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经验做法范文

时间:2023-03-01 10:14:16

法治建设经验做法

法治建设经验做法范文第1篇

1、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各级各部门能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在工作机制、措施、抓手和载体等上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如在全省率先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其经验在全省民主法治社区建设工作会上作了介绍;推广店口镇《村务简报》,省委书记对此作了批示;创造性地开展“外来干部管理外来人口”做法,该做法被国务院办公厅的《专报信息》转发;积极弘扬法制文化,该做法得到省委副书记梁平波,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敏尔的批示;市人民检察院积极创建还被告人清白的公开正名制,此经验得到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简报》的转发介绍;市人民法院积极探索推行“四环工作指导法”,先后被新华社内参、省委办公厅《信息通报》、省委政法委《浙江政法》、省高院《今日信息》等刊载,等等。

2、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荣誉。几年来,我市的法治建设得到了上级的多次肯定,也取得了不少的荣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得到了两项全国性的荣誉,即我市被、司法部评为2001—2005年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县市,市司法局被司法部荣记集体一等功。这是对我市法治建设、普法宣传工作的最好肯定。

3、提高了全社会的法治素养。通过扎实有效的普法教育和法治建设工作,法律知识得到普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依法治理工作不断深化,各项事业法治化管理水平有了新进展。

4、有力地促进了稳定与发展。诸暨近五年社会总体和谐稳定,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离不开“四五”普法工作的深入推进,也离不开法治的有效保障。

二、进一步深化对推进“法治诸暨”建设、“五五”普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开展“五五”普法、推进“法治诸暨”建设,事关发展全局,关系民生,意义十分重大。

1、法治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法治诸暨”是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诸暨”,根本的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包括人的权利、人的利益、人的安全、人的自由、人的平等、人的发展等,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必须站在构建“四位一体”、建设政治文明的高度,从更宽的视野、以更大的力度、在更深的层次上,切实推进法治建设和“五五”普法工作。

2、法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法治通过调节社会各种利益关系来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法治为人们之间的诚信友爱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法治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条件,法治为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提供保障,法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制度支持。开展“五五”普法,建设“法治诸暨”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就在于不断深化“平安诸暨”建设、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法治建设是创新落实“枫桥经验”的必然要求。我市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在法治建设的背景下探索创新落实“枫桥经验”是新时期的一项重大责任,理应在普法教育和法治建设方面走在前列,更好地利用法治的力量,协调和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切实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枫桥经验”的与时俱进,用法治精神丰富“枫桥经验”的时代内涵,用法治实践夯实“枫桥经验”的实践基础,始终保持“枫桥经验”的强大活力和生命力。

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扎扎实实推进“法治诸暨”建设和“五五”普法各项工作

1、务必创出特色。一要认真探索建设“法治诸暨”与创新落实“枫桥经验”的内在联系。切实找准两者理论和实践上的有机结合点,使“枫桥经验”在推进“法治诸暨”建设中作出更大的贡献,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更多更好的经验。二要认真探索建设“法治诸暨”与创建“平安诸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有效途径。和谐社会的第一特征就是民主法治,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要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法治原则、法律规范和法治的力量来协调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环境。三要认真研究有诸暨特色的法治建设的具体载体和抓手。积极探索“五五”普法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手段,使“法治诸暨”建设更好地创出特色、创出亮点、不断走在前列。

2、务必突出重点。一要突出健全组织体系。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人大、政府、政协、司法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法治建设组织体系。二要突出重点对象。法治建设和“五五”普法教育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中之重要抓好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与职工、农民与外来建设者等重点对象,注重分类施教,整体推进,不断增强普法教育和法治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突出重点领域。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和特点,重点加强与他们工作、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法用法制度,全面提高法律素质。

3、务必讲究实效。一要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让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二要切实解决社会上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特别是要使涉法涉诉案件有明显下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要切实促进发展,通过普法教育和法治建设,为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提供有效的法治保障。

法治建设经验做法范文第2篇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加快建设法治贵州,是推动我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同步小康的现实需要,是全省上下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下一步,我市将从四个方面抓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

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中央决定和省委意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描绘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蓝图、新愿景,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加快建设法治贵州的重大部署,目标明确、措施具体,为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建设好毕节试验区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将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部署,充分发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带头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省委意见的示范带动作用,集中开展宣传报道,全面进行精准宣讲,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深入搞好调查研究,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的热潮,不折不扣地把中央和省委精神贯彻落实好。

坚决保证宪法法律的全面实施。一是认真落实宪法法律实施和监督制度。积极主动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对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依法撤销或纠正。认真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要公开向宪法宣誓。二是严格依法行政。全面推动政府履行好职能,健全政府决策机制,推进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公正文明执法,深化政务公开,建设服务型、廉洁型、法治型政府。三是深入推进公正司法。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优化司法职权运行、推进严格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强司法活动监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四是切实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围绕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促使全社会群众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大力推进社会治理集成创新。一是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的社会治理改革举措。主动配合做好省以下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和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法庭等司法体制改革工作,筑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二是积极借鉴外地的好经验、好做法。认真学习省内外加强社会治理的新经验、新做法,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移植与集成相结合,提高改革效率,降低改革成本,推动社会治理迈上新台阶。三是推动已有经验做法与时俱进。深入总结我市近年来探索的农村基层治理“六零六好”、“三级联动视频接访”、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等做法取得的经验,结合新形势需要,整合环境、科技等要素不断推陈出新,探索符合毕节实际的社会治理路径和方法,推动试验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切实加强对依法治市工作的领导。一是加强管党治党制度建设。健全完善落实党内法规的具体办法,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促使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二是大力推进法治队伍建设。着力加强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等法律职业队伍建设,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所需要的人才体系。三是加大对依法治市工作的监督。重点强化对行政、司法活动的监督,支持和保证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依照宪法法律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四是切实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建设,强化基层法治队伍,改善基层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提高基层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五是处理好加强监督与提高效率的关系。在依法加强对行政执法和司法活动监督的同时,健全完善提高执法、司法效率的机制,防止片面注重监督而忽视工作效率的提高。六是建立健全依法治市评价机制。加强考核评价,建立问责制度,着力构建“党委总揽全局、人大政协监督、‘一府两院’实施、全社会齐抓共管、公众广泛参与”的依法治市工作新格局,确保依法治市工作扎实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作者系毕节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李 坤)

法治建设经验做法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把依法行政的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从整体上加强依法行政工作;通过加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切实提高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水平,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活动范围

各乡(镇)人民政府,市区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市政府各办局、各直属机构。

三、活动内容

按照《市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制定《市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规范》,并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不断总结交流法治政府建设经验,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水平。逐步建立符合《纲要》和《决定》要求及我市实际的依法行政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各项工作走向法制化轨道,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进程。

四、活动方式

各乡(镇)人民政府、市区街道办事处、开发区、集中区、市政府各办局、各直属机构要结合实际制定活动方案和工作标准,并全面组织实施,市政府通过评比确定全市依法行政示范单位。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部署阶段。市政府成立依法行政示范活动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构,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和工作规范,报市政府法制局审核备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召开动员大会,深入贯彻会议精神。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实施方案和工作规范,结合实际开展创建工作。

(三)检查评定阶段。市政府组成检查组,对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确定3-5个市级依法行政示范单位。

(四)总结阶段。对依法行政示范单位活动进行总结,推广经验做法,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乡(镇)、街、各部门要按照省和市政府及我市的要求,认真动员部署,把思想统一到国务院《纲要》和《决定》精神上来,从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示范单位活动的意义,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在市政府的领导下进行,具体工作由市政府法制办组织实施。各单位要健全工作机构,落实责任,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狠抓落实,不断创新。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增强创新意识,做到部署工作有新思路,落实工作有新举措,推进工作有新亮点。要以开展示范单位活动为契机,推进制度和机制创新,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法治建设经验做法范文第4篇

一、宣传内容

1、宣传党的十以来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决策部署;

2、宣传《法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精神;

3、宣传《深化平安建设行动方案》、《贯彻<深化平安建设行动方案>三十条》精神;

4、宣传各级综治委成员单位、责任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着力解决社会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安全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经验做法。社会各界和各部门广泛参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建设的先进典型和鲜活经验。

5、宣传各地各有关部门建好“三网”、用好“三网”,充分发挥“三网”工作体系“服务惠民、平安护民”作用的主要成果和典型经验。

6、宣传各地各有关部门依靠基层、依靠群众、依靠法治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成功做法。

7、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维护社会管理、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

8、宣传开展“严打”整治专项行动、排查整治社会管理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成效。

9、宣传开展全民法制教育,营造良好法治氛围的经验。

10、宣传开展反警示教育,增加人民群众防范和抵制的能力和水平。

二、时间安排

3月1日——3月31日。

三、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成立专班。成立以局长为组长,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丁功文为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两名成员负责日常事务。

2、形式多样,务求实效。既要采取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又要充分利用横幅、标语、板报、讲座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广泛宣传综治创安工作,防止前紧后松,力求实效。

3、突出重点,科学安排。本次综治宣传月活动要把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贯穿始终,要在宣传时间、宣传内容、宣传重点上科学安排,确保宣传工作不走过场,努力提高全局干部职工对平安创建的参与率、知晓率。

