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论坛范文

时间:2023-03-13 03:40:38

法治论坛

法治论坛范文第1篇

《法治论坛》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集中展示法学界、法律界高质量的学术理论成果,对当今法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司法实践中的难点、热点、关键问题开展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法治论坛范文第2篇

论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对《广东省企业民主管理条例(草案修改三稿征求意见稿)》的论证意见

试论银行防范电信诈骗犯罪的对策

电信诈骗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防范对策

侦查电信诈骗案须从革新侦查理念与机制入手——以台湾与广州警方的侦查现状的比较为视角

当前电信诈骗犯罪侦办难点和对策

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犯罪问题实证研究——以社会保障制度与犯罪率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

关于遏制公款行贿的几点思考

重伤害案件刑法条款适用问题研究

完善贪污贿赂犯罪法定刑初探

利用影响力的认定及其侦查难点

破产管理人制度立法完善问题研究

论我国破产案件的申请与受理

论监管机构在银行破产中的权力及其限制

上市公司重整中的法律难题——以华源股份重整为例

反思与重构——新破产法视野下的债权人知情权保护

从台湾破产法的修改看经认可之台湾破产裁定的效力

破产管理人指定之规则构建——以对某市两级法院实践模式的分析为基础

浅谈法官在破产重整程序中的角色——由“五谷道场”破产重整案引发的思考

先刑后民原则在电信诈骗案件中的困境与破解——以被害人权益保护为视角

检察建议:防范电信诈骗的“重盾”

审判权运行之实证分析——以一例案的刑事裁判过程为样本

我国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权监督制约机制探析

关于职务犯罪案件审查逮捕上提一级的若干思考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思考——以《人民调解法》为蓝本

主动执行机制论要——以广东省法院司法实践为研究样本

司法权威与裁判效力——以内蒙古基层法院否定高级法院判决案等影响性案件为例

低碳经济时代碳关税合法性问题研究

国际强行法与国际条约关系一解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及其培养——基于对广州地区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的调查

由广州亚运安保引发的制度瞬思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拆违问题的调查思考

当前劳资纠纷申诉案件的特点、成因和检察对策

论农民工权益保障与珠三角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以“富士康跳”现象为切入

我国电信诈骗防控体系完善对策的思考

论高校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的新模式:信托HttP://

论由国家机关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正当性探析

论环境公益诉讼中的特殊证据规则

我国消费者公益司法保护制度研究

游离在司法救济边缘的环境公益诉讼——以诉讼主体和诉讼模式为视角

检察机关参与民行公益诉讼之我见

建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刍议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探析和程序设计

试论检察机关担当民事公益诉讼主体的正当性

论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一元化构建

法治论坛范文第3篇

由中部六省法学会共同主办,山西省法学会承办的第二届“中部崛起法治论坛”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关怀和支持下,经过周密的筹备,今天在市隆重召开了。这是中部地区法学界、法律界团结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次盛会。在此,我代表中国法学会对这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法治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保障,“中部崛起法治论坛”的举办,适应了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了中部六省区域内法学界、法律界的合作与交流,在促进区域法治建设,拓展法学研究的领域,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搞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从时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着眼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精辟分析了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深刻阐述了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以及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开展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牢牢把握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紧紧围绕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扎实开展。

各级法学会要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法学研究新机制,促进组织推动法学研究的能力有明显提高;着力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全面提升工作标准和服务水平;着力围绕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进行法学研究,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的法学理论支撑,从而推动法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当前全国政法系统正在开展的“大学讨论”活动的根本要求是一致的。各级法学会要将“大学讨论”的要求纳入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去,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法学会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法学研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事业的科学发展。

二、紧紧围绕中部崛起的工作大局,开展法学研究,努力为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学理论支持

本届论坛以“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与法治建设”为主题,紧密联系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加强中部地区法治建设进行研讨,很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法治建设要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基础保障作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部地区各级法学会和法学、法律工作者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中部崛起的大局,以中部六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的重要法学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研究重点。例如,加快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法治保障的研究;加强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的法治基础和法律对策的研究;加强对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法律保障的研究;加强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法律对策的研究;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法律问题的研究等。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法律院校系多,法学研究力量比较雄厚的优势,积极组织、引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深入实践,加强调研,联合攻关,创新理论思维,提出切实可行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供党委和政府决策时参考,为促进中部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法学理论支持。

