求.总体来讲,学生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对速度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对速度并不陌生,但是仅仅局限于速度的大小,对为什么要用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又是怎样来的并不清楚.

2.2教学目标

2.2.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常见物体的速度和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2.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速度概念的建立,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一种方法.

2.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主动探究问题、积极主动寻求解决方法的良好习惯.

(2)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2.3教学过程

2.3.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运用多媒体展示如下情景:(1)猎豹追捕野鹿;(2)缓慢爬行的蜗牛.问题1: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如何比较它们的快慢呢? 2.3.2合作学习,探索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方案1:相同的时间,比较物体运动的路程.

方案2:相同的路程,比较物体运动的时间.

问题2:生活中什么时候运用了方案1的方法?

赛跑、游泳比赛过程中,观众评判运动员运动快慢的方法.

问题3:生活中什么时候运用了方案2的方法?

赛跑、游泳比赛结束后,裁判员评判运动成绩好坏的方法.

小结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2.3.3活动探究,强化认知

活动1: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如图1所示,剪裁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其中一个圆纸片裁去的扇形的圆心角比另一个大,再分别将它们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问题4:将两个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哪一个纸锥下落的快?

问题5:你是怎样比较纸锥运动快慢的?

相同的路程,比较纸锥下落时间的长短.

问题6:有没有其他比较纸锥运动快慢的方法?

相同的时间,比较纸锥下落路程的长短.

2.3.4认知冲突,深化探究

问题7:如果将两个纸锥从不同的高度释放,又该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案.

2.3.5建立概念,化解冲突

当纸锥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我们运用“小结1”中的两种方法都无法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方法,也就是比较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即比较单位时间内纸锥运动的路程.我们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若用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速度公式可写成: v=s/t.

2.3.6冲突再起,再次攻坚

问题8:用速度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实际上是比较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本质上是用了“小结一”中的第一种方法.有的学生提出能否用第二种方法,比如都取相同的距离1 m,看谁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短,也就是用t/s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尝试解决新的问题.

2.3.7教师引导,重视生成

当学生解决上述问题有较大困难时,教师应当适时点拨,提醒学生如果用这种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比值越小运动越快,不如用单位时间运动的路程来定义速度更容易被人们理解.

2.3.8动手实践,学以致用

活动2: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

问题9: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你认为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问题10:你选用的实验器材有哪些?

问题11:实验数据的记录表该如何设计?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并计算纸锥下落一段距离对应的速度(在学习下一节“变速直线运动”相关内容时,再指出该活动测量的实质是平均速度).

3关于概念新授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3.1案例评析

本节课教学设计坚持“以问题为中心”的原则.首先,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切入课题,并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再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接下来,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对学生提出的具体方案加以演练,强化已有的认知.紧接着,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制造认知冲突,将问题探究引向深入,为速度这一新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础.伴随着学生的思考、讨论,从而水到渠成地建立起速度这一新的物理概念来解决新的问题.然而,课堂教学并没有到此为止,由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好奇心的缘故,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课堂教学又以新问题为新起点,将教学引向更高更深层次.

正是在学生认知矛盾的发生和解决、再发生和再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灌输和接受.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建立概念解决问题,学生参与到物理概念建立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编剧”、是“策划”、又是“导演”,是教学的主导.

3.2“以问题为中心”的概念新授课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与速度类似的概念还有功率、密度、热值、电阻、比热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从两个物理量的依存关系中构建另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它所反映的本质与这两个物理量都没有关系.这种“以问题为中心”、从相互依存的物理量中构建新概念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整体的教学思路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时,我们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创设合适的问题情景,围绕问题展开探究.实验后,应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提取本质因素、澄清错误观念、形成对概念的正确认识和真正理解,并选择新的情景让学生应用概念,以实现及时反馈而达到巩固的目的.