法治建设经验做法范文第5篇

经过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座谈会已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一天半来,大家围绕会议主题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听后有些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全国普法办建立联系点制度,发挥联系点的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是我们"**"普法以来的一贯做法。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各联系点按照全国普法办的总结部署和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扎实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做了大量的、行之有效的工作,为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普法以来,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努力开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新局面,进一步发挥好联系点的示范带头作用,全国普法办于今年1月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进行了一次调整。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推荐,确定了53个新一轮的联系点,代表着53个市、县、区。这次请大家来,主要是总结交流"**"普法以来联系点工作特别是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研究探讨进一步发挥联系点典型示范作用,推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全面开展。

昨天上午,漯河市等13个联系点分别介绍了各自的情况,特别是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昨天下午,大家又实地考察了漯河市法治城市创建活动现场,从不同侧面亲身感受到了漯河市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成效。选择漯河作为这次会议的召开地点,我们也是经过反复比较的。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先行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地方不少。为什么选在漯河开?我们感觉到漯河的创建活动有几个特点:一是活动开展的比较早;二是工作比较扎实;三是成效很明显。在中部地区,漯河能够通过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较好地实现了整个城市的有序化管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较高,法治城市创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体现的比较好。另外,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东部一些发达地区,有的开展创建活动也比较早,有很多好的做法,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是跟地方的经济实力以及城市的基础管理水平联系在一起的,有的做法在西部地区可能不太好学。而漯河地处中原,代表性要更强一点,东中西兼顾。我们认为,漯河的做法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只要认认真真的抓,认认真真的去做,都是可以学习借鉴的。漯河能做的,我们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应该能做到。因此,在漯河召开联系点会议,对我们各联系点的启发作用、推动作用,应该更直接一点。刚才,大家又听了浙江大学钱弘道教授关于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理论与实践的讲座,并进行了热烈的研讨,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为今后的创建活动以及普法工作都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综合各联系点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经验和做法,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领导重视。各联系点党政领导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高度重视,始终把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有力地保障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健康发展。漯河市从20**年提出开展创建法治城市以来,始终坚持不断的抓,把创建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揉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年确定几个工作重点,一步一步往前推,效果很明显。当然其他联系点介绍的一些经验中,也都反映了这个共性的特点。二是目标明确。各联系点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始终坚持了一个"围绕",一个"特色",五个"结合",即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从并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创建活动中注重在目标确定、专项整治、推进方式、法治文化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将创建活动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与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相结合,与公民诚信道德建设相结合,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与创建服务型政府相结合,努力把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项事业融入到法治的轨道上来,有力地提高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效果。三是保障有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基础扎实,组织领导机制和监督机制,各级党委、人大、政府与司法机关的工作机制、工作制度都比较健全,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初步建立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长效机制,为全面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四是勇于创新。漯河市、南京市、余杭区、泸县等联系点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工作理念,通过理论的创新来带动创建活动的实践创新。这种以群众意愿为导向的创新理念已经渗透到了创建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指导理念和手段、工作要求、运作方式、执法行为等方面,所产生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五是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众所周知,各地依法治理的办事机构大多设在司法行政机关。近年来,各联系点司法行政机关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同时,还通过创建活动这个平台和窗口,进一步拓展了司法行政各项职能在创建活动中发挥作用的空间,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律师公证等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在当地乃至全国名列前茅。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学习借鉴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并使之发扬光大。

下面,我就做好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普法规划提出,要积极探索和推进地方、行业和基层依法治理的实践形式,深入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为全面贯彻落实"**"普法规划,全国普法办于今年4月,又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决定在全国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依法管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法治实践活动。在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中,市县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对于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促进市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探索和选择的治国之路。党的**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需要各地、各部门广泛深入地开展法治实践活动,需要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就是旨在推动市县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和深化,提升市县法治化管理水平,实现法治国家在市县层面的依法治理目标,继而引领、带动其它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法治化建设。因此,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生动实践,也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深化依法治理的必然要求。自1986年党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联合制定的第一个五年普法规划以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蓬勃开展,公民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法律素质逐步提高。随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逐步深入,各地、各部门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逐步开展了依法治理的各项活动。特别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后,各地、各部门把依法治理作为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性工作,不断深化各层次依法治理,使全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认真总结多年来依法治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普法规划提出了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区域性依法治理。因此,开展创建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区域性依法治理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地方法治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四个五年普法规划的顺利实施,各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逐步深入,在组织领导、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四五"普法后期,一些地方积极探索法治实践形式。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云南、黑龙江、湖北、宁夏等省(区、市)先后提出了建设法治省(区、市)的目标。河南省漯河市、辽宁省本溪市、盘锦市、大连市、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等城市提出了建设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目标。浙江省杭州市的余杭区还在全国率先制定并实施了"法治指数"。所以说,这项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2006年以来,各地按照"**"普法规划的要求,把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作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进行了认真部署,做了大量工作。因此,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各地探索法治实践活动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市县法治化管理水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

(四)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更好地发挥地方司法行政部门职能作用的必然要求。地方司法行政部门在推进民主法制、维护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和谐过程中负有重要职责。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矛盾突出并存,发展和稳定的要求都有很大的提高的阶段,迫切要求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来促进发展,保障稳定。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中,各地司法行政机关一方面通过承担创建活动办公室的职责,在拟定创建规划、协调创建的各项工作、强化创建活动各项考核等方面,推进市县法治化的进程;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发挥法制宣传、法律保障、法律服务等职能,有效的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市县法治化管理水平。这两方面的职能作用相互促进,可以更好地发挥地方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作用,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准确把握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总体要求

全国普法办《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广泛宣传、坚决执行,确保创建活动顺利开展。

(一)要准确把握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深入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要努力把握好进一步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之间的关系。法制宣传工作是创建活动的重要基础,创建活动包括创建活动之前的依法治理都是法制宣传教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以后的必然结果,是法制宣传活动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因为法制宣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地方良好法治环境的营造。可以预见,创建活动在今后的地方法治建设中将得到长足发展,内容和形式都将不断丰富。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容忽视、不可动摇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只能按照创建活动的要求不断加强,努力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要准确把握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通过开展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普法效果,促进地方党委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促进地方政府依法行政,促进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公民法律素质和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意见》总结了各地先行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经验,提出十个方面的创建内容。创建活动覆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有些很重要的方面,如文化法治、民族宗教等问题没有单列出来,只是把它融入在其它有关的内容里。各地可根据当地情况,适当进行调整,以体现地方特色。

(三)要准确把握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基本原则。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基本原则有四条: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一条极其宝贵的经验。创建活动必须坚持对法律负责、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确保正确方向。在实践上看,法治城市建设开展的好的地方,都是当地党委重视这项工作,党委主要领导同志发挥主导作用。如果没有党的领导,法治创建活动是无法开展、无法推进的。二是要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民主法治建设在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创建活动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保障和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规划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和城市发展的基本定位以及综合的规划相配合、相协调;另一方面是在推进步骤上要和党委政府的阶段性工作相合拍。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创建活动要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群众成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无论是在规划的制定,推进的过程,效果的评价等全过程,都要注重群众的参与。四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循序渐进地推进创建活动。创建活动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和不同对象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确定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方法,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创建活动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止步不前。要在总体规划下,每年确定几个重点工作,解决几个突出问题,积小胜为大胜。

三、扎实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基础上进行的法治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持续的过程。各地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结合实际,找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从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扎扎实实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实现"**"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而不懈努力。

(一)要把握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面临的有利时机。今年是实施"**"普法规划的中期年,全国普法办适时推出《意见》,既是落实"**"普法规划的要求,也是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着眼于长效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需要。以《意见》出台为标志,标志着创建活动在全国全面的铺开,全面开始推进。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认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自觉地把创建活动放到全面建设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中去推进,放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中去开拓,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努力把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推向新的阶段。

(二)要切实加强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领导。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必须紧紧依靠党委的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保证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把创建活动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研究,统筹安排,协调推进。要定期听取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工作汇报,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确保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三)要积极营造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良好社会氛围。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各地在开展创建活动中,要大力宣传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内容,宣传创建活动对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引导、调动、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结推广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营造一个各方面力量参与、全社会共同创建的良好氛围。要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帮助群众解决在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引导他们合理有序地表达利益诉求,让他们共享法治建设发展的成果。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讲究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坚决防止和纠正各种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四)要找准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切入点。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涉及市县的方方面面,没有成功的套路和固定的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规律,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推进发展。在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中,应注意围绕当地法治建设的大局和重点工作,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对本地区基本情况、突出问题的调查研究,了解影响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具体目标任务和主要着力点,从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力争每年选取几个重点,有所突破,取得成效,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创建活动带来的实效。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专门力量,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创建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五)要强化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监督考核。建立和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是推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实现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开展检查、考核、评比活动,可以不断激发广大群众的荣誉感和参与热情,扩大创建活动的辐射效应。各地在开展创建活动中,要加大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检查监督力度,不断完善创建活动的监督机制,对创建活动实行目标管理,认真组织检查考核,提高创建活动效果,使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健康有序发展。要制定科学的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评估体系,客观分析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进展情况,为积极推进、持续深化创建活动提供重要依据。江苏省率先制定了法治合格县(市区)创建标准,通过百分制的打分方法,对全省各县(市区)进行了自查和抽查,并在这个基础上,评出了第一批18个法治合格县(市区)。余杭区提出了"法治指数",法治指数的综合性程度比较高,它在以往百分制考核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量化,这是一个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法治指数"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方面的作用就是可以检验余杭区本身的法治建设进程,特别是年度之间,纵向比较,是上升还是下降。另一方面的作用在横向方面,创建活动只有一个指标肯定是不行的,要有一个指数体系。比如一个省辖市、一个副省级城市跟一个县区肯定是有差异的,管理的幅度、内容、涉及面,也是不一样的。这个指标在横向比较时候它可以起到借鉴作用。目前,全国普法办已经把评价标准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确定下来,但是还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正式推出。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行尝试,为全国制定统一的标准作些前瞻性探索。全国普法办将适时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的评比活动。