三、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论坛机制建设,使“中部崛起法治论坛”越办越好

创办区域法治论坛的目的是适应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需要,是推动区域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要认真落实中国法学会最近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办好区域法治论坛的意见》,努力将“中部崛起法治论坛”办出特色、形成“品牌”。将论坛打造成集中展示中部地区法学研究成果的新平台,推动法学会创新工作局面的新支点,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新的重要阵地。

要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加强论坛规范化建设,制定好《中部崛起法治论坛规则》。对论坛的指导思想、主题选定、合作机制、论文征集、成果转化、组织领导等主要环节和程序作出明确的规定;通过定期召开的中部崛起法治论坛联席会议,协商确定论坛筹备中的重大事宜;要健全沟通机制,共筑信息互通平台;要建立论文评审机制,健全成果评价体系和转化机制。

“中部崛起法治论坛”既是中部地区开展法学交流的平台,又是开展法学合作研究的平台,更是整合区域法治资源的重要平台。不仅要吸引和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参与,也要坚持论坛的开放性,广泛邀请区域内立法、司法、执法、法律服务等实务部门以及经济、文化、科技、新闻等社会各界参加;要根据区域法治建设的需要,拟定研究课题,开展合作研究、委托研究,拓宽法学研究的服务领域,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机制,不断增强区域法治论坛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法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论坛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是法学研究服务大局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论坛水平和作用的重要标志。“论坛”要把研究成果的转化作为论坛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组织力量,对提交的论文和发言分类进行筛选提炼,形成高质量的成果,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畅通转化渠道,推动论坛成果及时进入领导决策、法治实践和服务于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同志们!

法治论坛范文第4篇

市企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德在致辞中表示,工资增长机制的建设是关系到企业员工合法收入的提高,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目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改善民生,正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因此,此次论坛的召开对研究企业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探讨法律规范的途径和方式,保证员工收入增长在法律规范的轨道中有序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论坛分为两场专题研讨。在首先举行的“企业发展中的工资形成机制”研讨中,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磊表示,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有不足,改革与转型仍在持续进行,因此目前我国政府对于收入分配的干预原则应当遵循坚持以调节二次分配为主,调节初次分配为辅。调节初次分配的手段则应以间接调节为主。他同时指出,调节初次分配应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并应加强民间力量,使之成为政府调节的有效补充。

上海华拓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中心总经理张先超就企业发展与员工收入提升发表了看法。他认为,企业发展与职工收入提升是双赢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没有企业发展也不可能有收入的提高。

市总工会法律部副部长黄琦表示,工资收入是职工劳动经济权益的核心,是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工会的任务和作用就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当前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需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而这一制度在我国才刚起步,需要社会各方的大力扶持和培育。

在随后进行的“企业发展中的薪酬保障机制”研讨中,市人保局综合计划处处长叶维弘认为,目前在促进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增长工作中,完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是重要内容之一,应以提高中低收入职工工资为重点,建立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政策及正常增长机制。

针对目前劳动争议在司法程序上的一些问题,市高级人民法院法官竺琴就民事诉讼法修改后对劳动争议审判工作的影响表达了看法。她认为此次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劳动争议诉讼案件审理影响较大,应重点关注电子证据的审查和认定、逾期举证的后果、劳动争议案件适用小额诉讼程序、限制公民范围这四大问题。

对于社会普遍关心的员工欠薪维权问题,上海远业律师事务所律师温陈静表示,要解决员工欠薪问题,当务之急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增加企业违法用工的成本,通过公示违法欠薪企业名单来增加企业信誉成本,通过宣传“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震慑恶意欠薪企业。同时,还应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加强行业管理。

在听取了专家们的发言后,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全兴、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法官乔蓓华进行了点评。

市律师协会会长盛雷鸣为论坛做了最后总结。他表示,此次法治论坛是市律师协会首次与市企联和市法学会联合举办,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协会展开交流,听取企业、工会等各方意见,在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中推进与完善上海的法治建设。