4结束语

概念课教学模式篇3

1.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

课前教师通过视频的制作,能够更合理更全面地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师上课时遗漏的知识点,以及课堂语言不够精练等缺憾。同时,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和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比赛视频等,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更好的示范动作

随着体育教师的年龄和身体条件的变化和限制,有些技术动作不能做到完全规范,而视频的动作大都要优于教师的示范动作,并且可反复观看和观察,使学生更快地形成动作的表象。在一些球类战术的教学上,教师一个人根本不能全方位地进行演示,有了视频就不一样了,学生可以更直观、更准确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战术。

3.更多地获得运动时间

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锻炼,满足学生对运动的渴望。一节体育课总共只有40分钟,在常规体育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和课堂常规等就要用去一半以上的时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而翻转模式下的体育课堂就不一样了,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运动学习的时间,同时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学生一样可以模仿视频进行体育锻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更便利的自我纠正

课后,学生可以查看教师上传的自己上课时的技术动作视频或者图像,并可以将自己的视频或图像和标准的示范动作进行对比,这样的自我剖析能更容易发现问题。还可以查看教师对自己技术动作的评价和给予的改进建议,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自查和自我纠正能力。

5.学习更方便

教师录制的视频或者课件一直都在服务器上,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学习,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正确掌握翻转课堂模式下的体育课的基本流程

1.确定教学目标

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即指出每一节体育课中具体的要求和规范,指导学生有目标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2.分析学习者特征

针对不同的体育学习者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等情况进行充分细致的考虑,运用个性化教学,激发出每一位学生的体育特长。

3.选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

在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之后,确定了学生之间的差别,就可以选定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体育教学资源,运用合适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通过详细设计体育教学资源,开发出适合不同学生的翻转课堂教学视频。

4.课前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在学生对课前的视频学习之后,教师可提供一些练习,要求学生对所学体育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并在上课时初步验证学生的学习成果,再对其成果进行评价与判断,了解学生对相关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教师就能在课上更好地了解学生遇到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课堂探究情境设计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重点,制定相关课程内容,设计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境,供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对相关的内容与技巧进行实际操作。将课堂探究情境引入到翻转课堂模式下的体育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由不会到掌握一项动作或者技术要领,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6.学习成果交流展示设计

就学习成果进行交流与讨论,不同学生得到的启发不同,实现了思想的升华,也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训练内容和运动技巧。另外,还可通过一些体育项目的比赛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可培养与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全面了解翻转课堂模式下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翻转课堂中,教学过程颠倒,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体现。在翻转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出的课程可供学生进行自主消化,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的进程和重点,构建出适合自身的学习体系。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能够帮助不同基础与学习能力的学生获取不同程度的内容。

2.课堂互动交流有效性原则

在课外获取相关知识后,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针对性解答,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以及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进行有效的教学。

3.授人以渔的原则

体育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只通过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无法将所有的知识内容充分展现出来,且由于体育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一些体育动作及技巧无法通过单一的解说或动作的表现而得到正确的认识。而通过翻转课堂则可以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探索,培养了学生探究思考的精神和能力。

概念课教学模式篇4

[关键词] “课证结合课” 教学模式 创新

“课证结合课”是以学历证书为标志的学历教育与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的职业培训之间的一种融合和沟通。其实质就是两类证书内涵(即综合文化水平与职业技术/技能等级)的衔接与对应,实现“一教双证”。在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课证结合”课是比较特殊的一类课程,“课证结合”需要结合了学生个人的发展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用人单位需求、岗位需求等多方位的需求;与其他课程相比较,不仅需要完成课程本身传授知识、技能的目标,还要肩负“获取资格证书”的“光荣使命”。因此,如何上好“课证结合课”一直困扰着很多高职教师。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注重从宏观角度和中观角度研究“课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几乎从未涉及微观方面“课证结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而“课证结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效果,影响到证书通过率,因此,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从微观角度分析适合“课证结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证结合课”教学模式

“课证结合课”是职业院校教学中的一类特殊课程,它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这类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课程后,获得和本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课证结合”是在“双证制度”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而“双证制度”是沟通职业教育制度与劳动就业制度的重要纽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设和推进工作。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各职业院校都要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在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2002年7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在职业院校推行职业资格制度;2004年4月教育部 《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高等职业院校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为开设“课证结合课”提供了政策依据。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以及可操作的教学实践活动程序和方式。

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教学的生命在于创新。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在具体可感的教学方式下,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中,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在多项交流互动中创造教与学的生命价值,努力达成我们所期待的教学效果和追求的理想境界。[戈文峰:《“五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在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建构、选择、重组、运用和实施至关重要。时至今日,教育学专家和一线教师创新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效果,但从社会进步、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来看,需要的是创造出发展的、变化的、多样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尤其针对“课证结合课”这种特殊类型的课程,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完成传授学科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和获取职业证书的三大目标,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一线教师需要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讨适合“课证结合课”的教学模式。