作为全国普法办的联系点,你们是全国普法办联系地方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全国普法办深入了解情况、开展调查研究、进行试验示范的重要基地和窗口。大家一定要充分认识承担联系点工作的重大责任,勇当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先行者、排头兵、试验田,认真履行联系点"先行探索、多出经验、示范全国"的职责,为推动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做出积极的贡献。借此机会,我对大家提三点要求:

一是要充分发挥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实践证明,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搞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办公室作用发挥的充分与否。各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做到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实行工作责任制,促进工作措施落实。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的职能作用,注意统筹兼顾,协调各方,整合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中,各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要找准定位,充分发挥优势,把创建活动作为履行职能的有效载体、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切实抓出成效,为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做出应有的贡献。各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回去后,要积极向党委政府提出在本地开展创建活动的具体意见,具体开展时机由党委决策。

二是要加大联系点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加强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宣传,向全社会展示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成果,吸引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全民普法事业,为联系点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发挥联系点示范带头作用,通过新闻媒体,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及时宣传联系点有影响、有典型指导意义的经验做法,把成功的经验宣传出去、推广出去,使其在全国产生影响。要重视发挥媒体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重视对重点法律问题和涉法事件的正确引导,做好疏导群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工作。联系点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宣传,发挥示范带头、辐射牵引的作用。创建活动不再单设示范点和试验点,对一些开展创建活动较好,但还不是联系点的单位,我们将及时总结他们的经验,调整充实到联系点中来。

三是要健全完善联系点管理制度。要促进联系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完善联系点信息交流、重点问题调研、舆论宣传、评比考核、表彰激励等各项工作制度。要建立联系点工作信息交流制度。全国普法办将定期召开联系点座谈会,听取联系点工作情况汇报,增进联系点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进一步发挥联系点的作用。要在全国普法办和联系点之间建立一个快捷的联系方式,可以直接沟通。全国普法办向省(区、市)下发的有关文件、普法依法治理通讯等,同时发送各联系点。联系点要及时向全国普法办报送年度工作要点、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相关材料。同时,各联系点普法办还要注意与上级部门保持良好关系,加强联系。要建立联系点工作考评制度。不断完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将联系点工作创新和信息报送等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全国普法办对联系点实行动态管理,对工作成效不突出,不能起到示范作用的单位,将进行必要的调整。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联系点要及时予以表彰激励,推动联系点工作健康持续发展。要积极探索创新交流方式。当前,互联网发展速度很快,普法网站也是越办越好,大部分联系点都建立了自己的法制宣传网。要研究在中国普法网上开辟联系点互动平台,定期开展一些网络讨论活动,具备条件的时候,可以召开网络视频会,提高效率,节省开支。同时,我们将设立一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理论研究课题,通过分解后交给联系点,围绕课题开展一些研讨活动。

同志们,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各联系点更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希望各个联系点,在党委、人大、政府的领导下,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普法依法治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新形势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摸索出更多更好的新路子、新方法,为全面落实"**"普法规划,加快依法治国进程,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法治建设经验做法范文第6篇

经过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座谈会已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一天半来,大家围绕会议主题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听后有些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全国普法办建立联系点制度,发挥联系点的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是我们“**”普法以来的一贯做法。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各联系点按照全国普法办的总结部署和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扎实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做了大量的、行之有效的工作,为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普法以来,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努力开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新局面,进一步发挥好联系点的示范带头作用,全国普法办于今年1月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进行了一次调整。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推荐,确定了53个新一轮的联系点,代表着53个市、县、区。这次请大家来,主要是总结交流"**"普法以来联系点工作特别是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研究探讨进一步发挥联系点典型示范作用,推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全面开展。

昨天上午,漯河市等13个联系点分别介绍了各自的情况,特别是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昨天下午,大家又实地考察了漯河市法治城市创建活动现场,从不同侧面亲身感受到了漯河市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成效。选择漯河作为这次会议的召开地点,我们也是经过反复比较的。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先行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地方不少。为什么选在漯河开?我们感觉到漯河的创建活动有几个特点:一是活动开展的比较早;二是工作比较扎实;三是成效很明显。在中部地区,漯河能够通过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较好地实现了整个城市的有序化管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较高,法治城市创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体现的比较好。另外,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东部一些发达地区,有的开展创建活动也比较早,有很多好的做法,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是跟地方的经济实力以及城市的基础管理水平联系在一起的,有的做法在西部地区可能不太好学。而漯河地处中原,代表性要更强一点,东中西兼顾。我们认为,漯河的做法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只要认认真真的抓,认认真真的去做,都是可以学习借鉴的。漯河能做的,我们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应该能做到。因此,在漯河召开联系点会议,对我们各联系点的启发作用、推动作用,应该更直接一点。刚才,大家又听了浙江大学钱弘道教授关于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理论与实践的讲座,并进行了热烈的研讨,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为今后的创建活动以及普法工作都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综合各联系点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经验和做法,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领导重视。各联系点党政领导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高度重视,始终把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有力地保障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健康发展。漯河市从20**年提出开展创建法治城市以来,始终坚持不断的抓,把创建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揉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年确定几个工作重点,一步一步往前推,效果很明显。当然其他联系点介绍的一些经验中,也都反映了这个共性的特点。二是目标明确。各联系点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始终坚持了一个“围绕”,一个“特色”,五个“结合”,即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从并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创建活动中注重在目标确定、专项整治、推进方式、法治文化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将创建活动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与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相结合,与公民诚信道德建设相结合,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与创建服务型政府相结合,努力把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项事业融入到法治的轨道上来,有力地提高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效果。三是保障有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基础扎实,组织领导机制和监督机制,各级党委、人大、政府与司法机关的工作机制、工作制度都比较健全,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初步建立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长效机制,为全面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四是勇于创新。漯河市、南京市、余杭区、泸县等联系点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工作理念,通过理论的创新来带动创建活动的实践创新。这种以群众意愿为导向的创新理念已经渗透到了创建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指导理念和手段、工作要求、运作方式、执法行为等方面,所产生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五是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众所周知,各地依法治理的办事机构大多设在司法行政机关。近年来,各联系点司法行政机关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同时,还通过创建活动这个平台和窗口,进一步拓展了司法行政各项职能在创建活动中发挥作用的空间,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律师公证等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在当地乃至全国名列前茅。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学习借鉴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并使之发扬光大。

下面,我就做好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普法规划提出,要积极探索和推进地方、行业和基层依法治理的实践形式,深入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为全面贯彻落实“**”普法规划,全国普法办于今年4月,又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决定在全国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依法管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法治实践活动。在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中,市县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对于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促进市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探索和选择的治国之路。党的**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需要各地、各部门广泛深入地开展法治实践活动,需要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就是旨在推动市县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和深化,提升市县法治化管理水平,实现法治国家在市县层面的依法治理目标,继而引领、带动其它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法治化建设。因此,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生动实践,也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深化依法治理的必然要求。自**年党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联合制定的第一个五年普法规划以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蓬勃开展,公民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法律素质逐步提高。随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逐步深入,各地、各部门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逐步开展了依法治理的各项活动。特别是**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后,各地、各部门把依法治理作为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性工作,不断深化各层次依法治理,使全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认真总结多年来依法治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普法规划提出了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区域性依法治理。因此,开展创建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区域性依法治理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地方法治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四个五年普法规划的顺利实施,各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逐步深入,在组织领导、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四五”普法后期,一些地方积极探索法治实践形式。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云南、黑龙江、湖北、宁夏等省(区、市)先后提出了建设法治省(区、市)的目标。河南省漯河市、辽宁省本溪市、盘锦市、大连市、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等城市提出了建设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目标。浙江省杭州市的余杭区还在全国率先制定并实施了“法治指数”。所以说,这项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20**年以来,各地按照“**”普法规划的要求,把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作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进行了认真部署,做了大量工作。因此,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各地探索法治实践活动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市县法治化管理水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

(四)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更好地发挥地方司法行政部门职能作用的必然要求。地方司法行政部门在推进民主法制、维护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和谐过程中负有重要职责。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矛盾突出并存,发展和稳定的要求都有很大的提高的阶段,迫切要求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来促进发展,保障稳定。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中,各地司法行政机关一方面通过承担创建活动办公室的职责,在拟定创建规划、协调创建的各项工作、强化创建活动各项考核等方面,推进市县法治化的进程;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发挥法制宣传、法律保障、法律服务等职能,有效的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市县法治化管理水平。这两方面的职能作用相互促进,可以更好地发挥地方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作用,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准确把握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总体要求