法治论坛范文第5篇

10月17日下午,由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指导,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上海市法学会主办、同济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协办的第四届东方法治论坛――“聚焦‘一带一路’建设 服务保障自贸区发展 自贸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讨会”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召开,本次会议是全国法院在自贸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领域的首次研讨会和交流会。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审判长夏君丽、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吕国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茆荣华、上海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施基雄、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黎淑兰、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院长张斌、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单晓光出席会议,会议由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副院长朱丹主持。

最高院夏君丽审判长表示,本次会议具有很强的开拓意义和示范效应,希望各级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自贸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调研联系点的平台上,进一步推进自贸区知识产权审判的交流与协作。上海市知产局吕国强局长、上海市高院茆荣华副院长、上海市法学会施基雄副会长、同济大学法学院单晓光院长等充分肯定了浦东新区法院自贸区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并认为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将进一步推动各自贸区间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的深入交流,有助于探索总结新类型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思路和裁判规则,为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服务和保障。本次“东方法治论坛”的举办,将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理论研究工作。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张斌院长介绍了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自贸区知识产权审判的案件情况和主要做法,并表示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将进一步做好最高法院自贸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调研联系点工作,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贸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

本次会议围绕自贸区货物出口贸易、平行进口和过境转运贸易、电商平台经营中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等热点问题展开研讨,会议发言踊跃、气氛热烈。来自最高法院、全国十一家自贸区所在地高院、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福州中院、上海三中院,黄浦、杨浦、徐汇、闵行、普陀区法院、上海海关法规处、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品保委和有关企业的代表近60人参加会议。

法治论坛范文第6篇

上午好!

由中国法学会名誉主办,法制日报社、中共*市委、*市人民

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法治建设"论坛将于明天开幕。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依法行政与公正司法。

首先,我代表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欢迎大家光临*中国•*"法治建设"论坛新闻会,并对各位朋友长期以来给予*法治建设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初,市委政法委、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部署法治*建设时,就已把本次论坛作为今年法治建设的重点。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我们制定了《实施方案》,并经论坛组委会审议通过,以市委、市政府两办的名义正式下发文件。在整个论坛的筹备工作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杨卫泽书记多次听取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市政府毛小平市长给予了具体支持,市委周解清副书记亲自召开会议并具体部署。各地和市各有关部门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紧密配合,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在论坛的筹备过程中,我们坚持边筹备边发动,依托论坛,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大力宣传法治建设,掀起了群众学法用法的热潮,使论坛成为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大课堂,取得了初步的效果。刚才,我们还举办了"走向法治-法治*建设"图片展揭幕仪式,并印制了法治*建设宣传画册,集中展示近年*推进法治建设的工作成效。

目前,论坛的各项筹备工作已全部就绪,明天将正式开幕。现在,我代表论坛组委会,向大家新闻:

一、中国•*"法治建设"论坛的指导思想

本次论坛的指导思想是:以"*"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法治*建设中重大问题的理论探讨和经验交流,提高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对依法执政、依法治理、公正司法的认识和全民法治意识,有力推进法治*建设,为*"*"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中国•*"法治建设"论坛的意义

举办中国•*"法治建设"论坛,在我市法治工作历史上是第一次,是当前*法治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是我市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举措,是深入推进法治*建设的有力抓手。根据市委政法委、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意见,并报经市委同意,我市将每年举办一次中国•*"法治建设"论坛,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把带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法学理论和实践问题,把发展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法治问题,把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重点,邀请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开展研究讨论,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对策建议,推出高质量的应用性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落实论坛成果转化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向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对策建议,使更多的研究成果进入决策层,在领导决策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抓好研究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将优秀论文公开结集出版,促进法学成果向实践转化,使更多的优秀成果应用于立法、司法、执法实践,为法治实践服务;建立和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定期磋商、交流信息、推广经验,努力使论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法治建设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论坛的举办,将为各级领导和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交流经验,探讨理论,研究问题提供一个平台,将为开展法治教育构建一个载体,也将为各地特别是我市展示依法治市成效创造一个窗口,对深化法治*建设,扩大法治*的影响,打响法治*的品牌,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创建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中国.*"法治建设"论坛的组织领导

论坛由中国法学会名誉主办,法制日报社、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市委政法委、市政府法制办公室、江南大学联合承办,市政法各部门、市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及相关单位协办。