二、可供“课证结合课”借鉴的教学模式

在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层面,学者们创造并探讨了很多行之有效教学模式,结合“课证结合课”的特点,以下4种教学模式值得借鉴和参考。

1、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该教学模式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独立活动,偏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依据建构主义的理论,重视学生的前认知,重视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它强调建立一个宽容的环境,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而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前认知特点,并根据他们的特点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该教学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民主的精神,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该教学模式的缺点是只能在小班进行,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

2、概念获得模式

概念获得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古德诺、奥斯汀、布鲁纳的思维理论,其目标是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该模式主要反映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组的观点。

该教学模式的程序包含的步骤:选择概念―确定概念属性―选择肯定或否定的例子―把学生引入概念化过程―呈现具体例子―学生概括并下定义―更多的例子―再次研讨并得出正确概念―概念的运用与拓展。该模式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采取“归纳―演绎”的形式。通过例子让学生发现概念的共同属性,掌握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本质特征。获得概念后还要对概念进行理解,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外延、内涵、种、属、差别等方面。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可以考察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概念,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3、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成绩与每个学生的表现是密切相关的。约翰逊(D.W.Johnson,1989)认为合作学习必须具备五大要素:每个人都积极的相互依靠、每个人都直接的交流、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小组的材料、每个人都具备协作技巧和群体策略。合作学习有利于发展每个学生的动作技能和思维能力,增强每个学生的包容能力和沟通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互相帮助,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疑问,并能产生新奇的思想。合作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多方面进行参与,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新知识新思想的构建者和创造者,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贡献者和分享者,能充分体验学习的愉悦,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把以往那种“要我学”的课堂模式,变成现在“我要学”或“我想学”的模式。

4、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如下: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其教学原则是情境设置与产生问题一致,问题难易适中,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做到巧设情境,合作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

三、“课证结合课”教学模式

“课证结合课”目前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一边倒,要么注重传授知识,忽略考证通过率;要么强调证书通过率,而忽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我们可以尝试从改变“课证结合课”教学模式入手,改变这一现状。借鉴教育教学中的不同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秉承“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笔者总结出“疑-知-忆-练-结”五步教学模式。

第一步:“疑”即设疑,课程开始阶段,每个章节的开头都要以问题为引领,通过设置疑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失业保险》中讲到失业保险金的统筹问题时,学生一开始不理解为何要讲统筹层次的问题。在介绍失业保险统筹的概念后,首先提出问题“失业保险金的统筹是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学生在思考统筹层次的高低区别时,自然就会想到失业保险统筹的重要性,也会得出统筹层次越高越好的答案。

第二步:“知”即感知,问题导出学习内容后,就要让学生尽快了解、感知知识点,最好能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直观的认识。在讲授“农民合同制工人不需要缴纳失业保险金,但失业时可以一次性领取生活补助”问题时,直接摆出一个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将一对农民合同制工人父子的生活问题放在课上进行讨论,学生很直观的了解了“农民合同制工人一次性生活补助”的相关问题。

第三步:“忆”即记忆,这种对知识点的记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性记忆。一定要把知识点讲明白,讲透彻,让学生听懂,继而才能记住概念。比如“失业类型”这一问题,在讲解“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的概念后,罗列出各种失业情况,对各种情况进行逐一分析,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失业类型的概念。事实证明,理解性记忆后,学生对概念的把握确实更牢固。

第四步:“练”即练习,通过在课堂上及时做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尤其是做真题,对学生的成绩提高非常有帮助。在上课前,将所有的真题、模拟题按章节进行整理分类。每讲完一节内容,就拿出真题来,在课堂上“实战演习”,让学生当场答题。这种及时的巩固练习,对学生内化知识点尤为关键。学生在课堂上面对考题,实际上是对知识点的再巩固、再内化。

第五步:“结”即总结,每章都总结知识点、重点难点、出题类型、复习方法等,学生在上课时就明确每章的复习侧重不同,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自然不同。有的章节更侧重理解性记忆,有些章节偏重框架性记忆,这就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自然在复习时在理解性记忆的章节耗费的时间会更长。

概念课教学模式篇5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概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的进步,现代小学教育的很多教学内容都要依赖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才能更高效地完成。微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并且迅速发展,对教育领域的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微课的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教学理念、方法与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概念教学往往是最难的部分,因为概念一般来说都比较难以理解,小学生由于数学功底较差,对于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够准确,容易出现偏差,对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老师也无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导致一些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无法跟上课堂学习的节奏。而微课模式的推广正好能够解决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不透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课下通过微课反复学习数学概念,以确保跟上课堂学习的进度。