全国普法办《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广泛宣传、坚决执行,确保创建活动顺利开展。

(一)要准确把握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深入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要努力把握好进一步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之间的关系。法制宣传工作是创建活动的重要基础,创建活动包括创建活动之前的依法治理都是法制宣传教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以后的必然结果,是法制宣传活动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因为法制宣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地方良好法治环境的营造。可以预见,创建活动在今后的地方法治建设中将得到长足发展,内容和形式都将不断丰富。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容忽视、不可动摇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只能按照创建活动的要求不断加强,努力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要准确把握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通过开展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普法效果,促进地方党委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促进地方政府依法行政,促进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公民法律素质和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意见》总结了各地先行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经验,提出十个方面的创建内容。创建活动覆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有些很重要的方面,如文化法治、民族宗教等问题没有单列出来,只是把它融入在其它有关的内容里。各地可根据当地情况,适当进行调整,以体现地方特色。

(三)要准确把握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基本原则。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基本原则有四条: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一条极其宝贵的经验。创建活动必须坚持对法律负责、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确保正确方向。在实践上看,法治城市建设开展的好的地方,都是当地党委重视这项工作,党委主要领导同志发挥主导作用。如果没有党的领导,法治创建活动是无法开展、无法推进的。二是要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民主法治建设在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创建活动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保障和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规划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和城市发展的基本定位以及综合的规划相配合、相协调;另一方面是在推进步骤上要和党委政府的阶段性工作相合拍。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创建活动要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群众成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无论是在规划的制定,推进的过程,效果的评价等全过程,都要注重群众的参与。四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循序渐进地推进创建活动。创建活动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和不同对象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确定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方法,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创建活动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止步不前。要在总体规划下,每年确定几个重点工作,解决几个突出问题,积小胜为大胜。

三、扎实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基础上进行的法治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持续的过程。各地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结合实际,找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从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扎扎实实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实现"**"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而不懈努力。

(一)要把握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面临的有利时机。今年是实施“**”普法规划的中期年,全国普法办适时推出《意见》,既是落实"**"普法规划的要求,也是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着眼于长效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需要。以《意见》出台为标志,标志着创建活动在全国全面的铺开,全面开始推进。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认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自觉地把创建活动放到全面建设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中去推进,放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中去开拓,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努力把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推向新的阶段。

(二)要切实加强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领导。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必须紧紧依靠党委的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保证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把创建活动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研究,统筹安排,协调推进。要定期听取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工作汇报,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确保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三)要积极营造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良好社会氛围。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各地在开展创建活动中,要大力宣传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内容,宣传创建活动对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引导、调动、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结推广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营造一个各方面力量参与、全社会共同创建的良好氛围。要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帮助群众解决在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引导他们合理有序地表达利益诉求,让他们共享法治建设发展的成果。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讲究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坚决防止和纠正各种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四)要找准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切入点。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涉及市县的方方面面,没有成功的套路和固定的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规律,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推进发展。在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中,应注意围绕当地法治建设的大局和重点工作,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对本地区基本情况、突出问题的调查研究,了解影响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具体目标任务和主要着力点,从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力争每年选取几个重点,有所突破,取得成效,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创建活动带来的实效。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专门力量,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创建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五)要强化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监督考核。建立和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是推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实现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开展检查、考核、评比活动,可以不断激发广大群众的荣誉感和参与热情,扩大创建活动的辐射效应。各地在开展创建活动中,要加大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检查监督力度,不断完善创建活动的监督机制,对创建活动实行目标管理,认真组织检查考核,提高创建活动效果,使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健康有序发展。要制定科学的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评估体系,客观分析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进展情况,为积极推进、持续深化创建活动提供重要依据。江苏省率先制定了法治合格县(市区)创建标准,通过百分制的打分方法,对全省各县(市区)进行了自查和抽查,并在这个基础上,评出了第一批18个法治合格县(市区)。余杭区提出了“法治指数”,法治指数的综合性程度比较高,它在以往百分制考核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量化,这是一个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法治指数"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方面的作用就是可以检验余杭区本身的法治建设进程,特别是年度之间,纵向比较,是上升还是下降。另一方面的作用在横向方面,创建活动只有一个指标肯定是不行的,要有一个指数体系。比如一个省辖市、一个副省级城市跟一个县区肯定是有差异的,管理的幅度、内容、涉及面,也是不一样的。这个指标在横向比较时候它可以起到借鉴作用。目前,全国普法办已经把评价标准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确定下来,但是还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正式推出。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行尝试,为全国制定统一的标准作些前瞻性探索。全国普法办将适时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的评比活动。

作为全国普法办的联系点,你们是全国普法办联系地方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全国普法办深入了解情况、开展调查研究、进行试验示范的重要基地和窗口。大家一定要充分认识承担联系点工作的重大责任,勇当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先行者、排头兵、试验田,认真履行联系点"先行探索、多出经验、示范全国"的职责,为推动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做出积极的贡献。借此机会,我对大家提三点要求:

一是要充分发挥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实践证明,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搞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办公室作用发挥的充分与否。各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做到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实行工作责任制,促进工作措施落实。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的职能作用,注意统筹兼顾,协调各方,整合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中,各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要找准定位,充分发挥优势,把创建活动作为履行职能的有效载体、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切实抓出成效,为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做出应有的贡献。各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回去后,要积极向党委政府提出在本地开展创建活动的具体意见,具体开展时机由党委决策。

二是要加大联系点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加强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宣传,向全社会展示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成果,吸引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全民普法事业,为联系点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发挥联系点示范带头作用,通过新闻媒体,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及时宣传联系点有影响、有典型指导意义的经验做法,把成功的经验宣传出去、推广出去,使其在全国产生影响。要重视发挥媒体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重视对重点法律问题和涉法事件的正确引导,做好疏导群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工作。联系点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宣传,发挥示范带头、辐射牵引的作用。创建活动不再单设示范点和试验点,对一些开展创建活动较好,但还不是联系点的单位,我们将及时总结他们的经验,调整充实到联系点中来。

三是要健全完善联系点管理制度。要促进联系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完善联系点信息交流、重点问题调研、舆论宣传、评比考核、表彰激励等各项工作制度。要建立联系点工作信息交流制度。全国普法办将定期召开联系点座谈会,听取联系点工作情况汇报,增进联系点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进一步发挥联系点的作用。要在全国普法办和联系点之间建立一个快捷的联系方式,可以直接沟通。全国普法办向省(区、市)下发的有关文件、普法依法治理通讯等,同时发送各联系点。联系点要及时向全国普法办报送年度工作要点、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相关材料。同时,各联系点普法办还要注意与上级部门保持良好关系,加强联系。要建立联系点工作考评制度。不断完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将联系点工作创新和信息报送等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全国普法办对联系点实行动态管理,对工作成效不突出,不能起到示范作用的单位,将进行必要的调整。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联系点要及时予以表彰激励,推动联系点工作健康持续发展。要积极探索创新交流方式。当前,互联网发展速度很快,普法网站也是越办越好,大部分联系点都建立了自己的法制宣传网。要研究在中国普法网上开辟联系点互动平台,定期开展一些网络讨论活动,具备条件的时候,可以召开网络视频会,提高效率,节省开支。同时,我们将设立一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理论研究课题,通过分解后交给联系点,围绕课题开展一些研讨活动。

法治建设经验做法范文第7篇

经过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座谈会已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一天半来,大家围绕会议主题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听后有些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全国普法办建立联系点制度,发挥联系点的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是我们"二五"普法以来的一贯做法。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各联系点按照全国普法办的总结部署和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扎实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做了大量的、行之有效的工作,为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普法以来,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努力开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新局面,进一步发挥好联系点的示范带头作用,全国普法办于今年1月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进行了一次调整。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推荐,确定了53个新一轮的联系点,代表着53个市、县、区。这次请大家来,主要是总结交流"*"普法以来联系点工作特别是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研究探讨进一步发挥联系点典型示范作用,推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全面开展。

昨天上午,漯河市等13个联系点分别介绍了各自的情况,特别是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昨天下午,大家又实地考察了漯河市法治城市创建活动现场,从不同侧面亲身感受到了漯河市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成效。选择漯河作为这次会议的召开地点,我们也是经过反复比较的。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先行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地方不少。为什么选在漯河开?我们感觉到漯河的创建活动有几个特点:一是活动开展的比较早;二是工作比较扎实;三是成效很明显。在中部地区,漯河能够通过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较好地实现了整个城市的有序化管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较高,法治城市创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体现的比较好。另外,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东部一些发达地区,有的开展创建活动也比较早,有很多好的做法,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是跟地方的经济实力以及城市的基础管理水平联系在一起的,有的做法在西部地区可能不太好学。而漯河地处中原,代表性要更强一点,东中西兼顾。我们认为,漯河的做法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只要认认真真的抓,认认真真的去做,都是可以学习借鉴的。漯河能做的,我们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应该能做到。因此,在漯河召开联系点会议,对我们各联系点的启发作用、推动作用,应该更直接一点。刚才,大家又听了浙江大学钱弘道教授关于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理论与实践的讲座,并进行了热烈的研讨,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为今后的创建活动以及普法工作都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综合各联系点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经验和做法,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领导重视。各联系点党政领导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高度重视,始终把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有力地保障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健康发展。漯河市从20*年提出开展创建法治城市以来,始终坚持不断的抓,把创建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揉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年确定几个工作重点,一步一步往前推,效果很明显。当然其他联系点介绍的一些经验中,也都反映了这个共性的特点。二是目标明确。各联系点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始终坚持了一个"围绕",一个"特色",五个"结合",即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从并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创建活动中注重在目标确定、专项整治、推进方式、法治文化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将创建活动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与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相结合,与公民诚信道德建设相结合,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与创建服务型政府相结合,努力把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项事业融入到法治的轨道上来,有力地提高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效果。三是保障有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基础扎实,组织领导机制和监督机制,各级党委、人大、政府与司法机关的工作机制、工作制度都比较健全,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初步建立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长效机制,为全面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四是勇于创新。漯河市、南京市、余杭区、泸县等联系点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工作理念,通过理论的创新来带动创建活动的实践创新。这种以群众意愿为导向的创新理念已经渗透到了创建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指导理念和手段、工作要求、运作方式、执法行为等方面,所产生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五是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众所周知,各地依法治理的办事机构大多设在司法行政机关。近年来,各联系点司法行政机关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同时,还通过创建活动这个平台和窗口,进一步拓展了司法行政各项职能在创建活动中发挥作用的空间,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律师公证等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在当地乃至全国名列前茅。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学习借鉴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并使之发扬光大。