为加强对论坛的组织领导,专门组成了论坛组委会,由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副会长刘飏,*市委书记杨卫泽,市长毛小平任组委会名誉主任;*市委副书记周解清、法制日报社社长贾京平任组委会主任委员;组委会副主任委员由法制日报社总编辑雷晓路,*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副市长吴建选,江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娄国栋担任。组委会成员由法制日报社、*市委政法委、市委宣传部、市人大常委会内司工委、市政协法制工委、市政府法制办公室以及市政法各部门,市有关行政执法部门的领导同志组成,组委会下设办公室。

四、中国.*"法治建设"论坛的议题和论文的征集

根据本次论坛的主题,组委会办公室分别确定了20个贴近时代,贴近实际的参考议题。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法治建设;建设法治政府,从权力政府走向责任政府;依法行政与政府职能转变;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公正等等。

这次论坛论文的征集,采取分系统特约征集和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分系统特约征集主要由法制日报社、中国法学会、江南大学特约部级法学界专家、教授撰写论文,各成员单位分别特约本系统国家和省部门的领导、学者撰写论文。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由组委会在法制日报、*日报等媒体刊登了征稿启事广泛征集。

论坛共征集论文171篇,作者来自全国各地,既有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也有年轻学子、普通市民。这些论文围绕法治建设主题,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归结起来主要有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建设法治政府等10个方面,经过专家组评审,入围111篇,其约征集57篇,社会征集54篇,目前录用论文已汇编结集,制成光盘,并形成了文字目录和论文综述,一批高质量论文还将进行大会交流。

五、中国.*"法治建设"论坛的安排

中国•*"法治建设"论坛定于9月6日-7日举行。本次论坛得到了各个方面的广泛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综治委副主任顾秀莲,中央政法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综治委副主任、中央综治办主任陈冀平,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副会长刘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税务学会会长杨崇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赵虹,司法部副部长赵大程,公安部党委委员、部长助理、办公厅主任孙永波,法制日报社社长贾京平,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省综治委主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寿亭,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祥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艳等领导;国务院法制办、建设部、国家工商总局等中央部门的多名司局级领导;省有关部门的领导;来自全国10余所高校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以及来自19个省、市、自治区的论文作者等150余人将出席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采取集中交流与专题研讨相结合、论文交流与重点讲座相结合、理论探讨与实务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具体日程安排如下:

9月6日上午9:00,在*太湖饭店举行论坛开幕式暨第一次大会。大会议程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由顾秀莲副委员长讲话并宣布开幕;二是由市委书记杨卫泽致辞;三是由法制日报社社长贾京平致辞;四是由省委领导讲话;五是由中国法学会领导讲话;六是由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的两名著名教授作大会发言。开幕式暨第一次大会由*市委副书记、市长毛小平主持。全市各市(县)区主要领导、各政法部门和市有关行政执法部门领导及特邀嘉宾、会议代表共计400人左右出席。

9月6日下午2:00,在太湖能园度假村举行论坛第二次大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务院法制办等专家学者作大会发言。同时,设9个分会场,其中,7个专题交流研讨,分别为:司法公正、司法监督、严格执法与服务、"五五普法"、税制改革与经济发展、行政执法规范化和加强法治教育;2个专题讲座,专题名称分别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公民的权利、义务、责任。各级领导、相关论文作者、全市政法系统和各有关部门的干部和相关人员3500余人参加下午的论坛活动。

9月7日上午,在太湖能园度假村举行论坛第三次大会暨闭幕式,议程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由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褚红军代表全市30个司法和行政执法部门宣读"法治*建设共同承诺";二是由江南大学领导作论坛综述;三是由市委副书记周解清讲话;四是由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刘飏宣布论坛闭幕。会议由我主持。

为使本次论坛充分发挥导向作用,促进和扩大法治*的影响,我们恳请在座各位记者,充分发挥媒体的优势和各自的智慧,大力宣传论坛的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果,论坛组委会也将全力为大家的工作提供方便。我们相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有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有广大新闻媒体和记者们,特别是在座各位的大力支持,中国.*"法治建设"论坛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法治*建设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此,也邀请大家在论坛结束后,在*多看一看,观太湖美景,游山水佛国,对*的经济社会发展,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法治论坛范文第7篇