一、微课促使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更加直观

引入微课教学不仅能对课堂教学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不足进行补充,同时也能够对传统教学的其他方面进行完善。小学数学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微课教学这一形式,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进一步具体化,通过联系与概念相关的现实中的事物,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利用这种方式使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也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比如在讲述角的概念时,角在小学范围内分为直角、锐角、钝角和平角四种类型,学生对每一种角的概念不甚理解,无法做到一一对应。那么在微课视频中,老师就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讲解角的具体分类,在现实生活中与哪些事物的特征一一对应。通过播放房屋的画面,告诉学生墙角所成的角就是直角;通过播放坡道的面,告诉学生坡道与平面成的角就是钝角,以此类推,加深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如果实在记不住每种角的度数,就可以通过联想对应的事物进行判断。

二、利用微课的优势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以小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与理解能力,要想准确地厘清数学教学中的概念非常困难。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班级教学的进度,不可能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概念的含义。因此,老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更要做精心的准备,根据工作经验判断学生可能会误解的知识点,做足充分准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确保教学的效率,尽量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无误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对于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欠缺的学生,就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微课来学习数学概念。在课下的时间,这些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反复地学习数学概念,加深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老师在制作有关数学概念的微课时,要综合多种情况,选择比较丰富的表达形式确保小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通过微课形式更加透彻地理解数学概念。在此过程中,可以结合多种生动的案例和一些比较吸引小学生的素材来进行微课的制作。

三、微课教学更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因材施教

微课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在改变固有的学习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数学概念的讲解,也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对数学概念进行补充讲解。而对于学生来说,能力水平各有差异。对于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的数学概念,学习能力好、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听起来比较容易,学得比较快,但是对于上述能力都比较差的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无法领会概念的精髓,需要在课下花费时间去复习概念知识。这时候微课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可以通过微课预习下一阶段的知识,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利用微课在课下复习数学的概念知识。可见,微课的应用更能满足现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微课教育模式对于提高我国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教学效率,满足现代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微课也正在悄悄改变着现代教育中老师的教育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丰富着教育的内涵,也对教育改革的方向产生了比较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晓红.微课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

概念课教学模式篇6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生物教学是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对于推动我国的生命科学科研、医学事业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提升生物教学质量,创新概念教学模式提出了几点措施。

关键词: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模式;应用探索

引言: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挖掘生命活动本质的自然学科,学科基础理论学习主要就是针对生物概念而进行的,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领域的基本单位,生物学中的一些原理和规律都要通过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概念教学模式是高中教育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学还有一些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因此,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是生物学科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对高中教学提出的要求,也符合教育改革的趋势。

1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1.1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概念教学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影响高中生物教学很大一方面因素是师资力量的因素,师资力量不足和教师专业素质较低,都会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产生影响。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使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现在部分高中的生物教师不是生物专业毕业的,对于生物概念的掌握不够扎实,对生物概念的教学方法也不够熟练,加之,个别高中不重视生物教学,认为生物是副科,只重视语数外三大主科的教育情况,使得教师的教学压力较小,工作态度比较散漫,对教学不够上心,对自身素质和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不够重视,导致生物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成绩平平。

1.2生物概念教学方式单一,教师采取的教学手段较少:

生物概念本身是比较理性的学习内容,教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有很大影响的,目前,高中生物教学呈现的特点都是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较为枯燥,教师教育方法单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讲解,学生被动地听讲,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关于生物概念知识的沟通和交流有限,使得教学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个别高中生对生物学系产生厌烦心理,这严重影响了生物课的学习效果,不利于生物概念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对生物概念的掌握。

1.3生物教学功利性较强,忽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我国大多数高中教育是为学生大学教育打基础的,这无可厚非,但是过分强调高中教学的应试性质就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现在的教育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目前高中生物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的观念不正确,只重视学生的生物考试成绩,忽视对学生生物意识和生物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理论学习和实践严重脱离,生物教学不够贴近生活,学生不会用生物知识解释和解决身边的问题,难以将生物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2创新概念教学新模式的有效策略研究

2.1利用模型加强生物概念学习:

模型教学法是生物概念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具体分为概念示意图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三种。概念示意图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很多,考试内容也多以生物概念示意图的形式出现,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核心概念图的教授,让学生掌握概念图,认识并会简单绘制,概念图是生物概念的直接表达形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生物概念的形象化理解。物理模型教学法,生物教师在教学时要组织学生进行物理模型创作,有了物理模型,可帮助学生对生物概念又一个立体的认知,教师可以设置物理模型课程,安排课时,使学生参与到物理模型制作中,有利于学生对生物概念的深入理解。数学模型教学法,生物学科和物理、数学都是相关联的,生物概念中有很多是有数据依据的,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要将数学与生物有机结合,构建件数学模型是学生有效掌握生物概念的途径。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模型教学法的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2.2利用演绎-归纳-类比法进行生物概念教学:

演绎、归纳、类比的方法适用于生物概念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演绎法是指从一般生物原理和规律向个别生物现象推理的过程,运用演绎法可以有效使学生理解生物活动规律,对那些特殊生物知识印象更深;归纳即总结,在生物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有相似特点的知识和概念加以归纳总结,确保将生物知识划分为各种体系,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广泛性,使学生的学习探究精神得到升华;类比方法是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的特点,或不同属性之间的比较,得到关于生物学结论的教学方法,类比方法重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方法。这三种思维方法巧妙结合,共同为生物教学服务,教师要做好这三项思维教学法,进而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2.3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深入理解生物概念: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质量要想有所提升,创设情境是必不可少的,高中生物教学内容较为科普,学习起来比较复杂和枯燥,难免对学生的积极性有所影响,这时就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加以调整,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创设情境,预设学习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在课堂教学时,将学生分成小组对生物概念进行讨论,实现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还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将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完成对生物概念的形象化教学。

2.4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传统的生物学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教学手段应用较少,现在是网络科技时代,现代的教学技术在教育界被广泛应用,生物教学也不例外。生物教师可以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讲解生物概念知识,例如将概念示意图展现在课件上,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生物体的神奇,还有教师要在网络下载一些生物常识作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内容,使生物常识更贴近生活和实际,更符合时展的趋势,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进而加强生物教学质量。

结语:

高中教育在人的终身教育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是学生向大学教育的过渡阶段,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高中生物是高中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概念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对学生的意义重大,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者:刘鹏 单位:吉林省东辽县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婷.高中生物教学中概念教学的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5(09).

概念课教学模式篇7

一、数学概念的巧妙引入

概念的引出是进行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得如何,将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而初中数学教材展现给学生的往往是“由概念到定理,由定理到公式由公式到例题”的三部曲,这一过程掩盖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

二、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

这种方法我想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会应用,它不仅适合理科,可能在文科的教学中应用会更加广泛。比如在学习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时,不等式组中所有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这个公共部分就被学生准确而快速的找了出来,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记忆。所以对这种的方法的具体操作我就不再举例子进行说明了。总之,通过一段的时间的教学和摸索,发现学生对这种方法的掌握程度是对好的,每节课都会准备不同颜色的笔,将所学的概念中的关键词准确的画出来,并能很好的理解和记忆。

三、自学理解+教师追问点拨

新课改下,自主学习成了迫切转变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也在不断的摸索和尝试一些学习方式,为了符合我校的课改模式,我在教师中尝试了这样一种学习概念的方法,所谓自学理解,顾名思义,就是每节课都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阅读教材先自学概念,将自己的疑点和困惑标注出来。教师追问点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后教环节,教师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程度下,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这个概念。

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时,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我提出了如下问题:

1.在教材中两个问题得出的两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点?未知数的个数和最高次数各是多少?

2.你能根据描述“一元一次方程”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这两个方程的本质特征吗?

3.什么叫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概念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4.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为什么规定a≠0?而没有规定b和c也必须不为零呢?