下面,我就做好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普法规划提出,要积极探索和推进地方、行业和基层依法治理的实践形式,深入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为全面贯彻落实"*"普法规划,全国普法办于今年4月,又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决定在全国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依法管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法治实践活动。在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中,市县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对于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促进市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探索和选择的治国之路。党的*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需要各地、各部门广泛深入地开展法治实践活动,需要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就是旨在推动市县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和深化,提升市县法治化管理水平,实现法治国家在市县层面的依法治理目标,继而引领、带动其它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法治化建设。因此,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生动实践,也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深化依法治理的必然要求。自**年党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联合制定的第一个五年普法规划以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蓬勃开展,公民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法律素质逐步提高。随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逐步深入,各地、各部门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逐步开展了依法治理的各项活动。特别是**年党的**提出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后,各地、各部门把依法治理作为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性工作,不断深化各层次依法治理,使全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认真总结多年来依法治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普法规划提出了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区域性依法治理。因此,开展创建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区域性依法治理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地方法治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四个五年普法规划的顺利实施,各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逐步深入,在组织领导、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四五"普法后期,一些地方积极探索法治实践形式。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云南、黑龙江、湖北、宁夏等省(区、市)先后提出了建设法治省(区、市)的目标。河南省漯河市、辽宁省本溪市、盘锦市、大连市、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等城市提出了建设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目标。浙江省杭州市的余杭区还在全国率先制定并实施了"法治指数"。所以说,这项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20*年以来,各地按照"*"普法规划的要求,把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作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进行了认真部署,做了大量工作。因此,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各地探索法治实践活动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市县法治化管理水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

(四)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更好地发挥地方司法行政部门职能作用的必然要求。地方司法行政部门在推进民主法制、维护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和谐过程中负有重要职责。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矛盾突出并存,发展和稳定的要求都有很大的提高的阶段,迫切要求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来促进发展,保障稳定。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中,各地司法行政机关一方面通过承担创建活动办公室的职责,在拟定创建规划、协调创建的各项工作、强化创建活动各项考核等方面,推进市县法治化的进程;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发挥法制宣传、法律保障、法律服务等职能,有效的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市县法治化管理水平。这两方面的职能作用相互促进,可以更好地发挥地方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作用,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准确把握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总体要求

全国普法办《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广泛宣传、坚决执行,确保创建活动顺利开展。

(一)要准确把握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深入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要努力把握好进一步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之间的关系。法制宣传工作是创建活动的重要基础,创建活动包括创建活动之前的依法治理都是法制宣传教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以后的必然结果,是法制宣传活动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因为法制宣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地方良好法治环境的营造。可以预见,创建活动在今后的地方法治建设中将得到长足发展,内容和形式都将不断丰富。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容忽视、不可动摇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只能按照创建活动的要求不断加强,努力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要准确把握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通过开展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普法效果,促进地方党委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促进地方政府依法行政,促进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公民法律素质和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意见》总结了各地先行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经验,提出十个方面的创建内容。创建活动覆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有些很重要的方面,如文化法治、民族宗教等问题没有单列出来,只是把它融入在其它有关的内容里。各地可根据当地情况,适当进行调整,以体现地方特色。

(三)要准确把握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基本原则。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基本原则有四条: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一条极其宝贵的经验。创建活动必须坚持对法律负责、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确保正确方向。在实践上看,法治城市建设开展的好的地方,都是当地党委重视这项工作,党委主要领导同志发挥主导作用。如果没有党的领导,法治创建活动是无法开展、无法推进的。二是要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民主法治建设在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创建活动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保障和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规划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和城市发展的基本定位以及综合的规划相配合、相协调;另一方面是在推进步骤上要和党委政府的阶段性工作相合拍。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创建活动要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群众成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无论是在规划的制定,推进的过程,效果的评价等全过程,都要注重群众的参与。四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循序渐进地推进创建活动。创建活动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和不同对象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确定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方法,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创建活动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止步不前。要在总体规划下,每年确定几个重点工作,解决几个突出问题,积小胜为大胜。

三、扎实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基础上进行的法治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持续的过程。各地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结合实际,找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从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扎扎实实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实现"*"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而不懈努力。

(一)要把握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面临的有利时机。今年是实施"*"普法规划的中期年,全国普法办适时推出《意见》,既是落实"*"普法规划的要求,也是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着眼于长效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需要。以《意见》出台为标志,标志着创建活动在全国全面的铺开,全面开始推进。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认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自觉地把创建活动放到全面建设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中去推进,放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中去开拓,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努力把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推向新的阶段。

(二)要切实加强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领导。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必须紧紧依靠党委的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保证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把创建活动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研究,统筹安排,协调推进。要定期听取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工作汇报,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确保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三)要积极营造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良好社会氛围。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各地在开展创建活动中,要大力宣传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内容,宣传创建活动对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引导、调动、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结推广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营造一个各方面力量参与、全社会共同创建的良好氛围。要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帮助群众解决在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引导他们合理有序地表达利益诉求,让他们共享法治建设发展的成果。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讲究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坚决防止和纠正各种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四)要找准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切入点。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涉及市县的方方面面,没有成功的套路和固定的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规律,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推进发展。在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中,应注意围绕当地法治建设的大局和重点工作,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对本地区基本情况、突出问题的调查研究,了解影响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具体目标任务和主要着力点,从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力争每年选取几个重点,有所突破,取得成效,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创建活动带来的实效。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专门力量,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创建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五)要强化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监督考核。建立和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是推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实现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开展检查、考核、评比活动,可以不断激发广大群众的荣誉感和参与热情,扩大创建活动的辐射效应。各地在开展创建活动中,要加大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检查监督力度,不断完善创建活动的监督机制,对创建活动实行目标管理,认真组织检查考核,提高创建活动效果,使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健康有序发展。要制定科学的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评估体系,客观分析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进展情况,为积极推进、持续深化创建活动提供重要依据。江苏省率先制定了法治合格县(市区)创建标准,通过百分制的打分方法,对全省各县(市区)进行了自查和抽查,并在这个基础上,评出了第一批18个法治合格县(市区)。余杭区提出了"法治指数",法治指数的综合性程度比较高,它在以往百分制考核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量化,这是一个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法治指数"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方面的作用就是可以检验余杭区本身的法治建设进程,特别是年度之间,纵向比较,是上升还是下降。另一方面的作用在横向方面,创建活动只有一个指标肯定是不行的,要有一个指数体系。比如一个省辖市、一个副省级城市跟一个县区肯定是有差异的,管理的幅度、内容、涉及面,也是不一样的。这个指标在横向比较时候它可以起到借鉴作用。目前,全国普法办已经把评价标准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确定下来,但是还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正式推出。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行尝试,为全国制定统一的标准作些前瞻性探索。全国普法办将适时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的评比活动。

作为全国普法办的联系点,你们是全国普法办联系地方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全国普法办深入了解情况、开展调查研究、进行试验示范的重要基地和窗口。大家一定要充分认识承担联系点工作的重大责任,勇当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先行者、排头兵、试验田,认真履行联系点"先行探索、多出经验、示范全国"的职责,为推动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做出积极的贡献。借此机会,我对大家提三点要求:

一是要充分发挥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实践证明,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搞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办公室作用发挥的充分与否。各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做到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实行工作责任制,促进工作措施落实。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的职能作用,注意统筹兼顾,协调各方,整合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中,各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要找准定位,充分发挥优势,把创建活动作为履行职能的有效载体、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切实抓出成效,为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做出应有的贡献。各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回去后,要积极向党委政府提出在本地开展创建活动的具体意见,具体开展时机由党委决策。

二是要加大联系点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加强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宣传,向全社会展示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成果,吸引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全民普法事业,为联系点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发挥联系点示范带头作用,通过新闻媒体,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及时宣传联系点有影响、有典型指导意义的经验做法,把成功的经验宣传出去、推广出去,使其在全国产生影响。要重视发挥媒体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重视对重点法律问题和涉法事件的正确引导,做好疏导群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工作。联系点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宣传,发挥示范带头、辐射牵引的作用。创建活动不再单设示范点和试验点,对一些开展创建活动较好,但还不是联系点的单位,我们将及时总结他们的经验,调整充实到联系点中来。