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国英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他说,这次论坛以“文化发展与法治建设”为主题,以法治文化促进社会文化、以社会文化引领法治文化,这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西部地区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把“双百”活动和法治论坛放在宁夏,这是对宁夏工作的极大支持,将对我区法治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蔡国英希望广大专家学者,法学、法律界人士不断推动法学研究成果向决策层、向实务部门转化,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法律咨询与法律服务,为西部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蔡国英说,近年来,宁夏党委、政府始终把法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科学立法、严格守法、认真执法、大力普法,法治建设步入科学发展轨道。在刚刚召开的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上,自治区党委提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扎实推进依法治区进程,这对我区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蔡国英说:“全区法律实践部门和法学研究机构要增强大局观和主动性,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优势,切实做好立法、执法、司法、法学研究、法律宣传、法律服务、法学教育等各项工作,促进全社会法治水平整体提升,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保障”。

中国法学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会长刘飏在致辞中说 :“本届论坛是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文化发展与法治建设双向互动,增强软实力的一个具体举措。”

“双百”活动自2006年启动以来,已经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共举办报告会1203场。刘飏说,6年来,“双百”活动对培育中高级领导干部的法制意识,树立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观念,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精神,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氛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双百”活动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法制建设的一个着力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奠基工程。

据了解,西部法治论坛是中国法学会指导下的六大区域论坛之一,也是涉及区域最广、主办成员最多的法治论坛。自2006年开坛以来,已先后在西安、昆明、兰州、成都和乌鲁木齐、重庆成功举办6届。本届论坛由陕西、云南、甘肃、四川、新疆、重庆等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法学会共同主办,宁夏法学会承办。

法治论坛范文第8篇

1、这是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决定的。

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6个方面的统一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其中最基本的起主导作用的是民主法治,和谐社会首先也必然是法治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法学研究承担着重要的责任。组织推动法学研究是推进民主法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重要方式和体现。

2、这是由法学会性质、任务决定的。

法学会的性质是“三个团体”、“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学会的工作职责有8项,其中,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是法学会的首要职责,而组织推动法学研究是法学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来,法学会的工作正是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而展开的。这一任务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法学会工作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法学会的价值体现和未来的发展。目前我们正处在法学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是党中央对各级法学会的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开展法学研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清我们肩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抓住机遇,全力以赴,充分发挥法学会的特色和优势,把组织推动法学研究的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二、地方法学会开展法学研究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多年来,省法学会在组织推动法学研究的工作中,努力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法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法学是一门治国理政的学问,是一门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学问,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法学研究只有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在形形的法律文化和法学思潮面前,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全国全省工作大局。要把法学研究放到国际国内的大背景下思考,从全局高度回答民主法制建设实践中的问题,才能避免思想上的片面性、局限性,真正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使法学研究更好地为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服务,为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

3、坚持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法学研究只有同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实践紧密结合,同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法学研究只有摆脱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束缚,坚决摒弃那种从“本本到本本,从概念到概念”的研究方法,摒弃那种把西方的东西搬来搬去、抄来抄去的研究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法学研究理论对法律实践的先导作用和理论对实践的支撑作用。

4、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唯有创新,才能解决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才能不断把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推向前进。回顾多年的实践,民主法制建设的每一次重大进展,毫无例外,是在理论创新的推动下取得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自觉地培育创新思维,鼓励创新精神,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学术研究氛围。

三、省法学会组织推动法学研究的主要做法

我们应在坚持上述指导思想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依据主客观条件,创新法学研究工作机制和活动方式,实现从单纯学术研讨向围绕中心开展应用法学研究的转变,从局限于召开年会、交流论文、评奖发证书向法学研究成果服务于领导决策、应用于法治实践的转变,从行政机关传统模式向人民团体、学术团体、群众团体运行机制的转变。

在这方面,省法学会的主要做法是:

1、组建学术委员会和研究会。我们在实践中深切体会到,繁荣法学研究,绝不能仅靠省市法学会几十名在编的专职干部,我们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和引领方向,法学研究的主力军是学术委员会和各研究会。我们制定了《辽宁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工作规则》、《辽宁省法学会学科研究会活动规则》和《辽宁省法学会研究会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学术委员会是省法学会的最高学术评议和咨询机构,在我会组织的重点课题立项结项、优秀论文和十大法学成果评选等活动中,由学术委员组成评委会,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的成员,由两个方面人员组成:一是法律院校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学者,二是法律实务部门担任副厅级职务的专家型领导干部,并根据工作岗位变动、年龄等情况适时调整、充实;明确各研究会是组织推动法学研究的骨干队伍和依靠力量。创造条件让他们担负起组织本学科、专业领域的法学、法律工作者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参与法制宣传、培养法学法律人才等任务。目前,省法学会已成立14个研究会。各市法学会也要参照省里的做法,普遍组建学术委员会,根据本地区法学资源成立若干个研究会,切实地把法学研究活跃起来。

2、建立省级法学研究课题管理机制。

制定了《辽宁省法学会关于进一步繁荣法学研究的实施意见》和《辽宁省法学会课题管理办法》,围绕全省工作大局和政法工作中心任务确定研究课题,在积极申报中国法学会和省本级课题项目的同时,省法学会每年年初经会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7—10个重点课题,列入年度课题指南,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课题主持人,对申报人及其课题计划,召开评委会评审,最后由学会党组决定予以立项的,各给予5000元经费资助,下达立项通知时先付一半,按计划检查进度,保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课题,再召开评委会评审,同意结项的付给另一半经费,末通过的提出意见进一步调研、修改。经过几年的实践,已成为一项长期的固定的制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实务部门工作者积极参与,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3、举办“辽宁法治论坛”。

我会于2004年创办了“辽宁法治论坛”,从2005年起实行省、市法学会共同举办论坛的新机制,省法学会作为设计者、组织者发挥主导作用,市法学会在论坛期间开展有本地特色的研讨活动。比如,2004年我会发起并与省委政法委等单位共同举办了“2004辽宁法治论坛暨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创造公平高效法治环境研讨会”;2005年由我会和沈阳市法学会发起,与省、市有关部门共同举办了“2005辽宁·沈阳法治论坛”;2006年我会与大连市法学会联合承办了首届“东北法治论坛”暨第三届“辽宁法治论坛”;2007年我会与鞍山市法学会共同举办了第四届“辽宁法治论坛”;今年7月我会与营口市法学会将共同举办第五届“辽宁法治论坛”。“辽宁法治论坛”已成为我省法学研究为大局服务的重要平台,成为有影响的知名品牌。总结这几届论坛的成功经验,主要须抓好这样5个环节:一是要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经过努力争取,我们举办论坛时得到了中国法学会、省委、省政府、省委政法委及承办市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这是论坛成功举办的根本保证。二是要选准论坛主题,提高征文质量,并邀请主管领导作演讲。这是提升论坛理论层面的重要举措。举办论坛不应是内容宽泛的轮流坐庄式的年会,而要办成集中围绕一个主题深入研讨、展示最新法学研究成果的平台。确定论坛的主题,应坚持法学研究“立足当地、研究当地、服务当地”的原则,紧紧围绕大局,抓住领导关注、群众关心、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带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法学理论和实践问题。确定主题后,下设几个分论题,便于大家深入研讨,充分论证。为了提高征文的质量,我会在面向省内广泛征集论文的同时,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和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作重点准备,并几次调讲、反复修改。我们先后邀请江平、徐显明、张文显等国内着名法学家作主题演讲,受到一致好评。实践表明,上述做法对于提升论坛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要选好举办论坛的时间和地点,严密组织,搞好服务保障。这是论坛成功举办的必要条件。论坛的筹备和组织工作包括制订总体方案、征集和评审论文、邀请领导来宾、起草领导讲话、印发会议文件、收集与会代表名单、组织宣传报道、会场布置和食宿安排等,都要精心设计,安排得十分周密严谨,做到万无一失。五是要注重论坛成果的宣传、转化与应用。这是论坛取得成功的评价标准和最终目的。衡量一届论坛办的是否成功,既要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也要看论坛的优秀成果是否得到宣传,更要看这些成果能否进入党委、政府决策层,应用于法治实践。我们的做法是: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认真进行评选,确保高质量的论文入选,以正式文件对优秀论文予以表奖,颁发证书和奖金,对三等奖以上的获奖论文结集出版论文集。为了防止因主体缺位而影响成果转化,每届论坛都根据主题,邀请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参加会议,使他们能切身感受论坛的气氛,及时了解研究成果,对促进成果的转化应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们邀请省直主流媒体派记者参加论坛并作报道。在我会的会刊上刊登举办论坛的消息、领导讲话和照片,分期刊登部分优秀论文。我会起草的论坛“综述”,高度概括、全面反映了论坛的成果;编印若干期《法治建议》,专题阐述某一方面的专家建议,报送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并通报省政协,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我们将论坛提出但有待深入研讨的重大问题,列为省法学会重点课题继续进行研究,不断推动论坛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4、建立合作研究机制。