问题的提出都是让学生能更好理解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和类比一元一次方程进行学习。

四、通过变式,突出类比,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变式训练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心理学原理认为: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通过利用变式巩固概念,首先应在初步形成概念后,引导学生正确复述。这里绝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把握概念的重点、要点、本质特征。

讲解对顶角的概念时基本图形是这样的: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理解这个概念,我又出示了一些变形形式:

帮助学生理清概念之间的联系既能促进新概念的自然引入,又能揭示已学过的概念的数学本质。因此,教师应注意概念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建立概念体系,促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不仅使概念得到了巩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

五、剖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强概念的应用

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础;反之,也只有通过解题,学生才能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才能更完整、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概念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概念教学,使学生学习到某种思维方法,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

以下是我在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不断尝试和摸索的关于数学概念教学的课改模式:

概念教学的课堂模式:

(1)创设情境,巧妙引入,得出概念

(2)准确描述,揭示本质,确认概念

(3)突出特征,注重类比,理解概念

(4)挖掘内涵,拓展外延,巩固概念

(5)小结反思,课堂检测,提升概念

其实数学模式不能是一沉不变的,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地努力去尝试符合自己的有特色的,有实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只有我们不断的研究和尝试,才会把最好的留给我们的学生。

概念课教学模式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模式 探讨

一定的教学模式总是要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影响下形成,有什么样的教学理论就会随之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教学“范型”,这种范型,既包括了教师在课堂活动步骤、技巧、策略,又包括了对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学习活动规律的研究。因而无论属于哪一类的教学模式,都要力求把教师“教”的艺术与学生“学”的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论述“概念获得”这一问题时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也就是说,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主动的积极参加获得的“人”来看待。布鲁纳主张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按教学要求,进行一定的探索活动。在探索中,学生逐渐发现概念的各个组成部分,并最终发现概念的全部。这里强调的“探索”和“逐渐发现”过程就不是单一的接受而是亲自获得了。教师只是起个引路人的作用。

在讲授由《土地》《雄关赋》等课文组成的这一单元时,笔者把单元重点“联想与想像”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教学步骤依据国内外有关理论,重新设计安排了以下主要活动内容:

1.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阅读、揣摩单元课文。如果把被赏析的作品看作是一幅画,第一步是了解画的内容,侧重由表及里即由形式到内容,第二步则是引导学生了解画的妙处,进行揣摩,再由里及表,分析欣赏作者为塑造主体而运用的技巧。当然,这两个思维过程又常常是交替进行着的,很难把他们截然分开。随后在教师启发下,请学生指出文章的妙处,并要求列举课文原句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老师归纳小结并进行引出概念的名称——“联想”与“想像”。

2.教师在小结的基础上讲明并强调“联想与想像”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接着教师读学生周记,由学生判断是否是“联想”或“想像”。学生比较事例、分析事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这样也就为“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3.介绍“联想”和“想像”的概念内容。“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都是联想。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脑中,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如由水库想起水力发电机);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如由鲁迅想起高尔基);有对立关系事物形成对比联想(如由光明想起黑暗);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如由火想起热)。“想像”:心理学名词。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到这里,学生对“联想”与“想像”的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由于是建立在第一和第二两个教学步骤之上的,也就清楚多了。

4.在明确概念内容的基础上,再次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联想”和“想像”的句子。大家分析、确认、小结、归纳,并判定在“步骤一”和“步骤二”中,让同学们找出课文例句,以及学生周记中所写的内容是否应归属于“联想”或“想像”。再由此提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这样又进一步加深了对“联想”和“想像”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5.教学步骤的最后一个活动内容是迁移训练,特别是落实写作能力的提高。首先,教师应当向学生指明,由于缺乏“联想”和“想像”,因而造成习作容量不大,内容贫乏,感染力差。学生提高了认识,他们在习作中运用联想和想像的自觉性也就增强了。而后,教师印发给学生课外范文,要求找出其中的“联想”和“想像”部分作为迁移练习,并再次体会二者的作用。接着进行小作文训练。

总之,围绕“概念获得”这一中心的教学活动,摒弃了教师首先提出概念具体内容,然后学生“对号入座”的做法。因为一开始就端出概念定义,势必强化了抽象化的概念本身,加大了难度。学生缺乏对概念认识的基础,以及对事物的分析,而造成了被动接受的局面。再者,“对号入座”由于没有比较、鉴别,缺乏理性的分析过程,思维能力也就不会得到提高。围绕“概念获得”这一中心的教学活动,还避免了教师那种“目中无人”、大唱独角戏的做法。整个教学过程依据认识规律,引进了诸多“活动”,起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素质教育注重的是能力培养,而能力的培养应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由于课堂引入这种“活动”,这就为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如果把优化课堂教学看作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板块”,那么“概念获得”的教学模式就可以作为构成优化课堂教学板块中的一个小板块。在日常教学中,像以“概念获得”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会有许许多多。遵循规律,优化课堂教学,对强化素质教育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上一篇:教学内容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简述教育的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