三是要健全完善联系点管理制度。要促进联系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完善联系点信息交流、重点问题调研、舆论宣传、评比考核、表彰激励等各项工作制度。要建立联系点工作信息交流制度。全国普法办将定期召开联系点座谈会,听取联系点工作情况汇报,增进联系点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进一步发挥联系点的作用。要在全国普法办和联系点之间建立一个快捷的联系方式,可以直接沟通。全国普法办向省(区、市)下发的有关文件、普法依法治理通讯等,同时发送各联系点。联系点要及时向全国普法办报送年度工作要点、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相关材料。同时,各联系点普法办还要注意与上级部门保持良好关系,加强联系。要建立联系点工作考评制度。不断完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将联系点工作创新和信息报送等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全国普法办对联系点实行动态管理,对工作成效不突出,不能起到示范作用的单位,将进行必要的调整。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联系点要及时予以表彰激励,推动联系点工作健康持续发展。要积极探索创新交流方式。当前,互联网发展速度很快,普法网站也是越办越好,大部分联系点都建立了自己的法制宣传网。要研究在中国普法网上开辟联系点互动平台,定期开展一些网络讨论活动,具备条件的时候,可以召开网络视频会,提高效率,节省开支。同时,我们将设立一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理论研究课题,通过分解后交给联系点,围绕课题开展一些研讨活动。

同志们,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各联系点更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希望各个联系点,在党委、人大、政府的领导下,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普法依法治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新形势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摸索出更多更好的新路子、新方法,为全面落实"*"普法规划,加快依法治国进程,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法治建设经验做法范文第8篇

《纲要》颁布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及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法治江苏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各方齐抓共建、社会整体联动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依法执政的理念不断增强、执法行为日趋规范、公众法治意识日益提升、县域法治化进程明显加快,人民群众通过法治惠民工程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保障和促进了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受到中央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

正确把握法治建设大方向,遵循和彰显了法治的本质要求。坚持按照党中央“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据省委《法治江苏建设纲要》,紧紧抓住规范公共权力、维护公民权利这条法治主线,突出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法制教育为重点,以办实事、求实效,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积极实施法治惠民工程。

总体思路明确,工作路径清晰。一方面,循序渐进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法治乡镇(街道)、法治县(市、区)直至法治城市创建活动,不断拓展法治创建的覆盖面;另一方面,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建设法治宣传阵地和主题公园、文化广场、法治一条街等等,发挥法治文化的滋养作用,营造法治氛围。

各方良性互动。注重统筹协调。全省法治建设工作保持了系统性,体现了整体性,在把握宏观协调,促进均衡发展的同时抓住工作重点。通过组织实施一系列重要活动,指导推进重点工作的深入开展。工作规划覆盖面广,重点活动着力点准,以点带面、以点促面,推动全省工作的开展。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坚持法治惠民,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实际问题。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推进法治惠民工程,始终坚持维护公民合法权利。在解决行政诉讼难问题上,全力推行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切实解决“告官不见官”的问题。现在全省市、县两级行政诉讼中,涉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已达80%。在推进基层民主法治进程中,把完善村(居)委自治作为立足点,保证基层群众民利。目前,全省已有55个村被表彰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929个村(社区)被表彰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推动企业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落实用工合同、保证“五金”到位,完善职工权利保障机制。

不断总结推广先进典型,以典型推进工作、引导发展。几年来,我们鼓励探索、鼓励创新,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总结推广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如南京法治惠民、泗阳合力推进、江阴法治文化、泰州执法评议、如皋干部述法等。2009年是法治江苏建设工作探索最活跃、活动最密集的一年,不仅推广了领导干部述法考评和无锡法治城市创建试点经验,而且认真总结了连云港创新乡镇街道和村级法治建设工作平台组织网络、睢宁县委推进依法执政、高邮组建县级法治建设中心、太仓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组织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溧阳基层民主自治、淮安六大维权中心等做法和经验。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法治江苏建设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建设、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广泛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全面落实法治惠民工程,切实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扎实推进基层民主法治,依法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

大力推进公正廉洁司法。在继续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法制宣传三项工作重点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司法廉洁公正。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以《关于深入推进公正司法工作的指导意见》为依据,以进一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以提高执法公信力为着力点,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不断巩固执法规范化建设成果,提高公正规范执法水平,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全面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推进法治建设必须把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深化全民法制宣传教育作为战略导向。研究制定《关于全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真正把法治文化建设融入到文化江苏建设战略之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法治江苏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广泛开展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继续普及新颁布及与公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法律知识。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适时组织研讨活动,进一步增强对法治实践的理性思考。发动和依靠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法治实践和法治文化活动,创作一批法治文化精品。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有特色、受欢迎的法治主题公园、文化广场、一条街等,以营造法治氛围。

全面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以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为主导、以基层系列法治创建为基础、以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示范点创建为支撑,全方位构筑覆盖全省的区域法治建设载体。法治城市创建工作的重点是全面启动、全部推开,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的重点是提升水平,在提高质量、增强效果上下功夫。要认真开展法治城市考评指标体系调研,研究制定符合法治内在要求和城市发展规律、具有江苏特色的法治城市创建考核指导标准。组织新一轮法治县(市、区)创建考评工作,推出一批法治县(市、区)创建先进典型,推进县域法治化进程。进一步规范完善“法治乡镇(街道)”、“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民主法治示范单位”、“诚信守法企业”等基层系列创建考核指标体系。使其与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的考核指标体系相衔接、相配套。

努力夯实法治建设基础。乡镇街道、基层社区、企事业单位法治建设是法治江苏建设的基础,要通过典型引路,不断提高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水平。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太仓的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良性互动与有效衔接,睢宁县委实行权力公开、推进依法执政,溧阳基层民主自治建设推行参事制、票决制、双评制,连云港构建基层法治组织网络建设,高邮完善法治中心建设等经验,适时进行推广。

继续实施法治惠民工程。要认真总结淮安“六大维权中心”建设的经验,重点解决在涉法涉诉、司法救

助、排查化解纠纷矛盾等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扎扎实实地推进法治为民办实事工程。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法治建设带来的实际效果,不断增强法治建设的影响力。

法治建设工作千头万绪,必须突出重点,牢牢抓住对全局有影响、有推动力的工作,集中力量、力求突破。在考虑安排具体工作的时候,抓大的活动要注意覆盖面,抓小的工作要注重着力点,各地区各部门要立足实际,从近期应该解决而且经努力也能解决的突出问题人手,每个阶段做好一两件事,每年解决一两件突出问题,扎实推进法治建设。

典型引路,鼓励创新。法治江苏建设是一项重大创新工作,既没有统一部署要求可以遵循,又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以典型引领推动面上工作。是这几年我们推进法治江苏建设工作的基本经验,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工作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善于发现典型、及时总结典型、充分运用典型,用典型来探索思路,用典型来推进工作,用典型来提升水平,真正形成勇于探索实践、积极学习借鉴、相互比学赶超、鼓励改革创新的生动活泼的法治建设工作的局面。

科学定位,找准抓手。法治建设基本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推进法治建设工作必须科学定位,要牢牢把握规范公共权力、维护群众权利这条主线。在研究工作计划、确立工作重点时,要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找准突破口,形成“自选动作”;尽可能与本部门职能相一致,从能做并经过努力也能做成的事抓起。如司法和行政执法部门本身就履行执法职能,就应从执法规范人手,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提高执法公信力。

办好实事,营造氛围。法治江苏建设在人民群众中已有一定的知晓率和认可度,进一步提高法治工作影响力,关键是抓好三件事:一是继续推行法治惠民工程,切实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法治的作用。二是加大法治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做到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图像、报纸有文章、大街有标语、剧场有演出、公园有设施,以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三是强化法治教育,树立法治意识。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具有法律专业知识或者具备专业技能,但可以要求每个公民都必须具备较高法律意识,树立对法律的敬畏和崇尚,为官的要依法治理、公正执法,为民的遵纪守法、依法维权。

法治建设经验做法范文第9篇

倍受世人瞩目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于10月14日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全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我们召开全市企业民主法治建设经验交流会。

出席今天会议的领导有:

市委常委、李福全副市长

国家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姜金方副司长

省依法治省办公室任国平秘书长

市建委傅阳副主任

市总工会朱兆全副主席

市依法治市办公室副主任、市司法局王淑琴副局长

参加今天会议的人员有:全市各大中型企业的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各区县依法治理办公室和全市工会系统有关负责同志,共180余人。

今天会议的主要议程有三项:一是进行大会交流发言,二是请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姜司长讲话,最后请市委常委、李福全市长讲话。

下面进行第一项议程,大会交流。

首先发言的单位是南京供电公司,发言的题目是:《完善机制建设,深化民主管理,切实保障企业职工的权益和主人翁地位》,大家欢迎。

下面请市公交总公司领导发言,题目是:《开展民主法治建设,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大家欢迎。

下面请秦淮区企业法制建设协会秘书长左涤湘同志发言,题目是:《以协会为载体,拓展依法治企工作新途径》,大家欢迎。

下面请外商投资公司工会联合会发言,题目是:《突出重点,履行职能,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外资企业民主法治建设中的作用》,大家欢迎。