我会与省人大法制委、省政协社法委联合制发了开展合作研究的制度和办法,每年年初就重点课题进行协商,整合不同资源和力量共同攻关,调研成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研究成果的转化。我们将收集上来的省内法学、法律界学者纳入人才库,按照专业门类、知识结构等组成若干专家小组,接受省人大、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委托,协助他们为立法规划、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的起草、修改和立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供咨询意见,推动地方立法进程,提高立法质量。特别是今年凌秉志同志当选十一届省人大常委和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杨松、王策同志由省法学会推荐当选省政协十届委员,他们代表全省法学会系统直接参与省人大、省政协的工作,开辟了法学会服务大局、履行职能的新方式。省人大法制委已提出,凡是省人大提出的立法规划、草案,事先都要交我会,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论证,所谓搭上法制直通车,在这方面我们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超级秘书网

5、建立国内外法学研究学术交流机制。

一是每年举办1至2次专题报告会。2005年3月21日,我会及时提出动议并具体组织举办了“建设和谐辽宁报告会”,由省委副书记王唯众同志主持,省(中)直各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等1670多人参加,徐显明教授作了“和谐社会与法治”的精彩报告。

2007年6月,我会精心组织“双百”报告团在辽宁专场活动,由徐显明、陈同志分别在省直、大连、鞍山作了3场报告,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等1600多人出席了省直的报告会,同志会见了报告团成员。大家一致认为,这几次报告会非常及时和成功,是省法学会为全省工作大局服务所办的实事、好事。二是积极开展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组织省内专家学者和实务部门工作者参与中国法学会及其研究会举办的各种学术研讨活动和区域法治论坛,主要有“东北法治论坛”、“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十三省区市法学会经济法学研讨会等,在省内征集论文,我会负责评定获奖论文和等级,提交有质量的论文,由省法学会领导带队参会,交流法学研究信息和成果。三是与兄弟省、区、市法学会互访,开展横向学术交流。四是发挥对外法学交流主渠道作用。目前,我会已经与有关国家、地区建立了稳定的、经常性联系,形成常规的、批量的交流形式,2005年以来共组织12批161人次出国(出境)进行法学学术考察,分别提交出访考察报告,扩大了法学会在国外(境外)法学(法律)界和其他社会组织中的影响。

6、建立法学研究激励创新和成果评价、宣传、转化机制。

法治论坛范文第9篇

9月6日至8日,人民论坛杂志社与中国法学会在浙江杭州召开第四届“中国法学家论坛”。论坛主题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法制保障”。中国法学会会长韩杼滨致辞并讲话,浙江省委副书记夏宝龙致辞,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辉忠、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孙在雍、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贾立政、浙江省法学会会长斯大孝、黑龙江法学会会长于万岭、上海市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史德保等有关负责同志出席本届论坛会。全国人大、农业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国家机关、著名高校的孙佑海、王卫国等12位知名法学专家先后发表了主题演讲,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浙江有关部门负责人及法学工作者共200多人参加本届论坛会议。

韩杼滨在致辞中指出,农村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法律问题的研究,大力推动农村法制建设,加快农村法治化进程,是当前摆在法学界、法律界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历史任务。随着近年来“三农”问题的日益凸显,国内有关论者多从经济、技术层面提出意见,却很少从法治的角度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真知灼见。农村的法治是中国法治的“瓶颈”。事实上,要缓解农村目前面临的一系列矛盾,法治化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制度环节。良好的法治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论坛会上,专家学者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立法保障、农村经济发展法制保障、农民权益保障等方面展开深入研讨,提出了“加强农村地区环境立法”、“建立农村土地权益长效保障机制”、“土地增值利益分配改革”等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政策建议,并就浙江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典型经验进行了交流与总结。