下面请扬子石化领导发言,题目是:《深化依法治企,为公司改革发展保驾护航》,大家欢迎。

由于时间关系,大会发言就到这里。这次企业民主法治建设经验交流会的预备通知下发后,许多单位都进行了认真准备,共提交了经验材料近30份,许多材料的做法和经验都很好,我们准备会后将这些材料进行汇编,发到各单位,供各单位在工作中参考。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我们南京是国家司法部依法治市工作的联系点,多年来,我市的依法治市工作一直得到司法部的重视和指导。这次会议,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姜司长在百忙之中,来南京莅临指导。下面,请姜司长讲话,大家欢迎。

下面,请市委常委、李福全副市长作重要讲话,大家欢迎。

法治建设经验做法范文第10篇

自治州依法治州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州司法局局长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自治州“法治六进”工作__现场会,主要任务是:传达学习贯彻落实自治区“法治进乡村”和田现场会精神,总结自治州 “法治六进”工作情况和__县开展“法治六进”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并为大家搭建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抓好典型,探索经验,带动和推进“法治六进”工作更加广泛深入蓬勃地开展,为构建平安伊犁作出新贡献。我们之所以在__县召开现场会,主要是__县是全国“三五”、“四五”普法先进县,有较扎实的法治建设基础,有开展“平安建设”工作的良好群众基础,有多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有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法治化管理的良好氛围。刚才,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自的经验和做法。州党委副书记张云、自治区孙东升主任还要做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领会好会议精神,借鉴好现场会经验,结合好自己实际,理清好工作思路,创造出我们的工作亮点,抓好示范,一点带面,推广典型,进一步探索“法治六进”工作实践。

下面,我就近两年来自治州“法治六进”工作做一个简要的回顾,并就贯彻落实和田现场会会议精神及下一步工作开展讲几点意见:

一、 自治州“法治六进”工作简要回顾

自20__年4月,“法治六进”活动开展以来,阿勒泰、塔城地区和州直各(市)普法依法领导小组及州直“法治六进”各牵头部门,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一五”发展规划,按照《自治区“法治六进”活动实施意见(试行)》通知要求,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组织开展以《五五》普法规划为重点,以“法治六进”为载体,以“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共建和谐伊犁”为主题的“法治六进”活动,使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法治六进”活动部署到位,有序进行。20__年9月,自治州召开了依法治州领导小组第一次(扩大)会议,会议就“法治六进”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会后,全州各地、州直各县(市)及州直“法治六进”各牵头和配合部门以及试点单位,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各项措施,确定工作目标,并将任务进行了层层分解。据不完全统计,全州各地、州直各县(市)和州直各部门、各单位分别组织召开了“法治六进”动员大会,先后成立领导小组和督导组300多个,分别确定试点单位500多个,基本上形成了目标任务明确,组织领导机构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完善,层次分明的组织领导体系和监督管理机制。

为了探索新形势下“法治六进”的思路和经验,在“法治六进”活动组织实施中,自治州依法治州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基础较好的__县作为先行“试点”,其目的在于抓好典型,总结经验。从工作开展的情况看,__县按照“以人为本,普治并举,以治为重”的工作思路,加强“法治六进”组织建设,规范“法治六进”工作措施,增强“法治六进”各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的作用,切实抓好法律知识普及,坚持“有上访找司法,有纠纷去调解”的工作理念,通过各级组织的人民调解,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了基层。为自治州“法治六进”深入推进,探索了新路子,总结了新经验。

(二)“法治六进”活动各具特色

随着“法治六进”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依法治区办,州直各县(市)各级普法依法治理部门和牵头配合部门及试点单位,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贴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治六进”活动:一是以“一抓双挂”为抓手,全力推进以“法治进机关”为龙头的队伍建设。__县在“法治进机关”活动开展中,以“一抓双挂”制度为抓手,以增强和提高各级领导班子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意识水平,解决好公务员队伍中存在的“四不一低”问题(即:不知责、不尽责、不作为、不规范和办事效率低)为重点,积极推进“法治进机关”工作;州农业局将20__年做为“法制 教育年”,围绕“法治进机关”开展一系列活动;州财政局对州直财政系统1131名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培训;据统计州直先后有7500余名行政执法人员接受《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大多数机关制定完善“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服务承诺”等一系列制度,各级领导和行政执法人员越来越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二是用探索创新,强化典型“引路”,拓展“法治进乡村”法治实践领域。__镇吐格勒勤村通过群众集体讨论建立《村规民约》、成立“道德文明新风理事会”等,充分发挥团支部和妇代会的作用,用德治并举的方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用“四帮一”方式结对子帮扶“两劳”回籍人员;察布查尔县普法依法治理办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大胆探索实施的“一包四定,一抓四送”制度的推广实行等,有效地推动“法治进乡村”工作广泛深入的开展。三是用“两个同行”、“三位一体”共筑“法治进学校”新机制。霍城县江苏中学在积极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的基础上,开展父母与孩子同行,老师与学生同行的学法考试,创办师生《德苑小草》学法、守法刊物等,形成了老师、家长、学生互学、共学的遵法、守法普法体系。奎屯市结合青少年成长特点,广泛开展了“现身说法”、“一帮一”结对子等“法治进学校”实践活动等。四是通过 “法治进社区”试点,开展社区自治。伊宁市以深入推进社区法治实践为切入点,提出了“四知、四清、四掌握”,得到自治区领导高度评价,从“掌、管、控、防、治、调、疏、处、教、矫”十位一体入手,抓社区普法和依法治理,促进社区依法建制、居民自治、民主管理。阿勒泰地区通过命名11个“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塔城地区召开现场交流会的形式来发挥典型和辐射带动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法治六进”工作的开展。这些工作创新既是全州“法治六进”活动开展的成效,也是这次会议交流的重点,从而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法治六进”工作,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推进“法治六进”工作的新发展。

(三)“法治六进”活动日益深入

“法治六进”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随着自治州“法治六进”工作的不断深化,各项措施的落实,使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单位的法治活动从形式到内容,从重点到目标,从方法到效果都有了相对具体、求实、易操作的标准,解决了过去工作中较虚、较空、难操作的问题,较好地弥补了工作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具体、方法不够规范、与中心工作结合不紧等问题。根据自治州经济和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我们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拓展工作思路、加大工作的督查力度,通过不断调整、充实、完善活动内容来深化“法治六进”工作。在工作落实中,充分发挥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各地人大工委和各县(市)人大、各级“法治六进”领导小组监督和领导作用,按阶段性确定目标任务,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和自治区四月份“宪法.法律”宣传月活动之际,广泛开展“法治六进”活动调研,解决了一些热点问题,总结了一些好的做法,并对各级涌现出的一些有效做法进行推广。州机关工委积极探索,狠抓落实,充分发挥牵头部门的带动作用,于今年7月5日组织召开“法治进机关”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示范点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部门有效的工作经验,以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四)“法治六进”宣传覆盖面广,成效突出

我们通过“法治六进”活动开展,针对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什么,就宣传什么的工作要求,紧贴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使全州95%以上的公民不同程度地接受法制教育,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每年必须参加学法用法考试和依法行政培训活动,在校青少年100%接受了法律常识教育。

近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自治区四月份《宪法》法律宣传月、行业法规纪念日、民间阿肯弹唱会、赶巴扎等各种活动,大力宣传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法律法规,开展打击“三股”势力、反、“扫黄打非”、“禁毒”和打击牲畜盗窃等法制宣传教育;通过组织开展“送法下乡”、“法律进社区、进学校”,“千人宣讲”、“九个认同”等活动,强化农牧区普法宣传教育;针对企业和农牧场改制、下岗再就业、外来经商务工、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逐年增多趋势,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实施法律援助和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大力开展法律服务。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开办“法律热线”、“118阳光在线”、哈语“法治天地”、“天和法律服务信箱”等法律专家释法栏目,寓教于乐、寓法于情,做到了“电视里有影,广播里有声,报纸上有形,网络中有站”。通过卓有成效地普法大宣传,在全社会初步形成学法、守法、用法、 护法的良好氛围。

我州“法治六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是各级党委、人大、政府高度重视、坚强领导、有力监督的结果,也是各部门各单位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我们广大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辛勤工作、勇于奉献的结果。我们深深体会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做好“法治六进”工作的基本前提;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做好“法治六进”的内在要求;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是不断深化、拓展“法治六进”工作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规范制度,是做好“法治六进”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各部门各司其责,密切配合,是做好“法治六进”工作的坚实基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依法行政制度建设还比较薄弱,执法不到位、不规范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二是有些单位领导,对“法治六进”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般性号召多,普治没有并举,学法流于形式,治理实干不够,组织宣传力量还比较薄弱,宣传教育内容和形式还需不断拓展和创新,宣传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个别单位“法治六进”工作开展不扎实,只是下发了文件,没有去进行督导检查;四是 “法治六进”工作的长效机制还需进一步建立健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合力需进一步加强。

二、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认真借鉴和田现场会经验,把自治州“法治六进”现场会精神引向深入

今年3月,自治区在和田地区召开了自治区“法治进乡村”现场会,介绍和田地区以法治为着力点,以《村规民约》为抓手,推进法治实践的经验。实践证明,这个抓手是管用的,经验和做法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和田现场会精神,深入推进“法治六进”实践活动,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符合自治州实际的“法治六进”工作新举措,实现自治州“法治六进”长远规划建设目标和任务。

由于“法治六进”是一项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个别县(市)和牵头部门出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做和做什么、观望、等待等现象,有的仍习惯于老观念、老做法,搞“普法宣传”轻车熟路,对推进“法治实践”感到一筹莫展。今天我们召开这个现场会,就是为了让大家开拓思路、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学习借鉴,把“真经”取回去,把工作搞上去,突破旧格局,拓展新局面,扎实推进自治州“法治六进”工作,把自治州的法治建设基础打牢、夯实。

(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法治六进”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这为新时期如何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今年是“法治六进”务实推进之年,开展好“法治六进”工作,关键要在依法治理上下功夫,要不断创新,大胆探索好做法,要继续在“法治六进”宣传形式和载体上创新,逐步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法治六进”宣传网络。以自治州“法治六进”工作__县现场会为契机,把认识统一到“五五”普法规划上来,统一到自治州“法治六进”的具体工作要求上来,进一步增强做好“法治六进”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结合实际,统一部署,把这次“法治六进”工作现场会精神贯彻落实好。

(二)要注重突出重点,扎实开展好“法治六进”活动的深入实践

―――以“法治进机关”为契机,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建设。最近,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的文件,把依法执政作为重要工作目标。自治州也明确了建设法治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依法行政的方向。全州各级机关、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法律意识、综合法律素质,对实现依法执政和法治政府的目标至关重要。当前,还有少数干部存在法律意识不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等现象。因此,必须要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建设为目标,完善决策机制,严格执法、强化监督,增强服务功能,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法治进机关”活动,从整体上提高机关干部队伍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不但要使每一名干部都能自觉学法、懂法,更要使每一名干部都能自觉守法、用法,能自觉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各种事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解决好利用法律武器与危害国家安全的“”作坚决的斗争,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问题。

“法治进机关”要以“一抓双挂”为抓手,推行好__县工作经验,努力创新工作理念,高扬“四个旗帜”、实现“四个转变”、落实“四个环节”、健全“四个制度”。“四个旗帜就是高扬学习实践的旗帜,解决创业的本领危机;高扬科学发展的旗帜,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高扬依法治国的旗帜,打造廉洁高效服务高地;高扬以人为本的旗帜,推进普法用法落实到位。“四个转变”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法制宣传工作新理念,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目的从重知识的灌输向重素质培养转变,工作重心管管理向服务转变,工作内容从重义务宣传向重权利宣传转变,工作方式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四个环节”就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领导带头示范表率,载体多样形式灵活,利用网络服务群众。其目的一方面广泛运用媒体,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的影响,同时各单位要通过积极开展送法下乡、送法进企业、送法进社区等活动,推动“法治进机关”工作。“四个制度”就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及时制定规划计划,保障措施具体得力;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形成制度一年一考;营造学法用法氛围,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按照“法治六进”工作的统一要求,结合机关的工作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全面落实“法治进机关”确定的目标。

―――以“法治进乡村”为契机,促进我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州经过20多年的普法宣传教育,《宪法》以及与农牧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农牧区已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农牧民群众法律意识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已经学会使用法律手段处理各种经济、民事关系,使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是要想真正从根本上实现自治州农牧区普法的目标,任务还很艰巨,应当开拓进取,大胆从普法理念、思路、载体、方式和工作机制等五个方面积极创新:一是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普法理念,培育良好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二是坚持因时、因人、因地制宜,以乡村干部和农民工为重中之重,不断强化法制教育,在普及一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质量和效益;三是推广已有的先进普法经验,如流动普法宣传队(马背普法宣传队、摩托车普法宣传队、普法大篷车等)和阿肯弹唱会、赶巴扎、举办法制文艺演出、开播法制影视、广播栏目等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宣传教育形式,提高农牧民自觉学法的兴趣;四是通过“平安建设对口帮建”、“送法下乡”,“村村有法律明白人”和“民主法治示范村”以及当前__县喀拉苏乡开展试行的“村法治副副书记”等有效载体,强化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力度;五是从长远建设出发,进一步建立完善符合农村实际的组织领导、评估考核、监督检查和经费保障等工作机制。同时,在广大农牧区,在基层民主管理机制上努力做到“五个结合”即: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与解决突出治安问题,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相结合;与整顿村容村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相结合;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搞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相结合的工作思路。

―――以“法治进社区”为契机,积极创建文明社区、和谐社区。我们在工作中要依法规范社区成员的各种行为,强化社区法治建设,全方位地开展社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居民法律意识,促进社区家庭与家庭、楼群与楼群、小区与小区、社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法治进社区”工作中,要以法治实践为切入点,要做到“三个结合”、“五个依托”。“三个结合”即:一是普法依法治理与社区中心工作相结合;二是普法依法治理与维护社区平安稳定有机结合;三是普法依法治理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大力倡导“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推动和谐社区建设。“五个依托”即:一是依托社区小阵地(小广播、小专栏、小节目、小读书、小故事、小培训、社区小报等),积极调动广大社区居民参与学法的自觉性;二是依托家庭、楼群、小区普法链,营造社区法治环境,创建社区法制示范岗、示范楼群等;三是依托社区服务窗口,把法制宣传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发挥调解工作的作用,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民间纠纷,防止矛盾激化;四是依托区域法律服务体系和法制宣传教育资源,满足居民日常法律服务和学法需求;五是依托社区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形成普法依法治理的工作合力。

―――以“法治进学校”为契机,切实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法律素质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政府、家庭、社会多方的整合教育中,学校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在开展“法治进学校”活动中要突出解决好“三个矛盾”。一是要解决好落实法制教育措施与减轻学生负担之间的矛盾。认真研究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法治教育工作措施,真正做到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按“四落实”(计划、教材、师资、课时)要求体现法制教育的效益;二是要解决好被动宣传与主动接受之间的矛盾。通过配备法制副校长,提高师资队伍自身法律素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展示教师的良好形象,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法制教育。三是要解决好学校与家庭、社会相互衔接中的矛盾。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建设,有效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加大校园内外整治力度,净化社会及校园周边环境,真正达到家庭、学校、社会在青少年法制教育过程中的最佳结合。

―――以“法治进企业”为契机,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法治进企业”要以完善企业经营管理规章制度,依法营造良好的企业投资发展环境,为出发点和着眼点。核心是要以法管理、治理企业,用法治实践规范企业,落实制度,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一是用制度建设规范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市场竞争的需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全新的、合法的、科学的规章制度,化“法”为“规”、融“法”于“制”,用企业的先进生产力体现科学技术与依法治企两大生产力要素的有机结合;二是用培养人才推动企业发展。结合自身实际,创建一批企业职工法制夜校、法制教育培育中心等教育阵地,着力引导企业职工依法参与企业事务、依法维权、依法表达利益诉求,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关心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用诚信经营拓展企业发展前景,切实保障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以“法治进单位”为契机,不断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每一个单位都承担着重要的法治管理责任。在促进“平安伊犁”建设中,要以“法治进单位”为载体,通过法制教育和法治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单位的法律信息传播功能,提高单位法治化管理程度,依法规范和保障公共资源合理使用。

开展好“法治进单位”要着力加强“三个建设”。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州直“五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中的干部职工学法制度、考核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一抓双挂制度等,重在法治实践和监督管理;二是加强阵地建设。建立以会议室、图书室等为主阵地,电子显示屏、触摸屏、网络媒体、信息宣传橱窗等阵地的优势作用,开展对内和公共场所流动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三是要加强“依法办事单位”示范建设,努力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三、齐抓共管,发挥领导小组总揽全局的作用,明确职责

一是要充分发挥自治州“法治六进”工作各领导小组和督导组总缆全局、协调各方、督导落实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精心组织,创新方法,整合资源。

二是要扎实推进“法治六进”工作,用饱满的热情来迎接全国和自治区“法治六进”工作领导小组检查指导。按照自治区《关于“法治六进”检查的通知》要求,我州20__年度“法治进机关”达标数172个;“法治进乡村”达标数242个;“法治进社区”达标数57个;“法治进学校”达标数195个;“法治进企业”达标数73个;“法治进单位”达标数227个,从这个达标验收数字上看,我们的任务还很重,而且时间非常紧,大家回去后,各县(市)、各部门要按照“法治六进”工作要求,分解落实任务。按照验收标准,认真组织抓好落实。

三是去年10月,州党委书记李湘林在“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大讨论动员会上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要牢固树立昂扬的工作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我们司法行政事业和工作中至关重要,精神状态决定事业成败。目前,“法治六进”工作需要探索的内容很多,任务很重,尤其是“法治六进”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建立有效的“法治六进”工作机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加强研究、总结,不断积累、完善,努力从机制、方式、方法上寻求创新和突破。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迎难而上的勇气,全身心地去投入工作,去解决问题。我们选定的试点县,__县“法治六进”工作做的有声有色,在领导那里能挂上号,有地位,在社会上有影响,在群众中基础。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内在动力。从自治州到各地、各县(市)从事法制宣传教育的同志,都要加强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要针对“法治六进”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类型组织的不同特点,培养和树立一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法治六进”工作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希望我州广大法制宣传工作者振奋精神,鼓促干劲,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法治六进”工作中,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上一篇:文联法治建设总结范文 下一篇:法治建设工作方案范文

友情链接