与会学者指出,不能简单地说,新农村法治建设就是建立平安乡村的问题,如何从法律上保障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国民经济财政第二次分配中实现公平,如何推进农村法治建设等,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农村土地制度问题上,与会专家指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城乡和谐,城乡统筹需要资源支撑,按照发展城市的方式发展农村是行不通的。需要通过农村增量资源,来实现平等的无歧视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这就涉及到农村的土地问题。应有序地让土地进入市场,包括宅基地,由福利性宅基地转向市场化的宅基地制度。

在土地增值利益分配机制改革过程中,国家应当以税收为主、出让金为辅参与土地增值分配,不断提高农民的初始分配水平,根据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原则,让中低收入者感受和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

与会学者强调,在平等发展上的差别,不是立法者主观决定的,而是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人口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法律废改要根据国情,逐步进行,否则不仅难以实现平等,反而会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

法治论坛范文第10篇

据悉,本次论坛由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创立并主办,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是一家年轻的非盈利性社会智库,是在“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下成立的,院长周志兴在论坛前的一次采访中介绍,所谓新型智库,就是要有创新,而且要有民间力量的参与,“我们就是顺应这样一个形势,建立了一个创新发展研究院,实际上是想作为一个智库来出现”。

本届大梅沙论坛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势。

本届论坛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一周年,又适逢四中全会刚刚结束。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看来,这次论坛“既是解放思想、汇聚各方专家共话中国改革创新的一个盛会,也是大家共同学习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的一个学习会、动员会”。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已由一个小渔村变成了国际化大都市。“论坛选择在深圳举办也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共深圳市委常委张思平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说,“既能吸收深圳改革创新的新经验,又能够促进深圳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中继续勇立潮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做出新的贡献”。

本次论坛嘉宾覆盖政界、商界、学界精英,政界如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肖扬、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梅颖、银监会原主席刘明康、中共深圳市委常委张思平等;商界如招商局原董事长秦晓、香港交易所集团总裁李小加、宇业集团董事局主席周旭洲等;学界的就更多了,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江平、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周瑞金、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等百余位。

嘉宾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可以说是史无前例,代表了中国这些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部分参加论坛的嘉宾会后感慨,这次论坛堪称新时期的莫干山会议。30年前的莫干山会议,由一众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变革,推动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进程。本届大梅沙论坛,参与的嘉宾有老、中、青三代,甚至有当年莫干山会议的参与者,但论坛的议题远远超出了当年莫干山会议的讨论范围,直指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

一年前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并做了全面部署,吹响了新的历史时期改革的集结号,拉开了新一轮中国改革的大幕。但是,新一轮的改革进程并不平坦,还面临许多的考验和挑战。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有了,旗帜也颇为鲜明,但是社会上总是还有一些噪音,用封闭教条主义的东西进行质疑和干扰。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梅沙论坛将主题定为国家治理现代化,针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本次会议设置了十余个分论坛,包括“全球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司法体制改革与法治中国建设”“新时期反腐与党建”“中国政治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混合所有制与国企改革”“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特区与新区:新时期改革创新的地位与作用”“变革时代的金融创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科技创新活力何在”等。值得一提的是,或许是因为论坛开幕前十八届四中全会刚刚落幕,论坛开闭幕式上几位演讲嘉宾不约而同地聚焦在“依法治国”上。

肖扬在演讲中对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兴奋不已,称这次全会“点燃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心中的圣火”,“在冬天里迎来了一个法治的春天”。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梅颖做了题为《拨乱反正,依宪治国,开创新的政治文明》的演讲,她的建议是:克服宪法虚无主义倾向,树立宪法的绝对权威;摒弃“权大于法”的封建理念,营造独立司法、公正司法的执法环境;革除阶级斗争的革命思维和唯GDP的经济思维,用法治凝聚改革共识;重塑律师职业尊严,纠正冤假错案,并依法追责。她的这四点建议,极具现实针对性。

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胡德平在闭幕式上也分享了他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体会,他认为,四中全会《决定》是对国家和公民关系的重大调整,“如果我们是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的,共产党领导人民把我们的法立好,执法也搞得好,行政也搞得好,人民也守法,我们完全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处理我们的各种矛盾”。

上一篇:法治环境范文 下一篇:法律援助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